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摭谈

2024-10-14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摭谈(精选12篇)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摭谈 篇1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是整个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知识综合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它决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补充,而是为学生更好地开拓视野, 陶冶性情, 并具有更强的创造力的扩大再生产。

应当承认,近些年来,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浓厚的, 内容是广泛的,效果是良好的。但也得承认, 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心态或方式,还存在着不尽恰当、不尽合理之处。其中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需求,选择正确的、科学的阅读取向或阅读方式,仍是图书馆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课外阅读”, 毕竟有别于课内阅读, 因而在取向上务必更加明确。或者说,阅读目的的确定,阅读意识的指向,都必须更具体、更专一。这里略述几种阅读的取向方式。

一、涉猎性阅读

所谓“涉猎性阅读”就是为满足阅读的渴求,为填补心理饥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阅读取向,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在阅读的数量上“多多益善”,不分古今中外 ;在阅读的质量上“不求甚解”,总体感悟, 大局把握; 在阅读的方法上“一目十行”, 跳读为主 , 理解为辅。俗语“看报看题,读书读皮”之说就是“涉猎性阅读”的形象化表述。比如,我们阅读鸿篇巨著及一些与己关系不甚密切的文章,都可以采取这样的阅读方法。

二、积累性阅读

“积累”, 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十分重要。“读书”,又是积累的主要途径。积累性阅读是以积累基本知识、技能为目标的阅读。其中包括认读积累、 知识积累、语感积累和篇章积累。笔者认为, 青少年多读一点有利于积累的书, 是一种比较切近的意识取向。如,多读一些经典性著作、工具性典籍和资料性期刊等;再者,带着课内的某些疑惑, 去查找辞书及参考书之类。唯有如此,才利于巩固课内知识,充实知识仓库,丰富运用材料。为了更好地达到“积累”之旨 ,阅读时 ,要辅之以记笔记、编手册等手段。如,马克思为了写好《资本论》,认真阅读并写过摘要的书籍就多达1500多种。可见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三、探索性阅读

“探索性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扩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课本中多有“几说并提”的注释,多有名篇佳作的“节选”等,由于种种原因 ,观点不能 展开 ,原著无法尽录。这种阅读对于好奇心强、“穷 追力”强的 青少年 ,未尝不是一 件好事 , 他们为了 明白“观点”的产生 , 通晓原著的概貌 ,于是便“堤 内损失堤 外补”,在课外阅读中得以补偿和满足,这种刨根寻底、纵横探掘的阅读取向,极利于认识水平及思维水平的提高。

四、借鉴性阅读

为了某一个专一的既定目的而下意识地阅读,谓之“借鉴性阅读”。比如,为了领悟散文写作的神韵,学习散文写作的技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阅读大量的散文名篇,通过认真的钻研,深刻的领会,进而感悟散文从主题的确立到材料的组织,从结构的布局到语言的表达,从详略的取舍到过渡的安排等等的艺术特色。于阅读鉴赏之中,吸收前人的经验,获取丰富的营养。事实上,创作得力于阅读的例子并非鲜见。“借鉴性阅读”的意向, 对于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五、渗透性阅读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敏感、逆反等性情。如, 他们比较喜欢阅读“热点作品”和“争鸣作品”等 。其实这无可厚非。阅读此类作品,恰恰有助于增强阅读能力, 提高认识水平。但阅读这类作品,就需要自己的“介入”或“参与”,即渗入思维、参入意识,使读后在思想上产生自己的感情, 确立自己的观点。比如,我们阅读古典著作和外国著作就应采取这种态度, 坚持参与性和渗透性原则。因为这些作品有 着时代与 社会制度 的烙印,所以必须作恰如其分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吸收精华,剔除糟粕,获得教益。

当前, 中学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就是如何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 更新图书馆人员的观念, 全面深入地开发学校图书馆的功能。而其中指导的功能,包括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写作的指导, 利用图书资料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中学图书馆工作者,要及时准确掌握中学生的阅读规律,为学生的阅读方向、内容、范围和方法提供指导, 为学生自我学习及如何利用书刊资料、积累资料进行指导, 以丰富他们的阅读生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摭谈 篇2

梁庄一中

王晓芳

著名作家李尔重说:“生命与读书同在。”影坛耆宿汤晓丹说:“书之于我,犹如空气,胜过一日三餐。”可见读书之重要。书,是最佳精神食粮,是人生引航的北斗,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源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

一、我为什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

有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想法是由于三个原因,其一是因为教学校自编语文教材第十一册时,第一单元就是“和书交朋友”,所选文章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多读书,读好书,怎样去读书,与书结缘,还有许多读书家、用书家爱书、恋书的名言和读书、用书的经历,这些都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和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责任。其二是因为新课标刚刚出台,老师们都在认真地学习新课标的内容,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我也一样。在学习中,我特别注意到了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它对7——9年级的课外阅读有明确的规定:“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还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了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这让我对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有了明确的目标。我想应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落实新课标关于语文课外阅读的要求,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其三是现实中的学生喜欢玩游戏、看电视甚于读书,喜欢读漫画书、青春小说甚于读名著,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古典文学名著,如果语文教师不抓课外阅读,不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不对课外阅读提出要求并进行指导,那么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就无法落实。基于这三个原因,我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了。

