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指导

2024-10-11

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指导(共12篇)

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指导 篇1

要想提高写作能力, 就要以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为指导, 重在培养写作兴趣、利用阅读观察来积累写作素材、利用写作基本知识布局某篇;只有写作兴趣浓厚, 才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促使智力的发展;只有加强阅读观察, 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 做到言之有物;也只有布局合理谋篇恰当, 才能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重视引发积极思维

教学中重视学生内在因素的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能动性, 重视引发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的学习写作知识的兴趣, 打好学生的写作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写作知识的兴趣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写作知识的兴趣, 应当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知识的直接兴趣, 正确引导对写作的本能爱好, 同时科学的发展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写作兴趣, 可以在多方面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我们可以以需引趣, 以得引趣。利用课文、故事或一些科普类文章等, 让学生感到学习写作知识是一个人生活所必需, 即有趣味又有意义, 在劳动的快乐中得到收获, 萌发对知是追求的渴望, 从而产生对写作知识追求的兴趣。在感受自己的收获时, 抓住机遇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以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 提升学生学习的愿望, 激发学习写作知识的上进心。培养兴趣也可以以疑引趣、以难引趣, 教学中采取适时的启发, 科学设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用设疑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从一些启发性问题中找出他们与现有能力最接近的难题, 使学生有一个蹦一蹦就能吃到果子的感觉, 让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及时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做导游, 学生是游客, 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 学生亲自去体验, 不让学生“坐”老师找到的“船”, 引导学生自己去找“船”、去“搭桥”, 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又能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自学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使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同时还明白了退一退就永远走不出黑暗的沼泽地, 冲出逆境就是阳光大道的道理, 逐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兴趣还可以以新引趣、以创引趣。新异的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更新, 可以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二、培养阅读能力、加大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是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相应的一系列可操作的行为, 这能提高学生具有相应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一定的评价能力。阅读是吸收, 是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叶老说过:“阅读自有他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 从而得到启发, 受到教育, 获得间接经验, 从而提高觉悟, 丰富见识。”为此, 要在加阅读基础知识的强指导, 充分利用语文的阅读基础知识加深对所阅读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拓展阅读内容, 增大阅读量, 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阅读课的作用, 充分吸收各学科及各种活动课知识, 教师把语文课本的教学变成大语文教学, 学生把语文课本的学习变成大语文学习, 避免单一的阅读方法, 使对作品阅读的精读、略读、朗读、速读方式结合起来训练。指导好这四种阅读方式一定要: (1) 注意精读要细、要推敲词句、理解文脉, 抓住中心,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构思和表现方法,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 略读要准确、快速的概括中心和文章主要特点, 准确快速的找出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3) 朗读要重理解重表达技巧, 掌握好主要的语气表达方式:气沉则声缓、气徐则声柔、气足则声硬、气满则声高、气少则声平、气短则声促、气细则声粘等。只有把握语气分量, 才能读出作品精神; (4) 速读是要努力扩大视觉广度, 努力减少回视, 一目一行, 快速移动, 读后必须达到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全貌的目的。

三、提高观察能力, 加强观察指导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 一篇作文也是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或对生活片段的升华。学生掌握一定写作理论后, 要与平时耳闻目睹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培养学生“穿透生活”的能力, 发现生活真谛、生活的美。以观察马路上行人为例:一个一个的人在我们眼前过去, 不善于观察的人会马上忘掉, 而善于观察的人则能发现很多。从过往人的外在特征体验到人物的心理、观察人物的个性差异;在人们外貌中的面容、眼神、身姿、服饰、行为举止、风度等, 各有特征;从语言特征看这些人的音调、言词、习惯的语言结构等, 各具特色;在人们的行动中的各种动作方式、速度快慢等表现不同;对这些人的心里情态的揣测中, 还会发现他们各自的心理及心理差异, 通过学生对这些人的观察就不会写出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人一态的文章。又如指导学生观察景物, 在一年四季中, 寒来暑往、春暖秋凉、夏热冬寒, 与其相应的动植物、天气特征等各具特色。

兴趣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因, 充分发挥了学生写作的能动性, 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 使阅读观察在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中完成, 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使思维进一步升华, 产生了由“意”转化为“文”的渴望, 萌发了构思的“酵母”产生了构思谋篇的动机, 有老师要我“写”转化到了我要“写”, 要把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体验、思考, 根据自己已有的材料和主题, 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的欲构, 使思维活动进入到“如何写”、如何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且体现出语言的色彩的精神与物质的准备阶段。这时学生展开联想、组合现象, 使思维纵向掘进、横向扩展, 梳理思路, 使构思明朗化、定向化发展, 然后按照一定的体式结构与语言溶为一体, 形成一篇思路清晰、写作方式得当、写作技巧合理、能够抓住事物特征并且艺术性强, 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 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 其内容丰富、行文流畅、情节感人、艺术水平高超, 思路宽阔、有创造性的文章。

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指导 篇2

五、语言是文章的外衣,要准确、精炼、优美。

(一)语言准确,就是写文章叙事状物,抒情达意,语言要自然,朴朴实实,原原本本的表达事物的本来面貌。把事物的特点表述清楚。文从字顺,顺其自然,写什么像什么,不可滥用词汇,辞不达意。

(二)所谓语言精练,就是要讲究语法规则,句子成分要完整,叙事状物,恰到好处。

(三)修辞要恰当,标点符号要准确。

六、书写是文章的外貌,要正规。

(一)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文章是写给自己看的,也是写给别人看的,主要还是写给别人看的。字如其人,用心把字写端正,既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字写好了,令人肃然起敬。因此,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把字写端正,一笔一划把字写好,切不可草率行事。

