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

2024-10-24

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共8篇)

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 篇1

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管理和控制:

一、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主要要素 企业技术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下列七类标准。1.产品标准

制定好产品标准是企业标准化的关键,依此可以形成功能协调、接口清晰的标准体系。产品标准可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产品技术条件、产品试制技术条件、出口产品技术条件及产品质量分等标准等分别管理。

2.原材料标准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是建立在先进制造技术、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的。生产企业只有运用标准化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制定并贯彻相应的原材料采购标准,将“外部”与“内部”的工作有机地协调统一,才能保证生产活动正常顺利的进行。因此,应与有关国标和行标作对照,确定采购标准的有效性,并与分承包方取得联系,得到对方的认可。对有特殊要求的原材料,制定本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技术条件,明确采购的型号、规格、品牌、等级要求及技术指标作为原材料验收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原材料重要性分级标准》、《原材料检验规程》,对原材料进行检验和验证,并对分承包方产品标准和工艺符合性进行评定。

3.工艺标准

工艺标准系指根据产品标准或设计文件要求,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装配的方法、工艺指标及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工艺基础标准、工艺规程等。工艺标准是工艺技术的结晶,它是企业实行产品设计、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的重要手段。因此,应非常重视工艺标准的制定工作。

4.检验和试验方法标准

检验和试验方法标准系指对成品、半成品、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的质量进行理化测试、抽样检验和对产品生产过程控制指标进行分析检验制定的方法标准。企业应制定自己的检验和试验方法标准,包括外购物资检验、工序检验、库存品检验、成品检验。

5.计量和测试仪器标准 计量和测试仪器标准系指计量和测试仪器的质量要求、检定规程和使用方法标准。包括各类量具和机械性能、电气性能试验仪器。

6.包装标准

包装标准系指为保障产品在贮存、运输、销售中的安全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以包装的有关事项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技术与方法、包装试验方法等。

7.材料定额技术标准

定额标准指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对生产某种产品或进行某项工作而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规定的限额制定的标准。它所反映的材料消耗和利用率,是企业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和经济效果。

二、对技术标准体系的控制

1.标准文件的控制

对标准应采用单行本,并应受控。标准发布后,旧标准必须收回,使现场不存在任何作废文件。若要保留作废的技术文件,则应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在收回的技术文件上标“作废文件仅供参考”的图章后再发放。

由标准化管理员对技术标准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整理各类技术标准,根据标准新旧交替等情况决定采用新标准。对于执行某个新标准时需一过渡阶段,则应制定过渡实施计划报企业技术总负责人后实施。

按IEC、BS、ASTM等国际及国外标准供货时,应对这些标准进行对比和确认。并与用户单位协商后,由各职能部门签署意见报企业技术总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2.产品工艺文件及生产机台工艺文件的控制

(1)产品工艺文件的管理

应编制企业《产品工艺文件编订方法》。以产品为对象进行编订,就其原材料采购至成品出厂的全过程作出规定,以达到纵向统一的综合性文件。

它主要包括:产品工艺流程图、产品结构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原材料采购技术条件、材料消耗定额等若干各文件。

(2)生产机台工艺文件的管理

应编制企业《机台工艺文件编订办法》。机台工艺文件应以生产设备为对象进行编订,它是产品工艺文件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设备规范操作规程、工艺卡片及过程检验标准四个部分。对生产范围、工艺、工装要求,质量控制点、主要技术参数、检验项目及计量仪器都作出规定,以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标准的要求。

对所有产品均应制定产品检验规程,针对每一生产过程制定过程检验标准,明确自检与专检项目及抽样数量指标,使检验工作得到有效控制。

三、文件管理的完整化和统一化

由于企业技术工艺文件数量庞大、种类多、流转频繁,控制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必须理清思路,分门别类的加以控制,对整个技术标准体系进行完整性和统一性控制。

1.产品工艺技术文件的完整性

产品工艺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原则上以具体产品为单元进行分类,通用或代用性文件单独设置。

1.1 标准文件:包括产品标准,试验标准及原材料标准等。

1.2 产品工艺文件:包括产品结构及技术文件,产品材料消耗定额,工艺卡片,产品包装规程,设备操作规程。

1.3 质量控制文件:包括产品进货检验规程,过程检验规程,产品最终检验规程。

2.产品工艺技术文件内容的统一性

2.1 产品标准:可以是国标、行标、企标或产品技术条件。

2.2 试验标准:可以是国标、行标或试验方法。

2.3 原材料标准:可引用国标、行标、企标或材料技术条件,并注明该材料适合于哪些产品,材料的验收规则。

2.4 产品结构及技术文件:内容有产品结构图,工艺流程图,重要度分级表,产品结构表、材料结构用量。

2.5 材料消耗定额:内容包括材料消耗编制说明(材料密度、消耗比率、计算方法),材料计算用量,消耗定额及原材料型号名称。

2.6 工艺卡片:内容有结构尺寸,工艺参数,模具要求等。

2.7 产品包装规程:内容有线盘的选用,外包装要求。

2.8 工艺操作规程:包括设备工艺规范,环境要求,操作前的准备工作,调整设备的方法,操作要点及异常情况的分析、报告、记录等。

2.9 进货检验规程:内容有检验项目、检验依据、检验方法、检验频度、判定准则。

2.10 产品过程检验规程:内容有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内控指标,过程检验方法。

