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

2024-08-12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共8篇)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1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日益突现它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场所。

2、此刻,且让我们着眼于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许多学校甚至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阅读的内容方面贫瘠到了四大名著的作者都不明了,更不用说斯威夫特、罗曼·罗兰、海明威他们的作品了;据调查: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0 %,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纸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从阅读途径看,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可见,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方法,推进学生阅读,并切实达到相应目的。

3、教学实验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

4、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阅读就是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1、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实践研究课题。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

2、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有读书能力,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读书中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2、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链接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和课内外阅读链接的途径。

3、全面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与策略 课题研究的对象:通元小学五年级学生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让学生智慧地课外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托课进行大阅读自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此外,也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5、以丰富的外延吸引学生不断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向图书室借阅资料阅读、订阅《南湖晚报》、《少年儿童故事报》、《小学生时代》等刊物杂志,像学生介绍可读性较强的作品等,让他们感受课外知识的广、深及读书的迫切感。

(二)进行课内外链接阅读

充满智慧的课外阅读总不会脱离课内文本而孤立存在。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上《赤壁之战》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三国鼎立局面,同时辅以各人物性格及相关故事,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要《钓鱼与放虾》时则介绍《故乡》《少年闰土》等作品,鼓励学生走进鲁迅。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前置性、比较性、拓展性阅读,在联系中,对比下获取知识。

(三)创建大阅读学习型校园文化

阅读的还有一种大智慧,是创设阅读大情境。大阅读进校园,我校确定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古文观止》等校本教材,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校本课程。我校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设有《古诗长廊》,不断充实图书室、阅览室的藏书。学生诵读时间有保障,清晨,校园广播播送经典诗词,感受经典环境;中午“习字一刻钟”,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晚托设有“读书时间”,让学生在书海漫步。教师方面,努力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并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教育制度,在竞争中求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起始准备阶段(2005.9——2006.5)

1.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方法指导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开展研究探讨,整理读书策略,做好理论的积累。2.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手段,掌握全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读书现状及心理状态,由此筛选整理出小学生常用的一些具体阅读方法和喜爱的书籍,提炼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筛选、整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以此作为读书教学的基本内容。

3.编写校本教材及组织订阅小学生课外系列丛书。组织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并指导,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普遍兴趣点精选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读书交流会、名著述评、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积累感性材料。

课题实施阶段(2006.9——2007.9)

1、整理、总结出不同年龄段(低、中、高)适合小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需要每位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记录。)行动研究法展开研究,重点探索和研究开展课外读书指导、探讨有效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2、导读书方法开设读书指导课。(1)、开拓读书空间开设读物推荐课。(2)、提高读书品位开设阅读欣赏课。(3)、享受读书乐趣开设读书汇报课。

3、在全面展开活动的基础上,对各校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链接活动开展情况定期进行交流;对原始感性材料进行目标检测、分析、筛选、综合,及时调整,使活动有效开展,课题深入研究。

课题总结阶段(2007.10)

1、将研究结果运用于本校各年段,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基本掌握适用的读书策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对本学期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2、对本学期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3、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并在这一轮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六、课题研究人员 课题组长:汪丽芳 课题成员:马忠明

孙高峰

姚春

江飞

陈燕

通元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该课题负责人曾参加县级多项课题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组织能力。根据本课题目标,负责人有能力,有责任按阶段目标严格实施,并进行阶段总结,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2)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科研氛围浓厚。课题组成员在语文教学及课题研究方面都有较丰富的经验,同时课题组成员也都参与了“创建大阅读特色学校”的研究。课题组积极认真,坚持每两周进行一次研究讨论、反馈信息,修改计划、方案。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研究

实施方案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

275 字体: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浣江小学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堂教学,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国外

1、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2、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查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二)国内

1、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3、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4、我国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人们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向四十五钟要效益。但年复一年,收效不明显。原因何在?看法不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背诵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改;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

四、研究目标:

(一)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二)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五、研究内容: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在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突出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1、学生生活积累研究。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2、学生生活实践研究。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六、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五、六年级两班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建立课题框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五、六年级其它班级的学生和一——四年级的学生,使得课题起到连贯性、整体性,真正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七、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的主要负责人:郦天林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

1、翁善庆:负责课题的指导、监督课题的实施

2、赵国芳: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

2、郦天林: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3、许 惠: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课题方案的制定,并负责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4、吴孟儿、寿圆芳:负责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5、徐 令、吕建萍:负责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八、实施步骤:

(一)前期工作:(2003年4月——2003年8月)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

2、各负责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3、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4、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5、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6年6月)第一阶段:(2003年9月——2004年6月)

课内:仔细研究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明确该阶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确定分层、递进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数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这一道理。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对课外名作的阅读,学习写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2004年7月——2005年6月)

课内: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重在实实在在真正有所收获的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的分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课时,对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指导。

课外:由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多种活动,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获得,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

第三阶段:(2005年7月——2006年2月)

课内:由老师教转为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最大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和一定的理论建设。

课外: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自己的阅读、写作计划。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与

一、两项课外团体活动,并在语文的某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中期汇报(2005年10月)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三)成果总结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1、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学生写自己在这种生活化教学下的收获和体会;

4、制定课题延伸计划;

