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课题研究方案

2024-10-11

《夯实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课题研究方案(精选6篇)

《夯实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课题研究方案 篇1

《夯实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课题研究方案

溧阳市溧城镇西平小学 袁荷娣

一、选题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着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着,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着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的教育与研究。全世界最钟爱读书的犹太民族,时刻向孩子灌输“书本是甜的”这一意识。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里度过。200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朱熹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妇孺皆知。

近年来,国内的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老师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本先生等对“小学生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以上论述,对于我们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相关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所以目前还没有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1、学生目标: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外阅读量的指标,正确引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达到5万字,第二学段达到40万字,第三学段达到100万字,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教师目标:使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让课外阅读指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3、学校目标:初步形成符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预计突破:本研究力图探究学生阅读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探索指导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并致力于从中探寻出可以遵循的一般客观规律,从而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理论。

(二)研究对象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三)研究内容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衔接和整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研究,并努力让学生在以下方面获得进步和成长:

1、掌握方法,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

2、培养语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3、感受熏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情感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提高。

4、丰富积累,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5、形成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课外阅读研究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最新教育观点和动态。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反思失误,及时改进。坚持写教学随笔,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广。

4、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阅读赏析课课程的研究和读书活动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坚持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合作性、持续性、创造性原则,采取个别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经验总结、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六、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验室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性原则: 自始自终都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整体性原则: 从研究“阅读、积累、习作”的关系出发,把握作文教学听读说写相互促进的逻辑程序,处理好作文训练与阅读训练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4.主体性原则: 在“阅读、积累、习作”的综合训练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综合活动,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阅读、积累、习作能力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作能力。

5、可操作性原则:(略)

七、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加强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确立课题研究的行动档案,落实研究分工和研究职责,做到分工到位,确保日常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立足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从课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观察与记录,积极开展合作研讨,及时交流与反思,不断推动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八、课题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10.9-2010.10)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10.11-2012.10)实施阶段。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12.11-2012.12)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九、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研究论文集;

3、教师指导课外阅读案例集;

4、学生读书笔记选辑。

十、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参与研究人员均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和理论水平。

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都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而且课题组成员的职务、专业、年龄、结构合理,配合密切。

课题负责人袁荷娣是主要研究者,有着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曾参与常州市级课题《小学自学式全程教学》的研究,该课题荣获了常州市一等奖。随后,该同志又参与了常州市级课题《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该课题荣获了常州市97-99年教科研课题研究一等奖。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曾被常州市教研室发文介绍和推广,造成了良好的反响。所有这些,均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课题的主要参加者有较多本校骨干教师,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专长,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课题组的成员其中有三位各自负责本学科的课题研究,其余几位参加了各类课题研究,并均已经圆满结题。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既有实践能力较强的一线教师,又有理论研究能力强的学校教育领导。可以说是研究本课题的最佳组合。

(2)学校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我校向来对教育科学研究很重视,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发展战略,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⑴组织保障: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定期开展讨论,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典型突出问题。

⑵计划保障:以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学校课程教师学习计划保证课程实施有序进行。

⑶师资保障:以教师培训为先导,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加强实施过程中的交流研讨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同时引进社会专业人士加强师资力量。

⑷制度保障:学校制定有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激励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从制度层面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⑸时间保证:本课题将纳入我校教学教研工作中,与学校课改校本教研、师培等工作相融合,每月进行一次实验交流,每一年进行1次小结。

(二)资料设备及科研手段

学校在研究经费上给予保障,学校图书室拥有各类专业参考书、科技情报资料及电子读物。我校对教科研工作十分重视,将进一步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抓实科研过程管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科研考核机制,保证课题完成。

十一、课题组研究人员及单位

1、参加课题研究单位:溧阳市西平小学

2、参加课题研究主要成员:

课题组负 责 人:袁荷娣

课题组主要人员:沈 清 陈建忠 高 琪 潘丽萍 陶 静 袁桂丽 黄碧兰 周兰君

十二、参考文献

1、李卫民:《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浙江出版社

2、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3、崔 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4、徐国平:《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验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

5、何文浩:《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6、《语文课程标准》

2010.10

《夯实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课题研究方案 篇2

一、激趣———增强课外阅读的动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 都依赖于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就会产生“我要读”的渴望。

