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

2024-06-29

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共12篇)

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为此, 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才能开发心智, 主动去了解、研究, 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 渐渐培养阅读的持久性, 提高阅读兴趣。特别是对于初学阅读的学生, 应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 教师要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 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要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设置悬念, 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 依照学段的特点推荐书籍

据调查, 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 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 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 而男生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的书感兴趣。因此,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 到介绍图书时才能有的放矢。

2. 注重学生阅读方式的灵活性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在推荐图书时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 更要注重对图书的感受, 这样在推荐图书时才能游刃有余。而且注重推荐方式的灵活性, 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推荐方式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如我在给高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课的时候, 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要看这些书,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方式相结合, 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教师在推荐过程中, 还要注意指导技巧。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 教师可选择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学生时代的学习,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美国全国阅读方法研究协会某一校长, 就曾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到教室里, 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 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 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 劲头十足地读起来。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就是:“阅读非常有趣。”所以说教师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是很重要的。

3. 组织各类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既希望读有所得, 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 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 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可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读书活动, 不仅能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 增加生活乐趣, 而且高段学生也能完全起到了“标兵”作用。如在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 让三年级小朋友来观看比赛, 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 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不但增长了知识, 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 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4. 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

广泛阅读, 先要了解书籍来源问题。教师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 并注意可读性, 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这样的读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 有助于学生把阅读更好地进行下去, 这样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倦。学校静谧的阅览室就是很好的阅读场所。

二、注重学生阅读的实效性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 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1. 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当前, 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 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和报刊。二是完全沉浸于课外书中, 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常的。大家知道,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 要由课内带动课外, 以课外丰富课内。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了《寓言两则》就可指导学生看《中外寓言故事》;学了《猴王出世》可以指导学生看《西游记》;学了《草船借箭》就可以指导学生看《三国演义》。这样就能加强课内、课外阅读的联系, 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2.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鼓励多读好书

课外阅读范围很广, 形式多样, 内容不同, 有的不健康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要不断引导他们要有选择地读书, 不仅要多读书, 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3.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古人云:“文贵自得, 书忌耳传。”只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享受到无尽的乐趣。著名文学诗人郁达夫年青时每天在阅览室就要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 这为他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阅读指导重点要统一, 方式要灵活

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 所以重点要放在对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因学生情趣不一, 自学时间的差异, 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也要随之而变。教师可以采取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开展讨论会等方式, 让学生交流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体会、评论等。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 只有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才能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 篇2

有一种说法,叫快乐学语文,但作为学生来说,如何打开快乐之门,如何走进语文天地,笔者认为,让学生学会阅读,是一个不错的办法。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不仅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是幸福的,阅读是快乐的,阅读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认为目前部分中学生阅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中学生全面、均衡、科学地发展。

(1)有些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全面的阅读方法。没有能很好地将阅读与学习有机结合,遇到阅读时凭感觉回答问题,不能客观、全面、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阅读质量不高。对阅读不感兴趣,即使感兴趣,也没有有意识地把它与我们的教学阅读联系起来,不能解决在教学与考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没有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书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没有养成学会学习、科学学习的习惯。遇到生字生词,凭想象注音解释,从而造成对文中含义不能做到正确理解。如部分学生将溺(n 1)爱注为(nu6)爱,将辍学(chu6)注为(zhu i)学,将司空见惯解释为不是寻常所见,这样不能够准确概括出言简意赅的正确答案来。种种错误迹象表明:大多数中学生没有认真查字典或相应的工具书,不注意平时词汇的积累,导致词语的注音和解释错误。因此,不能对词汇做到正确的理解,也就不能准确理解文章大义,从而导致阅读质量的不高。

(3)部分中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不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欠缺,导致阅读质量的低下。由于对文中含义的模糊理解,致使遇到问题没法下手,不知如何解决。有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题目就是作者的观点,作者采用归纳论证的方法,通篇采用举例子,作比较、讲道理的方法,将自己的论点,逐层排出,论证极为严密,论点极为鲜明,实为一篇很好的范文。但可惜的是,面对如此好的一篇模范文章,学生们却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将文章内容与所答题目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快速,准确应答。因此,要改变学习的方法,就必须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质量,抓住文章关键部分进行重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如何去阅读,从书本中获取有效信息,那么他的阅读也无异于一次空读过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阅读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其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而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融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快感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就是枯燥、让学生乏味的试题。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深入到学习中去,乐学、好学、在阅读中让自己的思想逐步成长呢?我教导他们将阅读与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来促进自己的学习,推动基础知识的提高,建议他们要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质量,注意积累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有选择性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让学生阅读经典,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因为经典,都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考验的,是人类与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与阅读的好方法。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以良好的阅读动机和正确的阅读方法为基础的。只有阅读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才能减少阅读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

