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

2024-06-29

中学生体育(精选12篇)

中学生体育 篇1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道德,体育运动,体育规则,教材,榜样

加强学生 的体育道 德教育 ,既是体育教学的需要, 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为此,笔者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 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不同表现以及教师的示范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的培养。

一、 通过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是指体育运动参与者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在体育活动中调整和制约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良好的体育道德具体表现在: 体育课中对同学和他人的体育兴趣与爱好尊重并给予照顾; 不能只顾自己玩得高兴而长时间 占用体育 器材和场 地 ;在体育活动中从不有意伤害对方队员和对手; 能够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并服从裁判的判罚; 自觉遵守赛场规定;保持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做文明观众等。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队列、队形练习等,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集体主义 的教育 ; 通过球类 、游戏、接力跑、拔河等活 动 ,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相配合、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通过跨栏及体操项目练习,对学生进行勇敢、机敏、果断等优良品质的培养;通过中长跑教学,对学生进行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教育;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如武术等教学,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通过舞蹈、韵律操教学, 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审美教育, 这一切都可为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道德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加强体育道德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理解和体验它的重要。

二、 结合体育规则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从实践来看, 一些教师对竞赛规则重视不够, 致使对学生良好体育道德的养成起到了抑制作用。例如,在进行短跑的一些游戏、比赛时,经常会出现学生抢跑、犯规等的现象,教师却不闻不问, 这对学生良好品德、互相协作、遵纪守法的养成埋下了隐患。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是组织体育比赛, 不仅是学生提高、改善、运用所学技术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良好意志品质的好机会, 这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看学生的成绩好坏, 还要结合规则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要让学生养成公平、诚实、友爱、礼貌、尊重等的良好体育道德品质。

三、 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挖掘德育因素,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体育道德的培养。

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 及时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如,针对少数学生的起哄、辱骂、甚至打架等不良行为,及时给予批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大力表扬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的学生; 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同学和同伴出现的失误,要互相鼓励 ,少埋怨等 ;鼓励技术好的学生积极帮助技术差的学生,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 ,使学生在 掌握知识 和技术的 同时,学会理解他人、关 爱他人 ,增强团队意识。

五、教师要率先垂范

“身教胜于言教。”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服饰、神态气质都会 给学生留 下深刻的 印象 ,因此教师应注重表率作用, 给学生做好良好体育道德表率作用。

例如,在进行跑步的练习中,为了学生能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里锻炼身体, 教师可主动清理跑道、整齐摆放器材,这样会使学生在无意识中自觉养成爱护场地、器材、学校公物 的良好品 质。又如,在冬天 ,冒着凛冽 寒风 ,体育教师依然身姿笔挺、声音洪亮,这将无时无刻不感召学生; 在夏天,迎着炎炎烈日,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 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练习,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这一切都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 体育道德 起到榜样 的作用。

总之, 只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与体育运动、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师的行为等紧密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道德素质, 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成长,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人才。

中学生体育 篇2

一、分析高校体育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对我国高校体育生的文化素养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原则,同时简述目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1.1、体育生的行为缺乏约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体育生在体育课程中,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大局意识,导致其个人行为太过自由,缺乏约束性。例如:体育生在课堂上,虽然积极表现,但是缺乏力度控制,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体课堂秩序,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引发同学们的不满情绪,同时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1.2、体育生之间缺乏团结意识

高校体育生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的技能表现,严重忽视其他学生,高校体育本身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主,实际没有达到素养培育的效果。例如:篮球赛中,体育生缺乏团结意识,则会导致正常比赛漏洞百出,学生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篮球最需要团结和协作,如此才可领域到比赛的实际含义。

1.3、体育生严重缺乏素养知识

高校体育生只注重体育实践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导致体育生缺乏与素养相关的知识。高校体育考核时,除考核技能训练外,还需考核理论知识,如果体育生不注重素养知识,则会导致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对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通过有效的.途径,结合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提出有效的途径,重点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不论是在体育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2.1、增加体育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体育课堂普遍为户外形成,教师基本在户外结束文化素养的培训,实际体育生在意识上根本没有重视,所以,高校体育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例如:教师可将体育教学氛围上、下两部分,第一课时重点讲述体育知识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中考虑更多的素养因素,既要做到体育技能的完美,又要发挥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利用素养案例,激发学生内心的素养意识,第二课时以实践为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平衡文化素养的表现,在体育事件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教师讲述的文化素养。

2.2、通过实践加强体育生的文化素养建设

教师在实践课堂中,应注重文化素养建设技巧,以此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例如: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组织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分工、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素养,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由此,通过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文化素养的范围,进而带动其他的学生,教师在其中只是发挥推动作用,此类建设途径在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2.3、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生文化素养意识

