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共12篇)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1
近年来, 通过调查我校2006~2008级药剂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情况, 发现多数学生药学服务意识淡薄, 药学知识匮乏, 缺乏就业竞争力。为改善这种状况, 我们加强药剂专业学生药学服务意识培养, 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1 树立药学服务意识
1.1 药学服务内容[1]
药学服务是指药师向公众提供的所有药学专业知识的技术服务, 包括药品的选择调配、药品使用、用药咨询、健康教育宣传、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品情报的收集、药房科学管理以及医疗差错与事故的防范处理等内容。药学服务围绕公众健康目标切实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发挥药学作用, 分析、解决、预防潜在和实际存在的相关药物治疗问题。
1.2 药学服务意义
在药学服务过程中, 要体现“以患者为中心”思想, 强调对公众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关注, 并为公众提供高质高效易得连续的药学服务,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和生命质量。药学服务是时代赋予药师的使命,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药学技术进步的结果。药剂专业学生作为我国药师队伍的后备力量, 应当树立药学服务意识, 而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 是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加强基本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 公众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药学服务也提出更高要求。药学服务要求药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来保证药物使用获得满意的效果, 是高度专业化的服务过程。药学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药学与中药学专业教育背景,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即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具备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具备相关药事管理与法规知识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 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药历书写能力及一定的投诉应对能力和技巧[2]。药剂专业学生药学服务意识与能力, 对于提高药师整体素质, 保障用药安全, 提升公众生命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 学校应根据现有实验条件, 结合学生学习特点, 采用情景教学法,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增强综合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见习, 到学校门诊药房见习,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药学服务能力, 提高从业基本素质。
3 提高就业竞争力
调查药剂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情况, 发现多数毕业生在各级药店从事药品营销工作。因此, 应加强学生药店服务具体内容学习。药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 提供药物信息及指导, 包括:所用药品名称, 用药注意事项, 正确给药方法, 哺乳期谨慎用药问题, 用药与食物的关系, 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药量, 某些药物可能影响正常工作, 妥善保管家庭备用药品, 关于药物的批号、效期、药物不良反应, 新药介绍, 药品价格信息等。药店药学服务工作内容繁杂, 要求药学从业人员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学习, 掌握扎实的药物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全面提升药学服务能力, 真正适应市场需求, 提高就业竞争力。
4 吃苦耐劳, 服务社会
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服务意识淡薄, 药学服务水平低下, 未将服务于人的理念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因此, 要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使其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 不断适应形势发展与工作需要, 脚踏实地地开展药学服务, 用行动诠释药学服务内涵。
参考文献
[1]彭丽红.医院药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李大魁.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 2008.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2
姓名:徐俐
系别:公共管理3班 学号:1122113042 目前,从总体情况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好的。然而,在当期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种矛盾的冲突和交织,使大学生原本并不强化,不牢固的法律意识受到严峻的挑战。中国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 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身处“象牙塔”的学生们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平静和安宁,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从北京某大学学生的伤熊案到云南某大学学生的宿舍杀人案再到湖南某大学学生奸杀老师案等等,这一切都说明,目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仍然是一个亟待关注和加强的社会问题。
下面请看这个真实的案例。2006年12月22日,张先生查询自己的银行账户时,突然发现两张银行卡内的48万余元已被划走,仅剩下3元。张先生立即到公安机关报警。民警接到报案后,根据银行查询到的账户POS消费地点记录,立即前往广州、上海等地调查取证。经过各地警方缜密侦查,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手段,于2007年将犯罪嫌疑人孙木云、郭浩抓获归案。
郭浩,1986年出生,是黑龙江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孙木云,1989年出生,当时在上海某个网吧做网管。2006年8月,郭浩通过“灰鸽子”病毒远程监控程序,监控到时任上海某网吧网管的孙木云的电脑,两人由此相识。在孙木云生活拮据时,郭浩还通过网络窃取他人账户内的1000元汇给他,解燃眉之急。2006年12月,郭浩在大学生宿舍内,通过“灰鸽子”病毒软件发现了身在北京的张先生的电脑中了“灰鸽子”病毒。郭浩便通过“灰鸽子”病毒远程监控系统,监控该电脑。在张先生上网进行网络银行卡操作时,郭浩获知了张先生的银行卡账号、密码,而后通过远程监控下载了受害人银行卡的电子证书。2006年12月17日,郭浩联络在山东的孙木云,要求其帮助将钱转出。随后,两人连夜将张先生两张银行卡内的48万余元分40余笔转出,打入位于广州、上海和北京的出售游戏点卡的公司,并将点卡存入虚拟的网络账户。张先生的48万余元就这样一夜之间蒸发了。随后,郭浩堂而皇之地在淘宝网上,将这些游戏点卡低价出售,将赃款“合法”化,并支付给孙木云1.9万元好处费,另将21.5万元交给其父亲,并告知父亲这是他在网上卖手机、衣服所得的钱。
这就是法律意识缺失造成的后果,那么什么是法律意识呢?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个多层面多要素的“网络系统”,其结构可分为俩个层次: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指大学生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情绪,是法律意识的初级形式和阶段。而法律思想体系是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它以理性化,理论化和体系化为特征,是大学生对法律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产物,是大学生在对法的认知,评价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法律所产生的信任和尊崇,并以之作为其行为准则。
英格尔斯说: “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组织原则如果没有其得以运营的社会根基和缺少赋予这些制度与组织原则以真实生命的现在心理基础,也会变成一堆废纸或导致畸形发展”。随着中国社会民主、法治步伐的加快,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应当是社会对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加速法治进程的重要根基,大学生作为整体文明程度较高的群体,理应是法治和民主实践的先锋也是法治实践的倡导者,但是,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并不容乐观。1.法律知识水平整体不高,法律意识淡漠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
