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

2024-10-25

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共12篇)

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 篇1

民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 强化主人翁意识, 形成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法制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健康成长的保证。民主是在法制基础上的民主, 一个班级如果只有民主而无健全的法制, 民主便是一种扭曲的民主;同样, 学生民主渠道不畅通, 也不能形成健全的法制。

一、法制是班级管理有序进行的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国有国法, 校有校纪, 作为一个班集体, 班主任要能正常有序地开展班级管理, 制订出切合班级实际, 有利于发挥学生能力的班规班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 每学期开学初都应该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 (小) 学生守则》和《中 (小)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并讨论、座谈, 同时向学生宣讲学校新学期的工作思路和学生德育计划, 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写出个人计划、讨论制订班级公约, 然后交班委会讨论通过, 最后由班主任逐一进行审核、修改, 指导学生誊写成文, 并将个人计划和班级公约张贴上墙。针对目前青少年学生的

新学期, 新课程, 新心理、生理特点, 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还要注意加强学习国家法律法规的力度, 组织学生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 要求学生在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班级班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达到有效遏制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发生的目的。

法律法规学习了, 班规班约制定了, 并不是说明班级管理到位了, 更重要的是实施。为了有效的保证班规班约的实施, 还要制定出班级公约的实施细则。在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 我们根据制订出的班级公约, 就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上学放学、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参加活动、宿舍管理等方面制订若干操行量化奖惩细则, 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 形成一套较为适合班情的班规班纪, 并晓之于每一位学生, 然后指导班委会督查考核, 这样使班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有一个标准去约束自己的言行, 从而也为班主任处理日常工作提供了依据, 避免了班主任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民主是班级管理正常开展的必备条件学生也应享有充分的民主, 充分尊重学

第三, 背诵内容灵活掌握, 以辅助教学。生的民主权利, 保证学生民主参与管理渠道的畅通, 对班级管理、班干部的产生、三好学生的评比都是非常关键的。学生的操行评定、毕业鉴定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 更应该尊重学生本人的意见, 遵循师生平等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师生彼此的心灵, 缩短师生相互间的心理距离, 从而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同时, 班级管理必须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意见、建议进行分析集中, 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学生迫于老师的压力, 当着老师的面勉强执行有关班规班约, 离开了老师便失去自我约束力, 不利于班级秩序的稳定, 班级管理就难以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必须并重, 只有有效地将民主与法治结合起来, 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 学生能自觉或经过努力能做到的, 并有利于形成良好班集体的班规班约, 实施“依法治班”。才能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秩序井然的优秀班集体, 学生才有一个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环境。

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培养, 必

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 篇2

法学院10级高党小组

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一、研究和培养大学生法律与民主意识的意义

1、对大学生法律,民主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民主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民主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与民主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3、“公民民主意识是民众对民主制度、政治体系的观点、理论、思想和价值评判的总和,是对民主现实的反映和理性的把握。”公民民主意识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能成功实现民主制度的重要标准。也因此,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民主意识必然决定了国家未来的民主建设。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与民主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1、在校大学生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1)法律和民主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作用的认识

40%左右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0%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0%左右。约1/3的学生认为法律在现实中基本没用,1/2的学生认为法律作用一般。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而对于民主意识的认识来源,40%的是来自于电视报纸等媒体上,50%来自于学校教育,10%左右来自于书籍和家庭的影响

(2)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比如当权益受到侵害时,30%的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30%会通过关系解决,还有30%只是认为很委屈,但也没有办法,其余的会用武力解决,或者是根本没有在意过。同时,在调查法律与生活的联系程度时,70%左右的都认为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仅30%左右的认为中国法律不健全,与人民生活联系不大。大学生也由其知识水平决定,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运用法律知识的状况依旧让人担忧。

(3)对民主的看法和对当前民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

对于自己曾参与的民主选举活动的评价,50%的认为选举公开,能够体现选民的意志,其余的却是对选举过程不清楚,投票有盲目性和认为选举只是形式。而对于民主的看法,70%的认为是国家应有的政治制度,不到30%的认为是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只有极少数的认为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国民信仰。对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极的民主意识也会影响到公民民主信仰确立和民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民主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的民主环境和氛围。

(4)对于公民权利的看法和民主与法律的想法

大多数人只是知道一些如何行使公民权利,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回答很清楚。而对于民主与法律的看法,30%的学生表示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40%的会有一些想法,但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无所谓,其余的有一部分会谨慎的掩盖自己的想法,也有一部分,确实没什么想法。

2、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

(1)大学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核心,与传统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视法为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并更加强调法的目的价值,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譬如,他们也认可“法治”反对“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他们也认可民主反对专制,但受到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往往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

(2)学校的民主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民主意识影响最大的是学校教育。加强和改善学校政治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学校民主教育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多数大学生对学校民主教育的现状并不满意。教学方式枯燥,考试需要死记硬背。学校民主教育沿用以往的单向灌输方式而未对客观政治现实发展的实际予以充分考虑,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和日益彰显的个性。学校民主教育的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事政治的变化。学校民主教育在内容上空话套话太多。当今的大学生的政治理性获得长足发展,他们普遍具有务实精神,同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分诉诸情感渲染,难免会给大学生留下“虚假”、“空泛”的感觉。

(3)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

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处于对法律本质认知的启蒙状态。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却知之甚少,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都是实行宪政的国家,若不能将宪法提到宪政的高度加以认识,在论及宪法内容时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权利以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则是缺乏现代法治意识和宪政意识的表现。

(4)有被动法律意识,欠缺主动法律意识

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这种被动的法律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守法教育下的结果。譬如,现在一些高校内的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都以描述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其所受的惩罚居多,往往使得大学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法律的铁面无私和无情,甚至有个别大学生得出了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守法教育固然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将守法教育代替整个法制教育,以守法为法制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意识的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悖逆。只有彻底转变法观念,以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权利的积极行使为出发点,才能在更深层面上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建设法治国家做出回应。(5)历史文化根源

我国曾经经历长达2000 多年的封建时期,在历史上缺乏民主的传统。“在中国人的文化中,民主的根基是比较浅弱的,它远没有等级、中庸、忍让、权力等思想来得强烈、深透、深入骨里。”这些观念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思想观念和政治行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缺少民主的传统,而当代中国的民主也处于启蒙阶段,当代大学生民主意识的生成缺少肥沃的文化土壤,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民主意识缺乏的原因之一。

