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2024-07-20

初一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精选12篇)

初一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1

本人在初中任教近十年, 自2011年8月接手新初一之后, 开始尝试在课外阅读方面给学生一点指导。小结如下:

目前, 武汉市中考的语文阅读题目设置了五个考点: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语言品味、作品感受。这些考点的存在, 旨在检测学生在读完文章后对主要内容、主题、思路、细节的把握情况, 以及读有所悟的能力。而材料作文的存在, 也为写作设置了一道考查阅读能力的门槛。阅读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

广泛地阅读对学生的心智成长是很有好处的。古人就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里有丰富的知识, 能给学生的大脑提供养料。他们越是见多识广, 心智便越成熟, 各种能力 (含阅读能力) 的提升也相对越快。可是, 如果不加以指导的话, 家长会反对, 部分学生会步入阅读的误区。家长们反对的理由是———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 还不如多做点题。而学生可能会步入的误区是———读玄幻小说、言情小说、漫画来消遣, 这才是真正地浪费时间。其实, 老师可以利用早自习、周记等平台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下面我说说自己的一些做法。

首先, 我将学生推荐的好书汇总, 发现他们普遍喜欢读故事。就顺势在7年级上学期重点开展“名著阅读接龙”活动。请每名学生推荐两本好书, 把书单张贴在教室后墙。这是一个隐形的班级书库, 鼓励相互借阅和交流。既不增加经济负担, 又增长了见识。把学生排个序号, 依次写作名著的读后感。要求600字以上, 后写的人阅读书目不能和前面的重样。读后感统一写在老师提供的一本软面抄上。每周老师回收软面抄一次, 详细批改学生的读后感, 并扫描作文备用。利用早自习, 集中展示并点评一周的写作情况 (一般会有三篇) 。点评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指导的过程。把这些读后感的照片传上班级博客, 既有助于同学们重温, 也争取了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同学们很享受这段展示时间———自己获得成功总是倍受鼓舞的, 别人的成功也是一种激励。在这种交流中, 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悄悄地提高, 但却没有受逼迫的痛苦。

其次, 渗透考点意识, 在7年级下学期全线铺开“阅读反馈”活动。2周一次, 利用周记写作“阅读反馈”。要求600字以上, 分“内容”、“主题”、“技巧”和“感受”四个栏目来写作。不限于名著。老师批改后, 挑出精彩的三篇作品扫描备用。利用语文课集中评讲。以“7下阅读反馈10”的讲评课为例。板书阅读题的考点: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语言品味、作品感受。板书阅读反馈的四个板块:内容、主题、技巧、感受。讲解阅读反馈栏目设置的目的。逐一投示精彩的反馈作业, 共同做详细的分析。老师给一点指导意见并做升格示范。被展示者现场口头升格自己的反馈。三位同学背向投影, 依次口头复述自己的作业 (PK一下) 。其他同学都改进自己的作业, 在组长那里口头复述。把反馈的情况上传到班级博客, 用以相互激励和引起家长的关注和支持。

经过一年的指导, 我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幅度较大。7下期中, 我校与华一寄宿等六所学校联合考试, 我班阅读13~16题的得分率依次为75.53%、64.15%、50.94%、21.38%, 而这四道题的难度系数分别是0.64、0.59、0.5、0.19。7下期末, 我校使用洪山区的试题, 我班的语文平均分为82.87 (卷面总分为100分) 。其中阅读13~16题的得分情况比期中考试更好。

除了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之外,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以增强。举两个例子:一是鲁宇时等七位同学的习作发表在《学语文报》上, 吴江远等两位同学的习作发表在《帅作文》上。二是本学期开学以来, 每周都由一位临时班长写作“一周工作总结”, 目前已写满8篇, 这在我们学校尚属首例。他们的总结全部超过1000字, 中心突出, 条理分明。我把这些总结原封不动地传到班级博客上, 借以激励更多的同学进步。值得一提的是, 第七周临时班长陈昀越同学还在当周获得了“2012年洪山区青少年‘中华魂’主题读书演讲比赛中学组一等奖”。

这些小小的成功鼓励我坚持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新路子。我觉得自己在“要点概括”和“内容探究”两个考点上突破得还不够。所以在8年级上学期引导学生专心读一本书———《老人与海》, 具体的方法还在摸索, 至于以后的路怎么走, 也要视学生的情况而定。

初一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2

摘要 小学生课外阅读对成长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试图通过实际调查和科学的阐发,寻求指导社团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路子、方法、形式和计谋,促推小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得益彰,促推小学生养成终生念书的好习惯。本论题从对“小学课外阅读”的思维规律概念的角度入手,对通过心理学和举动学两方面的体现形态的阐发,站在一个相对的高度,以大视阈,看实际,透辟的阐发“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因素”,科学地提出:指导课外阅读的计谋,从而提高论题研究的实际指导意义和深切研究文献意义。

关键字 小学生,课外阅读,计谋

弁言

所说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自力的阅读活动。《语文课程规范》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该当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今世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的总称优秀文化的营养……”“具有自力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堆集,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自力获取、自觉摸索常识等多种能力的重任,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力获取常识,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主渠道,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长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阅读的延续与扩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进步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我国现代语言巨匠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疑难题目》一文中指出:“少量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地得益于看课外书”。由此可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仅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并且对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001年,教育部决定鼎力大举推进根蒂根基教育课程鼎新,调解和鼎新根蒂根基教育的课程系统。这是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新的语文课程规范夸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故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堆集,学会多种阅读方法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新的语文课程规范,划定了5、6班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多重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于每位学生扎敦实实的完成这个课外阅读总量。21世纪是一个常识经济的时代,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愈来愈盘绕人才和常识的竞争展开。社会形态的成长和进步对我们每位国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素质要全面提升。科技在进步,人的总称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更新,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会愈来愈强烈,而阅读是人的总称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更是人的总称从外部世界获守信息的主要体式格局。在现代社会形态中阅读将是一种最为基本的日常活动,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主人,当今的小学生来说,必须具备更广阔更深广的常识层面,具备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才气更快的获守信息,也才气顺应日月牙异的社会形态变化,而仅靠课内阅读已满足没完学生对常识的需求,是以,面对常识经济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必须加鼎力大举度,加强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而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还没能掌握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是以阅读的效率不高,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摸索学生大量课外阅读指导方法与计谋势在必行。

一、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理解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根蒂根基,也是学生全面成长和终身成长的根蒂根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成长,同时还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念书,好念书,读整本的书,鼓动勉励学生自立选择阅读质料。”占有关研究表白,学生所获得的常识大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学习获得的,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梗概只有三成。在大语文教育观看来,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和感触领悟3个方面构成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大语文运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提出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小学语文课程规范》明确地界定课外阅读的量的指标,在我国也是第一次。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从课内延长到课外,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指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

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实际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前提,指导学生多念书,并采纳多种形式交流念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系统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以外的“粉饰”,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使命”,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吕叔湘曾经说过:“少量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了然啥子?这说明,局限在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实际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因而不有可能是高效的。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系统,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气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阅读教学分为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的阅读固然重要,即使篇篇读得倒背如流,所得又有几何?必须让学生哄骗学得的常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有方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我们要创造一切前提,帮忙学生多念书,读好书,激发其念书的兴趣,堆集尽有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质料,积淀尽有可能多的语感经验。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决不能让这把金钥匙遗落在角落里。

课外阅读指导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长和须要增补,它使课内常识得以迁徙到课外。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导致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根究常识的强烈情欲,丰富常识、开阔视阈,自小在他们心魄上播下刻意攀登科学高峰的胚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伶俐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体现形态

㈠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体现

1、从众心理

中班级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尤为强烈。如果有一些书被大家喜爱便能迅速形成风潮,形成浓厚的念书氛围。然而,中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加强了,念书的种类上却没有响应的调解,大大都同学仍旧沉迷于看《儿童画报》、《动画乐园》、《机器猫系列》等形象具体丰富的书籍,从一定程度最大限度定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触领悟理解和想象力的成长。

二、诱因心理

中班级的小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困难的疑难题目之一便是撰著文。有很多同学的书架上都有《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作文指导书。他们很少把这些书当作闲暇时的“阅读小点”,反倒当作了撰著文时的“开胃大餐”。如果教师要求写一种你喜欢的动物,他们不在“喜欢”上下功夫,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触感染,而是找到相干类型的“示范作文”,照着别人写好的路子走,长此以往,会形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不撰著文不看书,看了书后才会撰著文。导致作文(诱因)——看书(结果)的恶性轮回。

三、被迫心理

有一些家长由于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不充分考虑孩子的现状,盲目强力压制性的让孩子大量的念书。教师也要求学生念书要做念书条记,写心得。,在学生本身没有阅读的内在动力情况下,只是疲于应付,机械、被动地完成使命。学生险些每次都获得掉败的体验,而这结果不断被强化,造成厌倦甚至恐惧念书,进而将这种情绪迁徙到其它学习举动上,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猎奇心理 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出于兴趣,读物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体验。他们有的读到了有趣的人和事,有的获患了新鲜感,有的在读完后有成就感、满足感。使他们对念书产生了兴趣,并形成了习惯。这类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特定的目标和计划,为所欲为,具有涣散性。

