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能力培养

2024-09-23

初中生语文能力培养(共12篇)

初中生语文能力培养 篇1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家倡导素质教育, 更新教学观念, 到现在的“走进新课程”, 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求知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可现实怎样呢?由于教师受升学率这根指挥棒的影响, 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预习课文→讲解字词→分析课文→完成练习→安排作业。突出了教师是主角, 学生是配角, 不能彻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较好, 可一遇到实际应用, 就不能够灵活变通, 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在的考查方式。究其因, 实则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改变了以往按顺序逐一学习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站在单元的高度, 利用两三节课的时间, 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能熟练通读单元内所有课文, 解决生字词。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初步理解文意, 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特别是优美句子和哲理句子的点评、写法特点以及存在的疑问、难点、重点、分歧等。然后再用相应的课时,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例如表演课、室外课等) 进行交流、讨论,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便达到共识的目的。因为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我注意搜集相关的文章推荐朗读, 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 让他们利用学校的图书和报刊杂志自读, 以此增加学生的读书量, 训练阅读能力, 开阔视野, 拓展知识面,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普遍反映学生阅读内容减少, 阅读水平下降, 很少有学生能坐下来真正品读文章。对于这种现象, 我经常性的在班级内举行课外阅读知识的交流反馈活动。通过美读、赏析、摘抄、交流等环节, 激发他们阅读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根据交流时间的长短, 把班级内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 (争取每人都有展示的机会) 。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或最有意义的文章;对文章中的语句或写法特点进行赏析;摘抄好词、好句、优美的段落或文章;把自己仿写的段落或文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这种做法,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和运用, 把空间和时间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目前, 我们的学生已经把这种阅读当成了一种乐趣, 掌握了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作业超市”的做法, 提高了作业质量, 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往“一刀切”的作业布置, 使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感觉到浪费时间, 但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 又感觉有一定难度, 从而采用多种方式逃避作业。再加上教师精力的有限, 使很多作业的布置没有实效。在实际教学中, 我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布置不同内容的作业, 让学生自己任意选做, 甚至可以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这种做法, 根除了学生心目中“为老师做作业”的潜意识, 改善了师生关系,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当家作主的滋味, 大大激发了完成语文作业的主人翁意识, 使各自的语文素养有更明显的提高。

有人预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此看来,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的主动性不可少, 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地改变常规的教学形式, 大胆地更新教学观念, 把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语文教学走向深层, 走向心灵,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初中生语文能力培养 篇2

[作者]高迎熙/郑立勤/柳进材/张晓东临沂市教研室

[内容]从1991年秋季开始,我市根据山东省教研室的指导意见,进行初中语文实用能力培养教改实验。这项实验包括初一写字、初二说话、初三应用文写作三项训练内容,参加实验的学生每个年级约两万名。实验效果显著,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欢迎。今年6月,山东省“中学语文实用能力培养教改实验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与会同志对实验成果一致给予充分肯定。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偏向。教学中过多的架空分析和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五花八门的练习,挤占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而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等最基本的语文实用能力却往往被忽视。汉字书写基本功差,口语表达能力差,应用文写作不过关等问题,在初高中毕业生中都表现得相当普遍。当今时代,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等语文实用能力几乎随时随地都要应用,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却恰恰在这些方面捉襟见肘。

我们深切感到,尽快纠正上述偏向,加强语文实用能力培养,提高语文教学的社会效益,造就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去研究。1990年10月,山东省教研室在《关于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写字、口语、应用文等实用性语文能力的训练,力争在初中阶段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并提出了每周用一课时,初一进行写字训练,初二进行说话训练,初三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的初步设想。在学习讨论省教研室的意见时,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以下两点:第一,初中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其毕业生除少部分升学外,大部分将直接进入社会,在初中阶段使学生的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初中学生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以小学训练为基础,在初中各年级每周用一课时分项进行集中训练,既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既可行又容易见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于1991年上半年建立了实验组织,印发了实验方案,下半年已将这项实验在全市推开。

二、基本做法

1.保证课时,落实实验教师。我们首先强调,语文实用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方案中活动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各校从各年级的语文课或活动课中每周拿出一节,分别为初

一、初

二、初三安排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训练课,列入课程表中,以保证时间落实。实验教师尽量由各班语文教师兼任,有些学校语文教师写字、说话基本功参差不齐,我们便要求他们依据专长挑选胜任者为专职教师,以保证训练质量。

2.设计训练程序,用好训练材料。任何能力的形成与训练,都应有个序列,这个序列应该体现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复合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从实验一开始,我们便着力研究和解决训练程序问题。通过广泛摸底调查,分析学生的基础状况和能力形成的因素与过程,在多次会商之后,为三项训练确定了以下程序:

写字,先进行硬笔书法训练,再进行软笔书法训练,以硬笔为主。在训练过程中,先进行用笔要领的指导,再摹写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然后再临写基本笔顺、基本结构,最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背帖练习,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书写个性。

说话,先以排除学生惧怕当众开口讲话的心理障碍为重点,鼓起勇气,激起兴趣;然后在说的练习中依次突出发音、吐字、语速、语调、把握中心、分清条理、表意准确、礼貌得体等说话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掌握口头答问、复述、解说、即席发言、交谈采访、讨论、辩论等各种说话形式的基本要求。

应用文写作,先练习那些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格式和内容较为简单的文体,再练习学生较陌生但社会生活中又经常用到的、内容较为复杂的文体。每种文体按先研究格式结构,再研究内容语言的顺序,以后者为重点进行训练。

我们选用的训练材料是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初中写字训练指导》、《初中说话训练指导》、《初中应用文训练指导》,在使用时根据已确定的训练程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补充,这样既保证了训练有据,又突出了训练重点。

