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2024-06-16

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共12篇)

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1

学校教育是人生过程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现代化的思维和素质、强壮体魄的奠基时期。因此,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对实现高校体育的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至关重要。体育能力不仅是体育意识的外在表现,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方面。现就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作如下初步探讨。

一、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反思

1. 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课外练习

世界教育史上,不管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特,不管是凯洛夫还是布鲁纳,这些教育家们提出的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制的地位,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能不仅得不到发展,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争取不到。从以往乃至当前学生的体育能力变化上,不难看出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的体育项目检测,忽略了大众体育意识的培养,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2. 上海体育学院对上海市6所大中专院校的体育锻炼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3%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同时又有86%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

体育应首先要让人感到身心愉快,但简单的一贯制的体育教学内容丧失了体育应有的休闲、娱乐成分,结果导致学生们对体育课产生不了兴趣。80%的学生不会自主锻炼身体,也不会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因为缺乏必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很少会欣赏体育比赛,以体育能力而言,不少人还是“体育盲”,结束学校生活等于结束体育生活,甚至从此与体育无缘。

二、体育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1. 能力是知识、技能、智力在一定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综合心理特征

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反映,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是运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之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2. 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三、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1. 体育学习动机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

人的任何活动一般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我国体育心理学教授马启伟指出:“动机是指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体育教学必须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向、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碰撞”“共鸣”,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

(1)创造外部客观条件激发学习动机

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有许多外部客观条件吸引、激励、诱发学生,形成相应的学习动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教学形式,设置情景和目标,建立信息反馈,合理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加入个人竞赛和团体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内部心理因素,转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产生与存在,不仅需要外部条件的激发,还需要内部心理因素的转化。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培养那些能直接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如对体育学习的需要、愿望、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情感、信念、理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心、义务感、荣誉感等。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实质上就是培养相关的这些心理因素。

(3)强化各种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

在学习活动中,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二者轮流交替相互转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直至达到既定的学习目的。

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可通过合作教学的模式来培养

合作教学模式是前苏联80年代以来的革新家们———合作教育学的倡导者创立的教学模式,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师生、生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如将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练习中培养相互合作、相互辅导的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段时间的教学或测验,按学生成绩将学生平均分为三组,并根据小组最终的测试成绩作为衡量每个小组成员成绩的一部分。这样鼓励技术好的学生积极辅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了小组的利益积极学习。同时班集体形成了你追我赶团结友爱的氛围,增强了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2)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它对于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很大帮助。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对前人已有的体育理论和技战术要大胆质疑,勇于发现。即使有些发现是错误的,有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应从正面加以引导、鼓励、帮助,而绝不能挫伤学生这种求异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种独创性思维的轨道上,吸取必要的精神力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如当学生学习篮球比赛有关规则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自己设计战术,并通过演示让大家一起讨论,或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配合时,教师设定一些变化以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种各种基础配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的练习方法,减少“你这样不对”,应该怎样怎样的态度,以免剥夺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结论

1. 高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最为关键的阶段

高校体育教学在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更应考虑其毕业以后更长时期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和健身习惯。因此强化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意义。

2. 体育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需要,是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和人口素质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应充分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个性发展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突破。

3.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近年来,各国纷纷以此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2

一、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第一,体育教材内容多样性。

体育学科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常青,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体育教材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每个教材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着创造的精神。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创新因素,凭借教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体育活动的实践性。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在室外练习时,具有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有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三,体育课程目标的复合性。

体育课程目标非单一性,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神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教育为一体,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四,体育课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个体与集体的竞争与参与性等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独特性多样性。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第一,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的观察力是开发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启迪创造力的基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其次要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再次观察应注意重复;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习惯。如教师可布置学生观看NBA、CBA的篮球比赛等重大的体育赛事。让学生说出某队的技术特点、比赛或学生喜欢的球星的趣事等,既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兴趣。 第二,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中小学生认识事物和驱使探索行动的心理动力。初中生好奇心非常强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提问和变换练习手,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练习跳远时为了提高学生越过水平障碍的能力,在踏板前拉一根适度高的皮筋。这一方面引发学生练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由此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拉皮筋。很多学生回答是为了跳得更远,也有的同学回答是为了掌握蹲跨式的技术动作。他们回答得都对。此时教师让学生在不拉皮筋的场地跳的远度与拉皮筋后跳的远度进行比较,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生练习兴趣十分浓厚。

第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四,体育教学中加强左侧肢体练习,开发右脑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大脑的两半球是有明显分工的,左脑控制人体右半肢体活动,主要具有语言、数理、抽象的思维功能。右脑则控制人的左半肢体活动,主要具有非语言、直观、感知、创造、求异、形象思维的功能。许多较高级的知识功能都集中于右半脑,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右脑的发达与否和一个人的创新、创造能力紧密相关。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

第五,体育教学中增加体育游戏活动。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符合初中生好玩、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很受学生的喜欢。课堂上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提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如负重搬运练习,如果只是背来背去的练,学生会感到十分的枯燥,而我们如果用各种游戏性的形式,就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第六,体育教学中对现有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开发和改造。首先,指导、鼓励学生勇于重组体育器材。在确保师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器材的特点,自行设计练习方法。其次,指导、鼓励学生自制器材。通过学生自制简易器材不仅能解决器材匮乏的困难,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堂中学生用自制的器材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特别兴奋,积极性也特别高。

