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

2024-10-27

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共12篇)

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 篇1

课外阅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它不仅包括阅读书籍报刊, 也包括网上浏览, 阅读电子报刊, 听广播、看电视等。阅读伴随着人的一生, 人从能认字起就开始在阅读并终生在阅读。课外阅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的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孩子早期的正确阅读, 阅读的多少和阅读的深浅, 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 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就是读了许多书籍, 看了许多报刊, 要到用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 或者找不到了。事实证明, 如果我们读完一部作品, 看完一篇文章, 不及时加以巩固, 就很容易遗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借鉴名人读书方法

根据许多革命家和著名学者的读书经验与体会, 阅读时必须做到:“心到辅以笔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会做读书笔记, 注意积累资料, 以巩固阅读效果。

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读书时总是聚精会神地学习着, 他忽而奋笔疾书, 忽而托首沉思。在他的书籍和笔记本上,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体会, 标记着各种符号。

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 读书时也总是“深究而细讨”、“慎思而明辩”, 用铅笔标出重点, 加上批注, 为中华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读书时也极为认真。有时在书上做符号, 加眉批;有时夹上一张纸条;有时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以便随时应用。他还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即要全身心地投入。尤其要做到勤于动笔。这样, 才能帮助你记忆和掌握其中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才有利于帮助你储存材料, 积累写作素材;也才有利于帮助你扩大知识领域, 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心到辅以笔到”的读书方法, 是一种古今中外普遍运用的科学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既是练笔过程, 又是思维的过程, 也是积累生活素材、词语, 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手段。既有利于培养字斟句酌、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阅读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深入思考, 完整领会的好学风, 还有利于培养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会开展正确阅读

为了指导孩子们学会正确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积少成多, 更好地加以巩固,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随时应用。学校教师和家长, 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指导孩子学会正确阅读, 学会做阅读笔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这是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 阅读有多种方法。

1. 快速浏览的粗读法。

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 以及阅读价值不很高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上文章, 就可采取此种方法。即随便翻翻看看, 即通过看标题、看目录、看前言、看内容提要等, 大致了解一下主要内容, 以求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 品味欣赏的精读法。

对于名篇名著以及具有价值性、参考性的书籍和文章, 则要静心细读。就像人吃东西一样, 必须细嚼慢咽, 体味欣赏。做到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然后, 把书籍或文章中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为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参考。

三、懂得巩固阅读成果

巩固和扩大课外阅读成果, 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做阅读笔记。阅读笔记没有统一的体例和固定的格式。最常用的形式和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 做摘录或摘记。

即在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调查报告、文书档案时, 把与自己学习有联系, 与自己钻研的内容有关联, 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摘录下来。可记在笔记本、纸条、资料卡片或活页纸上。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先生曾经说过:“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簿本,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想随时记下来……”也就是读书时要学会观察, 学会随时记录, 学会做好笔记。这是读书学习的一种方法。

2. 编写资料索引。

如果觉得阅读的材料中有用的内容很多, 摘录不了, 或者自己已有这方面材料。则可把有关的书名或篇目、作者、版本、页码等写下来。然后, 按照内容编写出资料索引, 以便要用时查找。

3. 做读书提要。

如果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 认为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 或者某一章节、某一方面内容对自己有帮助, 可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要点、有关方面的材料, 简明扼要、脉络分明地撰写下来。做这种读书笔记, 要求有一定的综合和概括能力。

4. 写读书心得体会, 或叫读后感。

即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以后, 对某一个问题有所启发, 或有个人创见, 可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例如, 可就作品蕴涵的思想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或者摘录好词佳句, 或者体会作者文章的写法。需要时可以整理或发挥成为有价值的资料, 甚至可成为创造发明, 或者阐明某一新观点的关键。这种读后感比较随便, 可记在专用笔记本上, 或写在资料卡片上, 也可写在书刊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

做读书笔记, 可从简单的摘录开始, 逐步学会写提要或写心得体会。究竟采用哪种形式为好, 应根据各人的爱好和条件而定。为了充分发挥读书笔记的功能和效用, 教师和家长可定期进行检查, 组织相互交流活动, 让大家有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对写得好的孩子给予鼓励。从而形成人人阅读、个个笔记的良好氛围和习惯。

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 篇2

诵读经典诗文,充实文化底蕴。

古诗文涵储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祖国文化的经典。江泽民同志曾提出:“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小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熟背中华古诗文经典,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方法指导促实效。

阅读经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的方法指导应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发展。

