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2024-05-31

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共12篇)

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篇1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一个人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如果说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导“精读”的话,那么课外阅读则是“博览”。吕叔湘先生说,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而广泛的阅读。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推荐课外读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什么人,无论干什么,只要有了兴趣,就会轻松愉快、信心百倍地把它干好。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来说,有兴趣的人,一头钻进去,就会不可收拾,甚至百读不厌。他会把读书当作休息,当作娱乐,当作吃饭。因此,要达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个目标,首先就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

1. 结合语文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同学们被课文里的情景所陶醉,此时可向他们介绍安徒生,推荐《安徒生童话》,引导他们去阅读。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讲到诸葛亮如何上识天文、下识地理,如何神机妙算时,可以谈谈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突出表现的一些具体事例,讲到精彩之处时有意识打住,以引起学生极想知道事情发展的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通过这种形式的引导,学生会极大地激发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当然,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知有关书籍的内容,而且要能说出对这些书籍的感受,这样的引导才会游刃有余。这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2. 讲述读物的梗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于那些长篇文学名著,学生不太了解,老师可以讲述该名著的梗概,让学生有所了解。正当他们欲想了解全书内容之时,老师应顺水推舟,向他们推荐此书。如四大名著,只要老师讲一大名著的其中一个小故事,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此时,老师再向他们推荐四大名著,就会事半功倍。

3. 朗诵读物的精彩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于那些有名的诗歌散文,老师可以摘取其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朗读或朗诵,让学生共同欣赏。当学生听得垂涎三尺时,再向他们介绍或推荐诗歌或散文集。

4. 利用电影或电视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特别喜欢看电影或电视剧。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大部分电影和电视剧都是由小说改编的,小说的内容原汁原味,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当学生迫不及待想地看看时,再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

5. 讲课外读物的开头或结尾,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那些篇幅较长的童话、寓言和故事,老师可以向学生讲一讲它们有趣的开头或结尾的情节。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想继续听下去时,老师可戛然而止,向他们介绍和推荐刚才所讲的课外读物或读本的题目。

6. 用名人名言、人生格言和警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那些充满哲理的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中一位名人和他的名言、人生格言及警句,让学生学习和欣赏。同时,向他们介绍这些名人名言、人生格言出自哪篇文章或哪本书,从而向他们介绍推荐哪篇文章或哪本书。

7. 用科普科幻故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那些神话般的科普科幻读物,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其中一两个精彩的故事,让学生欣赏。当学生很想再听的时候,老师可以向他们推荐那些科普科幻读物,让他们自己去攻读。

8. 结合某人的成长经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古今中外,有不少自学成长的名人,即靠课外阅读成长的名人。老师可以向他们介绍这些名人自学成长的历史轨迹,也可以向他们介绍本校在课外阅读方面富有成效的师生事迹,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增强兴趣。

9. 现身说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是教师可以谈自己怎样读课外及读了哪本课外读物后的收获;二是请本班课外阅读尝到甜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读后感或体会。通过这些现身说法,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激发兴趣,从而向他们推荐有关课外读物。

二、教给方式方法,正确指导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只有深厚的兴趣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正确指导他们的课外阅读。

1. 教给学生阅读符号,指导学生阅读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做上各种阅读符号、记号和批注。如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用“?”划出;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可用“?”划出;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可用“▲▲▲”标出,等等。在课外阅读时如遇到疑问或有什么体会、想法等,都可以随时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旁边空白处写上批注,做上记号,待一篇文章或一个章节读完后再细读研究。

2. 教给学生摘录优美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写心得体会或读后感。

在课外阅读时,读到自己认为是优美的词句、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时,应把它摘录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每人备一本优美词句摘录本或读书摘录卡,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自己独特的感受、体会写下来,即使只是一点一滴,也是好的做法。在阅读的基础上,还可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如续写、扩写、改写,等等。

3. 指导学生学会讲述课外读物内容,与人分享课外读物中的信息、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等。

教师可指导学生召开故事会,让学生把读物中的故事情节、说明的道理讲述给别人听,一方面使自己加深对读物中的理解,另一方面与别人共同分享课外读物中的各种信息,从而增强情感熏陶,丰富思想启迪,提高审美乐趣等。

4. 指导学生学会评判课外读物,学会写读书评论。

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会对课外读物进行评判的本领,从中知道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个地方写得不好,为什么,并学会批判地吸收课外读物中的精华,剔除糟粕。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写读书评论,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5. 教给学生各种阅读方式,正确指导学生课外读物的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

结合语文教学,使学生明白,对不同的课外读物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如诗歌、散文宜朗读;小说、故事宜默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报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可以用探求性略读,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还可以采用品位性的精读,即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

6. 请家长陪读,指导、督促孩子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里进行,因而家长的陪读,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有着引导、指导、督促的重要作用。所谓陪读,就是在孩子课外阅读时,家长也在一旁阅读书报。这样,孩子好像有了伴,就会更有兴趣。如遇到难题可以询问家长,有了体会可以与家长互相交流,得到更多的收获。实践证明,在亲情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学会阅读,爱上阅读,还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语言和交际能力。

