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24-08-25

激活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共10篇)

激活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1

激活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王晓芳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新一轮的课改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要求,每一个阶段又有具体的目标。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我首先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入手。小学生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会带着好奇的心理想去了解,心理学家把孩子称为“天然的探索者。”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正是从孩子天然之本性出发,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并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各种阅读形式,体验阅读带给心灵的愉悦,提高孩子们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用悬念 诱发兴趣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五年级下册同步阅读第一单元《我读书我快乐》中这样介绍:有个男孩,从小就梦想着外出探险。在他18岁以后的某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登上了朋友父亲的船。第一次出海他就遇上了大风浪,感到“难过得要命,心里又怕得要死”。“这时,父母的忠告,父亲的眼泪和母亲的乞求”一起涌上心头,他退却了吗?他后来又有哪些奇特的经历呢?尤其是当他独自一个人漂流到一个荒岛上的时候,是如何度过长达28年野人般的生活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争阅《鲁滨逊漂流记》,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他们喜欢上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而且也感受到了课外读书的乐趣。

善于利用故事中悬念,也可以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 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知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或相关的主题阅读内容,学生们便会兴趣盎然。

二、延伸课外 激发欲望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拓宽课外阅读知识面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就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学了《牛郎织女》、《姥姥的剪纸》这些课文,向学生介绍《中外民间故事》;学了《示儿》,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负荆请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向学生介绍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学了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则介绍其《渔歌子》系列词;学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则介绍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醉花阴》,让学生了解其词的风格„„经过课内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这样,教师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产生阅读欲望,在阅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产生喜欢、憎恶、崇敬之情,与书同欢,与书同喜,与书同悲,与书同愁,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思维和活动中,有了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语文教师平时在班级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出一些栏目,设计一些“我喜爱的名人名言”如“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意蕴深刻、催人深思,每周两句,轮流抄写,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写作文时用上一句,恰倒好处。

利用阅读课向学生推荐书目,如《杨红樱作品系列》、《康熙皇帝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朱自清散文集》„„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风云人物的成长历程,使学生懂得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使学生明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开辟“科技小消息”栏目,在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安排一次“每周新闻”“好书梗概介绍”等,让学生各取所需,根据自已的爱好选择要读的书籍,这个窗口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交朋友的愿望。

四、适时评价 保持兴趣

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随时做好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激励工作,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需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因人而异,分层管理。一方面,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如开展故事竞赛、智力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设立竞赛奖;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也可以根据学生家里的课外读物,评出不同星级的小书屋„„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新课标》对各年级段学生阅读目标的要求制定一些学生人人会做、易做的阅读细化目标,让学生在不断的追求中进步。如:每天能坚持自己读书半小时,一期后能评为“读书小学士”;每天不但能坚持读书,还能常常给身边的人大胆、大声读书并坚持周末给长辈读书,一期后能评为“读书小硕士”;以上两级做到后还能脱书流利讲故事的,一期后能评为“读书小博士”,对每期达到目标的学生,均能在期末我班组织的颁奖会上接受证书,这样更能保持孩子们的读书热情。

五、开展交流 渲染氛围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校和班级共同加强管理。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好学校走廊里的图书。采用“流动管理”的办法,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我定期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而且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六、读写结合 培养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要求高年级学生养成写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笔记。读书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也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还可以让他们给文字配上插图,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我每周进行一次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的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激活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情感的体验,有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 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了个性,丰富了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

激活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2

一、营造“超市”氛围

迎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让学生兴致勃勃、趣味盎然, 更加乐于参加课外阅读活动。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开放、充满轻松、民主的氛围中, 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 自主选择课外读物。教师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度, 即自由选择书籍、报刊、音响、多媒体电子读物等, 学生取其所欲, 玩其所欢, 独立操作, 教师不加以干涉与限制, 只作他们的好参谋、好帮手、好朋友。

二、丰富“超市”读物

教师要把握好课外读物的质量, 推荐优秀的读物让学生自己选择, 不适合学生读的书一本也不要。低年级多放置带有拼音、图文并茂的读物, 内容有儿童生活的故事、儿歌、儿童诗等;高年级读物范围要广, 数量要大, 除了儿童读物外, 还涉及中外文学名著, 等等。如:思想性较强的《毛泽东》《周恩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对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可让他们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作为教师要抓住新时代的脉搏, 充分利用电影、广播、电视、录音、电脑等, 引导学生阅读电子读物, 让学生在优秀的光盘、电视、电脑、互联网中遨游。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三大媒体开展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适时、有选择地收看少儿节目、动物世界、新闻联播等, 鼓励学生有选择地看报刊杂志, 并结合主题队会开展讨论会, 进行小报设计、故事会、演讲比赛, 等等。通过这些形式, 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建立激励机制

