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2024-08-19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通用9篇)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1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外阅读和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结合。为改革当前语文作文教学选择了一个极好的切入口。为努力践行《标准》要求,我尝试了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的必要性,然后重点论述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与方法:

(一)、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刺激课外阅读内需的动力。

(二)、加强阅读指导,教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积累好词佳句。(三)、制定措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四)、从推荐的书目中去拓展课外阅读的视野。(五)、指导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促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关键词:课外阅读 提高 写作能力

“大纲”指出:“习作教学是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标准》第二部分涉及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时也提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写”并要求“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和写作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贤给我们留下的关于写作的真知灼见颇丰。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论断更是得到语文界的公认。阅读为写作提供范例,积淀语言材料;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技巧,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外显行为。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抓好基础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写作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本文主要尝试扩大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从“读”中获取作文的“能量”,让阅读与作文紧密结合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课外阅读的途径及其方法。

(一)、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刺激课外阅读内需的动力。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里介绍几种:

1、美文推介活动。从2003年9月起,七年级开展了“精读一本书”的活动。具体做法是:在学期初,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明确各自研究性阅读的对象--可以是一本名著,也可以是某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还可以是如古希腊神话传说、伊索寓言等某一类别的作品。在整个学期中,同学们除了要认真阅读原著外,还要收集、整理与原著相关的资料,并根据相关资料,按照不同栏目完成读书笔记。具体栏目如下:1.作家介绍

2、作品背景

3、作品内容、4名家点评

5、精彩语段摘评

7、我之所见

8、总结报告。学生还可以根据情况增设栏目,学生每两周完成一个栏目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活动不仅教会学生精读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行为的层次,还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阅读范围,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发展。

2、制作读书剪报的活动。自2003年寒假起,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假期剪报作业的交流活动。读书剪报要求选择报纸杂志上的精彩文章,学生要加上自己评语,或者写明推荐理由,或者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可按照内容设计不同的栏目,并进行排版和美术设计。文章剪贴在A4纸上,装订成册。开学的交流活动中,各班评选班级10佳,在班级内和班级之间互相交流:或者由学生自己谈设计、剪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或者由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和推荐理由念给大家听,或者进行传阅交流。从剪报质量上看,学生绝大多数完成的非常认真,文章选择的很精细。因为选自最新的报刊杂志,所以有时代感;因为是交流学生自己的作品,所以学生参与很有热情。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对所选择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阅读的兴趣也得到 加强。

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还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会、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古诗朗诵”等活动。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早间3分钟”等,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讲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让学生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与此同时,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促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稳定读书兴趣。我们知道,学生既爱表现又爱表扬,尤其是某种成功表现受到老师夸奖时,学生更是喜上心头,笑上眉梢。因此,老师要在课内外,为学生搭设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暴露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在表现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调动其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阅读指导,教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积累好词佳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老师不但要积极引导学生超越课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还应该适当提出一些阅读和积累的要求。

1、指导学生依据个性和固有水平的特点选择图书:知识单薄、视野狭窄的可选择知识性强的科普、文史知识类读物,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表述平淡、语言枯涩的可选择文质兼美的美文,嚼英咀华,感悟吸收,增强语感;想象丰富,感情细腻的可选择优美的散文和微型小说。

2、指导学生依据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目的选择阅读方式:对一般性的报刊杂志、自然文史知识类可选择略读、泛读、跳读法一目十行,捕捉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想;对于美文佳作,经典片段类可选择精读、细读、品读法,咀嚼涵咏,反复体味,品其精华,悟其精妙;对诗歌、散文类可选择诵读,体会气韵,领悟情感,培养语感;对科普知识、时文杂论类则采用默读,便于停留和反复,利于理解和思考。

在阅读中丰富知识,还有一点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丰富词汇和语汇,因为知识常以词汇或语汇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的词汇和语汇逐渐丰富起来的方法很多,如:诵记词语、摘抄好词好句、自编词语手册等。同时掌握背诵的方法,背诵是用于培养阅读记忆力的最佳方式,又是提高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的良好途径,背诵也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多了,词语自然会“顺流直下”,名言佳句也能信手拈来。因为阅读可以丰富积累知识,能让学生自我觉察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异同,使其能注意对书面言语的锤炼。(三)、制定措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再加上当前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是困难的,尤其是倡导课外阅读之始。因此,必须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相应的课外阅读措施。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要求:①保证每天一定的阅读时间与数量。可以因人而异。②阅读的同时要动笔。或摘名言警句,或摘精彩片断,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点批注。③精读的文章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④阅读时要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对上述一系列要求做到定期检查、不断督促,通过长期强化,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最终成为自身的一种生活需求。

(四)、从推荐的书目中去拓展课外阅读的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名著,附在新教材的语文课本后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可以选择阅读教材的一个方面。

