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2024-06-04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共12篇)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篇1

浅谈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盐城大丰市新丰初级中学单勇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考量培养策略

外国著名学者皮亚杰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类智力的本质反映, 它是群体或者个人调整一定行为以使其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课程目标越来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社会适应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挖掘发展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竞争与协同、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等的情绪体验, 感受着由沉默、反抗、竞争、合作、成功、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一)社会适应的实质

〔案例1〕怎样移动富士山

有一年,一批中学生到微软公司应聘时,遇到了一道听起来似乎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面试题 :怎样移动富士山?

中学生们个个抓耳挠腮、沉思冥想、开动脑筋、挖空心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有了五花八门的应答。

答案一:用1000艘巨型航母牵拉,肯定能移动富士山;

答案二:制造一次人工地震,地壳一运动,富士山就移动了;

答案三:利用杠杆原理,理论上可以移动富士山;

答案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祖祖辈辈挖山不止„„说不定哪一天感动了上帝,富士山就被移走了;

答案五:把富士山复制下来,放在照片上移动。

在千奇百怪的答案中,被遴选出的是:富士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感悟:当你不能改变对方时,就应该试着改变自己;在改变自己的同时,改变对方也就在其中了。这就是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变化,他要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他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他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理解和妥协,合作与竞争;他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二)社会适应构成的基本要件

〔案例2〕接受情境,改变自己

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开始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有朝一日逃离不利于自己发展的环境。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想法,不仅让他赚不到钱,而且还面临着“下岗”的危机。为了生计,朋友告诉他要想让环境因你而改变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去努力适应这个环境。后来,他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的一切都融入到整个演艺界这个大环境中去,最后,他就像一只湖里的鱼适应了大海的环境,演艺界由他自由地畅游,成为了国际明星。

感悟:托尔斯泰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想改变自己。”有时候,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可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看待周围环境的心态以及目光,到了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身边每一样事物看上去都是那么美好,那么环境不就是已经改变了吗?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体现。个体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必将产生心理和行为变化。这个变化是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它有3个基本构成要件:

①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主体。

②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的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适应过程中情境的重要部分。

③改变。是社会适应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

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一般有3种基本的适应方式:问题解决,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接受情境,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作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心理防御,个体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和个体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是个体产生压力和焦虑的来源。

(三)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每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当中,既要承担个体生活上的角色,又要扮演社会中的角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社会在高科技的演绎推动下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对每一个社会人提出新的要求。人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因此,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健康个体的基本指标之一。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时期,面临着求学、社交等重大人生课题,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使得中学生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社会适应

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适应能力包括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等。人生活在世界中,要具有一种积极的适应机制,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个人就要作出行为上的变化,以调整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这种适应能力的标准是:能和集体保持良好的接触和同步关系,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要求、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自我调节,谋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学会调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开发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适应。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主人,人在不断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自己,这是人在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必须认真对待的永恒主题。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将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四)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策略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成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在中学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全面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中学生在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独立,学会学习(主动求学),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选择,学会自我调节(面对不时出现的压力),为今后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搭建现实的平台。此外,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中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提高。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中学生自我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学生彻底摆脱“适应问题”的困扰,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健康生活。提高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主要从学校教育和中学生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入手。

1、学校教育层面

(1)抓住契机,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中学新生入学之初,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和适应教育的最佳契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契机,紧紧围绕成才中心,从社会实际和中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两课”的教育教学,引导中学生用科学态度来对待人生和社会问题;通过“两课”的教育教学,向中学生讲授中学集体生活、中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中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使他们迅速适应中学生活。

(2)注重中学生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发展主体意识。正如曾任美国哈佛中学校长陆登庭先生所言,“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使

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我们在肯定教育的外在价值与物质力量的同时,应更多着眼于“人”的发展与完善,注重年轻一代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防止教育的片面工具化与功利化;采用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从国家、社会这个大视角出发,塑造“社会人”的形象,深化“人”对社会的认识,强化“社会”角色意识。

(3)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动态,及时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中学生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中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还应重视发展中学生的个性,对中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激发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中学生自我教育层面

