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绪中学学生课外阅读计划

2024-05-17

洪绪中学学生课外阅读计划(精选11篇)

洪绪中学学生课外阅读计划 篇1

洪绪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一、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调查的分析与对策

根据我校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一览表,教师个人计划及平时的工作表现,我们将我校教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并初步确定培训对策。

(一)、50岁左右的教师。勤跟紧管,对学生的管理“严”字当头,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机械训练为主要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得少,缺乏进取心,按照计划日复一日,跟着感觉走,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对课标的理解不深,在教育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进展不大。

对策:

1、倡导他们参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参加同课异构和不同课型不同模式的研讨活动,在评课中以议为主,对自己的教法、学法的指导进行理性思考。

2、开展同龄人教学比武活动。

3、打破以分数定优秀的评价方式。

(二)、30岁左右的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有继承、有改革、有创新、并能时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但勤于动脑,懒于动手,不能把自己已有的经验、成果拓展开去。

对策:

① 给任务、压担子,如:在师带徒中承担指导任务,要求领课题进行研究。

② 提供机会,如:安排他们参加高级别的学习培训活动。

③ 搭建展示的平台,如:推荐上校内外展示课、汇报课、做讲座等。

(三)、五年教龄以下教师。他们积极进取,热情高,但缺少经

验。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形式,对学生的评价以即时性和人性化为主,轻视量化分析和评价,管理学生的耐心不够。

对策:

1、引导多读书,积累文化内涵。

2、以师带徒形式为主,跟踪培训。

3、提供成长舞台,提供学习的机会、提供展示机会。

二、培训目标

要求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教师每学期至少应参加60课时的集中培训学习,较好的完成校本培训任务。

三、主要培训内容

(一)、职业道德培训。

(二)、课标与教材培训。

(三)、《课堂教学管理条例》培训和《班级工作管理条例》培训。

(四)、信息技术培训。

四、培训形式与要求

1、学校各部门组织的培训。党、团、工会,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宣传楷模,引导教师通过角色模仿等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坚持依法施教、依法办学,在工作中践行师德要求。在学期工作结束前,每位教师完成一份质量较高的师德修养培训小结。

2、教师个体的自我培训。每个教师除重新学习《新课标》学习教材外,还要系统学习自定的教育教学类专著(每学年两本)、教学杂志(每学年一套),并在业务笔记上书写学习心得,然后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开展自我反思,总结提高。本学年我校教师要 以“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的内容为主开展相关教学法的学习与实践。每位教师要积极上“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支持平台”网站,每周保证两小时。通过阅读文字资料,了解各种教学法的概念、内涵、特点、理论基础。理解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

中起到的作用。

3、师带徒培训。学习教师要在拜师申请中对指导教师或决定进行角色模仿的教师做相关信息分析,归纳出应学习和模仿的方面,并制定一个学习他的具体行动计划。指导教师与学习教师要按“洪绪中学师带徒协议书”要求开展培训活动

4、备课组、教研组培训。教导处要依照洪绪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常 规要求,督导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督导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活动时,要对本单元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目标、单元的知识技能,评价建议,有深入的了解。本学期要凭借校园网在实践中总结有效的备课方式和教案检查。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组织教师凭借“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支持平台”和“洪绪中学学校网站”,通过分析相关视屏教学案例,掌握课堂中运用“1:3”教学法的基本方法。本学期,学科教研组除了开展常规性说课、听课、评课活动外,主要组织教师,做好对“1:3”高效课堂的研究,及时总结反馈情况。

5、年级组培训。各年级组主要以忠告活动方式就某一类问题,进行交流、切磋、探讨,以落实《学校班级工作管理办法》。各组要集中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急待解决的比较重要的问题,攻克带有共性的难题,重点要落在创新与提高。各年级组、学科组要在共享各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本年级组、学科组的日常教学质量,重点解决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问题。重点要抓落实与普及。

6、课题研究培训。

校级课题,负责人引领组员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反映在课堂教学中。研究课有研究性,有研究主题、研究设计、效果评价。说课、评课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在每学期集中组织的校级研究课研讨活动中,每个学科组都开展研究课展示活动,最后形成教案——课堂实录——教学点评——教学反思的成套材料。

立项课题,负责人要引领组员按计划开展相应内容的研究,力求研究过程有时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组骨干教师要做好全体教师运用两个网站的操作培训,以发挥教师在培训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教学与研究、教学与培训、研究与培训的真正结合。要组织引领教师开展“运用情境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实证研究”和“信息化教学法指导下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课堂教学”研究,通过具体案例的设计和教学实践,知道运用各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具体的应用方法,学期结束前每位教师必须完成一份学习心得或培训体会,必须提交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成果资料。

五、培训的考核与管理

(1)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和考核小组,形成由校长亲自抓、各部门协助抓的管理系统,为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的组织保证作用。

(2)加强过程管理,建立教师校本培训个人档案资料,为考核提供依据。

(3)认真记载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出勤情况,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4)根据学校内部规定的各种培训的学时学分,从学校、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本人四个层面上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课例或案例、课件、学习体会、经验总结、提交的作业、撰写的博客、研究论文、平台交流情况等文字材料逐一量化,和参加培训或研究活动的考勤情况一起进行定期评价考核,然后交学校教师培训负责人核准确认。

洪绪中学2012.09

洪绪中学学生课外阅读计划 篇2

梁启超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要指导学生作文, 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喻为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不吸收丰富的养料, 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吕叔湘曾说, 凡语文学得好的人, 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中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否, 与其课外阅读量的多寡有着十分明显而重要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 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 可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 通过课外阅读, 能够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 更快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更好地达到语文教育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 推荐了阅读篇目, 并在教材中安排了部分名著导读, 可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是怎样处理这部分内容, 学生又是如何对待课外阅读的, 效果如何, 教师是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安排了专门时间进行检查和落实, 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哪些问题, 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老师思考和研究。

