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论文(精选11篇)
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篇1
职高文化课教学中学生意志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就职高生文化课基础差,自身抗干扰能力弱,惰性行为易于形成等现状,指出职教有别于普教,非智力因素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能起重要作用,由此从三方面归纳了对显示意志能力培养的一些做法,为职高生学好文化课创设优良氛围。
关键词:职高文化课 惰性行为 非智力因素 意志能力
经过了选拔性的中考后,升入中职的学生,他们智商不低,但在生活、学习习惯上有瑕癖,综合素质不高,加上自身学习动机不明,抗干扰能力差,一定程度上使相当多的学生不易学好本专业理论,难于掌握专业技能。
职教区别于普教,为搞好职业教学,在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使施教者的方法科学化合理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受教者道德、情感、意志等能力和学习方法、态度等的行为养成,使学生乐意学,并且知难而上,重创佳绩。
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生成材的必要条件,而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又是学生 从事各种认知活动的推动力量。以下就从三方面谈谈对学生意志能力培养的一些做法。
一、战胜自我,重塑未来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了学习主体的积极作用,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能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作用,那么教师有再崇高的孺子牛精神,到头来仍然是无济于事。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一种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型;另一种是鱼目混珠,虚度年华型;还有一种是外表自负,内心要强型。其次要做的是因人而异,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寻找学习的动力,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巩固专业思想,进行道德、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体做法是:作为班主任,可利用班会,专题性集体活动进行说服教育;也可开展团日活动,举行有意义、有针对性的辩论会、演讲赛等;还可采取个别谈心、耐心疏导的方法。作为任课老师,除上述方法外,还可利用各门文化课、专业课进行教育,或利用个别辅导穿插教育。方法各异必须选择得当,因材施教,目的是使学生战胜原有的不正确思想,重塑健康、进取的新形象。下面以一实例证明:计算机班的一位女同学,刚入学时,专业思想不稳固,学习无目标,怕苦畏难情绪时有表露。课上常与人闲谈,听课不专心,跟着其他同学起哄,故意说些自负的话,具有随大流的外在表现。作为一名任课老师,经平时的悉心观察,觉得她是一个“可救”的学生。于是利用上课时间,来到她身边,开门见山指出她的缺点,希望她改正。谁知她的反应是:淡然一笑,这笑来的迅猛,去得匆匆,我深知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从这迅捷报之的笑里领悟到这个学生的要强性格:目前她对自己能否学好计算机专业信心不足,只好“自我鄙薄”了,这是具第三种思想动态的学生类型。课余我将她请进办公室,谈人生、叙理想品涵养,绕着弯儿扯到学习上,城堡不攻自破。她明白了我与她谈的用意,禁不住袒露了内心:刚进校门,以为职业学校教学要求低,学不到专业真本领,加上不用功的学生占一定比例,学习气氛不好,自己又没有信心排除干扰,只好听之任之了。老师在课上揭她的缺点,有点儿不服气,末了,该同学道出了关键之处,这关键也正是我求之不得的:现在她觉得我是一位可信赖的师长,猛然间有了一种改变自我的决心和勇气。没有过多的说理,迷津一点就通,职中学生同样具有“灵气”经过自身的一番努力,同样能绘出灿烂的未来。
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篇2
一、培养社会文化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英语成为人们交流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与其社会文化不可分割,二者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所以,我国对于英语课程教学的标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在这种综合的能力下,不仅包含语言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是相关的文化、情感和态度等的学习。只有对语言所处的文化意识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才能运用合适的语言去表达。对于来自两个不同国家的人来讲,其语言的交流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交流者之间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沟通,更得按照不同文化背后的交流准则进行的沟通。所以,了解英语文化是学习英语的必要内容,对英语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与外国人的友好相处,也有效地避免了因文化的冲突而带来的交流困难。
二、培养高职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途径
语言与文化作为英语教学中两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要求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要对教材本身的内容进行教学,更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贯穿英语的社会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增加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意识。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如下几种方法。
1.文化导入法。高职英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社会文化能力,在课堂上要有意地安排一些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风俗、地理知识,甚至是大众认可的一种价值观都可对学生进行讲解,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贯穿于英语课文的背景中教给学生,从而增加学生对他们文化背景的认识。例如,老师在讲到西方圣诞节时,可以将这个节日的来源、习俗等内容进行介绍,同时,与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节日相比较,从而突显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让学生对于这种差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学生因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导导致在某些交际场合下出现的尴尬。
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是我国英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将其潜意识中的某些认识激发出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比如,老师可以通过设定购物、就医或者酒店接待等情景,让学生通过自身角色的扮演,进行有效的情景模拟。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生不仅对于语言的运用有了一个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视听媒介法。随着全球大众传媒的发展,如今,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视听媒介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我们通过电影、电视和杂志等媒体可以对当前世界上各种社会热点、事件以及社会文化信息有一个直接的了解,这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讲,就是第一手资源。第二,学生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体可以对外国人的某些动作、神态等非语言的交际方式有一个了解。这些视听材料非常有利于学生增加了对外国社会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目前,在我国学生比较常用的视听材料有《走遍美国》、《新东方英语视听》等,这些材料能让学生了解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并对英语的语言文化交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4.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主要是针对我国与英美国家等在文化上差异比较大的方面进行的比较性学习,特别是一些可能会引起文化交流障碍的问题进行说明,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识。至于专题讲座的师资,可以是高职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在学生之间针对某个专题进行竞赛,如果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请外籍老师进行讲解,这样的现身讲解,对于某些文化的差异,可以解释得更到位。特别是对于一些英美常用的俗语、谚语或者是身体语言的差异,还有一些特殊节目的由来和习俗,以及对颜色的用法等等,都是专题讲座中可以涉及到的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英语教学要想实现为社会培养实用的英语交际人才,必须加强学生的英语社会文化能力。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英语老师来讲,可以通过文化导入法、情景模拟法、视听媒介法和专题讲座来加强对高职生的英语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英语实用人才。
摘要:在我国,高职英语教育是以实用为教学目的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言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能力,只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的词语和语法,那将会因为跨文化而导致无法深入的沟通,即出现“文化休克”现象。本文将主要结合高职英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提出培养高职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途径。
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篇3
