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试题(精选9篇)
小学语文阅读试题 篇1
小学语文阅读试题
“美人鱼”,这个美丽而浪漫的名字,曾经使许多人产生过美好的幻想。其实,“美人鱼”的确存在。不过,它不是人,而是一种珍稀动物。它同我国的大熊猫、东北虎一样需要人类的保护。读读短文,想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它使你想到了什么。
暴风之夜的“美人鱼”
“美人鱼”在人类的传说中是一种具有鱼尾的美丽生物,它妩媚、善良,常常在浩瀚的大海上为所爱的情人凄婉高歌……事实上“美人鱼”就是生活在大西洋及印度洋海域的海牛,也有人称它为“倪艮”。
39岁的`西班牙海洋动物学家凯特被关在海船里。这艘海船本来是帮助凯特来这“美人鱼”岛研究“美人鱼”的。可前两天,船长肖兹克突然与臭名昭著的专门偷猎珍稀动物和钻法律空子的非蒙尔公司的季克联系,合谋捕捉“美人鱼”。在他们收网的时候,凯特用香水机智地搭救了海牛,结果被他们关了起来。
这个晚上,两艘船上的水手们在甲板上喝酒、玩闹,凯特却闷在船舱里想着怎样制止肖兹克的行动。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灾难正渐渐逼近他们。
深夜,凯特忽然被一阵剧烈的颠簸惊醒,她马上意识到“淘斯特”号遇上了海上风暴。凯特拼命砸着舱门,混乱中有人给她打开了门,大概怕她无法逃生。凯特冲上甲板,只见海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空中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两艘船在大海中上下颠簸,就像两片树叶微不足道,而更可怕的是风暴的势头越来越大,显然,两艘船误闯进了风暴的漩涡!
“淘斯特”号上,肖兹克和四个船员乱成了一锅粥,他们不知道哪里是风暴的中心,哪里是风暴的边缘。只能凭经验顺着浪头满舵前进,不料船头的浪却越来越高,已达3米以上。
正在这危急时刻,凯特好象听见了一阵歌声,她心头一惊,以为是自己的幻觉,但歌声却绵延不断,并且似曾相识。在海涛声中,一阵飘渺的歌声婉转凄凉,若隐若现,仿佛一位痴情的少女在等待夜归的情郎。凯特猛然醒悟了——那是海牛在歌唱!凯特脑中电光一闪,神话传说中“美人鱼”能预测风暴,它会将海船引领向安全海域。凯特立刻跑向驾驶舱,朝着掌舵的肖兹克喊道:“你听!是它们!是海牛……”肖兹克一脸疑问。凯特顾不上给他解释,抢着打开探照灯,在海面上仔细地寻找着。船越过几个波峰后,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看见,在距船2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群黑压压的动物在海中随波浪起伏游泳。
肖兹克命令船加速驶近。这果然是一群海牛,大约有十几头,正努力往一个方向游去,边游还边回头张望着渔船,仿佛在招呼他们快去。
凯特大叫道:“跟着它们走!跟着它们走!”
肖兹克似乎明白了什么,立刻命令船员道:“全舵前进,跟着海牛!”并向季克也发出了尾随的信号。
在波涛汹涌的海面,海牛们在前边游着,两艘船在后面跟着,他们似乎胸有成竹,不紧不快,优哉游哉,随着波浪一起一伏,仿佛在海水中冲浪——那是怎样的一派景象啊!凯特暗暗感慨造物主真是公平,即使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在特定时候竟也不如表面看来愚钝无知的动物。
也不知过了几个小时,海面上的光线越来越明亮,海面也越来越平静。终于,凯特说:“你知道吗?希腊神话中,人们历来就说‘美人鱼’可以给亲近它的人带来好运,也会让亲近它的人变得更美丽……”肖兹克久久没有说话,只是转头喊道:“转舵,返航!”
1、给下列字加上拼音。
颠簸( ) 漩涡( ) 痴情( ) 预测( )
2、用横线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3、用波浪线划出描写“美人鱼”在海洋中向前游的句子。
4、将下列划线的词语换个说法。
(1)它常常在浩瀚的大海上为所爱的情人凄婉高歌。( )
(2)在波涛汹涌的海面,海牛们在前边游着。( )
5、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
6、将下列句子中带点的部分用成语形容。
(1)正在这危急时刻。( )
(2)凯特猛然醒悟( )
(3)船越过几个波峰后,所有人都惊呆了。( )
7、联系上下文理解画线词语的意思。
(1)两艘船在大海中上下颠簸,就像两片树叶微不足道。
(2)凯特脑中电光一闪。
8、凯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9、终于,凯特说:“你知道吗?希腊神话中,人们历来就说‘美人鱼’可以给亲近它的人带来好运,也会让亲近它的人变得更美丽……”就这句话谈谈你的看法。
10、“肖兹克久久没有说话”,他在想什么呢?
11、你认为季克会改邪归正吗?为什么?