开展阅读“超市”, 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只会流于形式或虎头蛇尾。为使学生课外阅读长期开展下去, 可以举行各种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如“小红旗争夺赛”“小博士”“辩论会”“表演”“汇报”“小书迷”“讲故事比赛”“英雄讨论会”“自办小报”等活动, 每项活动评选出优胜者给予奖励, 让学生在享受成功欢乐之余, 激励他们进一步去探索。这样, 学生主动投入阅读, 并且变得越读越爱读, 越看越爱看。

四、课内外相结合

开展课外阅读, 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不能无原则地一味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中,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 也不能在读书时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而疏忽了课外阅读的辅助作用。只有把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 二者才能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如:学习苏教版十册《精读和泛读》, 学生学习了精读和泛读的方法, 对一些精美的片段、词句、故事要精读, 要了解故事情节可略读, 还可跳读。为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保质保量, 还要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 从摘抄词语开始, 逐渐过渡到摘抄优美的句子、段落、归类摘抄, 写简单的读后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指导课外阅读, 以课外阅读促进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 使学生达到积累语汇、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效果。

五、注意“度”的把握

教师要把握好课外阅读的“度”。有少数学生由于对读物的偏爱, 便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读”。早上上学路上读, 下午放学回家读, 上课时偷偷在课桌下读, 有的同学回家躺着也读, 夜以继日, 废寝忘食, 为此占去了时间, 分散了精力, 上课心不在焉, 作业马虎, 影响了学习, 教师应该及时调节, 规定决不能在课堂上或深夜休息的时间阅读而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或休息。开展课外阅读, 要注意将学生的读书热情引向有利于语文教学和学习的书籍, 激发他们对此类书籍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需求, 以此推动学生在课外的主动阅读。教师可充分利用班干部的号召作用和尖子生的榜样作用, 培养他们对此类书籍的阅读兴趣, 并利用他们影响其他学生, 从点到线, 从线到面, 形成全班到全校性的读书热潮。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开展读书假日小队, 引导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课外阅读学习小组, 鼓励他们自主选择有利于语文学习和人格成长的阅读内容, 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调动每一个学生阅读的自主动机,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促进其学习和成长。

激活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3

【关键词】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兴趣 悬念 评价 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用故事悬念,增强阅读兴趣

充分利用故事中的悬念,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教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而悬念丛生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静静倾听,望眼欲穿,期待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并告诉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学生会兴趣横生。

二、扩展课外阅读,引发读书热情

教材中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拓宽课外阅读知识面才能举一反三。每学一篇课文,我就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游山西村》,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完璧归赵》《三味书屋》,向学生介绍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相关的故事……经过课内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增强了,读书的热情也增强了。

教师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欲望。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产生喜欢、憎恶、崇敬之情。学生在积极的阅读和思维活动中,有了感悟和思考,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三、创设读书环境,营造浓厚气氛

语文教师平时在班级中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在其中摘录各种名人名言,如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我喜爱的名人名言”专栏,如“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名人名言意蕴深刻,催人深思。每周两句,轮流抄写,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写作文时用上一两句,恰到好处。

在每周的晨会课中开展“每周新闻”“好书梗概介绍”等活动,让学生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要读的书籍。这类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生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四、适时进行评价,培养阅读兴趣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随时要做好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激励工作,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需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一方面,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如开展故事竞赛、智力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设立竞赛奖;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也可以调查学生家里的课外读物,评出不同星级的小书屋……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一些人人会实现、易实现的阅读细化目标,让学生在不断的追求中进步。

五、开展各种交流,激发阅读热情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学校动员每班设立图书角,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图书角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图书角采用流动管理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诗歌朗诵比赛、读书节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六、读写训练结合,养成良好习惯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把每次阅读的收获记录下来,并通过让学生采用摘录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形式,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进行一次反馈评价,让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激活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4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其学习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家长学校必须通过正确得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素?B。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提出了几条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素养的实践性建议,希望通过不断探究实践,真正达到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语文素养

一、选题意义

小学六年的教育不同于初高中,学习的知识并不困难,都是基础,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品德习惯,培养其各个方面的素养,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其阅读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素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习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以后到了工作生活中,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就成为了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的语文课程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大阅读观,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的养成,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终身学习能力的有力保证。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阅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厚实积累与基奠,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储备充足的养分。通过课题的开展,学生能不断地纠正不良的课外行为习惯,涵养自己的品行,提升自身的修养,丰富课余生活,逐步培养自己做内心丰富的高尚的人。