所谓的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总和,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环境适应取向、人际适应取向和个体发展取向。其中,环境适应取向是指个体在处理事务和应对环境变化时的表现,主要特征集中体现在处理事情的过程行为上;人际适应取向是指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对群体之间各种关系把握和处理的特征表现,主要特征集中在人际关系上;个体发展取向主要是指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个体本身的调整和适应性改变的特征表现,主要特征表现在个体的适应性变化和提高发展方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联系且相互促进的。
一、学生社会适应的内容分析
1.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当中,面对变化多端的自然环境,每一个个体都必须能承受且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才能生存发展,如果不能适应,则只能被淘汰。
2.对人际交往的适应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适应。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处处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心理保健的功能,给人以支持的力量,同时满足人的归属感、安全感、自尊和自信等多种心理需要。对于正处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学生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需要。
3.对抗挫折能力的适应
高度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表现为在竞争失败后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和适时调适自己情绪的能力,即承受挫折的能力,对挫折的不良反应,常常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有了抗挫折能力,就可以应付各种挫折环境,及时疏导消极情绪,减轻和排除精神压力,防止心理失调。
二、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社会发展与现实生活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东西文化的碰撞、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多种价值观的冲突等,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使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更多的适应问题。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不能正确、现实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缺乏合作精神等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与适应障碍,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忧郁、神经衰弱等,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智能素质、心理健康及人格成长。
三、体育活动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
1.体育运动参与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生活的必需,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参与体育运动能增加人与人接触交往的机会,缩短互相之间的距离,进行互相沟通,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2.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
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时,每个参加者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竞争。
3.体育运动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因为体育运动为承担责任、做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规则,尊重、服从裁判,团结合作,尤其在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
4.参与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社会生活的能力
社会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社交场所,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不同地充当几种、甚至多种社会角色。而体育运动场合恰好能为学生学会承担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了社会角色是与学生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的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学生对具有特定身份人的行为的期望,有利于学生懂得“做什么像什么”的社会意义。
四、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措施
1.创造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增进交流,发展师生之间的友谊,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自由发表意见,创建民主课堂。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应具有相当的社会知识结构,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应表现出应有的沉着与冷静。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论修养,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不断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自身的学习,能更好地掌握学习的规律,以便结合自身的体验,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身体练习和健身方法,从而在体育教学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社会上的竞争无处不在,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追求胜利,也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和承受失败的精神,而后者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更具有现实意义。现代物质生活的舒适安逸、家长的过度保护以及学校疏于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吃不了苦。美国心理卫生专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就是因为从小对竞争失败的承受力低,长大后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在体育活动参与过程中,合作精神也随之渗透在每个角色当中,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角色的人,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而体育活动恰恰能够提供极为丰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角色类型。
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1)引导教学法。指在体育教学进行过程当中,教师通过语言说明某练习项目、某练习方法的选用对个体社会性培养的作用、意义,以及对社会化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适时的讲解、评价和总结,把体育教学中发展人的社会性的“隐性功能”转化为“显性功能”,将无意识获得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转化为有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学到、掌握到的知识、能力、体验和情感等较好地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2)议论教学法。指在体育教学进行过程中,利用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或者专门安排一些较短的时间,让学生对活动、练习方法的采用,对自身或别人的练习过程、练习效果以及在游戏活动、教学比赛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指出自身或别人练习的错误和纠正的方法,谈谈体育课后的身体或心理感受。议论教学法可以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小组或者在整个班级内进行,这样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之间的交往,调节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情绪。
(3)角色培养教学法。角色的培养,指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职责、义务以及权利的理解。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一定情境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总是处于一定角色之中,也常常随着教学活动形式的改变,使学生不断处于不同的角色之中,这就为学生的角色学习提供了众多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等,来组织、安排学生在队列、游戏和教学比赛中的位置,分配不同的任务,并在开始之前用简单的言语明确学生所处位置的职责,使学生在教师赋予的权利之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期望的符合特定角色的行为,加速学生对角色职责、义务的理解,这一过程对于促进个体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4)团体和小组教学法。经常采用团体练习法或小组练习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比较机会、交友机会和表现机会。小组的组合可以是友伴组合,也可以为随机组合。以友谊作为枢纽的友伴组合,彼此之间的合作就更为真诚,更具小组荣誉感,这样的组合不仅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巩固学生之间的友谊,而随机的组合,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与各种个性的人交往,学会如何尊重对方并寻求对方的承认,学会随着合作伙伴和合作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调正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周登篙等.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体育科学,2002(5).