(1)中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是中学生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对中学生来讲,了解自我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和途径:①通过自己与其他人的比较,尤其是与自身条件相类似的作比较;②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即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反馈信息来了解自己;③通过对自己活动成果的社会效应来了解自己。二是客观评价自我。在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自我进行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在评价自我时,要有合适的社会尺度,否则就可能作出错误的评价。三是时常反省自我。个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等于自己对自我的评价,两者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中学生个人还应该时常反省自我,对自己作一分为二的分析,严于剖析自我、敢于批评自我。

(2)中学生要积极地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只有先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是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积极悦纳。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3)有效地控制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要使自我控制有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合理定位理想自我。②培养健康的自尊和自信。③培养健全的意志品质。因而,中学生都应该从培养健全的自我意志品质做起,增强挫折承受力,提高自控能力。

上述两种举措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是交叉的、相互的,只有把他们综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使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高,满足中学生社会化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束语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中学生学业和事业的基础,也是日后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通行证”。因此,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我们还必须对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程度有个正确的认识。一是适应是主客体达到和谐的状态。一般而言,只有当作为适应主体的中学生自觉身心愉悦,在物质上感到富足,在精神方面感到满足;同时他们的社会实践有利于适应客体——社会的进步时,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时,才能说他们适应社会。主客体达到和谐的状态是适应的最佳境界。二是适应是一种动态的渐进的过程。中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多给学生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教会他们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的本领。中学生们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谁能够站在潮流前沿,谁就能独领风骚。他们应该是主动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自己。同时教育部门应该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力量,防止一些中学生片面追求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忽视个性发展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王康.社会学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7):358-366.

[2] 陈态著.《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 郑希付主编.《健康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 陈青萍著.《现代临床心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5] 拿破仑.希尔N.V.皮尔著.《积极心态的力量》[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6] 王学臣, 朱庆忠.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4)

[7] 徐媛.关于“适应问题”与“适应教育”的思考[J], 煤炭高等教育, 2002(3)

[8] 陈晓荆.挫折承受力与个体心理因素的关系[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9] 余秀华, 吴雄鹰.浅析青年学生挫折的预防与调适[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1)

[10] 黄天元.美国社会能力培养研究与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03(6)

[11] 陈晓荆.挫折承受力与个体心理因素的关系[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12]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1)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篇2

一、促进学生相互尊重, 培养心理相容性

当前的中小学生中, 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 他们是“小公主”“小太子”, 有着较强的自私心理和对成人或家庭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他们容易感到孤独, 遇到挫折没有勇气去面对, 有一定的自卑感。与同龄人的平等合作交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因此, 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使他们消除依赖心理, 相互尊重, 培养心理相容性, 为上体育实践课打好基础。在实践课上, 教师可采用平等合作游戏如分组接力跑和球类趣味游戏等, 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消除孤独和自卑感。同时, 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进行表扬、鼓励, 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并与集体融为一体, 从而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爱好, 他们就会以游戏规则来约束自己, 从而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 学生能学会在规则的前提下, 如何处理和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 形成理解和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的态度, 体验尊重和被尊重的感觉。这样, 学生建立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和基本能力, 进入社会就会顺其自然了, 社会适应能力就提高了。

二、善用团队形式, 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组与组之间、班与班之间的比赛、对练等形式,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这种主人翁责任感会激励他们为自己的组、班等集体荣誉表现出最融洽的合作关系。在篮球、排球等一些球类运动中, 教师可以把有矛盾的同学分到同一组, 让他们在比赛中相互配合, 再以比赛为媒介中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 化干戈为玉帛。这样, 同队队员之间都能抛弃前嫌相互配合, 这就为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在集体对抗练习、比赛中, 学生在相互协作基础上为自己的团队荣誉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 他们积极进取、敢于拼搏、永不停息的精神同样适应于社会各种活动, 同样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受到人们的佩服、认可, 并很协调地融入到社会当中去。这样,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很自然地得到提高。

三、重视用体育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活动中的各个项目都有它们自己的规则和规范, 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规范来教育学生,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全过程, 对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和作风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让他们时时处处受到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影响, 让他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学会识别什么是符合或违背体育道德要求的思想和行为, 从而养成自觉维护体育道德的良好习惯。特别是篮球、足球等集体活动, 让学生知道什么动作是犯规动作, 什么动作是违例动作, 什么态度是不礼貌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知道在球场上自己受到非故意侵犯时, 应以什么态度对待, 知道谦让, 懂得球场道德。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才能适应社会大环境, 才能自然地被社会接受, 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各项活动中去。