三、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过程,不仅仅是依托于学校,更需要深深地扎根于以社会为背景的“土壤”之中。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大学“法律基础”课应改为法理学课,或者至少从内容上突出对法治的基本理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3、学校应实行新型民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民主意识 教育内容的理性化。大学生的政治理性发展趋势要求教育内容的理性化。不仅要使大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必须关注现实,扩展视野,将中国的政治现实置于整个人类政治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教育方式多样化。要实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把政治观念和知识的传授从灌输转变为引导,从单向的知识流动转变为双向的沟通交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指导大学生参与具体的民主实践来获得对于民主的亲身体会。

同时,要畅通参与渠道,在参与式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民主能力参与式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参与民主的过程,习惯民主的政治行为,并得到民主理念的灌输,从而使民主意识不断成熟。使其在具体的政治参与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

4.发挥新闻传媒对民主意识的传播作用

论如何培养老师的“民主”意识 篇3

【关 键 词】 民主;教学;教师

面对如火如荼的“课改”浪潮,传统的教育方式似乎已经不能适应今天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了,“杜郎口”现象、“洋思”现象、“昌乐二中”模式、“谢家湾”模式等等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教育要求,我认为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去照搬哪一种模式都是不现实的,必须立足于学校、课程、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在遵循课改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加上自身的个性化元素,这样的“课改”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在这诸多因素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执教意识,“民主”对待学生。

一、教师应该具有平等意识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他在美国多年,对美国教育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师生平等。当代教育家魏书生也说,“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智力资源,育人过程中班级管理要靠民主和科学,民主育人才能将学生由‘奴隶变为‘主人”。他认为要做到民主育人,老师首先应有民主服务的思想和精神,你看他所任班主任的班里,几十号人全是“部长”的,他说“我不是站在学生对面指挥、命令学生的长官,而是深入学生内心,辅助、帮助、协助他要求学生上进的那部分脑细胞成长、壮大、扩大范围的服务员”,反思一下我们有部分老师正襟危坐、严肃死板、发号施令、高高在上、夸夸其谈等。这何来“民主”?这次本人亲自看见重庆某重点中学领导拾校园内的垃圾,这种行为就是个教育学生的典型事例。

二、教师应该具有“弯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所以当学生犯错时,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恕吼,而是需要和学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流;当学生孤独无助、惶恐时,我们应给他们以真诚的问候;当学生生日或有其他高兴事时,我们应及时祝贺并力争去分享;平时多和学生谈心交流,与学生拉一拉家常,和他们一道打打球,谈谈实事,摆摆年轻、时尚和潮流的人或事……我们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去尊重,去敬爱时,他们也会把我们当作朋友,这时我们不仅获得老师的尊严,更会获得朋友和同志的尊严。

三、教师应该具有“从容”的应对意识

由于本人学校所处城乡结合地区,大部分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如我班73%的学生是留守学生,而留守学生身上具有很多“怪癖”,甚至可以说是“坏”的习惯。作为老师必须具备“从容”的应对意识,要了解他们形成“另类”的原因,用良好的心态有的放矢地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们记住“真情”二字,这是亲近他们的最好办法,唯有真爱才是唤醒他们的良药,巧妙地运用智慧、爱心来教育他们,并结合合适的班规来约束他们。

(一)用“同类”眼光对待他们

大胆地让他们参与班级建设,作为老师要记住每位学生都有长处,老师的工作之一就是扬长避短,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品尝成功的滋味,在这中不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能被爱的人。

(二)把自己变成一个“异类”

为了更好地接近这些“另类”学生,师者在一定时候可从他们的思维或动作出发,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甚至亲人之情去打动他们,我们要坚信只要付出了真爱,他们一定会向我们敞开心扉,吐露心迹的,同时老师要掌握谈话的技巧和火候,当他们真情流露时,要给他们分析利弊、好坏,这时他们是最容易接受意见和批评的。

(三)突显他们的“成就感”

本来这部分学生在学生当中就自认为“低人一等”,感受不到集体或他人的温暖,他们处于自卑之中,所以师者要多关心他们,无论在言语或是行动上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发现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明白他们是一个有用的人,让他们在昏暗中见到了希望;当然要积极运用激励手段:师者要明白“批评十句不如表扬一句”的意思,对“另类”学生闪光的时候要及时发现并不吝啬地赞扬他们,甚至有时还可放大他们的光芒,让他们处在“被人肯定”和 “自责”的矛盾之中,人往往在这种氛围中会自我激励、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这样他们定会早日脱离“异类”,走进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四、教师应该具有“民主”的课堂意识

“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一个导演,一个编剧;教师要明白,学生是一张张等待精心绘制的图纸,也是充满好奇和遐想的天使,为此,老师们应让学生围绕课堂的教学内容去研讨,去体验,而不是把老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明白学生和老师一样是一个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的意志和丰富情感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求舒展生命、表达自我的空间,这点在中学生身上体现得最明显,老师们应放手让学生发表意见,让他们从容地辩解,给他们理解和改正的机会。哲人说过“放手就是爱”,哪怕不全面甚至有点精灵古怪,老师不要怕学生的“问题”让老师处于尴尬地位,其实和学生探讨些老师认为乱七八糟的事情也许是老师自身该拥有的东西。

时代在发展,作为一名老师,不能不与时俱进,要收服每位或善感、或叛逆、或懵懂莽撞、或桀骜不驯的学生的心,使自己为每位学生所佩服、信服、折服和心服口服,让自己的课堂更高效优效,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卓有成效,具备这些意识或观点至少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杨永兴.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J]. 中华素质教育,2005(5).

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 篇4

母而言太长了, 景老师顺势提出问题:“在不改变滑跃起飞方式的情况下, 缩短起飞距离, 有哪些措施?”学生积极讨论想出了许多方法, 其中竟然就包括了目前已使用的航母助跑起飞模式!巧妙地问题设置, 准确的语言串联,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迈上一个又一个思维高度, 各环节过渡时, 毫无唐突之感!我的体会就是, 不知不觉中开始, 不知不觉中结束, 完全没有痕迹, 顺!听这样的课, 真是一种享受。

五、细节处理———精

场景再现:学生看舰载机起飞, 解决起飞滑行距离和起飞加速度时, 需要测量起飞加速时间, 手头没有计时器, 景老师带领学生在观测视频的同时一起数秒, 估测时间, 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了解决物理估测问题的方法!

