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论文

2024-10-09

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论文(通用12篇)

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论文 篇1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 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所以, 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教学的高效性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掌握并熟练数学方法, 不断地提升解题能力.

一、确定解题方法, 拓宽解题思路

应用题通常比较复杂, 很多同学会感到问题难以解决我们不妨把应用题与计算题进行比较, 在解计算题时, 解题的思路与运算步骤是一致的, 经过练习, 学生很容易掌握解题思路.在解应用题时, 解题的思路与运算步骤一般不同步所以, 首先要弄懂题意, 分析后确定一个解答问题的途径, 再列出式子来解答, 这是一个非常连贯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清楚学生的思路是否正确, 很难给出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游泳池中有一群穿蓝色泳衣的男生, 还有一群穿红色泳衣的女生, 假如每名男生看到蓝色 (除自己外) 和红色的泳衣一样多, 而每一名女生看到蓝色泳衣比红色泳衣 (除自己外) 多一倍, 问:游泳池中男生与女生人数各是多少?多数学生首先想到用方程组来解.设:男生为x人, 女生为y人, 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x-1=y;x=2 (y-1) .此外还可以提醒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个问题, 学生很快就能列出方程y+1=2 (y-1) 或x=2 (x-2) .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的解题思路就变得开阔起来了.

二、巧用定理, 简化解题思路

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帮助学生获得简易的解题方法.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根的判别式Δ=b2-4ac可以来判定根的性质, 这里不仅可以用来解方程, 也可以用在不等式、函数、几何等的解题中.韦达定理不仅可以应用在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来求另一个根和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 求这两个数, 也可以广泛地应用到求根的对称函数.配方法就是把一个解析式进行变形, 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形式.配成完全平方法除了可以用来解方程还能用来证明等式与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在解初中数学问题时, 可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 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 再根据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探究解题策略

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后,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类比和论证, 然后通过试探或假设来提出各种解题途径, 运用数学思想来获取知识, 在教师的引导下, 确定问题的解决办法.

例∠A的一条边AB上有4个点, 另一边AC上有5个点, 与顶点A共有10个点, 现在以这些点为顶点可以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在画出∠BAC及十个点后, 用分类讨论法来寻找三角形的共性.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A点的特殊性, 因此可分两类:一是含有点A的的三角形, 有C41·C51=20个.二是不含有点A的三角形, 又可分为两类.在AB边上取一点, AC边上取两点, 有C41·C52=40 (个) ;在AB边上取两点, 在AC边上取一点, 有C42·C51=30 (个) .得出:共组成90个这样的三角形.

四、加强课后反思, 巩固基础知识

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 原有的知识学习得不牢固, 就会影响接受新知识.如学习有理数, 它分为正有理数、零和负有理数.小学已经学了正有理数和零, 进入初中就学到了负有理数.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的数字运算还没有过关, 那么学习过程中有理数的范围扩大了就更容易出错了.例如: (-31) + (-13) + (-68) =-102, 这名学生做错的原因可能是在小学时所学的数字运算不过关.在计算 (-31) + (-13) + (-68) 时, 首先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确定符号结果是负的, 再把这些数的绝对值相加可得31+13+68=112, 所以结果为-112.初中学生在小学里没有养成良好运算习惯、形成一定的运算技能, 这是导致有理数运算中出错的原因.多数初中学生没有解题回顾的好习惯, 对于做错的题目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 把其放在一边.通过调查还发现那些没有搜集错题习惯的学生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遇到之前做错的题目时, 很容易再犯错, 即便是很优秀的学生也会这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初中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还不够强, 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摘要:数学解题能力是衡量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掌握多种数学方法是提高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兴趣和意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解题方法是一种“隐性的技能”, 是数学的核心知识, 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纽带, 对数学解题方法掌握得如何, 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赵伟伟.运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力[J].科技信息, 2010 (11) .

[2]范超华.由数学解题谈数学教育[J].科技信息, 2010 (6) .

[3]严彬.用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J].长沙大学学报, 2010 (7) .