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增强健康责任感

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 如节日演出、年会、健康宣传等, 使学生走进生活实际去考查一下自身健康和集体健康的关系。同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型的调查报告, 通过实际参与和调查, 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健康和集体健康、社区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这样, 既增强了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又使学生逐步养成了关心、维护群体和社会健康的良好习惯。学生更有热情投入到社会中去, 其社会适应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五、引导学生学会健康资源的获得、评价和利用,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与健康资源种类很多, 但并不能都适用于某一个人。体育教师要在平时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和活动中, 指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去评价, 知道什么样的资源适合自己, 从而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结构。体育教师还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体验一下他们所获得的体育与健康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际经验,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体育与健康资源,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了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就会随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的变化,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体育与健康观念和方法,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 体育教师应创新体育活动, 积极促进学生相互尊重, 培养学生的心理相容性, 使学生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并引导他们学会获得、评价和利用健康资源培养自己的终身体育意识, 从而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日益变革的社会,高职教育工作需明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提高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多侧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解也存在偏差,高职师生均未重视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致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体系难以建成。

一、社会适应能力内涵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更好的存在于社会中,而进行生理上、行为上和心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为与社会环境形成和谐状态所进行的执行适应能力。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是指高职院校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要求,通过学校包括教师学生的选择和努力,确立发展方向,改善办学条件,顺应、利用和改造环境,努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断协调与环境的关系,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环境要求的平衡,增强学生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能力,实现高职学生的良性发展。每个人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包括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生理心理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性主要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承受水平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综合素质决定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科学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高等性,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提供多种需求服务;努力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一般素质和工作情景相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途径。各个专业应掌握最新社会职业岗位变化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来确定具体培养目标;以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学习过程与职业训练过程相结合,使学生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统筹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操作能力、使用新技术的能力的职业性、技术性人才。

(二)在专业教学课堂中融入社会能力的培养

对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高职学生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取决于其所学知识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故培养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构建起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结构体系。首先,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应该符合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规律,需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作为教学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知需求,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原理,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教育工作者应改善现有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上。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在具体项目和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构建起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为学生营造出双向、动态和直接的学习工作氛围。学生在此学习环境下不断的激发热情和兴趣,在自身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上均有显著提升。

(三)通过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处于21世纪的今天,就业形式十分严峻,高职院校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引导当代高职生树立起正确的待就业观念,同时这也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需开设出紧贴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性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和就业观。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引导课程和就业励志讲座的开设,学生能够认知和了解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掌握符合社会需求的相关就业信息,进而顺应社会就业形式端正自身的就业态度和就业观念,合理规划出自己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方向,为毕业做好就业准备工作。此外,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需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业、就业和实践能力,主动进入并适应社会,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发挥社会实践的主阵地作用

为了在高職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更好的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可遵循“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将“学业”、“诚信”、“感恩”、“职业”作为系统教育的四大主题,并归纳至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学期,并在此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者需将教学放在对学生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诚信品质的培养上,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教学目标,并通过相关社会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素质,让学生通过锻炼获取丰富的社会阅历,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做好充分铺垫。学生可自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与企业社会基层接触过程中了解到课堂上难以涉及到的社会知识,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对自身进行定位,客观的评价自身的社会价值。

(五)在顶岗实习中进一步强化社会能力的培养

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人文知识、职业品德和社会观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顶岗实习前期不断的整合和锻炼自身专业技能,实习后期则结合自身就业想法选择相关企业单位进行入职顶岗。良好的顶岗实习锻炼,高职学生处于真实的企业氛围和职业环境中,可切身体会到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可有效建立起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劳动价值观,使学生端正自身就业态度,明确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三、结语

在日渐复杂的就业环境和社会压力之下,高职在就业方面存在诸多困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和高适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责任和重要使命,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开展多种社会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使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应社会和高职人才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翔.论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J].机械职业教育,2013(05):14-16.

