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共12篇)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篇1
摘要: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让学生爱上语文阅读。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是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门科目,而语文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让学生爱上语文阅读。
一、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语文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步骤。但现在的形势来看,有些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十分不正确的。教师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和课本,这会让语文课堂变得十分枯燥,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关键的。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否可以学好一门课程,最重要的是对这门课程是否有兴趣。小学生基本不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只顾讲知识点,而不注意教学方法,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不认真听讲。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唤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和老师一起学习。教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小学语文《九寨沟》 一文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可以在课前让同学讲述一下自己去九寨沟游玩的经历,在这一基础上再与课本中的描写相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书读得多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自然不成问题。教材阅读量较少,不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需求,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时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在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课本的课文以外,每天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篇与课文有关的文章,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所读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对现在的教学来说,多媒体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必不可少,不仅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和画面结合起来,在感官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将枯燥的文字知识通过增加画面和声音等效果,变成一篇栩栩如生的文章,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再通过讲解这些课外文章,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课文,让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放弃传统模式上的教学手段,将课文用声音和画面等形式集合到一起,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詹天佑》一文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一些与詹天佑有关的影像资料以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向学生展示出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还对语文课堂充满了兴趣,这样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爱上阅读,爱上语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在小学就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小学基础打得不牢不稳的话,那么在之后的学习也很难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小学时期打好阅读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对初高中的学习也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与教材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教师的努力外,学生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紧跟老师的步伐,注重坚持,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篇2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通常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带着这样的目标去阅读:了解文本结构;掌握写作技巧;感悟作者的情感……正是这样一个个合理的目标,使阅读教学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那么,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又会制定怎样的目标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以写促读”呢?在小学生阅读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当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更好的表达人物的情感。通过这样的目标的制定,回馈到阅读教学中,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有目的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多读课文,精读课文
在写作中,学会应用一些技巧,懂得含蓄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也会将这种心理带入到阅读的过程中。懂得这种创作技巧之后,往往在阅读的过程中,懂得去进一步思考阅读文本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与主题。那么如何才能体会到这种深刻情感呢?我想可以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来概括。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在默读,速读,精读的过程中去品味作者的深层情感。小学生的作文虽然写的都比较简单直白,但是如果要真正读懂作文,读透他们的内心也需要教师去多读。因此,在作文评价过程中可以设置让学生互批作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作文是表达作者内心的东西,要想深入了解,就需要去多读,多思。有了这样的一个阅读的好习惯,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延伸课外阅读
除了对于课内阅读的用处之外,读写结合的策略应用在课外阅读部分,同样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小学生课外用于阅读的.时间往往是比较悠闲的,即使有时间看课外的读物也是一目十行,那么怎样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呢?就要和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手段联系起来了。记叙文是小学生习作中最常见的形式,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那么在阅读课外记叙文如报纸上刊登的事的时候,即使一目十行,也能够快速准确的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对于其他文体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作文中得到了巩固,延伸到课外阅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及时、有针对性的练习
(一)读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许多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课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要抓住这一契机,以学生为主体,共同探索其中蕴含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并指导学生把心中所想通过读后感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如学习《城市之肺》这篇课文时,环境污染、雾霾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同样息息相关,因而教师就不用愁没有素材,结合当下人们重点关注的环保话题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读后感把自己想法表述出来,既锻炼了写作,又加深了学生对于环保重要性的理解。
(二)与课本上的作文单元相配合
何为及时?就是本章节学的是记叙文那么这周的作文练习尽可能的是写记叙文。学的是说明文,就让他们学写说明文。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为例,第七组都是记叙文形式的短篇小说,那么这周我们的作文就让学生来写记叙文,这能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学以致用。何为有针对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学生练习的针对性,第二,教师批改作文要有针对性。还是以记叙文中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为例,如果学生在这次的作文练习中很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就应当给他一个适当的高分,让他自己知道自己原来和现在得分有差距的原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活用微写作
微写作是一种形式灵活、题材多样,短小精悍、不求篇幅完整,但求主题明确的写作训练方式。那如何将微写作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例如,在一节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授《XX》一文时,“假如你是主人公,当你了解到老太太的真实身份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请综合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写出不超过140字的想法,并且将学生写出的这些内容做一个评比。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解读,并结合学生自己的了解,学生会快速的写出140字的内容。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二者虽各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同时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将读与写相结合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积极作用。要想更好地运用这一模式,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继续探索,更需要社会上少些急功近利的风气,要切实为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服务。
参考文献:
[1] 宋小云,龚海,汪凤,陈德鹏.努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S1).
