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通用12篇)
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 篇1
摘要:素质教育堪称现代教育的真谛, 培养中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体育技能, 对于中学生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对于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十分必要, 同时, 对于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能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技能,体育意识,素质教育
一、发展中学生快乐体育技能
培养和发展中学生身体锻炼的兴趣、爱好, 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 是体育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习惯, 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
兴趣是一个人的心理现象, 是指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和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 在体育教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兴趣, 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的内容就十分重要。兴趣表达出具有积极情绪, 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 进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项活动的爱好, 对该项活动无爱好就不可能有持之以恒的兴趣。因而在体育教育过程中, 对中学生要经常引导他们对体育产生兴趣和爱好, 以致形成从事锻炼的习惯, 成为生活节奏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 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 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 在生物学上已形成动力定型和生物钟节律。坚持经常身体锻炼, 就会逐渐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对某一事物活动感兴趣, 就会促进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 认识这一事物或从事这一活动。因此人们常说:“兴趣、爱好是最好的教师。”所以, 在中小学阶段, 任何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项目, 都会使青少年受益匪浅。
青少年时期身心状态具有不同的年龄阶段特征, 具体表现在从事身体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也会不同。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对象, 不同年龄阶段的实际情况, 从小做起, 从儿童开始引导, 培养锻炼身体活动的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巩固和发展。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 自幼就爱玩。培养青少年参加身体锻炼的习惯, 不仅是一般的体育过程, 而且要强调养成教育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 还应课内外相结合, 校内外相配合, 共同激发青少年儿童对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与习惯的形成, 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 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学校正常工作指标的考核中, 体育是一个主要方面, 也是衡量学校工作优劣的重点。特别是以学校为单位的整体行动中, 全体学生的整体体育素质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
(二) 在施教过程中启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学生心理中积极性、主动性的反映, 是有利于教学的重要因素。
中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意志薄弱、兴奋优于抑制等特征, 单调、缓慢、生硬、持久的动作会使青少年产生厌倦、疲劳和注意力分散等是不利于教学的表现。因此, 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安排和手段使青少年在兴趣教学中被趣味的体育活动所吸引, 感受到体育课的无限欢乐, 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意识倾向、活跃的情绪。
1. 寓行为教育与思想教育于兴趣活动之中。
教师应善于抓住青少年对事物有兴趣时的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体育中的思想教育不应是空洞、乏味的说教。应抓住练习的教育因素, 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 将生动、贴切的思想教育融入孩子们的兴趣活动中。
2. 寓教于乐。
在兴趣活动中发展青少年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素质。青少年活动兴趣广泛, 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 特别喜欢在欢快的情趣中从事游玩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安排有情趣的运动素质练习。如:竞技性、游戏性较强的运动性游戏比赛。在突出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素质的前提下, 使发展运动能力和运动素质紧密结合, 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之目的。
3.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完善结合。
在对青少年的教学中, 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位置, 完满完成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 热情奔放的教态, 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 多层次的组织教法, 亲切、热情的指导和感情上与青少年融为一体, 定会让青少年对体育的了解与认识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 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兴趣, 发展思维和锻炼身体相结合的目的。
4. 独立练习和互助友爱在兴趣教学中的作用。
青少年儿童争强好胜, 对独立练习感兴趣尤其是在独立练习占据领先地位时, 或者在帮助同伴并受到表扬时感到非常高兴。有些同学单独操作能力差, 动作缓慢。教师要给予精神鼓励, 促其独立完成, 当有的同学感到畏惧时, 要提倡团结互助, 使这些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 在兴趣活动中培养个性。
青少年的个性行为和表现往往是在他们被所喜欢的事物吸引时才能显现出来。因此, 体育教师要允许学生的个性在乐趣中表现, 不断唤起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循循善诱地进行帮助, 使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在集体活动中得到正常发挥, 才是提高青少年运动兴趣的明智之举。
6. 发挥音乐、韵律练习在兴趣教学中的作用。
把学生喜欢的音乐和明快活泼的韵律练习应用与教学,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节奏感和美感, 提高学生动作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该项内容的练习对青少年学生, 特别是女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二、培养中学生自我体育意识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要使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是终身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 自我体育意识的教育
自我体育意识, 就是从我自身的需要出发, 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自发的从事体育。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仍是对自己存在的观察, 即自己认识自己, 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运动技术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总之, 自我体育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毛泽东早在1917年就认识到:“体育诽他, 养乎吾身, 乐乎吾心而已。”这个“吾”就是“我自己”, 所以“讲体育必自自动始”。没有出于自我的动机和为了自我的需要, 就不会有真正的体育。毛泽东还说:“身心皆适, 是为俱泰”。既要发展和全面协调自我机能, 增强体质, 美化形体, 调节心理, 也要发展动作技术, 也就是为了自我的健康、长寿和娱乐。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养乎吾身, 乐乎吾心”的自我体育意识。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也讲:“未来的体育原则是个人的自由运动原则, 个人的分散的体育锻炼。”他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最合意的观点。学校体育由于学生个体能洞悉自己的一切, 因而也形成了对自己固有的体育态度。学生个人的自我体育意识对其学习体育和身体锻炼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其自身对体育态度的转变亦能产生重大的调节作用。
中学生体育必须要在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课标进行教学, 逐步转变学生的体育观念, 为树立自我体育意识打基础。把教学目标放在培养学生自我体育的智能上, 教会学生认识自身的结构、功能, 掌握自身变化的规律;教会学生在不同条件和不同年龄坚持锻炼的方法。如果一个人不在学校打下坚实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基础, 在他离开学校后是较难成为终身体育者的。所以, 有必要组织一些带有主动性或强制性的集体体育活动, 逐步培养这些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二) 自尊心、自信心对形成自我体育意识的作用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形成自我体育意识中的两个主要成分。
1. 自尊心的作用: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 尊
重自己的荣誉, 维护自己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所以自尊心也称自爱心。一个学生如果缺乏自尊心, 则任何批评和表扬对他来说都不会起多大作用。有了自尊心, 就不会为个人目的而奉承别人, 也不需要别人奉承自己。与自尊心密切相关的是羞耻心, 它总是和上进心, 荣誉感联系在一起。羞耻心是产生自尊心的基础, 没有羞耻心的人, 亦无所谓自尊心。羞耻心对人的进步和成长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如果有了缺点和错误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 他就无法进步。有自尊心的学生总是争先进、争上游, 有一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好胜心。他们不甘落后, 自觉、主动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刻苦进行体育锻炼, 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肌肤, 认真地上好每堂体育课, 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 努力争取好成绩。所以说, 自尊心和羞耻心是推动人们不断上进的一种动力, 有自尊心的学生受到批评会更加发奋图强, 受到表扬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体育教学和群体竞争中, 学生的自尊心是形成自我体育意识的重要品质。在体育教学中, 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设想和创造精神, 正面引导, 善于启发, 不要简单粗暴地下命令;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要严肃认真地批评, 但必须做到适可而止, 做到知羞为休, 知耻为止, 防止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2. 自信心的作用: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 它也是形成自我体育意识的重要成分。自信心是一个青少年学生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一个学生如果很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 总是认为自己不行, 是很难完成体育学习任务的。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趋势, 对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和基础知识将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容许学校里总有一批学生, 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学好, 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尤其是对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任何一位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 必须树立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效果。在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实践中, 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场上学生的奔腾跳跃、你争我夺地争取胜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要在体育中向他人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力, 以保持或提高自己在集体中、群体中的地位。可见, 体育意识的觉醒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会发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和群体竞赛活动中, 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的特别突出或过分, 也会出现个人英雄主义或脱离群众和集体的倾向。这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的不成熟。我们应加强说服教育, 用发展的眼光去鼓励他们的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学[M].全国体院教材委员会审定.1995.
[2]田宝.青少年心理技能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3]特里.奥里克.竞技心理与优胜[M].人民体育出版社.
