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描写意识(共12篇)
培养学生的描写意识 篇1
中学生作文, 常常内容干瘪空洞, 感情苍白贫乏, 语言平淡乏味, 鲜有亮色。而想让作文写得生动形象, 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写作中的描写意识, 精雕细琢, 力求在细微处传真情。
描写按内容来分, 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正与侧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声与色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远与近的结合、白描手法七种。除上述之外, 还有大家最熟悉的各种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等。运用这些具体的描写手法, 就能写得生动形象。
当然, 这些理论性的东西, 识记很容易, 如何落实到具体的写作中呢?
有效地利用课本。语文课本中选择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在细细品读中慢慢消化描写的相关知识。
教学中我选择了蒲宁《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一段“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 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 记得那槭树的林阴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 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这是那位果商兼果园主雇了农夫来装苹果, 以便夜间运往城里, ———运苹果非得夜间不可, 那时躺在大车上, 仰望着满天星斗, 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 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 真是再惬意不过了。有个雇来做工的农夫, 一只接一只地喀嚓喀嚓大嚼苹果。这可是老规矩了。果园主非但不阻止他, 反而还劝他吃:‘吃吧。吃个饱, ———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
节选的这部分描绘的是一幅果园丰收图, 写出果园丰收的特点:果实累累, 香气馥郁;果园热闹繁忙;果园主慷慨大方。总之, 不仅景色美, 而且人情美, 传达出作者的热爱之情。
具体的描写方法有正面写果园丰收的:满目金黄, 苹果芬芳, 有色有味;有侧面写果园丰收的:有人声车声, 有焦油味, 有长长的车队, 有嚼苹果的动作, 有劝吃苹果的语言, 有热闹繁忙的情景, 有舒适惬意的心情, 有粗犷豪放的汉子, 有慷慨大方的果园主, 尽显美丽淳朴的异域风情, 表现出作者的沉醉迷恋之情。
品读完优美文段之后, 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 或者是总结一下作者蒲宁为什么写得这么美丽动人。学生畅所欲言后, 老师指导学生归纳出描写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比如说
1、要学会在生活中细致观察, 在写作中善于抓住特点。
2、具体描写时, 可以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当然也可以调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 以求生动形象。最好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注意虚实结合, 方能妙笔生花。
3、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无论是景物描写、细节描写, 还是人物的肖像、对话、行动、心理描写, 都必须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服务。
4、描写一般要带有鲜明的感情, 才能以情感人。融入感情的描写, 往往能以情感人, 激起读者共鸣, 尤其是在景物描写中, 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但是要将景物写得美, 决不是词藻华丽就可以的, 而必须渗透作者丰富的情感, 寓情于景, 以情感人, 这样的景物描写才有强的感染力。
在品读了大家的文章后, 找来学生自己的文章, 与大家作品进行比较, 对比之中, 挑一挑自己的毛病所在, 为以后的训练找到努力的方向。
学生的作文片段:“考卷发下来了, 我的数学得了100分, 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 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 这对我刺激很大, 但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
运用所学的描写知识对文段进行诊断:这种非常空泛的叙述在学生作文中颇具代表性, 毫不具体, 也不生动形象。
提出修改建议, 对文段内容加以充实:“我”怎么高兴?同学们是怎么讽刺“我”的?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刺激?“我”的心态又是怎样的?
然后让学生口头上进行具体修改, 最后展示教师修改的作文:成绩公布了。啊!100分, 万岁!我想叫想唱, 想蹦想跳, 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 我笑着迎上去, 准备接受他们的祝贺。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 麻雀变凤凰了!”“哼, 抄来的分也自豪!”“嘻嘻嘻……”“哈哈哈……”轰!我头脑一炸, 眼前暖融融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我想哭, 痛痛快快的哭!不, 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10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能变成凤凰!
