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阅读四要素

2024-08-11

学生课外阅读四要素(精选12篇)

学生课外阅读四要素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中学生已不仅仅局限于从课本上获取知识, 而更多地是从平时的活动, 从阅读课外书中来获得知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据统计, 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5%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图书文献。无疑, 阅读是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 也是获得知识一种最直接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学生应该怎样进行课外阅读谈几点看法:

一、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不是说什么书都可以拿来读, 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知识需要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尤其是中学生, 他们这一时期的世界观还没有定型, 心灵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由于受到理解力的限制, 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较弱。从这两点来说, 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 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 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是必要和有益的。读物首先应是进步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展示人类生活的美好前景, 鼓励他们热爱生活,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此奠定在人生道路上知识和情感的基础。其次内容难易度要因人而宜, 不能好高骛远, 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书, 那样将起不到好的阅读效果。如, 低年级学生可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中年级的可读一些百科全书;高年度的可读一些报刊、杂志、传记、白话文名著等。再次选择的读物不同于休闲读物。据调查, 中学生课外阅读最喜欢的是科幻武侠小说、笑话幽默等休闲轻松类读物, 这些读物贴近中学生的生活, 能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 有一定的积极功能, 但不能成为学生的主流。最后低品位书刊恶而远之, 读不懂的名著敬而远之

二、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 根据时间长短可采用略读、精读、浏览、筛选等阅读方法。略读是在时间很紧张的情况下, 快速地掌握文章的大意、中心思想、好的表现技法等等。精读, 则是细细地品读。首先要确定阅读的顺序, 同学们可依“文章大意→写作思路→精彩语句→知识运用”的顺序来阅读;若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文字中, 初读难以发现, 可按“文章结构→中心思想→文章精妙之处→知识联想”的顺序来阅读。前一种便于读者和作者的心想在一处, 入境入情, 体会作者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 怎样的表现手法, 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后一种读者可以顺藤摸瓜, 掌握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然后综观全文, 去探索文章的精妙之处, 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联想。浏览就是要求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文章的大意, 它不要求记住文章的每个细节, 不要求对文章有全面的理解, 浏览的关键还在于迅速抓住文章的重点, 即主题或称中心思想。在运用该种方法时, 可先浏览一下读物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及每段的首句, 对文章大体先有个了解, 可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 同时也加强了对文章的理解。筛选是指阅读过程中, 在辨别信息主次的基础上, 根据阅读目的对信息进行搜寻、取舍, 选取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词句, 舍弃无关信息的过程。

三、要品尝文章的精妙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 不会看的看热闹”, 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要揣摩文章的表现手法, 精彩的语段和句子, 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感, 作者当时写作的情境和意境等。例如, 读朱自清的《背影》, 同学们会发现“买橘送别”“上车惜别”写得好, 文中只将父亲的衣着、体态、动作、语言原本地展示出来, 就把父亲深深关爱儿子的心情刻画出来。此时的作者只是听从父亲的叮嘱, 看着看着, “眼泪很快地流下来”“眼泪又来了”。两次流泪, 同中有异, 言简意赅。写出了作者对父亲关心和爱护的感动和伤别之情,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品尝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积累了写作的经验, 使我们领略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 更是一种情怀, 一种意蕴。

四、要领会文章的作用

阅读不只是让我们掌握文章的精妙, 而是要将写作技法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 最重要的是要我们从中悟出生活的道理, 由文章中的人、事、物联想到生活中的事实,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同我国的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一样, 受到青年的普遍崇敬和爱戴。他们的那种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 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 百折不挠, 勇于进取, 艰苦创业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精神, 仍然是时代的最强音, 激励着青年学生不断进取。另外, 在阅读时要记阅读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要记清所读的书名、主要内容、摘录一些好的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 这样就会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 为自己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 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 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 陶冶情操, 培养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让我们一起寻求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引领他们走进书的海洋、知识的宝库, 徜徉在人类的精神家园。

摘要:阅读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笔者将就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要素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课外阅读,四要素,看法

学生课外阅读四要素 篇2

内容摘要:

如何搞好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有所获呢?新课改理念要求,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要用系统论思想作指导,不论再搞“封闭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重视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激发学生爱读书的热情,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会读书,成为快乐的读书人。要让他们深深地知道,自己的知识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再加上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只有走出课外,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力争做到:推荐一本又一本优秀读物,教给他们阅读兴趣的方法,努力开展好读书活动等等。深信,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会越来越浓,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组织学生阅读大量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同学们的阅读水平将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兴趣选择恰当读物方法 指导 正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自己沉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课外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能动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自主的、和谐的过程,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共同学习的过程,是融实践、生活、社会,融听说读写等各种因素一体的综合过程。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学生沉迷在题海、试卷中,无暇顾及古今贤文,视优美的经典为草芥,加之受地方经济的制约,农村95%的家庭无现代著,更不用说古典名著。所有这些,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读书欲望,阻碍了学生读书能力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指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中规定:逐步养成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

一、二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五、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近年来我尝试着对所教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硬规定,须达到《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要求。切实转变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把学生解放出来,向学生推荐读物,提供指导,让学生能真正和书籍交上朋友。去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有阅读习惯者仅占5%。为此,我国小语学会的理事长崔峦先生得出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不算成功的结论。他还强调:“课外阅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更是一种生活,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幸福。”然而在今天这种网络信息时代,很多年轻人甚至儿童有很多时间是在网络上

