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中学生阅读(共12篇)
指导中学生阅读 篇1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活泼好奇, 求知欲强, 可塑性大, 接受新事物快, 但容易偏激, 比较盲目, 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有所局限。同时, 中学生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 他们朝气蓬勃, 渴望尽快成长融入社会, 又力求发展个性标新立异, 对周围的世界富有好奇和探索的向往。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
1、范围广泛
这是中学生较突出的特点。时事、军事、文娱等类书籍, 因其贴近时代, 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成为部分同学的偏爱。他们通过阅读时事类图书了解到了一些国内外大事, 并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去分析、探究, 以使自己的思想逐渐趋向成熟;军事类图书常常成为一些男生的宠儿, 这和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关, 学生们读这类图书的主要目的是消遣, 以此来缓解课堂学习的紧张压力。
2、充满情趣
一般而言, 中学生选择文学读物居多, 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都是经过作家心灵过滤, 情感理智酝酿, 再进行精心艺术提炼而成的。
3、兴之所至
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 课外阅读都是兴之所至。他们一旦拿到喜好的读物, 常常是废寝忘食、不分场合就迫不及待要读完。
二.中学生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阅读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极端,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 虽求知欲强烈, 但阅读心理不成熟, 往往带有盲目性。
1、无书可读
最主要的原因是书店里的大量读物, 印刷精美, 花花绿绿, 但内容上很少是为中学生服务的, 不少中学生对此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东挑西拣, 眉毛胡子一把抓, 结果什么也抓不住。有的学校虽有图书馆, 但藏书量严重不足, 藏书陈旧不堪;出版社大量重复出书, 价格偏高, 某些出版社受利益驱使, 出版低质量的读物, 影响了学生的购书欲望;报刊杂志缺乏针对中学生的书评和新书介绍, 没有对中学生的阅读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中学生阅读与社会脱节, 社会上的热点书, 要么不适宜于学生阅读, 要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2、不允许读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以及家长不让学生阅读课外书, 怕他们荒废“学业”, 影响高考、中考成绩。这种现象不是在陶冶学生的品性, 而是在制造文化沙漠。这种唯应试的做法, 有违“开卷有益”“博览群书”等优良传统, 也是中学生阅读的最大危机所在。
三.中学生的阅读指导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中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基础。一些家长和老师常常埋怨当代中学生阅读趣味低下,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去读那些公认的名著, 而宁愿沉迷于“口袋书”和武侠、言情、卡通漫画?有些中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吐露了他们的心声:“老师要求我们读名著的方式很死板, 他规定你在一定时间里非得读多少本书, 写多少篇读后感。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却被程式化了。我们很厌烦!”由此可见, 中学生不是没有阅读的兴趣, 而是兴趣被肢解了。
2、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可以开展读书会、书评、演讲比赛等活动, 吸引学生的参与, 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从而消除阅读中没有“成就感”的自卑失望的情绪。也可以营造一种“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好读”的氛围, 吸引他们去追求一种高层次的阅读享受。我们在高一年级发起“我看我评”的书评活动, 同学们非常踊跃, 交上来的书评作品很多, 优秀的文章在橱窗中集中展出。
3、注重阅读引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有一个中学生在网上调查中说:“经典名著的语言、情节、人物形象对读者产生的震撼力, 远非流行小说可比。读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时, 我哭得稀里哗啦, 比看言情小说感觉爽多了!”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经典名著凝结了人类的智慧, 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阅读这样的书籍, 对健全中学生的人格和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除了开展读书会, 在会员中讨论交流读书的乐趣和收获以外, 还在广大学生和教师中开展了“好书推荐”活动。真正做到“好书大家看, 好书大家评”。有创意的学生还给推荐文稿配上各种各样的背景和插图, 其活泼的形式和新颖的内容吸引了很多读者的目光。
指导中学生阅读 篇2
名著阅读对于本身缺乏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青少年心灵、人格的培养有特殊的功效。名著也是最好的语文自读课本,名著阅读有利于语文课程形成开放性的学习领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中规定,中学生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名著,还规定了一些必读名著的目录,并指出名著将作为今后升学考试中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学生对名著的把握程度关系到今后升学考试的成绩。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实践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我让学生懂得,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对自己的一生起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年级的增高,不能只限于学生读低层次的、娱乐性的、消遣性的卡通漫画、《故事会》等等,更不能迷恋于武打言情小说,而要阅读高层次的书,文学名著就是其中的一类。其次,给学生讲一些中外许多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着密切关系的例子。比如,学生都非常喜欢冰心奶奶的文章和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这样鲜活生动的例子,会给学生以启示,自然激起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明确目的在阅读中学到什么,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就是阅读目的。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阅读。每次阅读我会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获得某种知识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带着疑虑去读名著。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某些问题不能完全弄懂,教师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总结。有时结合课文内容阅读名著。比如,学生不喜欢读《名人传》,说太枯燥、无味了,没意思。我就结合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激发他们更多地去了解托尔斯泰。并布置问题:从托尔斯泰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目的明确了,自然就有兴趣阅读了。
三、认真阅读
首先整体感知阅读,这一遍阅读一般在假期里。由于假期时间集中,学生身心放松,他们完全处于自主的地位,便于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对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记在阅读笔记本上,开学后交流、检查。其次,仔细阅读,这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再次,阅读是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交流对优美词句、句子、段落的赏析,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对公认的好句子、段落朗诵甚至背诵。我们每周两节作文课连排,一般隔周一次阅读。一般用30分钟阅读,15分钟师生交流,课下整理阅读笔记。
四、做好摘记
为促使学生读有所得,打好文学基础,我布置学生每读一部名著都必须做好读书摘记。如,名著中优美词语、古诗词等适当摘抄下来,为将来写作积累词汇。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提醒学生摘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是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另外,我还告诉学生,其实目录也可以摘抄,因为我国古典名著中,特别是章回体小说的目录是关于各章节事件的高度概括,同时目录清楚了,再来看正文就能提纲挈领,阅读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写读后感