3.坚持以练为主,改进教学方法。能力培养必须突出一个“练”字。从实验一开始,我们就特别强调训练课要以练为主,要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切忌上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为提高课堂训练效率,我们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了很大功夫。

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如写字课上的“讲解示范与定量练习相结合”、“小组矫正与板演评析相结合”、“写字训练与课文字词教学相结合”;说话课上的“放开说与放开评”、“阅读吸收即知即传”、“设置情境竞赛发言”;应用文写作的“掌握格式,规范训练,联系实际,用于生活”等。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从1993年春季开始,我们便着重探索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以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写字课我们总结推广的基本模式是:“讲解示范--领写练习--自练自悟--讲评矫正”;说话课的基本模式是:“朗读课文--讲解要领--组织练说--评价指导”;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试写--讲评--矫正--成型”,另一种是“集中讲解--分项突破--组合成文”,前者适用于学生较熟悉的文体,后者适用于学生较生疏的文体。根据“教学有路,教无定法”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灵活变通,把课上得生动活泼。

4.将训练向课外延伸。学生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单靠每周一课时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开通多种渠道,尽量向课外延伸。

一是向各科教学延伸。要求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说话能力的检查指导,在作业批改与讲评中注重写字的规范要求与评价。二是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延伸。如在写字课后开展每天练百字,一周一展评活动;在说话课后开展每天三分钟,同桌讲新闻活动。有些实验教师还采取让学生自愿报名、自由结合的方法,开展出报刊、办专栏、轮流主持校广播室组稿、编稿和播音等竞赛活动。有的班级还与车站、商场、展览馆建立了联系,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开展语文实用能力观摩实习活动。此外,学校和市里还经常组织书法比赛展览、口头作文和专题演讲比赛、设置情境变换角色写应用文竞赛等大型活动。

5.以鼓励为主,搞好教与学的评价。为鼓励教师积极搞好实验,我们设立了“初中语文实用能力培养奖励基金”,每年用本人总结、学校推荐、教研室现场考核的办法,评出一大批成绩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取评议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每学期搞两次。评议包括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意见三部分,重在评价努力程度和提高幅度;考试包括单独安排的写字、说话技能测试和纳入语文命题中的应用文写作测试,主要评价这三项能力达到的实际水平。评议与考试结果综合考虑,划出等次,填入成绩单。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各校也给予专门奖励。

三、实验效果

通过三年的实验,我市初中语文实用能力培养实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教师方面看,一是语文教学思想进一步端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抓好素质教育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训练被放到了语文教学的应有位置上。二是促使广大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自觉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学习普通话、大练“三笔字”,在各校已蔚然成风。三是实用能力培养所采取的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较前已明显地“活”了起来。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 篇3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把学生引导到课堂的“五大”环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轨道上,一点不漏,并且反复传授,学生也铭记在心,但仍然无法把这“米”做出熟饭来。

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在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把那些值得我们储存的“米”——语言的精华,存放在大脑中进行“新陈代谢”才能转变为自己语言能力的养料,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把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是势在必行的。正如古代荀子所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些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我们教师的观念变了,学生的意志就增强了,对祖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进行积累,由少而多,聚滴水而成大海,为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使初中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呢?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探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聆听,在听中积累语言

“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意并评判话语。由此,要有效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在课堂上,我们都能做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使其边聆听边思索,边领悟边积累。但对于课外的聆听、思索则为我们平时所忽视。俗话说:身边的一切皆学问。平时,让学生收听广播,看电视,听别人争辩等,都能促进其边听边思考,并能从中有所收获,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如有一名初中生在家听见别人在辩论百家姓中的“仇”一字多音读法是否正确,于是就利用工具书查字典,消除自己的疑惑。这位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要重视教导学生边聆听边思考身边的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语文能力的信息平台。

二、熟读多诵,在读诵中积累语言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有课内、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基础、是先导,课外阅读是继续、是扩大。在课内应该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课外语文学习提供举一反三的规律性指导。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有时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利用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学生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做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扩大其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丰厚其语感图式。从而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创建语感桥梁。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

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时,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这方面,鲁迅先生曾有过形象的描述:“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的确,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于书山学海之中,才能使储备充盈丰富,使见识广博而深刻,真正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三、勤练笔,在写作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高层次的积累语言。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可以写出事能感人、情能动人、理能服人的优秀作品来,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正确的尝试不断保留,错误的不停的放弃才能得到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勤奋、不断地练习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如许特立同志的一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勤动笔,多加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而语言材料积累的过程,既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

总之,以上三点都是息息相关的,对语言积累成败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把祖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唐彪主编:《家塾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4

一.重视阅读指导,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学法的指导, 往往会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陶行知早就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一篇课文的讲解从何下手, 常常是老师们棘手的事, 不想劳心费神的就按着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顺下来, 这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模式, 只能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使学生劳而无获。

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先解题的办法。题目一解, 教学的提纲就出来了, 不仅条理清楚,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且有助于指导写作。分三步走:第一步找题眼, 第二步思考文章是怎么写的, 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结构、线索, 第三步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这样, 文章的思路、写法、主题、风格一目了然。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题眼是打, 思考鲁提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镇关西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打?怎样打的?打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不按照一听就打、一打就走来写, 而采取明暗两条线索, 有张有弛、有疏有密, 这样写好在何处?由于本人注重了学法的指导, 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阅读教学中, 还应结合文本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一些切实有效的阅读方法。如读背法, 即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记, 注重积累。读背的内容可以是雅词成语, 可以是精彩的语段甚或美文全篇。如学了《春》之后, 教师可让学生把春里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熟读成诵。这样日积月累, 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又加强了学生对文本宏观上的感悟和把握, 学生于潜移默化中阅读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二.激发思维,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变结论性的讲解为激发思维, 引发学生去发现结果, 不以老师的认识结果去代替学生的认识过程。如教学《范进中举》时列出阅读提纲:1、“范进”中举前, 他的家庭情况怎样?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怎么样?2、范进中举后, 他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怎样?3、范进为什么中了举人却发疯了?这揭露了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到结论, 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认识能力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得到锻炼和发展, 改变了以往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 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不仅是认识的主体, 也是发展的主体。在学《钦差大臣》时, 给大家布置的预习任务就是把剧本改编成小说, 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改编时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精彩的细节描写, 仔细揣摩人物性格, 设计出具体的形象动作, 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语态。可见学生身上蕴含着创造性潜能。

