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精选12篇)
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篇1
德育工作一直是一项系统的复杂过程,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意识的培养,是在健全学生人格中多了助推的力量,多了一份能量的补充。在努力培养“中国心、世界眼、现代脑”人格健全的复合型人才中,责任意识的培养是绝对必要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合力。“办负责的学校,当负责任的教师,做负责的学生”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目标。我校将责任意识培养作为德育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让责任意识做良好品格的奠基部分,让学生以责任意识衍生出更多的好品格,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拥有一笔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比尔·盖茨说:“你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责任意识是做人的基础。如何解读责任心呢?“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由此可见:责任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保障。
从成功学的角度讲,一个拥有爱心、道德感以及责任感的人,较容易取得成功,并且其生活也最容易获得幸福。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属于德育范畴,更归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国家教育部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课程要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百度上这样解释“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但责任意识是其建设的内核。责任感的培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零零后,通过我多年在教学一线的探索与研究发现,学生责任意识弱化问题普遍存在。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都没有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依赖性强,责任心差,认为学习是为父母学,考试是为老师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从我的调查和了解中发现,有的孩子不会系鞋带,有的孩子不会记作业,有的不会扫地,擦灰等等。还有的学生心里自私、狭隘,不会与他人分享,遇事斤斤计较。分析原因,就是孩子的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公共道德的博爱精神。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重点在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公共道德培养以及博爱精神的培养。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助推责任意识的形成
(一)学校理念引领,奠基学生品行
作为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帮助刚入校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责任担当意识,并一路引领他们到小学毕业,从而形成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学生从一年级入校开始,我们就应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每个孩子的灵魂都沉睡着一个最好的自己,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头沉睡的雄狮。养成教育就是唤醒沉睡雄狮的最好药剂。实践证明从学习、生活、道德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在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唤醒,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责任激情。
(二)行为习惯训练,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也是我最欣赏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善良的,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播,使其行为举止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其责任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终生发展。在校园生活中,倡导师生保持校园清洁,不可随地乱扔纸屑杂物,这不是小事,即是培养卫生习惯,又是培养“讲究卫生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在心中形成我有保持卫生的责任。此外,校园里右侧行走的要求,在孩子头脑中形成了我是良好秩序的执行者和保持者。我上下楼的规范行走,让校园里秩序井然,遵守校园规则这是我的责任。如此倡导和解读校园规章和校园文化,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就会接纳这样一个信息:我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努力学习,是为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这是我的责任!我参加体育锻炼是让身体更加健康,拥有好的身体是对自己负责!如此一来,生活处处是教育的场所,如此一来,学生认真看待每一件事,以饱满的热情,在高效中积淀责任意识。
二、培养公共道德精神唤醒小学生责任意识
(一)私德教育转化成公德教育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应该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孔子的五伦私德,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更应该懂得超越私利的公德契约精神,即“个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地位低的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非利益交换的求助者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尊重公共利益,尊重公共的行为规范,从小形成责任担当的意识。现代社会重公共交往,现代社会中大量的非利益交往,是超越私利的交往,人们更重视契约精神,公德精神凸显其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使其形成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公共道德优良品德,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走在马路上,随手扔一张纸就是破坏了公共卫生,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就是扰乱了公共秩序,乘坐公交车不排队或者排队时加号,成坐地跌或电梯不懂得谦让先下后上等等。这系列问题就是公共道德意识的缺失,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知道在公共场所应该这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学校作为育人基地,可以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小学生展开交流探讨,明确公共行为的是与非……经过这些精心设计的环节进行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会渐渐形成。在幼小的心中会明白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会用责任之心在心田筑起一道防范不良品行的“长城”。
(二)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示范者
立德树人,关键在师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教师的专业精神、为人处世的态度、外表与精神风貌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言语表达、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为师者,首先要具有责任感,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学习的榜样,用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小公民。老师的一言一行也在诠释的为师者的责任。如:老师认真批阅的一本本作业,老师精心备课批注的教材、老师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学生……虽平凡的小事,但体现了老师的责任之心,让孩子深刻地感受到正能量。
三、培养学生博爱精神提升担当意识
(一)义工服务体验让孩子受益终身
许多欧美国家家长认为,学习不会影响孩子的人生,决定孩子人生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学习而是道德。博爱,就是一种更高的道德境界。古语说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国外教育体制规定,学生只有做义务奉献到多少学时,才能换取学分,拿到毕业证。课余时间学生会到残疾人学校做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慈善活动、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等活动,更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帮助别人、温暖别人。到养老院、福利院、孤儿院去义务服务,陪他们聊聊天,给他们洗脸、教孤儿院孩子学习功课等等,这些孩子的内心里从小就充满的温暖和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奉献得越多,回到学校里老师、同学们就会越发喜欢他、赞扬他。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是超越了个人利益的人文情怀和博爱精神。
(二)家国情怀让孩子大爱无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国才有家。我们要时刻饱含对国家刻骨铭心的热爱。以家国情怀养正学生人格,培养责任意识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的爱国之举,都作为我校校本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理念:国家的兴衰是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有一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意识!同时我们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结合责任意识,学校先后开展了“梦想少年”“书香少年”“美德少年”的评选活动。活动初选阶段在班级进行,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美好的机会。通过聆听和展示,孩子们从伙伴的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向上向善的东西。通过活动,孩子们明白了爱国先从爱班级开始,一起为集体履行义务、处处维护好集体的荣誉,就是一种担当。如果由此升华成高尚的品格,可以说这又是人生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爱与责任的完美融合。通过争当“梦想少年”等活动,孩子们深切的感受到爱家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
四、家庭教育从生活中关注责任培养
家长应该从四个方面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不要过于包办代替,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慢慢学会对他人、对同学、对班级、对集体负责。二是让孩子承担自己所犯的错误。例如在超市不小心损坏了物品,一定要照价赔偿,并向工作人员道歉。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敢于承担自己的“失责”,不逃避责任。三是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其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例如洗碗、扫地、倒垃圾、晾衣服等等,瑞然是一些简单的事物,但也是生活中应该学会的基本技能。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同时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成员有义务有责任分担家务劳动。孩子的责任心在会在做事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四是培养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许多孩子在做事时容易三分钟热血,虎头蛇尾,缺乏坚持力。家长要采取鼓励、比赛、记功等方式,帮助孩子形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能培养孩子有恒信、有耐心、有毅力。
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现代中学生思想敏锐,勇于进取,有了一定的责任感,特别是有些学生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由于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缺乏实干精神,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如果教育者还让教育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教育就会失败。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近年来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呈现出弱化倾向。因此,笔者以为,在紧抓公民道德建设、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时代的要求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早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适应新时代政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上海市二期课改时,就对本市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如下要求:(1)有强健的体魄;(2)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3)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4)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5)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6)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其中就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责任感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就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真正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进入更加辉煌灿烂的时代。