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情况:从课外阅读的体裁和范围来看, 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 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 甚至于一些街头艳情猎奇类书刊;而科普类、社科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少有人问津。越是程度差的学生越是沉迷于网络和武打小说中, 而很少阅读推荐的名著。从课外阅读的方式和方法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没有读书计划, 随意性强;二是看书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三是看书不动笔, 不作笔记, 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消化。从课外阅读的动机和效果来看, 有的想看啥, 就看啥, 和学习无关, 但更多的同学除了做作业外, 根本就没有时间看或不看课外书, 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 对该认真阅读的名著, 阅读不得法, 且带有极强的功利性, 失去了阅读的本来意义。

基于这种情况, 要使学生真正通过阅读课外书, 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为人品位, 作为教师应把采取一定举措提高阅读质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点上, 家长、老师都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 尤其值得说明的是,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直接的关键作用, 要使孩子喜欢读书, 作为父母就该给孩子作个表率, 苏轼一家两代三口, 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 觉得生活太贫乏、太单调, 对此, 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 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健康有益、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 当然, 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教学或举办讲座、专题介绍等形式, 对有关的文章、作品等进行精当的点评, 留下一些思考的问题, 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以寻求答案的兴趣。同时, 对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 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 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 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 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 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如有必要, 也完全可以把个别篇目引入课堂, 进行比较阅读。这样配合教材, 与课本内容对接, 从而带动学生广泛阅读,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更能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1.制订阅读计划, 精选课外读物。制订计划是课外阅读的前提和基础, 课外阅读必须配合教材同时进行, 一般一学期制订一次为宜, 每周安排一节进行课外阅读为宜;精选课外读物是课外阅读的中心环节, 课外读物要贴近学生生活和时代生活, 又有一定的含金量,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书目的推荐, 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 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 但不能仅局限于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 仅局限于书籍、报刊, 应注意“杂一点”, 广播、影视作品等不妨也列入一些, 如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乡村爱情》, 以利于学生全面提高, 尤其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科普读物。作为老师, 应让学生开阔视野, 提倡开卷有益, 最好能鼓励学生每学期最少阅读两部名著。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最好要让学生一边读书, 一边动笔,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具体方法大致如下:

(1) 制卡片。将文章中重点词句、精彩语段进行摘抄, 分类整理, 便于学习和查找。 (2) 列提纲。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或主要意思, 学会概括。 (3) 作批注。用不同符号对内容、字句、艺术特色等方面做一标记, 进行理解、体会、质疑。 (4) 写心得。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通过思考研究, 要学会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阅读作品不要局限于别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要在阅读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理解。

3.组织交流, 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 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 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的指导更大。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新书推荐、书评、朗诵会、讨论会、专题墙报以及小型征文比赛等等, 可在本班内进行, 也可在同年级内, 当然根据情况也可跨年纪进行。通过此类交流, 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大增, 对于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大有裨益。

同时, 对于课外阅读也要及时进行检查督促。检查的方式应灵活多样, 如召开课外阅读调查会、检查读书笔记或书面总结阅读情况等等, 并及时公布结果, 总结经验, 予以表扬, 找出不足, 加以改进, 以促进课外阅读的进一步开展。注意鼓励为主, 解决问题为主, 做到循序渐进, 脚踏实地, 务求实效。

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3

在农村中学任教高中语文,我一直关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农村中学学生的课外阅读情有独钟。我利用寒暑假、“五一”、“十一”黄金周走访珠三角一些城市乡镇中学,发现城乡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爱好差异悬殊。

来自东莞市某重点中学(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学生课外阅读统计,读古今中外名著的达到60%,而我所任教的中学学生读中外名著的却不到5%。我每接手一届高一新生(一般是120名学生)均设计几道固定的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问卷题。如“列举中外名作家三位及其代表作各一部”,全做对的只有两三名学生,一般学生只写出三位作家,但代表作不一定写对,且很多学生也是现炒现卖教材上的文学常识,至于是否认真地去读过这些作品,我们无法核实查证。又如让学生写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全写对的不到30%,一部也写不出来的也大有人在。看到这样一些数据,作为语文老师我很痛心。珠三角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很多农村家庭早已步入小康甚至走向富裕。可这一区域的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如此之境况,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很值得探究个中原因。这群孩子课余究竟在读什么?在做什么?

带着疑惑,我走进许多孩子中间,走访了不少学生家庭,电话访问了一些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学生回答:我们一般只读《老夫子》《蜡笔小新》,卡通书,小人书,武侠小说,言情小说。老师的回答是:我们任其自然。家长的回答是:我们很少过问。

(二)农村中学学生课外阅读出现严重偏向探因

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课外阅读出现严重偏离,仔细想来是有原因可找的。现就我近几年的明查暗访所掌握的资料谈谈我的看法。我觉得下面几点导致了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偏离了方向:⑴兴趣爱好的偏离。⑵文学细胞的贫乏。⑶审美理念欣赏水平的肤浅。⑷快餐文化的干扰。⑸电脑网络的冲击。⑹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作业的过多负担。⑺语文老师缺乏有的放矢的阅读指导。⑻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父母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孩,有些家长打麻将,买马,买六合彩搞得天昏地暗。⑼学生之间相互负面影响,形成厌读课外书的小气候。⑽学校借阅图书渠道不畅,图书馆存书不够。⑾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买不起课外书来读。⑿整个社会大气候人心浮躁,静不下心来读书的影响。

(三)怎样指导农村中学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先要解决三个问题,即老师要告知学生该读什么书;其次告诉学生怎样去读这些书;最后就是寻求获得课外书报的途径。