2.11 产品最终检验规程:内容包括产品验收规则。

2.12 质量控制点文件:内容有工序质量分析表,会同其他部门编制的设备月检卡、量具月检计划、自检记录等。

2.13 技艺评定准则:内容包括应达到的技艺要求,评定方法等。

3.临时工艺卡的管理 临时工艺卡一般为某种规格的产品,应包括以下规定的内容。

3.1 产品的结构表:按一般结构表的相应格式制定产品各部分结构尺寸,材料型号规格要求结构净用量。

3.2 各工序工艺卡:按相应工序格式制订出各工序的工艺卡、技术要求。

3.3 产品试验:制定产品例行试验的项目依据、试验要求。产品的抽样试验应根据数量大小按比例进行抽样试验,制订抽样的频次、数量、检验项目、检验依据和试验要求。

什么是技术标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称为技术标准。它是从事生产、建设及商品流通的一种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技术标准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其标准化对象特征和作用,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标准等;按其标准化对象在生产流程中的作用,可分为零部件标准、原材料与毛坯标准、工装标准、设备维修保养标准及检查标准等;按标准的强制程度,可分为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按标准在企业中的适用范围,又可分为公司标准、工用标准和科室标准等。

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 篇2

为使企业技术标准体系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起到良好的技术支撑作用, 应对企业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系统策划, 并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标准化实施管理制度。

一、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体系表

技术标准体系表是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 由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技术标准清单组成。技术标准体系表建立前, 通过开展调研工作, 搜集技术标准化的相关信息, 用以指导建立技术标准体系表, 通过对企业适用法律法规、技术事项及技术文件、管理事项及管理制度、岗位规范及工作事项等企业内部管理、技术事项进行系统清理和分析, 从中获取建立技术标准体系表的重要信息。

技术标准体系以技术标准为主, 包含为有效运行全过程标准化的各项标准化管理要素在内的管理标准, 图1为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各组成要素简图。技术标准体系表是技术标准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的编制需符合GB/T15496、GB/T15497、GB/T15498标准要求, 并参考GB/T13016和GB/T13017的要求进行。

1、技术标准体系表的结构形式

编制技术标准体系表必须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来确定技术标准体系表的结构形式:层次结构、功能归口型结构、序列形式结构。前两种适用于综合性、全局性管理模式企业, 后者适用于以产品为中心, 专向或局部工作管理, 只有单一品种的产品或服务企业一般仅采用“序列结构”形式列出。

按层次结构分类, 通常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标准主要由三大层次组成:行业和国家通用综合性基础标准体系;专业和门类通用标准体系;企业自定技术标准体系。

企业自定技术标准体系第一层是技术基础标准, 其覆盖面是企业的产品标准、产品实现过程中所有综合性的技术基础标准。技术基础标准是指导企业产品标准和产品实现过程中技术标准制定的基础。第二层产品实现过程中的技术标准是以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为顺序的技术标准。

按功能归口型结构分类, 主要是将技术标准按功能划分由相应功能部门负责起草、编制、发布、管理。比如产品研发部门负责产品标准, 生产工艺技术部门负责工艺技术标准, 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视和测量方法标准等。

序列形式结构是指企业围绕着企业、产品 (或服务) 、过程的标准化建设, 按生命周期阶段的序列编制出的序列状标准体系结构图。按序列形式结构分类划分为设计开发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监视和测量方法标准等。

2、编制技术标准体系表

技术标准体系表的编制主要包括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图、技术标准体系明细表的编写。

(1) 制定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图。技术标准体系是由技术标准体系表来表达的, 研究技术标准体系首先要确定技术标准体系表的结构图, 即编制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图。技术标准体系的组成技术标准包括企业所贯彻实施和采纳的上层技术标准和本企业制定的技术标准。所有标准都在上级标准化法规、本企业的标准化规定和企业的方针目标及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形成。

图2为本文所述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图, 它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内的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图, 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内容, 还包含部分为满足技术标准体系标准化工作要求的管理标准, 包含了企业所采用的上层技术标准, 比如行业、国家技术标准等。

(2) 编制技术标准体系明细表。为便于实施, 技术标准体系表编制完成后, 还应编制技术标准体系明细表。标准体系明细表是对技术标准体系框图的细化和展开, 它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技术标准体系包含的全部标准清单。

技术标准体系表中的每一个方框均应单独编制技术标准体系明细表, 将方框内所包含的标准按标准代号和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将各类标准单独集中在一起, 结构和层次比较清晰, 便于查询和管理。

二、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实施保障

1、建立技术标准化组织机构

企业首先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管理的规模、管理模式、技术标准化工作量确定技术标准化专 (兼) 职管理机构, 配备相适应的技术标准化专 (兼) 职人员。同时, 因技术标准化工作应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活动, 企业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 应确定专人负责标准化工作, 形成标准化网络。

技术标准化组织机构一般应具备的职责:第一, 贯彻实施与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强制性标准;第二, 提出企业技术标准工作规划、计划、工作总结, 提出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 组织起草企业技术标准明细表;第三, 组织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体系, 执行技术标准的标准化审查和标准内容审核;第四, 组织实施企业技术标准, 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提出考核意见;第五, 审批技术标准的标准化工作总结, 对为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工作做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提出鼓励和表彰建议;第六, 完成企业的各项技术标准化工作任务。

2、健全技术标准体系标准化管理制度

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化工作, 应根据GB/T15496要求, 制定标准化管理标准。作为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法规性文件, 一般应规定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组织管理制度, 明确任务和分工;规定企业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复审原则、程序及要求;规定技术标准实施及监督检查的原则、方式、要求、程序和分工;规定技术标准及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等的要求;规定技术标准化培训的任务、目标、方法和程序;制定技术标准化规划、计划内容、工作程序和要求;规定贯彻技术标准的程序和方法;规定技术标准化成果奖励工作程序和要求等。

(1) 技术标准制修订管理办法。技术标准不同于管理标准, 它会随着企业产品特性指标、质量要求和安全要求、新材料的推广运用、加工条件、工艺技术、市场个性化要求等等因素的调整而不断更新制修订, 因此需要针对技术标准制修订的特殊要求单独编制技术标准制修订管理办法, 同时该标准还需特别给出技术标准体系标准化工作机构网络人员进行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快速审批、发布流程, 提高整个企业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运作效率。