培养学生的描写意识 篇2
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教学时应依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领着学生去观察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理解这样用的好处。有如教学“统计图表”后,让学生统计自己一个月的零花钱。同学们每天认真记载,再统计汇报,有的学生说:“真没想到,我一个月竟然用这么多钱?”既运用了数学的知识,加强知识的理解、巩固,又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又大大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我们身边,再我们生活中间,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培养学生自觉参与数学学习和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提出问题;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44-01
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养成积极提出数学问题的习惯,这不仅需要学生在数学教学情境中敢于大胆猜想、大胆质疑,还需要教师对他们的精心培养和帮助。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和激励学生积极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一、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免有不当或错误,这时教师不应加以嘲笑、挖苦,而应肯定他们勇敢提出问题的行为。对于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教师要主动地、妥善地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进行点拨;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重要的还是次要的、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教师都应和学生一起及时作出解答或说明。
例如,在教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课时,学生从课文上只能提出:“什么是同位角,什么是内错角,什么叫做同旁内角”等一些浅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给学生泼冷水,而是对他们勇于提出问题给予肯定的鼓励。接着帮助学生把概念作了层层剖析,深入浅出的点拨、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教给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启发和引导,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在备课以及处理教材时,要善于运用“心理换位”的方法,考虑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并精心设计对学生问题提出过程的启发和引导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一章之前,我先给学生列方程解下面问题:用一块长80㎝,宽60㎝的薄钢片,在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长方体盒子,求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师用一块硬纸板代替薄钢片演示)。
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得出方程X2-70X+825=0后,却被它的解法卡住了。如果教师急于挑明这是什么方程,学了哪里就可以知道,就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起不到创新教育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把它与以前的方程进行比较然后引导提出问题: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与以前的方程有何异同?你能根据它的特点说出应该叫什么方程吗?有没有办法可解等。这样,既能够复习了旧的知识点,又引出了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又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启发学生: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y=kx+b.那么能否写成x=ky+b呢?这时,y还是x的一次函数吗?为什么限定k≠0?又b=0时,出现什么情况?进而引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总之,在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注重设计启发引导的方法,教会学生多提出问题,使之养成习惯和爱好,也就逐渐形成了学生创新的氛围与意识。
三、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数学问题能否得以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要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必须精心设计符合需要的适宜的问题情境。
如以下一道习题:
为了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某校计划购置一批电脑,已知甲公司的报价为每台5800元,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则从第11台开始可以按报价的70%计算。乙公司的报价也是每台5800元,优惠条件是为支持教育每台均按报价的85%计算。问:假如你是学校的有关负责人,在电脑品牌、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前提下,你如何选择?为什么?
本题联系实际,取材于实际问题,也是应用于实际,这样的数学情境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积极推测和探索。学生在思考解答时,可以进一步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甲公司和乙公司的收费满足什么关系?怎样表示这种关系?
2、购买几台电脑时,两公司的收费一样?
3购买几台电脑,甲公司较优惠?或乙公司较优惠?
4、学校需要购买几台电脑?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问题是数学自己心脏”,提出问题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根本措施,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想出各种办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描写意识 篇4
冰球比赛是一项集体的对抗项目。我们高校的学生生活在集体的环境中有较好的团队意识, 但是冰球这项运动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能, 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 而且要求学生必需具备良好的冰球意识, 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冰球意识。才能根据场上双方攻守情况主动寻找对方的弱点和掌握战机, 采取有效的对策, 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人和队友的优势, 克敌制胜, 大学生的冰球意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队伍实力强弱的重要特征。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通过查阅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二) 逻辑推理法。
根据已有的材料通过推理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 分析推理法。
把材料分析整理推理论证提出的观点。
三、冰球意识的概念
冰球意识是指运动员从事冰球实践活动中, 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冰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机能和能力, 它是在长期冰球训练和比赛活动的过程中, 提炼和积累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反射行动的总称。它被认为是比赛中指导正确行动的灵魂。实践是冰球意识的源泉, 冰球意识的形成从心理的角度说, 就是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 运动员在比赛中行动的正确与否, 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取决于感觉, 知觉和思维加工的正确与否, 若思维加工正确, 则形成的冰球意识就强。
四、冰球意识构成的要素
(一) 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的开端和在事情进展过程中顺利的保证。运动员比赛时视觉选择能力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 把视线集中在关键位置区域的运动员身上;运动员的视野范围应是把场上所有运动员的位置和行动收集在自己的视野之内, 这样运动员才能在比赛过程中选择和分析辨别场上各种信息, 及时采取正确的行动。