先说学生课外阅读书的范围界定。古今中外只要是思想进步,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有助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写作水平的书均可以读。我把这些课外阅读书进行归类,分为名著类、科普类、综合杂志类、语文报刊类、老师选文类。古今中外名著固然值得推荐给学生一读,一些适宜中学生阅读的杂志、报刊也可推荐,如:《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青年博览》,《读者》;报纸如:“语文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作文周报”,“中学生学习报”等;老师自己选编的时文美文选集均可以推荐给学生去读。我建议老师开出两个大书单:初中必看哪些书目及报刊(写出具体的作品名称和报刊名称),高中必看哪些书目及报刊(写出具体的作品名称和报刊名称)这样学生读课外书心中有数,不致于大海捞针,失去方向。

再说怎样去读这些课外书报的问题。明白怎样去读课外书很重要。我建议老师们这样去告诉学生,围绕以下几条去读:⑴读有轻重主次快慢,采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办法。哪类书精读,哪类书略读,老师要有个说明交代。⑵读有时间安排。每周一节阅读课,课余抽一部分时间去读,星期六、星期日、五一、十一黄金周、寒假暑假可硬性规定每天安排一到两小时来读课外书。⑶做好文章摘抄或剪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每个学生要配备一本笔记本,学生读的目的就是积累知识,摘抄下来的内容便于学生去朗读去记忆。⑷读有笔记交流,心得体会交流。开展读课外书办读书小报活动,让他人分享课外阅读的快乐与成功。⑸读有摘抄检查登记,语文科代表或语文老师定期检查学生摘抄剪贴内容,对做得好的给予表扬,对做得不好的鼓励他们迎头赶上。这样在学校有可能形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氛围。

最后说让学生明白获得课外书报的途径。不妨采用下列方法获取:⑴发动学生去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或镇上图书馆阅览室去借阅图书。⑵新华书店薄利多销送中外名著进校园,指导学生挑选一些好书购买。⑶建立班级图书馆,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送进课堂,资源共享,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更换一次。如果每个学生提供三到五本书,那数目也是相当可观的。⑷组织学生开展征订书报活动,每个学生集资十元左右,可以几个人合订一份,一个六十人的班级如果班上拥有20多份杂志报纸,开展交换阅读,收效也不会太差。⑸老师可以提供自己的藏书,供学生去读,老师把自己的书作为引路书,让学生吮吸书中营养,学生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⑹语文老师自己动手定期编印好文段好文章印发给学生去读。实践证明,这一招虽然老师辛苦些,但学生竞相阅读这些好文段好文章,他们的写作水平有明显长进。

按照以上方法去指导农村中学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语文单科不论上重点线比率还是平均分均位居东莞市农村中学前列,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多次肯定我的成绩和做法。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 篇4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误区

拓宽学生课外阅读, 无疑是当前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新的教学大纲对课外阅读这一块极其重视, 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丰富语言积累, 并在阅读数量上作了明确规定——初中阶段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背诵优秀诗文量为80篇, 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然而现在学生在课外阅读上形成了一些误区, 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外阅读的原本作用, 制约了语文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现列举一二。

一、学生在课外阅读上形成的误区

(一) 按照个人喜好择书

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放任自流, 忽视和淡化了其具体的指导, 学生凭兴趣邀游书海, 久而久之, 必然因“偏食”而形成“颇具个性”的读书嗜趣。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迁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还不成熟, 看语文作品, 难免“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如偏爱古典诗词的学生, 就以为古诗词以外别无书读;热衷钻研文言散文作品的学生, 对现代文一类的东西往往觉得不屑一顾;港台及内地的某一类文章读多了, 部分学生就认为文章不绮丽, 不柔情, 不浪漫就不够味, 而不见这样做的结果是使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全面、受力不均, 终至不能协调发展。

(二) 按照考试需要择书

由于考试中作文占分比例相当大, 于是部分学生为提高作文成绩, 他们就视作文书为宝典。试图取那些优秀作文的“现成之长”来填补自己的“眼前之短”。对于这类书, 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是横念倒背, 朝夕揣摩, 而对其他优秀作品则视而不见, 不予理睬。有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是这样的, 给你四种类型阅读材料A名著、B作文选、C杂志、D报纸, 写出你的首选。竟有67%的同学选择了B作文选。而当问及其选择理由时, 他们不约而同的回答是“应试”。当他们为应试把择的书仅停留在同龄人的“佳作”上时, 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必定受到了禁锢, 其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甚至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三) 按照“现实存在”的原则看书

所谓“现实存在”看书就是有什么看什么, 信手拈来, 不加选择。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知识的片面的问题, 然而现在的书刊良莠不齐, 精华与糟粕并存。而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没有足够强的辨别能力, 因此很难做到吸其精华, 剔其糟粕, 而最终使学生受害无穷。现在部分学生思想极坏, 就是受到这些坏书的影响。

其实种种误区的产生追根究底还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那么我们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该怎样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二、怎样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 告知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 让学生主动阅读

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作用并不了解或只是略知一二。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只是为了应付老师作业, 因而常常流于形式。如果能明确地告知其作用或目的, 就会使很大一部分学生恋上课外阅读。那么它的作用有哪些呢?

