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2024-11-28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共12篇)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篇1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可见,问是知之始。我校研究的“智趣”课堂的特征之一就是要通过学生的问题进行构建和引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与本课的重点、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引导、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

一、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于是,在教学中,我常常对学生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们一起研究,别怕出错,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没有人会笑话的。”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我通过多媒体演示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后,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大部分学生说体积没变,圆柱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但是一位平时成绩不怎么好,也有些调皮的学生很小声地说:“老师,我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的表面积大了。”我顿时发现这个学生的发现很不错,于是我追问:“你能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的表面积大了多少吗?”他的回答是不知道,有些学生发出了笑声,我当场表扬他观察得仔细到位,并鼓励引导他找到了答案,在我的提议下,全班学生献给他热烈的掌声。没有想到这次的小插曲竟然让这个学生大受鼓舞,从此以后他在课堂上变得十分积极,时常能向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敢说、敢问。

二、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善于提问

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还能使学生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问: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你想学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有的学生会问:“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教学中,教师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学会创造性地思维。

2.质疑教材,学会研读教材

数学知识前后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问题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学生马上提问“为什么要乘或除以相同的数?”“为什么这个相同的数不能是0?”并就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3.质疑生活,落实应用意识

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不多,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发生认知冲突,这正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

例如,学习了“比的意义”后,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时,学生追问为什么,并提出足球比赛时为什么经常出现1∶0,2∶0,3∶0……?于是,由此产生问题:“我们所学的比与足球比赛中的比有什么区别?

三、创设机会,使学生乐于提问

1.学生对老师提问

学生认为老师说的总是对的,然而,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教学中,我经常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接受和信奉,不惟师,不惟上,而应持批判和质疑态度。例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我有意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实验演示,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后,让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有个学生提出: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圆柱和圆锥?在这位学生的启发下,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又有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老师,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是不是也存在3倍的关系?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激烈争论,在争论中我拿出不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和底与高都不等的几组圆柱和圆锥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验证以上问题。这种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既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又能让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

2.学生对学生提问

每节课我都留些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让学生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采用分组对抗、争夺“智慧星”等多种竞赛活动。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在小结过程中我让学生互相提问题,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是底乘高再除以2?等,学生所提的问题都被其他同学一一答出。有些学生还进一步提问:能不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课堂的活力向课外延伸。

通过以上尝试,我发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总能提出有价值的、能引领同学深入学习的问题,使他们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胡怡聪.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5).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篇2

在教学中,不仅要树立生命意识,还要灌输生命意识。近几年来校园暴力的新闻屡见不鲜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特别在农村中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生命意识目前农村中学学生受社会影响、家庭现状的影响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现状,农村外出打工现象十分突出,许许多多的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缺乏了对孩子的关爱、照顾、监控。留在家里的孩子多数成了留守儿童,父母管不到他们,爷爷奶奶管不住他们,没人接送,他们私自骑车上学,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监管,打架斗殴屡见不鲜。不少学生的感情变得越来越脆弱,心理承受力越来越下降,甚至有人经受一点点挫折就轻生。一幕幕惨剧让人痛心不已,也引人深思,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当代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存危机,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培养生命意识(一)学会用积极热情地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目前,在农村教育中,许多家庭由于生计外出打工现象非常的普遍,导致家里的留守儿童太多。在家没有人管,心理承受能力差,没有对自己的约束。所以来到学校,在平时,教师要注意联络学生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懂得要学会分辨是非,学会区分好与坏,要热情地对待好人、好事,还要学会在学习生活中也要与人和睦相处,因为与别人形成融洽的关系是快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与他人团结合作、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还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本领,找到了解决自己疑问的办法,并能够从别人的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会轻松而又愉快。(二) 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就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学校里,和你接触最多的要算老师了,你觉得老师最喜欢你哪一点呢?爸爸、妈妈抚养你长大,他们最了解你,那你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你哪一点吗?每天和你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又喜欢你哪一点呢?以此,让学生当着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把自己最突出的才能展示给大家。让孩子们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能够充分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还要告诉他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你的身上也许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不过,没有关系,只要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处,今后努力改掉这些坏毛病,你就会变得更可爱,大家会更喜欢你。让学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自己定一个希望达到的目标,鼓励他们利用并发挥自身的优势,摒弃劣势,充满信心地向自己的目标进发。在农村教育中,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显得尤为重要。(三).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广泛的人能够从很多方面的学习中得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掌握各项生活学习的技能,并能将这些转化为自身的优势,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去,这样,就会得到很多学习的快乐。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二、渗透生命意识的具体措施(一)结合初中阶段青少年心理需求,深入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元素,理解教材中深刻而丰富的生命内涵。如在教授《散步》时欣赏音乐《让爱住我家》,然后再过渡,“同学们,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大家一定会想到我们温暖的家。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家里有哪些人?大家在一起时会干些什么呢?”这时,学生都有很多话好说,教师再顺水推舟,切入到亲情与生命的主题,出示一些温馨家庭的图片。 (二)构建民主的课堂,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生命教育的指向目标应该是学生,生命教育的成果体现也应该是学生。构建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使教育过程人性化,更有利于生命教育目标的完成。.构建“读- 品- 悟”相结合的课堂,追求深度的生命感知.生命教育只有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才会真正变得鲜活、有意义、充满生命力。(三)充分利用语文阅览课,拓展延伸生命教育 对学生的阅读方向做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总设立生命教育阅读话题交流专场,语文教师不应该把阅览课仅仅定位在读书的形式上,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网络、影视、音像等方面的生命教育资料,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比如观看汶川地震教育片,其中的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形成观后感等。教学就应是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总之,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渗透生命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善待人生,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帮助学生产生并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崇高的人格,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从而有完整的生命和美好价值的人生。学生能在学习中感悟到人的生命历程总会遇到许多苦难和挫折,但只要每一个人能勇于面对,敢于挑战,生命将更加璀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生命教育的平台,重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本质。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篇3