有的学生读的书不算少,整体语文素养却不见有多大进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学生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去读书,很少有情绪的调动、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入。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就很难得到磨砺,语言也难以得到发展。所以,当学生读书有了兴趣的时候,就要适当控制“休闲性阅读”,指导学生广读博览,潜心“研读”。

1、阅读有目标。

小学生阅读除了吸纳大量信息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每次阅读也就能有更多收获。我们根据课外阅读计划,向学生布置固定的阅读任务。如每天作一页读书笔记,读一篇好文章,每学期看3-5本图书等,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2、阅读要用心。

朱熹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阅读经典名著,我们要指导学生用心去理解,去领悟,仔细咀嚼品味作品的语言文字、思想内涵,长此以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3、阅读讲方法。

“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要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学得的读书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如怎样阅读序言和目录、怎样边读边想、怎样做批注、怎样利用工具书、怎样查找资料、怎样做读书笔记等。阅读方法主要有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阅读的书籍不同,阅读的方法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

4、阅读重积累。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

做读书笔记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我们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结合《经典读本》中的导语和“泡泡语”,做好读书笔记。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方法,学生才会从书籍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与书为伴,阅读经典,充实精神,丰富人生。学生一旦把阅读经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必将为其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其人生涂上一层厚重的底色!

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电影、电视、网络为什么总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答案很简单——源于“爱”。那么,我们老师的任务是:让孩子爱上读书,体验读书的快乐。

1.故事点拨,激发欲望。

书本对许多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处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爱听有趣的故事,对此我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生动的故事,利用课前2~5分钟生动形象地讲给他们听,有时故设悬念,只讲故事的一个片断,让这些精彩的故事或片断成为“诱饵”,诱导学生因趣而寻书来读。

2.以身作则,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传读书的好处,更要时刻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课堂上,教师能旁征博引各类经典名著,好词佳句能随口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学生从老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价值。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博学多才而发自内心的敬佩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此而爱上读书的。因此,我特别注意与学生共同阅读,凡是我要推荐给学生的书,我必先自读,共同与作者对话。每天中午,我必到教室,与学生各捧一本书入神阅读,在这样的氛围中,在爱读书的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爱上读书是理所当然的。此外,我还给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伟人好读书的故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文韬武略的毛泽东,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等,让同学们明白,他们的成名无不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这些伟人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爱上读书。

3.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重要策略。扩大阅读量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利用好课堂的四十分钟,上好每一节语文阅读课,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必要的。在这种有目标、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慢慢得到提高,从而逐渐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

二、拓宽书源渠道,有“米”下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书可读,学生空有一腔读书的热情,犹如蜜蜂无花可采,那又怎能酿出蜜来呢?所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地为孩子们创设课外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可读,才能让他们采得花,酿得蜜。为此,我们应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争取家长的配合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光靠老师,必须要有家长的紧密配合。通过家长学校、家访、投稿《家长孩子报》等途径向家长们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向家长推荐好书,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书香家庭氛围。

2.图书角意识的培养

我发动学生买书、捐书、组建班级图书角、积极参与学校的图书置换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但班级图书角资源毕竟有限,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所以,我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所需图书,参与和平区少儿图书馆借阅到我校的活动。以不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把图书馆当作课外阅读的乐园、创新的天地和心灵驰骋的原野。

三、加强阅读指导,授之以“渔”。

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面对浩瀚的课外语文信息,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适当的指导。

1.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第一,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细研读的阅读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语言修养。

第二,略读法。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看序文、目录、开头或结尾,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明确主要内容。

第三,速读法。即不发言,不辨读,其特点是快,速读时可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习惯。

第四,批注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引导学生做到边读边思边勾画圈点或写上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阅读方法很多,我们要注重指導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书籍、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教会学生学会积累

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汲取精华,学会积累。

第一,赏读成诵。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喜欢的、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断,要出声、入情赏读,直至诵记于心。

第二,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储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因此,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如摘录优美、精彩的语句等,此方法,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编赏手抄报。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编成“小报”,既有文字,又配插图,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

总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要相信孩子,不断创新、充实、改善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更轻松快乐的学习、阅读、成长。

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篇4

(一) 指导学生随时摘录:

学生课外阅读, 如果看一篇撂一篇, 看一篇丢一篇, 其结果是所得不多。徐特立同志有一条读书的宝贵经验, “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教学生读书, 不管读一部分书还是一篇文章, 要求必须认真钻研;深刻理解, 要记住要点, 不贪多求快, 不囫囵吞枣。

