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2024-08-10

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精选11篇)

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篇1

一、认识我们当今的社会背景

1999年以来, 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很快, 基本上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 其中少数年份甚至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达到20%以上。据有关的图表显示, 在2008年, 我们国家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了1050万人, 这是自1977年以来恢复高考参加考试人数的最大值, 以我省为例子, 在2009时, 全国1600多所高校在湖北省计划招生33万人, 比2008年增加6000人, 录取比例就达到72.2%, 由此, 便创下了湖北省历史新高。我国在高等教育事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 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为我国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描绘出了新中国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新蓝图, 这不仅是我国教育的现实面貌, 也在预示着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我国整体就业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二、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工作

兵法有云“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生活和学习上也是这样的, 同时, 在我们以后的就业问题上更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机遇青睐于有准备的人”的说法, 也明白到走上职场“有作为才有地位”的道理。面对当下就业难的问题, 我们应该变正自己的思维, 整理自己的思路。在这个不仅本科生就业率也不高, 以及专科生频繁跳槽的就业时代。我们初入职场时, 如果遭到这样的现状时, 你可以接受吗?说实话, 大学生刚刚迈入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的社会, 不可能在非常短暂的时间里, 摸清社会的潜在规律, 遭遇着那些我们正在恐慌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就像歌曲里唱的一句“看成败, 人生豪迈, 只不过是重头再来。”每每在做一件事之前, 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 从问题的根本处出发找答案, 平时注意生活里社会的潜在规律, 经过有必要的实践, 得到处事和做人的精髓来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社会, 面对我们的生活, 面对职业竞技里的种种挑战, 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才能在职业的发展大道上扬帆远航, 破浪前行。

三、明确我们的职业目标

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惯性思维所左右, 眼睛盯着沿海的城市和高回报的行业、强调大单位、大城市, 而且过分的强调首次就业的结果, 甚至为了这些条件而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最后只好徘徊在城市的角落, 重新寻找自己的工作。还有的就是考研热, 视“考取研究生就等于谋求到了一份好工作”, 有的同学在业余时间里考什么驾驶证, 这证那证的, 最后在面对就业选择的时候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扎实而被用人单位所淘汰。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 不要一味的追风, 清楚自己的岗位才能有自己施展本领的舞台。

随着大学的尖端人才培养转向大众化教育体系, 大学生的就业也将由学历教育转变为职业能力教育啦, 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 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也随之而变, 凡事都想要最好:环境要舒适, 工作要悠闲, 待遇要丰厚等等, 而他们也不仔细想想, 社会和用人单位为什么要提供给我们这么好的。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者, 没有谁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来换取这些人生目标的。从而想要得到这些,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尽可能真正地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 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课题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在主动实践中, 我们的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等素质都会得到很好地锻炼。那么, 我们想要的东西也将会随之而来的, “社会是公平的, 你得到的取决于你曾经付出的多少”, 我也很相信这句话。几乎所有已经成功的职场精英们, 他们在人生拼搏的途中, 无疑不也是有着长久的理想目标, 然后在社会生活的实践领域里经过社会和生活的层层考验, 通过锲而不舍的奋斗, 这时他们的付出必然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质变, 而当他们再回首时即会发现自己的新海拔, 最终, 造就了令世人举目的事业。而这其中要经历令常人意想不到的辛酸和困苦都是正常的, 是我们人生的必经, 我们不必气馁, “既然选择了, 留给世界的, 只有我们奋斗的背影”, 明白到这一点,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是最重的, 所以我们在人生职业的起步处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方向, 我本人觉得:方向比速度重要。

四、智在积累, 法在运用

俗语曰“失败乃成功之母”, 我想这个道理大家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现在的我们也渐渐明白了经验的获取是来源于对自己以前所经历的思考与总结, 而智慧的获得却来自于对某个道理抑或想法的冥思苦想后的开悟。一个真正领悟到人生智慧的人都会发现:所有的潜在规则都归根结底地来源于一个法则, 启迪这相同的、实用的法则的道理都是相同的、一致的。换句话说, 所有的人在任何的领域中, 只要发现了生活的规则, 也就是我们说的智慧的话, 那么他的很多困惑他都能让其从本质上得到解决的。我们一定要明确善于从事物本身找到答案, 方法的灵活运用来自于我们每个人在生活里的实际实践。总之, “不积跬步, 何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何以成江海。”

五、规划职业发展道路, 破浪前行

出路在哪里?出路在于思路。其实, 没有钱、没有阅历、没有社会关系, 这些都不可怕。没有钱, 可以通过辛勤劳动去赚;没有经验, 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去总结;没有阅历, 可以一步一步去积累;没有社会关系, 可以一点一滴去编织。但是, 没有梦想、没有思路才是最可怕的, 才让人感到恐惧, 很想逃避。只有规划好自己的前进目标, 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对待生活里的困难, 咬紧牙关闯出自己的天地, 破浪前行, 去发现自己的能量为自己铺路为社会做贡献。

最后,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合抱之木, 生于毫木;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希望我们在面临职业选择的路口, 拥有自己的主见, 肯踏实苦干的勇气, 一步一步把属于我们的路走好, 把应该干好的事干漂亮!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干, 没有什么事是达不到的。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重要人力资源, 如何使其发挥效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其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而不同的大学生对待就业的意识也有所不同, 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也便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社会环境、职业评价、高等教育、毕业生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念,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叔龙.《形势与政策》,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1

[2]曹勃亚.《时事报告》, 2012-2013学年度第一期, 《时事报告》, 杂志社总第69期2012年8月20日出版

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意识与培养 篇2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意识;培养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充分顺利的就业是总体社会形势、国家政策方针、单位用人计划、高校教育理念和质量、毕业生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是作为就业主体的高校毕业生,正确的就业意识可以使其注重从自我出发,苦练“内功”从而为其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前提下,探讨作为就业主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意识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就业意识的基本概念