一节公开课, 脉络好处理, 但细节容易疏忽, 所以细节处最能彰显教师的基本功底和智慧!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的一招一式皆见真功夫, 而不是花拳绣腿和表面文章。景老师的细节处理, 精!

六、学习过程———趣

优美的课件, 敏感的话题, 新闻录播, 视频展示, 确实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压制了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老师教着累, 学生学着更累。

目前, 中小学教学中普遍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教法研究。其核心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其宗旨是依据教育的基本原则, 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身

让学生们快乐起来, 热情高涨起来。让学生分别参与讨论设计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 攻克一个个设计难题, 巩固了所学规律, 掀起学生课堂探究学习的高潮, 师生互动很巧妙!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 学生积极自主探究, 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去思考, 去设计, 去创造。学生学在乐中, 乐在学中, 我听课仿佛进入了神奇的殿堂, 和所有的听课老师一样聚精会神地欣赏!

整节课,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 从岛屿主权争端问题入手, 带着高涨的爱国情怀, 研究航母舰载机, 过程中参与技术设计, 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以及最终为了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始终, 所以这是一节物理结合STS问题的大课堂, 完成物理知识教学, 仅仅是这节课的目标之一, 国家主权问题、国防军事问题、科技前沿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都是这节课的教育目标, 物理大课堂, 精彩尽流淌……

【责任编辑张桂英】

发展需要出发, 确立现代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统一协调的育人环境, 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 辅以适当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 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主动学习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实现受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创新和自主发展。

由于生物不列入中考科目, 学生就认为不重要, 学不学都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生物教学更要保持学生对每节生物课的兴趣, 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也由“苦”变成了“乐”。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的体会如下。

一、更新教育观念,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自主学习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学生处于能动的、自觉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进入教学活动、支配教学过程, 在教师恰当地指导下, 自觉能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 要运用民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教师必须不断吸纳新知识, 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当学生所尊敬、喜爱的老师上课时, 学生的心情往往是愉悦的, 听课也特认真。因此, 与学生沟通情感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既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也是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通过老师自身的吸引力, 使一些本不喜欢此学科的学生也产生了兴趣, 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精心研究教法,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应力求变化, 采取多种方式, 就连复习巩固知识也力求变化:竞答、小测、根据挂图录像、复习等。如讲植物的直根系、须根系后, 我提出问题:请一位同学去拔一棵直根系的小草, 等这位同学出去后我问班里其他同学:“怎样才能一次成功?”从而让同学们知道:双子叶植物一般是直根系, 只要找网状脉的叶子即可, 一个问题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采用生动的语言, 大量巧妙的比喻也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生物。如心脏四腔结构名称:上面是房间 (心房) , 下面是坚实的地下室 (心壁很厚的心室) , 便于学生记忆。

三、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的青少年, 通过媒体、杂志等各种途径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 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大部分学生爱表现, 很希望自己能得到承认, 也希望受到重视和表扬。针对生物这门学科, 经常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 如生物工程、克隆技术、环境保护等, 不仅能增进学生对生物学科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课堂氛围。我也支持学生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教片, 扩大眼界。由于我教的是特长班学生, 学生素质也较好, 在教学中我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当“老师”。在学习动物的六大行为的过程中, 让学生搜集整理动物界中形形色色的有趣行为, 大家来共同分析, 比老师讲效果强多了。在学习“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之前, 提前布置调查作业, 调查周边50年来环境的变化;以“民心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题, 使学生全面了解民心河的整治工程, 了解污染治理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做好每次实验, 要求学生在上实验课之前先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如学生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 用五组实验模拟验证了口腔中的牙齿、舌、唾液的作用及温度的影响,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如学生做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实验中, 有的学生想用白菜、黄杨、洋葱等的叶代替天竺葵做实验。对此, 不简单地否定, 要让他们自己进行尝试, 作出比较, 得出结论。在动手实验前让学生设计实验, 在不断完善中解决了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为什么要用水浴加热酒精等问题。再如, “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如水、空气、温度等, 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实际操作, 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 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总之, 在教学中, 不断力求创新, 努力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主学习, 自我发展。

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 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在生物学科教育中, 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学生如何培养廉洁意识 篇5

廉洁,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于“欲海无边,欲壑难填”的繁华,自律,适度。

廉洁,是一种感恩的生活态度,于“人生苦短,生命宝贵”的当下,自珍,负责。

廉洁,是一种谦虚的生活态度,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自我,自省,修身。

廉洁,是一种中庸的生活态度,于“物由心转,境由心生”的和谐,自修,坚持。

但如何才能有这样一种积极、感恩、谦虚、中庸的生活态度呢?换句话说,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培养我们的廉洁意识?

我认为,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事,正确的信仰,学徒的姿态,永远是一个人在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中必须具备的素养,也是一个人以廉洁的生活方式为追求所应有的能力,更是我们努力奋斗,实现幸福生活、和谐社会的基础。

正确的信仰,作为一种理想信念,是世界观和政治信仰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

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仰,自然难有分明的立场,也就无法严格要 求自己,从而随大流,不思进取,更有甚者腐败无为,成为社会的负担,更别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在当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元、利益多样的环境下,我们大学生应该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时刻用党员纯洁性要求来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保持健康的求学心态,自觉“修剪”欲望,茁壮心灵,提升定力,抵制诱惑。

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保持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带头遵纪守法。

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雷锋、焦裕禄、陈超英、翟树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先进代表人物,都是因为理想信念坚定,因此激发出为人民群众服务终身的奉献精神。可是,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党员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忘记了先进性的要求;有的在一时的挫折面前悲观失望,意志消沉,信念动摇;有的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放弃共产主义道德情操,违背党的纪律,滑进了腐化随落、违法犯罪的深渊。我们需以之为鉴,面对权力,要心有所畏,行有所止;面对诱惑,要头脑清醒,清心自守。

其次,我们应清楚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对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大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有时会被急功近利的意识所驱使,干的事不踏实,搞形式主义,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正因为可以 理解我们更应该在更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我。大学生必须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在学习、工作、生活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辩证看待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诱惑,团结同学,密切联系同学、老师,了解群众的所思所难所急所盼,多干让群众受益的事。大学生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通过带头作遵纪守法的表率,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但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自生的,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升华思想境界,才能不断开阔眼界、思路、胸襟,才能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才能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育高超的领导艺术,塑造闪光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时刻以学徒的姿态,谦逊求学、低调处事、高调做人,自珍、自律、自省、自修。