全套教材名著导读统计(每册3部共18部)七上:爱的教育(意大利 德·亚米契斯)繁星、春水(中国 冰心)伊索寓言(古希腊 伊索)

七下:童年(俄国 高尔基)鲁滨孙漂流记(英国 笛福)昆虫记(法国 法布尔)

八上:朝花夕拾(中国 鲁迅)骆驼祥子(中国 老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国 奥斯特洛夫斯基)

八下:西游记(中国 施耐庵)海底两万里(英国 凡尔纳)名人传(法国

罗曼·罗兰)

九上:水浒传(中国 罗贯中)傅雷家书(中国 傅雷)培根随笔(英国 培根)

九下:格列佛游记(英国 斯威夫特)泰戈尔诗歌(印度 泰戈尔)简·爱(英国 夏洛蒂·勃朗特)

(中国名著6部,占1/6,绝大部分是西方名著。)

为了让学生对名著有充分的了解,开展名著讲读活动;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多篇,在课上展开阅读方法的指导,并据此指导学生进行圈点批注和写读后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转化为文字(或者先写成文字再展开交流),这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概括和分析能力提高的过程,广阔的阅读视野使得学生的阅读思维从量到质都有了较高度的飞跃。

总之,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书,本意是以外促内,逐步养成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写作,提高其语文素养。

(五)、指导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促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问渠哪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行为本身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感知,可以说阅读就是写作“源头”的一种形式。阅读,不能仅仅停留感知、理解和一般意义上的口头交流,更应当利用好“源头”所提供的丰富材料,融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真知灼见,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表述。甚至由此及彼,激发自我的写作激情,开展文学创作。

“不动笔墨不成书”是徐特立先生的名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写文章时,提起笔却无话可写;说话时,一开口却无词可言;即使写了说了,所写所说的东西总是言词单调,表达肤浅,观念陈旧。这不仅仅在于学生自身的阅历不够,更主要的是在于他们读书读报太少。于漪也曾批评说:“现在读得极少,也很少动笔„„少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少写,哪来较好的表达能力?”阅读是吸收知识,而写作则是运用知识。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吸取文化素养,积累写作材料。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文章,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摘录熟读精彩片段词句,以便用在自己的文章上,为文章增色添彩。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与激发,他们会感到自己所读的实在太少,知识实在太缺乏,就会主动地去增加阅读量,并在阅读时高度专注,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这样,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

当然,实施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完成高质量的写作,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应该循序善诱、激发引导,逐渐让学生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

2、《语文课程标准》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4、《语文教学策略论》 曹明海 主编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5、《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海宁市长安镇盐仓学校

魏爱华

2005年9月28日

通信地址: 海宁市长安镇盐仓学校 魏爱华 邮编:31442 联系方式:*** 学校电话:0573---7971628

注明:此文登载在首届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写作全国论坛论文集P190--194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2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就是读了许多书籍, 看了许多报刊, 要到用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 或者找不到了。事实证明, 如果我们读完一部作品, 看完一篇文章, 不及时加以巩固, 就很容易遗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借鉴名人读书方法

根据许多革命家和著名学者的读书经验与体会, 阅读时必须做到:“心到辅以笔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会做读书笔记, 注意积累资料, 以巩固阅读效果。

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读书时总是聚精会神地学习着, 他忽而奋笔疾书, 忽而托首沉思。在他的书籍和笔记本上,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体会, 标记着各种符号。

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 读书时也总是“深究而细讨”、“慎思而明辩”, 用铅笔标出重点, 加上批注, 为中华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读书时也极为认真。有时在书上做符号, 加眉批;有时夹上一张纸条;有时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以便随时应用。他还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即要全身心地投入。尤其要做到勤于动笔。这样, 才能帮助你记忆和掌握其中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才有利于帮助你储存材料, 积累写作素材;也才有利于帮助你扩大知识领域, 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心到辅以笔到”的读书方法, 是一种古今中外普遍运用的科学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既是练笔过程, 又是思维的过程, 也是积累生活素材、词语, 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手段。既有利于培养字斟句酌、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阅读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深入思考, 完整领会的好学风, 还有利于培养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会开展正确阅读

为了指导孩子们学会正确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积少成多, 更好地加以巩固,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随时应用。学校教师和家长, 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指导孩子学会正确阅读, 学会做阅读笔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这是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 阅读有多种方法。

1. 快速浏览的粗读法。

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 以及阅读价值不很高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上文章, 就可采取此种方法。即随便翻翻看看, 即通过看标题、看目录、看前言、看内容提要等, 大致了解一下主要内容, 以求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 品味欣赏的精读法。