《辞海》对“意识”的解释是从哲学和心理学两方面来进行的。从哲学上讲,“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指高度发展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指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由此可见,意识指的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且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据此,我们可把“就业意识”理解为:人们所具有的与就业有关的观念倾向,它通常包括人们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就业态度和就业方式。

进而言之,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则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支配他们的行动是带有一定就业目的和愿望的心理活动,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对就业所持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份的总和,其结构要素包括就业准备、就业动机、就业意愿、就业价值观等。具体来说,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包括: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即就业目的、就业途径、就业方式等;大学生对就业的评价,即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意愿实现的程度、就业动机等;大学生对就业的情感和态度,这包括就业的依据、对不同职业的喜好程度等。

2.就业意识的基本内涵

正确的就业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理性的就业分析、长远的就业规划、合理的就业期望、良好的就业心态、适当的就业策略等。

2.1 理性的就业分析

理性的就业分析是就业的第一步,它主要包括对整体就业形势和对就业者本人所进行的理性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就如同实体经济一样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和制约,会随着“行情”的变化或涨或跌,就业者可以通过分析整体形势掌握总体经济走势、国家政策导向、行业需求变化、地区差异等信息不断调整目标和预期。自我分析更应该深刻剖析求职者自身的专业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点不足、职业期望、人生规划等为就业选择做好准备。

2.2 长远的职业规划

对于刚走出大学校门即将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的一顿“快餐”,而应该是迈上成功人生之路掘取的“第一桶金”。大学生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短期内工资、待遇、薪水等等体现出来数字的大小,而应该把第一份工作作为人生规划中整体的一部分,重点关注人生阅历的丰富、工作经验的积累、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个人大局观念、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的锻炼和升华,以便为人生成功打好基础。

2.3 合理的就业期望

对于工作来说,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而只有因人而异的合适与不合适,所以要破除一概而论的定势思维和偏见,制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就业期望中要考虑的因素有:区域差异、行业差异、待遇差异等。对于区域差异,近年来一直呈现出“东热西冷”、“孔雀东南飞”的两极分化现象,造成了东部、大城市人才过剩和中西部、中小城市人才不足并存的尴尬局面,这不利于国家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自我人生价值的顺利实现。对于行业差异,大学生更不能过分追求专业吻合度,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树上”,而应该拓宽视野,多方下手,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对于待遇差异,如上所述,更不应成为衡量就业质量的唯一标准。大学毕业生应该在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和待遇差异之间寻求一种合理、适当的平衡点以促进就业。

2.4 良好的就业心态

面对激励的竞争压力,一副良好的心态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就业心态应包括:积极端正的态度、稳定的心理素质、乐观向上的信心、锲而不舍的毅力、勇敢面对失败的抗挫折能力等等。在求职过程中,要避免和克服功利心理、挑剔心理、偏执心理、攀比心理、妒忌心理、求闲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绝望心理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和心态。

2.5 适当的就业策略

适当的就业策略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少走弯路,比较快捷的接近目标实现就业。相反,不当的或消极就业策略则不仅使求职者花费了时间、消耗了精力,还会使他们事倍功半、错失良机,甚至让许多学生对就业失去信心,自卑失落、一蹶不振。所以,这就要求毕业生从一开始就做一个有心之人,成为一个“专业的”求职者,精心的制作求职简历,认真的对待每一次招聘,努力把握每次面试机会,精心设计求职的衣着和语言,努力展现自我优点……

3.培养科学理性、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灵活多样的就业意识

面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面对不断庞大的就业人群,面对持续增长的就业竞争压力,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毕业生,更应该不断充实自我思想,提高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自觉培养科学理性、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灵活多样的就业意识。

3.1 培养科学理性的就业意识

科学理性的就业意识就是要求毕业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实际的就业形势判断,进而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就业期望。而不应该仅仅凭借以往经验和个人意愿,一厢情愿的盲目确定。并且个人的就业期望和方法策略也应该随着就业工作的推进而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科学理性的就业意识还要求正确处理“先就业后择业”和“先择业后就业”之间的矛盾。其实,把“就业”和“择业”的“业”理解为在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上的成功的话,“就业”和“择业”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矛盾。“先择业”注重的是纵向的积累,目标比较明确,但是要注重从基层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先就业”注重的横向的积累,范围比较宽泛,但也要确定努力方向,避免迷失自我。

3.2 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

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首先要求把就业当作是大学生活整体的一部分认真对待,而不应该看作是毕业前的“一锤子买卖”。就业是对大学学习和经历的阶段总结,也是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检验,这对于“零经验”的大学生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舞台“充电加油”,增加就业砝码:考取资格证书、提高外语水平、参加社团活动、把握实习实践机会、担任学生干部……

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还表现在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寻求就业机会。就业不能靠“坐等”,而应该“主动出击”,积极参加大型招聘会、专场招聘会、校园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网络招聘会,浏览用人单位主页进行自荐,通过亲朋好友进行推荐等等,并注意保持和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

3.3 培养乐观向上的就业意识

乐观向上的就业意识除了上文所述在求职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恒心、耐心、毅力、吃苦精神,不能挑剔、依赖、攀比、妒忌、自卑、自闭、消极、堕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所有的困难都会是暂时的,通过大学的学习和自己的拼搏努力,一定会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另外,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找工作本身可以理解为是一次社会体验,是一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也可以更进一步当成是大学生对自我生存能力的一次锻炼,进过历练的毕业生将怀着感恩之心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3.4 培养灵活多样的就业意识

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就业选择的多样化。人们能够用全新的标准去评价成功,也会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支持大学毕业生所做的选择。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抛弃“天之骄子”的虚荣勇敢向成功迈进。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区域间人才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党中央和政府提出了大学生要“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号召。大学生要有灵活多样的就业意识,把握“西部计划”、“村官计划”、地方“扶贫计划”(如江苏的“苏北计划”)、选调生计划等契机,并主动关注中西部和二线城市的用人信息,到更为广阔天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

灵活多样的就业意识还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据统计,我国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还不足2%。创业在扩大就业方面具有倍增效应,一人创业可以带动多人就业。创业教育也日益成为解决我国教育深层矛盾的一种教育理念。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多关注创业方面的知识,通过实践积累创业技巧,培养创业兴趣和意识,在毕业之即若条件成熟也可以通过创业之路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刘志侃.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培育研究[D].

