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精选12篇)
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篇1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提出:“技术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或中间环节, 它既是一种技术行为, 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将技术创新确定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也就是把一种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 使企业生产活动市场化。因而技术创新强调它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 突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
另外, 企业应紧密依托市场来进行创新活动, 将从创新构想的形成到创新成果的应用, 并最终实现创新成果市场价值的全过程始终与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 使技术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技术经济活动。
二技术创新的分类
技术创新涉及企业活动的所有方面, 根据其应用场合的不同, 可分为四类:一是产品创新, 目的是改善或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 进一步满足顾客需求;二是过程创新, 目的是改善和创造企业活动中的某一过程, 包括工艺过程和业务过程;三是市场创新, 目的是改善和创造更好的方法, 以利于企业与顾客 (用户) 交流和沟通, 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管理创新, 目的是改善或创造更好的组织环境和制度, 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有效。例如, 知识管理、创新管理和变革管理都是管理创新的范畴, 管理创新会影响其他的创新。
三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决定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 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合适的技术发展方式, 不仅是企业能否顺利实现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 也是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国内外实践表明, 技术创新不仅能促进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 而且还必将对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回顾起来, 一些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和成功的商业化, 对企业的发展乃至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 往往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用公司贝尔实验室之于通讯产业, 福特公司之于汽车制造业, 美孚、壳牌公司之于石油勘探开发产业, IBM、英特尔、微软公司之于计算机产业, 都是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和产业兴盛的典型案例。这些企业的重要技术创新活动, 不仅促进了企业本身的跨越式发展, 而且推动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四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大致有两条:一是自主创新;二是模仿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开发, 实现二次创新。
从全国企业的现实条件来看, 主要途径应是引进再创新。即使是国外大企业, 由于一个企业的技术不可能都居于领先地位, 往往也采取先购买其他公司的专长技术, 进而再创新的策略。企业创新活动的具体形式, 因企业而不同, 如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实行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等。近年来温州民营企业中出现的组合创新, 也是一种好形式。这种形式是以有创新需求的企业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为主, 从获取信息、选择产品着手, 寻求技术源, 把技术、资金和生产条件组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 完成创新过程, 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
五对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建议
1. 加深对技术创新作用和意义的认识, 全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加强地方科技工作,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作为党和政府增强自身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牢记执政党的使命,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落到实处。科技创新工作需要上下左右再认识再提高, 科技创新工作要再务实再发展, 科技创新工作要再扶持再推进,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做好服务工作, 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好的平台。
2. 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制度
实行规范化的公司改革,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全面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 结合各自实际大胆制度创新, 实行股份制, 组建公司集团对于非公有制企业, 同样存在理顺产权, 建立现代化制度的问题。公司要按《公司法》改制后成为规范化的责任公司, 方可能获得来自有关部门的担保、风险金和个人风险投资。企业改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促进企业可续发展。按照这一总体思路, 在企业改革问题上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产 (股) 权是收益分配的根本, 分配制度是对产 (股) 权制度的完善和巩固, 是为了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二是与其说改制是为了切割存量, 毋宁说是为了规范增量。改制不是分家, 而是着眼于公司发展。
3. 营造企业创新文化氛围
要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文化, 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需要创造一种容许偏离常规、容许存在没有根据的见解, 允许团体内存在不同工作方式的氛围, 企业家也应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深刻的危机感。第一, 要培养合格的职业经理人, 强化企业家创新精神, 力求完全融入企业创新文化。第二, 要培养员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拥有者的意识。第三, 要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创新理念。深植于企业全体成员中自上而下的时刻创新的价值理念和高度的创新能力, 能更好地营造出充分发挥知识和智能效率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 从而在快速变动的商业环境中形成特有的竞争实力。
4. 健全创新的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需要在整个企业中建立一个有效的鼓励创新的机制, 广泛听取员工的合理化建议, 拟订奖惩和考核制度, 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 增强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性质和规模、产品的结构和业务过程不同, 需要有不同的创新管理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可通过以下措施和途径初步形成:一是拟订企业创新的评价体系, 制订评价创新的标准;二是将信息管理部门改组成知识管理部门;三是将合理化建议制度化, 列为企业的日常工作议程;四是定期举办创新研讨会和培训班。五是建立创新奖惩和考核评价制度。
5. 落实知识保护制度机制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一项资产, 它在未来能给企业带来价值。许多企业的成立和发展正是以产品/服务或生产工艺的创新为基础的, 这些创新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生存之本。这些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一旦失去, 不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 甚至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创业企业知识产权的维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防止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别人侵犯;二是不要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保护, 创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成果就会被仿制, 在市场竞争中就无法取得竞争的比较优势, 尤其对初创企业来说, 泄密将断送一片市场, 甚至断送企业本身。
6. 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一次尝试, 是一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工具, 营造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良好政策环境, 结合有关政策、规订的制定和实施, 研究制订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发展的其他政策和措施。二是要深化资源配置改革, 结合重大专项以及“十二五”重大项目的实施, 对研发活动予以优先支持;结合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 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予以支持。三是要疏通融资渠道, 创新金融产品, 加大对金融的支持等。
六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 技术创新是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技术经济活动, 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技术创新不仅能促进一个企业发展壮大, 实现企业本身的跨越式发展, 更会推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摘要:技术创新对促进企业以及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近年来许多企业结合发展实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积累了不少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 并参考大量文献, 分析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分类, 以及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 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企业,发展,技术创新,途径
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篇2
晋煤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刘丽丽
摘 要:本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意义,总结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条件和要求,并指出了实现技术创新的具体途径,希望能为集团公司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技术创新意义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创新成为了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将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总是步人后尘,我们就将永远受制于人,甚至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抛弃。因此,只有在危机和挑战到来之前未雨而绸缪,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才会使企业永远保持强劲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说,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意义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以技术突破为基础,以市场接受为准绳,通过不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因此而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
它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市场行为;②技术创新的重点是研究和采用新的生产科学技术,以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③技术创新的成效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检验的标准就是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④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构思、研究、开发、生产等方方面面的环节与过程;⑤技术创新对企业而言更主要地是一种机制,它的实现是企业各种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以上对技术创新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相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竞争优势,确保企业的稳定增长。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技术创新拥有了更大的积极性,都努力从技术创新中寻求提高生产率的办法。而某个企业一旦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便会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单产、降低单位成本,为市场提供更优质廉价的产品,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二是有利于企业创造超额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旦企业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获得某项专有技术,甚至是生产某项专利产品,它便可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和垄断地位去主导市场,为自己赚取超出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1大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在世界经济最近短短二、三十年的发展史上,思科、微软等原来名不见经传的高新技术企业一跃成为超过通用、波音等传统大公司的超级航母,从中不难看出技术创新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第三,实践也证明,哪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失去了技术创新的活力,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使你的企业经营再努力、管理再加强,你所生产的产品如果已经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已经跟不上市场需要的节奏,除了淘汰出局以外,又能有何下场?即使象我们这样的能源生产企业,由于科技应用能力的差异而导致的全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也是惊人的,由此造成的成本差异更是足以将落后企业淘汰出市场。由此可见,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企业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了企业的兴衰存亡。
时代呼唤创新,发展需要创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的年代。面向二十一世纪,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切实把创新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超前思维,未雨绸缪,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把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满怀豪情地推动企业走进新世纪。
2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条件和要求
2.1创新需要理论指导和知识支撑,需要进取精神和科学态度