第一, 课外阅读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探求本身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课外阅读是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重要途径。第二, 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这里的灵活性是指学生遇到问题时, 能迅速地打开记忆的闸门, 从记忆的库存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第三, 课外阅读能培养学生的独力思考和创新意识。当学生的阅读进入较高阶段时, 即对问题带有一定研究性阶段时, 才能在众多的作品中找出其间的种种联系, 找到解决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的答案, 提出新颖的见解, 形成独创性的智能。第四, 课外阅读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写作起着正向迁移作用。喜欢阅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学生, 在他写作的过程中, 口语和书面语反复转换、筛选的思维活动十分频繁, 他们常常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在阅读中吸收的丰富词汇、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联想运用到习作中去, 有时使人耳目一新。

(二) 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快乐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而且也必需培养。我们可采用多种方式营造一种浓重的课外阅读的氛围。如进行读书竞赛、手制读书小报、进行原文改编、开展好书推荐会、新书推荐会、朗诵会、讨论会、交流读书心得等。所有兴趣的诱导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心理期待, 使他们的内心一开始就对课外阅读呈现饥渴的状态。是为了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 如此下来学生曾经迷失的自我就会慢慢的复归, 满含兴趣地读书过程是快乐的。

(三)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让学生理性阅读

指导就是把阅读物的选择、阅读的要求、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要善于把课堂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应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举一反三, 提高能力, 也就是通常说的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

第一, 做好课外读物的推荐工作。推荐的读物力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又能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层次, 且力求与课堂教学同步, 进而利于教学。如《十六岁的花季》就有很强的时代性也适合学生味。学《沁园春.雪》时可推荐学生读《毛主席诗词》。学《范进中举》可以让学生看《儒林外史》等。而科技书籍的推荐就能迎合此年龄段学生喜欢“猎奇”, 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特征, 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第二, 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每次阅读前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小到阅读速度, 阅读量的要求, 大到某种情感的养成, 某种能力的培养。如此下来, 学生也就不会有无从下手, 无所适从的感觉了。明确的操作要求, 会让学生读起书来更从容。第三, 指导阅读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使学生终生受益。进行课外阅读时除了用常提到的跳读、略读、精读、圈点勾画法外, 还可以采取浓缩法、比较法等。

(四) 教师发挥榜样作用, 让学生尽情阅读

如何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 篇5

一、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愉悦地进行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时,可先声情并茂地讲解精彩的片断,或播放读物配套的电影片断,把学生带入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实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教会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是学生从事阅读活动的动力,但只有动力,仅凭兴趣阅读而不懂得技巧也会收效甚微。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对于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意义重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教会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以下就是教学中常用又有实效的方法:

1.选读法:这是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课内教学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与课内文章相关的书报或篇章,以便拓展迁移,学以致用。如,讲授八年级的课内阅读《老王》这一课时,就可选择课外的有关介绍杨绛先生的散文或杨绛先生的其他散文作品,这样就能让学生对杨绛为人及文风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丰富了积累,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2.浏览法:当今社会信息量大,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得尽量多的信息,囿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的文章,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梗概、文章的主旨及写法即可。

3.摘录法:俗语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些说法都是在强调积累的重要。只阅读不积累有如走马观花,收获很少。运用摘录法就能弥补不足,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录本,引导学生将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语句及片断摘录下来,或将好文章直接剪裁下来,粘贴到积累手册上,空闲时间拿来看看,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丰富知识储备,为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4.交流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和摘录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上一节阅读展示课,以便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心得,利用这一平台相互交流,共同分享阅读的收获。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可讲可演,也可讲故事或制作手抄报,也可用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总之,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过程活跃,学生自然愿意参与。

5.记读书笔记法:此方法是一种更为深入地阅读,是让读为写服务、读写结合的一种方法。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水源头活水来。”读书笔记则是补充“源头活水”的最有效的途径。记读书笔记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三、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条件,扫除学生在阅读中的障碍,为了弥补书源不足的困难,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将个人的书籍暂存在一起,设立图书角,或者将学生分组,每组购买不同类型的书籍,轮流交换阅读。我们还要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有些家长认为读课外书没有用处,对课外阅读存在误区,教师可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的方式,向家长讲明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书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还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布置作业,不留无效的抄写作业,减少书面练习,并争取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为学生预留出阅读的时间。比如,可以采用早讀或午读的方式,利用早午自习时间开展阅读活动。还可以单独安排一二节的时间,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

四、鼓励学生,坚持阅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课外阅读的习惯也并非一朝便能形成,需要学生长期坚持,更离不开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为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持久地开展下去,教师就必须制订周密的制度来检验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每学期制订好合理的阅读计划,每周进行一次检查,并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汇报会,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评比出优秀阅读者并对其进行鼓励,使之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我们可能不知道汉语教学的存在方式会发生何种变化,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平静地在浮躁的社会中,把我们心中对读书的这一点坚持传承下去。”当然阅读兴趣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持之以恒,正确指导,我们的学生也定会将阅读变成内在的需求,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阅读也定会让学生的心灵在最纯洁的人类智慧中渲染成长。

(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县第四中学)

让农村中学生走进课外阅读 篇6

一是,功利思想当头。2008年中考开始,江西省为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把课标附录上的十部文学名著列入中考考试范围,但没想到的后果却是给农村初中生划定了一个阅读的范围。受农村图书资源、家庭条件的制约,农村初中生不能享受城市初中生充足的“借阅”“买阅”条件,使阅读变成了为了提高中考成绩的目的,实在事与愿违。我班有位学生,据说他对《水浒传》读得“很熟”,我便想探个究竟,几个小问题后,发现该同学对书里的情节先后、人物的事件烂记于心,说得条理分明,但经不起细致追问,再问问细节方面的内容,却是一片空白,最后才知道这个学生硬是把回目背了个差不多,但对真正内容却是囫囵吞枣,这与以考试促阅读的本来目的确实大相径庭。

二是随意性阅读突出。我曾经在班级中组建图书角,可学生们第二天拿过来让大家交流阅读的书着实让人大吃一惊,80%的图书是供消遣性阅读的书籍。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阅读的现状,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甚至有些是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地摊书籍”,而科技类、社会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很少问津。一部分学生还把漫画、卡通书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更有甚者,部分学生没有选择地读,得到哪本读哪本。

三是无痕迹式阅读普遍。我去年对班上学生阅读过哪些书籍做调查。竟然有很多学生思考好久答不出来哪怕一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计划,阅读缺乏系统性,几乎没有任何效率、效果,很少有学生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走马观花式的,缺少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的阅读在他的头脑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如何让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更有效?我开始进行以下探索。

1以课堂导向课外。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上,教师如能激发起学生课外去“寻阅”的兴趣,这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初中语文教材《滕野先生》《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这些课文后,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解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在家庭中有何经历才促使他去學医?参与智取生辰纲的这几位梁山英雄的故事你能讲多少?曹操打这次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香菱怎样进的大观园,能讲一讲她以前的生活经历吗?

