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效率

2024-07-03

企业技术效率(精选11篇)

企业技术效率 篇1

摘要: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进行了比较评价。通过Frontier Version 4.1软件,将企业间技术效率的差异用可比的方式表示,并用技术效率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企业的所有制、企业的特质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估计模型的各个参数,进一步找出技术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提高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Frontier Version 4.1软件

一、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估计

实际上,我们测量到的TFP增长率中包含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成分。但是,如何将二者分离开来是个问题。以下采用的方法是应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通过Frontier Version4.1软件,将企业间技术效率的差异用可比的方式表示,用技技术效率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企业的所有制、企业的特质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估.计模型的各个参数,进一步找出技术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

“浪费”的概念是Leibenstein(1966)为了定义X非效率的理论而提出的。在X非效率理论中,一般将企业组织内部的非效率定义为X非效率。但是,在实证分析中经常看到,分析企业间生产效率的差异时也经常使用非效率的概念。它是指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并不是沿着生产函数曲线进行,而是在生产函数的理论曲线之内生产。

二、技术效率

在提出X效率的理论之前,估计生产函数时将投入产出数据的误差都归结为生产函数的随机误差。后来,Farrell(1957)采用了技术非效率的概念,即前沿生产曲线的概念。他的方法是给定一个生产函数,表示技术上可能实现的最大产量,而将企业实现的产出作为实际产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一般为一个随机的量)定义为X非效率。

假设投入的矢量为X、观测到的产量为Y、随机误差为v,技术非效率为u,则有:

g(X)是理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假定生产中存在技术非效率,那么观测到的现实的生产水平Y可以分解为生产前沿曲线的理论产出g(X)与技术非效率性导致的偏离u。即:

观察到的生产水平=最大可能产出水平-技术非效率

三、函数的选择

企业的生产活动表现在产出水平上。理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实际产出水平间具有一定差异,我们将这种差异称为技术的非效率性,用u表示。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技术效率性的推测手段是对应的。假定产出在生产曲线上产出是随机变动的,因此,生产函数中就存在一个随机误差项,这个误差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用来测量随机因素v,另一个用来测量技术非效率u。随机误差项v服从正态分布,而技术非效率u的分布为最大值0的非对称分布,一般为半正态分布,也有指数分布。技术非效率表示为非对称分布的偏离程度。基于以上的假定,可以定量地得到函数的参数以及误差分布。本文采用了包含非效率u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该模型的估计方法是Battese and Coelli(1993)1,Huang and

Liu(1994)首先提出的。他的方法是首先测算出技术非效率的数值,然后用技术非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其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使技术非效率的大小、原因一目了然。

生产函数一般考虑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或者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四、模型

下面采用Battese and Coelli(1993)的定义,对我国服装行业的技术非效率性进行估计。

生产函数使用科布-道格拉斯和Translog型,计量表达式2(科布-道格拉斯型

只是后者的前三项)为:

根据定义,Y是企业的净产值,K是资本存量,L是劳动投入,v表示随机误差。给出生产函数在技术上可能的产量,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实际上,企业不可能超越生产曲线生产,一般只能在曲线之下生产。因此将实际产出与理论产出之间的差异定义为技术非效率,用u来表示,方程式中以减号的形式代入,表明理论产出大于实现产出。其差为一正值。

通常v与u相互独立,假定v服从对称正态分布N(0,σv2),u受各种与效率有关的因素影响,其分布可以假定为。即u的分布是以f(Z)为均值,在0处被截断的半正态分布。

参考文献

[1]Battese,G.E.and T.J.Coelli(1993),“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Incorporating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Working Papers in Econometrics and Applied Statistics,No.69.Department of Econometrics,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2]Coelli,T,(1996),“A Guide to FRONTIER Version4.1:A computer Program for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vity and Cost Function Estimation”,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Centre for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 Working Paper

[3]张军等:《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1期,2003年10月

企业技术效率 篇2

根据一些资料显示,一半的会议都是没有必要的,且一半花在必要会议上的的时间也是徒劳的。对于公司来说浪费时间是极其糟糕的, 因为这意味着浪费金钱。据报道,美国企业会因为不必要的会议每年会浪费掉370亿美元的工资。

有人会问会议不是能增强公司内部关系,联络感情吗?不尽如此,英国《卫报》的Oliver Burkeman将会议描述为“比你想象的更浪费时间和灵魂”。可以通过更好的方式来培养团队精神,而不是通过仪式性的,让人心烦且损害效益的会议。

这是否就意味着您需要去除所有会议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相对于传统的会议,可以尝试站着开会。每周进行一次站立会议将节约不少浪费在传统会议上的时间。

2. 坚持休息

我们想当然的认为增加工作时间会提高生产力,但事实表明,休息是提高生产力的不二法宝。无论在工作与否,效率都会得到提高很多。休息能帮助你去做更具有创造力的工作,比如写文章,或者想出一个新点子。

当一直工作而不休息,注意力会分散,沮丧,做出糟糕的决定,忘记事情,逻辑链失调,看不到目标,信心也会备受打击。坚持让您的员工休息,公司的生产力将大大提升。

3. 远程工作

让员工远程工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答案很简单,远程工作的员工生产力会更高。

在一个没有牵绊,且符合他们喜好的工作环境中,员工会在更少的时间内做出更多的工作。据《哈佛商业评论》的一份研究显示,一个安静的环境会提高1/3的生产力。

对于经济拮据的公司来说,让员工远程工作还会带来一些额外益处。远程的工作会让员工更开心,这对于生活条件艰苦的公司来说也是一笔资产。此外,远程工作也会为您省下办公场所和设备的费用。

4. 配备大屏电脑显示器

根据研究,大尺寸的显示器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力。其他的一些研究则发现双显示器能提高生产力。这样看起来似乎更多更大的显示器意味更高更好的生产力,但情况不尽相同,有时更多的显示器会带来更多的工作任务,反而会降低生产力。

因此在这方面你应该度时而定,如果您的员工发现大尺寸的显示器在阻碍他们的生产力,那就为他们购置一些其他能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力的设备。

5. 让您的员工成为管理者

作为一个领导,你知道分配工作对于一个公司的生存有多么重要。尽管员工并不是公司的掌舵者,但他们同样有很多事要做。给他们提供预算,将那些浪费时间且无聊的工作外包给一个虚拟助手。

企业技术效率 篇3

2011年12月1日,由广西南方印刷物资有限公司主办、广西南宁上英印务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五届南宁印刷设备、耗材展销会在南宁顺利举行。展销会期间受邀出席的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印刷企业成本效率管理”的技术专题讲座,吸引了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0多家企业60多人参加。

在专题讲座上,来自富士胶片深圳分公司的技术主管孙一鸣介绍了富士胶片系列产品,并从印前数码打样、屏幕软打样、CTP出版控制、印刷CIP3/CIP4油墨预控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富士胶片成本效率管理系统。到场观众表现出极大兴趣,纷纷参与讨论,咨询相关技术问题。

理光扩展InfoPrint 4100产品系列功能

2011年11月25日,理光宣布已扩展其InfoPrint 4100产品系列的功能,以便为直邮公司、印刷服务商以及按需打印书籍印刷商提供更多的应用和功能。

InfoPrint 4100是一款行业公认的具有一流性能的打印平台,本次新推出的扩展功能包括高级图像增强功能和全新的商业打印功能,这两大功能可以显著提高设备产能,降低整体运营成本,提高印刷企业生产力。此外,新功能还支持超宽打印,有助于印刷企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平台能够满足商业印刷企业和服务机构不断变化的输出需求,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理想解决方案。

日本凸版表格有限公司购置 3台柯达鼎盛PROSPER 5000XL卷筒纸喷墨印刷机

2011年11月30日,日本凸版表格有限公司购置了3台柯达鼎盛PROSPER 5000XL卷筒纸喷墨印刷机,全力开拓教育类图书按需出版业务,向新市场发起总攻。日本凸版表格有限公司表示,其将把部分胶印和数字印刷的业务转移到柯达鼎盛PROSPER 5000XL印刷机上印刷。

柯达鼎盛PROSPER 5000XL卷筒纸喷墨印刷机具备胶印级输出品质,印刷图像精度可达175线/英寸,印刷速度可达200米/分钟。速度和质量的结合,使得柯达鼎盛PROSPER 5000XL卷筒纸喷墨印刷机成为市场上产能最高的喷墨印刷机之一。

高斯在全印展上大放异彩

2011年11月14~17日,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全印展上,高斯图文印刷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携最新开发和制造的WS-D1000书刊卷筒纸胶印机和刚刚在2011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获得银奖的环球75报业卷筒纸胶印机参展,其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印刷产品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的10多位中层以上领导在其总经理向红兵的带领下来到高斯展位,参观并订购了环球75报业卷筒纸胶印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经理张俊华也亲临高斯展位,对参展的两台设备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考察,对其精湛的印刷质量表示满意和赞赏。

曼罗兰获批贷款5500万欧元

近日,曼罗兰公司临时破产保护管理人Werner Schneider为曼罗兰公司争取到了一项称之为“Massekredit”的融资协议(类似于针对处于破产保护中的债务人的融资)。

据了解,根据这一融资协议,曼罗兰公司将获得总额为5500万欧元的贷款。其中,1000万欧元为现金,另外4500万欧元将以“部分”信贷的形式发放给贷款者。这笔贷款保证了曼罗兰公司能够获得必要的流动资金,从而能够使其在提请破产保护程序之后,依然能顺利履行客户的订单,而曼罗兰公司提请破产保护之前的债务将作为破产保护程序的一部分随后进行处理。