对于名篇名著以及具有价值性、参考性的书籍和文章, 则要静心细读。就像人吃东西一样, 必须细嚼慢咽, 体味欣赏。做到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然后, 把书籍或文章中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为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参考。

三、懂得巩固阅读成果

巩固和扩大课外阅读成果, 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做阅读笔记。阅读笔记没有统一的体例和固定的格式。最常用的形式和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 做摘录或摘记。

即在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调查报告、文书档案时, 把与自己学习有联系, 与自己钻研的内容有关联, 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摘录下来。可记在笔记本、纸条、资料卡片或活页纸上。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先生曾经说过:“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簿本,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想随时记下来……”也就是读书时要学会观察, 学会随时记录, 学会做好笔记。这是读书学习的一种方法。

2. 编写资料索引。

如果觉得阅读的材料中有用的内容很多, 摘录不了, 或者自己已有这方面材料。则可把有关的书名或篇目、作者、版本、页码等写下来。然后, 按照内容编写出资料索引, 以便要用时查找。

3. 做读书提要。

如果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 认为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 或者某一章节、某一方面内容对自己有帮助, 可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要点、有关方面的材料, 简明扼要、脉络分明地撰写下来。做这种读书笔记, 要求有一定的综合和概括能力。

4. 写读书心得体会, 或叫读后感。

即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以后, 对某一个问题有所启发, 或有个人创见, 可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例如, 可就作品蕴涵的思想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或者摘录好词佳句, 或者体会作者文章的写法。需要时可以整理或发挥成为有价值的资料, 甚至可成为创造发明, 或者阐明某一新观点的关键。这种读后感比较随便, 可记在专用笔记本上, 或写在资料卡片上, 也可写在书刊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

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3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孩子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兴趣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一旦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激发学生兴趣方法很多:如讲名人故事,引发他们的崇敬心理;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等。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激发,阅读的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二、选定阅读书籍

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如果教师不加以选择,学生就会盲目选择,不能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因此选定阅读书籍尤为重要。我为学生选定新课程标准要求必读书目,还有学生自己推荐的他们感兴趣的书籍作为阅读内容。这样学生目标明确,收获渐丰。

三、指导学生阅读

1、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不动笔不看书。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阅读时摘抄词语、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这样学生夯实了基础,提高了能力。

2、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

曾国藩曾指出“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

(1)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

(2)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

(3)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

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四、检验阅读效果

学生阅读之后要及时检验效果,巩固所读内容,不然,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效果。我常用的检验方法有:

(1)讲。每个星期五最后二节课,我都会要求学生上讲台说说自己本周阅读的内容及收获。实践证明:通过讲,学生不仅巩固了所看内容,而且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对内容的概括能力。

(2)写。把读书中的感受及收获表达出来。

可仿写句子;可用新学到的词语造句;可模仿文章构思写作;可写读后感。形式不限,有效果,有收获就行。有一个学生读了《童年》之后写到:“在这一部《童年》中,故事的情节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书中慈祥的外祖母那丰富,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使作者听了大为神往,就激发了他对正义事业的美好希望。当我读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深有感触:‘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读了这样一段话,开始我还不太理解,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它是想要告诉我们新的一代是如何坚忍不拔地顽强生长,并且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把正在沉睡的民众唤醒。我想这也是高尔基创作这本书的另一个用意吧。“学生有如此深刻理解令我诧异。

(3)抄。就是让学生把阅读的内容及收获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办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他们收获自信,收获成功。

(4)赛。每学期对本期所阅读内容用竞赛方式加以巩固提高。形式有: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等形式,对本期阅读进行小结,进行表彰。对于成绩突出者,除奖励本人所爱的书籍,还送他一个大鸡腿,有力地推动了阅读活动的开展,收到了预期效果。例如我为学生举行一次关于“探险”的辩论会,由于平时积累较多,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辩激烈。

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素养 篇4

昭平县马江中学 林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在他的脑力劳动中没有死记硬背,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可是在我们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交通不便,信息堵塞,教学设施比较简陋,图书设备不健全,不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小学生的家庭阅读状况就更差了,绝大部分小学生家庭没有专门的书房或其他专供阅读的场所,私人藏书少得可怜,基本上都是优秀作文选,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另外,有的农村集镇连一家正规的新华书店都没有。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农村小学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那么我们学校在现有的条件下,就要采取一系列扎实可行的措施,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以读书活动为主导”的校园文化。

每天早晨,让全体学生朗诵半小时的中华经典、国学精粹以及优秀的新诗篇章;每天中午,让全校师生安静地阅读二十分钟经典童话或教育类文章;每周三篇日记,鼓励学生总结、反思个人的收获与不足,从而让孩子们形成了一种“晨诵——午读——暮省”的学习新方式。在这种共读共写的校园文化气息里,让孩子们开始喜欢读书,享受读书,热爱读书,这种通过整体环境的提升达到教育目的的育人方式,要远胜于机械的应试教育。