首先,要茁壮心灵。而培养健康情趣,培育茁壮心灵,最有效的方法是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以读书明理,以读书益智,以读书修德;最有效的途径是爱好高雅,积极参加健康文体活动,锻炼身心,陶冶情操;最关键的问题是择善交友,培育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气场。所以大学期间,在学好专业知识之余要懂得利用各种资源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技能,团结同学,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要懂得感恩,珍惜时间、珍惜机遇、珍惜幸福。其次,要慎独慎微。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正当合理的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如果不加强自身修养,欲望就会无限膨胀,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所以一个人首先要修德,要崇尚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遵循家庭美德、锤炼个人品德。二要常思贪欲之害。三要常怀律己之心。律己需慎独慎微。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谨慎不苟。慎微则要求我们防微杜渐,注意工作和生活中小节,从小事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谨防积小恶成大恶,谨防因小失大。

再者,要三省吾身。古人提倡“一日三省吾身”,大学生更要经常反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省对学习是否有热情。学习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手段。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具备了丰富的知识,讲话就有底气,思想就有灵气、行动就有朝气、工作就有锐气。也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及时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不被时代淘汰。二省对生活是否有激情。激情是干好事业的基础。缺乏激情的人,正如“和尚敲钟,得过且过”,工作没有创新,事业必定无成。三省对他人是否有真情。“与人相交,贵在真心。”只有真诚带人,才能与他人感通,思他人所思,急他人所急,才会关爱互助,和谐相处。

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省”,便是学习热情。学习不仅与个人身心发展,事业前途息息相关,也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密切相连。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学习是一个人、一个政党达到所希望的境界的第一步和坚固基础。清代学者黄宗羲把学习与治国联系起来,精辟地 揭明了其关系:“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圣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大学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我们有着更多更高的期待。

要走好“中国道路”,我们必须牢记党的辉煌历史,在经验教训中与时俱进。一是要扎实学习,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将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结合起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二是要充分运用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及时总结党的建设新鲜经验,深化、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深入学习党的指导思想体系。三是要与时俱进地提高业务工作能力。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变化,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种种冲击,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只有不断用新的理论、新的业务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才能适应形势和时代的需要,才能为群众和百姓所需要,才能在业务上开创业绩,才能经受改革开放考验和市场经济考验,成功应对能力不足的危险。最后,要始终保有危机意识。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如果在今天,在中国已经进入关键的发展转型阶段,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如果党员干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还存在消极腐败,那么就会在发展的洪流中败下阵来。所以,作为党员后备军的大学生必须保有危机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僵化、不糊涂,才能意志坚定,方向明 确。

最后,要淡定豁达。我们讲修身养性,要修身,先修心。良好的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生活幸福的源泉,身体健康的保障。一要有平常的心态。平常心是种很坦然、很优雅、很朴实的心态。有平常心,就能创佳绩而不炫耀,有本事而不张扬;有平常心,就能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有平常心,就能与人平等、看人平视、待人平和。二要有快乐的心态。快乐是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一个人有了快乐的心态,便能够做到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苦中求乐。同时快乐是可以传递的,可以感染的。我们要去努力营造一种快乐,乐观的学习、工作、生活氛围,从而推动学业、事业,生活和谐进展。三要有豁达的心态。豁达,就是想得通、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通、看得透,这是觉悟。拿得起、放得下,这是境界。毛主席说过:“放下包袱,才能开动机器。”这就是一种豁达。豁达的男人、女人走到一起,组建家庭,这个家庭就和美;豁达的一群人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团队,团队就和睦;豁达的领导干部组成一个班子,班子就和谐。因此,我们一定要有豁达的心态,这样才活得轻松,活得愉快、活得大度,活得幸福。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我们的能力决定了我们是谁,而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大学生,应是一支利箭,一旦毕业,便能快准狠的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这是一种朝气、一种激情、也是一种态度。

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 篇6

【关键词】课堂氛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营造民主氛围,发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民主氛围

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营造民主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个性,逐步养成一种创新思维的习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和蔼可亲、语言风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并要特别注意和学生交朋友,与他们融为一体,为他们创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教师精心提问,就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精恰合理的“导”能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间繁琐琐呆板的一问一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无法获得理想的课堂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少而精,直接切入要点,就能积极引导学生去思维、去争议,促使其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通过课上交流了解了你们儿时有意义的童年趣事,分享了同学们童年的快乐。再仔细读读课题,放飞你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比一比,看谁想象的画面最丰富,最精彩?上课伊始,学生思考、想象、讨论,课上交流、教师小结,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还能贯穿全文的中心内容,从想象到汇报无不闪烁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

要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不断的激励,使他们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以激发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分层教学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形成创新意识。事实证明,有成功感的学生都会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获得智能发展,产生创新意识。

三、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实施开放性教学,就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求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我紧紧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逐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句子包含的意思。教学内容不是停留在对白扬树高、直、大的外型分析上,而是联系上文,并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从而使学生对白扬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形象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并受到深刻的教育。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恰当运用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单向问、讲的局面,拓宽了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空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大家在沟通交流中思考,在同伴互助中启迪,在教师鼓励中自信,情感和认识相互交融,培养了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语文教学的发展。”所以,教师要通过引导、启发、点拨,让学生通过研究、体验、感受、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例如在《赠汪伦》一课中,学生提出:“为什么李白“将欲行”时,汪伦才来送?我引导他们深入讨论:汪伦这时来送行有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认为李白不愿意麻烦汪伦,有的学生认为汪伦已向李白道别……这时,我把学生的意见归纳起来,让学生读诗。学生通过自主读书、自主思考得出结论:两人的情意非常深,李白不愿让汪伦破费,所以想悄悄地走。而汪伦为了这份深情厚谊,把李白送上船。可见,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实实在在的经历探索过程后,他们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小学语文教师任重道远,应该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努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片沃土。

作者简介:王新生,男,1960年生,汉族,本科,现任教于驻马店市第一小学,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 篇7

一、政治教育, 创造社会意义

我国成立以来都坚持则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 崇尚了广大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民主政治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对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提高青年同志们的民主意识, 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大的机遇。

1、教育政治理念。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能让全社会公民意识到国家的执政理念、领导方式、管理模式, 让群众认识国家的政治制度。

2、更新人文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直接促进作用则是人们的政治意识提高, 让群众能够体会到自己在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价值[1]。