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论文 篇2

前 言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始终,我们必须把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具体方法上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两个属性,就交给了教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整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像了。往往借助图像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上了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就会慢慢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二、培养“方程”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的等式:速度ⅹ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

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运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所谓的“议程”思维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篇3

关键词: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评优标尺

数学在初中教学中地位显著,加强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高卓有成效,使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不断向前发展。鉴于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及抽象性,在学生学习时易产生排斥和厌烦情绪,教师必须注重对教学方式的应用及借鉴,保证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内容由复杂到简单,从而促进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

一、重视教材,巩固学生的基础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资料,研究教材和钻研教材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初中数学的解题能力,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重视对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合理筛选、定位,并予以强化及落实。其次,老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加深与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的记忆,使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点时更灵活,从而在巩固学生基础的同时对提高解题能力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证教學计划有效进行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采取效果显著的方法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使学生集中精力,为良好地掌握解题技巧与方法起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顽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教学环境的单一容易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学习质量就得不到提高,对逻辑性及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就理解困难,老师只有在课堂上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保证。如,讲图形与证明这一章节时,一些推理证明、互逆命题等知识点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些图形画出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规律,然后再将概念性规律与命题展开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也使后续工作得以展开。上课期间老师还可以借助些互动游戏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从而调动课堂气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习惯,重视学生的解题态度

在数学教学解题过程中,老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更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跨越式提高。首先,老师应引导学生对解题能力高度重视,强调解题能力的重要性。其次,老师对学生的运算能力不容忽视,可以借助经典案例使学生掌握审题、解题与运算的某些技巧,促进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解答。再次,老师需端正学生的解题态度,良好的解题能力需要清晰的思路,若不集中注意力、头脑涣散很容易造成疏漏和失误,导致功亏一篑。最后,在解题过程中老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解题态度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面对问题理智冷静地思考,不急不烦躁认真仔细。

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的培养使学生显著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面对相关知识的重难点学生能够从正面直接突破,使数学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地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解题,在保证课堂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与积累。

论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4

牌中的黑色数字为正数, 红色数字为负

数, 从一副扑克牌中任意抽出2张, 请你的同桌说出两数之和, 各说10题, 看谁的准确率高。学生非常乐意的做了20个有理数加法的作业题, 还感觉像做游戏一样有趣。

(二) 利用社会资源培养解题兴趣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利用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我经常利用外出参观、出去游玩的时候, 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 开阔学生的视野。我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学习, 通过网络获取书本之外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完勾股定理一课后, 我要求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勾股定理的发展史及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卓越贡献, 写一篇小作文, 谈谈你对勾股定理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兴趣, 提高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重入手,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要想使学生能够轻松的解题,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 这里仅就学生思维与实际生活两个方面来浅谈。

(一) 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是培养人思维的学科,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 我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当面对一道题, 感到无从下手的时候, 我就要求学生不必急着去解决问题, 而应该先分析题目, 把解题思路探寻出来。例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时, 有一个典型题目:ΔABC和ΔCDE都是等边三角形, 且点A、C、E在同一条直线上, B、D在直线AE的同侧, 试说明AD=BE。学生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解题。我就启发学生:我们先看条件“ΔABC和ΔCDE都是等边三角形”, 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学生回答:两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 三个角都是60度。老师:我们再看结果, 如何说明“AD和BE相等”呢?学生:证明AD和BE所在的ΔACD和ΔBCE全等。老师:根据刚才顺向思考的结论, 你能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法证明。这样顺向思考和逆向思考相结合, 原本一道很难入手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二) 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解题能力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同样, 数学中的一些问题, 也可以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例如, 在讲到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能探索出 (+3) + (-2) =+1, 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一只小蚂蚁在数轴上寻觅食物, 它先是从原点向东爬了3个单位, 又折回头向西爬了2个单位, 记向东为正, 问小蚂蚁现在停在哪里?学生回答:原点东边1个单位。我又问:你能说出 (+3) + (-2) 的结果吗?学生很容易得出: (+3) + (-2) =+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又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三、多向探索, 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 采用多向探索, 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位去思考, 有助于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主要方法有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训练学生。

(一) 一题多解

所谓一题多解, 就是同一题目, 尽可能考虑多种不同的解法。强调一题多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x+1) 2-9=0。学生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 先得x+1=3或-3, 再求出x=2或-4;也可以用公式法, 先把原方程变形为x2+2x-8=0, 再代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求出结果;还可以用因式分解法, 把方程分解成 (x+1+3) (x+1-3) =0, 得到x+4=0或x-2=0, 从而得出答案。同一个题目, 用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既巩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灵活性。

(二) 一题多变

所谓一题多变, 就是指一个题目适当变换、变化为多个与原题内容不同, 但解法相同或相近的题目。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 深化知识, 举一反三, 解类旁通,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时, 可以这样设计:

1. 平面内有4个点, 任意3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过这4个点中的任意2点能画多少条直线?