12、这篇短文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小学语文阅读试题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那么, 如何有效落实这些目标进行阅读试题的编制呢?笔者通过对阅读试题命题现状的透视, 作了一些实践性的探索。
阅读试题命题现状透视
【试题传真】
1.认真阅读短文, 完成下列题目。
(1) 看拼音写词语。
(2)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错别字, 并修改在横线上。
(3) 把文中带问号的句子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
——二年级试题《我爱我的家》
2.阅读短文, 完成练习。
(1) 初看文题《小鸟, 我们的朋友》, 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了吗?请选择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2) 小鸟是人类的朋友。你真心喜爱小鸟吗?如果喜爱, 请你做下面几道题:
A.写出几种自己喜爱的鸟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请你为“爱鸟日”活动写两条宣传标语。 (多写不限)
——六年级试题《小鸟, 我们的朋友》
【透视思考】
新课改以来, 随着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研究, 语文试题命题的研究也随之跟进, 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就试卷的整体而言, 大多数试卷的命题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冷面孔”、“单一面孔”, 努力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呈现于学生眼前。但是, 就阅读测试命题的本质来看, 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水平测试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阅读测试普遍存在以下两种现象:
1.泛化——包罗万象, 重面面俱到, 缺“语文味”。
目前, 好多阅读试题的命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套路:选用一两篇文章, 从字词句段、标点符号、语法、修辞、理解、感悟等方面命题, 按部就班, 面面俱到, 什么都考, 抓不住重点。
如上述试题1, 看拼音写词语、修改错别字、改换句式, 这些题目完全可以脱离短文的语言环境独立进行测试, 没有从真正的阅读能力视角出发进行考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由此可知, 阅读测试的命题出发点, 必须是考察学生的“阅读力”——搜集力、解读力、思考力、评价力。比照这一评价目标, 目前的许多阅读测试题普遍缺乏“语文味”。
2.虚化——避实就虚, 重形式翻新, 轻实质研究。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 一些题型借着“人文化”的口号, 形式不断翻新, 但命题教师的深入思考却没有及时跟进, 导致只重形式创新, 轻实质研究。
如上述试题2, 让学生提问, 应是阅读教学承担的功能, 阅读测试有必要考吗?况且这样的命题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 不能真正衡量学生的质疑能力, 缺乏“效度”。又如, 为“爱鸟日”活动写宣传标语, 命题的创意不错, 能从应用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 但由于命题重视了形式而忽略了实质, 没有提出明确的表达要求, 比如字数多少、表现手法等等, 要求过于宽泛, 因而也不能真正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试题命题有效性探索
透过现象看本质, 繁华落尽见真淳。如何摆脱那些偏离语文本位、忽视考察实质的弊病, 真正基于生本, 把握目标, 进行阅读试题的命题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遵循课程标准, 把握阅读评价目标
1.紧扣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 科学体现学段特点。
【试题传真】
(1) 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短文的内容 (不超过20字) 。
——四年级试题《一碗馄饨》
(2) 短文中加点的几个词都用得很恰当,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加以赏析, 结合短文说说它好在哪里。
——六年级试题《洁白的木槿花》
【命题思考】
目前, 第二、三学段的阅读试题普遍存在着命题目标不明的现象, 究其原因, 是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对于阅读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到位。
上述两个阅读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学段教学目标。试题 (1) 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意, 直指阅读力的核心——搜集力, 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试题 (2) , 则要求学生选择赏析加点词, 是对阅读力重要指标“评价力”的检测。到了第三学段, “理解词语”就不仅仅只是“理解”了, 而且还要体会其表达效果, 辨别其感情色彩,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试题的命题, 既要注意阅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细心区分各阶段目标之间的异同点, 精准体现其“螺旋上升”的特点;还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在这个学段, 教材教到什么程度, 学生掌握哪些能力, 都要做到科学有效, 从而准确把握阅读试题命题的“导航标”。
2.紧扣阅读评价的本位目标, 努力体现能力核心。
【试题传真】
母豹的精神让我们为之动容, 如果动物界进行“感动年度动物”的评选, 请你模仿借鉴下面例子为母豹写一段颁奖词。
例: (给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的颁奖词, 略)
给母豹的颁奖词:
——六年级试题《母爱的距离》
【命题思考】
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低, 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呈现的。阅读试题, 要努力检测学生的“言语综合素养”, 体现语文的应有之味。
上述试题, 既具有综合性, 又具有开放性, 综合了学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首先是对材料的整体感知能力, 写颁奖词必须要读懂故事内容, 整体把握故事主人公的形象, 感悟其精神;再次是必须运用恰当的、精练的语句进行表述, 符合颁奖词的要求, 是对语言综合灵活运用的检测。试题语文味浓, 体现了阅读评价的学科本位。
那么, 就阅读评价来说, 究竟怎样紧扣本位目标, 把握哪些清晰的要素?笔者认为, 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对阅读材料的感知。即对文本材料的激活, 通过阅读, 扩充词汇量, 将“消极语汇”激活为“积极语汇”, 如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句子等;
(2) 对阅读信息的筛选。即能透过阅读材料的诸多信息, 把握关键性的内容, 如文中关键词句的筛选、重组等;
(3) 对潜在信息的探求。即能把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信息 (包括情感) 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能力;
(4) 对文本信息的归纳。即对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重新梳理, 重新表达, 如概括阅读材料的大意, 基于语境的词句重组等。
(5) 对阅读材料的鉴赏。即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创造性、主体性的思考和解读, 进而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想法和新的感受等。
基于以上阅读能力的几个要素, 阅读试题的命题应努力从“整体感知——筛选信息——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这样的能力层面进行, 真正检测学生的“阅读力”。
二、“三维”有机统一, 体现语文课程特点
1.固本正源, 落实知识技能检测。
【试题传真】
(1) 根据拼音, 在短文方格处正确、工整地写出汉字。
“潮来了!”随着一声喊叫, 的人群一下子起来……
——四年级试题《钱塘大潮天下奇观》
(2) 阅读短文, 完成下列练习 (部分) 。
仿照课文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句式, 你能写上两三句话吗?
