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2024-11-01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精选8篇)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篇1

《小学生阅读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 吴桂冬

为了总结经验,摒弃不足,更好的完成新阶段的实验任务,现将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查阅读现状。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调查中不但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数量进行分析,还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分析,为后期的研究工作做准备。

二、制订课题实施计划。

为了使本次课题实验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资料及相关理论后,通过集体讨论制订出一份课题实施计划。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的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统一指导的读物。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与我们现行教材相匹配的自读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我相机渗透,点拨学生阅读书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网上浏览等方式搜集了大量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给每个学生。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老师们还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1)、运用迁移,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2)、教给学生“三读法” ①、浏览性的泛读法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②、进行速读训练。方法有二:一是“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③、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3)、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①、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②、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③、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④、做卡片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⑤、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4)、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即教会学生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个烂笔头。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四、积极开展与课题有关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读书成果展示平台,不但检验了学生读书的效果,还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如:

1、设计手抄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

2、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精彩的字、词、句、段、篇,记在笔记本上,以丰富写作素材。

3、开展读书交流会。利用班会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读

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等。

4、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多记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小知识,并利用假期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成册,孩子们看到自己写的文章也成了一册书籍,更加强了他们看书、写作的热情。

三、存在的问题

1、有少部分同学没有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家庭环境的不同,有少数学生到现在为止都是老师、家长逼着读,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我们想这是学生还没有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在班内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让孩子知道开卷有益,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爱读书的孩子。

2、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

鲁迅先生说,读书就犹如蜜蜂采蜜,必须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部分学生在选择书籍时,喜欢故事类书籍,在阅读中注重追求情节,而很少细细品味,这样从书中所得也就非常有限,往往造成书读了很多,但肚里没货,而写作水平也得不到提高的现象。以致于有的家长也很困惑:自己的孩子读的书不少,但作文为什么总写不好呢?

3、绝大多数的同学经常写读书笔记,并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读书心得。但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只在其中做个陪读角色,给老师带来新的思考。

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篇2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思考

很多成功者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都认为读书, 尤其是少年时代的读书对自己成长具有关键作用。鲁迅先生就认为, “写作无非是多读几本书而已”。小学语文教学中仅仅依靠教材上的几篇文章, 是很难满足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和鼓励小学生进行阅读, 并让其形成一种习惯, 从而实现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强化。要通过为学生读书创造条件, 让学生积极寻求各种阅读渠道, 比如图书馆、阅读角等, 让其在读中体会乐趣, 在学中增长才干。小学生课外阅读从“阅读”到“悦读”, 实现的是一种习惯养成。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1. 小学生自读积极性低

当前, 很多小学生自读积极性低, 对一些课外阅读不感兴趣, 尤其是对一些名著了解不多, 仅有的一些了解多数来自于影视作品。在老师对作品没有要求, 或者是没有明确布置作业情况下, 学生们不愿意读名著, 或者说对课外阅读提不起兴趣, 反而对漫画和流行小说等兴趣浓厚。同时, 教师在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不足, 导致学生主动读书比较少, 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学课文阅读相关内容。

2. 小学生阅读质疑缺乏

小学生阅读, 尤其是课外阅读是一种获得知识、融化和吸收的过程。但是小学生阅读绝不是人云亦云, 也不是照本宣科, 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目前小学生阅读中思考严重不足, 尤其是对其中的精美语言、内容编排等思考不足, 对文章内容缺乏质疑, 在疑问时也比较浅显, 寻求解疑不到位。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思考是针对老师的提问, 比如参加故事会、朗读比赛等。

3. 小学生阅读写练不衔接

对小学生来说, 写和读是相互联系、紧密链接在一起的, 尤其是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 没有相互之间的探讨, 没有教师的指导, 阅读一翻而过, 甚至于仅仅看插图, 这样是起不到作用的。课外阅读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读和写结合不紧密, 大部分小学生还没有养成做读书笔记、对文章补充写作和改写的习惯。读和写不能融合造成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过于分散, 不能整合, 课外阅读的相关性、激发性和辅助性作用发挥不充分, 对课堂教学无法形成明显的支持作用。

4. 小学生阅读指导评估不足

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得到积极指导, 避免在小学生选择读物方面的盲目。对阅读内容, 教师首先要熟悉, 才可以在教学中对课外阅读进行适当指导。但当前对于课外阅读, 教师没有高度重视, 因此也就无法形成完整的评估指导。

二、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可行途径

1.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小学生来说阅读兴趣需要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培养, 因为小学生兴趣点比较庞杂, 尤其是在当前各种辅导班充斥的情况下, 兴趣激发对小学生更显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 比如在《草虫的村落》教学中, 可以建议学生阅读相关读本, 并提出身边有哪些昆虫, 让学生回忆和思考。在课堂教学《女娲造人》中, 可以让学生阅读《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孟姜女》等民间故事。在学生阅读兴趣上进行积极引导, 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习每一课之前, 教师可以从课外对相关链接资料进行收集,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此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阅读活动, 比如阅读故事会、朗读比赛等,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教会学生质疑