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性研究,提高课外阅读管理与指导的实践能力使老师们不断学习、总结和交流,提升了理论水平。

二、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共有27个题目,题目涉及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诸多层面,包括学生个人和家长对课外阅读的主观认识,学生和家长对老师所布置的与课外阅读相关的任务的认识,学生平时课外阅读的情况以及其对学校一些相关措施的看法和期许等等。

2.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本班有48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据统计,有70%以上的学生经常进行课外阅读,且接近70%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基于自己的爱好,只有30%左右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由与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影响;当被问及与看电视、上网相比是否更喜欢阅读课外书时,43%的学生的选择是肯定的,另有35%的学生的回答是其主要取决于是什么书,只有22%的学生选择与阅读课外书相比他们更喜欢看电视或者上网;超过半数的同学每周阅读课外书的时长是不确定的;67%的学生习惯于在晚上睡觉前一段时间进行课外阅读,20%的学生选择在双休日进行阅读,还有8%的学生习惯于午休时阅读;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以文字为主,但还是有一些图画内容的书,且在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中,脑筋急转弯及儿童漫画等娱乐性书籍占比最高,为42%;虽然多数家长并没有经常阅读的习惯,但多数家长都会督促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且认为课外阅读是有意义的,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对于老师所布置的课外阅读作业,85%的学生认为是有意义的;且大部分同学认为老师应该适当教授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对于同学推荐的书,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都会去阅读;关于导致学生读书少的主要原因,多数学生的选择是“功课太忙,没时间”和“缺乏阅读氛围”;最后,所有同学都认为学校应该专门的校内阅读时间。

三、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素养的建议

1.引导学生阅读除了课本以外的其他书籍

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才能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同时才能了解自己的爱好,正是课外书籍的阅读才形成了不同人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大量调查数据表明,中国是在众大国之中阅读量最少的国家,在国内,销量最好的图书种类是应试教辅类书籍,而其他书籍的阅读量少之又少,这样的情况是很糟糕的,不扩张自己的阅读面,只专注于应付考试,会使得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急剧下降,一个缺乏了创造力的国家,其结局可想而知。

2.教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无法完全读懂一本书,甚至只能靠拼音看完,此时老师家长就必须充满耐心地给学生讲解书的内容要表达的意思,并且将其尽量表达得生动形象,不至于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基本可以自己读完一本书,此时老师家长的工作就是引导其思考书中所要传达的信息,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3.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与家长积极配合上学期间,学生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教室,所以教室的阅读氛围就极其重要。教师平时就应该注重营造教室的阅读氛围。教室的图书角不能只是一个摆设,应该鼓励同学们在下课时间多读读课外书,可以互相交流读过后的感受,也可以互相讲一讲看到的故事,这些都会对学生的阅读欲望产生影响。除了学校,学生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家里了,不同于学校,在学校同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主要的课程知识,稀有的下课时间是能读一些零碎的书籍,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而在家里,小学的作业基本可以很快完成,接下来到睡觉的这段时间里,就是培养学生的宝贵时间,如果花在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上,就有点浪费了,此时不妨给孩子读几本优秀的课外书,充实其课外知识,同时也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4.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

定期举办阅读主题活动,如阅读主题班会,或者仅针对某一本书让同学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大家互相讨论,互相了解,从而促使学生对自己所读的书有更多的思考,也会促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文明和谐,是班级内更加充满人文气息。

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这需要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家长与学校的两两配合,且方法一定要正确得当,否则很可能反而使同学产生对阅读的抵触情绪,消除抵触情绪的过程远远难于提升其阅读素养的过程。如果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路上顺利的话,那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甚至生活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其思想境界的提高,使其不同于其他人。

结语

激活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5

一、值得困惑的现象

《课程标准》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标准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哪一处体现、落实了“科学素养”,在事实上排斥了“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列出的书单,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等。此外再提及“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种类读物”,但并不列具体篇目,交由老师推荐。总之,推荐的倾向性是明显的偏重文学。难道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里,只有文学作品能代表人类文化吗?科普内容也是中学生不可缺少的阅读内容。合理选择一些如《科学家谈物理》、《环境的挑战》、《现代通讯王国漫步》、《材料王国的奇葩》、《保护人类家园》、《现代城市交通》等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近现代中外自然科学家,甚至许多专为青少年写作的科普作家,他们产生的许多力作,同诗歌等文学作品一样适应学生课外阅读。缺少了社会科学(政治法、文史哲、伦理、逻辑、宗教、美学等等)和自然科学(宇宙、环境、能源、数理化生、信息技术等),所谓“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只能是残缺不全的。①