[2] 王增艳.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 (03).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自主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内自主阅读,二是课外的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独立的阅读行为。小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不但能够丰富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也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语文老师应尽力激发每一位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老师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读书时不愿深究,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失分较多等。
①教师的讲解多于引导,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自主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培养。
②教师没有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当提出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懒于思考,更懒于表达,久而久之,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更谈不上自主阅读。
③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兴趣不高,现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课文较长,每当准备教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往往会发现很多学生对课文不熟悉,可见他们课前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趣不高。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探索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
2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的策略研究
2.1学习兴趣的培养
2.1.1选好阅读材料,引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保证阅读教学组织地系统,严密,循序渐进和深入,而且阅读知识新颖,奇妙,从而使学生开一把锁,上一层楼,心驰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2.1.2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感情,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2阅读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性阅读习惯是小学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2.2.1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2.2.2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材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训练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2.2.3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内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阅读,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对质和量要求有弹性的作业,注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练习作业。这样,通过阅读作业,我们便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2.3重视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
2.3.1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学生如果掌握了阅读技巧,就能读通其它课文,并能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读懂词句,以“美丽”为线索把握中心内容,着重体会文章写“小兴安岭的美丽”体现在什么地方,并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句画下来。然后老师通过诱导、点拨让学生明确这种学习方法,理出思考问题的路子。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其它有关的课文分析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收到“学一篇明一类”的效果。
2.3.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步骤
阅读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形象创造过程,进入角色,主动感受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情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中体验并掌握阅读的几个步骤——“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如《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学生边读边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同时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描写了哪些乡村的风景”这一问题展开交流,从具体的语句段落中感受乡村风景的美丽。(3)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仔细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写出乡村风景的美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3 结束语
学生是语文阅读学习的主人,教师是阅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各项有利于阅读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提高的同时,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感悟更多的语言精粹和懂得更深的人生哲理,从而达到教师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和针对性的提高,学生阅读范围的广泛和理解能力的加强。
参考文献:
[1]单云萍.用阅读推进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1,(16).
[2]吴雪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新课程(小学),2010,(12).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篇4
一、重视读写教学,培养阅读视听说结合的观念
学校要依据学生成长的需求,多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和视听说相结合的平台。可以借助校园活动、广播、网络等形式,为学生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可以经常听到、看到有用的信息,从各个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生动有趣的读写结合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读与写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读写视野。通过阅读和视听说相结合,让学生明白读和写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潜心学习,勇于创新,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全面分析教材,明确读写结合点
文章是由词语和段落等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每个词的含义以及每段的思想和主题。当教师教给学生一个词的时候,首先要在词义上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这个词可以应用到哪些场合,其次要想想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场景中选择这个词,目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词语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掌握更多的词语,以便应用到写作过程中。除了词语,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可以很好地展示出作者的观点和情绪的变化。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每个标点符号的内在含义,站在文章结构的高度,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要用这一标点符号。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写作布局,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在意蕴。
三、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读写结合教学
如果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让语文教学更有成效。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各个方面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秋姑娘》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当学生多读几遍之后,就会对文章有更好的理解;当学生对文章有了大致了解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从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目的等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精读文章,让学生了解秋姑娘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并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例如,文中提到秋姑娘给小动物们写信,那么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拓展练习。教师可以将正确的写作格式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一封给别人的信。这样,既深入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意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否则效果肯定不佳。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师除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严格练习外,还应该依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布置合适的课后作业,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赵州桥》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对这一篇课文进行预习,让学生通过各种工具查阅与赵州桥有关的资料,并将所查的资料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教师还可以在每次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针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评论,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自己所产生的想法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这样的课后练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完成充满开放性的课后作业,从而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达到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
五、结束语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二者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良好的写作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中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语文阅读视听说的结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可以读到更多的内容,看到更多的影音资料。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在学生阅读了大量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形成一篇篇个性突出、语言生动的习作。总之,只有二者结合,才能让语文教学效果更好,学生的读写能力也能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4(09).
[2]高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同步提高的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4(06).