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要学会思考。实际上, 思考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过程, 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语言的认知, 另外一方面可以掌握文章的内容。文章中精美的语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而精彩的文章内容可以对学生理解课文和感悟人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小学生课外阅读要形成自己的思考, 教师必须积极开展指导。比如, 对《鸟的天堂》相关课外阅读中, 让学生对热带雨林气候、神奇动植物资源等进行思考, 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保护动植物、保护环境概念;在《黄果树听瀑》的课外阅读指导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区域水电开发带给自然生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一些延伸性思考。3.写练严密结合

读书和写作是结合在一起的, 尤其是对课外阅读来讲, 因为没有课文引线, 学生在阅读中很容易天马行空, 无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布置一定的作业是必要的。比如在《迷人的张家界》相关课外阅读中, 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和收集我国神奇的自然景观, 并将自己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同时, 要制定课外阅读写作计划, 让学生依据阅读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此外, 进行读写比赛也是促进阅读和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之一。读写结合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写的兴趣, 尤其是激励学生长期坚持下去。

4. 积极促成评价

小学生阅读需要形成积极性评估, 因为在小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检测的情况下, 往往无法保质保量完成阅读任务, 而且非常有可能导致阅读兴趣被消磨的结果。教师在对阅读效果进行评估时, 可以采用讲故事、读书会、展评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和比赛查阅资料速度等方式和方法进行检查和评估。评估的作用在于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分享阅读成果, 促进课外阅读步步深入。比如通过讲故事进行阅读评估时, 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故事迁移, 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

总之, 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自身强化, 是个人良好学习习惯的塑造。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激发兴趣, 只要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就会形成, 对语文成绩的提高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可以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刘玉娟小学生阅读动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10期

[2]徐钟灵浅析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年18期

[3]张国全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方法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13期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30-04

一、 问题的提出

(一)新语文课程对学生阅读的量和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语文学习、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习得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小学阶段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并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由此可见,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设法和家长配合,做好家庭阅读的组织工作,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在校时间,组织实实在在的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二)学生的终身发展呼唤着有效的阅读

语文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领悟祖国文化魅力,建设个人语言文化家园,为幸福人生奠基。要想完成这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作保证,阅读水平、阅读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教师要引领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积累智慧和情感,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的阅读,追求教学最优化,使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的书籍,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要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即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从教材出发,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一种开放而底蕴深厚的母语学习。从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的视野看,语文学习既要着眼民族的未来,又要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

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但是一些学生和家长对此的认识却失之偏颇。有很多学生认为读课外书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很多家长认为读课外书会耽误孩子的成绩。可见,由于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使得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受到无辜的“冷落”,使得期待点燃智慧火花的孩子竟然与“读书之乐”无缘。

(二)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

学校调查发现:25%的学生每天都读课外书,31%的学生经常读课外书,45%的学生只是偶尔读课外书。其中29%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和老师的要求。究其原因,电视、VCD、电脑游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47%的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每天超过一小时,26%的学生每天超过半小时。数据表明更多的学生在电视与课外书之间更喜欢前者,但是如果让学生过分地依赖声像材料,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

阅读是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然而学校在5~6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57%的学生不喜欢读《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30%的学生喜欢读漫画类;78%的学生喜欢看脑筋急转弯。学生课外读物的量少且窄,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障碍之一。

(四)课外阅读指导不够

我们常说:得法与课内,就是要在课内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然而一些老师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以本为本,守本固本,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从而丧失了课外那片肥沃的土地。学校调查表明8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89%的家长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希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三、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广泛阅读的实效,应以课堂为载体,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促使学生不断地结合文本进行深刻的思考,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

(一)结合课堂教学,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开来。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联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许多课文有丰富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知识背景、作者背景。我们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以学生对这些背景的兴趣点为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阅览室、图书馆、资料室、网络等查找相关材料。这样除了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外,还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如教以写人为主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人物生平事迹的资料;教以事件为主的课文《火烧圆明园》,要求查找背景、历史资料;教以科普为主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科普知识资料。这样,通过查找资料,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课文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大了阅读量,增强了孩子们知识的储量。久而久之,通过这样系统的有目的的查资料式的课外阅读,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以激发,知识不断深化、系统,形成了各种知识链条,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扩大阅读量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作法是:

(1)根据课文内容到课外书籍中找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

(2)课文是节选的,到课外查找、阅读完整的著作。

(3)查找、阅读与课外题材、内容、写法相关的其它文章。

(4)查找、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

(5)查找、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联系但体裁、写法不同的文章。

(6)习作前引导学生阅读与习作内容相关、形式相近的文章。

在目标、计划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星星之火,会以燎原之势蔓延,一发而不可收拾!