当翻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看到令人困惑的现象。儒家、道家、法家的文章一次又一次地入选,而唯独难见墨家的作品[上海高中(H)版新增了一篇]。②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主要思想流派,其思想与作品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体。为什么单单冷落了墨家?墨子是一位极具工具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科圣”。他在科学上颇有建树,如“重力的发现”、“平衡静力学的发现”,“数学上的贡献—— 0的发现,切线的发现以及弹性力学”等等。这在讲究科学、讲究创新的现代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采上,《墨子》也颇有特色,在先秦散文以质朴无文著称。然而,墨家作品的缺席,不由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教材选编上的不足,即语文阅读教学的天平,在大角度地向文学倾斜。难道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仅靠感性的文学形象的潜移默化就能形成吗?

二、语文阅读要渗透科学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艺术的重塑,也是科学的构建过程。语文阅读的发展趋势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过程。任何的偏向都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阅读在关注

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阅读中渗透科学教育。

(一)语文阅读要富有时代感,加强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

随着信息革命、数码革命和生命科学革命划界的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科技与人形成了难分难解的关系,不懂科学,就不能达到对人性的深入理解。如今,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事件,往往不是来自人际关系领域,而是发生于自然界或者人类的“物理自然”,比如沙尘暴,比如水土流失,比如陨石撞击的威胁,比如海平面升高,比如厄尼尔诺现象等等。科学正在创造一个新的自然界,也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我们再也不能以老眼光去看机器的存在,连“现代科技对人类影响很深远”这句话都要打上问号,因为“科技就是我们自己”。

文学呼吁科学,那么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关注科学吗?文学的这一发展趋势,不能不促使我们对此进行思考。答案是肯定的。时代在前进,历史在演进,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是滞后的。传统的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长期受到禁锢,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通相对贫乏。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湎于历史文化中裹足不前,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现代瞬息万变的科技生活,那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会失去其真正的内涵。

(二)语文阅读要体现科学性,注重培养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不仅要体现科学性,还要着力注重培养学生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能力。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从当年所谓的“知识大爆炸”到现在的“网络时代”,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际的内容,处理信息已成为学习、工作甚至娱乐须臾不可离开的任务。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必须迎接三个挑战,即“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成几何级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的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近几年兴起的信息学与人力资本理念从社会角度指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必须是一个懂得如何阅读、选择信息,如何真实高效地传达信息且具有文化素养的人。⑤除了鉴赏性、评价性等传统阅读样式以外,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这种曾经“藏在深山不见人”的实用性阅读样式越来越被人所熟识,并茁壮成长。这种阅读具有冷峻、严谨、精细等定向阅读的特点,高考科技类文章的阅读测试,正是这种社会需要的反映。⑥如1994年的“四角龙化石研究”,1995年的“地球外讯号研究”,1996年的“造纸新工艺研究”,1997年的“颅脑与肠脑研究”,1998年的“转基因作物研究”,1999年的“动物冬眠奥秘研究”,2000年的“光速降低研究”,2001年的“铜奔马正名”,2002年的“沙尘暴”。语文高考科技说明类阅读的检查,引导人们认识到培养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沙尘暴”,属于含人文色彩 的科技说明文,一改往年科技说明文的神秘面孔。绝大多数人从电视或报纸里都见过沙尘暴,不少省份还不同程度地遭遇过它。今年的考题真正考“语文”,考查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准确地获取新鲜的信息,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是学习、工作、生存的需要,语文教学要训练学生这种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的需求。

(三)语文阅读要欣赏科学美,张扬科学的批判精神

激活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6

溧阳市溧城镇西平小学 袁荷娣

一、选题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着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着,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着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的教育与研究。全世界最钟爱读书的犹太民族,时刻向孩子灌输“书本是甜的”这一意识。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里度过。200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朱熹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妇孺皆知。

近年来,国内的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老师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本先生等对“小学生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以上论述,对于我们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相关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所以目前还没有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1、学生目标: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外阅读量的指标,正确引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达到5万字,第二学段达到40万字,第三学段达到100万字,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教师目标:使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让课外阅读指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3、学校目标:初步形成符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预计突破:本研究力图探究学生阅读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探索指导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并致力于从中探寻出可以遵循的一般客观规律,从而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理论。