识水平却较低。2.法律认知水平存在缺欠,主动法律意识缺乏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尽管经过数十年的普法教育,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也仅处于一定的感性认识阶段。加之由于受个体生理、心理差异及其家庭、教育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法的理解往往有很大差异,对法律知识运用的程度和水平也有高低之别,使得脆弱的法律意识更加弱化。同时,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也由于教育和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我们经常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使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不需学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采用过激得手段来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3.维权、守法意识不强。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不关心国家政治和社会的正义、公平价值信念,只是想着怎样考出好的成绩。法治社会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践行,尤其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很多学生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或者去找关系,或者放弃法律武器,或者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缺乏像“秋菊打官司”那样的“法治”精神。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问题呈现上升趋势。1965 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广东省49 所普通高校在1981 —1998 年曾有违法和犯罪的学生626 人,约占同期在校生总数的千分之二。4.学校、教师在处理学生纠纷时缺乏法治精神向导。对于学生发生的纠纷,运用道德和思想教育的方法来处理也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随着社会民主和法治的不断深化,学校作为文明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学生的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学校和老师在学伐,做学生的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学校和老师在学校里处理问题能够尽可能通过法律的途径来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强化对法律和法治的信仰。道德和法律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信仰标准,道德不能完全代替法律,法律也绝非道德。在高等院校要大力倡导法治精神,这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大学生理应在高校学好这一课。因此,加强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师生以及学生和学校的矛盾、纠纷是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5.法律信仰仍需强化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动的最高准则,是法律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只有具备良好的法律信仰,才能有牢固的法律意识,才能使社会成员的守法行为由他律变为自律,由外力强制守法,内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守法行为。目前,虽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运用现有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现实生活中频频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已经深刻地昭示了这一问题,2003 年4 月发生在浙江嘉兴市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周一超杀人案就是很好的佐证。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需要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他们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在我看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无非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法律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高等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需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只有三方同心协力,构筑起一个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学校树立“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观念。首先,学校所有规章制度应该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依法照章处理,决不能因人而异、因人而改,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建立法制化的校园环境应着重防止高校管理中的权力“越位”现象的出现,其核心内容是防止高校行政权力的泛化,应强化高校管理制度的法制化,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其次,要建立健全申诉机制,鼓励、允许和支持学生进行咨询和申诉, 使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及时的保障。社会更应加强法制建设、法制教育的宣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一个国家国民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程度。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法律意识培养,不仅对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2.设立大学生法律咨询机构,完善法律服务。目前,很多的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法律咨询点,由大学中法律系的专业老师和事务所的律师担任咨询专家,专门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此外,考虑到很多大学生遇到问题时,尤其是自己触犯了法律时,不敢亲自去大学生法律咨询中心,很多大学开通了法律咨询热线电话,二十四小时为大家提供咨询服务,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进行咨询。这些咨询专家从法律的角度为大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阻止了学生采取过激行为处理问题,减少了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许多违法事件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如,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不良情绪无处发泄等。现实生活中的违法案件,如恋爱受挫后的激情违法犯罪,心理问题诱发的严重暴力犯罪,特困生不堪经济上的压力,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实施盗窃犯罪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自身心理的一种平衡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是在时间上的展开的过程,它只占有时间,不占有空间,在某一时间显现的心理活动(认识,情感,意志)的完整结构,即是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公认的形式进行反应,对不正确的事情能进行积极的反抗。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和障碍,心理上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允许的正确行为去克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调节自身情绪的技能技巧,具有较强的意志力、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因此,可以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大学生主动法律意识的过程。
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提高其法律素质,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实际,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与方法,以切实强化法律素质教育效果,为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3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教学 实践 反思
一、以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问
互动教学是对师生角色的一种重新定位,它打破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學格局,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强调交流与沟通,强调知识与智力资源共享,通过互动以实现双方的自我超越。互动教学是以适宜的班级人数为前提条件的,特别是小学生,在班级人数为三十人左右时,才能使所有的孩子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都能积极地参与进去,才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舞台,使课堂真正有效地互动起来。
二、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我调查发现:学生不愿提问,主要是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批评,于是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想好了再答、允许提出一些奇思异想的问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想问
怎么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来?特级教师张新华指出:要形成一个“好”的问题或要让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必须创造出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1.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中,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想问。
在教学四上“找规律”,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简单规律时,我给出一幅彩旗图,学生发现不管问到第几个,老师都能很快说出是什么颜色的旗子,便产生疑问: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判断出来呢,从而进入到积极的探究学习之中。
2.创设冲突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疑中问。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打破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发认知冲突。