(2)举办一些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探索能力。阅读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生存和生活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与现状,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指导性的阅读讲座。比如可以邀请著名文学家、文学评论家或资深的语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定期开展优秀文学作品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学欣赏的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

(3)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阅读,探究阅读,愉快阅读。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启发他们的思维,开发他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主题,比如“建设与环保”“建筑与文化”“科学与生活”。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社会生活的人文世界。让阅读与文本联系、与自我生活经验联系、与自我情操和价值观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地伸向各方。

(4)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影响下,抓住机遇,重视学生的学习氛围建设。要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对阅读活动的重视,注意观察生活现象。要在全社会至少在全校形成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5)强化重点,让阅读带着欣赏和提升能力的目的去做,而不是为了应对目前的考试或种种急功近利的要求。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阅读反思中孩子们可以学会生活反思,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已有的结论,用敏锐的目光、批判的精神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在反思中,获得高质量的人生感悟。

浅谈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 篇3

一、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对于学习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对阅读有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地参到课外阅读中去,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任务和负担。教师要认识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开展课外自主阅读,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变苦读为乐读。

二、把握阅读方向,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

课外阅读是学生求知、开发智力的重要平台。青少年学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外阅读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滥读一些腐蚀学生思想的低级趣味的劣质书。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健康有益、切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

三、引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帮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目标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应该制订一个长期的读书计划和目标。距离目标太远,会因高不可攀而使学生失去信心。因此,确立阅读目标,要切实可行。首先要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其次由教师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目;再次由全体学生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目;最后由每一位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目。每一位学生确定了阅读书目标以后,必须制订一份阅读计划。

四、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阅读必须有适应性。所谓阅读的适应性就是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所读材料性质和难易程度的差异,调整阅读速度并选择最为适宜的阅读方法,或略读、或浏览、或精读,随机应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4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打开书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智慧的语文教师来说,因材施教,就地取材何尝不是明智的选择?语文教本就是很好地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引路石。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聪明的教师无需为学生到处寻觅好的课外读物。我们足可以在讲读课文的基础上为学生推荐脍炙人口的读物。讲《跨域百年的美丽》,想知道居里夫人更多的故事吗?那么就看一下《居里夫人传》;讲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想知道英子的更多故事吗?那么就看一下《城南旧事》;讲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想知道托尔斯泰为何以82岁高龄从家中出走,在寒冷的路途,在一个无名小站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天?看一下他的《复活》;等等。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穿插一些原著的故事。

例如,我在讲授《扁鹊治病》时,向学生介绍蔡桓公:春秋时蔡国第七代国君,公元前714——前695年在位。扁鹊(秦越人)是战国时有名的医学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扁鹊因诊医秦武王病,被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查秦武王公元前310——前307年在位。因此,蔡桓公比扁鹊早二百多年,两人是不可能相会的。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与扁鹊是同时代人,相距仅几十年,他怎会闹出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笑话呢?原来,韩非在《喻老》篇里借这个虚构的事情(准确地说,是把齐桓公换成蔡桓公)来说明老子的“图难于其易”的道理。擅长用寓言来说理是《韩非子》的一大特色。因此,《扁鹊见蔡桓公》不是真实的故事,而是寓言。根据林汉达先生编写的《战国故事》记载,讳疾忌医的确实是齐桓公田午。《战国故事》是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之一。《中国历史故事集》包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讲《少年闰土》时,我简短地介绍了鲁迅的小说《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我愕然了。──豆腐西施杨二嫂。……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些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更重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课后主动找名著阅读的兴趣。先让学生能打开书,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阅读

兴趣有了,只是阅读的开始。对于一些名著,成人看起来也会望而生畏,何况学生呢?在阅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长篇的古典名著,能整体感知,把握住其中的一个局部,有所了解就好。如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小说有多少章节,你最喜欢与厌恶,举例说明等等。对于一些古诗文及美文,学生最喜欢的句段,应该背下来。课外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拓宽学生的接触空间,了解更多的优美文章,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背诵是语言和文化储存、积累的好办法。因此,在指导课外阅读过程中,要相对提出一定的背诵要求,让学生在一定阅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文章或是片段,积累丰富的语言,做到读后有得,使之终身受益。

除阅读方法指导外,阅读时间也要有所规定。总之,课外阅读内容不同,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要求不同,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要求,学生的阅读都要落实到阅读结果有据可考。如阅读后,可以课外阅读为内容下笔成文,从不同的角度组合名著中的情节或喜欢的人物,可以改写、缩写、扩写、仿写等,也可以用多种形式诠释自己对名著的独特体验,还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等创新的作文方式等。如写心得体会、写随笔、写旁批、办手抄报、制作课件等等。不仅如此,字数上也要做相应的要求。