“游荡”,不能专心致志地看文献资料。这就导致人类语言能力的退化。无法静心阅读也导致了现代人变得浮躁、浅薄。因此,引导孩子大量阅读经典名著,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滋养孩子的心灵,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成为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而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样庞大的阅读任务,让阅读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课堂讲解上,放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上,不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在五彩斑斓的生活中面对的诱惑太多,许多孩子对网络、对游戏,对打打杀杀的动画片十分痴迷,有的简直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面对好书,根本没有多少兴趣。而许多语文教师为了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阅读任务,强迫孩子每天或每周读多少书,甚至有的还规定了阅读的内容。这样使孩子觉得阅读成了一种强制性的任务和制度,于无形中对孩子内心深处原有的那种激情和自觉产生了逆反作用。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也说过:许多英国人终生不读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时教师逼迫他们背诵的结果。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切记:孩子们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必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呢?

(一)、老师率先垂范。

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老师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对于学生读书兴

趣的培养,老师的率先垂范尤为重要,一个自己不喜欢读书的老师绝对培养不出喜欢读书的学生。因此,我们教语文的老师首先要养成自己爱读书的好习惯,有了一本好书,可以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有了好的心得体会可以和孩子们共同分享;有了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传授给孩子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也能够给孩子树立起喜欢读书的榜样,同时又能促进师生交流,增进理解和加深感情。

(二)、课内外结合,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要激发起小学生的阅读欲望,必须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我们上完《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故事后,就可以让喜欢寓言故事的孩子课外收集其他的寓言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后,向孩子们介绍《安徒生童话》这本书,喜欢童话故事的孩子一定会很乐意找来读一读的;在学习了《狱中联欢》后,鼓励孩子把《红岩》这部小说找来读读。这样的扩展性阅读,孩子会很感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读书成为习惯。

我们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学校,鼓励孩子多去阅览室坐坐,在教室里开辟图书角,摆上孩子们喜欢阅读的名家作品。家校结合,在家里设立孩子的小小书房,给孩子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还可以请家长配合,和孩子一起读书。这样浓郁的氛围下,孩子们自然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了。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四)、经常开展有趣的活动,调动孩子阅读积极性。

要调动起孩子阅读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借助各种有趣的活动。如

“读书大王”评选、“我心中的伟人”演讲比赛、“红岩英烈故事”报告会、“我最喜欢的书”评选活动等。

二、帮助孩子选择恰当的读物。

林语堂先生认为学生在校“所读非书”。是说教科书“算不上真正的书”。而孩子课外阅读更不能无选择的是书就读,这样,很多不健康的读物很有可能毒害孩子心灵,将缺乏辨别力的他们引向歧途。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基础上选择内容健康、思想性、教育性强的好书来读。如:低年级孩子,可以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以及连环画、儿歌等注音读物;中年级学生,可以读一些寓言、童话集,简短的小说、诗歌和故事书。高年级的孩子则可以读一些古诗词、散文、儿童小说甚至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些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在向孩子推荐好书时,不能做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孩子们到底喜欢读哪本书,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意愿。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

三、指导孩子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孩子们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有了好的读物,还得掌握好的读书方法。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读物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优美的诗词、儿歌、散文等,我们要在精读的基础上大声诵读;而小说、故事等则采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为了提高读书质量,还应指导孩子做好读书笔记。记读书笔记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他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归纳和分析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读书笔记的要求可根据学生年级特征逐步加深,低年级的读书笔记,只要求能记下阅读时间、名称、文中人物即可。年级稍高,可以增加喜欢的词语、句子的摘录、文章主人公等要求。再高的年级则要求记下阅读的主要内容、文章作者资料、读后心得等。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老师只需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就可以了解孩子们喜欢读哪些书,读书的效果如何了。

如果我们每位小语教师都能认真解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执行新课标,就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成功,能为我们的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良好文化修养的高素质公民。

总之,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教师加强指导,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让学生读,并提示阅读方法,组织读书活动,检查阅读效果,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定会达到预期目的,收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课外阅读课程化助力学生阅读 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程化 阅读

所谓课外阅读课程化,是指落实语文课程体系中课外阅读的要求,使之与语文课本的学习一样,有固定的教学课时,有丰富的阅读内容,有具体的教学过程,有及时的阅读评价。之所以提“落实”两字,是因为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课程标准之外的要求,它本身就是语文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份内之事。

一.明确课程目标

1.拟定课程纲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校拟定了《“课外阅读课程化”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严格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数量规定。《纲要》从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课时安排、实施意见及教学策略、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纲要》的拟定让我们有标可依,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配足配齐图书。每一年,我校图书室都会精心为学生配备图书。各班级根据阅读进度,不定期交换阅读书目,确保每学期每位学生完成5本必读书目的阅读。对于选读书目,也以学校配备为主,现在,学校图书室共有4万多册图书供学生借阅。此外,每个班级建立一个迷你小书吧,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带来两本书,充实班级书吧,进行交换阅读。通过开展“献两本看多本”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同学们的阅读资源。

