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2024-05-23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共11篇)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篇1

近年来教育界人士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 尤其是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作品情感、增强语感, 为学生未来文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奠定基础。但是, 这一目标的实现, 需要革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使教学活动开展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此, 本文笔者重点分析了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 还要在对文章的表现形式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对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进行强化, 就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作品剖析、作品解读等, 使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情感的传达, 对作品进行体会和评价。由此可以确定, 强化阅读教学的确能够满足新课标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会在课堂中进行教材文学作品欣赏的同时, 适当穿插课外文学, 使学生可以对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 了解作品人物描写、情感的表达、写作风格的体现等, 长此以往可以逐步增长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 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学作品欣赏, 从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 促使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3.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因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会学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词语运用方式、人物描写等, 促使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都有所提高, 再加之学生日常学习中, 写作练习, 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逐渐提高。所以, 强化阅读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作水平。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 可以确定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综合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佳。对此, 应当以新课标为准,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进, 具体的做法如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是以教师为中心, 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展开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 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 长期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效果, 应当对阅读教学进行调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等, 规划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使其围绕学生特点展开,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阅读文学作品、思考作品、体会文学作品, 使学生阅读水平提高。

2.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还要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而适当地指导学生, 可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阅读, 提升自身文学欣赏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那么, 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①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因为引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 可以使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 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探索, 从中寻求到新知, 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此同时, 还能够使学生再次复习课堂教学内容, 巩固知识。②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针对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 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还能够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所以,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 提高自身阅读效率。

3.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了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满足新课程要求, 还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 (1) 设置问题情境, 开展趣味性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为提高文学阅读效果, 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情境氛围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地参与文学作品阅读, 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组织学生进行《北大荒的秋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秋天的场景。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对秋天进行描写, 如此每个同学, 脑海中都会有一个秋天的场景。此时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②与我们所熟悉的秋天有什么不同?③课文是从那两个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④第三段中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来阅作品, 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答案。在教师情境的影响下, 加之教师正确地引导,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文章阅读, 解答问题。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 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 注意与写作相联系, 鼓励学生借鉴文学作品, 进行作文写作。如此, 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会认真地阅读文章, 学习文章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 促使学生将所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中。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 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雅鲁藏布大峡谷》文章阅读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对文章中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描写分析, 并借鉴文章中风景描写的方法, 来对自己生活中的一景进行描写。如此, 学生认真阅读文章, 对其中风景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 了解其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词语的运用。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运用文章所应用的写作手法、词语等来完成写作。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当然, 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师还需要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讲述作品写作背景、作品简介、段落划分、概括文章中心、说明文章主题思想以及分析文章的特色等, 而学生则是按照老师讲授文章的顺序, 被动地进行作品阅读与理解, 学生自然不会充分地理解文章, 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在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即教师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空间, 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 思考文章, 说明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及感受, 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①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学生好动、爱玩, 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文章。为了改变学生这一陋习,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当注意营造安静、轻松的氛围, 鼓励和引导学生静心阅读。长此以往, 学生将会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②鼓励学生尝试理解文章。学生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前后段落进行思考、分析, 并体会文章情感, 最好使学生能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

3.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 主动思考文章, 日积月累, 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必然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基于此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此为依据, 规划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此, 学生会主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文章阅读, 逐步提升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要求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要。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 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所以,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未能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情况, 应当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 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为学生以后良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高传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 (教研版) , 2014, (1) :117.

[2]李海燕, 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2) :132.

[3]李文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阅读 (中旬) , 2013, (9) :101.

[4]张志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3, (10) :16-17.

[5]王丽.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5, (8) :59.

[6]于明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1, (5) :69.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篇2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

二、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搞好阅读的`信心。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拓宽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并保证阅读的时间。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这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轻松面对语文学习,收益也是颇大的。

三、课前放手预读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要使学生养成遇到困难时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这就要求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教学论文 )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标明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和字词,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根据语言特色,摘抄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警句格言等。其次教师应检查预习情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说预习中懂得哪些内容,遇到哪些问题。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收获应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和能力。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小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六、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85-02