(2) 技术标准文件发布管理办法。企业可在技术标准文件发布管理办法中对企业所采用的上级技术标准的发布管理要求, 包括采标机构及其职责、上级技术标准的查新、采标评审和发布管理要求。其次, 还应规定企业自定技术标准发布管理要求以及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发布平台的管理。

企业技术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公司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范围内所有技术事项工作的开展, 包含了 (或隐含了) 企业所有产品研发技术、加工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秘密。技术标准的发布与管理, 必须在确保工作现场保持有技术标准的有效版本外, 还需有必要的保密措施, 以免发生技术泄密。随着无纸化自动办公系统的普及, 原有传统的技术保密措施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因此在技术标准文件发布管理办法中还应额外根据企业情况给出采用无纸化自动办公系统进行技术标准发布管理的环节的保密控制要求。

3、技术标准体系实施的其他基础工作

(1) 技术标准体系培训。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施技术标准, 不仅要实施本企业制定的各类技术标准, 还要实施与本企业有关的各级技术标准。实施技术标准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和管理者、操作者等各类人员。因而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实施的首要任务是开展技术标准体系培训, 让全体员工全面熟悉技术标准体系的标准化组织机构设置、标准化机构人员网络、标准化工作职责分工、标准化管理制度以及工作流程, 详细掌握公司技术标准体系的组成结构、划分类别、技术标准清单、相关标准的相互关系, 了解行业技术标准发展概况与方向、企业技术标准发展目标与要求。同时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实施标准的重要性和实施标准给企业所带来的效益, 增强员工实施标准的主动性。其次, 开展技术标准专项培训, 让相关的技术人员详细理解和掌握技术标准的技术理论, 在实践工作中做到融会贯通。

(2) 技术标准信息收集与识别。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技术标准的识别、收集及适用性评价。积极拓展技术标准情报渠道, 对企业适用的技术标准要及时进行识别, 纳入到技术标准体系表中, 并对技术标准有效性、适用性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3) 技术标准的适时评审及工作平台。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企业技术标准的编制、适时评审与修订工作。企业在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同时, 借助企业自动化办公系统建立技术标准信息平台, 实现了技术标准的网上查询, 随时可对体系中的标准进行检索、剔除作废标准、更新标准, 确保了标准的时效性, 为标准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摘要: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技术依据, 本文主要从企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和技术标准体系实施保障两方面分析和阐述企业在建立技术标准体系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浅论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 篇3

【摘要】企业产品技术标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专业特色产品的研究、生产及发展前景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专业研究方向和企业产品技术要求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并以科技型企业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为例,对实现建立高原电工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和开关设备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1.引言

技术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指定的标准,是科学技术研究、组织生产、质量管理和经营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在企业产品生产中处于指导性地位。企业技术标准资源建设要围绕企业产品生产技术的达标需求,注重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构建产品技术标准资源体系,以提供有效服务。

2.技术标准资源建设要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产品技术标准资源建设,是企业开展生产技术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产品研发、生产、质量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全过程之间具有的高关联性来看,要使面向企业的技术标准都能满足产品技术要求之需,我们必须根据企业产品的品种、特点,并从行业发展的视角进行综合分析,进行保障性的建设,促进技术标准有效实施。

2.1 创新产品研发中对技术标准资源的需求

拥有符合企业创新产品所需的技术标准,是企业技术研发工作的第一必备条件和质量控制的源头。在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技术标准的需求存在着综合化、全方位的特点。因此,从建设和服务的方式中要突破传统习惯,改变面向基础与应用研究为模式的传统方法,以满足产品研发的新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技术工作已转变为从基础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等环节,这就要求技术标准建设要力求达到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全面性,使其具备全方位、系统化的特点,建设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具有保障性的技术标准资料体系。

2.2 产品生产对技术标准资源的细化要求

在产品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技术标准资源的需求存在着深化和细化的要求。首先,不同产品所需的技术标准不同,而同一产品在不同生产阶段所需技术标准也有所差异,它反映在产品设计及生产中具有的个性化以及不同的侧重点上。其次,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细小部件之间不同的技术要求。

因此,技术标准信息建设,不但要满足宏观层面上的需求,更要关注拓展产品细小零部件技术标准的深度和广度,使产品技术标准资源在产品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达到细化的要求,使产品技术标准资源覆盖产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

3.产品技术标准资源建设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产品技术标准的主要任务是记录产品要求,是产品要求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确定产品质量的目标与要求;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产品质量,它是为达成产品质量的目标与要求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两者在功能上相辅相承,构成了产品质量的保障环。

3.1 产品技术标准是产品要求的重要体现

产品技术标准是产品要求的重要体现,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产品要求是特定要求,只适用于特定的产品。GB/T19000—2000族标准(以下简称“2000族标准”)明确地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区分开来,它不规定产品要求,但它是产品要求的有益补充。任何企业在采用2000族标准时必须同时考虑产品要求,以体现企业的产品特点。

3.2 产品技术标准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

产品技术标准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而2000族标准强调的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应满足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按照《标准化法》规定,工业产品的设计、品种、规格、生产、质量检验、包装运输等全过程均应有统一的技术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因此,在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其既有的法律地位,要明确技术标准按不同的要求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及所要达到的实施要求,即在实施过程中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的执行控制,建立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技术标准体系。。

3.3 产品技术标准是组织生产的依据

产品技术标准是组织生产的依据,它蕴含着优化生产次序的内在需求,是产品质量的技术保障,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条件,是满足顾客要求的基本保证。而2000族标准中指出,企业应确定“产品质量的目标和要求”。这些要求应包括产品标准或产品特性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依据。