在引导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新知传授模式,注重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

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创新,应体现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发现或再创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在以座位编排学习小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通过观察、讨论、尝试、交流,各抒己见并上讲台做小教师等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得出与教材上不同的解题与思考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学中,对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教学时的再加工,常用一些条件不充分、过程不确定、结论不唯一的开放式的习题来训练学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题多变 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引导他们做完原题后,自觉改变原题的条件、问题、叙述方式,变成具有内在联系的题组进行训练。通过一题多变训练,数量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促使学生从变化中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一题多解 在课堂练习时,笔者常引导学生对同一试题,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沿着多个方面解题。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开阔学生思维的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思维形式。

自编习题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要求学生根据图示编题、根据算式编题、根据条件补充不同的问题编题,因为编题的过程是学生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自编习题,既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又充分展示了学生创造的才干。

在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数学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认知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的基础。为此,在每次课程结束与单元完结时,笔者都会依照学生所学知识的发展顺序,用提纲、图表等形式,理清这一阶段知识的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汇编成网络图式知识卡。让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最终实现让学生在不断的整理过程中增强其自身的创新意识的目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洪雅县实验小学)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生命意识

解放思想、彰显个性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担负着扶助生命成长、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重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使学生能够以人为本、珍惜和热爱生命呢?本文将从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

当前的语文教学对生命意识的培养存在很大的缺失, 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总体来说, 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模式是导致生命意识缺失的两个因素。

(一) 传统教育观念导致生命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缺失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 老师和学生都只关心成绩, 以考试分数来衡量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不重视思想、信念教育的意识, 将这些对于生命成长极其重要的东西都忽略掉, 这导致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

(二) 应试教育模式导致生命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缺失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分数和升学率, 只重视学校的排名。这导致学生过早过多地接触社会, 影响了学生的观念, 使学生也只关注分数。当分数无法满足学校或家长的要求时, 学生便会觉得自己没有希望, 精神家园受到打击。这种精神家园的缺失导致了学生生命意义的渐渐缺失。

二、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策略

(一) 对课本进行多方位讲解, 加强生命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文章的内涵, 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

教师对课本应该进行多方位的讲解, 唤醒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体会到课本中的美妙情境和情感。

《江雪》中“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就表现出了柳宗元当时体会到的那种孤独和酷寒。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的原因, 可能无法体会到这种感觉。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的配合,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体会到那种凄凉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在这种凄凉的情况下, 江中老翁独自垂钓的心态, 让学生体会到短短几句诗却饱含了诗人的情感①。学生在想象中自由翱翔的同时, 也激起了对于生存的思考, 生命意识也被悄然激发。

(二) 将教材中的内容化为情境, 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

语言的教学是语文这门学科中的基本要素。语文课本中的词句、文章都是由文字组合而成, 但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拼凑, 在这些文字的组合中可以发现很多具有生命意义的东西。在语文课本中, 每册都有各个流派、风格迥异的古诗, 这些古诗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生命意义。古诗用简洁凝炼的文字描述了人物、事物、景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具有生命色彩的文字转换为情境, 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的一首著名古诗, 在这首诗中, 全文围绕标题中的“望”字展开。诗中将在瀑布边所见事物的丰富的颜色用精炼的词语表述出来, 如“日照”代表红, “紫烟”突出紫, “银河”象征白等, 这些形象生动的词语给学生营造了五光十色的情境。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 将这些简单字词背后所表现的五彩的自然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 感受大自然的伟大, 理解生命的真谛。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作者看到的色彩, 更加用“挂”“直”“落”这些精妙的字句展现出了庐山瀑布一泻千里、声势浩大的动态美。学生能从此情境中感受到观瀑布时那种震撼的感觉, 能被极强的生命意识所折服②。教师的精彩讲解和引导, 让学生们沐浴在生命意识的光彩之下, 培养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三) 开通学生与文字的沟通桥梁, 体验生命价值

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情感的分析, 让学生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李白的《独坐敬山亭》从字面上看, 体现了李白纵情山水的人生豪情, 但是只有更为深入地分析, 才能体会到李白困难挫折之后依旧向上的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李白内心的情景, 才能让学生接受到生命意识的教育③。教师要运用诗歌中李白隐隐透出的情感, 教育学生应该正视生活中的苦难, 迎难而上。这种与古人的对话能够在无形中让学生体会到生存的意义, 体验生命的价值。古诗中所包含的诗人怀才不遇、豪情万丈、困苦艰难等情感都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作者高尚的品格、对生命的感悟都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四) 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升对生命意识的理解

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写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于生命意识的感悟, 让学生探寻生命的本质、内涵, 从而对自身和自然界进行反思, 培养积极进取的态度和精神, 提高对生命的认识, 从而正视生命、热爱生命。

语文课本中的文字在学生眼中都是简单的符号, 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够转化为山川美景、人生感悟。老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 能够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将生命意识融会到语文教学中, 能够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让这些在家长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孩子补上这一课, 完善学生的技能, 塑造学生的品格。生命意识教育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 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注释

1魏灵霞, 黄月.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3 (6) .