——六年级试题《匆匆》
【命题思考】
阅读需要积累, 也应体现在阅读试题中。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广读熟背, 强化积累, 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所验证。因此, 阅读测试命题应注意语言积累与实践运用的相互结合, 体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检测。当学生有了比较丰厚的语言知识储备, 自然会左右逢源、文思泉涌, 最终达到在积累中创新的目的。
阅读测试的命题要注重培养能力。要依据课程目标, 紧扣教材内容, 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兼顾语文基本能力检测, 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如上述试题中的看拼音写词语, 就是该册教材“读读写写”中词语的活用, 对句式的仿写, 是基于主题理解之上的句式迁移运用, 体现了夯实基础知识、活用基本技能的理念。
2.相机渗透, 注重过程方法引领。
【试题传真】
阅读短文, 完成下列各题。
(1) 请先静下心来把短文读两遍,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认真作答。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张读书小卡片。可以是提纲摘要式, 也可以用表格式等。
【命题思考】
上述试题看似简简单单, 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体现了基础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某种层面上来讲,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掌握知识和能力更重要。“静下心来把短文读两遍”, 要求学生注重答题前的静心阅读, 重视的是过程, 使其养成静心默读思考的答题习惯;“做读书小卡片”既是平时阅读中的一种重要习惯, 还体现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不仅考查了学生根据要求提取信息的能力, 还渗透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和归纳语文知识。
语文课程具有浓郁的“涵养”特征, 它需要慢慢“调理”, 循序渐进。阅读试题的命题要多从语文学科的特性出发, 加强渗透, 注重过程方法的引领, 如沉入文本亲历阅读, 梳理和勾画学习时的思维轨迹, 归纳和整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3.精心设计, 体现人文关怀教育。
【试题传真】
第一站:快乐知识餐——我一定能准确而规范地把汉字写出来!
第二站:益智趣味园——我要对文中的小朋友说, 学习应该_________。
第三站:挑战聪明泉——我能读懂,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二年级试题
【命题思考】
母语教育要使学生享受到母语的魅力所带来的乐趣和动力, 命题与测试也不例外。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阅读测试命题要在保证命题科学性、语文味的同时, 关注阅读材料和试题形式的人文性。
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做到文质兼美, 文体多变, 还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人文教育。试题形式应立足人文, 以情趣生动的新姿态,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 使学生以自主、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到答题之中。如上述试题, 题型设计富有童趣, 这种充满挑战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儿童的心理, 容易引起儿童探索的欲望。
三、注重开放视野, 检测整体语文素养
1.基于教材, 向课内外开放, 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
【试题传真】
(1) “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 强调了_______,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___________的特点。
(2) 朗读这段话的语调应该是 ( ) 。
A.平静B.激昂C.忧伤D.喜悦
——六年级试题《只有一个地球》
【命题思考】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依托, 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的凭借。语文教学必须尊重教材, 用足用好教材, 在此基础上再向课外开放, 适当超越。作为小学语文的考试应该是水平的测试, 不能过于注重选择和甄别的功能, 不宜随意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
阅读测试的命题要向课堂开放。学生在阅读课上习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 在考试中均应得到相应的检测, 以体现“学考合一”的思想。如上述试题中的“本来”一词的内在含义和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把握, 是第三学段说明文阅读的要点, 亦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本题还联系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书面考查学生的朗读技能, 衡量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及对作品情感的正确把握能力。
阅读试题的命题还要努力建立课本与课外的联系, 以教材为基点适当向课外开放、向生活开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理解, 在特定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2.组块检测, 向总目标开放, 体现深广的阅读理念。
【试题传真】
阅读一组短文, 答题 (短文略) 。
(1) 蝉和狐狸 (2) 狐狸和葡萄 (3) 狐狸和葡萄
第1~3题, 分别阅读第 (1) ~ (3) 则寓言故事, 包括语境中选词、关键词理解、想象补白等题型。第4题, 综合答题, 感受寓言特点, 比较狐狸的不同形象。
——六年级试题
【命题思考】
小学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和“拥有一定的阅读量”两大块。从“质”和“量”的角度出发, 阅读试题的命题不应囿于单一的、短小篇幅的材料阅读, 而应走向更真实的、具有广度、深度的实质性阅读。为此, 阅读试题的命题可以努力尝试组块阅读, 努力使阅读“增量”, 使语文教学“增量”。
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测试题 篇3
1.给文中的空处加上标点。(6分)
2.用“~”画出最能表达本段意思的句子。(2分)
3.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4分)
( )( ) ( )( )
作溜
( )( ) ( )( )
4.填一填,写一写。(4分)
我发现“来来往往”既是叠词,而且里面还含有一对反义词,我也能写四个这样的词 、、 、 。
5.联系上下文写一写你对“形态各异”的理解,并用它说一句话。(4分)
(1)形态各异
(2)
古人的诗文赞美荷花的的确不少。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而,我却更爱荷叶。
如果没有荷叶,只剩下一支光杆荷花,孤独无依地站着,就显得单调。()没有荷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长不出这些漂亮的荷花。
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久旱初雨,对像珍珠一样宝贵的水,它们一点一滴都不沾唇。它们总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来,留给湖中的鱼儿。风雨袭来,它们紧紧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吹雨打,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荷花。烈日吐火,它们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荫凉处的鱼戏虾游。
荷叶作为药材,可以清热去火。荷叶作为特殊的包装材料,不怕水浸,不怕油污。用荷叶煮成粥,碧绿馨香,清爽可口……
当人们欣赏荷花时,荷叶从不计较、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它总是默默地战斗。
荷叶是美的,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心灵美。(),我更爱荷叶。
1.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2.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4分)
(1)粥,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再查画。
(2)污,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
3.写近义词。(3分)
确实——()保护——()保存——()
4.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5.用“~”画出文中写荷叶用途的句子。(2分)
6.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写出荷叶的特征。(6分)
颜色 ,形状,质地 ,整个自然段采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生长习性。你能仿照这样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吗?