(1)产品技术标准是组织技术能力的综合反映,而产品质量是市场竞争的要素,在构建技术标准体系过程中要针对产品特点,将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产品技术标准无遗漏的收集齐全,及时为产品质量水平的评定提供有保证的技术依据。

(2)质量管理过程是标准制定和贯彻标准的过程。企业的一切生产技术活动都以服务“产品”为中心,而标准化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工艺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取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构建技术标准体系过程中,要注意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工作之间的有机结合;《标准化法》明确指出:“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在贯彻标准过程中要协调好同类及配套产品之间的关系,实现产品技术标准系列化,以满足产品生产对技术标准的需求。

(3)产品技术标准是提高效益和满足客户要求的必要保证。产品标准具有促进生产技术进步的特点,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满足顾客需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状况以及在满足顾客需求前提下付出成本的高低,注意产品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结合,促使企业综合效益有实质性提高。因此,构建技术标准体系既要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又要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力,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强顾客满意度。

4.实现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

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对产品生产技术活动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因此,要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根据生命周期的规律,从计划、设计、生产服务、试验检验、交付使用等全过程,深入分析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对技术标准的需求,力求覆盖产业各环节;建立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能够反映产品特征及其内在关联关系的完整的标准体系。

实践证明,根据专业领域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按其内在联系建立科学的具有实践性规则的有机整体---技术标准体系;对于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建立的,具有专业特色的高原电工产品技术研究标准体系(图1)及开关设备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图2)为例,它们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其范围包含了特定领域的通用条款,充分体现了技术标准在专业研究和产业化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实例1:

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是全国高原电工产品环境技术研究的归口单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以青藏铁路建设为代表的高原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蓬勃展开,给高原电工装备的研究开发及电工产品与材料的高原环境技术研究带来了新机遇。按照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了高原电工装备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相关领域试验研究,经过大量的研究验证工作,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获取了前所未有的珍贵数据资料,由此负责主导制修订了一大批国家、行业技术标准。这是一个成功利用标准体系的实例(见图1)。

实例2:

建立符合企业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结构是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进行规范生产的重要途径。根据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高低压开关设备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特点,构建了适合产品生产技术要求的标准体系,充分体现了技术标准在产品生产中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如图2所示,从产品技术基础、设计、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工艺工装、、包装运输、安装、交付使用以及环境技术等等构建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全面体现了开关设备生产技术的一致性技术要求及核心内容,既符合行业和产业特点,又适应发展需求,避免了工作重复,显现了标准体系构建所产生的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为开关设备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5.结束语

建立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标准在新产品开发、试验研究、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围绕企业的创新发展,对于同行业内专业技术标准的多元化需求,应根据行业行为主体、专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持续改进和完善,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在企业中技术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乐庆玲,胡潜.面向企业创新的行业信息服务体系变革[J].图书情报知识,2009.2.

[2]何耀华.产品标准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探讨[J].江苏电器,2005.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M].基础和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标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篇4

专题一 标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标准化作为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始终贯穿于企业的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所有环节,为企业技术创新、建立正常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完善和实施标准体系,并通过企业标准体系的创建活动,提升企业综合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基础,建立标准体系可以实现企业“优化管理、简化流程;提升效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降低风险;提高质量、提高利润;沉淀经验、沉淀成果;培训人员,协同共赢”等综合管理效益,最终使企业达到整体化和系统化的最佳秩序。

1、有利于促进管理体系的系统性

通过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有机整合了企业的各项管理体系、制度与规范,使其有序地组合为一个系统整体,不仅规范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使管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而且提升了顾客的信任度。建立标准体系的过程是不断发现不足、改进提高、优化流程的过程,能够促进管理体系更加符合企业需要,提升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

标准体系的建立,使员工工作有依据,高效有序,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有效提升企业执行力。

3、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

建立标准体系向外界展示了企业的良好运作,促进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值,提高客户、供应商、员工满意度和信任度,特别是增加客户对企业的信心,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4、有利于提高全员标准化意识,培养一批把握规则的标准化人才

在标准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员工意识到标准化及其重要性,认识到标准化与本岗位的联系和要求,并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作业,减少工作风险。同时也为企业建立了一支合格优秀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增强了企业标准话语权,加强了企业对行业或产品的掌控能力,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标准化人才。

5、有利于提升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热情,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通过标准体系的创建活动,加深了员工对标准化的理解,增强了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参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派员参加国家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工作,积极申报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申报标准化科研项目课题,主导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并且通过对口的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等。企业通过积极参与上述活动,提升了行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6、有利于推进企业的目标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标准体系的建立、推进、运行与考核是一项闭环管理,是保证企业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建立标准体系,使每一步工作均在目标的指引下,按计划逐步实施,并与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挂钩,有利于完善企业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

7、有利于促进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统一性

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 篇5

摘 要:预算定额标准是企业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依据,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与预算控制的基础。本文在分析烟草商业企业预算定额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烟草商业企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原则、建设流程、指标体系和定额标准测算及应用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烟草商业企业

一、引言

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与提升的重要手段。预算定额标准是企业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依据,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与预算控制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制定预算定额标准,可以显著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精细化水平。

所谓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所规定的消耗或占用资源。预算定额是将来企业营运的准绳,并用以控制将来营运进行的一种财务计划,是对任何未来成本的估计,是任何有关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运用的有系统的计划。预算定额管理就是利用预算定额来合理安排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种管理方法。

近年来,山东济南烟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南烟草)为做实做细烟草行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套系统的管理思想纳入到企业管理中,并引进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使得企业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断健全,相关制度建设取得长足进展,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预算管理逐渐向完善和提高的方向转变。但仍然存在着如全员参与积极性不高、预算定额管理工作滞后、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不强、预算考核奖惩措施不到位导致预算执行控制力不强和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预算决策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