二、培养责任感是优化现阶段学生心理思想的需要
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潮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责任意识弱化的现象,需要加大责任感的培养力度。具体表现在:
1、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薄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却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甚而至于,有关机构作过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
2、公德和规范意识淡化,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学生不仅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而且考试作弊,混日子,混文凭;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不关灯; “厕所文学”、“课桌文学”、“公园文化”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公民意识淡漠
责任感是人们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的一种情感。青少年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而且随着进入中学,自我意识发展而强化,但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使之在中学阶段并未使这种责任意识的内涵、外延得到扩大和深化,特别是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青少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和近视,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好心不得好报,于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的是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三、构建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实施体系
笔者以为,学生责任感的主题应该包括:对己讲自尊,对人讲尊重;对事讲责任,对国家社会讲奉献。因此,教育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落实工作:
1、确立“五个目标”
(1)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2)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3)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
(4)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5)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2、落实“六个层次”
(1)感受现实,增强学习责任感 了解社会关爱,奋发努力学习。操作载体:新生入学教育(军训、行为规范教育);访谈有关人士(校内:班主任、任课教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校级领导。校外:政府官员、社会贤达、家长代表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了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思考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人生理想;参加团课党课学习,开展党团学习小组活动。
(2)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操作载体:竞争岗位(设立多层面工作岗位,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培养主人翁的精神);岗位评价(从社会服务、行为规范、学习等方面评优表彰)。
(3)和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 呼唤真诚的理解,渴望亲情的牵手。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谐互动的教育环境。操作载体:学生与家长书面交流、直接对话(节假日、双休日做家务等活动,进一步沟通两代人的情感,体验为家庭尽责的愉悦,并把学习与承担家庭的责任联系起来。)
(4)坚定对生活的责任意识 直面教育改革,增强人生能力。操作载体:开展新课程理念大讨论(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和老师都是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提倡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读书征文活动、读书报告会,开拓视野,提高鉴赏品位,反思人生感受。
(5)探究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责任 关注祖国和人类的命运,让小我融入社会。操作载体:根据学生特点,以做全校榜样为目标,设计活动;提倡助人为乐的风尚,鼓励学生个体对生活的关注,对学习困难同学的关心,带着对生活的不同理解,独自走向社会,走近弱势群体。
(6)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 履行公民权利,承担公民责任。操作载体:18岁承认仪式;共青团致辞、前辈的祝福、成人的心声、党的祝愿以及宣读成人誓词等;以中学生的姿态,为校风建设承担责任;各年级特色教育活动。
四、制定培养学生责任感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以为,培养学生责任感,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1世纪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着眼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包括使被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趋势决定了我们进行责任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将来能立足与生存于社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科学性原则
任何一种发展目标的制订都要有科学性,责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的制订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学说的理论,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每一个年级段的学生提出的责任教育目标,都要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即责任教育目标的制订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层次,形成科学体系。制订各个年级段的目标时,既要注重阶段目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注重各阶段目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4、操作性原则
责任感教育的目标要有可行性,能够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案。
5、渗透性原则
对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停留于口头的说教,而应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中,渗透到学校管理中,渗透到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学校开展的活动中去。
6、激励性原则
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要对学生多引导,多鼓励表扬,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3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意识;信息技术
一、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培养个人目标责任意识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去设定一个课堂的学习目标,从而培养他们的目标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要对自己所设定的目标负责任,要去努力实现。在小学生打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设置教学的目标,比如A学生说“我这一节课准备记住打字时手的姿势”,B学生说“我这一节课准备记住每一个字母在键盘上的位置”,C学生说“我这一节课的目标就是能够一分钟打20个字”。虽然看起来只是单纯地进行打字的教学,但是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给自己设置学习的目标,然后他们就要对自己所设置的目标负责任,在课堂上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然后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看学生是否已经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培养学生要对自己所设置的目标负责任的意识。
二、利用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
无论是什么科目的教学,现在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教学过程中,教师都知道的是通过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但是其实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也可以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意识,这个时候学生不是以个体存在的,不是完成个人的目标就可以了,而是一个团队都能做好才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学生有集体的责任意识,加速自己的学习,及时去帮助他人的学习,然后提高整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图形的复制、旋转”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去进行,看看哪个小组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员学会这个知识点,这个时候可能有的学生会学得快一点而有的学得慢一点,这就需要教师去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让学得比较快的学生去帮助学得相对比较慢的学生,从而使一个小组共同进步,共同去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利用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意识。
三、利用帮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意识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就是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而有的学生还是云里雾里的,因此教师就可以安排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课下去帮助那些没有掌握的学生,给他们补习。这个时候就需要去培养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有的学生可能会想“我已经把我自己的内容学会了,为什么还要课下去浪费我的时间呢?”学生自我意识比较严重,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意识,以至于有的时候其他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并不愿意伸出援手。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制定这样的帮扶政策来建立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感,并把这一项列入对学生的考核中,让学生意识到对他人的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比如,在教学“认识Word”时,有的学生因为家里有电脑,所以在平时就已经对这一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或者父母不让接触,因此对这一部分内容比较陌生,学习起来就会更难一点,所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
四、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呢?因为现在的社会中,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也没有责任意识,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敢承认,即使承认了也不愿意去承担后果。然而,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是国家未来的支柱,作为教师,无论我们教授的是哪一门课程,我们都有义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真正去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总之,有的小学信息教师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无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因为它是一门需要学生去学习操作的课程,跟责任是没有关系的,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利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教学手段去抓取可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点,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抓取可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点呢?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慢慢研究,希望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增长。
参考文献:
[1]贾志敏.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4.