三.课外广泛阅读,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仅仅停留于课本, 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扩大课外阅读量。我们可以指导他们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等作品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 指导开展阅读。例如, 学习了《在烈日和暴雨下》, 指导学生课后阅读《骆驼样子》;教授《美猴王》, 引导学生去阅读《西游记》;教授《空城记》, 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引导他们阅读《水浒传》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放假的大好时光, 鼓励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老师可以推荐书目,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读。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广了, 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

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篇5

课题研究结项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更是人发展的需要。吕淑湘先生所言:‚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不说得益于课外。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其他活动都不能代替的。学生课外阅读正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能力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还特别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段(七—九年级)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但对于‚如何读‛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给师生开展课外阅读留下了自主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试验和探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也总结和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然而却忽视了学生课后的学习能力的指导,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自主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效果很让人担忧。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局面。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的课外阅读。我们应从培养人的高度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认真务实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茁壮成长。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课题组在南阳师院集中面授培训期间,提出了《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这一课题并进行研究(整个过程均由南阳师院王振彦教授倾力指导),尝试以语文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与方法的指导为出发点,开发学生课外阅读潜能,培养学生切合自身实际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基础

1、研究工作依托于藏书丰富的南阳师院图书馆和知识渊博、理论系统、经验丰富、指导热情的南阳师院的专家教授。

2、研究小组成员曾撰写《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的问题探究》、《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课外阅读》、《语文课外阅读方法初探》等相关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3、参与研究者均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并常年担任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和阅读习惯了解透彻,有着深刻的感受和想法;

4、研究工作者所在学校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调查造成学生阅读现状的各因素,培养课外阅读中学生阅读的自主意识。

2、主要思路与视角

(1)、构建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阅读教学指导模式 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课外阅读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2)、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培养搜集、筛选、积累信息的能力,联想、想象的能力,思考、评价的能力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研究目的与重要观点

本课题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以“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为目标,旨在调查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归纳影响其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因素;开展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的研究,侧重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教学策略,使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重要观点有:

(1)、多种方法途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是能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

(2)、关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注重进行方法指导,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以强化课外阅读的效果。(4)、引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或者读后随感,以写促读,加强落实课外阅读的效果延伸。

4、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调查造成学生阅读现状的各因素,搜集资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培养课外阅读中学生阅读的自主意识。

(2)、行动研究法: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动态发展的、自然的、开放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探索有效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方法途径。

(3)、经验总结法:归纳、分析、总结实验的得失,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过程的检测以实验法为主,辅以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搜集资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验证结果。

四、研究价值

1.创新程度

初步摸索一套提高初中生课外阅读效率的实施模式,以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积累语文课外知识,为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展现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促使他们运用积累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切实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本课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课题。

2.理论意义:

此课题的研究,将会丰富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

3.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将会改变带动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改变 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促使语文教师对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激发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有着很强的应用价值。

五、课题主要研究阶段:

1、理论学习准备阶段(2009年7月——8月):学习与课题有关的课内、外阅读方面的理论书籍,建立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体系。

2、课题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10年5月):拟订课题实施方案;设计问卷并进行阅读现状调查;实践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活动,做好阶段性的调查分析,收集整理研究实践的过程性材料,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小结,调整研究方向、研究方式等

3、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总结课题研究过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六、最终成果形式: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过程:

(一)、在课题研究开始时,我们通过问卷形式对白潭二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表一: 九年级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学生部分)

1、你平时的主要的读物是什么? A、名著(104人,占43.9%); B、言情(13人,占5.5﹪);C、武侠(25人,占10.5﹪); D、报刊杂志(86人,占36.6﹪); E、网游小说(96人,占40.5﹪); F、其它(14人,占7.6﹪)

2、你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是什么? A、拓展知识(107人,占45.1%); B、丰富生活(66人,占27.8%); C、为作文服务(59人占,24.9%); D、消遣(62人,占26.3%)

3、你平时的阅读情况如何? A、基本不读(10人占,4.2%); B、没时间读(11人占,4.6%); C、有时读(172人,占72.6%); D、经常读(54人占,22.8%)

4、你平均每天阅读时间有多少? A、1小时以上(20人占,8.4%); B、1小时以内(104人,占43.9%);C、1小时以下(112人,占47.3%)

5、你通常阅读那些书籍? A、中国古代作品(84人,占35.4%); B、现代作品(112人,占47.3%); C、当代作品(59人,占24.9%); D、外国作品(32人,占13.5%); E、作文(136人,占51.2﹪)

6、影响你阅读兴趣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A、老师(48人,占20.3%); B、父母(100人,占42.2%); C、同学(92人,占38.8%); D、媒体(30人,占12.7%)

7、你经常逛书店吗? A、经常(20人,占8.4%); B、有时(108人,占45.6%); C、很少(103人,占43.6%); D、从不(19人,占8%)

8、你选择课外书籍的因素是什么? A、按自己兴趣(144人,占60.8%); B、听父母教师指导(24人,占10.1%); C、提高学习成绩(66人,占27.8%)

9、你认为阅读课外书籍会影响学习吗? A、不会(46人,占19.4%); B、会(24人,占10.1%); C、不一定(185人,占78.1%)

10、父母对你阅读的态度是什么? A、进行指导(52人,占21.9%); B、赞同不指导(97人,占40.9%);

C、反对(6人,占2.5%); D、中立(93人,占39.2%)

11、你怎样进行阅读?