(二)研究对象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三)研究内容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衔接和整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研究,并努力让学生在以下方面获得进步和成长:

1、掌握方法,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

2、培养语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3、感受熏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情感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提高。

4、丰富积累,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5、形成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课外阅读研究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最新教育观点和动态。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反思失误,及时改进。坚持写教学随笔,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广。

4、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阅读赏析课课程的研究和读书活动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坚持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合作性、持续性、创造性原则,采取个别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经验总结、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六、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验室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性原则: 自始自终都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整体性原则: 从研究“阅读、积累、习作”的关系出发,把握作文教学听读说写相互促进的逻辑程序,处理好作文训练与阅读训练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4.主体性原则: 在“阅读、积累、习作”的综合训练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综合活动,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阅读、积累、习作能力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作能力。

5、可操作性原则:(略)

七、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加强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确立课题研究的行动档案,落实研究分工和研究职责,做到分工到位,确保日常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立足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从课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观察与记录,积极开展合作研讨,及时交流与反思,不断推动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八、课题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10.9-2010.10)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10.11-2012.10)实施阶段。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12.11-2012.12)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九、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研究论文集;

3、教师指导课外阅读案例集;

4、学生读书笔记选辑。

十、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参与研究人员均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和理论水平。

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都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而且课题组成员的职务、专业、年龄、结构合理,配合密切。

课题负责人袁荷娣是主要研究者,有着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曾参与常州市级课题《小学自学式全程教学》的研究,该课题荣获了常州市一等奖。随后,该同志又参与了常州市级课题《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该课题荣获了常州市97-99年教科研课题研究一等奖。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曾被常州市教研室发文介绍和推广,造成了良好的反响。所有这些,均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课题的主要参加者有较多本校骨干教师,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专长,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课题组的成员其中有三位各自负责本学科的课题研究,其余几位参加了各类课题研究,并均已经圆满结题。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既有实践能力较强的一线教师,又有理论研究能力强的学校教育领导。可以说是研究本课题的最佳组合。

(2)学校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我校向来对教育科学研究很重视,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发展战略,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⑴组织保障: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定期开展讨论,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典型突出问题。

⑵计划保障:以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学校课程教师学习计划保证课程实施有序进行。

⑶师资保障:以教师培训为先导,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加强实施过程中的交流研讨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同时引进社会专业人士加强师资力量。

⑷制度保障:学校制定有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激励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从制度层面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⑸时间保证:本课题将纳入我校教学教研工作中,与学校课改校本教研、师培等工作相融合,每月进行一次实验交流,每一年进行1次小结。

(二)资料设备及科研手段

学校在研究经费上给予保障,学校图书室拥有各类专业参考书、科技情报资料及电子读物。我校对教科研工作十分重视,将进一步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抓实科研过程管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科研考核机制,保证课题完成。

十一、课题组研究人员及单位

1、参加课题研究单位:溧阳市西平小学

2、参加课题研究主要成员:

课题组负 责 人:袁荷娣

课题组主要人员:沈 清 陈建忠 高 琪 潘丽萍 陶 静 袁桂丽 黄碧兰 周兰君

十二、参考文献

1、李卫民:《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浙江出版社

2、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3、崔 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4、徐国平:《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验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

5、何文浩:《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6、《语文课程标准》

丰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篇7

从近年来的对学生语文学习测试试题中, 我们不难发现, 阅读题在题量和分值上都占30%左右的比例, 而绝大部分又是课外阅读的知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 课外阅读试题在考试中成为大部分学生的绊脚石、拦路虎。他们由于阅读面狭小, 知识欠缺, 往往不知所措。原因何在?

笔者曾对本校小学六年级312名学生做过二项调查, 其结果是:

一、课外阅读存在的弊端

以上的两份调查, 证实学生课外阅读贫乏。面对这种现状, 我们反省:学生的课外时间都用在何处了呢?课外阅读究竟存在哪些弊端?