[2] 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3] 郑姚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 闰克艰,闰丽杰.体育活动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 闻兰,路锋辉.体育课程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体育学刊,2007(6).
[6] 郑先文.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甘肃教育,2003(9).
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篇4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中学杨建宏734200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适应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的价值之一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适应能力又是健康三维观之一,可见,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这一能力,更好地贯彻这个精神。就本人的一些做法就请于各位同仁。
一、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人际交往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除了睡眠以外,大约有70%的时间要花在人际交往上。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通过与他人交往,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并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一)体育课中的师生交往
体育课中的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性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教育性。这种交往作为教育的手段不仅能传授知识、技能和练习方法,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增进相互理解,交换意见和看法,增强亲近感与情绪共鸣。体育教师既要向学生讲述有关体育课的目的、任务、动作要领、练习方法、比赛规则、道德规范等,又要通过身体的动作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因此,动作技能的形成,也是师生交往内容的一个方面。
1、良好的师生交往是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因素。教师热情指导学生学习,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 教师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干和学识,信任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生信赖老师,愿意向老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决心以老师为榜样,按教师的指示去行动。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良好的师生交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团体心理气氛。它既能传播健康的思想,促进行为的规范化,练习的刻苦性、主动性,还可以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消除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小群体处于和谐稳定、有秩序和有高涨的情绪状态之中。良好的师生交往使得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泼,能提高学生的情绪,提高知识信息的感受性,表现出反应敏捷、思维活跃的特点。相反,则课堂气氛紧张、压抑,学生情绪不稳,理智活动下降,机械重复的练习多,混乱反应多,以至容易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学习任务难以完成。
3、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
对于个性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实际上就是人际关系环境。师生交往关系是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通过交往认识自己的老师,认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个性品质。尤其是体育教师本身的良好个性品质和个性倾向性,在师生交往中影响着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它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二)体育课中的学生交往
学生间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励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个人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人展开竞争;一个团体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的集体展开竞争。合作则是一种集体齐心协作的活动,这种合作是为了使这个集体能更好地与别的集体展开竞争或为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而互相交流。竞争与合作两者互相包含,都意味着在同一团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的行为,或是交替引起合作与竞争。同一小组的成员在为了一个共同目的,或为了能显示个人之间差别的小组目标而努力时,相互之间也可能会发生竞争;几个小组在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时,也可能会彼此发生竞争,而小组内成员间则可能出现高度的合作。体育活动的竞争性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勇敢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远大志向,形成健全的个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同学之间面对面的抗衡比赛中,可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实际估价,从而增强信心。竞争还可以使集体的生活变得更富有生气,避免或减轻学生对上课的单调感,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如果竞争运用不当也会带来消极的作用。比如会引起过度紧张和焦虑,产生敌对、报复、虚伪、嫉妒等消极心理。
(三)在交往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个小的“社会”互动场所,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特别是在激烈对抗较强的教学中。学生角色变化较快,一会儿是角色的观众,即参观者,一会儿是角色的扮演者,即参加运动项目。在个人之间,集体之间类项目,以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篮球教学中,在学生基本掌握技术动作的之后,举行分组半场淘汰赛,并让学生自己做裁判。在短距离教学中,采用分组击掌接力决胜负的办法,等等。这就对学生提出了,对方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裁判误判时,是大方宽容还是斤斤计较,集体配合不够默契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所有这些都是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机,是使青少年 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一种强化。所以,本人有时认为,只要这节课师生互动性强,其课堂氛围就会很好,教学效果就能圆满完成,就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充分融入课的角色中,且这个角色是随着课的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使学生体验到多个角色的新奇感,从而产生角色扮演过程的愉悦。即使相处不好的学生,可能因为角色扮演的相同,而和好如初。进而和谐了人际关系,愉悦身心,完善学生个性,丰富学生人性,促使其社会化朝良性方向转化。
二、培养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这么说,人类的延续就是人类知识的传递。现代的知识传递、传播,不仅使个人及其行为社会化,而且使整个人类活动愈来愈依靠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知识是体育的文化范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了这些相关知识是使青少年学会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前提条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必要在青少年时期就使他们懂得怎样才叫健康的生活方式,怎样学会有益的本领,并且通过传授这些知识,不断地发展他们的精神需要,培养他们享受人类所创造的知识财富的能力。本人在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1、以课本为蓝本,博采众长,将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充实到讲授
中去,使讲课内容更加丰富,涵盖的面更广。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内容广泛,涉及体育心理学、生理学等众多学科。本人在课前广阅博览,认真学习,涉猎多种科学知识,在有限的课时里,优化课的结构,合理讲解,使学生对所授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有较高的掌握。