(二) 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能力强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都会有惊人的表现。分析判断能力是指对事物变化的预见能力, 是意识行动的前提, 冰球比赛对抗激烈, 赛场瞬息万变, 运动员观察到了场上的变化, 应迅速进行分析和判断, 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对策, 才能收到奇佳的效果, 提高运动员场上情况的分析判断能力, 是培养冰球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技战术训练过程中, 首先要求运动员理解技战术特点及变化规律, 熟悉在各种情况下, 攻守双方的行动意图, 结合比赛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三) 快速反应能力。
快速良好反应能力是一个优秀运动员必备的条件。良好的冰球意识要求运动员必须对比赛场上观察、判断并作出快速反应, 才能及时准确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四) 战术思维能力。
战术思维能力良好的人可以降低赢得比赛的难度。战术思维能力是指实施战术方案前或同时, 充分调动和运用自己的各种心智能力去预见可能发生的情况及预测形势的发展, 并迅速准确地考虑对手、自己及全场的情况, 明确自己的战术行动, 选择战术实施方法的能力。
(五) 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对临场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针对各种信息及并合理地采取相应对策的能力, 运动员的冰球意识愈强, 场上应变能力也愈强, 其体能、技术、战术愈能正确, 表现出的战术意识也愈强。
(六) 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冰球意识形成的重要心理基础, 自我控制能力强, 方能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克服双方队员、裁判、观众等各种因素影响, 较好地调节心理状态, 使自己在比赛中尽可能减少犯规, 从而更好地完成比赛任务。
五、冰球意识的培养
(一) 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体育院校冰球专修学生形成冰球意识的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 学生在比赛过程, 对任何一个技术动作的运用, 都取决于能否在瞬间内作出正确的观察和判断, 为此, 在技术训练的初期就必须重视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特别在两个技术动作以上的组合性技术衔接中, 积极正确引导运动员善于观察, 对形成冰球意识, 提高在这一意识指导下运用技术, 战术的能力极其重要。
(二) 在技术训练中培养冰球意识。
学生在掌握动作时, 由不会到会, 由会到比赛中熟练运用并由运用到善于应变, 必须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一般训练原则, 因为掌握任何技术动作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所以教练员能否采取有效手段缩短运动员在非对抗性条下练习和正确掌握动作的时间, 不仅反映训练水平, 而且也是促使运动员在掌握基本动作规格要求下, 引导他们时时具有对抗观念, 善于自我设计对抗因素, 创造对抗条件, 开动脑筋, 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 不断通过自我熏陶, 形成独特的技术特点, 从而促进冰球意识的逐步形成。
六、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战术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 它和冰球技能一样, 是在冰球比赛和训练等实践活动中获得和提高。教练员有明确目的性的战术教育和队员直接经验的获取对学生战术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最重要的影响。
(一) 专修教师对运动员战术教育的主动性。
学生从专修教师那儿获取大量战术理论知识, 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和主动运用战术;才能在比赛中清醒地意识到如何合理运用规则来限制对方队员技战术的发挥, 同时尽可能发挥己方在技战术某一方面的优势。因此, 教师必须坚持主动、有意识对运动员战术理论教育, 才能有助于较快地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水平。教师还应主动、及时地总结比赛经验, 因为,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 必须通过总结才能把比赛中的体会、感受、经验进行理解和领悟, 达到知性认识的不断累积。
(二) 模拟训练。
战术训练是培养冰球战术意识的重要方法, 战术训练只有符合冰球实战要求, 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的战术意识。因此, 每一次战术训练的内容都应是比赛某一部分情况的模拟, 模拟训练时, 攻防双方都是要按比赛的要求去做, 这样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才能在真正的比赛中领会教练战术意图, 发挥自己的战术水平。
(三) 比赛训练。
比赛训练是在模拟进行比赛的一种训练方法。比赛是培训学生战术意识最有效的途径, 比寨时要与各种类型打法的对手交锋, 平时练习的战术才能经受实战的考核, 获得宝贵的直接比赛经验。
(四) 心理训练。
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练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比如在有较多观众的情况下去进行模拟比赛。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与其头脑中表象和概念的形成有关, 而这些表象和概念的建立, 不仅需要多练, 更需要多想, 想与练的结合能提高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
七、结语
冰球意识由观察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战术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控制力, 六种能力构成冰球意识的形成有其独自的规律性, 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 冰球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技战术的训练中, 并注重运动员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是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逐渐形成的, 在专修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和竞技水平的不同阶段, 其战术意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由于冰球运动的复杂性和广大教师、学生、学者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对大学生战术意识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战术意识的训练方法也会存在着各种差异, 随着人们对冰球战术理论的不断探索, 国内外信息交流快速发展, 我国冰球训练和竞赛水平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冰球只在我国北方开展, 但效果并不是很喜人, 所以在北方高校开展冰球运动并且培养好的冰球意识, 将对我国冰球事业的发展和普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大学生冰球意识的概念, 从人的观察能力, 判断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冰球意识的构成要素, 并对大学生在冰球技术战术训练中培养冰球意识进行了分析探讨, 从而使人们对冰球意识的认识和理解更加进一步提升。
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策略 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现代中学生思想敏锐,勇于进取,有了一定的责任感,特别是有些学生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由于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缺乏实干精神,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如果教育者还让教育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教育就会失败。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近年来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呈现出弱化倾向。因此,笔者以为,在紧抓公民道德建设、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时代的要求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早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适应新时代政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上海市二期课改时,就对本市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如下要求:(1)有强健的体魄;(2)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3)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4)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5)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6)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其中就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责任感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就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真正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进入更加辉煌灿烂的时代。