2.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小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堪称经典,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利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结合课文介绍阅读原著,引导推荐学生阅读名家的其他作品,可以起到以一篇带读几篇、带读一本的作用。如教《猴王出世》推荐欣赏《西游记》;教《景阳冈》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教《草船借箭》指导阅读《三国演义》。此时引导阅读,学生的热情高,而且还可以课文为阶梯,化难为易,很容易在班级中形成阅读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著作。历代名家的文章自成体系,自成风格,而选入课文的均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教学这些作品的同时,老师要因势利导介绍作者背景、文章风格、其他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如教《蟋蟀的住宅》,就介绍法布尔及其他的科普作品;教《风筝》,就介绍鲁迅及《阿Q正传》、《故乡》、《社戏》、《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等;教文学单元《走近李白》就介绍李白及其他的诗歌……小学课文中的作者涵盖古今中外,如果以这条线索引导读书,那将非常有利地帮助学生理解祖国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对全面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科学素质大有裨益。

结合课文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应当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以课内的“精”引出课外的“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呈辐射状扩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空间广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课内阅读知识综合解决课外阅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课外阅读指导,以生动的课堂教学提升课外阅读的实效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学不同,课外阅读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阅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很多都是家庭阅读,教师缺少直接的监控。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如果放任自流,学生的阅读,可能过多地关注于故事的情节,部分学生会留意书籍的语言,很少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因而使阅读呈显肤浅,不能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不能与学生的生命接轨,也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直接的现象是,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却并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从而可能与阅读渐行渐远。

常用的课堂教学的模式有三种,即导读课、推进课和主题探讨课。

1.导读课。主要是在学生阅读一本书的开始,老师向全班学生隆重推介这本书,指导学生开始阅读。导读课的课型不拘一格,可以从书籍作者、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具体文字的朗读等开始,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看着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听着老师的介绍,谁能不心动呢?比如《一百条裙子》的导读课可以是这样:你想拥有一百条裙子吗?你能想象出你的一百条裙子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往往是不敢相信,因为他们会以为那是真正的一百条裙子,他们中的很多都会连忙摆手,不敢拥有。导读课的一般目标有两个:一是激发学生阅读这本书的愿望。二是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或以其中的一个章节为例,以问题为导引,教给学生细读的方法。

2.推进课。这是指学生已开始阅读这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为帮助学生进行阅读,促进学生更好地阅读,给学生以一些指导和帮助。因为学生已对这本书的内容有所了解,因而推进课,多是老师带领学生探索后面的故事情节,或回顾前面的故事内容,或针对已出场的人物进行评说,或就文本的空白进行补充,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等等。在推进课中一般的做法是:教师提前把书读完,制订学生的阅读计划,根据进度设计一些导读题,帮助学生细读,并且养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的好习惯。第二天教师浏览导读题后,挑选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帮助学生疏通某些关节,让学生继续顺利地读下去。

3.主题探讨课。这是整本书阅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自由阅读,已读完了一本书,也已逐步完成老师为推进阅读而布置的思考题,这时候,学生的阅读是否已完成了呢?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学生由于自己认识的不足,可能对人物的理解过于肤浅,由于思想的偏差,可能会产生误读现象等等。这时候,老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一次总结性的梳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并走进人物的心灵,把思想引向深刻。

主题探讨课的流程:

(1)回顾。回顾前一段时间师生共读的过程,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精彩感悟等。

(2)把握整本书。整体感知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以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情节,还要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是一个把厚书读薄的过程。

(3)围绕文章主题,深入思考,抓住重点章节进行品读。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阅读交流让阅读的过程不再是被动反映、简单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能动的参与、积极创造的过程。主题探讨课让学生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回应了所阅读的文本,让阅读成为思考的过程。如《爱的教育》,可以设计以下中心话题: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受到了怎样的爱的教育?是从哪篇文章感受到的?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并联系上下文谈一谈你的理解,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说一说,然后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一读。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

A.精心选择探讨篇目、段落。学生推荐和教师把握教材相结合,选择最能突出主题或是孩子们感受最强烈的章节、段落。如《爱的教育》,我们从众多的篇目中选择了《铁匠的儿子》,因为从这篇日记中能让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爱是理解、包容和维护;从《小石匠》中,引导孩子感悟爱还意味着尊重和平等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从《我的母亲》中,孩子们能感受到爱意味着无私的付出,不求回报……

B.在探讨的文本上要进行开掘,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走入人物内心,与作者情感共鸣。这是一个把薄书读厚的过程,通过主题的探讨、阅读的指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更准确的把握整本书的主题、内涵。