小学语文阅读,本就是一个不简单的工作,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与正确的引导。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不断摸索,在摸索的过程中找到一套最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深化认识,切实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础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教学。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评价水平。但是,我们这么说是很笼统的,例如:阅读过程中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要理解作者对于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对于作者描写的人物以及场景进行思考。要体会作者写文章时的思想感情;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形式的文章,说明文,议论文等。阅读说明文时,要抓住文章的重点,着重学习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阅读议论文时,要找出论点、论据和论证,明白作者如何运用论据去论证提出的论点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的各种意境以及描写的人物形象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2.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文学作品,文章题材众多。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都需要學生去揣摩以及加以理解。因此,需要学生具有文学作品赏析能力。但是如何培养学生赏析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呢?这就需要教师强化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仅这样,我们还要让学生注重作者对于作品情感上的渲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就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学习写作就是培养学生写的内容以及如何写的问题,而写作的内容是什么以及怎样去写,这是写作最主要的问题。写的内容就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的事情以及在我们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内容。怎样写就属于写作方法的范畴了,这就需要一定的写作技能以及要有一定的词句积累量和要学会应用各种形式的写作手法,要会组织语言从而使文章的表述通顺连贯。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就应该培养出学生自己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能够认识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使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开展自主学习提升阅读能力水平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并非成年人,无论生理特点还是心理特点,都有别于成年人,但是,有的教师却常常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参考中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做法就会让学生特别被动,学生们只是接受了教师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认识,自己并没有真正达到理解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认知能力、对内容的接受程度等,让学生在阅读前,带着问题阅读,确保阅读的针对性;在学生阅读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确保阅读的时效性;在学生阅读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学习,就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在阅读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和作者有心灵的交流,从而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第三,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记笔记。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好的句子、段落,要学会用笔记下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从而通过日积月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付出努力去实践。学生阅读学习也是一样的。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学生积累的知识会不断增加,学习能力也会不断增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会不断提高。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教学前让学生进行课前的阅读,教师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阅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课文讲解中,不断提出各种新鲜的话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激发兴趣。第三,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课余的阅读学习中,逐步提升自身阅读能力,进而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方胜.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2.

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4

一、做好课前设计

一段好的开场导语,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小学生总是对身边的许多事情有好奇心, 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欲望。对此,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开场导语, 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 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 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感受到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 让学生走进文本, 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从而进行直接的语文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 使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三、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阅读

众所周知, 开放性阅读材料一般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认识观。小学生记忆力强, 正处于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 引导他们进行开放性阅读, 不仅可以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的相关知识和内涵, 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 不断掌握新知识,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 开放性阅读不仅指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和多角度的分析, 还包括引导学生多读课外相关杂志和一些科普读物。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求知欲, 进行开放性阅读无疑能很好地调动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生活即语文”。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与此相关的开放性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则包罗万象, 集知识性、趣味性与生活性于一体。可以说, 在语文开放性阅读中, 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的语文阅读技巧和教材中的语文知识, 而且能够对开放性阅读材料中所涉及的人情世故、人生哲理、历史变迁、山川风貌、科技发展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当然, 进行开放性阅读也可以通过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进而引申出很多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其知识, 增强其分析材料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锻炼其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从而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开放性阅读, 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生动和有趣, 从中悟出诸多人生哲理, 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四、提升快乐阅读的指数

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多数都是被动的, 尤其是识字课。由于识字课较为枯燥、乏味, 学生学习时往往没有太大的兴趣。单靠老师强输硬灌, 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目标的。而要使学生能与老师积极配合, 就必须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源自生活, 而生活饱含情趣。所以语文阅读应该是富含趣味的, 应该是充满快乐的情感活动。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善于通过有趣的阅读活动, 来提升学生的快乐指数, 进而提升学生的理性品质。

逐句、逐段串讲的阅读教学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有些老师, 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一篇课文, 一定要从头到尾, 逐句逐段, 串讲到底, 唯恐遗漏其中一二。表面上看, 似乎是一种教学模式, 一种教学方法, 而实际上这是一种陈旧的教学观念的体现, 只见教材, 不见学生。对于语文学科, 新旧知识的界限不像理科那样分明, 这就需要老师认真区分学生已知与未知的知识, 并做好转化工作。因此, 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所提的问题, 应适时、适度, 应有一定的深度、广度, 同时还要能自然地落实课文的训练点。