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篇4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分析
当今的大学生, 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 他们思想开放, 乐于进取, 追求自我, 肩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任。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自我责任意识减弱
自我意识作为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社会关系的认识, 是构成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调节器, 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升华责任意识的内在动力。自我责任意识减弱主要表现在:1.对自己的学习不负责。进入大学学习后, 由于学习压力的减小, 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 许多大学生觉得学习轻松, 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 开始放任自己, 原来养成的严格的作息规律不再遵循, 睡懒觉, 迟到成了家常便饭, 甚至旷课也觉得无所谓了。对学习的要求也大大降低, 不求高分只求及格成了这些大学生的口头禅。有的丧失学习目标, 缺乏学习的动力, 整天游手好闲, 虚度光阴。2.对自己的情感不负责。许多大学生把在大学谈恋爱当作一种时尚, 盲目随从, 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寻找恋人上, 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情侣毕业后并不能走到一起, 在校期间的性行为只是一种“生理需要”。3.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许多大学生不仅没有强身健体的意识, 上体育课也是敷衍了事。有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 通宵达旦, 身体严重透支。
(二) 家庭责任意识淡薄
家庭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家人意识和感恩意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作为子女, 作为社会中的人的根本义务和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就是孝敬父母。一些大学生平时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只考虑自己, 不考虑家人。他们往往把家庭当作经济来源地, 只在自己需要时与父母联系, 却很少给家人以必要的关心和问候。有些大学生的在消费时, 盲目攀比, 追求时尚, 毫不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有的超前消费, 到处借钱, 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虽然大学生家庭的富裕和贫困程度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 但我们提倡的应是与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理性消费。往往有部分人碍于面子, 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作祟, 无度地向家里伸手, 2005年引发南京高校大学生广泛讨论的“一位心酸父亲的来信”, 就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缩影, 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父母感恩和负责的家庭意识淡薄的现状。
(三) 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认识, 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 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和社会负责, 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 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现象较为突出。许多大学生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 却很少关心国家大事, 社会热点。如十七大召开的时间, 新一代国家领导人是哪些, 神舟七号何时升天与返回等等, 有的大学生是一问三不知。他们凡事从我出发, 以我为中心, 把他们的生活置身于社会之外, 缺乏必要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他们强调个人为主体, 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 对他人他事却比较冷淡, 对集体活动更是漠不关心, 缺乏协作观念和奉献精神;他们对社会不良风气视而不见, 对违法犯罪现象袖手旁观, 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他们考试作弊, 替人代考, 学费欠而不交、贷款贷而不还, 缺乏社会诚信意识。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形成的原因
(一) 错误价值观的误导
大学生身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社会变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大环境之中, 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各方面思潮的影响。在实现人生追求中, 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 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 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2]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 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 时时从“利己”出发, 对同学漠不关心, 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 不关心国家大事, 缺乏社会责任感。一些大学生认为, 个人价值的实现, 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 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 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 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 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 不讲职业道德, 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 损人利己, 损公肥私。
(二) 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占多数, 他们生活条件优越, 在家倍受宠爱, 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 养成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 不善于团结, 不善于竞争, 不善解人意, 缺乏协作精神, 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父母的过分溺爱, 使他们缺乏生活上的磨炼, 没有经历什么困难和挫折, 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使之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 显得意志脆弱, 克服困难的能力差。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大学生对自我过分关注, 考虑问题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 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 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 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 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 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弱。
(三) 社会方面的不良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 出现了高收入阶层, 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 大肆挥霍, 一掷千金, 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 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道德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 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消极的东西传入, 无疑会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一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 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 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3]“追求利益, 金钱至上”的金钱万能观念不仅使人际关系庸俗化, 也促使人们走向贪婪;“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个人本位思想使不仅使人际关系冷漠, 也使人们变得自私无情。这些不良观念和现象的容易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 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一)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高校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以集体主义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导向, 坚持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以便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要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艰苦创业和诚实劳动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为行为准则、以为人民服务为道德追求为主要内容, 正确引导大学生妥善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目的与手段、精神与物质、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创造与享受、规范与自律、义务与权利的关系。具体要做到:首先,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广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 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增强其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其次, 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人生理想以及世界观等思想意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要求, 使他们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主义伦理准则和法规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再次, 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通过这些教育, 使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青年的自我价值。