3、参与政治大事。

坚持民主建设, 重在让群众参与到国家民主活动中, 而国家长期走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道路。思想政治教育课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 让人民参与国家政治建设。

4、增强政治能力。

社会青年对国家建设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 对青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增强他们的政治能力。高等院校开展政治教育工作, 能不断训练学生的执政能力, 为新时期党政建设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价值体系, 支撑政治理论

从政治学角度看, 我国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依据, 也是高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参考。自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 国家领导人们则强调了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意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立德树人”里。

1、马列主义。

中国在社会民主建设过程里依旧要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作为指导理论, 在系统、全面、深入理解马列主义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特色主义。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 创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内容, 只有坚持这一理念才能创造出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3、爱国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爱国主义当成一项理论基础, 让青年学生在优秀文化遗产和传统中提炼精髓, 思想上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 以不断促进自身民族精神的加强。

4、创新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中提出坚持“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发展原则”是我国政治教育的原则, 也是民族思想意识培养的最佳途径。创新主义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促进青年实现意识、品格、能力、思路上的创新, 还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指导工作[2]。

5、道德主义。

高校指导学生时将道德主义融合在内, 能让学生从思想道德行为准则上约束自己, 建立青年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道德主义对于民主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正确引导、科学规划”的作用。

三、把握方向, 创建和谐政治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把握好教育方向, 根据大学生青年们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方案, 这样才能真正加强他们的民主意识。邓小平理论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指导理论,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许多指导贡献, 把握学生政治教育方向需深刻体会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1、坚持科学方向。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立足于党的优良传统与执政作风, 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健康给予辅导。参照邓小平理论指示, 我们需从培养接班人,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看待政治教育, 掌握准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保证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2、迈进共产主义。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但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要朝着“共产主义”迈进, 这是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最终目标。

3、完善第二课堂。

早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师们常把工作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 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3]。理论灌输知识教育的一个方面, 高校还应该从社会实践上为大学生创造学习平台, 开辟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更新发展。

4、团结各方力量。

一是学校, 高校作是大学生学习各专业知识的场所, 搞好校内思想政治工作极为关键;二是社会, 政府宣传部门应加大民主政治的宣传力度, 让青年认识到培养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三是家庭, 青年家长应该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让学生的思想也随之调整。

结论

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 在思想意识上对学生科学引导有助于其社会实践的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才能让民主意识传遍于每个社会公民, 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主要青年群体,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观念及实践行为的调整, 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民主意识的积极意义, 这将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民主意识

参考文献

[1]邹建华.民主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的重点内容[J].党建工作, 2009, 17 (4) :23-24.

[2]王婉娟.青年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的创新途径[J].浙江大学学报, 2008, 20 (11) :17-18.

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 篇8

一、创新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一) 创新的含义

创新, 是对旧事物的否定, 对新事物的探索。它是在旧事物基础上的发展, 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才能发展创新。“它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 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 包括新的发现、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1]对一所大学来说, 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教育的核心。

(二)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关系着该国家的命运与发展前途。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具体而言, 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 他们应该具备如下素质。第一, 善于学习, 乐于思考, 能够进行多维思考。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联想思维等思考方式, 及时捕捉新信息, 探根究底, 拓展思路, 创新思考。第二, 勇于质疑, 能够发现问题。有了疑问, 不迷信权威, 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敢于挑战权威。第三, 精于专业,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型人才应该有博专结合的知识储备, 能够灵活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 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第四, 乐于奉献, 善于与人合作共事。创新需要团队的密切合作, 良好的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奉献精神对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第五, 坚定信念, 笃信理想。创新要脚踏实地, 才能破解难题, 实现创新。[2]

大学是现代社会的创造力中心, 是知识的传授和生产之地。因此, 要实现国家振兴, 大学负有重大的责任, 它肩负着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研究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现代社会各国间的竞争, 越来越成为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 这与高等教育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甚至可以说, 高等教育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也就决定了一国的综合实力的水平。但不容乐观的是, 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 还有很大不足, 亟待加强。

2007~2008年WEF国家竞争力排序中我国部分与创新相关的指标[3](

支柱12

创新38

创新能力34

科研机构质量56

科学家工程师78

有效专利59

由此可见, 中国人的创新及创新能力分别在第38位和第34位的排名, 与我国人口占世界上人口数量第一相比, 两者是远远不相称的。这说明, 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还没有跟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基础理论掌握不扎实, 实践技能缺乏, 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大学民主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

(一) 民主环境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 环境对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着“孟母三迁”的故事, 其原因就在于孟子的母亲充分意识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根据调查, 一个充满民主氛围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充满朝气, 乐于接受新事物, 充满开放性、民主性和乐观性。美国著名的学者S.阿瑞提也说:“适宜的气候与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4](因此,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 良好的民主环境能够很好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大学的民主环境的建设

第一, 建立大学的民主管理制度

我国实行科学发展观,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加强科学管理, 基础是人本管理。民主管理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是大学民主环境和氛围形成的基础, 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特征。加强大学民主管理实践活动是大学建设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方法。它能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民主管理, 是决策科学化和权威化的基础, 它要求学校全心全意地依靠教师, 把教职工和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 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具体说来:其一, 为了保证大学师生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大学要实行校务公开。校务公开是指学校在遵守国家法律及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依照一定程序向被管理对象及社会公众涉及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校务活动信息的过程”[5](, 它包括学校的重大决策公开、财务公开、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公开等内容。这是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其二, 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 给教师以充分自由治理高校, 按照高校教育的既定目标迈进。其三, 要建立民主协商制度, 提高高校管理活动的开放程度, 及时做到下情上达, 上情下达, 彼此沟通, 相互理解。其四, 采取民主监督的方式, 设立校长信箱, 建立院系领导到基层走访调研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 推进校务公开, 加强各大职能部门工作的透明度, 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教师的积极参与性。

第二, 给大学生以实际的民主生活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说过, “除非民主的思想与行为的习惯变成了人民素质的一部分, 否则, 政治上的民主是不可靠的。它不能孤立的存在, 它要求必须在一切社会关系中都出现民主的方法来支持着它。”[5]因此, 学校要给学生充分的信任, 经济上给予鼓励支持, 学习上积极引导, 学术上给与公平自由, 即做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教学民主、学术民主这些民主内容。