(二)作文卷面不可随意涂抹,更不能乱涂乱画。这不仅是作文,平日各科作业都要正规,保持卷面整洁,这也是一种修养。

七、作文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应充分估计到作文题目的难于预测性。不论是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还是结业升学考试,一般都是命题作文,作文题目事前很难准确的预测到。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要沉住气,冷静对待。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你不是有“资料库”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时候大脑要积极思维,精力高度集中,沉着应对。

(1)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要求。

(2)立意——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主题,观点明朗,态度鲜明。

(3)选材——在“材料库”中选择最能表达主题的典型材料,进行提炼、加工、整理、选定。

(4)列好提纲——把选定的材料,划分好层次和段落,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5)积极书写——按照提纲,一段一段的把文章写清楚,写完整。

俗话说得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多积累材料,养成多写多练的良好习惯,内容多方面,体裁多样化,什么新闻、报道、记叙、议论,什么体裁都碰碰,什么题目都想想,见者就写,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思路清晰,材料丰富,应对自如,出口成章,水到渠成。

比方近三年来我市的中考作文题,你想过没有?叫你写,你怎样写?试试看。

:成长,因 而精彩

: 征服了我

:这是一种修养

(二)养成独立性作文的良好习惯

所谓独立性作文,就是老师出了作文题后,要自己选材,自定主题,自定体裁。这无论是平日作文,还是期中期末考试,以至结业升学考试,都是如此。这同样要把功夫下在平日。

自选材料——要具有知识的渊博性,材料的丰富性。现在看来建立“材料库”是十分必要的。观察、记录、分析、表达,常写常新,兴趣盎然,不但能提高作文水平,也能激发我们的写作兴趣。

自定主题——要具有厚重性,见多识广,分析问题深透,认识问题有一定高度,对问题看得准,认得清,这样立意才能深刻,中心才会明确。

自定体裁——要具有灵活性。这要紧紧围绕主题,根据文章选定的材料的特点,灵活的选定体裁。或记叙,或议论,还是夹叙夹议,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确定表达方式,要恰到好处。

(三)培养自己限时性的作文习惯。

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写作水平 篇3

关键词:作文;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68-01

依据我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媒体—

—电脑、电视对学生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而课外书对于孩子们的影响却少之甚少。一是学生们对于课外书的阅读量不大;二是学生们对于课外书的选择面过于狭窄,绝大数学生喜欢童话、漫画、对阅读名著、古文雅诗不感兴趣,而恰恰是这些读物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使大家从中积累丰富的知识,汲取必要的写作技巧;三是学生们对于课外书的阅读的方法不得力;四是学生不能有效地从课外书中吸取营养。另外从调查表中不难看出同学们有些怕作文,不仅因为活动太少,生活太幸福,令其激动的时刻太少,而且作文不得法。尤其翻看了部分学生的作文之后,更是感觉到孩子们的作文存在以下不容乐观的情况:

1、作文的选材面太窄,仅限于日常生活---吃、喝、拉、

撒、睡。这样的作文,对于笔者也是应付差事,无聊透顶,而对于读者来说,更是读之无味,扔之可惜!

2、学生不会选材,往往面对大量的题材,学生却捡了西

瓜,漏了芝麻。事实上,一件好的材料,即使不用加工,只需原原本本地叙述下来,也会感人至深。

3、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单一,尤其是开头很容易千篇

一律,而结尾恰恰又容易写成总结。

4、主次不明,详略不分,混为一体,长长的一篇“流水

账”!

5、标点符号乱点一气。

然而,众所周知,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所谓学

生起步作文,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犹如一道门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起步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好写作基础,为日后的说话做事,填写合同,批阅文件,使学生能自由地表达奠定基础。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终于探索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新途径,加大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就具体的做法阐述如下:

一、是指导学生看书要有选择性

书自然是要看的,但看什么书确实很有讲究的,不同的书所吸收的营养也大不相同,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他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作用。而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书的选择也很迷茫。况且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购书读书很有必要。

二、是指导学生大声朗读

书不仅要读,而且要大声朗读。据我们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默读时,往往看着看着思想就会开小差,甚至读完后一问三不知。针对这一点,我们提倡学生大声朗读,这样学生眼要观、耳要听、手要指、口要读,心在记,读完后,明显能说出一二。甚至遇到好的段落我们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达到熟记乃至背过地步。

三、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读完后,我们要求四人一桌进行交流。这时候,但见气氛

热烈,各抒己见,甚至有脸红脖子粗的情况出现。对于这一点,我们往往一笑了之,旁观维持即可。因为越是这种情况,说明同学们很投入。在交流中,我们不仅培养了同学们语言表达能力、思想提炼能力,而且悄悄地进行了好书推荐,更是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如此美妙的交流,何乐而不为呢?