在学习《分数的认识》伊始,我先和学生做“拿小棒游戏”。我要求学生拿小棒的根数是我的一半。我拿四根,学生拿两根;我拿两根,学生拿一根,当我拿一根时,学生就不确定怎么拿了,这时我让学生思考提问,学生的思维顿时就活跃起来,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的问题就来了:可以横着折断吗?竖着劈可以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问题情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提出了很多问题,并进一步追问其原因。
3.创设操作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做中问。学生动手操作既能引起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体验。
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先布置学生动手用纸做圆柱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然就产生了问题:侧面积不知道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围?当这一问题自己解决后,又引发新的问题:围侧面积的长方形面积应该是多少呢?等等。
4.创设实践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用中问。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在教学“利息”时,课前可以利用活动课时间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银行去参观,观察银行的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利率会不同啊?怎样求利息?我的压岁钱怎样存最合算?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在《动一动中国的基础教育的基础》一文中指出:中国基础教育属于灌输知识型,“以鱼”,给成筐鱼当然比一条条钓来得快。但教师给的“鱼”再多也会吃完,自己能钓“鱼”再少也会越来越多。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点。
1.要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好奇心强,正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好时机,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培养问题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特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2.要让孩子们在提问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学会放手,教师的放手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会等待,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需要空间,更需要时间,有时学生的问题,尽管并不成熟,但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成为极佳的教育契机;学会发现,对学生问题中的闪光点,把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充分地挖出来,展现出来,把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学会调整,当教师预设的流程与学生在课堂实际创生的流程不一致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调整自己预设的流程。
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点燃智慧的火花!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真正的赢者!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4
但高分子材料同时也可用于环境保护,比如:在水处理方面可以制造水处理设施、离子交换树脂及离子膜等,在废气处理方面可以制成抗菌网等净化材料,在噪声控制方面可以制成消音材料。
所以,高分子材料对于环境保护起到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正确利用这种材料就显得至观重要。高分子专业的教师尤其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对于如何做好《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工作,本专业系提出了如下改革措施。
一、精选组织教材内容
本课程所选教材是刘天齐主编的《环境保护》,课程内容全面丰富,主要分为环保基础知识、各类环境污染的危害与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标准及环境保护法等内容。针对本专业特点,专业系挑选了前三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讲授,着重介绍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大气、噪声及固体废弃物等各类污染的产生机理、治理方法、国内外最新治污技术和设备等内容。另外还对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保法规等内容进行简单介绍,通过合理分配教学时数,使学生学起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样就能利用有限的教学时数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并学以致用,适应工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还特别补充了一些从网络、报纸和杂志上能反映当时环境现状的文字和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特别注重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如在讲固体废弃物污染一章时,介绍什么是高分子废弃物引起的“白色污染”,让大家寻找日常生活中的“白色垃圾”,询问这些污染物产生污染的原因、途径及危害,让学生思考治理途径。此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因为与其所学专业有关,所以会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大家提出各自的见解,发言踊跃。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治理方法进行比较,指出其优缺点,筛选综合治理的最佳途径,这样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启发讨论,使学生温故知新、学以致用,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还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讨论。如现在的家庭装修热中,要注意哪些室内环境污染?其中有哪些又是因高分子材料引起的污染,如何避免呢?这些问题的讨论都使学生受益匪浅。课堂讨论气氛热烈,教与学更加融洽,教学效果良好。
三、在其它教学过程中穿插环保知识
目前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既要强化素质教育,又要拓宽知识面,这样可以考虑将环保教学的一些内容融入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之中,高分子专业系的另外一些专业课,比如《高分子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塑料成型模具》等,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对生产或加工过程中的一些污染产生机理、治理方法等作适当介绍,对常用及最新的环保设备也可作部分介绍。
例如,教师在讲授《高分子合成工艺学》时,除了讲解各类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工艺过程及工艺设备等内容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两面性,即有可能在合成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对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穿插介绍各工艺的循环利用及废物处理的过程,并加入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利用等内容,这些应用实例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灌输了环保知识。这样既使各学科相互渗透,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又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阶段将环保现场教学穿插其中,这样既节约了经费和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加深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教学趣味性。
在实验教学上,可以考虑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引进应用新实验技术,更新实验内容,选用对环境友好的化学试剂和反应,实验微型化、系列化研究等手段,推进高分子专业的实验向“绿色化”方向进行改革。从点滴入手,不断研究、发现和探索绿色反应及条件,加强绿色化学教育和环保意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这样,学生不仅会对实验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会切身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意义。
四、改进考试方法,巩固教学效果
在考试方法上,常规的闭卷考试模式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背诵一些基础概念,但考试过后可能会遗忘掉很多内容,教学效果并不能体现出来。我们采取开卷形式,内容灵活多样,包括用大作业检查课堂教学内容掌握情况;作社会调查,提出环保治理方案或无污染生产方案;设计出新型环保设备,等等,既能考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又能使他们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所学各科知识,提出创造性见解,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体会
