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总结

2024-09-29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总结(精选7篇)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总结 篇1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总结

一、参加研修带来的收获

1.在这次专题的学习中,我认真观看视频。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不断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在学习中成长自我。

2.这次研修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如当专家讲到作文教学时,我口说我见,我手写我心.....我发现学生的写作困难是我所限制了。

3.这次研修提升了我的教学水平。以前,在教学中,我由于教学时间紧张,对课堂中的细点问题总是采用“大概式”的处理方式,通过这次研修,看到名师的经典课例使我认识到处理课堂中的细点问题的重要性。

二、参加研修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1.对于一节“好课”的思考。什么是一节好课呢?通过研修,在我看来,只要有敬业精神的课,只要有提高的课都均可称之为“好课”。

2.对于创新教研方式的思考。教研是教学研究的简称,重“教”轻“研”不称之为教研。反思过去的教学与思想,我要坚持过去的好的优良的传统,一改过去的不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尽力做好以后的教学教育工作。

3.这次研修使我从其他的学员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们的好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努力研修,认真思考。我对他们非常钦佩,在他们身上我认识到我的不足,我就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弥补自己的不足。4.通过此次研修,我认识到做为一个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我的知识和教学理念,我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角色。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有小学高级教师的教学展示,通过理论学习,教学观摩,这些天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带着一颗好奇心和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课堂上,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的讲座,我进一步体会到了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知道教师组织活动的能力对于课堂参与式教学的意义,在教学中,多创造互动机会,让学生与学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授的“语言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强调了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们,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就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将自己的课堂语言“说准、说清、说精、说好”。听了教授的讲座“美育与小学语文教育”,让自己一颗困顿的心顿时恍然大悟,激发了我探索语文教育中美育因素的兴趣,同时听教授的讲座,也是在享受一种美。教授主讲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为我点亮了儿童文学的起航灯,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儿童文学的趣味性,感受颇深。听了教授的讲座“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有效教学策略”,让我对小学各学段阅读与习作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有效教学策略有了更多的认识,为自己理清了各学段的教学思路。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实用信息技术”的培训,我明白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性,学会了制作简单的ppt课件及如何在课件中加入影片、动画等。通过教授的指导,我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对备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说课、评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许多困惑寻找到了答案。

在培训中无论是每一次的听课学习,还是听专家的课堂教学展示,都让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异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案例和资源,让我从自身出发寻找差距,反复的琢磨和钻研,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对我来说,短短几十天的骨干教师培训,不论从理论还是教学上,都是一个让我锻炼和进步的有效良机。在交流过程中,我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聆听感言,交流自己的心得。从每一次的观摩学习中,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艺都能有一次革新和飞跃,让我对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很幸运地参加了这次教师国培在线研修学习,观看专家与老师讲座的视频: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需要扬弃,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特别是在语文作业布置、批改上我有更深刻的认识。我认真完成自己的作业,研修日记,阅读了大量的文章,深刻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次培训,受益良多。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去引导、组织学生,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他们的主体性;课堂该是鼓舞人心的: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清晰的尊严感,能使学生找到自信。要改变只灌输知识,只注重知识传授、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在评价手段上,要打破原来传统教学的只重分数的终结性评价,要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平时检查、督促、鼓励和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激励机制。

教书是为了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一致的。我们所说的育人是包括知识的传授,品德的形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全面的培养一代新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书的过程就是全面育人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与学生接触频繁,关系密切,必然造成他们仿效的主要对象。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烙印和影响将在他们身上长期滞留,甚至一辈子都难抹去,这也说明教师的言行决非个人私事,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这次培训,为我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为我提供了一个提高的机会,一个充实自我的机会。让我感受到学习的路还很长,但我对教育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虽然培训已经结束,但终身的学习还在继续。这次培训,就像冬日里一抹浓浓的绿意,带给我无限希望。同时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的收获的非常多,它大大提高了我对于课改的认识。对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必定有很大的帮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处处以身示范,积极主动承担各种教学任务,与学校其它教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方法探讨 篇2

摘要: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即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是要求学生用学习的知识,对自己平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读,还要教给学生作文。可见读写这2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教学只有读写结合,促进阅读,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才能使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由学生从阅读中领悟写作,通过阅读与写作,充分发挥阅读和借鉴的仿效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

关键词:阅读;写作;结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45-02

1.善读课文,以读带写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写作”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从低年级写句子,写单词,到中年级的写片断,以至高年级写篇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写作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映,但是写什么,怎么写,这是每个老师和学生都必须面临的一个困难的话题。

我们知道,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阅读是一种吸收的过程,在很多方面,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从阅读到吸收营养。读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思维的辩证思维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素养;读能帮助学生见到各种因素造成的难以亲自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使学生拓宽视野和积累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读可以让学生接触许许多多的文章风格和品种,为写作提供参考。更何况有的文章就是在传授写作的原理和方法,告诉读者写的规则和方法,把这些巨人的肩臂,作为向更高目标攀登的阶梯,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会得到改善。所以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应注重以阅读与带写作。