二、我是怎样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第二,加强指导。

1、每次读一本书之前,我都给学生做个导读,介绍作者情况、书的主要内容、主要写法,告诉学生一些读书方法,如精彩和重点部分精读,其他内容略读;读书不仅要看故事,还要感悟书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人记事、描写抒情议论等方法;读书时不仅要感受文本,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要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2、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我根据书的内容和读书目的的不同,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内容也不同。如:读《西游记》,要求学生必须概括每一回的内容,写每一回的重要人物及特点,选做佳句佳段摘抄。因为六年级的孩子读《西游记》的目的是了解故事内容,知道重要的人物和重要人物的特点。重要的人物不仅指孙悟空、唐僧这五位取经的人,还指其他比较重要的人物,特点也不仅指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包括长相、特殊的本事、使用的武器等。读《童年》,要求学生做好段的摘抄,并对摘抄的好段进行评析,或者写读后感。摘抄、评析,可以学语言、学写法;写读后感,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是写少年儿童的,与我们今天的学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容易使学生有感触。在读罗曼罗兰《名人传》时,我要求学生写随笔,《名人传》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给学生许多方面的启示,写随笔,可以使学生自由地书写,尽情地表达。总之,老师对读书笔记的要求,告诉了学生读这本书的重点。

3、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老师先于学生读书,先于学生写读书笔记,在学生写读书笔记之前,老师告诉他们怎样概括内容,怎样写重要人物的特点,怎样做好段的摘抄,从哪些角度评析好段,怎样写读后感等等,并读老师写的读书笔记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知道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提高写读书笔记的能力。

第三,开读书交流会,互相促进,提高兴趣,提高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地开读书交流会,让写的好的同学读自己写的读书笔记,或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一篇来交流。或者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让学生上网查找各名家对这本书内容、人物、语言、写法等的评价、评析、赏析文章,在班里交流。在读完《名人传》后,我还组织学生开了贝多芬音乐欣赏、讲解会;开了米开朗琪罗雕塑作品介绍会和托尔斯泰读书随笔交流会。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会,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阅读等多方面的能力。

第四,通过收、判学生的读书笔记,督促、检查学生的阅读。每次读一本书之前,都告诉学生这本书共有多少回(章或节),每周读几回,多长时间读完。每周一、周五再提醒学生读书。用统一的笔记本。固定在每周一收读书笔记,老师每篇必判,有时选出写的好的读书笔记用于交流。这种检查督促的方式,让我所教的两个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一年半以来一直坚持读书,坚持记读书笔记。

三、我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有哪些效果

第一、经过六年级一学年和七年级一学期时间的阅读,七(1)班和七(3)班97名同学共读了《西游记》、《伊索寓言》、《繁星·春水》、《童年》、《骆驼祥子》、《昆虫记》、《水浒传》、《名人传》、《草房子》(超额读的)九本书,写读书笔记两本左右。

第二,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吴婧洋在读了《草房子》第7章到第9章的随笔中写道:“杜小康热爱着读书,他最爱的就是读书了!但现在他家已经今非昔比了,从最富有的人家变得穷困潦倒了。杜小康虽然极力想掩护他的悲伤,但他是骗不了自己的!他真正的愿望就是读书!杜雍和无法选择了,他只能带着杜小康在逆境中做最后的挣扎!在最后的希望破灭之后,他们反而平静了许多,杜小康长大了,他有了一种同龄人不可能有的早熟。痛苦、环境、磨难,杜小康在逆境中挣扎着,终于脱掉了厚厚的蛹,他成长了。”

另一位同学也在读了《草房子》后的随笔中写道:“秃鹤是倔强的。小说写了他的成长。最早他是不在意他的秃头的,慢慢地他对所有想碰他脑袋的人一下子起了戒心,为了报复看不起他的人,他刻意搞砸了体操大汇演,……为了让同学原谅他和得到赞许,他立马做出了许多事情,……最终他为了给学校的演出补台,刻苦练习,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任务,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他也得到了好评。秃鹤的认真和成长让我感动,让我难以忘怀。……”

一位同学在读了《名人传》后的随笔中写道:“米开朗琪罗的成功原因可能有很多,可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首先是他经历了苦难。苦难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认识自身、发展自身的过程。……对于苦难我们有时不能改变,但是可以改变对它的态度,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接受苦难,消灭苦难。但是米开朗琪罗在磨难中并不是乐观对待,而是一种悲观的态度,不过他应该有自己的方法吧。米开朗琪罗也正是经过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最终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其次米开朗琪罗的成功是因为他十分的塌实。他从不去找什么捷径,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做。……所谓捷径,其实就是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耕耘。”

从同学们的随笔可以看到他们初步有了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评价事物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提高了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等阅读能力。

张靓晖同学在读《水浒传》时是这样概括第七十一回的内容的:“宋江请来道人在中义堂上做醮,得到天上降下的一个石碣,原来一百零八人正应了上天天罡、地煞。众人按天书上写的排了座次,各自分了工,众人都非常高兴。宋江喝醉了酒,写下一首招安的诗,李逵因反对招安被宋讲囚禁;山下人劫了灯匠,得到一盏九华灯,宋江自此坚持要带人去京师看灯。”她在第七十一回到第八十回中写的重要人物及特点是“燕青的特点是头脑灵活,箭法高超,有射箭的天赋,这体现在他不受李师师的眉目传情,拜她为自己的姐姐;体现在他头次射箭,便箭箭不放空。宋江的特点是忠于朝廷,一心要受招安,这体现在他不受辽兵贿赂,坚持听命于皇上,体现在即使不受重用,手下人都开始有造反之心时,仍然不造反,坚持听命于皇帝。吴用的特点是有先见之明,体现在他提醒宋江贺重宝引诱众人是计,后被证明果然是计。公孙胜的特点是法术高强,体现在屡破敌将法术。并且自己在阵中布法,大败敌军。”