(二) 家庭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是一种品德,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 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大学生中一部分群体之所以缺失责任意识, 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感恩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青年文化群体, 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家庭及其成员, 学会体会家人的不易, 从思想上尊敬、热爱双亲, 在行为上要体现出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爱己才能爱人, 爱父母才会爱国家、爱社会。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们明白父母对他们无私的关爱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眷顾, 帮助他们走出迷失的怪圈, 更好地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发愤图强, 用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父母, 并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不能好高骛远, 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 对师长有礼貌, 尊重老师, 关心理解父母, 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小事做起,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要从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孕育出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学生对父母感恩, 对老师感恩, 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 进而增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 并使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三) 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所在。首先, 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 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离不开社会,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 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 社会又离不开个人, 没有个人, 社会就不能存在, 就此而言, “社会本质, 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如果大学生正确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就有利于其社会责任意识的产生。其次,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要求大学生对社会要有一种强烈的感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至理名言都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人决不会将自己与社会、与人民对立起来, 更不会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而是将个人与社会有机的协调起来, 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 实现个人价值, 找到人生的意义。再次, 要注重实践, 在实践中接触到社会的需要, 让大学生有对他人和集体有更多的负责机会, 以及自身通过承担具体责任所带来的自豪感, 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钟丽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弱化原因探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
[2]杨德广, 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研究报告 篇5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家庭、集体、祖国、社会负责的认识、情感、信念。
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指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促使小学生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祖国、社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信念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行为。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研究现状
从我们目前检索的材料看,在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与研究方面,国内外的一些教育研究机构,仅把它当作心理学、教育学或思想品德的一个分支来研究的,提出问题多,解决问题少。2002年北京一所小学的少先队组织曾开展类似的研究,其研究的目的、目标、内容、方法都与本课题有很大差别,且至今未见研究成果的问世,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至少在本地区处前沿。
二、研究价值
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的“21世纪挑战与教育改革”的会议上指出,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能真正地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责任心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今天的小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如果他们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对自然的积极的情感信念,没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积极行为,那么我们目前的一切教育只能算是对受教育者的谋生教育,是一种偏离教育方针的畸形教育。
我国当代小学生活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社会大环境中,尽情地享受着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成果,生活环境优越,个人利益至上的意识强,缺乏承担责任的愿望、能力和勇气,这正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科学地确立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目标体系;
2、探索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3、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活动及效果的评价方式。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
1、小学生责任意识达成目标研究;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不同,其责任意识的培养内容和目标也应不同,研究各年龄段或学段达成目标的内容和理论依据。
2、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实行素质教育和落实新的课程标准,为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研究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过程中开展责任意识培养的切合点和意义,探究其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原理。
3、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方法与途径的研究。(1)学科教学中责任意识培养方法研究
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说教,学校和教师首先要树立责任意识,研究解决小学生意识培养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拓展培养空间。
(2)小学生意识培养活动设计研究
按照“知——情——意——行”教育原理,研究活动教育法的形式、内容及开展方法。
4、“三结合”教育的一致性、连续性研究。
根据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原则,探讨“三结合”教育在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的内容、方法。
5、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评价方式研究。
研究科学的评价方式,使之不但能促进小学生积极负责的意识形成,而且能促进学校和教师开展此项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和认知水平,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为教材,以社会广泛提倡的社会公德和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天兴亡为己任”为目标,激活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机制,理顺各方面的教育,突出主体性,坚持实践性,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层次递进、螺旋上升。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
1、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个性体验,在学生的“认知——行为——习惯”上把握导向,逐步化他律为自律。
2、开放性原则。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融入社会,激发负责意识的形成。
3、实践性原则。道德教育的基本特性是实践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颂扬真善美,体验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4、教育影响系统性、一致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把家庭、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家庭和社会中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09.10-2010.1)
1、查阅文献,组建研究小组。
2、学生状况分析(研究对象前测)。
3、培训课题研究教师。
4、制订培养目标。
研究阶段:(2010.9-2011.12)
1、修订课题《研究方案》,修订《培养目标》。
2、制订每学期的《研究计划》。
3、按计划开展教育研究。
4、定期召开研究总结会、研讨会。
5、研究对象后测。总结阶段(2011.12-2012.4)
1、整理各种研究材料,进行统计、分析。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形成各种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方法:
1、以教育行动法为主,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阶段,采用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2、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强化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活动教育法、课程渗透法、日常行为训练法、创设情境法、榜样激励法、名言激励法、故事情景训练法、社会实践法。
3、教育经验总结法、分析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小学生责任意识属于德育范畴,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也是促进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重要手段”,小而言之,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大而言之,是培养合格接班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
3、责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它无论作为道德品质,还是行为习惯,都是可以通过外在手段加以建立和培养的。