通过以阅读带写作,尤其是善阅读,重心是摹写。拿《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来说。首先我们应该熟读这篇文章,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通过读可以和文中的句子、段落与文字接触。然后,就会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认识。作者写故乡的杨梅是为了抒发他眷恋家乡,对家乡一草一木深深热爱的感情。

其次,我们看作者是如何表达怀乡之情的。为了表达怀乡之情,作者选材很巧妙,结构是非常清楚的。选材上,作者以小见大,用杨梅来寄托自己的感情。结构方面,作者围绕“爱”一字做文章。开头就饱含深情地道出:“我爱故乡的杨梅”,总领全文。然后从2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一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杨梅树,来表达“爱”之情。二是写杨梅的果实。写杨梅果时又通过两种方式。先总述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都讨人喜爱,表达喜爱的情感。后分述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作者在这里不仅把杨梅让人喜欢的理由写得很清楚,而且采用了一系列色彩饱满的形容词。如:“细腻、新鲜、柔软、红嫩、酸、甜、香”等,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爱”。通过对这2个过程的阅读,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最终达到善读。

读书只有达到善读的地步,才能对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指导意义。如果学生做到了善读,那么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学习写一处景物。要把握情景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达到以读带写这一教学的目的。

2.加强课外阅读,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

让学生更多的读生活,写更多关于生活的题材。课外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的训练,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一定要坚持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日常生活,并坚持日记、周记。这样的培训也能达到阅读和写作的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子,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隐喻表明,阅读是学生写作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而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作者的意图和表现方法的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身边的人、事、看社会、看家庭,让学生把这些当作写作的材料,从课外阅读中学习了同样令人振奋的语句或技巧。对学生来说,把自己的东西放在表达的练习中是很容易的。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们就不再害怕写作文,作文能力也就得到提高了。

3.加强阅读和写作结合,鼓励缩写、仿写、随笔写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和写是一种好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缩写、仿写作文。缩写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浓缩,用简短的篇幅来表达作者的主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就是让学生模仿范文的风格,结构,表达等,以相同或相似的主题写。仿写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例如,在《庐山的云雾》这课中描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从上到下的视图描述,从山头到山腰再到山谷,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芦山的云雾的形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修辞手法,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作的方法来进行仿写训练。随笔写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要抛的一个主题或题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练习写作。随笔练习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黄果树瀑布》一文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认真学习课文时,即兴以自己的家乡美景为题作文,通过这样的随笔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不能把读和写分离,以学生为基础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用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总的说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读有利于写作,写作也需要阅读。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阅读、生活中所涉取营养,通过借助学到的手段和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反过来,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把“读”和“写”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阅读,而且也有利于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便会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总结 篇3

一、课题背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怕写作文的现象。在一次“语文课,你喜欢学习什么内容”的问卷调查中,选择识字、听说、阅读的同学远远高于选择写作。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怕写作文,成了语文学习中的一大拦路虎!

究其原因,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高”、“难”、“死”三字现象。

“目标过高”、“操作过难”、“形式过死”的作文教学问题使得学生远作文、厌作文、甚至怕作文,更难以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因此要让学生爱作文、乐作文,只有改变作文“高、难、死”的现状,改变学生的情感和操作技能,让它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何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为开辟一条省时、快捷、易行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作文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目的,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与写作”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观察法: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5.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主题式阅读与写作”实践研究,通过课内外阅读与写作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与创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主题式阅读与写作”实践研究,让阅读真正为习作而服务,使学生在日常阅读中进行大量的语文积累,潜移默化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同时与阅读相结合的写作练习使学生的习作成为有本之源,减轻学生写作的负担,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3.通过“主题式阅读与写作”实践研究,把教材中每单元一次的习作转化为与日常阅读、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小练笔,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

4.通过“主题式阅读与写作”实践研究,使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读促写的方法:

(1)模仿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应利用这一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怎么写”的知识通过模仿运用到作文实践中,让学生在模仿中形成写作技能,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条理性,真正做到“以读促写”。模仿可以有以下几种:

①.对照模仿式。它是直接从模仿对象处学习其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点,依样在自己的作文中使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是结构的模仿,也可以是情节的模仿,可以是人物塑造的模仿也可以是语言技巧的模仿。

②.借题发挥式。它是相对于对照模仿来说的,不是一对一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对更多对象认识感悟的基础上把其中印象深刻之处巧妙的应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赋予他全新的意义。

③.创新发展式。它是指在原作的思路,进行创新改造,融入自己的情感,增加自己的新的生活体验和素材,这是对原作的创新与再创造。

(2)改写 ①.变换叙述人称,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述同一内容。如把第一人称改第三人称叙述等等。

②.变换叙述方式,让学生换一种方式来叙述同一内容。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要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

③.变换篇幅,如把具体的内容缩写,把概括的内容扩写。

(3)想象写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中间或结尾都留有空白点,给读者留下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可发挥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将课文的空白点想象写补充完整。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能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想象的方式可以有以下一些:

①.看图想象。让学生看着课文插图展开想象,用语言描绘,通过想象写,学生在情景中体验了角色心理,学习运用内心描写的方法,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换位想象。将自己与作者换位或与文中的角色进行换位想象后写作。