三、阅读展评课,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学生阅读之后,最好能将阅读成果展示一下,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计划地设置阅读成果展评课,展评的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人物介绍,故事大王选拔赛,美文经典诵读,××手抄报、××课件展评大会,有关名著的知识竞赛等等。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的兴趣得以巩固,让他们的阅读得以深化,让他们在交流自己的成果时,获得成就感,这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他们能坚持阅读的最大动力。

除此之外,一些激励措施也很重要。除了口头表扬外,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物质奖励。除在班内展评,还要鼓励学生向各大刊物投稿,让学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成功中得到动力。

四、把课外阅读教学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

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 篇5

作者

新余市渝水区第三小学

黄雪琴

邮编

33802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次成败在考试,一生成败在读书。”这些名言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知识需要积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读过一定数量的书,并且从书中获益良多的人。所以,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效果显著:

一、为学生推荐优秀课外阅读内容。

只有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是坏书,不可以读,为什么,并不断提高他们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1、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推荐引读。一般地说,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从年龄上说,低年级学生较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高年级学生则较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从性别上说,女生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为多,男生喜欢读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向学生推荐引读。

2、结合课文学习推荐选读。由课文的内容学习去引导学生选读与课文内容学习相关的书籍,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而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老师可根据节选的课文或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向学生推荐读物。如我在教学完老舍的《草原》之后,给学生推荐一些描写自然风光、雅俗共赏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3、我在教室里成立“好书推荐”专栏,向学生推荐好书。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阅读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千篇一律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给学生传授最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以提高阅读效果。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的阅读四字诀是:一“想”、二“画”、三“写”、四“读”。

1、想,即想象。无论读什么样的文章,甚至是一个小故事、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读后闭上眼睛想一想,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画,即勾画和绘画。就是边读边按要求画出有关内容,或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深理解,根据阅读内容,描绘出表述的物象。如学习古诗只要借助绘画,效果更佳。

3、写,即仿写和摘记。就是照某个精彩片断或句子仿写一下,以加深理解;边读边记文中的佳词佳句,不断积累素材。

4、读,即精读。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读这类文章时要熟读精思,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和作者同悲同喜同爱同恨,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学生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力。学生学习阅读兴趣浓厚,阅读积极性就高,精力就投入,思维就活跃,阅读效果也就越来越好。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好奇,喜欢表演,乐于表现自己。因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读。充分利用教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搭建一个和谐且有意义的朗读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并与学生一起朗读、表演,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角色扮演,使学生爱读。喜欢表演是学生的天性,针对这一特点,在创设情境、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相机诱导,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表演的乐趣,学生会越来越爱读。我在教学《将相和 》一文时,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融入文本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表演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3、激发欲望,使学生多读。小孩大都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老师可利用这一点来诱导学生阅读。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完一个生动有趣故事后,特意告诉他们,这故事是从《安徒生童话》里看到的,激发学生课后去找这本书来读。下次故事会,读了这本书的孩子就成了主讲者,主动讲述自己学到的故事,这样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

四、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一方面结合教学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持久。我的做法有:

1、办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走近图书,让图书靠近学生。我号召学生和自己一起把自己家里的好书捐献到班级图书角。规模不大的图书角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课外阅读园地,创设课外阅读环境。成立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制定严格的借阅制度。

2、建立读书兴趣小组。组织一部分平时在课外阅读中表现较突出,取得效果较好的学生,建立读书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和动用知识的能力,再让这部分学生到自己的班级中带动其他同学,使班级的整体阅读水平有所提高。

3、创办班级“百草园”读书交流展示角,学生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读后感、引用经典名句的习作粘贴到上面进行交流。

4、开展阅读手抄报制作比赛。把个人的读书心得反映在自办的报纸上,从版面设计到稿件组织都亲力亲为。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把学生的阅读、写作、画画、书写各种能力融于一体,在自我参与中受教育,使学生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例如以“小小书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竞赛活动,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之我见 篇6

一、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但小学生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极少一部分爱好阅读的学生,没有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在老师的强压下,只能囫囵吞枣,很少细心体会,更毫无兴趣可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原因

农村小学开设课程比较单一,以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成绩未考核教师标准。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在教科书、题海战术中作战,学生课外阅读得不得重视和有效开展。阅读量匮乏,学生理解能力差,词汇量少,语言平淡。学生最怕写作文,更不爱写日记,甚至有教师图立竿见影,让学生背作文。短期提高了成绩,却遏制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使学生如涸辙之鲋。

(二)家长原因

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工作劳累,缺乏对孩子读书学习的引导,没有给孩子良好的读书氛围。以至于有的家长用手机、电脑哄孩子,孩子的课余生活被大量电子游戏占据,无暇读书。网络世界走进了孩子的心灵,经典名著离孩子越来越远。

