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2024-09-19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通用8篇)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篇1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外语学科是学生学习语言及跨文化知识的独特学科,如何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开发个人潜力,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外语;教学;创新思维

目前,我国中学生学习外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英语的应试能力较高,而综合运用能力较低,特别是口语、听力方面较差;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缺乏创造性思维,学习方式僵硬无变通。如何培养广大中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做到智商与情商结合,左脑与右脑整合,双手与大脑相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具体落实到外语学科的教学上,我们应该结合外语教与学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

一、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重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许多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会出现各种障碍,抑制他们语言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熄灭他们心中的创造灵感。关注情感问题,实施情感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灵感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与自信心,与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中国学生,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外语时,较大的一个障碍就是心理上的畏惧感与自信不足,作为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和体谅学生的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整个外语教学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

2.创设贴近生活的英语活动情景。语言来自于生活,要求学生对语言理解并正确掌握其运用方法,就需要让学生对目的语的跨文化背景、民俗、典故等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在相关情景运用相应的语言。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目的语的文化场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适当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4.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实行的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样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能有不同程度的领悟和启发。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对外语学习特别是口语有障碍的学生,提问时适当降低综合归纳程度,使他们有答题正确的喜悦感,逐渐对外语口语增加信心;对于少数外语掌握较好的学生,适当提供进行综合性理论分析的机会,如对宗教、政治、时事等观点的分析,提高该部分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

5.利用多途径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利用电化外语教学,开展表演、辩论、演讲及研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外语的表现欲,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从而产生持久的外语学习兴趣与动力。

二、利用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创新思维

首先在听力训练中可采用听前联想和听后质疑的方式进行。听力训练前,教师可以把将要听的内容的背景资料、人物等主要内容给学生解释,由学生就已知主题展开讨论、联想和猜测,预知将要听到的内容。听完后就所听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其次在口语训练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用目的语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学生带到轻松的语言交际情景中,让学生无拘束地运用想象力并进行语言表达的再创造。再者是外语教学中阅读的训练。阅读不仅仅是采集信息,吸收信息,还是通过理解、加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最后是外语的写作训练。写作是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是创造思维的具体体现。在外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看图作文,根据图画让学生联想,编故事,写评论、说明、剧本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改写,学生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用自己的逻辑思维重新写作;

(3)扩写,要求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作。从以上各途径可知,学生创新潜力的挖掘可以贯穿于外语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建立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左右脑的整合

人脑分成两个半球,被一坚韧的白质桥──胼胝体连接起来。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相互独立,在认知方面具有单侧性特征。左脑擅长于语言信息加工和抽象逻辑思维,具有有序性、延续性、分析性特征。右脑擅长于表象信息加工和形象发散思维,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综合性特征。抽象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形象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我国以往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学一般,实行的是机械训练,也可称为“左脑开发教育”。只受左脑开发教育的学生,仅会被动或主动接受他人知识,较少有创造性思维。2000年度诺贝尔奖的11个获奖者中,美国科学家独占8人,所占比例为73%。虽然美国基础教育在世界排名30位到28位,但美国教育中更多地提倡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鼓励创造性和挑战性。所以,我们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需要开展改革,外语教学上也是如此。教师要鼓励质疑问难,鼓励独立思考、鼓励讨论争论,鼓励标新立异。外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运用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联想,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创新意识,大胆探索,为学生的外语学习营造一个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的环境。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篇2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 我力求做到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以生为本,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读说结合, 感受美的同时, 更能走进美。

一、立足课本, 以生为本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备课时, 我反复琢磨教学目标, 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本, 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师:可爱的啄木鸟来了, 看看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追着捧着敲着

师:看看谁是火眼金睛, 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真聪明, 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在读的时候后面的“着”都读轻声。你们太了不起了。你们能说几个这样动词吗?

师:小青蛙都为你们在喝彩呢。

一池 一面 一圈 一张 一块

师:老师要变魔术了, 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字的后面又加了一个相同的字, 数量变多了。

师:这多有趣啊, 我们也来说说这样的词。

二年级的识字教学是重点, 怎样让学生有效的学习, 有效的掌握, 有效的运用。我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了归类, 会读的自己解决, 词语进行分类教学, 并适当的进行词语的拓展, 通过比较, 自己去发现, 并能说出同种类型的词, 慢慢的也是一种积累, 学以致用。

二、个性体验, 展开想象

师:风和日丽时, 湖水这么的美。当微风吹来时, 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

出示句子:微风吹过湖面。波纹一圈追着一圈, 像一张发光的大唱片。在林中草地上旋转。

师:自由读读这几句话, 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波纹一圈追着一圈,

师:追字是什么偏旁。做个动作看看, 一边做动作, 一边读读这句话, 想到了什么?

生:小波纹在做游戏。

生:他们在打闹。

生:他们在捉迷藏。

师:多调皮的波纹啊。来, 我们一起读读。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的内涵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 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只有心里有学生, 才能作到真正的倾听。引导学生在体验追字时。让学生做了动作, 在带着动作来读, 体会追字的趣味, 顺学而导, 从追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 想到了他们在做游戏, 想到了他们在捉迷藏等等, 既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想象能力, 更明白了追字把波纹写活了, 赋予了生命力, 在读的时候也更投入了。

三、读中悟情, 以赏品美

师:想象“最”字说明了什么?什么是最美?