[2]郑洁.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D].

[3]金久仁.大学生就业与择业的抉择与争鸣[J].中国青年研究.2008(8).

[4]杨宜勇.中国就业形势2008预测与建议[J].财经界.2008(3).

[5]穆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8(4).

浅谈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篇3

一、大学生就业意识现状分析

1. 就业的策略及方向不明确

(1)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较明确的就业方向与目标,对就业方面的策略了解不足。

(2)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有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明确,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走上社会时的事,刚上大学就做职业生涯规划太早了。还有的认为对就业成败的影响最大的并不是职业生涯规划。

(3)就业准备时间不足。考上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考虑就业问题,而选择毕业当年或毕业之后再考虑,充分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不足。

2. 就业能力及知识技能有待加强

(1)专业知识及技能准备不足。大学生们普遍认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不是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反映出其专业知识技能和应对就业市场的各种能力欠缺。

(2)创业意识较为薄弱。学生中大部分是等待、寻找就业岗位,没有积极创业的想法。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3)高学历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观点还有一定市场。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应对就业风险的出路是继续提高自己的学历,专科生希望升本科,本科生希望考研究生,从而提高就业的砝码。

(4)对就业指导了解不多。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说,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但在现实中,学生多数认为就业指导的意义不大。

(5)依赖和盲从心理。有的学生并不清楚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及技能要求,有少数的学生表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3. 就业期望过高

(1)注重自身经济收入。大学毕业生把“效益好,收入高”作为最重要的职业价值标准。原因是学生主要通过就业获得生活资料,个人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生活水平。

(2)注重就业地域。各个省的省会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一直是大学生就业时比较集中的选择。

二、大学生就业意识影响因素与分析

1. 社会及学校环境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的推进,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增加,而受制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人们的传统观念,社会上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劳动附加值的岗位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另外从学校方面来讲,我国的高等院校虽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但由于各种因素,在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始终做得不太好,所培养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方向上与社会需要之间有所脱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

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构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这支队伍在有效地探索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方面存在着不足。而且未经过专门的训练,业务能力不强,加之实践经验的缺乏,无疑使得就业指导功能减弱。因此不可避免地影响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形成与实践。

2. 家庭环境及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强。入学后,大学生远离了家庭,来到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视野的开阔以及知识的增多,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也会显现。但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血缘关系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摧毁的,家庭环境在大学生就业意识确立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职业现状以及对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用各种方式影响子女的求职选择。这种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定是强迫,而是通过家庭生活的长期熏染。

大学生个体的因素一是个性因素。国外心理学界已注意到了人的个性因素与职业成功之间的密切关系。虽然每一种个性类型都能够实现就业,但也存在个性特点与职业和岗位的适应问题。所以职业生涯设计应该建立在个性类型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基础上,应该以“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为原则来思考并设计发展规划。二是能力因素。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胜任,特别是在创业的时候。目前有不少大学生有创业的激情,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由于缺少经济活动经验而无法落实。还有一些人比较浮躁,总幻想着成功的捷径,不愿脚踏实地苦干,一遇困难就退缩或者转向,使得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很容易夭折。

三、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的对策

1. 培养专业意识,加强专业学习

专业意识是就业意识的基石。一旦我们将就业与专业联系上,我们就会更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意识及加强专业学习。通过对专业的潜心研究和学习,有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就业中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很顺利地实现就业。而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就要做到以下二点:

(1)全面了解专业。大学生群体中普遍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或者缺乏对专业的兴趣。这是大学生专业意识贫乏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我们要在从大学生活开始到寻找就业机会之间贯穿必要的专业教育,让大学生对本专业有整体上的了解。

(2)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专业意识与大学生本人对所选专业的兴趣有绝对重要的关系。对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地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向,从而培养自身的专业意识。因此,我们应关注此类对专业缺乏兴趣的学生,提高他们对自身专业的兴趣。

2. 正确定位,合理安排就业

大学生要从自身条件出发,不要对工作的收入有过高期望。同时家庭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应该予以支持。解决传统“家长制”对学生自主择业影响的最好途径是学生应该和家庭及早主动沟通,达成就业观念上的共识。家长应以自己的阅历和经验给学生以参考,而不宜包办。同时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综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认清形势、量体裁衣、取长补短、科学定位、合理择业,为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一要加强职业生涯设计指导,通过生涯设计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二要加强职业价值观指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选择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自己发展的成功之路。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知识结构选择那些能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职业。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和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克服不良就业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和参与就业竞争。三要加强政策和信息指导及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逐步建立起需求信息服务网络。通过广泛深入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就业政策及学校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引导学生走出择业“误区”,消除择业困惑,纠正择业中的片面认识。及时向学生提供社会需求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所需毕业生的类型、人数以及对毕业生素质的具体要求,指导毕业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四要加强择业方法和技巧指导。让学生了解自荐、笔试、面试的种类,掌握自荐信书写的格式、内容和写作技巧以及笔试和面试的应试技巧和方法。要让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恰当地、实事求是地展示自己。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

4. 构建合理规范的开放的就业大市场

就业市场规范化是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生成的现实保证。努力构建合理、高效、规范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势在必行。一要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就业中的积极作用,构筑大学生就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市场发布权威的就业信息,进行宏观调控,避免未就业学生大规模盲目流动。各高校的就业网可与人事权威部门的网络实现互通,共同构建大学生资源信息库以便于用人单位的招聘与选择。要尽快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大思路,尽快建立资源共享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网络市场,为学子求职提供一条“绿色通道”。二是各省、市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招聘会要逐步进入制度化运行轨道。在固定的地点、相对固定的时间发布大学生供需信息,让人才市场真正发挥“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建芳.鹭大毕业生就业意识的调查研究[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6).