与此同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阅

培阅养读

读行为依照其社会功能目标指向, 可分为:学习性阅读、实用性阅读、审美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小学生的阅读基本上属于学习性阅读, 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有创造的权利与潜能。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淡化的突出表现是压抑学生阅读创造的潜能和热情, 扼杀青少年的个性和灵性。没有阅读创造能力的训练, 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当然, 阅读创造力的形成有一个磨炼的过程, 只有把握阅读创造原理和阅读创造方法, 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篇5

一、以朗读为主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我偏爱“以朗读为主线”阅读教学模式,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模式对小学语文所起重要作用。大纲中反复强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诸方面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阅读教学中一篇篇的课文进行的,正所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采用“以读代讲”的策略,强化读书训练,就是“要把学生的读扩展到最大限度,把老师的讲压缩到最小限度”。例如,我在教学课文《索溪峪的野》时,是这样来处理“读与讲”的关系的: “自求自得”粗读课文,整体感知,我出示三个问题:(1)索溪峪在什么地方?(2)索溪峪的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3)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以读代答,有些句子的意思只能意会,又难言传,可以先让学生去咀嚼、体味、感悟,将“心得”用表情朗读读来回答。“以问促读”就是我们采用的主要的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以朗读为主线”不光强调学生多读、熟读,我们更主张让学生会读、读懂和读好,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学会读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让学生经常反复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自觉不自觉的进入到言语的内化阶段,学生准确、敏锐的语感能力就会得到迅速有效的提高。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实际,利用投影、录音等手段辅助教学,把所讲的对象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远为近,从而使看不清、听不到、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清听得到、看得见的东西,能极大的增强教育的表现力,吸引学生、激发阅读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加阅读。

教学中需要学生观察的对象,有的属天涯海角的事物,学生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尽管讲的有声有色,学生还是感到茫然。用投影片教学,有形无声,放录音有声无形。在此情况下放录像达到形声并茂,让学生看得见、听得清,使之仿佛置身其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如《鸟的天堂》一课,在教学时放了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大榕树上的形状不同、颜色各异、数量众多的鸟,亲耳听到了各种鸟的叫声,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美丽的绿树鸟语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质疑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讲读前、讲读中、讲读后。讲读前可让学生先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对学生提出对课文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纳入阅读教学中并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对简单的问题可及时解决;对那些与课文理解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放在课后让学生去研究。讲读中设计的问题要小而细,可提出具体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然后再交流。如让学生读一篇课文时,叫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然后再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待学生自己阅读完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心中至始至终要有学生,及时了解学生有什么疑难问题,提供机会让学生提出来,并针对学生的疑难实施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动画、视频资料。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得心应手。

教授《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们首先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杨梅树、杨梅果的诱人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课文的动人声音,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要了解、探究杨梅树、杨梅果的欲望。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便愈加强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動性。

通过实践与探索,我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整合优势,以及美好的前景,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探索下去,使学生由依赖课本学习转向利用资源学习,由依赖老师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促使语文教学健康愉悦地向前发展。

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的,贯穿一生的,学之有道,则能事半功倍。合理地阅读,正确地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其探索精神以及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篇6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两位历史伟人的话里都蕴含着一个道理, 那就是要学好一门课程, 就必须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兴趣的驱动下, 认真阅读学习, 理解感悟, 提升能力。因此, 教师在进行常规教学时, 对每一篇课文, 都要精心设计, 以情导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现课文中的各种教材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 成为文中的主人公。这样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进行《形形色色的植物》的教学时,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植物:有的高低相差很多;有的生长快慢大不相同;有的有毒;有的有药用价值;有的会动;有的生长在海里;有的不喜欢阳光等等, 学生看到这些, 都感到惊奇, 不时发出感叹, 迫不及待等待阅读, 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更能高效率地完成阅读任务, 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能以情感人, 达到情感的升华。要想收到这样的阅读效果, 教师首先要选准阅读的资料, 其次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 如何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如阅读记叙文时, 对内容的理解应包括:文章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等;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应重点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阐述的观点;阅读小说时, 对内容的理解主要是小说的三要素, 即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 小说的人物特点, 以及人物、环境的描写特点等。