读了名著以后,学生都有很多话想说,我就布置学生写即读后感,有时我要他们写成600字以上的大作文。比如学生读完《鲁滨孙漂流记》后,大家对鲁滨孙很佩服,我就布置他们写成大作文,畅谈自己的感想,选出好的在班里朗读。如读完《繁星春水》,我就布置学生模仿着写一写,好的装订成册,在班里展览以示鼓励,学生兴趣倍增。通过写读后感,学生对名著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我觉得这比教师单纯地、枯燥地给他们灌输思想教育要有用的多。
冰心也说过,读书永远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因为她从名著中得到了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这些是从课本中所学不到的,这应该是
文学名著阅读的真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日积月累,学生也养成了阅读名著的好习惯,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质疑能力、研究能力和听说能力。总之,名著阅读教学绝不是单纯地让学生阅读,还应“授之以渔”,这样才能达到名著阅读的目的。
指导中学生阅读 篇3
一、了解作者和作品产生的环境。二、感知故事情节。三、把握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四、探讨小说主题和创作风格
关键词: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主题思想 创作风格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思想。它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栩栩如生、鲜活逼真地再现生活的画卷。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撼人心魄的情感波澜,丰富多彩的生活风貌,生动精妙的文学语言,最容易吸引学生,并引发深邃持久的人生思考,启迪绚丽夺目的智慧火花。小说是学生最乐于主动开采的一座富矿,最乐于深入的一个丰富的世界。学生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但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欣赏小说,很多学生沉迷于课外的言情武侠小说,而对推荐的名著兴趣不高,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对小说的认识,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亟需教师正确引导初中学生欣赏小说。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时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了解作者和作品产生的环境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熟稔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更好的把握小说的深层含义。这事阅读小说的第一步。典型环境包括了人物所处的时代氛围、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形成的社会环境和活动场所、自然景物等生活环境。同时,小说常常通过展示人物的独特环境,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又很注重描写人物行动的特定环境,及时衬托、显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抓住作品所描写的环境是阅读欣赏小说的第一步,尤其是外国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变色龙》是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一篇讽刺幽默小说,反映的是沙皇警察专制统治时期的社会现状,其笔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式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二、感知故事情节
情节一般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编排。作品依据人物的经历,顺序展开情节,铺叙一个又一个事件,构成完整的故事,为了使故事生动,作者还可插叙一些有趣的奇闻。其间,故事便等于小说的情节。近现代小说,情节不但完整,而且多变,突出表现在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摒弃作品叙述人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技巧描写,体现情节的完整。阅读小说,感知故事情节,把握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线索,力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从整体入手概览,再从细节入手深挖。如《孔乙己》这篇小说以一位不喑世事的酒店伙计的口吻讲述了孔乙己的凄惨遭遇,四次出现的哄笑声,貌似平淡轻松,实则乐中含悲,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把握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
欣赏人物形象,就要注意从故事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的发展及其丰富性,另外,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影响或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变色龙》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对一条狗的态度的几次变化,以两处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具体的言行活画出了一个对上献媚、对下欺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官僚的形象。《蒲柳人家》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六岁的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为我们勾勒出了几个世代栖息于北运河边的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作者采用了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四、探讨小说主题和创作风格
深入分析人物性格所结实的典型意义,理解主旨,获得启迪是阅读欣赏小说的深入步骤。欣赏者要注意情节里隐藏的简朴而隽永的情趣以及个性化的语言,从语言入手,透视作品的独特风格。本单元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孔乙己》这篇小说用以笑写悲的的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悲剧的效果,我们感同身受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挞。《蒲柳人家》是当今文坛颇具特色的乡土小说。它用散文话的笔法,把几户普通人家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京东北运河沿岸的农村的独特地域风貌民俗风情浓彩重墨的渲染了出来。人物自身的品格有感人心魄的力量。
指导中学生阅读 篇4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就是读了许多书籍, 看了许多报刊, 要到用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 或者找不到了。事实证明, 如果我们读完一部作品, 看完一篇文章, 不及时加以巩固, 就很容易遗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借鉴名人读书方法
根据许多革命家和著名学者的读书经验与体会, 阅读时必须做到:“心到辅以笔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会做读书笔记, 注意积累资料, 以巩固阅读效果。
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读书时总是聚精会神地学习着, 他忽而奋笔疾书, 忽而托首沉思。在他的书籍和笔记本上,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体会, 标记着各种符号。
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 读书时也总是“深究而细讨”、“慎思而明辩”, 用铅笔标出重点, 加上批注, 为中华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读书时也极为认真。有时在书上做符号, 加眉批;有时夹上一张纸条;有时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以便随时应用。他还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即要全身心地投入。尤其要做到勤于动笔。这样, 才能帮助你记忆和掌握其中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才有利于帮助你储存材料, 积累写作素材;也才有利于帮助你扩大知识领域, 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心到辅以笔到”的读书方法, 是一种古今中外普遍运用的科学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既是练笔过程, 又是思维的过程, 也是积累生活素材、词语, 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手段。既有利于培养字斟句酌、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阅读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深入思考, 完整领会的好学风, 还有利于培养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会开展正确阅读