(4)回归整体。阅读的过程是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再次回到整体,对整本书的理解又有一个质的飞跃。《爱的教育》封皮上有一句话“爱不是你感觉到什么 ,爱是你做了什么”,当整本书读完后,对这句话的理解、对整本书的理解与初读时显然是不同的,有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5)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继续深入读书、写作的热情,可以继续推荐与本书相关的其他书籍,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拓展。

上好阅读指导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师必须与学生共读,利用日常教学的空隙不断与学生交流阅读的感受,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为应付才阅读。

(三)“亲子共读”拓展阅读的时空

课外阅读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因此,学生阅读的效果,家长也起到关键的作用。试想,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一个热爱阅读的家长,一个经常与孩子聊读书的父亲或者母亲,他的孩子会不爱读书吗?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应大力提倡“亲子共读”活动,由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来编织美好的阅读生活。

1.让所有的家长都了解学校推行阅读的举措。学校通过发放《告家长书》,老师给家长写信和便条,开出推荐阅读书目,利用学生作业本交流等形式,让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学校正大力推行“童书”阅读,可以根据学校的推荐,给自己的孩子购买一些优秀的“童书”,为孩子的阅读创造条件。教师言辞恳切,娓娓道来,谁能不为之动容呢?

2.让家长参与班级书柜的建设。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家长已与学校形成了共识,对“好书大家读”极力赞同,在家长的支持下,部分班级自酬资金,购买了上百种图书供学生自由阅读、亲子共读。

3.用书信和便条来编织共同的阅读生活。老师每给学生推荐一本共读书,都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进程,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完成。练习题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可以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写阅读的感受,可以是共同画一画故事插图,或就人物形象进行一次评论,可以各自记下读书的故事等等。班级还利用家长会的机会,邀请一些“亲子共读”优秀的家长给全班家长作报告,介绍经验,展示共读的欢乐旅程,以逐步形成全班亲子共读的良好氛围。

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活动记录 篇4

活动内容: 古宋一中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活动 调查时间:

2012年5月10—6月20日 调查对象:

古宋中一中各年级学生及家长。这次发放试卷300份。(其中家长1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其中家长80份)。

2012年5月10日由小课题成员组李娟发放问卷调查表,6月15日负责收集问卷调查表。由全体成员总结及分析调查结果。

《提高中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2年6月日; 活动地点:

语文集体办公室 主持人:

赵丽娜 参与人:

孟红梅、张玉梅、李娟、王娟、代贵珍、谢爱芝 活动内容:

我校全体小课题研究组成员就《提高中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进行讨论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

《提高中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2年6月20日---11月15号 活动地点:

古宋一中实验班级 参与人:

全体小课题活动组成员及全体学生 活动形式及内容:

2012年6月20日 ——2013年4月2日 由课题组成员分头负责各个班级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组织学生积极学写读后感。2012年7月2日 在全校师生中倡议“暑期读一本好书”活动。并要求写出读后感。

2012年9月3日——9月10日 由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组织“暑期读一本好书”优秀读后感评选活动。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吕叔湘先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2、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优秀的课外书籍更是学生精神世界,阅读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拓展人生;阅读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静享幸福。

3、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二)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缺乏读书兴趣。由于没有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看电视、玩电脑还是看书的兴趣性选择上,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前者。可见,电视、音像、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也会营造不良的外部环境,给学生的阅读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很多学生去看书,只是因为教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教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阅读效果可想而知。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籍,大多选择的是作文选或是作文辅导用书,这些功利性阅读的形式使得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大打折扣。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

2、缺乏有效阅读。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尚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有的该精读的不知如何精读,草草读过,不求甚解;只需粗读的却迟迟不肯放手,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或是读而不思,缺少内化过程,阅读纯粹是“读”,没有“背”、“抄”等帮助记忆、积累的手段。因而,虽然有了大量的阅读,但是仍然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阅读和写作能力未见明显提高。

3、缺乏读书氛围。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家庭文化的缺失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到处是忙碌着的人们的身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人们忙于工作,忙于挣钱,忙于应酬„„人们很少有时间去潜心阅读,甚至连一些消遣性的杂志也懒得去翻阅。处在这么一种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之中,孩子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养成潜心阅读的习惯。可以说,家庭阅读文化的缺失,无论是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还是阅读积极性的调动,都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

(三)成因分析

1、虽然很多老师、家长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过于浮躁,读书意识淡薄,阅读质量低下,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我校通过调查发现:中高年级中,25%的学生每天都读课外书,31%的学生经常读课外书,45%的学生只是偶尔读课外书。其中29%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和老师的要求。究其原因,电视、VCD、电脑游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