师:这里的风景最美。用一句话就能说明吗?只有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说清楚, 才行, 这句话后面有个什么标点符号。 (冒号) 冒号就是告诉我们不猛用一句话来说的。

金波写的这首诗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 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怎样将这种美传递给学生呢?首先, 教师的语言要美, 在开头第一句, “这里的风景最美”, 就读这一句, 学生没有读出最美的感觉, 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最字你体会到什么, 和真美有区别吗?怎么读出最美, 试着先读一读, 在点生起来读, 就很容易读出这种感觉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悬念, 怎样围绕一句话写具体, 还暗含有总分的写作方法的指导, 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

生:湖水还绿得像块翡翠

师:见过翡翠吗?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从你们的表情中。我已经看到你们被湖水深深的吸引了。湖水亮的像镜子, 绿得像翡翠。多美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绿得像翡翠, 学生很难理解翡翠, 这时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配上音乐, 美美得欣赏翡翠的各种图片, 师再配以简短的语言介绍翡翠, 学生的视觉感官一下被调动, 眼里心里都是一种美得享受, 再来读这句, 就有了新的感受, 美也就走进了学生的心里了, 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师生全身心地投入,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 这也是一种美, 是一种师生共同学习, 配合默契的美。更多的是书中语言文字的美, 感受比喻带来的美感。

四、拓展仿写, 学以致用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 有很多美的东西, 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出示星空图片) , 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出示仿写的句子?你能帮帮老师, 也给这幅图配上文字吗? (学生练说) 。

师:你们真棒, 相信你们也去过风景优美的地方, 也想和别人一起分享, 拿出你们的练习卡, 写一写试试,

“湖水亮得像面镜子, 绿得像块翡翠。波纹一圈追着一圈, 像一张发光的大唱片。”由静到动, 展示了湖水不同的美, 语言简短优美, 可以让学生也来仿照这样的句子来写一写, 由熟悉的图片入手, 出示星空的图片, 先看, 再说, 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去积累运用, 当学生的思维打开时, 在让学生用这种写法去写写生活中你看到的美景, 学以致用。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篇3

关键词: 故事教学 小学英语 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就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新课改以后,我国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懂得语用能力的内涵,而故事教学结合学生的天性进行教学则能使学生很好地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使其在寓教于乐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英语语用能力。具体实践过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把握课程要求

如果想开展新的教研途径,对于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研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掌握所要讲授课程的精髓之后,才能够在教学途径上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创新。教师通过对于课程内容的仔细研读,就能对教学课堂有整体的把握,在课前对于应用故事教学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这样在开展故事教学时就能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样的课堂真正以英语教学内容为主,实现英语课堂的“返璞归真”,让学生在教师的故事教学设计中逐步掌握所要学习的语用知识。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旨,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教学的设计中时,教师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提高语用教学效率。下面我以课堂实践经验为例,简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提高实际对话的能力

在动画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动画教学设计中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课堂上多和学生交流,这样通过故事教学就能改变学生总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情况,让其更主动地参与教学。

例如,我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会注意让学生和我一起互动,在每节课的课堂故事教学设计上,都加上口语设计的成分,这是一种有效的授课方式。在教授译林版小学英语四下Unit 5 “The seasons”这一课时,我首先会给?“春姑娘”等与四季相关的英语故事,然后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提炼出来,总结其对话,排练成课堂的剧目(应用课本上的知识)。这样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口语对话,课堂口语对话意味着脱离向学生简单传授知识,而是转向提高学生英语听与说的能力。这样在故事情景中让学生学习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更发达。以往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为突出小学英语的现代化教学,可以在实际故事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用多媒体设备。

例如,在教授译林版小学英语三上Unit2“Good morning”时,我在设计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就借助媒体设备展示了《米老鼠》等动画故事中主角互相打招呼的情景,让学生结合动画回答以下问题:

A:米老鼠早上是如何和小伙伴打招呼的?

B:你应该如何用英语来和同学打招呼?

这样通过小学生熟悉的动画情景的引入,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在思考第二个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明白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在回顾与设想的过程中就能有效地应用到本课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动画中故事情节的讨论,教师明白教学侧重点,有针对地调整教学计划,从而使故事教学真正为提高小学生语用能力服务。

3.故事教学的情景化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光靠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以故事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故事教学所设的情景中,从而让其成为故事的参与者,也能够逐步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

如,在教授译林版小学英语三上Unit8 “Happy New Year”这一课时,在实施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结合故事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作为故事的主角参与故事中实际应用英语。围绕本单元主题,我设计了“新年派对”的情景,针对故事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应该怎样安排等,我事先制订了一个严密的计划。下面是课前预热部分课程实录:

a.在上课以前和学生一起对教室进行简单的布置,使学生从心理上进入参加party的兴奋状态。

b.在课程将要开始时发给学生一些参加新年party时常用的英语对话,以及礼仪知识的卡片(基本涵盖所要教学的内容)。

c.在课前开始前两分钟在班上播放跟欢庆新年相关的英文歌曲,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在课上学习的时候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强化课前预热效果。

4.给学生及时合理评价

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要给予合理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天性,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可与鼓励,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具有激励性质的客观的评价。这样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采用肯定鼓励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让其感到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掌握英语知识。