另一位同学也在读了《春水》第80首诗“当我看见绿叶又来的时候,我的新欣喜又悲伤了。勇敢的绿叶呵!记否去秋黯然的离别呢?”后的读后感中写道:“此时作者欣喜的是又看见了繁茂的绿叶,迎来了温暖的春天;感伤的是担心绿叶又一次在秋天悄然离开。可是害怕离开就不要到来了吗?既然终究要离开,那么就要过好还能存在的日子。”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课外阅读和写读书笔记中,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中重要人物的特点。

第四、提高学生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

汤加同学读了《童年》第四章中“院子里严寒砭骨;绿莹莹的月光透过玻璃窗上的霜花,清清楚楚地照着她那长者善良的大鼻子的面孔,两只黑眼睛像磷火似的燃烧着。绸子头巾遮盖着外祖母的头发,铁铸般的发亮;黑色的衣裳颤动着,从肩膀上溜下来,铺展在地板上。”这段话后写的赏析文字是:“这一段文字对天气和外祖母外貌的描写非常生动传神。„严寒砭骨‟用词形象,好像寒冷已刺入了骨头里,„绿莹莹的月光‟、„玻璃窗上的霜花‟更衬托出天气的阴郁寒冷。„两只黑眼睛像磷火似的燃烧着‟写出外祖母祈祷时双眼闪闪发亮的样子,表现她的虔诚。„黑色的衣裳颤动着,从肩膀上溜下来,铺展在地板上‟中„溜‟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衣服从外祖母肩上落下来而外祖母却毫无察觉,写出她祈祷时的专心一意。”

刘畅在《草房子》的评析着写道:“我觉得第二章的景物描写写得非常好,仿佛那些事物就在我眼前似的。比如„窗外,雨还在淅沥淅沥地下。有只鸽子,大概是被雨打湿了,咕咕叫着,但想到这也是很平常的事,叫了两声,也就不叫了。‟„后半夜,风停了,雨停了,天居然在飘散了三两团乌云之后,出来了月亮。‟„夜行的野鸭,疲倦了,就往大河里落。落到水面上,大概是因为水里有大鱼好奇地吸吮了它们的脚,惊得呱呱一阵叫。‟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描写了纸月、桑桑入睡后,油麻地雨夜的景色,它像一幅有声有形有色的画展现在我的眼前,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美的感受。作者还用„咕咕‟„呱呱‟的拟声词,使画面活了起来,使我感到更有趣味。”

学生在阅读中提高了文学欣赏水平,也从中学习到了一些写作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读书,可以增加智慧;读书,可以丰富人生。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说:“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能够使你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好恶爱憎的感情。这种感情,直通你的心灵,深入你的骨髓,将熔铸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中去,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你今后的处世行事中都会发生作用。”我希望我们今天的读书,能对学生的一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雷岩玲认为

一是给孩子推荐一些好书。例如,窦桂梅老师开的书单:

必读:

1、失落的一角(绘本南海出版社)

2、草房子(曹宇轩)(新版)

3、小王子(法圣德克旭贝里)

4、哈里波特系列

5、秘密花园(美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6、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作家出版社)

选读:

1、风与树的歌(日安房直子著,彭懿译,少年儿童出版社)

2、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德米切尔恩德著,何珊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4、我能跳过水洼(澳艾伦马歇尔,黄源深陈士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5、逃逃(秦文君,春风文艺出版社)

6、桥下一家人(美纳塔丽,王宗文译,新蕾出版社)

7、小河男孩(英蒂姆鲍勒,麦倩译,新蕾出版社)

8、奥兹仙境(美弗兰克鲍姆,张璘潘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一只狗和他的城市(常新港,接力出版社)

10、女生日记(杨红樱)

11、乌丢丢的奇遇(金波)

12、昆虫记(法国法布尔)

13、城南旧事(林海音)

14、《女生贾梅》《男生贾里》(秦文君)

15、毛毛--时间盗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德米切尔恩德)

16、幻城(郭敬明)

17、《窗边的小豆豆》《小时候的故事》(黑柳彻子)

18、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19、三重门(韩寒)20、青铜葵花(曹文轩)

21、女儿的故事(韩子涵)

22、第三军团(张之路)

23、寄小读者(冰心)

二是通过演剧、演说、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促使学生自己找资料阅读。

三是语文老师通过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热爱阅读。

四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老师给予良性的引导。

五是鼓励、奖励热爱阅读孩子。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3

教师可讲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朗读作品的精彩章节;可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推荐优秀的作品,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讲明阅读时应注意的事项,为开展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辟书源,成立图书角

要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教育学生用零用钱买书、订报,把学校购置的书和学生的书整理选择后,成立图书角,推选出两名读书兴趣高、工作细心、认真负责的学生管理,帮助他们登记、分类,订立保管、借阅制度,加速图书流转。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而且花钱少看书多,不易损坏。

加强阅读指导

注意读物的选择和介绍。选择图书的原则是: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意义;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适合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的实际;内容生动,感情丰富,文字浅显易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每读一本书之后,真正能理解内容,辨清是非,向书中的先进人物学习。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适当提倡写读书笔记,笔记内容包括阅读日期、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中心意思、读后感受等,鼓励学生遇到生词多查字典,遇到山川河流多看地图,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防止单纯热衷于阅读课外书而影响正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科学地分配时间。

随时注意纠正阅读时的偏向。学生的好奇心很大,容易产生贪多求快,只看图不看字,只看故事情节不领会主题思想,只看文艺故事不看科学读物的倾向。教师要耐心地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卫生教育,注意阅读时的光线、姿势等,以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摭谈 篇4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就是读了许多书籍, 看了许多报刊, 要到用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 或者找不到了。事实证明, 如果我们读完一部作品, 看完一篇文章, 不及时加以巩固, 就很容易遗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借鉴名人读书方法