2. 四个好朋友, 每两人握手一次, 共需握手多少次?

3. 徐州和连云港之间有2个停靠车站, 每2个站点之间用一种车票, 共需准备多少种车票?

后两题其实是第一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由第一个题变化到后两个题, 不仅巩固了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考研数学 培养解题能力全面提升 篇5

冲刺阶段的复习大家除了要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更要学会综合培养自己的解题能力,针对近几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察内容,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及分析能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现将能力考察要点及复习建议总结如下:

第一、重视考察基础知识

从数学考试大纲的考试要求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近几年考研真题来看,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越来越多,所占分值也越来越大。因此抓住基础,就抓住了重点。把知识点系统归类到整体的知识框架中可以避免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现象。

第二、重视考察综合能力

近几年的试题中,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出现在解答题中,而且在客观题中也时见身影。每年试题中,每道题往往都是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知识点整合、再通过一两次的变形而来的。所以综合题的解题能力能不能提高,关系到考生的数学能不能考高分。

第三、重视考察总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数题海无边,好多同学做很多题之后还是摸不到方向,症结还是在于没有在做题中认真总结方法、规律和技巧。在解题的时候遇到问题要及时总结归纳,熟练掌握各类重要题型解题的要领和关键。考经济类的考生,只要把微积分在经济中的运用方法抓住就可以了。着重掌握少见的几个题型并牢固把握解题思路。不过,考理工类的同学在这方面比较难,每年几乎都会有一道应用题,考查考生通过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以及解微分方程的能力。这里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广,要求的解题方法、技巧也比较高。

第四、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总的来说近年考试中高等数学的命题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求极限、中值定理、函数极值、重积分的计算等,都是每年试题中都会设计命题的`重要知识点。这就要求大家在认真梳理考点的基础上着重对这些问题多下工夫彻底解决,

针对这些特征,我们给大家提出以下复习建议:

第一、吃透大纲,夯实基础

分析近几年考生的数学答卷可以发现,很多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定理理解不准确,对数学中最基本的方法掌握不好,给解题带来思维上的困难。由此我提醒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大纲对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定理准确把握。因为只有对基本概念有深入理解,对基本定理和公式牢牢记住,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第二、加强训练,形成思路

记牢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后,要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尤其是解综合性试题和应用题能力。复习时考生要注意搞清有关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考生应能够看出面前的题目与他曾经见到过的题目的内在联系。为此必须在复习备考时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转化为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

第三、重视真题,提炼题型

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论文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

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的代名词一直是严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小到吃饭算账,大到宇宙规则,都有数学。它可以很平凡,可以很高尚。几乎所有的现代科学都要用到数学作为基本的研究工具。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初中数学相对而言和科学研究还很遥远,但解题能力的培养却是要抓紧,这与所学数学的难度并没有多大关系。

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一共六本,每本的内容都可以大体分为两部分,代数和平面几何。整个初中数学的教学就是围绕这两部分展开的。代数运算对学生的运算能力有一定要求,平面几何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特点鲜明,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一、充分理解知识点的数学原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解好题,首先要充分吃透书本上的知识点,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在课上,数学老师一定要讲解清楚,务必让学生听懂。在完全理解了书本知识后,才能在解题过程中加以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要点虽然不多,而且看着也不难,但却可以出一些很难得题。这时候对于原理的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有了很好地理解,自然而然地会运用,顺利地解答。而如果对于书本知识一知半解,即使问题非常的简单,也难以联想到所学的知识点,觉得无从下手,无法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点的讲解是否透彻,书本例题一定要精讲细讲,将如何运用知识点的核心思考过程讲述给学生听,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不要一味只跟着老师走,抓不住听课的重点。

二、教会学生如何审好题

解题之前,审题的过程非常重要。审题的过程是思考最多的过程,了解题目讲的什么,求的什么,需要用到什么知识点。整个过程其实已经将题目解了一半。通过审题,可以寻找到解决思虑和方法。其实在审题方面做得训练最多的是语文作文,数学审题也可以参考语文作文审题,圈出关键条件,或者在草稿纸上罗列出来,以免看漏。对于有多个小问题的题目,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之间的隐藏联系,通过问题找条件,逆向思考,站在出题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看清问题的共性,即所考察的知识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题目都有不同之处,审题时一定要细心,很多特殊的题都有自己的注意点,也是关键的得分点。下面看一个例题:

案例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3n-1)x*x+8=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n的取值范围。根据题目可知,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一个关于n的代数式,又因为在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是不能等于0的,也就是说3n-1这个代数式不能等于0

通过这个案例说明 虽然题目中没有给出在各个条件,但是根据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这个条件应该被重视,所以应该加强审题方面的训练。这个题目考察的是代数知识,但是有隐藏条件,3n-1不等于0。虽然从表面上看只是一个普通的题,但却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注意点,忽略的话就很容易失分。

三、灵活利用所学内容,多种方法解题

对于同一个题目,有时候存在多种方法解答。虽然最后都能求出最后的正确的答案,但难易度存在差异,所需要的时间也有长短。在考试中,时间是很宝贵的,能节省就节省,不要给自己找麻烦。选择简单易行的方法,减少计算量,不仅能减少解题用时,还能降低出错的可能性。还有,代数与几何是密不可分的,很多题目都是“数形结合”的。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到最简单的解题方法,将大大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在日常的习题训练中,要多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同时,在教师讲解习题时,如果有不同的解法,一定要展示出来,并且向学生讲解不同解法的解题思路。教师可以把可以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的习题进行汇总分类,引导学生在何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并且知道如何采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

四、大量练习,总结方法

熟能生巧,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和不断地思考总结。量的积累能带来质的飞跃,同一类问题,经过反复的解答分析,就能发现这类问题的共性,基本的注意点,正常的解题思路和合适的解题方法。就算今后见到比较新颖的体型,也能看出原题的类型,找到解题的方法。教材的知识点就那么多,万变不离其宗。题海战术虽然不是很高明的手段,但不得不说它的效果确实很好。不用海量的题目,但大量的练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见识了各种不同的题目,不但会获得良好的解题技巧,还能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有了这些背后的积累,解题时自然就会底气十足,就算题目重来没有见过,也能见怪不怪,冷静地分析解答。另外,练习的时候,切不可为了做题而做题,要学会总结。要不然,做再多的题,也不会有多大效果。用脑子去思考,形成自己的解题思维。

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审题习惯,独立的解题思维,熟练的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必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但这种锻炼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坚持,不能过于心急。尤其是解题思维的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类似于武功中的内功,成效缓慢,但至关重要。

五、结语

数学学习中解题是重中之重,解题的好差直接反应了一个人数学能力的强弱。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形成严谨而又灵活的解题思维,将会让学生受益终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的数学内容是有限的,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解题能力,才是一种目光长远的做法,一种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赵翠娥. 探讨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成功(教育),2012,(24):56-57.

[2]朱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88-89.

[3]顾明.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3,(32):34-35.

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论文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解题能力

一、开展阅读问题案例活动, 提高初中生分析思考能力

阅读是学生认清知识内涵, 掌握目标要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 初中生数学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能够为初中数学问题有效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 初中生“阅读”数学知识内容及条件的过程, 实际就是思考、分析的活动过程. 因此, 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将阅读问题案例教学作为培养初中生思考分析能力的重要抓手, 引导初中生认真阅读数学问题条件及要求等内容, 并仔细研析问题条件的内涵要义, 实现阅读与分析的有效结合, 提升思考分析活动效能.

如, 在“如图1, 在△ABC中, AB = AC = 27, D在AC上, 且BD = BC =18, DE∥BC交AB于E, 则DE的长度?”问题案例教学中, 教师针对初中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实际, 将数学阅读融入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 向学生提出“该问题条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哪些?”、“通过问题条件, 可以建立什么等量关系?”、“要完成解题要求, 要建立什么关系?”等要求, 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 进行数学问题案例的阅读活动, 学生在阅读数学问题条件及要求的过程中, 能够结合“学习要求”, 借助于感知经验, 对问题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分析活动. 这样, 就能使初中生思考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1].