③.拓展想象。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把简练的地方补写完整,把含蓄的地方进行填充和扩展,把文中未尽之意,按原文思路加以想象与延伸,作到妙笔开生面,续出新格局;或者对一些有意义的童话或寓言故事进行拓展想象,写出更丰富多彩的结尾。

(4)组合写:

所谓组合写即“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重新组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5)读后感: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如读文有感,就从读后的感慨入手写一写读后感。教学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2.以读促写的形式

①.内容提挈型。可围绕课文中心设计练笔,引导梳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

②.内涵挖掘型。可抓住内含丰富,语义深刻的词句引导想象挖掘,借助形象显化语文。

③.创造想象型。课文阅读后可激疑引思,促其创造想象,进而练笔。

④.条件变更型。可变更课文第一条件,引导想象条件变化对事情变化的影响,进而练笔。

⑤.条件逆反型。可逆反课文中某一条件,引导推理事情的发展,让学生在正反比较中强化理解。

⑥.体裁转换型。可借助课文题材、转变叙述方法。

⑦.情境借用型。可借用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变更内容,想象事情,进而作文。

⑧.专题评价型。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专题评价。

五、课题研计划究实施步骤。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课题组成员分工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第一 2011.6 组长全面负 观摩课2节 文献资料1本 研究情况

阶段 责 其他成员具体负责 记载表 2 册 其它过程性研究材料若干 第二阶段 2012.2 组长全面负责 其他成员具体负责 观摩课2节 文献资料1本 研究情况记载表 2 册 其它过程性研究材料若干 第三阶段 2013.12 组长全面负责 其他成员具体负责 研究报告1篇 观摩课2节 文献资料1 本 论文集 1 本 研究情况记载表 2册 其它过程性研究材料若干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预期达到的目标 承担者 研究报告 1 篇 论文集 1 本 观摩课 3节 文献资料 1 本 教案集 1 本 调查问卷集 1 本 研究情况记载表 6 册 其它过程性研究材料 富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在省级刊物或评比中获奖 市级观摩,体现课题特色 反映研究的理论与操作支持 体现课题课堂教学的特色 了解学生需求与现状、反映学生感受 基本反映课题的研究进程 XXX 课题组全体成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13.12

六、课题研究过程及阶段进展情况。

1.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选定了研究成员,并进行市级立项工作。

2.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和交流。每两周周二下午为学习日,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主体式阅读与写作”教学理论,探讨“主体式阅读与写作”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借鉴已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制定了可行的研究计划,确立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3.以课堂为主阵地,每月组织一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听课、评课,组织同课异构,跟进式行为式等教研方式,充分认识并挖掘“主体式阅读与写作”的优势,总结“主体式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4.规范管理,完善课题的研究思路。要求课题组成员将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渗透到课堂教学实际中,结合学生实际拟订研究计划并付之课堂,定期总结,撰写学习体会与阶段性成果。

5.建立了课题研究的网页,搜集了一部分参与资料。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1.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按教材安排中高年级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才中有 16 次习作的机会,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

“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主题式阅读与写作”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2.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审题,不懂得立意,不懂得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主题式阅读与写作”的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3.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与写作”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近三年来,在课题的引领下,我校的作文教学成绩斐然,学生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

学生作文发表、获奖、(1)黄书毅《当小老板真好》发表于《语文学习报》(2012.10)

(2)柯越《我的幽默老师》发表于《小学生学习报》(2012.5)

(3)吴蕴怡《外婆门前的清水河》发表于《少年文艺》(2013.4)

(4)朱心怡《嘎子精神永放光芒》发表于《作文与考试》(2013.10)

(5)涨 潮《螃蟹真逗》发表于《语文报》(2013.11)

(6)费月《难忘的宏村之旅》发表于《故事作文》(2013.11)

(7)徐沁筱作文发表于《XX 时报》(2012.6)

(8)唐豫祺 XX 市作文竞赛一等奖(2013.11)

(9)另有十几人次在 XX 和 XX 市作文竞赛中获奖(二)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1.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的内涵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与写作”的研究课题,让全体课题组老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有欢有悲的过程。在一个个埋头书籍,陷身网络查找资料的日子里;在一组组解读教材,设计读写结合点的备课单元中;在一节节不留瑕疵,追求完美的公开教学课上;在一本本构思巧妙,字字珠玑的学生作文本上,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课题研究既磨练了老师们的意志,也丰富了老师们的精神生活。

2.又读又写,提高了教师的运用教材的能力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与写作”的研究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并驾齐驱,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组教师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3.边教边研,增强了教师的校本教研的意识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与写作”的研究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主要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为改进实际工作服务的研究方式。它的最大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边研究边工作,边工作边研究,工作就研究,研究就是工作。通过研究,老师们不仅寻到了一些读写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努力实践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优差生发

展不均衡”,“理论积淀不够深厚”,“没有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的问题,这说明了老师们的校本教研意识正在增强,科研能力也正在提高。

4.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关于“主题式阅读”、“主题式写作”的实践已形成鲜明的观点,但关于“主题式阅读与写作一体化”实践研究,目前尚无成熟的教学实践与操作模式,而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