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 学生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 个个精神抖擞, 双耳竖立,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娓娓渲讲, 被激化, 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带入了一个有趣、惊险、奇特、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错、期待大白结局之际, 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 后面的可更精彩呢, 欲知后事, 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 主动去进行阅读, 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 (或组织学生讲) 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 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长的故事, 进行对比、教育, 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 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

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 激发学生“欲知详情, 请看原文”的欲望。如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 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 (儿童版) 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 纷纷要求借书阅读, 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 以及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 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 而且会读, 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 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 做好读物推荐。

由于学生年龄小, 阅历浅, 所以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 良莠不齐, 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 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 (1) 推荐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我们推荐读物时, 可以结合课堂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 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景阳冈》, 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 (2) 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 跨度较大, 我们推荐读物时, 不能一刀切, 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 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 (3) 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 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引入课堂, 丰富深化教学内容。

2. 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 细细揣摩, 较深地了解文章的文字和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 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 再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 最后浏览全文, 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 常用的是略读。根据目标的不同, 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课外阅读能力, 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 扶放相结合的原则, 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顺序, 即先初读, 感知书中大意, 然后精读品析, 最后评议摘录。

3. 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 (1) 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 科学珍闻, 生活常识等, 以丰富语言, 增长知识, 启迪思维, 陶冶情操; (2) 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 把其中的要点或提纲挈领写下来, 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 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 (3) 感想型:在读完一本读物后, 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 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4) 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 改写故事, 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 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 摘录讲评, 交流感想等方式, 提高做笔记的能力。

三、活动———加强课外阅读的落实

学生通过阅读, 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就想通过一定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创造意识, 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成长的心理发展规律, 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以增强学生对所做事情的兴趣, 从中感受掌握知识和收获的喜悦。

1. 开展识字、朗读比赛。

要鼓励学生多识字, 多读书, 可以在班上举办“识字大王”比赛活动, 鼓励学生人人争当“识字大王”;中、高年级可以举办“朗读比赛”活动, 可以分角色, 配乐朗读, 然后进行评选, 将评选的最佳选手推荐到学校当播音员。

2. 办读书剪贴报。

办读书剪贴报, 也是激励学生多读书的一种好方法。它能集学生读书、编辑、绘画、书写于一体, 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所得。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向去寻找有关的课外读物, 完成剪贴报的任务, 定期进行评比, 逐步提高要求, 期期要有新的内容。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会养成多读, 多积累, 善于收集的好习惯。

3. 开展教师、学生、家长读书日活动。

开展教师、学生、家长读书日活动, 是刺激学生读书兴趣, 让学生展现“学识”“能力”的机会。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 学生参加活动时会神经系统紧张, 表现欲增加。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不定期地举办教师、家长、学生“读书日”活动。通过活动, 让家长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掌握学生读收的爱好, 学生也在老师、家长面前充分展示了读书的“才能”, 提高了读书的兴趣。

四、测评———检查课外阅读的效果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 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提高阅读质量, 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 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 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 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地鼓励,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 会更坚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 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1. 家校互动:

课外阅读, 就其形式来讲, 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外读书。因此与家长配合是很有必要的。建立家长联系卡制度, 争取家长配合, 督促、检查子女的阅读情况。第一, 教师要指导家长按照学生要求为学生提供读物;第二、给孩子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第三、家长要向教师及时反馈学生读书的情况, 形成校园课外阅读的网络, 让学生时时处于读书的氛围中;

2. 建立读书报告制度。

每天抽10分钟, 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 其余同学评议。此举一举两得, 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 还能借同学的口, 开拓其余同学的视野。

3. 定期检查读书笔记。

通过检查读书笔记, 能让老师了解学生所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 并指出他们笔记的优缺点, 明确努力方向。

重视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篇3

一、巧设阅读阵地,形成课外阅读氛围

1.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激发阅读欲望

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由于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经济都不是很宽裕,班上的书一部分是学生自愿捐献出来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另一部分是我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的。还有一部分是我把自己孩子看过的一些读物也捐赠给为了班级图书角。为确保读书能有序、有效的开展,班里民主选举出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2.创设合作阅读的氛围,形成课外阅读氛围

