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2024-05-18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通用12篇)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篇1

1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 1871—1955)在193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上使用的‘系统’整体。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我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是,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是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有各种大小和种类”。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今天,人们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具有下列共同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4)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因生产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过程中能量的损失,一般不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2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组织生态的视角对企业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如果将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与所处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便构成了一个具有一般系统属性的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系统的观点认为,企业自身是一个生命系统,同时它又是高一级的,是它所栖身的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与社会有着全方位资源交换的,而且不断在做内部调整的动态系统。将生态意识整合至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企业与相关群体以及企业之间关系的转变。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会发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某些相似性。如表1所示。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实施和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机构和制度的总和,主要包括研究、生产、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周边环境要素。一般意义上,可以把技术创新系统的生产力看成是该系统所处环境的函数,环境包括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技术发展的状态以及与企业关键技术和产品有关的信息。通常人们把一个国家作为一个大的技术创新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又可分出若干个亚系统,即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一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常可以看作一个微观系统。作为技术创新系统,不论大小都有其组成成分和结构,其外部环境不仅包括实体的(如自然资源、金融、人员)环境因子,还包括非实体的(如法律法规、科技政策、知识信息)等环境因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比生物生态系统更复杂,更具有多维、多因素综合影响。就技术创新系统自身来说,它有生产者(决策、管理、服务保障)、消费者(研发)、分解者(销售)这三种功能团。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以企业为主体,以三大功能团为纽带,以产出新产品、新知识为中心,围绕着几种生态环境的圈层,形成多因子综合和相互作用。技术创新与周边环境之间组成多维的复合网络,在网络系统中,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知识流)促进各层次技术创新的发展和演替。

无论是国家、区域或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基本上都是人工生态系统。在各地出现的高新产业园区,属于半自然、半人工的技术创新系统。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耗散结构是系统的一种特殊的结构,是系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靠外界作用,维持有序的一种状态。由于技术创新系统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自己存在的环境,外界环境向它输入必要的资金、自然资源、人员以及各项法律法规、科技政策,技术创新系统向社会输出新的产品、新的知识,正是技术创新活动与外部环境的这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使技术创新系统保持一定的有序状态。如果这种交换一旦中断,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动态平衡,进而走向解体。国家技术创新系统是以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为要素的复合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技术创新与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制约关系,这些关系是不能以简单的线性作用来描述的,例如:技术创新能否成功?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受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科技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创新的前景不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来预测。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和目的性,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还表现在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方法上。从技术创新的目的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不是一个技术范畴,是一种能带来效益性的活动,是一种投入―产出的技术经济活动,其目的是获得一种潜在的利润,从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技术创新的方法开始向环保绿色的方向演化。

3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框架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创新源、研究开发、制造和营销用户、部件供应商及其它企业和个人、科研院所、中介、政府有关部门等,而各要素之间的协作、联结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源:

指谁是创新者或者创新概念,构思从何而来这一基本问题。创新源是技术创新这一生命的“种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源泉。大量的实践证明,创新源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领域,产品用户(使用者)开发了大多数创新,另外一些领域与创新有关的部件和材料供应商是典型的创新者。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彼得·德鲁克揭示了创新机会的7个来源,它们是:意外情况不一致,商业过程中的需要,行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状况,认识的变化和新知识等。

(2)企业研发机构:

研究开发是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是为企业提供新知识,而开发的目的是将掌握的知识应用于某一特定领域。研究开发对企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可以支持企业的现有业务,如对产品不断地改进,使产品性能、价格更具有吸引力;②可以通过产品创新使企业进入全新的业务领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③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包括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的能力。

(3)生产和制造部门:

研究开发项目成功后,下一步便是试验生产,生产制造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技术转移的过程。实验室里的研发成功并不等于批量生产成功,因为从实验成果到大批量生产,还需要解决规模生产的方式、工具、设备、生产标准、质量、安全性、可靠性、售后服务等。

(4)营销部门:

企业的营销部门通过制订正确的营销策略,将新生产品推向市场;消费者接受新产品的过程大致可分为接受阶段和扩散阶段。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框架结构是指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作用的方式,是系统存在与发育的基础,也是系统稳定性的保障。一般认为,构成系统至少要三个条件:(1)系统是有许多部分组成的;(2)各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作用的;(3)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功能。技术创新系统各部分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一个完整的、可以实现一定功能的系统时,才能称为完整的创新系统。