根据许多革命家和著名学者的读书经验与体会, 阅读时必须做到:“心到辅以笔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会做读书笔记, 注意积累资料, 以巩固阅读效果。

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读书时总是聚精会神地学习着, 他忽而奋笔疾书, 忽而托首沉思。在他的书籍和笔记本上,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体会, 标记着各种符号。

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 读书时也总是“深究而细讨”、“慎思而明辩”, 用铅笔标出重点, 加上批注, 为中华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读书时也极为认真。有时在书上做符号, 加眉批;有时夹上一张纸条;有时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以便随时应用。他还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即要全身心地投入。尤其要做到勤于动笔。这样, 才能帮助你记忆和掌握其中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才有利于帮助你储存材料, 积累写作素材;也才有利于帮助你扩大知识领域, 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心到辅以笔到”的读书方法, 是一种古今中外普遍运用的科学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既是练笔过程, 又是思维的过程, 也是积累生活素材、词语, 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手段。既有利于培养字斟句酌、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阅读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深入思考, 完整领会的好学风, 还有利于培养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会开展正确阅读

为了指导孩子们学会正确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积少成多, 更好地加以巩固,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随时应用。学校教师和家长, 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指导孩子学会正确阅读, 学会做阅读笔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这是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 阅读有多种方法。

1. 快速浏览的粗读法。

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 以及阅读价值不很高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上文章, 就可采取此种方法。即随便翻翻看看, 即通过看标题、看目录、看前言、看内容提要等, 大致了解一下主要内容, 以求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 品味欣赏的精读法。

对于名篇名著以及具有价值性、参考性的书籍和文章, 则要静心细读。就像人吃东西一样, 必须细嚼慢咽, 体味欣赏。做到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然后, 把书籍或文章中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为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参考。

三、懂得巩固阅读成果

巩固和扩大课外阅读成果, 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做阅读笔记。阅读笔记没有统一的体例和固定的格式。最常用的形式和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 做摘录或摘记。

即在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调查报告、文书档案时, 把与自己学习有联系, 与自己钻研的内容有关联, 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摘录下来。可记在笔记本、纸条、资料卡片或活页纸上。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先生曾经说过:“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簿本,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想随时记下来……”也就是读书时要学会观察, 学会随时记录, 学会做好笔记。这是读书学习的一种方法。

2. 编写资料索引。

如果觉得阅读的材料中有用的内容很多, 摘录不了, 或者自己已有这方面材料。则可把有关的书名或篇目、作者、版本、页码等写下来。然后, 按照内容编写出资料索引, 以便要用时查找。

3. 做读书提要。

如果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 认为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 或者某一章节、某一方面内容对自己有帮助, 可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要点、有关方面的材料, 简明扼要、脉络分明地撰写下来。做这种读书笔记, 要求有一定的综合和概括能力。

4. 写读书心得体会, 或叫读后感。

即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以后, 对某一个问题有所启发, 或有个人创见, 可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例如, 可就作品蕴涵的思想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或者摘录好词佳句, 或者体会作者文章的写法。需要时可以整理或发挥成为有价值的资料, 甚至可成为创造发明, 或者阐明某一新观点的关键。这种读后感比较随便, 可记在专用笔记本上, 或写在资料卡片上, 也可写在书刊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doc 篇5

博白县那林二中宁封超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方位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那生动有趣的电视荧屏,形形色色的漫画书,电子游戏机等等时刻在冲击着孩子们的眼球,学生每天宁愿花两小时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直接规定学生要读哪些书,很难收到实效.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读写的关系上,他强调了读的重要性,“惟有先读书,打好基础,才能搞好写作。”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是这个道理。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提醒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以外的世界。其中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经常,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成了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怎样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点经验,我把它总结出来,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去探究。兴趣一要浓厚,达到“好读书”的境界;二要广泛,达到“多读书”的境界,其“多”不仅是字数的多,更是体裁形式的多,无论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科普读物,都要广泛涉猎。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阅读学习的持

久性,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创设阅读环境。在班级里,布置一些手抄报,板报,墙报,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其次,激发阅读的欲望。如果老师能与学生一起看书,而且看同样一本书,并能经常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起讨论故事情节,评论故事中的人物,那么就能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如有段时间班上学生掀起“金庸热”,我自己也找来金庸的作品集,介绍了他写的15部小说,我们选读了他的代表作,读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与老师之间有共同话题,讨论很激烈,连一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加入到读书热潮中来,班上读书的气氛更浓了。

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读书故事会、人物评论会、佳作欣赏会、读书知识竞赛、一日要闻等活动,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民情风俗,奇闻怪事,并跟大家交流,可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比如我曾组织学生看中央台播的《百家讲坛》的专题片,勾起学生对有关书籍阅读的欲望,收效甚佳,有的学生还写了评论。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记得初一新生刚开始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就对他们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

初中阶段课程较多,学习十分繁重,学生都反映没时间读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要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题,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阅读氛围。促进学生自觉阅读。比如印发一些短小的名人趣问佚事,供学生传阅,就很受学生欢迎。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文中或作勾划、或作批注、或写提纲、或抄录名言警句和佳句,感受较深的可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定期交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就专门指导过学生如何作笔

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读写结合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鉴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在我班的学生都有个语文读书笔记,每天读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好的词语等都能把它记下来。