为了指导孩子们学会正确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积少成多, 更好地加以巩固,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随时应用。学校教师和家长, 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指导孩子学会正确阅读, 学会做阅读笔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这是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 阅读有多种方法。
1. 快速浏览的粗读法。
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 以及阅读价值不很高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上文章, 就可采取此种方法。即随便翻翻看看, 即通过看标题、看目录、看前言、看内容提要等, 大致了解一下主要内容, 以求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 品味欣赏的精读法。
对于名篇名著以及具有价值性、参考性的书籍和文章, 则要静心细读。就像人吃东西一样, 必须细嚼慢咽, 体味欣赏。做到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然后, 把书籍或文章中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为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参考。
三、懂得巩固阅读成果
巩固和扩大课外阅读成果, 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做阅读笔记。阅读笔记没有统一的体例和固定的格式。最常用的形式和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 做摘录或摘记。
即在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调查报告、文书档案时, 把与自己学习有联系, 与自己钻研的内容有关联, 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摘录下来。可记在笔记本、纸条、资料卡片或活页纸上。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先生曾经说过:“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簿本,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想随时记下来……”也就是读书时要学会观察, 学会随时记录, 学会做好笔记。这是读书学习的一种方法。
2. 编写资料索引。
如果觉得阅读的材料中有用的内容很多, 摘录不了, 或者自己已有这方面材料。则可把有关的书名或篇目、作者、版本、页码等写下来。然后, 按照内容编写出资料索引, 以便要用时查找。
3. 做读书提要。
如果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 认为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 或者某一章节、某一方面内容对自己有帮助, 可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要点、有关方面的材料, 简明扼要、脉络分明地撰写下来。做这种读书笔记, 要求有一定的综合和概括能力。
4. 写读书心得体会, 或叫读后感。
即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以后, 对某一个问题有所启发, 或有个人创见, 可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例如, 可就作品蕴涵的思想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或者摘录好词佳句, 或者体会作者文章的写法。需要时可以整理或发挥成为有价值的资料, 甚至可成为创造发明, 或者阐明某一新观点的关键。这种读后感比较随便, 可记在专用笔记本上, 或写在资料卡片上, 也可写在书刊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5
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指导学生去图书室借阅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 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如何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 篇6
一、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氛围,理想的阅读环境,能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是学生丰富的图书资源库。在班级里,布置一些手抄报,板报,墙报,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课外阅读的实施主渠道在课外,教师应重视家校间联系,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气氛,家里要有报刊、杂志、书籍,让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引进竞争、评比,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待其吸吮其甘甜的乳汁,并滋养其身心时,兴趣才真正建立起来。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耐心地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的读物,以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情节、完美的人物深深地吸引学生,让其自主地有计划地开展阅读。
三、指点方法,提高阅读。
课外阅读的方法因文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格式,不能强求一律。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精读。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字斟句酌,仔细揣摩,反复体味,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学生在讲读教学中学过的读、划、评、写等方法,都可以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遇到精彩片断,应加以精读,反复吟咏、玩味,并圈点、批注、记录。这样,才会有收获。
2.选读。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3.泛读。简单粗略,知其大意,谓之泛读。通读时应以泛读为主,泛读速度很快,可以博览群书。对于一般的课外读物,较快地浏览过去,可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利用泛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4.摘录批注。此方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为语文准备丰富的知识积累。还可将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这几种方法各有用途,应有机结合,巧妙使用。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阅读内容的选择是课外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课外阅读不能只是口头提倡而放任自流,并不是所有读物都适合学生阅读。现在读物繁多,鱼龙混杂,有些快餐式的休闲书不能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旋律,另外,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精力和时间的问题。学生信任教师,他们首选教师选择和推介的书籍,教师要广泛阅读浏览,认真比较挑选。选择的读物要既有人文性,又贴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不是简单地迁就学生已有的目光和审美水平。覆盖面适当放宽一些,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开阔视野,增加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丰富精神世界。长篇的就要求学生在黄金周或放假时集中阅读。经过阅读学习,从学生的阅读笔记、阅读交流、作文等可看出,学生在阅读中收获较大,取得比可喜的进步。
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初探 篇7
梁启超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要指导学生作文, 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喻为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不吸收丰富的养料, 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吕叔湘曾说, 凡语文学得好的人, 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中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否, 与其课外阅读量的多寡有着十分明显而重要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 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 可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 通过课外阅读, 能够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 更快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更好地达到语文教育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 推荐了阅读篇目, 并在教材中安排了部分名著导读, 可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是怎样处理这部分内容, 学生又是如何对待课外阅读的, 效果如何, 教师是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安排了专门时间进行检查和落实, 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哪些问题, 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老师思考和研究。