二、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原则

针对济南烟草预算管理现状,本文遵循PDCA循环上升式理论框架,融合企业质量管理、对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为满足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对预算管理的需求,提出构建可量化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在此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原则。

(一)预算定额目标要明确

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要确立明确目标,即把握预算支出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制定预算定额标准管理制度、推进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切实发挥定额标准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和透明化。

(二)预算定额管理组织机构要强化

烟草商业企业要成功开展预算定额管理,首先必须成立强有力的推行组织机构。企业高层领导要高度重视,认同实施定额管理的必要性,给予必要支持。同时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预算定额管理的组织机构,由具有较强领导协调能力的人员担任组长,财务部门牵头、各成本费用归口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制定开展预算定额管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方职责,督促部门和员工正确有效地实施定额管理,下达与考核有关的控制指标,同时加强定额标准的维护,把握其稳定性和变动性两个特征,维护其权威性。

(三)预算定额管理要与质量体系建设相结合预算定额管理要服从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要将预算定额管理作为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要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归口管理部门在预算定额管理工作中要程序化、规范化,增强预算分析与评价的针对性,控制成本费用,最终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有明显提高。

(四)预算定额管理要与行业对标管理相结合将预算定额管理与行业对标管理相结合。有了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企业一方面可根据各业务环节在效率、能耗、费用、成本等指标上进行横向比较,比对本企业与行业先进及行业平均水平在哪些定额指标上有差距,差距有多大,是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有差距的指标,在企业内部深入查找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缩小差距的措施,从而加以改进。

(五)预算定额管理要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在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搭建预算定额标准管理平台,借助经济数据模型,利用信息化资源,固化模式,用效率标准控制时间成本,用技术标准控制设备成本,用用工标准控制劳务成本,用能耗标准控制消耗成本。对相关业务和管理用数字加以量化,通过数字量化,实现预算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三、构建和优化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流程

按照构建可量化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要求,本文基于PDCA方法对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流程进行了重组,建立了一套循环优化、阶梯式上升的工作流程,以保证在该工作流程下构建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科学合理,为企业有效实施预算精细化管理提供帮助。如图1所示。

在图1中根据PDCA方法的原理及预算定额管理工作的特点,将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流程分为:预算定额指标选择、预算定额标准编制、预算定额标准执行、预算定额执行检查、预算定额标准修订5个主要环节,并将上述5个环节分配到PDCA的计划、执行、检查、改进4个阶段的8个步骤中,借助PDCA的螺旋循环式上升过程,实现对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应用。

四、构建预算定额指标体系

烟草商业企业预算定额体系的建立需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地方法规规章及企业内部制度规定等,据此济南烟草将预算定额指标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四类。

(一)国家标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确定的定额标准,譬如税率、职工工会经费计提比例等。

(二)行业标准。依据行业指令性计划、行业政策以及制度等确定的定额标准,譬如卷烟调拨和批发价格、卷烟交易手续费等。

(三)地方标准。依据地方法规,地方政策,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以及财政、物价、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印发的规章、通知,经物价部门认可的公用或行政事业收费标准等确定的定额标准。譬如水费、电费、垃圾处理费等标准。

(四)企业标准。根据管理需要,企业自行制订或者上级单位下达的预算定额标准。

济南烟草经过对企业预算管理工作需求进行详细分析,最终确定了预算定额指标体系的覆盖范围。根据这些范围,并遵循与预算指标口径相对接和与会计科目口径相对接的原则,从卷烟营销、卷烟物流、卷烟专卖、人力成本和职能管理5个业务环节中选取一级指标,其中卷烟营销环节分为卷烟调拨采购价格定额、卷烟销售价格定额、卷烟经营费用定额3个一级指标;卷烟物流环节分为卷烟仓储费用定额、卷烟分拣费用定额、卷烟配送费用定额、卷烟物流管理费用定额4个一级指标;卷烟专卖环节分为打假经费、打私经费2个一级指标;人力成本管理环节分为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劳务费用、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10个一级指标;职能管理环节分为重点控制费用、日常管理费用2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又设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最终共选取213个三级指标,构成了济南烟草预算定额指标体系。

五、预算定额标准测算与应用

预算定额指标体系确定下来以后,预算指标各归口管理部门要在预算定额标准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根据相关文件及标准,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既要保证各责任范围内的工作有专人负责,又保证团队工作流程相互衔接,便于互相交流讨论,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确保预算定额标准测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预算定额标准测算过程中,济南烟草采用平均先进性原则、科学规范原则、动态调整原则和归口负责原则,充分分析了各项成本费用的动因和属性,并采集了大量与业务相关的数据,灵活运用实际工作测算、理论模型计算、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市场询价调查等方法对消耗资源从量或从价计算定额标准,使计算的定额标准更精确、更具有针对性。

确定预算定额标准以后,基于预算定额标准采用信息技术开发预算定额标准管理平台,设计制定出基于定额标准的预算计算公式,输入相应数量指标(或工作量)后,就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计算流程和步骤计算出相应预算指标的最终预算值。该平台可以进行反复测算,能够支持预算执行差异分析和预算考评,并与企业原有预算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有效集成,实现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流程化、标准化和精细化。

六、总结

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构建是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减少各项成本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项环境因素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企业发展模式也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预算定额各项标准也会不断变化,不断改进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是促进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的关键。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烟草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朱霞.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及信息与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D].长沙:中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

[2] 南京大学会计学课题组,中国公司预算管理现状的判断及其评价[J].会计研究,2001(4)

[3] 王斌,高晨.论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系统[J].会计研究,2004(4)

[4] 于增彪,袁光华,刘桂英,邢如其.关于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4(8)