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一个共同阅读的气氛,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例如,我们进行课前3~5分钟的读书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去读,或默读、朗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好伙伴比赛读……此时,哪怕平时不大喜欢课外书的同学,也会被感染了。

教室、課堂成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利用这个学习阵地,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共同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的氛围。

二、巧妙利用课堂教学,把课内阅读引申到课外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设计了“每课一问”。即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做课前预习阅读,在阅读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让他们读课文,读课外书、读课外资料,让他们在各种形式的阅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些关于“三国”的问题,学生通过课前的阅读预习,渐渐知道了三国形成、对峙、衰败的过程,了解了曹操、诸葛亮,周瑜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继而产生了对“三国”故事的浓厚兴趣,全班掀起了一股“看三国热”。这样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孩子们每每自己读书找到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零碎的时间读什么,整块的时间读什么;文学名著什么时间读,报刊杂志什么时间读;要有长计划、短安排。制定长计划,是为了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短安排,是为了适应可能随时变化的情况。有了阅读计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指导选择读物,注重读物质量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比较差,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为了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推荐读物方面,老师起很大作用,也就是说,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如学童话时,我便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学科普文期间,我就请他们阅读程度适合的科普读物;教学完《草船借箭》《石猴出世》后,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去读了原著《三国演义》《西游记》……另外,每月我都会在班里上一堂《好书大家看》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由老师或是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给大家看。

3.引导学生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一些精彩片断中的好词佳句,可让学生进行圈圈点点,完成读书札记。笔记中“本书内容概括”“佳句摘抄”“优美片段欣赏”“我的感悟或体会”等栏目,使学生在积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再通过读书笔记的互相点评、借鉴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落实课外阅读效果

1.开展竞赛活动

(1)故事会。学生事先准备自己所看书籍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介绍给班上学生,可以一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分角色讲。

(2)美文诵读。课外读物中有大量的优美文章,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逐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课本剧表演。学生从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几个人一小组进行表演。

(4)专题知识抢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知识竞赛。比如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我便在班上举行了“走进三国”知识抢答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5)其它读书成果展。如手抄报展示、读书卡展示、报刊剪辑展示、书签制作展示及读书札记等。

2.开展评选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我校每个班都要对学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比方法。如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札记,设立成果奖;也可要根据学生的阅读量,评出“读书能手”;还可综合学生各方面的阅读情况,每月评选出十名“阅读之星”,并将这些“阅读之星”的照片张贴在展示栏里,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因此,形式多样的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综上所述,“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可见,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是一件多么重要的大事!因此,教师、学校,家长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并给孩子做恰当的引导,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外阅读资源,进行有效的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晓云.与书为友,读中成长.语文教学通讯,2004,(11):16.

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篇4

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一小学 李 丽

在诸多的课型中,语文阅读教学可谓“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依循。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因而,如何上好一节阅读课,才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我认为在阅读课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表达;以课文为例子,渗透作文指导;以探索高效课堂为目标,推行课堂改革。本人展开了阅读教学的探索之旅,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收获了不少的成果与经验。

一、让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指向写作教学。

我以三年级为研究的对象,在设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花费的心思比较多。学期初,为了教好学生的起步作文,我仔细研读了整册教材,并且试探性地让阅读教学指向写作,原本只是想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把课文作为写作的例子来讲,从而为习作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写作能力大大提升了,而且阅读的兴趣和水平也都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只是转变以往指向课文内容的传统教法,把课文当成一个写作的例子、当成例文来教,教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简单地说,就是把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全是围绕秋天这一主题展开,从多角度去描写秋天,而这一单元的习作也自然就是写秋天。那么在讲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是《古诗两首》,我改变了以往领着学生逐字细究,分析古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朗读诗歌之后,带着他们从整体上去自发地感受古诗的美,体会诗歌的情感,并且在这两首古诗的基础之上,又积累了一些关于秋天的诗句在班内进行分享,从而激起他们对古诗的兴趣。而《风筝》一课,明显的是叙事层次比较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时间的过程交代的一清二楚。另外,细致的心理描写也是本课的一个突出特色,孩子们的心情变化是随时间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就重点引领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变化话写具体的。接下来是《秋天的雨》,它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天的雨,事实上是写秋天,在执教本课时,我从文章的结构着手,以与学生一起找总起句的方式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另外把目光聚焦在文中富有诗意的句子上,让学生在品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可以让句子变得更加生动。最后一篇《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也是略读课文,所以采取自学回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秋天的声响中,尽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在读中,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这样,把每一节阅读课都指向写作,结束这一单元的教学后,再进行指导学生写关于秋天的习作。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好。班级大部分学生都有话可写,并且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并且语言生动。