(2)我们的学生每天至少上一节阅读课,可一旦让他们写作,他们就像遇到了大难题一般,可见阅读教学并未有效指导写作,因此”主题式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研究在提高老师的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不仅中国,世界各国都把阅读和写作纳为本**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阅读和写作是个人工作和学习的必须,阅读与写作给人以美的熏陶,关系着个人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式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研究是关注学生生命的具体体现。

4.教师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论文发表或获奖(1)XXX 论文《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优质提问》于 2012 年 5月发表于《XX 教师教育》(2)XXX 论文《在语言的丛林中来回徜徉》于 2012 年 1 月发表于《小学生拼音报》

(3)XXX 论文《形象展示体会美景——<江南>教学实录及评析》于2011 年 6 月发表于《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案》。

(4)XXX 论文《阅读教学:在读写结合处融合升华》于 2013 年 11月发表于《语文学刊》。

(5)XXX 论文《让作文评改突出重围》于 2013 年 9 月发表于《小学作文创新教学》(6)XXX 论文《探寻走向文字背后的最佳途径》于 2013 年 9 月发表于《青年教师》 XXX 论文《会诊小学语文“课堂失语症”》于 2012 年 4 月发表于《教学与管理》(7)XXX 论文《与“麦田”融通:乡村习作教学的新境界》于 2012年 3 月发表于《新作文小学创新作文教学》(8)XXX 论文《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服务”》于 2011 年 12 月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通讯》(9)XXX 论文《语言,在表达中丰富起来》于 2011 年 7 月发表于《师道》(10)XXX 论文《紧扣文本语言,确立“教学价值”》于 2011 年 5月发表于《语文世界》(11)XXX 论文《为学生言语品质的提升“服务”》于 2013 年 11月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通讯》(12)XXX 论文《利用信息技术让古诗词教学变得再简单些》于 2013年 9 月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通讯》

(13)XXX 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于 2012 年12 月发表于《课程教育研究》(14)XXX 论文《个性化作文指导的创意思考》于 2013 年 3 月发表于《语文学刊》(15)XXX 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于 2013 年 2 月发表于《快乐阅读》。

公开课(1)2011 年 1 月 12 日 XXX 执教执教市级公开课《少年王冕》;(2)2011 年 3 月 18 日 XXX 执教市级公开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3)2011 年 3 月 25 日 XXX 执教区级公开课《最大的麦穗》;(4)2011 年 10 月 21 日 XXX 执教区级公开课《艾滋病小斗士》;(5)2011 年 11 月 15 日 XXX 执教区级公开课《朱德的扁担》;(6)2011 年 1 月,XXX 执教市学科带头人培训观摩课《少年王冕》。

(7)2011 年 12 月,XXX 教市骨干教师培训课《第一次抱母亲》。

(8)2013 年 9 月,XXX 执教市级公开课《黄鹤楼送别》(9)2013 年 11 月,XXX 执教市级公开课《江雪》(10)2011 年 12 月,XXX 执教市级公开课课《青松》(11)2012 年 6 月,XXX 执教市级级公开课《问银河》(12)2013 年 12 月 20 日 XXX 执教市级公开课《观书有感》; 各类获奖:

(1)XXX 于 2011 年 2 月被评为 XX 市骨干教师;(2)XXX 于 2013 年 2 月被评为 XX 市骨干教师;

(3)XXX 于 2013 年 2 月被评为 XX 市学科带头人;(4)XXX 于 2011 年 6 月获得市级基本功竞赛一等奖;(5)XXX 于 2011 年 6 月获得市级基本功竞赛二等奖;(6)XXX 于 2012 年 12 月获得市级基本功竞赛一等奖;(7)XXX 于 2011 年 12 月获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课堂教学评比 XX 市一等奖;(8)XXX 于 2012 年 12 月获得 XX 市信息技术应用大赛二等奖;(9)XXX2013 年 5 月获 XX 市评优课一等奖。

(10)XXX2013 年 5 月获江苏省“杏坛杯”教学展评一等奖。

八、课题研究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一)本课题虽致力于“读”到“写”的拓展,致力于“创新”,但从第一阶段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未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仍在寻找读写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在原文的写作方法上机械的模仿。下一阶段将重心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上,除低年级以好词佳句的积累和创造性模仿外,中高年级重拟题、立题、选材、谋篇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本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也就是尝试着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从“读”中找出“写”的带普遍性的规律。

(二)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读写结合、以读促

写”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总结 篇4

陇西县古城九年制学校 崔鼎铭

为期两天的培训落下帷幕。先梳理一下这次培训的过程:徐州市东兴实验学校的张忠诚老师示范了一堂《古诗两首》的教学,做了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设置的主题讲座;张敬义老师示范了一节《猫和老鼠的故事》写作课,做了《儿童核心阅读力培养之我见》的主题报告;张龙老师示范了《少年闰土》,做了《语文与思维》专题报告;向浩老师示范了《如何写好一个人》的作文课,做了《共生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报告。通过聆听和感受这些专家老师的示范讲座,感悟颇深,受益匪浅,获得思想启迪:

一、目标设置要明确到位,思路要明确

目标设置要注重一个点,这一个点就是能力训练点,因为考试考的是能力,学生学习了课文,理解、积累了语言表达的规律,就要运用积累的语言形成新的语言。学习语言要讲规则,要有过程意识,要做到一课一得,形成能力体系。

文章思路相当于“藤”,课文重点句段,特别是最准确、最生动、最有美感、最富强力的词,便是“藤”上结出的“瓜”,要顺藤摸瓜,要把语文教学任务巧妙的统一在一个环节里,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尤其是关键词句,要做到“一锅出”,“一根筋”,避免看似“枝繁叶茂”,实质上“枝断叶乱”,“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之脉络”。

二、课堂要有情趣 情趣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推动力,语文课是一节语言课,语言课如果设置不恰当,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上一节课就要有情趣,不仅自己要设置情趣,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情趣。设置的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为人物设计一些动作,一些语言讲故事,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滋有味的朗读、诵读、讲读,让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有了情趣,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起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思考的能力就会提高。

阅读是个性化、体验性阅读,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这时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的个性的印痕。为了能让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文本,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

三、要培养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要避免枯燥无味,对语文要简约化,要摆脱语言的冗繁,洗尽铅华。学习语言,就要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主体是学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思考力。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如何寻找重点和关键,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解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

备课时要有计划的提前做好预设,当学生陷入困境时要通过其他手段引导学生去敢想,发挥学生的想象,扩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不能一味的去总结,要扩展学生的心灵。语文好比“种韭菜”,儿童心里埋下富有生命力的“韭菜根”,才能育出茁壮的“韭菜苗”。

总之,语文需要生活,文学需要造屋,语文需要讲故事,语文需要积累与历练。阅读想着表达,写作关联积累,思维生成智慧。只要在教学中贯穿好的阅读理念,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学生会在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与写作学习总结 篇5

一、我明白了《阅读与写作》课程的重要性

阅读和写作是人一生中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的两项基本能力。人们的社会交际方式,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口头和行为方式;二是

书面交际方式。书面交际的内容可以长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种文献资料,它是现代社会人类交际的主体和主要方式,是社会交际的基本工具。书面交际扩大了人们交际的范围和领域,几乎可以延伸到世界的所有地方。因此,学习掌握《阅读与写作》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尤其对一个小学教师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二、我懂得了一些阅读的理论和方法

阅读是一种通过文本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的复杂过程,它的效应不仅取决于作者在文本中提供了什么信息,以及信息的质量和性质,而且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方法、审美趣味等因素,以及那个时代科学经济、哲学、宗教等的发展水平。因此,阅读不仅是看看书,弄明白作者写了什么,还应该是一种再创造。通过学习,我掌握了文体论阅读、社会学与文化学阅读、语文学与接受美学阅读、电脑文本阅读的原理与方法,改变了我过去不正确、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的层次与境界得到了提升。比方在运用文化学阅读方法、阅读作品时,就应该充分了解文本深层结构的文化底蕴。一是了解民族的思维方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在哲学上重了悟不重形式论证,在艺术上重意合不重形合,在语言上则以非形态方面貌出现。因此,意境说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论话语。二是了解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系,每一个具体都会体现出一定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比方铁凝的的《我有过一只小蟹》通过作者在庐山遇到的一只小蟹的具体命运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关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其深层是一种天人合一思想的

体现。三是要了解民族群体的稳定心态和心理层次,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风尚等精神状态和道德风貌。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才能以小见大,深刻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

三、我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学习阅读与写作个人总结 篇6

一、搞好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阅读是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重要途径,也是写作的必备前提。课文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作文教学则是课文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语文书上的阅读课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可以称得上篇篇是美文,我把它们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精讲细品。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渗透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谈这篇阅读为什么感人、或生动?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开头、新颖的题目、意味深长的结尾……把作文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自然就合二为一了。学生循序渐进对怎样写好作文有了初步认识,渐渐明白了怎样去写好作文。

二、明确写作是一种技能,需指导和练习

写作文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但写文章也有它自身的规律,每篇文章都具有题目、结构、中心意思、材料、语言等,写作文就是这些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我把作文教学分解开来,进行每一个单项的训练,从易到难,逐步推进,如可以单项训练开头、结尾,练审题、练立意,进行人物外貌、动作、心理的刻画等等。而这样的优美片断往往散见于课文,让学生仿着课文去写,经常这样练习,再进行整篇文章写作就会水到渠成。

(一)开头、结尾的指导

一篇好作文,通常包括凤头(开头)、猪肚(主要内容)、豹尾(结尾)三个大的部分。作文合格与否,通常是看“猪肚”是否实在;作文美观与否,则通常是看“凤头”是否美观直接、“豹尾”是否有力、简练。风头、豹尾,是作文的脸面,尤其重要。通常的作文要求是“凤头”要美观直接、“豹尾”要有力、简练。那么这时的流水帐作文中开头和结尾可能只是一个词语、一个短句,或者一句很平淡的句子。如何让他们美化呢?我们自己的经验就是 : 开头的时候,在内容上就尽量开门见山交代事情(如同交代一篇作文的中心内容),在句式上就尽量用一两个好词语;结尾的时候,在内容上就尽量交代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同总结一篇作文的中心思想),在句式上就尽量用抒情感叹、排比、反问等有力、简练的句子。