这些问题,无疑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从而自觉地去寻找答案,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是长篇小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阅读,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时间后,以讲故事、你问我答等方式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2以时文导向广博。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期刊、书籍的购买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散购买,阅读后集中互相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设立主题,如“成长脚印”、“亲近文学”、“走近自然”等不一而足,让学生归类推荐自己阅读到的时鲜美文,分享共同阅读的成果,也让学生的阅读更广泛。

3以氛围导向兴趣和能力培养。教师和学科教研组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创设班级、学校阅读的氛围。首先教师对学生手头上的书籍要进行管理、调控,对于农村中那些低俗的故事书要让他们远离,去读好书。其次,多举行一些诸如读书报告会的活动,以说促思,以说促读;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或者结合影视与文学作品对比阅读,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此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定期写出读书笔记,并署明日期,以督促自己;也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平台。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樟山中学)

如何正确指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7

笔者从教二十多年, 一直致力于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实在堪忧, 学生缺乏如饥似渴的阅读欲望, 更无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学校也没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 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 或者大家不喜爱书籍, 对书籍冷落, 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因此, 正确指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乃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首先, 应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 对学生而言, 有了阅读兴趣, 才会步入阅读的殿堂, 才会努力寻找阅读的机会, 才会从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满足。

由于诸多原因, 中学生主动阅读课外书籍的比重很小, 可读的课外书数量有限, 教师要积极引导,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把喜欢的课外读物向同学介绍, 这样做既可以发挥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更可以促进大家多读书, 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当然,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 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正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在当今浩如烟海、良莠并存的课外读物中, 教师要根据需要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 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书, 也要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精神, 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 如《少年文艺》《中学生阅读》《阅读与鉴赏》《阅读与写作》等刊物中的优秀文章。还要推荐学生适当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革命领袖、名人、英雄人物的传记和一些介绍新知识、新科学的科普文学、科学小品等, 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和阅读面, 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教科书以外, 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书世界, 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能自觉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书, 读更多更好的书。

其次, 要千方百计地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当今的中学校园里, 存在着许多妨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一是课外阅读活动在很大一部分师生心中还是一块无人问津的地方;二是很多家长和部分老师只热衷于教科书, 普遍不支持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三是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小, 很少向学生开放, 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四是学生中缺少阅读的“领头羊”, 形成不了阅读的氛围。

要解决这些问题, 重任主要在语文教师的肩上, 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中承担着指导与垂范的作用, 垂范作用尤为重要。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告诉我, 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与他所任班级学生课外阅读风气和水平成正比, 可以这样说, 教师要获得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主动权, 首先自己必须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真正的课外阅读去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 让课外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挖掘课外读物资源, 引领学生实施课外阅读的策略,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要努力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以确保学生适宜的课外阅读时间;要争取学校加大对图书的投入, 不断丰富书籍刊物;要提倡同学之间做到的“资源共享”, 设立校园读书角,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互相传阅更多的书籍;要积极开展“读书节”活动, 举办“评书栏”等, 为学生倾心打造展示阅读风采的前台, 感受课外阅读的成功与喜悦。以此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外阅读, 掀起课外阅读的高潮。

再次, 要教给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 针对不同的个人习惯, 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一是粗精结合, 培养阅读能力。如果把精读说成是精雕、细琢, 那粗读应该说是走马观花。粗读和精读是兼容并蓄的。不同的阅读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般新闻报刊可以大致浏览, 粗读一番;散文名篇可以仔细揣摩, 精读品味。这样, 使课外阅读既有速度, 又有收获。

二是循序渐进, 发展思维能力。中学生阅读是为了进一步拓展视野, 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分层次阅读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初一的学生可结合课本推荐的一些现代散文, 如朱自清散文、冰心散文等, 到了初二阶段, 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巴尔扎克、莫泊桑、马克吐温等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及一些作品, 这样组织课外阅读, 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潜力,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是化读为写, 提高鉴赏能力。俗话说:“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 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 不妨用圈点、勾划法, 眉批、旁批法加以鉴别、欣赏和评价, 把课外阅读的独特性感受记下来, 化成文字和作者及他们笔下的人物沟通交流, 这样才能擦出学生思想的火花, 在阅读中养成健全人格。

最后, 要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 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 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学生播下一种正确的阅读思想, 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歌德说过:“坚持的无声力量, 会随时间的增长, 达到让人难以抗拒的程度。”读书在于积累,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才能有所成就。因此,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要利用午休、起床、睡前时间争分夺秒读, 利用课前、课后时间见缝插针读。每次读一点, 每天读一些, 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感到, 一天没有读书, 生活中就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到那时, 学生就会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

藏族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篇8

一、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学生的成长路上, 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所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对于藏族学生来说, 他们汉语基础知识薄弱, 除了正常的语文教学以外, 要形成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是相当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 才能让学生走近文学, 让阅读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发育的乐园。

1.明确阅读的意义

中外名人都有一个习惯———读书, 读书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无论多么繁忙, 总会抽出时间来读书, 不为学历高低, 只为从书中读出一种气魄, 一种胸怀, 一种境界。其实, 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在考试中获取高分的需要, 更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尤其是藏族中学生, 更应该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时间, 读好书, 多读书。在开阔眼界的同时, 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不少学生不爱读书, 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读书活动本来就不是等价交换, 你付出一倍的时间和精力, 必将得到十倍的, 甚至更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回报。