二、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

各年级各班图书角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书籍,总数不少于200本;要有图书质量上的保证,所陈列书籍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丰富,有益于其成长;对班级图书角的管理,须有健全的制度保证。

三、发挥教师的作用

语文教师首先要勤于读书,在教师自身读好书、好读书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做好读书方法的指导,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语文教师及班主任要通过各种形式与家长建立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保证学生有计划的进行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班级、家庭读书氛围,促进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四、有计划地进行合理的阅读指导

将阅读指导结合教师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落实到每个年级。教师要求学生以背诵诗歌、优秀诗文目标。专门阅读指导老师做到中午与学生一起看书。老师们在教室里布置识字角,让识字帮助阅读,以阅读促进识字。课外让学生以剪贴本的形式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要重视从扶到放的指导过程。除中午为自由阅读时间外,每周还抽一节课为大阅读课,开始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自备摘抄本,摘录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尝试自己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还按月有重点地向学生推荐共同阅读书目,以便于指导阅读与交流。还要十分重视宣传发动工作,争取家长积极配合,同时心精心布置教室,营造书香氛围。老师们鼓励学生到校图书室借书。该年段重视读书笔记检查反馈。读书笔记要求非常具体,每周2篇,每篇包括6个好词,3个好句,1个好段,还要写上“我的感想”。老师要不但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动笔,还要把学生作品整理成册。以便促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而且教师就要“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孩子”,向学校要时间,向老师要时间,向家长要时间,开展有特色的阅读活动。如:成语故事赛、诗歌朗诵、评比阅读之星等。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自备摘抄本,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要求每周3篇。最后要形成阅读反馈形成制度,每天背一首古诗,每两周举行一次阅读交流会,每月评一次阅读之星。本学期开展一次“读名著,讲名著”主题活动,一次年段课本剧表演,不定期手抄报展示。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自备笔记本,除摘录好的句段外,练习写读后感。

五、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加强阅读交流,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

1、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1-2次与课外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活动主题可以是:“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假如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来到今天”,“我崇敬和喜爱的一个作家”等;其形式可以是:故事会、班会、书评会、演讲会、朗诵会、作文比赛、阅读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自编自演课本剧和小品等。

2、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校黑板报每学期出2期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班刊每期须有1/4内容反映阅读活动。

3、以年段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

4、每年举行一次“读书节”大型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名著欣赏讲座、演讲比赛、名著阅读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评选书香小博士、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

六、加强对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管理。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5

加强课外实践 拓宽学生识字的途径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怎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喜欢识字、爱识字,从而主动识字,并逐渐形成识字的能力,是许多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生字,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之反复见面,才能真正变成熟字,进而才有可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因此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生字,用生字,使“识字”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阅读课外书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4DD6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 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会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开始时,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则将“弄巧成拙”,扼杀学生阅读的热情。在具体操作中,我采取了“分层要求,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优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复述故事的大意;中等生先读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读,不求快,但求读音准确;稍差的学生阅读比较困难,便引导他们“找朋友”DD即从书中找出自己学过的生字,并用铅笔在其下打一小点。这样,人人都在“阅读”,人人都能“阅读”,包括“找朋友”的学生也“读”得兴致勃勃。日积月累,打点的字越来越多,学生便可以自由阅读了。这一过程既巩固了生字,又能促使优生提前识字,积累语言,保证了“下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获得发展。

二、读、背古诗识字。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千古佳句。尤其是其中的五言、七言诗,既简洁明快,又琅琅上口,易于记诵,学生爱读、爱背。虽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但读、背古诗的过程亦是积累语言、认识汉字的过程。古时蒙童入学,必先背韵文,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倡导学生在课外多读诗、多背诗,并通过每周一次的“古诗擂台赛”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兴趣。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一期下来,多则能背三、四十首,少的也能背十二、三首,不仅在班集体中形成了浓厚的读诗氛围,而且反馈到课堂上的效果也非常之好。教生字“及”时,便有学生说:“这是‘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及”,教“高”字时,学生亦能随口举例:“危楼高百尺”;“众鸟高飞尽”……既加强了语言的积累,又巩固了生字,还能提前识字,可谓“一举多得”。

三、环境识字。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街道牌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也不失为一个课外延伸的好办法。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仅商业步行街短短几百米街道上,便有“东京快车”、“布衣族”、“怡华“等上百个汉字);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诸如“红蜻蜓”皮鞋、“达利雪梅”、“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有时还把一些“字”带到学校来,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学生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6