3、指导学生养成“读说结合”的习惯

让学生把所阅读的内容、心得体会在同学们中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如鼓励学生利用闲聊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我一直坚持课前五分钟让一位同学介绍一篇他最近阅读的(或是他喜爱的)文章,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各抒己见,这不仅能培养认真细致的读书习惯,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介绍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学生买来或借来了老师推荐的书,那么怎样来阅读呢?内容选定后,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拿过一本书来,首先是读序言,看目录,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然后细读、精读,细细品位,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在读的同时,还要“思”,有思才称为学,有思才有所得,有思才可能有成就。在读的基础上要思考、思考、再思考。读、思结合是成功之法;最后在读、思的同时,要把感受、体会写下来,即要做读书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手中有支笔,可随时做批语式、符号式、摘录式、提纲式、心得式等笔记。

阅读的方法不外乎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字斟句酌,反复体味,谓之精读;简单粗略,知其大概,谓之略读;一目十行,旨在意会,谓之浏览。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应有机结合,巧妙使用。通读时应以略读为主,知其大意;遇到枝叶性的章节,应以浏览为宜,稍加意会即可;遇到精彩片断,应加以精读,反复吟咏、玩味,并圈点、记录。这样,才能既有速度,又有收获。

四、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所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有的学生对读物的选择不够,我认为向学生们提供相应的读物就成了教师责无旁贷的事。一般的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有些孩子自小就对经典有特殊的喜好,现在很多事实证明,六岁以下的孩子诵读经典,不但能朗朗上口,还能记忆背诵,经久不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能在综合知识考试中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更甚的还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更应该指引给学生。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6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待其吸吮其甘甜的乳汁,并滋养其身心时,兴趣才真正建立起来。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耐心地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的读物,以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情节、完美的人物深深地吸引学生,让其自主地有计划地开展閱读。

二、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氛围,理想的阅读环境,能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是学生丰富的图书资源库。在班级里,布置一些手抄报,板报,墙报,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引进竞争、评比,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

三、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时搞好阅读设计,交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让他们有章可循。阅读分为略读、精读、研读、选读几个方面。有的书只需浅尝,有的只需粗知,有的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还有的知道故事梗概就可以了。目的是为了丰富个人的文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领会语言魅力,把大家原本以为是枯燥无味的老古董读出新的滋味。总——分——总,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先总读,就是粗略浏览书的前言、目录和后记,概括了解内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分读,就是读完上述内容后,筛选精读、略读、细读的内容;总读,在前边读完的基础上,再读一遍目录前言和后记,从而了解以前没有弄懂的东西。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7

一、创设读书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 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取得成效。要想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效果, 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入手, 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阅读, 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阅读的幸福。

(一) 在有趣的故事中培养阅读的兴趣

儿童是在童话故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伴着童谣、儿歌, 走进了梦幻般的世界;听着妈妈讲的童话故事, 走入了学校学习的殿堂。在小学低年级, 我经常在班里举行故事会, 每当这个时候, 学生都会欢呼跳跃。学生听故事时, 往往神情专注,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听完一个还想让教师讲第二个、第三个。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故事, 把一个个小朋友带进或有趣, 或惊险, 或奇特, 或令人感动的世界里。在一个个的故事里, 在一个个感人的情节里, 学生明白了事理, 懂得了善恶, 正义善良的品行得到培养。我会采取多种方式, 培养学生的兴趣。有时, 我故意不把故事讲完, 让学生自己想象故事的发展, 预测人物或动物的命运, 使他们对未讲的故事或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有继续听的强烈愿望;有时, 正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 我会戛然而止, 让他们产生急于听下去的欲望;当故事精彩时, 我会让学生去想象, 说出他们所期待的高潮;当人物经历跌宕起伏、情感交跌时, 我会让他们说出期待的大结局。班里学生的小儿书多, 童话故事多, 在自习课上, 我让学生交换着读, 请大家自己去读故事。有时我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 四人一小组交换看别人的书, 此时学生听故事的兴趣就转移到读书活动中去, 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又间接让学生产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二) 在师生的交流中培养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 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 他们最相信教师,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既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如此神圣, 我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 做好与学生的交流工作。当课文涉及许多课外知识时, 我就最大限度利用自身的优势, 广泛收集课外的有关知识, 给学生进行适当的补充。当介绍一句名言、一句谚语甚至是一个名人成功的故事时, 我就告诉学生:“你们也能像教师一样有那么渊博的知识, 这些知识都来源于书本。只要你们有兴趣, 广泛阅读, 都能够成为知识的拥有者。”这样, 学生对课外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就可以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让书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

(三) 在家校配合中激发阅读兴趣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 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教师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 家长就成为营造读书环境不可或缺的帮手。家长会上, 我给家长说明课外读书的好处, 取得家长的支持与信任。读课外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 更是心灵的向善。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给孩子课外书。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换阅读。一学期下来, 每个学生最少可以看上十几本课外书, 增大了课外读书量。同时, 家长也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养成读书的习惯, 要经常陪孩子一起读书, 指导孩子读书。读书形式可以多样, 如大声诵读, 轻声吟咏, 口述或表演等。对于孩子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是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家长要帮助解释, 增强与孩子的沟通, 这也让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总之, 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家校结合是促进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学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要使学生阅读的环境能够在家庭得以延伸, 教师有必要动员家庭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家校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指导阅读内容的选择, 培养健康的心理

在小学低年级, 学生年龄小、阅历浅, 自我独立阅读能力尚未形成, 阅读中难免会出现障碍。这时教师就要向学生推荐那些简短精美、脍炙人口的美文, 有意识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 培养其阅读的兴趣。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或内容相近的课外阅读书目。比如, 学生阅读了《丑小鸭》后,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的故事》《童话大王》;当学习了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后, 我向学生介绍《刻舟求剑》;当学生背诵了“床前明月光”, 我给学生推荐了“春眠不觉晓”等古诗。教师适时指导, 效果很好。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摭谈 篇8