例如,在讲授四上Unit6“At the snack bar”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创设其他的购物情境,利用storytime中学到的句型,进行对话创编。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因为水平的不同,创编出来的对话也不一样。对学生的表现我会给予鼓励,同时会对表现欠佳的学生给出我的建议。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结语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故事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其在课程上主体性的色彩,这样在对其进行指导的时候应该结合教材的主旨,采取一定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合理的评价。这样在故事教学过程中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使其逐步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化群.外语习得中真实性语境创建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8).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篇4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语法教学是个大问题,为了提高英语语法教学质量,语境教学是重点。语法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法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并且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最主要表现之一。所以,语境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我的论文将从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演变历程开始谈起,接着将会谈及一些相关的名词解释,比如交际能力、语用能力和语境。关于语境教学,我会举些语境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的例子。最后,我将会着重讨论语境教学和英语语法教学。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

语境

语用能力

交际能力

绪论

1.1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与人交流的工具。但是,我们发现我们中国人讲的是中式英语而不是英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为我们对语法的误用。因此,在中国,英语语法教学理应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必须有大量语言的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所学习的语言。也就是说,“熟能生巧”这句成语并非永远适合语法教学。当学生做机械性语言练习时,他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语法形式上而忽略了其真正目的是交流。

既然英语语法教学服务于实际运用,我将讨论英语语法教学和语用能力的统一。我们只有将这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把英语说得更好,进而更好地交流。1.2英语语法教学的演变历程

从十六世纪晚期开始,各种不同的英语“语法”开始出现,但都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世纪,在英国的法国教师开始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在英格兰的法国人,而且开始重视规约性语法,讲英语的发音、拼写和句子结构。英语教学从原来的拼音、文字到了语法。在随后的十八、十九和二十世纪,英语语法教学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主要可以概括为一下五种方法: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产生于十八世纪末,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外语教学方法,也是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教学法,而且,目前仍然被一些教师所使用。

语法翻译法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并用母语进行教学和讲解。语法翻译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了英语的一些基本结构,但忽视了在一定语境中的语用能力。结果就造成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强,而听力和口语方面比较薄弱。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十九世纪欧洲外语教学改革的产物,是语法翻译的对立面。直接法认为外语学习者能够像学母语一样学会外语,因此,它要求学习者听、模仿,然后反复练习,直到学习者养成语言习惯。虽然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但是我们在中国没有这样的语言环境。

(三)听说法

听说法产生于二战后的美国,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听说法认为外语教学要从口语开始,重视语音语调的训练,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强化刺激,如幻灯片、电影。听说法在课堂上不用语法来解释语言结构,而是通过机械性的操练。很明显,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能力。

(四)交际语言教学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交际法通过分析学习者对外语的需要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交际语言教学法主张在教学中创造交际情景,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法对口语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它忽略了语法和笔头能力的培养。

(五)任务型语言教学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语言习得理论和认知理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和理念与交际语言教学的主张是相同的。所以事实上,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的一种途径。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完成各种任务。其教学核心思想是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教语法的形式,以及这些形式可以怎样用于达到交际的目的。

英语语法教学法的发展告诉我们应该要重视语言规则和语言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合适地交流并且提高我们听说读写的能力。2.文学回顾

2.1 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

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语言使用者的句法、形态、音位之类的语法知识,也是指使用者怎样、什么时候正确地使用语言的社会知识。

1966年,Dell Hymes提出了这一概念,进一步补充了Noam Chomsky关于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区别。为了说明Chomsky语言能力的抽象概念,Hymes开始在人种方面进行交际能力的探索,包括人与人之间整体联系的交际形式和交际功能。以Hymes为先锋的研究方法被称作交际人种学。

交际能力要求在目标语言社区中,说话者具有说话能力和口译话语能力。这与语言和文化都有关,并且这是表达、口译和协商的一种能力。

目前,关于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讨论有许多,结果往往是认为交际能力更高一层,而语用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种。

语用能力是一种通过语言来互动的能力。这是由Leech提出的,他把语用能力分为两种:社会语用能力和语言语用能力。社会语用能力要求有口译知识,而语言语用能力需要有运用各种形式条约的能力。总之,语用能力就是用语言语用条约产生的社会语用意义。

当谈起语用学,我们就会想到语义学,因这二者都是语言学中研究意义的学科,那么这二者怎么区分呢?

语义学和语用学最本质的区别是在研究意义时,是否有考虑语境。如果没有,那么这种研究就是语义方面的;如果有考虑,那这就是语用学。

关于语用能力,很明显,这是一种表达句子所指意思的能力,而不是讨论句子的字面意思的能力。

之前讨论过,交际能力包括两方面:语法知识和社会知识。如果我们只考虑语法知识,那这就只注重了句子的字面意思;如果我们只考虑社会知识,那这就转变成研究语用能力了。只有把语法知识和社会知识联系起来才能理解交际能力,所以,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2.2 语境

语用能力体现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在这,介绍两种意义上的语境。广义上,语境可以是社会语境,也就是说,是各种不同的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社会阶层、职业、种族、文化、地理环境、政策和经济变化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几百年前,在英国的上层阶级不说“裤子”,而是讲“不能描述的东西”。如果他们想要表达说他们买了一条裤子,他们情愿说买了条不能描述的东西。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明显的区别。以“狗”作为例子来讲,在中国,“狗”常常意味着低等的人,可以从“狗奴才”“狗眼看人低”这些短语中看出来。但是在西方,“狗”指代的是忠诚、友好的特征。“Lucky dog”不是一个伤害性的短语,其实它是称赞一个人幸运。