⑴课外阅读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目前大部分学校施行的还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应试教育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合格率, 关注学校的声誉, 遏制学生个性发展的现象还存在。一些学校明确规定, 不许学生将课外书籍带进课堂, 让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消磨于做练习中, 应付在考试上。因此, 学校即使有图书馆、阅览室也无人问津。

⑵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千差万别。读古今中外名著较少, 读通俗卡通作品较多;读文学、时事、政治书籍较少, 而读武侠、言情小说的较多。在一次课堂上笔者不经意地问学生, 你们对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知道有多少?学生的回答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他们知道的是金庸、琼瑶、古龙, 梁羽生, 而对巴金、高晓声、宗璞、高尔基、果戈里、契诃夫……全然不知, 更有甚者竟然不知冰心是男还是女。

⑶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家长对学生的误导也成了问题的根源。学生对课外阅读无目的、无积累, 教师缺少对学生的指导, 再加上家长的过多干涉, 促使学生成了“井底之蛙”。

由此可知, 学生课外阅读从量到质, 都存在严重的不足与干扰。如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已是当今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多管齐下, 保证课外阅读的正常发展

笔者认为要保证课外阅读的正常发展, 需多管齐下。

⑴学校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比赛活动, 成立读书兴趣小组。为学生开放学校的图书馆, 阅览室。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在学习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⑵教师方面: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 要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 让学生领悟“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 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无敌的”这一真谛。在读书上要做学生的榜样, 每当学生向自己打听哪位作家, 哪部作品时要谈得津津乐道, 让学生在谈论中受益终身。思想上也要教育学生不要埋怨客观事物, 不要埋怨别人, 埋怨没有阅读的条件。

⑶家长、学生方面:家长不能过多的干涉学生对课外书籍阅读, 不能强求他们只盯着考高分, 须知有广泛知识面的孩子比“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自身也要珍惜学习机会,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善于用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的“知识可以塑造人的性格”、“知识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来告诫自己, 万不可找各种借口来推却读书。

激活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8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1-001-01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文字到内容、从方法到习惯、从课内到课外均有要求,着眼于阅读习惯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也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和惯性影响,语文教学存在极为严重的功利化现象。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外阅读并没有被纳入语文教学计划中并付诸实施,语文教学中总是难有课外阅读的一席之地。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的个性,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建立学生课外阅读和学习方式之间的变通,引导学生更好地重视课外阅读以及怎样去进行课外阅读。

一、课堂教学是手段,增强课外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是目的

高中语文新课标通过阅读教学实践,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使学生热爱祖国,具有美好理想、高尚情操,这种情感在阅读诸能力中具有核心地位。二是提高学生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具有文学欣赏和鉴赏的能力。五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大量积累语言,对语言现象反复揣摩体味,形成语感。叶圣陶和朱自清两位先生在《国文教学》中曾经指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

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清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它说明课本教学只是手段,课外阅读才是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目的”并不是指读书活动本身,而是指读书活动所内含的学生谋求自我发展的主动与自觉,这种积极的意识和良好的习惯正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二、通过课外阅读,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卡尔·威特牧师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说过,“个性即能力”。课外阅读中学习个体主动学习,自觉和自律就是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个性修养中的因素。所以,教师不能仅仅立足于课堂教学层面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要重视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合作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的,没有自主自觉的学习行动为依托,合作学习便是南郭先生吹竽,装腔作势;合作学习又是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没有促成学生形成转变性经验,合作学习便是浅尝辄止,缺乏实效。合作学习本身又是致力于构建“学习共同体”,使得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关心,思维共享,反思批判,共同提高。通过合作学习形成一个温暖的团队,而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孤僻的斗士。

三、通过课外阅读,积淀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能力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很大的扩展。最主要的是学生的阅读面大大扩大了。从能力来说,与过去比也有很大的不同,除思想内容外,还有文化品位、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此外,还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在新语文课程背景下,重提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把课外阅读理解为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是因为课外阅读不同于一般的作业,有一种及时性的压力,而是一种延缓性工程;作业需要动手去写,以逻辑思维居多,而课外阅读则是动眼去看,随手翻翻,有目之所及处展开联想,驰骋想象,它更多的是一种消遣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师要充分重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面要广。要能适应应用、审美、探究的需要。要提高阅读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有文化品位。语文教师应该体悟出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个重要精神和理念,充分认识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乃至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班级图书馆,和学生一起制订读书计划。关于图书的来源,可以从多渠道获得。如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一点,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图书,可以征求家长意见购买一点等。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选书、购书、制订读书计划。

2. 帮学生寻找与课文有关的文章,由一篇带几篇,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这种做法是为了追求课程的丰富性和关联性意义,在丰富性的语文资料中让学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加大学生思维整合的力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灵敏性,让学生的知识经验在量变的同时走向质变。

3. 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教师在现场给予指导。语文活动可以是朗读、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观察景物、记者招待会、读书交流会等,教师要在现场给予指导。因此,许多要求学生阅读的书刊教师也要认真阅读,否则指导就无从谈起。

4. 与家长联手合作,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要就课外阅读和学生家长在思想认识上达成一致。其次,要求学生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计划,了解自己孩子的读书计划,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抽出一点时间关心并督促孩子的课外阅读,必要时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