[5] 冯巧根.超越预算的实务发展动向与评价[J].会计研究,2005(12)

[6] 李泉年,丁慧平.公司预算模式创新:演进与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7] 于增彪等.关于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4(8)

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 篇6

1 企业建立安全标准体系的一般要件

1.1 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实现安全管理的标准化, 首先应成立企业安全管理机构, 如: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履约办公室和综治办公室等, 并制定各自相应的职责, 负责开展各项具体安全工作。

1.2 建立综合安全管理体系。

如以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等标准为基础, 建立整合型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各类支持性文件, 从管理体系和制度上, 实现企业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

1.3 建立规范的安全培训制度。

首先, 应严格落实员工入厂“三级安全教育”, 从公司级、部门级到班组级的培训应开展到位。同时, 应针对企业内的不同工种制定相应的培训教材, 并从企业员工中培养一批师资力量。同时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邀请安全管理领域各方面的专家, 到企业, 对员工进行专项讲座、培训, 以提升员工职业安全素养、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知识。

2 部分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经过对部分企业安全标准化建立情况的调研, 大部分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 并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并突出了对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的保护, 体现了企业安全文化精神。但是企业内的员工, 对运行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具体开展方式还比较模糊。根据这一实际情况, 各企业应组织内部安全管理人员协助企业的其它各部门创建和运行安全标准化工作。其次, 要对各部门员工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使其充分认识到推行安全标准化对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以及对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增加其对推行安全标准化的积极性。重点应做到:

2.1 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随着企业的发展, 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进一步细化、改进。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时, 应与实际相结合, 增强对应性, 以做到各项工作和作业都能够有制度依据为目标

2.2 加强员工对规章制度的学习、了解, 特别是对一线员工。

要使员工了解公司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不能出现违章后仍认为企业未制定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的情况。以部门为单位成立安全管理小组, 利用周安全例会等形式, 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学习。部门员工较多, 不适宜集中学习的, 应将文件以纸质形式分发到各班、组。并建立发文件分发、学习记录, 保障各项安全制度传达给员工, 得到落实。

2.3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工作, 应做细、做实、做全。使企业每一个岗位都能准确了解各自的安全职责, 做到“谁主管、谁负责”。明确企业的安全工作不是某一部门或某一员工的责任, 而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职责。要全员参与, 做到人人有责, 人人履责, 人人都是安全主角, 人人都是安全员, 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人人要安全、人人保安全的局面。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不断推进安全标准化进程, 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和生产。从根本上减少、控制隐患的产生, 实现防范事故发生的目的。

2.4

安全培训应更加注重培训效果, 员工在接受培训后, 是否能吸收、贯通, 是安全培训工作的重点问题。在进行培训的同时, 还应注重对员工态度的端正和心理的调整。避免灌输式的教育, 运用互动和多媒体等形式, 提升员工的兴趣,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推广, 树立“大安全观”。

推行安全标准化, 首先要求员工按标准作业, 必须改变习惯作业, 习惯领导, 习惯管理。要做到这点必须转变观念, 转变态度。长期以往形成的东西, 要想转变起来也相当困难的, 要注意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要通过服从、同化、内化过程, 使之从道理上懂, 从习惯上改。一切管理方式和制度相对于员工个体来说, 都是外届因素。外界因素的不断完善和加强, 其目的也是员工的内在因素受到影响, 并达成共鸣。如果员工的内在因素未得到提升, 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达不到的。因此, 应注重对员工内在因素的影响, 大力推行公司安全文化, 树立“大安全观”。使员工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安全的, 养成服从安全管理、执行安全规范的习惯, 从根本上达到安全的目的。

2.6 落实各级检查制度。

日常的安全检查应逐级贯彻, 除公司级的安全检查外, 企业各部门、班组, 应组织自查。检查的各项表格、资料应规范, 包括:检查计划、检查表、检查结果及整改结果等, 并由专人负责检查档案的管理。

2.7 推广安全答卷的形式。

通过安全答卷对企业员工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规章制度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对员工的安全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3 实施“亲情化”管理, 将安全理念的推动, 不止是针对员工个人, 而是员工的家庭。

运用“亲情化”的管理方式, 引入员工的“小家庭”与公司“大家庭”, 共同对员工的安全进行监督。用家庭的温暖, 提升员工的安全责任感。

4 总结

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工作不能追求形式化、表面化, 不能刚刚开始就认为已经完成, 推行安全标准化, 正如企业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过程。

摘要:目前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已成为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在争取最大企业效益、利润的同时, 保障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 规范公司的安全管理, 也是各大企业争相达到的目标。建立安全标准化体系, 应从日常安全工作中着手, 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基础工作。重点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教育, 使员工了解安全的意义, 了解安全标准化的意义, 真正投入到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中。

关键词:安全标准化体系,规章制度,员工培训,企业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滕宝红.《工厂安全标准化管理操作规程》.中国标准出版社.

[2]许庆勤, 柴计旺.《建立安全标准化体系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安全文化网.

[3]陈继军, 马扬.《安全标准化仍需各方助力》.中国化工报.