[2]赵毅.转变学生就业择业观念树立学生主动就业意识—对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余修日,万晓东.浅析地方高校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4]罗三桂.转型期大学就业指导者的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6]杨广晖.浅析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OL].http://www.cyol.net/kab/content/2009-02/28/content_2559982.htm.

[7]刘志侃.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培育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6(4).

试析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研究 篇4

2013-03-12 14:18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以上对于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调查和对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学团队。纵观现行教育体制,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众多用人单位关注的则是学生的个人综合的职业素养如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对企业的忠诚度、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责任感等。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学校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严重错位。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不仅仅要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还要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人格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高,但他的人格修养、法律意识、品德操行绝非朝夕就能树立起来。所以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是通过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细致的引导,鲜活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从事法律专业教学的教师、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以及学生辅导员进行整合,把关于劳动就业的法律知识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得劳动就业法律法规的教育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常规化、常态化、全程化。

2.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就业法律知识的内容。现如今,《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继出台与实施,高职学生就业正走向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培养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做好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工作,能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做到知法守法,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

高职院校现有的法律课无法满足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对于法律的需求,所以在现有的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就业法律知识的内容是最为便捷的选择。

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高,但他的人格修养、法律意识、品德操行绝非朝夕就能树立起来。所以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是通过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细致的引导,鲜活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课程内容也要适应市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在学生择业和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课堂、教材中难以出现的侵权行为,并且法治进程随时代的变革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因此相关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顺应时代变化,增强对学生的指导性,切实地为高职学生解决择业和就业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做到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预测毕业生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规避可能发生的就业风险和就业陷阱。

3.鼓励法律专业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鼓励法律专业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讲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知识,增强学生就业法律意识。

4.建立学生就业法律援助的网络体系。有学校设立学生就业法律援助中心,并建立相应的网络体系,在网站开设相关政策法规查询、相关司法解释、典型案例分析、求职 心理素质培养、在线法律咨询等平台,为更的多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高,但他的人格修养、法律意识、品德操行绝非朝夕就能树立起来。所以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是通过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细致的引导,鲜活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及辅导员必须重视的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法律教育以外,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诚信教育、择业、应聘、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等都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大学生 就业 社会意识分析

中图分类号:G91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000-00

目前我国社会的各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都在逐渐演变和发展中,因此大学生必须抓住社会转型期的机遇和适应社会变革的挑战。对于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更要了解社会的精神层次方面和社会意识存在的特点和程度,发挥自己的特点,来让自己在严峻的社会形势下突出自己的优势,把握好就业机会。

1 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简要分析

现在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各个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急需要财务处理技能熟练,可以进行财务管理和策划的会计人才。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大学生,正好符合了企业这方面的需求。正是由于这种缘故,各大高校相继出现了会计专业,这为想有一份稳定工作的人员提供了更好选择。现在除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业余非会计专业自主通过考试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也有很多,从而加大了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目前,我国对会计专业的需求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对于高端会计人才需求方面才是各个单位的急需的,而对于简单的出纳会计基本是饱和的状态。因此,会计专业大学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目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就是高就业兼具高失业并存的现象。但是就现在的情况看来,对大学生的各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会计的就业还是比较看好的。因此,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明白现在的就业形式还是比较严峻,如果不提升自己,很可能就成了会计专业中高失业人群。

2 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意识分析

2.1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过于严格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样的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给企业带来高效益。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求要有高的学历,并且最好毕业生来到单位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给企业带来效益。现在的企业在招收人才时,会根据学历来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认为高学历就是高能力,这样虽然看起来公司的员工的学历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实际的工作能力就不一定能如所愿了。一些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可能招聘的不是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去从事会计工作,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个学生的高学历,而对于真正有会计能力的大学生不能获得这份会计工作。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人力资源造成了浪费,无形中加大了人工成本。目前部分用人单位只根据获得的证书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被录用,因此在这种大形势的驱动下,学生会把精力放在考驾驶证、秘书证、公关员证、计算机等级证这些和自己专业没有关系的证上,就没有考虑是否和自己的专业相符合,这种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现在有的单位需要社会实践经历,但是应届生的工作经验是不容易获得的。基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就必须既要学习好课堂上的会计知识,又要在学校安排的实验课上,好好练习会计的实战演练。在假期或业余时间比较多时,也可以自主的进行会计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保证让自己适应用人单位对会计大学生的要求。

2.2 对女性求职者的的歧视

在传统的观念中,一般都会认为男人的工作能力比女人强。这样就会导致女生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产生了性别的歧视,从而导致工作非常难找的现象。在会计女生的就业上,用人单位一般会考虑到女性有生理上的劣势,比如工作承受力和体力支持没有男性好,同时女性会面临每个月的生理周期和关于产假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下,女生的就业就变得更加困难了。正是由于这种考虑,既要给女性员工安排很长的生育假期又要给她保留职位,同时在这段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还要发放工资和福利给女性员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人工成本。这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非常不被看好的一个选择。现在的大学中,学习会计的大学生中,男女比例失调,一个专业中绝大多数全是女生,只有极少的男生的存在。这种现象就导致了用人单位在性别歧视的趋势下去抢那些男生。这对于那些女性的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那么就业就变得很困难。