三、进行阅读评价,促进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课外阅读的评价也应如此。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建立学生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1. 提出课外阅读要求,具体安排课外阅读。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和本年段目标对学生提出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指导和安排学生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书刊,并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

2. 精心设计课外阅读卡片,建立课外阅读登记本。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老师可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设计课外阅读卡片或建立学生课外阅读登记本,来帮助评价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3. 阶段评议反思,进行小结奖励。

一个月或半个学期可进行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阶段性的小结、评论和反思。一是每位学生汇报自己一阶段来课外阅读的情况和收获;二是展览学生课外阅读卡片和课外阅读登记本等阅读成果;三是评选课外阅读积极分子,进行适当的奖励;四是看看别人,对照自己,思考如何改进课外阅读的方法。

4. 开展朗读或朗诵比赛,出版课外阅读专刊。

每年可举行一两次学生课外朗读或朗诵比赛。班级的黑板报、学习园地、风采栏等媒体,可定期举办课外阅读专栏,以此来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5. 举办课外阅读交流会。

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体会或感想,讲讲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或收获,以此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通过以上各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学生能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改进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篇2

二郎坝镇二郎坝小学 杜春艳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以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量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很多尝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授予方法,使学生会阅读

我们知道在学生课外阅读中学生只有读懂了读通了,才能和文本达成默契,才能对阅读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我以课内带课外,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上的学习,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1)读读内容,知其概要。

(2)查碰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3)划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划线。

(4)摘摘抄好词佳句。

(5)想读后思考所得所感。

(6)记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

同时又归纳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课外阅读方法:

(1)精读法。在一段时间内,选择几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都比较完美的作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把它们读熟读透。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到读音、标点符号,都要弄懂弄通弄透。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

(2)浏览法。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广开眼界,必须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法。有的文章,是属资料性的,只翻一翻,知道大概内容就行;有的文章,虽然重要,但目前对于自己还不急需,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一看,记下一个纲目和出处即可。浏览,重在广博,拓宽知识面。

(3)跳读法。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有选择地读,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跳读,重在“为我所用”,又保证读的数量。此外,还有快速读法、做卡片读法等。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学生就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这几种方式逐渐使学生学会了接受。只有会读书了,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

二、推荐好书,使学生多读

老师一定要替学生挑选些与学生年龄和兴趣相称的有益的书籍。一般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该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让他们读;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其思

维已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拥有一本好书就像拥有了一位好朋友,我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引导他们有选择地读好书。怎样的书才是有价值的书呢?“新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这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指明了方向。

1、由课文延伸。在教材里,有很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或是从名著中节选的,这些经典的著作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好材料。比如《美猴王》就节选自《西游记》,《渔夫的故事》就选自《一千零一夜》。我在学习课文时,把课文内容相关联的前后内容给学生做简要介绍,激发学生想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然后向学生推荐读整本书籍。

2、由《日积月累》延伸。在每个单元的《日积月累》学习中,经常会有一些名人名言,好词好句等,我引导学生读名言,读名人著作。比如读到“只有为别人而活着,生命才有价值”。可以问学生:你知道哪些人物具有这种品质?然后推荐他们读雷峰、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人物的书籍和介绍他们的故事。

3、结合节日推荐书目。我在传统节日的时候给学生推荐好书,比如:母亲节时可以推荐《捣蛋鬼日记》、《不对母亲开炮》等文章。“三八节”推荐《花木兰》等。这样也能不断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三、开展活动,使学生悦读

1、通过班队会、晨会给阅读搭建平台。通过在班队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故事大王比赛、诗歌朗诵会、课外阅读摘抄本评比赛等,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另外,我们学校的“十分钟晨读”活动也开展得很好。学生在每天的晨读中进行课外阅读交流、如好词好句大家读、我的好书分给你等活动也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了课外阅读量。

2、各项竞赛活动。学校可以开展手抄报展示、演讲比赛、故事比赛等,班级可以建立阅读评比台,促进学生阅读。

3、建立图书角。班级的图书角能解决家庭藏书不多的学生书源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无论是读物的数量和质量都要适宜,我尝试着在班级建立“读书角”。“读书角”可以相互传阅书籍,实现资源共享。

四、培养习惯,使学生爱读

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了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

2.训练阅读时用脑的习惯。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为: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

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3.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开设大阅读课,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进行阅读,阅读时我及时的点拨、引导,提高阅读的效率。

4.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指导阅读上我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教师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端正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卷有益,只要学生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四、家长协助,使学生久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终身受益。如果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读书,会营造一个书香的家庭氛围。因此,要和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请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课外阅读工作。班级可搞一些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如亲子读书经验交流等。这样,做到家庭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为孩子搭建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我与学生共同努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类型 指导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类型