二、培养责任感是优化现阶段学生心理思想的需要
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潮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责任意识弱化的现象,需要加大责任感的培养力度。具体表现在:
1、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薄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却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甚而至于,有关机构作过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
2、公德和规范意识淡化,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学生不仅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而且考试作弊,混日子,混文凭;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不关灯; “厕所文学”、“课桌文学”、“公园文化”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公民意识淡漠
责任感是人们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的一种情感。青少年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而且随着进入中学,自我意识发展而强化,但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使之在中学阶段并未使这种责任意识的内涵、外延得到扩大和深化,特别是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青少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和近视,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好心不得好报,于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的是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三、构建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实施体系
笔者以为,学生责任感的主题应该包括:对己讲自尊,对人讲尊重;对事讲责任,对国家社会讲奉献。因此,教育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落实工作:
1、确立“五个目标”
(1)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2)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3)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
(4)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5)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2、落实“六个层次”
(1)感受现实,增强学习责任感 了解社会关爱,奋发努力学习。操作载体:新生入学教育(军训、行为规范教育);访谈有关人士(校内:班主任、任课教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校级领导。校外:政府官员、社会贤达、家长代表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了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思考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人生理想;参加团课党课学习,开展党团学习小组活动。
(2)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操作载体:竞争岗位(设立多层面工作岗位,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培养主人翁的精神);岗位评价(从社会服务、行为规范、学习等方面评优表彰)。
(3)和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 呼唤真诚的理解,渴望亲情的牵手。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谐互动的教育环境。操作载体:学生与家长书面交流、直接对话(节假日、双休日做家务等活动,进一步沟通两代人的情感,体验为家庭尽责的愉悦,并把学习与承担家庭的责任联系起来。)
(4)坚定对生活的责任意识 直面教育改革,增强人生能力。操作载体:开展新课程理念大讨论(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和老师都是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提倡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读书征文活动、读书报告会,开拓视野,提高鉴赏品位,反思人生感受。
(5)探究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责任 关注祖国和人类的命运,让小我融入社会。操作载体:根据学生特点,以做全校榜样为目标,设计活动;提倡助人为乐的风尚,鼓励学生个体对生活的关注,对学习困难同学的关心,带着对生活的不同理解,独自走向社会,走近弱势群体。
(6)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 履行公民权利,承担公民责任。操作载体:18岁承认仪式;共青团致辞、前辈的祝福、成人的心声、党的祝愿以及宣读成人誓词等;以中学生的姿态,为校风建设承担责任;各年级特色教育活动。
四、制定培养学生责任感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以为,培养学生责任感,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1世纪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着眼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包括使被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趋势决定了我们进行责任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将来能立足与生存于社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科学性原则
任何一种发展目标的制订都要有科学性,责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的制订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学说的理论,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每一个年级段的学生提出的责任教育目标,都要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即责任教育目标的制订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层次,形成科学体系。制订各个年级段的目标时,既要注重阶段目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注重各阶段目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4、操作性原则
责任感教育的目标要有可行性,能够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案。
5、渗透性原则
对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停留于口头的说教,而应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中,渗透到学校管理中,渗透到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学校开展的活动中去。
6、激励性原则
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要对学生多引导,多鼓励表扬,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篇6
一、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应用情趣
