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

2024-11-12

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共10篇)

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 篇1

【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的重要性。积极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能力的发展和灵魂的塑造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虽得到普遍重视,但尚处于盲目、低效的状态。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实现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有效?让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在阅读中成长,笔者尝试了以下的实践和研究。一要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二要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三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四要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关键词:农村小学 课外阅读 有效

引言: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让每一位小学生藉读书拓宽视野、完善观念、涵养性情、成长人性、增强能力,让他们在具有浓郁书香气息的乐园里健康成长,让他们那美丽童年因为读书而放射出更加动人的光彩。阅读已经成为孩子习惯和生命的需要!

一、问题提出的意义

当今世界,谁掌握了面向新世纪的教育,谁拥有了面向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谁就在新世纪的挑战中处于主动。而优质的小学教育是人成才的基点。而课外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举足轻重,关系到语文素养的更深层面。小学语文新课程标总目标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而要培养这些能力,阅读是关键也是培养其他能力的途径。表现在:

1、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著名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2、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优秀的课外书籍更是学生精神世界,阅读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拓展人生;阅读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静享幸福。

3、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二、国内外课外阅读的情况分析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从1999年政府拨给的2.6亿美元中受惠。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格里大卫在“教育周”演讲中,激励“所有加州人为阅读采取行动”。„„由此可见,他们的阅读意识比起我们来要超前许多。他们的课外阅读体系早已形成,并正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随着课改的开展,我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正逐步掀开新的篇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其中“5 —6 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有相当的比重。

但是我们在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上还是比较欠缺的,课外阅读仅仅还停留在“放羊式”的阅读中。特别是一些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校。

三、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2、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我们常说:得法与课内,就是要在课内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然而一些老师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以本为本,守本固本,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从而丧失了课外那片肥沃的土地。调查表明8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89%的家长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希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3、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然而学校在5-6年级中的学生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57%的学生不喜欢读《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30%的学生喜欢读漫画类;78%的学生喜欢看《脑筋急转弯》。学生课外读物的量少且窄,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

四、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着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故事人人都爱听,孩子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我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演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戛然收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乐于读书。

学生往住很想好奇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阅读,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而且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而且,我经常利用学生身边的人或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效果甚好。如我请班上语文成绩优异的,尤其是写作文、讲故事水平高的,介绍自己阅读课外书的体会,这种现身说法,直观形象,说服力强,让学生看到了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萌发了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二)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时,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当前,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和报刊。一种是完全沉湎于课外书中,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确的。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例如:教完四年级《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向他们推荐了《中外神话故事》这本书,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如学习了《草船借箭》;推荐读《三国演义》;学习了《少年闰土》,推荐读《故乡》等等。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扇文学之窗后,学生急切寻找书急于要读,兴趣盎然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全班形成了人人“手不释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态势。

2、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上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课外书,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心得体会法。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2、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首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以平和的心境尽情地读书,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会获得成功的快感,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教师应注重对课外阅读的评价。

1、丰富展示活动,评价阅读成果

学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主题会、手抄报展评、课外阅读竞赛评比等。通过活动,展示了学生课外阅读成果,浓厚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推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可是一旦小学生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如果不很好的稳定、保持,兴趣就会渐渐消失。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成果的舞台,来保持、稳定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使自己获得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比方说:(1)课前演讲,积极鼓励

把讲台当舞台,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2-3分钟,让1-2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如讲故事、朗读、背诵等。刚开始可能有些胆怯,但时间一长,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争先恐后的上去。这时,教师要照顾到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轮流制。在班级里长期开展这一活动,就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惯例,对他们读书兴趣的保持起到比较好的效果。(2)书面展示,树立榜样

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开辟一个“好书我推荐,快乐众分享!”的读书感悟展示栏。通过他用来展示学生的一些作品,如读书笔记、读后感、优秀习作、优秀周记等。定期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议,评出好的挂在“心语屋”内。这个评议可以是小组评议、班级评议,也可以是教师评议。小学生有很强的上进心,他们会不甘示弱,从而使得“心语屋”的内容不断更新。这间“屋”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读书的兴趣。(3)抓好比赛,培养能力

不定期的举行一些“讲故事能手”比赛活动,让学生讲一些课外书中的故事。但要考虑到他们毕竟是小学生,要让他们找一些较短的故事,太长的故事他们有时会记不牢、讲不好,这样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起到反面效果。“朗读能手”比赛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建立“读书档案”,倡导多元评价 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份“读书档案”,这样的记录可以按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一般的学生只要求记录图书的有关信息和几个字的评价,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纪录的内容,如内容提要、感受体会等。但这样的记录不能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让学生必须撰写,以免打击孩子的阅读兴趣。最主要的是,要对这份阅读记录实施多元评价,既重视教师的评价,也关注学生的评价;既有家长的评价,也注重学生自己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能对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也能使家长、教师、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阅读中去,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我们更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拉近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孩子也能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让他们能在成长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

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 篇2

一、搭建阅读平台,让孩子爱上阅读

1.固定阅读时间,养成阅读习惯

晨诵:每天早晨到校后学生自主读书二十分钟。午读:午间自习课,阅读半小时。暮赏:下午最后一节课,师生共读二十分钟。老师检查督促指导,维持班级安静的读书环境。在家中,学生作业完成后自主课外阅读半小时,这样,课外阅读就像学生的一日三餐。