(三)学生原因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较弱,很难自我管理。即便一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也只不过是心血来潮,没有固定的时间和丰富的读物,很难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二、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策略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阅读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驱使孩子不厌其烦地去做。首先,给孩子降低难度,从听故事、有意思的漫画、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入手。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神秘感,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其次,以语文教科书为载体,推荐与所学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例如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下——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讲解课文的同时,渗透课文阅读。比如,学了《草船借箭》,学生可能就会对周瑜恨之入骨,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周公谨,怎么会因为诸葛亮比他聪明就设计陷害人家呢?对一个心志极高的人来说,嫉妒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比对方差,这对周瑜而言又怎么说得通呢?那周瑜为什么要对诸葛亮起杀心呢?欲知其中原委,请看《三国演义》第四十三“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二)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与技巧

为了养成孩子们踏实认真地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作品全面深入地理解,对作品的人物事件、中心结够等全方位通晓。在学生能够深入文章,注意力集中掌握了精读方法后,可以教会学生略读。即通过浏览、跳读等方式,舍去无关紧要的部分,培养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当然,一些经典名著只读一遍是不够的,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其次,还要教会学生写。我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要求他们既然读书、就要动笔墨,可以在书上圈、点、评、画,也可以写读书笔记。可以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评点图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为学生课外阅读搭建平台。

首先要固定阅读时间。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每周给学生课内一节课阅读,家庭阅读半小时,双休日可适当延长。班里建立图书角,鼓励学生省下零花钱,买不同的课外书,大家可以互相借阅传看。指导家长和孩子亲子阅读,和孩子一起朗读。家长和孩子还可以角色扮演,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店,营造读书氛围,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给孩子成功体验

有调查,才有落实,有展评,才有奋进。阅读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开展了“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评选“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小李杜”“成语城主人”“故事大王”,教师记录学生阅读篇目,根据阅读数量评出“读书小学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推动课外阅读逐层深入。

大地因为小草而绿意盎然,天空因为飞鸟而生机无限,学生因为课外阅读而睿智富有。愿课外阅读给孩子竖起一面风帆,让孩子在广袤无边的书海徜徉。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篇7

一、激发兴趣,自觉阅读

兴趣是学生的内驱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从内心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1.榜样激励。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毛泽东、叶圣陶、老舍、冰心;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语文能力,鼓励学生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营养。

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试想,课间在办公室、廊道、图书室都能看见教师手捧书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甚至轻声吟诵的情景,孩子怎么会不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呢?他们会想那书中一定有神奇的魔力,竟然能把老师给吸引住了。孩子是好奇而善于模仿的,他们会模仿教师捧起书,并渐渐产生读书的兴趣。

2.开展活动。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例如,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时,就开展了《我和名家有个约会》系列活动。首先开展的活动是“我眼中的作家曹文轩”。动员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作家的资料,共同展示交流获取的有关信息,并说出自己对作家的初步了解。教师及时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这样一来,学生就获得了对名家的初步认识,引起了对名家的崇拜感情,更激起了他们读名家作品的兴趣。开展的第二个活动是“说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要求学生把有趣的情节、感人的描写,或者引起自己共鸣的段落都说一说,这样,学生读书时就不会走马观花了。第三个活动是《忘不了的______》,让学生写下对作家笔下的人物的认识,感受人物的魅力。组织学生交流,评选出最可敬、最善良、最有趣的人物……把自己心目中的人物与大家评选出的进行比较,为自己的阅读能力打分。活动之四是“我给曹老师写封信”。要求学生把信寄给曹老师。其实,这个活动就是通常所说的写读后感,但是与平常写读后感又有所不同,因为学生感到自己将与名家对话,就格外兴奋、认真。有的同学反复阅读,仔细斟酌,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存在的疑惑、独特的感受全部写了出来,然后在评选出写得最好的,代表班级寄出去。这样,学生读书的热情就空前高涨起来。活动之五是“我行走在名家的作品中”,要求学生把对这本书的体会、续写、自绘插图以及整个活动进行的花絮,甚至每一个环节的评比情况都全部收集在其中,并打印出一本班级读书活动成果集——《我行走在名家的作品中》。学生看到自己编辑、自己插图、自己写出的作品,都产生了很强的成就感。

3.展示成果。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能够展示出来,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为此,笔者设计了“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文章,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笔者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都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4.创设环境。营造读书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终日氤氲在书香中,感受、呼吸、浸染……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慢慢地喜欢上读书。学生不喜欢读书,做教师的就要反思:是否选择孩子喜欢的书,是否和他们一起阅读,是否一起经历阅读中的喜怒哀乐,是否一起交流阅读的感受……做到了这些,孩子自然就会喜欢读书了。