考虑到这些区别,我们应该要了解一些社会语境来提升我们的语用能力,避免被嘲笑。

狭义上,语境通常是指说话者和听者所共享的知识。这包括各种不同的知识,比如,他们所用的语言,他们之前谈论过的话题,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们讲话时所处的环境,还有关于双方的了解。既然语境决定了说话人使用的语言和听者所听到的内容,那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了解,语言交流就不能很满意地进行了。

看下这个句子,“在这很冷!”如果没有一定的语境,我们猜想这句话可能是要求打开暖气,或者离开这儿,或者多穿点衣服,或者为房间简陋的条件道歉等。假设A和B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走在街上,当A对B说:“这儿很冷”时,我们就知道A在建议离开这儿。不管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的语境对语言的语用研究都很重要,对培养或者提升语用能力是尤为重要的。2.3 语境教学培养语用能力的例子

在中国,不管是小学的、初中的还是大学的语法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许多学习者都很少考虑英语语法,甚至有人不去考虑。在他们学习语法之后,他们只会用语法结构和语法功能来应付考试和阅读理解。然而,他们不擅长于交际或者充分利用语法的真实意义来表达。因此,怎样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怎样在语境教学中提高和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英语语法包括两种功能:结构功能和交际功能。什么是结构功能?是指构词造句的功能,也就是一个句子的结构。关于交际功能,是指一个句子的话语意思,也是说话者的本来意义,也是我们说的语用意义。

在翻译方面,这两种功能表现得很一致,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结构来明白句子的语用意义。比如说,“她是一个学生,她在我们学院学英语。”这句话当中,代词就是代词,名词是名词而且动词就是动词,除此之外,中英主谓宾一致。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中文意思和英文意思不一致,对于一个句子的语法成分分析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达出其真实意义。比如,“the pallor of her face indicated clearly how she was feeling at the moment.”这句话中,根据语法分析,“the pallor of her face”意思是“她脸色的苍白”,但是翻译是:“她苍白的脸色清楚地表明了她那时的情绪。”在这语境中,名词“苍白”被翻译成了一个形容词“苍白的”。

另一个例子,“I’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我们知道“teacher”是个名词,那么如果我们忽视语境,句子就会翻译成:“恐怕我不能教你游泳,我认为我的弟弟比我是个好教师。”这种翻译既不能清楚地表达意思,也不符合中文说话方式。如果我们考虑到语用意义,我们就会这样讲:“恐怕我不能教你游泳,我想我弟弟比我教得好。”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推断出英语语法的结构功能是静止的,不灵活的,因为我们不能讲“the pallor”是形容词,“teacher”是动词。但是交际功能是动态的,灵活的,因为我们可以把名词理解为形容词和动词。

正如之前说过的,交际功能和语用功能相关。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语境教学培养语用能力呢?我们从前面的例子可以发现,由于在特定的语境中,名词“苍白”转化成了形容词“苍白的”,而名词“老师”成了动词“教”。

句子可以分为四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只是基于语法结构的分类,并没有综合地把交际能力也考虑进去。在一定的语境中,陈述句或许不是陈述一个观点或事实,疑问句或许也不是提出疑问。看下面的句子(1)外面在下雨。(2)窗户开了吗?句子(1)是一个陈述句,但是它不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它也表达了其他的意图。可能是建议关窗,或者请求宾客留下,或者提醒带上雨具,或者收衣服。这都要取决于语境。句子(2)是个疑问句。如果是冬天,它要求关上窗户,如果是夏天,这意味着打开窗户,但是在有空调的房间,即使是夏天也要关窗。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为了培养语用能力,我们不能把语境割裂开。一个有相同结构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话语意义。因此,语境教学是培养和提高语用能力的基础步骤。3.语境教学和英语语法教学 3.1 语境理论和英语语法教学

语境作为一个语言学概念,是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在1885年首先提出的。Wegener告诉我们,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能根据语境才能确定。1923年人类学家Malinowski第一次较系统的提出语境框架,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提出了情景语境这一概念,又在1935年提出文化语境这一概念。伦敦学派创始人Firth吸收了Malinowski的语境理论,对情景语境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在其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中进一步完善了语境理论。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结合语言课堂教学于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并认为在交际能力包括的四个参数中,第三个参数“得体性”与语境研究的关系密切。他对语境变量作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归纳为SPEAKING。指出语境的重要性。

语法是人类特有的语言资源,是形式和组织语言的规则,是连接语音、文字系统与语义系统的枢纽。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语法规则的教授只是以词、短语、句子等静态的形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结果往往不如意。学生只能形成一个短时记忆,而且不能活学活用,从而不能真正提高语言能力。但是如果将这些抽象的语法规则转化为具体的语言事实,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特点设计不同的语境,要求学生去感受和发现语法规则,认识某一语法规则的实际使用并理解其语义,这样语法教学将更容易。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我将提出一个教学模式:创景----体验----归纳----内化。就是说教师应创设一个学生可以感受得到语法规则的场景,然后在一定场景下学生反复练习,接着他们就可以重复使用,最后会吸收成一个新知识点。三个特征:

1)主动性。教师在设计语法主题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诱发学生的主动性,怎样使学生喜欢学。一旦他们有 学习的愿望时,学生就会成为语法学习的主体,因此,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2)互动性。语法教学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应是师生互动的一堂课。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感受和发现语法规则,但是互动形式可多样化:生----境,生----书,生----师,生----生。3)生成性。这一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传递语法规则,而具有重新建构意义。因为语法内容经过这一系统过程中,学生各自建构了自己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直面语法,生成许多积极情感,最后建构了自己的知识。