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情况:从课外阅读的体裁和范围来看, 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 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 甚至于一些街头艳情猎奇类书刊;而科普类、社科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少有人问津。越是程度差的学生越是沉迷于网络和武打小说中, 而很少阅读推荐的名著。从课外阅读的方式和方法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没有读书计划, 随意性强;二是看书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三是看书不动笔, 不作笔记, 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消化。从课外阅读的动机和效果来看, 有的想看啥, 就看啥, 和学习无关, 但更多的同学除了做作业外, 根本就没有时间看或不看课外书, 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 对该认真阅读的名著, 阅读不得法, 且带有极强的功利性, 失去了阅读的本来意义。
基于这种情况, 要使学生真正通过阅读课外书, 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为人品位, 作为教师应把采取一定举措提高阅读质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点上, 家长、老师都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 尤其值得说明的是,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直接的关键作用, 要使孩子喜欢读书, 作为父母就该给孩子作个表率, 苏轼一家两代三口, 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 觉得生活太贫乏、太单调, 对此, 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 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健康有益、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 当然, 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教学或举办讲座、专题介绍等形式, 对有关的文章、作品等进行精当的点评, 留下一些思考的问题, 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以寻求答案的兴趣。同时, 对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 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 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 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 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 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如有必要, 也完全可以把个别篇目引入课堂, 进行比较阅读。这样配合教材, 与课本内容对接, 从而带动学生广泛阅读,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更能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1.制订阅读计划, 精选课外读物。制订计划是课外阅读的前提和基础, 课外阅读必须配合教材同时进行, 一般一学期制订一次为宜, 每周安排一节进行课外阅读为宜;精选课外读物是课外阅读的中心环节, 课外读物要贴近学生生活和时代生活, 又有一定的含金量,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书目的推荐, 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 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 但不能仅局限于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 仅局限于书籍、报刊, 应注意“杂一点”, 广播、影视作品等不妨也列入一些, 如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乡村爱情》, 以利于学生全面提高, 尤其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科普读物。作为老师, 应让学生开阔视野, 提倡开卷有益, 最好能鼓励学生每学期最少阅读两部名著。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最好要让学生一边读书, 一边动笔,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具体方法大致如下:
(1) 制卡片。将文章中重点词句、精彩语段进行摘抄, 分类整理, 便于学习和查找。 (2) 列提纲。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或主要意思, 学会概括。 (3) 作批注。用不同符号对内容、字句、艺术特色等方面做一标记, 进行理解、体会、质疑。 (4) 写心得。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通过思考研究, 要学会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阅读作品不要局限于别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要在阅读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理解。
3.组织交流, 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 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 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的指导更大。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新书推荐、书评、朗诵会、讨论会、专题墙报以及小型征文比赛等等, 可在本班内进行, 也可在同年级内, 当然根据情况也可跨年纪进行。通过此类交流, 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大增, 对于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大有裨益。
同时, 对于课外阅读也要及时进行检查督促。检查的方式应灵活多样, 如召开课外阅读调查会、检查读书笔记或书面总结阅读情况等等, 并及时公布结果, 总结经验, 予以表扬, 找出不足, 加以改进, 以促进课外阅读的进一步开展。注意鼓励为主, 解决问题为主, 做到循序渐进, 脚踏实地, 务求实效。
如何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 篇8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现代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大致分两种:一是书籍阅读, 二是网络阅读。语文教师要对他们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让学生有限的课外阅读更有针对性, 与课内学业、身心发展结合起来, 更有效率效益, 为人生奠基。
一、推荐阅读书目
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 你就有了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
中学生这一时期的世界观还没有定型, 心灵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由于受理解力的限制, 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弱。因此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 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 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是必要和有益的。推荐书目应该选取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著作, 展示人类生活的美好前景, 鼓励中学生热爱生活,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此奠定在人生道路上知识和情感的基础。
二、指导阅读方法
关于读书的方法, 首先要学会思考。美国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易事, 思索是难事。但二者缺一, 全无用处。南宋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 从容咀嚼, 其味必长;大嚼大咽, 终不知味也。”