二.固定阅读内容

1.随文推荐阅读材料。随文推荐是指学了某篇课文或某册教材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必须阅读的篇目。我校每位学生订阅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在这套丛书的引领下,可以学一篇荐一篇,如教了《威尼斯小艇》,推荐学生阅读《水城威尼斯》一文;教了《家乡的桥》,推荐学生阅读《苏州的桥》一文。还可以学一册荐一批,如教师结合每册教材的单元内容,在期初、期中或期末集中给学生开列一阶段或一学期的阅读书目。以每月读完一本计,小学六年起码可读一百本左右的课外书籍。有了这套丛书的引领,学生阅读面就宽了,老师也不用再为学生费心找相关的文章了。

2.教师自编校本教材。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东方诵》校本教材编写,经过几年的改编和修订,按经典古诗词、国学经典、小古文分类递进编排,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开发了一套六年一贯的系列小册子。每册小册子中包含50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同时在古典诗词的后面,根据年级的特点选取了优秀传统文化中流传广、有生命力、便于诵读的经典文段。这样一来,小学六年每个学期都有相应的经典阅读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积累精粹语言,增加人文底蕴,夯实语文基础,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效果。

3.师生共寻泛读书籍。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借阅自己喜爱看的书籍。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书籍的来源渠道可多样化:自己购买,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家庭书架,网络阅读……每学期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可以进行图书互换,共享资源。通过阅读量的递增,逐步达到阅读质的飞跃。我们学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这些书目大多是一些名家名篇,让学生从小就受到经典作品的濡染和影响,为他们打下厚重的精神的底子。

三.保证课程实施

1.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既然有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就要落实具体的教学时间。语文课程表上的课时是固定的,不可能随意增加。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每周从现有的语文课时中安排2课时用于课外阅读。当然,每位教师可视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早读、午间等零碎时间阅读课外书。我校语文教师每学期要制定一份课外阅读计划,按照阅读计划上足、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2.探索阅读指导课型。阅读不能呈现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我校着力研究阅读指导课型,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对学生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课程体系。低年级,注重“快乐读”,放大读书的趣味,感受读书的快乐;中年级注重“静心读”,养成沉下心细致阅读的习惯,在安静阅读的过程中享受读书带给自己的“喜悦”;高年级注重“赏评读”,学会欣赏书中的人物形象,欣赏故事的跌宕起伏,感受作者写作的语言之美,在不断地思辨中寻找读书所得。由此,我们探索出“低段乐读”“中段静读”“高段赏读”三位一体阅读课型模式。

课外阅读课程化是一种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序教学,它与“放羊式”的课外阅读具有质的区别。学生阅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默读过程,而是读讲结合、读摘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综合学习过程。它是在读读、讲讲、抄抄、摘摘、写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比纯粹地读一本本课外书要有意义得多。

学生课外阅读四要素 篇4

在衡量我们的饮食健康与否时,医生给我们的建议是要符合膳食营养金字塔,这样才能均衡营养,成就健康体魄。那么,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否健康营养呢?用饮食来做比,笔者把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为四类:

一、厌食型

现在很多学生的精力被丰富多彩的电子媒体吸引,比如影视、电子游戏、音频等。他们的阅读更多的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影音等更容易传播的介质。经历过这种感官刺激的“阅读”,再阅读无声无像、需要读者调动想象的文本,自然就觉得乏味,觉得累,所以他们的课余时间基本不进行文本的阅读,这称之为“厌食”。但是热爱阅读的人知道,文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其中美妙的人、物都来源于阅读者的想象。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厌食”,就是懒于运用想象力,也就品尝不到书中耐人寻味的独特滋味。

二、节食型

虽然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但其实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是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的,但是他们没时间阅读。因为他们被题海战术折磨得筋疲力尽。这跟如今的教育大环境有很大关系,社会、学校都片面追求升学率,只看重见效快的举措与方法。阅读的成效似乎要到若干年以后才能显现,而且课外阅读要占用很大一部分时间,见效慢,又得不到时间保证,阅读自然就被忽略了。即使有时间阅读,学生也只是选择考试中要求阅读的书目,阅读量少得可怜,范围也很局限。学生的生活本来就很单调,再加上缺少来自于课外书的间接经历和广阔视野,长此以往,“营养不良”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偏食型

这一类型的学生喜欢看书,却不知道哪些是好书,他们甚至会选择通俗流行的、非主流的,甚至是庸俗的作品来阅读。那么什么是好书?界定的时候或许有很多标准,但有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好书必须要能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指导我们人类认识自我。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优秀书目繁多,我们怎能允许自己只吸收少数几种“营养元素”呢?

四、积滞型

有一部分学生爱看书,也看了大量的书,但是他们的阅读方式决定了最终的效果。这种新的阅读方式称之为快餐式阅读、消遣式阅读、浅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和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有质的区别。陶渊明“不求甚解”是针对读书的目的而言的,而对于读书的要求与内容,他必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理解错误而受到不良影响。同时,阅读的数量也不能等同于阅读质量。“贪多嚼不烂”,会严重影响阅读对优秀作品的吸收。

造成以上“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现状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搭建营养、健康的课外阅读金字塔呢?