2、结合实际,有的放失,在教学中引用一些准确的,最新国内外文献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沉浸在体育知识的海洋中,去畅游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结合书本中的体育部分,给学生传授身边的体育知识,使其学会健身的方法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在教学中创新教学,采用投影、实物、图片等手段,调动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学习兴趣,使其主观想学。
4、通过网络,介绍一些相关的好的网站,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自己去浏览,增加见识,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篇5
的 国 际 学 生 评 估 项 目(PISA)测试,使“非连续性文本”一词进入了大众视野。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我们日常所见的散文、小说、诗歌等都属于连续性文本。而非连续性文本则多以图表、清单等形式出现,具有非线性、概括性、直观性等特点,在现代社会运用十分广泛,因此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内容和要求。但相较于语文学科,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方面有着更明显的优势:其一,教科书中有着十分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其二,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别
根据文本内容,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常用的非连续性文本大致可以分为五类:表现时间的文本、表现空间的文本、表现关系的文本、统计数据的文本以及其他类型的文本。
(一)表现时间的文本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了许多表现时间的非连续性文本,如时间表、年表、时间轴等,将抽象的时间用形象的事物直观地表现出来。
以年表为例。年表,即历史年表的简称,是记录历史的一种工具,它按照时间顺序(时间单位不一定是年)对事件进行先后排列。年表主要有“大事年表”“阶段年表” “对照年表” “综合年表”四种,其中最基本的是大事年表,其他都是由大事年表演化而来。大事年表是按时间顺序直线排列主要 事件,以 表 示历史发展 的概略过程。通过大事年表,学生可以基本了解某个事物或某段历史的发展过程。如表1.
在小学的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会有部分历史知识。但这一阶段的学习并不是以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为主,而是初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按时间顺序思考是历史思维的核心。如表1,学生通过这个表可以大致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明白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年又一年的经验积累。在这张表中,时间的顺序非常明显。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年表学习历史,日后再加以训练,就会逐渐学会按时间顺序思考,从而逐步形成历史思维。
(二)表现空间的文本
时间和空间是认 识世界的两 个 最 基 本 的 维度,帮助学生建立起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之一。地图,作为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反映空间现象的非连续性文本,在品德与社会课上也经常会被用到。
地图可以划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①按区域范围来分,有世界地图、国家地图、市县地图、社区地图等;②按专题来分,有自然地图、人口地图、经济地图、文化地图、政治地图等,如北京市文化场馆分布图、公厕分布图、名胜古迹地图等;③按地图维数来分,有二维地图(平面地图)和三维地图(立体地图);④按地图的瞬时状态来分,有静态地图和动态地图等。在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除了动态地图以外,其他种类的地图都有涉及。
需要指出的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不只是让学生阅读地图,还让他们自己绘制简单的地图。如图1,就是教科书展示的学生自己绘制的社区公共设施 分 布图。通过绘制公 共 设施分布图,学生将阅读地图时学到的有关位置、方向、图例、比例尺等知识加以运用,从而对这种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学生通过绘制这样的地图,可以全面了解社区内公共设施的分布,还能对其分布产生更多的思考,如公共设施的分布是否合理等。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表达的能力。
(三)表现关系的文本
有些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用文字很难讲清楚。所以我们会经常采用非连续性文本来呈现那 些复杂的关 系,使 之 条 理 化、清 晰化。图2是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用以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理解他与亲属之间关系的.家谱图。除此之外,教科书中用以表现关系的非连续性文本还有各种类型的流程图、树状图等。
(四)统计数据的文本
统计图是利用点、线、面、体等绘制成几何图形,以表示各种数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动情况的图形。这类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是:形象具体、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如条 形图、饼图(扇形图)、折线图等。
除了统计图外,教科书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统计表。统计表同样可以呈现数据,并反映数据之间的关系。
(五)其他类型的文本
除了上述四种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外,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小档案、调查报告、说明书、发票等。
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将复杂、抽象的关系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比较复杂或抽象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
例如,通过时间轴、时间表等表现时间的文本,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时间以及时代的更替,从而更容易理解“时间”,而时间概念是历史思维的基础,学生理解了“时间”,以后就更容易获取历史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同理,通过地图等表现空间的文本,学生能够更容易获取地理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流程图、树状图等表现关系的文本,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信息;通过条形图、饼图等统计数据的文本,学生可以更容易获取由数据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
(二)发展学生的多元表征能力
阅读的积累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样的,学生经常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也会促使他们用这种类型的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想。在品德与社会课 程中,学 生 不仅可以用 地图来学习,还可以用地图来表达或呈现知识和信息。所以,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加以适当指导,学生还可以学习用时间表、流程图、统计图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从而逐渐形成多元表征的能力。
日本的社会 科 非 常 重 视 学 生 运 用 地 图、年表、表格、统计图、结构关系图等非连续性文本表达自己探究结果的能力。在日本小学生活教科书和社会科教科书中会看 到形式多 样的学生作业,例如,二年级有一个单元是让孩子通过调查访问,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然后让学生将调查访问的结果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教材展现了各种作业范本,有绘本式、海报式、小报式、手册式、剧本式、卷轴式等,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极富创意。既反映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他们对父母及其他人的感恩之情,同时使这份“自我成长手册”成为一份富有吸引力的有阅读趣味的文本。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又学会根据时间顺序整理资料,发展了时间顺序意识,同时还发展了多元表征能力,为中高年级制作历史年表和历史小报奠定了基础。对比之下,我国学生的调查报告、探究成果等作业就显得形式单一、枯燥,多为文字堆砌,有时也会配一些图片或图画,但经常文不对图,花哨的图案与内容无关,只起装饰作用,不是为了更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探究成果。显然,而表征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中小学未得到足够重视,今后需要加强更多的指导和训练。
(三)发展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数据时代,反映社会各方面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数据以多种方式被统计、归类、连接和呈现,因此阅读承载数据的图表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例如,投资理财就要查阅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报表和统计数据以及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数据,如果善于看数据图表,就能迅速理解数据所包含的意义,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再如,利用时间轴、大事记,可以快速把握某段历史或某事物的发展进程;利用地图,可以认识自身无法体验的地球其他地方的自然风貌,可以了解一个事物的空间分布情况,一地到另一地的距离等;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发现某区域的变迁规律和变化趋势等。