7.“荷叶是美的”指的是 。“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心灵美”,“心灵美”指的是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赞美荷叶或荷花的诗句 , 。(8分)
在6500万年以前,地球上生活着一种爬行类动物,那就是恐龙。人们常常认为恐龙只是一种身体庞大、行动缓慢的动物,其实是错的。恐龙有的很大,比十几头大象加在一起还要大;有的却很小,和一只鸡差不多。有的恐龙飞,我们称做翼龙;有的恐龙生活在水中,我们称做鱼龙;有的恐龙就像牛呀、马呀,只吃树叶和草类,那是草类恐龙;有的恐龙就像老虎、狮子一样,专门捕食别的动物,我们称做肉食类恐龙。恐龙的种类有好几百种,样子千奇百怪。
1.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写序号)(8分)
称心( ) 称赞( ) 对称( ) 称职( )
称雄( ) 称号( ) 称快( ) 称谢( )
2.照样子组字、组词。(6分)
例:龙:拢(靠拢) 茏(葱茏)胧(朦胧)
是:() ()()
会:() ()()
3.在错字下面画横线,把正确的字写在( )里。(3分)
绶慢()冀龙()哺食()
4.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深: A深度B深奥C(感情)深
(1)这本书很深,我们还看不懂。( )
(2)他们两个人常在一起,感情很深。( )
(3)这口井有8米深。( )
5.写近义词。(3分)
庞大()错误()缓慢()
6.根据短文填空。(6分)
恐龙种类有 种,样子。文中介绍了, ,。
7.用“~”画出描写恐龙大小的句子。(1分)
1.成语妙答。(5分)
(1)成语 是说蛇本来没有脚,但画画的人却给它加上脚。
(2)“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是 从秦王那里要回了和氏璧。
(3)炎帝的女儿游泳时淹死在东海,化为鸟,衔来西山的木石想填平大海。这个故事就是成语 的来源。
(4)一般来说,“昙花一现”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
2.行千里路 读万卷书。(3分)
(1)“匡庐天下秀”赞美的是()
A.嵩山 B.泰山 C、.庐山 D.华山
(2)下列不属于我国佛教四大名山的是()
A.峨眉山 B.普陀山 C.五台山 D.恒山
(3)“五岳归来不看山,()归来不看岳”。
A.泰山B.华山C.黄山 D.天山
3.心系奥运。(8分)
(1)连一连
郭晶晶体操冠军
张怡宁射击冠军
杜丽跳水冠军
杨威乒乓球冠军
(2)填一填
奥运会每 年举办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口号是 。
4.吟诵古诗。(4分)
看到春天的美景,你会吟诵古诗:
, 。
看到一泻千里的瀑布,你会吟诵古诗:
小学语文阅读试题 篇4
一、整体情况(命题依据,考察范围,知识点及分值)
2013年新庄小学教学质量调研检测六年级语文试题由县教研室统一命题。试题以2013北师大版课标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职能,对全校六年级67名学生进行了语文阅读部分专项监测,监测卷共分为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第二题课内阅读,第三题一篇课外阅读三部分,分值各占50分,20分,30分。通过检测我了解了学生的阅读现状,这样的专项检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状况。
二、调研情况(主要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教学启示)
(一)主要成绩
第一部分看拼音写词语,相对失分较少,学生多数能认真规范的书写相应的词语,整体的卷面字体的书写和整洁程度有所提高,个别学生的钢笔字写的美观,漂亮。第二部分课内阅读,把它作为整个阅读监测的一部分,它借助学生熟知的内容,监测学习方法的运用,整体理解和极少数的深度理解,学生的多元解读,从卷面回答情况看,学生掌握的较扎实,可见教师在对学生语言文字体会及运用方面进行了有意识的训练,尤其是填空中的说明方法的运用和拓展以及多项选择题中有关写法上的回答,学生回答的较准确,失分较少,相对掌握的比较好,也看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体提高。
第三部分课外阅读共分为8个小题,从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理解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的不同用法,对语言材料的归纳概括和多元解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监测。
(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从学生完成试卷的情况看,书写不规范导致
错别字现象。
第一部分词语和课内阅读填空部分出现错别字,比如“鼎”,“肺”的书写等。导致这些失误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平时书写马虎,对字形观察不够仔细造成的。
建议:
(1)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力争写一字,对一字,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良好书写习惯和书写态度,我认为要对易错,易混的字进行特别指导和提醒。
(2)做好书写的评价工作。
(3)提高教师自身的书写水平。
2、课内阅读在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机会方面力度不够。课内阅读是根据课文的教学重点,学段目标出题的,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学生的回答欠完整,其表达效果不能准确完整的描述,多项选择题中,领悟写法特色方面回答有多选,漏选现象,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上做的力度不够,阅读教学的实效应是在读中有所得,表现在知识的获取,能力的练就,情感的熏陶等方面,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建议:
(1)阅读教学在品味语言过程中还要领悟写法,这在高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领悟作者行文走笔之法,体会其好处和效果,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这么好,让学生既理解掌握了文本的意思,又能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
(2)我觉得要真正沉下心来钻研教材,依据新课标中的年段目标,单元目