四、是开展大量的比赛活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认可,学生也是一样。针

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开展了一些读书交流会,诸如: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好作文我来读……在这些比赛活动上,只见参赛同学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比赛落幕,我们还要进行简单的评价,既指出问题,还要表扬优点,奖励优胜同学。以上这些做法不但增长了同学们的知识,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信心和热情。

五、是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看书

在指导学生写人这篇作文时,我们发现同学们的开头的句

子很不吸引人,而结尾的句子极不灵活,非常呆板,没有给人以余味悠长的感觉。那么在以后作文指导课之前,我们先让学生阅读有关的作文资料,体会别人作文开头、结尾、行文、立意,吸收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明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是在阅读中体会别人的遣词造句

之所以出现这一点,是因为我发现学生的作文很枯燥。因此,我们耐心地指导学生在读书时注意体会别人的遣词造句,并在写作文时学会运用,结果,效果出奇的好。

七、是在阅读中体会详略得当,选材要有针对性

学生的作文越来越具体了,越来越生动了,但新的问题又

出现了,那就是罗里罗嗦,流水账一本。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又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选材,让学生明白一篇好的作文的选材是非常重要的,选材对了,即使没有大量的笔墨,仍然感人至深。另外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体会作者的详略得当,虽然是家庭琐事,虽然是我的一天,虽然是一场比赛,但也不能把有关的无关的统统记录在案,而是要进行删减,重要的部分详写,次要的部分略写,甚至一笔带过。

总之,作文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上是我在本次作

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指导 篇4

一.配合课堂教学,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的课文只是例子, 要想提高语文素养, 仅仅读几个例子是远远不够的。”吕叔湘先生也说过, 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们的经验, 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因此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让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 好好读书呢?

1、结合课堂教学, 向学生

介绍课文作者的文集, 以提问或讲故事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如教《空城计》时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 给学生讲诸葛亮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故事, 教《美猴王》时介绍《西游记》, 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介绍《水浒传》, 并提问: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给官府抓住了吗?判了死刑吗?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以此来诱导学生想读这些书, 探个明白,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指导学生读好书。

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水平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往往看到什么就读什么, 许多学生沉迷于武侠、言情、网络小说, 读书不加选择。大多数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 认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就是各种优秀作文选和各科的练习册。这样就使许多中外名篇名著、精美文章不能进入学生的视野,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读书要多加指导, 每个学期开始时, 我就会结合本学期教学内容、训练要求和教材附录中的名著引读, 给学生列出一个阅读参考书目, 要求每个学生制定出本学期的阅读计划, 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读有益的书。除此之外, 还要指导学生应该带着辨别是非、分清美丑的头脑去读书。读古典的名篇名著、诗词歌赋要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读国外的文学作品要看清它的阶级性,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的人生经历, 在什么情况下作品有进步作用, 做到“洋为中用”。我经常向学生讲, 文学是人学, 文艺作品受时代、作者本身世界观等因素的制约, 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生活的教科书, 正确的引导能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除了指导学生读好书外, 还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 缩小读书的范围, 读与教材有关的文章和书籍, 读与学生知识水平相近的书, 如趣味物理、化学、数学, 《中华博览》、《中学生阅读》、《读者》、《第二课堂》、《语文学习报》等, 这样既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巩固课内所学, 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指导学生订阅报刊和杂志, 开阔学生的视野。

从七年级开始, 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每两人为一组, 订一报一刊, 如《语文学习报》、《课外阅读》等。到了八年级, 人人订阅《中学语文报》, 《读写天地》杂志。到了九年级, 利用早读课或晚修读报时间, 每天让三五个同学读一篇自己认为好的文章或社会热点新闻, 然后进行适当讨论和交流, 按一定的顺序轮流,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听、说、读的锻炼。

二.因地制宜,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写作。

会读还要能写。练笔, 光靠课内作文是远远不够的。《霍山》文学社多次邀请作家校友曾锦初, 《深圳特区报》编辑、校友戴木胜, 本土著名作家刘浩华等到校作有关文学创作的报告和讲座, 和学生亲切交流当年他们在母校的学习和生活, 谈他们的成长经历, 创作体会, 让学生知道:文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殿堂,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 但高于生活, 只要刻苦努力, 留心观察, 勤于练笔, 就一定会有收获,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写作。但是农村中学受教学设施简陋、教学环境差、人文熏陶缺乏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见闻少, 课外活动少, 怎样对学生课外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呢?“简”有“简”的办法, “少”有“少”措施。

1、要求学生写周记。

要求学生课外写周记, 周记本一个星期交一次, 老师只阅览不批改。写得好的、新颖的就向同学们介绍, 有时读给大家听听, 有时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抄在黑板报上供大家分享。七年级时要求学生“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有什么写什么, 见闻、随想、观感、意见等, 在形式上作些指导和介绍。到了八年级, 做些改动, 一般要求每周写三篇:一篇抄摘词汇, 一篇名言警句, 一篇自己动手写作, 这样一直坚持到九年级。通过写周记, 不但学生练了笔, 教师也从中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意见要求, 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途径和一个窗口, 一举两得。

2、开展编报活动。

(1) 编社刊。让学自己动手写, 自己做编辑、做小记者, 出版社刊《霍山》, 一个月出版一期, 为社员们提供发表习作的园地。 (2) 学生自愿组合, 编手抄小报。用8K的白纸, 自己动手编小报, 报纸名称自己确定, 形式和内容不做统一规定, 可以是综合性的, 也可以是专题性的;既可以从各报刊杂志摘抄精美的短文和有趣的内容, 也可以自己写稿。 (3) 编辑出版黑板报。把全班学生按语文水平的高低分成若干个编报小组, 每个编报小组轮流编辑抄写, 每周出版一期语文黑板报。通过这些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3、写两地书。

《霍山》文学社和长春市第五中学《琴枫》文学社挂钩, 每个社员或同学都有自己的“信友”, 通过互相通信交流各自的文学社和学校开展各种活动的情况, 介绍本地的风土人情, 社会主义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写来了“北国风光”和“阳春白雪”, 我们寄去了“江南水乡”和“下里巴巴”, 成了不见面的好友。南北两地中学生盛赞祖国的锦绣河山。