创新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创新行动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奢谈技术创新就好比是盖空中楼阁。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要克服一切困难,勇于解决任何复杂的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科技成果;就是要求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掌握各种新的知识;创新还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技术创新才能脚踏实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2.2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具备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自身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主动行为。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创新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企业的创新者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它包括企业的研发人员、企业家(厂长、经理)、一般管理者(进行计划、生产、销售、市场开发的管理)、技术人员等。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体现出的思想意识、管理素质和组织才能的一种综合表现,本质是一种锐意进取、勇于挑战的创业冲动。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技术创新的敏锐反应,就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2.3要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具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如果我们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看作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应该由新技术研制开发、生产管理、市场销售三个部分组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和核心力量。但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系统都不健全,要开展技术创新,企业
必须相应拥有从上到下的、健全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
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创新构思的形成、开发设计、中间试验直至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组成的连续过程,它要求企业必须按技术创新的目标建立快捷、高效、既充分发挥各部门功能,又能实现整体协调、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以及最佳配置企业资源、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员工创新积极性、能动性的管理方式。所以,创新的机制和管理是企业能否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2.4开展技术创新,要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实事求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上,都要量力而行。我们作为煤炭生产企业,技术上主要以应用为主,自己独立地进行技术上的开发和创新是不现实的,要尽可能地和相关研究院所及兄弟单位开展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节约技术创新的成本。
另外,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谨防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脱节。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企业原有的技术资源,防止不切实际的“变革”和由此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要努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收入。在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为企业实现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3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
3.1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创新意识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技术创新,实施“科教兴企”战略,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位干部职工认识到“技术创新是明天的饭碗”,形成人人关心科技进步的大科技氛围。
3.2面向市场,结合实际开展技术创新
我们是煤炭企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技术创新主要应该在采煤机械化、多经三产、洁净煤、煤化工等方面进行努力。我们应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结合自己的特点确定科研攻关项目和吸收引进先进技术,为把我公司建成煤、气、化综合发展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而奋斗。
3.3重视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我们应大力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在人才使用中,大胆启用年轻同志到重要技术岗位任职,并通过科技研究和攻关,锻炼科技队伍。其次应设立优秀科技成果奖励标准规定,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应给予奖励。另外,应给科技人员在生活、工作上创造有利条件,制订有关科技管理、收入分配、职称晋升、住房分配、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极大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联合攻关,加速成果转化
产、学、研结合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知识资本和生产要素形成新的优化组合。
只有积极组织多方合作,联合攻关,实施大科技战略,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节省用于技术开发方面的支出。
作为煤炭企业,长期过分依赖资源,忽视技术进步。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由过去的短缺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剩余经济的激烈竞争,亟需要在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上不断开辟新的道路,产、学、研合作正是加快技术创新的现实途径。借助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通过有效配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不断为技术创新拓宽道路,这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3.5加强技术中心的建设
国际上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像福特公司、奔驰公司、西门子公司等之所以长期在世界工业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因素,主要得益于重视技术创新工作,特别是技术中心建设。拥有自己的技术中心,可以保持强大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也是晋煤集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增强竞争能力,必须加强技术中心建设,一是有利于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可以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技术储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实现企业产品的高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的高效益。因此,我们应把加强技术中心建设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提高认识,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企业领导必须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要意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
②以技术中心为核心,加快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重视立项前的战略研究,形成层次分明且互相衔接的长、中、短期研究开发体系,企业内部要进一步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市场、营销、生产、科研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加快成果的商品化步伐;
③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共建技术中心,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企业重大技术难题组织联合攻关,发挥工程科技界的专家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很快要加入世贸组织,随着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十分严峻。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我们应结合市场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纪录。
参考文献:
做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建议《中国煤炭》2001孔令英王伟
优势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技术中心建设 《山西技术创新》 2001樊文彬 韩仲平李榆生
作者简介:刘丽丽,女,1977年生,经济师,现在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技术中心情报室
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探讨 篇3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针对企业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强调了企业管理要创新。转变机制,三项改革等都有一个加强管理,创新管理的问题。也就是说按照适应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行有效调整,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实现最佳管理。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探讨
企业是生产力要素的载体,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网络,为国民经济提供大部分的现代化装备,它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如何,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必要性
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做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一般地讲,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既有自然的工具属性,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它既包括管理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成功的管理创新实质上是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两方面创新的综合体现和必然结果。
对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可以从对管理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需求方面看,首先,管理薄弱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不到40%,管理水平高低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1995年与1985年比较,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中,上升的占50.9%。管理约束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次,新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环境要求国有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同时,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已经导致了结构性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和历史包袱更使其在竞争中处境不妙。提高管理水平是国有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从供给方面看。首先,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出台,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其次,现代科技的进步既对管理创新带来了需求上的压力,如技术的进步使得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对管理的需求和依赖,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如CIMS、EBP、MIS等等,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对产出的贡献率。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当前我国企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的要求
自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世界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与融合,使改革创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管理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管理开始经历新的变革。其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对象知识化。企业管理的对象不再是传统的财、物,而重点在人,有知识的人。由于知识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因而对于知识的开发和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营管理信息化。企业生产中越来越依靠信息的生产、存储、处理、共享等,企业决策逐步信息化;
3.企业的生产方式一体化。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出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适时生产和精细生产以及通过网络协调设计与生产的并行工程等等,它们把信息技术革命和管理进步融为一体;
4.企业营销方式简捷化。由过去的“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的行销模式,正在改变为“生产商——分销商——顾客”的模式;
5.企业的组织结构柔性化。公司组织结构从“橄榄型”向“哑铃型”变化。随着经营和销售方式的改变,企业通过社会化协作和契约关系,使企业的中间管理组织设置变得简单,侧重向两头发展;传统的监控型管理转向授权型管理,最终转向以潜能开发、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为主体;金字塔式的权力型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化组织结构、团队式的管理运作模式;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基本途径
1.积极推进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
各种管理组织、制度和管理行为都不过是管理者思想的外在表现。据资料,我国现阶段仍有不少企业家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不熟悉甚至还不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不理解现代企业制度,有的企业家不赞成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认为设董事会是使经理多了一个“婆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仍不重视市场问题,不认真调查分析市场状况。很多企业家不熟悉、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大力在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来开阔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2.积极推进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
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设计管理组织,改变传统的单一行政式职能型组织结构,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十分繁多,而且也不合理,非生产性组织(如党工团和后勤服务部门)占了企业相当多的编制和人员,同时,真正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机构和人员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编制限制也很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需要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入如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新的组织设计模式。