[3]黄丹舟.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语文读写练笔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8).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篇5
自我鉴定
我校开展的“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于2010年3月开展研究,并于2011年12月结题。我校课题组在镇、县教科室指导下,严格按课题研究方案开展了研究工作。课题组在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进一步建设,在理论探索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校建立了一套适用中学生课外阅读新方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课外阅读活动的展开,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外阅读活动的展开,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3、《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学生读书热情高涨,许多学生养成记日记、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和积淀,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是个性化的,但在阅读活动中,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探讨、分享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每次阅读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两组学生上台,通过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表演,把小组成员近期的阅读成果向大家汇报。然后 1
组织全班同学对作品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在愉悦中吸收、分享他人的阅读成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激情。每次的阅读课学生都很投入。
4、指导学生结合自主阅读情况进行练笔。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摘抄摘录,点滴的体会,自己的观点等等纪录,在坚持读的同时,重视坚持记,丰富知识的积累运用,提高了阅读的认识水平。
5、通过开展多层次的读书活动, 改变了学生的阅读环境,也改变了一些家长对阅读的看法。
6、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组成员通过实验研究提高了科研意识。认识到:只有用科研的方法指导教学,才能取得高效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7、充分利用图书室现有藏书,阅读中、外名著,丰富自身的文学基奠,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初步研究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研究中积累材料,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质,也收获了学生的信赖。
总之,我校中学生的读书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阅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已成为我校办学特色,获得了极好的社会影响。
《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自我鉴定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能力;研究
著名教育学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
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努力探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与
方法。
一、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
要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胆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由此,我觉得让学生的质疑行为走进课堂,让学生敢于提问,且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环境,为每一个会问不敢问、敢问不会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阅读教学中大胆探究与质疑。毕竟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要比教师提问达到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考的主体,更符合主体性教学原则。
二、扩大质疑的空间,拓展学生质疑的视野
对一个善学的学生来说,“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将其疑问提出并加以解决,长久下去,学生质疑的兴趣会大大降低。怎样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呢?必须扩大质疑的空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课外也可以质疑,不仅可以对语文所学内容质疑,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质疑。扩大质疑空间、拓展学生质疑的视野,可以引发学习探索的内驱力,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木兰诗》时,有学生提出异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根本不可能,不说别的,木兰一洗脚就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此时,我立即给予提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在课后师生共同查阅资料,使学生获得了满意的答案。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探求气氛极浓,又让学生学到了教师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三、体验质疑的益处,树立质疑的信心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尤其是中差生,他们大多在那儿等着你去“灌输”他,他们也许是怕惹笑话,也许是怕抬不起头来,因此激发他们的质疑动力,树立他们的质疑信心十分必要。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给他们质疑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肯定,更多的激励和表扬,使得他们深刻体悟到质疑的益处,引导他们“我要说”“我要问”“我能问”,让他们主动进入自觉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故乡》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些难理解的语段,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杨二嫂叫什么?”其他同学就笑了,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圆规。”可是我觉得这位学生提的问题相当好。于是就让学生自己思索,并且反问道:“圆规是她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用来形容她的外貌的!”我予以表扬,接着问了一句:“杨二嫂年轻时号称豆腐西施,如今为什么会落得这般模样呢?”学生面对这“反差”现象,沉思起来,接着就水到渠成地引入到热烈的分组讨论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开始阅读课文、研讨问题,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
四、指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学会质疑,形成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如词语、句子的选用,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主题等;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质疑的突破口,如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关键处求质疑,尤其是在无疑之处能质疑;还可以告诉学生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要熟读课文,熟读才能深思;引导学生善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质疑能力。
例如,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角色情境,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动真情,把阅读探究和角色表演结合起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强烈愿望。如学习《社戏》《我的叔叔于勒》等叙事类文章,可以运用读演教学法。由于增加了角色表演,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条件和培养质疑能力的机会,又落实了学生的朗读训练和语言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并积极倡导发现问题,努力使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而此教学就是在无形中将学生存在的疑虑化为虚无,从接受美學及心理学角度来说,它不啻为一种成功的思维,其更重