一、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 自愿读, 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 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 我首先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早被一些搞笑的漫画书所占领, 他们读那些书时总是津津有味, 屡禁不止。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 结合校本课程的学习, 我们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书。首先, 我们指导学生认识曹文轩:他首先是诗人, 他写小说, 时常以美好的幻想、优雅的韵味, 编织美丽的梦境。因此, 他的儿童文学作品, 能够组合成为“纯美小说系列”……接着, 我满怀深情地向学生诵读了《青铜葵花》的一个片段。学生听得十分入神, 被作品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下课了, 同学们蜂拥而上, 想抢先借到这本书, 好一睹为快。的确,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 枯燥之物谁也不肯品尝, 只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接触到能真正吸引他们的读物,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有效指导阅读, 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 我依据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 努力达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的目的。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要学会边看边想, 在读中自悟, 在读中自得, 作上批注, 不懂之处画上相应的符号。读时要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要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对于一些精彩片段, 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合理表达的。同时, 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

如果学生都只运用“精读”的方法的话, 就不可能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扩大阅读量, 我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采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浏览、略读、精读、跳读、默读、诵读等等。略读能扩大阅读量, 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读时要集中注意力, 注意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这样才能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三、重视读写结合, 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是知识的积累过程, 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认识能力的过程, 读对学生语言的表现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写的基础, 写以读为前提。同时写又加深学生对所阅读内容的认识, 因此, 重视读写结合,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和阅读的能力。

这个学期, 我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 学习进行仿写和续写, 让他们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真实的感受, 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 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学生读懂课文, 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 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 我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 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 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例如:在学了《成吉思汗和鹰》之后,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吉思汗的“后悔”, 我让学生做了个续写的练习:“后来, 成吉思汗含泪厚葬了这只宠鹰, 在埋葬的过程中, 成吉思汗可能会对死鹰说些什么?在鹰的墓碑上, 成吉思汗可能会写些什么?请展开合理想象予以描述。”学生很感兴趣, 做到既想象丰富, 并且想象的内容合理, 同时还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写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阅读成果

“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 尤其是表扬和鼓励, 可以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就感, 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阅读的动力。这个学期, 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和读书竞赛。主要方法是:

1. 对爱读书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并在班级公布学生的阅读篇目。

2. 开展读书比赛。本学期年段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能力竞赛, 目的是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经验介绍, 对好的经验、方法给予充分肯定。

4.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既交流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又向同学推荐好书。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摭谈 篇9

兴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要想学生主动去读课外材料, 首先要让他们有兴趣去读。可以跟他们讲读课外材料的重要性, 再让学生读一些短小的幽默故事, 讽刺性的趣味性的东西, 让学生尝到看这些材料的乐趣, 然后逐步引导他们读其它一些材料, 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地去读。

二、明确目的

l、未来社会的需要

有人断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以前我们都认为“学会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现在只学会数理化根本不行, 甚至可以说“寸步难行”。除数理化外, 还得懂电脑的操作, 懂至少一门外语, 尤其英语, 当然还得有其它方面的能力, 如:能说会道的口才, 标准的普通话, 一手漂亮的书法, 规范的行为举止等。为什么强调“尤其是英语”呢?因为随着通讯技术的越来越发达, 整个世界将是一个地球村, 一个地球村靠什么来交流, 当然是世界普通话——英语, 但只会讲几旬日常英语还是不够, 起码要懂得各个方面的东西, 甚至俚语, 这就得通过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来扩充知识面。

2、现实社会的需要

传统教育把人的大脑看作是一座仓库, 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简单地往这座“仓库”里灌输知识, 但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社会, 而且知识更新的周期在缩短, 老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 学生现有的许多知识会陈旧、落后, 它们需要不断更新, 因此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应该是开发人的智力与潜能。我们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方法、技巧, 养成阅读的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最终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具体做法

l、制订目标

学生根据读物性质、内容以及自己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的准备状况, 自觉而合理地确定阅读目标, 使整个阅读活动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并按这一目标制订出阅读计划, 选择阅读方法。制订目标, 旨在阅读开始时, 先让学生明确“读什么”, “为什么读”, “要达到什么程度”, “选择什么性质的读物”等。

(1) 激发阅读欲望:有了欲望才有兴趣, 当然没有兴趣同样也激发不起欲望, 所以选材要以学生感兴趣且对学生的课业有利的材料为主, 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地去读。同时, 还得对他们进行功利引导, 激发学生的强烈欲望, 使他们欲罢不能。

(2) 突现指导:突现指导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哪种文章需明白哪些东西, 生词如何处理等, 让学生有一个阅读的基本模式, 这样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消除杂念:培根在<谈读书>-文中谈到, 阅读必须“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在读的时候要专心致志, 不能存在“一心将有鸿鸽之志”的旁鹜想法。因为阅读效果与阅读心态是成正比的。

2、制订计划

学生根据阅读目标和自身的实际能力, 确定阅读进程, 制定阅读计划, 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所要完成的不同阅读任务。在进阅览室时学生要带着笔记,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可摘录, 用英语写简单的随笔等, 这样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3、读法指导

(1) 带着问题读:不管是什么文章, 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在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性质需要弄明白哪些问题, 如一篇人物介绍的文章, 学生应搞清这人的籍贯、出生年月、主要业绩或劣迹、他或她的成长过程、时代背景等, 即不管哪种文体都弄清六个“wh”和一个“H” (what, where, when, who, which, why和how) 以及中心思想 (main idea) 等等。

(2) 有意识读: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都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上, 而忽视那些语言知识点和句型, 所以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读, 看到重要的或常见的句型可以把它记下来, 看到与教科书上的意思表达不一致的东西要把它弄懂。这样, 词汇量就会得到扩充, 已学知识会得到巩固, 知识面会更广, 视野会更宽。