通过对《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改革可知,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必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应该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使其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要不断更新,教与学要协调一致,相互促进,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断提高。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培养也越发显示出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广大高校教师应该把握一切传授知识的机会,将环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在对高分子专业学生讲授环境保护课程的过程中, 作者积极探索教改方法, 通过精选组织教材内容拓宽知识面,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利用直观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相关课程的讲授、实习及实验等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环保知识, 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高分子专业,《环境保护》课程,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天齐, 黄小林, 邢连壁等.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林肇信, 刘天齐, 刘逸农.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5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
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这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辅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同学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同学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同学又反对,因为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应该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A(AB、<A均已知)。这实在是一个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解决,增强了主动意识,激发了兴趣。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
四、加强课外实践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分圆周学完了,让学生制作五角星图案;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这样做,学生既理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篇6
一、一般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的方法。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低年级语文预习要学会查字典,解决音形义等问题。中高年级在新教材讲读之前,阅读有关资料,将要讲到的内容先自读2—3遍,从中找出不懂的难点和不甚懂的疑点,带着这些难点和疑点,在上课时予以解决。2、听课的方法。指导学生沿着教师教学思路,积极参与。听课不仅听教师,还要听同学对问题的各种建议、看法,并敢于提问“为什么”。3、练习的方法除普通的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外,应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新知识解答,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得出的结果,都应做到理解、掌握。4、复习方法应以教材为重点,对照笔记,检查作业,分析重点、难点,打破教材顺序,运用对比方法找a出知识异同。
二、不同阶段的学法指导
标点、字、词、句、段、篇的学法指导,低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量大的阶段,要教会查字(词)典。中年级以句、段为指导重点,高年级以篇章结构、文章训练为重点。根据教材结构特点,中高年级每册教材八个单元互相独立,又互为整体,每单元遵循着一个由“教——扶——放”的过程,精讲课文教者在“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注重“学法”渗透,利用教师的学法指导去学习课内自学课文,教者只要恰当点拨。最后让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第三类课文,是学生运用“学法”的阶段。语文课是教者传授知识的主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传授,渗透学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形成能力的学法指导
智能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教学五年级《梅雨潭》一文,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彩图,然后要求学生依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梅雨潭,接着,讨论观察顺序,使学生明确观察景物的有效方法。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等(反之也成立)。在学生明确了写作顺序后,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布置观察作业。这样把学法与学文有机渗透,通过“观察——讨论——学习——运用”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学会了看图学文的方法,而且训练了触类旁通的能力,也体会到了学法指导的层次性。
四、形成非智力因素的学法指导
在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动机、习惯、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有成效地掌握学法的保证。在小学生眼里教师是至高无上,教者一言一行,性格、爱好,时刻都在感染学生,学生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效法。如:教师板书、作业批改文字等都为学生书写模仿对象。所以教者必须用自己的热情、信心、责任感感化学生,使他们乐于向上,给予充分肯定,使他们有成功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的积极性,产生巩固“想学”的力量。另外,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兴趣材料,采用适应各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的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备,引起学生长久的注意、思考。长此以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得到培養。
五、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外阅读的规划、目标、内容、总量、活动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措施。阅读量依据大纲的规定。阅读目标首先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从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分解出不同层次的目标。我采用“自主性”和“计划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定课外阅读的内容。“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教师只要求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要涉及到时事新闻、科学知识、文艺作品、历史故事等不同的门类,进行广泛地阅读,而不是具体指定读那本书。“计划性”是指着眼于本校的办学特色,思考“ 我班的学生毕业时应该有怎样的文化积淀”从而确定我班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读完100本左右的书。
六、建立课外阅读基地
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专门在本班设立图书角,在学期初号召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并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传阅,达到资源共享。每个学生都有家庭书柜,要求每位学生每星期由家长陪同逛书店一次,每次购买自己所需图书2—3本,按时阅读。
在形成一定的图书资源后,我借鉴前苏联巴莆雷什中学的做法:“在走廊、楼道上都摆满了书籍陈列架,陈列着适合各种年龄学生阅读的图书”,采用定时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每周两节阅读课和每天读报时间,把语文课、阅读课、读报课等有机结合。阅读基地的建立,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来自哪里?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有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某种事物认主只的先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如何使学生产生这种“需要”?我的做法是广泛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产生“需要”,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八、结合阅读教学,教给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如有的只凭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就走马观花地阅读;有的读了好的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作文上。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要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结合阅读教学,向他们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加强学生的篮球意识培养 篇7