二、开展解题策略探析活动, 提高初中生探究实践能力

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挥初中生能动探知特性, 提供初中生进行探析、实践、动手操作的活动平台, 指导初中学生开展探究解答问题活动, 引导初中生逐步归纳进行问题解答的方法策略, 实现初中生数学问题案例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

问题: 如图2, 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 直线EF经过点O, 分别与AB, CD的延长线交于点E, F. 求证: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在该问题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采用探究性教学策略, 抓住初中生能动探知的特性, 让学生组成探析小组, 对问题条件内在联系以及解题要求内容, 进行针对性的探知分析活动. 初中生在合作探析该问题案例条件过程中, 认识到该问题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有: “平行四边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根据解题要求, 学生经过小组探讨, 认为应该抓住“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关键点, 进行有效解答活动. 此时, 教师针对学生小组探析的结果和观点, 进行点评活动, 学生进行解答问题. 这一过程中,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析的方式, 对该类型问题解答策略进行了有效探知, 并结合教师有效总结归纳, 实现了问题解答策略的有效掌握, 切实提升了初中生的数学探析解题技能.

三、开展发散问题探析活动, 提高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 已知关系x, y的二元一次方程3ax +2by =0和5ax 3by = 19化成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交点坐标为 ( 1, - 1) , 则a、b的值是多少?

上述问题是教师在讲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内容时, 所设置的问题案例. 在该问题案例解答基础上, 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深刻联系, 利用问题案例的发散性特点, 将上述问题进行适当变形, 设计出如下变式问题:

变式1: 在y = kx + b中, 当x =1时y =2; 当x =2时y =4, 则k, b的值是多少?

变式2: 直线kx -3y =8, 2x +5y = -4交点的纵坐标为0, 则k的值为多少?

学生在解答变式1、变式2问题案例过程中, 借助于所掌握的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 创新解题思路, 进行问题案例的有效解答. 这一过程中, 初中生通过变式问题案例的解答活动, 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也为初中生多样策略解决此类问题案例思路的提升, 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开展模拟试题解答活动, 提高初中生综合应用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 是对初中生问题案例解答能力的较高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深入, 中考政策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显著变化, 命题内容更加侧重于对初中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题方法、解题思想等方面的考查. 而综合应用能力是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难点. 初中数学教师应善于利用历届模拟试题, 注重解题过程方法及策略的指导和训练, 逐步锻炼和提升初中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水平[2].

参考文献

[1]汤爱华.浅谈数学教学中知识难点的突破策略[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7) .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解题能力 篇8

一、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提高审题能力

数学问题包括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两部分, 审题就是要求学生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 对与条件和问题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有的学生的读题习惯是快速读题, 然后找寻思路, 找不到思路后, 再次读题, 这样反而浪费时间;有的学生是仅仅读题目的文字, 没有分析题目多给的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个人认为, 审题时要慢并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量做出标记, 同时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另外, 还要边审题边分析题, 读到题目的已知条件要想和该条件相关的基础知识点, 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些问题从已知条件中不能很快找寻到思路时, 就要看题目中的问题, 由问题想解决该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1.在中, 角A, B, C的对边分别是a, b, c,

(1) 求sinC的值。

(2) 若8) (422baba- (10) (28) (10) , 求边c的值。

[审题分析] (1) 先化单角为半角再求单角三角函数值。

(2) a2+b2=4 (a+b) -8中隐藏特殊平方关系可求a, b, 用余弦定理求c。

在本题的审题中, 要注意三角形中及三角函数式所隐含的角的限制。挖掘出的隐含条件和特殊特征有可能是撬动问题解决和发现简捷解法的关键, 这项工作有时不难, 有时有一定困难, 但只要有意识地注意它, 有意识地训练, 并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规律, 是不难做到的。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寻求解题途径

数学问题由两部分组成: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两者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必然的因果关系。解数学题的过程, 就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去寻求这种联系和关系的过程, 寻求到了这种逻辑联系也就找到了由条件到结果的途径。寻找解题途径的方法主要有综合法和分析法, 常用的有等价转化、特殊化、一般化、归纳、类比等方法。解题时运用这些特有方法寻找解题途径是否奏效, 关键在于是否能灵活地运用和大胆试探。

[审题分析]

本题的解法突出了整体思想, 要求学生要掌握公式, 善于观察结构特征。通过问题的结构特征采用适合的方法。发现问题的规律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过程, 对于所考察的知识点或者根据题型进行规律的总结, 并将这些规律应用于新的问题, 如解决三角函数的问题要先观察角, 解决数列问题要先观察项数等。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寻找解题思路