浅析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能力;培养

1.前言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要全面地培养学生体育能力。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受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单一、重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及课程模式的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育能力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学生的身心日趋成熟,其思维活跃,认识和判断能力达到一定基础,是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最佳时期。因此,笔者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若干意见,为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及教学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2.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内涵和结构

2.1 能力概念的内涵:(1)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体心理条件,他总是与某种活动相联系并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2)能力是以智力为核心。(3)能力与人的个性心理特点的制约和影响。(4)能力是知识技能、经验经过类化,概括以后形成的。(5)能力是人的先天身体组织的技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训练和活动)可以发展到一定程度。

2.2 体育能力的结构:体育能力是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的一种综合能力。如体育锻炼能力、锻炼的评价能力、体育组织能力、体育认识能力和体育适应能力等。

3.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3.1 充分认识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意義。

3.1.1 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反映一个人素质水平能力结构效能的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提高能呼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学习态度,使学生开展思考和判断,由教师“主演”变成“导演”,学生学练过程中“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充分调动学习的主体性和求知欲。

3.1.2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活动往往起源于兴趣,兴趣是主要动力之一。因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能推动人去探索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心理基础。如果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学生违心地进行练习,这样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体育课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3.1.3 有利于为终身体育的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及学练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学、自练、自娱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和身体素质水平,而且可以学会一些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必备的技能,为学生升入高等学府或走向社会独立从事身体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推动全民健身也有一定的意义。

3.2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对策

3.2.1转变教学观念。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时代新人。对广大体育教师来讲,强化素质教育即摆脱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和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切实关心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表现舞台,寻找自己的灵感,激发对体育的兴趣,来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通过教学各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方面面,彻底转变体育教育观。

3.2.2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体育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体育大纲的内容体系,重竞技轻健身,重共性轻个性,不要单从教师的愿望和教材项目自身的完整体系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体育的全面需要和合理需要,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进行选择。应该把体育健身教育、娱乐教育、生活教育、心理教育贯彻到体育教学当中,使学生真正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方法上,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练”为主,由过去的“育体”转向“健身启智”,求知育人的综合多样化体系,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作到学会、会学、会思考、会创造的过程。

3.2.3开展专选课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学校体育专选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专选课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符合学生自身的要求,从而为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提供知识和技术的储备,也为其职业工作奠定健康的身体基础。

3.2.4加强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渠道增多,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教学信息的选送者。只有不断的自我补充,更新知识。教学是教师人格特质的表现舞台,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现有的能力,还要培养教师特有的创新精神,努力创造条件并注意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发挥,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体育现代化教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自觉地进行回归教育,才能紧跟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

3.3 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原则

3.3.1 计划性原则。学生能力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能力要有计划性。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计划,联系所教学科的实际,制定具体措施,采用相应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

3.3.2 针对性原则。体育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对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的确定要做到实际出发,不能强一律、搞一刀切,要树立全面和发展的观点,要切实可行。

3.3.3 结合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能力,仅靠一门课是难以达到目的,因此,我们在培养能力的内容上,要根据各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多门学科相互配合,保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3.3.4 实际性原则。学生以学为主,其内容也应根据培养目标,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从局部到整体,也可以给学生创造必要的实践机会,学生能力的提高才会有质的飞跃。

3.3.5 个体性原则。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个体心理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使他们获得最优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 面对21世纪的信息时代,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已势在必行,而它的基本体育能力主要通过在校几年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所获得。因此,体育教学应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必须把体育课,课外活动构成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体育能力的主要场所,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正确评价自己,为今后的学习和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及学生活动特点(运动能力差,水平低,学习时间短)等因素。培养学生树立“动”的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爱动、爱练、会动、会练、善动、善练的体育意识,从“动”中体验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乐趣,从“动”中增强体质,掌握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

4.3 学校领导要足够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学以致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提供学生自我表现舞台。

参考文献:

[1] 卜亚良 浅析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文教资料》 2005年18期

[2] 林谨 试论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6月

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4

1 终身体育与学生体育

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思想,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使一个人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从而起到强身健体, 发挥出自己最佳的状态。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与工作状态。是随着当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而出现的, 终身体育要根据每个人或者社会的不同变化而变化, 要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在校期间对体育运动的认知, 对他们将来的运动习惯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最初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学习方法、了解锻炼身体的意义及体验运动中带给身心的快乐, 都是在体育课中实现的。我们应针对各学校里的学生了解其各个方面的特征, 有计划, 有安排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锻炼课程是合理安排。让学生们有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所以说学生体育就是终身体育的坚实基础, 是养成锻炼身体良好习惯的必经之路。

2 体育能力指的是什么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 是一种从事身体运动的能力。根据条件的变化, 选择, 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独立的体育锻炼。是一种活动时身体及心理上能达到统一的一种方式, 用肢体的协调来完成某种锻炼的形式。跑跳能力虽然是与生俱来的, 从小都会跑会跳, 但是长大后的体育锻炼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在我多年的执教经历里, 发现了很多的同学在运动中不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 不能很好的完成一些体育训练的项目。比如说, 最简单的跑步, 有的学生就不能把手脚很好的协调到一起, 使之跑步时候的动作跟速度有所提高。这就说明其体育能力不够, 需要在大学中再次进行良好的培训练习, 使其掌握住基本的体育锻炼技能。让其能够协调用力, 很好的完成体育项目。