[4]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6.
[5]王皋华.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M].1994.
[6]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7]中学体育教学大纲[M].国家教委.
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 篇2
一、健美操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
(一)有助于学生将来形成良好的教师教态
不可否认良好的教态是会给学生留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有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教师若从事较长时间的健美操项目训练,必定会具备良好的身体形态和独特气质,健美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一举一动都会激发学生最为直接的感官认识,加之健美操课程内容中的身体姿态练习会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在无形中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教态意识,为将来走进课堂打下基础。
(二)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积极影响
健美操运动这一现代运动项目,具有较强的时尚元素和活力,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的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课堂教学中必定会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介绍这项运动,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其主动参与其中的自主性,也是需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教师的丰富的语言表达和沟通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会在潜移默化受到教师在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的熏陶,对其产生长远影响。
(三)教师直观演示的能力带来正面引导
健美操对个人的身体协调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健美操教师在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教师在具有很强的音乐伴奏下,通过复杂的的组合动作直观地演示,不但给予学生美的感受,还能充分体现其专业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作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有了真切地体会。
(四)教师示范与讲解的积极影响
健美操在节奏上的强、快,动作上复杂多样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动作必须做到准确、到位,给予学生动作概念上的直观性,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加准确和规范地认识和把握,从而建立起规范、正确的教师示范的意识。同时,教师在对由基本步法和手位经过很多变化和组合而成复杂的.健美操动作进行详尽的讲解时,必须做到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尽量多用口诀、术语。此外,由于健美操项目是以步法为主,因此,一般是按照下肢步法到上肢动作到躯干与头颈、手眼的配合的顺序进行分解式的讲解,教师这样简明、生动、层次分明、富有有感染力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要领,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讲解的方法、层次性、顺序感等对于学生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五)教师的表现力、亲和力的积极作用
由于健美操具有健康、时尚、阳光、活力等元素,所以对教师表现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这些元素充分地表现出,对学生是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的。体育技术教学的特性决定了教师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尤其在对部分学生需要手把手的辅导时,这样零距离的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得到了深刻的体会,无形中就会在以后的岗位上形成较强的表现力和亲和力的风格。
(六)教师的结束技能的影响
放松活动是体育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健美操课程快结束时,一般会通过舒缓的音乐伴奏利用各种的拉伸动作的变化引导学生逐渐地进行放松,让学生的心跳慢慢地恢复平静,这样的方式也是适合于其他体育技术课程放松训练,学生的模仿练习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其以后的工作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结束语
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 篇3
当前,“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并在实践中所应用。它与掌握运动技能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正确的应用和实施快乐体育教学,能够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现在将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探讨。 “快乐体育”是从生理、心理与社会的三维空间来把握体育教学的特性与整体效益的。是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变革、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以及参与状态的变化,在吸取外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里要强调指出,对“快乐体育”的含义决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来片面理解,“快乐”二字是针对情感而言的。情感上的快乐不仅不排斥需要意志努力支持的勤学苦练,而且还是勤学苦练等各种意志努力得以坚持和发扬的必要条件。“快乐体育”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就是"寓教于乐",这当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以苦为乐、乐此不疲则是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事情能够持之以恒,进而得以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快乐体育学习内容兴趣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新颖,难度,深度安排适当,是培养和激发体育学习兴趣的关键。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少年的好奇心不完全取决于物体的物理特性,而要看他和主体过去经验的关系如何。太熟悉,因为司空习惯,不为人注意,完全陌生的,又因为与主体有经验联系不上,也无法使人感到兴趣。因此体育教学中学。对新颖适度和已有经验联系的知识,技能最感兴趣。当学生对所有知识似曾相识而又陌生,需要经过主管努力,反复练习,不断积累,才能逐步掌握时,伴随这一学练的过程会不断产生满足身体和精神需要的多种运动体验。比如:在练习技巧中的“前滚翻”时,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学习,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胡乱滚翻,在滚翻的过程中体会各种东西,寻找到快乐。然后用一个篮球和一个方木块给予演示,这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培养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的就想学。从来他们轻而易举的掌握运动技能,成功的快感,同伙的合作,意志的磨练等。这种体验又会带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更加关注,投入和参考,因而教学内容安排的适意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快乐的重要方面。
二、“快乐体育”与掌握运动技能实施的途径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有意识有计划且系统反复的,快乐的练习过程中进行强化训练。这就反应出快乐练习是掌握运动技能的桥梁和基础,离开了快乐练习,枯燥乏味的练习是运动技能的掌握如同空中楼阁,无从说起。而快乐体育整是以快乐练习为载体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使运动技能由低级到高级,由初步形成到熟练掌握过渡,最终以自动化的运动技能掌握为标志显现出来。在练习这方面,快乐体育与掌握运动技能可谓是有着殊途同归的关系,他们的相交结合在于都依赖一个共同实施的途径,即;快乐练习。我在低年级投掷课上就运用了让学生投“纸飞机”游戏时目的在与让学生来学习肩上投掷的动作,通过练习纸飞机的游戏,体验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的区别,让学生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在课中紧紧围绕“飞机”这一主题展开教学。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玩“纸飞机”,来结合学生肩上挥臂投掷的动作,然后与游戏展开联想,采用小组方式进行活作游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掌握投掷的技术,达到教学目标。再如:在篮球训练急停快速运球时,我是这样做的,在场地上摆上标志杆,每通过标志杆就做一次急停,然后快速运球前进,要比单纯的做急停快速运球效果要好的多。再如:在练习滑步时,单纯的练习滑步太单调无味,所以就采用二打一进行防守来提高滑步的质量,这样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滑步的质量,同时也增加了攻防的意识,并且学生在练习个过程中感觉的了快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创设和谐的学练环境和快乐气氛
建立良好的学练环境和快乐的学习气氛,有利于体育技能的培养。一个班机如果有良好的学练风气会宁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不断的吸引和摧动学生自觉的进行学练,教师要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练的良好环境。
(1)用“乐教”影响学生乐学,可以防止练习中学生怕累,怕苦和怕脏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厌学。动作敏捷又有风度,言談举止中透露出优雅,灵巧和优美会使学生自儒自染,受到美的熏陶。通过美的启迪,会使体育课中的“苦学”变为“乐学”。例如在教第年级跳绳时,由于孩子协调性不是很好,所以教起来比较困难,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不行,这时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会给他们以信心百倍,所以要多给他们鼓励的话语。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掌握知识。
(2)运用教学手段的变化激发培养快乐体育学习的兴趣,如:在做徒手操时,口令可以教师喊或者是用哨子吹,或者是学生轮流喊还可以用击掌等进行,队伍可以是横队纵队,也可以是圆形三角形等,形式可以是原地也可以是行进间,可以分组也可以是集体进行;节奏或快或慢等,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变化方式,传授和谐的学练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气氛,即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体育的情趣,使他们怀着快乐的心情学习知识。
浅谈中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 篇4
关键词:体育技能,培养,中学生
最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 很多学生由于承受不起挫折而轻生、犯罪、萎靡等等。同样面对挫折有的人能够积极、乐观地去面对, 这些人会从挫折中吸取教训, 得到锻炼和磨练并且在最后取得成功。同样的情况, 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学生的想法与个人本身的意志和抗挫能力有一定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 根据其技能的基本性质来决定其学生的能力。完善自我, 克服困难, 超越自我, 体育教育可以教会学生在失败中品尝苦涩, 在成功中享受甜的滋味。体育教育主要是以锻炼身体为主, 然后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和教育, 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适当的培养。体育学科培养学生的挫折能力是必要的, 同时也是最为恰当的。
一、体育是对挫折和挫折教育的一种诠释
挫折就是指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 需要满足的一种状态或是出于受阻或是中断的一种状态。当某个个体所从事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就会受到干扰或是阻碍, 这样动机就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 这是人们一种基本的情绪或是状态。很多心理学专家和学者, 对于挫折的认识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但是一种最为根本的理解就是挫折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挫折, 并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挫折教育就是指, 要求学生在某种环境中学会去面对挫折, 克服挫折, 用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到一些正确的理想和理念, 充分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二、育技能动对心理挫折的产生原因
1. 缺乏对体育锻炼真正意义的理解, 对恶劣天气有恐惧感。
在我国北方, 冬季非常寒冷, 室内外温差很大, 体质差的学生很容易生病。人们在这一时期不愿意外出进行体育锻炼, 认为外出容易感冒, 因此, 很少有人愿意在冬季进行户外运动。但是, 实践证明, 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加人们的抵抗能力, 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 实现抵抗疾病这一基本目标。
2. 学生的身体素养存在差异, 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
身体素养因人而异, 有些学生的身体素养天生就好, 但是有些学生的身体素养相对就较差, 而通过后天的努力和锻炼, 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个人身体素养的。因此, 对于某些身体素养不是很好的学生而言, 要有自信和信心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从而锻炼自己的身心, 弥补天生的不足。在进行锻炼的时候, 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因此, 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 学生要充分掌握锻炼的技巧, 把握自身的心态, 以积极的心态进行体育锻炼。
3. 没有持久的耐力和意志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长期性的锻炼方式, 需要学生在进行锻炼的同时, 养成良好的心态, 才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实际上, 体育技能不仅仅锻炼人的身体, 更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人的心智。因此, 在进行体育技能训练的时候, 不仅要充分掌握技能训练的时间以及训练强度, 对于自身的耐力以及心态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三、中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
上文对中学生的体育技能训练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从而分析了对于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的认识以及容易造成学生挫折心理的方面等。那么, 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呢?