[2]崔清源,李国英.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15-18.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篇4

当代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社会,无论在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要与他人构建起相应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带给人力量,并且满足人的安全感和自尊等多种的心理需要。体操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保护与帮助,大多数高难、危险动作都是在相互保护与帮助下完成的,所以学生学习体操后,头脑中形成保护帮助意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当他人遇到困难和需要帮助时,他们就会伸出热情的双手去保护帮助别人,人与人之关的交流也就多了起来,体操教学在培养学生交流、交际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建立社会角色场景

高校体操教学改革后,动作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对大学生来说,其难度还是存在的。因此,体操教学中常采用保护与帮助这种必要的安全措施和特有的教学手段,在保护与帮助中保护者常常有主次之分,并相互交换角色,他们各尽其职共同完成任务,为学生提供换位思考的重要场景。体操教学中对难度动作常采用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游戏进行辅助练习,学生要以在不同的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对不同角色进行体验,掌握角色的心理,同时加快学生社会化过程。游戏规则也规约着学生的任性,使他学会与他人配合,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认识去适应游戏规则,适应游戏环境。

2.3培养抗挫折能力

心理学家把需要不能实现时的心理冲突称为挫折。抗挫折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体操训练时伤痛与泪水、欣喜与恼怒并存;体操竞赛中成功与失败、赞扬与批评共生。体育以成败论英雄,没有谁会是常胜冠军,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比赛中一定会受到失败的打击,那么,怎样才能将失败转变成成功就要经历挫折的体验,而这一种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心理的.调节过程,更是提升社会适应力的过程。

2.4培养服从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篇5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略论了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指出了体育教学在帮助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养成团队精神及合作与竞争意识,形成规范的体育道德观念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 竞争与合作; 体育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48-001

一、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健康的定义中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体育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技能,养成团队精神及合作与竞争意识,形成规范道德观念等方面,都是有独特的功能。

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核心内容。人际交往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目前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不少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或老师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体育锻炼和学习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通过交往,加强与他人和集体的联系,使自己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并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1.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体育课中的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性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教育性。这种交往作为教育的手段不仅能传授知识、技能和练习方法,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增进相互理解,交换意见和看法,增强亲近感和情绪共鸣。

2.体育教学中的学生交往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意义。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更能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异性心理,采用混合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很好的交往。学生间的交往,不仅可以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发挥每个人的体育特长和动作技能,还能发挥体育特长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三、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斯莱文在美国的琼斯霍普金斯大学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他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员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间发生着频繁的合作,一场球赛,一个游戏,一次接力赛,如果同伴间没有合作意识,就很难取得胜利,合作意识的培养,要紧密结合教学的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例如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让学生懂得谁上场,谁替换,都要以实现最高目标为准则。一场比赛的胜利,除了场上队员的个人技术、技能的充分发挥外,主要是同伴们的相互配合,由于各种原因,队友发挥失常,出现失误都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要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切忌埋怨和指责。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良好的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体育的重要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激烈的竞争性。学校体育教学同样体现了体育的这种特性。竞争,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没有竞争,无以求生存;没有竞争,无以求发展,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强调这种思想,经常为他们设置竞争的环境。而教学比赛正是运用竞争机制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它往往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堂中。通过比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成功的体验可进一步增强信心,而失败者会找到不足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自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体育中的竞争不应过分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不要强化等级,应该强调积极进取,敢于拼搏,永不停息的精神。

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

体育道德(Sportsmanship)是人们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类在运动过程中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结晶,是人类摒弃野蛮、崇尚文明的表现。体育道德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调节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关系:一是道德的自律作用,二是道德舆论。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和教学比赛是培养学生体育道德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学比赛具有一定的对抗性和竞争性。它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技术能力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体育道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平竞争是教学比赛的主要特征,要求比赛双方遵守统一比赛规则,在相同的比赛条件下进行角逐。比赛中的每个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除了要遵守共同的比赛规则外,还要求学生要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原谅同伴的过失行为。在比赛的过程中,慢慢地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道德。体育游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生动活泼,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等方面,而忽视了游戏对培养学生体育道德方面的作用。其实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除了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是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如在游戏“老鹰抓小鸡”的规则中,就应该提出这一条:“小鸡”在奔跑中不能脱离队伍,脱离“鸡群”的“小鸡”是容易被“老鹰”抓走的,规则要规定:被对方拍着或碰到的学生就算作被“抓住”。但由于同学们求胜心切,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承认被抓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引导,告诉他们只有遵守规则,讲究诚信,才能获得对手的尊重,使游戏顺利进行,才能真正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