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再结合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让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理解词语,运用标点,提出问题,把握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等一些基本的阅读能力,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课外阅读的第一题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审题,没有联系上下文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推想词语的意思,词语理解能力是阅读的基本功,下面的根据文本内容所做的概括,总结及领悟表达的题目学生出错也较多.原因是学生不能梳理语句的层次,语感不强。建议:
(1)要注意学生良好答题习惯的培养,认真审题,认真答题,题目不漏做等,良好的答题习惯将会大量减少不必要的错误,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
(2)教师要吃透学段目标,对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借助课堂教学来进行能力的培养,读懂内容不停留在内容的表面,要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受,还应有意识的了解作者的用意,表达方式以及表达效果。
(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应该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培养语感。
(4)加强课外阅读。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到要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小学阶段共145万字。
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 篇5
西山是我神往已久的胜地。郭沫若曾赞美西山是仰卧在滇池边的睡美人,青丝散
垂在万顷碧浪之中。山上终年郁郁葱葱,华亭寺、古华寺、三清阁等名古刹古寺掩映在茂林修竹深处。登上悬崖峭壁上的龙门,远眺浩渺空阔的滇池,水天一色风光绝佳。但最使我关注的还是西山深处安息着人民音乐家——聂耳。
盛夏,山区的气候像孩儿脸,说变就变。在昆明上车时天气晴朗,车到西山脚下却下起倾盆大雨。上山之初,我披上雨衣顶风冒雨上山了。雨中的西山显得更加幽静。爬了1小时,便来到聂耳墓地了。前来瞻仰聂耳墓的游人很多。穿国林阴小道一走进聂耳纪念馆,耳旁就仿佛响起雄壮的国歌旋律。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19生于昆明,自幼爱好音乐,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1938年其骨灰被安葬于西山碧鸡山麓,1980年5月15日迁葬于此。
步出纪念馆,天放晴了,雨后山林葱翠欲滴。我沿着弯弯曲曲的林阴小道来到墓地前,眼前一亮,苍松翠柏环绕中,一座洁白的大理石聂耳塑像矗立在鲜花芳草从中。中午的阳光泻进寂静的山林中,塑像显得更加生动传神,身披大衣的聂耳正低着头沉思,像在构思创作新的`乐曲,也许是在担忧祖国的命运。我环视一周,选择了右前方位置,凝视了许久,脑海里涌现出电影《聂耳》中赵丹扮演的聂耳在油灯下激情奋笔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银幕上蒙太奇手法展现了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中华儿女抗日救国与日寇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至今思来,电影《聂耳》的艺术魅力仍使我热血沸腾,我稳稳地举起照相机,全景构图摄下这难忘的一刻。
摄完我又往墓碑走去,墓碑前24级台阶象征着聂耳24岁的年轻生命,黑色的大理石碑上刻着郭沫若手书的“人民音乐家之墓”。墓碑前一群青少年正在宣誓,庄严的国歌的旋律永远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
1.作者为什么说:“西山是我神往已久的胜地”?
2.细细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西山美景的?
3.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关注”一词与开篇哪一个词相呼应?请在文中划出。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当你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对其旋律感受如何?试作评说。(可从艺术魅力和创作背景及历史价值的角度去谈。)
参考答案:
1.风景秀美,多名刹古寺,有聂耳墓、塑像和纪念馆。
2.从引用、直接描写和登高远瞻等角度描绘。
3.神往已久
4.想象、联想
珠子的舞蹈语文阅读试题 篇6
国王接纳了一个老人的进贡。据老人自称,他代表他所在的那一方土地上生活的臣民,表达对国王的拥戴,这两颗珠子便是明证。
国王占领这个王国,屡受刺杀、谋害,他觉得这个王国处处隐匿着敌人。他还是第一次看臣民的忠诚表白。
老人说:陛下,我这一对珠子是家传珍宝,它们一碰着毒药就兴奋,兴奋地跳舞。
国王大悦。他现在时常面对膳食提心吊胆,已有数名侍从中毒身亡。他进食前,必须有侍从先品尝把关。国王立即安排了放毒药的菜肴。
果然,两颗珠子浸入菜肴,便一跃而起,兴奋不已地蹦跳,在桌上此起彼伏,像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王宫舞女,跳得姿态优雅,还不时地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
两颗珠子成了国王的忠实侍从,这个秘密只有国王知道。可是,还是不断地有人自投罗网,隔数日,两颗珠子就对送来的菜肴跳舞。国王立即发旨追查投毒罪犯——膳食房的厨师、帮手,又牵连各自背后的王宫官吏,一抓就是一串子。
很快,王宫上下,都知道了那两颗珠子。国王便对两颗珠子宠爱有加。他要求保管珠子的侍从:珠子享受王亲的同等待遇。珠子是物件,无法加官奉禄,但是,在形式上珠子的政治、生活待遇已超过了宫内的宠臣。
珠子沾满油珠和饭屑。侍从当着国王的面给珠子“净身”,那是用羊奶或驼奶又浸泡了鲜花的花瓣制成的净身液。国王最后会捧着珠子吻一吻,那是无限的深情。国王觉得珠子维系着他的生命。侍从在替珠子“净身”的过程中,稍有磕碰,国王便动怒。
可是,国王又生出忧郁,毕竟珠子长久没有舞蹈了。国王喜欢欣赏珠子的舞蹈,而珠子一旦舞蹈,又意味着威胁的逼近。无聊至极,国王就授意在膳食中下毒,他要观看珠子的舞蹈——久违了毒药,珠子的舞蹈近乎疯狂,甚至一跃,双双落在石板的地上,敲击地板的劲头使得国王心疼。
国王不再采用这种方式了,他沉浸在对珠子的舞蹈的回忆之中,他在最后那次珠子的狂舞中感到一种死亡的气息。于是,国王格外地呵护它们。原来的“净身”仅仅是膳前餐后,他又规定,还加上早晚各一次。净身液的鲜花,有的是乡间采摘,王宫专门修建了暖房,终年鲜花盛开。
珠子已习惯了净身,甚至,天气酷热,珠子偶尔不安地跳动——那不是舞蹈,而是珠子表达它们的愿望,国王以为珠子表演了,可一旦珠子置入净身液,它们又陶醉地平静下来。国王又要求伺候珠子的侍从在天热天冷的时候,增加珠子的净身次数。珠子始终散发出特殊的芬芳,似乎珠子已吸纳了天地间花香的精华。
国王不再观赏珠子的“净身”,那是一个复杂费时的过程,他只随身佩戴着它们。
不幸终于发生了,那个不幸似乎酝酿了许久——国王中毒了。那次用膳,照常是珠子浸在膳食的碗里,珠子没有作出反应,它们应当及时地舞蹈呀。
国王腹中绞痛,他知道可怕的谋杀终于降临了。他望着珠子,说:你们怎么没舞蹈?