2.两条腿齐走路,课堂内外双赢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依托课本,展开大量的课外阅读。在学习 《林冲棒打洪教头》之际,我利用课前五分钟,每天给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使学生在精彩的故事中对108位好汉产生形象的认知。通过一段时间的引领,我发现学生手中多了《三国演义》 等书籍,他们经常一起探讨三国中的英雄故事。

3.挖掘媒介资源,感受图书魅力

播放《中国最美图书馆》的视频,从图书馆的历史、建筑风格、 藏书量,阅读环境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被书籍宝库包围的愉悦感,激发学生走进身边的图书馆,养成经常去图书馆的习惯,从而逐步爱上阅读。

二、科学方法指导,让孩子学会阅读

在儿童的课外阅读中,哪些方法是好的,值得提倡;哪些方法是不好的,要注意避免。

1.好阅读要求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速度是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速度取决于量,是在“量” 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儿童在这方面进步惊人,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学生,他的阅读速度很快就会形成,且由于他们在阅读中想法单纯,急于知道后面的故事情节,所以速度常常超过那些同样酷爱读书的成年人。所以在提高阅读速度上,也不需要人为地去做什么, 只要保证有足够的阅读量就可以。

2.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在乎记住多少

当儿童面对一本书时,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识记的要求,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识记上。一旦孩子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有那么多任务等着他,他就不再想去阅读。儿童阶段的阅读大多数是童话和小说,孩子只要喜欢读,说明他已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他和书中人物一起经历种种事件,最后一起迎来一个结局,这本书就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迹。具体内容根本不需要孩子专门去记忆,即使他忘记了,也不能说他白读了。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 ““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显现出来。

三、提供多样途径,让孩子尽情阅读

1.好书推荐

(1)教师推荐。纵观新课标中的推荐书目,很多都是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经典名著,这让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同时,应为学生推荐更多适合当今小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例如,曹文轩的《草房子》、黄蓓佳《今天我是升旗手》等,书中充满童趣的故事非常贴合小学生的生活,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外还有,“淘气包马小跳系列”,“郑渊洁的童话系列”等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推荐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

(2)同伴推荐。孩子自己推荐,兴趣会更浓,所涉及的书籍也将会更多、更广。如,有个学生介绍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时说: “你知道大象是如何送别自己临终的伙伴的吗?你能相信大象、斑马、野鹿、铃羊居然与豺、野猪在一块洗澡吗?你想知道大象愤怒时是什么样的吗?那么请阅读《最后一头战象》吧!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极大地吸引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2.图书漂流

让学生的好书漂起来。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将自己最喜欢的书, 捐献到班级图书角,由图书管理员帮助贴上漂流活动专用漂流卡。 每位捐书者(也称为“放漂人”)要认真填写漂流卡,并贴于书籍的扉页。漂流卡版面内容包括班级、姓名、放漂时间、书籍名称、内容介绍、好词好句摘录以及自己的推荐理由(亦可是读后心得)。每本书漂流的时间不得超过两周,为了在短时间内尽快看完一本书,孩子们无意中加快了阅读的速度。更多的孩子同读了一本好书,这既让孩子们有书可聊,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谊。

四、展示读书成果,让孩子巩固阅读

1.读书激励机制

每学期组织一次手抄报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比赛、 读书演讲比赛及古诗文朗诵竞赛,评选年度“十佳放漂人”“十佳阅读之星”“十本学生最爱看的图书”“十本优秀读书笔记”“成语接龙”“故事大王擂台赛”等活动。竞赛的过程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 锻炼了学生口才,更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辩论会拓宽视野

教师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争议性较大的问题,如《水浒传》里的宋江算不算好汉?《西游记》中猪八戒有没有资格成佛?《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再三出海是不是自找麻烦?小型辩论会,不仅辨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拓宽了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

3.“我与书”百家讲坛

每月举行一次“百家讲坛”,内容可以是“我喜欢的一本书”“我的第一本书”“我与书的结缘”“影响我人生的一本书”“我理解的一本书”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对自己所读的书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激发其他孩子阅读的动机。

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 篇3

【关键词】 农村 课外阅读 兴趣 幸福 有效性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一)激发兴趣——学生爱上课外阅读的动力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1、以身示范---此时无声胜有声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安徽的秦克波老师,是一位草根的语文名师,他非常注重学生的海量课外阅读。他经常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他们班的牵牛花小报制作得精美细心,秦克波老师以身作则,每期的小报都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课外阅读。选择其中的一期进行展示:

看着,自从老师开展了海量阅读活动,家里的书几乎看遍了。

姜宇恒:以前读书我那是走马观花,现在有了海量阅读这个计划,我对课外书的态度端正多了。

刘自雯:我发现看书写批注,能让我更加了解书的内容,让我思考,也增加了练笔次数。

刘思雨:现在读书每天要摘录好词佳句,要在书上写批注,还要填写《阅读留痕表》、《读书记录单》,忙多了。以前看书一点儿不认真,比如看了十章故事,到了第二天就忘得差不多了,最多记得一两章。如今写批注,内容记得更牢固了。

2、搭建平台---海阔天高凭鱼跃

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学生容易迷失方向。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

秦克波老师他们班每周都要进行“阅读之星”的评比,他们的评选条件是:

1)每月阅读课外书不少于8本,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2)采蜜本上好词摘抄不少于60个,佳句不少于20句;

3)在课外书上的批注次数不少于15次,而且批注认真,字迹工整;

4)在《单本书阅读留痕表》上的“读后总感受”写得比较生动、真实、发自内心。

另外评选流程及奖励办法:

1)成立“班级阅读之星评委会”,委员6人:陈雨清、戈星语、陈乐、郑婷玮、朱家乐、吴俊楠,陈雨清任主任。评委会负责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统计阅读总量、好词佳句摘录量、批注量;

2)个人在每月28号申报,提供相关材料,包括采蜜本,批注过的课外书,单本书阅读留痕表,读书记录单。评委会29号、30号组织评选,拟出候选人名单,由秦老师最后审阅核准通过;

3)被评为“阅读之星”的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并打印喷绘海报,在学校宣传橱窗或利用展板张贴表彰。

有了这样的展示平台之后,学生们何愁无用武之地,内在的阅读动力被这种形式激发出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二)教师支招——学生提高阅读品味的推力

1、培养阅读习惯---好习惯成就未来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坚持每天阅读,这一习惯的培养最好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就要有亲子阅读的时间。如此几十年如一日,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但是农村的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不懂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教师在学校里要引导学生学会排除干扰,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读书,养成静心读书的习惯。专心,是读书的先决条件。教师可以创设一种安静读书的氛围,要让学生做到读书要保持绝对的安静。还可以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的习惯。“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1)关键性字、词;(2)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3)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比如我们全班共读《狼王梦》时,引导学生作批注,如在句子下用“ ”标出让你感动的句子,用“ ﹏﹏”标出精彩句,用“?”标出不明白处或异议处。也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学生只有带着问题阅读,他们就不会无所事事,不专心读书了。

2、榜样激励---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

2015年颁布的《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曾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例如我们班的胡磊是一位非常热爱课外阅读的学生,他在“小作家杯”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我在班级中表扬了他,并向大家介绍他平时读课外书的真实事迹。我们班的肖俊涛非常崇拜他,我就利用这一点。平时找他谈话,都和他说起胡磊的事情。肖俊涛同学从此就向着他学习,每天和他一起看书,和他讨论书中的精彩章节。久而久之,肖俊涛也充满了正能量,也爱上了课外阅读。原来,他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经常会骚扰其他同学。现在,他课间不爱吵闹了,坐在位子上静静地看书,知识增长了,也陶冶了他自己的情操。

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 篇4

陈兰菊

(广西平果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阅读除教材之外的相关书籍。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课外阅读意识,科学引导课外阅读,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习作能力,并力求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仍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转变农村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并强化课外阅读意识。

在农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认为课堂内的教学任务尚不能完成,哪有时间、精力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呢,有的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漠然视之,很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放任自流。加上教学环境的限制,很多语文教师自己在忙碌了一天的教学工作之后,很少再看业务书籍,更不要说其他的书了。要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课外阅读意识,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优化自身的素质,提高指导能力,充分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大量阅读,自己首先就要率先垂范。除了研究教材、教参之外,还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科技、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把自己所学所懂讲给学生的时候,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就会模仿老师多看书。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了解不多,对于他为什么会受宫刑?又为什么说《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都记载了那些历史等都很好奇。而这些资料,单从教材给的知识是不够的。于是,我在课前全面的阅读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并打印出来上课前给学生们自己阅读、了解。课堂

上,学生们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迁的不幸与坚强,还有的同学表示有机会要阅读《史记》呢。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说:“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自己喜爱读书了,对学生来说就能起到模范作用。这种现身说法的做法比苦口婆心的说教要强一万倍。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

新课程标准规定: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段)不少于160篇。毫无疑问,这一规定对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储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习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夯下较扎实的基础。按理说,六年小学学习要达到145万字的阅读总量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然而,在农村,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良好的课外阅读家庭氛围难以形成。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谈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学校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有计划、有组织、科学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读好书,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主要途径。让学生在阅读中搜集积累语言,主动地在写中巩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主动收集有关课文资源的资料的能力。

学校图书馆不应单纯等待学生上门借阅,而应主动深入学生中间,增强参与意识,了解学生需求,并针对小学生需求不断完善图书馆藏书种类和数量。利用班级文化建设的契机,在班级内增设读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读物拿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同时进一步加强图书宣传,增强学生看书的欲望,采用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传播科学知识;开设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或借阅;组织阅读小组,让他们自己推选组长,以便于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交流阅读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趣的活动,寓读书于活动之中,例如我校举办的经典诵读主题活动,通过举行经典诵读文艺晚会、经典诵读比赛、经典名著书法比赛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书籍的感召,从而增强阅读的欲望。通过活动,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并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一些表达方法。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扎实写作基础,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努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体裁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故事、历史故事)、小说(如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的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一听老师说要讲一个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为了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老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优秀课外读物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辅导。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到排挤。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四、科学指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是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特点,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并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一些表达方法。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扎实写作基础,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现代的书籍和网络信息多如牛毛,个人无法完全获悉,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和语言既丰富又零乱,既使大家都生