3 什么是终身体育以及发展趋势

终身体育从现实意义来看,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主动地去参与学校的组织体育活动, 不仅能增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还能增强体质, 培养良好的健身兴趣和习惯, 为将来的终身健身打下扎实的基础。从长远意义讲,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始终坚持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活动, 在有限的时间内, 还能合理的安排一定的健身时间, 让锻炼身体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确保自己能更健康更愉快地生活和工作。在学生时期就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使之在将来紧张的, 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还能保持这个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好习惯, 减少现在上班族的亚健康情况。避免在青壮年出现身体滑坡甚至猝死的情况。

运动从最初的单一比赛性质形式, 发展到现在的全面健身。运动已经不是只为那些专业从事体育训练的人所享有的了。全国人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 代步工具的先进汽车, 电动车的普及, 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锻炼身体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加强全民健身活动, 是应该从小做起的。现在我们国家对体育锻炼已经相当重视。邓小平同志也说过, 体育锻炼应该从娃娃抓起。现在各个阶段的升学考试, 对体育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考学升级中都有体育达标的硬性指标。在现今的社会中, 因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在对生活的要求提高的同时, 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认识。当物质生活提高以后, 人们不再只追求金钱, 而把如何健康绿色的提高身体素质, 放到了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位置。所以, 体育锻炼是达到增强体质的最好方法。人们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很多, 追求精神跟身心健康也是对文明社会的一种体现。当体育锻炼已经步入千家万户, 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终身体育就是为了发展人们的体育锻炼精神, 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所以在这短暂的四年学习生活中, 更应注重学生对体育的认知, 发自内心的养成科学合理的锻炼习惯。

4 如何提高体育能力

如何培养及提高学生们的运动能力, 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现今的高校教学中, 理论知识缺乏创新性跟科学性, 很多高校一直延用这早期编排的教材。没有一定的长远性。培养不了学生的锻炼能力。而很多中小学, 因为环境及配套设施的不足, 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 所以很多的体育课都成了自由活动的时间, 老师也没有精力去指导学生学习体育技能, 也导致了他们对体育教学上存在认识上的偏见。针对这种现象,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 未来人才的要求, 不仅要具备文化素质, 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智商跟体育能力是成正比的。在教学中,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参加锻炼对增强体质的重要性。然后可以用身边的一些实例告诉并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让他们能够完全的理解其意义跟重要性, 能够主动自愿的去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爱上运动。

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用理论知识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操控性。通过理论很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们很好的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 合理运用方法。体育运动是需要消耗体能的一种过程, 在起到强身健体作用的同时, 又能锻炼人民的意志品质。而运动后的放松也是尤为重要的。放松是提高锻炼后肌肉的恢复最有效的方法。高校不但要注重体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还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些体育保健课程的学习, 只有了解了身体的构造, 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既要锻炼身体, 又不会因为锻炼而对身体造成不应有的伤害。这才是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运动。

现在高校的体育教材对内容的安排缺乏合理性, 很多内容都是中学里学习过的。让学生们觉得没有新意, 不愿学习。高校应该建立一套符合我们当代大学生特点的, 有针对性的教材。可以根据不同的身体机能的学生, 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喜欢学, 积极主动的学。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 给给他们一定的选择权,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有选择性的开设一些跟其职业相关的体育教学项目。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体育选修课。只有提高了学生是综合能力, 才能使学生们在走入社会后有更大发展。也能继续科学的合理的坚持锻炼身体, 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5 什么是体育精神

体育锻炼不单有提高身体机能, 增强体质的作用, 还能提高人的意志品质。在这种过程中, 不断的克服自身的问题, 一步步提高自己, 在运动成绩上有所突破, 这就是体育精神。体育锻炼有时是枯燥无味的, 是极其辛苦的。俗话说, 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这就是在挑战人类的极限, 磨练自己的意志。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信念, 是很难达到终身运动的程度。只有在高校中, 让学生们了解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在提高个人意志品质的同时, 也养成了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只要有坚强的意志, 在今后的工作中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峰。

6 结语

终身体育的目的就是健身强国。强国需要先强壮身体。大学生只有在保持好良好的身体状况下, 才能更好的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少年强, 中国才能强。这就话很有道理。学生就是祖国这栋大厦的基础, 只有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才能使高楼大厦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 不被摧毁。通过强身健体, 又能增强意志。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这也就是终身体育的目的所在, 这也是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文辅相.论大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1995.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5

霍林郭勒市第五中 张晓静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制约,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在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体育教学不仅是简单的传授技术动作,更应该通过体育教学在“看、听、想、练”的过程中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创新能力、锻炼能力、交际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及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

一、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学习能力

一节成功的体育课要着眼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要通过学生“看、听、想、练”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能力。例如:在新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彩科学的语言讲解,标准正确的示范,指导学生基本听懂、看懂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并能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自己的身体进行模仿和练习,使学生能正确地完成规定动作和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的运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自己学习新知识的观点和主张,而且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创新技术动作。这些体育学习能力的取得,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只要学生掌握并具有了体育学习的能力,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学生的学习也就会越来越感到轻松自如,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对游戏和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能力意识。要做到这一点,体育教师要不断运用多种(重复练习、循环练习)的教学方式;身体练习的组合或进行练习时的外部环境要合理,器械的高度和运动负荷要适当,采取一切方法和手段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和练习环境。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采用体育游戏法(体育教师组织学生按一定规则进行的一种有象征性内容和情节的综合性身体练习方法)。运用体育游戏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练习效果,使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掌握跑、跳、投的技术动作,增强体育运动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索和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探索、想象,就没有创新,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实践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体育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根据体育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某些内容、技能上进行无拘无束的创造性想象,同时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大纲的选修内容有所增强,所以在培养学生探索和想象能力时具有较大的空间,但要强调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由学生独立自主,亲自动手、动脑去完成,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利用所学的知识,要求学生创编体育游戏。学生热情很高,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向教师请教或相互讨论。并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创新,学生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中互相启发,开阔思路,感受到了创新的快乐。使学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会学习的更主动,自然就会有信心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并使创新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四、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为了达到学生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多方面的自我锻炼能力,体育教学中多采用让学生重复练习某一种动作的练习方法。但是,练习次数越多,并不意味着练习效果好,多练习固然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识记和保持,但效果不是随着练习的次数增加而增强的,实践证明,学生的锻炼效果