我国有一个传统的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就是读书“四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 就是读书动脑, 多思索, 独立思考, 不让书上说的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口到, 就是诵读文章, 诵读能够帮助领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眼到, 就是要多看, 细看, 认真看, 看多了, 对扩大视野, 开阔思路, 是大有好处的。手到, 就是要勤于动笔, 多抄多练, 随时摘录。“好记性, 不如烂笔头”。这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问题, 这对学生阅读更是必要的。

(二) 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

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 是巩固阅读成果的最好办法。学生每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重要文章, 应该要求他们写阅读笔记, 而且确实有内容可写。阅读笔记的重要内容是:内容概要, 读后心得。读后心得又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读后心得还可以附质疑一项, 质疑就是读后还有提问, 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记下来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每学期写读书笔记的次数, 要根据班级科目的多少, 课外自己时间的不同而定, 少则一、两次, 多则三、四次。每一次阅读笔记, 教师都要给予批阅, 应该选择一部分写的比较好的作为范文进行交流, 在班级表扬, 鼓励学生的情绪。

(三) 举行读书报告会:

要激发学生和鼓舞学生阅读情绪, 促进课外阅读工作的开展。语文教师应在全校或班级上作几次读书报告。语文教师力求把优秀的文艺作品或其他文章仔细阅读过, 把作品的主要内容提炼概括一下并加以精心组织, 从作品的思想性到艺术性, 从写作技巧到语言应用, 一一加以归纳整理向学生作报告, 这样, 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 又可以鼓起学生高涨的阅读情绪。

(四) 召开阅读心得交流会或读书讨论会:

凡是全班学生集体阅读或绝大多数同学读过的书籍或作品, 可以采用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的办法来交流读书心得, 巩固读后的心得收获。座谈会要有计划的先拟出问题, 让学生写好发言提纲, 按中心问题逐个漫谈, 发表意见, 随后教师作总结;有时可以不拟问题, 而让学生自由发表读书心得, 最后由教师归纳大家意见, 做出总结。

(五) 结合作文写读后感:

一个班集体阅读一种或几种书籍以后, 有时不开座谈会, 而是结合作文课来写读后感, 以巩固和扩大阅读收获。学生既练了笔, 巩固了阅读成果, 又有机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六) 要指导好学生阅读:

语文教师本身必须爱好读书, 必须经常抓紧时间进行广泛的大量的阅读, 语文教师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为了扩大知识面, 丰富自己的词汇, 洗练自己的语言, 搞好教学工作, 就必须多阅读理论书籍和文艺作品。热爱读书应该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 在和学生接触中, 经常运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感染学生, 教学内容也更有说服力, 教师要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5

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指导学生去图书室借阅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 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浅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篇6

一、使学生懂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而通今,而且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奠定他们坚实的语言基础,从而使其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二、激起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课外阅读

1.巧妙引入

教师要从好书中挑选一些精彩的段落读给学生听,先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应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比如,想向学生推荐《一千零一夜》这本书,教师可先讲其中一个故事的一小段,在讲到惊险或高潮,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读原文。

2.开展竞赛

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兴趣。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

3.汇报收获

教师可身体力行,经常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某书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还可组织学生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从而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了这种体验,他们会坚持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而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

三、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课外阅读

1.教师指导,课内延伸至课外

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在学校,教师应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要配合阅读教学积极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

学生阅读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里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可介绍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这样课后学生就会争看《三国演义》。这种阅读活动,是“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又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某篇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

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局限于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是狭隘的、封闭的。有人曾把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做法比喻成“课内的芝麻弄成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没有抓”。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教师应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摸摸更诱人的“西瓜”,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

2.家长支持,提供条件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应竭力向家长推介小学生课外读物,教师和学生可在家长会上向家长讲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配合支持学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读书环境。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买书,一起读课外书,要求孩子在节假日多看名家经典,并写相应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鼓励家庭建立“亲子小书房”,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在家长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四、提出要求,教给方法

1.提出一定的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相应的课外阅读计划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要求:(1)保证每天一定的阅读时间与数量,可以因人而异;(2)阅读的同时要动笔,或摘名言警句,或摘精彩片断,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点批注;(3)精读的文章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4)阅读时要思考,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对上述要求要做到定期检查、不断督促,通过长期强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直至阅读成为其自身的一种生活需要。

2.教给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对于一些精美的文章、诗篇或著作,要让学生精读,要指导学生随时利用各种工具书和有关书籍学习不懂的字词、典故等。要指导学生运用古人的“圈点读书法”,边读边勾画圈点。要让学生重视朗读与背诵。因为作品中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可通过朗读清楚地显现,从而使学生加深体会,增进理解。诗文佳作,倒背如流,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看家”本领。烂熟于心,便能得心应手地应用。同时,有选择地进行略读,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另外,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3.指导学生做笔记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怎样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宋代苏轼诗云:“作诗火急追亡捕,清景一失后难摹。”作诗写景急得像追捕逃犯一样,做笔记也应如此。要指导学生在摘抄佳词妙句后反复揣摩、吟诵、领悟,这样,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