4、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比赛。

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县教育局和各报刊杂志组织的征文比赛, 为学生争取尽可能多的练笔机会,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进取精神。近年来, 学生们在各种征文比赛中共有81人次获得奖项, 近100篇文章在各种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如《霍山》文学社社长黄良的《父亲》在河源市2010年中学生作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黄春霞同学的神话故事《酒瓮石的传说》在《神州》杂志上发表。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多年的实践表明, 利用这种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外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 成效是显著的。这种教学方法既使语文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使学生受益匪浅。随着素质教育的继续深入, 我相信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肯定会深受学生的欢迎。

摘要:在长期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 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 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 坚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和课外写作,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外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 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如何阅读教学指导写作随笔 篇5

阅读为作文打基础,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更会带来阅读、写作教学的双丰收。

在这里,我将作品比做珍珠项链。字、词、句及事物就好比一粒粒珍珠,个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则是穿珍珠的那根线条,项链是否美丽,就看你如何选材并将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手艺好点,展现的作品则显然成熟些,手艺高点则作品更完美,否则,你的作品就是庸品或不成熟的“作物”。

写作,不是件想写就写看似简单而美的事情。我的经验告诉我,写作起码要具备五点基本条件:一是写作功底,二是写作欲望,三是写作时的灵感,四是勤,五是创作环境,五点缺一不可。

没有写作功底,想写,但写不好,这叫有心无力;有功底有想法,下笔无灵感,无论怎样思索,头脑就是空洞,越急越乱,越乱越写不出,这是一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就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写作欲望、灵感都有,就在你提笔写时,所在的环境不安静,就不能一气呵成地成就作品。

当你正写作兴头时,突然因事打断,或平时工作压力大不能安心于创作,这样写下去的思路及文笔之间就有裂痕,行家一读就能看出。所以,写作并不是件容易事,特别是不容易写出一篇上好的作品。

写作其实是一种苦差。心要静,平时要勤,要多读多写,还要多看多想,只有做到这点,下笔时你就有事可写,有词可用。

这里的读,是指读e人的作品。读书不仅仅是读完就行的事,还要读懂,并将其消化变成自己的材料,切不可以死记硬背或原搬照套。多看多想,就是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及景致,想到如何描述,今后如何运用到作品中。搞写作是没有空闲时间的,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这就是我越来越不愿闲聊交结的原因。

我在日常教学中常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每课必练法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文练习也应如此,因此,我每堂课都要进行一下作文训练,但这样做需要讲究方法,否则会影响到正常教学。我通常的做法是:把练习安排到正式上课前或快下课时,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词语串联成一个片断作文,教学当场点评。课下让学生二次练笔,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创作的兴趣,同时通过自己文章与课文比较,会进一步感受到名家作品的意蕴。

(二)经典品味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文章具有相似之处,有的是选材,有的是立意,有的是情感,有的是场景等等。这时,我们如能把这些材料归类一下,让学生用心的去品味,然后去具体仿写一段,老师这时结合学生作品来进一步的品赏。品析之后,再让学生仿创一段,这样会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综合指导法

我在上完一单元或一学期课后,往往会带着学生把这些课整理一下,按照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进行分类、比较,赏析这些名家如何去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编排中间,从中感受到名家在审题、立意、选材等良苦用心,在此基础上来分析自己的习作,进一步去加工文章,通过定期的作文综合指导,使得学生在一系列分类训练之后,能够很好地把这些技法综合起来,独立完成一篇文章写作的任务。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必将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诚然,作文教学还有很多好的方法,但我认为,立足课本,立足课堂,是当前最明智的选择。

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与策略 篇6

【关键词】写作 难度 指导 积累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注意平时的训练,教给孩子们一些写作的技巧,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一开始的作文题目和要写作的内容一定要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叫学生感到有事可说,有话可言,写的时候易于动笔,能切实表达出学生们的真实感情。写作的素材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留心观察,仔细回味,就会有所感悟,有所得,写起来就不会没有话说,写的文章就不会干巴巴的,就会如行云流水,感情就会自然流露。所以我们要指导孩子们认真观察和留意生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写好日记的基础上,多多的积累素材,为自己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一、保持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日积月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一开始学生的日记就是一种流水账,离不开同学、师生、爸爸妈妈等之间的大大小小的繁琐的事情,基本是从早期写到晚上睡觉,什么时间做的什么事情都会一一记录在案。所以我们及时引导学生们要如何让写作贴近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易于动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叫学生尽力丰富和拓宽日记的记录内容,积累包括课外的多方面的写作素材。社会上的人和事都是可以写进我们的日记的,来学校的路上所见到的人和事,保洁员的辛苦工作、冒着烈日严寒指挥交通的交通警察、市场上的各种小商小贩、在街头下象棋的老人,街边修鞋的师傅,维护城市形象的洒水车,公交车,出租车等等,只要是个人亲眼目睹的事情,就可以随手写来,纳入自己的写作素材。在家里也可以把家里的大事小情随时观察写下来,比如为自己过生日的过程,意义,走亲串友,爸妈之间的风波,做过的力所能力的家务,看的动画片等等做适当的记录,并时常的去回顾回顾。记录学校里的事情应该是最多的了,学校或自己的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典型的人和事,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上课时发生的高兴的事和不愉快的事,自己的感想可以随时写下来。一家人去外地旅游,把祖国的美景不但是用镜头做记录,自己也要一天一总结,要不然都会是过眼烟云,看的快,忘得也快。动画片或看电影,都要有一个看后写感受的习惯,才不会白看,我们看的是动作的、异彩纷呈的画面,但是还要看到背后的教育,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我们要发扬的是什么样的精神,摒弃的是什么垃圾,都要有所感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写在我们的日记中。课内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无限的知识在课外,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去寻找机会,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在阅读的同时,把好的语言,写作方法,吸取过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获得大量的知识精华,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摘抄一些妙词佳句,写出自己的感想,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要开放学生的思想,叫他们充满幻想,形成一种开放的课堂。看到小鸟,孩子们会怎么说,看到步履蹒跚的老大爷,他们会说些什么,看到衡水湖,他们又会说些什么,要给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叫孩子们的思想放飞,写出孩子们的梦想和奇思妙想。依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及时为自己的记录做小节,学会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醒悟。我们在班级中采取日记展示的方法,把写得比较好的优秀的日记,内容详细,用词精彩准确,思想内涵丰富,教育意义强的作为标本,在教室的一面墙上开辟出一块来,作为我们日记阵地,叫孩子们有时间就去看也看,多多少少也会受到益处,受到鼓舞和激励,也能够互相启发,从而叫孩子们共同进步,提高写作的水平。