总之,英语语法可以以一种有趣,实用,人道的方式来教学,而不是静止的,无聊的方式,这就需要把语境理论与英语语法教学结合。

3.2 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语境设计

进行语境设计时,教师应考虑到语境理论和语法规则,作如下设计:(一)利用语句或语篇设计语境。

一个语言知识点包括很多内容、规则和特例,学生不能一下子全盘接受。初学者和高级学着各方面的能力和条件都不同,因此教学应因人而异。初级阶段的学生掌握的言语材料较少,如果教师只是反复地给学生讲解抽象的语法知识,学生不仅不易理解,而且会对语法知识感到厌烦。因此,初级阶段的语法教学要以识别、模仿、套用为主,特别应在句子当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之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句型,并引出定义和规则,以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利用语句设计语境适用于初级阶段的学生,但是对于有一定语法知识的高级阶段的学生是不适应的。语境应该在语篇中设计。

语篇是各种语法形式的有机组合。因此,语篇可以为语法规则的比较、归纳和总结提供良好的语境。一些语法知识,如时态,冠词的用法都需在一定的语境中教授。如以时态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都是以句子形式进行,也就是说,教师把句子写在黑板,告诉学生利用一些标志性词语来区分时态。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不能掌握时态的用法,而且使学生不能根据语义来正确选择时态。不论句型操练了多少遍,当一个具体的语篇语境出现时,学生们仍然不能正确使用。而如果利用具体的语篇进行时态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语境和大量的时态用法实例,也能充分展示各时态的用法区别。以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一个高层面上掌握时态的用法和意义。语篇的设计需要教师充分准备。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语境。

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特点,因此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枯燥、静态的语法知识变成有趣、动态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些较难掌握的语法知识,如虚拟语气。关于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都有不同的假设,由于虚拟语气平时使用的较少,很多学生会遗忘或者混淆语法规则。再如情态动词can,may,must,shall,could,would等,很多学生都没有很好地掌握。很多学生自认为掌握了语法规则和意义,但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际时,被认为用词不当。对于这种现象,最好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简单的动画,播放相关短片,再现实际的交际场景,再配以巧妙的课堂设计可以让学生简单但是有效地掌握语法规则。他们可以在一个相对轻松的场景中反复使用,体会,比较,总结语法规则的用法,从而完全掌握语法知识。

除此之外,列公式、图表和对比观察有时也是语法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列公式以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例句,当学生有大致了解时,教师讲清各部分的语法功能和意义,理解以后,学生反复操练,用已学句型编对话。图表法和对比观察法使语法内容一目了然,易于记忆。

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上公式、图表设计了一个有趣、生动的语境。

(三)利用现实场景设计语境。

由于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和场合,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来展开的,因此日常教学蕴含着鲜活的情景语境。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场景来设计语境。以祈使句为例,祈使句是表达命令、指示和请求的,也可以表示建议、劝告、欢迎、祝愿等意义。英语祈使句分为第二人称祈使句和第一、三人称祈使句。第二人称祈使句以听话人you为祈使对象,第一人称以me,第三人称以him/them为祈使对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完全利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身份再配合不同的场景来完成角色表演。

英语作为一个通用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在中国,我们学习英语,但是发现语法是最棘手的一个问题。我们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语法教学,才能综合地培养和提高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外语教学论,王铭玉、贾梁豫,安徽人民出版社

[2]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戴炜栋、何兆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 英语语法教学与语境信息,章灵舒,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 任务型语言教学,龚亚夫、罗少茜,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篇5

刘璇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1)

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业人员提高外语应用能力,《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强调了培养高职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性。笔者浅析了我国高职学生语用能力的状况,对如何实施高职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基本要求》、高职外语教学、语用能力培养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Liu Xuan(Pingdingshan Industri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Pingdingshan, Henan 46700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for the employers to improve the pragmatic competence of foreign language.According to the aims of“Basic Requirem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reat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upon promoting the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tatus of students’ English pragmatic competence, the paper proposes how to conduct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Key Words: Basic Requirem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gmatic ability 企业的发展迫切需求既有某一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如何调整英语课程教学,加强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应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已成为高职英语教育的重点。2000年10月,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并颁布实施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的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根据《基本要求》所体现的方针与原则,本文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就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个人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1关于语用能力

根据交际法的理论,语言的学习必须通过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强调语言与交际相互依赖共存的关系。交际法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强调语言的理解能力(interpretation)、表达能力(expression)和相互沟通思想(negotiation)的能力。Hymes(1972)指出,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实施一系列语言行为从而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同时他将“交际能力”归纳为四个方面:⑴ 可能性(合乎语法);⑵ 可行性(能被理解);⑶得体性(语言形式正确);⑷ 语言应用。因此,语用能力应是各种语言技能的综合反映。基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外语课程不仅应打好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

2高职英语教育关于学生语用能力的主要问题:

1)、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英语课程普遍照搬大学本科的模式,甚至采用本科教材,只强调打基础,过分注重词汇教学,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2)、应试教学倾向依然存在。专科英语教学多依据等级考试成绩来检测教学质量,对学生英语综合实用能力检测不够,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3)、社交语用能力偏弱。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具备对习得语言的运用能力。在英语角的一次活动中,当一位外教夸奖一名学生“You speak fluent English.”时,他回答“You praise me too much.My English is very poor.I must work hard to improve it.” 这种按母语的语意结构生搬硬套的表达使对方感到莫名其妙。