总之,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体验,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呼唤,个性的张扬,人文的回归。

作者单位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教师进修学校

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论文 篇7

一、“沙里淘金”, 推荐阅读书目

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往往处在记忆力最佳状态, 诵读经典名著, 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但是, 经典作品数不胜数, 教师就应该从“儿童视角”出发, 教他们选择合适的经典作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 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区别。低年龄段的孩子通常爱看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有趣的故事类书籍。因此, 可以推荐一些绘本。绘本利用精炼简短的文字和插图讲故事, 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对于没有阅读经验的孩子来说, 读绘本是让他们爱上阅读的好方法。此外, 还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 如《中国民间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经典童话是几千年古老智慧的积累, 阅读这类书籍, 可以让孩子更聪慧。而小学高年级的孩子, 有了低年级的阅读积累后, 对文字的感悟能力要比低段的孩子深刻一些, 可以推荐一些历史典籍, 让他们多阅读历史故事、英雄传记等作品, 对塑造其坚毅、勇敢、胸怀开阔、富于责任感的精神尤为必要;还可以推荐一些科普读物———科普读物用简洁生动的文字讲解奇妙的科学知识, 可以扩大孩子的视野和知识面,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想象力。

当然, 我们首先要保证孩子的阅读时间———每天中午还孩子自由阅读的时间, 让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 这样他们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都会慢慢提高。

二、“既得鱼, 又得笙”, 指导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经典作品, 往往关注的仅仅是个故事情节, 如何引领他们感受经典的魅力呢?老师就要让学生知道:不仅要读懂“写什么”, 更要去思考作者“怎么写”。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 “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只有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怎么说、怎么写,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如王春燕老师教学《猴王出世》时, 安排了一个“品味语言, 深入感悟猴王形象”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 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 从“怎么写”的角度,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400多年前的排比句, 两个排比句, 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 非常讲究, 里面有许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 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看 (课件出示: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猴果)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 前一个字是动词, 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真是大发现啊!这几个词都是写石猴的动作, 如果把他们读出来, 会是一种怎么样的节奏呢? (指导学生朗读略)

……

师:同学们, 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 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 正是这样的语言, 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经典作品的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 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 王老师不光让孩子感悟石猴的形象特点, 更注重感悟经典文章中精雕细刻的语言。她让学生研究语言, 品味语言, 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提升了语文课的文化品味, 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给予“既得鱼, 又得笙”这样的指导,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关注经典的语言魅力, 并积累、运用。

三、“言意兼得”, 感受经典魅力

经典的文学名著, 往往内涵丰富。阅读名著, 更要引领孩子去感受这些文字背后的人文魅力。指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作品, 就要做到言意兼得。何谓言意兼得呢?“言”指的是语言文字的各种知识、言语表达的技巧与艺术, 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交际的物质基础, 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意”指通过语言而得以传达的各种思维、情感、思想、意志与人性, 是人类对自身及周遭世界的认识。

以《丑小鸭》为例。此文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孩子都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 故事的最后, 告诉我们每一只天鹅的背后都有一个丑小鸭的故事, 每一个成功幸福的背后都有那交织着梦想与隐忍、执著与谦卑的情怀。然而这样的解读对于孩子来说过于深奥, 如何做到“深意”“浅出”?《教学大道———写给语文老师》一书中提到:“意即遵循人性普遍的价值基础和学生特定年段的认知规律, 基于童话的特点教学童话、基于儿童的特点教童话, 让儿童在童话世界中徜徉。在教学设计的时候, 要出于对儿童天性的洞察, 设计出适合儿童的话题, 这样儿童自然就参与进来。”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 在课堂的最后, 设计了“走近安徒生, 走进安徒生”这一环节,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默读安徒生的“出生”、“童年”、“成长”、“飞翔”四个乐章。

师:读了安徒生自传的片段文字, 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了安徒生和丑小鸭一样, 都经历了出生、童年、成长、飞翔。作者借丑小鸭写自己呢!