4、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不是小学教育现有内容的节外生枝,而是素质教育的延伸,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小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一定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5、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应该有具体的目标、方法和标准,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有规律可循,通过研究,应该可以找到它的教育规律。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小学生责任意识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2010.1 子课题的研究报告 论文 2010.6 学生跟踪调查资料 2010.9 社会实践活动记录与分析 2010.6 相关活动影像资料 影像资料 2011.6 课题结题报告 论文 2011.6 研究论文汇编 2011.6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能力,课题主持人担任过县级课题主持工作,参与了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学研究领域取得过丰硕的研究成果。
2、教学研究的硬件设施齐备,可以通过宽带联网,获取研究资料快捷。
3、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扎实,已占有了相当的研究资料。
历史教学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篇6
作为学校基层管理者的一员,几年来,我一直在德育工作中落实对学生的责任教育,这也逐渐的影响了我的教学。使我发现,历史教学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之外,还是培养学生责任心、责任感、责任意识的最好的载体。
一、让历史教学引导学生的责任担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在感受经济发展带给人们幸福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思想观念的剧烈冲击,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忽视集体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等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已严重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被一点一点的蚕食,部分学生中存在: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对同学没有热情、对班级集体漠不关心,遇事以我为中心等令人担忧的现象。作为历史教师,自当立足历史这一学科优势,在教学中利用详实的史料,先进的人物,感人的事迹,来传递正能量,来引导学生勇敢的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如何做成事,就要心中有责任。
二、让历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责任行为的高效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历史改变不了过去,但精通历史却可以引领自己的未来。学好历史,就等于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每当铃声响起,面对仍没准备好上课的同学,可以会告诉大家,铃响声起,老师的责任是做好授课准备;那同学们的责任是什么呢?学生们自然会回答做好上课准备,几次下来,他们便会养成课前提前候课行为。上课过程中,如遇到学生开小差,睡觉、摆弄东西、走神等问题,教师可以会适时提醒学生,作为老师的责任是认真讲课、组织教学,那学生的责任是什么?学生们自然而然会回答认真听课,老师可以再加上一句积极参与、动脑思考等等。课后学生没有很好完成作业,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自己负起责任,挽回没有完成作业的损失。其实,每一位学生都不希望被扣上不负责任的帽子,哪怕是班级最懒散的学生也不例外。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责任潜意识,只不过需要教师去尊重,去发掘,去培养,去引导。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的通过有效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责任行为。
三、让历史教学内容学成为唤醒学生责任意识的主要载体
1、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高尚的责任精神,在讲授中国古代史时,可以以古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感染学生。春秋时期,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14载,用自己所掌握的学问、知识积极主动的去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向后人展示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战国时期孟子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西汉帝国双壁之一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大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朝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人的言行,无不告示后人,“人生在世,应有家国情怀,要有责任意识”。以历史教学为载体,在学到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就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史实,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一句句并不陌生的名言,让学生自然而然去领悟那就是一种社会责任、就是一种历史使命,引起学生共鸣的同时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让近代文内容成为激发学生责任意识的动力
中国近代史对于国人来讲是屈辱的痛,但也促使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讲授中国近代史时,通过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可向学生展示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英勇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前赴后继,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重任。如清末力主禁烟运动的林则徐,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把个人的生死祸福置之度外,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裕谦、海龄等将士,为抵御外侮壮烈牺牲;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林永生等誓死抗击倭寇捍卫海疆;在抗日战争中,杨靖宇、左权、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抗日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出川抗战八百走一人还”的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和人民群众,更是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从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的100年间,为抵御外辱,无数中华儿女用气吞山河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在民族生死危亡关头的总迸发。尽管世事变化,但是学生一定能够懂得,不变的是一种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
3、立足当下培养学生为民族之腾飞而发奋向上的责任意识
新中国60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所以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除了党的正确领导外,还有无数个焦裕禄式的干部、雷锋式的战士、王进喜式的工人、张莉丽式的教师、袁隆平式的科学家等各行各业优秀华夏儿女勇担责任、努力拼搏的结果。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全人类,从更宽阔的视野、更高的境界,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教育学生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让学生明白,自己就是祖国的未来,家国的希望。时时处处鼓励他们立足当下,对自己负责全面发展,对他人负责协作提高,对集体负责任劳任怨,对社会负责做好准备。
四、传道者本身要成为学生學习的榜样
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责任心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讲一两节历史课、介绍一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一两次简单说教就能够实现。作为传道者本身的教师要处处做到严格自律、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时刻要以身示范;教学中,始终抱着一颗责任之心、积极的态度,创设情境与学生进行真情交流、不厌其烦、耐心指导;生活中,以关心爱护同学的行为,感染学生同样的关心爱护他人。
祖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历史教师唯有肩负责任,戮力前行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才能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篇7
很多班主任认为:如今的学生越来越难管, 即使每天尽职尽责, 想尽办法管理, 但管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班主任只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 没有把学生当作班级的主体, 忽视了班集体建设与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关系。因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 使学生形成一种惯性思维:班级管理制度都是班主任管理自己的, 从而不会产生“这是我的责任”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
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的责任感得不到培养,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得不到发展, 而班主任整天忙得团团转还是事倍功半, 班级管理的实效得不到提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谈几点认识。
一、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责任心
1. 亲自示范, 感染学生。
经验证明, 身教胜于言教。因为少年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 生动的榜样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例如, 看到地上有纸屑等就亲手捡起来, 这一无声的动作比单纯的说教更加有效, 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必将会以教师为榜样。
2. 注重细节, 强化认识。
培养学生责任感要从小处着手, 让学生在做每一件小事时都负起责任。如, 搞好个人卫生, 不乱丢废弃物, 用了他人物品及时归还, 维护公共场所卫生, 离开教室时关窗、关灯、关门, 爱护公物等。这样有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而且有助于养成他们遇事主动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因此,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并要求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有益的劳动。
二、在“小小的惩罚”中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 也不是伤害, 不是心理虐待, 也不是歧视。但惩罚需要尊重与信任, 在进行惩罚教育时, 要顾及学生的承受力和尊严, 不要让学生难堪。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要惩罚他时, 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 再指出他的错误, 提出改正错误的办法。
三、在实际锻炼中强化学生的责任心