“数学”这颗明珠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出来的,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数学教师的职责是把这些宝贵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能够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这就要让学生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应用情趣让学生有兴趣学,有兴趣用。比如“面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亲自摸一摸、比一比、拼一拼、摆一摆,才能更好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理解“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单位测量”时,我设计如下环节:小明有两块长方形地,一块是窄而长的,一块是短而宽的,要在上面铺上漂亮的地砖,但是小明没学过数学不知道哪块地面积大需要的地砖是多还是少,让我们来帮帮他。为了方便大家的比较,老师把这两块地缩小成这样(出示一张窄而长的和一张短而宽的长方形纸)。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不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 大,于是小组合作用学具拼摆在此学生发生分歧,有的学生用小长方形摆满一张纸,有的学生用圆形,有的学生用正方形,还有的学生用正方形只摆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摆完之后大家发现用圆形学具摆不行,因为两个圆形之间有空隙,用长方形摆和正方形摆虽然都可以,但是如果一张纸用长方形摆,一张纸用正方形摆,还是不能确定哪个面积大,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来:比较面积大小要用一样的单位来测量。学生们又用正方形学具验证了一遍,确定我们总结出来的这句话是正确的。如此设计学生不但巩固难解面积的含义还知道生活中铺地砖用到“面积”还为下节课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作了铺垫。
二、让数学走出课堂,体会应用价值
当数学与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学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以后,这我设计这样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2010年的年历。制作年历需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二月是28天还是29天,还可以把一些重要的日子标出来。有的小组还给年历配上了漂亮的图画,制作完年历还可以统计每月出生的人数,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样设计不但能灵活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把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了。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一、创设平等、开放、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 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 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 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索、讨论, 并解决问题, 从中获得体验, 得到发展, 学会新的东西, 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 突出学生主体的作用, 培养创新精神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还要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现代教学活动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要使学生主动发展, 最主要的是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我们以往的教学, 往往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把应该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全部包办了。因此, 要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指导学生主动学习, 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
三、引发好奇心, 培养成功感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是学生创新的潜在能力,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应积极培养和护理。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 使他们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 引发好奇性和求知欲。同时要给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并不失时机地肯定他们的成果, 注意捕捉、挖掘平凡中的不平凡精神, 让学生充分感到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精讲巧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课堂教学怎样做到精讲巧练呢?我认为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确定教学目标要突出“精巧”二字。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主导性成分, 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因此, 教学目标制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 在综合知识、能力、德育等因素的情况下制定。教学目标力求有深度, 有新意, 使学生一接触这类目标就诞生跃跃欲试的效果。教学目标是“精讲”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的“精讲巧练”, 即讲课有新意且有深度, 与讲课配套的练习有深度且有学生充分发挥能力的余地。这样的教学我认为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8
一、融洽关系, 用心沟通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因此, 只有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主体意识才有一定的基础。有人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德。要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必须用爱心搭起一座平等沟通的桥梁,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服务, 进而也为整个教学服务。比如下时课堂教学可渗透“爱学校、爱班级、爱同学、爱老师”的理念。
二、培养兴趣, 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必要的知识, 这就是求知欲。在语文教学时, 教师要自己深入思考有关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步骤等方面的问题, 然后在理解, 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重组, 设计出最有效的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方法。如教师激情洋溢、深沉缠绵的开场白, 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如学生课前三分钟即兴表演和短时演讲。甚至师生中任何值得捕捉的一举一动, 一颦一笑, 都可“拿来”。
三、面向全体, 激活思维
任何一个群体, 自然存在智力的高低, 能力的大小等差异。在一个班的同学中, 同样存在思想的先进与落后、学习成绩的优差等区别。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就必须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 全面和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激活其思维, 放飞其思想, 从而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整体优化。比如, 课堂上可分类施教, 步步递进, 课后辅导时可以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等等。
四、端正态度, 明确目的
端正态度, 明确目的, 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做到这一步, 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读好书, 于人于己, 于家于国, 大有裨益。比如:举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勤奋不止, 奋斗不息”的主题班会, 开展“我手写我心”的作文竞赛活动等等。
五、摒弃唯一, 走向多元
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它不但能巩固知识,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进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 现在还有许多教师忽视对答问的评价, 还惯于走一刀切的统一模式, 他们一脑子的条条框框, 行为规矩, 他们一味地用成人世界的价值观来强制要求正在成长着的孩子们, 对答案的多彩与多元视而不见, 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与创造力, 学生也在老师因粗暴简单的行为给出的“标准”答案面前畏首畏尾、停滞不前, 根本谈不上主动参与。因此, 我们必须摒弃掉成人化的价值观, 让答案丰富多彩起来, 也让我们的孩子“多元”起来。
六、团结协作, 体验成功