生2:我发现, 丑小鸭出生时是又大又丑的;安徒生呢, 诞生在矮小破旧的平房里, 出生也是卑微的, 而且长相特别, 大家也认为他是丑的。

生3:成长中的安徒生, 也有了梦想, 就是文学, 文学就是他的广大的世界。

生4:成年以后的安徒生和丑小鸭一样“飞翔”了起来。

生5:原来, 安徒生写的童话, 所隐喻的就是自己的人生。

师:高贵是最有诗意的童话。这“高贵”不就是安徒生的人生追求吗? (板书“人生”) 写给小鸭的话其实就是写给自己的, 我们应该把这句话送给安徒生———

生齐:苦难中追求梦想, 幸福中心怀谦卑。

师:人生多丰富, 童话就有多丰富。童话里有你也有我。今天, 丑小鸭已经成为一个情结。我想, 不仅仅是安徒生, 你们, 包括老师我, 也读到了自己。每一个人的成长, 不都是“丑小鸭”的经历吗?

……

课堂通过对安徒生生平的了解, 再加上窦桂梅老师的精心点拨, 学生就轻易地理解了安徒生的写作意图, 如此“深入浅出”, 相信我们的孩子在经典阅读的课堂上将获益匪浅。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 篇8

一、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才能开发心智, 主动去了解、研究, 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 渐渐培养阅读的持久性, 提高阅读兴趣。特别是对于初学阅读的学生, 应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 教师要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 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要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设置悬念, 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 依照学段的特点推荐书籍

据调查, 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 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 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 而男生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的书感兴趣。因此,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 到介绍图书时才能有的放矢。

2. 注重学生阅读方式的灵活性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在推荐图书时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 更要注重对图书的感受, 这样在推荐图书时才能游刃有余。而且注重推荐方式的灵活性, 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推荐方式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如我在给高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课的时候, 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要看这些书,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方式相结合, 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教师在推荐过程中, 还要注意指导技巧。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 教师可选择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学生时代的学习,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美国全国阅读方法研究协会某一校长, 就曾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到教室里, 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 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 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 劲头十足地读起来。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就是:“阅读非常有趣。”所以说教师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是很重要的。

3. 组织各类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既希望读有所得, 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 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 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可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读书活动, 不仅能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 增加生活乐趣, 而且高段学生也能完全起到了“标兵”作用。如在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 让三年级小朋友来观看比赛, 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 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不但增长了知识, 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 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4. 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

广泛阅读, 先要了解书籍来源问题。教师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 并注意可读性, 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这样的读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 有助于学生把阅读更好地进行下去, 这样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倦。学校静谧的阅览室就是很好的阅读场所。

二、注重学生阅读的实效性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 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1. 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当前, 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 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和报刊。二是完全沉浸于课外书中, 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常的。大家知道,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 要由课内带动课外, 以课外丰富课内。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了《寓言两则》就可指导学生看《中外寓言故事》;学了《猴王出世》可以指导学生看《西游记》;学了《草船借箭》就可以指导学生看《三国演义》。这样就能加强课内、课外阅读的联系, 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2.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鼓励多读好书

课外阅读范围很广, 形式多样, 内容不同, 有的不健康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要不断引导他们要有选择地读书, 不仅要多读书, 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3.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古人云:“文贵自得, 书忌耳传。”只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享受到无尽的乐趣。著名文学诗人郁达夫年青时每天在阅览室就要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 这为他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阅读指导重点要统一, 方式要灵活

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 所以重点要放在对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因学生情趣不一, 自学时间的差异, 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也要随之而变。教师可以采取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开展讨论会等方式, 让学生交流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体会、评论等。

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9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打开书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智慧的语文教师来说,因材施教,就地取材何尝不是明智的选择?语文教本就是很好地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引路石。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聪明的教师无需为学生到处寻觅好的课外读物。我们足可以在讲读课文的基础上为学生推荐脍炙人口的读物。讲《跨域百年的美丽》,想知道居里夫人更多的故事吗?那么就看一下《居里夫人传》;讲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想知道英子的更多故事吗?那么就看一下《城南旧事》;讲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想知道托尔斯泰为何以82岁高龄从家中出走,在寒冷的路途,在一个无名小站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天?看一下他的《复活》;等等。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穿插一些原著的故事。

例如,我在讲授《扁鹊治病》时,向学生介绍蔡桓公:春秋时蔡国第七代国君,公元前714——前695年在位。扁鹊(秦越人)是战国时有名的医学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扁鹊因诊医秦武王病,被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查秦武王公元前310——前307年在位。因此,蔡桓公比扁鹊早二百多年,两人是不可能相会的。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与扁鹊是同时代人,相距仅几十年,他怎会闹出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笑话呢?原来,韩非在《喻老》篇里借这个虚构的事情(准确地说,是把齐桓公换成蔡桓公)来说明老子的“图难于其易”的道理。擅长用寓言来说理是《韩非子》的一大特色。因此,《扁鹊见蔡桓公》不是真实的故事,而是寓言。根据林汉达先生编写的《战国故事》记载,讳疾忌医的确实是齐桓公田午。《战国故事》是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之一。《中国历史故事集》包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讲《少年闰土》时,我简短地介绍了鲁迅的小说《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我愕然了。──豆腐西施杨二嫂。……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些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更重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课后主动找名著阅读的兴趣。先让学生能打开书,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阅读