并不好,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因此不能盲目练习,无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因此,为了达到锻炼的效果,提高锻炼的效率,体育教师要适当安排好练习的次数和运动负荷。例如:我利用每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引导学生自我锻炼,虽然有个别学生效果不好,但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苦练和技巧相结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发现,学生有一个共同的个性特点:相似的兴趣和爱好。一个只会啃书本而没有自己个性的学生是很难找到自己的社会交际活动范围的。只有不断扩大知识面,有一定的爱好,才能具有广泛的交际,同时获得社交活动的自动性,使学生的兴趣爱好持久的发展下去,形成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

由于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有了双向反馈,同时就有了相互调整教和学的机会。而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在正常的基础上进行交往、交流,相互学习,交际效果很好。

体育教师在集体中是参加者,鼓励在集体中的所有学生积极交往,使学生在集体间打开更多的交际渠道,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六、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学生体育课的考核与评估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这也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学完以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展开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

了解学习的效果。包括动作练习的正误,学习成绩、练习达标合格的好坏和应用所学知识、动作的成效等;同时体育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知道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努力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进学习的效率;同时又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提高和课堂教学。

七、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在学生中所占比例相当大。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致使独生子女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致关重要。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通过真挚的交往,使各自的情感走向成熟的同时,道德品质的成熟也接踵而来。例如: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使人的意志得到锻炼和增强,同时也会因为成败而产生失调心理。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调整心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理念,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特征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活动中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 篇6

运动协调能力内容应该全面反映所有影响被评价对象状况的各项要素。各指标必须有机配合,形成体系,相互之间既不重复,又无矛盾。同时还应把影响因素按程度不同区别对待,使其在指标体系中占不同的比重,实现全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运动协调能力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指标的设计应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主要特征,指标选取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指标,力求使指标设置在科学完善的基础上,简单易行。

二、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制定的结构

身体运动的协调关系是内部运动和外部动作共同参与构成的由内到外,横向的多级协调层次;而内外与时空之间构成从上到下纵向的多级层次。内部运动不仅包含着主动肌与被动肌之间的协调,还建立起小肌肉群之间和大肌肉群之间的内、外协调。外部动作包含上肢之间的内、外协调,下肢之间的内、外协调,上肢与下肢之间的内、外协调,躯干与四肢之间的内、外协调。外部动作是内部运动的结果,内部动作是外部运动变化的依据,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内外层次之间与时空的前后贯穿构成速度频率快慢、持续时间长短、节奏速率变化、衔接畅度、用力强度、用力方向、关节幅度等一系列的感觉,它们组成了一个运动协调能力系统结构。

三、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的分析

训练指标体系是诸多指标相互间联系和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训练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训练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训练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价值认识取得一致的过程,是科学训练评价的关键。

1. 身体形态机能指标分析

运动协调能力训练的指标与身高、体重、肩宽指标是否相关,即这几个指标与身体协调性能力呈现的相关性;这几个身体形态指标对人手脚协调性能力的影响。在身体形态派生指数方面,体重与身高比值、臀围与身高比值、骨盆宽与身高比值、骨盆宽与肩宽比值等指标呈现相关性等。

2. 运动时间、空间判断能力指标分析

运动中,能否把握时间的准确性往往决定了技术动作质量的优劣,如跳绳和体操的前滚翻;排球发球和篮球比赛中的抢断球和时间差战术的使用;多项比赛的出发或起跑等都与时间知觉准确性有关。因而,时间的判断和控制能力被判定为训练运动协调能力的重要指标。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和稳定,依靠的是视觉、肌肉本体感觉和前庭平衡感觉对反馈信息细微差异的不断整合和调节,进而不断调整肌肉工作,提高准确程度,最后努力稳定在某一状态。运动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局部优势兴奋,可有力地促进视觉和本体感觉对反馈信息的调节与适应,因而也就更有利于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动作准确性得到提高。利用表象训练提高空间定位能力,尤其是用表象训练防止这方面能力消退是极为重要的。

3. 上下肢协同参与运动的能力分析

人体上肢包括肩关节、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和手,“上肢由44块独立的肌肉、肌腱单元,27根主要骨头组成”,对于人体上肢来说,手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活动空间的加大。由于人的运动极其复杂而且相对独立,人体上肢运动的特征参数有以下几类:(1)运动幅度参数上肢各肢体的运动范围。(2)运动时间参数。(3)上肢各关节角度的运动特性。(4)力学参数各关节的关节力矩。(5)肌肉特性参数等。相对于上肢而言,下肢的运动更具有约束性、周期性。人体下肢运动常见的有行走、跑步、蹬自行车、跳跃、踢等,对于人体下肢运动的分析人们研究最多的是运动时人体的姿态,人体下肢的运动状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动作。正常肢体运动是指健康人用自我感觉最自然、最舒适的运动姿态进行的,在下肢的运动参与中,不仅是单独的下肢运动,必须要其他身体部位的协同参与,在研究中不能单独割裂开。因此,上下肢的运动参与也是人体协调能力的最大外在表现。