1. 对于中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 应该先从中学生对于体育的重视心理入手。
对于体育教学而言, 学生对于体育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的时间。有些学生甚至利用体育的时间进行休息。实际上, 在学习期间, 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体育锻炼, 才能够实现身体的强壮, 好的身体才是学习的根本。
2. 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体育技能的训练。
训练固然重要, 但是恰当的训练方式更加重要。因此, 在进行体育技能训练的时候,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能以及技能方面的训练, 从而实现技能训练的目的。
3. 学生要克服心理的阻碍, 从积极的角度出发, 踊跃参与体育训练。
学生的自主心态, 才是能够完善体育技能训练的最好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需要有这样的心态和过程, 从而有一种积极的态度, 才能真正做好体育训练。
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 篇5
强化专业体育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对就业人才的.特殊要求,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多方面体育技能的培养将会被摆在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体育课教学中如何进行这方面内容的渗透,全面提高学生就业时的身体素质,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将是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必须把握好的问题,也是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一环,值得广大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 者:郭永魁 作者单位:长汀职业中专学校,福建长汀,3663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3.96 关键词:强化 专业 体能训练 提高 就业能力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 篇6
摘要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国内的教师专业化培训也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从教师专业化的视角来审视体育教师专业培训的成效,积极探索与教育事业相符合的体育教师专业培训策略,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专业培训体育学科素养实践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它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内在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在不断变革,教师的重心也逐渐往提高教学质量上发展。如何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是目前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新课标实施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段深入,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基于体育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体育教师专业培训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并且是可推动学校新课程的改革。积极探索与地区相符相适应的教师培训策略,是新时期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深入,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技能面临这巨大考验。
进入21世纪,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了国内最受关注的教育事业的焦点。目前,国内的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大部分是非专业化体育教师经过一些相关专业组织的培养训练,然后成为“专业体育教师”。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专业技能开发上存在狭隘性、肤浅性。而专业化教师的品质,应该是育人的教育者、开拓创新的研究者、发展个性的先导者,且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1]。
一、国内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育认识不到位
目前,国内的小学体育教育大多趋于形式化,不能真正重视现代化教育理念——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多学校存在这传统的教学理念,有“主、副”之分,把体育课划分到“副课”,可有可无,形成了“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传统观念,严重影响了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2.教师的激励制度不完善
小学学校一般对体育课程不重视,安排的课程也少,甚至对体育教师的地位也不加重视,甚至对一些体育科目教师的福利发放、奖金和其他教师都不平等;一些其他教师甚至强行“霸占”体育课,歧视体育教师;受其影响,一些家长和学生也不屑体育课,认为体育课能不听就不听,始终报以敷衍怠慢的态度。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一些教师干脆自暴自弃,对自己的体育事业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就这样,几方面关系一直恶性循环。
3.培训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体育教师在职后的现代体育教学手段培训不能及时有效的更新,因此一些职前的传统培训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的教学观念,跟不上新的教育政策、改革方向。有些在职教师就算接受了后续的教学培训,也不能很好的提高,自身的需求往往不能达到满足[2]。
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其他同仁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和简单的阐述并提出以下实践方式:
二、培训体育教师全面的职业能力
1.专业要精
培训要以“精”为目标。体育教师专业的培训,帮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体系,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教学基础知识,丰富体育专业技能。通过培训,让教师在理论水平、学科知识以及全面的运动技能都有所提高。
2.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其第一特征就是向学生施与教育,施教就要讲求其教学方法、教学能力,这也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内容。通过培训,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设计等。实际运用中,教师掌握基本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详细周到的教学准备、有序的教学组织及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完成了体育课任务。
3.通技能
通技能作为教师的培训目标,来实现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和体育运动技能的结合,提升教师全面的专业技能,强化体育教师动作示范的优美准确性,掌握学生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通过实际培训,让体育教师称为看的远、想的深、抓要点的体育追求人[3]。
三、开发创新教育模式
1.以自主学习为基础,深化创新教育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集中交流或自主探讨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通过专业和体育学科的引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行为);通过创新理念的渗透与课程的设置,拓宽教师的教学思维;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推动建设,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2.以专家意见做指导,完成课堂实践及研究
通过吸取一些专家的指导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反思、總结,并在新的课堂上加以实践。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一些专家给予的教学指导,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素养;通过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理清自己工作的正确并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能力。
3.借助网络平台,构建和谐学习的平台
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渠道,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而且可以与学生更好的互动,构建和谐的“教与学”纽带。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4]。
四、小结
没有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是万能的、完美的,但针对区域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力求更多的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依旧会坚持落实科学创新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协调能力,从而达到体育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美桂.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模式[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12).
[2] 施群英,仇亚娟.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
[3] 宋国清.21世纪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与需求的调查[J].体育世界.2010.12.