如在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的教学时, 只要把作者回忆的几件事整理出来, 这篇文章的层次就清楚了。每个层次都写了什么事情, 主人翁是谁, 有哪些写作手法等, 学生通过◎◎◎◎◎◎◎◎◎◎◎◎◎◎◎◎◎◎◎◎◎◎◎◎◎◎◎◎◎教师科学的方法指导, 清楚地了解到阅读的方法, 这样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就明了了, 主题也就出来了, 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阅读积淀,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量的积累能达到质的飞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不仅仅是完成课本规定的必读篇目的教学, 更要结合新课标, 选择适合学龄段阅读的科普读物和励志文学。如小学生必须会背的古诗文以及小学课外必读书目, 还有很多有意义的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书籍, 如《这样学习最有效》《学会说话、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小故事大道理》等励志丛书。经过长期的阅读积累,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具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底, 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强化积累阅读, 培养了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积累。

如在五年级下册学完课本后, 有追寻李白的内容,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李白其人, 深刻理解李白所处的年代背景, 理解李白作品创作的动机。通过精读李白的十首诗, 如《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等, 使学生深刻理解李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对朋友的真挚情感。这些优美的诗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净化学生的心灵, 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通过海量阅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升华阅读本质

海量阅读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 也是丰富学生知识的有效途径, 学生进行海量阅读, 不仅有效提高诵读能力, 识字辨音能力, 词句积累能力, 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更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升华学生情感, 丰富学生内涵, 完善学生品格。

如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 我选择很多励志系列丛书让学生读, 如《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故事大道理》《要做就做最好》等等。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 集中组织一次感悟提升的交流会。在交流会上, 学生对所阅读的书目先进性总体介绍, 让大家了解书的大概意思, 再结合某几个具体实例进行详细解读, 使学生在交流中能深刻感悟到其中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受到启发, 学会主动保护环境, 爱护公物,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并立志好好学习, 为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奠定基础。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好的形象, 让学生感觉这位教师博学、风趣、幽默, 教法灵活、形式多样、爱护每一位学生。其次, 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 丰富自己。再次, 教师要转变观念, 更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随时有新鲜感。最后, 设计问题要精巧, 具有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中段的阅读教学, 既能巩固识字、拓展认识、强化理解、扩充知识;又是面向高段、积累词汇、深入阅读、发展思维、促进写作的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十分重要。同时, 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也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专心致志的习惯

小学中段的学生正处于开启智慧和确立观察、认识事物的正确方向的重要阶段, 他们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 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阅读时, 要让学生养成坚持动笔勾画、图点批注、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的习惯。

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去读书的习惯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学贵有疑, 疑者, 觉悟之机也。在上《琥珀》这课时, 问学生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 “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 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提出这样的问题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 必然是对思维能力的极好训练。

4.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 难免会有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懂得运用工具书,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年级学生学会查字典以后, 就要培养他们阅读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只是在预习的时候, 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及阅读课外书籍时发现有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都要查字典, 自己解决。

5. 培养学生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并能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 不但可以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果, 而且对写作也有不小的帮助。

6. 培养学生常动口的习惯

在精心设计、机智诱导下, 抓住机会, 利用更多的动态交流语境, 积极动口练习。

三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教学环境

1. 教师讲解时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例如, 教学《海滨小城》一课, 在讲到小城部分时, 用这样的步骤指导学生学习小城庭院部分: (1) 学生齐读小城庭院这一自然段; (2) 找出段中最能概括这段话的一句话, 并画上横线; (3) 看看作者围绕这一句话是怎样具体描写小城庭院的特点的; (4)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通过以上步骤的学习, 学生把小城庭院的特点掌握了, 同时体会到了其中的情境。

2. 半扶半放, 扶放结合

同样是这篇课文, 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小城庭院这一自然段后,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从中悟出学习本自然段的方法,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小城公园、街道, 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 教师教起来轻松, 学生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乐学。

3. 合理安排课外阅读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 在安排阅读篇目时安排好时间, 刺激学生的兴趣和精神的兴奋点, 让他们轻松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与教材上篇目同步的文章, 以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推荐、指导学生阅读少儿类和科普类书刊, 让学生写读书笔记, 开展有效的读书竞赛、征文比赛、收集美词佳句。

总之,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非常重要, 有助于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好的基础。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富含人文精神的学科, 在全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语文课堂的改革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以感悟为导向, 以生活为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 摒弃“教师一人讲, 学生不停抄”的教学方式, 这是新课改所追求的, 是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 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我们应当看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关注语文教学内容的正确价值取向, 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会。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过程中进行摸索, 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好语感和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依据学生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内心出发, 使其获得独特的感悟, 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 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也是其他学科进步的基础, 更是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基础。