5、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2

目前农村的课外阅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课外阅读量明显不够。这表现在阅读数量少, 阅读质量低。由于地区差异, 经济因素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个人拥有的图书量极少。人均图书连五本都不到。如果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学生拿出来的几乎都是作文选。而且个别学生连作文选也没有。如果问:你看过哪些课外书?孩子们再三思忖后, 回答的几乎都是《白雪公主》、《小红帽》。学校图书室的书内容比较陈旧、数量偏少, 而且大部分是些童话故事, 儿童文学类的书几乎没有。

2.农村的课外阅读静悄悄。在多次家访中, 家长问我最多的是孩子考了多少分, 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一谈到让孩子多读些课外书, 家长却一脸严肃:书本上的还学不好, 再读课外书?那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钱!那买课外书的钱还不如买点练习题呢!学会书上的知识, 考出好成绩, 走出咱这土窝窝, 那才是我们的希望。可我明明看到他们要么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剧, 要么任由孩子乐此不疲地看着没完没了的动画片。课外阅读在农村的冷遇是谁之错?是谁之过?是谁之失?

3.农村课外阅读冷暖自知。时下, 我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而素质教育的确给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平台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其中, 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内涵、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是一个多好的渠道呀!但是, 农村的课外阅读却在繁华似锦的阅读中遇此尴尬。痛而无泪, 在贫瘠的精神夹缝中奄奄一息!

4.对于农村课外阅读的现状, 不少农村教师也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推动作用。作为教师我们深知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紧密联系, 深知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精髓, 可我们向学生真正推荐过哪些优秀的作品?我们自己又真正阅读过哪些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在推动课外阅读方面做过什么努力?有过什么积极的尝试呢?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诵读优秀诗文并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所以,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 要积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创设良好的阅读心理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教师承担的“教书育人”职责让自己无从埋怨, 无有退路, 所以利用课内阅读作为契机, 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有效性、时效性。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宜的拓展阅读, 延伸阅读的广度、深度、梯度。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深深感受阅读带给心灵的滋养是多么丰润。

其次,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延伸, 不是不分良莠的滥读、粗读。

作为教师一要本着课标的要求有选择地推荐适合学生心理、生理、审美的儿童读物;二要遵循阅读的教育性、趣味性、激励性、益智性、引导性的原则, 做到开卷有益;三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 向学生多推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勃兰总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就曾说“文学史是一种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灵魂的灵魂历史”。所以, 要珍视阅读的文学性, 遵循文学的规律去进行阅读指导。比如,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 可以推荐的有经典图画书———菲比·吉尔曼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孙幼军的童话《小猪唏哩呼噜》;而对二年级学生则推荐任溶溶著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迪米特尔·茵可夫写的被誉为“描写童心童趣的当代儿童文学经典之作”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而对三年级的学生则可推荐把复杂的科学知识用极简单的方式表现的乔安娜·柯尔著的《神奇校车》和梅子涵所著的蕴藏幽默的《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对于四年级学生, 可以推荐写出了很多阅读方法, 习作方法和为人做事的方法的由贝芙莉·克莱瑞著的《亲爱的汉修先生》和既是历史学家也是教育家的林汉达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对五年级的学生则去推荐我国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老象恩仇记》和比《鲁宾逊漂流记》更适合孩子阅读的由斯·奥台尔著的《蓝色的海豚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推荐如寓意深刻, 曾经感动了一代代孩子的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E.B怀特所著的《夏洛的网》和曹文轩著的《草房子》。这样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孩子的生理, 心理进行的有目的、分阶段、分层次的指导推荐阅读不仅使孩子们有了榜样的力量, 而且阅读不再盲目, 更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达到鲁迅在给颜黎民信中写到的“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了。”的读书境界, 博览群书, 而后自觉。

最后, 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相依相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庸》就提出了“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这里不仅指出了大量阅读, 广泛吸收各种信息, 而且体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广泛阅读带给人的终极影响。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说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 务先博观。”鲁迅也在《读书杂谈》中提出”爱看书的青年, 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在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闲暇, 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于本业毫不相干, 也要泛览。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 篇3

1 学生方面

(1)从兴趣来看,大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后,业余时间选择玩耍或看电视,有部分学生回家要帮家里干活,有条件的学生还要选择上网,选择读课外书籍的学生甚少。

(2)从动机来看,有部分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部分学生就无所谓,而有的甚认为会影响学习,耽搁时间,就连最基本的家庭作业都完不成,就更不用说看课外书了。

(3)从心里需求来看,确实有部分学生很喜欢读书,但没有书可读。作为农村的孩子又买不起书,图书室开放的时间较少,也不能满足学生读书的需求。

(4)当然影响学生课外阅读也有一些外部因素:如:学生功课太多,不知看什么书,没有书可读,或父母反对等。

2 家长方面 大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是有用的,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家长做的比较好,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便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而少部分家长则认为,课外阅读对孩子没什么明显的帮助,又加上孩子阅读能力不够强,只要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就不错了。甚至认为读课外书就是读闲书,没有用。这部分家长持不赞成的态度,直接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 教师方面 学生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困难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有关,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分析,学会理解。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理解能力,有了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就能顺利完成课外阅读。