活在同一个生活圈子中,不同的人所形成的语言习惯和表达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等优秀作品。优秀的作品虽然也来自于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因为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由那些具有较高的知识修养和一定语言能力的人依据一定的规律,对生活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心选择,合理撰写编排的结果。可以说,一本好书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知识的载体、思想与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优秀语言的载体。过去民间曾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读“大学”善做事,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慧,读“论语”会经商。可见,名著内蕴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血脉,内容包括文字、音乐、绘画、书法等,其内容涵概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而儿童优秀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被视为作文的典范,无论诗歌、寓言、漫画、谜语,里面蕴含的创新精神能触发学生的灵性。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儿童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跟阅读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外阅读优秀作品的同时,不仅尤如在同一位有思想的人谈心,更尤如在同一位语言学家学习说话。正如培根课外阅读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作文就是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的过程。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本来不高,再加上受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反应在作文上,就会出现较多病语。要么句子不完整,要么主谓宾倒置,要么语句平铺直叙,没有生机。如本地学生将“我今天上街了”,写成“我今天去街了”。将“白天还被蚊子咬”,写成“蚊子咬白天”。尤其是一些写景的文章,由于学生语言贫乏,根本无法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状态,使优美的景色大打折扣。学生有事不会叙,有感不会发,有情不会诉,也就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想。所以,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使用生动、规范的语言来影响学生和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句式练习说话、造句外,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文章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篇篇课外文章像一个个无声的老师,不但会教孩子们说话,还能使学生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另外,多读一些富有生活气息而又文笔优美的文章,选择其中优美的、意蕴深厚的、思想深刻的句子想一想、记一记、仿一仿,持之以恒,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像春雨润物一样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实践还证明,学生的语言信息储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和写文章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运用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结 论

实践证明,在农村,通过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强化老师的课外阅读意识,使老师科学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小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从丰富的课外读物中自觉积累优秀的语言素材和习作素材,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赵学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4 [4]、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龙 艳《诵读课外阅读诗文总结》 振兴小学

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 篇5

课 题 负 责 人邹安明 负责人所在单位 綦江县扶欢镇中心小学 填表日期2010年1月10日 重庆市綦江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制

一、课题提出

1、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已成为人们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识信息的最根本途径。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问题。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旨在促进人类重视阅读的传统,延续书籍文明。美国有关阅读教育进展的研究表明,学童在三年级结束前,还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 未来在学习其他各种学科时,也都会碰到困难,并且将来也很少有选择工作的好机会。对美国儿童阅读现状的严重担忧,是近年来美国总统发起“阅读活动”的主要原因。1996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起一场大规模“美国阅读挑战”运动,目的是在任期内使每个8岁的美国国民能拿起一本适当的书说:“我能完全靠自己读下它。”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且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提拨50亿美元的经费,还特别辅助阅读环境较差的弱势学生,希望在5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

2、现状

我国的一些学校领导、教师阅读意识的缺失,对阅读课程不够重视,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材料不够丰富,阅读教学效果不佳,阅读方法指导不力等问题严重存在。比如,江苏南京田家炳中学的崔志刚做了一项调查表明,只有31%的学生每天保持1到1.5个小时的阅读时间;2006年上海教育杂志在上海市19个区县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吃惊,65%的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仅占8%。在每天读书、读报情况的调查中,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读书、读报时间被大大压缩。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坚持读书、读报的班级占到总数的34%,一旦进入初中和高中,这个数字被压缩到14%和11%。经济发达地区如此,更不用说贫困山区了。而我校正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兴趣几乎为0,阅读的数量极少,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城区学生相差甚远,手中拥有的课外书籍也少之又少。

3、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总量低段不少于5万字、中段不少于40万字、高段不少于100万字)。”然而,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渠道,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素养的重任。其中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在不同信息、文本立意、视角的沟通和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两项工作。第一、懂得如何教学生阅读,即阅读教学方法;第二、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即培养学生阅读方法。这两方面,新《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阅读教学能力要求。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视的是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解读并把结果告诉给学生,以及教给学生一些应试阅读的技巧。为此,加强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这一课题研究,应是当前农村小学致力的方向。

4、意义与价值

结合重庆市和綦江县“语文阅读学习对重庆市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的实际,进一步拓展、创新,以语文学科为主渠道,通过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和触类旁通的迁移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深化课题研究。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阅读兴趣激发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对农村小学生普遍意义上的“阅读学习”都会有显着提高:课题的研究会解决农村小学生存在阅读兴趣缺失或不高的问题,探索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成绩,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我校研究的“激发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

1、激发。激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①刺激使兴奋;②使分子、原子等能量较低的状态变为能量较高的状态。为此,我们通过本研究,提出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活动,来产生对读书有浓厚而强烈的渴望和需求,从而产生出愿读、想读、会主动读的阅读兴趣,由兴趣的缺失或不高至较高的状态转变的过程。

2、阅读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是学生渴求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于漪在《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先导》(《于漪文集》第一卷)中说:“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对语文有兴趣、有感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对语文有兴趣、有感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不是天生成的,也不是天然产生的,而是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地、耐心地、细致地启发、诱导、培养。” 因此,阅读兴趣就是对读书有浓厚而强烈的渴望和需求的一种心理,从而产生出愿读、想读、会主动读的读书行为。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与实践,获取基础材料,分析探讨“激发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 对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影响,探索农村小学如何实施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解决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缺失或不高的问题,以便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聚焦问题,构建教育对策,总结提炼“激发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研究”的“语文阅读学习”模式,从而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可行性途径及解决办法。