那个献珠的老人来了——国王早已安排老人在王宫里当差——看护花房。国王忍痛责问老人,说:你谋害了本王。
老人笑了,说:陛下,是你过分宠爱了珠子,从我的祖辈起,珠子洗浴的都是毒水,它们本来对毒药很敏感,我说过,它们一碰毒药就兴奋地舞蹈。
国王说:可,它们没有舞蹈……
老人笑着平静地说:陛下,你改变了它们的本性,它们已习惯了你安排的生活。现在,它们一碰净身液就跳舞了,你已经看不见这一点了。
国王的口中流出乌黑的血液。他的生命之火熄灭的最后那一瞬,脑子里闪过的是一对珠子的狂舞。
自主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魂 篇7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于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质疑,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去寻求答案,在质疑到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大年夜冻死了。”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该为“哭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都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去理解,并加上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蕴含可贵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示,热情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质疑,以疑激思,在质疑到解疑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激发情趣,乐于发现
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缺乏乐趣的苦差使,而主动发现则往往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这是营造阅读教学发现机制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导读《我要的是葫芦》这篇文章,先要学生用文章中“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并根据板书图示分别说说“根”、“藤”、“叶”和“葫芦”的关系:我们给葫芦施肥、浇水后,这些养料被吸收了,通过藤,送到葫芦的叶子上,叶子经过阳光照射后,把这些养料加工成葫芦生长需要的营养,使葫芦慢慢长大。这时,教师修改部分图示(摘去“叶子”和“葫芦”之间的箭头,在“叶子”旁加上“蚜虫吃”字样),对学生说,学到这里,聪明的小朋友一定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还没长大就落了。(自修改的图示,引导学生去发现)于是学生很有兴趣地自己获得了结论:“因为叶子上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葫芦的叶子,叶子不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小葫芦就‘饿死’了。”
显然,生动的图示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把“叶子”与“葫芦”的抽象关系形象化,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发现的乐趣。
三、积极探究,善于发现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同理,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固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即学生的那种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和自行发现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一位学生说:“能通过一条小船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呢?说‘孔隙’正确吗?”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师启发:“既然是‘隙’,必然是联系前后或内外之间的部分。我们得先看看这内外洞有多大,与‘孔隙’比较一下怎么样?”于是有的说学生说:“我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不觉得拥挤’等描写中,体会到外洞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则说:“课文中有‘……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等语句,这说明内洞比外洞更大。”……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充分肯定后说:“请大家想象一下,站在这样的大洞里,从外洞到内洞的通道,会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相比之下,确实那只是个‘孔隙’了”。有的还介绍了那只小船是怎样的小(上船后只容两个人并排仰卧),过孔隙时人又是怎样归纳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才获得正确答案的?”学生便齐声回答:“用了比较对照的方法。”
四、注意培养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第五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两句话就是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仅要能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比喻说明、对比说明、举例说明、列举说明等),而且还要仔细琢磨文章叙述的顺序,领悟文章表达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学生作文时能做到按一定顺序写,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培养学生领悟表达方法有很多种。有的可按事情发展(包括时间顺序)的顺序写,如《赤壁之战》《我的战友邱少云》等;有的可以按地点转换(包括空间位置)的顺序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迷人的张家界》等;有的可以按文章的不同内容或问题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如《将相和》《小英雄雨来》《冀中的地道战》等;还有的可以按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的顺写,如《为人民服务》《桂林山水》《养花》《林海》《詹天佑》等。总之,要根据情况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试题 篇8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0分)
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搁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莎士比亚的作品曾经多次受到糟蹋,因为许多代的高中生大都被迫一遍一遍地阅读《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等剧本,被迫查出所有的生字,被迫研究所有的学术注解。结果是他们从未真正地读完这些剧本,相反,他们被拖着一点一点地啃,历时数星期之久。等他们读到剧本的结尾,一定早忘了开头。应该有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惟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剧本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50%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过的地方。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通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时的景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很快读完第一遍并不神奇,也不会造成奇迹,更不能用以取代一本好书的精读。然而,迅速读完第一遍可以使以后的精读更加容易。
这种练习会帮助你在着手读书时保持警觉。你有多少次翻看一页又一页,心里却在做着白日梦,对你看过的东西毫无印象?如果你让自己被动地瞟完一本书,就势必会发生这种现象。没有人能以那样的方式领悟多少。你必须设法把握全书的条理,并将它牢牢地抓住。
一个好的读者会力求了解书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则谜语。读者的态度就像侦探寻找基本概念的线索一样,对任何能使线索清晰的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迅速地读完第一遍这一规则有助于保持这种态度。你若肯遵守,就会意外地发现,你可用极少的时间,领悟到极多的道理,而且做起来毫不费力,得心应手。
1.文中提到了莎士比亚的两个悲剧《汉姆雷特》和《麦克佩斯》,请再写出一部他的悲剧作品: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第二自然段中,“透视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四自然段运用“岔路”与“干道”的比喻,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把握整体,不要在快读第一遍时看注解和参考资料。
B.快读第一遍时。就要把握文章的内容。
C.快读第一遍时,虽跳过某些地方,但为进一步理解打开了通道。
D.迅速读完第一遍无需考虑全书的条理。
答:____________