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举动体现

1.家庭环境因素。从学生的家庭环境来看,我校有70%来自打工者家庭的孩子,这些家庭家长学历偏低,居住环境、经济前提差,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的陶冶,造成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2.家长盲目指导。由于家长文化的局限性,不明确阅读哪类书籍对孩子有益,只是盲目购买教辅资料逼着孩子阅读,认为这就是课外阅读,歪曲“阅读”一词的深刻内涵。甚至盲目认为:只要孩子把语文书上课文会背了,就是学好了语文。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内容浅近书籍的客观原因。

3.应付阅读作业。除了以上两个客观因素外,与教师的阅读指导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虽然每周老师都检查学生上周阅读的书目和阅读时间是否包管半钟头以上,并由家长签字证实,这是逼迫学生阅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理解能力低下。课外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阐发理解能力普遍差。对文字描述性的疑难题目或需要加以主观阐发的习题,就无从答起。作文时导致错别字、语病连篇,理解能力较着低下。

5.目标取向浅近。usa心理学家克龙·巴齐指出:“学生的任何举动型的形成,在客观方面乃是遭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差异于常态的则需要追溯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否适当。”从“教”的角度去审视,助学者目标取向以考试成绩“一槌定音”,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把尺子,驱使教师考啥子教啥子,教啥子学啥子,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何谈兴趣之有?何谈感触感染美、认识美、赏识美?

6.教学方法单一。语文课的阅读原来可以从不同视角对课内课外质料进行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重新组合配置,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触感染。课外有广袤丰美的土壤和取之不尽的活水,若教师课外阅读指导有方,学生将会进入一种亮丽的境界。但大都语文教师习惯以讲代读,或者“满堂讲”或者“满堂练”,使“主体”变成了“客体”,限定了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削弱了学生阅读的心志,丧掉了课外那片肥沃的土壤,使学生思维与课外阅读没有办法同步成长。㈠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阐发

1、调查结果及简析

⑴ 阅读课外书在小学生课外生活中的官位地方

表1.阅读课外书在小学生课外生活中的官位地方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多学生的课余时间仍然为课内作业所占用。参加其它活动的人仅占6.8%,如果要使学生的课余活动真实的丰富、多样起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须要前提。

⑵小学生课外阅读种类的选择

表2.课外阅读种类选择的班级差异 学习辅导类 童话故事类 小说出名著作类 科技常识类 历史故事类 合计 低 2 20 3 9 3 37 中 10 13 2 19 7 51 高 13 3 6 10 8 40 合计 25 36 11 38 18 128 不同班级的小学生在课外书种类的选择上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低班级学生较倾向于童话故事类,占54.1%。中班级学生较倾向于科技常识类,占37.3%,以及童话故事类,占25.5%,而高班级学生则倾向于学习辅导类,占32.5%以及科技常识类,占25%。

⑶课外阅读种类的性别差异

表3.课外阅读种类的性别差异 学习辅导类 童话故事类 小说出名著作类 科技常识类 历史故事类 合计 男 9 13 7 30 10 69 女 16 23 4 8 8 59 合计 25 36 11 38 18 128 男性和女性生在课外书种类的选择上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男学生较倾向于选择科技常识类的图书,占43.5%,其余类型的选择较为均衡。而女生较倾向于童话故事类的图书,占39.0%,学习辅导类的选择比率也较高,占27.1%,而小说出名著作类的选择比率较低,占6.8%。

⑷选择不同种类课外书人数的表4.选择不同种类课外书人数的 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各种读物的选择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较倾向于童话故事类(28.1%)和科技常识类(29.7%),较少选择小说类(8.1%)。表5.优差生在课外书阅读上的差异 学习辅导类 童话故事类 小说出名著作类 科技常识类 历史故事类 合计 优 5 2 0 1 1 9 差 1 1 2 5 1 10 合计 6 3 2 6 2 19 经过对优差生在课外阅读的动机、阅读的种类,以及影响学生选择课外书的因素等差异检验。结果表白,优差生在各方面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只有高班级优差生在阅读课外书种类上有显著性差异。优生较倾向于选择学习辅导类(占55.6%),而差生则倾向于科技常识类,占50%。

㈡主要因素阐发

1、小学生课外书种类选择差异的阐发

从表2中可以看出,低班级学生喜欢阅读童话故事类的课外读物。童话故工作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富有想象,语言文字简单易懂,切合儿童的心理特性和常识能力水平。

中班级学生的常识能力水平有了较着的提高,生活接触面也有所扩大,思维、视阈也逐渐开阔,开始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以及自己身旁的物质发生兴趣和疑难,所以科技常识读物的比例有所增加。

高班级的学生因为遭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习辅导类图书的选择人数较着上升,且由于常识水平、能力水平的上升,阅读小说出名著作类,历史故事类书籍的人数有所上升。总体上看,较之低、中班级,不同种类图书的选择较为均衡。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生在课外书类型的选择上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这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生之间的兴趣、思维上的差异酿成的。男孩子到了中班级后,开始喜爱下手操作一些什物,对外界开始关注,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影响下,逐渐由阅读童话故事成长到阅读通俗科学读物。而女孩子较之男孩子在情感上较为细润、丰富,童话故事中曲折、感人的情节更适合她们的口味。动机是指策动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奥苏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驱力决定身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从属内驱力。此中,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想要了解以理解常识,想去应用常识的心愿,常由好奇心与兴趣导致。而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立志求学习使命本身,是由于学业成就或胜任工作等外部因素所导致的。从属内驱力是指以他人的赞许、奖励,认可而体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在学生的成心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主要最稳定的动机。小学生阅读课外书,大多是由于课外书内容有趣,是出于自己本身的内部动力,主动的去阅读,这对儿童更好的学习、吸收课外书中的常识是大有利益的。

自我提高的需要则跟着春秋的增加而呈上升状态。这说明跟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春秋的增长,愈来愈体会课外书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利益和乐趣,从而更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而纯粹的因为阅读课外书会遭到外界表彰的则只占极少量。

从以上阐发可以看出,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动机主要为内部动机,兼有其它各种内驱力,单纯的从属内驱力极少。

三、影响学生课外书选择因素的阐发

从不同班级来看,跟着春秋的增长,他们对外界物质评价愈来愈客观,评价能力在慢慢提高,学生选择课外书时,愈来愈注重书籍的内容,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图书。

虽然有将近一半的人不去特别选择自己要阅读的课外书,但其实不说明这是一件坏事。开阅有益,小学生春秋尚小,多接触各方面的常识,对他们的全面成长,以及将来确定自己的成长方向等等都大有利益。

四、优差生在课外阅读上的差异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除高班级学生在阅读种类上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方面均无差异。可以看出阅读学习辅导类的图书对孩子的学习的确有帮忙,但是仅仅是在高班级才出现这样的差异,低、中班级都没有差异。这说明阅读课外书的收益并非是立竿见影式的,而是一个逐渐堆集、逐渐见效的一个过程,它的收益带有一定的滞后性。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课外阅念书对学生的学习并无很大的影响,所以没必要担忧课外阅读会影响学生的课内学习。即使是在阅读种类上优差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也不说明课外阅读对孩子的学习或者将来有啥子决定性的影响。从表5中可以看出,差生在科技常识类、小说出名著作类的阅读上多于优生,这些图书有利于帮忙他们扩展常识面,增长多样性的常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好坏不能代表这个人的总体素质,或者借以判断其往后的作为,历史上众多名人的事例可以证实这一点儿。

四、实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计谋

㈠培养兴趣,让学生乐读。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气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

1、课文引伸。课外阅读恰是切合了“教学与活动的统一”这一教学计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我们想方想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立的,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变教师的主观心愿为学生的主观要求。例如学了《伊索寓言》,我就立志求学生推荐《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等各种童话、寓言选。学了《变色龙》,我就立志求学生介绍切科夫的《变色龙》等。为了包管学生的阅读时间,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创立了“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同步导读法。

二、榜样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教师可根据小学生都很仰慕英雄、名人的心理特点,经常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念书的故事,帮忙学生认识他们能有伟大成就的要害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身旁同龄人念书的事例,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大。我在班上对学疏远别调查课文阅读的情况。结果发现,优秀生的课文阅读习惯好,阅读量大,收获也大;学困生没有养成读课外书的良好习惯,阅读量少,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读课外书,读不出啥子收获。从而,使每一个人真正感触感染到了读课外书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当真读课外书,班上很快形成了浓厚的课外阅读风气。