小森无轴SYSTEM 38S商业轮转

胶印机投产演示会成功举办

2011年12月2日,我国引进的第一台小森无轴SYSTEM 38S商业轮转胶印机投产演示会在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天闻)成功举办。演示会吸引了印刷行业内的30余家知名印刷企业前来观看。

湖南天闻此次引进的小森无轴SYSTEM 38S商业轮转胶印机,在同类机型中具有自动化程度最高、控制系统最全、开机准备时间最短、印品出纸率最高等优势,并配置了世界最先进的二次燃烧和无酒精印刷绿色环保工艺,能达到欧盟环保标准,完全满足绿色印刷的要求,另外,其配置的色彩、质量自动控制功能,可确保每一张印件的优秀品质。

本次投产演示会的顺利召开,展现出湖南天闻致力通过技术和服务的双重优势,打造中南地区商业印刷领军企业,促进湖南商业印刷更好更快发展的宏伟蓝图。

东方美天使携手多元印刷

助力北京论坛(2011)

2011年11月6日,北京论坛(2011)在北京大学召开,北京东方美天使图文设计有限公司承接了此次论坛的会议广告,其中,论坛期间的全部户内外背板喷绘均由多元印刷Duoyuan Jet 5000超宽幅高速UV数码印刷机完成,实现了超大幅面背板无拼接喷绘制作。

此次东方美天使与多元印刷携手共同完成该项目,体现了广告文化产业发展国际化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趋势,展现了超大幅面UV数码印刷机成为未来广告喷绘行业发展主流的必然趋势。

2012年度广州朋晖丰华与上海明治产品销售座谈会成功举办

2011年11月12日,2012年度广州朋晖丰华商贸有限公司与上海明治橡胶制品有限公司产品销售座谈会在千岛湖成功举办。印刷企业精英代表与全国各省市印刷器材销售代表近150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上,广州朋晖丰华董事长陈星海首先发言,他表示此次活动旨在探讨印刷耗材市场的发展战略,分享行业趋势,进一步加强行业交流与沟通。之后,上海明治总经理中岛晋先生介绍了2011年上海明治的发展情况,并重点介绍了新产品SM-98型橡皮布的优点。最后,深圳深日油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朝晖做了题为“油墨发展昨天、今天与明天”的主题演讲,为大家讲解了环保油墨在绿色印刷中的作用。

活动最后,广州朋晖丰华与上海明治签订了2012年销售合同。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篇4

张惠茹, 李荣平 (2010) 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 以产业技术升级、新产品产出、知识产权保护等产出为创新产出二级指标构成评价体系, 对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吴岩 (2013) 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内部资源、创新条件、人才基础、产业状况、环境因素等五大模块展开实证研究, 并且提出了针对性战略意见。王刚 (2015)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湖北省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纵向、横向比较, 探寻湖北省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相对低下的原因以及优化政策性建议。

1 研究方法

借鉴已有相关文献, 重点考虑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效率相关指标。在二级投入指标上, 细分为人力投入指标和经费投入指标, 以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经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等作为三级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分为科技产出指标和效益产出指标, 分别以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其三级产出指标。如表1所示。

2 实证研究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2002-2014年中国统计局官方出具年鉴, 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经费、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 R&D人员全时当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等指标数据则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运用DEA2.1软件, 基于BCC模型和2002-2014年江苏省R&D投入产于技术创新效率指标数据进行测算, 结果见表2。

江苏省担负着“两个率先”伟大使命, 仅从科技创新方面而言也具备较高的实力水平, 本研究观察2002-2014年江苏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技术创新综合技术效率呈波浪形变化, 均处在0.841-1.000之间, 2003-2005年、2007-2009年、2010-2012年、2012-2014年江苏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技术创新均达到DEA有效, 同时以上时间周期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 说明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意味着大中型工业R&D投入产出结构合理, 科学运筹, 在效益和规模上都产生了稳定且高效的影响。2004-2006年、2005-2007年、2006-2008年综合效率略有下降, 随后开始逐步反弹, 但仅显示其综合效率的小式增幅。同样, 2008-2010年综合效率下降后依旧快速取得反弹, 使技术创新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3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拓宽R&D经费支出来源渠道, 寻求多元化R&D经费融资方式

2002年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仅110.31亿元, 2013年增加至891.16亿元, 增长近8倍, 加大经费投入是对科学技术产出的有力保障和重要前提, R&D经费充足不仅推动了江苏省R&D活动, 而且提升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据统计, 江苏省2014年以1239.57亿元的内部支出规模高居全国首位。但江苏省R&D经费来源看出, 政府资金占1.85%, 企业资金占96.14%, 境外资金占0.52%, 其他资金占1.50%。江苏省应该进一步优化经费支出来源渠道, 强化政府投入、市场调配、民间资本以及外资补充, 以多途径、多方式的融资体系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打造坚实平台。一是政府给以R&D专项活动资金贷款补贴, 并对企业开展R&D活动风险给予制度保障;二是积极借助民间及外资力量, 帮扶R&D活动对口企业, 优先解决其融资问题;三是财税政策上给予R&D活动企业优惠制度, 通过技术筹备专项经费、设备折旧补税等制度缓减企业R&D经费压力。

3.2 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合理配置技术、新产品等经费支出

技术经费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购买、技术改造经费总和, 由2002年的179.61亿元增加至635.01亿元, 实现了3.55倍的增长, 同时新产品开发经费由47.99亿元增加至920.77亿元, 19倍的惊人增长幅度。据分析结果显示, 技术经费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在2004-2006年, 2008-2010年五年的投入中相对不足, 虽然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出结果理想, 但是依然导致发明专利数在2007、2008年出现产出不足状态。2014年的规上工业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数据显示, 技术改造经费占技术总经费的84.90%, 技术引进占6.94%, 消化吸收占2.70%, 技术购买占5.46%, 可见技术经费投入使用效率较低, 且配置相对不合理, 对技术创新的应用研究发展极为不利, 缺乏先进技术引进转化, 阻碍企业科技发展的速度及效率。因此, 江苏省应合理分配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各个支出环节, 及时调整经费配置比例, 为R&D投入产出提供充分保障。

3.3 强化技术人才建设投入, 构建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共创平台

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01年3.78万人年的增加至2011年的22.38万人年, 增长近6倍。截止2014年, 江苏省人均R&D经费是31.91万元/人年, 居全国首位, 但R&D人员全时当量为46.62万人年, 低于广东省50.17万人年。说明江苏省人均R&D经费投入强度较大, 但是科技人才建设投入总量依然不充足。R&D人员数为51.09万人, 而广东省以超出江苏省19621人的优势排位第一。因此, 稳定并强化技术人才队伍对企业R&D活动并实现技术创新起着重要基石作用, 江苏省在经济强省建设同时更要关注人才强省建设。一是构建技术人才交流平台, 搭建国内外先进技术研习通道, 合理制定适应区域及企业发展的人才战略规划, 提升科技工作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让技术创新工作具有吸引力;二是科学设置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树立“人才资源是战略发展第一要素”的理念, 合理资源配置与管理, 营造以人为本氛围, 搭建政府、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科技人才与实体企业的服务对接。

3.4 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设能力, 夯实知识产权保护基础

发明专利数从2012年的676件增加至18052件, 实现了近27倍的增长, 表明江苏省在人力、经费等方面的投入在发明专利方面的产出转化效率具有较高水平。据科技统计数据, 2014年江苏省规上工业企业专利发明数为3.31万件, 比广东省减少了1.41万件, 而有效发明专利数则为5.27万件, 仅为广东省的54.3%, 差距甚大。发明专利是以知识为基础, 创新能力为必要条件, 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形成的。发明专利又转化为独立知识产权产品, 对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立足市场竞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 江苏省规划在未来R&D活动时, 一方面合理配置R&D活动经费以及R&D人员全时当量, 增强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 尤其是研究人员的创新方法及理念予以肯定及激励;另一方面重视基础研究项目的开发及资助, 科研基金单位向基础应用研究项目作立项及经费倾斜。

参考文献

[1]Daniel Shefer, Amnon Frenkel.R&D, Firm Size and Innov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EB/OL].www.elsevier.com/locate/technovation, 2005, (25) :25-32.

[2]张惠茹, 李荣平.基于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的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48-52.

[3]吴岩.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14) :108-112.