1.积累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在小学语文阶段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阅读任务是积累,这里的积累主要包括积累词语、词汇和句式,或者是文章中的一些常用修辞、写作方法等。积累性阅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如果小学生把积累阅读做到位,那么他们以后的阅读或写作能力都会提高一个层次。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积累性阅读。

2.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小学生的年纪小,接触的新事物少,因此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就必须让他们多阅读。在小学阶段虽然有自然科学等科目,但是离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很远,为了让学生提升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一些理解性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充实自己。

3.鉴赏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欣赏,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美文的篇章是比较少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词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评价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甄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阅读一些评价性阅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像课外阅读《三个小金人》就是评价性阅读,它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因此,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5.消遣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主要是一种休息方式,它能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这类文章的时间和机会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更不会阅读这些,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比较弱的。所以,这类阅读比较适合成年,他们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可以缓解压力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1.以身示范法。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课下教师一般没有陪伴学生读书的时间,但是可以选择一些课上时间完成,比如可以和学生一起看书,就是静静地看书,彼此不打扰。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就可以现场给予指导,如果学生的阅读比较顺畅就应该指导学生记录一些关键性的内容。只有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阅读、爱上课外阅读。

2.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法主要是让学生积累。在读书笔记法中学生有三方面的内容要积累:一是积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指向理解性阅读材料,对于这类文章学生们记住主要的内容即可;二是积累优美的篇章、词句。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都比较弱,但是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而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阅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三是要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常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确实是这样的,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如果看过一些文章而不写一写自己的心得,那么文章就白读了。

其实,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读书,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制作读书卡,从而规范学生的读书行为。我们举个例子看看读书卡的制作和应用。

有了这样一张读书卡,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可以有目的地阅读、记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尝试。

3.阅读指导法。学习内容都是有法可循的,同样,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是这样的。到了六年级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逐渐增加了一些议论性文章,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阅读起来感觉很吃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时,首先要追根寻“理”。因为议论文的阅读着重点在于透过这个表面现象,探寻作者的真正意图,即作者从这个内容中引发出怎样的思考,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找到这个“理”,其次要延展悟“理”。要找寻到文章的“理”,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将思绪从文本中延展开去,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积极思考汇总,加深对“理”的认识和感悟,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感受,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才能抓住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

4.读书活动法。为了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师应该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很多,比如读书演讲、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板报展示、读书竞赛等。在课堂上,我常用的方法是故事法和朗读比赛,因为这两种方式容易控制,学生也容易完成。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外阅读的成果,还拓宽了视野,真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刘志超.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1.

[2]李丽.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篇4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出了量化的要求——“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出的, 具有前瞻性。对于城市的小学生来说或许并不困难, 但农村小学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缺少读书氛围, 要完成这一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1. 经费紧张, 缺少阅读场所

由于客观条件极其有限, 农村的学校即使有了图书室, 也因师资短缺, 而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 图书室也只是形同虚设。

2. 阅读意识不强, 缺少课外读物

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 语文课的内容仅局限于语文书和语文课堂教学, 因此一般都没有为孩子准备足够的课外读物,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 在课外阅读中可以使学生汲取知识、学会做人。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的教师来说, 指导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 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面对阅读意识不强、缺少读物的农村小学生来说, 如何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指导阅读方法, 使他们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学会读书方法, 是摆在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 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把语文的定义仅仅局限于课文的学习, 实际上, 语文是个大课堂、大舞台, 只有在课外阅读的海洋里才能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作为教师, 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平时结合课堂教学, 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文章里这些优美的词句是从哪儿来的?都是作者从课外书上学来的, 你想不想成为一个可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人?一本书教给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课外书里的知识是无限的, 犹如浩瀚的大海, 只要你勇于探索, 就可以享受书海的无穷乐趣。

2. 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 小学生由于爱玩、爱动等特点, 知、情、意、行协调统一的能力较弱, 他们或许在课上老师因势利导的讲解中能够懂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但却未必能够做到, 因此, 教师就有必要安排时间集中阅读, 可以利用早自习、午休、或每周的课外小组时间进行阅读指导, 保证阅读时间是提高阅读效果和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3. 引发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更需要这位“良师益友”, 怎样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结合课堂教学和班队活动。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最好的范文,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读,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体味感情, 在读中发现问题, 开动脑筋。如学习人教版第十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和《迷人的张家界》时, 就可以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有关反映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等方面的资料, 然后开展一次“周游祖国大好河山”的班队活动, 让学生自己做“小导游”, 把自己阅读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们看, 这样的课外阅读目的明确, 使学生的阅读成果受到表扬和鼓励, 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另外, 召开“成语故事会”、古今中外的人读书成长的故事讲读会、阅读交流会及精彩文章朗诵会等活动, 可以设置一些奖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课外阅读由最初的是一种负担变成乐趣, 到最后变成一种自发性的行为, 直至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4. 指导学生摘录, 重视知识迁移

对于一些比较精彩的词句、篇章, 人们总是会一遍一遍地读, 反复揣摩, 用笔摘录, 小学生也是如此, 摘录是指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外阅读的好方法, 学生做摘录之前, 必定经过自己的思考, 把自己感兴趣的、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 那么这样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消化吸收。