2陈江梅, 黄宜耀, 黄天宇.乡镇中学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 2011 (25) .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 篇5

报告

[摘要]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并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我们对上海市10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生命意识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大学生大部分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具有比较明晰的学习动机,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层次较浅,视野较窄,缺乏自觉和主动意识;大学生基本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但生命质量有待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

[1]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的确,教育以育人为根本,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其最本质和最高的价值与目标。大学生是否有明确的生命意识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也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和谐,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未来。所谓生命意识,就是让个体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生命意识是生命认识、生命情感和生命行为的统一。当人们具有生命意识时,他们才会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因此,培养、发展、提升生命意识乃是生命教育的目的。上海政法学院宣传部连淑芳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魏传成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基于定量研究基础上的解释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研究。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的定量方法来实现客观描述与宏观预测;同时,考虑到研究事实的丰富灵活性,辅之自由访谈,以实现对于社会事实的深入细致理解。

2.样本的抽取与资料的收集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5年10月进行的“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该调查的问卷发放、回收及访谈在上海市10所高校进行。调查的抽样方式是先选取10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然后再在这10所高校内随机抽取学生。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人员自行填写,然后再由工作人员收回。

本次调查在10所大学等量发放问卷11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008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全部问卷资料经过核实编码后,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逻辑纠错处理,并加以统计分析。

3.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中,男女性别比例适当,涵盖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和研究生各年级段学生,文科和理工科学生比例比较合理。其中男生占54.4%,女生占45.6%;文科学生占38.5%,理工科学生占61.5%;大一学生占15.0%,大二学生占15.2%,大三学生占31.9%,大四学生占24.1%,研究生占13.8%。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描述

1.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人总是要认识到某种对象,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时才有意识,生命意识的核心是生命认识。人对某一生命对象的意识,总是将其纳入到客观事物中去感知、观察,从而认识到这一生命对象的意义。但凡生命都是有始有终,对生命现象的基本认知就是对生与死的认知。

对于死亡现象,调查显示,有69.30%的大学生认为“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有25.10%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在这个世界消失,去了另一个世界”,甚至还有5.60%的大学生认为“人能死而复生”。大学生由于阅历的增加、各种宗教思想的影响,对此问题的思索更为复杂,更易产生困惑。大学生不再像中小学生那样对死亡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机械记忆水平。而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我们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薄弱与缺失。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未成年人成熟、自我意识强。然而,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甚至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和珍惜,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会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归路。调查显示,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6.80%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偶尔有”的占25.40%,“没有”的仅为67.80%,不到七成;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7.40%的大学生“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偶尔有”的占27.20%,“没有”的为71.10%。

性别差异和自杀念头产生频率交互统计及检验表明,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有7.7%的男生“经常有”自杀念头,女生为5.9%,略低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和产生自杀念头频率并没有显著相关。

性别差异和杀死别人念头产生频率交互统计及检验表明,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10%的男生“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偶尔有”的占25.9%,“没有”的为64.1%。在女生中,“经常有”杀死别人念头的占4.6%,“偶尔有”的占16.3%,“没有”的为79.1%。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和杀死别人念头产生频率有显著相关。

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居首位的是“生活压力大”(27.2%),接下来依次为“看不到前途”(26.6%)、“学业压力大”(20.6%)、“失恋”(15.4%)、“其他”(10.2%)。大学生是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独立与不独立之间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时代背景使他们承受着更加尖锐的挑战:他们必须努力完成学业,同时还要关心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时代获取新知识的基本素质;必须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必须塑造能够融入和谐社会的健全人格。诸如此类的高期望值,必然给他们带来心理的紧张和压力。

2.对生命价值的感知

生命价值,简言之,就是活得有意义。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曾经对48所学院的7948名学生作过一次调查,当问及他们目前最重要的是什么时,78%的学生回答他们的[2]首要目标是寻找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对“生命价值”的操作定义首先是肯定自身存

在的价值,其次是肯定自己从事的活动的价值,再次是肯定自己之于他人的价值。调查问卷涉及生命价值的项目有:是否自信、对学习生活的评价、朋友关系、生活的主体性等。

(1)“你喜欢自己吗?”

是否喜欢自己,是自信的基础。调查显示,67.1%的大学生喜欢自己,23.1%的大学生不置可否,还有9.8%的大学生称“不喜欢自己”。交叉分析发现,在这个问题上男女生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喜欢自己的女生占68.8%,男生占65.6%,相比较而言,女生更为“自恋”,高出男生近3个百分点。

(2)“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时,你会如何?”

是否自信,还体现在遭遇挫折时,是否仍能相信自己并愿意努力克服困难。调查结果显示,64.60%的大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认为“没关系,下次会努力做好”,其中男生占65.90%,女生占63.30%;27.80%的大学生因此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无用”,其中男生占28.40%,女生占27.20%,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比较来看,76.90%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态度较为积极,大学三年级以上对待挫折的态度较为积极的学生为52.30%,年级差异明显,低年级态度更为积极,高年级则趋向消极对待挫折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3)“你有几个好朋友?”

人际交往,尤其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有好朋友,并且好朋友的数量较多,拥有超过10个好朋友的人数百分比最高,占34.80%,其次是有3~6位好朋友的,占34.40%。

交叉分析表明,具有较多好朋友的大学生经常产生自杀念头的比率为1.80%,而没有好朋友的学生经常产生自杀念头的比率却高达26.10%。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减少大学生自杀几率。

(4)“你自己能做主吗?”