( 二 ) 审题和立意的指导

凡是作文都有题目,根据题目作文必须符合题意。我常常与学生讨论我们的课题,如前两日学习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谈用此诗句来做课题的好处。学生不仅查出了此句的出处,还谈到古时战场上将士们为国尽忠,无白布裹尸而用战马的皮来包裹英雄的遗体。他们谈到:用此诗句为题说明了毛岸英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只有青山才配埋忠骨。英雄不论死在哪里,只要是为祖国而死,英魂和忠骨于青山同在。在写读后感前,我要求学生的作文题要有大标题与小标题,大标题要凝聚自己的强烈感受,小标题要明确读于哪篇文章。有了要求,学生写《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的大标题饱含激情:《大义凛然英雄绝唱》、《人民的英雄与骄傲》…写《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大标题有《落后就要挨打》、《中华不能再受辱》等题。

我班有个别学生总是跑题,我告诉学生,审题就是要抠字眼,要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的分析,看它对写作有哪些暗示、要求和限制。审题是为了切题,只有把握准了,才能使作文不偏题。还引导学生学会立意,立意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意思。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立意、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围绕主题来选择、确定。它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审题而来,即所谓先审题而后立意,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立意都是十分重要的。立意要做到正确、深刻、新颖、真实、集中。有些题目本身就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时立意应着重考虑选哪些材料来表现中心,这些材料怎样安排。有些题目只暗示了写作对象、选材范围和文体类型,这时立意就应自定中心。

(三)人物外貌、动作、心理刻画的指导

我时常告诉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人物外貌是指人的外部模样,包括身材、长相、姿态、穿着打扮等。成功的外貌描写不仅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性格更突出,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而且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会结合课文去谈,如《尊严》课后及时让学生习作,首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其次,指导学生抓住特征写,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点,观察出这个人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及习惯的表情、神态。要选取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来写,只有这样,人物的外貌才能描写得准确、形象,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

我还对学生讲要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就要通过这个人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多处写主席的动作,我让学生体会那些动作词语,从中能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主席失去儿子的无比悲痛。告诉学生只有写好人物的行动,才能使人物的思想得到具体表现。行动能把人物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动作描写就是这么有神奇效力。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一般指的是描写人物的心情、想法等。在描写人物的文章中,常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主席想我的儿子死了可以运回来,百姓的儿子不是儿子吗 ?... 从中写出主席的心理活动,使读者将心比心地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如何利用阅读指导作文写作

我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更会带来阅读、写作教学的双丰收。我在日常教学中常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课文补白。给有些意犹未尽的课文进行想象补白。如学了《小摄影师》一文,想象这个故事后来怎样,学生想象丰富,续写的生动。

(二)仿写。让学生用心的去品味,然后去具体仿写一段,往往会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了《翠鸟》第一自然段后,孩子们能感受到作者如何描述翠鸟颜色非常鲜艳,知道了是按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这时我便引导孩子们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鸟,仿照这一自然段描写的方法按先总后分的段式写一写鸟的外形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从他们手中写出了各种和样美丽的鸟儿。

(三 ) 拓展式练习法

把阅读与扩写结合起来就是对学生创造思维的一种培养过程。需要学生利用阅读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或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阅读中学习到写作技法,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对象。也可摘抄优美句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管是扩写还是续写、改写,都是在阅读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和发挥。如教学完《慈母情深》一课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写有关母亲的诗,学生写得很精彩。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总结 篇7

(1)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欲望:这是人类的心理需要。现代教育理念提出“把世界引进教室”,就是说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写作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内心表达欲望,也正因为写作活动首先是学生真实的生命过程。

(2)阅读与写作是一个动态开放,互动生成的过程: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常常把写作看成是一个瞬间成文的结果,但却忽视了成文的整个过程,包括成文前的思考,成文中的交流与再思考,以及成文后的反思。而恰恰需要关注的是写作活动中思考与交流一直伴随着整个过程,因此,写作就一篇作品来说,它是有开头也有结果的。但是就写作活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持续与永续发展的过程。

(3)阅读与写作不惟独一个孤立的个体活动过程:写作可以是一个个体独立思考与创作的过程,但不应是一个个体唯一孤立而封闭的生命活动过程。作文是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生成的,所以,应该在写作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开放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基于上述思想,我们设想研究出一种发展学生自然潜能的自主性、交互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阅读写作环境,让学生能够准确有效地确定信息,能够有力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灵活地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发展学习者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现代中学生。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健康、和谐发展的健全人格的目的,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挑战。

《语文课标》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

可见,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阅读与写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主导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点是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2、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考虑不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3`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4、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议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计划。

5、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在形式就是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同时,对于许多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来说,应该鼓励学习者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比如语文中的作文教学,在一定的情境教学下,是不应该得到相同的意义建

重点,有序列地设计训练内容,强化多方相结合的写作训练;写作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和议论熟悉生活对象为主,引导学生写自己所想写的内容,指导学生融入生活,观察思考生活,提高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加强写作方法指导,做到写作前具体指导,写作后及时点评。