二、教给方法,灵活阅读

有了阅读兴趣和阅读内容,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呢?怎么做才能事半功倍呢?那就要讲究读书方法了。

1.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以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从而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摘录法。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需要将有关的字词、句字、段落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在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下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报刊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3.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画记号,作注释,写感受,还要学着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评价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

4.快读法。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的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尽量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尽力使视读角度扩大,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元,一目十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半途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和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再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阅读效果。

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 篇8

关键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有效阅读,方法

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目标,也是增强学生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农村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环境和当地教学思想的限制,往往对教学课程以外的阅读较少,并且课外阅读的内容也受到当地农村的发展水平限制,注重对农村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引导能够促进我国农村教育建设,促进我国教育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一、课外读物的选择以“健康读物”为主

目前,我国阅读市场资料丰富多样,阅读资料也是良莠不齐,注重指导农村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应当注重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以“健康读物”为主。首先,文学名著进行引导。依据农村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引导。例如,七年级学生以《西游记》《繁星·春水》等阅读趣味性较强的文学名著进行引导,而九年级学生以《巨人传》《红楼梦》作为阅读引导。对农村学生进行名著引导时应当遵循由简到繁的有序性进行导读,避免学生在阅读中形成阅读困难,导致学生失去阅读兴趣;其次,专辑和科普知识的引导。依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爱好,也可以将学生的阅读向着人物传记方向引导,例如《周恩来传》《鲁迅传》等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激发学生斗志的方向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方向;最后现代杂志期刊推荐。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这些文学作品的易读性较强,趣味性更大,能够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小帮手”。例如,《意林》《中国青年杂志》等等都适合学生在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阅读能力。

二、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

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促进农村学生实现有效课外阅读的手段,教师通过教授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课外效率的提升。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将课外阅读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学习中,这样的课外阅读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学生阅读《西游记》后,通过师生交流,谈一谈学生自我阅读感受,并对《西游记》中唐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理交流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思考,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课外阅读能力

辅助学生做好课外阅读学习笔记也是促进农村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相结合,教师协助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笔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将课外阅读成果应用到实际学习中,注重学生之间课外阅读的交流与探索。教师可以开展一场课外阅读交流课。例如,《西游记》阅读交流:学生畅所欲言,题目设定为:(1)我眼中的“唐僧”;(2)神话故事与社会现实的揭露;(3)“孙悟空”的形象分析。学生将课外阅读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思所想所感进行畅所欲言,这种引导式的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手法提升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促进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逐步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的氛围培养也是促进农村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依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方向,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对学生课外环境建设也是促进农村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例如,学校设置相应的课外阅读宣传专栏板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视野的扩展,为农村学生提升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由学校发展到自身的生活环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网络阅读,为农村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是我国新课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对我国农村地区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引导,促进农村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农村学生的课外学习视野,能够为促进我国农村学生建设做出有力保障。此外,加强农村学生进行有效阅读途径进行指导也能提升我国城市与农村建设中教育的平衡发展,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实现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协调发展,把握教育的总体发展方向,为社会的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苗承燕.积石山县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 篇9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1. 选择好书,激发阅读兴趣

要让学生爱上看书,就得让学生喜欢上这本书。怎样选择好书呢?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选好书,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可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在教低年级的时候,我向学生推荐过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包蕾的《猪八戒吃西瓜》,等等,深受学生的喜爱。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我在教五年级的时候,向学生推荐了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金斯莱的《水孩子》,王尔德的《快乐生子集》,卡罗尔的《艾丽丝漫游奇境记》,托尔金的《指环王》,等等,学生非常喜欢,看得津津有味。

其次,推选好书的面应该广泛。鲁迅先生曾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因此,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要尽量扩大选择范围,可以是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2. 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2.1 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2. 在活动中砺练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放任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阅读活动中提升阅读品位,从而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

2.3 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就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可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3. 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听得津津有味。这时候,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如我在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时,每当讲到精彩之处,学生就会露出急切期盼的眼神,恨不得一下了把整本书看完。课后,他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是远远不够的,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学生讲,也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而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地讲述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一举两得。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读比赛、讲故事大赛、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我班开展的“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的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办手抄报和杂志。如这学期,为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我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么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有模有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张贴展览。学生在互相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像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以多组织几次,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5. 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老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阅读计划。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其次在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要注意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个性、兴趣、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等。

6. 开展读书评比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 篇10

一、鼓励学生养成 “好读书”的习惯

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才会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主动去发现、探索、获取, 慢慢养成习惯。