高校中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将其作为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后备资源。例如:教师播放我国各项体育盛会的视频资料,通过体育人士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重点观看国外体育选手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表现,教师告知学生,学生在体育场上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班级、学生,甚至走上更大的体育场时,会意味着更深远的意义,学生通过教师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述,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文化素养对高校体育生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到体育生的素质,更是关系到体育生的未来发展。首先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体育生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德才综合具备的人才,体育生在校期间,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在社会中发挥个人价值;其次高质量的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体育生的文化素养高,可以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判断力,促使其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体育技能,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体育生会虚心接受体育技能知识,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个人体育能力的稳定发展,保障个人在高校中的体育表现力。

四、结束语

综合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近几年,高校在对待体育文化素养方面,积极建设,重点提供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避免由于文化素养的建设不到位,引发不必要的事端,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利用科学的手段,积极构建和谐体育,重点提升体育生的文化素养。

中学生体育 篇3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学生体育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91-02

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制定体育教学策略。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教学策略。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合理安排学生体育课堂训练,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体育能力的基础上都能够有所提升。

一、调动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训练体育能力

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因为高中学业的紧张,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不是很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情况以及学生体育训练的要求选择、运用甚至创造相应的身体练习方法进行独立的体育锻炼,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调节运动负荷,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训练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诱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体育训练的成功,感受体育训练的乐趣。教师要结合知识,技术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求,通过不同方式的讲解、示范以及提问组织不同形式的训练,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主动探求引导学生发表个人独创性简介,引导学生彼此交流训练方法或者感受。

二、创造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提高体育能力

(一)采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体育训练项目。

高中体育教学是学生体能的练习,运动技能的学习以及参与运动的行为,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系统学习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爱好,对有体育专长的学生要努力训练学生的体育专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能力。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相结合的训练点,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族教学策略。如在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球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球类比赛场面,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球类知识的讲解。另外,教师一方面可以在室内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行专项体育知识的训练,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训练重点进行室外训练。

(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训练学生的体育技能。

教师不但要进行全班性的体育训练,而且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自主训练。如在体操类项目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单个动作以及成套动作以后,针对动作要点、教学重点以及教学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讲授保护与帮助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训练。但是高中班级人数较多,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动作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交流中相互纠正动作,并提高技能。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将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或者让学生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自由结组。其次,学生在体操自主训练期间,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相互纠正错误的动作。教师要按照教学要求组织安排内容、地点、时间、强度、次数和练习方法,按教材要求、教学要求和所能提供的条件,由学生自行组合协作方式,进行训练。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一)结合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高中体育常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创新学习环境,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高中体育游戏课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游戏的方式,并进一步确定游戏的方法。 教师要确保学生在高中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育特点进行创新训练。教师还要善于设计疑问情景, 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进行 分析、交流、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以鼓励,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在体育训练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训练。而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新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质疑、解惑。如在人教版高中体育铅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40°~42°而不是45°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角度推铅球来确定最佳角度,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大胆质疑,在尝试中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将学生放在体育训练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结合自己的体育能力確定训练方式以及训练重点。同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参考文献:

[1]邓万成;浅议高中体育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博览;011年10期.

[2]张宵磊;高中体育教学达标项目训练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3]张海菡;高中学生体育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9期.

中学生体育 篇4

一、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反思

1. 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课外练习

世界教育史上,不管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特,不管是凯洛夫还是布鲁纳,这些教育家们提出的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制的地位,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能不仅得不到发展,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争取不到。从以往乃至当前学生的体育能力变化上,不难看出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的体育项目检测,忽略了大众体育意识的培养,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2. 上海体育学院对上海市6所大中专院校的体育锻炼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3%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同时又有86%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

体育应首先要让人感到身心愉快,但简单的一贯制的体育教学内容丧失了体育应有的休闲、娱乐成分,结果导致学生们对体育课产生不了兴趣。80%的学生不会自主锻炼身体,也不会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因为缺乏必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很少会欣赏体育比赛,以体育能力而言,不少人还是“体育盲”,结束学校生活等于结束体育生活,甚至从此与体育无缘。

二、体育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1. 能力是知识、技能、智力在一定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综合心理特征

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反映,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是运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之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2. 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三、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1. 体育学习动机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

人的任何活动一般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我国体育心理学教授马启伟指出:“动机是指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体育教学必须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向、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碰撞”“共鸣”,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

(1)创造外部客观条件激发学习动机

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有许多外部客观条件吸引、激励、诱发学生,形成相应的学习动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教学形式,设置情景和目标,建立信息反馈,合理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加入个人竞赛和团体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内部心理因素,转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产生与存在,不仅需要外部条件的激发,还需要内部心理因素的转化。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培养那些能直接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如对体育学习的需要、愿望、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情感、信念、理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心、义务感、荣誉感等。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实质上就是培养相关的这些心理因素。

(3)强化各种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

在学习活动中,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二者轮流交替相互转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直至达到既定的学习目的。