3、阅读与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阅读的积累,写作犹如空中楼阁;写作是阅读学习延伸,缺少写作训练再多的阅读也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知识范围大小,认识水平高低,思维品质优劣,写作能力高下。中学生作文能力能否优化,有赖于观察、阅读、想象、创造、表达以及从属能力等作文结构能力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正如“木桶理论”所揭示的,构成木桶的哪一块木板都不可或缺,也不可太短,否则,必然影响木桶的容载总量。这些能力结构因素统筹兼顾,同时培养和训练,作文能力的后劲才足,作文的能力目标才可达到。

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持之以恒、练笔不止,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使阅读为写作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结合起来有以下几种方式:

1、写读后笔记。写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

2、仿写。初中阶段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局部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这几个点进行分项仿写。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

3、扩写和缩写。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缩写,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基本结构,顺序和体裁,对长文章压缩,使之成为短篇短段。

4、续写。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的结果既符合情节的发展,又融入了自己的想像,给文章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周期性较强,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广积博蓄,厚积薄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给阅读方法,用好教材这本范本;教师还要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

用和展现,所以写作比听、说、读等能力更难让学生掌握。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谈谈我是如何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的。

二、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几种做法

1.诵读融意境,背诵积文句。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新闻、童话等,课本上的所有的现代文都应该诵读,以此来感受记叙文事件的曲折,议论文的严谨,散文的优美,诗歌的激昂,新闻的庄重,童话的神秘。记得吉林省教育学院的张翼健说过“朗读不仅是感受、理解课文的需要,而且是一种美感与气质的熏陶”。朗读是一种嘴、眼、耳、心的综合性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生动性,使读者整个身心融于作者创造的美好意境中。

如峻青《海滨仲夏夜》开头部分把霞光照耀的海面比喻成“霍霍燃烧的火焰”,把大海写得亮起来动起来,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一幅立体的活动的画面会呈现在脑海里:大海是红色的,天空是红色的,波浪涌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朗诵让我们沉醉。

朗诵不光使学生深刻体验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还使学生理解了文字的形象美、意境美。

背诵则让学生把精美的典范的标准的现代汉语语言牢牢地印在心里。

“你听过蒲公英熟透的声音吗?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你一定会听见的》)

“曾经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经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经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浪之歌》)

像这样意境优美,思路开阔的文段比比皆是。这么好的语言资源是多么应该珍惜呀。

2.分析抓灵魂,理解重思路。灵魂——即作者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作者的感悟与思考往往集中于一段或几段中,其他段落则围绕此段展开。只要对此段反复诵读,学生就能够迅速掌握全文的结构,积累优美语言。如《一束紫罗兰》一段是这样的:

“我探身向前,想看看是撞着什么人。原来是在离汽车几步远的地方,在被匆匆而过的春雨冲洗得干干净净的柏油马路上,有一小把紫罗兰。阿斯洛尔走过去拾起来,回到了驾驶室。在他那双黑黢黢的大手里,花显得那么娇嫩,那么弱不禁风。他朝花束吹了吹,努出嘴唇去碰了碰,吸入一口芬芳的花香,然后把花小心翼翼地放在挡风玻璃前„„”

“不知是谁扔在路上了,多可惜呀„„”

本段细致刻画了阿斯洛尔对花的喜爱。阿斯洛尔是个有双黑黢黢大手的司机,为什么他对花的热爱引起作者的关注?找出有关段落。我为什么和阿斯洛尔在一起?找出相关段落。两个问题分别是文中的两个层次。阿斯洛尔在我的印象

我总是把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师教起来省劲。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永远鲜活,才思不竭,情操高雅!新课标实施以来,更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现在课内使用的语文课本,所提供的阅读量和要求的写作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量涉猎课外语文知识,广阅读.多写作,而在语文学习中,6、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使阅读为写作服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多读,积累素材

对于阅读能够带给写作的益处,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从表达与内容的角度分成四点来阐释:

其一,“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就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其二,“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其三,“吸收‘思想’(包括各种知识)”。其四,学“思路”,即条理。“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对于小学生来说,吸收快,多读了,接触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的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精读,选择材料

多读未必都有益,关键得看你读什么。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读什么”,是围绕培养写作能力来谈的,所以还得提出一定的要求。

张中行先生说:“所谓读好的,一方面是内容好,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长见识,向上;一方面是表达好,确切,简练,生动,能使人清楚了解,并享受语言美。”小学生善于模仿,模仿是他们的年龄特征,是学习过程中的合理需要。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引导他们的阅读取向。

首先是能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为写作提供范例。无疑教材就是这样的范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观察、研习、化用(能动模仿),可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获得语言和语感的积淀,为学生写作找到拐杖和依靠。其次是富含优美的句子,便于学生积累的文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类的阅读积累,能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语言素材库。第三,文以载道,能帮助学生明理的小寓言,小故事值得多读。

三、研读,钻研材料

多读固然好,有选择的精读也好,但所有的读,都不能带着休闲的心态,浮光掠影“看热闹”式地“虚看”,应该是潜心其中,“看门道”式地“研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指导他们调动情绪,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稿.只有这样,读的吸收才能辅助到写的倾吐上来.否则你就像很多传达室的报刊收发员,阅书