三、活动激情。小学生的心志品质正处于慢慢形成成长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方面的活动,最大的功能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念书交流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性的活动。如“长征诗歌”朗诵会,安徒生童话故事会;也能够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举行,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比如“语文节”、“校园童话节”、“红领巾念书读报活动”等,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览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四、巧设牵挂。故事人人都爱听,欣忭之情溢于言表,火烧眉毛地想一听为快。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工作节交错庞大,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掉时机地立志求学生推荐出相干的读物。如,我给学生们讲《斑点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斑点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斑点松鸡的同意下把斑点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斑点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到达了。可是某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斑点松鸡,一口咬住斑点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戛然而止,学生迫切懂得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逐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晚上》一书告诉他们,想懂得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工作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请求别人借给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工作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触感染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㈡授以方法,让学生会读。

昔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限。”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去指导课外的阅读实践。

1、选读法。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是浩如烟海,一个人要想读完那是根本不有可能的,我们提议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念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书多了,还要选文质兼美的书读。在选的内容上,教师还要注意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起来,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念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收集,增进常识的迁徙,使课内外彼此增补,相得益彰。

二、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小学课文大多语言隽永,文质兼美,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引导学生抓住精要,进行圈点批画地读,要求学生全身体和精神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思考边批注,逐渐养成“不涉笔墨不念书”的好习惯。例如学完《艾滋病小斗士》一课后,让学生去了解艾滋病的有关常识,查找有关资料来进行交流。学生到藏书楼检索书目,用筛子选有关书籍,找到有关介绍艾滋病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用筛子选有关章节,找到世界群众如何与艾滋病作斗争的部分,最后精读,用筛子选有关常识点进行交流。这样的念书活动一般都能进行得十分乐成,并使学生从其中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三、略读法。现今科学突飞猛进,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很难顺应社会形态的飞速成长,是以,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略读法。以培养其迅速“用筛子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而略读法的特性是翻看读物,首先要看看叙言、目录,或开头、结尾,之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平时要放手让学生盘绕研究主题寻觅信息,哄骗藏书楼、书籍报刊、收集、电子读物。当然,应让学生大白,略读也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是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

四、念书条记法。为了养成学生结壮当真的念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写念书条记是个好办法。写念书条记的要求不求陈旧见解。如:学生可摘记精彩词语,为作文堆集词汇;概括故事大意,归纳撰著特点,培养概括能力。如阅读论说文可要求学生摘记、评注警语、格言,用以陶冶情操,为写论说文堆集论据;阅读文艺作品,则要求归纳使命性格、品质,评论艺术伎俩的作用,培养阐发能力;还可以从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思惟内涵和实际意义,熬炼培养学生的阐发和撰著的能力。念书条记形式多样,但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没必要四平八稳,应该重点突出、讲求实际效。

㈢拓宽渠道,让学生多读。

吕淑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多。”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楚,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是以,教师应注意拓宽学生获取书源的路子,让学生多念书。

1、班级阅读指导

——开辟图书角。为了填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储存安放在班里,社团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卖力求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社团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撮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前提。

二、学校阅读指导 ——建好藏书楼。学校应在前提容许的情况下,集合人的劳力、物力加强和完善自己的藏书楼、阅览室的建设,尽有可能购置配备较多的图书资料品种,尤其要注意图书资料的及时更新,不断购进最新出版的社会形态上有影响的优秀书刊,从而满足学生的念书情欲,为学生开辟一条图书借阅的主渠道,这样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这也是学校良好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校做好课时兴小调控。拥有课外阅读时间,是包管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凡是课外阅读开展得比较出色的学校都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所以,划定:学生在校的集中阅读时间为早晨上课前及前晌第一节早读课,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并制定教师伴读值日制,每班学生在学校划定集中阅读时间内,均有一儒家观念师在班内伴读,帮忙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

——引导收集阅读。互联网的产生和被广泛应用,给我们的课外阅读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教师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收集开阔眼界,当真阅读,广览博采,为我所用。

三、家庭阅读指导

——建立“家庭图书角”,开展“家庭念书竞赛活动”和“家庭图书漂流活动”,营造念书氛围和家庭图书的哄骗率。

——营造家庭念书氛围,立志求学生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学校的阅读规划,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念书环境,做到“3个一”--每天伴读一会儿书,提供一个平静的念书环境,挑选一批可读性强的书。我们积极拓展渠道,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堆集语言,亲近民族标准语,陶冶情操。

四、课堂阅读指导

——课外延长,拓展视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这是一项切合实际可行的重要计谋。扩大阅读量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中心环节和桥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长,对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的具体做法是:

⑴课文是节选的,到课外查找、阅读全副的著作;

⑵查找、阅读与课外题材、内容、写法相干的其它文章;

⑶查找、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联系但文体、写法不同的文章; ⑷作文前引导学生阅读与习作内容相干、形式附近的文章。

在这种有目标、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朵星星之火,会以延烧原野之势蔓延,一发而不可收拾!

五、论断

小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承的提高小学生语言水平的两条平行线,坚持课外阅读的兴趣性、循序渐进性、指导性、自立性、差异性 “五性”原则,就能使课外阅读百花齐放、杂英纷纷,有效增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学校教育的长足成长,为学生终生阅读堆集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汪莹:《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陈国安:《语文教学心理学简稿》,宁夏群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钟启泉、金正杨、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5]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实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6]钟晓雨:《疑难题目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鼎新》,群众教育出版社,2000年

[7]查有梁、傅先蓉:《小学语文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8]张玮:《混沌初开——儿童的心理世界》,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

[9]李鹏、陈力:《素质教育的呼喊——说“减负”谈鼎新》,新华出版社,2001年

[10]《语文教学大纲》,(中华群众教育部制订)群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包南麟等:《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8期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3

【关键词】农村  初中学生  课外阅读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43-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社会各方面已形成共识。因此,努力引导学生加强阅读特别是进行课外阅读,显得非常重要。

一、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前提。那么,我们不妨在课内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课内促课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课内精彩篇目的赏析,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采用扩展阅读的方法,使学生阅读的触角向深处延伸。例如学习了《三峡》一文时,就可以介绍学生去读刘白羽的著作《长江三峡》一文中的语段,以便掌握抓住特征写景状物地方法。学习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介绍学生去读朱自清《冬天》一文中的语段,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就让学生看鲁迅的《朝花夕拾》。还可以充分利用与课文配套的语文同步阅读教材,让学生读儿歌、童话、科普知识、历史故事等。当然、课本内除了经典名著外,也有不少关于探讨人生哲理、感悟生命真谛的文章,如《谈生命》《傅雷家书》等,只要教师正确引导,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农村学生阅读课外书缺乏良好的阅读方法,不会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不同的文体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更多的只是追求故事情节,看完也就罢了。所以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必要给学生作一些必要的具体辅导:或提纲挈领、或释疑解难、或布置任务。教师适当的点一下,学生读起来会省力得多,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另外对于不同的读物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果对所选择的书籍或杂志只想作一般的知识性了解,可选用泛读或略读;如果所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佳作,想品位其中的优美文字,感悟人物的悲欢离合,则采用精读或细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圈、点、钩、画一些重要词句段。阅读时学生必须有阅读笔记,认真做好记录,对所摘录的文字要注明出处,以便需要时查询。在阅读课上,教师不妨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文章让学生揣摩,或从内容上,或从形式上,或从语言上,或从具体的艺术手法上,给学生以熏陶和启迪。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师适当的方法指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高。

三、创设阅读的条件

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的条件有限,他们不可能象城市的孩子那样,可以经常去书店、图书馆阅读书籍,同时也因为农村中学的条件比较差,学校图书馆平时也很少开放,学生根本无法读到好的课外书。为了保证孩子们在课外有书读,我觉得老师可以做好以下的工作:一是在班级设立图书角,让学生捐书,有了图书角,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使他们喜欢读书,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二是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每天的第七节课到阅览室进行针对阅读。同时在阅读时也要求学生可以选择这些报刊杂志:如《读者》《收获》《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散文选刊》《小小说》等,因为这些报刊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关怀强、蕴涵人生哲理,对学生知识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都是非常有利的。坚持不懈阅读下去,必然开阔了视野,增进了积累,加强了语感,提高了能力。三是在班级中举办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古诗词赏析、追寻××的足迹等等,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四、培养阅读习惯

农村学生很多都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尤其是阅读的习惯,有时间愿意去玩、看电视、聊天,也不愿读书;成绩好的同学则成天沉浸在题海战术中,就是课文推荐的的几本名著也没时间去阅读,即使读了也是断章取义,囫囵吞枣,总觉得没时间读书,总有做不完的作业。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时间的阅读实践中形成的。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做到:一要定书,即要读的书,一经选定,就要从头读到尾,养成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定自己读书的时间;三要定量,即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做到有计划地读;四要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看书”。一个人的记忆力再好,也不如笔记的准确,牢靠。经常撰写读书笔记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阅读材料的贮存,更能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促进思维推陈出新,如摘抄法,摘要法,写感悟等。做好读书笔记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主渠道,这些习惯需逐步形成。因此作为老师及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他们。

总之,课外阅读要跟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努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掌握科学阅读的方法。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促进思考,通过思考促进写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乔发学.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2期.