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

3、学生课外读物的量少且面窄,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而我校在5-6年级学生中的抽样调查结果也反映出这样的问题,57%的学生不喜欢读《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30%的学生喜欢读漫画类,78%的学生喜欢看脑筋急转弯,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内容肤浅、欣赏价值低等各方面的问题。

4、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就是要在课内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然而一些老师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学校调查表明8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89%的家长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希

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课外阅读” 是指学生在课外(除课本以外)的各种独立的、相对完整文本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

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有效指导”是意味着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通过老师介入指导,使学生的读书活动有实效,即通过阅读,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并能将课内外的知识贯穿起来,提高阅读

能力,使学生真正受益,得到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2、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效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否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否阅读。因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3、心理学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再者,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论点,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

展做准备。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四、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一)研究目标

1、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探索小学课外阅读内容、阅读形式指导以及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的方法研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2、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同步发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读起来,真正欣赏起来,真正走进阅读。

3、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喜欢上书,喜欢上阅读,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启迪

生活,学会做人。

4、在实践研究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提高课题组及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研究任务

1、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研究。

2、学生课外阅读形式的研究

3、学生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研究。

4、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

5、探索、研究符合各个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特点的有效指导方法。

6、探索和创新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效的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指

导策略;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

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

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

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观察法:对学生平时 的课外阅读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的对象

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08——2010.12)

(1)成立课题小组。

(2)做好实验前测。

(3)加强学习,掌握理论,学习研究方案,让课题组成员都了解该实验的内涵,并组

织专题学习或讲座交流活动。

本阶段成果为:《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2、实施阶段(2011.1——2013.6)

主要任务:围绕课题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1)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制定出每学期的实验步骤和措施。

(2)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开始启动实验,动员所有任课教师的力量,并取得家长支持。

——紧紧围绕实验确定的研究内容,开展相关的研究。

——特别关注读书积极学生的变化,及时总结,或请他们自述成文,以给他人借鉴、学习。

本阶段成果为:课外阅读篇目的确立;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案例收集

3、总结阶段(2013.7——2013.9)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各项课题的研究任务,撰写实验结题报告,确定今

后进一步研究实验的方向和重点。

(2)对整个实验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验收,形成研究成果,实施推广。

本阶段成果为:《有效指导,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总结报告》 《课外阅

读指导课的案例集》

(三)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题研究。

2、加大宣传,向家长宣传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处和意义,力争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校内、校外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学生自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

读的兴趣。

3、以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发挥教师的引导、身教作用。

4、组织不间断的学习,把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课题组组织的集中学习、外出学习相结合,大范围收集信息,利用因特网资源、专家资源和其他子课题研究资源,取他人之长,补

自己之短。

5、立足实践。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勇于实践,努力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方法,从每一节课做起,并注意积累实验的原始资料;要经常和学校老师、课题组其他老师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要及时反思自己的实践,使之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6、结合课题研究,学校经常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学生的阅读、教师阅读指导课竞赛、图书室开放日等,营造书香满园、人人读书的良好氛围。

7、及时总结,推进实验的不断深入。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 王 莉(小学一级教师,银川市优秀教师,灵武市语文骨干教师。撰写的十余篇论文在国家、区、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并主持了银川市十一五重点课题《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策略的研究》,此课题现已结题并参加评奖。)

主要职责:完成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

进程;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成员:马金芳 刘佳文 高艳华 韩颜花 马学敏

主要职责:具体实施行动研究,并积累典型案例和经验,收集第一手资料,进行反思研究,提炼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及时运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及时受益。

八、预设的研究结果

1、探索出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各类型阅读指导课的开展方面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工作中运用、推广。

2、收集、整理学生读书笔记、阅读卡,并归集成册。

3、撰写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篇6

为了大胆拓宽语文学习空间,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除课本以外的知识,使课外阅读指导更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关于小学课外阅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经过近半年的研究,三年级大部分学生已形成良好的读写能力。

自参加“阅读学习障碍及策略研究”以来,我根据课题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提高教科研成效,进一步推进研究工作,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读书方面

(一)课内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潜移默化中逐步教会读书方法)

在学习教材中的课文时,我们要求学生按三个层次来读:(1)读得正确;(2)读得流利;(3)读得有感情。教学中,我们为了避免学生唱读、拖读、抢读、用嚷来代替朗读等现象,关键时候实验教师一句一句地为孩子做示范,理解一句朗读一句,让孩子学会听,学会读,引导孩子根据文章的内容,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来。从目前学生反应出来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读好文章的技巧和方法。除此以外本学期,我们举行了“读书伴我成长”班级读书会,在读书会上,学生们纷纷畅谈了读书的乐趣与收获,号召大家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感受书籍的魅力。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格言、对联、古诗名句。如:“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组织学生在黑板报上出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栏上有同学们的优秀读书笔记、手抄报。