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 篇7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改革
1.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现状
1.1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课程学习, 轻职业技能实践的课程培养
据调查可知, 在职业技能的课程开设这个问题上, 大部分学校都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 属于选修部分。有少部分高校开设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理论课程, 但是没有配套的实践课程, 极少部分高校开设了校企联合实践基地, 比如, 吉首大学体育学院就和吉首市的“习之梦国际健身俱乐部”进行合作, 让体育专业学生可以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学习。但是这只是少数部分学生可以进行实践, 其实实践也只不过是兼职而已, 学校对于职业技能实践课程的设置还需进一步增加, 以满足更多本科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需要, 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出现上述现状时, 我们应从“主观”和“客观”进行分析, 这里的“主观”是指学校的培养理念, 有的学校还停留在以前的培养理念上, 注重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 不注重技能实践, 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进行对培养理念适当的调整, 墨守成规, 以至于造成学生职业技能理论和实践都一事无成的局面, 培养不出社会急需的复合型职业技能型人才。这里的“客观”是指社会, 也就是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首先要考虑社会的需求, 根据社会需要而进行开设课程, 而不是一味的“生产”过剩的“产品”。这也是当前高校进行专业调整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体育专业也不例外。
1.2 学校在培养方向上没有进行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可以这么说, 一个学校的培养方向, 决定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迅速的的被社会接受, 把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能否迅速的化成生产力, 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的价值, 这是当前所有高校体育专业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 值得高校领导们的反思。从调查情况来看, 许多高校的在培养方向上找不准, 生搬硬套, 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和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培养。以至于出现许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其实社会在体育方面的人才是一个急缺的状态, 而学校在培养方向上又和社会找不到交集。基于此, 我们高校在培养人才时, 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多熟悉市场, 多与市场进行交流, 了解市场所急需的人才, 从而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 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
1.3 学生在毕业就业与职业技能之间关系上的认识比较模糊, 重视程度不够
在这个就业严峻的时代, 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往往会被应聘单位所青睐, 这与他们对就业形势与职业技能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准确认识是分不开的。从调查可知, 当前高校本科体育专业学生对职业技能与就业之间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 对什么是职业技能, 怎么提高职业技能, 提高职业技能对以后就业有什么帮助, 6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 也不关注。30%学生有听说过, 也参加过学校社团组织的一些活动, 但对于职业技能对就业到底有多大帮助, 没有进行深入了解。10%学生有上过关于职业技能的课程培训, 但是是属于选修课, 只是为了拿到学分, 所以自己并不重视, 对于就业和职业技能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他们也不是很了解, 也从来没有想过。对于此, 如果学生想在毕业后能够拿到一份可靠地工作, 对职业技能培训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充分、清晰的认识到毕业就业与职业技能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并重视对职业技能的培养, 从而改变自己对职业技能培养的看法, 全身心的投入到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当中, 当然, 是理论和实践职业技能相结合的学习, 并掌握当前社会的就业趋势, 找到自己合适的就业方向, 在进行体育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还参加其他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做一个一专多能、复合型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 这也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
2. 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出现的困境
2.1 怎样让学生在职业技能理论和实践技能学习中获得效益最大化, 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是困境之一
职业技能理论学习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职业技能实践学习更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工作, 如何将这两个进行有效结合, 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这是当前各高校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主要表现在:第一, 当前高校教育是应试性教育, 不注重实践性教育, 想立刻改变这种局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第二, 高校进行改革, 专业调整等问题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老一辈的思想保守, 想马上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是不切实际的。第三, 学生对于应试教育具有很强的惯性作用, 想一蹴而就的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 灌入职业技能实践的重要性, 对于习惯了中国式教育的学生一下子有点难以接受。第四, 职业技能理论教育与职业技能实践教育在中国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引起重视的, 在国外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常态化, 但是, 在中国这个经济发展与职业技能发展不相匹配的国家, 在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领域才是处于一个萌芽时期, 国内对于高校大学生体育专业职业技能理论和职业技能实践相结合而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研究成果甚少,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校职业教育的今天, 这更是一个值得相关专家和学者值得研究的领域。
2.2 如何不突破国家专业培养口径条件下将高校职业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是目前培养的困境之二
职业技能培养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 那么如何将职业技能培养与有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创造出价值, 这是当前培养的第二个困境, 主要表现在当前对职业技能的教育任务还是委托高等教育进行传统式培养, 与社会相脱节。用人单位对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靠近, 反而让有关部门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所以, 现在就出现一个尴尬局面, 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体育专业人才进入社会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而社会机构培养出来的体育指导员受到了社会的青睐。高校如果想要培养出社会急需的的体育专业职业技能型人才, 就应该了解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求, 为社会创造出优秀实用性人才, 而不是一直灌输传统式教育, 拒绝接受社会的热情邀请。只有和社会进行合作, 才能准确的发现自身的培养问题, 从而调整政策, 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有价值, 有意义的教育研究区域。但是, 受传统观念影响, 想立刻将高校体育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进行研究, 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但是,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2.3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从而改变就业难的局面是当前培养困境之三
就业难的局面是多方面的, 但是职业技能是众方面中最重要的一项, 当今社会, 职业技能的强与弱直接影响你在本行业是否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众多资料显示, 许多高管、CEO、董事长、总经理等行业领头人都是具有与很强的职业技能, 从而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梦想, 创造人生的辉煌, 体育专业也是如此。从上我们可以看出, 要想好就业, 并成为一名功成名就的人, 与较强的职业技能能力是分不开的。因此, 学校应该多开设一些职业技能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或者我们也可以参加校外职业技能培训班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从而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是, 就算学校开设课职业技能课程, 学生也认真的学了, 学生也参加了校外的职业技能培训班, 那么学生能否通过职业技能培养好而培训从而改变就业难的问题, 这也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困境。但是, 笔者认为, 通过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培训的学生在就业机会上一定会比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养的学生要多得多。
结语
如今的社会, 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极强的人才, 培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职业技能型人才是各大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所面临的一个瓶颈, 也是各大高校所要进行反思培养目标和方向的一个问题。实践证明, 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在培养人才等方面, 是充分的与社会进行联合办学,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紧缺的各类职业技能极高的人才。因此, 我国高等教育应当吸取国外发达国家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精华, 结合本国实际进行高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有关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课程, 在注重品格修养和独立能力培养基础上, 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杜秋燕, 王娟, 卢凯苹.基于“What”分析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1, 01:88-89.
[2]赵卫华.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1, 12:63-64.
[3]桑华贞.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4:230.
[4]王亚男.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调查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5]王朝军, 王晓贞, 纵凤侠.我国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12:85-90.
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 篇8
1 武术套路教学的特点
正确地认识武术套路教学的特点,揭示武术套路教学的实质,是理解教学技能,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武术套路教学技能培养的起始点。教学活动是极为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武术教学技能虽然也具有一般教学技能的共同特征,但由于武术套路教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就需要有适合于武术套路教学的教学技能。
1.1 注重直观教学,强调动作规格