3、通过研究与实践,使教师的科研能力及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得到切实有力的提高。

四、研究方法及原则

1、调查法,首先要设计科学可行的调查问卷,然后对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并辅以一定的指导完成问卷的作答,再回收问卷,最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形成调查结果。

2、文献法。查找资料,培训学习,使课题教师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理论的探讨,写出有关经验文章。

3、行动研究法。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活动,让师生在行动研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同时在整个研究调查过程中,始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通过多向阅读,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最终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目的。

2、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不仅重视学生语文学科的阅读,还要重视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整合、分析和总结阅读材料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道德和美好情感的熏陶。最终达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得到大幅度的扩大及加深。

3、建设性原则。农村小学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往往学生想看书却没有地方去看,想读书却没有好书读,因此,适合于学生学习资源和环境的建设,是学习型校园建设实现的基础,应当充分重视学习资源、改造资源和建设资源。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1、做好调查工作。组织教师认真编写调查问卷,分发到调查班级组织学生认真根据自身情况填写,及时回收问卷,并对问卷做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总结。

2、创设学生阅读的良好氛围。继续开展“2+3”项目,并不段丰富其内涵。把图书馆的建设更进一步完善,为学生有书读做保障。

3、积极争取县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尤其是教委、教科所的帮助,提高研究质量。

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课题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研究经费。

教师对该课题极感兴趣,认为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题组主研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意识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曾参与过一些小课题研究,积累了部分经验。

六、预期成果

(略)

公章

负责人签名:

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活动记录 篇6

活动内容: 古宋一中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活动 调查时间:

2012年5月10—6月20日 调查对象:

古宋中一中各年级学生及家长。这次发放试卷300份。(其中家长1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其中家长80份)。

2012年5月10日由小课题成员组李娟发放问卷调查表,6月15日负责收集问卷调查表。由全体成员总结及分析调查结果。

《提高中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2年6月日; 活动地点:

语文集体办公室 主持人:

赵丽娜 参与人:

孟红梅、张玉梅、李娟、王娟、代贵珍、谢爱芝 活动内容:

我校全体小课题研究组成员就《提高中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进行讨论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

《提高中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2年6月20日---11月15号 活动地点:

古宋一中实验班级 参与人:

全体小课题活动组成员及全体学生 活动形式及内容:

2012年6月20日 ——2013年4月2日 由课题组成员分头负责各个班级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组织学生积极学写读后感。2012年7月2日 在全校师生中倡议“暑期读一本好书”活动。并要求写出读后感。

2012年9月3日——9月10日 由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组织“暑期读一本好书”优秀读后感评选活动。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篇7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对课外阅读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明确阅读目的

冰心曾说过:一个人从小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可见读书对一个人的生活乃至生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本好书就好比自己忠实的朋友,好像自己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更是自己最好最贴心的老师。读好书既能够让自己拥有心胸坦荡的情怀,乐于进取、勇于拼搏的意志。

2.勤学博览

推荐学生选择读物要适合年龄特点,内容正确健康。多读名人名著、童话、寓言故事,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以及身边成才之人, 推荐阅读革命回忆录。读后能让人感受一种美,一种快乐,并且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既要珍惜时间也要享受生活,并且能够培养做人的道理,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加以消化,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3.引导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查资料、阅读报纸、杂志。阅读是一边读,一边勾画,做读书笔记,加深对所读文章的记忆,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在阅读过程中摘抄下来自己需要的句篇。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可以摘录下来认真积累。

低年级的学生可用小练笔,如“手”,先写自己的小手的用处, 再写父母的手每天在做什么,再写小手变成大手,将来能为社会做哪些贡献。还可以写日记,或以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想法。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二、检查阅读效果

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总结阅读收获,促进学生认真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必须重视课外阅读效果的检查。

我经常设计一些活动。如,讲故事、朗诵比赛、卡拉OK比赛、 百科知识竞赛、队日、晨会、班会、演讲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围绕主题,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地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及时对发言的学生给予肯定,使他们得到教师、家长和其他学生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体会成功的快乐。

总之,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和趋势。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学到真正的学问,就要将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农村学生提笔写不出东西,其原因是农村小学生相对城市学生阅读面比较狭窄,家长为其买的课外书也较少,对课外读物的投资相对城市学生也比较少。大部分学生没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料,导致学生学不懂了就越来越不爱学了。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结合实践,简单阐述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几点意见。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探究 篇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农村小学生不但要学会书本知识,更应该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这就要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地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一、丰富的图书资源

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做好课外阅读的前提。除了学校现有的图书室资源,每个班级都有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看过的课外书带到班级图书角,同时,记录好每一本书的拥有者,学期结束时,都要归还给学生。为了能让图书资源更丰富,鼓励学生带更多的课外书,根据学生带来的课外书的多少,我们设置了等级:五星读者、四星读者、三星读者、二星读者、一星读者。带来的书越多,等级就越高。学生都想方设法地找课外书,和自己的亲戚借课外书,还有的学生把原来要当作垃圾卖的书都找了出来。就这样班级图书角的课外书就充实起来了。

二、充足的时间

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回家以后都看课外书,但是我们可以在学校里让他们有时间看课外书。我们学校就安排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点至四点半这段时间里,为学生的阅读时间,学生可以到图书室借阅,也可以到本班图书管理员那借阅,甚至可以到别的班级去借阅。每周一我们都会在班级里评出一名最爱读书的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正确的阅读方法

有些学生读书也不少,可是一点效果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阅读方法不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与学生一起读课外书,阅读中做到以下几点:

1.圈出来。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那就圈出来,随时查阅工具书,这样就没有阅读障碍了。

2.想一下。在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下;文章中出现的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也要想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好在什么地方?