企业创新 重在提高效率 篇5

要靠原创性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所以就会出现大跃进以后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确实有了新的变化,一个新的变化是靠投资,靠劳动力,它是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的资源投入。我们有一个增长因素是原来的城乡隔绝的方式实现工业化,所以大量的土地资源、劳动资源是闲置或低效率利用的。政府手中这些年有大量资源可以投入,比如土地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可以投入。另外,因为我们在市场化过程中货币的需求量大量增加,发行大量货币不会引起通胀,政府就可以发行大量货币。

过去30年,政府手里拥有的资源大大地增加了,但是现在几乎是到了尽头。像深圳这个地方土地就紧张得不得了,去年国际创新特等奖的获得者师昌绪院士说在深圳有一个很好的企业,需要20几亩地都拿不出来,可见这个“浮财”已经挖尽了。

不是说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完全是靠资源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跟改革开放以前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增长里效率提高的贡献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这个效率提高是怎么来的呢?不是靠原创性的创新,是靠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还有开放使得我们的技术水平迅速靠引进设备、引进别人现成的技术,很快把我们很落后的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发达国家的基本水平上。这个技术水平的差距是几百年积累起来的,我们在30年的改革里面靠开放政策很快就接近了。

但是,效率的提高,一个是因为结构,一个是因为引进。结构的提高,一个原因是农村低效的劳动力变成了城市工商业、非农产业效率比较高的劳动力,另外是由于土地由原来的闲置或低效利用变成了城市的土地利用。这两个因素,资源利用的结构性的变化、引进。这种因素造成的效率提高也走到了尽头。比如技术引进,当我们的技术水平接近于发达国家普通的技术水平的时候,这时候靠引进就不太行了,要靠创新。所以今后要靠原创性的创新,原创性的创新并不是说所有的都要我们从基点、零点开始进行创新。但你总是要有所发明,否则你很难在技术上能得到由于技术进步所造成的效率提高。

创新≠技术发明

近年来,各级领导都强调创新,但是出现了一些误解或误导,就是不要一提到创新就想到革命性的高技术发明,或者说用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去取代所有原来的制造业。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曾经考虑过,提高效率、转变增长模式有几个方面的路径,其中有一些东西被大众所接受,但有一些东西被忽略了。比如当时提出来的和后来一直强调的——要依靠服务业的发展,要提高服务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比例;另外,是要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但这时候常常忘记了本质在于提高效率,在于依靠“索洛余量”(即TFP,全要素生产率),而效率的提高不一定表现为革命性的技术发明。

其实,不管是哪一个行业,只要是能够提高效率,都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现代制造业跟传统的制造业相比,有什么特点呢?现代制造业的附加值很高,它的附加值来自于哪里?是来自台湾的施正荣讲的“微笑曲线”的两端,前端就是研发R&D、设计等一些活动,后端就是在渠道管理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包括消费性的售后服务,也包括金融的售后服务等等。这两端都是服务活动,只不过在统计上所统计的仅仅是独立的服务业企业,在制造业内部的服务性活动的附加值是高的,但是统计不进去,所以如果你以政绩为目标,它就会忽视制造业内部的服务活动造成的效率提高。

像我们这个地区加工制造业是产业份额中最大的一部分,我们怎么能让现在的加工制造业提升它的附加值?也就是提升它的效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关键是按照另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说法,他把“索洛余量”叫人力资本,也就是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力。

不但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也是重要的创新。只要能够提高效率,不在多少,不在高低,只要能够提高效率、提高附加值、提高盈利率,就是实现我们的增长模式的转变。企业应该把握住这一点。我一再引用里根总统时期的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波什教授的一句话——不管是硅芯片还是土豆片,只要能赚钱就是好片。

要为企业搭好舞台

无疑,政府在改革和发展中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政府手中还是掌握了大量资源。最近一年多以来,政府加强了自己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可是效率太低,成本太高。

一定要按照科技大会所定下来的指导思想,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不是主体。我们许多干部也说企业是主体,但政府是企业的主导,这样就会有问题。

我认为,政府主要的职责是为企业搭建一个好的舞台,创造好的经营条件。第一是为创新提供压力,第二是为创新提供动力,第三是为创新提供能力。

企业技术效率 篇6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经济规模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下、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不高等问题,因此,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的创造力与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同时强调在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建立至关重要。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力量,它可以使企业焕发活力并持续发展进步,进而推动企业效率的提高。许多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比创新能力弱的企业更具备市场竞争力,其生命力也更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市场同质化、复杂化的进一步加深,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具备核心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开发新产品,将其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企业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地位逐步确立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改善企业的创新模式、如何提高企业效率成为了学术界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样,在农业领域,涉农企业的运营状况关乎农业产业链的价值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国涉农企业面临着发展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问题和现实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的环境持续向好演化,涉农企业可供选择的技术类型已逐步走向多元化:研发能力强、资金雄厚的少数涉农企业通过逐步设立研发机构,采用自有技术进行技术创新;没有专门研发机构的涉农企业或者通过直接购买国内外技术,或者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与消化吸收的创新路径进行技术创新。整体来看,当前我国涉农企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以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与木材加工业4个行业为例,2006—2014年间我国涉农企业年均量达到13 597家,占同期企业总量的4.27%,其中:有R&D活动的企业数为1 354家,占总涉农企业数目的9.96%;R&D内部经费年均支出为553亿元,年均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为6 053项,年均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 869亿元。由此可见,我国涉农企业在农业产业发展新阶段的积极作用已经不容忽视。那么我国涉农企业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径以适应其自身的资源禀赋?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对企业效率产生何种影响?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对不同性质涉农企业的效率影响如何?这些问题均是需要通过实证检验才能回答的科学命题。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科学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创新路径和影响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关于技术创新路径,可分为技术模仿以及技术学习两个方面。就技术模仿来讲,Lin[1]认为发展中国家刻意片面地去追求那些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不适合的前沿技术无法发展本国的经济;林毅夫等[2]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利于经济向发达国家收敛,但应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否则会产生学习成本太高而造成公司效率下降等问题;潘士远[3]的研究表明:通过模仿或者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减少自身研发带来的时间成本等方法的确可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并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GDP增速,但如果忽略了要素禀赋结构而刻意去引进和模仿则会带来过高的模仿成本,从而难以实现本国经济向发达国家收敛;林毅夫等[4]的研究表明,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经济收敛的重要途径;孙虹等[5]使用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行业数据实证表明,为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应完善投入要素的配置,完善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就技术学习讲,早在1989年Griliches就实证证明了R&D研发与企业的专利数量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的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研究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的一些文献研究了R&D研发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如:吴延兵[6]51-64运用中国2002年四位数制造产业数据①及1993—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研究发现R&D研发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敬春菊等[7]以山西装备制造业的行业数据为样本,使用DEA模型实证证明创新经费的投入对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陈虹霁等[8]对比研究了全球顶尖研发企业与中国大中型企业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全球顶尖研发企业的R&D研发投入对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且远大于资本投入以及人力投入的贡献度;同期,龚雪媚等[9]使用我国2000—2008年的地区面板数据实证证明加大创新投入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的技术效率;曾国平等[10]基于随机前沿模型(SFA)对中国1997—2008年30多个省级行政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证明了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王飞航等[11]以2008年我国138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实证检验了R&D投入对生产效率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并认为企业R&D投入不应仅仅局限在资金投入上,还应当优化企业的要素禀赋结构,提高技术研发人员的素质。是关于外部环境方面,主要是从市场环境角度与制度环境角度考察,如:邓伟根等[12]的研究表明,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则企业技术效率越高;苏东蔚等[13]的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并验证社会表现较好的企业拥有更高的技术效率。

综上可知,目前关于企业效率方面的研究已经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但研究对象均为工业企业,目前关于涉农企业效率的研究很少,关于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影响的文献更少。本文正是基于此,运用2006—2014年内资涉农企业、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外商投资涉农企业与不同涉农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与木材加工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我国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不同性质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为探究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技术、购买国内技术和改造升级技术4种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以及这4种技术创新路径对不同性质的涉农企业效率影响,本文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对上述科学命题进行实证研究。

3.1 理论分析

技术选择对于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企业以何种技术创新路径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本文将从消化吸收技术、引进国外技术、购买国内技术以及改造升级技术这4类技术创新路径入手,研究其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本文将这4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路径细分为两个技术选择维度:技术学习战略以及技术模仿战略。如图1所示。

3.1.1 技术模仿战略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

一般来讲,单纯地引进国外技术创新路径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直接购买外国的先进技术;另一种则是通过外商投资以及国际贸易等方式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在引进国外技术时会产生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发达国家出于对先进技术的保护,一般来说不会将核心技术直接输入到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其要素禀赋结构是相对应的,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时间、资金以及经验等要素的制约,生硬地按照发达国家的要素设置来升级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则会产生很高的学习成本,因此,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极有可能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涉农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引进)适当技术从而节约成本,最终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但如果只是单纯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则会导致模仿成本过高等问题。相对于单纯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涉农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使其适应中国涉农企业的要素禀赋结构,将会增强涉农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提高企业的效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研究假设1:引进国外技术创新路径、购买国内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的效率影响由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逐步转变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3.1.2 技术学习战略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

相较之于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新路径,技术学习创新路径则需要两步完成:第一步是获取新技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配备与新技术匹配的技术人员对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造升级。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涉及到R&D研发的问题。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获取利润最大化以及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只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力的推动,才能使企业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率。相对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则会面临更多诸如对引进技术的反复摸索以及调试等难题,这要求涉农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R&D经费。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的核心是技术研发,盲目地改造升级技术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导致成本提高并降低涉农企业的生产效率。涉农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技术研发———改造升级”的链式结构,该链条的关键在于涉农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基础在于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技术,最终目标是改造升级技术,涉农企业技术研发的过程则需要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因此如果不具备完善的要素禀赋结构并不遵循这一链式结构而盲目地改造升级技术,就会造成技术效率低下。相较之于内资涉农企业,外商投资涉农企业以及港澳台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要素禀赋配置结构更加完善,在改造升级技术的过程中有更好的技术人员储备、更多的专业储备,因此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的过程中会更加专业,所以单纯选择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路径对外商以及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更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研究假设2: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具有正向关系。