(一)广泛涉猎,丰富阅读内容

语文学科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那么课外阅读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学习仅局限在课堂,仅仅为应付考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结合家庭、社会生活。中学生意气风发,求知欲强,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如果把学生的学习空间框在课堂和教材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倍受压抑。因此我们大力提倡解放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多方引进生活活水,将学校语文和生活语文贯通,以增加他们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有一种特殊的补救良方。”我们的学生就应该在各种各样的“书籍食品”中获得多元的“文化营养”。

(二)授之以鱼,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不会选择优秀书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优秀书目到底优秀在哪里。这时,语文老师就应该直接告诉他们。要想让学生知道阅读的甘美滋味,老师自己得先品味出滋味,于精彩章节中发现精彩,于动人之处体会动人。然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也体验到其中的妙处,从而“心向往之”,自然就会找来一读为快。在此过程中,老师千万不可应付了事,人云亦云,一味把别人认为的优秀作品简单推荐给学生,然后不闻不问。阅读兴趣的培养要靠平时点点滴滴的浸润。有学生很想阅读《红楼梦》,但苦于读不懂,笔者做足功课,甚至翻阅很多红学专著,给他们讲述“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封建女子命运;品读龙应台的《目送》时,笔者结合自己对家庭、人生的感悟,作小诗一首,带领学生深切体会孤独无奈之感。

(三)授之以渔,创新阅读方法

除了“诱饵式”的直接给予,还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大大提高,阅读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很多有效的阅读方法在语文课内阅读时都已经涉及,而课外阅读还需要怎么做呢?笔者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是这样做的:

提倡主题式阅读。阅读的范围广,内容杂,为了让学生获得系统而有效的阅读,我们提倡把阅读材料主题化。比如节日主题、生活主题、情感主题、作家主题、民俗主题、成长主题等,通过早读课、课前演讲、课外练笔等不同形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阅读。

进行读讲交流。即每天拿出五分钟让学生“读”课外书中的精彩片断,“讲”自己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事情。这样不仅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而且通过“读”“讲”可以达到相互交流阅读感受的目的,同时,“读”“讲”的过程也是学生相互推荐好书的过程。

注重思考过程。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读的书越多,思考就越清晰,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所以阅读要注重过程。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这就是“消化过程”,只有消化得充分,才能收获得更多。

学生课外阅读奖励制度 篇5

为了在学生中开展“比、学、赶、帮”的活动,树立班级、年级、学校等不同层面的学营造主动阅读、自主阅读、高效阅读、互帮互助阅读的良好氛围,强化“勤学、善思、体验、合作”的学风,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制定学生阅读奖励制度。

一、评奖类型:“阅读之星”奖

二、评奖标准:

1、阅读之星:

a、能够严格按照《 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规范自己的阅读行为,能帮助其他同学,无违反校纪校规行为,品学兼优,在班级中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

b、期中、期末综合成绩为年级总分前10名的学生(含并列);c、该项评奖每学期两次,期中考试评奖在考试结束后第二周进行颁奖,期末考试评奖在学期末进行颁奖。

三、说明:

1、每人每次只能获取一项奖励,取其符合标准的最高奖项,不得再参与其他奖项的评选。

2、考试结束后,每个班级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利用黑板报、阅读园地和班会课对以上获奖同学的事迹进行宣传。

3、年级组根据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利用年级活动时间对本次情况进行总结,并在宣传栏介绍部分获奖同学的阅读方法。

4、学校召开表彰大会,给以上获奖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6

教师可讲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朗读作品的精彩章节;可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推荐优秀的作品,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讲明阅读时应注意的事项,为开展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辟书源,成立图书角

要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教育学生用零用钱买书、订报,把学校购置的书和学生的书整理选择后,成立图书角,推选出两名读书兴趣高、工作细心、认真负责的学生管理,帮助他们登记、分类,订立保管、借阅制度,加速图书流转。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而且花钱少看书多,不易损坏。

加强阅读指导

注意读物的选择和介绍。选择图书的原则是: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意义;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适合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的实际;内容生动,感情丰富,文字浅显易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每读一本书之后,真正能理解内容,辨清是非,向书中的先进人物学习。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适当提倡写读书笔记,笔记内容包括阅读日期、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中心意思、读后感受等,鼓励学生遇到生词多查字典,遇到山川河流多看地图,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防止单纯热衷于阅读课外书而影响正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科学地分配时间。

随时注意纠正阅读时的偏向。学生的好奇心很大,容易产生贪多求快,只看图不看字,只看故事情节不领会主题思想,只看文艺故事不看科学读物的倾向。教师要耐心地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卫生教育,注意阅读时的光线、姿势等,以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

学生课外阅读四要素 篇7

一、激活阅读源头, 激发积极参与

农村学生对图书的接触较之城市学生差距巨大, 首先受学校办学条件限制, 农村学校所能提供的图书资源极其有限;其次受家庭影响, 农村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家里很少有适合孩子的图书。 虽然很多家长期望孩子多读书, 但是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书, 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看有益的书。 导致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匮乏, 阅读兴趣不足。 为此我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 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 逐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1.故事迁移。 教师可以从故事入手, 让学生从 “听故事”到“讲故事”, 进而到 “找故事”, 利用 “故事迁移”一步一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每逢星期一的早读课, 就是我们班的“讲故事”时间, 当学生挺直身子, 竖起耳朵听教师讲故事, 听得咧开嘴巴, 两眼闪烁着兴奋的光, 教师的故事戛然而止, 扬了扬手中的书, 告诉学生故事是从这本书看来的, 如果谁能帮助老师把故事讲完, 这本书就借给他看。 教师把书借出去后, 等过了两三天, 就请那位借书的孩子在班级中续讲那个故事, 并及时给予肯定。 其他同学也想得到教师的表扬, 教师又拿出几本书借出去。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好的故事, 到课堂中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这一时间段里, 每次早读课上的“讲故事”成了学生“最期盼的时间”, 学生大饱耳福, 充分展示自己的好书。 “讲故事”活动激发学生千方百计地搜寻自己喜欢的故事, 这些故事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它让讲故事的孩子体会到被认同、被肯定的喜悦,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热情, 使听故事的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2.好书漂流。 农村学生的图书终究有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办好书漂流活动。 要求学生书非借不能读也, 学生对借来的书通常能一鼓作气看完, 教师还要给在班级中进行传阅的每本书中夹上阅读卡, 鼓励阅读这本书的学生在阅读卡上写好阅读时间, 叙述简短的阅读感受, 甚至可以提出读书时产生的疑问, 等等。 通过阅读交流, 激发学生更高的课外阅读热情, 学生看书也自然特别仔细认真。