培养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计划 篇9

一、课题的提出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课标对各个年级段的阅读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等。对于课外阅读的量,则规定了5万字的最低阅读总量。

2、通过对新生入学半个月的细心观察,我发现仅个别学生在入学前在无意识地进行一些“阅读”,但大部分学生并未养成初步的阅读习惯。从学生“课外阅读调查表”中,更进一步了解到孩子中的绝大部分都只是翻看图像精美的漫画类、连环画类书籍,而且只看图,不看文字,因此,并未进行真正意义的阅读。

3、专家指出:阅读能力是儿童今后学习能力的基础,有研究表明,3-8岁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阅读频度越高、阅读时间越长的孩子,学习成绩越好,反之则成绩越差。”近几年,我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非常重视。针对刚入学的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是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二、研究目标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目前是课外阅读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激发一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

1、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最大化提高,确保每个孩子爱读书;

2、初步形成一系列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

3、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般方法,确保每个学生学会读书;

4、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以图画书为主。(图画书由能够讲故事的画,有感人或有趣的故事,图画书能让孩子有亲切感,容易引起阅读兴趣。)

5、学生阅读量:一学年最低为三万字。

三、主要措施

1、充分有效地利用家长会宣传动员,提高认识。利用网上论坛、书信等方式指导家长一同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把绝大部分的家长力量调动起来,当我们的“同盟军”。

2、改革作业设置,以夯实基础为主,做一些简单实效的、对孩子发展有帮助的作业。课堂以两本生字练习本为主,每周辅助一张老自编的小练习,不做繁、难的作业《语文指导丛书》,每节语文课腾出5分钟的时间为孩子朗读大声图画,此时间段称为“快乐读书时光”。或“迷你故事”。朗读的书目以《图画书阅读-引领孩子快乐成长》一书中推荐的书目中的80-100本。(书目附后)购买图书经费主要得由学部资助。

3、学习《图画书阅读-引领孩子快乐成长》中的好经验,拼音教学后每周上一节图画书阅读指导课,渗透阅读方法。年段准备在十一月底开一次图画书阅读指导课研讨活动。

4、晚自习除写作业外,每天安排10分钟的自主阅读时间。(学习拼音阶 段以 老师朗读故事为主、之后由学生自己拼读故事。)周末阅读书 籍由 老师推荐、家长、孩子自主安排相结合。保证最少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5、营造阅读环境,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准备在教室的空墙钉上雨槽,把每本图书摆在上面,让图书露出可爱的脸蛋,吸引孩子阅读。每月一次捐书活动:每个孩子每月至少为年段捐三本书。年段设立流动图书室,图书供年段学生借阅。

6、以评价促阅读。制定阅读登记表(校内、校外),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评价活动,如评选故事天使、故事妈妈、故事宝宝等,鼓励孩子、家长阅读,激发兴趣。

7、提供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如开展图画书阅读大比拼活动如:讲故事、表演、朗诵、好书推荐等各种展示活动,激发孩子读更多的课外书。

1、阅读图画书目

2、阅读登记表(校内、校外)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篇10

宁津县大曹镇高集小学

周书治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考查主要三大部分:语言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可以说这三大部分都与阅读有关,积累字词句需要已阅读为前提;阅读理解、分析能力需要在阅读中进行提高;写作素材需要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素养、人文素养需要在阅读中提升。所以学生的学习离不开阅读,也离不开课外的阅读。课内阅读毕竟量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所以,只能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储备知识,拓展延深,丰富人生。但是小学生的阅读体验少,体会不到阅读的妙处。况且阅读需要咬文嚼字,远不如游戏、动画等有吸引力。所以,很多的小学生并不太喜欢阅读,也不愿意阅读。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我们研究此课题的首选任务。根据我校这两学期的研究做法,我谈谈对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几点认识。

一、教师、家长的榜样与引领。

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而且他们很善于模仿老师的言行,他们认为老师是他们心中最伟大的人,所以老师的榜样作用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就是要求老师既“言传”还要“身教”。“身教”作用更重于“言传”。因此这一学期我们举办一系列重“身教”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举办师生共读《爱的教育》活动、师生共写“我喜欢的一本书”征文活动、“亲子共读”活动。为了能让学生顺利阅读,收获更多,为此我们设计并观摩师生共读推荐课,指导学生有目标地去读,指导学生怎么获得读书快乐。在共读过程中,我时常和学生交流读书进度、读书收获、读书故事、读书感受。在共读、交流中,学生都有很多收获、很大进步。看到学生高兴表情,我偷偷乐在心里。之后。我和学生共比读书笔记,我把精心记载的工笔正楷、密密麻麻积累的笔记本拿出来,学生竟不敢往外拿,不敢让老师看,脸上还一个劲冒汗。我知道是什么情况,就说:“到下周我们在比吧。”下周学生们的读书笔记做的都很好。我知道在我的引领学生将阅读坚持下来。