研究假设3: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内资涉农企业、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内资涉农企业、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且对外商投资涉农企业以及港澳台企业的负面影响小于内资涉农企业。

3.2 模型构建与样本选择

3.2.1 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来分析不同类型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不仅可以测度观测单元的技术效率,同时还能得到影响技术非效率项的各因素系数及其显著性。由于本文数据为面板数据,因此使用Battese和Coelli提出的专门针对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该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Yit表示第i个涉农样本企业第t时期的产出;Xit表示第i个涉农样本企业第t时期的投入;β为待估参数;Vit为随机扰动项,服从零均值、不变方差的正态分布,即Vit~N(0,σv2);Uit为技术非效率项,它服从均值为mit、方差为σu2、零处截尾的正态分布,即Uit~N(mit,σu2),且Vit与Uit独立。本文使用对数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模型,其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投入。由于本文考察不同类型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此可以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中技术非效率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INTRO、DIGEST、CONSU、UPGRA分别表示涉农企业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技术、购买国内技术与改造升级技术4种类型技术创新路径。本文还考察不同性质涉农企业效率的差异,以内资涉农企业为参照变量,引入2个虚拟变量HK与FA,当企业为内资涉农企业时,HK=0,FA=0;当企业为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时,HK=1,FA=0;当企业为外商投资涉农企业时,HK=0,FA=1。δ1、δ2、δ3、δ4、δ5、δ6分别表示其参数估计值。Wit服从截尾正态分布N(0,σ2)。

3.2.2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中涉农样本企业是指从事农产品或农资生产、加工、销售、研发、服务等活动的企业,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资生产服务企业,且为涉农大中型企业,即同时满足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在300人及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3 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计4 000万元及以上的涉农企业。我们根据涉农企业投资主体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内资涉农企业、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与外商投资涉农企业3种类型,并选取制造业中代表性较强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与木材加工业4个子行业。本文共有108个样本企业,数据来源为我国2006—2014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资料》。

本文经费投入指标选取涉农企业的R&D内部经费支出(K);人员投入指标选取R&D人员全时当量(L),即R&D全时人员(全年从事R&D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该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涉农企业科技活动的人员投入;涉农企业的产出指标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Y),新产品销售收入直接代表了涉农企业科技活动形成的经济效益。由于不同类型经费支出能较好地代表涉农企业不同类型技术来源,例如改造升级技术经费支出越多,则说明改造升级技术为该企业的主要技术创新路径,故使用涉农企业的经费支出数据来研究其技术创新路径是合适的,因而技术非效率模型的解释变量选取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技术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与改造升级技术经费支出。由于涉农企业的各项经费支出对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当期,而统计年鉴的数据均为增量数据,因此对各项经费支出进行存量校正。本文借鉴永续盘存法对各项经费支出进行重新测算,测算公式为:

式中:KR表示存量;ER表示流量支出;δ表示折旧率;i代表观测单元;t代表时间。

以R&D内部经费支出为例,本文借鉴吴延兵[6]51-64的研究方法,将折旧率δ设定为15%;对于R&D基期存量,设所有时期R&D支出的平均增长率为g,则基期R&D存量可表示为:K1R=E1R(1+g)/(g+δ),假定g=5%,δ=15%,则K1R=5.25 E1R。据此可以得到2006—2014年各样本数据的R&D内部经费存量,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购买国内技术经费存量使用同样的方法取得,处理后各指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4.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

表2为采用Frontier 4.1软件估计得到的2006—2014年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结果。变差系数γ的值为0.777,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样本涉农企业的理论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偏差主要来自于技术非效率项,因此本模型关于技术非效率项的假设是合理的。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分别为0.327与0.435,由于0.327+0.435=0.762<1,且二者均在1%显著水平上显著,所以该生产函数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此外在技术非效率函数中,δ2通过检验,且其符号为负,说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有正向效应,涉农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创新路径、购买国内技术创新路径与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δ5与δ6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且其符号为负,说明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与外商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值均低于内资涉农企业效率值。

4.2 企业效率测度结果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的效率值显示:内资涉农企业效率值最大(0.76),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效率值最低(0.50),外商投资涉农企业效率值居中(0.58)。图2给出了2006—2014年不同性质涉农企业效率趋势。从图2中可以看出:内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均值在9年间除去特殊年份外基本处于上升的趋势;外商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均值以2009年为拐点呈现右长尾的偏态分布,即2009年以前外商投资涉农企业逐年上升,2009年以后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内资涉农企业、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均值下降趋势则提前一年,以2008年为拐点呈现右长尾的偏态分布。2008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极大地影响了外商投资者对我国的投资力度。由于外商投资涉农企业效率以2009年为转折点,且2008年底开始,我国开始逐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关于推动产业技术方面的实施细则,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环境有了大的改善,因此本文选取2009年为分界点,对2006—2009年与2010—2014年涉农企业效率进行分段研究。

4.2.1 4种不同类型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

表3给出了2006—2009年与2010—2014年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估计结果。

2006—2009年的回归结果分析如下:模型1仅考虑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其变差系数γ值为0.677,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理论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偏差主要来自于技术非效率项,因此本模型关于技术非效率项的假设是合理的。由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可知,模型1测度的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分别为0.212与0.409,二者分别在10%与5%水平上显著,由于0.212+0.409=0.621<1,所以该生产函数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此外,技术非效率函数中只有δ2通过检验,且其系数为负,模型1表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具有正向关系,验证了研究假设2;模型2中加入涉农企业性质为控制变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变差系数γ值为0.689,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且稍大于模型1系数γ的值,说明加入涉农企业性质能够增加模型解释力,其测度结果基本与模型1一致,即进一步验证了模型1的结论,表明在加入涉农企业性质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具有正向关系,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假设2。

2010—2014年的回归结果分析如下:模型3的变差系数γ值为0.709,且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设置合理,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分别为0.557与0.324,资本产出弹性通过1%显著性检验,劳动产出弹性开始不显著;δ1、δ2与δ3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且δ1与δ3为正,δ2为负,说明2010—2014年间引进国外技术与购买国内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具有负向效应,而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产生了正向效应,验证了研究假设2;模型4进一步验证了模型3结论。

综合分析4个模型可知,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之和始终小于1,说明该生产函数始终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而且资本产出弹性逐渐增加,劳动产出弹性逐渐减少。这说明我国涉农企业正在逐步用资本代替劳动投入,即我国涉农企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4个模型均表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影响的正向效应始终都是显著的、稳定的,研究假设2得到了验证。引进国外技术与购买国内技术在2006—2009年的模型1与模型2中均不显著,但其系数值均为负;而在2010—2014年的模型3与模型4中部分显著,系数却变为正。说明随着国家创新型战略的推进,引进国外技术与购买国内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由不显著的正向效应逐渐转变为显著负向效应,验证了研究假设1。从2006—2014年的整体模型来看,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与外商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值均显著低于内资涉农企业;而分阶段来看,尽管模型2与模型4显示其参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符号随着时间变化与整体趋于一致,即内资涉农企业的效率高于其余两种类型企业。

4.2.2 4种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不同性质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

在以上的讨论中,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本文还将测度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不同性质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以便于不同性质涉农企业准确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表4给出了2006—2014年不同性质涉农企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结果:模型的γ值均较大,且都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模型均是合理的。内资涉农企业劳动产出弹性小于0,这可能是因为该类企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其要素边际收益递减所致;而其资本产出弹性大于1,说明资本要素投入过少,其要素处于边际报酬递增阶段。此外,δ2与δ4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内资涉农企业效率影响具有正向效应,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内资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具有负向效应。外商投资涉农企业资本产出弹性大于劳动产出弹性,其技术创新路径参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无法判断技术创新路径对其效率的影响;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劳动产出弹性大于资本产出弹性,δ2与δ4分别在1%与5%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即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影响具有正向效应,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影响具有负向效应。综上表明: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内资涉农企业、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和显著的负向效应,而外商投资涉农企业的δ4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比较内资涉农企业与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的δ2与δ4系数可知,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受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的负向影响小于内资涉农企业,因此综合上述结论,部分验证了研究假设3。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我国2006—2014年面板数据测度了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不同性质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获得以下研究结论:(1)从整体上来看,内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均值高于外商投资涉农企业,外商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均值高于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从发展趋势来看,内资涉农企业2006—2014年的效率均值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外商投资涉农企业与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分别以2009年和2008年为转折点呈现出右长尾的偏态分布。(2)涉农企业资本产出弹性逐渐增加,而劳动产出弹性逐渐减少,说明涉农企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转变;内资涉农企业与外商投资涉农企业均表现出资本产出弹性大于劳动产出弹性的特征,而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的劳动产出弹性大于资本产出弹性。(3)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具有稳定的正向效应,引进国外技术创新路径与购买国内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在2006—2009年为不显著的正向效应,在2010—2014年则演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的效率影响不显著。(4)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与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内资涉农企业与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分别呈现出显著的正向效应、显著的负向效应,且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受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的正向影响大于内资涉农企业,受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的负向影响小于内资涉农企业;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外商投资涉农企业的效率影响不显著。

5.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涉农企业应根据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其技术效率的影响方向来调整经费支出结构。技术模仿战略(引进国外技术创新路径和购买国内技术创新路径)曾经对我国涉农企业效率的提高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归根到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企业的技术需要,因此应当逐步减少对其经费支出;相反,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能将引进技术内生于企业之中,有助于企业取得长足进步,从而切实提高企业效率,因此应该适度增加对其投入。