图1表示一个完整的、开放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框架结构模型。可见,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可分为三个亚系统,即输入亚系统、生产亚系统和输出亚系统,三个亚系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输入物质、能量、信息,经过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系统,以新产品、新知识的形式构成输出,形成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这样,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和物质,经过转换而成为输出,从而维持系统的有序状态。

4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平衡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无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生态系统总是发生变化的。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如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如一片草地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又长出茂盛的草本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能很快恢复。

(1)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系统存在的一个基本特点,一个系统的结构一旦形成,就总是趋向保持某一状态。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所具有相当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当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由于种种原因,其混乱超过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功能状态时,称之为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由此可见,技术创新系统的承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范围——阈值。也就是说,技术创新系统存在着一个稳定性阈值。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如欧盟通过了欧5和欧6新的汽车排放标准,我国在2007年实行欧5标准,这也迫使汽车厂商加大创新力度,技术上不能达标的企业可能面临出局的危险。又如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适者生存”。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例如企业的知识产权遭到侵权时,系统外部环境中的政府可以利用行政的、法律的或经济的手段,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恢复到原来状态。

(2)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处于成熟期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接近于相等,即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状态,因此,此时生态系统的外貌、结构、动植物组成等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时,这种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但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能通过自动调节恢复平衡。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系统的平衡应以是否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增加和知识的增加为标准。依据这一标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平衡可定义为: ①技术创新的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顺畅,供需平衡;②任何产品与服务均存在众多企业,不存在寡头独占市场。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满足以上条件,称为生态平衡。而实际上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从未出现过真正的平衡,有的只是短暂的接近平衡的动态亚平衡,因为技术创新本身就要打破平衡,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熊彼特语)。

5 结束语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某些相似性,都有一定量的要素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一个完整的、可以实现一定功能的创新系统,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信息和能量(价值)的流动,系统之间顺畅的物质流、能量(价值)流、信息流是技术创新系统稳定、有序的基础。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与平衡性的特征。用生态的眼光去看待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将能发现我们未曾发现的东西,能较好地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各层次技术创新活动。

摘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某些相似性。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由实施和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机构、制度及周边环境要素的总和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具有开放性和目的性,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流动,系统具有稳定性和平衡性的特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将会给创新管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G S INNIS.Systemanalysis of ecosystems[J].Fairland,MD.Mil-waukee: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Publishing House,1979

[3]J WIENS.A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M].Portland:Ore-gon State Univ.Press,1972

[4]N POLUNIN.Ecosystem theory and application[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86

[5]GOSSIAN SANJIV,KANDIAHGAJEN.The newbusiness ecosystem[J].Strategy&Leadership,1998,25(5):28-33

[6]陈建煊,杨建梅.基于生态系统的企业集群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22-23

[7]J MICHIE.Regional innovation strategies[J].New Economy,2001,8(3):164-169

[8]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4):68

[9]柳御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79

[10]梁嘉骅,范建平,李常洪.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9-31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篇2

摘 要: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损害,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和实践。通过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成功实践案例,对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进展

导论

河流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载体,是一个一个连续的系统,同时也是连接生物系统的廊道,河岸植物群落对生态系统起着保护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重新认识和利用河流。从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维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和整治河流,已经成为水利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着河流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物,主要表现在污水对河流水质的污染;(2)人为对河道状况的改变,如挖砂作业,水泥护岸,河床的硬化以及河道的裁弯取直和断面形式单一化等;(3)对流域内生物组成部分的过度利用,如过度捕捞,流域内植物的破坏等;(4)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使河流的径流量不能满足基本生态功能的需要,如水电站的兴建。国外的研究进展

随着修复实践的开展,河流修复已经从单纯的、结构性修复发展到整个系统整体的结构、功能与动力学过程的综合修复。如Ernst Bitttmann在莱茵河用芦苇和柳树进行生态护坡试验。随着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的日渐成熟,发达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尝试开展流域尺度下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例如,美国已经开始对基西米河、密西西比河、伊利诺伊河、凯斯密河和密苏里河流域进行了整体生态修复,并规划了未来20a长达60万km的河流修复计划。