四、结论

1.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内容指标体系的建立,遵循了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可比性、可行性的原则。在此原则上,通过时间选定了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各训练指标,并建立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训练内容指标体系。

2.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系统论思想、训练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训练的原理与方法,在运动实践测试的基础上完成的,从而保证了训练系统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

3.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组成。以身體形态机能、运动中时空判断能力、运动准确性判断能力、上下肢协同参与运动能力为最基本的层次,由多种相关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相对独立的系统。

4. 小学生运动协调能力训练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必须经检验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才能说明此训练系统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7

1 对体育能力的认知

1.1 什么是体育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在体育方面的技能就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能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锻炼,这样学生在学校里或者是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进行自我锻炼,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锻炼,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1.2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体育能力

学校体育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人们也对在设置体育课程方面进行了多次探讨并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因为每所学校对体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学校使用的教材也大都会受到教学大纲的制约,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的培养方式还不够完善,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相关学习中。

1.3 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

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成功地完成一项活动的时候呈现出的身体和心理相互统一的状态。将能力按照性质来区分,可以分成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两个类别,而体育能力就类属于人的特殊能力。体育能力是将一个人具有的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体育方面的能力、在体育上存在的智慧、在体育上存在的技术和技能等方面的综合体。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培养,一般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更加了解,产生对体育的兴趣,将锻炼变成一种习惯,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对体育进行理解,自己去感受体育的魅力所在,从一次次实践中总结经验,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式,提高学生能够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系统地科学教学来提高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几个运动项目的要点,从而产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运动的习惯。学校对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体育锻炼。所以学校在开设体育课堂时,应该采用更加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能积极地参与进去,还可以在学校设置专门的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体育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也应该认真进行备课,并可以将体育器材带到教室中,给学生讲解该项运动的发展史、运动要点和注意事项,必要时教师可以做出示范动作,从而发掘学生在体育上的潜力,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 实现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路径

2.1 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

在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能力,所谓的运动能力是指人们在有一定的体育方面理论知识、体育方面相关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可以参加多项运动的能力。学校要想将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好,就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但我国在体育教学方面常常存在的问题就是体育老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只注重相关体育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的能力。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课堂上讲解体育知识是育人的方法,给学生传授体育技术是育人的手段,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对体育教学的方式不断完善,并对体育教学的内容不断丰富,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课堂中找到几项自己喜欢的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在运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2.2 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中,对学生体育上的教育大多学校都采用的是“注人式”,在体育课堂中大多都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讲解,学生被迫接受,这种方式下教师主要起着主导作用,课堂上一般都会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就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各种研究表明,要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必须得改变学生上课的气氛,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要彻底消除死气沉沉的气氛,将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为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做的就是要注重对学生灵敏反应能力、学生身体各部位力量、学生的耐力以及学生的运动速度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重复一个动作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好,相反,总是让学生重复一个运动动作会使得学生感到无聊与枯燥,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对该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以总是重复一个运动动作也并不见得有效果,还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身体的损伤,甚至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给学生的身心带来危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

2.3 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教育

多年以来,体育教学一直在进行改革,改革的真正意图就是不断寻求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来增强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有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导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地对体育运动有较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之中,培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育,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明白理论知识有多么重要,并给学生讲解体育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健康、未来的工作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功效有进一步地了解,并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运动对于人的一生的重大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校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给学生讲述如何正确地进行相关的锻炼,在各项运动中存在的注意事项,各项运动正确的锻炼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来制定科学的锻炼方法,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各项运动的技术和在运动中存在的技巧,并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3 结语

人们在注重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应该对自己的健康加以重视,更需要用运动来保持自身的健康,但是体育锻炼不能盲目地进行,要多多学习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它为指导科学地进行锻炼。该篇文章讲述了体育能力的概念,学校应该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加以重视,以及体育教育对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了在体育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教育的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在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能力,学校要想将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好,就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但我国在体育教学方面常常存在的问题就是体育老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只注重相关体育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的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着重于培养学生运动方面的能力。其次,在体育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能够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课堂中大多都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讲解,学生被迫接受,这种方式下教师主要起着主导作用,课堂上一般都会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就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要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改变学生上课的气氛,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要彻底消除死气沉沉的气氛,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为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就是要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教育,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有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导,从而可以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育,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功效有进一步地了解,并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运动对于人的一生的重大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熊景辉.终身体育视阈下长沙市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张旭生.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8):137-138.