数学是一门思维学科, 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寻求解题思路, 往往会事半功倍。函数与方程思想能够解决函数、不等式和方程等知识的综合问题;数形结合思想能够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 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分类讨论思想是“化整为零, 各个击破, 再积零为整”的解题策略;转化与化归思想能够将复杂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 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知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解题活动最能影响他们的思维发展, 要使数学解题活动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取得最佳效果, 还必须合理地控制学生的解题活动,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独立地探索解题。

四、培养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

待解决问题之后, 再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 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这是数学解题过程的最后阶段, 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解题过程反思包括:反思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和结构特征是否被挖掘, 反思解题过程的分析与推理是否合理, 反思解答过程是否完备, 反思解题思路是否最简。学生通过对解题的结果和解题思路进行细致分析, 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 从解题中总结归纳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并将它们运用到新的问题中去。

例3.过点P (1, -2) 引圆x2+y2=1的切线, 求切线方程。

切线方程为3x+4y+5=0。

[答案]x=1和3x+4y+5=0

[反思] (1) 如何通过检验发现题有错?此题可以用几何作图进行验证, 点在圆外, 切线有两条, 上述解法丢解了。

(2) 丢解说明推理不合理, 解答不完备, 解题不合理的原因是什么?此题设直线方程时就埋下可能丢解的隐患, 根本原因在于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等四种形式都不能够表示平面内所有直线, 所以使用某种形式的方程时, 该方程不能表示的直线情形必须另外讨论。

反思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进而产生新的发现, 反思能使我们的解题水平和思维水平不断上升, 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模式。

总之, 解题并不仅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 真正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而这种数学素养在学生独自完成作业中能够得到提高, 所以, 我们有必要处理好知识教学与解题教学的关系, 在平时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使数学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曹一鸣, 张生春.数学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篇9

一、一例多说, 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也是思维的工具。 在教学实践中, 不少老师只强调“ 怎样解题”, 而忽视了“ 如何说题 ( 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 ”。 看似这是重视解题, 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 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生的解题能力, 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 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 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 学生解题的错误, 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 从教师教学实际看, 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 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 或画出线段图。 但这项工作,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一方面难度不是很大, 另一方面因费时多, 学生持久性不够, 往往收效并不大。 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 说题训练”, 即采用“ 顺逆说”“ 转换说”和“ 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 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 顺逆说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 不必急于去求答案, 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 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 让学生根据算式, 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 看看是否一致? 如不一致, 则要重新分析, 认真检查, 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2. 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 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 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使学生加深理解, 从而丰富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能力。

3. 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 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 有一次, 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 老师问学生:“ 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 ”多数学生回答“ 必须知道半径, 才能求出圆面积。” 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 认为“ 知道周长或直径, 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 对这个学生的回答, 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 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 这样, 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 使这位学生认识到“ 已知周长或直径, 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 的道理。 另外, 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 不光只有知道半径, 才能计算圆面积” 的道理。

二、多向探索, 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 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位去思考,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解题中, 要努力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通常运用的方法有“ 一题多问”“ 一题多解” 和“ 一题多变”。 但是, 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 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 进行变题形练。 否则, 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 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三、联系对比, 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 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 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 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 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1. 联系生活实际对比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 工业上的产值、工效, 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 学生缺乏生活经验, 难以产生共鸣; 对于一些综合性证明题, 学生解答毅力不强,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 有些教师讲证明题, 便说证明题怎样重要, 如何难学, 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 又说怎样容易出错, 计算时要怎样细心, 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 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 背上了思想包袱。 其实, 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 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2. 联系正误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生解题的错误, 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 用给出正确答案 ( 或算式) 和错误答案 ( 或算式) 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 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 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 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

3. 联系题型对比

在初中数学题型中, 归纳起来, 不外乎是概念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 图式题和证明题等几大类。 像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图式题大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只是用四种不同的描述形式表达而已。 一幅线段图 ( 或实物图) 来描述。 根据这种知识内在的联系特点, 在教学中, 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 联系起来, 进行训练, 达到由此及彼, 由里及外, 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综述, 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 最根本的、相通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摘要:从初中学生解题的行为实际看, 学生解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难以养成思维习惯, 常常盲目解题;二是任务观点严重, 解题不求灵活简洁;三是马虎草率, 错漏百出。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 最根本的、相通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论文 篇10

解题能力是数学能力的主要体现之一, 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解题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多方面的.数学变形方法是数学解题能力之一, 本文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运用“变形”方法解题作了一些肤浅的探索.