3.逛逛书店。 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能买的书很有限, 一个班能买的书虽然多些, 毕竟还很有限。 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逛书店看书。 教师要经常在班级里发布新书简介, 有时还略带遗憾地感叹:“这本书连我自己也没读过呢, 某某书店就有。 ”这样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就会自主地寻找书籍阅读, 阅读之后, 学生可能会得意地炫耀, 到后来, 学生就会经常回来跟教师汇报:“某某书店又有新书了, 这些新书叙述了什么内容, 老师看过了没? ”这样, 学生渐渐地由不进书店到爱进书店。 这样先是教师进书店, 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学生自主地进书店, 逐步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二、拓展书籍推荐, 提高阅读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 看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 也不好的, 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 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 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 因此, 当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日渐浓厚时, 教师就可以拓展阅读的广度, 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小学生总是具有超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把“讲故事”转变为“好书推荐”, 推荐的图书不再局限于小说、童话、寓言、历史故事, 还可以包括生活、艺术、科技等图书。 教师要告诉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接下来大家需要提升一个层次, 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 看谁是最成功的推销员! ”这样的阅读活动, 学生会立刻兴奋起来, 跃跃欲试地四处寻找阅读资源。 在书籍推荐课上, 学生兴致高昂, 有的寻找偏门学科知识吸引其他学生眼球, 有的寻找感人的篇章打动人, 有的寻找曲折的故事给其他学生造成悬念, 有的寻找前沿的科技吸引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探索。 书籍推荐活动后, 教师再对学生的推荐结果进行点评,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在书籍阅读推介交流活动中, 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阅读兴趣自然更加广泛。

三、开展合作阅读, 增强阅读能力

有效调动学生阅读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和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就刻不容缓了。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教师可以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 将“好书推荐”活动中的优胜书籍拿出来, 让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读, 之后让每个学生找出书中好词好句, 并说明理由, 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 就是不能重复, 在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表达中, 学生抽丝剥茧地将书中每个字反复阅读。 教师巡视进行点评, 在表扬鼓励中, 引导学生如何寻找中心句, 紧扣文章重点, 思考文章作者是如何安排结构, 前文的哪里是后面的伏笔? 好词好句应该应用于什么环境? 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 等等。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阅读方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 强化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四、超越文本阅读, 巩固阅读能力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好的书籍使人产生共鸣, 引人思考, 催人奋进。 阅读, 不是阅读文字, 而是要体会文字的内涵, 还要超越文本, 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养分。 指导学生阅读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读懂文本, 超越文本, 要做到勤于思考, 发挥想象。 比如, 阅读一篇好文章, 教师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华丽的文字之上, 还要思考这篇文章的背景, 从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因此,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必须做到跨越表面的读, 求得深层次的阅读共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 就要学生做到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要博览群书, 开阔视野,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 勤于思考, 发挥想象, 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能力, 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综合素质。

摘要:文章剖析了如何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详细地叙述了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课外阅读四要素 篇8

一、课堂激趣, 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语文课堂教学, 应是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主阵地。如一上年级《小松鼠找花生》中有“鼹鼠”这种动物, 学习时, 便让学生交流自己对鼹鼠的了解, 学生有的说是从电视上看来的, 有的说是从《十万个为什么》及《有趣的动物》里看来的。此时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并要求他们认真地读给同学们听。教师通过这种刺激使学生产生一种动力, 产生一种成功的欢乐, 从而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又如五上年级《猫》的作者老舍先生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 倾听猫的叫声, 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述得栩栩如生,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对作者老舍先生更是敬佩。于是, 教师紧紧抓住这有利时机, 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收集有关老舍先生有关资料, 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 并让学生把读后的体会发表在校刊上。当然, 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 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 让学生自觉走向课外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的深度, 如在教学五下年级《猴王出世》一文中“探水帘洞”一段时, 可将原著引入课内, 进行对比阅读, 不仅利于学生更形象地感受花果山水帘洞的奇异、壮观, 感悟石猴的机灵、勇敢,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读物激趣, 畅读自己爱读的书籍

读“有用”之书之累, 想必每位教师都深有体会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学习专业理论书籍头痛, 而对一本有趣的小说却手不释卷的原因。一个有意志力的成年读者尚且如此, 何况小孩子呢!所以为了呵护孩子们阅读的热情, 给学生推荐读物时, 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 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龄的兴趣, 把读物的趣味性摆在首位。提倡“无为”而读, 读快乐的书。为学生营造一种读书的轻松氛围, 发挥读物天然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无意”兴趣, 让他们一见生趣, 乐不释手。像一些情节性强的故事书、趣味性强的科技书、文笔优美的精品书、中外著名童话、儿歌等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活动激趣, 展示他们阅读的成果