3.企业社会服务理念创新。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社会责任受到普遍关注。在生产产品、获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推进协调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改变生产方式,整合资源,减少对土地等资源占用和浪费;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协调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讲诚信,树立企业公信力,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进一步拓宽了管理创新的领域,
4.企业战略合作管理创新。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供应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现代企业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恰当地同其他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在现代企业的生存原则中,“排他”已被“合作”所取代包容。
5.要积极推进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企业的制度创新,同时又促进了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活动使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从而使无形资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那些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正是那些无形资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经营者,也毫无例外的是始终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些企业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改组,特别是近年来,大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令人瞩目,企业无形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问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要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我国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方式
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的熊彼特意义上的国企经营者,对于管理创新的推进,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反之,就会阻碍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现阶段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因此,这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素质的高低不一。面对国有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国企的管理岗位,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新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7.还要大力夯实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管理技术和方法工具创新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
基础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基本流程的规定、基本信息资料的储备传送以及管理队伍的建立等等。只有搞好了基础管理,理顺了内部基本的生产协作关系,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否则,管理创新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企业更为混乱无序。比如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上,就需要很高的基础管理水平。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实施企业管理软件的条件参差不齐,大多数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还较低,处于国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我国大多数企业完整实施ERP的条件并不成熟。此外,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动态管理,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抓基础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创造适应自身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效益稳步上升。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源和动力。通过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和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人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在企业外部通过其借鉴的分工、合作、竞争,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提升企业本身的整体能力。企业管理创新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企业的总体面貌最终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旭亮等. 资本一般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保健云. 知识资本.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军旗. 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东方出版社,2000
企业技术资本要素的获取途径浅析 篇4
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随着时代的发展, 技术资本要素对于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以及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通过获取技术资本要素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技术资本早已成为了企业关键的生产要素。企业只有获取先进的技术资本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因此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资本的取得。
二、企业技术资本要素的获取途径
企业获取技术资本要素的途径主要有企业自主研发、外部引进、吸收并购和技术战略联盟。
(一) 企业自主研发
企业自主研发是指企业运用自身的人力物力进行自主研发获取技术资本, 它是企业获得技术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企业进行自主研发要求其对产品的生产流程以及涉及到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能够掌握市场对本行业的最新需求以及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 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市场未来需求和企业现有产品之间的差异, 进而进行未来技术发展相关构思, 使企业技术的发展能够沿着一定的方向, 满足未来市场及顾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进而使企业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来获取技术资本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本, 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生产要素之间的合作和配合, 企业的自主研发才能取得成功。
(二) 外部引进
外部引进是指企业从外部通过一些列的途径直接获取技术。这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技术比较落后的一些企业获取技术资本的主要方式,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一些企业主要就是采用了外部引进的方式获取技术资本要素的。外部引进既包括引进相关的软件技术也包括引进相关的硬件设备, 企业通过外部引进, 能够直接获得其所需要的技术资本。一般情况下, 为了使引进的技术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 外部引进都会伴随着一些相应的指导及培训, 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指导培训, 能够使员工真正掌握引进的技术, 从而能大大提高其生产技能。企业通过外部引进取得技术资本的最大的优点是花费时间短, 获取的技术资本质量和水平较高, 能够大大加快企业技术资本积累的步伐。
(三) 吸收并购
吸收并购也是企业获取技术资本的一种途径。企业首先确定自己所需要的技术资本, 然后并购具有这种资本的公司, 从而获取被并购企业的技术优势, 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一般会在以下三种情况下采用吸收并购的方式获取技术资本。首先是企业想要进入一个不相关的领域, 通过并购获得技术资本可以使企业减小进入障碍, 更容易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其次是大企业通过并购小企业获取小企业的技术优势, 从而使自己本身的技术资本得到快速的提升;最后是企业通过吸收并购可以实现与被并购企业之间优势互补, 从而使自身原有的技术资本创造更多的价值。吸收并购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首先是通过吸收并购获取能够使企业原有技术资本获得完善提高的技术资本, 其次是通过吸收并购获取能够和企业原有技术资本互补的技术资本, 使技术资本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 技术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就是指两家或者超过两家的企业, 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 通过签订一系列的合同以及协议, 共同利用各企业的优势, 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一种组织。按照战略联盟涉及领域的差异, 战略联盟可以分为供应战略联盟、产销战略联盟以及技术战略联盟等。技术战略联盟顾名思义涉及的主要就是技术领域, 它是两家或者超过两家的实力相当的企业以技术资本作为纽带建立的联盟。它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和研究更高水平的技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战略联盟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和产权治理结构相关的股权联盟;第二种是非股权性质的契约联盟。
三、企业技术资本要素的获取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 企业自身因素
企业进行技术资本要素的获取途径选择时, 首先应当根据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过去的相关经验确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如果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比较强, 企业则会倾向于通过自主研发获得技术资本, 否则可能更加倾向于采用其他途径获取技术资本。其次是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因素, 每种技术获取的途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管理者倾向的角度不同, 其得出的结论也会大不相同。最后企业在选择获取技术要素的途径时还应当考虑时间因素。一般来说通过自主创新获取技术资本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 如果企业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取技术资本, 那么自主创新就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二) 技术资本因素
技术资本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资本的研发成本、技术资本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以及技术资本所蕴含的风险的大小。企业经营的目标是收益的最大化, 也就是成本的最小化, 因此如果企业自己进行研发的成本过高, 那么即使企业有足够的创新能力, 也不会选择通过自主研发来获取技术资本。技术基本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产生、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当技术处在前两个阶段时, 外部不存在快速获取技术资本的来源, 企业只能通过研发获取技术资本;而当技术资本处在第三个阶段时, 通过外部途径不仅可以快速获得技术资本而且成本较低;当技术资本处于衰退期时, 企业获取技术资本已经失去了意义。技术研发所蕴含的风险的大小会影响管理者获取技术途径的选择。如果技术研发的风险很大, 即技术研发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管理者为了降低风险, 选择通过外部途径直接获取技术资本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三) 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竞争环境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度也会对企业技术资本获取途径的选择产生影响。当外部竞争比较激烈时, 企业会倾向于通过内部研发来获取不为竞争对手所具有的技术资本, 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取得胜利。以此激烈的外部竞争会促使企业更多地采用内部研发来获取技术资本。外部相关的政策制度也会对企业技术资本获取途径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政府希望企业通过某一技术资本获取途径取得技术资本, 那么其就会颁布一定的政策制度来给采取这一途径的企业一定的支持和优惠, 使这些企业获取更多的好处。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和支持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使用政府支持的途径获取技术资本。
四、结论
在当代社会, 技术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许多企业以技术资本作为自己的核心生产力, 技术资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也在不断地增加, 显然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关键资源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企业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取得技术资本。在选择技术资本获取资本时企业应当从企业自身因素、技术资本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综合考虑,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途径来获取技术资本。合理的选择技术资本的获取途径不仅可降低成本还可以获取更多的收益, 从而能大大的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参考文献
[1]崔雪松, 王玲.企业技术获取的方式及选择依据.企业管理, 2005 (05) .
[2]罗福凯, 邓颖.技术资本市场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财会通讯, 2012 (03) .
[3]汤建影.企业技术获取方式影响因素述评.华东经济管理, 2013 (07) .
新形势下企业观念创新的途径 篇5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影响,企业的自主性较差,等、靠、要思想较严重。企业习惯于生产者主权的思维模式,即
国家计划→企业生产产品→消费者被迫选择消费→企业继续重复生产。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发展,企业思维模式应由生产者主权转移到消费者主权,即消费者需求→企业生产产品→运用营销手段促使消费者需求转化为购买行为→企业售出商品→售后服务→产品、服务创新→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需求。可见,企业若不能从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企业就很难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观念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对观念创新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许多企业把观念创新当作形式上的问题去处理,没有从本质上进行观念创新。企业观念创新正如人体的新陈代谢,一刻也不能停息,因为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状况是瞬息万变的,而企业观念正是在整合企业内外环境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企业观念创新应是经常性、长期性的问题,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企业观念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企业观念创新才能真正渗透到企业行为中去,企业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企业观念创新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途径 篇6
关键词:经济;企业;人力资源
一、创新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既是新经济的主体,也是现代企业的战略资源,更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下面就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作概要简述:
(一)创新性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它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第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第二,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第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人才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
(三)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地培养这种资源。
(四)合作型人才
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面临新挑战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性、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因此,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我国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进行创新:
(一)营造创新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企业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已成为企业最关切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员工,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专精、自信自强、流动性很高。
(二)实行柔性化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真正才华横溢的人才,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的,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使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人放在核心的位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便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企业将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信任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把企业员工放在管理的主体位置,围绕着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展管理活动,激发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使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路径
众所周知,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而人力资源管理正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所以其作为资本形态已经开始登上现代化社会的舞台,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传统的功能使企业阻碍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想打破过去传统的运作模式,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企业,就必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再造工程。而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来适应,才能保证再造目标的实现。那么,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一)要对员工进行再教育,灌输新的理念,提高员工的积极参与意识及创新思维,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人本管理,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二)要注重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促进人才成长和吸纳人才的开放系统来改善人才环境;通过加大员工资本投入,开展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员工再教育及培训来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及薪酬制度的改革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能力。
(三)注重人本管理
企业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潜在的能力的开发、创造力及主导作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帮助员工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形成共同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的精神。
四、结语
如何实现农垦企业文化的创新途径 篇7
我们将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观念, 着力培养企业创新观念
每个企业的灵魂关键都是企业文化, 改变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观念, 是创新的第一步, 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根本保证。由这一点开始, 利用进步的文化改造企业, 培养企业创新观念, 应当从改变更新人的思想观念着手:
将提升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将对员工思想文化方面的开发与技能培训同步发展。在对于农垦企业的创新理念总结概括的时候, 许多企业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想法, 例如:“永不满足, 锐意创新”, “不创新就要被淘汰”等等。假如将这些理念推广在企业之中, 就能够激活企业中的人气, 彻底改变场内员工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不同的农垦企业也创立的奖罚制度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例如:科技创新奖, 全勤奖, 百分考核奖等, 经过制度的规范使企业价值观更加规范, 出现了很多优秀激励人的厂规, 比如:“脚踏实地、爱岗敬业”, “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等。
二、制度建设, 着力建设企业创新机制
企业领导体制, 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三个方面是企业文化的三个方面。制度文化有“规范性”的特征, 具有超强度约束性, 并且管理规范着企业中的所有人。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机构也跟随企业的发展, 外部条件的各种改变而改变, 是和谐、统一、顺畅的有机过程。现在着重发展的制度建设是完全体现着进步文化的前进发展趋向的, 也就是将规范和向导制度一直处在最尖端的水平, 例如着力塑造企业的市场竞争价值观, 正确引领价值取向, 把分配、奖罚制度的规定作为参照标准, 准确设定企业的总体形象规范等, 全力支持创新建设技术、产品和市场, 以实现全工厂各个部门的创新机制, 以建立全体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将人为的有形的约束调整为制度上的无形的约束, 以形成企业行为的先进制度管理体系。
三、培植企业精神, 着力提高企业凝聚力
每个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都是企业精神。先进的企业精神需要符合优秀先进文化的需求, 要充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具有超强度适应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农垦系统的初期创业开始, 出现许多具有时代和历史特有的烙印的农垦精神。最近几年农垦系统的体制变化很大, 有很多独立的农垦企业创立了体现自己企业内涵的企业精神。我们发现, 企业精神是不能自己产生的, 要我们修炼和提取, 也要推广和许可。这也是文化建设、文化武装和文化改造一系列活动的整体过程。许多企业优秀职工代表, 先进职工干部的产生, 表现出一种文化气息, 对优秀先进个体的表彰, 就很好的促进了企业形成企业精神。这种企业精神的形成也为将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创新企业形象, 着力突出企业文化力
一个企业的文化大多体现在企业形象上, 这也体现着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 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新观点来塑造企业形象, 这几年国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发起了许多文明创建活动, 对企业的环境建设起到了强制性的促进作用, 随之有许多企业和小区建设的如花园一般, 使农垦企业的外观面貌有很大改善。这些有利于改善企业文化的政策的提出和推广, 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利益, 使企业形象的改善越来越受到重视, 给企业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有利的保障。企业本着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主动创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的宗旨, 大力提升企业形象, 例如:大量出席慈善公益, 将有担当有责任的企业形象展示在公众面前;秉承尽力满足客户需要的准则, 在客户面前表现出真挚体贴的形象, 使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 给职工一个值得信赖公正公平的平台;做到合法守法, 平等互利, 竞争双赢, 诚信经营的原则等等。将CI设计逐渐导入企业之中, 将企业经营理念准确定位, 建立行为和视觉视别系统, 找出一个鲜明的企业形象标识, 给企业定位出一个充分展示企业理念和特征的企业形象。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里, 要始终将企业文化的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因为一个企业拥有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将会给这个企业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持帮助, 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农垦企业的发展关键就要大力发展农垦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
五、结语
实现农垦企业文化的创新, 重点就在于更新观念, 培养企业创新理念;建立企业创新机制;培植企业精神, 提高企业凝聚力;创新企业形象, 形成企业文化力等几个方面。做好这些农垦企业将迎来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付维秋.发挥农垦企业文化的特性.促进垦区经济发展[J].农场经济管理, 2008.
论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篇8
一、管理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工作内容
所谓的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引入新的管理方案从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并实现创新性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但管理创新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引进, 而是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独创, 把掌握的企业管理知识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并付诸于实践中。无论企业进行的是全局性的还是局部的管理创新, 其最终目的就是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并增强各类资源的使用率, 大范围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其能够自如的应对外部环境的转变, 使企业拥有更有开阔的发展前景。企业管理创新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创新
企业的管理创新首先就要在思想观念上进行革新, 努力的改变陋习和旧思想观念, 以创新的思想观念去管理企业。观念创新主要反映在企业价值观以及经营理念的革新, 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想, 并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企业的经济效益, 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中心环节。
2、技术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 企业的社会分工反映在企业的技术上。技术创新引领市场的供求, 并决定了企业的供销和发展, 甚至成为了企业占据市场地位的一个关键手段。
3、组织创新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 企业组织创新能实现良好的管理, 把企业的资源进行充足, 运用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 构建新的组织结构, 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要使企业观念和创新, 组织创新是其的一个必要保证。
4、制度创新
制度的创新就要把与企业相关的组织活动进行制度化, 制度创新能保证观念、技术、组织创新的实现, 它是实施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 也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最高保证。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1、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合
在企业的创新性要求中, 管理、技术以及制度是三个重要的创新内容, 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致力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技术创新则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中心内容,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基础工作, 制度创新则有效的保证了企业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树立创新的思想观念, 构建符合市场机制发展下的制度, 能有效的提升企业及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是进一步实现管理创新的推动力。
2、管理思想引进学习与自主创新统一
根据一些成功的企业管理例子来看, 成功的企业家一般都拥有阔达的胸怀, 能接受中西方的优秀思想, 并从国外吸收有用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 同时还充分的与自主创新相统一。首先在引进学习内容方面, 企业应汲取发达国家的优秀管理经历, 并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对其进行有选择、创新性的运用;再者, 企业还应立足于我国几年前的文化瑰宝, 深入到传统文化中挖掘多样性的、饱含生命力的管理思想。
3、企业管理层推动与群众性创新活动结合
企业的领导者是推动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 在企业开展管理创新, 革新企业的发展, 无疑是因为得到了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和重视, 并大大的加快了管理创新的步伐。在每一年度的管理创新成果中, 领导者都作为创新的主办人, 或许他们对于管理方式并不是十分在行, 但是对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却拥有十分清醒的额头脑, 对企业的革新怀着坚定, 这些都能有效的推动管理创新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而企业的广大员工也是把创新性思维和制度付诸于实践的力量, 他们对于企业管理中的弊端和缺陷都具有深刻的体会, 所以, 只有把企业领导者和广大员工之间的创新性思想相结合, 采用使企业的管理创新更加的完善和有效。
4、企业实践与“产学研”相结合
企业还应深入的寻求产业相结合的创新性模式, 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创新, 还能为企业输入科技力量。要实现这一创新模式,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 加快企业的创新工作体系的构建。在各大院校内引荐“企业行”的产学活动, 进一步的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 使学院的学科人才与企业合并在一起, 致力于培育出实用型人才和技术的创新;其二, 建立研发机构。企业在寻求创新发展的同时应把具有科技优势的科教范围联系在一起, 一同建立实验室等基地, 努力的推动企业的科技发展, 从而吸引优秀人才。
三、结语
总之, 企业管理创新一项繁杂而又综合的大工程, 其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管理思维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保证, 管理行为则是关键步骤, 管理效果是检验企业管理创新的可靠标志。三者之间紧密的联系, 相互的额作用, 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体运用于企业的整个管理创新的实际活动中, 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企业的发展力量, 使其能够沿着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谢爱明.试析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25) .
[2]马国忠.浅谈发挥企业管理创新作用的方法、途径[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11) :67-68.
[3]苗宇君.企业管理创新机制与创新空间的建构[J].改革与战略, 2012 (01) .