其次, 可以做摘录, 作批注。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如果发现了好的例证不随手记下来, 过后就会印象模糊, 用时再找, 就像大海捞针, 费时费力。”
所以, 要求同学们每人有一本摘录本, 阅读时随时摘录有用的内容。摘录时以分类整理为宜。
三、写作促进阅读
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促写, 学生阅读量大了, 知识面丰富了,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易于提高。但是, 在学生还不能将课外阅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 教师就必须想办法“逼迫”学生去阅读, 在这种情况下, 以写促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即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日记等来促使学生去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如《我最爱读的一本书》、《书本给我带来了……》、《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和《书本的世界》等作文题;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日记的形式写下一定量的读书笔记。这样就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 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 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活动增强效果
课前开演讲。课前演讲, 用时虽少, 但只要持之以恒, 对学生的读、说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每一轮的课前几分钟演讲, 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 要求学生带着主题去检索资料, 广泛阅读, 每节课前可以让2~3个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交流阅读经验, 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自办手抄报。办手抄报是一种很好的语文课外活动, 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写字能力都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同时它对条件的要求不严, 在农村中学可以广泛地开展。手抄报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大家分工合作, 各司其职。教师在指导时, 要给学生固定一些栏目, 如读书心得、好书共赏、名文摘抄等来促使学生在办报的过程中广泛地阅读和积累。
开辟小讲堂。先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的优秀节目, 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等,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 让学生模仿这种形式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和感想整理成讲稿, 每周固定一节自习课, 请两三位同学来讲, 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五、背诵增加积累
程千帆说:“背诵名篇, 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 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 意境, 风格, 节奏等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 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 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透彻。”
巴金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面了 (指背诵了《古文观止》等书中的二百多篇古文) , 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 但这么多具体的东西, 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文学巨匠茅盾, 能熟练背诵120回的《红楼梦》, 他的朋友将信将疑。一次大家聚会, 有人指定了某几章让他背诵, 茅盾丝毫不差地背了出来。可见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取得巨大成就与他的背书是分不开的。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 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 饱读诗书, 才出口成章的。新大纲也提出了重视积累的要求, 而且规定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 没有积累也就没有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不仅名篇要背, 好的文章、精彩片断都应该鼓励学生背诵。因此, 我给学生规定了每天必做的两件事:每天抄写一点自己喜欢的文章, 每天背诵百字左右的片断。三年下来, 学生积累了很多的词汇, 下笔也言之有物了。
六、从课内到课外
以教材中节选文章为基点, 向整部著作扩展。以教材中某篇名作为基点, 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教材中某篇作品为基点, 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这有利于学生将课内形成的阅读能力应用于教材外, 教材外文章的大量阅读实践又促进了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 中学生课外阅读, 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就可取得效果的, 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 通过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地这样进行下去, 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晏文)
指导中学生阅读 篇9
兴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要想学生主动去读课外材料, 首先要让他们有兴趣去读。可以跟他们讲读课外材料的重要性, 再让学生读一些短小的幽默故事, 讽刺性的趣味性的东西, 让学生尝到看这些材料的乐趣, 然后逐步引导他们读其它一些材料, 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地去读。
二、明确目的
l、未来社会的需要
有人断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以前我们都认为“学会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现在只学会数理化根本不行, 甚至可以说“寸步难行”。除数理化外, 还得懂电脑的操作, 懂至少一门外语, 尤其英语, 当然还得有其它方面的能力, 如:能说会道的口才, 标准的普通话, 一手漂亮的书法, 规范的行为举止等。为什么强调“尤其是英语”呢?因为随着通讯技术的越来越发达, 整个世界将是一个地球村, 一个地球村靠什么来交流, 当然是世界普通话——英语, 但只会讲几旬日常英语还是不够, 起码要懂得各个方面的东西, 甚至俚语, 这就得通过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来扩充知识面。
2、现实社会的需要
传统教育把人的大脑看作是一座仓库, 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简单地往这座“仓库”里灌输知识, 但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社会, 而且知识更新的周期在缩短, 老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 学生现有的许多知识会陈旧、落后, 它们需要不断更新, 因此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应该是开发人的智力与潜能。我们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方法、技巧, 养成阅读的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最终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具体做法
l、制订目标
学生根据读物性质、内容以及自己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的准备状况, 自觉而合理地确定阅读目标, 使整个阅读活动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并按这一目标制订出阅读计划, 选择阅读方法。制订目标, 旨在阅读开始时, 先让学生明确“读什么”, “为什么读”, “要达到什么程度”, “选择什么性质的读物”等。
(1) 激发阅读欲望:有了欲望才有兴趣, 当然没有兴趣同样也激发不起欲望, 所以选材要以学生感兴趣且对学生的课业有利的材料为主, 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地去读。同时, 还得对他们进行功利引导, 激发学生的强烈欲望, 使他们欲罢不能。
(2) 突现指导:突现指导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哪种文章需明白哪些东西, 生词如何处理等, 让学生有一个阅读的基本模式, 这样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消除杂念:培根在<谈读书>-文中谈到, 阅读必须“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在读的时候要专心致志, 不能存在“一心将有鸿鸽之志”的旁鹜想法。因为阅读效果与阅读心态是成正比的。