可见,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相对于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实用。能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所以让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发展其社会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而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所在。
三、结语
20和,上海市区参加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测试。通过对 考试结果的分析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是上海学生阅读素养的一个短板。一时间,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在我国,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而长久以来,语文学科主要关注的是对各种文体,如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等,即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 读能力的培 养。但从课 程性质来看,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因此可以说,阅读素养的培养,不应该是由某一个学科独立承担的任务。
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篇6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中国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培养,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必须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加以强化。当今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阻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问题,如:教师缺乏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教学中人为地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分割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多层面全方位从课堂、课外和社会实践三维拓展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训练;综合素质;社会实践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期间,笔者先后与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同学交往,深刻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又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毕继万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新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理论包含四方面的内容:①分辨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②分辨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③能分辨得体的语言形式;④能分辨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程度。因此,第一方面的内容相当于乔姆斯基理论体系中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它是人的内在能力;后三方面的内容可通称为“语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前者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后者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适宜性,所以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语言能力与交际文化的结合。此外,交际是为达到某一明确目标所进行的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交际的有效结果或目标实现的“功效”来定义的。我们可以认为综合文化能力是人文知识与精神的概括。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介,学习外语必须学习文化,外语教学一定要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新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教学要求上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在专门安排的文化素养一栏里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让其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还应该使他们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顺利跨越“文化沟”,构建“文化桥梁”。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文化教学滞后于语言教学,这使“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目的语文化能力一般低于语言能力”。,为促进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南方、北方分别成立课题组对中国外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教材、课程、投资、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外语教学费时长、投资大、收效慢、效益低,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培养。通过对比本人在国外学习的亲身经历,我认为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阻碍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问题:1.很多教师缺乏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因此上课时底气不足,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张红玲的调查显示,67%的外语教师未受过任何培训,只能凭借感觉和经验来从事教学。笔者对本院英语教师的调查显示,近70%的教师未受过既有语言本身又有教学方法的培训,接触外国文化的质和量也不够,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2.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被人为分割。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语言文化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师应在外语教学中逐渐渗透文化点,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强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及这些差异在语言运用中的表现,从而在培养学生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时,不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觉性、主动性。然而不少教师忽略语言技能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人为分割两者联系。3.习俗代文化,忽略文化的特征。一份给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的确这题目难以全面回答,但是,学生回答“风俗习惯”的占67%,这多少让人感到大学生对文化认识有些肤浅。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在授课时的.确是把文化的重点放在国内外的风俗和习惯上。我院先后请来的6位外籍教师做的文化讲座上有5位(83%)都是讲本国的风俗习惯,学生自然以为知道一些外国的风俗习惯就是对他国文化的全部或基本了解。