兴趣有了,只是阅读的开始。对于一些名著,成人看起来也会望而生畏,何况学生呢?在阅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长篇的古典名著,能整体感知,把握住其中的一个局部,有所了解就好。如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小说有多少章节,你最喜欢与厌恶,举例说明等等。对于一些古诗文及美文,学生最喜欢的句段,应该背下来。课外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拓宽学生的接触空间,了解更多的优美文章,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背诵是语言和文化储存、积累的好办法。因此,在指导课外阅读过程中,要相对提出一定的背诵要求,让学生在一定阅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文章或是片段,积累丰富的语言,做到读后有得,使之终身受益。

除阅读方法指导外,阅读时间也要有所规定。总之,课外阅读内容不同,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要求不同,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要求,学生的阅读都要落实到阅读结果有据可考。如阅读后,可以课外阅读为内容下笔成文,从不同的角度组合名著中的情节或喜欢的人物,可以改写、缩写、扩写、仿写等,也可以用多种形式诠释自己对名著的独特体验,还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等创新的作文方式等。如写心得体会、写随笔、写旁批、办手抄报、制作课件等等。不仅如此,字数上也要做相应的要求。

三、阅读展评课,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学生阅读之后,最好能将阅读成果展示一下,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计划地设置阅读成果展评课,展评的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人物介绍,故事大王选拔赛,美文经典诵读,××手抄报、××课件展评大会,有关名著的知识竞赛等等。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的兴趣得以巩固,让他们的阅读得以深化,让他们在交流自己的成果时,获得成就感,这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他们能坚持阅读的最大动力。

除此之外,一些激励措施也很重要。除了口头表扬外,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物质奖励。除在班内展评,还要鼓励学生向各大刊物投稿,让学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成功中得到动力。

四、把课外阅读教学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

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篇10

1. 师生共读,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教师自己不爱看书怎么行?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着意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同学们一起阅读课外书籍。每天中午的自习课上,除为学生检查作业和进行个别辅导之外,我总是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课外读物到教室里认真阅读,对于好的文章,我还会直接读给同学们听。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开始向我借书,有的把自己觉得好的书带到学校,和同学一起阅读,探讨精彩的章节,甚至推荐给我。同学们下课时总爱凑在一起聊书中的内容,或是谈自己的读书心得,还时不时地问我几个问题。

2. 教给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皮萨略夫说:“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少。因此,无论从提高读书效率,还是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来看,都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2.1 制订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这么大的阅读量要分到各年级、各学期,所以,每学期一开始就帮学生制订一份本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是很有必要的。计划包含阅读总量、阅读书籍目录、阅读每本书所需时间及自己每天用什么时间、用多长时间阅读等内容。有了这样的一份计划,既便于学生时刻对照计划提醒自己要持之以恒地阅读下去,又便于教师、家长随时督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2.2 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的习惯而定,又因阅读内容、因目的指向而定。有的课外阅读只限于读,有的要写读书笔记、周(月)读书卡,有的需要在上面批一批、画一画,遇到疑难词句,还要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后加上注释。

2.3 指导阅读迁移。

读书不能傻读、呆记,而要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获得的思想、智慧和语言消化吸收,并灵活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和练笔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一点很难,需要教师不断鼓励,不断引导,并发现学生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方面的闪光点,让学生在鼓励声中不断学会运用。

3. 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

首先,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在学校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氛围。为了进一步促使家长参与,我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进行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4. 多种方法地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4.1 以“讲”诱发兴趣。

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讲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

4.2 适时推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

5. 推荐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籍

这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语文课堂的延伸。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试着减少那些低效的作业,把时间省下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采用“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同步导读法。例如学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当天的课外阅读活动,我就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并向学生推荐《格林童话选》等童话;学了朱自清的《匆匆》这一课后,我就指导阅读《朱自清散文精选》,请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篇章,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我减少了学生机械的操练,课外阅读不仅安排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中,而且安排在中午及放晚学后。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少了,学生就有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博览、精读书报杂志了。