2、制订计划
学生根据阅读目标和自身的实际能力, 确定阅读进程, 制定阅读计划, 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所要完成的不同阅读任务。在进阅览室时学生要带着笔记,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可摘录, 用英语写简单的随笔等, 这样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3、读法指导
(1) 带着问题读:不管是什么文章, 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在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性质需要弄明白哪些问题, 如一篇人物介绍的文章, 学生应搞清这人的籍贯、出生年月、主要业绩或劣迹、他或她的成长过程、时代背景等, 即不管哪种文体都弄清六个“wh”和一个“H” (what, where, when, who, which, why和how) 以及中心思想 (main idea) 等等。
(2) 有意识读: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都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上, 而忽视那些语言知识点和句型, 所以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读, 看到重要的或常见的句型可以把它记下来, 看到与教科书上的意思表达不一致的东西要把它弄懂。这样, 词汇量就会得到扩充, 已学知识会得到巩固, 知识面会更广, 视野会更宽。
(3) 猜测性读:学生在阅读时, 往往会为某个生词而停下来查字典, 这样常会导致时间浪费, 因为有的词甚至词典也查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停下来, 而应继续读下去。因为, 在读完后一般都会知道它的大致意思, 其实有些词, 只要知道它是个什么词性就行了, 如果是名词, 那么它是地点名词还是人名或物件名称, 如果是形容词, 那么知道它是褒义, 还是贬义就行, 而这些都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得出的, 同时, 最好能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构词法, 通过构词法来推测词义, 如果能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 那么词汇量就会越读越大。
(4) 限时读:在考试时, 同学的普遍反映是阅读时间紧, 因此, 在平时阅读时, 自己给自己限定时间很重要, 以便在高考时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阅读。只有在平时养成这一习惯, 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来, 真正体现出熟能生巧的作用。
(5) 持之以恒地读:光有兴趣与欲望, 懂得读法, 还不行, 因为做任何事情都得持之以恒, 阅读就更得遵循“贵在坚持”的原则。而且阅读也不能挑三捡四。有趣的, 乏味的不读, 不行;容易的读, 难的不读, 更不行。因此在课外阅读时不仅要读, 坚持每天读一点, 而且还要各种文章都读, 难的更要读, 并要仔细地读, 这样才会在考试时无论遇到哪种文章都不会紧张。
结语
作为教师只发号施令, 光讲课外阅读如何重要或更详细地指导学法还是不够的, 因为任何事物都应“学以致用”, 因此教师必须总体把握方向, 对难度较大的文章作为示范阅读进行辅导, 同时在平时的测试中, 课外读物里的内容也要在试题中体现出来, 让学生尝到读课外材料的甜头, 这样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地去读。另外, 最好能为课外读物设计一些题目, 做到有的放矢, 让学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因此, 我们要克服困难, 大胆地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能深化、延伸、拓展, 以此来适应高考, 适应社会, 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指导中学生阅读 篇10
关键词:阅读指导,高考英语,阅读能力
一、接触不同的题型和体裁, 找出有效的阅读技巧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 高考阅读理解命题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词汇量加大, 阅读速度要求提高;语篇结构较为复杂, 长难句有所增加;体裁分布比较均匀, 题材趋向多样化。
1.细节判断题
细节判断题题干常见的问句形式多种多样。做这类题的一般方法是通过skimming (浏览) 把握文章中心后, 再通过寻读法 (scanning) 快速确定该细节在文中的出处 (信息源) , 对照选项进行“三对一错或三错一对”的判断。
命题者在出这类题时惯用“偷梁换柱, 张冠李戴”的手法来迷惑考生, 即对原句细微处做改动, 因果倒置, 把A的观点说成B的观点等。所以正确理解题干和信息句的意义是关键。
2.猜测语义题
词义/语义理解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词义/语义理解题可以是对一个单词的意义推断, 也可以是一个短语的意义推断;既可以是生词意义, 也可以是熟词新意, 还可以是对替代词所替代内容的判断和理解。学生们在做词义/语义理解题时常犯的错误有:望文生义, 仅理解了单词或短语的字面意义, 而忽略了其真实的内在意义;推断缺乏依据, 忽视划线词语所处的特定语境和上下文的信息提示。
做词义判断题要从被考查词汇所处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联系进行分析。如果出现“this is”、“that is to say”或破折号等, 我们可以断定, 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 如果出现“but”、“however”、“yet”以及表示相反结果的“on the contrary”、“on the other hand”等划线词语, 我们可以从划线词语的相反意义去考虑。
3.主旨大意题
我们知道, 文章的主旨是通过段落来表达的, 而段落的大意由主题句来体现, 所以段落的主题句是构成文章中心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识别各段落的主题句并由此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解答该类题的关键。
做这类题时常用略读法。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各个段落的主题句。把各个段落的主题句联系起来着眼于全文结构安排, 了解文章的重心, 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标题是中心思想最精炼的表达形式, 选择的标题意义范围要能涵盖全文, 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干扰项把文中的细节当主旨, 利用局部信息编造干扰项, 编制超出文章范围的标题或不能涵盖文章中心意义的标题来考查考生的理解程度, 考生要特别留意。
4.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题干中常常含有“infer”、“imply”、“suggest”、“conclude”、“learn”、“tone”、“attitude”、“intend”、“purpose”等一类的词。对于隐含在字里行间或者流露于文章修饰词语中的任务的行为动机、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及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态度等, 要根据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
命题者在出推理类题时往往编造一些文中已言明的事实、超出文章范围的推理、过度发挥的引申等。因此, 特别注意:文中已明确说明的内容不需要推理, 推理以原文中心为依据, 引申要适度。对于涉及作者观点和态度一类题时, 不要把自己的态度参入其中, 还要注意区分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者引用别人的观点态度, 当作者没有明确表示态度时, 要学会根据作者使用词语的褒贬性去判断。
二、掌握有效的应试策略
掌握有效的应试策略是十分重要的。考生在临场应试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仔细阅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 准确理解标题有利于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能提高做题的效率。
2.快速浏览问题
通过阅读问题, 可以大致推断文章的大意, 把握需要捕捉的重点信息, 可以大大增加阅读的针对性。
3.快速通读全文, 把握文章内容
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整篇文章。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每个段落的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和整篇文章的关键语句 (key word/sentence) , 这样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提高理解的准确性。遇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点, 就用铅笔划出来, 并写上题号, 然后继续往下阅读。
4.推敲细节, 作出选择
根据问题, 推敲阅读中标出的信息点, 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做出判断和选择。
5.再次阅读文章, 审核答案
再次阅读全文, 边读边思考, 认真审核所做出的选择。另外, 对于上次阅读尚未解决或心存疑虑的问题, 要重点推敲, 并做出最终的选择。
三、限时训练, 稳步提升
在限时训练中, 应让学生在一节课内读四到五篇短文并完成文后的题目。教师控制阅读时间, 知道解题方法思路, 排疑解难。通过这种方法,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能力, 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紧迫的高考时间, 而且还可以弥补学生阅读短文的不足。