5.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叫题。(15分)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的《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是一定要用对仗的。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惟一的字数较少但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从现代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的有166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衷而不伤;有的把较长句子精简压缩,变成四音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6.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原因有(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成语中的六个,它们的来源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成语序号(3分)
①名正言顺②开天辟地③图穷匕见④钩心斗角⑤画蛇添足⑥精卫填海⑦黔驴技穷⑧卧薪尝胆⑨落花流水
出自□□的成语:_________⑤_______⑦___________
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篇文章结构清楚,从成语的□□到□□,较为详尽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9.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5题。(19分)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徽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娇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色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面。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适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绝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10.文章开头说,“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1.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4分)
作者的独特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文化的渊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水彩画是水墨画的变种
B.作者对“江南不宜画油面”的说法有不同的见解
C.西洋画崇尚阳光,不表现风雨
D.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说明阴雨美要胜于晴日美
E.“默看细雨湿桃花”,写出了桃花强烈的色彩感
P.写“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其主要作用是反衬
答: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说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作者喜欢画阴雨天的景色,并有自己的风格,这与他长期接受水墨画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传统熏陶是分不开的。(1分)
15.文章末尾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仔细体味这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评价。(60字左右)(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1分)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6.请在下表中填人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3分)
歌楼听雨____________
客舟听雨____________
僧庐听雨____________
17.对“悲观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3分)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观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观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观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中国古代写雨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微风燕子斜。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8分)
甲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足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乙
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固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固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20.乙文中的“少陵”是指_________(人名)。(1分)
21.甲文中,郑谷建议齐己,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2.乙文中,“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一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两则古代诗话告诉我们,写诗作文要善于向各类入学习,甲文所指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所指对象是_______________。(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4—27题。(17分)
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竭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于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断,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予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24.写出下列加括号词在句中的含义(3分)
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______不(旬日)必见_______
(已而)道平生______
25.“不自意全”这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
B.自己没有把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
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答:________
2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世人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巢谷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一上册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9
(一)小名(3分)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得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miáo)儿。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竞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我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4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然。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追着,跑着,挥动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本文贯穿全篇的线索是。(1分)
2.现在的“我”为什么不喜欢妈妈叫自己的小名?联系全文概括出两点原因。(4分)
(1)
(2)
3.作者是用哪一具体事例来说明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不超过3个字。(2分)
4.“我”曾两次抗议妈妈喊“我”小名,这两次抗议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妈妈的表情如何?(摘引原文回答)(4分)
第一次抗议的语气,妈妈的表情;
第二次抗议的语气,妈妈的表情。
5.为什么妈妈在送别“我”的时候脱口喊出了“我”的小名?(2分)
6.结尾一段中的“什么东西”应该是指什么?(2分)
(二)(3分)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那年,女孩刚上大学,她住在有六个人的宿舍。另外五个女孩家里的条件都非常好,而女孩家里很穷。她的穿着非常朴素,人长得瘦小而且有点儿黑,除了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女孩跟打扮漂亮的舍友比起来,就像是天鹅群里的丑小鸭。
③正因为这样,女孩很自卑,脸上总是挂着忧郁的神情。她尽管努力,但成绩平平。
④女孩的舍友陆续地过生日,她们在高档的卡拉OK厅或充满浪漫情调的酒吧开生日Party。女孩参加Party的时候,总是坐在角落,默默地看着鲜花、礼物和祝福一齐拥向幸福的寿星。