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 篇7

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今年前10个月,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全行业完成销售收入2683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087.5亿元;产品出口取得了新突破,出口额达到210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4%,位列各行业首位。

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优势初步具备时,必须突破在核心技术上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瓶颈。“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以5大措施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转变产业增长方式。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要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并重的资源节约型转变。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软件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要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和出口比重,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以及数字3C融合产品;要统筹区域布局,加快形成聚集效应突出、产业链相对完整、经济效益提高、带动作用较强的产业增长带。

二、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对关系产业发展基础的领域,要举全国之力给予支持,争取实现原创性的突破,实现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对正处于更新换代的重点领域,如3G、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以及3C融合等,也要大力鼓励集成创新。

我们要确立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产业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三、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夯实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

我国政府将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大企业,并给予灵活的试点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体系。

我们还要探讨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制定模式。我国将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宽带无线接入、下一代网络、集成电路、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和电子产品有毒有害与污染防治等领域重点开展标准制订工作。以企业主导推进标准战略实施,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在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中,建立和组织产业联盟也必不可少。第3代移动通信(3G)中国标准TD-SCDMA的快速研发推进便说明了这一点。TD-SCDMA研发晚于其他两种国际标准,但从技术试验来看,目前完全具备了独立组网能力,这是产业联盟中20多个系统、芯片、手机终端企业的共同研发的结果。其成功运作也为建立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提供了思路。

四、推进国际化战略,提高主动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

一方面,电子信息企业要继续吸引外商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做好“引进来”的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探索“走出去”新途径,增强配置国际资源的能力,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企业在跨国经营时,还应加强知识产权和专利方面的学习研究,处理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以便在国际竞争中争得更多的“话语权”。

五、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促进信息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 篇8

一、目前国内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主要科学技术体系

从目前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来看,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主要由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和资源化技术组成。

一)资源投入替代技术所谓替代技术是指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和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果,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造成环境压力的技术,如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等)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煤等),利用太阳能和地热来减少化石能源的投入。

二)资源投入减量技术减量技术是在生产经营阶段,要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改革技术工艺,减少产品的原料使用量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用较少的物质和能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在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减量化技术要求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天然资源的消耗,在农业生产中可根据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农业生物对环境资源(光、热、水、土、肥等)需要的差异性以及各种农业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将不同生物种群配置到同一立体空间的不同层次上,使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充分利用单位空间和时间内的光、热、水、土、肥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代表性技术有立体养殖、立体种植、立体复合种养等技术。

三)生产链条延长技术生产链条延长技术也称再利用技术,是指产品及其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或反复使用,主要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食物链加环技术来达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提高物质、能量的利用效率,食物链加环包括生产过程的加环、产品消费加环和产品)JDT环,如在农产品加工环过程,目前农产品的输出形式,大多是原粮、毛菜、生猪、混合果(水果)等形式,从输出到消费者的厨房,有很大一部分被损耗,如果引入产品加工环,通过产品)jnv技术使产品变成成品或精品输出,这样就能减少无效输出,减少系统的物质能量输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四)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要求在消费与废弃物处理领域,将生产或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有用的资源或产品,或尽可能地通过对“废物”再加工处理使其作为资源,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之一就是促进物质在系统中的循环使用。农业有机废料是指秸秆、牲畜粪便,但秸秆不经处理直接还田需要很长的时间发酵分解才能发挥肥效,现在比较成熟的技术是将秸秆糖化或氨化,先把秸秆变成饲料,然后用牲畜的排泄物及秸秆残渣来培养食用菌,生产食用菌的残余料又用于繁殖蚯蚓,使秸秆得到多级使用,对牲畜粪便经过资源化技术处理后,可作为饲料、肥料和燃料。

二、农垦企业应建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科学技术体系

农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要遵循资源消耗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原则,在农产品生产活动生命周期内围绕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农业资源的投入量,节约农业资源和能源,减少各种废弃物的排放,在循环农业建设过程中实现“节地、节能、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料、节劳和减排目标”,即所谓达到“八节一排”的目标。

一)建立农业节地技术体系一是严格控制耕地资源流失,必须加大基本农田保护的.力度,加大新农村建设和管理区、居民点的改造,回收和置换已占用的土地。农垦要加快撤队并区的步伐,加大土地复垦工作的力度:二是加大土地节约与集中利用技术,在种植上积极推广间作、混作、轮作、邻作等技术,在养殖业上积极推广混养、轮养及立体养殖等土地节约技术,也可以将种植与养殖业结合起来,实行立体生产;三是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加快推进土地规模化与集约化水平,这是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前提,也是提高农业产出,增加效益的重要途径;四是加大开发利用边际土地,可利用先进技术开发荒山荒坡、退化土地、边角地、废弃的盐碱地、戈壁沙滩、荒漠地,可利用水土流失控制技术、坡耕地高效农业技术、退化土地生态恢复技术、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土地整理技术、退耕还林还草技术、少耕免耕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沙漠固定技术、绿洲农业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建立农业节能技术体系一是应用好节电节油技术,随着农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耗用大量柴油和汽油,并随着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业上耗电耗油量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油节电技术,切实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二是应用新型替代能源技术,主要是推广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如沼气技术、水电技术、风能技术、地热技术用于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等:三是发展生态农业技术,主要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如利用天敌生物捕食害虫:四是发展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应用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作物品种,改进耕作制度,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减少生态制约因素,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另外可以利用太阳能的转换技术发展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干燥等。

三)建立农业节水技术体系一是建立田间灌水过程的节水工程技术,主要改造地面灌水方式,在缺水地区积极推广膜上灌或膜下灌,大力推广微灌等灌溉技术。微灌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微灌、微喷灌等,微灌是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隹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地表面或土层中,这项技术比地面灌可节水50% ~70% ,比喷灌节水1 5% ~20%.二是逐渐改建渠道防渗和改渠道输水为管道输水。三是推广农艺节水技术,主要是采用耕作措施节水、种肥措施节水、生物制剂与化学制剂节水。耕作措施是以蓄水保墒为主,包括免耕、深松、秸杆覆盖、塑料薄膜覆盖、间作套种等。四是加强区域节水规划,提高节水意识,建立农垦水资源利用监测体系,改进耕作制度及栽培技术,加强水利政策法规的宣传。