第二,涉农企业应当逐步调整资金与人才比例的配置。随着科技进步,资本对人才的替代不可避免,这会引起资本产出弹性逐渐增加,而劳动产出弹性逐渐减弱,农业领域显然也遵循这个规律。不同于工业企业,涉农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对于研发技术人员,要求其学历高,或者是经验丰富;而对于一般劳动力,技术含量非常低。正是这样的特征导致涉农企业经常面临高端人才短缺而低端人才过剩的情况,因此引起涉农企业劳动产出弹性逐渐低于资本产出弹性的原因,除了设备对人力的替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比例不合理,或者是增加的研发人员不能满足涉农企业需要,尤其是对内资涉农企业来说,应该加强企业人才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双向流动,并提高其激励机制。

第三,不同于工业企业,涉农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政策支持更紧密相关。针对现阶段我国涉农企业面临的问题,国家应加强政策引导,对消化吸收技术予以税收减免;倡导改造升级技术的软环境提升,大力培养农业科技高端人才,加大对初级工人的素质教育与培训计划;以及调整农业行业的外资企业比例,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技术外溢效应小、与内资涉农企业形成较强竞争形势的外资企业的引入应该审慎抉择。另外,由于我国涉农企业目前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不高,国家应该从体制机制创新与项目建设等方面加以支持,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技术类型,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效率 篇7

关键词:大中型工业,技术来源,技术创新效率,DEA

研究表明,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的投入, 全要素生产率 (TFP) 的贡献作用较小 (Chow, 1993, Chou&Lin, 2002, 沈坤荣, 1997) 。这种依赖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模式, 被认为不可持续。根据我国人均资源稀缺的现实,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赖于技术进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 工业发挥了主导作用。工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特点。相对于发达国家,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投入比重较低, 但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 2007年科技部发布的公告显示, 1996~2006年的10年间, 中国的R&D投入以年均19.17%的速度增长唐清泉 (2009) 从行业水平及自主研发的角度, 应用DEA 方法测度了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3个行业1999~2006 年间的行业R&D效率。研究发现, 大中型工业企业近年来R&D效率提升并不明显;高投入强度的行业并不具备显著的效率优势。但唐清泉所采用的DEA评价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陷, 规划求解不能保证每个决策单元都有其有效解, 即使得到多个有效值, 也很难对其进行排序, 针对此问题, 李威武 (2009) 提出采用因子分析定权的效率评价方法, 对37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横截面数据进行研究, 分析了导致我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子分析定权法并不能绝对保证权重设置的科学性。梁莱歆 (2009) 从资金来源的角度考察R&D投入与技术创新效果之间的关系, 发现企业自有资金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而金融机构融资和政府资金比重过大却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陈傲 (2009) 从外部技术来源的角度研究发现, 技术引进对产品创新和专利产出有稳定的正面影响, 国内技术购买的价值存在某种程度的低估。庞瑞芝 (2009) 基于Brown和Svenson (1988) 提出基于系统概念的技术创新模型, 把我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分为不同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由原始的技术创新投入转化为技术成果, 第二个环节是由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在此基础上, 运用价值链模型对1997~2005年分行业数据进行经验研究, 发现两个环节转化效率均不高。

总之, 很多研究仅将R&D投入作为技术创新的源泉, 而未将更新改造支出、购买国内外技术支出作为技术投入, 显然缩小了技术投入的范围。而且大部分研究都采用一阶段描述的方式, 测算从技术投入直接到产出的效率, 而没有分技术投入——技术成果——技术资本两阶段来分析, 因为不同来源的技术投入在技术产出链条中所处的起点不同。R&D及技术更新改造支出不一定会产生技术成果, 因此在技术投入——技术成果转化这一环节已产生了一部分效率损耗, 而购买的国内外技术在技术投入发生时就已经生成技术成果, 因此, 只在技术成果——技术资本转化环节存在效率损耗。因此, 本文将分技术投入来源分别探讨技术创新效率。

2 研究设计

本文选择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作为研究方法。DEA评价模型特别适用于具有多个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复杂系统, 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同时进行评价。运用这一模型不但可以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评价, 而且对一些社会效益指标也可以进行客观的评价, 尽管这些指标的计量单位、性质不尽相同。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这样一个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系统问题, 运用DEA评价模型进行评价, 无疑是可取的。

2.1 样本与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1996~2008年各省份为决策单元, 使用的数据为1996~200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 主要包括历年各省份的科技机构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技术更新改造支出、引进国外技术支出、购买国内技术支出、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缺失及处理情况如下:由于重庆直辖市1997年才从四川省分离出来, 因此1996年缺失重庆市的数据, 且四川省数据范围过大, 本文通过测算其余年份重庆市与四川省各指标值的比值平均值, 将1996年四川省的各指标值在四川省与重庆市间进行分配, 以替代其真实值。海南省缺失1999年引进国外技术支出及2003年购买国内技术支出数据、陕西省缺失2001年技术改造数据, 故采用统计学中处理缺省数据的方法予以补充。西藏自治区数据缺失, 因此将其从样本中剔除。为科学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1996年为基准) 对除科技机构活动人员、专利申请量以外的其他上述基础数据进行调整;另外, 由于原有数据绝对差距过大, 本文首先对基础数据取自然对数以后再做相关分析。

2.2 定义变量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于:R&D支出、技术更新改造支出、引进国外技术支出及购买国内技术支出。外购技术本身已经是技术成果的形式, 其购买价格即代表了该技术的市场价值, 而R&D投入及更新改造投入相对外购技术而言, 增加了技术成果的生成环节。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 100个研发项目中, 平均有59个是技术上成功的, 31个研究成果能成功进入市场, 而最终只有12个能获得经济效益庞瑞芝, 2009, 唐清泉, 2009) 。由于R&D人员全时当量只有少数年份可以获得, 并且我们所要研究的是R&D及技术更新改造二者之和的效率, 因此, 从数据的完整性及可得性角度考虑, 我们采用科研机构活动人员这一指标作为人力资源投入指标。资金投入主要包含两方面:R&D支出及技术更新改造支出。目前国内多数相关研究选择R&D经费支出这一指标作为当期的衡量指标, 国外研究则多选择R&D经费支出资本存量这一指标。R&D活动具有一定的累积性和路径依赖性, 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一定会对以后的R&D活动产生重要影响。R&D存量更能够反映企业、产业或国家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存量, 这种存量构成了研究开发的基础④。但是由于只有部分年份和行业的R&D资本存量数据可以获得, 且大多数研究仍然采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作为R&D资金投入, 因此, 本文选择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作为R&D投入指标。技术更新改造投入则以历年技术更新改造支出作为衡量指标。关于产出指标的选取, 本文采用了大多数学者所采用的专利申请数作为衡量指标。本文考虑到技术投入效果的滞后性和累积作用, 对产出指标做滞后处理, 并选取两年作为滞后期。

第二阶段我们主要衡量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资本的效率。该阶段的投入指标不仅包含R&D投入及技术更新改造投入在第一阶段的产出成果, 而且也包含外购技术成果。由于外购技术成果不是用数量而是以其购入价格 (市场价值) 来表示的, 因此, 我们选取专利申请数、引进国外技术支出 (含消化吸收投入经费) 及购买国内技术支出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同样考虑到由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资本时的时滞效应, 我们对以上指标做滞后两年的处理。

3 实证检验

(1)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历年技术成果生成效率无明显波动;与此相比, 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如图1所示。因此, 总体技术创新效率下降。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随着技术投入的增加, 并未呈现出边际产出递减的现象, 但近年来效率提升也并不明显, 始终围绕在0.75左右的水平, 这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相称。技术成果生成效率未取得提高, 原因是多方面的。①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不符合技术创新的要求, 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虽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数量不断增加, 但人才质量并未有较大提升, 创新型人才始终是企业的软肋, 因此,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也难以有显著提高。②目前很多省份市场机制仍不完善, 市场未能通过其价格体系发挥其提供信息、经济激励的作用, 某些垄断性行业在政府的保护下, 也难以产生技术创新的压力。③技术产权保护措施不够, 企业新技术一经研发成功, 即引起了同行业的盗版和模仿, 造成企业不能获得与技术投入相对应的垄断利润, 因此, 企业宁可成为技术的跟随者, 也不愿成为技术领先者, 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与此相比, 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 2001~2004年, 技术成果转化效率高于技术成果生成效率, 而2004~2008年, 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则明显低于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这表明2004~2008年期间, 虽然技术成果较多, 但利用率并不高。①由于企业拥有的某些技术成果不符合市场需求, 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 或者前期所需的绝对投资额较大, 不在企业的可承受范围内。企业在研发或外购的过程中, 有政府干预的成分, 因此并非完全以市场导向做出投资决策, 这严重阻碍了技术成果的转化。②由于某些企业为追求各种资质或营造社会舆论, 而购入自身并不需要的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 而这些技术并不投入企业的生产运营, 造成某种程度的浪费。③由于某些行业存在抵制新技术应用的势力。在熊彼特看来,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 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会侵犯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相关利益, 从而导致这部分利益群体的集体抵制。