高校的社团是让学生的民主生活得以实现的有力手段。学生在校团委的组织下, 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建立各种社团, 激发各社团成员的潜力, 让他们尽情地施展其才能, 群策群力, 共创民主和谐的校园生活。同时, 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在没有经济压力的前提下, 自由地参与学习生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增长社会见识, 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 把从学校学习得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促进其服务社会, 增强其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教育的好坏, 重在教育目标的选择。哈佛大学的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曾说, “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 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 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 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 成为更完善, 更成功的人”。[7]这充分说明创新教育在大学的重要地位。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措施有:

首先, 要有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 学校环境是人文化了的自然环境, 建立民主的政治环境是有利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之一。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需要, 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中, 每个人才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 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 大学要敢于摈弃“模式化”的培养模式, 实现创新型人才教育。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 从灌输型教学模式到启发型教学模式, 从传授式学习到探究式学习, 从专业教育到通识教育, 从单一素质的培养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 因材施教, 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 鼓励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批判精神。敢于批判, 善于比较, 实事求是, 勇于讲真话。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大学生要既能看到它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坏的一面, 要注意扬长避短, 合理利用。

第三, 鼓励学生打开视野, 打破思维定势。在课堂教学上, 为他们开设创造力训练课程, 采用智力激励法、穷举法、演变法与科研创举法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 从理论上吸取前人的精华, 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第四, 鼓励学术自治和保障学术自由, 倡导原始性的创新。要开展多种课外活动, 包括各种类型的沙龙、学术讲座;模拟实验室、模拟交易所之类的活动;课外科技、体育活动等, 让学生自己管理事务、发现问题、评价问题和批判问题。同时, 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 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使大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不断进取。

第五, 鼓励学生建立创新团队, 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其科研能力。以“尽量少的人数、适当的方法、有意义的远景目标、具体的近期目标、清楚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和相互的责任感”[8]为方法指导创建新团队, 不断激发新思想、新观点, 利用群体的智慧, 多出创新性成果。

总之,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既要依靠大学的民主自由环境, 又要通过大学生自己的努力与积极配合, 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化树.大学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3年9月第1版, 第508页.

[2]张宝军等.根据新时期学生特点实施管理创新[N].中国教育报, 2008.7.18, 第3版.

[3]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国际竞争力比较》课题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6-2007》述评-解读我国的竞争力评比结果[J].中国经贸导刊, 2007 (23) .

[4][美]S.阿瑞提著.创造的秘密[M].钱刚南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 399页.

[5]徐远火.大学民主管理论[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年11月第1版, 第263页.

[6]John.Dewa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school The society, April3, 1937.

[7]朱永新, 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 1999 (8) :P15.

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 篇9

目前, 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 创新能力普遍较低。表现为: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 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 唉声叹气, 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 最终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 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 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 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因此, 通过民主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 有时学生会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别具一格, 让教师措手不及。这时候有的教师会暂停编排好的教学, 沿着学生的思路, 合理展开教学工作, 保护学生学习的探索性、主动性。而有一部分教师则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 置若罔闻, 只顾赶进度, 完成自己安排好的教学内容。毋庸置疑, 后者的做法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失去了一份自我, 人云亦云, 失去了创造性, 更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 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 后者的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缺少必要的想象力和自我开拓的能力, 语文知识有限, 对语文教学产生厌恶而失去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禁锢在一种模式之下, 使语文的学习呆板、枯燥、毫无生趣, 同时也有悖于语文教学理念。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民主式教学的条件下进行,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收到成效。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鲁迅先生说过:“想有乔木, 想看好花, 一定要有好土。”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便是滋育“乔木”、“好花”的“好土”。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而民主式教学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土”。只有在民主式教学所形成的宽松、愉悦、自由的氛围中, 学生才会诱发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 乐于思索。学生只有放心大胆地去思考, 才可能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创新能力, 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 而且与其积极情绪, 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 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的知识, 在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交流思想, 与学生平等对话, 给学生营造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我们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 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 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 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进行积极评价, 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 及时反馈矫正, 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集思广益, 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 要指向创新的方向, 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 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 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 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 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 先让学生之间评价, 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 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 是创新的开始, 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 而是有问题不敢问, 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 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 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 老师厌烦, 因此不愿冒险提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 并及时给予表扬鼓舞, 如此一来, 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

三、通过个性化思维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思维,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 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所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搞“统一”, 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 以此套住学生, 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挥, 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 更谈不上创新了。如果所有的学生都仅仅满足于现成的说法或模式, 唯上、唯书, 不敢越雷池半步,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头脑呆板, 形成思维定势。一旦遇到困难, 他们便手足无措、望洋兴叹。这样的学生, 还能指望他们有什么创新?这正如杨振宁博士所说:“中国的学生注重分数, 比较保守;外国的学生注重能力, 富有创新精神。这就是中国常常培养出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折桂‘高手’, 却怎么也培育不出诺贝尔大奖得主的根由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 还要强调个性。教师可先示范, 展示学法, 再举一反三, 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 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 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 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 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因课而异, 因人而异, 充分发挥个性, 增强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改革大学语文的考试方法,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在考试形式上, 也可以采用民主式教学的考试方法。过去传统的书面试卷的考试, 客观题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篇幅, 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去死记硬背, 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高职类院校的语文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 理论与实践结合, 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等相结合的方式, 做到既考知识, 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五、创造成功的机会, 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 并使之越烧越旺。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励学生对问题更高的探索热情,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思维水平存在差异, 教师在评价时一定要因人而异, 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探索与创新。

民主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但是教师需要注意到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也有弊。学生可能在学习中“走弯路”, 存在思想上的偏激和偏题, 在探究学习中不考虑实际, 缺乏可行性。教师作为引导者, 要全面地考虑问题, 实现真正的民主式教学。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后备力量,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积极探求创新教育, 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 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直困扰许多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 中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同时, 作者提出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通过新型的民主式教学, 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研究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素质教育

诚信的基本内涵是忠诚老实、言行一致, 遵守诺言。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基础。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 拜金主义盛行, 经济利益的驱使使诚信逐渐消退。由于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失信”现象, 对学生的成长及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利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当前大学生缺乏诚信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学习方面

大学生本应该踏实刻苦、努力学习各门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文化知识, 但现在的有些大学生不是刻苦学习, 而是靠作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随着高校扩大招生, 大学毕业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作文章, 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 绞尽脑汁玩手段。

(二) 经济生活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 有些学生借钱借物不还, 主动要求别人给自己好处, 甚至为老师办事也要要拿“回扣”。有的学生恶意拖欠学费, 办理学生困难补助时, 编造假情况, 不讲诚信等。