五、结语

体育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服务的。体育教学是一种社会文化,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使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和道德精神。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社会适应能力调查表 篇6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

一. 个人资料部分

性别年级专业

二.本部分共20道题,对每一道题请选择用数字回答,数字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一般符合,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1.我害怕转校或转班,因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是经过很长时间适应。

2.每到一个新地方,我很容易与他人相处。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感到尴尬并无话可说。

4.我最喜欢新鲜事物,它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5.到一新环境,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即使在家里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6.无论生活条件发生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适应。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1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1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1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使自己镇定下来。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19.每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我就有意回避。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篇7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其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到:“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的密切关系, 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 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的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活动一般总是由特定的情景所构成。这种情景不是偶然的、孤立的, 而是某种社会形式的简化、浓缩与变形。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师生、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的交往过程, 增强学生在不同情景中的适应能力, 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化发展

1.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中以性格对人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

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 有目的、有意识地强调学生间的协作配合、集体意识、加强自我约束, 来发现自己个性中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克服困难, 完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 以发展个性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目的。

2. 体育教学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的培养包含两层含意:一是面对强手、困难, 要敢于竞争、拼搏;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永不满足, 不断超越自己, 向新的高度和极限冲击。正是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对竞争意识的积极影响, 要求我们必须也应该通过体育教学在人文教育价值取向上不断深化, 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们竞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使他们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三、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

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把学生全体参与作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前提, 让学生拥有自由空间看作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 把发扬教学民主当成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 将结合学生需要当作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基础。

2. 体育游戏有利于学生社会角色的培养。

角色的培养, 就是指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职责、义务以及权利的理解。游戏是具有一定情景的体育活动, 在游戏中学生总是随着游戏活动形式的不断改变处于不同的角色之中, 这就为学生的角色学习提供了众多的机会。

3. 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精神。

当今社会, 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 社会承受能力也相对减弱。然而, 通过竞赛可以增加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和兴趣, 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 增强自信心。

4. 发挥体育活动的“规则效应”, 加强学生社会规范化。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篇8

关键词:做人;健体;求知

体育课相对其他课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和充足的活动时间。同学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也更多。这样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使学生具有关心尊重他人、热爱集体的良好思想品质,具有做人的良好心态。

1.学生轮流当体育委员,首先选几个责任心强的同学当体育委员。每堂课结束后进行评分,下次课公布成绩,看哪节课上的好。同学在课堂组织中深刻体会到集体的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也学会了关心、尊重他人。

2.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集体游戏或竞赛,如:红旗接力跑,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合作意识、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3.在游戏、竞赛中将体质差与体质好的同学合理搭配,使学生在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关心、爱护他人,培养他们承受能力挫折后锲而不舍、奋发上进的思想品质。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識地用语言加深某种思想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如:“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力量”。

二、教育学生体会健体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健的体魄是健康的重要标准。教师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体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优势,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健体方法,主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练习,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三、教育学生学会求知

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和学习健体知识,实际上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教学法要改变过去灌注式、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一改过去被动接受练习变主动练习,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

以然。

1.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2)设疑法。(3)提问法。

2.注意事项

(1)首先从纪律好的班逐步推广到普通班。

(2)先培养责任感强、能力强的同学。

(3)教师要及时指导、监督。

(4)切勿方法单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遵循循序渐进的

原则。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表 篇9

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 让我们做个问卷调查 看看现在我们心目中的就业形势是怎么样的?

1.您的性别

2.您认为哪种能力对您来说是最重要的?

组织管理能力

动手能力

3.您认为如何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多选题)

提高技能

调整心态

4.您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是?

提高技能

调整心态

5.请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调整择业期望值就业渠道提高职业素质提高自身求职技巧职业培训调整择业期望值就业渠道提高职业素质提高自身求职技巧职业培训)社会交际能力学习知识能力社会适应能 女)

6.您认为就业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多选题)

专业成绩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学校名

社会经验

7.请问您认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哪些证书比较重要?(多选题)

英语四、六级证书

体育文艺类获奖证书

“优干”“三好学生”证书

8.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能力

相关工作或实习的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 计算机等级证书报关、报检员证奖学金证书注册会计师证发展潜力思想品德驾驶证与专业有关的技能证书)

9.您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很有前途

有前途

10.请问您择业前您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经济收入

环境

工作的稳定性个人发展机会专业知识的应用生活 较有前途无所谓较无前途没)

11.请问您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

造先就业,后择业不就业,继续深

自主创业)

12.请问您对自己从事何方面、何种工作的态度是什么?