(2)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如图2所示。

对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进行省份间排序可以发现,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前5位分别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上海。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效率较高的省份具有以下特点:①市场化程度及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作用较小, 企业创新意识较强。由于市场化程度及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 成本意识较强, 对技术投入产出能够给予理性的衡量。而且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 企业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 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②垄断竞争性行业较多, 如家电、机械制造、仪器仪表、纺织等制造业行业,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较高与这些省份的产业结构及资源优势有关。理论证明, 垄断竞争下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技术创新⑤, 竞争程度高使得这些企业有较高的技术创新动力, 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则使得技术创新能够保持一定的持久性, 产品不易被模仿。③东部沿海地区人才集聚、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信息传递速度快, 保证资源投入能以较高的效率转化为技术成果产出。相对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地区技术成果生成效率亟待提高。

(3) 技术成果生成过程中技术效率明显低于规模效率, 规模效率差别较小, 导致技术成果生成效率不同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效率的高低。

这说明各项资源投入已达到了相对有效的配置, 但多数省份由于研发能力不足, 导致技术成果的产出量达不到最大可能产出量, 造成各项资源的浪费。自21世纪以来, 我国政府大力倡导技术创新, 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经验, 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 各省份不顾自身硬件条件的不足, 强行推行新政策, 加大技术创新人力、物力投入, 但是由于缺乏人才、知识等相关储备, 信息沟通不足, 不重视效率管理, 随着投入的大量增加,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不断下降。因此, 各省份在推行创新政策时要量力而行, 不可急于求成。

(4)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较高的省份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几乎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局面, 通过对比图2和图3可得。

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两者间差别不太明显。各省份规模效率大约都维持在0.85左右, 相对技术成果生成效率的规模效率来讲较低, 主要是由企业在自主研发、购买国内技术及引进国外技术三者间资源配置不当造成的。大部分省份技术成果转化的技术效率在0.8左右,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较高的省份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几乎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局面。但各省份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差别不大, 都维持在0.6~0.9之间。东部沿海地区在注重技术成果生成的过程中, 并未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 造成一部分技术成果的闲置和浪费。

4 结论与启示

运用DEA方法和分析, 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1)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成果生成效率呈缓慢上升趋势, 上升速度不够明显, 与当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符合。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2001~2004年, 技术成果转化效率高于技术成果生成效率, 而2004~2008年, 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则明显低于技术成果生成效率。

(2)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较高的省份,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技术成果生成效率亟待提高。

(3) 技术成果生成过程中技术效率明显低于规模效率;规模效率差别较小, 导致技术成果产出效率不同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效率的高低。

(4) 技术成果生成效率较高的省份, 其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几乎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局面。

综合所述, 我国大部分省份的技术创新效率处于中等水平, 因此有较大的提升潜力。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被我们所熟知, 单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对我国这类资源稀缺型的国家来讲, 并不能切实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在此基础上, 还要重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从实证分析的经验来看, 要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就要做到: (1) 加快市场化进程, 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取消行业保护主义, 如果垄断权力不受政府保护, 企业为了具有竞争力, 不得不开发和采用新技术。让市场价格发挥其技术选择的作用, 这样才能使技术成果贴近市场, 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 (2) 东部沿海地区不仅应注重研发效率, 还要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 而技术较为落后的地区, 可以发挥技术的后发优势, 走技术模仿的道路, 不仅可以节省作为开创者所花费的大量资源, 而且可以快速得到技术的提升。 (3) 完善技术产权保护措施。不能在创新方面建立一个系统的产权乃是技术变化迟缓的主要根源 (诺斯, 1994) , 一个有效的产权安排在于合理地决定发明创造的私人收益在社会收益中的比例, 使它能最大限度的增进社会福利。因此, 加强技术产权保护能够增加技术创新激励, 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本文由于受数据获取方面的限制, 所选取的衡量创新效率的指标较为单薄,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也是本文下一步希望解决的地方。技术转化过程中企业在自主研发、购买国内技术、引进国外技术三者间存在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以后的研究也会进一步探讨究竟哪种技术引入方式更加适合哪一类型的企业。

参考文献

[1].Loury, G.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2].Jeffrey L.Furman, Michael E Porter, Scott Stern.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 2002

[3].罗福凯.要素资本平衡表——一种新的内部资产负债表[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2)

[4].唐清泉, 等.工业行业的资源投入与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部门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2)

[5].李艳玲, 潘杰义, 陈■希.基于DEA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 2005, (3)

[6].钱燕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有效性的DEA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04, (1)

[7].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

[8].庞瑞芝, 杨慧, 白雪洁.转型时期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基于1997~2005年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考察[J].产业经济研究, 2009, (2)

[9].吴延兵.中国工业R&D产出弹性测算[J].经济学 (季刊) , 2008.4

[10].梁莱歆, 马如飞, 田元飞.R&D资金筹集来源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7

企业技术效率 篇8

对于智力资本的概念, 英国的安妮·布鲁金认为, 智力资本是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 具体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基础结构资产四大类。在我国, 一般也是将智力资本等同于无形资产, 知识经济形态下, 智力资本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无形资产的所有范围 (我国所特有的土地使用权除外) , 即知识、经验、技能及相关的软资产, 包括专利、商标和版权等。但笔者认为, 智力资本只是无形资产形成的基础, 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无形资产, 只有将智力资本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并获取经济效益方可将其转化为无形资产。

资本运营, 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 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智力资本运营是对常规形态资本运营的一个重大发展, 根据以上对智力资本涵义的分析, 智力资本运营可定义为:智力资本运营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通过对智力资本的投资经营和智力资本的配置使用, 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和收益的增加, 进而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很明显, 智力资本运营与一般货币资本和产权资本运营不同, 它不是单纯的资本转让权、控制权和收益权的市场运作, 也不完全是对现有的生产要素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实现的优化组合, 而是通过智力资本的运营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收益的增加。

二、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运营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综合能力的高低是通过比较得出的, 包括横向比较, 即同行业、同产业比较;也包括纵向比较, 即不同年份企业数据的比较, 因此, 本文在对该类企业进行评价时, 没有沿用传统的指标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并且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可以进行横向及纵向比较的评价模型。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智力资本定义及内容界定的基础上,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从实际情况出发, 高新技术企业使用的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6项一级指标, 即人力资本绩效、组织资本绩效、创新资本绩效、品牌资本绩效、关系资本绩效及财务绩效。29项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中, 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的比例、员工意见被采纳的比率、研发人员所占比重、员工保持率以及培训投入额是一级指标人力资本绩效的细化;劳动生产率、员工对管理效率的满意程度、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工艺改进投入及产品成本下降额属于一级指标组织资本绩效的细化指标;拥有的专利数、创新投入、技术购买额、在开发的新产品数及技术净收入属于一级指标创新资本绩效的细化指标;商誉价值、已有顾客对品牌认知度及产品占有率属于一级指标品牌资本绩效的细化指标;顾客忠诚度、政企关系指数、同行认可度以及供应商按时供货率属于关系资本绩效的细化指标;最后, 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每股收益、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比率以及总资产增长率属于财务绩效的细化指标。如此, 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便架构起来。

(二) 指标体系说明及数据来源

关于企业智力资本的结构维度主要分为两维度论、三维度论、四维度论及智力资本构成五因素理论, 在借鉴各家观点的基础上, 结合智力资本的概念并加以分类, 本文将智力资本划分为五部分:人力资本、品牌资本、创新资本、关系资本以及组织资本等方面。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与管理者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品牌资本指的是品牌知名度、商标权、商业秘密等;创新资本包括专利权、著作权、企业的革新能力、创新成果、开发新产品与服务的潜力;关系资本是指企业信誉、顾客关系、供货商关系、研发合作伙伴关系等;组织资本则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知识库以及企业文化等。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正是基于对智力资本的划分及各个组成部分所含内容而建立起来的。

其中, 衡量人力资本绩效指标包括:员工数、员工的平均年龄、大学专科学历以上的员工所占的比重、员工的平均薪金、员工感到意见被采纳的比率、专有技术人员所占的比重、研发人员所占的比重、缺勤率、员工保持率、员工满意指数、员工提升率、培训时间指数、培训投入额 (每人每年) 、病假人数、专业技术人员增加或减少数。衡量组织资本绩效指标包括:质量证书数 (SO9000, AQAP) 、劳动生产率、产品性能/价格、行政管理费/管理资产、与整个行业相比的企业资产管理指数;流量指标:员工对过程质量和效率的满意指数、顾客对产品与服务的满意指数、产品开发投入、工艺改进投入、产品成本下降额、行政管理效率等。衡量创新资本绩效指标包括:现代制造技术采用率、拥有的专利数量、信息技术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人均数据库数量、每千人创新数量、创新活动的总投入、员工对办公设施的满意指数, R&D投入强度、R&D设备净值、技术购买额、R&D开发成功率、在开发的新产品数、信息技术投资额、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容量及升级费用每天网页的点击率、技术净收入、产品质量提高率等。衡量品牌资本绩效指标包括:商誉价值、已有顾客对品牌的认知度、潜在顾客对品牌的认知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收入中5个最大的许可证销售收入所占的比重、社会信誉指数、银行信用评级等。衡量关系资本绩效的指标包括:顾客忠诚度、供应商按时供货率、客户投资水平、研究合作关系指数、政企关系指数、同行认可度、顾客满意指数、为顾客开展新的服务或培训方面的花费、在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方面的投资等。

企业资本运营的最终结果还是要体现在财务绩效方面, 传统的绩效评价只专注于财务指标, 容易造成企业的短视行为, 本文的智力资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种弊端, 但是, 财务绩效衡量依然包括在内, 主要的指标有:盈利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增长能力指标等。