2.3 大学生普遍没有创业的想法

现在会计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想到的就是找工作,并没有多少人想要开立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方面的创业的思考。根据传统的观点看来,学习一项技能,就去找相关对口的工作来从事。但是社会的形势在变,现在我国是非常鼓励创业的,尤其是在就业情形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虽然社会是鼓励创业的,但是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还不是很成熟。如果想要创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的资金比较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无力负担的,而一些金融机构也不会给予这笔巨大的贷款,从而让会计专业大学的创业变得更加困难。在近几年的社会的意识的不断变革之后,对公司的注册资金的降低和可以进行小额的贷款,这些优惠政策都给大学生毕业创业提高的机遇。在大学生的创业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冒险和探索的精神,更给自己一个展现实力的机会。对于大多数学生潜意识里,都是创业的风险性比较大,而找一份工作则相对安定许多,其承受的压力和风险也降低了不少。但是创业的好处还是很多的,所以高校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冒险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实践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学会创业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同时是给社会减轻了就业压力。

3 对目前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社会意识的应对方法

3.1 利用在校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

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对于会计专业的大学生的要求也一样会提高。那么高校在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就必须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会计不是一个只靠理论知识就可以很好的进行工作的,必须要通过实践的训练,加强操作性。但是我们知道,每个企业的有些财务信息和数据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对外泄露,因此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想要进入企业接触到内部账务信息和进行实战就会比较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高校可以在校建立可以给学生进行会计实训的电算化实验室和手工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学习到更多的会计知识和能力。因此,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利用好学校里的实践机会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于会计实验课上老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的经济业务提出的问题,要学会积极主动的运动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业务。通过学生自主的思考,就能让自己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能力。有时,高校也会组织去会计事务所和企业进行参观实践,大学生们更要利用好机会,与会计专业人士交流心得体会和咨询问题,同样还还可以锻炼人的交往能力。

3.2 加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意识的形势,就要求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如此多的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中,如何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比别人要优秀,就要求大学生能够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社会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发展,会计专业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多方位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加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是应对就业压力的一种措施。

4 结语

现在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越来也多,社会的意识形态又如此多变且竞争激烈,这就要求大学生更要明确现在的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意识分析。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会计实战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为自己做好工作前的准备,这样才能作为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树枫.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7(12):13-16.

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篇6

当今社会, 不仅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而且其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因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需要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国家教育部门在相关文件中也明确要求, 各级学校在其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以此来促进他们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快速提高。众所周知, 推行素质教育, 这是我国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 因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繁重, 致使众多高等院校都把很多公共基础课教学大大缩减下来, 甚至取消掉。在这种教学形势下, 学生诸如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等最为基本的素质教育就得不到应有的形成过程, 这对学生今后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业、创业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因此, 高等院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学生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正是基于此, 以下在对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 就如何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这个课题, 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二、关于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分析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大力改革, 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但在进行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 由于课时有限, 再加上不够重视, 致使其教学内容只是进行有关国家就业政策解说、对学生求职进行指导或发布一些企业招工信息等方面, 而对于诸如学生所应具有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等职业素质和求职能力的内容却很少涉及。学生求职、就业所需的职业素质, 具体包括团队意识、合作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这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学生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等显性素养, 可基于学生的专业考试、学历证书等来体现;而对于诸如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等隐性素质, 必须通过一定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培养才能逐渐形成, 它在更深层次上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实际当中, 由于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使得这些学生的团队意识较为缺乏, 这给他们在受聘、就业过程中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因此, 高等院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

三、关于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有效途径分析

1.构建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

众所周知, 高校所培养的对象, 最终都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因而高校实施人才培养, 必须与市场接轨、与社会挂钩。为此, 高校一定要基于人才市场所具有的多层次、多样性的人才需求来对就业指导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规划, 把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合的教学大纲制定出来, 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予以落实, 通过这样来构建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因与高等教育特点相适合, 故在实施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充分准备, 能把学生的知识学习、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有机地协调起来, 这样就可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成功地进行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 构建起科学的、与高校教育相适合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 可有效促进学生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2.强化学生参与、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训练

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参与、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训练, 这是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的重要保障。当前, 有关“双向选择”这种就业形式, 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所要面临的情况, 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选择权利和主体作用, 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 但在如何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这层关系上, 也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困惑。实践表明, 高校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并获得良好的发展, 除了他们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相应的专业技能外, 他们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团队意识、能主动与人进行合作的能力。因此, 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在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上加大有关学生参与、实践等方面基本能力训练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合作, 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此外, 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 教师还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课外训练要求, 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强相互合作和训练, 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教师指定的训练要求, 以此来培养学生所需的团队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 高等院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让这门课程的教学朝着专业化、专门化及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在构建适合高校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适合高校学生特点的就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同时, 一定要做好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通过这门课程教学, 让学生能够具有当今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快速地进行就业、成功地进行创业而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济权.大学生就业教育全程化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13.11.

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篇7

在临近就业季时, 各种类型电视媒体均报道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新闻就业难成了冠冕于大学生的头衔, 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更为明显, 在当下市场经济调节下, 国家主要实行宏观调控, 对特殊群特给予一定的优待,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当下产业中发展国家的国情下来说属于特殊群体, 但是针对这一群体的教育中, 高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进行专业性的指导, 导致民族大学生群体在得到优待的同时, 也可能随时陷入困境。学校要在传输知识的同时也要授予面对社会的技能, 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指导与培养。

1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原因

下面我们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几大特征来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相关因素。

1.1 学生自身因素

语言不通文化背景, 风俗习惯等不同都会使个人对待看法以及相处方面有所区别, 这些障碍就如代沟一样难以逾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说, 这些在障碍就学生本身。因为这些障碍导致了学生忽略了法律。对少数民族学生来他们大部分是以聚居的方式一起生活, 在单独的情况下人的防备能力也会减弱。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 但由于其交谈时会有方言口音, 因此在语言沟通上有一定难度, 导致在外与人沟通上缺少自信, 在遇到自己不愿意不平等的情况下也只能往下咽。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都是在较为偏远, 没有城市乡镇上的纷扰, 这也让这种环境下的人缺少竞争意识, 通过上诉分析得知, 民族大学生特殊群体在就业上缺少对工作力以及选择的竞争, 总是以任劳任怨的形象存在, 也因此才让部分用人单位对他们的“缺陷”进行压榨[2]。