没有特定的目标待遇好,工作稳定与专业对口符合自己的兴趣,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13.请问您将通过何种方式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多选题)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

由学校推荐、介绍

在就业网站上发布就业材料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参加招聘会通过熟人介绍寄发自荐材料

其他)

14.您欲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就业?

国有企业

政府部门

15.您就业会优先选择的城市是?

出生本地东部发达城市西部发达城市民营企业自主创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

孩子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 篇10

1.拥有同情心

知道有人在密切关注他并让他学会自己去探索,经受风险颠簸,失望等,然后在慢慢过渡到另一边。同情心有时候很难。知道有人关心,理解可以帮助他收拾残局,这也是培养适应能力的基础。

2.重视解决问题的经历

控制好你的焦虑,因为你不能让挽救孩子成为一种习惯。相反,当她陷入困境时,尽可能多给他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如果你在给孩子讲解或解决问题时,你要教一些他不能解决的事情。你的目标不是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帮助孩子通过处理这些问题的经历来肯定自己的能力。

3.帮助调节幼儿情绪

当孩子们感到不知所措时,他们可能会崩溃。相比之下,孩子们应该可以更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并接受挫折的考验。这样他们会更加适应失败并克服挫折。所以接受孩子的情绪并尊重他们的情绪。他可以从这些经历中吸取经验并学习。

4.让孩子保持激情

我们所追求那些包括我们的基情——这些都取决于孩子们的努力工作来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要确保你的孩子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追逐自己的`激情——这些并不能简单的从家庭作业中和电视时间中来进行判断。

5.培养孩子适应能力的误区

通过面对失败来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是一个常见的误区。这也仅仅是一个神话罢了。孩子们通过成功处理失误就是在发展他们的适应能力。当孩子们有了内外两部分的支持而开始筹备的时候,他们能克服差异化。当一个孩子没有内外的支持时,并且他都是从失败中学习,这个孩子就可能有一种失败的姿态。也正是这些内外的支持帮助孩子把失败转变为信心,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可以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你不能保护你的孩子免受大雨的侵袭。你所能做的就是确保孩子知道怎样去找到遮雨的雨伞并通过这场暴风雨变得更加自信。现在是时候开始训练孩子了。某一天,你的孩子开始回忆时,并记得这些艰难时刻。

★ 培养自信孩子的方法

★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方法

★ 培养孩子耐心的方法

★ 培养孩子消防意识的方法

★ 培养孩子高情商的方法

★ 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 六个培养优秀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

★ 培养孩子端正的学习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 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有哪些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聋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耳聋学生融入社会,增长知识与才干,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实中,随着耳聋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在情感上疏远主流社会,行为上背离社会生活基本原则的现象有增无减。

培养聋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只能靠教育内部的努力来实现。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聋生充分地了解主流社会群众,亲身体验到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产生良好的感情基础,逐步深化为自我发展的内需,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在如下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一、调整心理环境,建立信任基础

心理环境是人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重要因素,只有把聋生从长期由聋人社圈中消极因素造成的压抑心理中解脱出来,才能激发他们接受新事物的兴趣。根据聋生普遍的爱好,学校把双休日设为“心理调整日”。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市区古文化遗址,由当地中学的学生分组向聋生讲解,学校老师手语辅助讲解这些古迹的内容、各朝代建筑在造型上的特征及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学生了解到这些粗犷的石刻里包含了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感到无比新奇。

学校还请市博物馆的专家带着相关图书来校作“海上丝绸之路”专场报告。“双休日心理调整活动”有效调整了学生的心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知识的情趣。“双休日心理调整活动”使聋生对健全人产生了“信任”的基础,学生感到和他们交往能长知识。

二、体察人间真情,感受社会关爱

亲身经历所产生的感受是最真切的,也是最具震撼力的。信任基础建立之后,学校在学生中组织了“人间真情”体察活动,把学生的视线引向他们所关注的焦点上——主流社会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在新浦汽车站,他们看到雷锋车组的服务员冒着高温酷暑,帮助残疾人抱孩子、搬行李,甚至背着残疾人上厕所;在社会福利院,他们看到那些孤残婴幼儿在保育员怀里呀呀学语,跚跚学步,无不为这爱心所感动。