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8

1 体育能力的概述

体育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其内涵及外延极为丰富, 它是人们的一种素质的重要体现。它是由知识、技术、技能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现代心理学认为,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掌握知识又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 能力和知识相互促进。我们可以把体育能力理解为: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对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操作行为的一种综合能力。体育能力主要有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能力、身体运动基本素质能力、科学锻炼能力、人体审美和体育欣赏能力、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裁判能力、一般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救助能力、体育适应能力、创新训练能力、自学能力、体育社会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是一个人体育综合才能的体现。

2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集中体现为对教师行为的规定与导向作用, 贯穿于教学设计过程。包括教授、辅导、练习的组织与布置等各环节。

2.1 主体性教学原则

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育规律, 倡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实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2 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面向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 要针对学生的体质及运动能力等个体差异, 实施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练中体验完成自己的目标, 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3 创新教学原则

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创新教学教法, 注重学生思维多面性、灵活性、变通性、科学性的培养。教师应把学生作为中心, 教学中, 教师应提供各种学习方法, 启发、引导、发散学生思维, 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2.4 快乐教学原则

教师应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自身潜能, 提高教材加工能力, 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 使体育教学在快乐形式的教学情境中, 深入教学内容中, 完成教学目标。

2.5 教学多样化原则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教学是一种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获得预期效果的引导性的操作程序, 在这种程序的指导下, 进一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要求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技巧, 在改善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结构的同时, 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实施方法

3.1 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提高体育锻炼能力

兴趣作为体育锻炼的内驱力, 与学生的体育需要密切相关, 体育需要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直接的体育需要强调的是体育锻炼本身的吸引力, 而间接的体育需要强调的则是体育锻炼的意义及效果。可见, 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需要, 是培养他们体育兴趣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运用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吸引学生, 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学生对体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未来发展重要性认识的教育。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途径有许多。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 增设选项课, 让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 在实践中提高锻炼兴趣以及开设具有休闲、时尚特点的体育课是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关键。另外, 让学生保持体育活动的经常性, 让他们参加到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去, 逐步稳定对某一活动的兴趣, 以致加强成为锻炼身体的日常活动。

3.2 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 掌握运动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 实践目标对教与学起着导向、激励、诊断、调节和评价等作用。所以, 教学目标确定是否科学, 能否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 是教学成效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 围绕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和提问, 做到难度适宜, 面向全体学生, 使他们全面达标。

3.3 优化体育课程体系, 改变教学形式和方法, 激活体育课堂

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非常重要, 体育教学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 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体育基础知识, 了解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 掌握体育运动发展变化规律。在优化的课程体系中,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和中心, 教学中尽量将大量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 教师应提供各种学习方法, 启发、引导、发散学生思维,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殊兴趣爱好、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 有选择和创新地完成教师制定的学习进度。要做好高校体育改革的创新工作,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放在首位, 要把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掌握动作和锻炼方法的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锻炼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

3.4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体育综合能力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中最重要的形式, 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课改提倡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启发式学习等, 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在成功中收获快乐, 在快乐中掌握技术。同时, 还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课堂外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多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 成立体育俱乐部, 为更多的体育爱好者提供高水平锻炼的机会, 从而有利于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

3.5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积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与运动氛围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生习氛围, 良好的教学与运动氛围对提高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时学生也会自觉的参与运动,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 学生主动的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同时, 以各体育单项为核心的学生锻炼小组出现, 学生之间相互效仿、相互讨论、相互传授、相互纠错、相互交流心得, 以此形成体育互学互帮的学生群, 促进学生各方面体育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4 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高校体育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是做好体育工作的关键。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关键在于具有一支 (下转第290页) (上接第268页) 现代化、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4.1 体育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品德

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和较高的思想觉悟, 是人民教师必备的条件。体育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处处以身作则。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以及坚定的志向与毅力。

4.2 体育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体育教师应有较好的文化修养, 精通教育理论专业知识, 懂得教育规律, 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体育理论等学科知识。

4.3 体育教师应具有专业运动技术知识

体育教师应一专多能, 应熟练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各项教材的技术和技能。具有体育教学能力和运动训练能力。在教学中, 能根据教学任务和对象的不同, 运用精炼、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指导体育活动, 做到会讲解、会示范、会组织、会保护与帮助。体育教师还应精通一、两个项目的运动训练工作, 能够组织学校运动队训练, 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训练方法以及组织竞赛和裁判工作的方法。

4.4 体育教师应具有健美的体魄

健美的体魄包括健壮的体格和优美的姿态, 这是体育教师进行职业活动的基本条件。体育教师健壮、健美的体格, 优美的姿态本身就是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鸥.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2]殷光.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学术论坛, 2011, 2.

[3]王勇.论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8, 2 (21) .

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9

一、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假如没有个性, 那创新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我们理应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平台,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其一, 结合学情, 凸显个性。学生的性格各异, 有些学生的在体育活动往往出现“怪异”现象, 作为教师要见“怪”不怪, 积极、主动的了解其个性, 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力争当一个绿茵场上的“伯乐”。

其二, 发挥特长, 培养个性。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 当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得到表现的时候, 只有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才能促使学生扬长避短。

其三, 标新立异, 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本质就是敢于标新立异。因此, 针对体育运动有特殊兴趣且有一定的潜能的学生, 教师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 诸如不定期进行课外体育竞赛活动, 从而让更多学生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拓宽空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学生创新的先导和基础, 假如离开了想象, 那提高创新能力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作适当的动作示范和趣味盎然口述, 逐步帮助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譬如, 我在执教“投掷实心球”一课时, 一边采用比较规范、优美化的动作示范, 一边通过点拨性的语言启发, 使学生初步感知其动作表象, 并且产生理念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大胆展开联想的想象奠定基础。其次, 驾驭原型启发, 诱发思索, 促进学生大胆想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采用原型启发解决相关问题是进行创新性活动的主要思维方法。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练习投掷实心球的出手动作时, 在简要阐述应该摆正的身体姿势与一张拉弦待发的弓 (满弓) 一样的道理后, 再取出一根小竹片比作运动员的身体, 在其上端放一小砖块, 并把竹片向后拉成“满弓”, 随着放开有小砖块的一端, 那小砖块成弧形飞了出去。学生在如此的氛围中, 从事物的类似属性中悟出了投掷动作的要领, 教学效果显著。