根据以上存在的原因,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要使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的有实效,就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激发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好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新智,主动去了解,研究,逐步形成阅读的习惯。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学校,班级要营造学生好读书,想读书的氛围,教师要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要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阅读趣味。在图书室、阅览室、教室张贴激发人奋进的读书标语、名言警句、格言、挂图等,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书中自有成才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中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把孩子们带进书店、图书室、阅读室,让孩子们感受书海之浩瀚,让孩子们读自己喜欢的书,体验读书的乐趣,受到知识的熏陶,形成与书交友,从书中求知。另外教师还要发挥家庭的力量,帮助家长,使孩子们在家里拥有自己的图书库、小书桌,把书放在孩子随时可以看得到、拿得到的地方。鼓励家长与小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活动,共读一本书,共享阅读的快乐。

第二、以故事的形式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最喜欢故事,教师要有目的地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名人成才的故事,以及名人的读书经历及成就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给他们讲有趣或惊险或奇物,或令人感动的故事。把孩子们带进一个美妙的世界里,在享受奇妙的世界里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第三、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上完了《丑小鸭》,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学了《蝙蝠和雷达》,可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等。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组织学生参观书店,图书阅览室,让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吸引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第四、展示成果,巩固学生阅读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教师要为他们搭建展示他们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进一步巩固可课外阅读的兴趣。利用晨会、班会开展读书交流会,评选出最佳的读书能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类型的信息资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3.2 拓展书源,让学生有书可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效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必须让孩子有书可读,因此要开辟、拓展书源。

第一,要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履行借还手续,让学生随时能借到书籍,保证人手一册,随时更换,借还书的时间不能变,开通学生课外阅读第一渠道。

第二,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使家长明白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受益无穷,动员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书,选择健康的书,并能力所能及地引导孩子读书,开通学生课外阅读第二渠道。

第三,要建立班级图书角、书香角。统计班级学生中的图书、刊物、造册、登记,搞好管理,让学生相互传阅课外书,班级与班级相互传阅,实行课外图书资源共享,开通课外阅读第三渠道。

第四,寒暑假及节假日、双休日,布置、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阅读、收集对联、广告语,进商店、知店名,逛超市、知商品,把玩耍与大量识字相结合,把观察与积累相结合,把课外阅读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之成为学生课外阅读又一渠道。

第五,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推荐名家名篇、名著。向学生发放图书目录,供学生选购。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70首

3.3 保障时间,让孩子有充分读书的机会。农村孩子放学回家后,无书读,读书少,还有不少的孩子要帮助家长做家务,读书时间少,甚至没有时间读书。学校应根据农村实际,图书室、阅览室必须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借书的时间不能少,不能变,阅览室中午开放的时间不能少,不能变。每周的两节阅读课决不能被挤占;每周还要开设一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机会。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读书,合理利用时间读书,能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冲突,读书的兴趣不减退。

3.4 加强指导,让孩子学会读书。

3.4.1 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要有长打算、短安排。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名人名篇名著,教室内设计图书角,张贴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从网上找出一些课外资料贴在书香角或读书角内,让学生去看自己喜欢的书、去选健康有意义的书,去作计划,去作短安排。学期内计划读哪些书,近期安排读什么书,列一个课外读书计划安排表。有了计划安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3.4.2 指导学生会写课外阅读笔记。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对于积累收效甚微。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书中动笔圈圈、点点、画画、注注。摘抄书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并且要求学生保存自己的课外阅读笔记,珍惜自己的读书果实。一学期一学年,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不断积累,将是多少本、多少万字的课外阅读笔记呀!这样,学生头脑中装有多少词汇,多少语言文字?写作起来不愁没有词汇,没有语言材料了,避免语句干巴,内容枯燥了。

3.4.3 指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评价。教师应时常组织、引导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情况,交流心得体会。始终把读书交流摆在重要位置。应在教室内墙壁上,设计“课外阅读天地”,及时将记录真实、记录详细、记录优美的读书笔记张贴、悬挂在栏目园地里,交流自己的读书所获、所想。表扬先进,促进后进,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交流自己的不同看法,讨论、解决读书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读书后的疑惑、困惑,并相互进行评价,由此挖掘学生

3.5 开展活动,让孩子有足够的表现机会。学生阅读是有目的和对象的,如果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和对象,那么学生对阅读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我在学生当中开展一些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开展读书讲故事比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佳作欣赏会,小小作家作品展,人物评论会,诗文朗诵会,好的读书笔记展评,各种读书征文活动等。使学生有充分表现机会,读书兴趣更浓。

3.6 实施考评,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提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外阅读方面的要求,为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有效地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与“质”,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实行考评。每学期考评一次,先由学生自主考评(参照考评表),低学段学生由家长配合填写。然后由班级综合考评,学校颁发等级证书(附考评系列表)。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及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文时不再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将让农村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翱翔,给孩子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4

课 题 负 责 人邹安明 负责人所在单位 綦江县扶欢镇中心小学 填表日期2010年1月10日 重庆市綦江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制