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需要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通力合作, 相互交流, 形成默契,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给学生探究研讨的机会, 对一些有争论的问题, 可以讲出各人不同的意见, 对怀疑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 通过研讨把各个学生看到的、想到的集中起来, 使大家对所要认识的事物了解得更全面。由于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研讨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不可以促进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 因此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加强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好途径。
七、解放思想, 拓展空间
众所周知, 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 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 单纯依赖课堂教学远远不够。为了使学生真正“得法在课内, 收效在课外”, 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 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当然, 学生在新语文教学空间里, 其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观念也容易培养。比如开展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社会调查、书法竞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口说我心, 手写我心, 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9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思源于疑”, 创设问题情境, 精心设置疑问, 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 由趣促思, 以思获知。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语言、多媒体设备、环境、各种趣味性的活动等手段, 创设出能引发学生学习疑问的情境。
1. 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 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教师要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教学《毫米的认识》, 导课时设计一个测量比赛。学生在比赛中, 量到不是整厘米时不知所措。这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问:“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尺子上两条短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少?”这样, 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学生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上课伊始, 创设小动物参加汽车拉力赛的情境:小马拉着正方形轮子的车, 小熊拉着长方形轮子的车, 小狗拉着椭圆轮子的车, 小象拉着圆形轮子的车, 小猪虽然也拉着圆形轮子的车, 但车轴不在圆心上。学生观看比赛后, 对车轮总是圆的、车轴总是装在轮子的中心产生了好奇, 总想弄个明白, “问题”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为什么圆形车轮跑得快?为什么同是圆形车轮, 车轴在中心的就转得快呢?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不断探究。
2.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 他们常常希望自己甚至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 给学生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 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最简分数, 师生比赛判断哪些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哪些不能。结果学生发现教师能又快又正确地判断出来。学生由此想要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而提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有什么特征”的问题。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提高提问技能, 培养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形成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 捕捉问题的契机, 激励学生不但敢问、会问, 而且善问。
1. 在观察比较中提问。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 为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做示范, 并启发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中提问。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 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等方面找问题。如学习《比的性质》时, 引导学生联系知识提问“比的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关系吗”。学习《周长》, 让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封闭图形”, 并以此展开讨论。教学《圆的周长》时, 我先引导学生用滚圆法、化曲为直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接着把小球甩成一个动态中的圆, 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从而提出数学问题:运动中的圆怎么测量它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是不是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一样有计算公式。
2. 在实践活动中提问。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身边的事物, 养成质疑的习惯。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活用教材, 让学生通过量、找、用等活动认识1平方分米。在用这个面积单位测量教室面积的过程中引发新的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质疑, 提出数学问题“有没有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再让学生自学, 充分去感知材料, 建立1平方米、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又如学习《圆的认识》后, 在体育课上, 学生进行扔圈子比赛时, 观察到后面的同学看不到前面同学比赛的情况, 于是提出了扔圈子游戏排成圆形会更合理吗, 为什么排成圆形既公平又合理等问题。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 将自学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提出来。等学生自学完后, 能提问或敢提问的同学始终是那几个人, 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 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1.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论其是否合理, 教师都要进行鼓励和表扬, 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问的勇气。教师要用微笑面对学生, 用幽默引导学生, 用亲切友爱之心走进学生, 形成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一个学生大胆提问的环境。
根据实际, 教师可以组织讨论, 让学生不要一下子面对教师和全体同学, 在小组内先提问。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比赛, 使学生在竞争中消除畏惧心理。另外, 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 可以指导把问题写出来再提问。对于在课堂上一时还没有勇气提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课后提问, 并进行恰当的鼓励, 使其最终敢在课堂上提问题。
2. 重视提问的评价, 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则会丧失自信心。教师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当学生提出问题后, 可以采用教师评学生、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方法评价。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时, 学生提出了“北京比巴黎多几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有多少票?北京比多伦多和巴黎的票数的和多几票?北京给多伦多几票后, 两个国家的票数同样多”等问题, 我组织学生互相评价谁提出的问题好, 学生对“北京给多伦多几票后, 两个国家的票数同样多”的提出人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很特别, 但是有点难, 我不知道该怎么算!”看, 多准确的评价!