在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 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 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也是一种可行的激趣方法。

四、评价激趣, 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 要善于巧妙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评价手段, 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和上进心。我们可授予学生“读书积极分子”、“课外阅读奖章”、“全能小博士”、“阅读之星”、“小高尔基”等称号;给予国旗下讲话的殊荣、掌管图书柜钥匙的兴奋、以及书市贵宾卡的奖励。当然还可以通过组建课外阅读小组, 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 并定时展开评比。

五、结语

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的、伴有反复的、艰巨的过程。它需要坚定的意志力, 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 需要不懈的努力, 才能养成习惯。在课外阅读实施的全过程中, 教师应始终成为学生们的引领者、服务者、配合者, 为学生们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实践提供更为宽裕的氛围。这样, 通过兴趣的激发,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让他们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

参考文献

[1]刘小天.小学优差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对比研究[J].教育探索, 2011 (11) :71-73.

运用阅读档案督促学生课外阅读 篇9

1. 建立阅读档案

在初中开学初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 要求每位学生课外寻找一篇自己觉得有一定难度, 但又能基本看懂的英语短文。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另一方面可以将该篇短文作为起始阶段的标志性阅读材料, 把它放在自己新建的阅读档案中, 以使自己以后能从纵向的比较中感受到取得的进步。

2. 丰富档案内容

(1) 存入阶段性阅读材料

学生课外阅读档案建立后每隔一段时间, 我都提醒和鼓励学生存入自己觉得能代表其现阶段阅读水平的课外阅读材料和令自己满意的读书笔记, 并组织学生比较档案内容, 回顾自己取得的进步,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其阅读英语的兴趣。

(2) 记录每周的阅读数量和质量

为了督促学生进行足量的和有效的课外阅读, 我要求学生按照下面的图表记录他们每周课外阅读的情况。

注:“阅读质量”可分为以下几个级别。A级:生词极少, 阅读流畅;B级:有少量生词, 但能读懂全文;C级:偶尔借助字典理解文章内容;D级:能猜测出文章的大意或部分内容;E级:几乎一点也看不懂。

学生把记录存在阅读档案里, 既方便了教师了解其课外阅读的质量和英语水平, 又利于学生督促自己不断扩大课外阅读量。

(3) 精选阅读材料

为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丰富、难度适宜的报刊和书籍 (如《书虫》系列简易读本) ,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书店、图书馆找一些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的阅读材料 (如人物故事、史地知识、西方社会、风土人情、科学常识以及书信、通知、说明等应用性文字材料) 存入自己的阅读档案, 并且利用每周的阅读课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交流, 丰富档案内容。

3. 进行阅读评价

中学生争强好胜, 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与赞赏, 因此课外阅读也应有评价环节。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 也可由教师直接评价。进行课外阅读评价,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整其阅读策略, 提高其阅读能力。

4. 阅读档案在不同阶段应有所侧重

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 因此, 阅读档案的存档内容在不同阶段应有所侧重。

初一刚建立阅读档案时应侧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多选一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的材料存档, 并提倡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材料, 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可在阅读的范围上进行拓展, 存档内容应侧重于不同类型阅读材料的收集。不同类型的材料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长学生多方面的知识。

进入初三后, 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且还应要求其学会整理, 即把档案中的各种材料, 如把阅读策略、读书笔记和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等分类整理成册。

如果教师能切实、有效地把阅读档案利用起来, 坚持不懈, 并不断调整, 就一定能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进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课外阅读课程化助力学生阅读 篇10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程化,阅读

所谓课外阅读课程化, 是指落实语文课程体系中课外阅读的要求, 使之与语文课本的学习一样, 有固定的教学课时, 有丰富的阅读内容, 有具体的教学过程, 有及时的阅读评价。之所以提“落实”两字, 是因为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课程标准之外的要求, 它本身就是语文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语文教学的份内之事。

一.明确课程目标

1.拟定课程纲要。依据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我校拟定了《“课外阅读课程化”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严格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数量规定。《纲要》从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课时安排、实施意见及教学策略、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纲要》的拟定让我们有标可依, 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配足配齐图书。每一年, 我校图书室都会精心为学生配备图书。各班级根据阅读进度, 不定期交换阅读书目, 确保每学期每位学生完成5本必读书目的阅读。对于选读书目, 也以学校配备为主, 现在, 学校图书室共有4万多册图书供学生借阅。此外, 每个班级建立一个迷你小书吧, 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带来两本书, 充实班级书吧, 进行交换阅读。通过开展“献两本看多本”的活动, 进一步丰富了同学们的阅读资源。

二.固定阅读内容

1.随文推荐阅读材料。随文推荐是指学了某篇课文或某册教材后, 教师向学生推荐必须阅读的篇目。我校每位学生订阅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在这套丛书的引领下, 可以学一篇荐一篇, 如教了《威尼斯小艇》, 推荐学生阅读《水城威尼斯》一文;教了《家乡的桥》, 推荐学生阅读《苏州的桥》一文。还可以学一册荐一批, 如教师结合每册教材的单元内容, 在期初、期中或期末集中给学生开列一阶段或一学期的阅读书目。以每月读完一本计, 小学六年起码可读一百本左右的课外书籍。有了这套丛书的引领, 学生阅读面就宽了, 老师也不用再为学生费心找相关的文章了。