1.树立阅读榜样, 激发读书热情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要求学生好读书, 自己首先要热爱书、尊重书、好读书, 为学生树立榜样。苏轼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只有饱览群书, 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薄发, 妙语连珠, 出口成章, 才有能力打造“魅力课堂”, 成为学生崇拜的博学偶像。教师博学的形象魅力, 无形中就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他们会效仿教师, 博览群书, 让自己也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老师。

2.创设读书环境, 营造读书氛围

要使学生好读书, 读书环境的创设, “书香”氛围的营造很重要。如果身边有书, 周边的同学爱读书, 喜谈书, 难道自己能闲置于书外吗?因此, 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我, 一直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正中宣传语就是:让读书成为习惯。在教室设置“书香园地”, 师生将自己的藏书拿出来, 大家共读。另外, 我每周会联系好学校的图书馆, 安排学生到馆内进行电子阅读,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拓宽学生的视野;班内定期举行关于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或竞赛;“书香园地”坚持展示学生的读书感受、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读书建议、阅读书目推荐表等。共同的书, 不同的读者, 谈的是关于书的话题, 学生就在谈书说书的浓厚氛围中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3.想方设法保障阅读时间

中学生看课外读物, 很多是课余时间抽空看, 有时课业重就没空去看, 难以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可以说, 时间是养成好读书习惯的保证。通过几年的实践, 我教会学生在一天中如何挤时间、争取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早读, 学校隔天就有半小时的语文早读, 这是很好的诵读时间;午休, 争取半小时;晚上, 每天每科有半小时的作业时间, 但我做语文老师, 注重的是40分钟的高效课堂, 课后作业则安排阅读任务。这样, 一天下来, 粗略估算, 学生保证能有一个多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当然,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学校能将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 由教师组织指导阅读。

二、教导学生选读“好书”

別林斯基说:“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 使无知者更无知。”“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读还要坏。”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好书”。为了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足以怡情, 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 我进行以下的指导。

1.结合教材教学引导学生诵读更多的古诗文

古诗文承载着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东西, 是经千百年的锤炼传承而保留下来的具有中国底蕴和内涵的东西, 它对于滋养性情、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地传承中华文化。高中语文教材 (人教版) 的必修、选修本, 选用了不少经典古诗文, 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 李清照、柳永、苏轼的词,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 《史记》《汉书》等名家名篇。教师教读课文, 传授诵读、理解、欣赏的方法, 再进行课外延伸式的阅读指导, 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 或作者不同而主题相同、风格相同的作品等, 在诵读、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品位。

2.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选读中外名著

经典名著是世界文化的精髓, 是全世界人文精神的结晶, 它也是人生的教科书。阅读名著能使人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滋润心灵, 提高修养。教育部就明确给高中生推荐了20部必读名著篇目, 对此, 我有计划地从中引导学生进行选读:早读诵读《论语》《庄子》《孟子》《泰戈尔诗选》《普希金诗选》等, 鼓励学生熟读成诵;对于教材中的茅盾、鲁迅、巴金、曹禺等现代名家的作品, 教读文章时, 我会重点推介他们的代表作, 引导学生选读;至于《红楼梦》《三国演义》《复活》《巴黎圣母院》等大作, 我通过每周第二课堂的名著导读课向学生推荐和作必要的阅读指导。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多看优秀的报纸杂志

报纸杂志信息量大, 信息新。如《读者》《语文报》《中学生天地》《青年文摘》《南方日报》等, 它们是学生感知社会的窗口。鼓励学生每天看报, 多看优秀杂志, 做一个“两耳喜闻天下事”的现代中学生。

4.引导学生分学段精选优秀的作文书刊

现代中学生, 对于作文方面的指导丛书绝不会少买, 但盲目性、随意性大, 大多没能很好地结合高中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需要而进行选择。因此, 高中三年,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精选不同学段的作文书刊。高一, 选择优秀的记叙性的作文书;高二, 选择优秀的议论性的作文书以及素材书;高三, 选择高考满分作文书以及《语文周报》。

三、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好好读”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过:“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 少数则需咀嚼消化。”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 阅读方法会有所区别。方法适当, 阅读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1.学会诵读

古诗文、优美的现代散文语言韵律感强, 节奏感美, 引导学生早读时间大声诵读, 培养语感, 在诵读中领会语言的精妙。

2.学会慢读、精读

麦考利说:了解一页书, 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法奇也说:要学会读书, 必须首先读得非常慢, 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 还是应该很慢地读。引导学生读书要有耐心, 重要的内容、精彩的段落语句、需要积累的知识, 都要深入细致, 咬文嚼字地读, 反复琢磨, 细细欣赏品味, 读完后能心领神会或印象深刻。

3.学会浏览、跳读

对于那些扩大眼界, 拓宽视野的课外读物, 或信息量大的报纸杂志, 浏览一遍即可, 有时要学会根据需要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学会跳读。