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大量的。这是由于武术项目特点所决定的。对于学生来讲首先遇到“三多”问题:一是动作数量多。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乃至对练套路均由数十个动作组成。这些动作结构各不相同,左右不对称,且很少重复出现。二是运动方向、路线变化多。运动中人体的方位、方向变化以及人体局部运动的起止路线的不断变化,形成了往返折叠,左旋右转,复杂多变的路线和位移。三是每一个动作所包含的因素多,做好每一个动作不仅要求手、眼、身、步符合规格,还要求与内在的精、气、神、意高度配合。此外还有动作前后衔接、节奏等技巧的处理等,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反复大量的示范才能解决。因此教师必须注重直观形象的演示,进行正确的示范。正确、优美、富于气势的示范,不仅达到良好的示范效果,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通过多种示范和领做,并随时给予必要的语言提示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较快地学会和掌握动作,进而完成套路的教学。
动作规格是武术动作的质量标准。使学生规范地掌握动作是教学的目的,也是衡量学生技术掌握优劣的主要方面。因此,武术教学,不论是基本功、基本技术还是套路都要强调动作规范。在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动作的架势结构、运动方向、运行路线、发力时间、特点以及手眼的配合、动作之间的衔接都要示范正确、讲解清楚,以便使学生明确正确的动作概念,准确地学会动作。经过反复练习,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为以后进一步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1.2 结合攻防特点,突出劲力和精神
武术套路中有许多攻防动作,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攻防动作进行讲解示范,使学生明确动作的用法,加深对攻防动作的理解,以尽快地学会动作。因为攻防往往是动作规格的依据,对于学生正确完成动作至关重要。结合攻防动作进行讲解示范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并从中学到攻防技术。
教学中除了强调动作规格外,还要突出劲力和精神的表现,这也是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的区别所在。劲力是指运动中的用力。不同拳种或相同拳种中的不同动作其劲力要求也不同,一般地讲,劲力有刚有柔,发劲要求顺达而有力,忌用僵劲硬力。如做长拳冲拳、推掌、弹踢等动作时,都运用先柔后刚的寸劲即爆发力,使力量顺达于动作的着力点,并做到意识和气息配合动作发力。精神是指练拳中的神情和意识。练拳时首先作到精神饱满、神情贯注,并与外在富于气势的动作相结合而表现出来。教学中通过教师攻防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攻防动作的理解,以表现出攻防意识。精神不只是表现在脸上,还要体现在攻防动作中,通过动作的表达突出精神。
1.3 重视基本动作,强化演练技巧
基本动作是指各种拳、械的基本方法,是套路运动的基础,不论是什么拳种、器械,尽管风格特点不同,但都具有“三型”、“四法”、“平跳翻”的基本内容,具有动、静、起、落、站立、转折、缓、快、轻、重的节奏要求,具有由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段落———构成整套的结构特征。因此,基本功动作是各种拳械的基础,抓好了基本动作的练习将对套路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武术套路的演练技巧体现在套路演练中对劲力、协调以及内在精、气、神的表现能力。武术套路运动不是肢体动作的简单重复,它要求手、眼、身法、步以及各种方法协调一致,另外还有动作难度与节奏的要求。通过准确有力的外在动作,把内在的意识表现出来。在传统的练功方法中,强调“拳打千遍,其理自见”“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都是体会“神形兼备”和“内外合一”的演练技巧。
2 武术套路教学技能的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教学观在不断地更新,教学观的转变,又引起对教学技能的不断反思和更新。随着对教学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教学技能的分类不断变化与发展。本研究在借鉴其它教学技能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武术教学的特点、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和当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依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的基本精神,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修课的教学技能进行分类。
2.1 依据武术教师工作环节的分类
教学技能具体体现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对武术教师教学工作各环节所需技能进行分析,可分析出各环节所需具备的主要教学技能。
2.2 依据武术套路教学基本要素的分类
由于武术套路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各环节中的每一教学技能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可以找出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这就构成了基本武术套路教学技能,总体可以概括为,语言表达技能(讲解、口令、提示、评价、纠错、提问、应变、术语运用);身体动作技能(示范、保护、帮助、纠错)。
3 武术套路教学技能培养的原则
教学技能培养的原则也就是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套路专修课教学技能的培养除遵循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技能培养中可以参照以下原则。
3.1 计划性原则
武术套路教学中涉及到“三多”以及各种拳械均有不同风格与特点,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难度。因此,对学生武术教学技能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好的,而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所以应根据课程的教学时数以及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安排在不同的教学周期之中,作好总体规划。计划性原则还体现在,要让学生在课前做好进行教学实践的充分准备,教师要对其进行指导,不能盲目“上阵”,不但达不到培养或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而且还浪费了保贵的课堂时间。
3.2 先导性原则
教学技能不同于一般的学习套路技能,通过简单地重复、模仿就可以掌握,因为他包含着对教学信息的吸收、消化和输出的复杂过程。依据能力形成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教学技能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发的形成,而是必须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演示、指导、纠正和强化才能够得以形成。因此,在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决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和实践,只能是走很多弯路,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武术教学技能,教师在给学生授课,学生在习得动作技术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观察,如教态、教学组织、口令、术语、讲解、示范、纠错等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基本的映像。这对于日后学生的教学技能实践是有所帮助的。除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引导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本学科其他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堂上观模教学,领略名师的风采;或听报告,或看教学实录,或看典型教案,这些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都是很有好处的。
3.3 实践性原则
教学技能的运用是教师将掌握的教学信息通过相应的途径进行传输的过程。教师虽然拥有大量的教学信息,具备了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但这并不是教学技能,只有在教学信息的传输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教学技能的存在和价值。心理学认为,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实践越多,人的能力就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强化。也就是说,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亲身参与学习或训练等长期活动后才能逐步地形成、发展。教学技能的获得不是通过理论课堂中教师的讲解或者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传授就可以获得的,必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习得。实践是学生形成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技能的有力保证,是认识、掌握教学技能的基本途径。因此,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组织教学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3.4 反馈性原则
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以及其他学生的评价,让学生知道在本次教学技能实践当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评价结合录像再现学生的教学场景(教学实录)会让学生真正地体能到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成长以及与教师所要求具备的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并自觉反思,在下一实践中尽量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对于其他学生来讲,也可以取长补短,丰富教学技能。这不仅增加了反馈的信息量,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评价能力。
4 武术套路教学技能培养的阶段
学生教学技能的习得与运用是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的。遵循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依据技能形成的阶段,我们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要经过以下4个阶段。
4.1 定向阶段
在接受教学技能的最初,学生没有从事该项目的实践教学经验,对于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教学特点和方法不能深入地理解,通过定向阶段的介绍,可以在心理上建立教学技能的行为模式,为进入下一个阶段作好准备。定向阶段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及观看有关技能示范来完成的。教师讲解是使学生明确学习教学技能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教学技能在形成教师教学能力中的作用;掌握每一教学技能的概念、作用、构成要素、实施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为他们提供具体教学技能的示范和讲解,使学生对教学技能进行直观的感知。
4.2 模仿阶段
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掌握教学技能。模仿阶段是把定向阶段学习中初步获得的模式以外显的操作形式进行实施。此阶段中,可以选择具体的教学技能,让学生做出实践计划,写出教案,进行说课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体验具体的教学行为。实践活动能使活动方式在直觉的水平上加以概括,从而更好地形成有关技能的表象。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规范的教学技能,在实践活动后要及时提供反馈,以使不规范的动作行为得到纠正,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
4.3 整合阶段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包括多种教学技能的运用和有机组合,只是不同的科目对某些教学技能的侧重点不同。为使学生在掌握单项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能力,必需对技能的综合运用进行训练。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对某一技能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还要与已学过的教学技能结合起来,逐步明确技能间的联系,使教学技能实现有机地结合,形成体系。
4.4 熟练阶段
经过对具体教学技能的模仿阶段和多种教学技能的整合阶段,学生对教学技能从感知到实践都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会,并接近于稳定化、完善化。此阶段可以采取完整的课堂教学实践,并能够达到根据教学情景的对教学技能进行灵活运用。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进行研究,探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一般理论问题,通过对武术套路教学技能的界定,参照武术套路教学的特点对武术套路教学技能进行分类,制定武术套路教学技能的培养原则和武术套路教学技能培养的阶段,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环节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武术套路,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荀渊.教师教学技能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8).
[2]胡淑珍,胡清薇.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2).
[3]李克东.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王鲁克.体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0(2).
[5]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国武术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6]张铁牛.教学技能研究的理论探讨[J].教育科学,1997(2).