3.抄一抄。读书时,看到优美的词语,精彩的语句,可以让学生摘抄下来,为以后写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4.写一写。读完一篇文章,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把读后感写下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训练了学生思维。

二是让学生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了一定的量时,我们就应该指导他们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了。如精读和略读。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四、兴趣的激发

教师除了要督促每一位学生完成规定的阅读任务,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如,在每天的语文课上,上课前的两分钟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把近期的读书内容简单地复述出来,或者说说自己的读书心得,以此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低年级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故事会,中高年级组织读书笔记的评选。评出“读书之星”“阅读大王”等,进行奖励。读书贵在坚持,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就会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五、成果的检验

每位语文教师每个月都要在《行走在阅读的路上》学生阅读成长手册上,写下评语,表扬学生的优点,并指出学生的不足。在语文测试卷上加大阅读理解的深度,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真好。

总之,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充足的时间以及丰富的课外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外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 篇9

摘要:阅读是扩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其自身的发展成长至关重要,而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由于受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图书资料稀缺等因素影响,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以陕西省澄城县部分村镇为例对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从学校、家长、社会等一些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分析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其中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能少于150万字,而多项数据显示,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由于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农村家长又大多忙于农活,对孩子疏于管教,加上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重视等,导致孩子的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增加,很多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对孩子的关心更多的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注重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少之又少。这对于孩子自身的发展十分不利,而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因此改善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地点为陕西省澄城县部分村镇,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5%,发放家长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5%,访谈小学生及学生家长20余人,并对访谈过程做了详细记录。通过对问卷结果及访谈内容的分析,我们对陕西省澄城县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1.农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据问卷结果显示,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占66.48%,24.58%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有一点帮助,7.26%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1.6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帮助较小或者没有帮助,而认识对行动有很大影响,农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其阅读行为,可见加强农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十分重要。

2.学生阅读时间不够

在对村民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村里已经没有小学,孩子们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上学,回家还要干农活做家务,使孩子们的阅读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不可否认,撤点并校确实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而一项政策的实施必然带来诸多问题,路上耽误时间对孩子的学习和阅读的确不利。另外,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周末及寒暑假也留超负荷作业,占用学生课余时间,挤压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学生虽然喜欢阅读,却无奈没有时间和精力。

3.农村小学生家庭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雕刻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被列在首位,由此可见,家庭在塑造儿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对农村小学生家长最高学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获得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家长仅占1.64%,大学本科占19.13%,高职专科占17.40%,高中占31.15%,初中及以下占30.60%,可见大部分学生家长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家长的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也影响着家庭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农村家长进城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爷爷奶奶文化程度则更低,对于家庭阅读氛围的创建十分不利。

4.阅读资源匮乏

被问及学校是否有图书馆时,60.89%的学生选择有,39.11%的学生选择没有,可见农村小学图书资源比较匮乏,且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多数学校图书室无专人管理,大多图书也都已过时,有的学校图书馆形同虚设,根本不对学生开放。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也大多建立在城镇市区,农村离市区较远,所以农村小学生也不能常常享受到省图书馆、市图书馆提供的便利。

三、解决的对策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阅读兴趣的培养,老师和家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生活中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买书时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意愿,同时加强引导,最好和孩子一起看书,读完之后和孩子一起交流心得体会。而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应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即可,不做硬性规定。有不少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并且有十分苛刻的字数要求,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督促学生阅读,但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打击,很多学生很反感写读后感,甚至把写读后感当成一种压力,从而不愿意阅读,因此老师应慎重考虑学生写读后感的问题,可以布置,但在字数和内容上可以不做硬性要求,让学生真正写出读后的感受。

2.家长要有意识的指导督促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家庭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首要场所,父母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在家庭中,阅读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因此阅读氛围十分轻松愉悦。首先父母自身应当提高阅读意识,加大阅读量,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父母阅读,对其自身的生活也很有帮助,可以订阅一些期刊报纸,关注时事新闻。最好在家中有书房,常带孩子逛书店,尽量多买些书,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亲子阅读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父母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受益。

3.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因此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应当十分重视,现阶段,很多农村小学没有图书馆,这对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不利。学校应想尽一切办法建设图书馆,全方面采购图书,老师家长和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家中闲置的书籍拿到学校供大家翻阅。图书馆购买收集书籍时应格外注意,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书籍,覆盖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各个层次,且种类丰富,满足学生多方面阅读需求,尽可能每年购置新书,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知识。

4.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时间

素质教育不应只是喊口号,要把素质教育真正的贯彻到教学中来,学校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注重升学率,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学校的真正职责所在。因此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早读晚读时间不要硬性规定阅读内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适当安排考试次数,各科作业也要适量减少,关注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外阅读。

5.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帮扶

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许多公共设施建设不及城市,尤其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严重不足,这影响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农村小学生享受不到充足的阅读资源,不利于扩展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还可以倡导社会各界为农村小学生募捐书籍,把各处闲置的书籍收集起来建设农村图书馆。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也十分必要,农村由于消息闭塞,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农村教师自身素质也不高,因此对于新提出的阅读标准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对老师进行培训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使教师更好的理解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7.