A、通读(137人,占57.8%); B、精读(67人,占28.3%); C、边读边玩(36人,占15.2%)

12、你阅读时首选哪类图书? A、情节引人(77人,占32.5%); B、语言优美(80人,占33.8%); C、充满哲理(60人,占25.3%); D、有益学习(81人,占34.2%); E、人物幽默(64人,占27%)13 你的阅读方法是什么? A、批注(15人,占6.3%); B、摘录(55人,占23.2%); C、写读书笔记(39人,占16.5%); D、口头交流(72人,占30.4%); E、偶尔写摘录(63人,占26.6%); F、读读而已(39人,占16.5%)

表二:九年级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家长部分)

1、您经常给孩子买课外书吗?

经常买(29人,占15.3%);买的不多(136人,占72%);不买(27人,占14.3%)。

2、您的孩子喜欢看哪一类的课外书?

现代题材(60人,占31.7%);古代题材(46人,占24.3%);?学习资料(57人,占30.2%);作文辅导(66人,占34.5%)。

3、您陪您的孩子看课外书吗?

经常(12人,占6.3%);偶尔(89人,占47.1%);不陪(47人,占24.9%);没时间陪(41人,占21.7%)。

4、您对子女课外阅读的态度?

赞同(152人,占80.4%);反对(4人,占2.1%);中立(42人,占22.2%)。

5、假如您为子女选择读物,首先考虑的是:

童话寓言(9人,占4.8%);名著(39人,占20.6%);历史故事(25人,占13.2%);作文书(63人,占33.3%);学习资料(106人,占56.1%)。

6、你推荐过您的孩子读过什么读物?

名著类(35人);作文类(17人);学习资料(8人);历史读物(5人);名言古诗(2人);科技类(1人);未推荐(9人);看新闻联播(1人)。

7、哪本对你的学生影响比较大? 作文类(7人);《水浒传》(3人);《西游记》(3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人);《中国上下五千年》(2人);《骆驼祥子》(1人);《鲁滨逊漂流记》(1人);学习资料(1人);名言古诗(1人);《唐诗三百首》(1人)。

8、你主要给孩子推荐的书藉是什么?

各类作文选(98人);《水浒传》(3人);《西游记》(3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人);《安徒生童话》(3人);《三国演义》(2人);《十万个为什么》(2人);《骆驼祥子》(1人);《鲁滨逊漂流记》(1人);《红楼梦》(1人);《战争与和平》(1人);《弟子规》(1人);《傅雷家书》(1人);《爱的教育》(1人)。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了解到:

1、从学生课外阅读的类型范围和选取的标准和理由来看

(1)大部分的同学选择的是名著和报刊杂志,而且阅读文学性不强的网游小说现象比较突出,明显地看出学生在选择读物时是漫无目的的,缺少必要的指导。

(2)大部分的同学选择看当代和现代的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接触较少,这主要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3)同学们在选取课外阅读书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是否有益于学习

(4)现在的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大部分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书籍,只有少部分听从父母老师的指导。象《春水 繁星》、《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童年》,看过的人寥寥无几。

2、从他们阅读的目的来看

课外阅读是为了增长见识的学生占45.1%。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丰富了课外生活,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语文素养。同时也有学生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随便看看的消遣方式;只有少数的学生把课外阅读与作文联系起来。

3、从他们阅读的时间来看

他们绝大多数同学都安排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大部分的同学课外阅读时间在一小时以下。这和中考升学的压力太大,作业负担过重有直接关系。

4、从他们选择阅读书籍的角度来看

多数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读书。他们列出的最喜欢的读物中,前三位的是传奇故事、网游小说、笑话幽默、《中学生天地》,基本上属于消闲轻松一类。名著类占到43.9%,但这个数字与教师教学中的重点要求有直接的关系,初中生比较看重故事性较强的读物,而对那些需要思考、内涵丰富的作品不是很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九年级学生曾经阅读过网游小说的高达42%。

5、从他们对待书店的态度来看

超过半数的学生有时逛逛书店或很少逛书店,能经常逛书店的学生仅仅有8.4%。

6、从他们的阅读方法来看

绝大多数的学生采用的是通读的方法,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如无计划、没有养成作读书笔记的绝大多数学生追求阅读的连贯性,学生的不喜欢在阅读中放下书本去查工具书,偶尔摘录和写读书笔记,坚持常写读书笔记寥寥无几,表层阅读、即时阅读居多。

7、从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支持角度看

(1)、大多数不赞同学生看课外书,认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在孩子读书方面的投入也就少。

(2)、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读物时,主要选择学习资料或作文书。(3)、家长在推荐读物时,倾向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读物。

(二)、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如果说课堂教学要是指导‚精读‛的话,课外阅读则是‚博览‛。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了具体的阅读要求,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让语文教学走上一条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康庄大道。成了我们研究的主题,针对前面调查的情况,我们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自主读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需求的动力,学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课外阅读全靠自觉,而兴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主动性、积极性的催化剂。只有唤起学生浓厚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

(1)、精心推荐读物,唤起读书兴致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大都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欣赏性,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只有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读书欲望,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致。我们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介绍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帮助挑选浅显有趣的故事、散文甚至优秀小说等,是自己爱看的自然有兴趣,学生也乐于进行阅读。同时,优化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导学生读书的一块主要阵地,提高课内阅读的效益直接影响着读书活动的质量和效能。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立足教材文本,立足课堂45分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体验、交流活动中习得读书方法,提高读书能力,养成读书习惯,为课外阅读引发兴趣,提供有用的方法。我们还制定了《初中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有序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与引领。推荐书目如下:

初中生必读名著十八部:

1、《爱的教育》

2、《繁星》《春水》

3、《伊索寓言》

4、《童年》内等处写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名言警句或激励性语言,如:‚课外书,你永远的朋友‛、‚你想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吗?‛、‚请参加课外阅读‛、‚从小爱读书,一生都幸福‛、‚知识海洋,让你幸福徜徉‛;在教室,走廊、楼梯处张贴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的画像,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班队课等。通过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热爱书籍.2、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正确地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培养阅读技能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因此,我们在平时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精读法,既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指导学生精读,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2)、浏览法。主要针对一些长篇的书籍,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教材中节选了一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

(3)、速读法。即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其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

(4)、选读法。要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来读。

(5)、批注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我指导学生阅读最常用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好词好句,读后把相关的内容抄到摘抄本上,早读时读读,真正的积累句子。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优化各课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继续从学生具体情况入手,根据学生特点,建立一个品种多,内容丰富的书源库,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资源。

3、注重行为训练,养成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训练,必须讲究方法。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

(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

(2)、训练阅读时用脑的习惯。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3)、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

(4)、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断摘录下来,博采读物的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这样,使学生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打下坚实的文化积淀。

(5)、鼓励学生读写结合 读与写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写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续写,仿写,改写,扩写,评论等都可以采用,并积极向省市县各级刊物及校刊投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其他的阅读习惯,如爱护书籍的习惯,阅读卫生的习惯等。

4、创建家庭阅读氛围

为了促使家长和社会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我们在上期末家长会上,对家长提出了希望: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多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多陪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倡导亲子共读,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阅读兴趣。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每周与孩子一同阅读不少于1小时,每周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每月浏览一本孩子阅读的书籍,做到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沟通。这样,学校、家庭共同承担起责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我们的学生自觉阅读,乐于阅读。

5注重课外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时,始终把评价贯穿于学生整个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实效.评价的内容及其方式都可以多种多样,如围绕课外阅读开展的各类活动读书笔记记录情况以及阅读成长卡都可以纳入评价机制,并注重教师,学生自我及相互间评价相结合,课内,课外评价相结合,分学段目标达成与综合评价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当然我们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此外,我们可以在测试中融入课外阅读,如我们可以出题:‚你最喜欢的一本课外名著是什么‚你最喜欢里面哪一个人物? 说说理由,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提高阅读实效。

七、研究成果:

经过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调动了学生自主积累的积极性,改变了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和效率,学生由被动变成了主动。不少同学被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所吸引,而大量的知识积累又丰富了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内驱力,使他们在各类活动中能一显身手,获得成功的喜悦。如课题组成员辅导的学生多次在省、市组织的河南文化小论文、作文竞赛中获奖。

(二)、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及能力积累,由浅层向深层次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发现、搜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他们不仅学会从报刊和图书馆藏书中寻找资料,而且主动地去请教老师或当地的名人学者,信息渠道大大拓宽了。更难能可贵的是部分学生还上网查找现代信息资料。这样的实践使他们积累层次提高了,而且语文能力得以提升。

(三)、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语文课外积累的实践,为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展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促使他们运用积累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反过来又提高了语文能力。今年全县中招模拟考试中,我校的语文成绩平均95.2分,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提升。

(四)、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也促进了我们课题组成员自身素质的提升。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行交流。课题组主持人马中华老师撰写的《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培养学生作文素养》、《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等论文分获省一等奖;课题组成员中,谷祥福老师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初探》、《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等论文均获省一等奖;刘现增老师撰写的论文《发挥网络阅读优势,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分获一、二等奖;张景玲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网络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养》获省一等奖;刘俊华老师撰写的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家乡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获教育学会二等奖;刘志华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怎样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在《中学生学生报》发表。

八、进一步开展课外阅读的打算: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对我们课题组来说,这次实验研究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锻炼。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短暂仓促,留下了许多遗憾。比如:怎样处理课堂阅读教学、课外阅读和网络阅读的关系才是科学的?怎样通过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独立思考的品质;课题中还有许多极具科研价值的内容未能进一步研究(如对课外阅读时间与中考压力下的紧张学习时间的矛盾的研究)。这些都是今后有待探索的领域。

培养初中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篇6

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

语交际能力。

一、激发学生口语训练兴趣。

1、认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口语交际颇不以为然,觉得说话人人都会,何需特别练习,更何况中考又不会进行口试,学了也没有用处,因而学习的积极性很低。笔者给学生讲了周恩来总理巧妙回答美国记者提问的故事,让学生为周总理的妙答赞叹不已之时,适时地引导他们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

2、联系熟悉生活,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冷场”的现象。如有位教师在题为“我来做导游”的口语训练课上,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国游客介绍黄山,结果学生面面相觑,无从说起。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老师提出的要求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试想,十四五岁的学生到过黄山的能有几个?而

要一个从未亲眼领略过黄山风光的孩子,向一群并不熟悉的游客介绍黄山,岂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学生自然只能三缄其口了。因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学生能说、爱说、肯说的话题进行训练。

3、营造逼真交际环境,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口语交际带有很强的情境性,生动、逼真的交际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说”的过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采取模拟记者会,模拟科技发布会等形式,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更充分的表达自身的想法。笔者曾遇到一位学生,平时少言寡语,性格十分内向,虽然思维极其敏捷,却不爱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于是,就鼓励他参加班级辩论赛,看到同学们针锋相对,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他再也按捺不住,畅快淋漓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不但驳倒了对方,还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事后他说:“看到自己一方处于劣势,再也顾不得害羞了,就想着一定要把他们驳倒!”笔者想,很多时候学生就是这样被环境“逼”着开口的。