2.教会读书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读书成功的捷径。“书山有路”靠的不仅是勤奋, 更需要方法。不少藏族学生因为不懂得读书方法, 不知道怎么读书, 读什么书, 很茫然。即使拿起书, 也索然无味。

首先, 应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学生阅读的效果往往取决于阅读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 形成良好的习惯, 才能形成持久的阅读兴趣。

(1) 可以是教师指定的阅读书目。名著对于藏族学生来说, 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指定一些通俗易懂的。比如, 《青少年必备阅读———名家青春精粹读本》《青少年必备阅读———名家哲理精粹读本》《青少年必备阅读———名家叙事精粹读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等, 或者一些公认为较好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等。

(2) 可以是教师指定的主题阅读。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 由教师指定相关任务———写人、叙事或论理等, 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搜集素材, 或通过周记、摘抄等活动, 让学生进入阅读状态。人们往往因为有了目的, 才会找到进行活动的感觉。

其次,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该怎样读书。

(1) 介绍读书方法。比如, 华罗庚的“厚薄法”, 就是由薄到厚的读书方法, 将书中不懂的词语、句子和概念等仔细弄明白, 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 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但同时又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理解文本的内涵, 掌握写人、叙事的方法, 又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汉语基础较差的藏族中学生。

(2) 鼓励学生做好读书摘记。这看似一种笨拙的方法, 也是华罗庚“厚薄法”的体现和运用。摘抄的内容包括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传神描写等, 可以在后面附上自己的读书感受或随笔、仿写等; 也可以不定期开展读书笔记交流和读书经验座谈会, 以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还可以让学生办班级文摘, 每周一期, 供大家传阅, 分享美文, 共同提高。

(3) 可以经常在班内或校内搞手抄报比赛。不能只限于摘抄, 必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随感, 以起到练笔的效果, 也可以配上插图。对于做得好的学生, 要给予适当奖励, 将优秀手抄报集中展览, 适时交流。

3.提升鉴赏的内涵

文字之美, 在于内涵, 在于意象, 在于抒情。谁不会为浓情的文字而感同身受呢?谁不会为充满哲理的文字而叹为观止呢?谁不会为思辨的辞章而豁然开朗呢?阅读是一种手段, 教师就是通过这种手段, 让学生体悟到实实在在的阅读感受, 把文本的实例融为思想的内涵, 以触类旁通, 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本范例。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提升学生阅读品位

1.融入情境, 走一段文字心路

文字是心灵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 作者用他们精心设计的场景展示出真情实感, 感动了自己, 而后感动别人。作为读者, 更应该融入这种情景, 体味这种起伏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正是因为读者用心浸润文本, 在一种联想的情境里, 产生审美共鸣, 既丰富了情感, 又增长了才干。这是藏族高中生所缺乏的, 教师在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创设阅读情境,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作品所蕴藏的情感, 或者用自己的情感来经历文章里的故事情节。情感是生命的底色, 只有懂得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的人, 才会理解作品的内涵, 才能从中受到教育, 启迪智慧。

2.发挥想象, 造一片新领导时空

想象力是思想的翅膀。我们常常说“只有做不到的, 没有想不到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取决于他的思维高度, 而想象力作为思维的核心品质之一, 远比记忆陈述性知识重要。对于想象力的训练, 尤其需要在情境中感悟, 不论是通过课堂教学, 还是自主阅读, 用僵死的文字触发生动的空间, 才是读书的乐趣和阅读的品位。在教学中, 应该教会学生根据所描写的对象和故事情节, 抓住重点词语, 以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来表现事物特点的, 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这个过程, 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 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3.富于创造, 活一种诗意人生

阅读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熟练运用一种语言, 培养良好的语感, 丰富生活的阅历和提高人生的素养。语言的学习在于积累, 在于运用, 更在于创造。积累是基础, 也就是名家所说的“厚积薄发”。不少学生在写作时, 往往词不达意, 就是由于积累不够, 在关键的时候, 缺乏思维的灵敏性, 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总是羡慕别人语文学得好, 作文写得好, 却不在意别人读了什么书, 是怎么读书的。因此, 他们无法体会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感觉。人活在语言的世界里, 语言美是人性美的自然流露。通过阅读才能更好地掌握词语, 培养语感。

摘要:课外阅读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方式之一。主要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意在培养藏族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其途径有: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提升学生阅读品位。

关键词:藏族,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路敏, 路宜娟.构建阅读想象空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魅力中国, 2011 (15) .

[2]林金来.开设语文阅读课的实验报告[D].福建师范大学, 2001 (8) .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分析 篇9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以此为参照,结合笔者在我省其它兄弟学校了解的情况,反思笔者所领导的课题组有关的研究情况。

二、调查方法及调查工具的编制

笔者用自己编制的调查工具——“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学生问卷)”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家长问卷)”。随机向我校的初一初二学生发放60份问卷,收回56份有效问卷。

在编制学生调查问卷过程中,主要从影响课外阅读的几个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资料获取途径、学习收获、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学习能力、教师的相关要求等几个方面。针对家长的调查,主要是想通过家长渠道,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情况,目的是使之能够作为学生调查问卷的补充调查。针对家长的调查内容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家长的判断、买书指导、学习观察、亲子交流、家长态度五个方面。编制观察工具的理论依据:一是依据学习心理学关于学习过程发生的基本原理。二是依据我们课题组在前期课题研究中获得的关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学实践的经验成果。

三、调查结果

两份调查的汇总统计结果如下:

(一)学生调查

1. 学习兴趣。兴趣浓厚的32.1% ,一般的60.7%,兴趣很少的7.1%。

2. 学习习惯。经常写笔记的35.7%,有时会写笔记的35.7%,基本不写笔记的32.1%。

3. 学习时间。利用双休日看书的35.7%,利用午间休息看书的7.1%,利用晚上睡觉前一段时间看书的46.4%,利用其它放假时间看书的10.8%。

4. 最喜欢的学习内容。选择武侠、言情、网络之类小说的17.8%,选择电影及娱乐时尚书籍、漫画等的39.2%,选择文学及经典名著的42.8%。

5. 资料获取途径。同学朋友间借阅的21.4%,网络阅读的17.8%,到图书馆借阅的25%,自己购买的53.5%。

6. 学习收获。感觉收获不大的14.2%,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的46.4%,深受启发从而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的7.1%,常受感动丰富了自我情感的17.8%,提高了阅读写作水平的32.1%。

7. 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经常交流的7.1%,有时交流的60.7%,没有交流的32.1%。

8. 学习能力。每学期看1~2本书的10.7%,能看3~5本的32.1%,能看6~10本的35.7%,能看更多的25%。

9. 教师的相关要求。经常会要求读的21.4%,有时会要求读的50%,很少要求的28.5%。

10. 认为课外阅读影响课程学习。认为有很大矛盾冲突的17.8%,认为读课外书能够促进所学课程学习的57.1%,认为二者没关系的25%。

(二)家长调查

1. 家长的判断。认为自己孩子喜欢课外阅读的75%,不喜欢课外阅读的25%。

2. 对买书的指导。给孩子买书的指导原则,家长认为重要、对孩子有用的就买的53.5%,孩子喜欢就买的10.7%,会和孩子商量买什么书好的35.8%。

3. 学习观察。分为放学后和节假日两种情况的观察。在放学后,孩子在家经常阅读课外书的21.4%,有时读的64.2%,很少读的14.2%。在双休日,孩子在家经常阅读课外书的32.1%,有时读的43%,很少读的24.9%。

4. 亲子间交流。家长主动和孩子交流阅读体会的7.1%,有时会的10.7%,很少的35.7%,没有交流的46.5%。

5. 家长态度。对孩子阅读课外书是支持态度的92.8%,不支持的7.1%,无所谓的0.1%。

四、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统计的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初一和初二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是很好。其中原因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尤其是学校教育问题较多。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众多方面的不足

1. 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足。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持有浓厚的兴趣是进行深入学习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各种学习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每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所有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前提下,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够不断适应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变化需要的人。喜欢并学会课外阅读,则是学生走出校门,承担一定社会角色之后继续学习人类各种知识经验的主要途径和方法。遗憾的是,从我们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有兴趣的只有调查总体的1/3,更多的学生或者学习兴趣不浓或者没有兴趣。众多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的缺失以及不正确的学习态度(调查中持否定和无关态度者近半数),都应该成为我们反思当下中小学校教育问题和改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探究视野。

2. 学校教育职责的缺失。当前在众多媒体开展的教育话题讨论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常常被概括为与升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力,显然是对学校教育本质的涵义存在误解。本次调查中,学生在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资料获取方法方面能够做到比较合理的也只有总体的1/3左右,更多的学生则不能合理地安排、选择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在完成课外阅读之后少有交流(经常有交流的7.1%),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是相关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14.2%)的读后感受不够深刻,说明其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够的。如果深究其原因,应该与其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接受指导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多数教师(78.5%)在日常教学中不会主动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说明多数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缺少足够的认识。从读书数量上看,能够在一学期看5本书以下的学生(42.8%)为数很多,说明这些学生的课外学习并不积极。能够看10本以上的只有1/4,应该是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少数学生群体。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各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注、指导过程是不够的,甚至是忽略的。

(二)家庭教育存在盲点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阅读课外书是支持态度的(92.8%),并认为自己的孩子喜欢课外阅读(75%),我认为这是因为家长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看清楚孩子们读的书是否真是“课外书”,因为在放学后和双休日里观察到孩子真正喜欢课外阅读的却不到1/3的群体。在对孩子的买书指导、读后交流方面,能够给予合理指导的家长是很少的。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协调行动的。

五、建议

本次调查是从学生对语文学科课外阅读的情况展开的,基本上反映出我校语文教学中对组织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情况,同时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他学科的课外阅读情况。综合的信息表明,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和指导是不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缺少必要的协调工作。这是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课外阅读,或者不会从事课外阅读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建议如下:

1. 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过程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形成一个比较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如,在阅读内容的选择、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时间的安排指导、学习水平的评价与表彰等方面进行系统教育设计,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奠基场所,以克服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学科教育之间相互分离、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有效衔接的松散教育情况。

2. 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起来。应利用召开专门的家长会议、信函、走访等方式,有计划地培训学生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科学指导、影响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学会课外阅读过程。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学校应该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

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要让学生有书可读

挖掘书源, 让学生有书读是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基础。首先, 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是学生最方便而又最便宜的读书场所。有条件的学校, 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鼓励和督促学生多多光顾。其次, 新华书店和图书商城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最佳场所, 学生可在节假日、双休日等放假时间光临, 一些特别好而又短时间内阅读不完或者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籍还可以买回家慢慢阅读。再次, 自己的书读完后还可以和同学、朋友进行交换从而能达到书尽其用, 而对于学生来说无形之中又节约了一笔开支, 何乐而不为?