生作文片段:

‚春天挂在嫩绿的柳芽上,夏天躲在芬芳的花朵中,冬天飘在飞舞的雪花里,那秋天又会藏在哪呢?‛

‚秋天是一位魔法师,他有一根魔法棒,轻轻一挥就把秋天带来了。秋天是一幅画,那画上染遍了我最喜欢的金色‛

‚我喜欢百鸟争鸣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雪花纷飞的冬天,但我更爱瓜 果飘香的秋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秋天的图画吧!‛

‚秋姑娘把我们带到了火红的枫树林,片片枫叶纷飞飘落,满眼都是红色,让我不禁想起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雨飘飘,秋风瑟瑟,我笑着对枫林大声呼喊:‘萧萧枫叶送寒声,诗意枫林动客情。’‛

‚游走在秋天的画卷中,不时闻到阵阵果香。哦!我知道了,难怪人们都说金秋十月,瓜果飘香……‛

‚瞧!这就是秋天,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 ……

赏析着学生的习作,巧妙的结构,清晰的思路,优美的片段,生动的语言,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把阅读指向写作的想法是切实可行的。难怪叶圣陶老师说“我以为,阅读教学教好了,就不必搞什么作文教学了。”,这句话真的挺耐人寻味的。

二、让课后的阅读成为一种有效阅读。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注重把课文当成写作的例子,原本只是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意想不到的是原来写作和阅读竟然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方面,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也渐渐地会读书了。他知道了拿出了一篇文章应该如何从整体把握,如何去理清文章的脉络,该积累哪一类的词句„„,这样也就达到了高效阅读。另外一方面,由于学生对习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也就促进了他的阅读量,他们想汲取更多的“养分”,就必须不断地去阅读更多的书籍,这样的良性循环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首先我们要给学生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读物。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 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尤其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其次要提高课外阅读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老师还要集中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 “课外书屋”,介绍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 “好看的圣诞书”,它的幽默、温情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我顺势引导阅读漫画集 《父与子》,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幽默、温馨,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感人至深。我请孩子们谈体会,谈各人发笑的角度,从而理解“各人笑各人的所笑”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并根据本单元课文均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重点推荐漫画“寻找出逃的儿子”等,分组学习,小组交流,填写读书卡。

最后还要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 《草船借箭》,引导阅读 《三国演义》 有关章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 后,推荐阅读 《大地的儿子》;学了《少年闰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3月5日,读 《雷锋的故事》 ;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 „„学生手中的 《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应充分利用。还要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当然,阅读如果仅仅是为了写作,那就可能陷入了一种功利性阅读。所以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我把精读课文作为一个写作的例子来教,让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但是略读课文以及课外阅读,我主张休闲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让学生在休闲中得到阅读的乐趣,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一种自己需要的休闲方式,一种给自己汲取养分的途径,实践证明,这样的阅读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夯实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课题研究方案 篇5

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

李 莹

课题名称:让有引领的阅读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阅读 有引领的 语文教师 专业素养

著名特级教师吴非在《课改需要爱读书的老师》一文中尖锐地指出:“中国不缺想做官的教师,缺的是爱读书的教师;中国不缺搞应试的教师,缺的是有思想的教师。学校能否成为名校,能否为民族培养合格人才,除了正确的教育方针以外,教师的素养是决定因素。”而阅读作为提升教师素养、丰富教师精神世界的必然渠道,却被许多教师日益疏离了。

教师是需要一种专业智慧的,没有这种专业智慧,教育必然是肤浅的。教师的专业智慧体现在智慧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智慧理解。托尔斯泰说“书是智慧的钥匙”,生成教师的专业智慧,依然需要教师手捧一卷,沉浸其中,与各种思想进行智慧的对话。