6. 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

如:本学期本班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行了读书心得写作比赛,同学们积极读书、踊跃投稿,许多同学写的读后感在学校举行的作文比赛中获奖,有三十多位同学的习作获得县征文比赛奖项。通过举办各种比赛,学生的兴趣浓了,读书的劲头足了,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

7. 推荐书目,扩大阅读范围

7.1 依据年段推荐书目。

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高年级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我就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

7.2 依托教材推荐书目。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

浅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篇11

课外阅读对学生很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明确规定小学1~6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课外阅读最好是多读文学名著,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性和文学性不是一般作品所能替代的。多读名著可以使人变得滔滔不绝,才思敏捷,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同时也会加快学生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的速度,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本,减少了学生学写作文的难度,使学生学会写作。

一、选对书阅读

茫茫书海中名著数不胜数,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适合小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全部读过来。教师要注意为学生选择好作品,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不同,给学生确定阅读范围和时限,选择《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的有品位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简·爱》等,来让学生阅读,这些长篇名著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和情趣的需求。读时应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指导学生以周为单位,规定每周读多少回或多少字,另外,寒暑假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将长篇阅读与假期作业相挂钩。比如小学一年级如果让学生一个月内读完《西游记》就不太可能,我们可以根据书的特点,把里面的一个个除妖的小故事拿出来,让学生在一两个星期内阅读完一个故事,那么,一个学期之后,学生自然就能读完一本名著。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低年级段要选择插图多,有拼音的书阅读,中年级和高年级段则可以选择连载的书来阅读。

二、选对方法阅读

光布置选择了好书而没有合适的方法阅读,一本好书读了也等于没读。

1、速读法和选读法

在低年级段我们可以采用速读法和选读法。速读法是对所读著作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观其概貌,在快速的浏览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的著作。一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书前先看书的前言、书评和目录。古今中外的儿童名著无计其数,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不可能这么多时间把好的儿童著作都读完,也没有必要把作品一字一句全部读完,所以采用选读法,选自己最喜爱的人物或故事情节进行阅读。比如他如果比较喜欢《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的故事,那么调到小人国这个章节去先阅读也未尝不可。读了小人国的故事,孩子自热就想知道巨人国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接着关心格列佛回到家乡了吗?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们读到更多的书,了解更多自己喜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还可提高孩子们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2、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

中高年级段提倡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精读法就是作品中的精彩情节或喜欢的人物等,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和边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需要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摘抄,对阅读的喜爱的人物或精彩的情节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这样在阅读中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更有实效,才更有收获。

3、评述法

评述法是阅读了名著后的反馈。评述法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写读后感的形式,这种形成能够使学生读写结合,适合于高年级段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具有竞争和表现欲特点,所以可以采用课堂争论,故事情节的表演、谈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人物、讲述自己最喜爱的文学故事等形成进行评述。每次可以利用课前口语交际简单提问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分享阅读的书,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把最近的阅读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体现,让学生找自己感兴趣的精彩片段、好词佳句、各类描写和精彩的情节等,并加以适当点评,阅读分享读给大家听。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

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为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到《手不释卷》引导学生读《三国》;学到《桂林山水》引导学生读《徐霞客游记》等。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 篇12

一、激发阅读兴趣,推荐课外读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什么人,无论干什么,只要有了兴趣,就会轻松愉快、信心百倍地把它干好。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来说,有兴趣的人,一头钻进去,就会不可收拾,甚至百读不厌。他会把读书当作休息,当作娱乐,当作吃饭。因此,要达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个目标,首先就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

1. 结合语文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同学们被课文里的情景所陶醉,此时可向他们介绍安徒生,推荐《安徒生童话》,引导他们去阅读。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讲到诸葛亮如何上识天文、下识地理,如何神机妙算时,可以谈谈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突出表现的一些具体事例,讲到精彩之处时有意识打住,以引起学生极想知道事情发展的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通过这种形式的引导,学生会极大地激发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当然,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知有关书籍的内容,而且要能说出对这些书籍的感受,这样的引导才会游刃有余。这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2. 讲述读物的梗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于那些长篇文学名著,学生不太了解,老师可以讲述该名著的梗概,让学生有所了解。正当他们欲想了解全书内容之时,老师应顺水推舟,向他们推荐此书。如四大名著,只要老师讲一大名著的其中一个小故事,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此时,老师再向他们推荐四大名著,就会事半功倍。

3. 朗诵读物的精彩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于那些有名的诗歌散文,老师可以摘取其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朗读或朗诵,让学生共同欣赏。当学生听得垂涎三尺时,再向他们介绍或推荐诗歌或散文集。