培养学生的描写意识 篇10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思维发散的基础,也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教师的前提条件。基于以学生为本,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可以借助幽默的语言、和蔼的神态、亲和的态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还可以引进游戏、实验等元素打造生动课堂,融入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这也是营造良好初中数学教学氛围的有效策略。
如: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活动,拿出一些纸牌,展开“计算24点”的数学游戏活动。又如学习“正数与负数”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翻纸牌”游戏活动,将n张纸牌反面向上,每次翻k张,若干次后能否全部正面向上?结合数学游戏活动,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基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需要讲求方法和技巧,既不能显得刻板而生硬,又不能随意捏造出问题,同时还需要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设计原则。因此,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科学设计问题情境。以实验、生活现象、课题分析、课后活动等为依托,展开问题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关于“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创设课题探究问题情境,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学生基于课题研究主题,分析探索目标“需要找到让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此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结合三角形的组成特点,它是由边、角组成,由此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索分析。又如基于已学的“轴对称的性质”,结合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具有什么特点、性质。由问题情境创设,得出“三线合一”的知识。
三、注重课堂反思,培养质疑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问题对于人们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以质疑探寻知识与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理科思维,从培养质疑习惯出发,强化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反证思维与辨证能力。
如:对于“可能性与概率”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教师教授了基础的理论之后,学生认识到可能性与概率具有很大联系,而具体的联系如何,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书本中常说的可能性有多大,就是概率多大。概率的计算方法为某一事件产生的结果数除以所有可能的结果数。如硬币有2面,抛出后,正面向上的概率为二分之一。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为0<P(A)<1。教师应结合课堂反思,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四、建构问题链条,完善认知网络
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应该科学建构问题链条,使得问题呈现出网络状、链条状,由一个问题延伸、发散,不断拓展。问题链与建构主义思想的很好契合,能够鼓励学生不断拓展自身的思维,由一点出发,拓展自身的知识与方法网络。问题链设计需要遵循知识关联性原则,探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效设计问题链,科学引出,有效解答,完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如:学习“圆与圆位置关系”相关知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动态图形式,展现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继而提出问题“已经学习过点在不断变化位置时,会在圆内、圆上与圆外,那么基于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结合以上两者的关系,能否类推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呢?”“这三个关系是如何判定出来的呢?”结合一点动态发散,构建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建构知识网络。
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策略,也应该转化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摆脱以老师独尊的传统角色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基础、兴趣爱好,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课堂反思、建构问题链条等方法,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掌握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提升数学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摘要: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人们处于认知矛盾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现象,一般都会产生希望探求出问题答案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学而不思则罔,结合数学学科思维性、逻辑性、系统性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强化学生逻辑思维与科学素养。从营造良好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课堂反思、建构问题链条等方面,探索了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学生发展,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问题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7
学生都有好奇心强、好问、好表现自己、享受表扬的特点。教师若在教学中限制学生的提问,浇灭学生智慧的火花,那造成的将是学生更多“前概念”的缺失,致使学生不能将前后学习的知识点链接起来,出现学习断点。所以在教学预设计时,教师应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焊点,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行发问,自己焊接起知识的链条。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问的意识。
一、联系现实生活提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由此,我认为数学是最接地气的科目,一切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脱离生活的数学不是真正的数学。让学生寻找和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手段。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切实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并对身边的数学现象发问。如教学“圆柱的知识”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提问,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的日光灯管、自来水的水管、烟囱的烟管,易拉罐的形状,思考它们为什么是圆柱体的。经过积极思考和查找资料,学生了解到光的漫反射使得灯光更加强烈;圆柱形的容积最大;圆柱形的物体是一种好的流线型,使用方便;圆柱形的易拉罐比长方体或正方体状的更节约材料……感受圆柱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此外,圆柱的优点还有许多,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
二、教师对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因此我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不用动脑,教师“满堂灌”,学生坐享其成,效果不佳。这种教学形式必须打破,高效的教学必须教会学生进行质疑,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课本上介绍的是用“滚动”的方法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量出圆形纸板的周长,于是我提问:“如果要测量大件物体的周长,如烟窗、货车车轮,还能‘滚动这种方法吗?”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最深处的“灵性”,促使他们联系实际情况去考虑问题。他们认识到“滚”这个方法此时不具备可操作性,于是他们想出了“绳测”的方法。我又进一步质疑:“如果要测量圆形湖泊的周长,用绳子去测量还现实吗?”这时学生感到很无助,产生必须想出一种通用的方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强烈欲望。我趁机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圆的周长的计算究竟有没有普遍性的规律呢?”