二、鼓励为主,培养学生自信

我们教师也许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学生奉行“沉默是金”政策,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开口回答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一定关系,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很多学生是在老师的否定声中逐渐沉默下去的。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时如果老师粗暴加以指责,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其不敢再“说”。教师对学生表达不足的地方,更多的要在交流过程中巧妙的加以引导和矫正,这样既可以使交流得以继续,还可以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所以老师的一声鼓励,可能会让学生从此变得爱“说”;因而,老师无论是在口语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不要再吝啬自己的鼓励。

三、听说并举,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敏捷性

口语交际是一种即时性较强的活动,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启其心智,在复杂的环境中巧妙回答,应变自如。而听的能力越强,越能够摄取更广泛、更丰富的说话材料,同时也使口语表达更丰富、更准确。一般而言,听话能力的训练,可采用如下形式:教师先说一段话,如寓言、小故事、一段富于哲理的文字等,然后让学生复述,迫使他们尽可能完整地接受信息,之后可要求学生对这段话加以评论,使之尽可能作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训练其理解力和判断力。把听和说有机结合,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训练思维,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逻辑性

1、培养技巧,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有的人“会说话”,不论遇到什么场合都能侃侃而谈,将自己的观点阐述得头头是道,使在场的人洗耳恭听;有的人却“不会说话”,有思想、有学问,但是一到众人面前就手足无措,语无伦次,让人觉得不知所云。这其中有心理素质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表达技巧的问题,就本质而言,则是思维的逻辑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让学生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复述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等,都可以起到增强思维逻辑性的作用。

2、注重创新,鼓励思维的个性化

学生是个性化的人,对于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不可能视而不见,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发出些许的感動。正是有了这些感受,我们才能捕捉瞬间的灵感。

3、练习体态语言,增强口语表达效果

初中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1.认清传统教学的限制

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风气比较浮躁,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考试中,对于能力的培养严重忽视。很多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况下对作文感到头痛,对阅读不能耐下心来读,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注重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课堂的互动;重视考试要求,忽视了学生思维灵活, 导致了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限制,能够使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改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2.学习新课标教学思路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新时期学生的能力培养才是重点,要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下,教师要认真的分析学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策略。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新课标教学大纲的研究,深入的分析新时期下对学生的要求,制定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掌握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和其他一线教师研究能力培养策略,将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师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营造能力培养氛围

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语文能力的学习。最常见的方法是多媒体情境营造法,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利用精美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视频观看中提升语文素养。在多媒体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展现自己,提高课堂的气氛。还可以使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展示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思维,提升语文辨证观念。

2.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意识

随着教学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重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社会发展中更加具有优势。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主体型教学模式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初中生正好处在情感丰富的阶段,对于语言的应用和感知能力非常敏感,教师只要善于引导,都能够让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要给学生充足的展示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想。教师在进行讲课的时候,遇到了优美的句子要不断地进行分析,在赞美和感悟中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学生对语句有了很好的审美意识,就会主动的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

3.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选择的教材都是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对生活产生很好的感知,提高语文素质。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提升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教师要充分的重视教材的文章,立足教材进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不仅有现代文,也有古言文;不仅有怀旧的伤感文章,也有积极向上的文章。细细品味这些感情,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得到提升,就能够提升语文的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学习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行文脉络,减少阅读的陌生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阅读,课外知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感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语文知识的构建。

三、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策略

1.灵活应用语文知识

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名家作品,教师要鼓励学生细细品味名篇,在应用的时候进行灵活的变通。再遇到典型的文章的时候,要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感知语言的驾驭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经常写抒情的文章,使用良好的语言描述真挚的感情,从而提高心灵的感悟。

2.感悟人生喜怒哀乐

语文是生活的升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想要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就要在语文学习中感悟人生。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要将真挚的情感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联系,从生活细节着手,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在日常进行写作, 将生活的感情和片段记录下来,这样就能够提高语文的写作能力和感知能力。学生还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能够在鉴赏的时候对作品进行客观地评价,认识到优点和不足,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最有效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以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教材中安排了包括人文、民俗风情、自然科学、艺术鉴赏等模块的阅读素材,内容丰富、充实,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丰富文章的同时寻找自己的阅读兴趣。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挖掘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兴趣。初中生正处于由童稚逐渐走向思想成熟的时期,对外部世界好奇又极不安稳,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考虑到启发学生对外界和未来的感知朝向一个更加开放和美好的方向。例如,在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引读时,教师们就要以文中描写的童年趣事为主线,并向学生们传达外界环境的美好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引起学生们的美好回忆,让同学们感受外在世界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阅读兴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再如,教师对《纪念白求恩》引读的过程中,不应单单以应付教学、应付考试为目的,忽略文章本身传达给学生的情感态度。引领学生体会到白求恩的那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明白这种精神才是真正永远流传、值得一生追求的。同时,教师们要通过对这类文章整体架构和写作手法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教育和教学的双重目的。

二、让学生掌控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我学习环境。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教师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改掉以前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师生互动不仅是表现在课堂上的师生交流, 也可以是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引导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并与老师交流读后心得。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描写关于亲情的文章《我的母亲》时,讲解完文章写作方式,情感表达的写作手法后,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说说对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认识和自己对父母亲情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找到表达至爱亲情的一种文学途径,并且能够结合自身对亲情的理解尝试写作有关亲情的作文,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们掌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如何表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在有声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过多地看重知识的讲述,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总是以冗长和繁琐的提问分析方式进行讲解,往往使学生缺乏阅读实践。通过对文章的诵读,利用语音、音调和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通过组织学生临摹文中语言的情景、对话、人物的语态,让学生们能够进入阅读的氛围,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最后一课》中体会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时,师生就可以在课堂上呈现出文中的场景,使学生们身临其境,理解得更深刻。