4)、缺乏英语背景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了解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导致交际双方的误解和矛盾,造成了语用失误。在英语角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Hello, 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Are you married?”。这些国人最熟悉的话题,却涉及西方人士的隐私,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和误会。综上所述,中国学生进行交际时,语用能力方面偏弱,不能正确表达、判断或解释交际中涉及的言语行为,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亟需加强。3 高职英语教学实现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3.1 转变英语教学观念。

高职英语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根据《基本要求》,高职的英语教学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把教学指导思想从“以语言基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处理好语言基础与语用能力的关系,通过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学一点、懂一点、用一点”。3.2 改革英语教学模式。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和陈旧,教师主讲、学生主听,黑板加粉笔,笔记加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违背语言学习规律,更不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1)课型安排的变化与教学重点的转移。

从毕业生的反映来看,在他们的交际过程中,听说的机会在高于阅读。因此,课型安排上应由传统的“阅读型”向“听说型”转移,以听说为课堂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需注意,以听说为课堂教学重点,决不意味着忽视或削弱读写能力的培养,应以读写来促进、巩固和提高听说能力,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2)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体现思想性、典型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所选用的口头和书面语言材料以及语言情景,要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符合涉外交际实际需要。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学生将来主要不是通过阅读外文专著来提高科研、学术水平,而是要看懂应用文献(合同、单证、产品说明书、宣传册、广告等)来进行涉外业务工作,还要会书写应用文(个人简历、商务函电、合同、通知、广告等),因此在阅读与写作体裁选择方面要有所偏重。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移,建立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任务型的学习模式,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著名英国学者Andrew Littlejohn认为:任务型学习活动是一种以完成任务目标为导向(goal-oriented)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use language to achieve real outcome)。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之后,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分工合作,查资料、读文献、做调查,再回到课堂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完成任务达到交际活动与语言学习的结合,运用真实情景进行语言操练和实践,从而使语言自然融于教学之中,为学生感知语言和习得语言提供有效的理解手段。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把激发学习兴趣作为突破,营造出轻松、合作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取得积极的成功体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使其不单单停留在所学的内容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推广和建立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需求。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网络资源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材料,随时随地学习,也可以缓解师资不足的矛盾。网络课堂的人机对话形式及各种真实的语言材料,弥补了缺少语言环境的不足。3.3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英语教学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如果考试只注意语言基础知识,考试项目以客观题为主,应试教育易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应对考试项目进行调整,考试内容要考查基础知识与技能,更要测试实际应用能力,增加口试,听力,写作,翻译分数的比例,要将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将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计入成绩,引导教与学向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方向发展。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英语教学能否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外语人才,关键在于英语教师。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逐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压力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机会进修、培训和交流,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从事教学研究。只有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亟待加强。在实现由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向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的转化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合理选材,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涉外交际技能,从而提高语用能力,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与中国英语教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3] 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1997。作者简介: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一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二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三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贯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1.教会自编游戏的方法

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根据教材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参加人数 → 达到目的 → 活动形式 → 胜负规则 → 场地、器材、时间 → 裁判安排 ,然后训练“在篮球场,用海绵球自编最喜欢的游戏”。

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多等等。

2.优化组合

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创新活动来,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捧+海绵球=棒球等。

3.重新排列

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投《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然名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4.迁移提高

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如低年级戏绳(个人抛投接等)--中年级戏海绵球(2人抛投接等)--高年级戏篮球(多人抱抛投传等)。

5.学会几种思考角度

以戏球为例,从人体部位活动角度思考:上肢创想、下肢创想、上下肢合作创想;从动静态角度思考:动态创想(投踢抛传等)、静态(小范围)创想(胯下抛接球,绕“8”字等);从组织形式角度思考:个人创想、双人创想、小组创想等。 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生、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质的、多样性的。

论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培养 篇7

美国学者G. Lakoff 和M. Johnson 于1980 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研究发现语言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都是这样。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是从源域(source domain) 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 的映射(mapping)。[1]人类的经验表明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了语言中跨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而隐喻能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认知主体中的,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这里不仅包括能被动地理解、学得隐喻,而且还包括能创造性使用隐喻的能力;更高目标还可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外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全面掌握目标语。

二、隐喻的本质

G. Lakoff 和M. 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他们认为隐喻就是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所谓“始源域”即指已知概念,“目标域”指未知概念,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认识抽象的、未知的领域时都要借助已知的概念及概念系统,将已知概念映射到未知的领域。具体来讲,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以“原型”为中心向外扩展的,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 所接触事物的范畴也不断扩大,为了表达那些抽象概念,人们将所体验的抽象事物与已认知的事物相联系, 找到他们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利用对已知事物的认识来表达新概念, 创造新意义。这样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所说的认知映射隐喻。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Halliday提出了语法隐喻,他在《功能语法入门》最后一章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这一术语的由来。Halliday进而区分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他指出:“传统上词汇隐喻仅用于指词汇转换,并被阐释为‘同样的能指,不同的所指’,但我要讨论的是语法转换,我对语法转换的解释是‘同样的所指,不同的能指’。”[2]但二者并非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Halliday对此做了进一步补充,他指出语法隐喻是对词汇隐喻的一个补充, 它主要是指用一种语法手段代替另一种语法手段来表达既定意义的一种语言现象, 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总的说来,Halliday认为语法隐喻是语义项目从语义层向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过程中变异的结果,后来Martin发展了语法隐喻理论,在肯定语法隐喻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逻辑隐喻和语篇隐喻,并提出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两种语篇隐喻的观点。