(二)借助课外书拓展知识面,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高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增大孩子的阅读量,拓宽知识面,我们对学生严格要求,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情况看,大部分孩子能利用好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近一年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要求学生利用早晨和中午早到时间和课间在教室内阅读老师推荐的或自己喜欢的好书。

2、每天都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每天我们都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并要求“吃不饱”的同学可继续增加“营养”,阅读更多的好书。习惯成自然,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从书中找到了乐趣,并爱上了书这位好朋友。

3、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学生非常喜欢每周的阅读课,因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读的好文章,并且能把好书相互推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为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读完书后把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让家长评价,让学生从中体会读书的乐趣。刚开始,家长反映孩子讲起来很费力。但是没过一个月,家长就高兴地告诉我们孩子的进步很快。通过这样的训练,一学年快结束了,在我们班学生的读书笔记中经常会读到一些有血有肉丰满的语句,他们还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其次,我们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

5、开展多种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班级有计划地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鉴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举办“读书月”,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

(三)读书方面采取的必要的鼓励措施。

为了有效地监督学生读书活动的落实,我们要求家长将学生每天读的课外书中的文章名称及所读页数填到每月的“读书记录表”中,这既是对孩子的督促,更重要是对家长配合积极性的调动。为了激励孩子开心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来,每月我们会根据孩子“读书记录表”中的记录情况,评选出“阅读大王”、“红花少年“,并颁发奖品(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练习本等)。这样,得奖的孩子很激动,听家长说回家看课外书的尽头十足,;没有得奖的孩子为能在下月评上“读书大王”也更加努力地读书,来汲取“营养”。

二、写话方面

(一)读中学写,提高写话水平

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大及阅读数量的增加,我们适当增加了习作练习,主要包括:

1、每周进行一次写话训练。

为了扩大学生作文题材范围,丰富作文内容,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把写话练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有计划地进行了写话的训练。每次写话我们都会确定一个重点,要求不高,使学生每次都有长进。为了逐步提高学生能连贯地、有次序地写清楚一个片段的能力,我们特别注意三点:一是主题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二是根据学生完成写话的情况,坚持进行想象写话的综合训练;三是坚持引导学生经历训练过程,训练要求逐步提高,每次练习都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转载请著名来自:

2、每周写四篇日记和两篇读书笔记。有的学生问:“老师,写什么呢?”我们告诉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句话、两句话都行。”交上来的日记中,很多同学都只写了三、四句话。针对这一点,我们硬性的规定了他们每天写话的内容,当然内容是丰富的,系统性的,要有一定的程序计划,又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机动性、灵活性。在学生渐渐地入轨以后,我们开始征求他们的意见,看看该写些什么,学生也乐于表达心中的想法。每次批改完日记,我们都会对写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孩子进行一番表扬和鼓励,当学生们听到我们在一字一句地读他们的日记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从孩子们兴奋的笑脸上,我们看到了希望。

(二)正确的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作文和日记的批改方面,孩子总会看到我们批改的红红的批语,如 “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继续努力!”“期待着下次你能带给老师一份惊喜!”“你的作业本可真整洁!”等。为进一步激励学生多写,写出更好的习作,我们还把班里优秀的作文作为范文抓住时机地读给全班学生听,被读到的同学每次总是那么自豪,没有读到的同学眼睛里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我们想他们一定暗下决心下次写好,争取把自己的作文也被老师读给同学听,事实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原来害怕写作的同学也能写出让人惊喜的小作文。当然,由于个体差异,有几个孩子还不能写出让人满意的文章,但我们不会放弃。

三、存在的问题

(一)读书方面

1、借读生读书量整体上大大少于在籍生。

由于我们班住宿较多,周一到周五的学习任务比较中,双休日回家„这部分学生缺少家长的监督管理,导致学生没有太多时间来读书,读书效果也不是很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需对他们做硬性的要求,并要求任课老师及家长做好配合工作。和家长一起筛选读物。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喝家长首先要教会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读物。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并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经典名著阅读、教材拓展性阅读、科普等其他方面的阅读的书目,如中国四大名著、唐诗宋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十万个为什么》、《昆虫世界》、《鸟类奇观》、《歇后语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华上下五千年》国际大奖小说……。

2、有少部分同学没有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家庭环境的不同,有少数学生到现在为止都是老师、家长逼着读,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我们想这是学生还没有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在班内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让孩子知道开卷有益,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爱读书的孩子。选用好的学习方法很重要。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跳读法、圈点批注法、边读边想法、摘录笔记、写心得体会等。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实验教师还注重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帮助让学生根据读物特点、以及阅读的需要,灵活地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这样既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情操。