[2]张功勋.落后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03期.

初一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4

一、分层和分组的方法

分层课程教学模式认为:“在正常的教学中, 没有整齐划一的学生。”他们主张从个别化的起点出发来规划个人的成长。只有当学生有机会操作运用, 把一些新观念变为自己的东西时, 学习才更有意义。分层教学遵循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是“消灭”学困生的极好的教学方法。全班45 名学生, 我根据平时考试所反映出来的阅读能力从弱到强分为三层:A层学生 (基础层) :此类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薄弱, 基本在班级后10 位。阅读看不懂内容, 理解不了问题;作文内容拼凑, 只有一两个事例翻来覆去用, 语言不通, 常常偏题、离题, 平时作文常写不满600 字数。B层学生 (发展层) :此类学生基本是班级中层的大约20 人。阅读能力一般, 理解能力流于表面;作文基本结构清楚, 但是往往语言匮乏, 详略不分, 主题不突出。C层学生 (能力层) :此类学生为班级前15 位。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好, 有一定的自主阅读量;作文中上但不够优秀, 作文素材缺乏, 角度不新颖, 语言不够生动, 情感表达不够细腻, 很少高分作文。以上三种预定分层要求不是绝对的,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预定目标, 也可以自拟高一层次的阅读目标。

另外我把全班学生5 人一组, 共分成9 个学习小组。每小组一个A层生, 2—3 个B层生, 1—2 个C层生。C生担任组长, 组内自选一人担任记录员 (暗中会让组员们倾向选A生, 或相对落后的B生, 让他们有存在感和责任感, 以鼓励这类学生的积极性) 。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帮助, 共同进步。

二、指导阅读和交流

教师在开学初就将课程规定的初中生课外阅读篇目列给学生, 让学生准备书籍。每周的阅读课上, 由组长组织小组内部讨论一周阅读进度。组内共同商量本周阅读书目或者文章, 向全班同学推荐。那么一周就有9 个被推荐的篇目, 对于AB层不知道要读什么的同学就有了阅读内容。评选一个阅读积极分子介绍文坛新动态, 谈自己的阅读心得, 讲讲课外阅读的收益。C层的学生就有了更多的阅读方向。有了榜样示范, 有积极分子带动, 整个班级的阅读氛围自然要好许多。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初一课外阅读要求以读书卡片的形式呈现阅读成果, 注明阅读篇目、作者、阅读时间。

(一) 第一阶段, 学会阅读

有了阅读内容之后,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 从而养成阅读习惯。

A生从阅读文章开始, 摘抄文章, 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类学生平时几乎没有主动的阅读, 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能多读各类文章, 读通、读懂。B生摘抄一段喜欢的文字, 概括主要内容, 写50 字左右的阅读随感。这类学生平时只读不思考, 没有自己的观点, 所以要培养他们学会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形成自己的感受。C生在B生要求的基础上写100 字以上阅读随感。鼓励他们思考得更深入, 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 并能够用文字表达出来。

一周一次在课堂上组长交流阅读成果, 要求:A生能够文章流利地朗读文章, 讲出主要内容;B生在此基础上能讲出喜欢某段的理由;C生更深入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然后每次选择一到二组在班级展示阅读成果。然后组长就这次讨论给组内个人打分, 一般能够完成阅读, 做好读书卡片, 交流是能根据自己层次发言的, 都能够得满5 分。如果发言被特别精彩的, 经过组员同意可以有1 分附加分。

在此过程中使得平时基本不发言的A生和不太发言的B生先能够在小范围内开口说, 习惯了开口, 在课堂上会相对放得开。在说的过程中, 也能产生一种成就感, 被认同感, 也能提高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 第二阶段, 读出自我

在大部分同学形成了阅读的习惯之后, 教师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 渐渐消化吸收, 从而自己能生成新的东西。

这阶段的读书卡片要求针对摘录的好句和好段, 从写作方法角度进行赏析。比如修辞和动词、形容词的好处, 这正是课内要掌握的方法。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通过课外巩固课内知识。具体要求:A生摘录500 字左右的精彩段落。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的动词、多彩的形容词。让这类学生在读通文章基础上, 能分辨出什么是美的语言, 然后积累词汇和句式。B生在A的基础上写一两句自己的赏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作用是什么, 并仿写一两个句子。由此解决这类学生平时语言贫乏的问题, 让他们学习如何写出生动的句子。C生在B生的基础上, 仿照文章的艺术手法写一个语段。

交流时要求A生背诵朗读自己找出的优美段落, B在A的基础上指导A赏析好句的作用, C生点评补充B的赏析, 并交流自己的仿写。在B指导A的过程中, B生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 增强了自信心。C锻炼了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指导, 一定程度上比老师的说教更容易让人接受。

组内交流时,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倾听别人的观点, 在此过程中, 也能使学生认识到, 对文学的把握和数学不一样, 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从而使一些AB层的同学能够敢于思考和表达。

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时代的节奏, 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决不能培养出曹雪芹、鲁迅、余秋雨这样的大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我们期待通过这样一种合作与分层的方式,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的乐趣。

摘要: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我们期待通过这样一种合作与分层的方式,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的乐趣。

关键词:初一,课外阅读,分组合作,分层指导

参考文献

[1]严敬群.超级阅读:分层阅读周计划[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初一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吕叔湘先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2、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优秀的课外书籍更是学生精神世界,阅读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拓展人生;阅读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静享幸福。

3、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二)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缺乏读书兴趣。由于没有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看电视、玩电脑还是看书的兴趣性选择上,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前者。可见,电视、音像、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也会营造不良的外部环境,给学生的阅读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很多学生去看书,只是因为教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教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阅读效果可想而知。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籍,大多选择的是作文选或是作文辅导用书,这些功利性阅读的形式使得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大打折扣。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

2、缺乏有效阅读。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尚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有的该精读的不知如何精读,草草读过,不求甚解;只需粗读的却迟迟不肯放手,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或是读而不思,缺少内化过程,阅读纯粹是“读”,没有“背”、“抄”等帮助记忆、积累的手段。因而,虽然有了大量的阅读,但是仍然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阅读和写作能力未见明显提高。

3、缺乏读书氛围。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家庭文化的缺失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到处是忙碌着的人们的身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人们忙于工作,忙于挣钱,忙于应酬„„人们很少有时间去潜心阅读,甚至连一些消遣性的杂志也懒得去翻阅。处在这么一种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之中,孩子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养成潜心阅读的习惯。可以说,家庭阅读文化的缺失,无论是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还是阅读积极性的调动,都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

(三)成因分析

1、虽然很多老师、家长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过于浮躁,读书意识淡薄,阅读质量低下,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我校通过调查发现:中高年级中,25%的学生每天都读课外书,31%的学生经常读课外书,45%的学生只是偶尔读课外书。其中29%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和老师的要求。究其原因,电视、VCD、电脑游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

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

3、学生课外读物的量少且面窄,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而我校在5-6年级学生中的抽样调查结果也反映出这样的问题,57%的学生不喜欢读《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30%的学生喜欢读漫画类,78%的学生喜欢看脑筋急转弯,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内容肤浅、欣赏价值低等各方面的问题。

4、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就是要在课内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然而一些老师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学校调查表明8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89%的家长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希

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课外阅读” 是指学生在课外(除课本以外)的各种独立的、相对完整文本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

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有效指导”是意味着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通过老师介入指导,使学生的读书活动有实效,即通过阅读,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并能将课内外的知识贯穿起来,提高阅读

能力,使学生真正受益,得到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2、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效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否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否阅读。因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3、心理学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再者,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论点,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

展做准备。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四、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一)研究目标

1、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探索小学课外阅读内容、阅读形式指导以及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的方法研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2、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同步发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读起来,真正欣赏起来,真正走进阅读。

3、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喜欢上书,喜欢上阅读,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启迪

生活,学会做人。

4、在实践研究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提高课题组及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研究任务

1、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研究。

2、学生课外阅读形式的研究

3、学生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研究。

4、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

5、探索、研究符合各个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特点的有效指导方法。

6、探索和创新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效的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指

导策略;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

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

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

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观察法:对学生平时 的课外阅读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的对象

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08——2010.12)

(1)成立课题小组。

(2)做好实验前测。

(3)加强学习,掌握理论,学习研究方案,让课题组成员都了解该实验的内涵,并组

织专题学习或讲座交流活动。

本阶段成果为:《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2、实施阶段(2011.1——2013.6)

主要任务:围绕课题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1)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制定出每学期的实验步骤和措施。

(2)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开始启动实验,动员所有任课教师的力量,并取得家长支持。