在多次以个人名义资助我校特困生的陆女士家里,学生们万万没想到她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两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仅有的几件家具,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古董”。陆女士讲,自己的舅舅也是残疾人,一生不幸,早年去世。为了表示对舅舅的怀念,她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资助聋校的学生,希望同学们奋发进取,自立自强。学生们听了以后,无不为这人间真情所感动。当年受助的学生万xx、朱xx情不自禁地拉着陆女士的手失声痛哭。

三、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充分展现自我

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就无法开发自己的潜能;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多数聋生对自身能力持有怀疑态度,对自身的发展严重缺乏自信,这是聋生在人格塑造中的一大心理障碍。根据“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规律,我提出了让高年级聋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建议,让他们在服务实践中充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为了让社区群众能有机会了解聋人、理解聋人,进一步促进思想沟通,学校利用闲置教室开办了社区服务点,让学生亲自指导群众织毛衣绣花;帮助社区的学生打印学习资料。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到服务点学习、交流的群众络绎不绝。

活动不仅让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充分开发了潜能,而且使他们悟出了市场活动一条最基本的道理,即“技能与信誉是立足市场的根本”。不仅加深了他们与主流社会群众的情感联系,而且扩大了他们生存的空间。活动开展以来,群众不再称呼他们哑巴,而是自觉地学了些常用的手语,与聋人交流更体现出尊重与和谐。

以上工作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聋生与主流社会的群众情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多数的场合下,聋生能较恰当地运用礼貌用语,懂得基本交际礼节。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已跨出了狭小的聋人社圈,断绝了与不法团伙的联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已初步形成。这里仅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所做的工作,如何调动社会的积极能动性,还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课题。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篇12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针,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高职教育的性质就决定了学校在3年的学习期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上更好生活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 并对改变做出行动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 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学生, 他们正处于身心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 其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 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 加强学生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对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高职学生就业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约束能力差。

有些毕业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期间脱离了家庭的教育, 在学习和生活上养成了懒散放纵的不良习惯, 缺乏自律, 没有组织观念, 我行我素。这些学生在就业初期就不会具有就业的职业意识, 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不认真积极工作, 不是把就业看做是自己在社会上生存的开始, 锻炼生存本领, 而是把自己看做是企业的过路客, 上班自由散漫, 不服管教。这种人不但缺乏发展的空间, 甚至生存的空间也很狭窄。

2、害怕艰苦, 心理素质差。

有较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 享受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 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艰苦锻炼的思想准备。少数毕业生就业初期讲究待遇, 追求享受, 害怕艰苦, 挑三练四, 不愿到生产、服务第一线, 不愿到较艰苦的岗位。这种人眼高手低, 夸夸其谈, 嫉妒心强, 大事不会做, 小事不愿做;遇到挫折时, 毫无主见, 精神颓废, 怨天怨地, 成为企业的包袱。

3、自恃清高, 思想素质差。

有些毕业生认为家庭条件好, 备受溺爱, 自我中心意识强, 在企业这个集体中, 自命不凡, 目中无人, 不善于接近集体, 关心集体, 不善于尊重和帮助他人, 不会宽容忍让, 说话粗鲁, 看不起他人。这种人到头来性情孤僻, 虚荣心强, 孤立自己, 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帮助, 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同, 限制了自己发展的空间, 路就越走越窄, 精神越来越狭隘, 就会被社会所抛弃。

4、好高骛远, 动手能力差。

高职学生介于本科和中专学生之间, 与本科生相比难以跻身于管理层, 与中专生相比又欠缺吃苦耐劳精神, 很容易造成“高不成, 低不就”的局面。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职业性强, “具备较强的第一岗位任职能力, 上岗既能顶岗, 顶岗就能顶好岗是对高职学生智能结构的核心要求”。高职毕业生的通病是总是羡慕别人, 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 今天想干这个, 明天又想做那个, 这山望着那山高, 心老是静不下来。职场实践少, 动手能力差, 图纸看不懂, 设备不会用, 又不虚心学习, 这种学生最不受企业的欢迎。