生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也是体现自身生命价值的重要方面,“自主”指的是自己有决定权,而“主动”则反映积极的生活态度。大学生身心已基本发育成熟,有60.10%的大学生认为“有自己的主见”,但同时也有28.60%的大学生“容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甚至还有2.80%的大学生“一切听父母的”。

3.对生活质量的体验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又称生存质量、生命质量,它是在WHO提倡的健康新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体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是指大学生现时生活经历的客观状态及其主观感受。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本次调查作为衡量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指标有基本心境、对生活的满意度、日常生活的充实程度等。

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活质量。美国心理学家威斯曼用“个人感受”量表测量得出:快乐被感受为生活是充实的体验。快乐能激励人前进,积极向上;快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快乐能激励人努力完成任务;快乐能使人承受生活的压力和负担,提高经受挫折、克服痛苦的能力和耐力。快乐的人善于适应困境,能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等待光明。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34.7%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很快乐”,58.10%的大学生“有时快乐有时不”,7.20%的大学生则“经常不快乐”。

关于“今天有没有让你开心的事”,36.50%的大学生能在平常的一天中感受到快乐的情绪。那些“有开心的事”的大学生,他们的开心大多来自日常的生活,比如“吃了一顿热乎乎的早饭”、“和朋友一起玩”、“看了炫目的绘画,令人倾心”、“和男/女朋友散步”、“购物”等。但29.20%的学生直言当天“没有快乐的事”,还有34.30%的学生不置可否。一个人快乐与否,取决于他的心态是否积极。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和

感受快乐的心。快乐和生活的满意度是直接联系的,是否拥有快乐积极的心态会对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根据被访者所填内容进行归类,发现大学生的烦恼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其中最大的烦恼是“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意”,占45.10%。首先是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比如个子矮、太胖、鼻子塌等;其次是粗心马虎;再次是身体或个性方面的某些欠缺,如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太笨、结巴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不满意都是大学生的主观感受,与他们的客观实际情况并无绝对关联。

第二大烦恼与学习有关,占21.50%。学习是大学生群体最基本的任务,尽管这一压力的强度有张有弛,并非永恒不变,但由于持续时间很长,其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创造条件,作出进一步努力。他们或是拼搏于考研,或是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班,为的是努力获取各种“证书”。过多的学习头绪、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第三大烦恼来自人际交往,占15.60%,主要包括和同学闹矛盾、被人冤枉或嘲笑、受委屈、被人欺负、没人玩、没有朋友、怕孤独等。

第四大烦恼是家庭,占9.00%,主要包括父母处处干涉自己、和父母交流困难、父母不了解自己、父母关系不好等。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大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

2.大学生大部分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具有比较明晰的学习动机,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层次较浅,视野较窄,缺乏自觉和主动意识。

3.大学生基本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但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二)对策

现代教育应该很好地承担起生命教育这一重任,重视情意的培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体悟生命的可贵可爱,从而由珍惜生命转向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1.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的意蕴,升华生命价值

“‘生命’本身就意味着人的感觉、享受、激情以及甜酸苦辣、悲喜爱恨、束缚舒展、自在自由。生命的受动中有能动、衰败中有新生、释放中有实现,一切都在矛盾中、在张力

[3]中展开。这就是生命之‘生’,同时也是生命之‘命’。”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

著名哲学家蒂里希指出:“作为精神而完成的生命,既包容着真理,又包容着激情;既包容着屈服,又包容着里比多;既包容着正义,又包容着强力意志。假如这些两方之中的[4]一方被其相关者所吸收,那么剩下的要么是抽象的法则,要么便是混沌的运动了。”实际

上,人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追求更加广阔的生命理想和人生境界,以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从而为人类的全部思想和行为提供最高的支撑点,即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生命是生活世界的生命。以学校为空间范围的教育世界,也与生活世界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高等教育就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世界、热爱生活世界,成为生活世界中的人。帮助受教育者由自然生物生命转化为社会意义生命,由低层次的意义生命转化为高层次的意义生命,逐步促使个体社会化、形成健康的生命个性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2.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开发课堂潜能,激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

台湾辅仁大学早已将“人生哲学”课程列为共同必修课程,并成立专业伦理委员会在各系推动专业伦理课程,将人生哲学、大学入门与专业伦理三门课作为“全人教育”的基础课程,希望学生们经过这样的学习后,能更加珍惜生命。我们应借鉴这些开展生命教育的经验,把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大学教育计划之中。在我国大陆的德育课堂中,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都没有把生命教育专列一章内容,详细地加以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很少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应该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章节,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应以大学生个体生命价值为出发点,以培养健全的生命意识为核心,以养成良好的珍惜生命的行为为目标。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这种价值,进而珍爱他人的生命,以爱待人,追求智慧与道德,积极地献身于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回报世界,奉献他人,达到超越生命的最高境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培养生命情感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生命所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所以,高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科学生命观,为学生的不良情绪提供健康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以免破坏性的爆发;给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创造成功的机会,避免长期遭受挫折和内心冲突;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负面状态所蕴含的积极意义,譬如引导大学生学会苦中寻乐,善于把人生痛苦置于更强烈的痛苦背景中来对待,帮助其在痛苦中努力寻求独特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使其重新发现和体会生命的美好,坚强地生活下去。

4.积极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三同”(同吃、同住、同学),朝夕相处,是最了解学生个体实际情况的群体。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这一优势,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辅导员要经常和学生谈心交流,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经济和就业等各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将自杀等念头消灭于萌芽状态。通过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形成一个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为一体的心理健康预警干预机制,时刻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以便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5.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教育职能的整合,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价值教育环境

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不能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处处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因素。为了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价值教育情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该整合教育职能。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有良好的学校教育、融洽的家庭关系、和睦的邻里交往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等,只有多方面支持、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篇6