(3) 猜测性读:学生在阅读时, 往往会为某个生词而停下来查字典, 这样常会导致时间浪费, 因为有的词甚至词典也查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停下来, 而应继续读下去。因为, 在读完后一般都会知道它的大致意思, 其实有些词, 只要知道它是个什么词性就行了, 如果是名词, 那么它是地点名词还是人名或物件名称, 如果是形容词, 那么知道它是褒义, 还是贬义就行, 而这些都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得出的, 同时, 最好能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构词法, 通过构词法来推测词义, 如果能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 那么词汇量就会越读越大。

(4) 限时读:在考试时, 同学的普遍反映是阅读时间紧, 因此, 在平时阅读时, 自己给自己限定时间很重要, 以便在高考时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阅读。只有在平时养成这一习惯, 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来, 真正体现出熟能生巧的作用。

(5) 持之以恒地读:光有兴趣与欲望, 懂得读法, 还不行, 因为做任何事情都得持之以恒, 阅读就更得遵循“贵在坚持”的原则。而且阅读也不能挑三捡四。有趣的, 乏味的不读, 不行;容易的读, 难的不读, 更不行。因此在课外阅读时不仅要读, 坚持每天读一点, 而且还要各种文章都读, 难的更要读, 并要仔细地读, 这样才会在考试时无论遇到哪种文章都不会紧张。

结语

作为教师只发号施令, 光讲课外阅读如何重要或更详细地指导学法还是不够的, 因为任何事物都应“学以致用”, 因此教师必须总体把握方向, 对难度较大的文章作为示范阅读进行辅导, 同时在平时的测试中, 课外读物里的内容也要在试题中体现出来, 让学生尝到读课外材料的甜头, 这样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地去读。另外, 最好能为课外读物设计一些题目, 做到有的放矢, 让学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因此, 我们要克服困难, 大胆地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能深化、延伸、拓展, 以此来适应高考, 适应社会, 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谈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篇10

一、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1. 应试教育桎梏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考试的导向性使学生淡化了课外阅读,因为在语文考试中学生认为可以能通过主观努力掌握的只有课本上的内容,而课外知识只能是大海捞针,即使阅读过了也未必考。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忽视甚至放弃了课外阅读。调查显示,有32%的学生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书,48%的家长在家中只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学校的阅读氛围不浓,一学期中一次都不去图书馆借书的人数占16%。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提不抓不导,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

2. 课外阅读的范围狭窄

读中外名著是学生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良好思想熏陶的重要途径。但调查显示,只有16%的学生喜欢读文学类书籍,而高达40%的学生则喜欢读学习参考书及优秀作文选。在喜欢读文学类的学生中只有46%的学生喜欢读小说,其他人则喜欢读童话、故事、散文等。可见中学生中读中外名著的人是少而又少。

3. 学生拥有的课外书籍量太少

学生个人藏书数量极少,10册以下的占50%,这其中中外名著的占有量只有10%。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来源主要是向校图书馆或向他人借。

4. 阅读方法不当

有70%的学生没有阅读计划,大部分学生阅读书籍都是囫囵吞枣,随意性很强。77%的学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学校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所做的工作也非常有限,只有22%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初一进校时的调查),参加过学校组织的阅读辅导的学生只占42%。

二、课外阅读的指导

1.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朱永新教授说:“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重读以前读过的中外名著,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多种形式,如介绍、评论、读后感等向学生展现出来。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阅读起着一种极大的心理暗示。而事实也反映了这一点,大部分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指向前进。这种以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的形式在阅读指导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教师的指导、为学生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其次,以读物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学名著的魅力在于自身的情节引人入胜,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作品使人们在阅读时往往欲罢不能。其实,就中学生来说,阅读兴趣是一种客观存在,主要是看施教者的引导艺术。

2. 开展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及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开展阅读活动有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持久;二是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共享阅读的欢乐与成果。

开展推荐一本书活动。以学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具有亲同感,另一方面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间隔性地开展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持久的阅读,有利于开拓学生阅读的领域。

优秀段落诵读比赛。阅读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在优秀作品中接受思想的熏陶外,还要吸收优秀作品的语言,要有记录,要有诵读。只记录而不诵读收获就小。我们规定摘抄的段落都要认真读好,每学期举行为一到两次诵读竞赛,以此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

文学作品知识竞赛。经常让学生对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疏理,适当地开展文学作品知识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持久地阅读兴趣,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消除阅读的疲惫心理。

读书交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能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改进学生阅读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共享阅读成果。我们把读书交流和学生课堂三分钟演讲结合起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总结和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外阅读周。每学年我们举办一次课外阅读周活动,课外阅读周期间举办读书、讨论、交流、演讲、诵读、好书推荐、名著欣赏等活动。一周时间内语文课改为阅读课,语文作业即为阅读、摘录和准备交流材料等。阅读周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丰富了阅读的内容,促进了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

(2)规范阅读行为。阅读的归宿有两点:一是消遣,无所作为时读;一是为了促进自我的成长,也就是通过阅读促进自我语言能力的提高,丰富个人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无疑是后者,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们规范了学生的阅读行为。

一是规定阅读的时间。每天的语文作业除了书面作业外,还包括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无论是中午休息时间,还是晚上睡觉前,但阅读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

二是规定阅读的内容。阅读的内容应是中外小说,这样的规定主要是让学生在中外名著中接受文学大师语言的熏陶,并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至于阅读什么文学名著,一般来说,我们规定课本中推荐的名著必读,其他名著可由学生自由选择。