三、注重发散, 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创新离不开求异, 而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向多方向扩散, 从而得到多种言之有理答案的思维过程。因此, 我们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新思维空间, 激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 力求通过别具一格的途径质疑、解惑。可见, 每一个教师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 才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 才能有效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诸如在跳山羊、体操技巧、单杠等练习中, 教师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 也要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合理化自创动作的练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才能使其得到启迪, 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譬如, 我在执教“弯道跑”的技术时, 先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利用了物理教学中离心力的原理, 从而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驾护航。

四、发挥优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我们不仅要善于发挥体育课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 而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养身、增技、育审美、促智和益心等多功能优势, 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灵活选用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创新发展的素材, 多让学生参加启发性比较的练习, 从而产生创新灵感。

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掌握了篮球运动中运球、急停等基本技术后, 就虚拟了一场小篮球比赛, 并展示问题:当对方运动员对你进行严密的防守, 你怎样才能突破防守?一石激起千层浪, 男女学生马上自行组合, 各自尝试, 涌现了假动作突破、转身运球、相互掩护等突破防守的办法。我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挑选几个“代表性”的男女学生出来演示, 并让大家仔细、合理点评, 甚至正错误动作, 其教学效果显著。类似的教学案例进一步说明:体育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优势,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10

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为艰苦的阶段, 许多学生会因为紧张的学习而疏忽体育锻炼和轻视体育学科的重要性, 因此, 要让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锻炼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 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 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 服务于目标, 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 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 使自觉参与主动投入, 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 促使能力的形成, 巩固并发展。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 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 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 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成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体育能力包括:一般身体活动能力, 独力进行锻炼的能力, 审美能力, 自我医务监督与评价能力, 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一般身体能力除包括身体的基础活动技能 (走, 跑, 跳, 投, 攀蹬, 爬越) 外, 还应包括对动作的判断, 分析, 理解, 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 体育教学只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改造和单纯的传授知识、技术, 使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 反过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接受。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喜欢体育, 乐于运动是他们的天性。学校体育课本应是学生喜欢参与的理想乐园, 但是, 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实际教学的广大体育教师都有一种困惑, 就是有些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 而且年龄越大年级越高, 我们体育教师应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融汇到教学活动中, 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 (动机、兴趣、意志) 的作用。一般来说, 运动能力水平越高, 身体的协调性越好, 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 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应尽可能大量采用多种练习手段, 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上好体育课要着眼于逐步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 能掌握一些健身的科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 提供判别标准, 明确练习要求, 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 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 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养成与掌握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技术教学外,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 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 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主动积极的锻炼, 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 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 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 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 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兴趣, 拥有健康的体魄。

总之, 作为中学的体育, 应注意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着眼于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得到更大的创新与改进。

摘要: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 对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增强体质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终身体育和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奠定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初中体育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

提高注意力、观察力是激发初中学生思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开启创造力的基础。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后进生”的普遍特点是观察力差。因此也缺乏求知欲。注意力、观察力不能与思维能力分开,良好的注意力、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基础。体育课的教学主要通过直观示范教学,身体练习;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有其特殊的优势。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注意力不宜长时集中,一般8分钟左右,但瞬间的观察记忆又很快。在引导学生观察时,第一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提高学生观察的分辨能力。第二要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才能达到效果。观察前应让学生对某一动作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初步的了解;提示观察一定要十分具体明确。第三观察应注意重复。由于技术动作往往是瞬间完成的,学生一下看不清楚。

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

新课程教学明确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主体。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要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进行。因此要注意通过课堂教学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知识丰富了,肢体动作语汇多了,他的想象力也就强了。因为在学习一个动作技能时,在学生的头脑中的表象反映马上就可以呈现。比如在教学生篮球运球,投篮时,不少学生马上能在他的头脑中显示出篮球明星姚明,科比,麦迪等的镜头。通过相互的观摩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信,丰富了表象和创造的激情。通过激发想象力的教学手段,学生把铁环想象成奥运五环的标志;把制动性起跳想象成大海的波涛冲击岩石击起飞跃的浪花;把实心球想象成保龄球,并自由地组合在一起活动。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力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体育课与其他课的不同在于学生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肢体的动作语言来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变换教学手段,更多地设计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思考力。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认识事物和驱使探索行动的内在动力。初中生好奇心非常强烈。他们喜欢寻根究底的提问。他们非常喜欢体育课,天生的爱好运动。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理解认识这一规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情景教学、提问和变换练习手段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练习跳远时为了提高学生越过水平障碍的能力,在踏板前拉一根适度高的皮筋。这一方面引发学生练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由此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拉皮筋。很多学生回答是为了跳得更远,也有的同学回答是为了掌握跳远的技术动作。他们回答得都对。此时教师让学生在不拉皮筋的场地跳得远度与拉皮筋后跳得远度进行比较,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生练习兴趣十分浓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表现在器材的变化和场地的布置上,学生都因好奇而参与活动、探究其中的奥妙、想象新的练习手段、激发创新的心理欲望。初中体育教学中正确、适时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兴趣、引导想象、启发思考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然而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对问题有感知并有注意力、想象力、思考能力的学生。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德波诺曾经指出:“学校课本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型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已知信息。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型的,没有确定答案的。有一教育家说:“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有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提问、提倡学生质疑。据资料记载背越式跳高的创始人就是一位美国的中学生。在一次俯卧式跳高教学中,当所有学生都在认真地练习俯卧式跳高时,只见一位学生却逆大家而动,背对横杆跳越。教师并没有指责批评,而是鼓励他的叛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从此诞生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跳高技术──背越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鼓励提问、提倡质疑要抓住以下几个细节。①教师要加强备课,善于设问。讲解动作技术规格时,注意留有悬念。在学生通过练习获得一定感知之后,再提出问题。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开始只讲跑的技术方法、呼吸方法,等学生经过一段练习,感知生理变化过程之后,教师再讲什么是“极点”、什么是“第二次呼吸”。②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可采用“讨论式”学习,练习中注意学生的“选择性”,对于学生求新求异的表现不要盲目地否定批评更不能指责,在弄清学生意图的基础上保护学生的积极发问,学会倾听和启发,做到循循善诱,等等。