要的意义在于使得学生真正掌握质疑的方法,真正提高质疑的
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中学)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篇7
一、良好的阅读能力受益终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极重要的促进意义。曾经有一家媒体对这方面做过专业的调查,调查对象有优秀的少年,也有在各个领域取得很大成就的成功人士,最后发现,这些人在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时,无一不肯定读书在他们成功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由此,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制约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
1.家庭经济条件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总体的经济水平在飞速的发展,农村经济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整体来说,和城镇仍有较大的距离,还有很多经济困难的家庭,没有足够的资金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供孩子上学的费用也拿不出来,更不用说给孩子买课外读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这个因素使得农村中学生的阅读活动受到极大的阻碍。
2.学校教育资源
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学校,不用说种类齐全的图书馆,基本上连小规模的图书室也不具备,学校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同时由于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也比城镇差得很远,很少有老师愿意扎根农村任教,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些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1.提倡学生“静养式阅读”,使学生爱读书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这句话也十分适用。“静养式阅读”应该作为课外阅读最主要的方式。首先,是不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阅读活动。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是最基本的,因此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满足和快乐,当然也不能忘了最终的目的,在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后,就要开始讲求一些阅读的方法,避免盲目阅读。
第一,穷追猛打法。当老师带领着学生将一篇课文学完后,趁着刚学完一篇课文,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没有消退,是乘胜追击的最佳时机, 这时候就可以结合课文的主题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风格比较接近的文章,然后在学生阅读完后引导学生谈谈这两篇文章之间相同点是什么, 又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完朱自清的 《背影》后,就可以推荐一些同类型的描写亲情的文章,比如高尔基的 《母亲》,或者也可以推荐另外一些朱自清的文章,如《荷塘月色》 《绿》等等。
第二,创新课本法。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最忌讳老师照搬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 倦怠的心理,因此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小活动,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将本节课所学习的课文进行拓展,编写后续小故事等,或者举行一些小比赛,比如朗读比赛等等,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跃,把阅读变成了一项充满趣味的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学习完《石壕吏》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酷吏和老妇之间的对话加以改编,然后选几个同学上讲台给大家分角表演,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巩固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第三,适时赞美法。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 发现学生各自的优点,时常赞美学生,比如一些同学作文写得很好,各种修辞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语句也很优美,老师应该极力表扬,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重视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对于语文阅读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兴趣便是这棵树的根,如果想这棵树能够长得更大更好,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养分供给,换算回来,系统科学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这养分。
(1)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所以,在实际教学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刚开始的时候就以摘抄优美词句作为基础,为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摘抄一段时间后就要自己写了,可以写读后感,可以仿照读的内容写一篇类似的文章,也可以在文章空白处标注一些读书当时内心的感想。总而言之,坚持奉行“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至理名言。
(2)指导学生使用合适的读书方法。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方式也是不同的,对于刚开始读书的学生,只需要了解最基本的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读法。培根的《论读书》里面对于此有过详细的讲解, 不懂的地方可以进行参照。
3.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1)讲。老师可以带领班级学生组织一个每天都要进行的听说训练,可以放在早读或者早上第一节课上课之前,时间不用太长,5—10分钟就够,鼓励学生轮流到讲台上给同学介绍今天都读了什么书,书里面有哪些内容十分打动自己,以及里面写的十分优美的句子,或者说说今天看了什么新闻,新闻里报道了什么重要的大事,甚至讲个故事都行, 谈谈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发,使得读书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样既能为一部分喜欢读书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他们将读书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也能促进另外一部分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取得两全其美的效果。
(2)赛。老师可以将课余的各种零碎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举行一些读书知识比赛等小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读书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读书中感受到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展。1剪贴展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遇到喜欢的内容时将这些材料减下来,制作一个专门收集这些材料的本子,然后按照不用的类型贴在本子上,报纸、杂志都可以,为日后的作文积累写作素材。然后老师每月可以组织一次评展活动,把收集材料多的内容好的同学的本子展示出来,激励学生将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2摘抄展览。不同于剪贴展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精美的词汇,有意义的句子,或者名人名言等集中摘抄到一个本子上,然后定期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换,鼓励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将来能够更加顺利的适应社会是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历练和积累,才能养成一种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阅读教育的力度,并鼓励学生将通过阅读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极大的裨益。
参考文献
[1]丛文雁.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2):89-90.
[2]鲁红亚.浅谈农村初级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0).
[3]祖正琴.浅议农村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5(3).