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 无需抵押。如期还贷, 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但结果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 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重要表现。

(三) 人际交往方面

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 纯真无邪, 净洁无瑕。随着接触社会, 童心受到社会的玷污, 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 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最低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同学间相互不信任、关系紧张、感情冷漠, 网络道德缺失, 毕业求职弄虚作假、随意毁约等。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诚信缺失, 不能一味的追究学生自身的问题, 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

(一)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诚信问题一下子凸现出来, 我们身边充斥各种不诚信的企业和个人, 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等, 经济领域的虚假广告、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等, 文化领域的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 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 几乎都沦落到被质疑的境地。社会诚信的缺失必然影响到在校学生。

(二) 学校教育缺乏实效性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许多学校仍然是重智育, 轻德育, 表面上搞素质教育, 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 甚至以智代德。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 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 家庭教育的偏执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也是根深蒂固的。孔子曰:“欲教子先正其身。”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塑造诚实守信的孩子。但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孩子的智育培养, 往往忽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有一些家长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做出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由于家庭教育的片面, 使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 更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

(四) 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大学生的年龄处在18-25岁之间, 且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唯我独尊, 不愿接受纪律约束, 责任意识较弱。他们虽然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这些观念和看法还不够稳定, 很容易受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在遇到具体问题往往考虑自己的利益,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同时, 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也严重影响着学生, 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诚信观。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一) 发扬传统文化, 营造诚信环境氛围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诚信被作为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品德要求。孔子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儒家文化的诚信理念经过发展已渗透到中华民族道德意识的深层, 成为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论语·颜渊》中提到:“人所以立, 信、知、勇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道德传统, 形成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凝聚力强大的传统文化和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永留史册。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源泉,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传统文化中诚信的经典事例, 并实践于日常生活中, 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二) 加深情感教育, 教师要做诚信的表率

教师则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责任心的实施者,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从语言上去督促, 更应该以身作则, 做好诚信的表率, 这样才能去感化学生。汉代著名思想家杨雄在他的《法言》中说:“师者, 人之模范也。”提出了教师在“做人”上的“模范”作用, 强调教育者的“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 要忠于职守、热爱专业、认真负责, 绝不能虚华浮夸、弄虚作假。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待人接物, 都应该体现一种积极、踏实、负责任的态度, 尤其与学生的交往中, 更应该把这种诚信的精神传达给学生, 应当以“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来启迪学生, 通过潜移默化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可以穿插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方面的典型例子, 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北宋的司马光因家中经济拮据, 便吩咐仆人将家中的病马卖掉。之后, 他得知仆人没有告诉对方事情, 他认为让别人以买一匹好马的钱, 买一匹病马, 这是骗人的事。于是他坚持以诚相告, 司马光做到了以诚待人, 以信接物, 不愧为诚信的楷模。所以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要注意宣传古今中外这些诚信品行的典范, 鼓励大家讲诚信。

(三) 提倡素质教育, 改变教育方式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然而, 现在仍然有许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以智代德, 对学生如何做人缺少关注, 学生的道德教育力度不够。很多家庭教育也往往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取代了道德的培养, 使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责任心。

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的阶段, 应该切实体现在教育的实践上。首先, 学校要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 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切入点, 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 学生宽容与尊重, 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 应坚持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制度。教师应及时跟家长进行沟通, 让家长掌握学生在校的情况, 以利用家长特有的权威和力量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四) 完善诚信机制, 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

诚信建设不仅要培育诚信理念, 更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 对失信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和制裁。建立健全学生诚信档案, 促进学生诚信行为的养成。诚信档案应包括个人信息、学习诚信信息记录、经济诚信信息记录、择 (毕) 业诚信信息记录、生活 (品行) 诚信信息记录、信息认定等几个模块。有了这些模块之后, 学生每学年对自己的诚信状况进行填写和确认, 然后交由其班主任签字。在学生毕业前夕, 系、部可结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 对学生的诚信档案加以最后确定。经系、部确认后的学生的诚信档案应作为对学生本人在校期间的品德操行的一个重要证明, 随学生的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 使学生的诚信管理能在社会上进一步延续。

浅析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

一、案例回顾

案例一: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三名学生见义勇为,救起两名落水男孩后溺水身亡。

案例二:2008年11月14日上午六点,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死亡。

案例三:2009年10月20日,女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不愿当骗人工具坠楼。

二、案例分析

三起事件,时间、内容、结果等都不相同,无论是奋不顾身舍己救人,还是因宿舍起火跳楼身亡,还是因想找份好工作而误入歧途,共同点是对安全意识的漠视。

案例一:据了解,这些参与救援的学生大多不习水性,最严重的是他们采用了手拉着手这种一线牵的方式救人,这种方法不仅不科学,而且自身难保。

案例二:经过消防部门核查,火灾原因为住宿学生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从而引燃周围可燃物体。学校三令五申不允许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但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这之中学校与学生是否都应该反思其方法是否得当?

案例三:传销组织者的针对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即将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的将是就业的压力;另一类是农民工,他们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养家糊口;最后一类就是无业游民,他们想的是如何以最快的方式赚到钱。传销根据这三类人群的想法,以更多的诱惑引诱他们,对他们进行洗脑,以发展下线,层层扩大。关于大学生误入传销的新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为什么还是有大学生不断地陷入此陷阱?这不仅仅要打击传销势力,更多的是要思考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否健全。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方法

大学生对安全的重视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安全意识的培养。其次,安全意识的培养关键从对安全意识深入开始。同时,因为大学生安全意识强弱程度、家庭背景、个人取向等差异,安全意识的培养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1.深入方式

让大学生在大脑中反复出现并能够稳定记忆安全的信息,可营造稳定的周围安全环境文化建设和内部个体安全要素两方面,通过文化、教育、复习三种方式来展开。一是建立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因为大学生安全意识也会受到校园所创造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从构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开始,在学校内扩大安全防疫设备和消防设施投资和建设,定期开展相关安全活动。二是通过组织安全方面的活动,如消防讲座和法律报告会。还可以通过消防专业教学,让学生规范地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法律和学校的基本制度,并通过实际演练对消防技能、自救技能、火场逃生技能进行专门的培训。三是通过刺激方式,在校园网创办安全知识专栏,采用一些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安全事故、案例、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意识到安全事故严重的后果,加深对安全隐患和威胁的敏感和警觉。