总之, 学生只要做到“好读书、读好书、好好读”, “破万卷”, 下笔就可能“如有神”。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谢象贤.语文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3]邱冠华.爱书人的世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初探 篇11

关键词: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2-0039-02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要完成规定的阅读任务不能只靠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指导,还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教学中,要规划好语文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综合阅读的效果。

一、重视阅读“活动”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其阅读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阅读是学习之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强化自主阅读训练,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我们应该有责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个性化地独立阅读,让他们在个性上、精神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使他们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并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四能”“三赛”“一展评”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开展“四能”活动

“四能”即能赏、能讲、能仿、能悟。“能赏”,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作品,一面欣赏朗读录音,一面展现作品情景的有关图片或投影,培养欣赏能力;“能讲”,定期召开故事会, 学生最喜爱听故事、讲故事,每当故事会那天同学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将自己从课外读物中读到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有时还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能仿”,让学生注意收听广播,关注时事,并模仿广播员播新闻。“能悟”,组织学生谈阅读感悟,训练学生结合习作灵活地讲评文章特点。

(二)开展“三赛”活动

所谓“三赛”,即快速阅读赛、有感情的朗诵赛、阅读知识竞赛。快速阅读赛也就是事先准备好同一篇散文,给学生限定时间进行快速阅读,看谁能够快速准确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线索、人物等,并准确地判断文章的优劣。“有感情的朗诵赛”,针对所选的诗歌、散文,能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阅读知识竞赛”,就是设计多方面的读写基础知识试题,指导学生口头竞答或书面作答。这样,有感情的朗诵赛对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提升显著。

(三)开展“一展评”活动

什么是“一展评”呢?就是评比并展出好的读书笔记。展示学生各种各样的读书笔记,使其凸显出新的特色。如:有摘录型笔记,分门别类,简明扼要;有归总型笔记,归总得当,概括力强;有感想型笔记,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深刻。在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过程中,互相交流,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也就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二、重视“读法”指导,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书时更加有目的性,效率更高。

(一)选读法

选读法就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些需要,有目的地阅读有关书刊、有关篇章的有关部分,方便学以致用。如,为让学生知道习作如何开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学生优秀作文》,多关注其中习作的开头,不仅让其独自阅读思考,同时注意相互讨论。

(二)翻阅法

翻阅法,引导学生对于没有实质意义的报刊、书籍等大致浏览即可,即采用翻阅的方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时,可“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不逐字逐句、一丝不苟地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我让学生读报,一般采用此阅读法。每次,学生订的报纸刚刚发下,我为让学生先睹为快,给其一定时间阅读——看标题,看有的文章的每个自然段开头语句,或选读其中的某一两篇文章。

(三)精读法

精读法,即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集中精力,一丝不苟地阅读。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常常采用这种方法。为让学生专心阅读,我提出这篇文章的思考题。

(四)摘读法

摘读法,即用摘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在我班上,读书笔记成为学生一大特色,学生每每读到好文章,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我让学生人人都备有摘抄本,美其名曰《大海拾贝》。让学生在阅读中,及时记录优美语句等。让学生不仅把阅读的文章当成成果,将摘录的内容也当作成果,并加以运用。如,学生习作时,可翻翻自己的《大海拾贝》,选用其中资料。

规划课外阅读,不仅重视课外阅读的目标、内容、总量、方式、评价,还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可建立课外阅读基地,让学生有丰富的书刊可读等,还可尝试开展“亲子阅读”等家庭阅读活动,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大量数据证实,爱读书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大多也爱好读书。家长的影响力非常强,在家长会上要号召家长们在家多看书,以营造良好的氛围,还可以和孩子共同读一本书,相互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有时孩子的感悟超出家长们的想象。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互动,多微笑俯首听其讲述,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进步。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轻松有效地进行阅读。这样,学生不仅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收效明显,学生习作能力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 篇12

一、课外阅读不是漫无目的地群览, 而是有所选择地选读

课外阅读, 学生如果不加选择地、随意地阅读, 教师不进行正确的引导,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反会有很大的危害。因此, 选读什么样的课外读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选读并不是教师或家长硬性指定学生该读哪些课外书, 而是教给学生选择课外书的标准。这个标准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就是要指导学生在选择课外书籍时要选择表现“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具体地说, 就是要引导学生选这几类作品: (1) 选读中外名著, 传世经典; (2) 引导学生选读一些时代新著, 流行佳作; (3)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到课外查找读物或弥补课文的空白; (4) 引导学生选读社科类的作品阅读。

文学作品重情感, 科技作品重理性, 学生只有二者兼修, 才能博古通今, 文理兼通,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二、课外阅读不是精雕细刻地“析读”, 而是整体把握地“意会”