2.教师自编校本教材。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东方诵》校本教材编写, 经过几年的改编和修订, 按经典古诗词、国学经典、小古文分类递进编排, 由低年级到高年级, 开发了一套六年一贯的系列小册子。每册小册子中包含50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 同时在古典诗词的后面, 根据年级的特点选取了优秀传统文化中流传广、有生命力、便于诵读的经典文段。这样一来, 小学六年每个学期都有相应的经典阅读内容,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帮助学生积累精粹语言, 增加人文底蕴, 夯实语文基础, 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效果。

3.师生共寻泛读书籍。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借阅自己喜爱看的书籍。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书籍的来源渠道可多样化:自己购买, 学校图书馆, 班级图书角, 家庭书架, 网络阅读……每学期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可以进行图书互换, 共享资源。通过阅读量的递增, 逐步达到阅读质的飞跃。我们学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这些书目大多是一些名家名篇, 让学生从小就受到经典作品的濡染和影响, 为他们打下厚重的精神的底子。

三.保证课程实施

1.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既然有了丰富的课程内容, 就要落实具体的教学时间。语文课程表上的课时是固定的, 不可能随意增加。唯一可行的办法是, 每周从现有的语文课时中安排2课时用于课外阅读。当然, 每位教师可视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此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早读、午间等零碎时间阅读课外书。我校语文教师每学期要制定一份课外阅读计划, 按照阅读计划上足、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2.探索阅读指导课型。阅读不能呈现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 我校着力研究阅读指导课型, 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对学生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课程体系。低年级, 注重“快乐读”, 放大读书的趣味, 感受读书的快乐;中年级注重“静心读”, 养成沉下心细致阅读的习惯, 在安静阅读的过程中享受读书带给自己的“喜悦”;高年级注重“赏评读”, 学会欣赏书中的人物形象, 欣赏故事的跌宕起伏, 感受作者写作的语言之美, 在不断地思辨中寻找读书所得。由此, 我们探索出“低段乐读”“中段静读”“高段赏读”三位一体阅读课型模式。

学生课外阅读四要素 篇11

一、巧设桥梁,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得到信息、得到启迪、得到感悟、得到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1. 借助听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明辨事物的善恶,开阔知识的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对所听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解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这时,教师应及时告诉他们,要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就接着本书看。如此,学生被兴趣所推动,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由“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

2. 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一是创设读书的大环境:首先,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气氛,有条件的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清静、舒适的书房,家里要有报刊、杂志、书籍。当孩子有零散、短暂的时间,可要求他们随手拿一张报纸;当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时,可要求他们端起一本书静静地翻阅。父母有时间也可和孩子看同一本书,这样可以和孩子一起交流书的内容,培养孩子读书的成就感。二是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那里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阅读面。

3. 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常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完课文《草船借箭》,我就向学生推荐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要求学生将整本书读完,使学生感受到整本书的故事情节更完美更精彩;学完三年级下册的《争吵》一文,我带领学生阅读原著《爱的教育》,感受着这部历经八年呕心沥血写成的名作所带来的激动以及无法抗拒的魅力。

二、传授方法,引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融,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三、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阅读恒心

小学生的兴趣总是会缺乏持久力,怎样为学生的阅读兴趣保鲜?

1. 交流展示。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信息,我们可以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

2. 评比激励。搞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评比激励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采蜜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学生课外阅读四要素 篇12

●利用网络资源, 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网络独特的视听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对于课外阅读而言, 学生的兴趣尤为关键, 而网络资源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音、迷人的音响、绚丽的色彩, 是使学生“胃口大开”饱食精神食粮的上好“调味品”。在网上阅读, 孩子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开心, 这比单纯的文字阅读不知要鲜活多少倍!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的教师, 应当适时激发学生对阅读活动本身的兴趣, 引发和保持学生正确的阅读动机。

1. 确立目标———课前准备性阅读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能让学生处在“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学习中, 必须营造一个网络开放式的读书氛围。在教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五组课文时, 我采用课前准备性阅读。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本组课文的阅读主题———感受战争灾难, 珍惜和平, 我在教学前刻意播放《小英雄雨来》的录像片, 激起学生们浓厚的搜集和阅读兴趣, 进而确立本单元课前预习的目标是:去阅读有关战争史实和资料, 同时阅读在战争中长大的孩子们的故事。这样, 学生通过课前的网络阅读, 对战争的灾难就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 同时对战争中的孩子和自己所处的和平年代也有了较为感性的理解。从而为自己学好本组课文、写好自己的读后感做好了铺垫。

2. 正确引导———课中补充性阅读

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 适时引导, 把握可以进行拓展阅读的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在教学《东方之珠》时, 我采用课中准备性阅读, 在课上适时出示《东方之珠》一文的网页设计, 有迷人的沙滩风光, 可以打出大幅“沙滩”幻灯片, 辅以音乐, 朗读体会, 再展开想象, 尽情领略“浪平沙细”、“沐浴”“轻柔海风”、“倾听”“浪涛拍岸的声响”的温馨、幸福, 从而产生“舒服极了”的真切体验。又有“海豚”的精彩表演, 可以借助录像片段体会“尽情嬉戏”、“腾空跳跃”、“悠然落下”的精彩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致盎然, 我顺水推舟, 紧接着向学生推荐东方之珠———香港的网址, 让学生课下去阅读, 去体验香港的美丽, 并可以在学校专栏或自己的“小主人博客”上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3.明确目的———课后延伸性阅读