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可通过合作教学的模式来培养

合作教学模式是前苏联80年代以来的革新家们———合作教育学的倡导者创立的教学模式,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师生、生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如将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练习中培养相互合作、相互辅导的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段时间的教学或测验,按学生成绩将学生平均分为三组,并根据小组最终的测试成绩作为衡量每个小组成员成绩的一部分。这样鼓励技术好的学生积极辅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了小组的利益积极学习。同时班集体形成了你追我赶团结友爱的氛围,增强了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2)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它对于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很大帮助。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对前人已有的体育理论和技战术要大胆质疑,勇于发现。即使有些发现是错误的,有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应从正面加以引导、鼓励、帮助,而绝不能挫伤学生这种求异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种独创性思维的轨道上,吸取必要的精神力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如当学生学习篮球比赛有关规则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自己设计战术,并通过演示让大家一起讨论,或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配合时,教师设定一些变化以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种各种基础配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的练习方法,减少“你这样不对”,应该怎样怎样的态度,以免剥夺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结论

1. 高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最为关键的阶段

高校体育教学在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更应考虑其毕业以后更长时期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和健身习惯。因此强化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意义。

2. 体育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需要,是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和人口素质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应充分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个性发展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突破。

3.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近年来,各国纷纷以此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中学生体育 篇5

以往的体育教学,多是教师“手把手”的教,学生机械式的学,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人意识就不可能体现。“新课标”要求以“学生 发展 为本”,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观必须转变,就是说教师的“教”必须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现仅从以下几点小议“主人翁”地位的体现:

一、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

想象就是要让学生动脑。因为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起源于想象,想象和创新又是人的主人翁意识,当学生没有这种意识时是不可能有想象和创新的热情,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探寻激发学生想象和自主创新的空间和方法,并能安排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多一些想象,多一份自主创新的主动权。

如在低年级教学中,通过 音乐 引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当音乐中响起“猫儿叫、小兔跳”的声音,学生你学“猫儿叫”,我扮“兔儿跳”,形象十分可爱,当乐曲中响起汽车马达声和火车汽笛声,操场上顿时出现了另一番场景:学生们手把“方向盘”,一辆辆“汽车”“滴滴”响;个个排成行,一列列“火车”轰隆隆,好一派繁忙的运输景象„„

再如在篮球运球游戏中,学生学会了体前运球,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学生:“体前运球会了,体侧会吗?高拍会吗?低拍会吗?”启发学生尽量拍出花样来,他们想象和创新的欲望就容易激发。

当然,对想出好的方法、新方法要给以鼓励,除了表扬,还要让学生表演,并让大家评选,好的、美的要给予掌声,以巩固发展他们的创新兴趣。

二、给学生多一点选择。

小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所好广泛,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较短,教学中要安排一些有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自主选择器材和声地,独立进行练习。在自主与独立活动中,培养学习小主人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投掷练习中,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往场地中央掷实心球或分成两队面对面的投掷,这样的练习学生会很快失去兴趣,近而感到疲劳,而采用选择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声地去练习:力量大的学生在一号声地练投实心球,力量小的学生在二号声地练掷小沙包、纸飞机,喜欢掷准的学生在三号声地练习等。整个练习学生都可以有选择地去练习,每次选择他们都会有一种新鲜感受,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小主人意识也通过练习得到了体现与增强。

三、让学生自信。教学中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信心会慢慢减弱。因而,体育 教学中要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

传统的教学是不允许学生插嘴的,如果出现,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可以想象,教学中这种现象出现时,还会有许多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与阻止。“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理解学生,要透过插嘴看到背后的含义。例如在一年级教学中练习“各种姿势的走”时,一位学生突然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走?很别扭的,不习惯!”任教老师在备课时,只注意动作的做法,却忽略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一时也回答不出为佬要这样做。此时如果进行批评或阻止,小主人的好奇和自信心也就荡然无存了,然而老师的回答与之恰恰相反:我们今天学习的“走”是有些不同,你们看,双手叉腰,胸不是挺起来了吗;双手放头后,头不是抬起来了吗,学习这些走,是为了培养平时走路的正确姿势。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使学生感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了重视,因而增强了自信心。为了学生的信心教学中确要用心去思考,切莫伤了学生的自信。

四、要给学生一分责任。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小骨干的潜能。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事父母包办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事较多,很少有独立的机会,这种习惯

在教学法中无疑会影响学生主体学习的积级性。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安排学生担任管理角色,久而久之,他们会体会到要想管理好别人,必要先管理好自己。现在在一些学校出现“轮岗值日”制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这个岗位上学习服务,学习管理,锻炼自己,展示自我。

在教学比赛中,当发现有的学生为了比赛的胜利,不遵守游戏规则,取巧犯规时,教师就应启发学生要有诚实守法的责任。当学生取胜忘乎所以时,应启发学生要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等责任。当学生有责任心时,他们会逐渐对小组、班级、学校同样有责任心,乃至走向社会,对社会也同样存在责任心。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的观念。教师要从多角度去为学生考虑,为学生的“学”服务,才能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落到实处。

用心

爱心

中学生体育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56-01

《中小学体育课程纲要》指出的:我们要“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民族传统体育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该把握民族精神,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传承和发展,这对于建立祖国优秀文化的认知、认同,弘扬民族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 如何有效开发校本资源,把传统体育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呢?文章中笔者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进行如下若干探究。