但是要进行摘录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选择性,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精心指导, 要培养学生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更会让人终生受益。摘录是阅读的一个方面, “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精彩词句摘录后要试着运用, 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讲解、练笔的机会, 让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 一场春雨、一场雪、一片树林、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练笔的素材, 常写常练, 把阅读和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5. 鼓励学生持之以恒,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

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良好的阅读能力更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它的长期性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和辅导, 持之以恒, 才能有成效。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 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 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为教学任务紧张而被忽视, 这绝不是在浪费时间, 相反, 是对语文教学最有力的促进。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阅读习惯是将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习惯, 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小学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因时、因地制宜搞好课外阅读指导。

摘要:农村小学校由于地处偏远, 资源有限, 因此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笔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了一些做法, 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篇5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获取信息。阅读便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尽管当前获取信息的渠道形式多样而且速度相当惊人,但是据统计当前各种信息约有85%来源于图书文献。这足以表明阅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相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更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的方法。语文教育学家吕淑湘在回答别人问他是怎样成功时说过:他的成功课内知识占30%,课外知识占70%。这充分说明学习语文的全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和课外。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关于课外阅读曾经有人说过:“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是有缺陷的,其源泉应源于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外活动教学时应把课外阅读列为主要内容之一,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课堂上得到的课外知识少,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得多,而要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知识的积累,就必须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外阅读推崇备至,他曾说过: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一书中不下百次谈到了阅读,他认为那种只会死读教科书不会真正阅读的人,是“不善于思维”的人,是将“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并由此“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的“命运不值得羡慕的”人。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文人也曾对阅读的价值给予一定的肯定:朱熹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也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可见:阅读具有获取知识、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具有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使小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以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和需要的意义。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的发展的重要性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课外阅读可以娱乐身心,满足需要

课内阅读和教学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以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必须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范围相当广,如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其身心将受到一次大的洗礼,心情自然会愉快,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又娱乐身心,何乐而不为呢。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小学生发展个性 扩大孩子的课外阅读面可以使孩子的个性健康、顺利地发展,阅读好的书刊、作品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思想情操,提升一个人的素养和修养,开阔一个人的视野,塑造一个人的个性,使人的心理品质比较健全。而整天埋于题海,不关心世事的孩子其个性往往比较忧郁、孤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学会因材施教,扩充孩子的课外阅读量,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独特的个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

大多数学生都会在自己心中树立一个英雄形象或学习的榜样,而老师、科学家、军人、医生、工程师等这些崇高的职业人士往往会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或崇拜喜欢的对象,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通过阅读各类书籍认识的,学生在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并积极地履行到自身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上。

(四)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课内阅读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获取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相当明显,但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辅助,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都不会收到明显的成效,甚至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要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的熟练技巧,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更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写作中,语文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一样:“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的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五)课外阅读有利于各科的学习

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多正面影响。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学生会将自己从课外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们从课内书籍中所获得的知识中去,融会贯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使知识更加牢固。这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起到了极好的互助作用。

(六)课外阅读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们的智力背景,书读的越多,知识面就会更开阔。同时会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头脑,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更具有灵活性。在遇到问题思考时不会特别费力,他们会从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财富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比其他孩子多样。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这条途径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思维也相对灵活起来,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来源。

(七)课外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了条件

浅议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篇6

一、利用绘本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绘本图文并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阅读绘本所给予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我介绍的第一本绘本是《逃家小兔》,这是一本非常温馨的,充满母爱的书。在母亲节这天介绍给了孩子们,引导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小兔为什么要离开家?”“小兔是怎样离开家的?”……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随着小兔的幻想开始了阅读的征程。在阅读结束后,我让学生听了一首张艾嘉的《心甘情愿》,当歌曲最后一句“妈妈,想你,爱你!”由一个稚嫩的声音喊出来时,我们班级的这些孩子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喊了出来。

二、利用课本资源,加强阅读引导

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借兴趣毫无目的地去茫茫的课外书海中“潇洒走一回”,对学生的阅读没有一点帮助。低年级学生对课外书的选择还不成熟,我在教学优秀课文时,就适时地介绍给学生与之有关的课外读物。这样在阅读时,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和迁移,做到“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形成课内外的互补。

三、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学校的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在阅读《木偶奇遇记》时,我选择了和学生一起共读,在朗读时,一边绘声绘色地读出文章的内容,一边对一些词语做出解释,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的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积累下来为以后的写作文做好了语言积累的准备。让孩子们学会阅读的方法远远比他读了几本书更加重要。

四、利用多元评价,激励学生阅读

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打“持久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会不定时地问问他们“现在在读什么书?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或讲故事比赛……我在这些活动中,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评价,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思考与摸索,有很多地方还不够成熟。但只要我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的。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探微 篇7