培养责任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是一个由知到行的渐进过程。它不是单纯向学生讲道理就能奏效的, 也不是几次具体的情境感染就会成功的, 它需要意志的支持和实际锻炼。如, 在班级工作中采取“班务承包”的管理形式就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 这样可以发挥班集体优势, 培养学生良好性格, 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 教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分配任务与执行任务的矛盾, 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行动服从集体行动的前提下, 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任劳任怨的性格品质。
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篇8
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剖析
(一)自我责任意识淡薄
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主要表现在
对自己的学业不负责,不思进取。不像中学那样时时有老师监督着,大学更注重自我学习,因此很多时候是由学生自我管理,很大一部分同学失去了方向和动力,作息时间混乱、随意旷课、考试作弊等。其二,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当碰到一些挫折时,没有勇于面对、努力去克服,却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更无法奢求其承担其他责任。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曾说:“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乐观的人不会被失败击倒。在面对恶劣环境时,他们会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更努力地去克服它。” (3) 大学生是成年人,应爱惜自己的生命,体会父母含辛茹苦的抚养和社会的殷切希望。
(二)家庭意识欠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游子吟》表达了古代游子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以及孝顺父母的责任意识。所谓的家庭责任意识,简单而朴素,就是对家的爱,对父母的孝心。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人的宠爱,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激、关心父母。有些学生平时在学校里不主动打电话给家人,只到了没钱的时候才会打电话要钱。孝顺是我国的优秀传统,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孝顺父母应是一个很基本的道德品质,大学生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能力时当报答我们的父母。
(三)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当今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有着一定的理解,志愿服务、奉献
爱心、激扬人生、鞭挞恶疾,无一表现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向个人利己主义倾斜的现状显而易见,很多时候,集体利益往往被他们忽略,对他们没好处的事情往往不会去做。在不少大学生眼中,上大学仅仅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够找到一份薪酬高又稳定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而没有说要为社会作贡献,报效祖国。有的甚至一味地抱怨学校和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该为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当代,一些人无限扩大了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为了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忘恩负义等不良现象在社会中蔓延。大学生置身于这些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影响,渐渐地把责任意识抛诸脑后。
(二)家庭教育忽视责任意识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家庭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比如责任意识培养,从而使得当代大学生缺少责任意识,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只讲索取不讲付出的心理。这就使得大学生们无法切身体会父母的辛苦,不能体谅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利益我来享受,责任推给别人。这就是当今社会上出现一些有才无德的危险品的根本原因,不仅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还使含辛茹苦培养其长大的父母和无私育人的老师为之痛心。
(三)大学生自身意识水平不足
自我意识水平不足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乃至缺失的内在因素。首先,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生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不能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思维的片面性,使他们不能全面正确看待社会问题而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其次,人生价值目标的缺位。他们容易把对自己的责任同对集体与社会的责任对立起来,不能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呈现出矛盾性 (4) 。
三、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应提高道德修养
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拥有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信念,不断健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首先,大学生要有人生目标。人生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 (5) 。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残缺的,大学生还应有相信这个目标能够实现的信念,然后为之奋斗。其次,大学生应进一步明确责任意识,铸就责任品格。对于责任意识,大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解,但这种认知是比较粗浅的,要把责任问题提升到人生的重要地位,更加明确责任意识。责任品格是在具有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承担责任的基本保证。大学生要不断进取,在形成较完善的责任意识以后,形成高尚的责任品格,学会勇于承担责任,自觉付出行动履行责任。
(二)注重责任实现能力的提高
责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熏陶和反复灌输,并进行长期的责任教育实践,才会使大学生形成较为坚定的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责任习惯。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即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各阶段相应的责任。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曾说:“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可以给自己确立合适的目标。通过自我认识能力的培育,提高责任认识能力。
其次,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 (6)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要想充分地展现自己,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是一门同样高深同样博大的课。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社会服务,不但能更好地贴近社会,了解社会,还能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加强。
最后,培养自我激励能力。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挫折,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自我激励,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不断努力,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达到目标。同时,通过责任目标的实现,能力的加强,从而进一步激励自己,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实现人生价值,提高责任感。
(三)加强责任教育制度建设
责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该被淡化或者边沿化。
首先,高校应把学生责任感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中,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调查实践。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简单地授课、拿到学分,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加以强调,形成思想政治课内容体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并结合素质教育、基本道德规范等。
其次,在政策律令方面,学校要把学生的责任感列入毕业考核之中,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硬性约束力,以促进和引导大学生责任感的强化 (7) 。
最后,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设置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责任教育内容。新生入学时,可以开展适应性教育,让他们能够尽快转变状态,进一步树立人生目标,培养责任意识。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学校要经常进行人生规划、责任感强化等方面的教育,可以开展一些名人讲座、团日活动、各种比赛等活动,让他们的大学生涯有目标有方向。大四的学生即将走上社会这个大舞台,学校更要掌握好学生的责任状态和思想动向,在学生走上社会的路径上把好关,做好培训工作,加强引导和教育。
参考文献
[1]Abramson L, Seligman M, Teasdale J.Learned help lessness in humans: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Journal of AbnormalPsychology, 1978, 87 (1) :49-74.
[2]Barry R, Schlenker, Thomas W, et al, .The Triangle Mod-el of Responsibility.Psychological Review, 1994, 101 (4) :632-652.
[3]James C, Overholser.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Pro-moting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rapeutic Change.Journal of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 2005, 35 (4) :369-376.
[4]Schlenker, B., Britt, T., Pennington, J., Murphy, R.&Do-herty, K.The triangular model of responsibility.Psychological Re-view, 1994, 101 (4) :632-652.
[5]Sweeney P, Anderson K, Bailey S.Attributional style indepression:A meta-analytic review.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0 (5) :974-991.
[6]姜勇, 庞丽娟.幼儿责任心维度构成的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J]心理科学, 2000, 23 (4) :417-420.
[7]李保平.透视研究生的责任意识[J].中国研究生, 2003, (3) :42-44.
[8]沈晓阳.论责任的内涵、根据、原则[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 .