篮球意识的形成是长期科学地、系统地与多次激烈对抗比赛中战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是运动员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结晶, 并随着运动员, 同时也随着篮球技战术的发展而提高。并且篮球意识的形成要贯穿于整个篮球训练过程中, 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训练的同时, 始终贯穿篮球意识的培养。因此篮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智力水平、技术水平、对待学习训练的态度都会影响篮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战中发现, 学生对篮球的理解相差甚远, 具体体现在: (1) 篮球技术掌握的目的性不明确, 在练习和比赛中正确运用技、战术, 最大限度发挥技术的作用很小, 华而不实, 玩球的现象严重; (2) 对行动的预见性不足, 球场上的情况是瞬息万变, 在激烈的对抗中采取合理、有效的行动欠佳; (3) 观察判断能力不够, 在练习和比赛中造成失误增多的主要原因就是判断的准确性出现了偏差, 使技、战术的运用出现的障碍。对于从事篮球教学和训练, 篮球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且必要的工作。
一、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基本功的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战术练习。首先, 对最基本的技术动作要反复多练, 这是形成篮球意识的基础。要强调动作的规范化, 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有它要比赛中相应的战术价值。在篮球比赛中, 队员的智慧、技能、素质、品质、素养等都是通过篮球技术表现出来的, 从而也体现出运动技巧、应变能力和创造性。衡量运动技巧的标准是完成各种战术配合时运用各种技术动作的能力。每一个技术动作在运用中都要表现出在完成各种技术动作所具有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在各种困难和复杂条件下完成技术动作所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攻守对抗中完成技术动作所具有的实战性和合理性。其次, 要培养个人独立作战的能力, 这也是培养篮球意识的一个方面。通常情况下, 一个人的技术全面、熟悉、意识好, 其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就强, 应变能力和攻击能力也就越强。在平时的训练中要结合基础战术配合,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第三, 明确场上位置及各位置的职责, 加强基础战术配合的练习。各种战术的组织特点和位置要求不同, 因此明确场上位置及位置职责是很必要的, 这是形成各种战术位置意识的重要环节。在战术训练中, 首先要力求做到全队战术思想的统一, 要对不同的队员提出具体要求和行动标准。对于基础战术的配合要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 才能使全队战术更加灵活有效地发挥作用。在掌握战术规律的同时, 还要明确:五个人都必须协同地有节奏地在移动中进行配合;队形要保持一定的纵深距离;强侧与弱侧人员的流动要合适, 做到点面结合;个人持球不宜久, 要以球转移和人移动相结合调动对手等。只有明确场上位置及职责, 熟练掌握的各种战术练习和战术配合规律, 再加上日积月累的意识熏陶, 才能养成在不同位置上的战术行动习惯, 建立起牢固的条件反射, 形成正确地篮球意识。
二、培养场上的观察力、判断分析力
在技战术训练中, 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提高对视野范围的扩大和对场上各种情况的把握。视野越广, 对场上各种情况的了解就会更多, 处理球和判断反应就会加快。提高场上情况的分析判断能力, 养成和锻炼队员动脑筋, 提高对球场复杂变化情况的分析判断能力, 在篮球意识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善于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 准确地分析判断对手的意图, 采用针对性强的进攻和防守策略, 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如在后场抢到篮板球后, 首先想到的就是观察前场有没有队员快下, 有没有出现无防守队员回防或者说出现人数和位置上的优势, 及时的进行长传快攻。在快攻处理球的时候, 要有准确地判断和分析防守队员回防过程中的意图和位置, 果断而合理地进行攻击, 做到速度快、时间短、配合简单、成功率高, 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只有既掌握了战术配合的方法, 又在运用技术、采用战术行动时具有良好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善于抓住重点, 才能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意识。
三、重视防守意识的培养
比赛中对球的争夺, 抑制和破坏进行配合, 提高获球的机会, 增加进行次数, 争夺更多的得分, 充分体现了防守的主动性、灵活性和攻击性, 对防守技术、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防守者视野范围扩大, 具有快速反应判断能力和协防意识;要求全队集体防守组织更加严密;防守队员不仅能看到自己的人和球, 而且能观察其他人的移动配合情况, 并在必要时敢干大胆放弃自己原来的对手或区域去补防或抢断对手。在训练中除了进行个人防守能力和协同配合外, 在意识方面也应提出各种要求:积极进行抢位防守意识;失去球权后, 立即进行回防的意识;对持球人的防守, 应根据进攻队员的特点, 机动变化, 采取措施, 近身防守, 做到防投、影响控制对方传球和借机抢断的意识, 对无球人防守包括:强占断球路线, 随时准备断球的意识, 抢篮板球及反击意识等。
四、重视文化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具有广泛知识才能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创的见解, 这对提高篮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各种能力的形成, 是在实践中, 作为大脑机能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智力与有关知识的结合。由于文化水平不高, 理论知识不强, 对运动训练的科学原理、篮球发展趋势和比赛的规律很难理解, 比赛时, 在技术运用上会缺少灵活性和预见性。因此在丰富理论知识, 形成特殊的知识结构, 提高篮球理论知识的深广度中, 要围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意识, 掌握技战术这一目的的相对范围内, 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开阔思路, 帮助提高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和应变力, 对篮球意识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篮球意识是运动员根据场上的客观具体情况, 通过感觉、观察、思维、判断支配采取实效合理行动的过程和总和。篮球意识的形成是长期科学地、系统地与多次激烈对抗比赛中战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篮球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且必要的工作。
关键词:学生,篮球意识,比赛
参考文献
[1]党剑, 谢晨.普通高校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05) .
[2]张世麒, 叶文峰.高校篮球训练中篮球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8, (31) .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8
一、理论联系实际, 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生物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生产等有广泛联系的科学。学生运用学到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是学生需要发展的科学素养。 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家庭制作葡萄酒的视频, 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制作时, 为什么容器要加盖? ”“隔一段时间要将瓶内的葡萄汁搅动一下的目的是什么? ”以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 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 达到学生自觉提问和迫切探究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提出问题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例如, 探索“葡萄糖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的问题时, 笔者通过课前提问的小环节收集很多学生的问题, 矛盾集中在“如何证明葡萄糖中含有能量”、“葡萄糖分解后, 生成的产物是什么”、“葡萄糖在细胞内如何释放能量”这几个问题上。 随后, 笔者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相互释疑, 设计实验, 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 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时, 应提醒学生注意, 观察要有意识、有目标, 做有心人, 从特殊中找到一般规律, 从实验的异常现象中分析原因。 如蛋白质的鉴定试验中, 学生滴加双缩脲试剂时, 未注意Na0H和Cu S04的用量, 没有出现预期的紫色溶液, 结果呈蓝色。 学生很自然地提出疑问, 教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查找资料, 找出问题的原因。 原来蛋白质的鉴定实验需要形成紫色络合物必需的碱性环境。 若Cu S04过量, 就会产生蓝色絮状氢氧化铜, 且氨或铵盐与铜盐反应会生成深蓝色的Cu (NH3) 42+, 影响正常颜色的观察。
三、引导学生从科学史的学习中提出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有关科学史的内容, 科学史不仅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 而且其中蕴含的学生探究素材非常丰富, 学生可以根据科学史提供的材料, 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 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合理推理的, 深化对问题认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提高质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中, 教师通过材料展示科学探索过程:孟德尔定律重新发现后不久, 美国遗传学家萨顿认识到, 在豌豆产生配子的过程中, 遗传因子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之间存在精确的平行关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提出问题:什么行为特征被称为平行关系? 遗传因子和染色体的行为有哪些平行关系? 通过对遗传因子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类比, 可以做出什么假设?