一、强化资源评价,在悦纳感知中上好读前导读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该从阅读之初开始。教师借助导读课引领学生了解自己阅读的书籍,制订目标,完善计划,从而保障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1.借助导读,了解阅读内容

要想真正走进一个事物,就应该对这个事物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课外阅读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教师应引领学生从多种渠道和维度对这本书的内容、情节以及创作目的等进行深入了解,为高效阅读奠定基础。

如在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时,教师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从题目来看,你能获取哪些信息?让学生在联想猜测中意识到作者可能是一名盲人,她渴望得到光明的生活。随后,教师引领学生从书本的封面、目录、内容梗概以及网络中的资料介绍入手,对这本书的内容、整体情节进行了初步的感知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都是健康之人,难以真正体会盲人在这个世界生活的艰辛。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真切感受盲人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

正是简单的介绍与推荐,学生对书本形成了整体感知,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借助评价,激活阅读动力

课外阅读书籍浩如烟海,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也不少。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都喜欢阅读经典和有益的名著,只有真正具有魅力的作品,才能唤起学生内在的阅读渴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其他著名人物对书籍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并以此评价学生的阅读目标和计划,从而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如在推荐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时,教师就紧扣茅盾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分别从三个维度出发:紧扣“叙事诗”,选择书本中的经典语言进行片段感知;紧扣“风土画”,出示网络中的图片,感受东北独特的风土人情;紧扣“凄婉的歌谣”,则出示了作者萧红的生平经历,让学生感受其坎坷的人生遭遇……

导读中,学生的内心感情被充分点燃,对于作品也充满了期待与渴望。

二、强化梳理拓展,在体验思考中上好读中推进课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会丧失激情,放弃阅读。因此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读中推进课,推动学生形成更强的阅读动力。

1.梳理感受,在体验表达中延续阅读热情

读中推进课是在学生对书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体验与感知后进行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推进课中为学生创设交流自身认知与感受的平台,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相互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再次深读的热情。

如在《水浒传》的阅读中,教师引领学生以故事会的形式讲述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再现核心事件的来龙去脉,以主题演讲“我心中的真英雄”展示学生的阅读感悟,用显性语言描述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

每个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梳理阅读感受,以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体验。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在倾听中评价他人的认知、吸收他人的成果,从而与自己的阅读感知形成交融,提升自身阅读的能力。

2.拓展思维,在关注未知中添加阅读动力

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怎样的呢?这是每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书籍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根据学生阅读进度、体悟能力等现状,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激活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重新兴趣高涨地再次踏上阅读之旅。

学生本来对“三国”时期的故事就非常喜欢,在阅读了《三国演义》后,教师利用推进课的教学契机,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魏蜀吴现在已成三足鼎立之势,最后究竟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呢?”“刘备、关羽、张飞兄弟情深,他们最终的命运究竟如何?”“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所辅佐的蜀国最终走向了怎样的结局”……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脑海中闪过,正是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他们对于书本中未来的发展趋势变得越发关注,内在的思维火焰也重新燃烧起来了。

对于未知结局的好奇与渴望是每个读者都十分关心的话题,教师正是紧扣这一心理重新点燃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为高效阅读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交流分享,在交融反思中上好读后汇报课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而教师应用整体的视角,为学生创设表达自我认知、交流阅读体悟的平台,实现阅读分享、交流与交融,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自我体验,增强语言能力。

1.人文性:在关注价值和文化中形成生存智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外阅读的根本宗旨在于引领学生与书本、与作者进行深入对话,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因此,教师应着重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梳理感受,促进学生的认知思考,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如在读完《列那狐的故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汇报课,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你喜欢的动物是哪个?”“你最不喜欢的动物是哪个?”“假如你也是一种动物,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你觉得你应该练就怎样的本领才能生存下去?”

乍一看,好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其实背后却蕴藏着丰富的含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看似是对书中动物形象的提炼,其实是对学生关注能力、考察能力的历练;而第三个问题直接将故事的环境视为活脱脱的社会,“练就怎样的本领”其实是对学生生活智慧的一种梳理与提炼。正是在这样问题的探寻、回答与梳理过程中,学生内在的认知不断地走向丰富、走向成熟,汇报课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

2.工具性:在关注语言和策略中提升表达能力

当然,课外阅读在关注书本丰富的人文底蕴之外,还应该从语文工具性的层面引领学生进行关注与交流。课外阅读中应自觉完成文本语言的感知积累、写作方法的探寻运用,但在汇报课的交流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与归纳,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还以萧红的名著《呼兰河传》为例,茅盾评价这本书是“一首叙事诗”,主要原因就在于萧红善于运用诗歌语言描述事件、刻画人物。因此,教师在读后汇报课前,应引领学生再次回到书本中,寻找两处自己认为最能体现“诗歌语言”的片段,将核心之处进行标记并制成幻灯片,写写自己的分析,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分享。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从环境描写、感情抒发、事件推进等不同的角度选择了多处语段进行分析感知,感受了萧红语言的特点,对茅盾所言的“一首叙事诗”形成深刻的体验,并迁移仿写,在感受作者言语风格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身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广阔而自主的阅读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作壁上观,而应通过多种方式的指导,对学生整个阅读过程进行指导与梳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效率的提升。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 篇8