1.2 高校施教因素

从目前的各民族高校来看, 大学里以法律课程为基础的课程基本上比较少, 这样一来学生真正接受到的法律教育就更少了, 对劳动合同签订法、就业促进法等都没有相关的了解, 导致在就业上法律意识薄弱, 甚至不知道法律, 通常在进入到用人单位, 签订合同时, 不理解合同中哪些内容对自己有益或有害, 对企业的协定里一些是否合法的内容无法进行判断, 导致在签订之后自己的权益受损。更为严重的是进入传销组织最后害已害人, 因迫切的需要得到工作, 一般在工作HR的诱导中, 学生在签订合同时不一般不会多想, 待到被骗的时候为时已晚。所以高校要担当起“拯救”起学生的责任, 重视就业法律的教育, 开设就业法律有关课程, 把就业法律课程作为必修课程, 与此同时还要多结合实践进行教育, 多进行就业实训的实践, 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本文分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部分情况相似, 还要根据其民族特征进行分析, 民族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生活环境背景不同, 在普通地区像民事家庭纠纷等较多, 家长们偶尔也有些人会采取法律的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都会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在其利益受到侵害时会报警处理, 但民族大学生在环境背景下几乎没有法律字眼出现, 遇事总是先自行判决。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 如果学校再不重视就业法律意识的教育, 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就会失去法律主导权。

2 拯救缺失就业法律意识的民族大学生

拯救缺失就业法律意识的大学生已经成了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给予一定的帮助, 学生本身加强认识和学习, 依靠着三方面来达到拯救的效果。

2.1 高校的准备工作

从上论述民族大学生针对就业法律意识缺失的观点需要高校在这些方面更加用心, 学校应进行换位思考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和相应的规划, 例如, 把目前有关法律的选修课程, 统一制定为必修课程, 以此达到传授的目的。根据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培养, 借助有效的教学资源, 组建专业的大学教育团队, 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建立更加专业化的法律教育机构, 以此来加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因为对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高校应重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背景落后的现实特征与少数民族学生个体差异性与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

2.2 对学生自身建议

作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 还需练就一身技能才能在社会上保护好自己, 目前许多学生初步出到社会思想尤为幼稚还不够成熟, 对事态方面没有一定的了解, 做事情也比较冒失, 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会认为法律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多的帮助, 因此在学习法律上缺少主动性。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 需要学生提高对法律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从各方面合理的加强自身的法律知识, 这样在未来社会上才能找到防身之技。本文研讨的民族大学生原本就是法律意识的薄弱群体, 在这前提之上更加需要从自身出发才能获得永久性的帮助[3]。

3 结束语

目前解决民族大学生对就业法律认识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不仅是教育者当务之急要解决的, 同时也是社会国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就业法律意识是学生顺利走向职场的重要保障, 高校要保障好学生对待就业法律意识的认知之外, 还要重点了解缺失具体原因,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除此之外国家制定有效的政策对也很重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未来关乎着千千万万的民族家庭以及未来社会发展, 因此, 国家要把关好每一步, 让学生们更好的向社会。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有56个民族, 其中最多人数的为汉族, 其余人数较少的就称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针对中原地区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从政治上来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决定文化背景, 也正如此落后的西南地区人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也是样的道理, 少数民族大学生生长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意识, 因为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导致民族大学生所在地文化水平偏低, 各方面的意识不够, 在就业上没有竞争力, 对待法律意识缺失, 针对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该如何提高他们对就业法律意识才是最为关键的[1]。

关键词:法律意识,民族,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阿不力克木·艾则孜, 谭刚, 麦买提·乌斯曼, 阿力甫·那思尔.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优先出版[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5) :107.

[2]张明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 2012, (02) :141.

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篇8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活化课本, 创设优化学习情境

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规划教材, 图文并茂, 罗列了很多生活中的话题, 也设置了具体的交际场合, 如车站买票、银行存款取款、饭店就餐、公司求职等一系列职业学校学生可能遇到的场合, 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既突出了职教特色, 又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语言交际能力。但课本毕竟是静态的, 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对教学资源重新整合和利用, 让静态的课本活起来, 那么课堂会体现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特点,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训练说或让学生表演时, 为学生尽量创设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自主交际的机会。如在学习服务英语时, 可以将课堂搬到酒店, 在完全真实的情景中, 让学生广泛参与表演, 鼓励学生发挥其潜能。表演时, 要求学生既忠实于教材的内容, 又不能完全受其束缚, 要求联系实际, 以服务于生活为宗旨。

二、立足双基, 精心设置教案, 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

众所周知, 中职生重专业, 轻文化。他们认为专业学习关系到就业, 只要学好了专业就能找到好工作。因此在设置教案时, 要把他们不感兴趣的英语与感兴趣的就业话题密切联系起来, 从而调动其学英语的积极性。在职高英语学习中, 应该具备哪些就业能力呢?首先, Reading, Writing, Listening以及Oral communication是最基本的, 其次, Problem solving, Decisions making是更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再次, 个人素质也很重要, 如Self-confidence, Responsibility, Team spirit, Social skills等。围绕这些就业技能, 我在备课时立足双基教学和训练, 注重书本上的英语基础知识讲解, 因为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和可能。重点训练英语的实际应用, 在实践中发展英语能力, 激发他们的就业意识, 用其指导实践。

如第二册Unit14 Is it possible to find a job here这一课学生掌握了求职的基本用语后, 就会学习写求职信, 并补充说明求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改进教法, 更新观念, 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

职业高中的学生层次不一, 甚至差别很大, 绝大部分是走向就业市场, 教师要因材施教, 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 才能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教师也必须不断更新观念, 从而适应社会这一大环境。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能力的培养, 学生非常被动, 没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英语课堂中, 我采用合作讨论式教学。我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课前给他们预习任务;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他们, 各个小组活动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完成的, 让他们在讨论中互助学习, 老师加以点拨和更正;然后分组完成朗读或表演或复述的任务,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必要巩固, 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最终用于实践。