1.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是将一种常见的语法形式(一致式) 转变为另一种语法形式(隐喻式) ,它不是具体事物之间的隐喻,而是功能结构之间的转换,概念隐喻主要表现为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现象(nominalization),涉及过程以及与过程有关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成分的改变。及物过程可分为物质(material process) 、心理(mental process) 、关系(relational process) 、言语(verbal process) 、行为(behavioral process) 和存在(existential process) 六种过程,各个过程又可隐喻化;名词化现象(nominalization)是构建语法隐喻的最有力手段,指句中的过程和属性被语法隐喻化为事物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动词和形容词变为名词形式,动词体现的过程和形容词体现的特性也随之由小句中的过程和修饰成分变成了名词词组中的事物和参与者,从而使名词或名词词组获得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而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如

(1) They climbed the mountain on the fifth day.

(2) The fifth day saw their ascent on the mountain.

例句(2)是隐喻式, 例句(1)是一致式, 例(1)中由动词climbed表征的过程因为隐喻化变成了例(2)中的现象ascent,即由物质过程体现的经历变为由心理过程来体现。

2.人际隐喻

人际隐喻是指情态和语气的非一致现象,主要是语气和情态的创造性用法。语言中体现各种人际关系的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和情态来完成的。语气系统所传达的是说话者希望通过讲话达到某种目的,它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物品与服务、信息、给予和求取,而根据这四项内容可将言语功能归纳为提供、命令、陈述和提问四种。在词汇语法层面上分别由陈述语气(declarative) 、疑问语气(interrogative) 、祈使语气(imperative) 和意态化的疑问语气(modulated interrogative)来体现。但实际上,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往往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种言语功能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或一种语气可以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语气隐喻就随之而生。

情态系统则是表达说话者对某事发生的可能性或经常性所做的判断,通过小句来体现原来由情态动词、情态副词以及谓语的延伸部分所承载的情态意义。Halliday 把情态系统分为情态化(modalization) 和意态化(modulation) 。情态化指概率和频率,通常用情态动词和副词来体现;意态化出现在提议句中,通常用被动式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来体现。一般来说,四种方式可以使句子情态化:表示可能性和经常性的情态化与表示义务和意愿的意态化,即概率(probability) 、频率(usuality) 、义务(obligation) 、意愿(willingness)。

3.语法隐喻的表现形式

语法隐喻也是一种语义现象,它是一个意义在表述上的变异,即由一种常见的语法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转换为由另一种语法形式来表达,包括一致式和隐喻式。当一个语法范畴体现一个语义特征, 为一致式, 但是当一个语法范畴体现两种语义特征时,为隐喻式。也就是说,一致式在语义层只作了一次选择, 而隐喻式在语义层则作了两次选择,这也就是语法隐喻意义的复杂性的由来。其中, 一致式是典型的词汇—语法层次上语义的表现形式, 而隐喻式则是非典型的词汇—语法层次上语义的表现形式。

三、隐喻能力

隐喻能力(metaphorical competence)一词最早是由Danesi提出的。他认为“学好一种语言关键是要达到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即要发展将语言的词、句等表层结构和底层概念结构匹配起来的能力”。[3] Danesi在概念流利这一理论构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懂得目的语是如何按照隐喻的组织方式来反映概念或对概念进行编码的”。 随着隐喻研究的深入,“隐喻能力”这一概念也成了关于人的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的新概念。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语言教学中培养语言学习者隐喻能力的重要性。胡壮麟认为“对隐喻能力的掌握已成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4]王寅更是提出了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的语言教学观。他指出“隐喻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是由隐喻的性质所决定的。隐喻能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认知主体中的,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这里不仅包括能被动地理解、学得隐喻,而且还包括能创造性使用隐喻的能力;更高目标还可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由此可见,隐喻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思维、表达、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做起。隐喻意识指语言学习者对语言中的弦外之音,即语言中的隐喻形式及功能的敏感程度。因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促使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隐喻与语言实质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统一体。隐喻在语言中的作用就在于人们用语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时,能够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并建立想象事实的联系。这不是一个量的变化,而是认识上质的飞跃。新的关系,新的事物,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由是而生。[5]所以要让语言学习者意识到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才能在应用语言时产生隐喻意识,进而获得隐喻能力。

四、隐喻能力培养的途径

无论是语法隐喻还是认知隐喻,都认为语言是隐喻性的,思维也是隐喻性的。正是隐喻使我们能够正确理解抽象概念;正是隐喻将我们的知识扩展到了新的领域;正是隐喻,把哲学中的理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赋予其巨大的解释力,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正是隐喻诱发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隐喻能力应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1.制定教学大纲时考虑隐喻能力

Lakoff和Johnson认为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隐喻。虽然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但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学习时都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充分考虑隐喻对学习词汇、语法的重要性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隐喻的理解,将隐喻能力的培养列于教学大纲之首,这将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流畅地表达出规范的语言,从而在交际中立于不败之地。除此之外,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鼓励教师多开选修课,提倡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去选修课程,尤其是那些理科学生,可通过选修富有哲理的文学欣赏课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隐喻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理科中的抽象概念,为以后的跨学科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2.安排教材内容时体现隐喻能力