二、写了日记就要交流,来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我们的日记不是封闭起来日记,是交流的日记,是相互学习的日记,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日记,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所以交流很是重要,再者没有交流写着也没劲,或三言两语,或应付事,起不到应该起的作用了。交流的实质就是互相借鉴,相互学习。

1、师生之间用日记可以交流,不愿意亲自用嘴说的话,用日记就会更随便些,也避免了一些尴尬,教师掌握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必要的,能及时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就能有效的去鼓励,说教,表扬,把孩子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对他们的学习也是一个促进,能帮助学生们树立足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不能在日记中发现了有些真心话,有些隐私类的东西,给他们大张旗鼓的宣扬,因为孩子们也是有自尊心的,要保护孩子们的隐私,尊重他们的人格。

2、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是一样大的孩子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更容易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争先恐后的写好自己的作文。也可以采取分组竞赛的方法,看看哪个小组写的日记在我们开辟的栏目中展出的最多,最优秀,叫同学们来观摩和学习,激发了孩子们写日记的极大兴趣。

三、培养集体精神,多为班级做事。

对孩子们的教育的培养是语文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结合班级事务评点班事队情,引导大家关心集体,进行自我教育。互相督促,互相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锻炼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大家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四、把新闻引入课堂,开拓学生眼界,张扬学生个性。

世界杯球赛、环境恶化、探险故事等等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对自己关注的话题使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口若悬河,津津乐道。学生习作的目的就是“以我笔写我心”,引导大家把自己关注的话题当作日记写下来,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能极大地满足他们展现自我的愿望,激发他们写好日记的兴趣。

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指导 篇7

一、整体回环阅读法, 整体感知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 需要注重整体阅读, 由整体上分析篇章结构, 把握文章大意, 给后续重点阅读奠定良好基础。而整体回环阅读法则符合上述要求, 由整体到局部, 而后由局部再到整体, 如此回环。尤其是对于有些长篇文章, 利用整体回环阅读, 更能抓住重点, 节省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通过整体回环阅读法, 渗透了阅读方法指导, 让学生整体阅读, 重点阅读, 逐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对学生自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另外, 在整体回环阅读法中, 局部阅读就是重点阅读, 即根据课文的重点意群以及重点语段, 由写作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揣摩, 细细品味, 体会感悟, 激活思维, 产生情感共鸣。一般而言, 整体回环阅读法的步骤如下:首先, 整体粗读, 对文章进行初步感知, 知道文章“写什么”;然后局部细读, 观察与分析, 知道课文是“如何写”的;接着, 再整体精读, 进一步探究, 了解作者“为什么写”。

如《甜甜的泥土》, 是一篇微型小说, 文笔朴实而细腻, 构思严谨而巧妙, 以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 体现了一位离异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深深爱意, 尤其是结尾新奇, 蕴含深意, 值得品味。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提出阅读任务: (1) 文章描绘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概括。 (2) 作者是如何写的?提示:找出本文的线索, 并结合线索, 总结概括文章情节。 (3) 为什么泥土会是甜甜的?这样, 利用问题, 驱动学生整体感知。而后在细读文本, 思考回答: (1) 本文描述了哪些人物, 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主人公又是谁?说明原因。 (2) 本文第1小节属于什么描写, 起了怎样的作用? (环境描写:交代故事时令;给下文将奶糖埋在雪中伏笔;给人物悲剧命运铺好基调。) (3) 品味结尾:“他, 又笑了, 那泥土, 甜丝丝的。”请问为什么小亮尝到了泥土的甜味呢?而后再次回到整体, 探讨:小说中描述的是个带有苦涩的故事, 为什么作者以“甜甜的泥土”为标题呢?这样, 通过整体回环阅读, 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结构, 理解文本内容, 也体会文本意蕴。

二、读写结合法, 综合运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读写能力是基本能力,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 读是理解吸收过程 (语言输入) , 而理解表达过程 (语言输出) , 如要实现有效理解与表达, 则需要以理解与吸收为基础。可见, 读写是紧密相连的。另外。由语文教材看, 所选文章本身就是良好的范例, 有优美的语言, 独特的构思, 精巧的手法, 这些都给学生写作提供了语言素材与方法指导。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善于发掘教材资源, 找准读写结合的融合点, 开展读写结合教学, 以读为本, 以写学法, 促进阅读与练笔的融合, 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一举几得。