[9]叶浩生, 杨文登.责任的二重性及责任意识的培养——给予心理学的视野[J].心理学探新, 2008, (9) .
浅谈中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篇9
1、晓之以理, 促成学生责任认知。
不少学生认为父母、师长对自己的关爱是义务, 理所当然, 而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全凭个人喜好与心情。这一观念上的偏差往往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我行我素, 缺乏责任心。通过灵活的责任教育方式, 丰富学生对责任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责任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责任的内驱力, 提高学生对责任的识别、选择、和履行, 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责任觉悟程度, 端正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 使学生责任行为倾向优化, 形成良好的责任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
2、动之以情, 通过自我感受产生责任感。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反复训斥, 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 那么学生是无法形成责任感的。所以, 让学生学会负责, 首先要利用各种机会去丰富学生的自我感受。只有当学生有了真正的自我感受时, 才能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3、导之以行, 形成责任行为体验是学生责任心和责任感形成的基础。
要使学生理解并且意识到自己担负的责任, 就必须从细节体验做起, 从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行为、生活习惯体验着手, 也就是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责任行为的最好体验, 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责任感的过程。学习、行为、生活中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不是挂在嘴上, 而是体现为具体的行动。
(1)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熏陶是教育者有目的的创设教育情境, 对学生进行积极感化和熏陶, 潜移默化培养受教育者责任感, 其最大优势是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 不喊口号, 不贴标签, 体现一种渗透性、具体性、深刻性, 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 用自己的形象感染学生, 通过各种形式的表彰来强化学生采取正确行为后的成就感, 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树立起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参加自己喜爱的各种兴趣活动,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 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心理需求, 增强学生做事能力及办事信心, 融洽师生感情, 引导学生由活动本身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的乐趣, 最后引导到对某一事物的志趣。
(2) 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决不意味着可以体罚、伤害孩子。那我们又该如何去对待孩子的过失呢?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相反要去赞扬孩子们尝试活动的努力与勇气。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他们几乎可以从所有的过失中学到益处。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可以称为教育孩子的“关键时刻”。如果处理不当, 孩子也许会毫不在意, 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应负的责任, 或者过于恐惧而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处理得当, 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 由此走向成熟, 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现代人。自我教育就是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过程。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意识到哪些是该去做的事情, 哪些又是不该去做的事情, 增强他们的是非感和责任感。
浅谈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篇10
一个人有责任心, 才会自觉学习, 才会不断进取, 才会天天向上。那么, 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呢?
一、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首先应该让学生成为家庭的主人。我曾经问过我们班的学生, 发现学生在家能自觉地给家长做点简单的家务 (拿碗筷, 倒垃圾等) 的人寥寥无几!学生也是家庭的一员, 我们完全可以让他们承担他们该承担的家庭劳动任务, 如扫地、拿碗筷、抹桌子、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等, 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利用一些节日创设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的机会, 使学生学会关心家人。例如:“三八”妇女节, 为妈妈做件事, 唱首歌, 亲手做张贺卡, 为妈妈洗一次脚;重阳节为爷爷、奶奶捶捶背, 说说心里话等等。这些活动增进了学生对家人的关心和理解, 明确了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 应为家里出一分力。
在家里为学生创造机会, 给学生一点任务, 让他们感受做事认真负责的乐趣, 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二、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的另一个重要基地。作为老师可以从小事做起, 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比如说,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班级管理中来, 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机会, 让班中人人有事做, 人人有责负。事事责任到人, 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 从而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为集体、为他人尽责的辛苦和幸福, 从而学会尊重他人, 并经常开展竞赛, 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这学期一开学, 我就给每个学生分配了劳动任务, 让每个学生都有为大家服务的岗位。坚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 放手让班干部管早读、午间阅读纪律。第一次大扫除, 我带头做, 以后打扫卫生, 就叫小干部负责, 分组打扫, 扫完后小干部检查, 检查合格, 再报告老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我在班上实行了值日班长制。我根据学校的四项竞赛, 制定奖惩制度, 力求用具体明确的指标来衡量学生。每周确定一个小而具体的目标, 用红笔写在黑板的右上角, 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当天进步最大的学生, 将成为第二天的值日班长。于是每天放晚学前评选第二天的值日班长, 成了学生最期盼的事。偶尔因为事情多忘了宣布, 总有学生大声地提起。平时坚持多表扬、鼓励学生为班集体尽职尽责。
三、教师以身作则, 促使学生责任心的形成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就是说, 教师要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教师要起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一定要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 教师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 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 教师也要当天批改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 不得隔日。常言说得好, 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有工作责任心的教师,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然会成为学生的楷模, 学生的责任心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 “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 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四、树立学生中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十分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来使他们感知责任心。学生中树立起来的榜样就在学生自己的身边, 看得见, 摸得着, 易于学习。如:有学生能认真学习了或能做好值日工作了, 就表扬他能对自己负责了;有同学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就表扬他能关心他人了;有同学能捡起地上的废纸, 就表扬他有主人翁精神了。对于平时较好的作业, 我就把它贴在学习园地里, 名字上班级写字排行榜或日记排行榜, 让大家都去观看, 进而学习。
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责任意识 培养
为了使学生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改革后,教师通过讲述历史现象与发展规律,能够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教学现状
(一)教材与现象脱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应该改善教学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的结合,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的。但是从现阶段的历史教学来看,教师常常脱离社会现实来讲课,主要按照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介绍,没有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因此导致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模式较为简单
在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当前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使学生逐渐产生抵触心理,继而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点,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导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由于长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低下,不利于学生正常发展,也不利于其日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三)重视度不够
对于高中历史课来说,学生通常只是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点,而对于知识点的深层含义并没有深入挖掘,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是忽略状态。现在的高中生越来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损失。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中生需要努力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便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历史课不被学校和老师重视,导致学生也对历史轻视,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意识的步骤
(一)优化教材内容,正面宣传
对于现在而言,过去是历史;而对于未来而言,今天则会成为历史。现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未来则是今天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我们能够了解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想向学生渗透社会责任意识,应该充分结合历史教材上的内容,激发学生内在的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用历史事件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向学生展示了历史的全面发展历程。因此教师要抓住课改后的特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比如,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中体现的追求自由民主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能够唤起学生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责任感,因而意义非凡。