二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能力的做法

1. 学会朗读

语言的韵律、节奏同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豪放激昂的感情, 多采用明快紧凑的节奏, 所选词语也是清脆响亮的, 带有大气之度;深沉婉转的感情, 采用平和舒缓的节奏, 其音韵柔和。好文章就应该进行反复朗读, 熟读成诵。读多了、会背了, 对文章的韵律、节奏、形象和感情自然就能体会出。古代一般的私塾先生教学生, 首先就要求学生将课文背下来再进行讲解, 正是这一道理。朱光潜先生认为, 好诗文就应该熟读成诵、反复吟咏和推敲揣摩, 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含义, 还要推敲出全篇的脉络和结构, 将其沉浸在自己的心胸和血肉里, 等到自己要写文章时, 于无意之间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大概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帮助学生提高其阅读感悟能力。除了注意力集中这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外, 每学习一篇文章和引导学生阅读一本好书, 教师都要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结构层次、发展路线。通过全文通读, 知道文章主旨, 还需要进行深层次阅读, 划分段落, 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文章所讲述的人物和情节, 与自身之前的经历相比较, 看看可以悟出哪些道理。学生要能把握文章的感情色彩, 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了解文章的类型和文体, 分析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另外, 教师可以点出某些重点语句, 要求学生感悟和思考。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普及各种朗读方法, 使学生能更好地读出感情和感悟。

3. 教师本身要理解阅读之意

阅读, 并非单纯的书声琅琅之意。要结合“阅”和“读”, 不要只注重读的声音、形式。“阅”就是用眼看, 用心想, 仔细琢磨揣测, 了解文章的发展线索, 然后才能有“读”。“读”也不是照着文本念, 要表现出抑扬顿挫, 它应当是一种情感的蕴含。可以是包含情感的朗读, 也可以是静静的默读。教师要理解这一点, 给学生一种氛围, 一种能调动阅读的氛围, 不干涉学生的选择, 可以是读到动情处流泪, 也可以是读到气愤之时生气, 让学生自由发挥, 阅读是学生自己的阅读, 学生得到的是自己的感受。

4. 多媒体的运用

借助外力能帮助学生提高感悟能力, 打开学生思维和创造的窗口, 让文章以更丰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给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氛围情景, 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得到共通, 形成共鸣, 从而更好地对文章进行感悟。例如《月光曲》这篇文章, 有一个自然段描述的是皮鞋匠和他的妹妹听着贝多芬的钢琴声而产生的一系列幻景, 仅凭文字, 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优美, 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月光曲》这一乐曲, 让学生在钢琴曲中阅读课文, 将文字和琴声融合。有了音乐的渲染, 学生的心境渐渐平和, 也更容易与作者共鸣, 感悟文章的情感。

5. 以交流促进感悟

小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有限, 还不成熟, 这个时候, 依靠集体的力量, 因此借助于团队合作交流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设计一些有结构、有层次的阅读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交流思想、集思广益、相互补充。课文《赤壁之战》中有讲到诸葛孔明的神秘一笑, 教师可以借此提出思考题, 诸葛孔明为什么而笑?在笑谁?进行小组互动, 深入交流, 感悟隐藏在一笑之下的感情。另外, 旨在推动学生个性化交流, 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独立地思考, 以交流促进感悟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文章教完之后, 可以延伸课文内容。因为一般的文章大多是节选, 所以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书籍, 进行探讨, 徜徉在情节扩展之中, 加深学生对情感的感悟。比如:学习完《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

6. 重视阅读的积累

阅读感悟能力的高低, 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读者丰富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知识积淀。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阅读者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古语有云:得之在俄顷, 积之在平日。所以, 教师要注重学生平时阅读的积累, 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积累。一方面,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多看、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 积累大量的素材和经验;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跳出课本, 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图书, 去阅读、去思考、去摸索, 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形成自己的阅读观念。经过长年累月的锻炼和积累, 学生在阅读书本的过程中, 就会无意识地动用自己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价值观念, 将它们运用到阅读理解之中, 从而领悟出新的知识, 也会成为学生阅读观的一部分, 进而构造新的阅读体系。