四、利用错误的前概念诱发问题
学生学习生物学之前,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渠道和自身学习背景, 对生物学形成一些个人看法或结论, 这些被称之为前概念。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 有些可能正确, 更多的可能是含糊不清的、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 如绿色植物的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 和性别相关的遗传病都叫伴性遗传等。 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那么有这些想法的学生就会将这些前概念转变为不科学的概念, 从而阻碍学生进一步学习。 相反, 教师在教学前若了解学生原有的概念或思维方式, 弄清楚前概念和科学概念相融和相悖的地方, 充分利用这种良好的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的质疑欲望, 既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又能帮助学生纠正偏差观念, 树立正确的概念体系。
例如, 在学习“多倍体育种———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示, 说出培育无子西瓜的流程, 但是图中还蕴藏一些隐含信息, 教师需要启发学生继续挖掘。 如学生提出培育无子西瓜不用培育无子番茄的方法? 学生以往学到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产生强烈的思维冲突, 使学生的心理进入非平衡状态, 很快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请学生再次读图思考, 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用四倍体作为父本, 二倍体作为母本, 能否获得无子西瓜?要获得三倍体西瓜需要每年制种吗? 为什么? 若用生长素获得的无子西瓜与三倍体西瓜有什么不同?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倍体育种的过程和多倍体植株的特点。 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时应该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出发, 在教学中把教学和引导学生提问相结合,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参考文献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9
一、紧扣教材知识要义, 让学生在重难点内容中形成问题意识
“质疑”是学生探究实践的生动表现, 问题是学科内涵要义的集中概括。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需要学生对数学学科概念、性质、定理等内容关键要义的理解和掌握。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初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首先要重视教材内涵要义的讲解, 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教学活动中, 实现对教材概念、性质等关键字、词的掌握和领会, 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逐步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比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该知识点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在该内容的讲解过程中, 采用阅读探析法, 先让学生阅读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内容, 进行初步的理解和认知。然后, 教师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的不同依据, 向学生提出“通过阅读分析, 整体感知, 是不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呢?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问题, 要求学生结合所提问题进行再次思考分析。此时, 学生通过分析活动, 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不同之处有了深刻理解, 也有助于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答。
二、紧扣数学问题案例, 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方法中形成解题策略
问题意识的较高形式, 就是解答数学问题案例, 它也是对学生问题意识水平进行有效锻炼和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证明, 数学问题案例的有效设置和解答, 能够使学生在分析、思考、解答数学问题案例过程中, 逐步提升解答问题的技能和水平, 逐步增强数学问题意识和观念, 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和素养。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要将问题案例解答作为重要手段和有效抓手, 将现有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 重视学生解题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讲解, 让学生逐步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为问题意识的增强打下坚实的技能保障。
比如“一次函数”问题课教学中, 在问题案例讲解时, 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 将问题案例分割成许多小问题: (1) 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 ,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是什么? (2) 如何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6x与y=-6x+5的图像, 观察图像的位置特点, 有什么发现?函数y=kx与y=kx+b的图像有什么关系? (3) 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如何表述?K、b的符号与图像的位置有怎样的关系?举例说明。 (4) 如何求一次函数的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举例说明。让学生在分析理解小问题过程中, 逐步掌握和形成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认识到, 上述问题案例的解答需要“利用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确定好k、b的符号”。进行该问题解答时, 应该从“借助于一次函数图像”入手, 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案例的策略, 增强问题意识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紧扣教学双边特性, 让学生在双边互动交流中提升问题效能
问题意识的培养,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同步互动。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双边活动过程, 互动性、双边性, 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特性。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还需要良好的数学问题习惯作为保障。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抓住教学双边互动特性, 就某一数学问题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边互动, 形成更加明晰、科学的解题方法和习惯, 促进和提升初中生的数学问题素养。
如在“平行四边形”新知教学活动后, 教师为促进学生解题习惯的有效养成, 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练习题案例时, 采用了评价性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进行问题案例的解答, 然后, 设置典型性的问题案例, 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问题案例解题过程的分析活动。此时, 学生通过评析辨析的互动学习活动, 对解题的策略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掌握, 同时, 也对自身解题活动进行了深刻剖析, 有效提升了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活动效能。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10
关键词:实践教学,责任意识,岗位能力,临床
护士职业是具有高责任、高风险的服务行业,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责任和风险逐渐增多,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通过竞聘到基层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需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责任意识,如果操作技能和责任意识没有被认知并加以提高,将产生难以避免的医疗后果。为了拉近学生与岗位的距离,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在实践技能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结合我校的具体做法谈一些体会。
1 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实践技能教学之中
随着新的护理模式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变到“整体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人们对护士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实践操作课始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热爱专业,主动操作的动力,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护士必须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患者的康复。护士的责任心产生于对护理职业强烈的事业心和对患者的爱心,责任心强与不强是护士职业道德修养高低的集中体现,而且责任心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高低。在实践技能操作中要重视和强调护理工作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从学生反馈信息证明,在实践教学中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及责任意识,苦练操作。
2 严格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学校必须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学生从第一次上实践技能操作课教师就强调每次操作前必须提前10 min穿好护士服;戴好护士帽:要求头发前不遮眉,后不搭肩,长发挽起,隔离技术操作必须戴隔离帽;穿好护士鞋;指甲必须剪短、不涂指甲;不佩戴首饰;在操作室不允许大声喧哗,未轮到操作的学生按组站好,操作中不随意走动;站、坐、走,端护理盘,与“患者”交流,治疗护理都必须按护士礼仪要求,塑造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通过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 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以表率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增强工作责任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准确而规范地演示,从环境准备—自身准备—用物准备—核对解释—示范操作—操作完交待注意事项—致谢—整理用物,特别是操作中的查对制度都要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操作作风去教育和感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会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 端正学生实践态度,要求学生换位思考
上实践操作课时,有的学生认为在模型人身上操作不真实,不是真的,所以可以随意不规范地操作。对操作思想不够重视,态度不够认真,如在正常分娩接生练习时,对分娩机转的操作练习不到位;对新生儿脐部的消毒和包扎处理不认真;对产后产妇的观察内容不全面;操作较随意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临床案例或近年新闻媒体曝光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医疗风险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操作态度以及责任意识,以此来告诫学生在操作中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技术要过硬,态度要端正。
作为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职业比较特殊,可治病也可致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患者?如果你是患者家属?你需要怎样的护士来为患者服务?我们要求学生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从而减少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的痛苦。
5 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一直以来,我们在实践技能教学中采用以传统模拟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讲解—通过多媒体看操作—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回示—操作考核。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体会患者心理,无法去感悟理解所学知识,也不能实现真正的护患交流,学生容易养成随意性而降低了实践技能操作质量。为了使学生体验患者、家属、护士角色,真正提高角色认同感,我们以临床案例为基础,设置未来的工作情景,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护士、医生、患者及家属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自编表演剧,展现临床护理的工作过程及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如对刚入院待产的产妇进行检查设置模拟情景,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产妇”、“产妇家属”,模拟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演变为直观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学生临床应变能力、护患交流能力和岗位能力。