[7]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修订本)[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8]教育部师范司组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 篇9
《中国教师》:近几年学生突然昏倒在操场的情况时有发生, 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蒋玉红:这个现象确实在这几年时有发生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我个人认为, 学生突然昏倒在操场上只是在当前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下给大家敲响的警钟。有很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昏倒现象”的发生:体内能量缺少、天热中暑、长站久坐、体虚及患有疾病等。我们要透过“昏倒现象”探究其发生的深层次的原因, 我认为, 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客观事实应是主因之一。
我曾对任教的20年前、10年前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作过对比, 学生的运动素质指标差异较大, 其中, 灵敏、速度素质差异不明显, 且灵敏素质呈上升态势, 但耐力和力量素质明显呈下降趋势。对比同一学段的学生, 同一教材、同一容量的教学内容, 现在的学生常常传递给教师一个信息:“没力气了!”当究其原因时, 一般回答都是“睡得太晚了”。
睡得太晚, 也有很多种原因, 一种是大部分学生认为作业量大。对初高中学生来讲, 中考和高考的压力毋庸置疑, 为此, 有些家长已把关注重心前移到了小学、初中。很多家长认为, 中考的成功与否已基本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命运, 如果能考取重点高中, 那么考取大学已指日可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 学习成绩就成了家长们心中的一个重要标杆, 只要孩子成绩好, 其他诸如身体素质、动手能力、道德素养等都可以暂且让路。所以, 有些家长在晚上、双休日的时间, 不仅要配合教师监督孩子完成学校的作业, 还要给孩子报班补习或另加习题, 繁重的学习压力剥夺了学生的运动时间和休息时间。睡得太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学生迷恋于网络, 事实上, 只要孩子一尝到网络游戏的刺激, 就会如同吃了鸦片一样慢慢上瘾, 一些家长屡禁不止, 无计可施;还有一些家长在为生计奔波, 根本无暇顾及子女在家做什么。这些都是导致学生睡眠不足从而导致体力不支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 这种现象的改变并不是不可逾越, 一方面学校和家庭要改变观念, 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作息时间, 以保证学生必要的睡眠;另一方面, 学校要按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 每个体育教师要抓好课堂教学, 把体育课上进行身体练习的课程特质, 把学生技能的掌握和体能的提高作为教学宗旨, 确保每堂课较高的练习密度, 与此同时, 学校要重视大课间的质量, 这样就能很好地干预学生体质的滑坡。
《中国教师》:近日, 国家多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意见中指出, 每位学生都要学会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若持续三年学生体质下降, 其地区和学校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将会被“一票否决”。您怎样看待这一举措?您认为这将为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蒋玉红:我认为这是在目前情况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有效的举措之一。
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体育的兴盛, 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但更与各级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我觉得, 体育工作的开展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挑战, 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事实上, 体育工作开展好的学校, 其教育教学质量在同类学校中一定也是好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校长, 一定是重视体育工作的校长。因为学生良好的体质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是旺盛学习力的保证。因此, 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名校是非常重视体育工作的, 如以我省张家港梁丰高级中学为代表的一些重点高中, 体育课或体育大课间活动一直持续到临高考前, 他们的教学质量是省内名列前茅的。
一项制度的推进, 往往都是有一个好的出发点, 但在执行中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常常会打折扣, 导致虎头蛇尾或有始无终。这其中很多的原因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地方或学校绩效评估的指标中没有把体育作为重要指标, 只要中考、高考成绩好, 其他成绩都可以忽略, 法不责众, 从而导致主要负责人的关注度不够, 对体育没有要求, 即使有也是只看形式不看效果。还有就是执行计划的管理部门和一线体育老师对体育课程的研究不够, 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考评自由度大, 缺少科学的依据和统一的标准, 尤其对技能的学习要么“蜻蜓点水”, 要么“低级重复”, 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学生高中毕业都没能真正掌握一项体育技能, 也就没能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每位学生都要学会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若持续三年学生体质下降, 其地区和学校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将会被“一票否决”。这一举措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推动课程的实施。我们江苏省有很多城市在几年前就在尝试这样的评估, 把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指标纳入了学校综合评估和评优评先指标中, 且所占权重大, 这些地区和学校不仅能严格按课标实施教学, 认真落实每天的大课间活动, 更能根据地方文化、学校文化创设校本体育特色。相信有国家的政策、地方的执行力和一线体育老师的共同努力, 一定能有力地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中国教师》:《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 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意味着体育科目或将进入高考评价体系, 您认为是否可行?
蒋玉红:内心非常矛盾。
从现状来看, 要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提高当代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我认为, 通过强化体育“考试”意识, 适度加重体育“考试”的分值比重, 加强“考试”的执行度确实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说来有点好笑, 我曾在同一个班的两堂排球课上无意中做过一个对比, 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学生能牢记“一插、二夹、三抬臂”的排球垫球技术要领, 两人一球能连续对垫三个回合以上。第一堂课进入到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环节时, 我发现学生们并没有像我所期待的那样积极、主动、不浪费一分一秒地练习, 而是得过且过。无意中, 我还隐约听到有一学生说, “排球不会考试吧”, 正是这句话给了我启示。第二堂课时, 我要求还是一样, 只是多加了句话:“排球垫球要考试的!”就这么一句话, 我可爱的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前一次课有很大的反差, 每个学生都在专注地练习, 相互地探讨, 甚至还有小组因同伴达不到要求、配合不顺而相互埋怨, 我每巡视到一处, 都有学生问:“老师, 帮我们看看对不对?”呵!我们的学生对“考试”还真有本能的反应。由此, 我感慨, 决定一个人发展最高境界的不是技能、方法, 也不是知识, 而是观念和理念。所以, 只有当每个人形成了一种观念, 并把这种观念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那才是最高的境界。
这就是我矛盾心理所在。
我曾有幸考察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的学校, 我感到这些国家与我们国家在体育观念上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体育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或者说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态度。他们的学校虽有平时的体育考试, 但不会当作毕业或升学的依据, 也没有大肆渲染体育的兴盛、学生体质的强弱对全民族未来发展的影响力, 就是因为体育已成为了大众心中的一种生活, 尤如吃饭穿衣一样不可少。
任何一项政策的落实或任何一种观念的改变, 在一开始一定需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助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 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这也是当前形势下无奈但是有效的举措之一, 但是,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操作与评价机制, 避免出现部分地区体育中考所带来的一些弊端, 即只练考试科目, 走入应试误区, 有悖素质教育宗旨。因此, 在项目设置和评价标准上要客观和可行。此外, 要因人而异, 对一些因遗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体弱多病、意外受伤等原因不能正常考试的学生要有相关规定, 不能因为其受影响的体育成绩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中国教师》:一线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运动的知识与技能?
蒋玉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 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 那对他来说, 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我们所倡导的“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使学生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因此, 对每一个体育老师来讲, 既要关注学生眼前的利益, 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这个未来的发展更确切地说就是要教会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以及锻炼的方法。
我认为, 不管是小学体育课还是中学体育课, 课堂中最基本的元素必须要有技能的教学、体能的发展和相关体育道德和体育基本知识的渗透, 只是每个年龄段学生教学的目标高低不同而已。以义务教育阶段45分钟的课堂为例, 一般主教材技能的教学时间比例应该占全课的60%左右, 而高中教材可根据模块的需要、学生水平的不同, 技能教学的比例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作为体育老师, 不仅要教会学生技能, 更要告知学生锻炼的方法, 让学生“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如在长跑练习时告知学生出现“极点”是什么原因, 克服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就不会感到害怕;投掷项目教学中强调“超越器械”是为了加长工作距离, 提高出手的初速度, 学生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素质练习时, 告知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量和强度才能达到锻炼效果, 所以要重复练习多次等。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研究团队把运动技术按“会能度”进行了分类, 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但基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 不管是“会”的还是“不会”的, 抑或是“介于中间”的, 只有不断练习才能达到目标, 所以课堂中学生的自主练习能力的提升也是一堂课中重要环节, 这既能让技能得到巩固, 更提高了学生能力。
此外, 作为体育老师, 安全教育应该也是必备的技能, 场地、器材、准备活动、方法正确等都是安全的保障。不仅如此, 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也要有所了解。有一次看一堂小学体育课, 在接力跑中一学生摔倒, 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 体育老师和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把摔倒学生拉起来, 如果这个学生真是骨折了, 那么硬拉会导致二次损伤。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的环节很多, 需要教师更关注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中国教师》:2011年版课标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 您认为应该怎样做好教师课标培训工作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蒋玉红:从我为各级各类体育教师培训中了解到, 许多教师对2011年新版课标不熟悉,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信息传递、培训内容、体育教师意识和考评上有很多误区或不到位。为此, 我个人建议如下:
(1) 信息传递要声音一致。相关的体育参考书籍、网络资料等传递的信息仍然是百家争鸣, 没有一个主旨的导向, 课改前和课改后的一些标准没有统一的解释, 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非常宽泛, 对一些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的体育教师的指导性还不强。任何一位教师的成长一般都是从掌握正确的知识并模仿运用开始的, 当前情况下还是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作引导。
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示范课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我们有时看到一些示范课、公开课没有点评, 没有分析, 让一些看课学习者不明所以, 要靠自己的理解作出自己的评价。其实这种没有点评的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不负责的, 是对看课、观摩、学习者的不负责, 因为组织方应该让大家知道这是一堂倡导的课还是不提倡的课, 以对自己的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因此,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 对教师的指导还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更多地关注课堂成效。
(2) 培训内容要适合基层。我认为, 各级各类培训以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和参与更为有效, 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要符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更多地想人所想, 急人所急, 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实际困难。一线教师最需要掌握的就是方向、方法。方向, 一方面指的是课改方向, 倡导什么理念, 坚持什么原则, 到底教什么、教多少;另一方面指的是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 达到什么技能和体能水平。方法, 就是具体的操作, 共性的指怎么备课, 怎么上课, 如何考核, 如何撰写教学论文等;个性的指不同教材怎么处理, 不同的学生有什么不同标准, 课时目标怎么制订, 难点和重点如何把握, 具体的教法和学法有哪些等。此外, 一些切实可行的新兴项目的推广同样也是一线体育教师所需的。因此, 只有与一线教师密切相关的培训才能引起共鸣, 才更有效果。
(3) 培训形式要注重实效。一次在给体育教师做讲座时, 我提了一个题外问题:你们这几天来参加培训, 是作为完成一次学校指定的任务还是通过争取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来学习的?让人遗憾的是, 只有少数人认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争取前来学习的。这个事例说明, 我们的教师内心仍然缺乏学习意识, 其深层次原因是体育课与文化课不同, 对体育课堂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 对体育教师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 他们认为自身的经历或知识、技能对付一堂体育课绰绰有余, 无须再提高。江苏各地在各类培训中改变了策略, 如必须签到, 规定了培训时数、培训考核, 进行总结评比, 最后根据考核成绩和出勤情况再颁发继续教育证书等, 这些都是一些有效举措。
《中国教师》:基于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是广大教师接下来要努力与奋斗的, 对此, 您还有哪些建议与要求寄予广大教师?