一、确立明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与民族传统项目的融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和有计划的融合。由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而学校体育教学有具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都适合学校的体育教学。因此,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时,明确确立和制定科学、有效、合理、明确的融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择选些最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强而且能很好体现民族精神并且是适合本校体育教学的精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样的话才能更好的彰显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意义。

二、加强体育师资源的开发,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开展

为更好地将民族传统体育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融合,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体育教师队伍。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应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营造引进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体育教师多开设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力推广“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策略,鼓励教师进修参加专业培训,加大对民族体育理论的研究,到校外聘请有传统体育项目经验的老专家、民间艺人等到学校与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使民族传统体育以更新颖、多样的面貌融合到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

三、合理加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

当前的学校体育课堂中多以球类、体操、武术、田径为教学内容,而对于空竹、珍珠球、跳竹竿、放风筝、踢毽子等传统体育项目开设比例较小。结合学校的特点和本地区的传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发掘、整理、加工、改造和研究,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并不是指简单地对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完全照搬或是简单的加工和改造,而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过系统地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改造,提炼其实用性强,而且易掌握的成份,使之更好的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服务,让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最终目的,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发,促进传统体育教育的渗透和传承

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体育课的延续,要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学生的课外活动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保障环节。比如,由于高脚竞速、陀螺等少数民族传统项目都在民间开展得较为普遍,很多学生对其耳濡目染,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可利用这个条件,在课堂上培养一些项目骨干学生,把他们组织起来,定时开展一些课外练习,吸引其他学生的参加,培养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学校还可以根据条件开展部分民族传统项目的比赛,通过比赛,一方面可以加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对其了解认识,并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赛来发现选拔人才,对选拔出来的学生加以训练使其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样不仅可以参加省市级的比赛来提高本学校的知名度,还可以为更好地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

建立科学和可操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体系,是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以往大纲不同,课程标准对学生体育考核评价体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就是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增加了学生成绩进步幅度、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用的成绩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考核思想的转变为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创造了条件。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健身性、活动性、游戏化为主,其终极目标难以进行测量评价,效果主要体现在参与、体验、过程等方面。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的内容应充分考虑体能、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评价方式应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的等级评价制为主,提高可操作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门能反映当地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切实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课堂实践和提炼,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并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现代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

中学生体育 篇7

经过国家近20年的学生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已经达到了最低水平, 江苏省综合发展位居全国前列, 但我省的学生健康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随着学生课业负担加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够,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体育锻炼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界定, 受到很多限制。

所以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锻炼, 增强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让更多的中学生至少爱上一项运动, 并以此作为自己终身体育运动的动力至关重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江苏省徐州市运河中学、邳州高级中学、邳州市第一中学、邳州市第二中学、邳州市新城中学、邳州市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预科段6所中学部分学生。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 收回356份, 减去无效问卷15份, 有效问卷341份, 有效率85.3%。

2、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2) 统计法。将10所中学问卷调查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3) 文献资料发法。查阅大量相关学术论文, 及相关调查分析, 确保论文科学性的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体育态度与价值观现状

(1) 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意识, 体育评价、体验、体育参与等的综合表现, 它不是固定的, 是根据体育项目的认识, 自身身体情况, 及周边运动氛围等得影响而适时调整得。体育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 在所调查的中学生体育态度中, 有76.3% 的男生和50.3% 的女生“喜欢或很喜欢体育锻炼”, 22.6% 的男生和45.2% 的女生“一般”。但是, 在调查中还有4.9% 男生和4.5% 女生“不喜欢”甚至“非常不喜欢”。从表1中可以看出, 男生和女生的对体育的态度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在“很喜欢”一栏能看出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但“一般”一栏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其中, 除了有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 不同特征、身体形态变化、身体发育程度等相关之外, 还与学校体育氛围, 体育课组织形式, 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及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很重要的关系。

(2) 体育价值

根据问卷调查发现, 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是放松心情, 减轻学习压力, 促进健康成长;绝大部分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是肯定的, 男生在锻炼中主要以人际交往为主, 女生在锻炼中主要以塑身, 审美等, 不管出发点如何, 他们都在运动中提高了生活质量, 调节了各种精神压力。

2、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取向

体育活动动机是内部动力, 推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是教学情况影响的因素之一, 个体学生动机强烈, 态度积极, 有较强的毅力, 才能坚持锻炼, 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 达到较好的运动效果。体育活动的动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态度、习惯、学习目的有制约作用。3.2.2中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 现在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呈多元化发展, 重要是因为体育功能呈多元化, 中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呈多元化。而且根据性别的不同, 活动的兴趣也有所不同。所以根据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数据统计, 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和教学目的上有所区别, 以此来满足不同性别中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3、中学生体育态度与价值观关系