7. 提高审美能力, 大胆想象

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与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也是密切相关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内外书籍, 品味其中的好词和好句, 通过这些来发现美和品味美。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出文本情景交融的意境, 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教导学生鉴赏富有艺术力和感染力的词语、段落, 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艺术美。通过对比喻、拟人、排比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在情感表达上的揣摩和分析, 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素材为自己所用, 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接触文本为基础, 依据文本的主题进行多样的扩展,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产生对文本的认识。教师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品读后大胆地想象和补白, 跳出文章, 使学生感悟自己个性韵味情感的美丽。教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和想象, 每一次的阅读都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悟, 都会成为对文章情感的一次探究之旅, 文章的情感和形象也因此变得饱满起来。

三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运用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古诗《江雪》, 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在白雪皑皑的江上独自垂钓的故事, 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情。学习本诗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能领悟到整首诗的意思, 认识到冬日江雪的壮丽景象, 感悟诗人孤傲不屈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上课前, 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诗文, 自我体会其中的情感。待教师放置好多媒体和写好相关板书后, 让学生全体朗读一遍古诗, 并纠正朗读的节奏。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江雪图片,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将诗化作一幅画, 并进行小组交流。交流完毕, 可以派出代表当场朗诵, 体会情感。

朗诵完毕后, 教师开始对古诗进行讲解, 先是词再是句, 比如“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这一句, “绝”和“灭”二字以及数字的运用效果, 冬天里山上没有鸟, 路上没有人, 本是稀松平常之事。但是, 诗人使用“千山”“万径”“绝”“灭”这些词语, 将最常见的景象化为不平凡的景象, 足以表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讲解完毕后, 让学生再阅读古诗, 抛出问题:你觉得诗中什么地方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呢?要求学生阅读并小组讨论。最后, 可以进行两件事。第一件事, 进行诗人的生平普及, 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感悟古诗《江雪》的情感。第二件事, 教授学生古诗结构中的音韵。诗中“绝”、“灭”和“雪”三字在古音当中读入声, 是这首诗的入声韵。选用入声, 正与诗人孤独、悲愤的情感相呼应。这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 能大大帮助学生对这篇诗文的阅读感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感悟就是一种创造, 是对事物和心的发现过程中的创造, 是基于感受之上的更深层次的体会, 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传授和积累,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独特的感悟力,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出语言的情感信息, 感悟语文,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思考, 用心领会, 咀嚼文字的魅力, 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进行认识和顿悟, 使语文课堂散发出人文的光彩。

摘要:阅读感悟能力, 就是阅读文章之后内心有所感触而领悟某些事情的能力, 它是基于感受之上的更深层次的体会, 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感悟”这一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独特的感悟。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 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向田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J].学园, 2010 (12) :112~113

[2]邵赟惠.品情悟理晓法——例谈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 (课堂观察) , 2014 (11) :79~80

[3]孟亚敏.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J].中国文房四宝, 2014 (6) :123~124

[4]胡小静.阅读“阅”有趣——小学语文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J].师道·情智, 2015 (2) :234~235

[5]田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J].少儿科学周刊 (教学版) , 2015 (1) :274~275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9

一、阅读首先是输入的过程

所以首先得以读为本, 而且得用心地多读。 古人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最初的阅读只能是朗读,朗读或者吟诵也是一种需要用心的学习方法,它需要一种转换,需要理解和揣摩作者的意图,把自己变成文章中的一个角色,甚至把自己当成一个主角,这样才能很好地体会其中的含义和滋味。 也就是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基础。 有些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偏科,不喜欢语文,我觉得这是比较片面和狭隘的。 任何的学习,都离不开思考,单单的天分只是学好语文阅读的一小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训练。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以后,多多地进行朗读,让他们准确地、 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些都属于输入内容。 它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从而达到准确地输出,也提升了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其次是输出的结果

所以得思考,而且得用心地思考。 爱默生说过:智力取消了命运,只要能思考,他就是自主的。 在这个主张自主学习的年代,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就叫感悟,感知而领悟。 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及表达的能力。 经过用心的思考及感悟,就能正确地运用在平时及考试的阅读题中,这就是输出的结果。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抱着功力的态度来进行这种输入和输出的训练,当小学生长期地进行这种训练以后,对他今后的学习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甚至拓展在数学的应用题,英语的阅读理解中等。 要知道:“ 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之,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要注意让他们有一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多了,特别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