一、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才能开发心智, 主动去了解、研究, 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 渐渐培养阅读的持久性, 提高阅读兴趣。特别是对于初学阅读的学生, 应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 教师要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 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要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设置悬念, 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 依照学段的特点推荐书籍

据调查, 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 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 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 而男生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的书感兴趣。因此,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 到介绍图书时才能有的放矢。

2. 注重学生阅读方式的灵活性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在推荐图书时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 更要注重对图书的感受, 这样在推荐图书时才能游刃有余。而且注重推荐方式的灵活性, 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推荐方式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如我在给高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课的时候, 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要看这些书,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方式相结合, 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教师在推荐过程中, 还要注意指导技巧。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 教师可选择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学生时代的学习,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美国全国阅读方法研究协会某一校长, 就曾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到教室里, 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 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 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 劲头十足地读起来。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就是:“阅读非常有趣。”所以说教师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是很重要的。

3. 组织各类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既希望读有所得, 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 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 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可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读书活动, 不仅能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 增加生活乐趣, 而且高段学生也能完全起到了“标兵”作用。如在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 让三年级小朋友来观看比赛, 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 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不但增长了知识, 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 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4. 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

广泛阅读, 先要了解书籍来源问题。教师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 并注意可读性, 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这样的读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 有助于学生把阅读更好地进行下去, 这样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倦。学校静谧的阅览室就是很好的阅读场所。

二、注重学生阅读的实效性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 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1. 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当前, 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 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和报刊。二是完全沉浸于课外书中, 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常的。大家知道,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 要由课内带动课外, 以课外丰富课内。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了《寓言两则》就可指导学生看《中外寓言故事》;学了《猴王出世》可以指导学生看《西游记》;学了《草船借箭》就可以指导学生看《三国演义》。这样就能加强课内、课外阅读的联系, 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2.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鼓励多读好书

课外阅读范围很广, 形式多样, 内容不同, 有的不健康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要不断引导他们要有选择地读书, 不仅要多读书, 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3.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古人云:“文贵自得, 书忌耳传。”只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享受到无尽的乐趣。著名文学诗人郁达夫年青时每天在阅览室就要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 这为他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阅读指导重点要统一, 方式要灵活

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 所以重点要放在对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因学生情趣不一, 自学时间的差异, 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也要随之而变。教师可以采取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开展讨论会等方式, 让学生交流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体会、评论等。

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篇9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就是读了许多书籍, 看了许多报刊, 要到用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 或者找不到了。事实证明, 如果我们读完一部作品, 看完一篇文章, 不及时加以巩固, 就很容易遗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借鉴名人读书方法

根据许多革命家和著名学者的读书经验与体会, 阅读时必须做到:“心到辅以笔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会做读书笔记, 注意积累资料, 以巩固阅读效果。

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读书时总是聚精会神地学习着, 他忽而奋笔疾书, 忽而托首沉思。在他的书籍和笔记本上,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体会, 标记着各种符号。

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 读书时也总是“深究而细讨”、“慎思而明辩”, 用铅笔标出重点, 加上批注, 为中华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读书时也极为认真。有时在书上做符号, 加眉批;有时夹上一张纸条;有时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以便随时应用。他还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即要全身心地投入。尤其要做到勤于动笔。这样, 才能帮助你记忆和掌握其中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才有利于帮助你储存材料, 积累写作素材;也才有利于帮助你扩大知识领域, 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心到辅以笔到”的读书方法, 是一种古今中外普遍运用的科学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既是练笔过程, 又是思维的过程, 也是积累生活素材、词语, 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手段。既有利于培养字斟句酌、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阅读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深入思考, 完整领会的好学风, 还有利于培养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会开展正确阅读

为了指导孩子们学会正确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积少成多, 更好地加以巩固,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随时应用。学校教师和家长, 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指导孩子学会正确阅读, 学会做阅读笔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这是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 阅读有多种方法。

1. 快速浏览的粗读法。

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 以及阅读价值不很高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上文章, 就可采取此种方法。即随便翻翻看看, 即通过看标题、看目录、看前言、看内容提要等, 大致了解一下主要内容, 以求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 品味欣赏的精读法。

对于名篇名著以及具有价值性、参考性的书籍和文章, 则要静心细读。就像人吃东西一样, 必须细嚼慢咽, 体味欣赏。做到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然后, 把书籍或文章中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为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参考。

三、懂得巩固阅读成果

巩固和扩大课外阅读成果, 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做阅读笔记。阅读笔记没有统一的体例和固定的格式。最常用的形式和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 做摘录或摘记。

即在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调查报告、文书档案时, 把与自己学习有联系, 与自己钻研的内容有关联, 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摘录下来。可记在笔记本、纸条、资料卡片或活页纸上。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先生曾经说过:“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簿本,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想随时记下来……”也就是读书时要学会观察, 学会随时记录, 学会做好笔记。这是读书学习的一种方法。