寒假里又举办师生共读书之活动——“我最喜欢一本书”征文活动。我读了我写的读后感,学生们听得很入神,我读完了学生还意犹未尽。很多学生说:“老师、老师,你再给我一周时间让我们重读,完成读后感吧”我说:“那好吧,你们得需出色完成任务。”之后一周在学校时间同学们会心无旁骛读书,家长有打电话来说,孩子一到家就认真读书,好像真长大了,让我们做家长很省心,我也很欣慰。我知道,我的引领、我的榜样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兴趣。在老师的推动下,学校掀起一股读书热潮,学生喜爱读书了,热爱读书了。在共读中,我们召开家长会,宣传“亲子共读”活动,农村家庭父母一般都在外打工,我们也是尽量要求有时间就陪孩子读读书。“亲子共读”为孩子创设了良好的读书氛围,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通过举办共读书活动,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真情,极大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们对老师更加喜欢和敬重了,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二、积极创设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学校氛围是一种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独特形式,它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蕴含着极大的潜在教育意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要让学校形成一种读书氛围,让这种氛围感染学生。为此,我们积极创设阅读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氛围,让学生爱上读书。

首先,我校购置图书来充实学校图书。有专人管理图书,每天开放半个小时,学生来借书络绎不绝。在教室内设置有书厨,有学生管理图书借阅,定时补充图书,完善借阅制度,有时还让学生把家里不看的书籍拿来,和同学们交换借阅。学生借书热情高涨,读书热潮此起彼伏。

其次,在教室内布置“我爱读书”一角。这里是有关读书的世界。有读书心得、读书笔记、手抄报、读书卡、读书小明星。同学们看着自己读书成果张贴于墙上,让老师、同学欣赏,为自己自豪的同时更愿意把读书这件事做好了。

第三、学校展板、黑板报、宣传栏我们也会适时、进行“我爱阅读”为主题的内容。学生们抬眼就能看到读书名言、名人读书故事、优美散文、传统诗歌。在书香校园里行走,处处能听到朗朗书声,处处感受到书的魅力,学生怎不会喜爱读书呢?

第四、学校在上午大课间、中午放学、下午大课间都会定点播放美文、诗歌、学生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学生闭眼就能欣赏到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好像游历其中。在耳闻目染中都是读书的美、都是读书的趣。学生不自觉中喜欢上了读书。

三、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爱好后,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如有的只凭爱好,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阅读兴趣不减,加上阅读好方法,才能坚持进行阅读。具体做法我们举办校园读书节,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校赵老师上了一节阅读方法指导课,我们就还举行了读书方法交流会,学生自己通过交流,取长补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励学生阅读。

1、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调动读书积极性。

师生共读是我校转化后进生的具体做法,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了解少数学习有障碍的学生的阅读状况,融洽师生关系,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和学生共读的学习活动。之后我们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师生共读”活动,取得不错的阅读效果,大部分学生喜爱上阅读了。亲子共读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提出读书要求,进行读书宣传,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共同交流心得体会,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通过共读,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中,和老师、家长共同读书,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2、建立书香班级,激发读书热情

为了培养同学们浓厚的读书兴趣,培养各班的读书骨干,以点带面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我校举办书香班级评选活动。制定书香班级评选方案,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要读5本书以上,并精读其中3本。组织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读书故事会、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书签制作、读书征文比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之星等。通过举办书香班级活动,极大开阔学生视野,培育了学生心志,激发了他们读书热情及成长、成才、成功热情,3、举办读书节,组织读书竞赛,激发读书热情。

要将读书活动持久坚持下去,取得好的效果,关键是读书兴趣的培养。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并乐此不疲是读书指导过程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环节。第二期我们开展了读书节活动,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评比活动,展示读书成果,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如通过读书方法交流会,帮助学生选择使用正确读书方法;通过名人读书方法故事会,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读书感受、读书心得共享。特别是通过设计读书小报、读书卡,不仅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而且对学生兴趣进行广泛引导。此外,我们还通过评选“读书明星”和“读书小博士”活动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

上一篇:六年级单元作文难忘的小学生活下一篇:成长因为有你(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