在情景模拟体验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加深对患者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我们对有些可行的操作采用真人真做进行角色体验。如产前检查中的骨盆外测量,两个学生互换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操作前的准备到操作结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合作都由学生完成,扮演护士角色的学生能够切身感受患者之所想,体验患者之所需,应用沟通技巧使患者在精神上消除紧张感而配合“护士”的工作。通过成功的仿真操作,使学生从心底产生自豪感,从而增加了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为临床角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 严格执行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通过以考促学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临床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多与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和责任心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在校就加强责任心的培养和实践技能操作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多年来我们坚持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考试,并对操作技能考核的内容、方式、方法、评分标准进行多次修改,力求更完善、规范,客观公正,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按考试科目单列,不合格者进行补考。为了提高实践技能教学质量,教师在学生操作中深入辅导,严格要求,好的给予肯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对个别能力有限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以求每个学生都能达标。其次,我们充分发挥实验小组长的作用,让她们充当小教师的角色,促进学生的互教、互学,克服过去多组学生只有一位教师指导的不足,通过操作技能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热情,由被动操作转变为主动操作;学生实习前再进行各项操作的强化训练并进行考核,要求学生达标后才能进入临床实习。我们体会到:严格把好操作考核关和强化训练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对提高学生岗位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 小结
护患纠纷已经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难题[1]。而培养护士为主要任务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责任重大,培养的学生能否与临床接轨,我们认为只有在各项实践技能操作中严把操作关,将责任意识和操作态度、护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渗透在操作的每个环节,最后通过实践技能考核及实习前强化来巩固操作,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学生进入临床后才能很快适应护士角色。纵观实习医院及实习带教教师反馈情况,虽然这几年生源素质在下降,但实习学生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反而在减少,这跟学校在实践技能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和实践操作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
所谓公民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自觉认同,是以一定价值观为指导,对其同嗣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主要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自觉认识。当代中国的公民意识主要由独立的主体意识、积极的法治意识、自觉的权利义务意识、合理合法的民主意识、传统和时代相结合的公德意识五个方面构成。它是人们内在精神的自觉反映和要求,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前,公民意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共同的关注点。原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李慎之教授在《改革》杂志中曾经说过:“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由此可见,先进的国家之所以先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一直非常重视本国的公民教育。公民意识的缺乏已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在新时期,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表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国扩大人民民主、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公民意识提高过程中,学校系统显然是最系统化的强有力的影响因素之一,而大学阶段无疑又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当今社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是刚刚开始全面享受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公民,并且很快又将走上社会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大学所提供的各种政治信息和理论产品,可以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内影响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水平。因此,入探索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方式和途径,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把大学生塑造成合格或优秀公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1.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民生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这些都迫切要求加快民主政治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全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政治保障和强大的政治动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总体上需要从两个基本方面推进: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的培养。其中,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主要是要树立公民意识。没有正确的公民意识,不可能建立起真正好的制度;即使有了好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如果没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实行。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切呼唤,不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公民社会的有序管理,还是公民个体权利与义务的有效行使,公民意识的培养都是一个基础性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逐步加强。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正处于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公民意识教育亟须加强。目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但是不少大学生对公民的概念模糊,重权利、轻义务,法制意识不强,公民意识缺失。没有公民意识的充分提高,民主和法治不能真正巩固,也不能健康地运作。时代发展的趋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承担起党赋予的新使命。
2.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
高等教育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之前接受正规普通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丰富大学生公民知识,提高大学生公民行为能力,形成大学生公民意识和价值观等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A.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成熟发挥引领性作用。从公民社会的政治文化层面来看,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不仅是一个彰显公民价值与权利的民主社会,而且还应是一个倡导公民具有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公共精神的公共生活空间。对我国这样一个有着“臣民”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建构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必须首先培育公民具有公民意识。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成长这一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应推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发展,造就大量成熟合格的现代公民,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提升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进而推动公民社会不断成长。
B.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公民意识所内含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等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观念基础。一个国家公民意识的强弱,标志着公民作为国家主体的自我觉醒和觉悟的程度。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社会事务管理的自觉性和参与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公民意识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进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通过促进大学生民主价值观念的形成,培育大学生民主政治参与能力,从而塑造合格的民主政治活动主体,这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C.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可以为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提供新的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多元性、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显得过于单一,有时还会引起某些负面效果,而公民意识教育在保护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政治热情的同时,对大学生的政治行为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增强其政治鉴别力及敏锐性。这不仅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而且能够取得实效,引导大学生立志、修身、博学、报国,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关系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公民意识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教育。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等五种意识的教育。在当前阶段,为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更要突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教育。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上,有的学者建议直接使用国外公民教育的模式,有的认为应该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单独的课程进行规范化。其实,就当前我国实际情形来看,不能过分抬高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地位,幻想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来取代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单独设置公民意识教育课程,还要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出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下凸显和落实公民意识教育。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庞大的教育资源,可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良好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思想性的政治教育,又是政治性的思想教育。作为一种政治教育,它应该内在地包含公民意识教育。但是,我国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偏重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对政治教育有所忽视,在培养适应民主政治生活的合格公民方面,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革新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才能跟得上大学生的思想潮流,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切入点。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保障完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新时期、新阶段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新要求,这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又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就是使预备公民具备一系列良好的公民意识,而成为真正的公民。而这些公民意识与每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要使大学生群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可以把说理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公民意识教育围绕社会成员的文明素养展开社会行为的规范教育,易于把社会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心自觉,变成人们的自身素质;公民意识教育可以从小事入手,于细微之处见精神,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泛。从一定程度上,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外在性,增强它的有效性。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充实,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下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切实可行的选择。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下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下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凸显公民意识教育,充分借鉴并吸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众多合理的成分,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同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活动载体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水平。