蒋玉红: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作为经过体育高等院校专业培训的体育教师, 一定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呈现出所教课程的性质和特征, 尤其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各项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 这是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体育教学的兴趣激发与技能培养 篇10
注重技能培养, 引导学生发展
运动技能的教学, 历来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点, 因为技能是体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 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盲目摸索, 是永远都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可以说, 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其他目标的载体。然而很多学生虽然爱好体育, 却不愿意上体育课, 究其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枯燥的技术性练习导致学生在一遍遍的重复操作中对学习失去兴趣。提高技能教学的效率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选取什么样的技能加以教授, 而在于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具体认识以及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在笔者看来,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以竞技运动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本的教学观念。
首先, 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单纯演示, 学生机械模仿的方式。这种以教学内容规定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之中, 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因此, 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协作, 相互学习, 养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 以往的体育教学, 往往以最终的考试结果为目标, 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体验, 使学生明白各种技能在日常生活和锻炼中如何应用, 培养他们的兴趣, 形成正确而又良好的锻炼习惯。
最后, 在技术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源于人们对劳动活动的模仿重复, 除了锻炼身体以外, 有着自我娱乐和性情陶冶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情感的渗透, 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 养成良好的竞技习惯与正确的竞技精神, 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甚至怀有抵触情绪的学生, 这些学生有的身体素质本来就比较差, 或者身体协调性不好。在集体活动中往往扮演着“拖油瓶”的角色。如何改变这些学生对体育的恐惧与偏见?我们要提高娱乐性, 使学生从内心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集体、自然与生命的情感, 并且精神愉悦、心情舒畅。
首先, 要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的认同,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阶段, 他们思维单纯, 行为活泼好动, 而且自尊心强烈。这种特点一方面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或比赛时热情高涨, 气氛活跃, 但对另外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 或害怕自己在活动中成为集体的拖累, 或是在面临一些比较枯燥困难的科目时受到老师的责怪, 因而对体育课产生疏离心里。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集体活动中淡化竞技成分, 突出游戏性, 在教授高难度的科目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 以和蔼可亲的面貌慢慢引导学生学习。
其次,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孩子都是活泼而好动的, 因而, 对于体育课, 多数学生从内心还是很喜欢的, 通过有趣而多样的活动, 将孩子心中的热情激发出来, 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上实现强身健体丰富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根据课程设置, 合理设计教学。另外,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 根据学生自身特点, 合理安排, 满足和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要求。■
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 篇11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师;体育教学技能;培养; 训练;
【分类号】G807.4
我国农村小学经费短缺,体育教师缺失严重,体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一支具有体育素养和一定体育教学技能的全科型小学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它是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学科的生命力和价值,尽快缩短农村体育教育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教学差距,对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教育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全科型小学教师概念
指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战术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较好地胜任小学国家课程所有学科教学的教师、具有厚基础、宽口径、有特长、广适应的特性。
2、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中小学设在农村,906.43万名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中,城市县镇教师占43.71%,农村教师占56.29%。目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严重短缺,体育课基本上由其他学科教师代课,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大多不是体育专业人员,对体育知识一知半解,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不太全面,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
3、全科型小学教育学生的状况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我国的学校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以文化课为中心,小学升初中有小考,初中升高中有中考,高中升大学有高考。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都是副科通通靠边站让路给主科,因而从小学到高中体育的开课都不足,体育课教授的教学内容没有连续性、不形成系统;学生上的体育课基本上是应付了事,掌握的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很少,学生不参加或很少参与体育运动和课外体育锻炼,造成了学生身体素质大面积下滑,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极少。全科型小学教育的学生80%的是女生,女生由于生理和身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基本上是好静不好动,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那么她们所掌握的体育基础知识、特别是体育运动技能更少。加上前面所述的因素,这就对她们担任小学体育教学所应具备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特别是体育教学技能的学习带来了较严重的影响。
4、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体育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受到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启蒙阶段,是锻炼身体,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学会做人的重要时期。小学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对其他领域起着积极作用。体育教学是小学体育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小学体育教师的体育素养和体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小学生体育活动能力的形成发展,影响着小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的形成。
4.1 加强体育理论与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
全科型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体育课的学习,基本了解一些体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但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甚至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对全科型学生加强与体育教学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基础知识、科學锻炼身体方法、养生保健和营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4. 2 掌握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技能
体育教学设计是为体育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是实现成功教学和科学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些教师认为随便写出一个教案就等于完成了备课工作,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备课的大部分工作是完成书面教案之前的各项教学研究、教学调查和教学设计等思维与实践活动。其中,教学设计技能对于教师成功实施教学尤为重要。
4.2.1 设计教学目标任务技能
体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的重要手段,它对增强民族体质,建设精神文明等有重要意义。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他们正常的生长发育。通过身体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促进他们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初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树立安全观念;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简单的运动技术;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能力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3)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陶冶美的情操。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逐步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关心自身健康的责任感;运用体育对学生身心特有的影响,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发展学生个性,注重能力的培养,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进行教学目标任务的设计时应明确上述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的。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生理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不能有所偏废,但有所侧重,要确定好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而且,具体任务的提出必须简要明确。
4.2.2 设计准备部分技能
准备部分的内容,按其性质和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执行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行为习惯,进行队列练习,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
设计准备活动应掌握的基本原则是:
(1)能提高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生理和心理隋性,使内脏器官的工作与机体的运动协调一致;
(2)可以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体温升高,使各组织器官较快地发挥较高的工作效率,以适应运动的需要;
(3)使全身各主要关节、韧带、肌肉得到初步活动,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4)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姿态、形态,进行美育教育。
4.2.3 设计基本部分技能
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核心部分,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学习和发展身体素质等的重要保障,因而在设计基本部分首先必须考虑“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教养因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积极性”、“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合理负荷与合理恢复相统一的原则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它们对立统一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它们各自的性质和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基本部分的设计。
(1)教育因素和教养因素
教育因素是指学生的思想意志、道德品质等。教养因素是指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动作技术及全面的身体训练。在体育课中,教育因素和教养因素是紧密相关、相互依存的,教育因素应贯彻在教养因素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中,对教育因素的贯彻,其基本方法是以实带虚,融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2)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职责决定了他有权利和义务落实一系列教学措施,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这一工作特点说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生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是为了强化外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充分创造使内因发生变化的条件。只有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团结协作的空间、互学互助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唯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因而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条件制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制定好学生的学法,最大可能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
小学阶段学生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面主要是让他们初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树立安全观念;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简单的运动技术;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能力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小学阶段又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快速期,因而形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发展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和各项身体素质同样重要。所以全科型学生在小学体育教学技能设计时既要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注重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4)合理负荷与合理恢复相统一