一、课题提出

1、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已成为人们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识信息的最根本途径。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问题。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旨在促进人类重视阅读的传统,延续书籍文明。美国有关阅读教育进展的研究表明,学童在三年级结束前,还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 未来在学习其他各种学科时,也都会碰到困难,并且将来也很少有选择工作的好机会。对美国儿童阅读现状的严重担忧,是近年来美国总统发起“阅读活动”的主要原因。1996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起一场大规模“美国阅读挑战”运动,目的是在任期内使每个8岁的美国国民能拿起一本适当的书说:“我能完全靠自己读下它。”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且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提拨50亿美元的经费,还特别辅助阅读环境较差的弱势学生,希望在5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

2、现状

我国的一些学校领导、教师阅读意识的缺失,对阅读课程不够重视,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材料不够丰富,阅读教学效果不佳,阅读方法指导不力等问题严重存在。比如,江苏南京田家炳中学的崔志刚做了一项调查表明,只有31%的学生每天保持1到1.5个小时的阅读时间;2006年上海教育杂志在上海市19个区县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吃惊,65%的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仅占8%。在每天读书、读报情况的调查中,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读书、读报时间被大大压缩。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坚持读书、读报的班级占到总数的34%,一旦进入初中和高中,这个数字被压缩到14%和11%。经济发达地区如此,更不用说贫困山区了。而我校正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兴趣几乎为0,阅读的数量极少,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城区学生相差甚远,手中拥有的课外书籍也少之又少。

3、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总量低段不少于5万字、中段不少于40万字、高段不少于100万字)。”然而,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渠道,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素养的重任。其中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在不同信息、文本立意、视角的沟通和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两项工作。第一、懂得如何教学生阅读,即阅读教学方法;第二、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即培养学生阅读方法。这两方面,新《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阅读教学能力要求。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视的是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解读并把结果告诉给学生,以及教给学生一些应试阅读的技巧。为此,加强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这一课题研究,应是当前农村小学致力的方向。

4、意义与价值

结合重庆市和綦江县“语文阅读学习对重庆市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的实际,进一步拓展、创新,以语文学科为主渠道,通过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和触类旁通的迁移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深化课题研究。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阅读兴趣激发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对农村小学生普遍意义上的“阅读学习”都会有显着提高:课题的研究会解决农村小学生存在阅读兴趣缺失或不高的问题,探索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成绩,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我校研究的“激发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

1、激发。激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①刺激使兴奋;②使分子、原子等能量较低的状态变为能量较高的状态。为此,我们通过本研究,提出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活动,来产生对读书有浓厚而强烈的渴望和需求,从而产生出愿读、想读、会主动读的阅读兴趣,由兴趣的缺失或不高至较高的状态转变的过程。

2、阅读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是学生渴求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于漪在《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先导》(《于漪文集》第一卷)中说:“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对语文有兴趣、有感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对语文有兴趣、有感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不是天生成的,也不是天然产生的,而是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地、耐心地、细致地启发、诱导、培养。” 因此,阅读兴趣就是对读书有浓厚而强烈的渴望和需求的一种心理,从而产生出愿读、想读、会主动读的读书行为。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与实践,获取基础材料,分析探讨“激发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 对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影响,探索农村小学如何实施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解决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缺失或不高的问题,以便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聚焦问题,构建教育对策,总结提炼“激发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研究”的“语文阅读学习”模式,从而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可行性途径及解决办法。

3、通过研究与实践,使教师的科研能力及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得到切实有力的提高。

四、研究方法及原则

1、调查法,首先要设计科学可行的调查问卷,然后对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并辅以一定的指导完成问卷的作答,再回收问卷,最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形成调查结果。

2、文献法。查找资料,培训学习,使课题教师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理论的探讨,写出有关经验文章。

3、行动研究法。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活动,让师生在行动研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同时在整个研究调查过程中,始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通过多向阅读,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最终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目的。

2、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不仅重视学生语文学科的阅读,还要重视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整合、分析和总结阅读材料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道德和美好情感的熏陶。最终达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得到大幅度的扩大及加深。

3、建设性原则。农村小学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往往学生想看书却没有地方去看,想读书却没有好书读,因此,适合于学生学习资源和环境的建设,是学习型校园建设实现的基础,应当充分重视学习资源、改造资源和建设资源。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1、做好调查工作。组织教师认真编写调查问卷,分发到调查班级组织学生认真根据自身情况填写,及时回收问卷,并对问卷做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总结。

2、创设学生阅读的良好氛围。继续开展“2+3”项目,并不段丰富其内涵。把图书馆的建设更进一步完善,为学生有书读做保障。

3、积极争取县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尤其是教委、教科所的帮助,提高研究质量。

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课题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研究经费。

教师对该课题极感兴趣,认为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题组主研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意识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曾参与过一些小课题研究,积累了部分经验。

六、预期成果

(略)

公章

负责人签名: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5

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市级子课题

《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01057719528)

工作报告

开县明星小学 周作伦(执笔)

我校《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于2008年11月被重庆市教育学会2007年专项委托课题——“语文阅读学习对重庆市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总课题组列为市级子课题。该课题于2008年5月开始筹备,于2011年6月结束,历时三年,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三年来,在县教研室各位专家及总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课题组老师辛勤的工作,艰苦细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学生已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阅读兴趣明显浓厚了许多,语文阅读能力得到的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质量提高了,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现从以下几方面做具体汇报:

一、课题的确立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教会学生阅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知识日益更新的年代,掌握阅读方式,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0万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阅读学习仍不容乐观。据专家调查,我国65%以上的中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超过1小时,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仅占8%,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他们在课外阅读、阅读材料、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效果等方向存在很大不足。进一步探究学生阅读学习策略,从而促进阅读目标的达成就显得尤为紧迫。于是,我们在重庆市教育学会2007年专项委托课题——“语文阅读学习对重庆市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总课题组的指导下确定了《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这子课题进行实验探究。1

二、课题研究主要进程

1、构建研究组织

2008年5月,教科室召开教科室成员会议,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商讨并确定课题研究实验人员,确定实验范围。10月召开了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正式成立课题组,由黄学文副校长担任组长,由王道权、周作伦、余志明、刘兆奎、万值科同志担任主研人员,肖勇、王聪、韦晓萍、雷震、雷仁义、肖令清、雷丽担任参研人员,以全学区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课题实验很快拉开了序幕。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落实各自职责,同时由周作伦、黄学文、王道权共同修改和完善了课题实验方案,负责具体指导实验工作。

2、健全课题规章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确保实验的准确、科学,课题组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如《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课题小组学习制度》《课题组沟通汇报制度》《课题组负责人管理制度》、《课题负责人成果汇报、提交制度》等,通过制定各种制度,加强了课题研究的管理,规范了课题研究的程序,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严肃性,避免了课题研究的随意性。

3、明确实验方法

一是调查法:调查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是行动研究法:关注教师在实施阅读策略时的具体操作过程,不断总结完善阅读学习策略。

三是个案法:分析研究学生在实施阅读学习策略中取得的阅读学习成果包括学生阅读学习兴趣,阅读学习习惯及阅读学习能力。

四是经验总结法:对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边应用、边总结、边提高,分阶段对整个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反馈提炼,摸索出能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策略。

四、把握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10月):

我们首先构建了课题研究组织,确定实验教师和实验对象,并对课题实验人员进行了分工;组织学习了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材料,收集资料并相互通报信息;由周作伦起草撰写了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申请申报评审书;组织召开研究对象动员大会,让教师、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8年11月—2011年1月):

这阶段,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2008年11月16日,我们向全学区学生发放了1268份阅读学习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时间、阅读感受。从中了解阅读学习现状,掌握课题研究第一手资料,分析归纳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是召开课题组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现状的论证会,分析寻找解决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出路。

三是分析不同学段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教师实践和先进教育理论及本校已有研究成果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是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阅读学习环境,让研究的阅读学习策略在阅读实践中充分彰显其作用。1.在校园围墙上喷绘了古代成功人士奋发学习的成语故事如《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囊萤映雪》《闻鸡起舞》等,还有《三字经》《千字文》等,给学生的阅读学习以润物无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2.开僻了30米长的文化长廊,其中包含有阅读书报推荐栏——张贴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读书笔记,阅读成果展示栏——张贴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读后感、手抄报及优秀习作,这为学生展示阅读成功搭建了舞台。3.各班建立图书角,各班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积极捐献出来,供大家传阅读分享。班班图书进行互换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4.坚持开展每周一经典诵读,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大家集体组织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片断,朗朗书声在校园回荡,共同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5.每天利用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播放师生经典诵读、故事讲演。6.开展“读书学习小组”活动。各班学生自愿组建“读书学习小组”,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订计划、控制进度。要求每天中午保证最少半小时阅读,适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7.学校要求各班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或阅读交流课,师生一起共同交流阅读学习的方法或心得体会,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是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竞赛活动,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介绍阅读学习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间互相促进。1.每期举行了读书节活动,重点开展了经典诵读比赛、读书笔记比赛、讲故事比赛。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读书征文竞赛活动。

六是诚邀专家领导来校指导,让课题研究有序、有法、有效。所有领导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关怀,使我校课题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七是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首先,我们加强了阅读学习策略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探讨交流。其次,开展校际教研联谊活动。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认真上好教改实验课、观摩课,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在新坝村校、西林村校、复扬村校和临江镇小学举行的临江镇五小学教研联谊活动中,我校青年教师谭腾蛟、刘兆奎、周小平、肖令清上的阅读教学课充分发挥了学

生阅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得到参会老师的一致好评。再次,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围绕课题研究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市级、县级刊物上公开发表或获奖。

八是组织专题研究,探索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路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重点研究了各学段阅读学习策略。

九是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对学生成绩和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十是认真分析实验得失,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

这阶段我们进行了终端测试和统计分析,对课题资料分类组卷并撰写了实验工作报告、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取得成绩

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我校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在研究语文阅读学习这方面可谓沤心历血,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探究并教会了学生阅读的策略。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重点教会了学生十三种阅读学习方法。一是不求甚解法,二是目的阅读法,三是精思细琢法,四是填写读书卡法,五是读书摘记法,六是预测阅读法,七是猜测阅读法,八是推断阅读法,九是设问阅读法,十是推论阅读法,十一是概要策略,十二是注意标点符号,十三是快速阅读法。学生能熟练运用这些阅读学习方法熟读各种读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校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30个百分点。

二是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已养成。学生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已成为他们的嗜好。如今天,无论是在校园课余还是在社区家庭,到处见到的是学生手捧读物在津津有味地认真阅读。他们或独自在书房,边读边勾划边作读书笔记;或三三两两攀着肩簇拥在一起阅读课外书。