[3]黄娟娟.认字、识字等于早期阅读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14.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的通知[EB/OL].[-12-29].

[5]“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发布[EB/OL].[2012-12-20].

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 篇10

南岗中心小学

徐丹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关系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老话题,早有定论。阅读多、阅读广泛促进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也必须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中指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中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时代在发展,电视、录像、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学生深深吸引,造成学生对文本的不喜欢。因而学生厌读课外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老师比较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但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不问不管。即使向学生发出课外阅读的号召,也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

当前,对课外阅读指导与培养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教师无从下手,也就畏而避之。

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因此,与城市学生相比,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较差。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我们知道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即增加语言文字摄入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或内容?采取哪些阅读方式以及给学生多少阅读量,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而在读与写之间,如何借助读提高写的能力?这里有许许多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模糊之处。同时,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方法在各年级段上如何侧重?特别是高年级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实施,课外阅读与语文课教学如何相兼容?如何结合?如何与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结合?寻找有效的途径,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

(二)具体目标

第一阶段(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两年内突破认识1173个常用字的界限,达到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大幅度增加识字量,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第二阶段(中年级):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辅以作文教学。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年阅读量达到300篇左右)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包括理解水平、记忆水平与阅读速度),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

第三阶段(高年级):以作文教学为重点,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能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做到在40分钟内写出400字左右的文章,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三、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实验对象的确定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实验对象。但是,考虑到师资、时间与精力以及操作方便等问题,我们决定分阶段定班级进行实验。实验班级是随机抽样确定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确定一个实验班,即一(1)班、三(1)班、五(1)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级情况基本一致。

(二)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为主,并与教育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相结合,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实践、反思、分析、不断调整,使课题研究稳步实施。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了解各阶段的初步成果,并通过文献了解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理论依据

我们提出实验课题的理论假设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阶段(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突破阅读关。这个实验构想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矛盾,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低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识字。如果在这个阶段集中解决了识字问题,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则是阅读。当阅读突破一定数量,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以后,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高年级以作文训练为重点。

2、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变量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涨落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它引起了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导致了无序。此时,系统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它迫使涨落逐步衰减,使系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和轨道。如果系统处于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涨落不仅不衰减,反而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还认为:远离平衡(即非平衡)的开放系统,才能不断地获取和消散外界的能力和分子,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存,并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稳定化的、高度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要成为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必须要形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巨涨落。在涨落的过程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训练要远离平衡态,使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相干效应。识字教学高潮阶段,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要为识字服务;阅读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要为阅读服务;作文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要为作文服务。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课内带课外,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例如,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积累语言信息,使语言仓库里有丰厚的积蓄,需用时,才能游刃有余,写起文章来,才能妙笔生花。

实验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就能变“要我阅读” 为“我要阅读”。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蓄了足够的内存,还怕大量而快速的输出吗?

四、课题的实施过程与措施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7年11月至12月,即课题立项之前。这一阶段是课题研究及课题立项的准备阶段,主要是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现状,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的实验设想,撰写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为2008年1月至2月。这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课题研究组,进行课题成员培训,各实验班级拟定各自的实验计划,进行初步的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为2008年3月至6月。这是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为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定期开展实验研究课,研究交流实验计划、实施办法,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小结,并在实验基础上汇总并修订学生使用的阅读材料,以及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第四阶段为2008年9月至12月。这是总结思考阶段,主要工作是课题组整理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识字教学——一字带多字。

为了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2500多个常用字,在识字教学中,低年级学生从阅读带注音、图文并茂的作品入手,以逐步认识与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带出并学习多个生字。多次反复运用与巩固,熟能生巧,通过已会的汉字带出一些常用字,突破识字关,提高阅读能力。

2、阅读教学——一篇带多篇。

阅读材料大量涌现,而现行语文课本课文少,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又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必须改革阅读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内阅读了一篇课文,在课外就配合着阅读几篇思想内容或体裁写法相近的文章。例如,《一个苹果》是以一物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配合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一片松叶的来历》《一把军用小刀》等文章。这样,学生就能够及时地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

为了使学生在小学中年级段突破阅读关,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根据教材安排的训练重点,教师教学一篇课文后,带出类似的几篇文章,让学生自学运用,大大地增加阅读量。

(1)基本程序:在阅读教学一般程序的基础上,根据“一篇带多篇”的特点,建立了这样的教学基本程序。第一步示范学习一篇(段),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第二步尝试学习一篇,巩固前面所学到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第三步带动自学同类的文章一篇或几篇,运用和发展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带动课外阅读:每周开设1节课外读书课,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增强阅读能力。

(3)带动语文实践:定期开设语文实践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3、作文教学——读多篇写一篇。

从教学法的角度看,作文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由此可见,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实质之所在。

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突破作文关,我们主要采取了“读多篇写一篇”的作文教学方法。按照状物、记事、写景、写人的顺序进行分类训练。低年级以句段状物为主,写写花草树木、瓜果蔬菜、家畜动物、庄稼食物、房间教室等;中年级以段与篇为主,写一些熟悉的人、感兴趣的事、喜欢的物、四季景色、家乡山水、美丽校园等;高年级则以想象作文为主,比如:二十年后的世界、正从东方崛起的中国、十年后的苏州、腾飞的苏州高新区、展望浒关工业园等。再如写一些感想作文,读后感和观后感,剧评和影评等。