——紧紧围绕实验确定的研究内容,开展相关的研究。

——特别关注读书积极学生的变化,及时总结,或请他们自述成文,以给他人借鉴、学习。

本阶段成果为:课外阅读篇目的确立;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案例收集

3、总结阶段(2013.7——2013.9)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各项课题的研究任务,撰写实验结题报告,确定今

后进一步研究实验的方向和重点。

(2)对整个实验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验收,形成研究成果,实施推广。

本阶段成果为:《有效指导,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总结报告》 《课外阅

读指导课的案例集》

(三)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题研究。

2、加大宣传,向家长宣传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处和意义,力争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校内、校外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学生自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

读的兴趣。

3、以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发挥教师的引导、身教作用。

4、组织不间断的学习,把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课题组组织的集中学习、外出学习相结合,大范围收集信息,利用因特网资源、专家资源和其他子课题研究资源,取他人之长,补

自己之短。

5、立足实践。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勇于实践,努力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方法,从每一节课做起,并注意积累实验的原始资料;要经常和学校老师、课题组其他老师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要及时反思自己的实践,使之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6、结合课题研究,学校经常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学生的阅读、教师阅读指导课竞赛、图书室开放日等,营造书香满园、人人读书的良好氛围。

7、及时总结,推进实验的不断深入。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 王 莉(小学一级教师,银川市优秀教师,灵武市语文骨干教师。撰写的十余篇论文在国家、区、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并主持了银川市十一五重点课题《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策略的研究》,此课题现已结题并参加评奖。)

主要职责:完成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

进程;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成员:马金芳 刘佳文 高艳华 韩颜花 马学敏

主要职责:具体实施行动研究,并积累典型案例和经验,收集第一手资料,进行反思研究,提炼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及时运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及时受益。

八、预设的研究结果

1、探索出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各类型阅读指导课的开展方面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工作中运用、推广。

2、收集、整理学生读书笔记、阅读卡,并归集成册。

3、撰写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浅析 篇6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指导策略

一、依托课文,合理延伸,拓展阅读的广度

课堂是老师与学生对话,共享心灵碰撞的主阵地,教师可以依托课堂教学的展开,巧妙渗透课外阅读。

(一)借“读”圆“悟”

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这里的“书”也泛指课外的相关书籍,包括在网络上的文章浏览。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為这一环节不仅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自主搜集材料,关注文本之外的相关信息),也为课堂进一步学习积累语言、探究疑难问题奠定了基础,所以,作为教师,应善于在学习新课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

学尔后知不足,当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本阅读时,常会遇到一些受认知与理解能力所限的地方,也会揣摩一些文章的写作意图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与表露。弄清这些问题,则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积累了语言,积淀了语感,同时也丰富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如《春潮》一课,初读这篇文章,学生大部分停留在写景文的理解层次上,未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本意。在教完这一课后,我让学生上网阅读作者冯德英的著作《苦菜花》一书,许多学生摘抄了作者写书时的时代背景,知道了该书写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在共产党与还乡团、国民党反动派之间斗争的背景下,旧中国的企业发展与国家队伍需要像春潮一样的前进动力与抗争精神。学生了解了这样的一个背景,对于理解课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助澜。

(二)常“读”冶“性”

课外阅读,贵在坚持。读一本好书,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更似走进了另一个意识空间。以读文陶冶学生的情操,是我们一些说教行为所不能及的。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文后,学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它带给了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认识,一种穿越心灵的强烈震撼,也让学生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与此同时,我推荐学生阅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失明的海伦,发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而健康的我们却常常忽略生活的美。学生在阅读之后,更深体验到残疾人的身残志坚,感动于女孩海伦的坚强、乐观与勇气,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模仿感悟,注重体验,拓展阅读的深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写作时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因此,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仅仅依赖于一本语文教科书,是单薄的,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树立“深度”意识,寻找进步的阶梯。

(一)借助群体——与同学共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同龄人有着同等的思维水平、认识能力、情感意识,语言发展处于同一高度,生活环境大致相同或相似,所以读同龄人的优秀作文就似与朋友促膝谈心一般,倍感亲切。这也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阅读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愿意读,读得多了,积累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也就多了,相应的就提高了写作水平。在此,我建议读著名的同龄人名著,学生模仿从简单到复杂,同龄人的进步,更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二)树个标杆——向大师求营养

要全面提升习作能力,如果仅限读同龄人的作品,学到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必定有限,必须博采众长,多读名人名家大作。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一些名人名家的作品。如《西游记》的打斗场面描写、《水浒传》的人物个性描写及《三国演义》的人物心理刻画等。每本名著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学生集思广益。通过读名家作品,学生摘记文中的名言、佳句,背诵精彩的段落,把积累的语言材料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不仅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素养,还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写作水平,让学生的习作之旅走向新的绿洲。

三、提供平台,展示互动,享受阅读的快乐

得到认可,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事,阅读也是如此。当学生进行了一定时间的阅读积累,这个时候,作为老师,必须要给他们释放的空间与平台,让学生把自己一段时间来的所得所悟及时与大家分享,互相学习,互相推荐,互相鼓励。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既可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交流活动中体会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成功。如每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每月举行一次演讲赛、早自习一分钟新闻发布会、成语接龙游戏、好词佳句集锦展、课外好书推荐会等活动。开展每项活动之前,让学生集体参与制定活动方案,提前收集材料,准备活动内容,学生在充分准备的过程中,要阅读大量的文章或书籍,有意识地积累大量素材,在语文活动这块天地中,又把自己的积累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学生在交流中,可以分享到更多的语言信息材料。

谈谈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篇7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人类的进步史是一部阅读史。纵观古今中外,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博览群书。当代青少年担负建设祖国的重任, 他们要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发展思维, 丰富情感。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因此, 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谈谈认识。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有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习才会有效。孔子曾说, 对于一件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 那么何愁他们不读书呢?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呢?因此, 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强迫读书。

学生的兴趣不是说有就有, 说培养就能够培养的。读书的乐趣究竟在哪里, 仅仅靠激发是不够的, 桃子是甜还是酸只有尝了才能够知道。

2. 引导读书。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因势利导, 提供一些能激发读书热情的经典名著, 进一步吸引学生的眼球。名著作为阅读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其作用不容小觑。

3. 呵护读书。

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要防止走进“前劲十足, 后劲疲软”的误区, 学生在教师的激趣下“一时兴起”, 但是在这之后可能受意志薄弱、阅读能力较弱等困难的影响, 使阅读再次遭遇“冷藏”。要想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终生热爱, 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 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 那你就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二、做好阅读指导

我们把阅读看成是一项工程, 那么它的完成就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 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劣质”的“豆腐渣”。阅读就要通过老师的指导, 既不能让学生走弯路, 更不能走歧路。

1. 在“读”中感受。

一篇文章好不好、美不美, 就要通过读实现, “三分文章七分读”, “朗读是最有效的记忆、领悟和审美的途径”。吟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受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温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呐喊, 让我们感受到与暴风雨搏击的力量之美;默念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青布长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 联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为生活奔波为全家操劳的父亲, 感动的是深沉无言的父爱。

2. 阅读时做好“略读”与“精读”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打个比方, “精读课文”好比数学的“例题”, 略读课文好比“习题”, 学会了例题, 习题就会迎刃而解;总讲例题不做习题, 学生便得不到学习技能。所以, 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 又可以有选择性地“细嚼慢咽”, 又可以“走马观花”。

3. 选择阅读的图书。

有些书学生就不能读, 有些书学生不必读, 因此, 在图书的选择上, 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 只有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水平等特点的图书才对学生有益。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 能鼓舞人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堪为楷模的读物, 让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益匪浅。

4. 扩展阅读。

作家茅盾曾说:“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 谈不到多, 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总结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时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的经验, 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5. 阅读时指导学生学会摘录。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没有必要的积累, 谈深层次阅读就是一句空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 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 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

三、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1. 获得家长的支持。

课外阅读的时间有一大部分在家里。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 应当让家长明白, 孩子的阅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引导。其次, 让家长知道具体的做法:给孩子创造安静的读书空间, 给孩子选择足够多的好书, 给孩子足够的读书时间。

2. 各学科教师的配合。

语文老师也要注重课外阅读。如果认为它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 就不对了, 它需要所有老师的关心支持。

3. 提供阅读的时间。

学生的阅读, 既可以安排在课外自主进行, 又可以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段。如著名教师李镇西老师在班上开展名著阅读, 不是仅用一两节课, 而是设立读书时间———每节课拿出专门的几分钟请每位同学读上一段, 让阅读名著成为一种习惯。我校语文课提倡“20+25模式”, 教师的讲解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阅读、交流与探究, 教师只是从中引导并适时地参与指导。

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篇8

在寻找好的策略之前,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造成目前学生课外阅读贫乏的原因。根据我们对学生的调查, 我们发现原因有三:

第一, 学生手边没有可读的书。好些同学家里藏书贫乏, 除了大众认知度较高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 四大名著等, 近年来出版的优秀童书, 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主要是家长和老师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度小, 很多家长和老师自己在童年时也是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的, 长大后人师为人父母自然也不知道该推荐什么书给孩子读, 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 有些父母即使给孩子买书, 也是买作文之类的教辅书。

第二, 孩子没有读书的时间。课内时间让给了上课, 做作业, 课外时间让给了做作业, 让给了电视、电脑游戏, 让给了课外辅导班, 特长学习。

第三, 孩子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长期不读课外书的孩子没有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 没有感受到课外书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自然也就没有读课外书的兴趣, 即使他们很无聊, 也不会想到用课外阅读来充实这段时光。

分析完原因之后, 我们发现要想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一定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书源问题, 二是读书时间问题, 三是读书兴趣问题, 针对这三个问题, 我们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一、建立学校课外阅读体系, 制定学生阅读长远计划

我们一直有个美好的梦想, 希望每个孩子能在小学阶段读到三百本以上优秀的课外书。为此, 我们一直在为孩子们寻找一份合适的书单, 试图为孩子构建一个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童年阅读体系, 这是一个动态而漫长的过程。在师生的童书阅读还没跟上来的时候, 我们只能参考借鉴国内外专家给出的建议列出本校各年级的书单。后来, 随着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老师、家长、学生对童书的关注度提高, 阅读量扩大, 大家在读书实践中有了自己的体验, 再列书单的时候, 这些体验又进一步地丰富了原有的书单, 那些被大家喜爱的课外书也越来越接近大家心中的理想了。

二、确定精、泛读篇目

博览群书固然是件好事, 但对于经典, 泛泛而读则是暴殄天物。经典之所以得以传承, 一定是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快餐式的阅读往往容易忽视掉这些珍宝, 把这些书选定为精读书目, 由老师指导着读, 就可以让这本书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老师怎么指导呢? 首先在读书之前, 列出一些导读题,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然后在读书指导课上, 老师组织大家围绕这些问题讨论一下, 分享大家的思考所得。

三、多方筹资解决书的来源问题

这是课外阅读指导中最关键的地方。如果学校条件允许, 自然可以统一由学校购置, 放在图书馆, 大家去借阅, 但对于很多经济条件达不到的学校, 只能另想他法。我们学校用了三条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条途径, 是学校统一购买精读书, 每个书目一买就是60本, 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班级共读讨论。第二条途径, 是家长出钱购买选读书, 一个班一套, 一套约60本书, 确保能人手一本, 学生之间相互交换阅读。书单由学校统一提供, 收钱买书由家长们完成。开学初的家长大会上, 学校和老师积极宣传读书的好处, 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然后各班推举出热心家长, 由他们负责收钱买书, 把最优秀的童书带到学生的身边, 这样, 每年每个家长只需要交15元左右, 孩子就可以读到几十本高质量的课外书, 对家长来说, 是一件很划算的事。第三个途径, 是鼓励学生把家里的好书拿到班上来和同学们分享。就这样多管齐下, 书源和书质都得到了保障, 家长和学校才有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书香童年。

四、管理使用好图书

书买来之后,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的图书室了, 如何让这些书发挥出最大的功用, 顺利地在每个孩子手中流动起来, 这需要每个语文老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班级管理能力。各人有各人的操作模式, 普遍的做法是, 新书买来之后, 先把书编上书号, 包上书皮, 固定借阅时间, 确定图书管理人, 制定班级借阅方法, 然后还得定期不定期地过问一下。

五、开设绘本课程

一二年级因为识字不多, 管理能力也不够, 他们的童书阅读主要通过绘本课程来实现。学校专门为一二年级开设了一门绘本课, 每周一节, 由专职教师授课, 确保教学质量。授课老师把每学期要上的绘本全部以PPT或有声绘本的方式在课堂上读 ( 放) 给孩子们听。这些绘本画面精美, 意境深远, 故事大多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受真善美慧的教育和熏陶。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创设一些悬念, 设置一些情境, 让学生猜故事发展的情节, 编故事, 练说话, 复述情节。这样的绘本课程把绘本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三得, 这样的故事课学生爱上。一二年级每个学期各班要共享20个左右的绘本, 两年下来, 能高质量地阅读近百本绘本, 加上语文老师推荐的其他书, 他们的阅读量远远超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量了。对于一些主题较深的绘本, 我们放在高段, 和学生的人文教育, 写作训练结合在一起, 也取到了很好的成效。

六、建立有趣的评价体系

在没有形成好的习惯之前, 读书是需要有动力驱使的, 这就是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个方法很多, 如评一评“小书虫”“读书之星”“读书达人”, 争一争读书“星级少年”“书香班级”, 晒一晒“读书单”“读书笔记”, 说一说“我最爱的一本书”, 写一写“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 等等, 无论哪种方式,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与兴趣, 进而形成好的习惯, 这才是根本。

最后, 我想说的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学生与书为友, 和书作伴, 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生活, 成为一种兴趣, 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摘要: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 书香校园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 在书香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对目前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 发现学生课外阅读贫乏的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 站在学校层面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 进而形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和评价策略 篇9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 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 增强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它具有时效性、随意性、丰富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及阅读的心理特征,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指导方法———

1.“珠串式”的指导方法。

学生平时所接触到的课外读物很广泛, 内容也很繁杂。如果学生漫无边际地盲目地去读, 既耗时又低效。因此, 老师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指导:可以选择一个阅读的主线, 再筛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去阅读, 这样, 将阅读的“点”用一条主线串起, 从而形成一个既完整又丰富的阅读链条, 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1) 以作品系列为主线。老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可以根据作品系列的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这样, 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有效的阅读效果。例如:在低年级学段, 老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 选择一些绘本、寓言、童话故事等系列。可以将这些系列的作品按学期定量去阅读, 低年级的课外阅读实行“二二二”制, 也就是每天保证“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每周读“两本”好书, 每学期读“两个”系列的作品。每周要确保上一节阅读指导课, 重点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中高年级学段的课外阅读, 在确定阅读主线时应该立足于文本, 以及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 主要是以历史故事、经典美文、经典的古诗词等系列为主。中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力求做到两个“加法”与两个“减法”。两个减法即:一是减少课堂教学中重复的说讲, 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二是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 以此来充裕课外阅读时间。两个“加法”即:一是增加每周阅读指导课的节次, 确保每周阅读课的正常开展;二是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时要紧紧把握住作品系列这条主线来筛选作品, 竭力将作品这些“点”与阅读主线紧密相连, 一线串珠, 从而形成一个丰富完整的课外阅读链接。

(2) 以作品思想内容为主线来选择课外阅读文本。比如: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 可以抓住赞美祖国美丽山河这个主线, 选择不同的作品来充实学生的课外阅读。可选择老舍的《林海》, 巴金的《鸟的天堂》、《庐山的云雾》等作品。在阅读前可以列出这些作品的名目, 简要地介绍这些文章的大体内容, 提出阅读要求, 力求让学生独立地去理解, 去甄别, 去欣赏。

(3) 以教材文本的单元训练目标为主线来选择课外阅读作品。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相应的训练目标, 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可以抓住这些训练目标作为主线, 来筛选课外阅读文本。

2.“设疑伏笔”式指导法。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的学习活动。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自由地涉猎, 会导致有些同学无所适从, 势必会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因而, 老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指导, 为学生指明一个阅读的方向。设疑伏笔式的指导, 也就是一种启发式的阅读指导, 重点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 从而实现自主高效的阅读。老师可以根据阅读指导的需要采取不同形式的指导。

(1) 文后设疑, 启发阅读。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安排方面很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一般文后都安排了一系列的拓展阅读训练, 这为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了让学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去拓展阅读, 老师可以在课文结束时设下悬念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2) 埋伏笔设悬念, 暗示阅读。比如:我们在教学《海伦·凯勒》这篇文章时, 先让学生深刻体会海伦是一个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强者。在文章学习的过程中设下悬念:海伦是一个又聋又盲的人, 她是如何珍惜每一天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下面一段文字:“失明的我想给所有看得见的人一个忠告:‘好好利用你的眼睛吧, 就像你明天就将永远失去光明’。”这段文字是她著名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话, 请同学们课下用心去读这篇文章, 相信你会找到最完美的答案。这样进行阅读暗示, 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

3. 提纲挈领式指导法。

提纲挈领式课外阅读指导, 就是老师粗线条地勾勒学生阅读的框架, 学生在指定的范围内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 这样会让学生有的放矢, 集中精力, 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效的阅读。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 可以围绕故事的章节来列出提纲, 让学生围绕提纲开展课外阅读。提纲可列为:“唐僧出世”、“孙大圣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猪八戒大战流沙河”等。这样, 老师事先列出具体的提纲要领, 要求学生有计划地阅读, 会大大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具体的策略是“课堂指导引路, 自主阅读求知, 交流赏析提升”。