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三年来,由于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质量。学校有近90位同学的习作获《今日教育》科技小论文一、二、三等奖,先后有8名同学的习作获《中国精神颂》一、二、三等奖,重庆市阅读知识大赛有30人获一、二、三等奖,有800多学生参加《90后》读书征文,吴晓、夏维扬、李小夏等15名同学在学区组织的“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赛和“文明礼貌月”手抄报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生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学习习惯好、知识面广、想像丰富、学习质量好、发展后劲足,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四是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

五是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通过科研研究,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科研能力、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团结奋进、勤于思考、善于科研、敢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借助该课题研究,学校培养了多名县级骨干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其中,课题组成员肖勇、张海琴、雷登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迅速成长,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现已被县教委调到机关任职。课题研究的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的论文有90多篇。其中,王道权校长撰写的论文《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获全国优秀教研论文一等奖,并在国家级刊物《校长论坛》上公开发表;黄学文校长撰写的《挑优点多赞扬给孩子的灵魂充电》在县教育学会主编的《教学一线》上公开发表;周作伦老师撰写的《一句话影响一生》在《今日教育》上公开发表。王道权、黄学文、周作伦、曾庆、肖勇、韦晓萍、周小平、胡永宏、肖世敏、刘兆奎、张海琴、李元翠、万值科、肖世敏、王军、付小平等老师撰写的论文分获国家级、市、县一、二、三等奖。

六是以课题实验为依托,出版了三期《明星校苑》,四本文集(《学生习作集》、《课题实验研究课、汇报课、观摩课教案集》、《课题实验论文集》、《课题实验案例分析集》,撰写了《“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实施方案》、《“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工作总结》、《“农村小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6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近两年时间的课题实验,我们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开展情况,指出普遍存在问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方法。

3、探讨适合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途径、方法,为今后广泛深入的研究提供某些基本思路或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结合农村小学实际,为了让课题研究更有实效,我们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并选择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认真开展了研究工作:

(一)研究内容:、创造条件,解决书源,为学生阅读提供可能,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为学生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品质。、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在研究实践中掌握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4、以阅读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纠错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研究方法及手段

1、文献法。本课题研究将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为有关儿童阅读、儿童阅读的心理过程、儿童阅读能力测评、阅读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等文献资料。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具体的了解目前教师阅读教学、儿童阅读中的矛盾、困惑及忧虑等,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及境遇,以便使研究更具针对性

3、行动研究法。将儿童阅读 与研究结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升儿童 阅读。个案法。注意研究儿童个体阅读 的发展现状,运用典型解剖的方法,抽取其中的经验与原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撑。1、根据学校研究方案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初步

把握课题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做好课题的设计申报工作。

2、学课标、学理论、并修订完善方案,开题论证,启动实验。

3、进行实验调查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非建制镇农村学校,条件不及大城市优越。近几年来,我校一直以书法教学为龙头,打造“瀚墨飘香”的校园、“书香”校园。学校领导一贯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一直提倡开展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我在班上做了一项调查分析:首先,从阅读的内容来看,发现许多学生喜欢看卡通、漫画,如《蜡笔小新》等,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刊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另外,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其次,从阅读时间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阅读的时间不足30分钟。总的来说,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阅读能力。究其原因:

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一切围绕考试转,功利化的阅读教学目标指向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难以接触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优秀读物;

二、是目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偏重,学生手中多以各种作文及练习册为主,可供小学生独立支配进行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

三、是电视媒体,网络对儿童的文本阅读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深受学生喜爱的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很难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四、是留守儿童、外地学生占了全班人数的一半多,学生阅读习惯,自觉性不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形势日益严峻,人人都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发展能力,加强修养,才能与时俱进,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最基本的能力,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小学理当担负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责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高尔基说:“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歌德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

如何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呢?如何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则是当前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学期我学校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对阅览室进行了全面整改,添加了许多阅读书籍,不仅开放了学生的阅览室,而且给学生开辟了一块专门对学生开放的阅览小天地,学生可以坐在石凳上看书;也可以席地而坐阅读;还可以大伙儿聚集在一块儿浏览。给学生们创设一片良好的读书环境,有系统地开展阅读活动,促进学生成为爱读书,会读书,有能力,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二、课题的界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强烈而浓厚的兴趣,被书中丰富多彩、瑰丽多姿的世界所吸引,阅读的欲望才能被激发出来,心灵深处才会产生对知识的渴求。

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趣、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而阅读习惯主要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在爱读书,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的基础上学会多种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

三、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

1、系统性原则: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它由阅读的认识、阅读的态度、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活动构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必须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网络中进行,具有阶梯性和延续性,以点带面,把要求逐步提升,学生才能保持阅读的兴趣。

2、主体性原则:阅读习惯其实是一种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越能克服个人的各种不安定情绪和惰性。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才会主动参与活动,提高兴趣,主动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实践性原则: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活动中,使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得以重现和强化,阅读习惯才能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形成。同时,学生也能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扩阔知识面,建立自信和紧密合作的处事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及接触外界的机会,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4、个性化原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倾向。要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的习惯,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在不断的探索中,培养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阅读技能,同时,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这样才能真正摆脱一味求大同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活动,培养小学生读书、爱书的好习惯,让他们今后的成长及终身学习提供文化底蕴和发展后劲。