二、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遨游书海, 采珠拾贝呢?笔者认为, 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所读的书刊和报纸进行选择性推荐, 选择适合学生读而且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具体可做如下分类:文化教育类, 体育赛事、明星人物类, 时事新闻报道类, 幽默故事和历史故事类。每个大类又包含各类不同小题材, 如时事新闻报道类中就有关于电脑发展情况、电脑巨人盖茨、坠机、联合国会费、三峡工程、希望工程、国际热点新闻、亚运会、世博会、国际投资等等。这样, 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见,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师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其次, 观赏电视也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电视里信息多, 图文并茂, 内容饶有趣味, 能引人入胜,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欲望。如我引导学生观看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电视剧, 学生不满足于电视, 争相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 更加丰富了故事人物的形象, 在浓厚的兴趣中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指点课外阅读方法, 让学生学会课外阅读

1.营造阅读氛围。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 创设阅读的环境。如我在班级内放置一个小书架, 放上一些难度适中, 适于初中生阅读的报刊、杂志, 如《故事会》《读者》《红楼梦》 (简易读本) 等。我还指定图书代办员每周到校图书馆为同学们办理图书借阅, 积极营造阅读氛围, 保证学生的阅读量。

2.发挥监督机制。我建立了阅读档案, 并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我设计了一张阅读反馈表, 要求学生将平时阅读过的精品及阅读情况进行整理和记录, 并放入自己的学习档案中, 以便教师随时检查。通过这样的记录指导, 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阅读反馈表又能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技巧, 帮助学生学会找主题句和关键词, 学会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 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及时总结, 树立典型

学生经过一个时期的课外阅读, 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时, 我适时地要求学生进行总结。一是举行课外阅读座谈会, 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介绍阅读方法。二是进行统计、评比、展览, 树立典型。要知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今中学生大多有爱美、爱表现的心理, 给他们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把自己平时辛勤阅读的成果———阅读笔记拿出来, 以便得到大家的肯定、借鉴, 甚至赞美, 这无疑将大大增添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和兴趣。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 篇11

然而,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笔者日前对我校初二、初三两个年级的各100名学生进行了文学名著的阅读现状问卷调查,下面是部分调查测试题的调查结果。

能写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及作者的,初二12人,占12%;初三15人,占15%。读过“四大名著”的,初二7人,占7%;初三10人,占10%。知道《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尊为“武圣”的是谁的,初二9人,占9%;初三13人,占13%。知道“黛玉葬花”是谁写的哪部作品中的一个情节的,初二18人,占18%;初三22人,占22%。读过5本以上外国文学名著的,初二4人,占4%;初三6人,占6%……

从以上统计不难看出,中学生阅读现状堪忧是不争的事实,尽快改变课外阅读的被动局面迫在眉睫。为此,笔者在课外阅读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 创设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便会自发地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激趣的办法大致有三:一是说教法。说课外阅读好处多多,语文考试改革后,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越来越高,语文考试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不是课本上几篇课文所能提升的,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延展法。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课外充实课内。比如课内学到鲁迅作品《阿长与〈山海经〉》,我便鼓动学生去读《朝花夕拾》集。学到长篇小说里节选出来的课文,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杨修之死》《范进中举》《生命的意义》等,我便动员学生去读完整原著。三是资料袋法。学生把课外阅读记录卡、课外阅读摘抄本、课外练笔本,装入课外阅读资料袋,一学期进行两次评比,评出“课外阅读优胜奖”,“课外阅读进步奖”,对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很有效。

二、正确引导 博览群书

书是不可能读尽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择书,或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类、书目是必要的。择书要本着有利于陶冶情操,有利于扩大视野,有利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原则。可推荐的书类有:

(一)中外文学名著。此类书是课外阅读的精品,多读一些,只会受益,不会有害。可以让青少年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懂得真善美,识别假恶丑;可以祛除杂念,净化灵魂;可以提高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底蕴;可以加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水平,不断充实精神生活。诸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巴黎圣母院》《鲁滨逊漂流记》等等。

(二)当代精品美文。这类作品时代气息浓,语言灵动飞扬,行文流畅飘逸,多读可以鉴赏精美的语言,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如《中外散文精选》《余秋雨散文选》《朱自清散文选》等。

(三)报刊杂志。比如《小小说》《读者》《读者文摘》《共同关注》《杂文选刊》等,多读有利于扩大视野,认识当前社会,形成健全人格。

对阅读方法也要作指导,根据不同的目的可采用浏览、粗读和精读等不同方法,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读书集中思想精力的习惯,确保读书效果。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教给他们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比如圈点精美词句,摘抄精美句段,评点写法,写随笔,写读后感等。

三、搭建平台 展示成果

要使课外阅读形成氛围,教师必须帮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展示阅读成果。

搭建平台从三方面着手:

(一)搭建时间平台。可每周开设一个课外阅读活动课,让学生带着心仪的课外读本在校内读,还要让学生计划每周校外阅读时间。

(二)搭建资源平台。学生缺少课外阅读书籍,班上可设立图书交流站,让学生轮换阅读,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学校图书室也要添置一些合适图书,最大限度地解决借书难的问题。

(三)搭建解惑平台。中学生认知水平、阅读能力毕竟有限,对有些作品的阅读有一定障碍与困难。语文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难,或个别或集体答疑解惑。必要时还可以举办讲座。

为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每学期可安排两次成果展示,可采用如下做法:

(一)交流阅读经验。学生可以介绍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推荐课外读物,也可以讲述精彩的作品内容,还可以朗读精彩的摘抄片断,这样既能做到切磋交流,互通信息,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展览读书成果。学生将资料袋中的读书笔记、读书登记卡、摘录本等拿出来展览,这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肯定与鼓励,既能做到资源共享,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还能获得成功感。

(三)发布小论文。可以评价一个文学形象,可以小论塑造形象的方法,可以评论思想观点等,这是一种自主、开放、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

(四)多方评价。学生可以对一段时间内的课外阅读进行自评、互评,老师、家长也参与评价。多用激励机制,或委婉建议,对进一步提升课外阅读的水平十分有利。

总之,正如“新课标”所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积极转变课外阅读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就可以打造语文教学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新天地。

上一篇:如何做好部门工作下一篇:茶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