四、大力改进阅读理解题的讲评方法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某个句子的意思或文章的主旨
教师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析和探究;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说出正确答案。学生可能存在争议的一些推理内容, 教师不应强求学生认同自己或参考答案的观点。
2.注重对解题方法的点拨
注重对解题方法的点拨, 教会学生在推理和分析中排除干扰, 尤其注意训练其识别推理和归纳练习题所设置的以偏概全, 偷换概念, 扩缩范围或答非所问等错误的选项, 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3.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点拨
教会学生利用上下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相关的解释性内容等提示性信息, 推测词义和语意;借助意群理解长句和难句;通过寻找主题句或理解首末段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利用语言信号词查找信息, 一些介词, 连词, 看似简单, 但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不用忽视。例如, 表转折或相反意义的词和词组有“however”“but”“on the contrary”等;表进一步或附加信息的词有“moreover”“besides”“again”等;表示列举的有“for example”“such as”等;表目的的有“so that”“in order to”“so as to”等;表结果的有“thus”等。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更顺利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更正确的把握文章的内容。
五、建议
建议考生备考时, 特别在最后阶段, 每天都要接触英语阅读 (可坚持两到三篇的阅读训练) , 提高自己的语感、语流、语速能力和掌握整篇阅读的语篇能力。
指导中学生阅读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阅读教学;阅读指导;阅读视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52-0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总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多读书,读好书,对学生大有裨益,古人对此有大量的论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吸取前人的经验,对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以上,在第三学段要达到100万字以上。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这样说,小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取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多少。在我过去的教学中,偏重于对课文的教学与理解,忽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味,教学质量也不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近年的语文教学中,自己对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进行了一些尝试,也收获了一些喜悦。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说来容易做来难,兴趣的培养有多种途径,我们都知道,主要学生对某项事情有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主动去探索。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上,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1、在开课导入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为学生的阅读兴趣埋下伏笔,这才能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比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先给学生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诸葛亮是不是真正聪明。这时我就说“诸葛亮是不是神机妙算,学了《草船借箭》你会知道一些,诸葛亮值不值得刘备三顾茅庐,你们下去后读读《三国演义》。”这样既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埋下教学的伏笔,又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产生一种教师的知识广泛的羡慕心里,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句简单的课堂过度语,就达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
2、在课文学习中,有意留下空白,为学生的思考和课外阅读留下空间。教学的艺术就是不要把知识原原本本的告诉学生,要为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劳苦”“简朴”是本文教学的一个核心,在教学时,我首先要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抛下一个问题,周总理是不是一直这样“劳苦、简朴”,你们相信吗?请在课后找找有关周总理工作的资料和书籍读一读。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既能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又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在拓展训练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语文知识无处不在,语文学习无处不有。现在的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编排特点,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视野。如在教学《长征》后,我就利用图书室和远教资源,让学生读读看看红军长征的故事。教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了解我国的资源状况和环境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我还利用语文课的时间,每两周就要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或课外阅读欣赏课,同时利用班会课、少先队活动课召开故事会等,为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课外阅读的乐趣。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只是迈出了课外阅读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我始终牢记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我采取了五个步骤进行指导,即是:
1、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2、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文章的目标具体明确。
3、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
4、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
5、复习。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另外,也可根据课文类型,进行不同的方法指导,在精读课文教学时,我注意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学习精读的方法,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在长篇课文教学时,我又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浏览的方法。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籍
书籍遍地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生课外书籍选择的指导,我主要采用这样一些途径和方法。一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结合学校的图书室,向学生推荐具体的书籍;二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推荐学生阅读必背古诗;三是结合读书活动的开展,推荐选择相关书籍;四是结合重大节日,向学生推荐一些爱国书籍;五是结合国家和学校的重大活动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书籍。通过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尝试,使我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乐趣,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学生在阅读、习作方面都有很大改变,在语文教学中,我会在这条道路上慢慢探索,一直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彭志军.“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1:23.