四)建立农业节种技术体系一是推广工厂化育秧技术,工厂化育秧指在室内控制育苗前期的环境条件,如温、湿、气、光、肥、水等秧苗发育需要的生长条件,通过人工控制加以调节,可为秧苗生长创造适宜的人工环境,提早播种育秧,培育的秧苗品质好,秧苗整齐健壮;二是推广作物种子优选技术,在作物种子优选时,应根据土壤状况、肥力、水系、气候、积温等条件不同进行确定:三是推广农作物节种种植机械化技术,农作物节种种植机械化技术就是通过精量播种机械将作物种子按照农艺要求的合理数量、位置播入土壤,并随即适当镇压的一种新的机械化种植技术,可实现减少种子用量,实现高产的目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五)建立农业节肥技术体系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对土地养分的需求规律、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制定氨、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施用时期及施用的方法等技术体系;二是推广缓控释肥技术,缓控释肥技术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采取新材料、新工艺设备生产的具有缓释功能的肥料。该类肥料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需肥规律基本吻合,可以提高肥料资源利用率,增强土壤的缓冲性和作物的抗逆性。一般缓释控释氮肥比速效氮肥利用率提高% ~30% :三是推广化肥替代技术,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秸杆、粪便)的发酵技术,沼气生产技术、生物肥料技术、有机无机复合肥生产技术、生物固氦技术等。

六)建立农业节药技术体系一是推广降低农药用量技术,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对虫情、病情和防治条件的准确预报,确定合理的用药量和防治时间,实行精准施药,并尽量采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以减少农药用量;二是推广先进机械施药技术,采取先进的农药施用机械,进行精准喷雾作业,避免施药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三是实施化学农药替代技术,主要应用物理防治技术、农艺防治技术、生物防治与生物农药技术和生态综合防治技术,如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器械或其他物理方法捕杀、防避式或消除病虫害。农艺防治技术就是选用优良抗病虫害品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生物防治就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是生物治虫的有效措施。

七)建立农业节料技术体系一是推广农用薄膜的节约技术,重点推广一膜多用技术,选用厚度适中、韧性好、抗老化、能力强的地膜产品,达到多次使用,多用途使用的目的,可以通过作物轮作倒茬,以及农作制度改变,减少地膜总的覆盖量,加强地膜回收技术的应用,提高残膜的回收率,并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可降解的地膜;二是推广饲料节约技术,重点推行高效养殖节料技术,选用饲料利用率高的优良品种,建立合理的畜群结构,饲喂配合饲料,适时出栏。另外推广新型的绿色的饲料添加剂技术,绿色饲料添加剂是指无污染、无残留、抗疾病、促生长的天然添加剂,主要包括中草药制剂、微生态制剂等。

八)建立农业节劳技术体系一是积极推行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包括机械化整地技术、工厂化育秧技术、机械化栽插技术、机械化播种技术、机械化施肥技术、机械化植保技术、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农产品机械化干燥技术、农副产品机械化加工技术和机械化养殖技术等;二是积极推广少耕免耕技术,少耕免耕主要是以不使用铧式犁耕翻和尽量减少耕作次数为主要特征,从尽量减少耕作次数发展到一定年限内免除耕作的技术,少耕免耕栽培技术的效果可以概括为“三保”(保土、保水、保肥)、“三省”(省工、省力、省能)和“三增”(增产、增效、增收):三是推广生态节劳技术,利用一些生态农业技术可以起到省工、省力的效果,如稻田养鸭养鱼循环农业模式。

九)建立农业减少废弃物排放技术体系一是推广农作物秸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秸杆还田技术、饲料化利用技术(包括微生物处理技术、秸杆青贮技术、作物秸杆氨化技术)、气化技术、固化炭化技术(将松散的农作物秸杆等植物纤维废弃物原料压制成块状,放入炭化设备后制成生物质炭)、制成复合材料技术可生产成纸板、人造纤维板、轻质建材板等包装和建筑装饰复合材料)、制取化学品技术、食用茵生产技术:二是推广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推广肥料化技术(堆肥技术、制成复合肥技术)、饲料化技术、建沼气池生产沼气技术:三是推广畜牧业废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推行工厂化处理技术,自然处理技术(包括氧化塘处理技术、土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三、农垦企业应建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科学技术体系的保障制度

一)建立循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农垦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技术推广管理机构,充分发挥科研和技术推广作用,把发展循环农业的相关科学技术,如沼气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种植养殖等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再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当前应大力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开展增施有机肥的生态补偿试点,鼓励职工群众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

二)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模式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靠农垦企业自身难以提高科技创新的储备能力,因此需要国家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在农业科技投入上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以国家投入为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国家应对农业科技研发的组织、项目实施给予资助,对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推广和示范,增加国家补贴,实行低价或免费推广,对半公益性以及私人性的农业科研成果,按市场经济规则,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和支持有关企业、个人推广,同时通过财政、信贷和税收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科技研发,允许和鼓励企业、农户及外商参股投资农业科技项目。

三)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开发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引才、用才、聚才、留才的大环境。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型人才培养。农垦企业应引进一批高科技人才,并采取委托进修、企业培训、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使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二是建立农业科技人才激励制度,努力创造有利于农业科技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条件,制定与农业科技人才奖励相挂钩的农业生产发展目标政策,提倡专家、项目、技术入股合作,支持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创办高科技经济实体。

四)加大农业生产工人科学技术教育和培训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需要建立科学技术体系,加大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需要科技教育和培训,因为目前农垦企业农业生产工人总体上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已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制约因素,所以农垦企业要认真抓好科技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农垦企业农业生产工人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五)积极促进技术创新农垦企业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中,要依靠技术创新,积极构建生态产业链,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如通过沼气建设,带动沼气施工管理维护、配件生产等服务产业的发展,并通过秸秆和肥料的资源化技术处理,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有机肥产业、畜禽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和稻田养殖等生态农业技术,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

上一篇:环境教育试题与答案下一篇:门诊收费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