4. 利用电影或电视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特别喜欢看电影或电视剧。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大部分电影和电视剧都是由小说改编的,小说的内容原汁原味,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当学生迫不及待想地看看时,再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

5. 讲课外读物的开头或结尾,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那些篇幅较长的童话、寓言和故事,老师可以向学生讲一讲它们有趣的开头或结尾的情节。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想继续听下去时,老师可戛然而止,向他们介绍和推荐刚才所讲的课外读物或读本的题目。

6. 用名人名言、人生格言和警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那些充满哲理的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中一位名人和他的名言、人生格言及警句,让学生学习和欣赏。同时,向他们介绍这些名人名言、人生格言出自哪篇文章或哪本书,从而向他们介绍推荐哪篇文章或哪本书。

7. 用科普科幻故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那些神话般的科普科幻读物,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其中一两个精彩的故事,让学生欣赏。当学生很想再听的时候,老师可以向他们推荐那些科普科幻读物,让他们自己去攻读。

8. 结合某人的成长经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古今中外,有不少自学成长的名人,即靠课外阅读成长的名人。老师可以向他们介绍这些名人自学成长的历史轨迹,也可以向他们介绍本校在课外阅读方面富有成效的师生事迹,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增强兴趣。

9. 现身说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是教师可以谈自己怎样读课外及读了哪本课外读物后的收获;二是请本班课外阅读尝到甜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读后感或体会。通过这些现身说法,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激发兴趣,从而向他们推荐有关课外读物。

二、教给方式方法,正确指导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只有深厚的兴趣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正确指导他们的课外阅读。

1. 教给学生阅读符号,指导学生阅读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做上各种阅读符号、记号和批注。如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用“?”划出;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可用“?”划出;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可用“▲▲▲”标出,等等。在课外阅读时如遇到疑问或有什么体会、想法等,都可以随时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旁边空白处写上批注,做上记号,待一篇文章或一个章节读完后再细读研究。

2. 教给学生摘录优美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写心得体会或读后感。

在课外阅读时,读到自己认为是优美的词句、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时,应把它摘录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每人备一本优美词句摘录本或读书摘录卡,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自己独特的感受、体会写下来,即使只是一点一滴,也是好的做法。在阅读的基础上,还可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如续写、扩写、改写,等等。

3. 指导学生学会讲述课外读物内容,与人分享课外读物中的信息、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等。

教师可指导学生召开故事会,让学生把读物中的故事情节、说明的道理讲述给别人听,一方面使自己加深对读物中的理解,另一方面与别人共同分享课外读物中的各种信息,从而增强情感熏陶,丰富思想启迪,提高审美乐趣等。

4. 指导学生学会评判课外读物,学会写读书评论。

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会对课外读物进行评判的本领,从中知道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个地方写得不好,为什么,并学会批判地吸收课外读物中的精华,剔除糟粕。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写读书评论,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5. 教给学生各种阅读方式,正确指导学生课外读物的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

结合语文教学,使学生明白,对不同的课外读物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如诗歌、散文宜朗读;小说、故事宜默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报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可以用探求性略读,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还可以采用品位性的精读,即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

6. 请家长陪读,指导、督促孩子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里进行,因而家长的陪读,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有着引导、指导、督促的重要作用。所谓陪读,就是在孩子课外阅读时,家长也在一旁阅读书报。这样,孩子好像有了伴,就会更有兴趣。如遇到难题可以询问家长,有了体会可以与家长互相交流,得到更多的收获。实践证明,在亲情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学会阅读,爱上阅读,还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语言和交际能力。

三、进行阅读评价,促进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课外阅读的评价也应如此。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建立学生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1. 提出课外阅读要求,具体安排课外阅读。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和本年段目标对学生提出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指导和安排学生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书刊,并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

2. 精心设计课外阅读卡片,建立课外阅读登记本。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老师可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设计课外阅读卡片或建立学生课外阅读登记本,来帮助评价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3. 阶段评议反思,进行小结奖励。

一个月或半个学期可进行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阶段性的小结、评论和反思。一是每位学生汇报自己一阶段来课外阅读的情况和收获;二是展览学生课外阅读卡片和课外阅读登记本等阅读成果;三是评选课外阅读积极分子,进行适当的奖励;四是看看别人,对照自己,思考如何改进课外阅读的方法。

4. 开展朗读或朗诵比赛,出版课外阅读专刊。

每年可举行一两次学生课外朗读或朗诵比赛。班级的黑板报、学习园地、风采栏等媒体,可定期举办课外阅读专栏,以此来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5. 举办课外阅读交流会。

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体会或感想,讲讲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或收获,以此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上一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下一篇:中小型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