摘 要:生命的起源充满了神秘;生命的律动与语言文字的韵味息息相关;自我意识倾向于生命的敬畏;语言文字的表达是生命依托的感悟。语文的阅读与文字的运用于与自身独立的人格生命体生生不息;彼此循环往复,感悟生命的伟大同时也来源于阅读小学生对于生命的体验。可以说正是有了生命伟大的体悟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述世界多姿生命形式的感想。所以在当代小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借以感悟生命的宝贵是极其重要的;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独立。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个体价值;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76-01

一、如何通过阅读来体验生命的存在

生命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物质形式;是每个人最能感受到的直观意识直觉,要想获得最为直观的文字直觉感受就需要我们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怀着生命探索知识的求知欲通过阅读来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阅读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人们通过自我化的阅读可以感受到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体验世界的情绪的喜怒哀乐;通过阅读人们可以有效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神秘;感悟世界社会的人情往事。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个体化的阅读我们可以正确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感受这个世界;从平凡中体味伟大,从简单中体验复杂;痛苦与快乐肩并着。正是有了阅读的产生我们可以从宏观的世界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追寻自己的梦想;实现着自身的梦想。可以说;阅读给予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让我们理性的认识世界,感性的体验世界,找寻自己在世界沧桑中存在的价值。

二、语言文化定义框架下的生命绽放

语言文化的传承是教育手段表现方式的一种;小学教育是人性格初成的主要阶段;此时做好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培养对于提升学生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发展不在单纯的满足于人们享受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更多的衍生出了一种高速度、高效率文化传播的情态,人们不是单纯的了解信息,而是通过信息及时性的了解事件发生事件发生情态机制,在了解信息的同时享受信息所衍生出来的社会个性文化和社会趋势的快速变迁所带来的感受。与历史文化相对的;有社会文化的普及性就有社会文化传承的差异性,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每个地方都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的表达令人形成主观印象;就需要人们具备高素质的文化涵养才能理性的认识到文化的价值。人作为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在世界中生活就是自身独立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域差异化的文化熏陶就成为了文化矛盾的综合体,可以说生命的存在同时一种文化状态的存在;每个人具备自身的独立思想就是自身具有的文化特色;思想与自身所认识的文化感想是息息相关的;没有文化的衬托;没有语言感情的抒发;人就不具备自身的特色文化素养;世界就没有着生命的绚丽多彩。

三、高效化语文阅读课堂的打造

生命正是有了阅读才富有特色,人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语文作为学生人格开发的启蒙教育,所以打造语言文化感受式的课堂模式极其重要。要想充分的打造这种高效化的课堂模式;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容;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师;以独创的性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的思路;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老师要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学生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学懂知识;能够运用知识;做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中绘声绘色。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循着学生的认知曲线,随时调控教学环节。不需要去强调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随时变换着角色,让老师和孩子形成教育的共同体。可以有意识的在课堂探讨中、生活中来加强对折的联系。而且老师还可以观察其他孩子的技能,能够理性地进行比较;可以观察其他孩子的态度、方法,通过思考分析、调整自己语文课堂的教学思路。让孩子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获得真正有意义的教学体验;增强孩子的感悟能力获得真正的生命体验,提高孩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堂教学基调的确立

教育要培养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获得正确的问题价值认识。除了要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也要充分的认科学发展历程中的故事,牢牢树立孩子心中的梦想旗帜,以先进的事迹为特色化教育的典范,做好对孩子教育的发展典型同时;为学生提供课堂交流的机会;给学生一定的交流空间和时间;实现学生互动交流;师生有机交流;让孩子在梦想的引导下;不断地走向成功,树立自己个性化的人格;有着属于自己对于语言文化的追求,打造自身对于生命的正确认识。

五、结语

高素质的语文化课堂模式的建立来源于学生具备自我化的意识,有着属于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有着自身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文化价值的有机认识,同时获得真正的生命体验性的认识还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的教学体验;形成自身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潘朝阳.李如密.论教学风格及其境界[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05)

[2] 林添胜.论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启示[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08)

[3] 许 倩.郭小兰.浅谈教师个性与教学风格[J]. 新课程(中旬). 2014(01)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篇7

2008年, 我国又出现了手足口病疫情。从今年年初到4月7号, 网络直报显示, 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15618例, 其中重症773例, 死亡50例。

2009年, 世界上又出现了猪流感疫情。据新华社2009年4月28日电, 至截稿时止, 有关各国猪流感疫情死亡人数103人, 均来自墨西哥, 其中22例已确认死于猪流感, 81例疑似死于猪流感, 世界各国感染人数1679人。

这些灾难让人们感受到一个人如同沧海一粟, 生命是如此脆弱, 同时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让自己的有生之年充满价值和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 面对这些数字, 我心里充满了无限的痛苦、悲伤, 同时也陷入沉思: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能做些什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中学思想品德课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人为本, 树立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人是教师工作的对象, 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 把尊重学生当做最好的教育, 把珍惜学生的生命当做至高无上的理念, 杜绝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伤害学生的尊严、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甚至无端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等现象。同时, 教师要树立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顺应社会、家长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更高要求, 不能仅重智力培养, 轻视德育。中学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学科知识的传授, 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 在生活实践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理解生命的价值, 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拥有幸福的人生。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 多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能;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命, 丰富相关理论的知识, 以及参加相关的研习会, 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及正确的生死观。而且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对于生命的看法和体会, 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感觉活着真好, 从而自觉地去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二、注重活动和实践, 为生命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提供载体