(1) 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体育宣传是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其中一个功能, 能够让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培养主动体育锻炼的意识, 学校体育应该将体育锻炼作为学生的一项日常生活习惯, 从根本上转变学生价值观, 学生主观愿意进行锻炼, 才能形成良性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体育教师对运动项目的技能传授相当重要, 甚至是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 都能让学生更加爱上至少一项体育锻炼, 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2) 体育态度对价值观的影响。体育态度的改变会影响价值观的改变, 体育价值观是植入人心的一种力量, 它会促使人们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 起到引导的作用, 但是它又是来源于生活, 是对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 现在重视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 主动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平时生活中, 随着教学方式多样性, 体育运动的乐趣越来越被人们感受到了, 更多的中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 体育价值观也逐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这种良性的转化, 会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发展水平, 最后树立较好的体育价值观, 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为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是改善生长发育与增进健康, 调节神经, 放松心情;认为体育运动有很大意义的学生越来越多, 性别比例中男生兴趣明显高于女生;男生运动重交际, 女生重塑身, 获得的最终收益还是促进了身体的健康。

(2) 中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态度相互影响就, 关系密切。体育态度会因为体育价值观的改变而变化, 体育态度不同也会导致体育价值观的改变。

2、建议

加强体育态度的培养, 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普及, 增强体育价值教育;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根据学生兴趣的转变适当调整教材, 增加师资力量, 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 让体育的魅力感染每一个同学, 为培养终身体育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大对女生体育运动的培养, 提高中学生运动能力, 建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

参考文献

[1]于晓东.谈我国学校体育价值观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体育教学, 2001 (5) .

[2]张宏, 沃建中.中学生学习动机类型和对自身学习能力评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1) .

[3]高明.浅谈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 2001, 3 (1) .

[4]于海涛.高中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

中学生体育 篇8

一、体育素质的含义

体育素质是指人在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的综合。而身体素质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基础, 体育心理素质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体育道德、文化素质则是成长与发展的灵魂。

二、培养体育素质需要“三要素”的和谐统一

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道德、文化素质是构成体育素质的“三大”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1. 身体素质

人的身体素质是指人的生理机能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表现为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五个方面。毛泽东同志说:“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 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全面发展, 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当前体育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本质要求。

2. 体育心理素质

体育心理素质在体育素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它与体育个性共同构建了体育素质的心理学基础。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时, 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自控力、独特的思维、较强的组织能力、审美能力以及独有的创造意思、坚定的意志和稳定的情感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将有助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如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 教会学生战术的运用的同时, 也应让学生淡化比赛的结果, 重点放在如何发现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 如何承担团队责任和鼓励同伴, 如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增强抗挫折能力, 增强意志品质, 完善健康的个性品质。

体育心理素质是伴随人的体育行为而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一个人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 心情愉快、身心相随、全身心投入, 其身体锻炼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造就良好的体育心理素质, 并非一日之功,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需要在长期的体育锻炼过程中,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与培养, 才能逐渐形成。为此体育老师还要善于把体育心理知识贯穿于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 使心理素质在身体练习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提高。

3. 体育道德、文化素质

体育道德、文化是体育素质的灵魂, 它主要包含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团队精神与责任感等。

体育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独特性, 决定着它对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 体育活动部分性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参与竞争往往是社会中的个体取得社会承认和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 而体育恰好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这种方式。它不仅有体力的竞争, 而且还有智慧、意志、团队协作的较量。也可以让他人对自己的言行和态度肯定, 从而激发个体的道德行为和自我监督动力, 使其更加自重、自珍、自爱、自律和自强, 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 参与体育活动在特别的时空, 会升华人的道德意志。

体育文化素质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等多方面内容, 。体育知识是指体育的基础知识, 体育保健知识、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竞技娱乐体育技能等内容。体育意识指的是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竞技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及参与意识等内容。体育兴趣与习惯则包括对体育、健身、竞技运动的兴趣等方面内容。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为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渐以强身、健体、减肥、塑形、娱乐、休闲、兴趣为主的多种课余体育活动为时尚的当代大学生开始追求自我健身、自我完善。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已出现“快乐体育”“课堂社会”“集团教学”“成功体育”的思想和组织教法。从现实意义来看, 体育素质让学生在校期间能自愿、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活动, 培育身体锻炼兴趣和习惯, 加强自我锻炼能力, 增强自身的体质,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为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长远意义来看, 大学生离开校园后, 在体育素质的支配下, 坚持多种体育健身活动, 把健身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使自己真正能健康、愉快并充满活动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以旺盛的精力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从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以及体育道德、文化素质这三要素进行分析, 突出了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裴仰建.体育教育中树立培养终身体育观念的思考[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版, 1999.3:1192122.

[2]王开文, 岳宝峰.再探体育意识培养与终身体育教育[J].辽宁体育科技, 995.4:52253.

[3]霍旭.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999S:66.