(二)写话方面

1、学生的词汇量太少,作文中优美词句太少。

下学期要求学生进一步提高读书笔记及好词好句摘录本的质量。

2、很多同学还不能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运用逗号、句号和问号,可对于冒号、双引号还不怎么会用,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用法。

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 篇7

经过在我校的问卷调查, 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大部分学生的节假日等业余时间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娱乐活动为主, 自己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2.70%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3.90%的学生喜欢漫画类或童话、寓言类等故事性强的图书, 阅读名著或科普类的学生较少,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待培养。4.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较强, 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关于作文的图书。5.小学生阅读的图书来源较狭窄, 基本上是看自己买的或跟同学借, 学校图书室的利用率不高。有70%学生家里存书在10本以下, 或没有一本课外书。

针对以上情况, 怎样才能有效开展课外阅读, 改善阅读现状,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班集体中, 良好的阅读环境、浓厚的阅读氛围能在学生中产生“场”效应。在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中, 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1.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功用, 提高图书室的利用率。

学校图书室藏书很多, 但学生很少到图书室借书, 利用率很低。开展课外阅读以后, 图书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教学需要, 向学生推荐、介绍图书,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2. 设立班级图书角, 营造书香氛围。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有些学生觉得买不起书, 有些学生觉得借书难, 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书拿出来放到图书角, 同学之间互相轮流阅读, 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3.家校配合, 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的课外阅读多在家里进行, 因此, 开展课外阅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开展课外阅读前,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通短信等途径与家长协商, 让家长共同参与课外阅读实践, 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二.多种途径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 在阅读中品尝读书的乐趣, 明白读书的意义, 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效用。

1.善于引导, 有效推荐。

二战期间, 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 哪个对你更重要?”印度当时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 其财富、人口、土地, 应该说对英国有足够的诱惑。然而丘吉尔回答说:“我宁可失去50个印度, 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此言令人深思。正如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所言: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 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 善于阅读的民族。小学生时代读什么样的书和怎样读书, 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现在的小学生多数喜欢漫画类或童话、寓言类等故事性强的图书, 阅读面不够广泛。因此, 我们向学生推荐读本要注意兼顾各种文体、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各种风格、各种体裁。要读童话、寓言, 也要读诗歌、散文、历史故事、成语故事;要读现代、当代作品, 也要古代作品;要读趣味性强的作品, 也要读哲理性强的作品;要读纸介质的作品, 有条件的还要通过网络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1) 抓住学生兴趣爱好, 有效推荐读物。现在的孩子喜欢“笑话集”、“脑筋急转弯”这类型的书, 我就推荐《伊索寓言》、《阿凡提的故事》等书给他们, 让他们感受书中人物的机智、勇敢和语言的妙趣横生;

(2)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有效推荐读物。祖国的“神五”、“神六”成功发射,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对天地宇宙、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我抓住时机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宇宙探索》、《蓝猫淘气三千问》等科普类书籍给他们, 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常为书中所述惊叹不已;

(3) 课内外相结合, 有效推荐读物。如学习了《赤壁之战》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学习了《揠苗助长》引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 我们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以活动促阅读,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组织学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后, 开展“校园童话节”活动, 让学生讲童话, 写童话;如组织学生阅读、背诵《唐诗三百首》后, 开展赛诗会活动, 孩子们在会上争先恐后地吟诵名诗佳作, 有些自己创作小诗, 气氛热烈。“课外阅读小报展评”、“手抄报”等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 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舞台, 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阅读成果, 品尝到了在书的海洋遨游的乐趣, 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3. 充分发挥“书香”老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的课外阅读示范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和引导。在教学空余, 教师也要多读书, 特别是读孩子们喜爱的书, 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阅读动态, 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 才能与学生开展阅读讨论, 参与到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如在一次中队开展的“唐诗朗诵会”上, 我吟诵了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长篇抒情诗, 语言优美, 意境深远, 我和着乐曲《春江花月夜》美美地吟诵着:“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孩子们睁着亮晶晶的大眼睛, 如痴如醉, 不时发出赞叹“老师读得真好!”“这首诗真美!”“我也要背这首诗”……学生们对唐诗的兴趣不言而喻, 显而易见。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自觉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 才能在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 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阅读习惯:一是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 不能今天看, 明天又不看, “三天打鱼, 四天晒网”没有连续性;二是善于运用工具书如字典等的习惯, 同时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三是养成圈点勾划, 记笔记的习惯,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四是有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五是养成爱书护书的习惯。