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篇9
1 浙江企业自主创新的途径研究
浙江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 自主创新的具体途径各有特色, 结合我省众多企业技术创新的历程, 现将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途径划分为独立研发创新、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三种。
1.1 独立研发创新
独立研发创新, 即完全依靠企业自己的力量进行研究开发。采用这种方式创新一般发生在企业初创期或成熟期, 具体又可分为基于自身研发力量的创新、利用外智的创新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三种途径。
(1) 基于自身研发力量的技术创新
基于自身研发力量的技术创新一般是指企业在本土公司内部建立研发机构, 吸收优秀研发人员为本企业员工, 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 利用自身的研发力量进行一系列创新活动。一些综合实力强的企业除了建立本土研发机构外, 还在国外设立了相关的研发中心, 形成多层研发体系, 吸收国外研发人员为本机构员工, 利用国外的技术力量为本公司服务, 并对世界最前沿的技术信息进行收集。
我省很多企业采取了这种方式进行创新, 如海正药业、正泰集团、华海药业等, 均建立了多层研发体系:在海外建立的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基础、前瞻性的世界科技前沿课题的研究, 以及最新产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国内的研究机构, 主要为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2) 利用外智的自主创新
企业由于受到自身经济实力、基础条件、人才素质等各方面的限制, 开始借用“外智”来帮助自己。通过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研发团队核心人物或企业技术顾问的形式, 替企业找出技术创新上存在的主要难题, 有的放矢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改方案并指导实施, 降低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吉利集团就是利用了外智, 通过聘用原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徐滨宽, 自主开发成功自动变速箱而名声大震。
(3) 科技人员创业创新
科技人员创业创新指掌握着一定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科技人员脱离原有企业, 创立自己的公司进行一系列创新活动, 也包括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创新。宁波韵升集团董事长竺韵德, 浙江兰亭高科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林江, 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舒英钢等都是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典范。
1.2 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它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 有明确的合作目标、期限、规则, 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 共同参与, 共享成果, 共担风险。
这是目前我省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时所采用的普遍途径。具体又可分为以项目合作开展的技术创新和以共建创新载体开展的技术创新。
(1) 以项目合作开展的技术创新
项目合作是指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合作, 项目结束, 合作也多半随之终止。这是一种相对松散的合作形式, 具体又可分细分为委托开发、共同研发和共同产业化这三种途径。
①委托开发
企业只出资金, 将自己的设想及目标提交给有关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 委托他们利用专业的科研力量及试验设施研究开发, 帮助企业技术创新, 然后通过项目验收、实施等阶段, 最后根据合同享有科技成果的归属权, 并根据合同与合作方进行利润分配。
②共同研发
企业投入人力和资金, 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研究开发, 最后根据合同对科研成果进行共享。
海正药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 采用了委托开发和共同研发相结合的途径。即根据市场需求和战略发展需要, 与高等院校、科研部门联合定选题, 或由海正出资、出课题与多家科研单位一起联合攻关, 取各家之长, 集成技术, 快速实现产业化。他汀类药物就是很好的例证。
③共同产业化
共同产业化是指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中, 大学或科研单位所拥有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或非专利技术的使用权、转让权等有偿转让给企业, 并和企业一同完成产品产业化的一种合作行为。
新昌制药厂正是依靠共同产业化使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与北京抗生素研究所结为科研生产联合体, 利用“北抗”的技术力量和研究成果, 采用北京的生产标准, 成功实现了麦迪霉素和氟哌酸的产业化。
(2) 以共建创新载体开展的技术创新
共建创新载体一般是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开发机构——研究开发中心或股份有限公司, 各方基于长远发展目的, 针对较为复杂的技术进行长期开发工作, 其目标是使企业在技术上保证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并源源不断的为企业开发出换代产品。相对于项目合作来说, 载体创新是一种紧密型的合作方式。目前, 我省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创新正逐渐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共建创新载体又可划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①技术入股, 联合成立公司
这是指高校或科研院所以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作为出资, 企业以现金、实物等出资, 共同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由该公司去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这种方式由于企业不需为采用新技术事先支付技术转让费, 降低了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门槛和风险, 提高了企业实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积极性。
飞跃集团在开发智能化缝纫机上, 就采用了和中科院计算所共建公司的方式, 开展合作创新, 仅用了4个月就完成了世界缝制设备史上的一项创新。
②共建研发机构
这是指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 以及联合实验室等, 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科研人才培养基地, 在科研力量、实验设备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明显优势, 以及企业在资金、场所和设备投入科研成果中试验以及产业化方面的优势, 加强双方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创双赢。这是目前院企合作的普遍形式。
1.3 引进创新
引进创新从广义上讲, 可定义为借鉴可贵的新思想、新思路及率先创新成功经验的启发而从事跟进创新。从狭义上讲, 引进创新是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求, 合法拥有率先创新的知识产权, 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 充分掌握率先创新得到核心技术, 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改进。
根据引进方式的不同, 具体可分为引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合资生产与合作生产、许可贸易型技术创新和兼并型技术创新。
(1) 引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
引进技术设备再创新是通过技术引进活动获得对自己有用的技术设备, 再经过自身的研究开发活动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改进, 将其变成自身的技术。
杭汽轮就是从德国西门子公司引进了工业汽轮机设计制造技术, 并通过不断地消化吸收和技术改进, 最终在技术上与西门子基本保持同步发展。
(2) 合资生产与合作生产
合资生产与合作生产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许多企业引进国外资本、国外技术的重要模式。但一些企业盲目引资, 片面强调利用外资规模, 以市场换技术, 结果往往被外商所利用, 既丢了市场, 也学不到真正的技术, 这方面的教训屡见不鲜。因此, 企业应谨慎选择合资生产的技术引进模式。在采用合作生产的技术引进模式之前, 企业需具备相当的技术基础和吸收能力, 合资生产的具体方式需要视合资目的及产业类型而定, 引进方需注意知识产权保护, 谨防外企掏空中国。
华日集团从2002年开始, 与韩国LG集团开展技术产品合作中取得了成功。华日在与LG的合作生产中, 并未放弃对自有品牌的培育, 消化吸收了从LG获取的技术、管理、质量、工艺等多方面的信息, 并将现代最新的制冷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注入新产品开发之中, 并实施技术改造和调整生产工艺, 使产品结构成本下降了16%, 日生产量提升了近3倍[1]。
(3) 许可贸易型技术创新
许可贸易型技术创新指的是企业通过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的许可或转让、技贸合作等方式获得国外公司先进技术, 提升企业自身自主研发制造能力的一种途径。
杭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模式是典型的专有技术许可模式。杭氧从1978年至1994年近十七年的时间内陆续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引进了国外先进专利技术, 同时, 杭氧的研究所运用自身技术力量对专利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使其从技术引进走向了自主创新。
(4) 兼并型技术创新
国内或发达国家的一些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企业, 由于市场或管理的原因濒临倒闭, 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通过兼并这些企业拥有其知识产权、技术资源和科技成果, 以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这样的创新行为称为兼并型技术创新。
万向集团收购浙江硅峰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2002年万向集团所属的万向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51%的股权对浙江硅峰实现了控股。这次兼并型创新使万向集团成功涉足了硅产业, 也提升了浙江硅峰的竞争力。目前“万向硅峰”已形成年产硅单晶110吨、硅片5000万平方英寸的生产能力, 产品出口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 其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国内同行前列[2]。