以读带写,读多篇写一篇。即读完在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相类似的几篇文章,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写一篇。

4、把握课外阅读的时机。

学生对课外阅读光有兴趣还不行,我们还得通过课外阅读这一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抓住以下两大时机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机会。

(1)着眼课文学习进行的课外阅读。

从课文这个出发点,可以走向四面八方,精读一篇课文,可以带读许多相关的书,如《麻雀》一文,它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语言精练,文字优美。要想体会他的风格,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他的代表作《猎人笔记》。从另一方面,《麻雀》一文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我国古代有位诗人也写了一首诗来歌颂母爱,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如此引导,足可见围绕课文进行课外阅读,天地是多么广阔。

(2)围绕课内写作进行的课外阅读。

作文,多少学生对它朝思暮想,多少学生为它伤透了脑筋。但是作文的道理和方法,光靠老师讲,学生是掌握不了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后,学生才能悟出来。因而,围绕课堂上的写作训练,辅之以适当的课外阅读,以读来促写。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范文中的写作因素,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提供可资借鉴的写作方法,同时,还注意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构思的,又是怎样遣词造句的,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找出自己的差距等等。安排学生的习作练习要以范文为榜样,以模仿为手段,以生活经验为内容,以片断训练为形式。每次作文后,让学生把优秀作文誊写出来,装订成册,张贴在“学习园地”中,特别好的学生习作向外投稿,既鼓励作者,又鞭策读者。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开展图画作文、音乐作文、活动作文训练;组织学生学当小记者,开展采访活动,为广播电台、报刊写稿;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小报告,举行“与好书交朋友,做有理想的人”等读书活动。(1)举办“图书展览会”。

每学期举办一两次“图书展览会”,比如展出记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振兴中华而斗争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同时受到他们为祖国的忘我精神的鼓舞;展出有关我国和外国科学家的故事,学习他们专心致志于科学事业的精神。除了图书以外还陈列上述人物的照片、名言、警句;还有生动有趣的文艺读物,启发阅读兴趣。

(2)充分发挥图书室功能,开设读书课。

阅览室定期开放,由专人负责,创设阅读氛围。每周安排一节读书课,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布置一定的课外阅读作业。定期交流阅读情况,比比谁知道的故事多、名人多,让学生在竞争中阅读。

(3)订阅报刊、设立“中队图书角”。

低年级至少人手一刊,中年级至少一人两刊。各班发动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带到班级,办好“班级图书角”。可在图书角上张贴“爱护书籍公约”,教育学生爱护图书,并选好图书管理员认真负责借书还书,另外教学生修理书的本领,学会给书包皮、制作美丽的书签,小书架等,从小培养队员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

(4)背诵优秀的诗文。

背诵优秀诗文,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定期与不定期开展赛诗会、故事会等,并评出每期“古诗状元”“故事大王”等。

(5)分阶段定类别增加语言积累。

老师利用晨会课、班队课、活动课等有利时机,启发、引导学生阅读,以增加语言积累。低年级:阅读儿歌、谜语、童话故事和神话故事;

中年级:阅读歇后语、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以及一些古今名著; 高年级:阅读现代诗歌、名人故事和历史故事以及一些中外名著。

各班在黑板报上开辟“每周一诗”(三年级起改为“每周两诗”)、“名言警句”等栏目,定期定时更换,由课代表带学生阅读、背诵。黑板一侧开设“好词佳句”栏,内容可有老师提供,也可由学生轮流提供。

(6)写读书笔记。

在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学会分析和思考,有效的办法是指导写读书笔记。学生语文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低年级只要求简单地记下读书年月日、书名、书籍作者。三年级增加一栏,简要讲述书的内容和自己喜欢的地方。四五年级写读后感,摘录书中精彩的词句,摘抄佳作写一两句点评,写读后感。班级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7)开展“读书讨论会”。

在班里举办读书讨论会、读书报告会、心得交流会、阅读方法交流会、知识竞赛等,可以从知识、能力等角度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正英国作家肖伯纳所说:我的思想交流给你,你把你的思想交流给我,那么我们俩人同时掌握了两种思想。实际上,这也是把个体阅读纳入群体阅读的一种努力。选择能引起朗读兴趣,又有不同看法的著作,如一些古典作品,确定书籍后,出好讨论题,讨论前,每个学生读完并写出感想、体会,作为会上主要发言。

(8)“红领巾读书月”活动。

为引起队员对书的热爱,举办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我们爱祖国读书月活动”,以阅读科普读物为主题的“十万个为什么读书月活动”,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学习雷锋读书月活动”等等。

五、研究的成效

(一)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1、课题的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教师在阅读与写作关系处理上意识增强,摸索到了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2、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方法,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三)在语文教学上形成了敬恩小学的学校特色

通过课题研究,语文教师善于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善于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使阅读、作文、课堂教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六、存在的问题与结改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师生文章大胆地向外投稿方面还比较欠缺与保守。今后,在这方面我们要好好努力,下大力气改善。

实验中,我们应该让教师稳定,跟班教学。这样,实验的条理性、层次性、循序渐进性会更强,取得的实验效果也就会更好。

上一篇:第一单元试题下一篇:计算机信息中心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