我校的语文教师共有25名,平均年龄37岁,其中高级教师22名,一级教师3名,本科学历20名,大专学历5名。教师结构比较年轻化,高级教师比例比较高。部分教师参加二七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继续教育外,其他的老师在接受新知识,提高业务素养上的渠道还是比较狭窄的。我们做一调查统计,语文教师业余时间坚持读书的并不多。个别喜欢读书的老师在选择书目上也是比较散漫的、随意的,没有计划性的。

但随意的、散漫的、没有引领的阅读对专业成长不利,是低效的。一是要引导教师有目的地阅读,不要泛泛地看,这对专业成长并不利; 二是要有针对性的研讨,便于让阅读深入,也有利于培养阅读的兴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这几年,国内的教育研究机构逐渐摸索出一条以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为中心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一个围绕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专业阅读研究,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新教育认为,存在着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可能存在着一个教师专业知识的合理结构(我们这里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经验内化了的默会知识,而不仅仅是可以通过书面试卷测试的显性知识),而可能许多教师在某一方面形成了“短板”,所以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为此,我们要研究一个围绕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专业阅读研究,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

二、“有引领”的阅读解决阅读中的困惑点,提高阅读的实效性。在专家的引领下,通过创立“语文教师阅读地图”,使语文教师的阅读活动路径清晰,方向明确,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阅读活动之后进行共同的研读,使阅读的效果深化提高。最后语文教师通过博客的形式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收获、随笔。在这样循环的阅读活动中,使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水平、文学修养、人文素养、写作能力等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通过有专家引领的阅读活动,引导语文教师有目的的阅读,有针对性的研讨,深入阅读培养语文教师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最终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语文教师阅读地图”的引入,让目标更加明确。本次课题引入“语文教师阅读地图”的概念。什么是“语文教师阅读地图”呢?就是引领语文教师科学地、高效地展开阅读的手册。解决阅读中的困惑点,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在专家的引领下,通过创立“语文教师阅读地图”,使语文教师的阅读活动路径清晰,方向明确,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阅读活动之后进行共同的研读,使阅读的效果深化提高。最后语文教师通过博客的形式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收获、随笔。在这样循环的阅读活动中,使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水平、文学修养、人文素养、写作能力等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四、有引领语文教师专业阅读途径以及具体操作策略。

(一)有引领语文教师专业阅读途径:

准备阶段要调查本校语文教师对阅读现状,以及开张阅读活动的看法及建议。学校聘请语文教研员、优秀语文教师为专家,引领读书活动。制定计划、制度。在专家的指导下编写“语文教师阅读地图”,并征求教师意见。建立教师专业素养书架。学校根据“语文教师阅读地图”推荐书目购买图书,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活动开展提供保证。

在实施阶段,学校创设读书氛围,校园内标语的宣传,办公室读书环境的设施。在专家引领下解读“语文教师阅读地图”。小组成员根据“语文教师阅读地图”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小组成员根据阅读计划开展自主研读,每天保证半小时以上的研读,精读,力争读深、读透,读有思考,读有感受,并且要读写同步。教师个人阅读,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每月一次的“共读一本书”的研读活动。小组成员轮流担当中心发言人,研讨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困惑,也可以联系自己的教学活动发言。其他成员简要汇报。

教师们互相推荐新书好书,无障碍发表争鸣,更多的时候发表自己读书的感受,通过教师间心际交流,将读书思考向更广的时空延伸。每周通过博客发表自己阶段阅读体会。

评价阶段评选优秀读书心得,即表彰读书先进,评出优秀读书个人(根据开展的各项读书活动表现和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个人教育博客的书写情况进行评比)并作为评优评先中考核的一项内容。校内教师优秀的读书心得、随笔、摘录活动照片展示。最后整理、分析资料,总结研究工作,完成课题成果,形成论文研究报告。

(二)有引领的阅读流程

在这个层次,教师的学习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脉络:专业阅读——反思(结合具体情境)——实践。在这个层面上,教师能够通过反思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建立联系,并经过系列的实践、应用,真正提升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每月一次的“共读一本书”阅读研读活动。小组成员轮流担当中心发言人,研讨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困惑,也可以联系自己的教学活动发言。其他成员简要汇报。课题组的老师们还互相推荐新书好书,无障碍发表争鸣,更多的时候发表自己读书的感受,通过教师间心际交流,将读书思考向更广的时空延伸。