如由语言表达方式、写作技巧、情感角度等入手, 设计多样形式的练笔活动:片段训练, 读写同步;模仿写作, 活用知识;写写读后感想, 加深认知, 启发思维。这样, 可变换教学方式, 避免学生心理疲劳, 既加深文本理解, 也渗透写作指导, 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学《石榴》一文时, 可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喜欢的语句或短路,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而后集体交流, 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体味本文活泼、生动的语言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而后引导学生利用“忍俊不禁”, “争妍斗艳”, “柔媚”等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尽量运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方法, 运用巩固, 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指导 篇8

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 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 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 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 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 (如上传、下载、聊天等) 。

目前, 我国多数语文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强, 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 转变观念, 认识网络, 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当不少语文教师正面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时, 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 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 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 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 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 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不仅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 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 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下, 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 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指导学生提高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 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 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 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 五是为研讨特定问题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 浏览性阅读 (博览) 和探究性阅读 (精读) 未能受到重视。因此,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 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阅读心态, 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 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 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 准确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 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 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 都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在方法上, 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 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 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 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 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 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 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 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 从而扩大学习时空, 激发写作兴趣, 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 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 E-m ail (电子邮件) 、ICQ+Netmeeting (网络寻呼+聊天室) 、BBS (电子公告栏) 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 将直接激发创作欲, 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渗透 篇9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还无从从中获取写作的经验。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往往源自于运用手法的灵动性和观察事物的视角的独特与敏锐, 并将这种体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 提升作文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和境界。

如, 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中有很多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语句“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 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你到了悬崖的边缘, 前面是寂静的深谷, 不, 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 使你头破血流, 使你感触到实在, 那不是深谷, 那里什么也没有, 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 只有虚空。”“你对吊灯做第六或六十次研究”等, 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充分地渲染了作者在异乡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空虚, 那种物质上的富裕所无法弥补的精神上的痛苦, 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再如, 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中对比手法的使用, 同样体现了作者在观察事物和选取角度上的独到见解。在文本第一、二自然段中, 作者就江南的冬景和北国的冬天进行对比, 则是选取了两地冬天最显著的特点, 北国的冬天只能“躲在屋里”度过, 那么江南冬景的不同之处自然在于其室外生活的和乐融融。从这点出发, 作者选取了“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等典型的户外景致, 营造了江南冬天特有的晴暖、生动的氛围。

而在第四、五自然段就江南的冬景和闽粤的冬天进行对比时, 因为对比的对象换作了更和暖更没有冬意的闽粤地区, 如果仍选取这点进行对比显然不能突出江南冬天的独特之处, 所以作者另辟蹊径, 找到了江南与闽粤的最显著不同点, 不是“生机勃勃”, 而是“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并选取了“红叶落后, 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 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 根边总带点绿意”等典型景物进行描摹, 有效地写出了江南冬天与闽粤不同的含蓄而生动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语言的精髓解读文本, 启发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刨去无谓冗杂的描写, 学会使用更凝练的语言, 更鲜明生动地表述。

二、架设桥梁, 品味经典文本的形象性语言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进一步感知如何根据真实的情感选择最具表现力的描写对象和情节。

如, 老舍的《想北平》中“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 可是又未免太旷, 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 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 背后是城墙, 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 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 心中完全安适, 无所求也无可怕, 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由于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即将写作的主体定位为“我的北平”, 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 一大块地方”, 所以作者对我们普遍熟知的名胜古迹和都市的热闹繁华避而不谈, 而选择了与巴黎相对比的角度, 突出描写了作者生活中心灵深处的北平, 是一块“既复杂又有个边际”的地界, 凸显了北平于一般人认知的热闹繁华之外, 对于老舍这样生长于中的人更多出来的不空旷, 令人心安的独特心灵感受。以此为基调, 作者在此段中选取的景物也都是充满生活气息的, 给人亲切感和安适感的“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小蝌蚪”“嫩蜻蜓”, 达到了描写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同样, 在这篇文章里的“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 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 而且家家有院子, 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 即使算不了什么, 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 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 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 白菜, 扁豆, 毛豆角, 黄瓜, 菠菜等等, 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 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 西山的沙果, 海棠, 北山的黑枣, 柿子,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 美国的橘子包着纸, 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 还不愧杀!”一段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一特点引起注意, 并结合课文鉴赏领悟完成单元作文训练《我的故乡》, 有效地引导学生由心出发写对身边的事物、生活的感受, 避免了假大空型文字和旅游手册型文字的出现。

“夕阳枯草寻常物, 解读都为绝纱词。”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是放飞思绪, 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 能迸发创新思维火花。而通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感知文本魅力, 揣摩作者形象性的文学语言的运用, 有效地弥合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裂痕。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经典美文, 教师与学生常常可以在课堂教学对话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沉浸于文字的美感之中。但是一落实到考场作文写作中时, 又常常会出现阅读与写作无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尴尬。如果可以在教学中增强写作指导的渗透, 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感知文本魅力, 并揣摩作者形象性的文学语言的运用, 应该可以有效地弥合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裂痕。