2、通过研究活动,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学生知识的更新、思维的活跃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并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3、通过研究活动,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亲自经历知识研究过程,获得情感和学习的体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探索者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阅读资源共享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用阅读引领成长”,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为师生精神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使阅读成为师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用阅读让“学生的精神亮丽起来”,用洋溢的书香感染今天和明天的人们。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以课题小组为基础,全方位开展读书活动。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立体式开展读书活动。

3、以读书小组为主阵地,开展读书活动。

4、以家庭读书活动为依托,多层次开展读书活动。

5、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多方面开展读书活动。

为更有效实现目标,我们将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研究:

1、调查问卷法:针对已有的阅读基础,在教师、学生、家长中开展“学生有哪些不良的习惯”、“阅读中应培养哪些阅读习惯”专题调查。

2、行动研究法:关注教师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的操作策略,关注教师的具体阅读指导行为。

3、榜样激励法:利用伟人、科学家、英模、创业先锋等刻苦学习,博古通今,掌握本领报效祖国的事迹激励少年儿童,有助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4、观察记录法:帮助学生设立读书记录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和阅读内容,对学生阅读情况跟踪观察。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07年10月——2008年1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文献探讨,有关资料和设备的准备。

2、第二阶段:教学实验研究(2008年2月——2009年5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2)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进展情况。

(4)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3、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09年6月——2009年9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汇编论文集。

(4)观摩活动。

六、成果形式

1、优秀活动设计汇编

2、优秀研究论文

3、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价值

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面较为狭窄,主要是漫画书和儿童故事书及学习辅助类书籍较多,内容比较单一。

2、阅读方式单一,主要以书面阅读为主。

3、阅读量少,许多学生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小学生的自我发展,而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力求使读书从知识积累过程转变为科学的研究过程,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小学生中有必要开展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的研究。

我们的课题就是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根据我校的现有资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从学科教学、阅读课及日常学习中抓起,重视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展“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是符合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八、课题组成员

组长: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日渐凸显, 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和感悟三个方面构成的,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原因

从近期我校对周边学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抽样调查统计中显示, 感到不爱读书的占52.4%, 主要原因是对课文阅读重要性 (阅读价值) 的认识不足, 自助阅读的兴趣不浓, 认为对学习帮助不大, 甚至认为阅读会浪费时间, 影响成绩等;感到没有好书读的占31%, 主要原因是师长指导不到位, 学生搞不清读什么样的书合适, 该如何读;或经济所限, 购书不多;或家长不支持, 很少去书店, 要么以教辅资料单一替代, 图书种类和数量的单一和匮乏, 这些因素也无疑会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感到没有时间读书的占16.6%, 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重、家务农活忙, 或贪玩、沉迷看电视或玩游戏等因素所致。总之, 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纵观分析,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两方面。

心理表现为:首先, 好奇心理。学生阅读到趣人趣事, 获得了新鲜感和满足感, 逐渐对阅读产生兴趣, 但这种阅读缺乏目标和计划, 随意性很强。其次, 被逼心理。有些家长和老师出于某种功利欲望或任务指标, 不结合实际, 强逼孩子大量地读书、做笔记、写心得等, 这种缺乏内在动力的阅读, 会造成一些学生厌倦读书。再次, 随众心理。大多数学生喜欢跟着别人阅读, 这种阅读可能会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但在内容种类方面易陷入单一。

行为表现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方面。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家庭由于经济落后, 家长文化程度偏低, 不重视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和熏陶, 有部分家长不了解孩子阅读哪类书籍有益, 局限于购买教辅资料, 曲解“阅读”内涵, 造成学生阅读内容浅显, 知识面窄, 写作时词语贫乏的现象。学校方面存在个别教师应付阅读作业任务, 以检查、家长签字等方式逼迫学生阅读, 让学生厌读, 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目标取向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 驱使教师以考定教定学, 课外阅读也脱离不开应试圈, 阅读之美无从谈起;部分语文教师习惯以讲代读, 方法简单, 限制了学生课外阅读时间, 丧失了课外阅读的沃土, 使学生思维发展与课外阅读无法同步发展。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 点燃阅读兴趣, 拓展学生知识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读书的喜爱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成效, 所以要点燃兴趣, 认真培养阅读习惯。

1.通过读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 设立班级图书角, 鼓励阅读, 对读书要求具体化, 如读书的时间规定、量化的要求、读后检测反馈等。课内外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如开展课前三分钟“我当主持人”常规活动, 也可开展专题性的活动, 如举办诗歌朗诵会, 童话故事会, 演讲会等;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 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 如阅读心得, 读书笔记评展, 文摘手抄报评比等, 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名人效应, 榜样引领

根据小学生敬仰伟人名家之心理特点, 介绍如毛泽东、鲁迅、叶圣陶、老舍、冰心等名人读书的故事, 帮助学生领悟到他们之所以能有伟大的成就关键在于博览群书, 汲取养料, 从而萌发阅读的内在动力。