如果把读书作为应试的手段, 为了扩大阅读量, 提高答题技巧, 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要求学生要课外阅读时也如作现代文阅读题一样带着问题去读, 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一篇文章大到中心, 小至字词都不可放过, 一味追求精读的最优和完善, 篇篇作品都得“掀个底朝天”, 那么,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一定会大打折扣, 从心理上拒绝甚至排斥课外阅读。精读一些优秀的作品诚然是很有必要的, 只是学生精力时间有限,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丰富思想情趣, 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因此, 在课外阅读时, 我们不妨学学陶渊明“好读书, 不求甚解”。读书时明大义, 得其要领即可。从大处着眼, 重在整体领会, 而不是咬文嚼字, 仔细琢磨每一个词语, 揣摩每一句段或层次的微言大义。有些长篇巨著, 学生可以只选读一些感兴趣的内容, 或者是读缩写本。至于精读, 我们不妨把它放到课内阅读上。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需要的是一种“常规阅读”:看懂文章读懂书, 了解其中心内容或感兴趣的部分内容, 达到长知识、增兴趣的目的。

三、课外阅读不是没有记忆的白读, 而是注重积累的背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那就是注重积累, 熟能生巧。《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 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课外阅读中背诵名家名篇, 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 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的学习方式。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很重视背诵。因此, 我就想不如引导学生积累些作品中的诗词, 有了这些诗词作铺垫, 以后学生理解这部作品就会容易些。于是, 在课外阅读交流会上, 我播放了一首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枉凝眉》让学生学唱。第二天早读的时候, 就有学生读《红楼梦》中的诗词。这个学期交上来的课外阅读笔记本中, 我就发现学生不少摘抄了《红楼梦》中的诗词, 这就说明学生去读了《红楼梦》, 并且也有意识地去积累原著中他感兴趣的东西。青少年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 课外阅读时更要强调背诵积累。对于一些名家名篇要多背诵, 要积累一些终生受用的文化知识。积累得多了, 理解力也就增强了, 自能形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气质。

四、课外阅读不是没有规则地自读, 而是有所引导地共读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强调自主阅读, 但并不是说要教师放弃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自我经验的局限,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例如, 学生阅读韩寒的《三重门》, 其中有许多是对学校教育不满情绪的宣泄, 这些不满很容易引起某些学生的共鸣, 教师如不加以引导, 学生良莠不辨, 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又如, 2008年上学期, 有一段时间, 我所教的一个班级特别流行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在一次读书交流会上, 一位学生提到他最喜欢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 阅读时小说中恐怖的氛围仿佛能渗入每一个毛孔。这种说法马上就得到了其他“粉丝”的热烈响应。对于这些个性化的理解, 教师当然是要珍重学生的理解, 但更重要的是多与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看法。学生在阅读这类小说时, 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这些恐怖刺激的情节上, 对他们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但是也不能制止他们阅读这些作品。于是, 我就引导学生, 告诉他们小说要写得吸引人是有一定技巧的, 我们在阅读当中要注意学习这些技巧, 并学习将它运用到写作当中。这样, 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就由感官的刺激转向深沉的思索。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又培养了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五、课外阅读不是单纯地读, 而是有所感悟地写

时常听学生抱怨“我读了不少课外书, 可阅读和作文水平还是提不高。”造成这样一种付出得多, 收获却寥寥的结果,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阅读时只是读, 而不重悟, 更不重写。其实, 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是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但是学生未能认真思考, 更没有把这些感受记录下, 思想的闪光一闪即灭。如果学生在阅读作品时, 能将自己一闪而过的想法及时地记录下, 并深入思考, 那么, 阅读能力自然就能提高。我每个学期都要求学生交4次课外阅读笔记本, 在这些笔记本上我发现了许多独特的见解。每个学期的最后一次作文训练我布置的题目都是:你阅读的哪一部作品给了你最深的感悟,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学生写完以后, 我并不批改而是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批改, 每组选出两篇最优秀的作品并由学生自己设计编辑成册, 学生兴趣很高。事实上, 习作水平也是一学期来整体水平最高的一次。

古人云: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我相信, 我们只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读书, 引导他们好读书, 读好书, 会读书,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视阅读为异己之物, 见而生厌、望而生畏”的怪圈, 这样, 学生就会把阅读看成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部需要, 学生就会发愤忘食、乐而忘忧, 在优美作品的海洋中徜徉、漫步, 和阅读进行永远的“亲密接触”, 真正地从课外阅读中获益。

摘要: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益, 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从选读作品, 阅读方法, 注重积累, 师生共读, 感悟写作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课外阅读,学生,语文教师,有效性指导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至必修5.

上一篇:赫尔辛基下一篇:冬季生猪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