小学生上体育课,参与体育学习和练习,他们的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只有身體在承受合理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时,才能有效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训练素质。因而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学生练习次数、强度和运动量。
4.2.4 设计结束部分技能
根据生理学研究证明,运动后充分做好整理放松活动,对促进疲劳消除,调整内脏器官和心理放松有很好的功效。体育课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是一节课的结尾,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放松身体和心理,使学生的身心尽快安静下来,为进入体育课之后的课程学习做准备,这对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小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设计好这部分内容。
(1)游戏放松
(2)相互徒手按摩放松
(3)音乐和舞蹈放松
(4)呼吸放松
(5)意念放松
(6)语言放松
(7)影子放松
(8)手语放松
(9)逗趣法放松
4.3 培养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组织是指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目标、教学内容、场地、器材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所采取的措施。教学组织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教学组织是否严谨、合理,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课的组织工作,对于顺利完成课的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学组织工作的内容,包括体育课堂常规队列、体操队形的运用,编班分组和分组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以及体育干部的培养和使用等等。
4.3.1 理解和掌握体育课堂常规
(1)课前常规 (2)课中常规 (3)课后常规
4.3.2 编班分组
1)按原教学班上课,即男女生混合班上课
2)男女生分班上课
在编班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其分组方法可以采用以下三种:
1)按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进行分组
2)根据学生的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组
3)根据学生的性别、技能水平灵活分组
4.3.3 分组教学
1)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2)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3)四组三次等时轮换
4)四组三次不等时轮换
4.4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能力
4.4.1 全科生要了解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
2)动态性
3)身心合一性
4)社会性
5)竞争性
4.4.2 全科生要明白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1)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可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3)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4)可培养学生体育美和审美能力
5)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完美发展
6)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4.4.3 全科生要掌握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方法
1)要求教育法
2)陶冶教育法
3)说服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榜样法
6)奖惩法
4.5 在小学体育基础实践课中强化体育教学技能培养
4.5.1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小学体育课的教学程序
在全科型师范生的小学体育基础实践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和指导学生了解、熟悉小学体育课的一般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细节,每一个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应该有哪些内容,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这些内容,安排这些内容的要求等等。
4.5.2让学生了解各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教学特点和组织形式
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很丰富,有游戏、广播操、队列队形、田径的跑跳投练习、体操、武术和各种球类。这些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点,因而,教师上课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这些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还应了解不同教学内容的特殊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并适当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去模仿和实践。
4.5.3采取分小组教学形式,互教互帮互学
小学体育基础实践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外,还应重视学法的指导。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选出组长副组长,既有全组的统一学习和练习,又有两人或三人一小组的互教互帮互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试学、模仿、学习、纠正、帮助的时间和空间,既体现了体育课新课改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5.4汇报教学效果,教师讲评指导
每一次小学体育基础实践课学生的试讲、试教和教学体验,教师都要给学生进行点评和讲评,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纠正错误,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既让学生明白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也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4.6 教育实习要贯穿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
全科型小学教师属于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环节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他们今后的工作能力,教育实习是培养教师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全科型师范生的体育课程学习课时有限,所需具备的体育文化知识和体育教育能力只有通过教育实习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才可以在不断的实践学习中培养和提高。通过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等诸多能力培养的实践,提高师范生的德育教育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场地器材利用能力、课外辅导锻炼能力、组织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能力、掌握现代化教育工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不断掌握体育文化知识,并把课堂学到的体育理论和运动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反过来又强化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给学生展现自我、增强信心的实践机会,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5.结语
面向农村,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是在“科教兴国”的新形式下党和政府采取的一个新措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加强全科型小学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更新师范教育体育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使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学科的生命力和价值。此外,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进行全方位的根本变革,尽快缩短农村体育教育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对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参考文献]
[1]周德义,李纪武 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2]卢 琦,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及农村小学教师现状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6)
[3]曽小玲,关于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体育素养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5
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 篇12
关键词:河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技能,研究
近年来, 河南师范大学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创业或继续深造的需要, 确立了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三类人才培养方向。河南师范大学分类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在第一至第五学期进行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在第六学期, 进行分流教学模块, 同时开展选修课程模块;第七第八学期进行实践教学模块。其中选修课程模块通过设置专业选修课、全校公选课、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等, 体现个性、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随着改革的推进, 目前面临着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校应如何划分人才培养类型?在哪个时段实行分类培养最合适?如何适应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 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要,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使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和定位, 不再盲目的进行学习和生活, 使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 塑造他们的社会人格?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河南师范大学2010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 全体教专业共194人。分为10个小班, 1到7小班为男生, 8到10小班为女生。随机抽查了100人, 占到总数的50%以上。进行研究调查。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过最近30年来的有关高等院校学生的选课的文献资料, 重点查阅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0级体育教育与09级体育教育的相关资料, 对其他专业的选课事项的发展趋势及现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2) 调查法。访谈法:访谈参加选课的10级学生、09级学生及其讲师与辅导员, 了解当前提前选课对高校教育发展的影响。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 对参与10级选课的学生与老师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
(3) 统计法。将所收集的数据通过整理进行汇总。逻辑分析法:通过逻辑分析和比较、归纳和演绎, 对调研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对比法:比较分析10级与09级及其他年级与各个专业的学生组的发展情况、对以后就业的形势的影响。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发展状况
近年来, 河南师范大学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创业或继续深造的需要, 确立了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三类人才培养方向。师资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的教育家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术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和较强的技术管理能力,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这种分类培养的推行, 极大的推进了本科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自2010年起,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对体育教育专业开始施行大一下学期就开始专选, 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河南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得到了分管校领导和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河南师大体育学院在2010年施行大一上学期选专项, 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在进行了半年的专选后, 许多老师反映把以往的从大三进行专选提前到大一进行专选, 这样可以使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研究, 从另一方面来说, 又能在大三、大四学年利用更多的时间去争取考研或者找工作等, 这对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密切联系的。许多学生在进行专选的半年里, 对专业技能的认识与研究更加深刻, 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2.2、存在的问题
(1) 由于过早的进行专选课选课, 是很多学生不能真真正正的确定自己所适合的专项或者是自己喜欢的专项。
(2) 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但由于缩短学时, 部分普修课程无法正常进行, 导致教师上课赶课时, 讲课时对重要内容一带而过, 许多内容都被漏掉, 很多细节都被忽略过, 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总结的时间较少, 这样一味的赶着讲课而真正的知识却没学到, 是否违背了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甚至反而阻碍了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呢?值得深思。
另外, 学时的压缩, 导致学生在上学期间学业压力加重, 由于课时进度较快, 导致有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要进入新的知识的学习, 长期下去, 学过的知识还没掌握, 又要学习新的知识, 大多学生开始放弃学业, 从而迷恋游戏、网络、交友等, 这些问题非常突出, 而且如果在改革中不注意到这些, 其发展会越来越严重。
2.3、发展建议
(1) 专业课加大培养力度的同时, 也要注意普修课技能的掌握, 形成一专多能的良好状态。
【中学生体育技能培养】推荐阅读:
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06-16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10-08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1-10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09-28
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论文11-05
中学体育教学中兴趣培养与教育策略探讨论文07-06
学生技能培养07-18
口腔学生操作技能培养08-30
注重学生信息技能培养论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