二、课外阅读的评价策略

课外阅读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做好学生课外阅读评价, 能够为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 老师切不可根据学生在某个方面的表现而盲目地、片面地下结论。课外阅读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老师必须做到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具体的方法有———

1. 课外阅读过程性评价。

课外阅读是学生进行语文活动和语文实践的过程。它具有长期性、周期性、渐进性等特点。为了让学生能够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持续的阅读行为, 老师就应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给予科学的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阅读过程、行为、动机、成效的正面肯定, 以此来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地去阅读。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个人阅读档案的形式来作评价。也就是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阅读档案, 详细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种类、数量、阅读效果等, 并且根据新课标对每个学段课外阅读的要求来确定评价的标准, 评价标准可分为A、B、C、D四个等级。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因此, 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就应该贯穿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个过程, 做到及时、科学、合理、有效。

2. 课外阅读阶段性评价。

课外阅读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历程, 是学生获取广阔知识的源泉。新课标对每一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 课外阅读评价就应该伴随着学生阅读的每个阶段。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阶段性评价有益于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阶段性评价主要以肯定、鼓励为主, 形式应该多样化, 可采取口头表扬、办阅读周报、出板报、谈心得、举行阅读交流会等形式。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学生阅读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问卷的内容应该涉及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动机、阅读能力、阅读成效和阅读创新等方面。评价结果要求量化, 可以用等级制或十分制来对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价, 每个学生的评价要求有记录, 有建议, 有总结。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合理、科学, 评价的语言以激励为主, 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3. 课外阅读综合性评价。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每个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老师对学生阅读评价既不可片面也不可单一, 应该着眼于学生整个的课外阅读生活, 要放宽视野, 找准评价角度和评价基点, 以此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来进行, 如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课本剧会演、剪报贴报等一系列的活动;每学年进行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 注重检测课外阅读的范围、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等方面的情况。通过以上的各种活动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作出综合的、科学的评价,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 增强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成就感, 让学生能够真心地爱上课外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应融汇在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做好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的评价, 对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遵循“方法引路, 评价保驾”策略, 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篇10

在当今大语文观思想的指导下, 课内与课外并没有截然之分, 所以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堂阅读教学来说的, 它们两者也是不能截然分离的。

1. 补充材料课堂学, 激发阅读兴趣。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 都比较贴近儿童生活, 适合小学生阅读。当学生在语文课上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时, 便可推荐书目, 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当学到古诗《渔歌子》时, 可以推荐《唐诗三百首》, 引导找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引导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课外读物, 一起感受美丽旖旎的田园风光。针对知识性较强的作品, 可以在阅读前,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中提炼出一个话题, 引导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搜集相关的知识, 形成一个知识链, 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 达到互相交流, 提高兴趣的目的。

2. 阅读课辅导学, 学习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辅导课的开设, 教师能将课内与课外更好地结合。课外阅读辅导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和学生一起阅读中, 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或一个故事, 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比如:浏览法、精读法、摘注法等。让学生在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下, 大量阅读报刊、书籍, 开拓视野,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 读物介绍常常有, 推荐书目。

我曾在班级中作过调查, 了解到孩子最爱读的课外读物依次是:幽默故事、童话、侦探故事、科幻故事和儿童小说。平时, 我每周安排十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看的书或故事, 让学生带上书, 向同学们展示, 告诉大家书名, 简要说说书中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有了这样的展示, 激发了介绍者的阅读兴趣, 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对其他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孩子爱模仿, 当他看见或听到班里同学的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时, 往往也会想亲自看一看, 读一读。这也为孩子今后的课外阅读激起了更高的兴趣。例如, 当孩子介绍了作家杨红樱的校园小说系列, 班里掀起了看杨红樱小说的高潮, 甚至还有个别爱好写作的学生在日记本中模仿小说, 以班级同学为原型, 写起了校园小说, 不要说, 还写得头头是道呢!平时我也根据情况, 一个学期开列一些书单让孩子选择。

二、组织活动展示感受课外阅读乐趣

因为喜欢阅读, 学生才会去阅读;因为喜欢阅读, 学生才会觉得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除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1. 结合听说, 读读写写。

把自己阅读过的、喜欢的文章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是很多学生非常乐意的, 特别是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如果让学生能较完整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使展示取得更好的效果, 办个读书沙龙是个好办法。在阅读课时间, 让学生上台读故事, 读诗歌, 读科普小文章等。要求上台的小读者能把材料读顺, 读时声音响亮, 如果有感情那就更好了。读完后, 台下同学分三星级评价, 一星表示听懂了, 二星表示读得好, 三星表示读得非常好。也可以现场评论, 或者对刚才阅读的文章提出疑问, 让学生在读读听听、问问说说的互动过程中锻炼胆量, 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共同感受阅读的快乐, 分享阅读的乐趣, 分享阅读的成果。

2. 表演再现, 读读演演。

在中段的语文课堂中, 表演仍是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学习了课文, 孩子两个一伙, 三个一群地表演课文中的故事, 乐此不疲。如学习了《寓言二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后, 让学生表演, 学生认真地再读课文, 编排台词, 也为了让看的同学能更好地参与, 还安排旁白, 演出后还评选优秀表演奖。借这个高潮, 老师还提议可以把课外阅读的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编排成节目进行表演。表演时, 有的组还安排有奖竞答———猜猜是什么故事。孩子们在演戏、看戏、评戏中, 充分展示了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也使阅读享受得到了延伸。

3. 游戏引路, 读读玩玩。

(1) 对诗比赛:如何促使学

一、精心引导, 让学生会听。

1.明确“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给孩子们上《轻轻地》这首儿歌时, 我“一不小心”把“踩疼了”读成了“踩痛了”, 坐在第二排的沈哲宇又轻又急切地说:“老师, 你读错了!”正是这句话给了我一个良好的机会。当我把一张美丽的贴纸笑脸贴在他的额头上时, 全

会班同学都表现出无比的惊讶和羡慕—我告诉全班孩子:倾听是最好的学习。于是方式之, 听——培浙一江央, 。我把一个大大的“听孩子们惊叹“好大的听”字字”!写是的在了, 我从此黑板中

养金

乐学生倾华市北苑决定要把这个大大的“听”字写进孩子们的心中。2.在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学会倾听。上课铃听习我对课前听小学声响了, 3许分钟进行了精心安排多孩子进教室后很难。首先利用安静下来,

惯夏

善三部永红自习课教孩子们背会《三字经》《古诗》或《新编儿歌365》, 每节课铃声响后, 就立即全班听曲齐背一首, 让所有的孩子集中注意力。再进

行“背成语小能手”“新闻播报员”“谜语大擂台”等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 在3分钟内完成。实践证明, 这3分钟的内容安排, 不仅不会耽误上课,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中, 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 竖起耳朵听得认真, 还积极参与, 丰富了课内外的知识, 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在表扬中教会孩子倾听。一年级的孩

生多读多记多背, 对诗是既有竞争诗文等。性又不乏乐趣的一项活动。对诗可

(2) 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 老师或同学出一个词, 后面的同学以最后的字为头, 说出一个词, 以此类推, 一个接一个, 接不上的同学请人帮忙, 直到全组同学接不上为止。全班同学人人参与, 而词语积累较丰富的同学又能在必要的时候帮助组内的其他同学, 一起为小组争分, 学生兴致很高。同样, 也可以成语接龙, 可提高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挑战。通过活动, 可以检查学生的词语积累情况,

以是师生互对, 生生互对, (一生对全班、一生对一生、男女生互对、同桌互对等) 内容可以是对诗句, 比如上句对下句, 上半首对下半首;可以是对作者, 对出处, 或者是背出诗句对出作者;可以对主题, 比如以“春天”为主题, 背出有关春天的诗句, 以“水”为主题, 背出和水有关的诗句。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学着对成语、歇后语、优秀的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 很容易分心。要让学生认真倾听, 首先要做到“手放好, 坐端正, 眼睛看着讲课的老师或发言的同学”这三点, 这样会减少孩子分心, 也便于老师注意孩子的倾听情况, 作及时提醒。尤其一年级的孩子非常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 所以在课堂“听”的培养中, 我经常采用多种表扬的语言, 引导学生做到以上三点, 学会倾听。我经常表扬认真倾听的孩子:“小朋友们, 你们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 给老师增添了力量, 老师好喜欢给你们上课!”“你看这位同学坐得多端正, 眼睛多明亮, 一直看着发言的同学, 他听得最仔细!”“你的手放得最好, 听得最认真, 你是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

表扬善于听并提出意见的孩子:“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 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 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 真棒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 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 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老师的一句赞扬, 不花时间, 也不费力气, 却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让学生在老师的表扬声中愉快地学会倾听。

二、巧编游戏, 让学生乐听

在一年级新生的课堂上, 我们许多有经验的教师, 总要设计一些课间操让学生

也从另一个侧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方法 鼓励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得低于140万字。强调通过平时的阅读活动加强语言材料的积累,要求广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还明确地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呢?