(一)立足教材,向课外拓展。

1、引导学生去读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

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之作,在学完一篇文章后教师如能及时向学生推荐其他作品,学生往往会很乐意接受。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乔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后,我又给学生介绍他的《我的祖国》,还记得当我读给他们听时,教室里静极了,无需老师多讲,作者那份对祖国的深情已打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再后来,乔羽的另外一些歌词,也被我逐一推荐给了学生。至于在学习了《哪吒闹海》之后,借机向学生推荐《封神演义》这部作品,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2、引导学生读原著。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是从整部书中节选出来的,这样的课文学生往往会读出许多问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去原著中寻找解答,这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定了方向。例如在第五册教材中,从《哪吒闹海》到《封神演义》等。

3、引导学生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文章。

例如在学完了《一夜的工作》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大地的儿子》一书,学习了积累运用中的“手不释卷”,再问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也来自《三国演义》?”学生便可由此生发开去,多了解不少东西。

(二)大力向学生推荐优秀儿童读物。

经常听学生家长说:“我们不知道给孩子买什么书好!”“家里作文选那么多,他又不看!”学生不爱看书,不爱看家长认为应该看的书,其中原因很多,有不少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所在,一味要求他们去读那些有意义的书,结果适得其反。其实对于孩子来讲,阅读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开始,先感受到读书带来的愉悦,乐在其中,喜欢上读书,然后才能谈得上读什么样的书更合适的问题。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7

兴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要想学生主动去读课外材料, 首先要让他们有兴趣去读。可以跟他们讲读课外材料的重要性, 再让学生读一些短小的幽默故事, 讽刺性的趣味性的东西, 让学生尝到看这些材料的乐趣, 然后逐步引导他们读其它一些材料, 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地去读。

二、明确目的

l、未来社会的需要

有人断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以前我们都认为“学会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现在只学会数理化根本不行, 甚至可以说“寸步难行”。除数理化外, 还得懂电脑的操作, 懂至少一门外语, 尤其英语, 当然还得有其它方面的能力, 如:能说会道的口才, 标准的普通话, 一手漂亮的书法, 规范的行为举止等。为什么强调“尤其是英语”呢?因为随着通讯技术的越来越发达, 整个世界将是一个地球村, 一个地球村靠什么来交流, 当然是世界普通话——英语, 但只会讲几旬日常英语还是不够, 起码要懂得各个方面的东西, 甚至俚语, 这就得通过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来扩充知识面。

2、现实社会的需要

传统教育把人的大脑看作是一座仓库, 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简单地往这座“仓库”里灌输知识, 但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社会, 而且知识更新的周期在缩短, 老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 学生现有的许多知识会陈旧、落后, 它们需要不断更新, 因此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应该是开发人的智力与潜能。我们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方法、技巧, 养成阅读的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最终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具体做法

l、制订目标

学生根据读物性质、内容以及自己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的准备状况, 自觉而合理地确定阅读目标, 使整个阅读活动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并按这一目标制订出阅读计划, 选择阅读方法。制订目标, 旨在阅读开始时, 先让学生明确“读什么”, “为什么读”, “要达到什么程度”, “选择什么性质的读物”等。

(1) 激发阅读欲望:有了欲望才有兴趣, 当然没有兴趣同样也激发不起欲望, 所以选材要以学生感兴趣且对学生的课业有利的材料为主, 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地去读。同时, 还得对他们进行功利引导, 激发学生的强烈欲望, 使他们欲罢不能。

(2) 突现指导:突现指导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哪种文章需明白哪些东西, 生词如何处理等, 让学生有一个阅读的基本模式, 这样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消除杂念:培根在<谈读书>-文中谈到, 阅读必须“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在读的时候要专心致志, 不能存在“一心将有鸿鸽之志”的旁鹜想法。因为阅读效果与阅读心态是成正比的。

2、制订计划

学生根据阅读目标和自身的实际能力, 确定阅读进程, 制定阅读计划, 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所要完成的不同阅读任务。在进阅览室时学生要带着笔记,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可摘录, 用英语写简单的随笔等, 这样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3、读法指导

(1) 带着问题读:不管是什么文章, 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在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性质需要弄明白哪些问题, 如一篇人物介绍的文章, 学生应搞清这人的籍贯、出生年月、主要业绩或劣迹、他或她的成长过程、时代背景等, 即不管哪种文体都弄清六个“wh”和一个“H” (what, where, when, who, which, why和how) 以及中心思想 (main idea) 等等。

(2) 有意识读: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都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上, 而忽视那些语言知识点和句型, 所以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读, 看到重要的或常见的句型可以把它记下来, 看到与教科书上的意思表达不一致的东西要把它弄懂。这样, 词汇量就会得到扩充, 已学知识会得到巩固, 知识面会更广, 视野会更宽。