三、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培养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必须,不然很难想象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怎样在工作岗位上与他国的政治与文化的交往、经济商务的洽谈中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这一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重要的地位,单纯地教语言技能而不注重甚至脱离文化的教学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课堂教学主动导入一个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世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只有关注语言的人文性,才能对外语语言的本质有更丰富、完善、深刻的理解,才能从外语教学方面来帮助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他们的人格精神状态,培养出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适应国内外多种发展变化的专门人才。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应该抓住契机积极导入文化知识:一是开设专门课程,如英美文化、英美概况、语言文化交际;或对一些像英美文学这样的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和改革,因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这些课程可以用来强化人文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把文学欣赏和人文精神与文化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在各门基础课上用“文化渗透”“文化旁白”,对将近“占80%百科信息”的外语教材进行合理地利用和引导,进行文化信息的点滴输入。教师在讲解词汇、语法时都可以利用其有关的内容把文化知识渗透进去。课文分析时可以“旁白”背景知识,对文章中出现的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文化取向可以组织讨论,不求统一,只求认识和了解。2.课外活动积极投入我们系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比赛、寝室英语等活动。最近我们还组织学生搞了一个《中国梦,我的梦》演讲,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多方位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各种文化、文艺、英语兴趣提高活动,使他们从中汲取提高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料。3.社会实践热情参与一些学生在参加与在我校留学生的联谊活动后说,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语用得体”“交际失误”“文化错误”等课堂教学时学的东西有了较深刻的理性认识,他们撰写的小论文体现了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感悟和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去验证、锻炼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这一术语告诉人们时空已在不断缩小,跨文化之间的对话频繁而紧密。当今的中国跨文化交往频率加快,所以外语教学改革势必要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步就是要在外语教学中开展“扫盲”运动,使人们对那些隐含的、潜意识的文化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10-24.
[3]刘爱真,关于研制大学英语文化因素细目表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44-45.
[4]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0(3):7-11.
[5]顾嘉祖,徐劲.“文学文本中的跨文化交际原则评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1):67-71.
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篇7
一、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提升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舞蹈是一项充满审美体验的综合运动, 舞蹈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 在运动中获得美的体验, 从观赏练习实践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健康能力, 在运动中不断强化对美的感悟, 逐渐塑造优美的形体, 不断培养他们高雅的品位, 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 培养气质。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既注重外形, 又注重内修, 既强调技能, 又考虑品位修养, 只有那些形体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舞蹈教室都有大镜子和音响设备, 高职学生能够通过镜子纠正自己的动作, 矫正自己的形体姿势, 不断发现并努力塑造自己的形体美, 建立自己的审美标准, 强化他们的审美体验。在舞蹈训练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动作标准和形体效果, 每个学生都要反复训练, 克服自身的不足, 历经多次失败, 不断增强他们的意志和毅力, 树立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勇气, 塑造形体美的同时也在塑造他们的心灵美。
二、树立学生自信, 增强气质与风度
高职学生需要具备强大的自信, 社会是充满竞争的, 人生也是有许多不可预知的, 生活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 职场上也不尽是顺风顺水, 在创业的道路上更是充满荆棘, 每一个学生要在社会的大海大浪中激流杨帆, 必须充满自信。舞蹈训练能够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质、优美的形体, 长期的舞蹈训练能够让学生具备外在美与内在美, 不断增强他们工作和生活的自信。
高职学生要在以后的职场上争取更多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还应具备一定的气质和风度, 气质与风度是一个人的个性, 也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气质不会与生俱来, 风度也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 都需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 才能具备优雅的举止, 良好的言语谈吐, 才会给人以和蔼友善, 亲和融洽, 温文尔雅, 如沐春风的感觉, 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相处, 工作中受人尊重, 交际中受人欢迎, 更好地适应社会, 发展事业, 享受人生。舞蹈教学是培养学生风度与气质的最好途径, 舞蹈隐含着一种气度、精神和风度, 在舞蹈训练中, 要全神贯注, 每一个动作和技巧都严格要求, 审美追求和艺术品位不断提升, 逐渐培养一种高雅的气度。
三、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集体与责任意识
人是社会中的人, 需要与人交往, 需要与人合作, 需要把个人与社会融为一体, 不断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 学会与人合作, 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也应把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成就自我, 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高职舞蹈教学一般采取集体教学的形式, 学生集体练习, 不同个性不同性别的学生参与舞蹈训练, 一方面能够让他们有更多的交际和交流机会, 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另一方面, 一个集体需要相互配合, 相互帮助, 也要集体荣誉感, 也要一定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在舞蹈训练中, 需要与舞伴密切配合, 在动作节奏上保持一致, 和他人一起把舞蹈的美展现出来, 增强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在与舞伴协调配合过程中, 既锻炼身体, 提升了舞蹈技能, 又能让那些性格内向胆小腼腆的高职学生逐步消除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 努力塑造健康的心灵。同时, 舞蹈需要更好地协调配合, 需要表达交流, 让他们学会表达与倾听, 学会理解与宽容, 学会体谅与包容, 逐步掌握交际的礼仪与为人处事的技巧, 为走向社会更好地与人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 他们在舞蹈训练中学会忍让与体贴、互助与谦逊, 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他们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四、培养团队精神, 增强合作能力
现在的高职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 每一个人不能仅靠个人的力量获得更大的成就。只有较强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才能在现代职场更好地发挥作用,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价竞争中形成更为强大的竞争力。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更好地发展, 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 必须具有团队精神, 才能胜任各种工作, 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拓展自己的事业, 因此, 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
总之, 舞蹈室高职学生较为喜欢的综合艺术活动项目, 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基础、兴趣和未来发展, 不断增强他们的反应能力, 促进学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用人才。教师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发挥舞蹈教学的功效。
摘要:高职舞蹈教学更注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发挥舞蹈教学的功效, 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 适应社会, 融入社会, 培养学生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社会适应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冉.舞蹈教学的基本思路[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1) .