生命意识是主观的, 主观离不开客观, 这就要为生命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寻找一个载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这个载体就落到了活动和实践身上。这也符合新课程突出实践的改革理念。而要用好这个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就要求教师创新与改革教学方式, 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做到这一点, 具体来说, 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时代感、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强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同时,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和观看影视等活动成分, 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进行社会调查, 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活动和实践, 可以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正确地认识生活, 并积极地投入生活。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

由于目前的教育部门还过分强调选拔功能, 过分注重分数和智育, 课程评价仍然主要偏重于结果性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 青少年的生命意识便显得非常淡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这种评价机制必须改革,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每年全国都有几百万的高校毕业生等待就业, 因此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 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只有这样评价学生,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总之,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中学思想品德课因其特有的德育功能,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 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 才能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 才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 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走向幸福美满的人生。

摘要:关注学生安全, 是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重要体现, 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了怎样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性全面均衡地发展, 让他们对自己和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以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对社会及他人责任感, 使其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篇8

小学阶段的数学正是为学生将来有较强的应用数学意识打下基础, 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行为中以可靠的理论为引领, 大胆进行实践:挑战课堂教学;挑战学习方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何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的课堂, 如何促使教与学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动感交流,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精心构思, 设计生活数学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 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 并结合知识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 精心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 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 充分估计课堂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确定教学的形式和具体的处理方法, 变静态教学内容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诱发学生进行探索, 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 不断地获取、发现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 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创造性, 发展应用意识.

比如, 在一次参加教学能手比赛时讲的“四边形的认识”一课, 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不规则图形等引出四边形, 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来进一步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知道了四边形的特性后再回到美丽的校园进一步去认识四边形.

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 数、形随处可见, 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 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 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大家的情绪高涨, 个个跃跃欲试, 高效率创造性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兴趣, 产生强烈的自我学习意识, 在观察、探索、总结这一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提供数学应用的空间

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老师也从目标的制定者及仅仅为了解题的信息提供者变为学生们的“学习伙伴”, 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汲取知识, 掌握知识的迁移本领, 使之具有可持续创造发展的动力与能力.教学中要创设多种类型的问题情境, 课堂训练要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使学生有创造的学习机会, 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比如, 教学面积单位时在认识平方厘米后, 要求学生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度量课桌的面积, 学生在亲身的度量活动中体会到此时用1平方厘米作为单位度量太小、太麻烦, 教师趁机提出:“你能设计出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帮你度量?”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就应运而生.又如, 在学习厘米的认识后, 引导学生测量课本、橡皮的厚度让学生体会用厘米作单位度量不够精确, 于是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1毫米.再如, 学习“十几减九退位减”的内容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教法, 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 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的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休验, 加强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 学生的兴趣高, 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 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教学情景, 自然而然认识到, 生活处处有数学, 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受, 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形式与方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 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要教给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以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机会.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 在五年级复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时, 我先把全班同学按各自的能力特长分成8组, 每组6至7人.先给他们一定的课内外时间去回顾教材, 然后组内合作, 运用所学的知识, 依据老师提供的线索, 自行组织材料编制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 我以烹饪的方式在主题为“烹饪大赛”中展开, 要求每一组准备一道菜, 并为这道菜命名, 其实每一道菜都是一道几何图形的知识, 指名学生回答, 课后要求组间交流.同学们对这种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 热情参与, 集思广益, 积极参与, 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四、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 增强应用意识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概括的知识, 才能真正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 获得深刻的理解, 也更便于应用.把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概括活动放到熟悉的生活中, 他会更感兴趣, 也易于更快地探究, 理解知识的实质.所以在教学中, 面对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 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把学生自觉纳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 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 学习“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 我让学生例举出日常生活中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一年有12个月, 一年有365天等.再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各种年历卡, 提出或总结发现的问题, 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设计2008年的日历, 在主动探究中去感悟、去体验新的知识点, 将已有的旧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融合, 让学生开展合理的设想, 探究预见、讨论、辩解, 在具体的日历制作中有目的地寻找每个月份是几天, 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是否二月都是28天等关键性问题, 学生在设计完日历以后, 还通过对此观察发现每隔四年一闰, 这一特殊的知识.2008年恰是闰年, 这一年有366天.

在孜孜不倦、主动探究中, 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高, 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使学生从思维的等待状态向思维的主动探究状态飞跃, 实践能力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五、加强课外实践, 深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它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听十遍不如做一遍, 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会理解和运用.

1. 学以致用,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 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 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熟练, 更透彻,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 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例如, 学习“利息、利率”内容, 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 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 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 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 我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 (1) 做自己的小会计, 到银行去了解利率, 然后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 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 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 (2) 做家庭小助手, 帮助妈妈理财, 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非常有兴趣, 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 最后存钱.

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 学生对利息、利率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 同时, 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 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 实现了教知识与育人的同步.