三、逐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评鉴能力

大部分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发现,几乎每一个语文阅读水平较好的学生都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所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理解、联想、分析和想象的能力,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交流会、读书研讨会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信息进行反馈和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使得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由简单到深刻,由匮乏到丰富,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反过来,教师们可以利用课外阅读的优势促进学生的课内阅读,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可以形成认知与情感的协调统一。另外,加强速读训练、扩大阅读量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初中生要养成阅读评鉴能力,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扩展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对故事情节,人物举动,作品特点等的评鉴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讨论并写成一些小的议论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作文的写作水平。

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对初中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初中生不断地获取新信息,扩展思维,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和坚持不懈地努力, 是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考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理解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评鉴能力。

摘要:语文阅读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个重要方面。在中考语文中,阅读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新课标更加关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篇9

一、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

“兴趣是学习之本,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对于望“文”生畏的学生,教师要想办法打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学习感兴趣,想学、乐学,会为之吃苦、受累、钻研,直至成功。从内容入手便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譬如自己熟悉的事物,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大自然的壮美风光,地方的风土人情,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等等,都对学生充满吸引力,都是学生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生学习的思维无法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家庭、校园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提高学习成绩,首先要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力求认识的倾向,带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不用催促,就会自觉地进行下去,同学们有了兴趣,才能自觉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有好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内容毫无感情,让学生们觉得很枯燥,在这种情况看来,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在课堂上添加一些感情色彩,让学们接受这种科学性德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学中的情趣,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热情。

譬如,《记一次有趣的班队课》,我先在课前请同学们设计一堂自己喜闻乐见又有教育意义的班队课。这可乐坏了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课后,他们三五成群,或讨论主题,或设计表现形式,或编排节目。周五班队课如期举行,主题确定为“重温守则,规范做合格的学生”。我惊喜地发现,班上每位孩子竟都积极参与,形式多样:有小品、小组唱、快板、英文课本剧……最有新意的是一个小组成员竟结合主题改编《西游记》呢!活灵活现的现代版《西游记》逗得大家乐不可支。在活动中,我不断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表演者的动作、神情以及观众们的夸张样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有了兴趣,才能跨越成功的第一步。

事实证明,即使是老调重谈的学习,只要教师用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乐在其中,定能学习出妙趣横生的乐趣。

二、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的要求。我们知道,人只有在激动了、痛苦了、愤怒了、快乐了之后,才会有情感表达的冲动。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认为:“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学习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所以激发情感是教学的重要一步。只有当学生觉得有话要说,心中有某种东西在撞击他的大脑时,“老师要我好好学习”这种观念才会改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写学习热情,学生才会乐学,才能学习书本里的知识。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教材,习作内容的表述是“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写出你对亲情、友情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以后,认真修改,互相点评。”教师先从一则公益广告的欣赏感悟,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沉到生活之中,畅述亲情画面。之后,教师又在理性的指引下将感性的“情”,由亲情拓展到友情,再由友情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爱进行深度挺进。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次极好极实在的“发散”。这一过程就是一种“真”,这种“真”体现在对学生多彩生活的唤醒,并沿着学生精神出发,以言语交往为动力,让孩子们的言语得到一次自然而然的情感拔节。

三、意志是学习的助推器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他们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前进。原子说的创造者道尔顿说:“如果我有什么成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和毅力的结果。”由此可见,意志对人来讲,比天资聪颖更重要得多。

著名的卢扎诺夫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暗示教育法”的学习方法,创造学习动机,激发每个人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每个人的心灵求真、向善、爱美。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加大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成为教学的一项重要目的。怎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方法,我体会到很多成功的教学方法,说来说去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人成才、成功的基石。

四、自学是学习的金钥匙

叶圣陶老先生说:“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自学作文能力的训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第二学段(7~8年级)提出:“要注意学习要适当地把握好学习的时间。”对第三学段(9年级)提出:“主要注意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指导”。

多年教学总结出学生自学的三种做法: (1) 学生自学。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品尝修改成功的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2) 优劣互改。把优等生的学习方法给学困生学习,让学困生有榜样可学。把学困生的学习交给优生,让优生充当“小老师”。 (3) 小组互改。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再推荐一个学生在全班反馈,这样能不断提高整体的学习水平。

初中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营造阅读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阅读。同样的文章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不同的意义。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不同, 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不同, 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老师要积极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汲取知识、陶冶情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引导初中生自主阅读,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以散文《背影》为例, 文中以父亲为作者买橘子时的背影展开全文。作者朱自清在朴实无华的文字里, 向人们传达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讲述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自己与爸爸之间的故事。”“每天上学, 爸爸都会和你说什么?”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文中表达的父爱引产生共鸣, 进而引入课文, 让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教师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有利于初中生主动阅读, 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并在阅读中积累文化内涵。同时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特点, 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引导, 鼓励学生参与阅读有关的活动, 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利用媒体教学, 丰富阅读形象

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正确的文本解读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需要, 通过多媒体将图像、视频、声音和文本等为学生阅读设计情境, 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愉悦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也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更深刻。例如在教《背影》一课时, 老师可以根据文章对父亲背影的描述, 用动画的形式伴以音乐伴奏, 营造父爱如山的意境。根据文章提问:“文章描写父亲背影使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作者为什么只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而没有任何字句描写父亲的面容。”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讨论, 并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多媒体分别将文中父亲买橘子时、离别时、思念中的四次背影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父亲买橘子时作者对父亲背影的详细描写, 使学生脑海中关于“父亲”背影的形象进一步深化。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有利于深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开阔初中生的眼界和思路, 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鼓励个性阅读, 促进思维创新

阅读是学生与作品、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课堂教学促使学生通过文章感受世界,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应通过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描写了美好的田园风光, 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 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自然的热爱。学生通过阅读文章, 感受蕴含在文字里的情感、美景和意境, 开阔眼界, 走进读者的世界, 了解别人的人生经历来丰富自己的阅历。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习惯,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搜集与教材相关资料的学习任务。作者的内心情感通常表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里, 反映作者所处的文化与时代痕迹。学生通过搜集的资料, 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际遇, 感受作者的生活感悟, 体验作者的离合悲欢。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健全了学生人格。因此, 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作品背景的阅读习惯, 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文化素养的提高。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应用能力;语文教学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还局限于对书本内容的学习,对