浅谈“通过议论文阅读”指导写作 篇10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训练,论点,论据,论证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主题, 同时也是制约语文整体水平和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两大难题。我校 (注:此处指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钱营镇第一中学, 下文同) 是一个偏远的乡镇学校,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学校教育等诸多因素, 致使中学生阅读能力差, 写作水平低。八、九年级刚刚接触到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的学生议论文写作更是一个难点, 存在“论点不明确, 论据选择不恰当, 论证思路混乱”等问题。在教学中, 笔者重新审视了议论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发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忽略了议论文阅读技巧的实践运用造成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是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 也就是说, 学生之所以写作能力差, 是因为未能真正从阅读中获取有价值的写作技巧信息, 而阅读能力差是因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未能在写作中得到梳理和应用, 阅读技巧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 我们要把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 将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学习与感悟贯穿于议论文阅读教学中, 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

在平时教学中, 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优秀议论文, 结合通俗、易仿的典型的课外议论文, 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切结合起来, 通过解读文本, 学生从范文的语言、议论文知识、结构安排以及文章的写作技巧方面着重品味学习, 进而运用到写作中, 以读导写,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且通过写作实践, 学生还能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对议论文的鉴赏评价能力。

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是:

第一步:掌握基本议论文知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喜欢读书,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合课内外名篇名著议论文的赏读, 讲清议论文知识点并让学生掌握, 在阅读分析中检验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如有感情朗读, 赏析好词、好句, 进一步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技法美,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 逐步帮助学生提炼议论文阅读技巧, 渗透写作方法。

第二步:在阅读中 (包括课内课外) 不断积累论据材料。

写作中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 那就是学生的材料积累太少, 明显暴露出缺少论据的问题。因此, 在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要求: (1) 通过课内、外材料的学习, 摘录名人事例及名言警句; (2) 细心观察生活, 随时记录生活中的典型现象与事例。 (3) 针对班内及社会生活现象, 每天写一段感言。

论据的运用是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的, 而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还必须学会恰当地选择运用。因此, 可以先通过阅读来训练论据、论点的运用技巧。

第三步:在阅读中训练补写。

1. 补论据。

在分析阅读的基础上, 为原有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模仿阅读材料中的论据选择, 学习围绕中心论点来补充材料的能力。如在《谈诚信》中, 围绕中心论点“我们的社会需要诚信”, 让学生补充各种论据。

2.补论点。

(1) 提炼中心论点。给学生一段议论文字, 让学生根据论据及论证为文段总结中心论点。

例如: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反动的封建统治。事后执政者曾将路易十六的儿子关起来, 让他时时处处生活在最污浊的环境里, 仅与社会最低贱、下流的人打交道, 想借此毁灭掉这个孩子。但一段时间后, 人们非但没有看到这个孩子有丝毫的龌龊之举, 反而看到的是一个日益坚定高尚的少年。为什么?这个孩子的话道出了原因:“我本来就是做国王的人!……”为这段论据总结中心论点。

通过分析总结出, 这个材料用来论证“近墨者未必黑”这一中心论点是比较恰当的。

(2) 补分论点。例如, 在赏析《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文时, 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分论点再补充几个并列式分论点;而在赏析《论诚信》时, 让学生模仿《论诚信》设计递进式分论点。

第四步:根据议论文特点, 按点 (论点、论据、论证) 整体仿写。

通过多篇文章的整体感知, 归纳议论文阅读写作的方法技巧, 总结二者间的相互联系, 然后按不同的侧重点进行阅读与写作的迁移训练, 即仿写文章。

1.确定中心论点。

总结议论文中作者是如何确定中心论点的, 如在一节“议论文读写结合方法指导”课上, 笔者用两篇同样话题的议论文《论诚信》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总结议论文确定中心论点的方法, 通过比较明确: (1) 中心论点必须围绕话题展开; (2) 必须是完整的陈述句。 (3) 同一话题可以有不同的中心论点, 但必须鲜明、正确。如“论诚信”这一话题确定中心论点时, 既可以是“我们社会需要诚信”, 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不应处处讲诚信”。 (4) 新颖、易懂。 (5) 利于全文展开鲜明有力的论述。

总结方法后训练: (1) 给出几个话题, 先确定中心论点。 (2) 然后围绕中心论点选材、交流。 (3) 按以前学过的论证方法, 运用严密的语言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 形成一篇有理有据的议论文。

2. 仿论证:

通过阅读范本, 仿它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如给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篇议论文, 先进行阅读赏析, 然后以“我们中学生应有修养”为中心论点仿写一篇文章, 先交流仿写思路 (中心论点已有, 搜集论据后, 再仿本文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 , 然后成文。学生有了参照物, 就能写出结构更清晰的文章。

第五步:仿阅读, 改作文。

按要求写出成品作文后, 结合以前做阅读的经验技巧来修改作文, 即把作文当成阅读范文来赏析 (大处着眼, 从论点的提出到论据是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再看论证方法及方式是否恰到好处;小处则着眼于推敲语言运用等) , 然后再修改 (自改、互改相结合) 。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 学生已掌握了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的技巧, 绝大多数学生已闯过了议论文读写难关, 解决了学生以前头痛的“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的难题, 真正实现了议论文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有效途径,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而且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小学作文写作指导与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作文;写作指导;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在情感方面波动性比较大,自制力和意志力也比较薄弱,对事物的感知比较笼统,想象力也是模糊不清的。基于这些特征,在进行作文写作与指导时也给教师增加了难度,由于小学生年龄普遍低,在作文写作方面不具备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只能通过字词句进行简单的拼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引导,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提升整体的文学素养