一、体会“变形”内涵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 已经接触了许多变形, 诸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通分、约分等等.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小学阶段往往不提出变形, 而初中阶段则应当从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就提出变形, 在有理数及其运算一章中结合运算律让学生初步感知变形, 在字母表示数一章中认知, 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认识“变形”, 即从a+b;b+a开始认识变形, 让学生体会所谓“变形”是什么含义, 让学生能够从形上观察和体会, 再引导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一些知识深入思考.

二、形成“变形”思维

随着七年级数学的不断深入, 到学习添括号和去括号的法则时,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变形是一种在恒等的条件下, 形式的一种变化, 通俗地说是“样子”或“外表”的变化, 而实质 (式子的值) 没有变.即如:

在教学添括号和去括号法则时, 要不断强调变形, 让学生形成变形的意识.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一章中, 特别是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各步骤中, 进一步强化变形的意识, 同时要有目的设计一些利用“变形”的方法解答的题目,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中形成变形思维.

三、掌握“变形”方法

要形成变形的方法, 需掌握变形的知识点.变形的知识点可以说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无处不在, 除上面提到的七年级教材中有理数及其运算和字母表示数外, 还有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 (特别是等式的基本性质、移项法则) ;一元一次不等式 (特别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八年级整式的乘除, (各种运算法则及法则的逆向变换, 乘法公式) ;分解因式;二元二次方程组, 不等式组, 分式 (分式的基本性质) ;九年级二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组.同样, 变形在《几何》中一样广泛, 所以无论在初中《代数》教学中还是在初中《几何》教学中, 要时时强调“变形”, 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变形”是一种解答数学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四、万变不离其宗

在各种练习、测试题, 甚至中考题中, 需要利用“变形”方法解答的题可谓五花八门, 形式多样, 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如果把变形贯穿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便能够充分掌握变形的知识点, 掌握了变形的方法, 教师只需稍作点化即可, 特别是在中考复习阶段, 这类型的题目迎刃可解, 即当学生遇到此类题时, 先观察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答的结论之间的关系, 是需要哪个知识点进行变形, 找出知识点后, 再按照要求进行变形, 即可得出答案.

例如, 已知a2-2a+1=0, 求2a2-4a的值.

引导学生观察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结论怎样建立变形的关系:

由a2-2a+1=0, 得a2-2a=-1;

由2a2-4a, 得2a2-4a=2 (a2-2a) ;

通过运用移项法则的变形和因式分解的变形知识点, 便能找出已知和所求结论的关系, 从而得出答案;

再如, 已知的值.

由即能求解.

此题便是运用了等式的性质和分式的性质变形的知识点, 通过变形而求解.

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论文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认知能力;解题模块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解题模块意识,教师就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将数学教学任务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种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培养初中生解题模块意识首先要有模块意识,在数学问题中分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本文就对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解决模块意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1.在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学认知能力和解题模块意识,只有掌握好这两个重要的方面才能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形成的。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结构新归纳,而且还能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一定的总结,从而能够发挥出整体的功能,应用于教学目标中。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就是对数学认知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新知识和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二者之间的联系,把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不断培养和训练自觉的转化意识,能够有利于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知识中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一直都遵循着层次递进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链,建构数学知识能力。

二、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解题模块意识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解题模块意识,首先教师要明确模块意识,也就是说在复杂的数学问题中,能够总结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归类知识结构形成模式,把形成的模式复制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是一种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把数学知识结构利用各自的方式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也就说数学认知结构。在头脑中形成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结构,就是解题模块。在初中数学解题过程中,通常都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命题按照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命题联想系统。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模块意识,不仅能够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初中学生的模块意识,进而有利于方便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美学意识。在发现问题中能够享受数学中特有的美,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特点的理解,解题模块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解题模块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归纳,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整体的解决方法和结构体系,这就是解题模块和数学认知结构。通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题模块意识能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范丽珍.中考试题中的动点问题[J].福建中学数学,2008(04).