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篇8
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
1、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2、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还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 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 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 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篇9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7期 作者: 徐静英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中坚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自觉践行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如何避免知行分离、知行相悖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践行能力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三个层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在正确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在行动上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1]这种认同从心理过程上来说主要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认知认同,其次是情感认同,最后是行为认同。只有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基础上,个体自觉以此作为指导自身实践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不断地在实践中体验和反省自身的价值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由价值评价向价值行为转化,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2]2.践行能力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价值目的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准则,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实践,才能达到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收到实效。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调查
设定调查试题,在山东省属、市属院校中展开调查;收集调查表进行分析、整合,找出原因,提出对策。
2、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认知教育。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各科教学的渗透作用,让大学生首先知道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什么重要性与现实意义,通过科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概括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丰富和深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阐释和系统化社会主义荣辱观,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认同教育。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教育形成的只是“外挂”的知识,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心中牢不可破的信仰、信念和信条,在认知教育的基础上必须遵循心理接受的规律,采取多种多样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价值内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使其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精神修养和道德素养,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化作用和规范功能。
践行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
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竞争与适应意识
竞争是生物界生存发展的普遍规律。翻开一部生物发展进化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竞争史。整个生物界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是竞争的结果,某一种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完善也同样是竞争的结果。通过对这些竞争现象的讲解,同学们会理解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为获取足够的资源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人类是生物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类也不例外,只不过竞争的内容、方式、时间和空间不同罢了。通过这样的引申阐发,同学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就会受到竞争思想的熏陶,渐渐树立起竞争意识,并激发起学习热情,大家互相竞争,你追我赶。
适应性是生物的本能,适应思想包含在中学生物教学的全过程,现存的每一种动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比如,鸟类的翅膀和纤细轻盈的骨头,有助于飞翔;鱼类的鳞片和鳍有助于游泳。凡此种种,适者生存,不胜枚举。通过对一个个事例的讲解,同学们就会逐渐认识到作为个体的自己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而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就必须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将来才能立足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
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1.让学生参与标本的采集和制作。首先是组织学生进行标本的采集,主要是植物的花、叶和昆虫,根据课程的进行程度,安排学生利用星期天进行采集,采集后到校汇集、筛选,然后分组进行标本的制作。在制作标本前,老师要进行辅导,讲清楚这些采集来的样品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可贵之处;讲清楚把它们制作成标本的方法和程序,以及都需要使用什么工具,等等。标本制作成以后,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验收,看哪个组制作的合格。通过验收,评选出优秀标本予以奖励,对那些不合格的要指出不合格的原因,并肯定其成绩。然后在合格的标本注上制作学生的名字和制作时间,保存起来以备后用。
2.让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生物课有很多实验项目,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项目中来,让学生亲自动手,老师在旁边指导。比如,在讲授蚯蚓的再生能力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利用废弃的罐子等容器,装上土,找来几只蚯蚓,把蚯蚓斩成大小不等的段,放入土里,隔一定的时间扒开进行观察,让大家分别谈谈观察到的结果,然后老师进行总结,为什么能够重新生出头尾,并指出蚯蚓在生出新头新尾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通过采集制作标本和参与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了基础。
三、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参观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参观,是增加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手段。参观前,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布置,特别是要选择好参观的对象,安排好参观的路线和程序;在参观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及时给学生指导;参观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然后把好的感想收集到一起,老师进行讲评。比如,在讲到蔬菜种植时,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蔬菜大棚进行参观,让学生直接感触到现代科技对蔬菜种植技术和菜农经济收入的影响。通过参观,学生对规模化现代种植业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浓厚的兴趣。