(二)运用情境教学,激发责任意识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为学生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创设相应的历史场景,吸引学生快速参与到教学中来,为学生还原真实的历史,使学生能够从中领悟到历史事件的真相、发生的原因,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学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情景演示,让学生体会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艰辛,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从而使其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三)提高重视程度
为了不断深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和教师要不断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成长为一个优秀正直的青少年。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历史文化交流、参观历史遗迹、开展历史知识竞赛、举办话剧表演、观看历史剧、历史电影等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历史责任教育,活动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对社会、对人生有进一步的体验,从而促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促进学生的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冬.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齐贵香.高中历史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谈 篇12
对于责任,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责任是指个体自觉做好分内的事情并承担相应的义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作为确定的人, 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这便是一种责任。责任有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构成。责任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一种思维。面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整体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文治教化的作用有力抵制不良风潮对学生心灵的侵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就肯定了中华文化对建设整个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明确讲到“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 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希望我们从中吸取优秀的思想。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中明确地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从中明确指出了责任意识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力地培养与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大量的思想体现了责任意识。主要包括了对自我、家庭、师友、社会、生态的责任。
一.自我责任。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种自我责任, 那就是对自己负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自尊, 即自己尊重自己, 要有气节。孟子就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是作人的气节。其二, 自爱, 即自己珍爱自己, 包括爱惜身体, 注意行为。在《弟子规》中讲“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损伤”。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爱自己的身体, 不要随意的糟蹋。其三, 自立, 即自己能够独立生活。在《弟子规》中讲“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就是让我们学生要珍惜时间, 努力学习。“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这些都是要求我们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要自立。其四, 自强, 即自强不息。在《周易》中提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弟子规》中也讲“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这些都是自强精神的体现。其五, 自制, 即自己节制不良行为习惯。就饮食习惯而言, 在《弟子规》中讲“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就是讲不要偏食, 不要太贪吃, 要均衡摄取营养。就阅读行为而言, 在《弟子规》中讲“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就是要学生不去看不良书籍, 以免蒙蔽聪明, 败坏心志。其六, 自省, 即自我反省。在《弟子规》中讲“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这便是一种自我反省。
二.家庭责任。对于学生而言, 最重要的家庭责任是孝顺父母。古人常讲“百善孝为先”, 在《弟子规》中对孝顺的讲解更为具体。如“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作为一名学生, 只要努力做到了, 便是尽到了自己对家庭的一份责任。
三.师友及他人的责任。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便是对师长的一份责任。在《弟子规》中讲“长者先, 幼者后”。“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有“一省”那便是每天反省自己对朋友是否讲信义。孟子曰:“信于友有道。”在《弟子规》中讲“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也强调了对别人讲话要有诚信, 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负责。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延伸, 便是对他人的责任, 那就是“仁爱”, 孔子说:“仁者, 爱人。”由一种对师长与朋友的小爱扩大到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
四、国家责任。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文化, 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 那便是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如:孟子的“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曹植的“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 韩愈的“欲为圣朝除弊事, 肯将衰朽借残年”, 李梦阳的“向北望星提剑立, 一生长为国家忧”, 苏洵的“贤者不悲其身之死, 而忧其国之衰”, 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于谦的“一片丹心图报国, 两行清泪为忠家”,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等, 都充满着爱国精神, 体现着一种爱国主义情怀的社会责任感。
五、生态责任。生态责任是我们每个人要保护自然,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 生生不息, 让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 孟子说“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都是遵从自然规律的表现。朱熹说“天地别无勾当, 只以生物为心。如此看来, 天地全是一团生意, 覆载万物。”这个地球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的地球, 也是其它生物的地球, 我们要与万物和谐相处。可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要树立节约环保的价值理念。
各类责任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而且相互关联, 在自我责任的基础上依次上升为对家庭的责任, 对师友的责任, 对他人的责任, 以及对社会与生态的责任。
当然, 我们更可以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责任意识,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策略:
其一,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特别是在《语文》课程中, 选取能体现责任精神的篇章来讲。比如说屈原的《离骚》, 诸葛亮的《出师表》,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陆游的《示儿》等等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可以启迪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再比如说《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体现着对家庭、师长、朋友的责任意识。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多讲一些这方面的篇章。其二, 积极开展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讲座, 请一些专家或学者来讲学, 也积极鼓励本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研究专长的教师开展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责任为主题的讲座,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还可以展播以责任为主题的电影来启迪与感染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其三,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或参加公益性活动, 比如说青年志愿者活动, 比如说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等等,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自己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其四, 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师以身作责的表率作用。我们鼓励教师去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与践行中华民族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学生做好表率, 正如古人所言的“其身正, 不令而从。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做好了表率作用,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言以蔽之,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只有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与行为实践, 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意识淡泊的现状, 进一步对“责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并分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责任思想, 最后提出了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
【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论文07-27
学生责任意识培养11-18
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06-08
中学生数学意识培养07-26
中学生篮球意识培养08-05
中学生物理意识培养09-08
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08-22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12-24
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10-19
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