浅议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篇12

一、学生解题能力现状

经过对学生的做作业情况, 平时的练习完成情况以及测试卷的分析, 加上平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观察分析可以发现, 学生在对物理试题进行作答时, 在读题审题阶段, 在做到考查到一些需要理解题目意思才能正确作答的题目时, 答题的正确率会有所降低。 那些做错了的学生在对题目进行分析时, 不能有效地将文字叙述转化为符号表征。 在对图像问题的解答中, 也发现学生解析过程中的问题是不能从微观层面上来理解图像的本质, 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内在实质等问题, 在涉及列式、计算等方面时, 也会出现一些错误。

二、培养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方法

(一) 利用实验

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它可以让学生学习各种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很多学校的物理教学环节中都会采取实验, 尤其是中学阶段。

物理实验的形式更加活泼, 学生更喜欢上实验课。 而且, 多进行实验教学还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在哪些部分存在漏洞, 可以及时查漏补缺。 例如, 在进行水结成冰的物理实验中, 需要学生提前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水的体积存在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会存在不同意见, 此时,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联想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样做可以刺激学生以后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 注意观察这些物理现象, 还能提高他们在做那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题目时的适应能力, 从而顺利解决。

(二) 夯实理论知识基础

要想最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提供一些技巧都需要建立在学生具有牢固的知识基础之上。 因此, 学生一定要先掌握初中物理体系中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 达到看到物理题目时, 不求立即能有解题思路, 先要知道考查的是哪部分理论知识,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三) 借助函数图像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物理规律用图像法来描述物理过程更直观, 可以清楚地描述从开始到最后结束的完整信息, 以横坐标和纵坐标上所显示的数据作为抓手, 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关物理公式综合分析, 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例题:小明为了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规律, 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他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 另一端挂一合金块A, 开始时他将合金块A浸没在装有水的容器中。 容器侧面的底部有一由阀门B控制的出水口, 实验时, 打开阀门B缓慢放水, 在此过程中金属块始终不与容器底部接触。弹簧测力计示数随放水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

(1) 合金块A受到的重力为_______N, 合金块A受到的最大浮力_____N。

(2) 合金块A的密度是______。

(3) 在容器中用一条水平的实线画出放水40s时水面的大致位置。

(4) 你能画出容器的底部所受压强p与放水时间t的关系图像吗?

解答:

(1) 由乙图所示信息可知, 32N为物体完全离开水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所以合金块A受到的重力为32N;22N为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所以合金块A受到的最大浮力为32N-22N=10N。

(2) 由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水g V排可知, 物体的体积为10-3m3, 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

(3) 随着A逐渐露出水面, A所受浮力逐渐减小, 弹簧测力计示数逐渐增大, A在图中的位置应该稍有下降, 所以当40s时A已经完全露出水面, 此时A应该处于图中A位置稍下面一点的位置, 如丁图所示。

(4) 底部阀门打开后, 水的流速是变化的先快后慢, 所以窗口底部所受压强的变化规律应该是:压强在减小, 但是先减小比较快, 后减小比较慢, 如丙图所示。

分析:在这道图像题中融合了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和第二两小问是定量计算, 用到了三个公式, 一个是用视差法求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所受浮力, 第二个是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第三个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第三问是定性问题, 学生的典型错误就是将这条线画在图中A的下边沿, 认为A刚刚露出水面, 而第四问的典型错误则是将图线画成一条直线, 认为随着水的缓慢流出, 窗口底部的压缩减小应该是均匀的。

近年来用函数图像来直观形象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已成为中考物理考查的热点, 各地中考试题中常出现物理图像信息题, 着重考查学生对图像的识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经过以上对学生解题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方法, 希望能给初中生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减少他们在中考中的失分点, 能够掌握中考物理解题的技巧, 牢记初中物理知识和规律, 在解题中可以举一反三。

摘要:物理是中学生要学的理科的一个主要学科, 学生学起来总觉得知识枯燥、难理解。近些年, 中考物理中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明显。解题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 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授课中, 不断地融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在中考物理考试中, 题型不断创新, 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学生仅仅会做某一道题还不行, 还要掌握解决此类题目的解题能力。在此, 笔者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解题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丁云吉.重视思维转化另辟解题蹊径——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物理, 2015 (2) .

[2]周旭梅.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5 (9) .

[3]徐富勇.如何培养初中物理简答题解题能力[J].基础教育参考, 2013 (8) .

上一篇:声部特点下一篇:对中国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