2.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 学生学习数学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 这也是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 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 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 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以后,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开模拟商店, 进行“学做小小营业员”活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后, 开展“生活中的面积计算”等活动.这样, 通过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发现数学问题, 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为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于现实生活之中, 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搭设一个平台, 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提高应用能力, 更重要的是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数学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 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篇9

一、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但也不能一味强调, 否则会失去语文的本位。毕竟语文课还是要保留语文的味道的, 如过分强调对生命价值、生命意识的认识, 则会喧宾夺主, 所以应该进行有效渗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一些细节上下工夫。例如, 通过对古文名篇诵读的积累, 传承中华文化的生命精神。对教材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名篇, 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直至背诵。在积累的过程中,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传承中华文化的生命精神。如《爱莲说》、《陋室铭》这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作者独特的生命态度:洁身自好, 安贫乐道, 不求名利,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活出了一个人的精气神。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格的魅力是远远胜过物质的, 一个人要有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有自己独特的活法。

此外, 进行生命教育要尊重文本, 尊重学生, 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感悟作品, 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自主建构。例如在讲授《父母的心》这一课, 可以独辟蹊径, 创新教学方式, 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 避开常规程式化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自己深入到文中去“体味父母的艰难与悲哀”。实际上, 就是让阅读主体即学生调动起已有的情感经验, 把自身对生命的体验与作品中的生命内涵以及作者的生命历程相互联系起来。当学生体会了“父母的心”后, 教师再引领学生探寻“孩子的心”, 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再经历一次情感的体验, 真正融入作品中。通过这样一个过程, 学生不仅对文中的父母有了深刻的体会, 联系现实对自己的父母也做到了独到的、新的评价。这种课程模式表面上看似乎是对语文课的“叛逆”, 但恰恰却可以培养学生不畏惧权威、善于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良好品质, 成为人格健全的新时代公民, 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再如, 学习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阅历, 在了解诗人所处的大环境的基础上再深入分析诗人之所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感慨的原因。杜甫生活的时期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时期, 当时奸臣当道、民不聊生, 杜甫个人生活异常艰难, 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使他呐喊出老百姓的心声, 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都是反映人民疾苦、表达底层老百姓生存状态的, 类似的还有“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等, 生命意识的呐喊熔铸了他高尚的品格, 他由此也达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峰。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们的生命意识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远远不够, 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综合性活动, 具体形式有:指导学生策划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中强化珍爱生命的意识, 感悟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搜集、摘录与热爱生命有关的名句、格言;让学生阅读热爱生命的故事, 书写读书笔记, 并进行交流。语文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解读、剖析文章中的生命意识,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 体会生命的可贵, 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珍惜身边的人、事、物的美好情感。

三、在作文训练中, 提升学生们的生命意识

书本的学习使学生积累了生命意识, 有了感悟生命的基础, 教师要让学生将感悟外化成文章, 加强写作训练, 提升其生命意识。在作文训练中, 教师设计作文命题时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让学生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 享受自己的心路历程。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在作文中的心声, 从学生笔墨间发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 及时安抚学生的心情, 启迪对生命的思考。文章是心灵的反映, 是心灵的具体化, 让学生学会在书写中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再空洞, 而是孕育着生命的思索。我曾经布置过一次这样的材料作文, 材料一:同情与怜悯的情感会使人的生命更加高贵、美丽;材料二: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材料三:人在珍爱自我时, 还应珍爱他人的生命, 珍爱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材料四:我们每天都应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怀着友善、朝气与渴望去生活;材料五: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 不要等到失去它时, 才发现它的珍贵。要求理解和体会以上这五则材料, 以“珍爱生命”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同时要求紧密联系材料, 对所有的生命现象进行思考、分析, 审视生活中不同的人对生命的不同认识, 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 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然后成文。作文交上来,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了自己对所有生命的珍重。细细琢磨, 每个人的成长路上, 在自己的脚印旁, 都会有另一双甚至更多的脚印一直陪伴着你。

此外, 写读后感、观后感、日记等, 都可以帮助学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 点亮学生对生命、对生活思考的智慧火花。生活中的实例、文学精品、影视焦点等也都可以作为学生探讨生命的话题, 让学生在探讨中反思, 在畅谈中回味, 在点评中进步, 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总之, 初中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内涵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动力与目标上。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为因果的有机体。语文教学需要依靠生命教育实现教学目标, 生命教育也需要依赖语文教学实践来开展。

参考文献

[1]高珺珺.对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28) .

[2]田娟.中学语文教育中生命教育之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29) .

[3]王春东.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途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7) .

[4]余忠伟.生命教育:语文教学的另一视角[J].河南教育 (基教版) , 2007 (2) .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篇10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如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1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本人通过故事情境导入: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

2 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发挥教材作用,提出数学问题。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图文并茂的主题图或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在情境中又蕴含着数学信息,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内化信息,加深理解。

2)从课题切入,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从课题上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欲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收集到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针对课题指导学生质疑:“对于百分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求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

3)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找问题。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有的学生问:能不能把它分割成几个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受该生的启发,孩子们想到了许多方法。孩子们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从问题出发,自主探索,利用已有旧知获取了新知。

3 学生提出问题后的处理

1)留足思考的时间。对于不管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不轻易提示,不急于反馈,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找寻方法和答案。反馈交流时,不要只用单一的“师生问答”,要更多地使用“生生互动”,让学生自己教会自己。

2)对问题回答的评价。首先评价要有导向性,在课堂评价中教师的评价往往引导班上的学生向同一个方向努力,教师评价的标准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例如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这时教师及时加以评价:“这个同学问题回答又正确,声音又洪亮。”不经意的一句评价就使学生明白了教师对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的要求,于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争相效仿。这时的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起着导向作用。其次评价要有激励性。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往往是通过别人的评价而获得成功感的。所以,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要讽刺挖苦,应以鼓励为主。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做到及时、科学、有效。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学思想的具体反映,必须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评价又是一门艺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教师的素质。好的评价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有序和谐,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 带问题走出课堂,构建有生命的课堂