一、培养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待其吸吮其甘甜的乳汁,并滋养其身心时,兴趣才真正建立起来。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耐心地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的读物,以优美的语言、精彩的内容、不同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学生,让其自主地有计划地开展阅读。特别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而言,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作为老师、家长不要小看细节,有时一个个简单、美观的书架,一两个舒适的靠垫,几张精美的图书海报……都能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和谐、温馨的阅读环境,自然也能让孩子带着愉悦的心境参与阅读活动。

1.在班级内建立“读书角”,并精心布置,张贴读书名言,摆放书籍海报,让“读书角”成为同学们交流读书心得的园地。

2.向学校建议,与图书管理员共同为学生打造校园里的“读书天地”,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里的小天地,学校的回廊、休息区都能成为孩子们快乐阅读的场所。

3.孩子在家庭里与家人共同设计、布置一个读书的角落,让家庭也成为阅读场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4.让学生在家庭内安排好家庭阅读时间,比如:每天饭后一刻钟,每位家庭成员都要放下自己的事,参加家庭阅读活动。

(二)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

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可以开展故事大王评比、佳作欣赏、编辑手抄小报、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推荐优秀读物等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1.故事大王评比

学生最爱读故事、听故事,也爱讲故事,通过举行故事大王的評比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外阅读到的精彩内容向大家作介绍,进行交流汇报、开故事会、演讲。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需要一定形式的表达,参赛孩子讲得滔滔不绝,听的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佳作欣赏

佳作欣赏就是通过优秀诗文朗诵、竞背、内容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中搜集的优美文章和精彩片段进行赏析交流,这样可以深化阅读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3.编辑手抄小报

编辑手抄小报是学生对课外阅读知识的梳理、总结。进行手抄小报的评比,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锻炼学生编辑、选材能力,促进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4.读书知识竞赛

从推荐的课外读物中,选取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组织竞赛评比,让学生在竞赛比赛活动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巩固阅读效果。竞赛不仅能让学生们收获友谊,而且在整个竞赛活动中还能赋予同学们“阅读”的内涵和乐趣,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5.读书笔记的展览评比

通过读书笔记等读书记录内容的展览评比,对优秀的同学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对做得不好的学生提出希望,并加以指导,可以使学生明白怎么做读书记录,增强他们做好读书记录的目的性、自觉性,以认真的态度去完成每一次读书记录,提高阅读积累的实效。

6.推荐优秀读物

师生、学生之间对阅读过的新书、好书进行介绍推荐,可介绍新书中的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也可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

7.定期交流心得

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都是需要同伴的参与的,他们在互动中会主动交流自己感悟、心得,阅读活动也是如此。只要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交流主题,也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他们就会表现出“文学评论家”的架势。例如在一次读书心得交流实践中,先安排小组内交流,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近期内读了什么好书,有什么收获进行了汇报,就连平时不爱讲话的同学也不甘心落后,讲起书中的趣事滔滔不绝。同学们通过心得交流,不仅能高效总结出主要内容,又充分理解书籍所要表达的含义,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分享、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二、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小学生年龄小,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影响,他们独立的分析鉴赏能力还比较差,对自己的课外读物很难全面地去考虑选择。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帮助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防止阅读过程中的“误食”“偏食”。苏联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选择课外读物,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思想性。选择一些思想健康、催人奋进的课外读物,这些读物能培养儿童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要抵制荒诞离奇、都市言情、玄幻武侠、凶杀迷信等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二是教育性。所选择的读物能配合学生的课外学习,有助于他们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可接受性。选择读物时应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过难和过简的书都应当避免。四是广泛性。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科普、自然、历史、地理,无所不读,这样阅读面广,收获才会更多。

三、指导阅读方法

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课堂上,教师应加强阅读方法的示范与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阅读中学会阅读,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教学生学会摘录批注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中接受信息是繁多的,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选择地进行摘抄记载,有重点地进行批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生的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词汇积累。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教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迁移到小练笔中来,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以写促悟,使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能得以提升。同时,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多让学生出板报,编小报,写征文。通过系列活动,促进读用结合,深化阅读效果。

学生阅读世界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交流阅读成果和展示独特发现的需要,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知心人”,采取得当的方法和措施,多创设激励性的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确实感到成功的喜悦,以便使他们进一步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好习惯。通过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可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學习语文更加得心应手。还要让读书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让图书、读书伴随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索 篇12

然而, 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不理想。那么, 中学生存在着哪些不良的阅读心态及现状呢?语文老师又该如何对他们的课外阅读进行有序而有效的指导呢?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心态

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够理想, 他们阅读的热点不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化经典, 而是武侠、言情、警匪小说和网络快餐文学, 少数学生迷恋的程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造成这种阅读心态除了社会客观原因之外, 其主观原因主要是缺乏应有的文学素养以及青少年独特的心理。

1. 冲动型。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男生, 都有一种力量迸发的愿望和冒险向上的勇气, 于是武打侦探小说里那些武艺高强、叱咤风云的人物, 自然成了他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处于生理发育期的女生, 也会产生对异性的暗中倾慕, 于是缠绵悱恻、细腻温柔的言情小说, 自然也就成了她们最抢手的读物。

2. 好奇性。中学生猎奇求新, 崇尚时髦, 节奏快速, 热情奔放。他们的阅读也往往带有趋时性和迁移性, 经常转换“主题”。今天喜欢阅读的是韩寒的作品, 明天就会变为郭敬明的, 过两天可能会是郑小琼、施晗、白艾昕、王寒星的了。

3. 从众性。中学生从众心理极为强烈, 真可谓“街道上一阵风, 校园里一层浪”。比如早些年社会上掀起“古龙热”“琼瑶热”“金庸热”, 近两年流行的“莫言热”, 很快在学校里得到连锁反应。在读书兴趣爱好方面, 他们也会有种强烈的随俗流, 总要让自己与周围的伙伴、朋友交流的话题保持相同, 以适应交往需要, 并显示其博学与多才。

4. 逆反性。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 在阅读方面, 家长和老师越是禁止他们阅读的读物, 他们的阅读欲望就会越强烈。

目前, 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浅阅读”现象, 也在中学生里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为:他们阅读兴趣单一, 对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过分偏好, 而缺少更多的阅读拓展和更进一步的知识追求。

二、课外阅读的形式

课外阅读呈现着多样化形态, 下面是学校最常见的几种:

1. 书友会。可以在班里以学习小组或居住小区为单位, 成立书友会。教师有选择性地给他们推荐书目, 让他们围绕某一专题读书或自由阅读。

2. 读书月。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每学年开展一次“读书月活动”, 掀起课外阅读热潮。

3. 读书交流会。可以在课下定期召开阅读经验交流会, 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读书经验及心得。

4. 影视欣赏, 上网浏览。现在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 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因此, 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 可以迅速增加知识。

5. 参观, 旅游。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 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 漫步其间, 自然增长见识。古人云:“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即这个道理。

三、课外阅读的指导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要想让课外阅读活动达到目标要求、获得预期效果, 老师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 营造氛围, 诱发兴趣。根据中学生好奇、好冲动的心理特点, 除了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动机, 可以多举行一些与阅读有关的并带有观摩性、解惑性、竞赛性的课外活动, 比如文学讲座、读书报告会、写读书札记、编读书集锦、纪念著名作家等活动, 激起学生愉快、积极、广泛的阅读兴趣。

2. 解决困难, 推荐读物。老师要经常性地做一些阅读调查问卷, 了解学生喜欢的书目和课外阅读上的困难;还要指导他们学会识别和选择读物, 学会甄别书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 并及时地推荐当前的新人新作, 让那些健康向上、文质兼美的作品, 成为他们课外阅读的主流。

3. 扫清障碍, 介绍方法。一是找书方法:教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等社会上和学校里的公共图书资源, 学会利用互联网上的图书资源。二是阅读方法:向学生介绍信息式阅读法、文学作品阅读法、经典著作阅读法、麻醉性的阅读法等常用的读书方法, 让他们了解不同的书籍, 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三是做笔记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摘要式、评注式、心得式、记载式等读书笔记的种类, 并让他们分别尝试运用。

四、课外阅读的评价

如果对课外阅读没有阶段性和目标性的评价, 学生往往会“将课外阅读停留在随意性、消遣性的状态”, 不能提升到“有计划的积累性阅读和赏析性阅读层面”。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有趣的评价形式, 那样更能激发阅读兴趣, 提升阅读效果。

1. 竞赛激趣法。老师可有计划地举行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等竞赛活动, 评选并奖励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2. 专题促进法。老师可结合社会上或校园里的热点、焦点问题, 不定期地制定阅读专题,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3. 以写促读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积极思考人生, 进行自由写作来抒写自己, 以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阅读质量及其思维品质、思想境界。

上一篇:分支流程下一篇:自主—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