各指标部分数据来源于企业日常的经营生产活动之中, 比如: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的比例、研发人员所占比例、培训投入额、产品成本下降额、拥有的专利数等, 可以从企业财务或者劳资等内部管理部门有关统计中分析得出;而对于另一些无法从企业日常管理中直接获取的指标, 例如:员工意见被采纳的比率、顾客忠诚度、员工对管理效率的满意程度、顾客忠诚度等, 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最后一部分财务指标, 则可以从公司财务部门编制的相关报表中寻找数据。

三、构建智力资本运营效率评价模型

(一) 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在搭建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为了构建评价模型, 需要对各项指标赋权, 一般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 (T.L Saaty) 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是一种能有效处理定性与定量指标混合而比较它们重要程度的实用方法。AHP法是一个数学方法, 但其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 把复杂系统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 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组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每一层次各元素的两两比较对其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 并进而进行赋权, 通过分析, 各项指标权重为:一级指标人力资本绩效权重为0.2, 其二级指标中, 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的比例、员工意见被采纳的比率、研发人员所占比重、员工保持率以及培训投入额分别为:0.21、0.24、0.25、0.14及0.16;组织资本绩效权重为0.1, 其二级指标劳动生产率、员工对管理效率满意程度、顾客对产品和服务满意度、工艺改进投入及产品成本下降额权重分别为:0.21、0.22、0.25、0.20及0.12;创新资本绩效权重为0.3, 其二级指标拥有的专利数、创新投入、技术购买额、在开发的新产品数及技术净收入权重分别为0.22、0.20、0.25、0.20及0.13;品牌资本绩效权重为0.1, 其二级指标商誉价值、已有顾客对品牌认知度及产品市场占有率权重分别为0.27、0.39及0.34;关系资本绩效权重为0.1, 二级指标顾客忠诚度、政企关系指数、同行认可度以及供应商按时供货率分别为0.22、0.27、0.31及0.20;财务绩效权重为0.2, 其二级指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每股收益、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比率以及总资产增长率权重分别为0.15、0.11、0.10、0.15、0.14、0.18、0.17。

(二) 确定指标隶属度

确定指标隶属度过程, 即为将原始指标进行一致、同趋处理的过程, 原始指标当中, 有越大越优型的指标, 例如顾客满意度等;有越小越优的指标, 例如资产负债率, 如果不对指标进行处理, 则将所有指标代入模型当中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可比性不强, 所以, 需将原始指标进行处理, 增强可比性, 在采用扎德提出的最大、最小隶属度函数模型, 将指标特征值进行数据处理后, 将其转变为可比较的指标隶属度, 之后采用扎德提出的最大、最小隶属度函数模型, 可将指标特征量矩阵转变为指标隶属度矩阵, 转换时, 其中, 对于越小越优型的评价因素, 其最小值取值为1, 最大值取值为0, 中间值用最大值与该数据、最大值与最小值差的比值确定;对于越大越优型的评价因素, 最大值取值为1, 最小值取值为0, 中间值用该数据与最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差的比值确定。

确定系统的优矢量与次矢量, 该过程分别是指标隶属度取大、取小的过程, 即优矢量是所有指标隶属度中表现最为良好的, 而次矢度为其中表现最差的, 同样为两个行数为1、列数与指标隶属度相同的矩阵, 评价因素的权矢量就是确定的指标权重。以指标隶属度与优矢量、次矢量及权矢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构建评价企业智力资本运营效率的模型, 在将各个企业原始指标数据进行处理, 确定指标隶属度、权矢量、优矢量、次矢量之后, 即可代入该模型进行计算, 求出各评估对象最优解, 并根据最优解进行排名并得出分析结果, 该结果为越大越优, 可以看出本企业在行业中的排名并根据排名分析其优势及劣势, 以便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四、结论

企业技术效率 篇9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国际竞争的更加激烈,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建立工业强国, 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受到政府及企业的极大关注。同时, 技术创新效率是对技术创新投入过程和创新产品产出能力的衡量, 对于节约资源, 提高生产率, 实现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适合测量效率的DEA方法, 对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 并分析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现状, 为大中型工业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提出参考意见。

2 相关文献与方法

技术新效率主要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投入要素转化为产出的转化效率, 反映的是技术创新资源是否有效配置的问题。池仁勇提出技术创新效率就是用来衡量一个企业在一定要素投入的情况下, 其产出离生产前沿面的距离, 距离越大, 技术效率越低。潘剑锋指出我国技术创新效率主要集中在省域区域, 而对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方面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少。

在方法上, 包括DEA方法, SFA方法, 以及简单的投入、产出对比法, 其中, DEA方法是国内外学者分析最常用的分析技术创新效率的方法之一。其思路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DMU (决策单元) , 再由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 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 以DMU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 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 并根据各DMU与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DEA有多种模型, 本文选择由Banker、Chames和Cooper提出的BCC模型进行分析, 它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考虑了规模报酬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3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分析

3.1 技术创新效率相关指标选取

技术创新效率的指标选取一般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出发, 并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在评价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时, 选取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的指标, 投入指标选取人力投入和资本投入, 其中, 人力投入用指科技人员总量来衡量, 资本投入用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来衡量;产出指标包括效益产出指标和科研产出指标, 分别用新产品总产值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专利申请数来衡量。

3.2 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以我国各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对象, 根据上文确定的投入、产出指标, 利用Deap2.1软件对各省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由于西藏自治区缺乏相关数据, 所以西藏自治区不在测算之内, 共有30个省 (市) 、自治区数据。

4 结果分析及相关建议

通过上表可知, 从技术效率来说, 技术创新效率值达到1的省份有浙江、广东等7个省份, 效率值大于0.8小于1的省份有上海、北京等6个省份, 效率值大于0.5小于0.8的省份有河北、山西等12省份, 效率值小于0.5的有内蒙古等4个省份, 技术效率均值为0.726, 效率值最低是青海省只有0.248。总体来说,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处于中等效率,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技术效率值又由高到低排列。从纯技术效率上来说, 我国各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大多低于规模效率, 并且在规模报酬来看, 除了中西部少数省份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效率不平衡, 中西部企业效率还有待提升。这就要求国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政策, 鼓励人才、资金向中西部流动, 减小区域间的差距, 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应在区域经济制度等方面自我调整, 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积极创新, 为企业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二, 我国大部分区域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 纯技术效率偏低, 这说明就是大中企业也不能一味的追求企业的规模, 效率更多的是追求以较小的投入产生较大的产出, 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 在管理难度会越来越大, 成本也会变高, 这时企业应该转变经营方式, 更多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引进国内外其他企业的现金技术, 改造旧技术, 开发新技术, 提高产品质量, 更多的通过提升效率来发展壮大企业。

第三, 对于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来说, 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大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能够扩大企业的规模, 生产出更多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创新产品, 提高产品利润率, 提高创新效率, 充分发挥企业规模带来的效益。

摘要:大中型工业企业一直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 对我国技术创新效率的高低有重大影响。利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对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30个省市及地区的技术创新进行了评价, 并对结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为提高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中型工业企业,效率,评价分析,DEA

参考文献

[1]谢子远,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 2011, (11) :52-56.

[2]Charness, Cooper, and E.Rhodes.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 (2) :429-444.

[3]庞瑞芝, 张艳, 薛伟, 中国上市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J].金融论坛, 2007, (10) :29-33.

[4]池仁勇, 虞晓芬, 李正卫.我国东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4, (8) :128-131.

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篇10

关键词:企业资产;管理;问题;效率;有效措施

加强企业资产管理效率是对企业在自身经营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内涵,并重视资产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我国企业的资产管理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银行账户过于混乱、资产预算管理目的有待明确、资产管理制度完善性不足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因此,企业应该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制度,强化资产的保养维修管理,并明确管理职责,健全清查制度,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企业资产管理的内涵

企业资产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企业能够稳定运行的物质基础。企业资产管理主要指的就是企业占有或者能够使用的,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营活动资源总和。企业资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尽量减少企业的资金损失,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适当的固定资产投资

企业的固定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要想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认识到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主要是企业发展前期通过多种渠道融合的资金并占据企业资产较大的比例。企业在投资时,一定要适当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剩余的资金能够正常进行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同时,企业还应该尽量少使用固定资产,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二)适当的存货投资

企业资产存货主要指的就是未出售的货物,或者是保存的将要用作生产的物资,这其中主要包括半成品、原材料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存货,把存货尽最大努力转换成流动资金。但是,企业自身要有适当的存货投资,从而满足市场上的需求。企业在进行适当存货投资时,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整体的需求,避免发生满足不了客户需求的现象;但是,如果存货过多,那么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一定要进行适当的存货投资。

(三)适当的现金投资

现金主要指的就是企业在短时间内,银行存款、现金和库存现金等价物能够变现的资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企业的现金过少,当企业需要现金时就不能及时供应,从而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但是,如果企业的现金过多,就说明企业没有把现金正确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从而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在进行现金投资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适当的进行现金投资,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账户过于混乱

从目前我国企业的资产管理现状来看,很多企业的银行账户过于混乱,资金比较分散。虽然有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多个户头和多家银行的不良开户,从而使得企业资金比较分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有效管理。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在拨付资金时,由于数目巨大,增加了管理难度。另外,资金不集中也给企业财务监督部门和审计部门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而影响了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