四.教给科学的阅读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阅读不得法”的问题, 认为“唯有特别注意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读多作固然重要, 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确实解答, 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是一项“授之以渔”的工作, 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保障。我们主要培养学生以下方法:一是用多种方法阅读, 如默读、朗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读等, 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阅读方法;二是阅读中思考, 不能只停留在“读”上, 要设疑善问, 带着问题阅读;三是合作中阅读, 阅读后要与别人展开交流讨论, 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四是有选择地阅读, 要自觉抵制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对身心健康不利的读物;五是在实践中阅读, 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学习生活中, 如在作文, 学校黑板报, 文艺活动等, 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实践尝试, 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有了初步的变化, 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浓厚了。到图书室借书的同学明显增多, 课外阅读时间充裕, 根据家长的反映,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家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少了, 看课外书的时间多了;二是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步养成, 能坚持每天读书看报, 并逐渐养成动手动脑的阅读习惯;三是有了较高的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面不断扩大, 阅读量不断增加, 阅读的能力不断提高, 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在阅读时不再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 他们开始关注书中人物, 思索书中的社会问题, 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学会欣赏, 学会运用, 阅读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

小学生阅读能力、习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当中不易突破的难点。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积淀进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安康市相继开展了“全民读书活动”、“书香校园”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校积极引领学生参与,且把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作为自己研究的一个主题,现将自己的一点思考交流如下:

一、合理挖掘资源是实现有效阅读的起点

农村小学生比不上城里学生,书这个资源很缺乏,然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现有的资源用起来,发挥这些资源的有效性。为了活用资源,教师可以合理分配图书室的书,增加图书室开放次数,班级之间循环阅读,学生之间轮流交替阅读。学生手中的书可以集中到图书角共享阅读。网上资源教师可以按要求统一阅读。电视资源也可以适当鼓励选读。

二、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小学生对玩的兴趣很大,对于阅读却基本没有兴趣。教师要激发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教师先讲述有趣的开头,吸引学生,然后故卖官子,引导学生接着读原著,此外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等。 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乐于读书。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积极进行适时的评价激励学生阅读,这一点很重要,也是教师比较容易做到的,平时对学生读书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阅读的快乐。借助学生喜爱的故事引申学生激趣,如:《景阳冈》是《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学生很有兴趣,教学时可以引申设计学生搜集其它的《水浒传》中的故事并讲给大家听或开个专题故事会等,激发学生阅读的潜能和表演的天赋等。

三、创设良好阅读环境

创设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班级图书角的功能实效化,收集适合本班学生阅读的书籍,然后给这些图书分类登记,有效利用,能很好地实现图书资源共享,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学校图书室的优化,可以使学生阅览室里的硬件设施(书橱、阅览桌椅、图书检索架、借书证等)和软件设施(阅览室的规章制度、阅览室标语等)达到规范。校园课外阅读的氛围的优化,可以通过在墙上设置古诗文、名人名言、阅读名句匾额,在橱窗建立读书角,板报上建立每周推荐书目栏目,在校园广播传播读书经验等等,创设课外阅读的氛围。 家庭课外阅读环境的优化,家长要尽量抽空陪孩子一起看、读多种书籍,因为有了家长的参与和陪伴,孩子的阅读兴趣才会更浓,对于阅读中的有些问题家长和孩子甚至可以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

四、教师恰当的进行指导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时,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是实现有效阅读的重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使他们明白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复习、补充,加深认识和实际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搞好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不同,这些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有选择的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积累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等。注重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把听说读写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通过多读多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不仅要求每次阅读要读进去,有一定的质量,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还要求学生阅读范围广泛,开拓眼界。

五、适时开展读书活动

在读书方面多开展一些竞赛评比活动,也会为学生阅读的成功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一个抓手,一个着力点。平时教师可以开展的竞赛评比活动很多,如: 抓住古诗大做文章。古诗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读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等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非常有好处。教师应充分利用古诗大做文章,开展:古诗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多。古诗朗诵比赛,看谁有感情。实现学生课外诵读古诗的有效性。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故事会、故事比赛、故事表演会、编故事比赛等活动实现故事诵读的有效性。此外,“名人读书格言书法赛”、“读书方法交流”、“国旗下的讲话”,办手抄报、展览读书笔记、征文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都会为学生的有效阅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家长认识

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要让学生留一份热忱给读书,需要家长、学校倾力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农村小学要建立较好的家校体系,要求每个语文教师要详细了解班级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诸如学历、是否外出打工,是否关心孩子的学习,有没有指导孩子读书的能力。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的家长加强联系。教师负责向家长推荐学生阅读书目,提供良好的阅读方法,反馈学生在校阅读信息,使学生的家庭课外阅读更为有效。此外,家长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尤其是时间上的控制,使学生真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家长根据教师选定的书目,每天、或每周对孩子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和家长经常打电话联系,召开小型的家长会等,都可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使学生不半途而废。

七、课外阅读融入学生的生活

上一篇:2024应届大学毕业生精美自荐材料封面+内页—word版可编辑 11下一篇:梦幻国度5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