在对话教学中, 我改变传统的听说法, 不仅会听, 会说, 而且强调学生必须会用, 从书本到现实, 从训练到实践, 来源于书本, 又超脱于书本。学生的角色不停地转换, 从服务员到老板, 从职员到董事长, 从病人到医生, 他们不停地按角色给自己定位, 在学习中实践求职英语、服务英语等, 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和能力。

四、积极评价, 客观肯定, 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大多自卑, 自制力不强, 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 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肯定。因此教师的信任和鼓励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只是一味地严厉批评、指责、训斥, 学生会丧失兴趣和信心, 会阻碍他们的能力发展。只有给学生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及反应等作出积极评价, 鼓励他们大胆说英语, 用英语, 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满足他们成功的需要, 提高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的竞争力。

注册入学下如何培养新生就业意识 篇9

注册入学, 是学生入学的一种全新的模式, 它是高校招生方法的改革, 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以及多元化的录取为特点的招生方式, 这种招生方式的实施是为了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 并能够建设健全的利于专门人才以及创新人才选拔的一种多元化的录取模式。具体说来其实就是学生和家长在自愿的条件下, 可以不参加高考, 也不必填报志愿, 通过学生注册就可以直接录取的这部分学生, 它是一种新型的双向选择的方式, 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选择理想的学校以及专业, 而学校也有了更大的招生自主的权利, 可以直接将符合要求的学生招到自己的学校。

二、注册入学的学生出现的问题

(一) 学习能力差, 成绩不理想。

注册入学的学生成绩普遍都较低, 由于学习能力不强以及较差的学习习惯长期的影响造成了高考的失利, 致使到了高职院校以后这种习惯依然跟随着他们, 对学习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 注册入学的学生在大学中思想状态很不稳定, 生活存大着较大的盲目性。

由于这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目标很不明确, 以及外界对于他们没有足够的重视度。他们在高中主要以高考作为奋斗的目标, 而到高职院校来上学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 有的是为了体验大学当中的生活, 还有是顺应父母的要求。而好工作, 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本就没有非常清晰的概念, 这个好工作对于人才还需要有什么具体要求, 根本没有人去分析这些问题。

(三) 注册入学的学生缺乏自信心, 也不会合理的利用时间。

由于高考的落榜, 父母对于他们的期望并不高, 只是想让他们拥有大学文凭, 将来好找工作, 学普遍对自己缺乏信心, 因为没有职业生涯的规划, 导致空闲时间多用于睡懒觉、上网玩游戏、狂街这些休闲或者无聊的事, 因此注册入学的学生当中多数都处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 对大学生活缺乏激情, 也没有规划。

三、当前注册入学下培养新生就业意识的意义

当前, 高职院校当中注册入学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 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 而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为目标, 这个目标主要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就业, 在入学时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就业意识教育对于教学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当前注册入学下培养新生就业意识如何开展

(一) 让新生能够明白进入高职院校的目的。

首先要让新生明白:到学校学习什么能够有助于日后的就业, 快速发展的社会具体需要哪种人才, 怎样利用大学学习的时间将自己的能力提高等等, 有方向性的引导新生以最快的速度认清现代社会的实际形式, 实现并展开就业教育的第一步。

(二) 在新生当中着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教育。

给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以及市场需求, 让学生能够发现并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以及特长, 并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市场需求相结合, 制定出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目标,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长久的竞争力打下基础。学校可组织择业与就业意识培训讲座, 并组织新生参加, 告诉新生在新的校园当中, 要有一个新的起点,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把高考的失利彻底忘记, 不是只有考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 学好一门实用的专业技能, 例如: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或是网络管理和数据编程等专业, 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进行着重学习, 并给自己的未来要从事的职业进行合理的定位, 通过自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努力学习, 也可以将未来变得更加美好。同时结合一些专业技能优秀的毕业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择业并就业的真实案例, 来鼓励刚入校的新生, 让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 对未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这一阶段必须让学生能够重拾信心, 对未来的学习提起兴趣, 将来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按照他们自己设置的职业规划目标去努力学习。

(三) 教导新生在日后学习中多参加相关专业的资格、等级考试。

高职院校的工作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要计划并调整专业的结构和教学的计划。将教学和市场形成互动,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有针对性而且有方向, 以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为目标。在学生的学习专业方向明了的情况下, 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相关的等级考试, 尤其要获得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专业等级证书, 例如:机械工程师证或网络工程师证等, 让学生明白这些等级证、资格证就是自己日后选择就业岗位需要的敲门砖。

(四) 对新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 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意识。

俗话说得好, 要爱一行, 干一行;反过来则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教导新生, 既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而且将来的职业目标也是为了这个专业而去设计的, 那么一定要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规划的职业, 端正自己的态度, 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 都要有选择性的参加各种活动,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校企实践, 也可以自己在课余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去实习, 只要有时间就要去学习与职业规目标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一般都是在生产的第一线, 是又脏又累的工作, 应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 充分认识到这是自己喜欢的而且还是日后生活保障的基础, 所以要热爱这份工作, 热爱这个岗位, 为自己的将来负责任, 这也是一个合格人才职业素质的体现。

(五) 在实践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导新生在日后的实习当中, 要学会与同事、上下级的交流和沟通, 体会团结和协作才能完成正常的工作, 团结和协作无论是在新生入学后的学习中, 还是在进入企业工作当中, 都是必不可少的。

当前, 高职院校当中注册入学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重, 对新生进行就业意识教育, 给学生介绍并分析就业的形式以及市场的需求,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设计, 并为这个目标去努力, 并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以及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方面的指导, 让学生将高考落榜的阴影抛开,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进入到新的学习当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成为市场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海丽.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3) .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篇10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怀学生,用甜蜜的微笑装点面容,用亲切的话语点化学生,用友善的动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这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

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释面临的情境或问题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困境,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回忆和建构,在探索新知识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有效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教学“重复问题”时,设计如下情境:

王晓丽站在一列队伍中,从前面数,她是第5个,从后面数,她是第6个。王晓丽所在的这一列队伍中,共有11个人,还是10个人?