摘要:阅读是输入的过程和输出的结果。所以,首先得以读为本,而且得用心地多读。其次得思考,而且得用心地思考。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就叫感悟,感知而领悟。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方法

通过阅读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一个人的知识涵养,会让人终身受益。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对于今后阅读理解其他学科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及说话思维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从语文教学的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方面,探讨从实质上来提高和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

一、课前引导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一件事物或者一篇文章的认知往往是从好奇心和兴趣开始的。这也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时注意课前的引入和引导。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语文教师可以提出几个与课文相关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以人教版教材中《钓鱼的启示》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一下自己是否有过钓鱼的经历,从而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中的主人公在钓鱼中发生的故事。其次,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方法,例如,让学生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大声朗读与快速阅读相结合。

二、课上指导

在课堂上学习一篇课文,由于课前已经有了预习,语文教师可以直接从课文的朗读开始。通过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分段落朗读的方式。甚至对于一些故事情节明显的课文,可以请学生在课堂中表演。对于学生在预习中以及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给学生,从而保证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课后辅导

多读书,读好书,是对每一个人的要求。小学是一个人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仅仅阅读课本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能力的课外读书目录。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有可能从实质上提高。同时,对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文教师也要予以辅导。

总之,学生在小学中培养起良好的阅读素养,将会一生受益。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担起培养和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任,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李建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1).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篇11

(一) 是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很显然, 这里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并不能片面地理解成对阅读文本主题内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还应该包括对阅读文本表现形式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新课标在不同的学段都提出了相关要求, 如“能联系上下文, 阅读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思考文中关键词句在描写事物与场景中所描写的意境。”“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够领悟文中所用的表达与描述方法。” (第二学段) “学习说明文, 要在阅读中抓住文章重点, 学习课文中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独自研读文学作品时, 能有一定的感情体验, 对文学著作中感人的意境和树立的形象, 能有自己个人的理解;学习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文字” (第三学段) 等等。

(二) 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方法

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有许多文学作品, 体裁、题材多样, 文中人物形象, 语言及文中思想, 需要教会学生去揣摩, 去体会和理解, 因此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对文字的欣赏水平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机部分,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则必须先提高其审美能力。由此可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可以加强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对小学生欣赏审美能力的培养, 应注重作品形象的感受能力, 注重情操的渲染, 不宜采取流水型的文字分析与思想概括, 为小学生提高语言欣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做好基础性的培养。

(三) 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学习文章的表现形式, 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写作内容和如何写的问题, 写作内容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和阅读中进行累积; 如何写属于方法的范畴, 涉及基本的写作知识和必要的写作技能, 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词汇的积累, 了解词语应用和写作形式, 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 阅读教学的本质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作文的表现形式和写作知识。将揣摩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学习应用其中的写作形式、语言的表现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才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一)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普通教学模式是老师根据教材内容, 将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划分段落, 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特色, 一个流程下来, 生硬地将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 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实际上, 阅读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在课堂上, 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老师传授方法引导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理解。为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点拨、启发学生,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 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理解、学习、感悟。

(二)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 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静心阅读, 切勿三心二意; 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字里行间的理解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以达到理解文章内涵与中心思想的目的。当然, 还要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阅读习惯, 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段落, 可以在读后练习写作读后感。学生形成良好阅读笔记习惯之后, 会让阅读教学取得更加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学习。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 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起来,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然而在阅读教学中,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 教师要通过文章背景解说,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当学生带着一种求知探索的心情进行课文阅读, 其阅读效果必然是最好的。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课文的时代背景与中心思想, 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 使学生不断产生求知渴望。当学生怀着渴望的心情进入阅读活动时, 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思索和求知欲望, 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 将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进行拓展。这样, 学生就会始终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渴望。这对于拓展知识面, 提高阅读能力,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语

总之,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以新的理念、新的策略进行阅读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 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实质是一种对话教学。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 更是一种教育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与作品情感理解,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并会使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对教师而言, 阅读教学要求树立语文教学过程的对话观念, 变“灌输式教学”为“对话式教学”, 这是新课程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

上一篇:探究式教学数学教学下一篇:泵站监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