我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计算出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统计分析、比较归纳,学生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规律,最终得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不断的质疑把学生的思维慢慢引向深处,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学生对教师“发难”
人在学习时,总是相信标准答案,导致思考时出现思维定式的现象。为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是前人经过无数次失败才发现的这一点,让学生敢于对教师“发难”,培育学生的“诊断”眼光是非常必要的。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我向学生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1个。通过实验演示,我向学生揭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规律,然后让学生自行提问。有位学生问道:“老师,你怎么想到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而不是用其他的圆柱和圆锥的?”在这位学生的带动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于是又有学生提问:“老师,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会不会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等底不等高的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引发了全体学生的激烈争论。在争论中,我又拿出不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以及底和高都不相等的几组圆柱和圆锥教具,让学生试着动手操作,验证在这些情况下,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是否也可能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这种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学生间辩论
“智慧大辩台是我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由他们自主通过一人对多人辩论、两人对两人争论、分组访问、分组对抗等方式竞选出“1号辩手”。学生在对抗中成长,质疑能力也在无形之中不断提升。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对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边长乘4?”等问题,我让学生相互采访,相互“拷问”,促使他们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推导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在这些问题被提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让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如教学“除数是整百、整千的除法”时,对于算式“44300÷1400”,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我引导学生把它转化为“443÷14”去计算。在确定此算式余数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商是31,余数是900,有的认为余数是9。这时还有学生质疑:“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31,余数为什么不是900?”我没有马上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引导他们与其他同学讨论验证。通过辩论,学生最终确定余数900是正确的,并说明了理由:(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这里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缩小后,余数9在百位上,所以应该是900;(2)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上余数应该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以验证余数等于900才是正确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辨析,既能使学生掌握算理、深化知识,又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学生对教材提问
中国的孩子欠缺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总是把教师和教材看作知识的权威不无关系。因此,课程标准提出应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和实践,敢质疑,敢挑战,敢于阐明自己观点。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勇于对教材提出疑问,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教材,开发第二教材。如教学“分一分”时,由于农村的学生对公园的概念比较模糊,甚至闻所未闻,有的学生便想到用自己所处的农村模型替代公园去创造问题情境。将教材中的情景根据现实生活进行更换,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这些都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想象的体现。
总之,学生良好问题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梯度式地培养。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耐心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用心、用爱培育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篇12
1. 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语言在说写中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的内容, 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靠语言来表现, 借助语言把它们缝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而成为完整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说, 语言不仅使文学的表现对象成为艺术上的现实存在, 而且一切手法、技巧等也只有借助语言才能体现出来。通常人们把“很会写文章”说成“文字功夫很深”, 谁也不认为这种表述不准确, 这就因为语言文字的功夫, 在写作过程中确实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对语言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儒林外史》被鲁迅推崇为古典讽刺作品的高峰、长篇小说的力作, 然而对它的结构却不无微辞:“惟全书无主干, 仅驱使种种人物, 行列而来, 事与其来俱起, 亦与其去俱讫, 虽云长篇, 颇同短制。”是的, 结构零散, 虽则对《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不无影响, 但并未动摇它名著的地位。这不是别的, 正是由于它语言上的独特, 特别是讽刺语言的创造, 已经达到非常精妙的境界。对此, 鲁迅是赞不绝口的。假定《儒林外史》的语言平庸苍白, 那么, 它早被历史烟尘所淹没, 断然不会流传至今。通过以上的对比认证, 学生对语言的重要性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 要强化学生清醒的语言意识
语文教师不论在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中, 都应兴味盎然地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比较推敲。“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比较中才能使学生鉴别语言的美丑、精粗、高下, 并体会到精美语言的创造来之不易, 从而强化自己的语言意识。作家彭荆风《驿路梨花》中有这么一句“我们正在劳动, 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我问学生, 这里为什么不用“出现”或“跑出”而要用一个“闪出”呢?学生一时答不上。在教师启发之下, 经过仔细比较推敲, 大家才悟出:一个“闪出”, 写出了时间之短, 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 与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语言的美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华丽”, 而在于作者行文时深刻理解一定词语的内涵、意蕴, 精细感受语言的特有情味与色调, 从而准确地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能这样, 那么即使一个看似极为普通的字眼也会闪闪发光。
3. 要加强作文实践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 通过教师的指导、批改和讲评等环节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件事:小明听到他爸爸的声音, 就飞出去, 高兴地叫道:“爸爸, 你回来了!”而他的底稿上却是“就跑出去, 高兴地叫道:‘父亲, 你回来了!’”。我问他为何把“跑”字改为“飞”字, 把“父亲”改为“爸爸”。他说“飞”是比拟, 生动些、形象些;并且想到儿子急切盼望多年未见面的父亲回来的时候, 确有“飞”的联想;把“父亲”改为“爸爸”, 则显得亲切自然, 不生硬, 不别扭。在作文评讲时, 我又把这个范例再讲一遍, 并表扬了那位学生认真琢磨语言的精神, 肯定了这个“飞”字的生动、“爸爸”的亲切, 这给学生很大的启示和鼓舞。从此, 学生写作时反复推敲字句也就蔚然成风。
4.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堂毕竟是一个小天地, 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广阔天地是课外。要引导学生投身到沸腾的社会, 向置身于改革大潮中的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在观看电视、电影、阅读文学作品等审美活动中鉴赏语言, 培养并强化自己的语言意识。作为语文教师, 更应把培养语言意识这一任务延伸到学生广泛接触的日常生活的土壤中去。只有这样时时处处耳濡目染, “语言意识”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深深地扎下根。
【培养学生的描写意识】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06-25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08-17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09-28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08-03
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10-19
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05-26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07-02
培养学生节水意识07-16
学生足球意识培养08-27
学生责任意识培养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