通过身边的实例,让孩子们自发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进他们自觉地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在哪?

三、激发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独到的良好思维品质,教师的思维必须善于发散求异,使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开发思维引伸,培养学生敢于发现、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有独到见解的创新意识。

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重视建构问题的“原型”,有意识地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诱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觉得生活离不开数学,自觉地产生求知欲望,主动地探寻问题本质,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依据数学情境提出无固定模式可参照的、非常规性的、条件不足或多余的、结论和解法不唯一的开放性数学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探索、分析,进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它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而每个角度都包含着他们自己的见解。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可能与课堂教学无关,甚至暂时不能解决。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要坦然面对,虽然突如其来,防不胜防,但仍需保持沉着冷静。首先鼓励其他同学帮助他;其他同学帮不了的,看问题的价值,可以老师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使之逐步明朗,达到最终解决的目的;如果对于老师一时解答不了,估计学生即使讨论也不会有结果的,课外查找一下资料;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解决不了的,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借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多读书,多观察,多探索研究,切不可对其敷衍、搪塞。

(作者单位 江苏省兴化市李中中心校)

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篇11

一、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1. 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就业危机意识教育严重滞后, 甚至处于缺失状态。大多数高校只在学生毕业前夕提供部分就业指导, 根本没有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活动。在这一背景下, 大学生在前三年对就业的认识相当模糊。受就业知识和经验的限制, 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危机”时很难摆脱其带来的困扰, 极易诱发就业心理危机。

目前, 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重视大学生的求职服务, 而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特别是对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准备以及参加工作后的心理适应关注不多。虽然国内有部分高校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开设了一些设计危机教育的课程, 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视野延伸到了就业危机意识教育领域, 但是其教学内容尚显肤浅。教育的内容基本停留在为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而不是对就业危机意识教育进行全面、深层的实施。

2. 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有效应对危机的技能需要教育, 只有从教育关怀和责任的视角出发, 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意识, 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危机意识, 才能有效消除大学生的就业恐慌心理, 化解就业危机。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伟大历史时期, 必然会产生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在就业领域, 结构性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社会原因。目前, 我国“劳动力闲置”与“岗位闲置”同时存在, 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不愿意到偏远、艰苦的地区就业, 造成我国基层岗位人才供应不足, 而条件优越的岗位人才过剩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 这一社会现象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成熟有很大关系。因此,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 大学生群体已经由高精尖人才逐步转换为普通劳动者形象, 所以大学生只有转变择业观念, 调整好求职心态, 才能在就业上转“危”为“机”, 顺利实现就业。

总之, 尽管国家、学校和家庭为大学生就业采取了诸多措施, 但是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依靠大学生自己。只有实施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 才能有效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走上工作道路, 依靠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同时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的内容

1. 就业价值观教育。

就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价值观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是指大学生的择业观以及就业观的引导和教育。择业观是指大学生关于择业的理想、动机、标准和意义的看法与态度, 就业观则是指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根本认识。

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不符合自身条件的择业行为进行约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以后, 尽快适应职业角色, 激励他们爱岗敬业, 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 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因此, 就业观教育是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择业和就业心态, 化解就业危机。

2. 就业形势教育。

就业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和择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政策以及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和变化, 各类职业的种类和特点, 现代职业的发展趋向等。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家的就业政策, 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以确定正确的就业观念。此外,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 可以解决部分大学生毫无就业的危机意识, 没有任何相关思想准备的问题, 使其正确的认识危机, 并积极乐观的去面对和战胜危机, 迅速走向成熟。

3. 就业心理教育。

就业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就业危机心理健康的知识普及危机干预和防治技能, 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危机的心理抵御能力。进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要针对常见的就业危机采取心理问题的干预方式, 使大学生学会放松方法, 自我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同时开展心理技能培训, 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工作与人际关系的适应力, 增强大学生对残酷社会竞争的应对能力。

4.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职业环境分析、就业目标设定、制定实施方案和实施策略以及目标和实施方案的调整等五个方面。当前, 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临就业选择普遍存在思想准备不足, 职业目标不稳定的情况。因此,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背景下, 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必须要改变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求知技巧的弊病,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能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 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

三、大学生职业危机意识教育的实施保障

1.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要实施大学生职业危机意识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必须要由熟悉国家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心理和高等教育现状的专家和学者组成, 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 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具备上述要求的教师极为匮乏的现状, 高校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通过招聘、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职业危机意识教育的整体水平。

2. 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的常态化。

教育主管部门是教育的核心力量, 要负责制定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的总体规划与规章制度, 从机制上保障教育的常态化。当然, 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不只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 仅靠教育管理部门的努力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 要构建以教育管理部门为主导, 全员参与和全程实施的教育机制, 充分整合各方教育力量, 共同进行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

3. 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在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中, 要结合大学生的具体特征, 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例如, 对一年级的学生, 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上。具体而言, 应该帮助大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信息和当前的就业形势, 初步树立起一定的就业危机意识, 并以此为动力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 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提高竞争力。对二、三年级的学生教育的重点在于就业心理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观, 形成较强的危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做好就业准备, 为毕业后的择业和就业打好基础。对毕业生的教育重点应该是就业技能教育, 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此外, 强化危机心理教育, 加强心理疏导, 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就业困难, 为以后的求职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 过高的就业期待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因此, 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意识教育, 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科学面对就业危机, 化解就业危机, 成长为民族骄傲的一代。

参考文献

[1]雷小磊, 陈孝柱, 张怡, 等.土建类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认识与危机意识教育探讨——对土木建筑学院千名学生所做的调查问卷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5) :149-150.

[2]庞波.风险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7) :67-70.

上一篇:母亲健康工程下一篇:客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