2. 编写资料索引。

如果觉得阅读的材料中有用的内容很多, 摘录不了, 或者自己已有这方面材料。则可把有关的书名或篇目、作者、版本、页码等写下来。然后, 按照内容编写出资料索引, 以便要用时查找。

3. 做读书提要。

如果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 认为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 或者某一章节、某一方面内容对自己有帮助, 可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要点、有关方面的材料, 简明扼要、脉络分明地撰写下来。做这种读书笔记, 要求有一定的综合和概括能力。

4. 写读书心得体会, 或叫读后感。

即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以后, 对某一个问题有所启发, 或有个人创见, 可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例如, 可就作品蕴涵的思想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或者摘录好词佳句, 或者体会作者文章的写法。需要时可以整理或发挥成为有价值的资料, 甚至可成为创造发明, 或者阐明某一新观点的关键。这种读后感比较随便, 可记在专用笔记本上, 或写在资料卡片上, 也可写在书刊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

探析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 篇10

1. 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 发展多种思维,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2. 在活动中历练阅读品质。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 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 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 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 展开各类读书活动, 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等。

3. 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阅读到一定的程度, 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 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师在修改文章时, 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语言的方法。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班级制度中,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 积极进行展评, 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 让积累腾飞。

4. 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 发展多种思维,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①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②精读法。所谓精读法, 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③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④摘录批注法。此方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 作注释, 写评语, 做到读与思共, 思与读随。

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时候, 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气氛,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是一家人共同的事情。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首先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健康、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专家指出, 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 其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要想孩子爱上阅读, 父母首先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

在家里, 书无处不在, 读书是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 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这种环境中, 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幼儿将书当“玩具”去玩, 视“书”为好朋友的观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了兴趣。在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 我们应及早地为幼儿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

要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做到这一点, 关键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要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 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三、阅读习惯养成尤为重要

所谓阅读习惯, 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 也不需要自己警觉, 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它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以至人的工作学习都会有直接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保证阅读的质量, 提高阅读的效率, 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身使用不尽。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 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 关键在于坚持, 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地养成。这一习惯的培养最好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 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 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 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 可以家长念, 学生听, 逐渐形成家庭的生活惯例, 从而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 一到时间, 开始阅读。如此,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在学校, 教师每天留出一刻钟时间, 指导学生进行读报, 天天如此, 最后形成儿童的自觉行为, 哪一天不读书, 不读报, 就寝食难安。在这当中, 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 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 循序渐进, 慢慢进入正轨。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2. 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语文教师要经常强调阅读的卫生习惯:如, 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 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由于小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 养成这一习惯有一定困难。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想尽办法, 不断提醒儿童, 必要时可以采取奖励措施来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3.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 就是身心合一, 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 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端正的身心容易唤起注意、记忆、思考等各种心理历程;环境要安静:阅读时应尽力避免干扰, 做到安静, 空气清新, 光线适度;作息要定时:作息不定时是分散注意的主要因素, 学习时应该专心致志, 游戏时应尽情地玩, 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 有利于专心阅读习惯的养成;学习地点要固定:学习场所单纯固定, 可以控制心理倾向;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 而出声阅读不仅速度慢, 还会出现口到眼到心不到的现象。

摘要: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 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 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 (含课文)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 指导学生多读书, 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 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 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略谈 篇11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课外阅读    方法指导

阅读对人的一生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人天天要吃饭,身体才会逐渐长高长大,同样,人需要经常读书,自身知识才会逐渐丰富,认识才会逐渐提高,智力才会逐渐发展,人才会出色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才会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然后目前,小学生在阅读中存在严重问题,如阅读思绪混乱、阅读量过窄、阅读过程中缺乏动力……要想克服这些问题,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找到合适的方法,把课外阅读变成一种乐趣,这样他们的课外阅读效果才会有显著提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简单方法,供广大教师们参考。

一、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做一件事情,或者组织一项活动,只有先制订好计划才会有目标,才能有方向。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样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说,学生制订计划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成长计划在一定时间段阅读完一定的作品。如对中高年级同学来说可以阅读《唐诗三百首》、《稻草人》、《伊索语言》、一些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国外的《窗边的小豆豆》套装丛书等文学作品。二是根据个人一日生活,按照平时上学作息时间表,选择在一定空闲时间内进行有针对性阅读,这样循序渐进,学生阅读就有路可循,也不浪费时间了。

二、组织学生结合课堂内外选择合适的阅读刊物

由于小学生在阅读方面受到知识、能力等因素限制,阅读中有时不知道如何下手,甚至不知道选择哪些内容阅读。像上述教师帮助学生制订计划中的一些书目都是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另外,平时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征订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如果学生没有条件,教师就可以组织他们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到图书馆、书店等进行阅读,像小学版的《演讲与口才》、《少年文艺》、《读写算》、《小学生学生指导》、《语文报》、《小学生阅读报》等都是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报刊。