隐喻能使语言更生动和形象,更富于表现力,而具有这种功能的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6]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对人类认识事物、事物概念结构的形成、 语言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隐喻使语言有了灵性,而隐喻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中,尤其是诗歌小说中,因此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可适量安排诗歌欣赏、中外文诗歌对比以及名言警句等,这样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对于隐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实施课堂教学时引导隐喻思维

英语中的多义词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隐喻现象。多义词的产生与隐喻的产生遵循着相同的规则,即一个认知域与多个认知域映射的结果。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原型扩展而成的。因此在讲授多义词时,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对这类词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词汇与语言现象, 发现更多的规律, 拓展记忆, 减少词汇的惯用法所造成的记忆困难。其次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的隐喻思维发展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 指导他们循着语言思维的隐喻性规律,根据认知模式理清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隐喻关系和语义联系,推导出词的喻义,由此形象而生动地习得词汇的含义;隐喻思维能力对阅读也大有裨益。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本体和喻体的互动,特征的匹配筛选精确地把握隐含于文字表面后的语义,直接对认知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进行高度概括达到对事物的整体理解,以此提高阅读理解效率;阅读中还应引导学生注意常规隐喻以及名言警句的积累,这些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讲解这些闪烁智慧光芒的语句,让学生品味其中蕴涵的深刻思想,有利于学生培养隐喻思维能力;在写作中,隐喻对语篇的组织具有很强的衔接功能。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表达某个中心概念时, 先确定一个中心隐喻, 其余词汇都围绕这个中心隐喻来展开, 并且相互关联, 构成一个隐喻的语义场, 形成一个语义链, 从而使各个喻体之间具有关联性, 最终产生语篇整体上的衔接性。[7]这样做出的文章层次清楚,思想缜密,经常练习有利于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

4.设计评价体系时激励隐喻思维能力

语言是使人类能够从事所有活动的重要资源,而在实践活动中,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同等重要。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对所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最直接的手段。因此,我们应把对学生隐喻思维能力掌握情况的评价作为整个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应该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习表现、学习态度以及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做出自我评价,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及成绩做出最后的评价。这样可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愉快的、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学生的隐喻能力得到提高。

摘要:现代隐喻研究主要是认知隐喻观和语法隐喻观,两种隐喻观虽从不同视角研究隐喻,但共同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思维现象。隐喻能力培养的途径主要有四:制定教学大纲时要考虑隐喻能力;安排教材内容时要体现隐喻能力;引导隐喻思维;设计评价体系时要激励隐喻思维能力。

关键词:隐喻,隐喻能力,外语教学,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LAKOFF G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HALLIDAY M A K.Things and Relations:Regrammatic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In J R Martin,R Veel(eds.).Reading Science:Critical and Fu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 of Science.London:Edward and Arnold 1996.

[3]DANESI M.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neglected dimension[C]∥In ALATIS,JAMES E(ed.).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992:Language,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eaning[C].Washington,D: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3.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胡壮麟.语言.隐喻.认知[J].现代外语,1997(4):51.

[6]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J].外国语,1995(5).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篇8

【关键词】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在以前的外语教学中,一方面,由于没有现在这么好的资源与设备条件,比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在学校的外语教学中往往不注重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只是按照教学大纲与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教学的内容就非常地有限,更不用说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了;另一方面,在教学形式上,由于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学生与老师只会根据考试的要求,不断地进行训练,并且往往注重笔试的训练,这样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成为了外语学习的短板,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不断的推进下,对于外语教学来说,首先,应该重视外语教学的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充分利用当下信息技术条件的优势,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有教学形式的创新思维,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形式,并促进他们深入了解外语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是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与重要内容。对于外语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把握与学会一种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会运用,不仅仅是要注重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并且这个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其它外语能力的提高,比如阅读、写作能力等。外语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只有多进行文化的交流,才会理解外语的深层涵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更容易了解,从而加强记忆。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果在外语教学中不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不够深入,容易停留于表面,眼界不够开阔,知识面不够广,此外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比如出国进行业务上的交流等,或者在具体的对外工作中,由于不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甚至造成損失。

2.是培养综合型专业性强的外语人才的需要。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其专业性,只有专业性既强,综合能力又高的人才,才会受到社会人才市场的欢迎。外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是基于这个目标,是培养综合型专业性强的外语人才的需要,只有这样,才会更容易在社会上取得成功。

3.是适应经济文化等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外语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大部分都是为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服务的,而现在的趋势是,全球经济文化深入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面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专业从事外语交流工作的外语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文化等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学校的教学中,应该树立新时代下的教学观念,在外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达到促进双方交流合作的目的。

4.是提高学生外语成绩的主要途径。前面已经说到过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与主要目标,反过来,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要更加注重外语文化的学习,注重训练自己的交际能力,了解多了外语文化,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与能力。

二、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探索

1.首先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的第一步就是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了足够的重视,学校老师与学生才会放更多的精力在这方面,只有让老师与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会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

2.要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信息时代下的有利条件来提高学生的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下,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外语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到这种优势条件,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可以播放一些视频、音频、动画等,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解外语文化的目的。

3.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学间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既可以相互监督,相互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一起进行跨文化主题的探讨,以此来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这种形式是互助式的,对于外语学习来说非常有帮助。此外,学生还有注重课外课后的自主探究学习,例如通过看电影等形式了解外语文化,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艳萍.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前沿. 2013(08).

上一篇:修船责任保险协议书下一篇: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