[4]韩丹.健康素质、体育和健育[J].体与科学, 2003, 24.4:112

中学生体育 篇9

1、组织教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从课程的设置来说, 要综合考量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制定训练计划, 不要贪功冒进。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该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力求“新、异、变、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 摸清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 知道怎样的学生方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其次通过教师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

2、处理好师生关系, 活跃课堂气氛

白居易曰:“感人之心者莫先于情”只有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从而对体育保持浓厚的兴趣。因而, 体育教师必须克服以长者自居的观念, 明确知识、技能的传授是与情感的投入分不开的, 坚持以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为前提和出发点, 努力在师生间形成一种民主氛围, 鼓励学生敢于在教师面前暴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对于一位值得自我相信的教师的信任是无限的。在学生们看来, 教师就是智慧、理智与道德的典范。所以, 体育教师千万要珍惜学生的信任。然而, 这一切的一切, 又都是很脆弱的, 是很容易被师生间的心理不相容的。有的体育教师不懂得如何去爱护这份信任, 对于学生的某些过失或无动机行为, 不是采取明智的教育态度, 而是过分责备, 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委屈, 进而同老师疏远, 失去对体育老师的信任, 从而对体育丧失了兴趣。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 正面教育为主的方法, 多运用良好语言刺激, 可以增强学生情绪的正向变化。但如果表扬不当, 言过其实, 也会使学生产生反感,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 而采用正面提出要求为好, 这样做, 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 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结合体育教材内容的特点, 利用竞赛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体育教材, 能够满足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 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 从很大程度上来讲, 就是没有对此项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争强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 喜欢参加刺激性和对抗性的活动, 而体育运动中的各种竞赛活动和方法都具有竞争向上、激烈对抗和体现团队精神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 引入竞赛性练习, 容易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专注程度, 精力集中, 兴奋性强, 产生愉快的竞赛情绪, 这种现象有利于体育技能的形成和掌握。例如:在短跑教学中, 可采用追逐跑比赛, 迎面接力比赛等。学生大多数喜欢所学的知识得到表现, 能力得到发挥, 而体育竞赛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竞赛的支配下, 学生会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全力以赴的投入身体练习, 从中保证运动兴趣的持久性。

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成绩, 使评价成为促进学主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 是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的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中有一个基本的假设, 优秀的学生只有少数, 大多数学生属于中等, 还有少数学生学习有困难或学习态度不认真。在这种假设下, 只有一种甄别学生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只有少数人获得鼓励, 体验到成功, 大多数学生都成了体育学习的失败者。而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主各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 引起学生对自制器材的兴趣, 再结合多种教学手段, 从而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国林.学生学习动机与对策探析[J].体育教学, 2001 (1) .

[2]陈祥宝.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施教[J].中国学校体育, 2002, 1.

[3]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体育教学, 2001, 5.

[4]陈军.学生气质差异与体育教学[J].学校体育, 2001, 4.

中学生体育 篇10

体育课是中学生主要的锻炼时间, 现在虽然实施素质教育, 但具体的内容、形式还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 所以现在的中学生压力很大, 很难抽出课余时间锻炼, 而且没有很好的组织形式, 大多是自发、盲目的锻炼, 很难保证锻炼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毛主席曾说:“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因此, 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1) 增强学生体质; (2)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二、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一) 方法。

文献资料法。

(二) 对象。

满洲里市中学生。

三、分析与讨论

(一) 体育运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则表现为体育的价值。指它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享受需要的特定效用关系。按其作用的 对象可分为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 按其作用的范围分为生理价值、心理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生理方面表现为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医疗价值;心理方面表现为教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社会方面具体表现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方面具体表现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军事价值、科学价值、社交 (含外交) 价值等。体育价值的评定主要以是否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标准, 以及其价值的质和量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体育价值实现的深度与广度, 既取决于客体本身的结构, 又取决于主体活动的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进步及主体能动性、 创造性和潜能的充分发挥, 体育价值将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亦将不断更新, 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方式、手段、条件也将不断提高, 并日益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

(二) 体育运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青少年学生处在精力旺盛、生机勃勃的时期, 不少学生违纪、犯法是由于把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没有用在正道上, 他们乱交三朋四友, 结伙成群地游逛电影院、录像室、游戏厅, 在马路上东摇西撞, 由此诱发违纪甚至犯罪。一些学生不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所以常常违反校规校纪, 甚至违法犯罪。有没有有效的方式使他们守纪律呢?应该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感觉到快乐, 才能更好地让他们由传统的“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

一位家长说过他儿子变得守纪律的故事。他说他的孩子以前打架斗殴, 不守任何规矩, 他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发现孩子喜欢拳击, 他打架斗殴时只是想施展一下手脚, 欺负同学有时只是要给自己一个表现的机会。弄清了这一点之后, 他把孩子送到少体校业余时间练拳击, 没想到几个月下来, 孩子不但不再在班里打架斗殴, 而且变得彬彬有礼、遵守纪律, 甚至成了班里的一名“小义士”。