3.故事抖料, 巧设悬念

抓住小学生都爱听故事的特点, 讲到精彩之处及时“抖包袱”, 设悬念, 在学生迫切知道结果, 欲先睹为快之时推荐相关读物, 这样让学生在享受奇妙故事情节的同时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 继而主动要求阅读, 非常有效。

4.营造家庭阅读环境及氛围

利用家访和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学校的阅读规划, 建议家长为学生设立家庭图书角, 农活繁重的家庭尽可能给孩子留有一定的阅读时间, 有能力的父母可坚持做“亲子阅读”, 让学生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积累语言, 亲近母语, 陶冶情操。

(二) 悉心指导,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选择内容健康、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人的精力有限, 但书籍却浩如烟海, 加之小学生分辨力较差, 良莠难分。只有指导到位, 让学生学会甄别, 课外阅读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古人云:“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的本领。”老师要关注和指导, 谨防不良读物贻害孩子,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 分阶段推荐和购置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学校可拟定阅读书目供家校参考。

2.学会精读和略读

对于文质兼美的重点范文, 要指导学生阅读时字斟句酌抓精要, 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对于略读文章, 旨在培养“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要学会在浏览中集中注意力, 有目的地扫视, 获取信息。

3.学会善思

唯有善思才能读而有得。如果疏于思考, 懒于钻研, 则不会有创造, 只会抄袭和机械模仿。

4.做好摘记

摘记不求千篇一律, 应形式多样。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警句格言、心得体会等均可摘记, 并能与同学分享, 长期坚持, 获益匪浅是不言自明的。

总之,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积淀智慧, 增长见识, 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特点, 加强指导, 关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 进而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课外阅读习惯, 感受快乐, 收获成功。

摘要:小学生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意义重大。通过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研究, 寻求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 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阅读的有关要求。试从小学生课外阅读角度出发, 分析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指导课外阅读的策略, 以期抛砖引玉, 达到对新课改下学生课外阅读有所裨益的功效。

推进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开展的策略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图书资源;阅读活动

在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正如人们所见,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构建图书馆或者举办有关阅读的活动,这也表明人们认识到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这一切似乎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实行。农村学校在开展课外阅读的方面面临着更多也更困难的问题,接下来就我们农村学校开展课外阅读的现状及有关策略进行探究。

一、农村小学开展课外阅读的问题

(一)资源的缺乏

资源的缺乏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校图书资源缺乏,近几年来,我们蕉岭县通过“创建教育强县”“教育均衡化发展”“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学校图书资源已经得到了改善。但是我相信仍然会有一些地方经济贫乏,导致了当地学校教学资源的缺乏;学校教学资源缺乏,就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条件。另一个方面则是家庭图书资源的缺乏,毫无疑问,这也是和经济条件有关系的。因此,对于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家庭和所在地方的经济条件是重要影响因素。

(二)时间的缺乏

现在农村的大部分家庭都实现了电器化,父母都出外打工,因此,许多学生一放学回家,首要的任务就是找同学玩,把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更别说课外阅读了。就算是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家庭,在许多农村学生的眼中,用在课外阅读的时间还不如下地干活来“体恤”父母,所以即便有时间,许多学生也不会将其用来进行课外阅读。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学生即便有能力去购买图书,也不进行课外阅读。

(三)家庭理念的缺乏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农村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学生的父母为了养活一家人外出打工,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学生大多数时间只能和爷爷奶奶相处。从事实来说,现在的老年人因为以前的政治原因或者家庭原因,受教育程度较低,不能给学生提供好的阅读环境。提到课外阅读,家长就只能想到奥数,借助英语、学习工具书或者十分常见的各种优秀作文合集。但是,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的课外阅读知识非常广泛,古今中外的名著、小说,当代文学家的散文等,都是学生可以涉猎的书籍。

二、推进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措施

(一)利用好图书资源

现在很多的学校都已经有完善的图书资源设施设备,如学校图书室、电子图书阅览室等,条件不好的学校也可以构建班级图书角,甚至是让学生实现家庭图书资源共享,是同学之间相互借阅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时间去读书。

(二)端正学生的态度

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教师都应该端正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态度,不能让他们认为课外阅读是一件浪费时间或者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要让他们认知到课外阅读能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课内外的知识,能提升他们的气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在对类似课文进行学习时,阅读过《童年》这本书的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体会,学到更深刻的知识,进而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布置相应需要阅读的书籍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写出读后感并组织分享活动。同时,《绿山墙的安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也是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的课外书籍。

(三)组织有关的阅读活动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主要是采取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的教学模式。许多学校每年都会举行许多阅读活动,举行一次阅读活动,不需要大费周章地进行宣传,针对农村学校的特殊条件,教师可以采取特殊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一间教室里,将所有的学生集中起来,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所喜爱的书籍并给出相应的介绍,在所有人介绍完之后,学生凭借自己的喜好和他人进行书籍的交换,一段时间过后,再次开展此项活动进行循环,这样使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来阅读更多的书籍。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阅读记录卡、课外阅讀知识手抄报等成果展示、课外阅读交流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总之,在阅读越来越深入我们生活领域的时代,小学生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开展课外阅读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但是推进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让所有学生畅游在书籍的海洋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林捷.浅谈农村小学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J].教师,2015(34).

上一篇: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下一篇:北京二中初中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