我们定期举行读书活动,由郭亚红、李莹、王树菲老师主持,分别共享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王国维《人间词话》和《床边的小豆豆》,选定的书目有教育类 的,有文学类的,还有儿童文学心理类的,都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必读书籍,帮助老师们提高语文素养,做出了较好得示范作用。

经过两年多探求实践,教师读书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语文教师能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大家也为能在一起讨论“书”而感到高兴。王菁华、王树菲、李莹老师撰写读书心得在郑州教育博客发表并加为精华:赵蕊、郭亚红老师也能通过博客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总结自己的读书的感悟,读书能力提高的心得。

通过前期的实践,我们所研究的让有引领的阅读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模式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互通有无,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参考文献

《夯实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课题研究方案 篇6

【关键词】 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许多小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应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这样,才能有所获得。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

一、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阅读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阅读一本不健康的书,比不读书更坏,更有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从孩子出发,以小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读经典名著,净化心灵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滋养已如雨后春笋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净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又人道的感情世界,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孩子这种阅读心理是有个性差异的。有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稍大一些的会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因此,有针对性地推荐他们读一些描写青少年爱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比如《少年维特之烦恼》《猫狗之恋》等,阅读这些作品不是鼓励孩子早恋,恰恰相反,他的积极性在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阅读高雅精深的名著,是一种须有良师指定才能掌握的艺术,而这种艺术是应该让孩子们好好掌握的。一般来说,孩子们往往容易低估自己阅读名著的能力。批评家克鲁琪认为,有些人以为只有浅薄,低趣味或虚伪的读物才能吸引读者,这是一个目光短浅的错误。他说:“平庸的东西绝对不会有兴趣,浅薄的书拿在手里会比什么都难以忍受,没有价值的读物终究会失去读者的。”一旦养成看经典的习惯,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阅读经典名著是多么令人陶醉。

2.读时尚读物,满足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会成为儿童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奇怪《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风靡校园了。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长发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想方设法的努力着,每人都为能有哈利波特那样的魔法而陷入遐想。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对于这一点我们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扼杀。的确,时尚读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学生心理的扭曲,也有可能为孩子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更多的时尚读物存在充分的流行因素,这些流行因素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愿望,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对待这种时尚读物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要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并引导这种时尚。

二、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恰当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这提醒我们,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好读书方法和技巧。

1.实际情况,较具体方法

据有关调查表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很少有人会作些标记和批注。他们不知道读几行必须停下来思考一番,以理解其中的含义,作些批注。

为什么在读书时作批注是必不可少的呢?第一、这可以使你思想高度集中;第二、如果不是死读书的话,必然会有自己的领悟和见解,并可用文字适当的表达;第三、在你整理自己的思想体会把它确切地书写出来的过程中,也就把书的内容带入心灵深处,并能更条理分明地保存在记忆中。

即使孩子们把读书心得写在一张纸片上,又随手扔掉了,毫无疑问他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在书页的空百处、封里、甚至两行间的间隙都可以供学生批注,也就不必找纸片了。而好处在于这些批注和提要成为学生读过的这部书的一部分,当他们来年展卷重读时,重温以前的见解和疑问,在疏忽之处加上新的批注,就像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了再次的探讨。

在学校里,当小学生遇到一个生字,老师就叫他们查字典。老师总会吩咐他们在阅读时不断查考百科全书,希望我们从中得到帮助,但读一本精深著作所遵行的规则完全与之相反。首先要找出你能理解的内容,尽管读下去,不要停留在费解的地方,比如那些难以看懂的议论和注释。书里有足够多的部分你能立即理解,这些部分很快形成一个坚固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就可以继续向上攀登。在迅速阅读中你能理解的部分即使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也能使其余的本来晦涩的文章变得明朗。

2.按个体差异,成独特方法——当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每一个小学生的

阅读水平高低有差异,是无须争辩的事实。有些小朋友,在阅读时划线作标记,是十分适当的方法,可有些小朋友却未必适合。当他们再次阅读这本书时划线的地方会使他们想起第一次阅读时的感想,就很难有新的发现与启示,倒不是像其他人那样会令他们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印象。这样他们则可以在阅读时作索引,先记下页码,再简略地写出自己的提要与见解,在第二次、第三次重读时,就会把索引的内容扩充几遍。

上一篇:哥哥结婚请假条怎么写下一篇: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先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