(3) 猜测性读:学生在阅读时, 往往会为某个生词而停下来查字典, 这样常会导致时间浪费, 因为有的词甚至词典也查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停下来, 而应继续读下去。因为, 在读完后一般都会知道它的大致意思, 其实有些词, 只要知道它是个什么词性就行了, 如果是名词, 那么它是地点名词还是人名或物件名称, 如果是形容词, 那么知道它是褒义, 还是贬义就行, 而这些都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得出的, 同时, 最好能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构词法, 通过构词法来推测词义, 如果能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 那么词汇量就会越读越大。

(4) 限时读:在考试时, 同学的普遍反映是阅读时间紧, 因此, 在平时阅读时, 自己给自己限定时间很重要, 以便在高考时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阅读。只有在平时养成这一习惯, 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来, 真正体现出熟能生巧的作用。

(5) 持之以恒地读:光有兴趣与欲望, 懂得读法, 还不行, 因为做任何事情都得持之以恒, 阅读就更得遵循“贵在坚持”的原则。而且阅读也不能挑三捡四。有趣的, 乏味的不读, 不行;容易的读, 难的不读, 更不行。因此在课外阅读时不仅要读, 坚持每天读一点, 而且还要各种文章都读, 难的更要读, 并要仔细地读, 这样才会在考试时无论遇到哪种文章都不会紧张。

结语

作为教师只发号施令, 光讲课外阅读如何重要或更详细地指导学法还是不够的, 因为任何事物都应“学以致用”, 因此教师必须总体把握方向, 对难度较大的文章作为示范阅读进行辅导, 同时在平时的测试中, 课外读物里的内容也要在试题中体现出来, 让学生尝到读课外材料的甜头, 这样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地去读。另外, 最好能为课外读物设计一些题目, 做到有的放矢, 让学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因此, 我们要克服困难, 大胆地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能深化、延伸、拓展, 以此来适应高考, 适应社会, 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8

关键词:兴趣;方法;探究;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也正体现了语文的核心素养,就是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尝试激发,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从中体会书籍带来的快乐,主动想要获取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情节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随着教师讲故事的逐步推进,同学们听得饶有趣味,此时教师戛然而止,告诉同学们:故事情节迂回曲折,想要知道后面更精彩的内容,请同学们阅读原文。这时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关文章或书籍,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都很想读一读原文。可见,一旦阅读兴趣被激发,学生就愿意去读书,去感受阅读的魅力,这比枯燥乏味的说教有效多了,也更能调动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

2.在交流读书感受中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谈一谈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悟,与学生相互交流情感,让学生有读书的渴望;另外,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一些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名人读书成才的小故事,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阅读的渴望,有与书本交朋友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去搜集资料,自主阅读。

3.巧借课文激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在拓展延伸中,为升化主题,推荐阅读材料,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进行整合,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交流展示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我们可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如“一个小故事”“一个寓言”“一句格言”等进行交流。

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1.推荐好书

学生在课余时间应该多进行课外阅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某种需要,教师可以选擇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籍和文章。如,学习了《窃读记》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经历,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一书,这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做好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笔记,即名人名言、优美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反复品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为以后的习作提供词汇保障。同时可以制作剪贴本,将报纸杂志中的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到剪贴本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读书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读书的效果方能显现。

3.精读、浏览好书文

语文教学中的精读,要求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边批注,在阅读中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渐渐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但因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选择的精读内容不能太多,为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浏览,快速了解全书或全文的主要内容,有个总体印象。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精读和浏览过的内容。

三、在课外阅读中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一步拓展,阅读面也要进一步扩大。从能力来说,与过去有很大不同,除思想内容外,还有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文本过程中边读边想,精神愉悦了,视野开阔了,心胸拓宽了,情趣也激发了;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反思中,语感得到积累,知识经验不断丰富和提升。

四、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面要广。教师要学习新课标的重要精神和理念,有意识地认识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情趣。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与学生共同制订读书计划

图书一部分可以向学校图书馆借,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贡献,还有一部分可以与家委会联系购买。教师和学生一起制订读书活动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更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如,我校每学年都会定期召开读书节,在读书节上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展评读书笔记,互相推荐好书。活动中学生互相复述看过的好书的精彩情节,朗读自己摘录的好词佳句,或谈自己读好书后的启发、感悟等,有的学生把读过的好书中的精彩句段、心灵感悟做成手抄报,粘贴在宣传栏里供大家互相学习。

3.与家长合作,共同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

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 篇9

珠海市二中 陈嘉欣 吴惠恩 简玉梅

指导教师 陈少康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可供阅读的图书越来越丰富,可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却在随着年级升高、功课增加而减少。在中学校园里,许多学生都在中考或高考的压力下,被沉重的教科书和堆积成山的辅导书压得气喘吁吁,课外阅读竟也成了一项奢侈的休闲。而我们在关注这一问题的同时,不得不也审视起现在的应试教育现状。

二、研究目的

在应试教育下,许多中学生都变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这对正值青少年的我们的心理或生理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想通过这次研究调查,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并引导他们正确地进行学习。而且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展他们的学习动机,指导好他们的课外阅读,特别是诱发他们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不可忽视的。

三、研究内容

1.喜欢阅读的课外书籍的类型 2.用作课外阅读的时间 3.课外书籍的来源

4.影响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因素 5.对课外阅读的态度

6.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习吗?