⑤而女孩的生日总是被人忘记,因为她自己也常常遗忘了它。女孩偶尔也会有想起的时候,她不奢望开一个生日Party,但她希望有一天,有一个人忽然记起了她的生日,送给她一张贺卡,对她说“生日快乐”,女孩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从没有一个人为她这样做。有一次,她的生日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她的舍友忽然想起,问她:“你的生日是不是已经过了?”女孩愣了一会儿才想起自己的生日的确早已过了。于是大家淡淡地笑笑,不了了之。
⑥在大三上学期的一天,女孩坐在图书馆一个靠窗的位置,认真地看书。那天,外面的阳光灿烂而明媚,透过玻璃照在了她的身上。女孩因这阳光而心情明朗起来,她转头望着窗外,只见阴密的小树林,有叶子飘飘柔柔地落下,铺满了草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碎成点点金斑,随秋风起舞。南国的晚秋总是这样的华丽而富有生气。女孩突然想起,今天就是自己的生日,二十年前的今天,有一个小生命哭泣着降临,而二十年的生命历程,更是一首美好的乐章。可是自己却从来没有发觉这种美丽。女孩刹那间醒悟,当自己一个人跋涉时,如果没有人为你祝福,那就自己祝福自己。生命的旅途常常会有挫折,会有苦难,这时候需要一种勇气,一种鼓励。
⑦女孩到蛋糕店,为自己订了一个蛋糕。剩下来的时间里,她到地摊上,买了一套衣服,很便宜,但她穿上它后,整个人焕然一新。然后她开始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学习计划。那一天,女孩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⑧晚上,女孩提着蛋糕和一袋零食回到宿舍。当她把蛋糕摆在桌上时,舍友惊呼:“今天是你的生日?”女孩微笑着点点头,于是大家都围拢过来,祝福她生日快乐。因为没有一个人记起她的生日,因此没有一个人准备礼物,但女孩心中早已溢满了幸福。女孩在摇曳的烛光中许愿,祝福自己勇敢、快乐并坚韧不拔。
⑨从那以后,大家发现女孩似乎变了一个人,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人也变得越来越美丽。女孩开始参加学校的各种大赛,获得了许多的奖项,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后来,爱好文学的她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再后来,女孩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梦想慢慢实现,即将踏上人生的另一个旅途时,女孩终于牢记二十岁生日那天对自己说的话:如果没有人为你祝福,那就自己祝福自己。
⑩而这个女孩就是我,如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写下这段文字,感谢生活,感谢生活,更感谢自己,因为自己给了自己勇气和希望。
7.文章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对应的语句填空:(3分)
①以前的女孩:人长得瘦小而且有点儿黑,……就像是天鹅群里的丑小鸭。
后来的女孩:
②以前的女孩:她尽管努力,但成绩平平。
后来的女孩:
③使她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
答:
8.请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并按要求完成以下两题。(2分)
①“而女孩的生日总是被人忘记……”“从没有一个人为她这样做。”句中加点词语说明什么?
答:
②“但女孩心中早已溢满了幸福”句中加点词语“溢满”能否改为“充满”,为什么?
答:
9.第⑥自然段写道:“女孩因这阳光而心情明朗起来”,本段的景物描写中对应“心情明朗”的语句有
(2分)
10.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如果没有人为你祝福,那就自己祝福自己”这句话?(3分)
答:
11.请参考“如果没有人为你祝福,那就自己祝福自己”这句话为文章起一个题目,不超过6个字(2分)
12.女孩的故事让你读懂了什么?(3分)
答:
(三)晋祠(文/梁衡)(2分)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些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是在水上飘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年间(11),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19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侍女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三是殿前的全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起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这种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十朴优美,做工精巧。全祠除这组建筑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水母楼、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阴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
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有一座假山,山上一挂细泉垂下,就在下面立着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接水。那水注入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再如清清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吸尽百川似的`。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个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词工句丽,书法精湛,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3、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概括晋祠的总特点。(1分)
答:。
14、关于本文的结构特点,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2分)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D、平行式
15、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可是却有许多生动的描写,还有议论、抒情,请各找出一例来填入下面的横线上。(3分)
答:描写:
议论:
抒情:
16、写圣母殿的段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是由 到说明的。写园中小品的段说明顺序是:,是由 到说明的。(2分)
17、将“像地上旋起了一股烟。”中的“旋”改为“卷”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分)
答:
18、作者怎样写晋祠的水的?请做简要的分析。(2分)
答:
19、为了准确清楚地说明晋祠,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一例,并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2分)
答:
答案
一)小名(3分)
1、小名(或“我”的小名)(1分)
2、(1)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或:认为自己长大了)(1分)
(2)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或:感到难堪)(1分)
3、妈妈在生日聚会上叫“我”的小名。(2分)
4、郑重惊愕不耐烦复杂(4分)
5、因为在妈妈眼中,儿女无论长到多大,总是她放心不下的孩子,而小名则是她最自然、最钟爱的称呼,所以在道别时,妈妈仍然是情不自禁地喊出“我”的小名。(大意正确即可。)(2分)
6、对母亲的愧疚、依恋(1分)以及突然感悟到的母爱(1分)。
(二)(3分)
7、(3分)
①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人也变得越来越美丽。(1分)
②获得了许多的奖项,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再后来,女孩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1分)
③女孩在二十岁生日时,通过自我祝福,自我鼓励,给了自己勇气和希望。(1分)
8.①写出舍友们对女孩的生日一直不太关心。(意思对即可)(1分)
②“充满”只是满的意思,“溢满”的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1分)“溢满”的程度更高,更能表现小女孩无比幸福(1分)
9.外面的阳光灿烂而明媚,透过玻璃照在了她的身上。(1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碎成点点金斑,随秋风起舞。(1分)
10.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1分)这句话既是文章的中心,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在困难无助的时候应该学会自我鼓动。(2分)
11.为自己祝福(或:祝福自己、自己祝福自己)(2分)
12.人在身处困境的时候(1分)应该树立信心,学会自强自立。坚韧不拔,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2分)(也可用文章中的句子,意思对即可给分。)
(三)晋祠(2分)
13、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物浑然融为一体。(1分)
14、C(2分)
15、描写: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议论: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抒情: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分)
(用文章中的句子,意思对即可给分)(3分)
16、空间顺序由外到内逻辑顺序由概括到具体(2分)
17、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2分)
18、作者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晋祠水的多、清、静、柔四大特点,语言优美形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