[4]胡丙寅.论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4(20):29-29.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篇8
一、全册整体阅读教学要义
近几年来, 整体阅读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视。特别在新课程实施以后, 语文阅读就更加强调对单篇文章的整体感知, 要求从阅读层面中读者的角度来谈整体感知。但目前的研究较多的是关注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整体性教学, 而忽略了全册教材这一“更大”的整体。如果教师一味地逐一进行课文教学, 就会使学生很难对语文知识形成科学有效的序列。一册教材是由一个个单元组合而成, 而一个单元又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但在编写教材时, 每一年级、每一学期都有其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而同一教学目标、同一知识内容又不是在一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 而是通过全册教材中的一系列文章来训练完成, 是一种非线性的螺旋式提高。因此, 教师应研究全册教材的整体阅读, 以求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全册整体阅读教学操作方法
(一) 学生整读:通读全册
在学生刚拿到语文课本后, 教师应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从整体入手, 将全册课本从头到尾浏览一遍, 初步感知全册学习内容, 并在目录里标注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在学生通读了全册教材后, 教师应进行开卷检测, 考查学生对全册课文认知层面的掌握程度。而在开卷做题时, 学生又必须再一次翻阅书本, 这样学生就已通读了全册至少两次。长期如此循环渐进, 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良好的语感也将随之逐渐形成。
(二) 教材整合:通览全册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灵活运用教材, 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 即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使用教材, 可以精读某些单元、篇章, 也可以略读某些单元、篇章, 甚至可以重新整合教材———重新调整教材课文的篇章, 整合成新单元, 或者是课内的部分课文与课外的某些篇章整合成新的探究单元。然而, 这种教材的整合如果仅仅站在师本位上去思考, 就会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情绪和学习感受。因此,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 根据不同学生, 不同的兴趣点, 对该册教材的课文进行重新整合, 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三) 师生整理:通晓全册
在学完整册书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画“知识树”, 回顾并整理全册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把书读薄, 使学生对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能力要求、编写意图、等有个更清晰、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三、全册整体阅读教学效果分析
(一) 全册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 这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也是推动他们探求知识的一种激发剂, 是个体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学生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假期后回到校园, 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求。因此, 教师在开学伊始, 在学生未学课文之前就可以让他们把整册书通读一两遍, 使他们对本学期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改变学习的态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选取三年级一班的学生, 检测其在三年级下学期使用人教版第六册教材情况。学生通读了整册书后, 找出了自己喜欢的文章,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再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文章并写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调查结果如附表。
从附表可以看出:教学前, 由于教师还没有讲授课文, 学生更多地关注文章的形式和内容, 这是因为活泼生动的情节、切合当前学生的阅读口味, 更容易吸引学生把阅读进行下去。至于文章的内涵学生却没有过多深究。可随着教师对课文的深入讲解, 那些看似不感兴趣的文章越来越被学生喜欢, 他们开始喜欢那些耐人寻味、有思想内涵的文章, 而且能产生长远的兴趣。在教学后, 我们对学生喜欢文章的原因进行调查后发现:有89.3%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文章的原因是文章的思想吸引人, 特别是对反映人性、关爱、平等为主题的文章, 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42.5%的学生则认为文章的写法吸引人, 如喜欢《荷花》的学生认为这篇课文把作者当成一朵花来写这种写法很特别, 文学效果很好;2%的学生认为内容吸引人。可见, 文章的内涵以及写法的选择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明显的影响。
(二) 全册书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以学定教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开始对各种题材、体裁的课文产生了各自的喜好。学生在对全册书进行通读后,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兴趣点, 对本册教材进行归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做到“以学定教”。
1.对于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故事性强、学生易于理解的课文, 课堂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互学为主, 教师则采用讨论、质疑等活泼的方法教学。有时教师可与学生互换角色, 让学生当老师, 拿起教鞭上课;教师当学生, 坐在学生的座位上, 向“老师”发问。通过这些方式, 学生既学会了课文, 又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画杨桃》一课, 学生在教师没教之前已经很喜欢, 这时教师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或者辩论会等形式, 放手让学生去学, 教师只在旁边进行点拨, 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对于学生不喜欢而文学价值又比较高的课文, 教师则需要花大力气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发现文学的奥妙。这也将是本册教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黄山》这篇课文, 教之前仅有11名学生喜欢, 教师在教学时带领学生细细品味, 并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这样教学后有30名学生喜欢。可见, 通过整体阅读能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这些都是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优化途径。
3.对介于学生喜欢与不喜欢之间的课文, 教师则需要设置有梯度的问题, 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
四、全册整体阅读教学的思考
1.在“教学前与教学后学生对课文的喜欢人数变化”表中,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无论是教学前还是教学后都很低。纵观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 从一年级开始, 每个学期都安排了古诗内容, 一年级9首, 二年级8首, 三年级8首, 四年级8首, 五年级8首, 六年级8首。可随着年级的增长, 学生喜欢古诗的程度却在逐年下降。由于对字词的生疏、生活背景的隔离, 学生很难对古诗产生情感认同, 难以做到通畅阅读文本, 也就难以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因此, 教师在整体教学中提高学生品味、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全册书的整体阅读教学始终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它与其他整体阅读教学一样, 并不排斥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重点讲授。整体阅读是教学的起点而非终点, 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剖析, 并进行必要的对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训练,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更深刻、更透彻。