四、调查过程

经过全体组员的讨论后,定下了本次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调查”,也初步确定了调查的对象是珠海市各大中学生。此后,经过组员的一致认同,各自分好了工,确认为:表格设计及派发:吴惠恩,简玉梅;查阅相关资料并记录:陈嘉欣;采访:胡芳菁,王语嫣:资料整理:潘洪添;总结论文:全体。时间安排定位周末与寒假期间。

计划确定以后,便展开了调查。大家纷纷提出应调查的内容,负责的同学整理好后制成了调查问卷并派发给他人填写,虽然中途会碰到一些阻碍,如被人拒绝,但最终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接着就是上网查阅了资料供参考,再由相应的同学负责采访了个别学生、家长与老师的意见,了解具体的情况,然后是整理资料,将这么多天努力的成果一一展示给每一个组员看,还就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各自交流心得,最后共同总结论文。相信这会是一次让我们都难忘的经验。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1、九成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足1小时

本次针对中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了近百位学生,有效收回问卷50份。

问卷调查显示,虽然有75%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必不可少,但在现实中只有10%的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籍时间“至少一小时”,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在阅读内容上,休闲娱乐杂志更是受到热捧。

2、阅读认识:七成学生认为很有必要

在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上,有75%学生都认为课外阅读具有网络、电视等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可取代的意义;12%学生认为“无所谓”;13%学生认为“读书或看电视只要能得到信息就好了”。对曾经颇受关注的设立“全民阅读日”问题,71%学生认为“很有必要”。

对课外阅读的认识13%12%意义重大无所谓知道就好75%

再看看学生家庭的阅读条件,71%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来源是“在书店购买”,16%学生从“图书馆借的”,12%学生是“跟别人借的”,只有1%的学生“从不看课外书”。对待孩子买书的问题,75%的学生家长“非常爽快”; 只有1%的家长对孩子买书不支持。这当中教辅书所占比例为46%,学生反映所买的书中教辅书占了一半。

课外书来源12%1%16%在书店购买图书馆借的跟别人借的从不看课外书71%

3、阅读时间:八成学生称阅读时间被功课霸占

在阅读时间和计划上,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的同学只占10%,有57%的同学阅读时间“不固定,隔几天就会看书”;而在周末,有43%学生都在家里“用来做一大堆作业题”,26%学生“忙于参加各类型兴趣辅导班”,12%学生“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或看电视”,只有19%学生会“经常安排一定时间阅读课外书”。对阅读课外书的现状,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只有15%“想阅读,也有充足的时间”。

阅读时间1%32%一小时以内至少一小时57%10%不固定从不看课外书

4、阅读类型:休闲娱乐类杂志受热捧

学生最常用阅读方式,“多数看杂志报纸,快速浏览”占了32%;“喜欢传统书本阅读”占24%,“网上阅读”居多,占44%。涉及阅读课外书类型,“休闲娱乐类杂志”受热捧,其次才是“文学名著、科普和知识等”,“网络读物和流行小说”同样有不少学生读者。

阅读课外书类型

26%25%8%26%15%娱乐类杂志文学名著科普网络读物青春小说

5、阅读阻碍:作业问题成关键

在调查到学生认为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有哪些时,作业太多成了首要问题。选择“作业太多”占了55%;“忙于参加辅导班”占了4%;“忙于上网聊天、玩游戏”占了24%;选择“其它”占了17%。

影响阅读因素作业太多17%忙于参加辅导班55%24%4%忙于上网聊天、玩游戏其他

结果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许多中学生都认为课外阅读必不可少,可是繁重的作业、无休止的补课等都成了扼杀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凶手”,这也正是现代应试教育的悲哀。我们应该提倡减负,学校也应该每周安排一些时间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此外,大部分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都是休闲娱乐杂志,我们认为这些读物大多是些没有价值的内容,对学生增长知识毫无作用,而且其中还包含许多不良信息,因此,我们建议学生应该少看这些读物,应把目光更多地投注于文学经典或是科普知识。家长应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但也要注意学生购买的读物是否合适他们阅读,这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或是放松身心都有一定作用。老师更应该真确地引导学生阅读应把作业问题处理好,不宜布置过多的作业,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除了上述调查结果外,我们在调查过程中还收集了一些案例: [个案一] 课余时间几乎被兴趣班排满了