2.激励方式

一是鼓励。从大学生走进校园时,不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因为对于这样的一群大学生来说,需要教师的鼓励,要适当地肯定和表扬他们,引导学生选择属于自己并适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竞争。建立竞争机制,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找到并建立各自的人生目标,形成自我竞争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如通过安全知识竞赛,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安全相关的知识,以此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三是奖惩。从校园安全培训后期看,如学生经过安全知识相关培训后,其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理论知识也有所增长,并在实际安全事故防范中产生了明显效果,这时就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奖罚。

3.规范方式

规范方式包括制度规范、管理规范和行为方式规范。首先,完善并制定学校相关安全规范制度。其次,规范培养计划。包括确定培养时间,学校抓住学生几个安全事故高发期和特殊时期,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各种差异制订不同的安全计划。

四、结语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他们从意识变成习惯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经过。同时,大学生的安全还需要社会、家庭、媒体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长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健康、有益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向东.关于安全意识的哲学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7).

[2]吴育桂.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分析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培养措施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生之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够充足、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现阶段,创业越来越成为扩大就业容量、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也多次强调创业。大学生创业是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状况,促进社会就业。但是,从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和大学生自身对于创业的认识来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培养的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和创业热潮还没有实现良好的突破。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分析和培养。

1 创业与创业意识的涵义

创业是指创业者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技术等要素,在实践过程中将其转化为价值和财富,并且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创业是一个不断思考、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了解市场信息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创业必须付出很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创造价值,在获取价值的同时也需要承担一定的精神和经济风险。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对个人起推动作用的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兴趣、动力、信念等心理成分。创业意识具有主观性、客观性、能动性和超前性等特点,是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分析,集中表现了创业者的创业素质,支配着创业者对于创业的态度和行为,引导着创业者创业能动性的发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施展才华的机会,尤其是国家和政府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在社会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角度也应该多样化。确立正确的创业观、增强创业动力、拓宽创业视野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方面。

2 当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2.1 创业意识淡薄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等环境的传统思想影响,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大部分存在“一切维稳,注重学历”的思想。虽然当前我国大力推崇和支持创业,特别是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提供了很多良好环境,但是,大学生对于就业渠道认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很难将创业和就业联系到一起,对于“创业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就业”的观念缺乏正确的理解。创业意识比较淡薄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实践的重要因素。

2.2 对创业和学业两者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

大学生对于创业和学业两者的关系认知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各种原因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毕业后也不想从事专业工作,于是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因为创业实践,通常忽视或者放弃了学业。创业意识的加强和创业行为的一步步深入又加速了对所学专业的摒弃,认为创业期间将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会阻碍创业。其实,在校学习期间以牺牲学业为代价而创业,这种意识本身就是不对的。为了引导大学生对创业的正确认识,高校绝大部分专业都设有创业理论指导课程,这些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创业有很大的帮助。以牺牲学业为代价的创业会导致大学生既无法顺利完成学业,也很难实现创业成功。

2.3 创业意志不够坚定

我国当前的在校大学生中,由于条件的改善,大部分学生的成长道路相对于以前来说比较顺畅,没有经历很多成长过程中的坎坷,吃苦耐劳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创业是一个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的实践,创业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起步资金匮乏、商业风险大、社会人脉关系多变等许多未知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因素,会导致创业过程阻碍重重,打击大学生的创业意志和信心。而对于那些抱着尝试的心态开始创业的大学生,往往在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就彻底放弃了创业的动机,认为自己不适合创业或者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没有足够坚定的创业意志和持久的内在驱动力,是很难承受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打击的,当然也很难实现创业成功。

2.4 创业理论指导和实际培训片面化

大力支持创新创业的新形势下,高校也积极推崇和贯彻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在校内成立了很多学生创业社团,建立了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指导和培训机构,在校外也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和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基地。然而,高校的这些对于学生创业的支持举措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呈现出片面化的倾向。在创业指导和培训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创业技能和技巧的传输,忽视或者弱化了对于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训;过分重视创业结果,轻视创业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这些片面化的指导和培训方式与培养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初衷形成了较大的偏移。

3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措施

3.1 推动教学改革,渗透创业理念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高校在选择课堂教育课程时,要全面了解社会需求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对于创业项目的偏好。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性的渗透创业理念,既要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市场环境紧密联系,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帮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又要改革教学手段,摒弃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倡导循序渐进的启发式、讨论式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创业知识。

3.2 树立创业观念,营造创业氛围

基于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和对创业认识片面的现状,高校应该加强引导,使大学生对于创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指导学生选择创业项目和形式时,要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根据市场需求和项目发展前景提出切实可行的创业方案。同时,创业项目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是学生从知识的拥有者变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者。此外,高校还需要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大学生转变创业观念,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大力宣传学生创业事例,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和体会创业的魅力,从而激发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

3.3 开展社会实践,激发创业热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变革大学生的创业观念,或者检验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正确认识,就必须以创业实践作为检验和培育创业意识的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一些在创业过程中无法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同时形成自己创业意识。高校可以采用建立基地和举办创业竞赛的形式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组织创业设计大赛,以丰厚的奖励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策划能力。

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可以引导他们选择投资相对较少、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进行创业体验。此外,高校还要多方面引导大学生选择创业内容,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自主性,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经历,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4 优化创业环境,搭建创业平台

如果说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创业的内在要素,那么创业环境则是大学生创业的外在驱动力。高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措施除了引导和培训之外,还需要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切实可行的创业平台的帮助。优良的创业环境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动力,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优化市场环境,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大学生创业项目、技术、税收等方面实施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为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创业平台;高校要做好对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对于创业市场规则的认识,在校内建构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地,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活动,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帮助即将创业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知名度。

结束语

创业意识的培养过程,不仅仅是对于创业行为正确认知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了解自己和社会的过程,更是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完善素质的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开放的观念、创业的胆识、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创业创新观念的渗透,大力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的意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积极争取社会企业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支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曹宾波.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

[2]赵春鱼,毛成,张麓麓,林叶.大学生创业意识问卷编制及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3(09).

[3]李运华.广东地方高校学生创业意识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02).

[4]任雅洁,于德辉.浅谈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7).

[5]张炳申,何亦名,罗磊.中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J].高教探索,2007(01).

[6]祝虹,潘勇涛.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以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7]王静.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1(01).

上一篇:中美研究型大学下一篇:社区诊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