A.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理应成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把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凸显公民意识教育这一基本教学目标,让学生首先从做好一个公民的角度去理解和领会教学内容,进而再有机地渗透相关的深层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中,各个章节中,提炼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公民意识的讨论、渲染,把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孕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有很多结合点和突破点:可以结合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章节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秩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
B.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融入大学生生活,充分利用和整合高校内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特别是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塑造、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因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无言之教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不言而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同时更要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将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道德要求、优良传统、校训、校风等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高情趣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寓教于乐,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例如,举办与公民意识相关的报告会或研讨会、开展与公民意识教育相关的各类社团活动、组织公民知识竞赛、占领网络阵地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等。
C.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的形成最终有赖于大学生自身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参与的政治实践。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社会实践。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主体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共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才能达到知行相统一,也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充分认识到公民意识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中,应增加公民意识教育的所占成分,着意挖掘实践活动中公民意识培养的因素,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培养他们的公共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促使他们自觉地按照“四有”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自觉修炼公民意识,使公民意识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D.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公民意识水平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几乎要涉及到大学中的所有教师,不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专职教师,而且还包括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一定要提升教师的公民意识水平。目前,教师公民意识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加强培训,把教师培养成为现代公民,这样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才能体现现代公民生活的理念和行为,对学生产生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认可学生主体地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被逐渐激发出来,在处理事情过程中,才可以发挥出应有的潜力和能量。
总之,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公民教育体系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肩负起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使命,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充分利用高校各种载体和途径,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10
[2]张雷声主编.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郭晓君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4]昊锡存.略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3
[5]傅红冬.论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5.03
[6]李亚萍.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科技资讯.2008.07
[7]周郴保.高等教育应重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研究.2009.02
[8]许耀桐.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J]求是.2009.05
[9]李昆明.公民意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内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6.09
[10]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01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12
一、展现现实原型, 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应用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 当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知识和他的生活经历很贴近时,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显得更自觉, 学习就更主动。创建生活情景能把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的抽象概念联系起来, 把真实的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知识的背景, 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让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冲动, 从而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愿。
比如我在教“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时, 首先让学生尽情地欣赏一组有轴对称性质的景色和图案, 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初步地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美感, 然后将画面停留在一幅有明显轴对称感的图片上,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并提出问题:“这幅画有什么特征?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图形?”并要求他们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相互补充对方的遗漏, 纠正对方的差错。像这样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数学知识, 可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思维习惯, 同时创设实际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激发应用意识。
二、紧密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价值, 加强应用意识
能够把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生活是数学教学的目标。生活自身就能给学生带来很多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生现有的知识及生活的经验就是良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并且让学生在生活中探求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比如我在教“折线图”时, 在分组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折线图来描述自己家的电费或水费的变化规律, 然后在课上要求他们上来汇报并指出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再要求他们课后分组去修改, 并提出节省水电的方案, 且形成书面的建议交给家长参考实施后再进行统计和分析出他们方案的实效性。在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有了强烈的成就感, 引发了他们对数学研究的兴趣, 加强了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从生活到数学,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培养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的教学观的影响下, 我们要认识到课程不再是师生对教材内容的忠实讲授, 而是要求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不断地开发, 不断地推进。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 我不断尝试将教学内容的设计背景尽可能地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挂上钩, 使问题富有生活气息, 且以一定的知识为依据, 以培养学生初步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意识, 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教圆的知识时, 我根据书上的例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校有一条路穿过教学楼形成了一个过道, 顶是圆弧形的, 两边的墙与圆弧顶相切, 两墙之间的距离是6米, 墙的高度是4米, 现有一辆宽3米的大型货车拉着货 (连车带货共5米高) , 能否从这个过道通过?这个题目不直接以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条件, 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 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构建数学模型。通过解决此类问题, 学生培养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尝试解决生活情景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拓展实践空间, 创造实践机会, 提高应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加强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参与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比如, 股票已经成为如今经济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学习了统计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观察“股市走势图”, 了解数学知识在股市中的应用, 让他们看看走势图, 帮股民算算一个阶段的收益情况, 再谈谈他们的看法, 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长学生的知识。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时, 可以组织学生设计测量学校旗竿高度的方案, 并让他们实际操作, 采用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把生活情境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 学生在实践中就会体验应用数学的快乐, 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从而提升应用数学的能力。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推荐阅读:
加强学生公民意识培养09-15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6-04
加强学生预知意识11-20
加强学校民防教育 提高学生民防意识11-29
加强学生乐感能力培养08-13
加强学生思想素质培养11-10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21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8-16
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加强设计艺术修养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