我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认为:阅读教学的途径, 大阅读教学观主张向课外延伸, 向生活开放。在教学《七月的天山》时, 我采用课后准备性阅读, 课上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让学生真切感受七月天山的美景, 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紧接着我顺势利导, 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浏览事先准备好的有关拉萨、黄山……等一些有关祖国优美河山的网址, 让学生课下积极去浏览和阅读, 写好自己的读书笔记, 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阅读能力。课后的延伸性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也是真正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一条好途径。

如此的教学实例很多, 只要你是一位有心的教师, 可以说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外阅读契机, 都可以诱发每一位学生课外浓厚的网络阅读兴趣。在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交互式的学习氛围中, 有的放矢地进行网络阅读,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 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此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利用网络信息, 提供学生丰富的阅读素材

无论是校园网, 还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 都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媒体优于纸质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海量的信息资源, 能够为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必要的材料, 使材料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这一传统阅读媒体。学习者可以随时上网查询有关资料进行阅读, 并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 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权利和机会。

1.做好学生课外网络阅读的保护者

虽然网络上的信息流量大, 但是网络内容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小学生面对互联网上纷繁的知识和信息, 由于其自身阅历、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局限, 他们可能会无所适从。此时, 教师应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 帮助学生提供有益的阅读素材。阅读素材的来源是否保证, 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绿色的阅读空间”, 我及时、随时为学生提供丰富有益的阅读素材。网上有许多免费提供读物的站点, 可以浏览到童话、寓言、小说等世界名著。我首先将这些站点一一介绍给学生们, 然后引导他们根据各自的兴趣、层次选读不同的读物。这种因人而异选取读物的办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 大大调动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2. 做好学生课外网络阅读的引导者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状况以及语文教学需要, 对学生的网络阅读进行正确引导。我在进行四年级第四单元童话的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的特点, 感受童话的语言魅力, 增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从童话中得到启迪, 我特意向学生推荐各种文学网站, 学生从网站的阅读中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我为学生提供:寓言童话乐园http://qianxinbao.363.net/, 中国儿童文学网http://www.61w.cn/index5.htm, 安徒生童话故事集http://www.bookhome.net/ertong/tonghua/ats/, 格林童话http://www wenwanggong.com/mzxs/yyth/gl/glth.html等网站, 我也将这些资料超级链接到了网站学习资源区 (电子阅览室) 。在这些网站里, 有适合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寓言、童话、诗歌、科幻小说等, 成为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超市。除了向学生提供因特网上的相应网站之外, 我们还建立了校园网,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我们学校网站已经建立的“教育科研”上开设了“电子阅览室”、“阅读中外经典”;“学生园地”上开设了“习作看台”、“e海畅游”、“科普天空”等, 把大量符合自己年段孩子的、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分类安装, 提供给学生备选。在网络阅读中, 无论是利用因特网, 还是创建学校网站的“网上阅读”, 目的都是让我们的网络动起来, 让我们的资源库用起来,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无形而巨大的网上阅览室, 为他们的自主阅读循序渐进地提供丰富的资源。

●利用网络的功能, 留给学生自由的阅读时空

网络特有的异地交互功能留给了学生自由的阅读时空。网络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术师, 能在一瞬之间把古今中外的“相似”文章呈现出来, 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 开发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切实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由支配阅读的时间。这就为个性化的探究式阅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更为方便的是, 同学之间可以互发电子邮件或互相推荐一些好的读物, 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

1.利用网络的功能, 给学生提供一个发表见解的场所

传统的阅读交流课堂模式每次只有个别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更多的同学是做“观众”, 即使有机会站起来的同学, 由于心理原因和时间原因, 很多人都感觉到并没有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感受、产生的疑问、形成的见解, 学生更是缺少与他人交流、探讨的机会。而学校网页上设立的“学生论坛”、“小主人博客”、“学生园地”, 还有班级设立的“热门话题”等模块,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安静、整洁、稳定的交流场所, 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空间, 学生通过发表帖子就可以阐述自己在“网上阅读”中形成的观点, 学生不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还可以参与其他同学的讨论, 而且不是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也可以参与讨论。这样的交流互动, 变个人的思维过程为集体的思维过程, 变个人的学习为集体的学习, 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和修正, 加深了每个参加讨论的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达到共同学习、共同协作、共同提高的目的。

2. 利用网络功能, 为师生创造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 了解彼此的想法。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主动找教师提问题, 这里的原因很多, 但最主要还是人为的沟通不便造成的 (有心理因素, 也有其他的因素) 。而在网上阅读时, 学生一旦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 可以立刻登陆“学校网站”, 进入“教师博客群”, 点击自己要找的教师的名字, 方便地进入教师的“博克”, 大胆地向教师质疑, 教师可以真正掌握第一手的学生课外阅读的反馈信息, 利用发表帖子的方式给予学生帮助, 解答他们的疑问, 展示自己的观点, 还可以用激励的话语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用谈心的形式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记录了解其他同学阅读的情况, 看到别人提出的问题时, 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些问题, 或者看看老师是怎样解释这些问题的, 更可以大方地加入其中, 与老师、同学畅谈一番。通过网络, 师生成了交流、合作的伙伴, 在不受时空限制的超文本阅读空间, 碰撞思维的火花, 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现实。

上一篇:真空电容下一篇:油菜菌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