[2]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培养.
[4] 用耳朵读书.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12
一、创设读书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 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取得成效。要想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效果, 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入手, 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阅读, 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阅读的幸福。
(一) 在有趣的故事中培养阅读的兴趣
儿童是在童话故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伴着童谣、儿歌, 走进了梦幻般的世界;听着妈妈讲的童话故事, 走入了学校学习的殿堂。在小学低年级, 我经常在班里举行故事会, 每当这个时候, 学生都会欢呼跳跃。学生听故事时, 往往神情专注,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听完一个还想让教师讲第二个、第三个。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故事, 把一个个小朋友带进或有趣, 或惊险, 或奇特, 或令人感动的世界里。在一个个的故事里, 在一个个感人的情节里, 学生明白了事理, 懂得了善恶, 正义善良的品行得到培养。我会采取多种方式, 培养学生的兴趣。有时, 我故意不把故事讲完, 让学生自己想象故事的发展, 预测人物或动物的命运, 使他们对未讲的故事或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有继续听的强烈愿望;有时, 正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 我会戛然而止, 让他们产生急于听下去的欲望;当故事精彩时, 我会让学生去想象, 说出他们所期待的高潮;当人物经历跌宕起伏、情感交跌时, 我会让他们说出期待的大结局。班里学生的小儿书多, 童话故事多, 在自习课上, 我让学生交换着读, 请大家自己去读故事。有时我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 四人一小组交换看别人的书, 此时学生听故事的兴趣就转移到读书活动中去, 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又间接让学生产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二) 在师生的交流中培养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 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 他们最相信教师,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既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如此神圣, 我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 做好与学生的交流工作。当课文涉及许多课外知识时, 我就最大限度利用自身的优势, 广泛收集课外的有关知识, 给学生进行适当的补充。当介绍一句名言、一句谚语甚至是一个名人成功的故事时, 我就告诉学生:“你们也能像教师一样有那么渊博的知识, 这些知识都来源于书本。只要你们有兴趣, 广泛阅读, 都能够成为知识的拥有者。”这样, 学生对课外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就可以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让书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
(三) 在家校配合中激发阅读兴趣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 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教师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 家长就成为营造读书环境不可或缺的帮手。家长会上, 我给家长说明课外读书的好处, 取得家长的支持与信任。读课外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 更是心灵的向善。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给孩子课外书。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换阅读。一学期下来, 每个学生最少可以看上十几本课外书, 增大了课外读书量。同时, 家长也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养成读书的习惯, 要经常陪孩子一起读书, 指导孩子读书。读书形式可以多样, 如大声诵读, 轻声吟咏, 口述或表演等。对于孩子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是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家长要帮助解释, 增强与孩子的沟通, 这也让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总之, 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家校结合是促进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学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要使学生阅读的环境能够在家庭得以延伸, 教师有必要动员家庭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家校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指导阅读内容的选择, 培养健康的心理
在小学低年级, 学生年龄小、阅历浅, 自我独立阅读能力尚未形成, 阅读中难免会出现障碍。这时教师就要向学生推荐那些简短精美、脍炙人口的美文, 有意识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 培养其阅读的兴趣。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或内容相近的课外阅读书目。比如, 学生阅读了《丑小鸭》后,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的故事》《童话大王》;当学习了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后, 我向学生介绍《刻舟求剑》;当学生背诵了“床前明月光”, 我给学生推荐了“春眠不觉晓”等古诗。教师适时指导, 效果很好。
【指导中学生阅读】推荐阅读:
指导学生高效阅读10-19
指导学生去阅读05-09
指导学生有效阅读06-05
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07-07
学生科学阅读指导策略10-15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名著06-09
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06-29
指导小学生阅读08-11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09-14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摭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