2 促进浙江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奋斗目标, 把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实现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战略手段。当前, 浙江企业正处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省应充分认识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积极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1) 深化改革, 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确立技术要素和知识产权参与股权的产权制度, 积极推行技术入股、期权、期股, 推进知识资本化;建立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分配激励制度, 积极探索工资管理制度改革, 使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倾斜, 向取得创造发明成果的科技人员倾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 大力推行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管理, 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长效机制;建立具有开放性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 完善财务运行机制, 明确财务决策的要求、财务控制的方法, 建立企业财务监督机制, 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法律责任;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制度, 在生产过程中推行“零存货制度” 减少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资金占用率, 推行“零缺陷制度”提高产品合格率, 推行“单元式生产制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 加大投入, 强化企业创新资金保障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应用、利益获取和风险承担中的主体作用, 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各类企业要按照有关标准提足用好研发投入, 创新型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销售额在5000万以下的要达到6%, 5000万到2亿的要达到4%, 2亿以上的达到3%。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技术创新规划, 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科技项目,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财务制度和统计核算体系。企业要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 设立二级财务科目, 建好技术开发项目的台帐, 对各项科技投入包括研究试验设备折旧、试验材料、新产品设计费等进行单独立帐, 准确及时地归并技术开发费, 用足用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等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措施。
(3) 做大做强, 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要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 配备稳定足够的研发人员、先进的研发中试设备, 建立以企业研发机构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企业的实验室和中试基地, 聘请一些专家、顾问和流动的研究人员。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 有条件的可建立企业技术开发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 也可以到上海、北京等地以至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要围绕企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 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做到研发储备一批、中试转化一批、生产营销一批, 明显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4) 集聚人才, 培养引进企业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 发挥商会、企业家协会、青企协和行业协会作用, 健全企业家培训制度和培训网络, 对重点骨干企业的企业家进行系统知识的培训, 选送一批成长型企业家到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培训深造, 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开拓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领军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科研、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大力发展高职院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企业输送实用型人才。高度重视人才引进, 积极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来浙工作和创业。设立省级人才引进专项资金, 支持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吸引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来我省创业。继续实施 “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
(5) 深化合作, 加强成果转化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强化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根据企业创新发展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 联合高校院所采用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 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 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方式的转变, 由短期合作向长期合作转变, 由个人合作向团队合作转变, 由单一项目合作向全面技术合作拓展。进一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 加强以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北大等“两院十校”为重点的全面科技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建设, 积极承担国防科技项目, 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
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扩大引进规模, 提高引进水平, 不断提高专有技术和专利许可合同额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比重。鼓励企业和跨国公司及同行业高端企业的合资合作。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 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 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大重点项目。大幅度增加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 不断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 尽快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 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6) 落实政策,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支持。要大幅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构建新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 尤其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财政科技经费用于工业技术创新的比例不低于50%;发挥政府采购的引导作用, 优先安排采购本省自主创新产品。
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抓好企业技术开发费抵扣、职工教育经费抵扣、加速折旧、取消计税工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关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培训与贯彻落实, 把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各类商业银行扩大授信额度,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金融产品创新, 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 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公司。
(7)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
全面推行和完善知识产权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支持企业大力开发、申请和拥有专利技术、软件著作权, 特别是发明专利, 积极参与或主持国际标准、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 努力打造知名品牌。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 普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 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工作, 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 如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 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 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 制止侵权行为, 提高侵权者的成本, 保障知识产权发明人和设计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 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8) 加强服务, 建立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和完善科技文献、大型仪器设备、技术市场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进一步办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 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和规范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软件设计、工业设计、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开展技术预见、规划、人才培训和咨询等科技服务。大力发展科技会展。
(9) 营造环境, 大力发展创新文化
认真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 鼓励敢于探索和冒尖, 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 克服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和不正之风。加大科技宣传力度, 运用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技知识、先进科技人物及自主创新先进经验等。鼓励全员创新、全民创业, 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个性、平等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彩萍.华日集团携手跨国公司[N].今日早报, 2003-09-05.
浅论企业先发优势获取的创新途径 篇10
关键词:战略创新,战略跟随,先发优势
一、战略创新与战略跟随
当企业战略创新 (可能是新的产品、新的流程或者新的业务模式) 取得成功后, 可能会有无数的企业蜂拥而至, 跟随领先者采取同样的行动。企业战略跟随是指当与行业领先者存在差距时, 企业通过学习和运用与领先者类似的战略, 改造企业自身的价值链, 从而弥补先前不足和创造更大的优势, 使之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适合于战略创新, 也不是每一个企业都适合于战略跟随。战略创新不仅需要具有超过别人的洞察力, 更为重要的是, 全新的行业、领域以及产品、服务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它们可能面临技术上的不确定性, 也可能面临市场需求和业务模式上的不确定性。企业战略跟随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发现现成的技术路线、需求信号和业务模式, 避免不确定性, 避免需求判断失误、技术路线失误、业务模式失误所带来的成本。但作为战略跟随者的缺点就在于丧失了进入市场的先机, 如果先进入者的规模很大、垄断了技术、或者品牌吸引力很强, 进入的门槛就非常高。联想跟随外国企业进入电脑行业取得了成功, 而包括TCL在内的其他更多的追随者就发现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已变得很高了。
企业如何在战略创新和战略跟随之间做出选择呢?这实际上涉及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先发能否获得优势?以往很多学者和企业深信:先发地位能够为企业带来重要的竞争优势。即认为, 尽早进入某个新行业或新品类 (即作战略创新) 能够给企业带来几乎无法超越的领先地位。实际上, 先发地位一般可以创造先发优势, 但不是绝对的, 结果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述的外在因素。
二、先发优势的获取及其影响因素