讲述者:王同学(男,前山中学初二学生)

我从小学就喜欢语文,很小我就读了很多课外书,爸爸妈妈也总是鼓励我多阅读。爷爷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每次放假回老家,他总是布置我背诵古文、古诗。

上了中学,功课负担重了,爸爸妈妈对我提出新的要求,为了考好成绩,我每晚都要做大量习题,阅读的也都是和作业有关的内容。特别上了初二,我见到初三的大哥大姐们经常连假期还要回校补课。自己心底也开始暗暗紧张,过去喜欢阅读一些名著,也只能利用周六周末草草翻阅一下。可是,休息日我还要上物理、数学兴趣班,还要弹钢琴。面对排得满满的任务表,哪还有时间去阅读?

[个案二] 高中后父亲不再支持我读名著

讲述者:李同学(女,实验中学高二学生)

上小学和初中时父母经常为我买回一些名著阅读,鼓励我多阅读,平时每天多看看新闻,休息日也看看电视剧。上高一以来,老师总是布置大量习题,老师对我说,你成绩是不错,但是参加高考需要拔尖才能上一所好的重点大学。

父母对我的态度也开始改变。他们见我休息日看连续剧就会在一旁唠叨,也不像以前那样支持我课外阅读了。父亲怕我上网太多,竟不经过我同意将本来买给我的电脑抱走了。有一次他见到我手里抱着一本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很生气地过来提醒我不要再看了。“等考上重点大学再慢慢看”成了父亲劝我不读课外是的口头禅。

由上述例子可见,学生的阅读状况实际上与学校、家庭都有关系。看看下列新闻图片,我们对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状况就不难理解了。

应试教育下家长更多关注教辅书。

图为广州购书中心一楼大厅临时搭建售书窗口,应对数万每到新学期开学,教辅书就成为学生家长热购的对象。

对中学生的阅读状况,专家如此评述:(讲述者:魏红芳,珠海市第四中学语文老师)

课外阅读与课本学习不矛盾,与高考不矛盾,它只会促进课本学习、提高高考水平。所以我主张,中学生每天至少应有1个小时时间进行课外自由阅读。对课外阅读途径,我认为报纸杂志阅读、网上阅读和传统的书本阅读都是必需的、有益的,轻视现代传媒的报纸杂志和网络阅读,将会使自己的知识视野变得狭窄、知识内容单一和陈旧。但无论如何,传统书本阅读仍是最基本的阅读途径,像各种版本的文学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其它传媒永远无法代替的。

问卷调查显示,有63.9%的中学生是“想到什么看什么”,结果便可能出现以大众文化产品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情况。我们不否定大众文化的价值,但一个民族一旦只有大众文化,或人们只热衷于大众文化,而传统书籍的经典作品却无人问津,那么,势必造就大批无思想深度的“文化大众”,整个民族素质必将下降。长远而言,这种倾向令人担忧。

六 讨论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不理想的,为此我们进行了分析,对问题讨论如下:

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课外阅读? ①让学生略优秀课物外读领的魅力:语文学习有两大享受,一是朗读,二是课外阅读。对于热衷于课外阅读的同学,可以让他们欣赏、沉醉、深思,开拓更加广阔的阅读范围,提升阅读的质量和档次。对于尚未入门的同学来说,可以让他们初窥课外阅读百花园里的风景,产生向往,逐渐培养起阅读的兴趣,成为课外阅读新的爱好者。

②做一个智慧的买书者:引导学生树立一个观念:优秀的书刊,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精粹,是最有意义、最值得珍藏的!学生要成为读书爱好者,首先要学会买书,具有鉴别、判断能力,把最有价值的书刊买回来,不能让坏书刊败坏读书的口味,贻害求知的心灵。老师先行一步,可以把经验传达给学生;学生买了好书,学有收获,可以参考他们的买书类型。长此以往,学生既充实了自己的书架,有积累了自己的买书经验,对他们一生有益。

③激发阅读的兴趣容易,保持读书的恒心困难。我们通过每周的交流、读书的评价,推动学生挤出时间读书,每周持续读书,逐渐养成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当然,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敢懈怠、坚持读书,为自己的思想不断注入源头活水,这对学生是最有力的感召!

2.如何解决阅读时间被功课霸占问题?

应尽量提高完成作业的速度,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经统计,每天课件10分钟,饭前饭后10分钟等平时被同学浪费的时间,加起来竟有150分钟,几乎是一个晚修的时间。因此,同学们不妨利用这些时间完成作业或是进行一些课外阅读。

3.如何解决学生青睐休闲娱乐杂志问题?

上一篇:迎新晚会策划书下一篇:教孩子学会摆脱压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