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不甚重视,这也就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应用能力较为薄弱。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本文中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关于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素养提高是很重要的,但对于一个学生整体的语言运用和实践却显得十分有限。那么,要想让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课堂上能够得到有效提升,首先就需要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语文的亲和感,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挖掘语文素材,并且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使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有所应用。

例如,在学习初中阶段第一篇文言文《童趣》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理解文言文语句,并且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对今后文言文的学习都有良好的影响。与此同时,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分析文言文语句和使用方法的时候间接地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水平,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都有所帮助。因此,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避免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会感觉难以理解,笔者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树根?树根有很多种形状,有的人就是根据树根的不同形状,添加了自己的想象,从而把它们做成根雕。”接着为学生展示根雕艺术品的图片,让学生来描述。当学生的想象力被调动起来,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笔者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一篇关于儿童天真想象力的文言文——《童趣》。就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成功地被吸引到教学中来了。

二、加强诵读教学,提升学生的感受力

语文学科事实上是一门语言,所以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十分关键。而语感培养需要大量的“诵读”,因此,常规的语文教学也一直把诵读当作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把诵读教学作为学生形成语感的基本方式。通过诵读,可以让文章中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为文字语句赋予生机,而反复的诵读,可以让学生和文字不断地产生接触互动,在加深学生理解力的同时感受到文章中包含的深厚感情。学生对文章的融入越深,与文章产生的共鸣也就越多。此外,诵读可以调动学生的脑、眼、耳、口等多个器官,促使这些器官综合协调活动,从而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等多方面的刺激。这些方面的锻炼,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关于诵读的方法,文言文要注意语音语调、诵读节奏的把握,注重对语言和文言韵律的感受;对于诗歌和散文教学,教师可以领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融情于景,增强对诗歌的鉴赏力;对于篇幅长的课文,教师可以选出重点段落进行诵读;而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从而体验角色间的转换,感受人物刻画的精妙。例如,教学《故乡》一文时,由于文章篇幅很长,因此,教师可以选出最后的三个自然段落让学生反复诵读。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都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主题。

三、重视活动开展,拓宽思维深度

要想真正让学生对语文的应用能力有本质的提高,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为学生提供应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自己的思维宽度而获得更多的感悟。精彩的课堂活动,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而对生活情景的引入,则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例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丑小鸭的话剧,让学生自己扮演话剧中的不同角色,可以在故事情节不变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改编、增加台词和对话情景。这样,通过改编文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表演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能力。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提高应变能力和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课堂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教学方式可以是改编话剧,也可以是游戏辩论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多进行课外实践。事实上,校园只是一个小的活动圈子,而社会才是一个更大的社交活动圈

子。在学校里,学生的交流对象只有教师和学生,因此,学生交流的范围有所限制。而在社会背景下,学生就可以遇到更多的人和事,学习到更多的交流技巧,交流的范围也更加广泛。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很好的补充。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语文的应用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也意义深远。但是,语文应用能力的内涵甚远,培养方式也很多样,需要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入了解学生特点,挖掘教材内容,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讨。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索瑞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4.

[2]刘淑欣.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周刊,2013(06).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篇1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1. 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构建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1) 重视感情投资, 唤起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倘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真挚的情感关心和爱护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 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就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进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 不能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他们, 要开展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这样才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学生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 才能主动地、大胆地提出问题。此外, 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课标提倡的民主教学思想, 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为他们提高语文运用能力提供前提和基础。

2. 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去思考,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 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 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 让他们敢想、敢问, 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 即使他们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 教师也应循循善诱, 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并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方法

要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不但要丰富学生的字词积累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学修养, 而且还应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能力。因为字词和语言都只是表达的外壳, 是为内容服务的;要表达好, 就还必须有鲜活而丰富的表达内容;而鲜活而丰富的表达内容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只有那些会观察思考的人才能不断拾取, 永不枯竭。更何况, 据我们所知, 之所以中学生普遍对作文不感兴趣, 甚至反感作文, 仇视作文, 就是因为缺少观察能力, 不会拾取生活中的鲜活材料, 找不到可写的东西。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习惯, 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方法, 教师可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举行一次题为“学会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如何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的专题讲座, 把观察的重要性和观察的方法告诉学生, 使其在思想上增强认识;2.在教学中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校新近发生的事情, 有时甚至点出一些现象来启发学生去观察;3.为提高学生的兴趣, 树立他们观察信心, 可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交流, 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自豪感, 找到自信心;4.为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思维方法, 可通过“养成思考习惯, 学会探索问题——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和“养成思考习惯, 学会探索问题——如何搞研究”的专题讲座, 增强学生对养成思考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 并教给他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5.就学生时常观察到的人物、事件, 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 目的在于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教师要做好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应组织好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利用已学过的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语文课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 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 而且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学习、生活的工具, 是个体求得发展的基本条件。

大自然是最大的课堂, 也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收获知识, 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不知不觉就产生了学习的乐趣。春游、秋游是学生最喜欢的实践活动之一。通过外出游览, 让学生直接了解家乡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热情, 唤起学生以家乡为荣的自豪感, 激发学生为建设家乡而发愤读书的热情, 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语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改变过去认为语文教学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的错误观念, 培养学生处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四、重视开发、利用语文教育资源

学生能否切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本身。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本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各种可用资源, 不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运用语文的机会。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 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 电子音像资料, 网络资源, 博物馆、纪念馆, 以及鲜活的现实, 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 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活动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我们要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联系现实生活来学语文, 用学会的语文知识为现实生活服务。

上一篇: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利弊下一篇:腹腔穿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