这个例子或许有些极端, 但有很多类似的事实都证明, 只要引导得当, 一些调皮孩子在参加体育活动后都开始变得守纪律。

(三) 体育运动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认识自身的价值。

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表现欲, 男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表现欲实际上是一种“求上进”的萌芽状态, 引导得法, 可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刻苦认真, 在锻炼中顽强拼搏, 在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忘我奉献。反之, 则可能导致个别同学好勇争强, 惹是生非。体育活动实际上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尽情表现自己的机会, 一些喜欢在学生面前挥拳头、显示力量的“差生”在紧张激烈的体育活动中有了用武之地, 并由此分清什么是“勇敢”, 什么是“鲁莽”, 所以不少使班主任头疼的屡次违反纪律的学生参加业余运动队后, 反而逐步成了好学生。一些“差生”参加业余运动队后, 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在各级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改变其在班级中的地位 (在群体中各人都处于一定的位置) , 有时甚至成了英雄。这时“差生”发现自身的价值, 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原来所以为的那样差 (主要为文化学习成绩差) , 自己有能力在体育比赛中和文化学习中取得同样的胜利。一些同学参加运动队后, 文化学习反而大幅度提高的事例就证明了这一点。

(四) 体育运动对发展智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体育与智育是密切联系的。青少年学生体质增强, 精力充沛, 才能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 它主要是靠大脑高级神经中枢进行的。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能消除大脑的紧张状态, 促进大脑细胞的新陈代谢, 使大脑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更加健康完善, 进而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和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 提高感官接受外界刺激的敏锐性, 有助于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增强, 促进智力的发展, 增强脑力劳动的效果。因此, 不少人将体育运动作为脑力活动后的“积极性休息”。

体育以其巨大的号召力, 将千千万万的人吸引到参与者的行列中, 使他们贴近生活, 深入生活, 体验生活, 从而为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体育可健身, 体育可育人, 体育课最容易上, 体育课也最难上, 这是由体育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对体育育人作用的认识取决对体育价值的认同和遵从, 体育能健身, 在实际过程中体育对一个人的心理、意志品质的锻炼其实更为重要, 它不仅能激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奋发向上的力量, 还有培养团体、公平竞争、诚信等道德品行的功能。中学生的体育价值需要每个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每一节体育课上慢慢积累, 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价值的作用。“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 学生在与教师的课堂交流中不仅获得对知识的明确信息, 还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到人格魅力。

摘要:中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 在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及健康水平, 新的体育课评价不仅强调横向与其他同学比较, 而且是自我评价, 让学生充分参与体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身心价值。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亦将不断更新, 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方式、手段、条件也将不断提高, 并日益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体育运动可以发挥学生潜在的意识和能量, 最终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小平.体育价值与修身立人.向阳体育学科团队学报.

[2]詹汝琮, 刑奇志.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1993.

中学生体育 篇11

一、落实理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并不是让学生进行运动,锻炼身体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在注重体育项目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理论教学,落实理论基础,让学生对体育这一学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些学生之所以对体育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积极的参加,主要是不了解这一学科,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自身的影响,同时贯彻体育精神,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运动进行了解,包括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发展情况等,让学生首先对运动有所了解,接下来要合理的进行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运动情况来合理的安排体育运动的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体育学习有个端正的态度,充分的重视体育这一学科,对体育学习的目的、意义、作用有所了解,并且通过贯彻落实体育理论能够让学生产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激发学习的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贯彻落实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比如,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和活动的形式来让学生更加了解,开阔眼界,让终身体育的观念伴随学生,产生强烈的体育意识,为今后的实际行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丰富形式,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做出全面的改革变化,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心理需求,采取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形式。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对于新鲜的事物比较好奇,并且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本身有着很强的体育运动潜能,只是需要一定的方式来激发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趣味性、竞技性比较强的体育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这类游戏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有吸引力,正好符合心理需求,一改传统枯燥机械的体育锻炼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和学习。

比如,可以开展一些挑战运动的形式,“野外生存”考验活动就是比较有趣的一种形式,主要考验的就是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身体素质,在参与的过程中富有挑战性,需要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个人能力,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极大的消耗着学生的身体能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学生地图和干粮,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野外生存的考验,到达要求的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同时每个学生都要具备一定的体育精神,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理念才能够坚持到最后。这样的体育活动,会让学生收获很多,从中不仅锻炼了身体素质,还能够形成一种体育锻炼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对体育产生独特的兴趣。

三、发展长处,让学生与体育有密切联系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长处,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当然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也会表现出自身的优势,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话,很难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留出特定的时间来进行分组教学,开展选择性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体育项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担任技术指导的角色,让学生的动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但是不要过多的干涉,一味的强调动作就会使学习变成机械的动作重复,降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从而喜欢上体育锻炼。教师要组织好课堂形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来发展自身的长处,最终与体育产生密切的联系,并且终身与体育为伴。

比如,一些男生比较喜欢篮球这项运动,那么教师就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开展一些小比赛,对有专业优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给学生讲解基本的运球、上篮姿势之后,让学生自由的发挥,一些学生可能本身就有身高优势,这样一来学生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的乐趣,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重点的发展这一运用项目,甚至在今后的生活当中这项运动就会伴随着学生的一生。