三、组织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阅读方法

1.学会精读与略读结合

对于小学生来说,精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章用词、造句、安排、写法等精心思考、认真分析、反复揣摩,尽力理解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法方法和作用。像新课标为小学生推荐的书目,教师都应辅导学生精读。由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加之一些书籍良莠不齐,阅读中对一些短小简单的文章在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进行一带而过的略读。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又有利于节省时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普遍使用的好方法。像目前值得学生精读的书目很多,如《西游记》、《吃石头的鳄鱼》、《爱的教育》、《小王子》、《秘密花园》、《天方夜谭》、《希腊神话》等。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有兴趣的图书阅读。

2.学会阅读与写作结合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阅读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内容一定会有感而发,这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一般来说学生读写结合可以从四个方面做起:一是为了记忆一些经典内容编写提纲;二是为了积累写作语言摘录文章的精美词句;三是写出自己阅读的收获和感受;四是针对文中的疑点和难点与他人进行研究探讨,然后记录下来,这样更会促进学生提高阅读积极性和探究能力。

3.学会阅读与评价结合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阅读方法之后,也阅读了一定的课外读物,至于阅读效果怎样,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评价。当然这种评级不是文化测试,而是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同时更关注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那么如何进行这方面评价呢?具体可以采用四种手段:一是召开小组沙龙会,让有相同兴趣的同学在一起研究交流阅读的感受,以便促进他们共同提高。二是举办成果展示会,让一些优秀阅读选手展示他们的读书笔记,给其他同学介绍先进的读书经验,促进其他同学共同提高。三是教师举行问卷调查,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阅读面,并让学生提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让师生共同解决。四是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们介绍自己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了解自己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的优缺点,让家长帮助孩子解决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与一些活动相结合

1.结合重大节日开展诵读比赛

学生在长期阅读中很容易产生疲劳感,这时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进行调节,给他们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或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具体来讲,可以结合一些重大节日开展朗读比赛或诵读比赛活动。如“六一”节日来临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艺演出,在演出节目中适当让学生进行朗读或诵读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端午节、重阳节、国庆节,教师可以举行类似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检阅学生的阅读效果。

2.平时组织开展课外阅读竞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应试,而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竞赛是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好方法,学生阅读虽然不完全是为了应试,但在课外阅读中掌握了一定数量和方法之后,应试能力就会相应提高,自然有助于学好语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不断改进,网上阅读成为一种有效手段,但这些都代替不了文字阅读,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文字阅读,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小议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篇12

一、营造良好氛围, 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 我发现学生对科学方面的内容特别感兴趣, 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学习了《巨人的花园》后, 让学生收集许多中外有名的童话故事。教师还可以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 激发学生“欲知详情, 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 姑娘》后, 我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将相和》的教学, 我出示《三国演义》 (儿童版) 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 纷纷要求借书阅读, 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这样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 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氛围的重要形式, 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学语文之友》, 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 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

此外, 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 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高尔基说过, 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可见, 课外阅读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有极大的影响。小学生在阅读中, 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 常常不知如何取舍, 不知读哪一本好, 也不知如何去读,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 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 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 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 我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 如《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绿野仙踪》, 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 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 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敞亮孩子的心扉, 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另外, 学生因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 所以推荐读物时还要注意个性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我班何海洋喜欢军事方面的知识, 我就向他推荐《军事天地》等课外书籍;简韫文比较喜欢漫画, 我就向她推荐《动漫世界》、《世界儿童漫天下》等课外读物。

三、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 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 随意性大, 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 应对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方法指导。如: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读书方法;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帮学生养成阅读后及时交流、讨论的习惯;教会学生读时写批注, 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写读书笔记, 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的好方法。读书笔记从形式上可分为摘录好词好句、编写提纲和写读后感几种。在课外阅读时, 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选择一些章节进行精读, 边读边想, 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时, 不妨将它们吟咏、背诵下来。读后及时把自己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 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 必能做到读有所得。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如果缺少教师的检查和监督, 有时候很容易虎头蛇尾, 所以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做好课外阅读的检查与评价。教师要经常采取谈话、检查读书笔记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可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 做到资源共享。二是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多种活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不能死板, 要经常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 如举行讲故事比赛、古诗儿歌朗诵会、智力问答、成语接龙等, 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三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 认真读书的习惯,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 爱护书报的习惯, 用眼卫生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 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 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五、阅读展示

一池清水, 只要击拍, 就会产生阵阵涟漪, 孩子的课外阅读, 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 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 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我们把定期组织各项平实而丰富的活动作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激活点”, 让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 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我们可以开展读书笔记展评、进行阅读交流、组织各种竞赛、举行多项表演或游戏。这样一来, 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活了孩子的内心原动力, 使孩子深深感受到课外书的用处真多。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激趣、指导、展示”, 课外阅读指导三部曲让孩子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跨进了书香世界, 爱上了课外书, 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上一篇: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下一篇:建筑古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