3.心理学家认为, 人总是倾向于记住开始的事情, 可能是因为人对首先呈现的项目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和心理努力, 造成了首位效应。另外, 由于在最末了的项目和测验之间几乎不存在其他信息的干扰, 造成了近位效应。因此, 在教材安排或教学安排方面, 教师应充分考虑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通常, 教师会把一些美文放在开学或临近期末教, 但因学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假期后, 心思还没那么快回到学习上来, 一开学就安排学一些经典的文章可能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 教师可集中把这些文章的教学安排在开学后一周和学期的后半段,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9
一.指导朗读
新课标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提高阅读素养, “读”是根本, 要靠学生大量地读作品, 靠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所以, 应指导学生在好读书———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训练学生读好———读出感情, 品出文章的意味, 增强语言感受力。朗读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文章的感情,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提高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采取示范朗读、学生示范朗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 指导学生的朗读活动, 从而可以为学生阅读文章后进一步答题打下初步的基础。当然, 也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朗读, 我们应该有所选择。
二.练习复述
复述是在学生朗读之后, 按照文章的顺序, 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训练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1.详细复述, 及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地讲述。2.扼要复述, 即要求学生用概括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3.创造性复述, 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讲述方式, 适合阅读能力较高的学生。在这种讲述训练中, 或改变文章的人称进行讲述, 或改变我知道角度进行讲述, 或换成另一种体裁进行讲述, 或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充。此外, 复述后, 都有对文章进行一点个人点评。通过复述, 学生不仅把握了情节, 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一举两得。复述的训练适用于有故事情节的文章, 在练习时应该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只有这样, 才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研讨
阅读文章后, 语文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研讨。可以是文中的人物, 文章的情节, 文章的主题, 文章写作手法, 文章的艺术特色, 学生感兴趣的细节, 文章的评价等等。研讨方式不拘一格, 可以同桌讨论, 小组讨论, 自由结合讨论, 学生与老师共同讨论等等。这种阅读的研讨, 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能起到集思广益、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作用。此外, 还要注意研讨后的综合归纳, 既是语文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 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总结评价。确实有这样一些学生:说起来滔滔不绝, 写起来唉声叹气。因此对文章的研讨就不能仅停在“口”上, 还要落实在“手”上。在研讨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明确的研讨计划, 采用书面形式, 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做到有的放矢。在学生口头讨论后, 让学生动动笔, 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地表达出来。通过研讨的强化训练, 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会大大进步。
四.营造氛围
阅读能力的形成, 需要持之以恒, 不间断地训练, 因此有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以下方式:1.重点课文朗读。利用早读时间, 读课内重点课文, 不求多, 一节早读两到三篇即可, 但要力求读数, 读出感情, 读出新感受、新收获, 要求背诵的课文或语段要能够熟练地背下来。2.佳作欣赏。把全班欣赏每四人一组分为若干小组, 成员每人在课下挑选一篇好文章, 然后四个人交流讨论, 从中选出一篇最好的推荐给全班同学, 利用课前5分钟, 由小组代表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读完后, 由其主持请全班同学来评析这篇文章, 最后总结并说出小组推荐此文的理由。3.开设读书交流课。课堂上, 学生主要是用口说, 用心听, 用笔记, 由教师主持。学生对课文所阅读的文章从形式到内容等各方面谈自己的感受、看法, 或对课本中的文章谈新体会、新收获。教师不多做评述, 但要多肯定、鼓励学生, 对个别偏颇应加以疏导。通过以上途径,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学生时时置身其中, 受其熏陶, 就能保持较高的阅读兴趣, 潜移默化中, 对作品的语言、结构等的欣赏与把握能力就增强了, 对意蕴的感受, 美丑善恶的辨析、良知人性的解剖能力就提高了, 从而提高了阅读能力。
总之, 在平时语文教学中, 做到了以上四点, 并且持之以恒, 我相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不再是件难事了。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篇10
一、“投其所好”, 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是否对阅读感兴趣, 怎样使学生喜欢阅读,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给学生提供是否适合阅读的材料, 因此“投其所好”, 选择适合学生层次特点的阅读材料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让学生读什么, 但是所阅读的书籍必须是健康书籍, 是大众化的书籍, 对青少年学生有教育有启发的书籍。教师应该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语文阅读的机会及环境, 给学生提供难度适当的任务, 可以让学生办一些板报或手抄报, 仿照正规报纸模式, 让学生把校园内所见所闻写出来, 也可以用幽默的句式写出来, 先让学生杂乱无章地写, 教师只在检查报纸或板报内容是否健康。这样的话,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先不管内容的完美程度。这样, 先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 才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兴趣产生之后, 再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饶有兴趣的文章、故事和一些滑稽的阅读材料, 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熟读文本, 培养阅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文字,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说明我们要把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阅读的语感上面。