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

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2

1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

心态, 也就是指心理健康, 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想要创新, 必然要敢于承受失败, 因为创新与失败是紧密联系, 密不可分的。每一次的创新, 都需要有胆识, 有勇气, 敢于接受, 勇于言败, 只要这样, 才能在创新的实践中总结经验, 形成理论, 最终会超越自我, 提升自己。

这对成年人来讲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但对于中学生来讲, 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个性:争强好胜, 不愿服输。在竞技活动中, 胜了便喜气洋洋;败了便垂头丧气。没有总结胜利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这是目前学生在竞技体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是我班举重项目赛后参赛学生的信心指数记录如表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们在压力面前, 不是迎难而上, 而是信心渐失。这样的心态怎能完成今后任务更重压力更大的任务?古有云:不以成败论英雄。一时的胜和一时的败其实都无所谓, 只要学生能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

对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分析如表2。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 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了胜负的关键。所以, 要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需要引导与培养, 胜不骄, 败不馁,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才会想方设法的去创新, 去争取超越自我, 实现人生的最近切的梦想。

2 打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传统式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民主的教学思想, 努力营造创新的环境, 打造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轻松自由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 这样才算真正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 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育课堂教学要从过去的“要我练”到“我要练”, 除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 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外, 学生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抓住瞬间机会, 及时引导学生由“我要练”向“怎么练”的更高层次发展, 这样才真正做到了把权利交给学生。既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 又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中学生因为就处于求知问学的阶段, 质疑好问是他们的天性, 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产生的问题, 教师要尽其所能的去耐心解释, 正确引导, 对提出古怪离奇问题的学生不能采取嘲笑或漠然无视的态度, 要积极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尽其所能的去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倘若能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来捕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 从而和学生一起发现新问题, 探索新知识, 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 使学生勇于质疑, 善于质疑,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4 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学生是否有创新个性决定了他们是否有创新意识, 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所以对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思想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 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 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实际, 鼓励学生勤思考, 多脑筋, 善思想, 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 从中得到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善于发现个性。对有个性的学生, 教师既要见怪不怪, 主动去接近他们, 并力求了解其个性, 以求因材施教。天生我材必有用, 教师要勇于做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例如我班的卢自瑞同学, 个性桀骜不驯, 经过我的发现并培养, 在年级拳击比赛中获得冠军, 为班级挣得了荣誉, 为其个人赢取了信心。

其次要积极培养个性。教师当发现学生的个性或特长表现得很明显的时候, 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其创造一个适合其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不需过分的强求面向全体, 应把面向全体和发挥特长相相结合, 使每一个学生的创新个性得能到积极有效的培养。

最后要尽力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个性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 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 教师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 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2) 提高学生创新的基本技能

创新是既一种学习过程, 也是一种技术积累。所以创新过程是循序渐进, 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学生积累的知识, 掌握的技能、以及其他因素要求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需教会学生该掌握的体育知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这样学生创新才会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教师首先从课堂教学中采用诸如启发式教学、发现教学、尝试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提高创新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换个眼光看问题, 从内到外, 从现象到本质的发现并总结事物的规律, 从而有所领悟, 有所创新。

(3) 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

即使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创新意识, 但不付诸于行动的话, 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毫无意义的。要想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实践, 就得让他们敢于去完成自己的创新想法, 所以, 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实现创新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出现错误、任性、争吵等现象, 由此打击或泯灭了他们的创新思想。其实,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 这是必然的。有了差异, 才有辨别;有了辨别, 才有比较。但往往最初创新的都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成绩也不可能立竿见影, 这时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 个体潜能得到尽情发挥, 就要激发他们的创新勇气, 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告诉学生:付出了, 虽不一定成功, 但一定会有收获的。例如在拳击比赛时, 我给我班的参赛选手要求的是:第一局先了解对方的实力, 观察对方的套路, 然后再寻机战胜他。但何小龙同学就是根据自己的战法, 狭路相逢勇者胜, 硬是凭勇气和意志 (当然也有最后我们研究的技巧) 获得了最终胜利。

总而言之,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实现的。因此, 我们体育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 营造愉悦、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 发现, 发扬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不断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创造, 使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才华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 养成认真思考, 求异求新的习惯, 从而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庆谊.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 .

[2]许德顺.体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 2002 (6) .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二、三事下一篇:作品训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