先发优势可以简单定义为:一家公司因为率先进入某个新产品类别而享有的竞争上的优势。先发优势有两种, 一种是持久的先发优势, 一种是短期的先发优势, 前者可以长期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或获利能力。虽然没有什么优势可以永续下去, 但是, 一旦企业成功地建立了持久的先发优势, 它们往往可以在其产品类别内保持多年的支配地位, 从市场的形成初期一直持续到成熟期。即使企业无法建立持久的先发优势, 也可以因为先期进入而得到一些好处。大多数先发优势理论方面的学者都潜心于研究企业是如何获得这些优势的。他们一般认为有三种主要的途径:创造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先发者动手最早, 与后来者相比, 它有更多的时间积累和掌握技术知识;抢在后来者之前占有稀缺资产;培养早期的客户群, 这些客户会因为转换起来不方便或成本高而不愿考虑后来者的产品。
然而, 大多人一直都忽略了这些策略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成功, 在什么条件下不能成功。正如某人能否游过英吉利海峡不仅取决于他的技能和经验, 还取决于当时海水的状况一样, 一个早期进入者的前途不仅取决于公司的资源和能力, 而且取决于各种背景因素。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技术进步的速度和市场成长的速度———通常都不是哪家公司能够独自左右的。各种产品的技术进步速度往往差异巨大。技术进步的速度越快或破坏性越大, 企业想要单独掌控它就越难。即使产品市场已经被那些有着庞大研发预算的公司所主宰, 新进入者和其他竞争对手还是会推动技术的进步。市场成长的速度同技术进步一样, 也存在显著差异。新产品或新类别与现有产品或类别的差别越大, 其市场的成长速度和最终形态就越难以预料。
三、获得先发优势的可能与条件
企业的战略创新能否获得先发优势,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和市场的变化速度。图1说明了技术和市场进步的快慢两种节奏下可能出现的四种组合。我们将矩阵的左下单元称为“平静水域”, 技术和市场在这里都以较慢的速度逐步成长;而右上单元则是“汹涌水域”, 这里的技术和市场都成长迅速。在右下部分中, 技术变革平稳, 而市场则发展迅速, 因此市场扩张的速度超过了技术进步的速度;而在左上单元中, 我们可以看见是技术在领跑, 也就是说, 与市场扩张的速度相比, 技术性能改进更迅速。
1、技术和市场双慢的平静水域。
技术和市场的渐进式发展为先发者确立持久的支配地位提供了最佳条件。吸尘器行业缓慢平稳的发展, 就为该行业的先发者提供了保护伞。在技术变革平缓的情况下, 后来者很难将其产品同先发者的区分开来。即使部分对手找到了差异化的办法, 差异的形成速度或差异的程度也不足以阻挡先发者掌握这些差异, 并及时将其加入到自己的产品系列中。除了技术, 市场在初期的缓慢发展往往也对先发者有利, 这样他们就有时间去培养并满足新的细分市场。
与处在技术/市场变化的其他组合相比, 当公司处在市场/技术变化均缓慢的环境中时, 其拥有的资源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我们这里所说的“资源”, 是指组织日积月累发展起来的技能或能力, 当然还有资产。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包括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 一项重要的资产是品牌认知度 (brand recognition) 。其他资产还包括有形资产 (比如有战略意义的地点) 和财力。当然, 谁都希望能够拥有最充沛的资源和最宝贵的技能, 不过, 在平静水域中, 先发者即使缺乏资源优势, 仍然有一定的空间和一些手段来保护自己的产品免受后来者的伤害。
2、市场领先于技术。
随身听可谓个人音响这一宜人的新类别中的第一件产品。1979年, 索尼利用当时已经成熟的技术, 率先推出了随身听。在随后的10年里, 该产品的基本技术设计一直没有任何改动。相比之下, 它的市场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 销售额到到4000万台左右。实际上, 个人音响常常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成功的消费电子创新之一。考虑到市场的惊人发展速度和潜在的规模, 人们也许会认为, 先发者只可能获得短期的优势。然而, 索尼依靠其出众的资源, 尤其是它的设计技能、营销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在推出随身听10年之后, 依然占有近48%的市场份额。但如果先行者的资源及技能有限, 那么它恐怕只能享受短期的先发优势了。
3、技术领先于市场。
反之, 如果技术变革迅速, 而市场接受新品类的速度却非常缓慢, 会出现什么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很难获得短期的先发优势。早期进入者可能很多年都盼不到销量的上升, 并且还要承受营业损失, 股市分析家们也会因此而心生疑虑。与此同时, 飞快的技术变革又孕育出了新的竞争对手, 而这些竞争者认为, 它们的改进产品可以让客户放弃老牌公司的过时产品, 转而投入它们的怀抱。在这种情况下, 不论是对大多数早期进入者而言, 还是对大多数后来者而言, 持久的优势都不存在。
只有财力异常雄厚的企业才有可能率先进入此类市场, 在恶劣的环境中忍耐很长时间, 直到获得持久的先发优势。依靠雄厚的财力, 这类企业可以一直支撑到技术变革放慢脚步, 或者是等到自己在产品中采用全新技术成为新的标准, 然后市场也开始起飞。当然, 这还需要企业拥有一流的研发能力, 来保证自己一直站在技术的最前沿。
4、技术和市场双快的汹涌水域。
有时, 技术创新和消费者接受新产品的速度都非常快, 致使先发者很容易受到攻击。如果某种产品的基本技术变化较快, 该产品会很快被淘汰。替代这些产品的往往是后来者的产品, 这些后来者无须为维护和服务于较老的产品系列而烦恼, 在创新时也不必担心会损害到先前的投资。如此, 老牌的市场领先者反而会处于劣势, 因为它原有的生产能力或营销势力范围通常不足以应付迅速扩大的客户群。
市场的迅速进步使得先发者很难长期独占鳌头, 但如果能精确地把握退出的时机, 先发者仍然能获得宝贵的短期收益。不过, 想在这种条件下取得持久性优势也并非绝无可能。这时, 就是企业雄厚资源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当技术和市场都飞速成长时, 先发者只有具备了远胜于竞争对手的强大资源, 才有可能获得较长期的先发优势。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把企业面对的技术—市场4种不同组合下, 获得先发优势的可能性及所需的关键资源列表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陆园园:论企业战略创新[J].理论学刊, 2007 (3) .
[2]秦仪、邹春霞:浅议跟随战略[J].经济与管理, 2002 (2) .
[3]张文魁:企业战略选择:跟随与领跑[J].中国高新科技与产业化, 2005 (5) .
推进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的途径分析 篇11
关键词:推进;企业;党建;工作;创新;途径;分析
一、更新企业党建的思路
企业党建思路的更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企业党组织的建设、保证党员的先进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出路。企业应该对党建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念。首先,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状况,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结合,“将党建工作也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从严治党与依法治企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想结合”;其次,认真抓党建,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最后,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的调整党建工作,使得党建工作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确保企业党组织的先进性,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
二、完善企业党建的体制
完善企业党建的体制,能够确保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推动企业党建工作能够发挥其所具有的作用。一方面,我们应该结合企业的运营状况、经营方式等,遵循企业党建工作开展的规律,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党建工作运行体制机制,从而促进企业党组织做出正确的合理的决策,确保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应该完善党建工作的监督机制,使得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得到监督和管理,这样不仅能够保证相关决策的落实,还能够确保党建工作开展的效果和质量。另外,为了增强企业党建工作开展的可持续性,企业应该健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严格的进行人才的选拔,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晋升空间和工作环境,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企业党风得到很好的建设。
三、丰富企业党建的方法
在推进企业党建工作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因地制宜的对企业经营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高效的多元的工作方法,使得企业的党建活动得到良好的开展。第一,党建工作方法应该实现转变延伸,我们应该将集中组织党建活动和分散组织党建活动相结合,业余党建活动和脱产党建活动相结合,将工作中心延伸到企业的基层,同时将党建工作从政治工作领域向经济领域延伸;第二,采用信息化党建方式,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党建工作当中,实现党建的远程教育、网上文件共享等,实现党建工作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第三,开展经验交流会,让企业的员工对于党建工作进行总结发言,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参与度,使得党建工作能够“集民智”。
四、创新企业党建的工作形式
为了增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活力,确保企业党组织具有充足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开展丰富多样的党建活动,为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认真分析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创新企业党建的工作形式,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例如:在党建工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采用民主形式党建工作形式、也可以采用集中形式的党建工作形式,甚至我们也可以将民主和集中结合起来,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党建工作形式。
五、优化企业党建的管理手段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在企业党建当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化企业党建的管理手段,增强企业党建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推动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企业党建工作的质量和工作的效果。例如:建立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及时召集企业党员参与到党建活动当中,为企业党员提供良好的发言沟通交流平台;建立QQ群,采用群公告的形式,对企业的党建工作进行宣传,对党建工作的相关文件进行群共享,另外,群管理员可以定期对群进行审核、公告内容更新以及群维护;建立党建网站,为企业党建工作提供网上家园,按照岗位责任制,建立网上党组织,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从而强化企业网上党员队伍的建设和党建工作的实施。建立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天地,及时的更新企业党员的思想观念、并通过此平台进行工作的交流和互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企业党建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新媒体,实现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党建工作人员的互动和交流,通过网络实名制表决等方式,对党建工作的支持度和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
六、小结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趋势,创新企业党建工作,推动企业的改革,促进党建组织高效的发挥在企业的政治核心领导作用,从而为企业改革提供坚实的政治核心基础,进一步推动企业改革的开展。在企业党建过程当中,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动企业党建工作创新,采取合理的科学的企业党建工作路径,促进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欣欣.关于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的几点看法[J].改革与开放,2011,08.
[2]马成凯.新形势下基层党建考评工作的问题及优化——基于山东省菏泽市实践探索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牛唐兵.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企业党建工作[J].中外企业家,2014,09.
[4]王莉萍,王芳.谈大学生思想教[J].教育科学版,2005,11.