常言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在这里我们强调只有喜欢阅读, 而且阅读越多的话, 就会产生对语言的语感, 语感需要长期地大量地阅读才会产生, 所以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一下子养成阅读的语感, 语感实际上是一种直觉, 而这一种直觉体现的是学生对语言积累的多少、学生本能的大小, 还有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能力等多种因素所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而这些因素也正是我们教学生平时要养成的语文素质。学生语感的产生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在一般意义上, 阅读越多, 语感越强, 但并非都如此。有一个学生文章都可以非常熟练地背诵下来, 但对词语的理解显得很困难。阅读要放在特定的条件下阅读, 词义的产生在特定的条件下有特定的意义, 不能一概而论。这个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个别词的意思, 所以尽管背诵很多, 但能力一般。丰富的语文知识是学生阅读和产生语感的基础, 我们培养学生语感首先就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在做大量的阅读中才会产生语感。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 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大量阅读行为, 要不断积累知识, 做到大量阅读, 良好的语感能力就会慢慢地产生, 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慢慢地引导学生并且让他们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 我们任重道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使阅读教学灵活多样
阅读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 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是指在阅读中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阅读, 不是以往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 现在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 只能供学生阅读参考, 也不能受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局限, 而是让学生主动地找材料,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体现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把主题体现出来, 阅读的是学生, 不是教师, 就要全权下放, 把一切阅读权交给学生,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 在学生阅读时不要急于求成,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地阅读, 充分地了解材料中的所有信息, 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阅读, 节约时间, 发挥合作精神, 达到材料共享和成果共享。这样不但阅读效果可佳, 而且培养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其次, 教师也不能一点儿不管, 也可以提高一些能让学生直接读懂的材料。例如, 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教师可以提供关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有关影视资料,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也可以比较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该文, 可以节约时间, 也能准确地阅读理解文章。知道五壮士跳崖的历史背景和体会他们勇敢的精神, 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音乐、视频和情感中作了立体的学习, 可谓效果非同一般。再次, 要在课堂中融洽师生关系, 要客观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 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而且要爱说, 课堂气氛要活跃, 要对学生正确的结果给予积极地肯定, 多一些鼓励的语言, 学生就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的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 最终可以达到积极的阅读效果。
总之, 要提高阅读的效果, 就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的习惯, 在乐读中阅读, 在好读中提高阅读质量。和谐阅读, 畅所欲言, 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跃起来, 提高阅读能力, 也会提高写作能力, 最终会提高整体语文水平。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篇11
一、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自主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是一个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他们大多数还无法做到对一件事产生兴趣并且可以持续关注,直到形成习惯。所以,我们首先要从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一旦兴趣被点燃,非常有利于带动学生很快进入到阅读状态,当学生真正找到阅读其中的乐趣,就可以把兴趣转化成自然意识,充分扩散思维,主动地去阅读、思考。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里,要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在对某一篇课文进行讲解时,首先在开场白中卖一个关子,利用学生们好奇的心理,把所有人的关注点吸引过来共同解答疑问。阅读的时候尽量让同学也参与进来,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经过一番亲身体验,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点燃了,学生更加主动地阅读来寻求答案。
二、传授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里,老师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善于发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更要注重对于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不仅能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在课下也同样能够自行阅读杂志、报纸等,更多的阅读练习有利于学生正确、迅速地了解文中表达的含义。老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尽可能多地渗透有效的阅读方法,例如,在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随时勾画关键语句,而其位置通常在段首或者段末,对于优美和具有启发性语句更要及时抄录下来,在反复研读的过程中,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另外,鼓励学生养成记录读后感的习惯,这样能更深层次地领悟其中心思想,还能锻炼自己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和学生都要做到持之以恒。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自主阅读
一个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所以,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有利的阅读环境,从而培养他们主动阅读的优秀学习态度。具体做法,例如,老师要积极搜集一些好的阅读材料,像儿童杂志、期刊等,并且带动学生一起阅读,创造阅读气氛。阅读结束后,老师主动带领学生对阅读内容展开交流,指引学生们表达自身的理解观点。在这里,除了创造好的阅读环境之外,还要重点对阅读情景进行构建。老师具体要做的是充分联系文章里的内容,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真正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理解得更透彻。