(二)资产预算管理目的有待明确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企业的资产预算管理非常重要。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企业一般都是追求短期利益,从而使得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不能跟上企业的实际发展。同时,每个月份、年度实行的预算无法使长期发展目标得以落实及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预算管理的效率。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企业没有完善的考核目标,使得目标与企业的经营利益相冲突;还有的企业没有明确的资产管理目的,总是借助于优质股份或者资产的出售来获取收益,从而使得其资产与长期发展战略不相符。

(三)资产管理制度完善性不足

资产管理制度完善性不足也是企业资产管理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从而使得资产管理与实际生产经营严重脱节。同时,企业在资产购置时,总是出现资产管理部门未入账而财务部门已入账的情况,最终导致了物资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自主报废,给企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另外,部分企业经常调拨设备,但是在调拨的过程中没有经过财务部门的账户处理,从而使得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

三、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制度

企业为了提高自身资产管理效率,就应该不断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制度。企业应该把分散的资金都集中起来,建立相应的结算管理部门,从而实现资金的统一管理。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严格控制多头开户现象,在结算部门设立统一的开设账户,从而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对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另外,企业还应该严格控制企业的财务收支,避免一些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来做一些徇私舞弊、违法犯罪的事情;企业的领导也应该实时监督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避免各部门私自设置“小金库”现象。最后,企业的结算部门还应该把内部分散的资金和闲散的资金都集中到一起,然后经过严格的分析再次进行分配,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将资产的沉淀尽可能的减少,避免企业资金出现风险问题。

(二)强化资产的保养维修管理

众所周知,很多企业都重视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科研工作,因此,企业应该强化资产的保养维修管理,从而保证生产经营和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应该不断完善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制度,对生产设备严加控制,一旦生产设备出现了问题,就应该及时找到问题的所在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维护,从而确保设备的完好率。同时,企业在对设备进行维护的时候,应该聘用专业的人士进行设备维护,决不允许非专业的人员擅自做主对仪器设备进行拆卸,防止设备出现第二次损害。总之,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资产保养维修管理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最终提高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

nlc202309091534

(三)加大控制记账凭证的力度

加大控制记账凭证的力度也属于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效率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具体的记账过程中,相关的财务人员应该对资金用途做一个详细的描述,如果没有对资金进行详细的记载,那么相关领导就不予批准拨款。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在记账时一定要仔细检查科目有无账目混乱、会计科目合理与否等问题,如果发现账目中有任何问题,那么财务人员应该及时做出整改。另外,在记账时,还应该注意不能随意涂抹账目,账目内容一定要清晰。最后,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也应该加大监督力度,定期核查账目,从而保证账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明确管理职责,健全清查制度

企业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明确管理职责,并健全清查制度。企业应该明确分工各个部门的职责,切实的做到定期的盘查资产,一旦资产出现变动或者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就应该及时向上级领导做汇报。同时,在转移资产的过程中,要办理相关手续,不能私自进行转移,如有发现资产去向不明的现象,就要及时追究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从而避免出现做假账的情况。当企业中有离职的工作人员时,就应该及时收回相关人员的办公用品,从而保证企业的资金不受到损失。

(五)实现资产预算管理的战略化

企业要想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应该定期对市场做整体的调查,根据市场的变化改变自身的战略目标,从而实现资产预算管理的战略化。企业应该明确自身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对预期的预算进行编制,避免预算出现盲目性。同时,企业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年度战略目标,全面考虑年度市场变化和企业资源等影响因素,从而减少预算指标出现盲目性情况,最终提高企业资产预算管理的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资产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制度,并明确管理职责,健全清查制度,从而确保企业资产管理的有效合理。

参考文献:

[1]刘杰.对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的思考[J].经济师,2014,03:272-273.

[2]郭珊.浅析如何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效率[J].金融经济,2014,02:148-149.

[3]王铁权.国有企业资产运作效率分析与改善[J].经营管理者,2010,18:154-155.

[4]肖莉.企业资产管理概述[J].科技资讯,2015,17:155-156.

[5]王颢澎,杨琳.油田企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6,01:88-91.

[6]宋达人.现代企业资产管理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07:14.

企业技术效率 篇11

关键词:智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 国内智能制造行业也在不断发展。然而, 国内智能制造行业的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依然以进口为主。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智能企业自主创新的飞速发展, 必须引进先进技术, 提升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国内智能制造业创新能力, 对企业现有技术水平及技术创新效率必须全面把握, 并清楚了解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 本文通过对52家智能制造上市企业面板数据的分析, 获得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值, 以及关键影响因素。

1 数据和变量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内52家智能制造上市企业的2012-2015年面板数据, 考虑到当下国内智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现状及特性, 相关变量选定了4个投入指标和2个产出指标。其中, 投入指标:①反馈研发技术创新投入资金力度的R&D投入指标;②企业员工人数指标;③反馈企业规模的资产指标;④反馈创新存量的之前各期专利数总和指标。成果产出指标:①专利数量, 专利是衡量技术创新科技产出的直接指标, 本文获准专利指职务专利, 即专利是由企业单位申请;②反馈技术创新最直接的经济产出指标, 即营业收入。

2 回归模型分析

2.1 固定效应模型

本文基于52家上市智能制造企业的面板数据, 分析研究技术创新效率和投入、产出指标的关系。选用DEAP2.1软件进行2012-2015年智能制造企业规模收益分析, 选用DEA-SOLVER8.0软件对决策单元投入、产出效率开展分析。将DEA模型获得的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值TB看作因变量, 通过HUSMAN校验, 得到固定效应模型:

其中, TEit代表i企业第t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值, CRIit、MHSit、ATit、DARit分别代表了i企业第t年的最大股东持股比率、高管持股比率、资产周转和资产负债率, εit属于误差[1]。

3 结果分析

3.1 规模收益、投入和产出效率

由析结果可知, 2012-2015年国内多数智能制造企业的规模收益在递增, 总体所占比例超过50%, 政府需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力度, 企业也应该增强创新技术, 进而提升企业发展。通过对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具体包含了企业分领域综合效率 (TE) 、规模效率 (SE) 、纯技术效率 (PTE) 等。智能制造企业中发展较成熟的首属高端数控机床 (CNC) 领域, 其SE位居国内第二, 但PTE相对较低。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技术是智能控制系统, 基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核高基的推动, 智能控制系统、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平台、系统芯片、高效能处理器等得到飞速发展, 智能控制系统领域因其雄厚的专业技术能力, 其PTE位居国内首位。虽然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大, 但本体供应相对较低。以新松机器人企业、广州数控企业为例, 2012-2015年期间规模效益不但增加, 但TE、SE、PTE均处于低水平状态, 这说明国内机器人行业还属于快速发展阶段。智能工业自动化领域在国内发展相对很成熟了, 在技术创新方面具备最高的TE、SE。智能制造产业中, SE最低的属于智能仪器仪表领域, 因国内智能仪器仪表行业将企业发展重心关注在硬件改革上, 缺乏对核心技术软件的开发, 造成其发展缓慢;TE最低的属于关键智能设备领域, 因国内重大装备产业思想主要是“重主机轻基础建设, 重产品轻工艺发展”, 虽科技含量较高, 但其无法形成规模化、国产化。

3.2 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

由回归模型分析可知, 最大股东持股比率CRI变量一次项系数为正, 二次项系数为负, 且显著性很高, 故而, 股权集中度和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高管持股比例MHS变量的系数是正数, 说明高管持股可以增进技术创新发展;资产负债率DAR变量的系数是正值, 说明一定的企业负债可以激发企业活力, 增进企业资金流动, 提升企业创新技术效率[2];资产周转率AT变量的系数也是正数, 说明AT和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AT值越大企业资金利用率越大, 资产管理效益越大。

4 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的建议

1) 企业需加大对科技技术人才的管理, 多方面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完善创新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体制, 从政策和资金投入上全面完善产业的软环境;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体制, 落实股权激励政策, 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2) 企业需健全企业融资体制,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 很多投入高、风险高且收益高的领域, 如3D打印、机器人等领域, 其企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巨大资金的推动下, 且其所需资本处于逐年递增形式, 资金短缺将严重阻碍这些领域的发展, 故企业需加大融资渠道, 极力推行证券行业的发展, 增加企业上市几率。

3) 政府需加大企业扶持力度, 增强科研投入资本, 降低无关的行政干预手段, 促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发展, 将领导企业作为核心目标, 加强技术创新链的协调统一发展, 建设完备的技术创新链。

4) 国家科研院所及高校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核心领导企业需在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基础理论研究上, 增强对关键创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完成科研成果的产品化目标。值得注意的是, 本文基于DEA模型得到的企业创新技术效率仅可作为衡量参考, 变量参考不具备绝对性, 本文研究数据只是代表性的52家国内智能制造上市企业, 为确保数据结果的可靠性, 需增加一些对国外企业的研究分析, 这样可以更全面、细致的反馈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技术效率的高低, 以及比较国内外代表性企业发展的差距。

5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国内52家典型智能制造上市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分析研究, 为进一步提升国内智能制造企业的创新发展, 必须引进专业的先进技术, 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结构体系, 加强企业内部的创新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链的发展,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的产业化, 进而促进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 提高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 促进国内智能企业自主创新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东, 马威.投入端视角下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4, (10) .

上一篇:企业业务流程下一篇:应用层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