课堂应该起始于学生的真实问题,结束于学生产生的新问题,在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过去教学,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事实上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问号离开数学课堂。我们的课堂一定要开放,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大课堂,去作开放式的探究。如特级教师钟麒生上的一节课《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就体现了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开放的学习活动,学生认识了分数的大小比较后,再引导学生说几个分数并比较大小:当学生说出几个假分数时老师疑惑了,“有这样的分数吗?它表示什么呢?”当大部分学生都疑惑或认为没有这样的分数时,老师又说:“有这样的分数,那么它表示什么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研究!”虽然假分数在不久后就要学到,但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学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新问题,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课程倡导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就是要求我们打破封闭的课堂,把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篇11

关键词:生命意识;以人为本;珍爱生命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6月2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019人遇难,373573人受伤,失踪18627人,紧急转移安置1514.7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5.2965万人。

2008年,我国又出现了手足口病疫情。从今年年初到4月7号,网络直报显示,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15618例,其中重症773例,死亡50例。

2009年,世界上又出现了猪流感疫情。据新华社2009年4月28日电,至截稿时止,有关各国猪流感疫情死亡人数103人,均来自墨西哥,其中22例已确认死于猪流感,81例疑似死于猪流感,世界各国感染人数1679人。

这些灾难让人们感受到一个人如同沧海一粟,生命是如此脆弱,同时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让自己的有生之年充满价值和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这些数字,我心里充满了无限的痛苦、悲伤,同时也陷入沉思: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能做些什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中学思想品德课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人为本,树立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人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把尊重学生当做最好的教育,把珍惜学生的生命当做至高无上的理念,杜绝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伤害学生的尊严、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甚至无端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等现象。同时,教师要树立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顺应社会、家长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更高要求,不能仅重智力培养,轻视德育。中学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学科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理解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幸福的人生。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能;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命,丰富相关理论的知识,以及参加相关的研习会,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生死观。而且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对于生命的看法和体会,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感觉活着真好,从而自觉地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注重活动和实践,为生命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提供载体

生命意识是主观的,主观离不开客观,这就要为生命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寻找一个载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这个载体就落到了活动和实践身上。这也符合新课程突出实践的改革理念。而要用好这个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求教师创新与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做到这一点,具体来说,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时代感、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强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和观看影视等活动成分,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活动和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正确地认识生活,并积极地投入生活。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

由于目前的教育部门还过分强调选拔功能,过分注重分数和智育,课程评价仍然主要偏重于结果性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少年的生命意识便显得非常淡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评价机制必须改革,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年全国都有几百万的高校毕业生等待就业,因此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只有这样评价学生,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中学思想品德课因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才能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才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走向幸福美满的人生。

用历史的智慧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篇12

一、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身心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 却又是十分脆弱的, 一不小心, 露珠滚落, 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生命情感和优良品格。进行生命教育, 首先要求历史教师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 不断完善自身的生命形象, 始终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乐观积极地面对一切,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 学生会逐渐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等良好品质。因此, 在历史课堂上,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让课堂“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强调对智力的挑战, 强调对激情的引发, 强调生命对生命的呼唤, 强调人性对人性的交流理解。

二、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历史

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对教材内化后的内心反省。因此, 历史教师要善于将最能体现人性光辉的鲜活素材展现给学生, 从而引导学生真情体验和感悟历史。

1. 在探求中感悟生命的厚重。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 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因此责任感是生命教育的首要内容。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生命后, 才能对自己、对他人产生责任感。这份责任感让我们更清楚生命的价值, 更懂得珍惜生命。

近代中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 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谭嗣同为了变法图强而英勇就义, 临刑时大呼:“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表现出其大无畏的精神;“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为“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学生从他们身上体验到了为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一生的高尚生命情操;明白了生命不仅在于个体的“活着”, 更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历史教学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 才能使生命情感内化为学生自我生命的积极情感。

2. 在思辨中彰显生命的理性。

叶澜在《更新教育观念, 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中谈到教育的生命性时指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 去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如何理性地看待生命及其价值, 在生命教育中非常重要。

如学习《文艺复兴》, 就哥白尼与布鲁诺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 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一些同学认为布鲁诺的生命价值更高。布鲁诺为了坚持真理不惜与罗马教会决裂, 他长期流亡英国, 后被骗回意大利, 在宗教裁判所遭受了四年的非人折磨, 最后在火刑柱上英勇就义。他为了真理而牺牲的精神震撼了许多在神学中沉睡的人们, 激起人们反抗教会的意识。另一些同学则认为哥白尼的生命价值更高。哥白尼在教会的压力下, 对自己的“罪行”进行检讨, 但这是他的斗争策略, 最终他在弥留之际出版了震惊世界的《天体运行论》。同样在受迫害的情况下, 布鲁诺则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坚持真理唤醒了大众;哥白尼保全生命, 发挥自己的才能推动科学发展。通过讨论, 学生懂得了伦理价值取向与生死取向相结合的人生经验, 理解暂时的妥协不是退让, 明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做最成功的自己。

3. 在挫折中, 强化生命的韧性。

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享受多于挫折, 在面对竞争时往往束手无策。而一个人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顽强的意志。“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名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钢铁总统”罗斯福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塑的总统, 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残疾人总统。在罗斯福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期间, 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身残疾的前景, 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他的理想和信念。他说:“我就不相信这种娃娃病能整倒一个堂堂男子汉, 我要战胜它!”1924年他拄着双拐重返政坛, 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 但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将其变成优势。依靠这样的坚忍和乐观, 罗斯福终于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通过罗斯福的事例, 学生明白了生活不会一帆风顺, 挫折可以使一个人的意志消磨殆尽, 也可以使一个人重新意气风发。在努力战胜挫折的过程中, 他们锻炼出了更顽强的意志, 在挫折中强化了生命的韧性。

上一篇:超分辨率图像重建技术下一篇:缓解PM2.5危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