试析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 篇12
1 加强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1.1 管理创新的含义
管理创新是指在掌握和创造新的管理知识基础上, 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提高组织整体的技能, 有效的配置、整合和利用有限的资源, 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创造性活动, 它是生产要素在质和量上发生新变化和新组合的过程。
1.2 加强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1.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加深了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给管理创新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在党的十四大之后, 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主体逐渐形成, 市场体系得到确立, 政府职能的转变, 都有了开创性的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市场体制给我国的公司提供了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经济环境, 产供销、人财物的运作, 同以往的计划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 企业必须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经营体制,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市场经济体制给企业的管理创新打下制度基础。
1.2.2卖方市场淘汰, 买方市场确立, 给管理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上世纪九十年代, 我国的经济就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这时的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生产的能力过剩、产品过剩、有些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市场没有热点。当时许多专家呼吁, 只有创新品牌、打造品牌才是企业的核心, 企业必须要转变固有的观念, 目光要转到品牌竞争上来。这就表明对资源和劳动能力的占有不再是竞争的关键, 主要是在价格、品质、品牌、服务等诸多方面。实质上, 竞争主要表现在生产、科术和市场营销等几个方面。那些仍然依靠稀缺市场, 从而导致盲目开发的企业, 是适应不了这种环境的。而那些最先进行管理创新, 特别是科术创新、观念创新、业务创新的企业, 都得到了新生。买方市场的形成, 加速企业间的优胜劣汰, 因此只有在管理上进行创新, 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而生存下去。
1.2.3自我国加入WTO后, 已进入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之中, 竞争的对象已不仅仅是和自己一同发展的企业, 而是拥有高技术、高质素、高管理水平的国际性大企业, 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加入世贸后, 我国企业的市场会扩大, 但是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因为国外的大型企业, 比我们发展的时间长, 看待问题的眼光更加独到, 处理问题的手法更成熟。如果我们不加强自身的发展, 没有足够的实力就只能坐失良机。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去开拓国外市场, 我们也会遇到国内少遇的习俗、文化、政治、宗教等障碍。因此,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我国的企业, 必须要进行一场具有国际化标准的管理制度的创新。
1.2.4知识经济要求我国企业必须创新。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使用、分配基础上的经济。信息技术将人类带入了网络时代, 知识经济无时无刻地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对公司来说, 它已经成为公司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被灵活的信息服务所取代。所以企业只有更加深入探究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 高度重视信息化电子化问题的改造, 才能懂得管理创新的方向。
2 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所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的员工创新意识不强。
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过程中, 员工普遍对创新产生抵触情绪, 而终其原因, 在于人的懒惰心理, 即在思维和行为上存在着对固有的形式的依赖。管理创新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现行或是沿用多年的管理模式的超越, 因此员工有抵触心理就不足为奇。然而不是所有人对创新抵制态度都是一样的, 有些人能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克制这种抵触情绪, 用积极、正面的眼光来对待变革;而另一些人则固步自封, 将改革的坏处放大, 形成了消极情绪, 通常情形下, 如果不处理这些抵触情绪将会增加企业管理创新的难度。
2.2 利益失调。
只有员工的根本利益得到了满足, 才能让企业管理的创新性能继续下去。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 管理创新所营造的新利益格局将会改变固有的利益分配关系, 这样的变革, 存在着机会也存在着威胁, 有些员工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 比如地位、权利, 便会对改革产生巨大的抵触情绪。同时改革也有可能增加个别员工的工作强度, 一旦员工的自由度减小或对他们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员工对管理创新的反对程度就会大大加强。
2.3 企业文化不能跟随着创新而更新。
企业文化对个人的精神支配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 企业文化有着约束、导向、凝聚和激励的基本功能。优秀的企业基本都拥有极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因此创新, 就必须要考虑企业文化对他的影响。如果变革与企业文化产生激烈的冲突, 那这次变革就会难以成功。任何一次管理创新必须依据管理价值观念的改变而改变, 而且要充分考虑员工的承受能力, 先进的管理观念必须与员工的发展理念形成共鸣, 才能够顺利的展开。否则就难以得到预想的效果。有些企业借鉴了西方的管理方法, 却忽视了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背景, 最终让这次变革半途而废, 而我国的多数企业没有完成改革, 很大程度与此相关。
3 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3.1 在管理组织方面的创新。
组织是企业日常运转的平台。企业要依据市场需求, 目标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 改变单一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高效率的组织结构。通过管理组织的创新, 来完善企业在制度方面的创新, 以适应集权和侵权、全新的代理关系的需求;建造一个能够适应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通过管理组织的创新, 提高组织内容的运行效率。
3.2 在管理理念方面的创新。
其实各种制度、组织和管理行为都是管理者思想的表达。管理创新必须要先改变思维方式, 从多方面想办法, 带动经营理念的转换, 打开经营者的思路, 广泛汲取先进管理方式的经验, 提高经营者自身的素质, 树立能够在市场经济中长远发展的经营理念, 培养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在遇到员工对创新理念不理解, 而抵触的时候, 管理者就需要最大限度的转化负面情绪。首先可以用动员大会的形式, 让全体员工看到现行制度给企业带来的弊端, 让他们产生危机意识, 从而能够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其次要进行有效、充分的沟通, 让员工得到理解和认同, 还可以创造一些机会, 倾听员工对当前公司现状的看法, 以及希望在哪些方面进行变革, 充分发挥职工在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他们的参与感。最后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 让员工切实的感受这种变革所带来的利益。
3.3 在激励机制方面的创新。
公司在进行管理创新时, 必须激发职工的创新能力, 同时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有利于推动管理创新的激励制度。企业的主要管理者, 从某一方面讲影响着企业运行的轨迹, 这就必须高度重视管理者在管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鼓励管理者勇于创新。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 充分发挥员工在管理创新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推动着企业的创新。
3.4 在管理技术方面的创新。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 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 竞争优势和市场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要求经营者必须能对市场产生快速的反应。要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 唯有运用先进的管理制度, 尤其是使用现代的科技来提高管理的效率。科学技术推动着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 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统计技术推动着品质管理的发展;现代通讯技术缩短了沟通的时间与空间;而信息科技让管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科学对管理的创新更为直接, 因为管理就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 在管理科学和实践发展的过程中, 它需要不断的吸收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文化学和其它的社会科学, 特别是行为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成果, 这两个学科的每一个突破都推动着管理创新的进展。管理的过程, 就是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现代的生产方式已将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融为一体, 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能实现企业跨越内部资源, 而对整个程序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3.5 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创新。
文化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公司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加强的条件下,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不断加深, 所以必须加快企业文化的创新。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公司文化, 它对内可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对外能够提升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6 在企业流程和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创新。
流程之所以要不断的创新, 是因为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其它科学技术的进步, 让原有的流程赖以存在的环境,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企业生产建设, 主要是为了解决有和无、多与少的问题, 抓的是企业运动系统——工作流;七八十年代抓的则是现场和质量, 是解决快与慢、好与坏的问题, 抓的是企业消化系统——物流;九十年代抓的是财务、成本, 解决的是资源利用的效率问题, 抓的是企业循环系统——资金流;那么我们今天就是要狠抓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抓的是企业的神经系统——信息流, 所要解决的是及时发现市场需求, 有效的配置资源, 通过管理的信息化, 实现管理的创新, 适时改造企业流程, 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7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
企业得以维持生命的六大资源是:人力、自然、技术、资本、管理、信息等资源。其中居第一位就是人力资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许多生产要素如:专利、技术、资金都可以转让, 但人力资源不能转让的, 因为在未来社会中人力资本会取代金融资本, 而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一项资源, 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已成为一个公司能否持续创新的关键。因此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力量。劳动问题的本质是劳动者问题, 其实就是人的问题。相同的条件下, 劳动者所投入的劳动量越高, 其产品的质量越高, 效益也就会越好。在增加创造性的劳动量投入的情况下, 也是如此。所以说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多少, 同企业拥有创造性的劳动者的多少, 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 人才能将信息进行梳理, 通过综合和创新变成决策和知识, 能够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人才去研发, 先进的管理方法需要人才来运用。所以人才是创造价值最主要的因素, 企业必须创造出一种管理方式, 这种方式能够适应人才的需要, 适合人才的自我激励。人才才能在适合其生存的工作环境中发挥出最大的创造力。
4 总结
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变化的过程。企业创新是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而管理创新则是整个企业创新的重要环节。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 现代管理科学也在竞争中不断发展。毋庸置疑, 现代的管理科学正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人类正面对着管理创新发展的挑战。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完善, 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最终促进管理的创新, 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董谛.论管理创新[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6) .
[2]芮明杰.现代企业管理创新[M].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8.
[3]许小燕.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M].经营与管理, 2003 (7) .
【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推荐阅读:
企业创新管理的途径05-12
新形势下企业观念创新的途径08-25
浅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途径10-09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09-06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06-08
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发展09-12
化工企业的技术管理07-21
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11-07
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10-24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