5、缺乏责任感, 学习毅力差。

现代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的溺爱下成长, 与社会的交往较少, 缺乏社会意识.他们进入大学学习和毕业时, 放松懈怠, 自以为是, 表现在思想上、工作上处于低标准状态, 对别人、对工作单位、对社会要求太高, 抱怨和牢骚太多, 精神不振, 作风疲沓, 不安心工作, 跳槽频繁, 面的社会竞争激烈、知识更新很快的局面, 缺乏努力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毅力, 他们很快被社会淘汰。

6、不善交往, 社会活动能力差。

有些毕业生不注意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不良性格的矫正, 把一些不良习气带入社会。他们在无所不在、无法逃避的人际关系和环境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无能为力, 与社会、与他人格格不入, 以致形影相吊、孤单寂寞, 长时间难于和周围环境合拍, 结果是孤立自己, 四处碰壁, 抱怨不断。

三、培养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出:“一个人的真正的健康, 不光是身体上的健康, 而是要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就是说, 社会适应良好是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心理健康是社会适应程度的具体表现。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学会挑战环境和适应环境, 学会从容应对挫折和困难, 学会自我减轻精神压力, 才能适应社会, “才能在环境剧烈变化时胸怀坦荡, 宠辱不惊, 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镇定自若, 游刃有余。”

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

1、培养良好的品德。

毕业生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地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念, 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有敏锐性, 要有上进心, 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比精通业务更重要, 在工作岗位上, 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锻炼, 努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要从小事做起, 不怕吃苦, 遇到困难不畏惧, 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忍不拔的作风, 坚定不移地朝着预定目标奋斗。

2、培养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行。

爱岗敬业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 专一行、精一行, 是爱岗敬业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本职工作是奉献精神的力量源泉, 敬业是奉献的基础。只有爱岗敬业的人, 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 不断地钻研学习,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贡献。为此, 我们应要求他们做到:1) 养成热爱本职工作的职业态度。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 才会有积极工作的态度, 才会在工作中投入精力, 倾注心血, 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2) 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要结合自己的专业, 不断地学习提高, 做到与时俱进, 增强职业适应能力;3) 增强纪律观念。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自觉地遵守校纪校规,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 为走上职业岗位奠定基础。

3、诚实守信, 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言必行, 行必果, 诚实守信, 是古老的伦理道德规范, 在新时期又赋予了新的内涵。诚信是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珍贵内涵的充分体现, 为人处世, 做事立业, 最讲一个“诚”字, 最讲一个“信”字。诚实守信成为调整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准则。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从自身做起, 从具体事情做起, 除了在工作中要能独立工作, 独当一面, 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还要树立团队意识, 从大局出发, 加强个人与个人,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团结与合作精神, 关心自己, 关心他人, 关心集体, 关心社会, 学会沟通, 时刻把自己看做是集体中的一分子, 在享受个人生活快乐的同时, 享受集体给你带来的关心和帮助, 以利于自己身心健康成长。

4、不断学习, 增强竞争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不仅使人类社会知识总量迅速增加, 而且使人类获取知识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大大提高, 知识老化周期大大缩短。日本政府在展望21世纪教育的报告中指出:“为使教育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 必须实施终生教育。”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终生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 还应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习要有高度的自觉性, 要有强大的自律能力去管理自己的学习。知识的更新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不断地超前, 走在时代的前列,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5、投身社会, 锻炼实践能力。

在专业学习与训练的实践中强化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一个人将来能否胜任所从事职业的一种自我调节力量, 也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动力和自我价值追求的体现。职业意识的培养与养成, 需要通过系列的专业化学习和训练的实践活动来得以实现。”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通过实践教学的环节得以实现的,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的专业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 了解某种职业的社会要求, 有针对性地调节自己的活动, 朝职业需求的方向去发展。

高职的学生要积极地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和运用的统一。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顶岗实习等, 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会有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 按照国家和教育部的要求, 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去, 能从多方面了解社会, 向社会学习, 不断地反省自我, 调整自我, 完善自我。

五、结束语

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符合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一贯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等职业教育, 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 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光明的前景。我们应该按照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 多方面多渠道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有效地实现学生从毕业到成功就业的有效转变,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使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理论层面上强调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北京, 2006。

[2]马树超、郭扬, 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房地产估价基本术语下一篇:税镇卫生院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