(1)作文教学需要学生抱有极大的兴趣和主动性,才能得以进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点合理有效地去调整改变写作要求以及标准。在作文写作的指导中要去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做到写作感情的真挚。教师要对课程中的作文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降低写作的要求,让学生将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比如,在人教版的作文教学中,在给学生布置描写秋天景物的题目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索相关的信息或者去问家人,对于写作的要求仅仅局限在能够清晰地描写秋天的景物,并且表达出自己心里的感受就可以,在减小写作标准的同时,学生的压力也不会太大,而且会充满热情地去写作。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每一位写作教师都必须具备写作的技能。我们的教师应该通过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比如在指导写作题目为《一件有趣的事情》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并引导学生注意周围同学的表情和话语。通过相关有趣的语言和故事,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指导,引出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在游戏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追问有趣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地去思考,提高了写作兴致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写作的能力,这样会使学生的写作富有真情实感。

二、帮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且随时记录当时的感想

小学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应该鼓励学生去阅读一些不同类型的书籍,引导学生养成随时进行记录的习惯,摘录一些优美的词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在进行写作的时候,能够对相关的词句进行有效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或者课后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不提倡推荐一些思想高深且语言难懂的,不利于小学生阅读,相反还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反感情绪。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书籍,比如外国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有利于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帮助学生提升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进行一些自然景物的写作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观察和发现,真正做到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通过真实的观感和触感,在体验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对自己的所见所思进行感悟,在脑海中形成生动形象的感受并进行联想,从而培养学生写作时的想象力,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教师应该在写作的指导中,让学生把优美的词句运用于写作中,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考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正确地进行引导和调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和阅读习惯,启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始终以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目标,在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实现作文教学与指导质量的提升,推动语文学科的进步与发展,为祖国培育出具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黄兴德.激发学生兴趣习作的几点做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2]倪娟.作文写作方法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2).

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指导 篇12

一、构建“自下而上”的精读模式,为英语写作奠定基础

精读是促进语言意义化的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文本内容。精读教学要求以基本的课堂教学为基点,以识别和运用文章中的词汇、语句为重要目标。

“自下而上”的精读模式主张学生首先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从英语语言符号的辨识与破译开始,并针对文本材料的整体进行信息加工和整理,在对信息的组合与信息数据的运用中逐步完成词汇、语句、段落直至整个篇章的领悟与把握。在这种以直线式进行的阅读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所以说,“自下而上”的精读模式是学生语言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实现学生由阅读转化为写作的基础。英语精读教学从起始阶段就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主动词汇,才能够更好地去运用词汇,这也是我们英语精读的目的之一。有必要提出的是,在精读的环节中,特别不能忽视对文中小词的关注,因为有时候恰恰是一个不经意的小词揭示了文本与作者的真实意图。

二、提供促使学生主动泛读的材料,为英语写作拓展资源

所谓泛读,就是广泛性阅读,强调阅读的整体理解与速度。如果说精读是属于“基础性”的信息输入过程,那么泛读则是这种“基础性”信息的发展、延伸和拓展。随着学生英语学习的不断进展,英语精读的“基础性”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了,尤其对于学生写作所需信息量的提升更是如此,这就势必要开展延伸性、拓展性的泛读教学,以便帮助学生实现对长篇文章信息的编码识别、破译与意义的掌握。

泛读的意义在于主动性,因为学生只有主动阅读,才能对自己喜爱的篇章或者经典之作进行积极的分析揣摩,关注文章遣词造句的艺术,熟知更多的词汇、语法、句型等文本中的知识信息,并把这些知识与信息尝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学生的主动阅读来源于对作品的兴趣。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尽量选择多样化的阅读题材,体现出趣味。篇章的语言应丰富而优美,主题鲜明,耐人寻味。一旦学生对文章认可,其兴趣自然而生,他们也就会如海绵吸水一般吸收大量信息,通过广泛阅读丰富写作储备。这既奠定了写作基础,也为成功的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三、推动纵深阅读,为英语写作的完善提供进一步支持

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是英语写作的主要特征。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词汇和语法不够全面的基础阶段、对英语语言词汇和语法基本掌握并能简单表达思想的语言和内容并存阶段、以内容为主的完善的写作阶段。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达到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语言词汇和语法,而且能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此时学生的语言已经不是主要障碍,如何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则是重点,他们所关注的是文章的选材、篇章的组织等。为了帮助学生达到写作的第三个阶段,推动阅读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是注重跨文化语言特征内容的阅读。分析汉语与英语文化差异下语言表达的不同,为英语写作提供跨文化语言知识的支持。比如,由于文化差异,西方人一般面对对方的称赞都是欣然接受并作出感谢的回答,如对“You are a beautiful girl”等称赞语都是以“Thank you”等作答,而中国人往往表达谦虚而作淡化或否定回答,如“哪里”、“不敢当”等。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换一种心态。

其次是注重文章结构性内容的阅读。阅读的同时了解文章写作的规范要求和模式,掌握各种文体的表达方法、写作结构,以便在这基础上识别阅读的方法,如根据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不同确定哪些段落需要细读,哪些段落需要略读等。

再次是注重篇章的思想性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体现作者的思想,在阅读中应引导学生用心关注体现篇章风格的用词、措辞,揭示文本含义的修辞手段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以读促写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既要遵循精读、泛读的阅读规律,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纵深阅读,逐步实现英语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摘要:英语阅读和写作是英语学习中信息输入和输出的两个必要阶段,良好的信息输入为写作这个信息输出活动提供条件。教师通过构建“自下而上”的精读模式,提供促使学生主动泛读的材料和推动纵深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英语写作,以读促写

注释

上一篇:慢性泪囊炎如何治疗下一篇:网络视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