三是规范读书笔记。每位学生每周都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摘录,也就是对名著中的精彩语段进行摘抄,教师每周批阅一次,并根据学生摘抄的内容提问相关的情节,以了解学生阅读的效果,并进行阅读指导。

四是规定学生对摘录的内容进行了诵读。不要求会背,但要求读得熟练、流畅,以此来吸收优秀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

(3)重视对学生阅读的心理研究。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是阅读指导成功的前提,但并不意味着成功。因为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学生虽然明白阅读的重要,但由于意志力不高,自控力不强,兴趣就会慢慢消退或者转移。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完全嗜好的读书”并不普遍,“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地为职业读书”。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中要加强阅读目的性的教育,对学生阅读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阅读中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艰辛。对一些阅读困难的学生给予单独的辅导,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

(4)给予学生阅读积极的评价。阅读评价对学生的阅读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时我认为要坚持四个原则,即:

激励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科学的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阅读带来的欢乐,开发其阅读的潜能,从而促进他们对阅读兴趣。

科学性原则。课外阅读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学生个体的不同,阅读水平良莠不均,必然会导致阅读的方向、层次的不同,评价不能强求同一,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

重视过程的原则。过程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学生正确地、完善地、客观地面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课外阅读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因为课外阅读是一个“积累在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文学作品重在读,重在体验。

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不受时间地点和形式的约束,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考试的手段进行,只能从阅读量、阅读规范、阅读运用等方面进行模糊性的评价。

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篇11

一、课外阅读内容多面

1.阅读多方面的作品。专看文学书,是不好的,这是鲁迅先生的告诫。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将方方面面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利用寒、暑假读书活动,分层次、分门类将好书推荐给不同年段的学生;借每年举办“科技节”的契机,开展“读科普书,走科技路”的主题读书活动;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为收获信息,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广泛性的阅读等。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涉足天文、历史、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这会为以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2.阅读多个人的作品。小学生的膜拜心理较强,整日抱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不放,这也是有的。指引学生博采众长的最好办法,是结合课内的阅读教学引荐众多的名家名品。如学习了《趵突泉的欣赏》,指引学生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学习了《再寄小读者》,指引学生读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学习了《凡卡》,指引学生读俄国作家契坷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指引学生读现代作家贾平凹的同一题目的作品等。

3.阅读多种体裁的作品。小学生受童话启蒙的居多,因而,童话类的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尤其在中、低年级。因此,学校有必要结合各科课堂教学及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推荐给学生。如少年版的四大名著;现代作家的小说《草房子》及《五三班的坏小子》等;郭沫若、冰心、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

二、课外阅读方式多元

1.主题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这对于从众心理较强的小学生来非常必要。如学习了《鹌鹑》一课,以“母爱”为主题,开展读书周活动,让学生从书刊、网上查阅大量关于“母爱”的文章,大家不仅读、诵、记,而且还要在“佳文欣赏”课上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此外,开展科普读书月、走近名人读书月、经典诵读活动周等都会大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亲子阅读。在低、中年级开展亲子阅读,对于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非常重要。亲子阅读,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尤要学校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因为,我们是个缺少阅读习惯的国家,身边不买书、不读书、读不进去书的家长比比皆是。学校除了召开家长会进行动员外,还需要教师及时提供亲子阅读的目录,乃至具体读书内容。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予以评估。

3.休闲阅读。主题阅读和亲子阅读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任务性阅读,而休闲阅读则是在轻松状态下的一种自由阅读方式。学生在进行休闲阅读活动中,可以参考老师、同学的推荐书目,也可以自己选择读书内容及方法。

三、课外阅读方法多样

1.精读与略读。要想查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为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这是课外阅读最常用的,但不作为唯一的方法。有时,遇到需要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也需要精读。

2.读、写、批、划、注。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的习惯而定,也因阅读内容、因目的指向而定。有的课外阅读只限于读,有的要写读书笔记、填写周(月)读书卡,有的需要在上面批一批、划一划,遇到疑难词句,还要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后加上注释。

3.读与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又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将它们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四、课外阅读评价多层

1.评价主体多层。课外阅读突出的个性化倾向,决定了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要多主体参与。即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2.评价内容多层。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可以定期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对所读书目、作者、每天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作出评价。同时,结合现场读书汇报、读书摘要卡、读书笔记检测等,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

3.评价结果多层。要真正把课外阅读落实、搞好,创设具有浓郁气息的“书香”校园,学校必然要于每学期对各个班级的课外阅读效果作出评价。评价班级,学校可分A、B、C(低、中、高)三个层面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对照“读书情况反馈卡”,现场检测阅读效果,再参照读书笔记等,作出相应的评价。最后,评出“课外阅读明星班”、“课外阅读优秀班”及“课外阅读合格班”。而对学生个体评价结果的处理上,也实行“层级制”,即评选“课外阅读小博士”、“课外阅读小硕士”、“课外阅读小学士”,层级之间实行动态管理。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12

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 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 个个精神抖擞, 双耳竖起,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 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 或惊险, 或奇特, 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叠, 期待大白结局之际, 教师戛然收声, 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 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 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例如拿出《一千零一夜》一书, 并告诉他们, 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 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 会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 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 主动去进行阅读, 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 (或组织学生讲) 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 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进行对比、教育, 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 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 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 也不懂得积累知识, 吸取技巧, 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 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 而且会读, 要读得更好, 更有收效。在这里, 我们向学生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 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 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 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 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代学者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 然后通解一句之意, 又通解一章之意, 相接连作去, 明理演文, 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 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 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 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 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 采用速读法。

4. 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可以摘录下来, 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 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刊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 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 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 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 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 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上一篇:家庭机器人下一篇:公共卫生服务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