中学生体育 篇12

1 中职体育教育的特点

1.1 健身性

学生所从事的体育活动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健身性是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的重要体现, 所谓健身性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活动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以及愉悦身心的作用。青少年们要想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前就是通过体育的健身功能拥有一个强健的良好的体魄, 要想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精神的学生, 良好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德智体美劳这五方面全面发展, 才能够成为祖国真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才能更好的体现出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

1.2 趣味性

在体育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这一点已经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和认可, 并且在努力的将其实践。中职体育的实践课应将目光放在那些具备了锻炼价值高的一些体育活动上面, 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身体全面发展, 培养出他们的浓厚的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些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过的内容如跳高、跳远等项目是不适合中职学生继续学习的, 因为在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涯与生活当中几乎起不了什么太大的作用, 也不能产生什么重要的没有影响。而且把有限珍贵的教学课时白白的浪费在改进一些技术上是非常的不值得的, 在以以学生的主体考率的基础上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教材的出发, 使学生真能够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切切实实享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1.3 专业性

在中职体育的教学内容中, 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将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 进行有着较强的针对性而并非千篇一律的体育技能训练。为了使学生走出学校迈入社会之后具备更高的从业能力, 就要努力加强中职体育教学当中的实践课程,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可以争得一席之地。中职体育教学的专业性主要可以从体育教师联合专业课教师研究、分析确定各种职业岗位的需求和不同的要求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从不同方面的理论学的高度根据不同体制的学生的体能的适应能力的要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手段, 选择相关的教材和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对体能素质的发展要素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针对一些重要的身体部位如头部、颈部、腰部来进行相应的习体育课的开设, 通过这些教学和课时的安排向学生传授倒立的技巧, 提高与专业相关的身体素质, 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会有很大的帮助。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2.1 各种途径相互配合

学校的各种体育教学活动应该很好的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相互结合起来, 对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与此同时, 学校还应该举办各种运动竞赛, 通过这些基本的途径和体育教学的相互配合相互影响, 从而达到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三基”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掌握的最为主要的任务, 为了使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共同的更好的实现, 那么就应该从完成具体目标着手, 也就是通过体育课这一基本的组织形式完成国家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对于一堂体育课的质量的具体的衡量, 总的来说应该从体育课的类型以及它的具体的任务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 在整个学校体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的学校体育课是评定整个体育课的质量的大前提。

2.2 采用新的目标教学

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互不相同并且是因人而异的学习目标, 也就是说从前那种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现在已经不再适合了。那种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影响以及具备了评价的功能才是适宜的教学目标, 它对于学生的对于体育运动和体育课程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堂上, 因为教学氛围的轻松活跃, 所以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被吸引并能快速的进入练习状态, 而与此相反地, 如果是处在过于沉闷、呆板的课堂氛围, 对于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是有压抑的作用的。总的来说, 体育运动的乐趣能否通过体育运动得到, 主要是根据在这期间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能否被成功的激发, 只有在运动中获得了乐趣, 那么成功的情感体验也将随之而产生。学生们的每一次的进步都和教师对学生所给与的具有强烈的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努力在学生中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教师修养以及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值得尊敬值得信赖以及值得亲近的。

3 体育游戏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3.1 体育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游戏在乏味的体育训练中总是能够能起到提高学生兴趣的积极作用, 富有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起到促进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爱好和兴趣的影响作用, 而对于那些枯燥无聊的体育项目是不会让学生对此有太大的热情度的, 自然而然不可能认真的对待体育运动的相关课程。除了一些对于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的学生, 但是那样的学生毕竟还是只占了少数, 所以可以得出, 体育项目是否充满乐趣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3.2 体育游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在中职体育的教学中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 但是仅仅只是靠简单的训练身体素质是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的。会让学生产生一些明显的劳累的反复的身体练习是会严重的影响到体育的教学效果的。为了能使学生的参与兴趣得到有效的提高, 将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加入到在枯燥的体育练习中去, 这样学生们就能热情的参与到其中去, 从而学生的身体素质便能够达到很大的提升, 从而达到提高中职体育的教学效果之一最终目的。

4 总结

中职体育教学起步较晚, 中职体育教育工作者, 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整合体育教师的整体资源优势, 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创新中职体育教学, 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如果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能够注重那些充满着乐趣的体育游戏的应用的基础上不断的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中职体育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的质量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摘要:在当今的中高等的教育中, 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和初中级专业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基地就是中职教育, 体育运动一直以来都不太被老师和学生重视, 但是在实际的意义中, 它是非常的重要的。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在中职体育教学开展工作中, 首先要结合社会需求与职业目标, 对中职教育的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将系统教案编排与授课工作做好。本文主要针对于“快乐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以及介绍了它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所起到的极为关键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职教育,体育教育,特点,爱好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利华.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11 (02) .[1]赵利华.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11 (02) .

[2]牛路伟, 肖飞, 郝东升.浅谈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04) .[2]牛路伟, 肖飞, 郝东升.浅谈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04) .

上一篇:高等数学的数学文化论文下一篇:化石能源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