花,还得有一番“啃”书的本领。“啃”,就是啃一类书,用书中的个性来熏染自我的个性。啃的过程,是快乐获取的过程。要获得快乐,就要迎难而上。因此,啃书,就是下苦功夫咀嚼书,战胜阅读中的种种障碍,进入书中的内在世界,只有有了发现,才能有所创作。因此,我们说阅读与写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体验

这种体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体验”。韩愈曾作诗勉励他的儿子说:“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意思是说,作为人如果不能通过诗书来通晓古今历史、人情、风貌、知识,那么与马和牛穿上衣服没什么两样。不读书无以为人。读书,可以升华我们的情感,能够引发我们的睿智,可以观照我们的现实,更可以丰富人文知识、认识整个世界、看清脚下的位置;读书,可以让我们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消除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髓,丰富人类的共通人性,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读书这种跨越时空的体验是任何一种学习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当学生把阅读时的感受或体验最深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出来,这就形成的最初的表达;另外,因为阅读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联想到自己与身边人的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拓展并丰富着阅读体验。将这样的共鸣和拓展记录下来,这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这两种表达,无形之中促成了我们写作的情感素材和材料素材。

启迪

生命是一个不断成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好书还是我们的师长、朋友。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某一句哲言;某一个人物,某一段故事,某一次真情独白------都可能碰撞学生敏感的心灵,拨动他们智慧的琴弦,让他们懂得许多------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因此,通过读书,可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首先,通过读书,可以让学生构建一种道德标准,至少让他们懂得在自利的同时也要利他。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那位从前的刘大叔,后来的宗月大师,达到了道德境界,并开始超越道德境界了。他先前处于好善乐施,后来就发展成为禅心、佛性了。其次,读书可以让学生养成全面辨证的思维习惯。第三,读书可以让学生学会逆向反思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可以利于孩子们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写作、在他们内心深层和创造性的生活中写作、在批判和反思的生活中写作,那么作文立意也就具备了深度、宽度和厚度了。

借鉴

同样一件事情,在这个人笔下波谲云诡,动人心魄,而在那个人笔下却如一潭死水,令人生厌;同样一个角色,在这个人笔下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而在那个人笔下却形同瘪三,面目可憎。造成这种写作效果上强烈发差的原因很多,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写作艺术的运用。写作艺术高,则三分事可出十分效果,反之,则十分事只可出三分效果。而写作艺术的核心是写作技巧,但是写作技巧的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可操之过急的对学生进行纯粹技巧的传输,更应注重他们心灵的流动,“以情育文”。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范文阅读,让他们在耳濡沫染中完成对写作艺术的借鉴。

创造

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名著”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应是一种发现,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这种阅读过程,既是生命张开的过程,是感官与心灵充分触摸和延展的过程,是提供生命前进时永葆敏锐和鲜活的过程,也是学生

来,这种具体入微的感觉、感受、感悟------我们要引导学生随时记录下来。阅读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一种形态,更是生命的一段旅程,读书的同时,更是在读自己的喜爱,读一颗颗或伟大或平凡的心灵,更是在读自己,读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写出读书人之“心”。我们知道,生命的历程中,人与书的缘分或际遇,实在可以称得上是赴一场宴会,如此读好书就如同赴一场人生的盛宴了。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用阅读来提升生命高度,那么他写出的作文也是失败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显示读书之“界”,才能真正体现作品的真、善、美。本文来自: 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网()详细出处参考:

8、浅淡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张行华

重读轻写、读写割裂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阅读费时费力,写作成了附庸和装饰,其结果是写作依然是学生头疼的事,以致于写作水平提高不快,语文难学,作文难教。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以为有效的办法是:读写并重,以读促写。

其实,古人早就明白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他们对阅读与写作是十分重视的,而且把读与写紧密联系起来,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一条根本途径。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读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文章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古人对阅读与写作的论述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然,这里所说的阅读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课文阅读。它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本”为本的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适时地引进生活中的新教材,让学生多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特别是报刊上的新鲜时文,也应引导学生自觉地阅读。

那么,阅读对写作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一、通过阅读培养写作兴趣

许多写作水平高的学生的创作兴趣都是从阅读文学作品中开始萌发的。书中那些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具有文采的修辞语句,精巧新颖的个性化创作,都吸引着学生,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这种产品就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有新的创意,能充分展示个性,而非人云亦云的东西。既然如此,那就必须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同时也让别人感动。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不说假话、大话、空话,不写虚情假意的文章,要让学生认真用眼睛去观察社会、感受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进而用笔表现美。让他们关注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美的感受,痛苦的经历,执着的追求通过文章反映出来。有了强烈的创作动机,一篇又一篇优秀的文章才能产生,以读促写,写而促读,读与写产生了良性循环,阅读与写作才能给学生带来乐趣。

二、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广阔无垠,无比丰富的,犹如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素材就必须学会观察。学生观察生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意观察,一种是无意观察。有意观察要“授之以渔”、“授之以法”。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引导学生重点揣摩“雪地捕鸟”几个动词后,要求学生学习准

上一篇:八年级数学(上)教学工作总结_文档下一篇:学校排球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