2.操作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操作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校内实验的延伸和扩展,旨在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比如,讲到植物的嫁接技术时,可带领学生到果园去,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果树的嫁接;讲到菌类时带领学生到香菇生产基地,让学生亲手操作香菇的装料、蒸煮灭菌、上架、喷水等过程。这样,同学们不仅深化了课本知识,而且学会了技术,还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3.调查研究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是比较高级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其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一般安排在暑假,可以分组,也可以单人进行。放假前,老师安排好调查研究的题目,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在假期里,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联系,询问活动的开展情况,指导活动的正常进行。开学后,组织学生交流和评比总结。比如,我们曾组织学生对我县养牛业进行过一次调查研究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非常热心,利用假期跑遍了全县的养牛大户,开了眼界,学了知识,感到养牛是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前程无限。在汇报总结时,同学们心情激动,有同学表示今后自己要往深加工上发展,走养殖、加工一条龙的道路,创出名牌。
总之,通过一系列生物教学活动,同学们提高了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社会的理解,树立了创业精神,为将来踏入社会干事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篇11
长期以来,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所占比重较低, 英语课堂教学往往将课堂时间用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上。忽视了对英美文化的了解, 结果在实际交往中, 学生不自觉地将汉语使用习惯用于跨文化语境, 造成各种错误, 不仅影响沟通, 还会造成误会。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外语, 并能灵活运用是高职教师应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话题。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
(一) 打招呼的方式
在中国熟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很多, 最常见的是“吃了吗?”“到哪去?”而对英国人来说, 见面这样问, 他们会感到很奇怪, 或者对于问话涉及个人隐私而反感, 他们打招呼的方式一般以谈论天气开始。如“Nice day, isn’t it?”“Yes, it is.”这样不用表露自己的感情, 也不谈论自己的私事, 以天气为话题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择。
(二) 维护隐私方面
在维护隐私方面中国人相对薄弱。西方人则特别强调个人隐私, 不愿意过多提及自己的私事, 也不愿意别人过多干预。他们一般不打听别人的私事, 如婚姻状况、年龄和收入等。
(三) 接受赞扬的反应
中国人向来以谦虚为美德, 不愿意过分表现自己, 对长辈和上司也唯恐不尊, 在受到赞扬时会推辞甚至自贬, 而西方人会欣然接受, 如在中国, 有人表扬你, “你的饭做得真好吃。”而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好, 不好”或“一般”。在西方国家, 对“you are indeed a good cook!”的回答是“Thank You”, 如果你的回答是“Oh, no, just so so”会让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四) 接受礼物
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喜欢推辞一番, 而且不会当客人的面打开礼物, 以免显得没修养。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并称赞一番, 表示对送礼物的人的感谢。常会说“Oh, how nice, thank you so much”“Oh, I like it, thank you”等。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的途径
(一) 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应对比文化差异并消除对学生带来的干扰。如“You are a sea dog”直译是:“你真是一条水狗。”“狗”在汉语中用来指讨厌的人。可是在英语中“狗”常常用来指人, 这句话表示:你是一个好水手。再如购物时服务员会说:Can I help you, 或者what can I do for you, 而不是汉语的习惯:What do you want?
(二) 提倡原文阅读
由于学生没有良好的外语交流环境, 说写英语时, 常常受到母语的干扰, 写成汉语式的英语, 一个良好途径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大量的原文阅读。如《哈姆雷特》《苔丝》《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三) 有意识地组织文化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表演英语短剧, 短剧内容可以是英语教材中的课文, 也可以是一些著名的英语故事、童话及小说等, 还可以模仿经典电影情节。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到西方文化的气息, 并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 广泛收集、利用课外英语资源
教师跟学生共同收集一些有关外国文化方面的资料, 如杂志、画报、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们的穿着、打扮, 鉴赏不同风格的外国经典歌曲, 交流不同国家的风貌习俗等, 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国外电影、电视、书籍等多种的文化辅助活动, 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各国的文化风俗。例如, 通过影片《乱世佳人》可以了解到美国内战时期南方种植园经济的解体和黑人奴隶的解放这一社会背景。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把中西文化知识的教学贯穿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注重将语言形式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统一,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重,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习兴趣提高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 融合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不但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还会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二) 学生自信心增强, 参与程度提高
通过文化教学, 学生接触到接近生活的语言材料和话题。如节日、生活方式、经典电影歌曲、奥运会等, 学生感觉有话可说, 自信心增强, 就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学习主动性增加, 自觉性提高
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引入,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使他们主动去寻找新的信息和资料。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主动预习课文, 认真听讲, 也会主动请教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 学习成绩上升, 英语表达能力提高
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带动下, 提高了学习兴趣, 就会投入精力用心去学, 记忆才会深刻, 这样学生不只在成绩方面会有所提高, 在能力方面也锻炼了自己。
(五) 文化知识丰富, 文化意识提高
通过授课过程中对英美文化知识的输入和英美文化差异的比较, 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 对英语国家的风俗、礼仪、历史、地理、人文景观等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促进了对英美文化的理解, 并学会逐渐有意识地避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交际行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就能够使学生拓展交际视野, 始终保持对英语的新鲜感, 进而使学生真正地学好英语, 并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也能使学生语言的学习融入到生活中来, 来达到高职教学以能力为主, 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的教学目的。
(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 离开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 就很难准确地掌握这个民族的语言。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注重跨文化交际教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论文】推荐阅读:
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论文11-05
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论文09-22
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05-21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05-23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06-10
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论文07-25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8-16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9-27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25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