四、全面增强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本来就因人而异,即便是老师也不能保证每一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都足够正确和深入。那么就需要老师从提高同学的主动阅读的观念上入手,指导学生大量、广泛地阅读,开阔眼界,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阅读习惯。同时老师要不忘“以人为本”的原则,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确保学生拥有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阅读环境,让学生阅读起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综上所述,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上一项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语言能力水平。所以,老师要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和提高阅读技能方面投入更多的努力。经过笔者分析,老师首先可以从发掘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利用课堂尽可能多地传授其阅读技巧,同时,积极为同学创造有利和谐的阅读环境,并且进一步增强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提高阅读水平。
然而教育改革永不停息,我们寻求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方法的脚步就不能停止,只有不停地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和补充,才能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促进我国小学语文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阅读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 篇12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课堂上创设“新”“奇”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 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好奇心人皆有之,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 以“新”引趣, 以“奇”趣, 力求用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使学生优先加以注意, 在兴趣盎然中进行认知, 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整个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语文阅读开始之初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对于引起学生对重要信息的注意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问题之中的过程。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 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围绕问题进行探究解决认知产生的矛盾, 在矛盾解决的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加深有助于阅读目标达成。如《驿路梨花》一课中, 学生提问:“这篇课文到底是用什么顺序写的?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根据提出的问题, 学生们自己阅读, 互相讨论, 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 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 教学就十分有效, 而且还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了解语文文字, 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词典。从原则上说, 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词典作为终身伴侣, 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上的疑难。学生应该每人必备字典词典。起初要对学生进行查字典的训练, 以便学生能灵活运用, 随后把文章的疑难词语留给他们, 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 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精髓所在。在阅读中, 鼓励学生把所读作品中的精彩句段、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介绍、重要篇章的论点、论据或艺术特点等认真地整理出来, 养成认真做笔记的习惯, 对学生今后的学问研究或者课程的学习都将受益无穷。
(三) 培养学生有质疑的习惯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 应积极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能够辩证地分析问题, 而这一切也是未来世界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 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如教学《赤壁之战》, 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之后, 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么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 自己去寻求答案, 兴趣浓, 效果好。
三、分阶段实施培养措施逐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 同时又必须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 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 积累阶段
积累阅读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以古人为例, 古代科举考试考生要想“金榜题名”就必须将《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等四十多万字的书全部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及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典籍等。由模仿到积累到训练、自悟, 直至成名成家。
(二) 自主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领悟和感知一篇文章。除此以外, 学生在每读完一篇文章之后, 要多与其他学生或老师积极地讨论, 交流思想, “以彼之长, 补己之短”这样既让自己学到了知识, 又丰富了自己的思想。
(三) 个性化阅读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标签。所谓个性化, 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受注意力、兴趣、以往的经验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见解。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应指导学生不必囿于唯一的一个答案, 可以从自己的个性出发, 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同时, 对学生反复强调,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必顾忌别人的看法, 学生就会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
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 教师如同养蜂人。在春天的原野上, 放手让一群快活的小蜜蜂飞向百花丛中, 这些可爱的蜜蜂们会通过自己触觉、敏锐的嗅觉和味觉, 去体会百花万种风情, 去聆听某一朵花蕊里的生命赞歌, 去采撷各自不同却醇香甜美的蜂蜜。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05-23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09-12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07-03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方法研究08-21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06-12
中学语文阅读能力11-11
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08-03
培养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12-26
语文阅读能力大赛方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