国外广泛应用于河流修复实践主要有8项措施,这些措施是:(1)恢复缓带;(2)重建植被;(3)修建人工湿地;(4)降低河道边坡;(5)重塑弯曲河谷;(6)修复浅滩和深塘;(7)修复水边湿地、沼泽地森林;(8)修复池塘。国内的研究进展 我国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虽仅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我国生态学和水利学的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探索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技术手段。董哲仁于2003年提出了“生态水工学”的概念。郑天柱等人分析其修复效果,认为河流流量、含氧量、生物多样性是河流生态修复的关键因素;高甲荣等在分析传统治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河溪的自然治理原则,并探讨其应用的基本模式。有学者从河流廊道的空间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分析出发,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和技术。赵彦伟等人研究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评价方法和发展方向,提出河流健康评价包括水量、水质、水生生物、物理结构与河岸带5大要素的指标体系。近年来,张博等人研究水培植物对城市污染河道水体净化效果分析,表明水插生根培育的植物对污染水体净化效果良好,可作为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中的生态浮床工程,一种实用的植物培育栽种方式进行推广使用。

目前,不少城市河道对生态河堤的构建,也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比较成功的案例有:江苏镇江市运粮河生态堤岸示范工程,长沙市洋湖湿地公园等工程。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4.1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水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城市水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地区河道的污染源不同,污染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单纯依靠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或生物修复技术均无法有有效保障河道水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是一种多管齐下的水环境整治模式,以“综合治理、技术集成、统筹管理和长效运行”为基本原则,采取“外源截留、内源控制、人工净化和自净强化”的关键措施。

4.1.1控制污染外源

对水质污染严重的河道必须进行源头治理,控制入河污染物。通过工程措施控制点、面源污染,采取雨污分流排水的方法,来达到减少河流污染的目的。根据河流自净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排污计划,包括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时间等内容,并按照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水体的环境容量进行合理利用,从而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4.1.2内源污染控制技术 内源污染主要指进入湖泊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湖泊地质表层并积累在底泥表层的营养物质,底泥疏浚是水域污染治理中普遍采用的措施之一,疏浚底泥意味着将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削弱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进而解决内源释放而造成的二次污染。物理疏浚的方法较为简单,而且应用已较多。生态疏浚仍处于研发中,但已经有一些生态疏浚的方法和技术被投入使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大规模大面积地利用植物、微生物来修复污染底泥前景广阔。综合经济和处理效果来看,底泥修复应发展疏浚和生物处理相结合。

4.1.3河流稀释

通过水量调度、增加污染河段水量来降低污染物质在河流中的浓度,对水质的变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4.1.4人工强化生物技术

(a)河道曝气、复氧:河道曝气技术即人工向水体充入空气或纯氧,加速水土复氧过程,强化水体的自然净化过程,去除河流中的污染物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利用过水建筑物复氧,利用河水流经过水建筑物时的翻腾、紊动等实现复氧,促进河流的自净,改善河流的水质。

(b)砾间生物膜法:砾间生物膜法主要是以砾石为填料,在其表面形成生物膜,水中的污染物在砾间流动过程中与砾石附着的生物膜接触,被吸附,氧化分解,从而使河流的水质得到改善。

(c)生态浮导技术:生态浮岛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水培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

4.2一般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一般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地貌、植被恢复和生物强化修复等技术。

4.2.1缓冲区地貌、植被修复

缓冲区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受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合理分布的植物还有助于减轻洪水灾害、净化水体、截留来自农田氮和磷以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并可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4.2.2生态护坡和生态沟渠

生态护坡是利用石头、木材、多孔环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等构建,对河岸进行加固,防止河道淤积、侵蚀和下切,同时多孔护岸材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力条件,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护岸的透水性也保证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生物强化生态沟渠充分利用现有沟渠条件,在不同渠段选择利用砾间接触氧化、强化生物接触氧化等措施,逐级净化水质,在达到分级净化水质功能的同时,将净化设施与地表景观融为一体,美化河流景观。

生态护坡是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现代文明发展相适应的开放性生态系统,其设计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遵循水力稳定性原则、生态和谐原则、因地制宜以及经济高效的原则。生态护坡设计的方法与材料主要有四大类,植被护坡、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生态基护坡以及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等。结束语

在我国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实践中,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应立足国情,综合考虑我国的发展状况以及自然条件,研究适合的战略方针、理论技术。应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重点是减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包括治理和控制水污染,保持最低生态需水量等。在不断探索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修复后生态河流的维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河流生态系统长期的健康和稳定。

参考文献

企业的生态系统 篇3

围绕“生生不息”这4个字,我们来讨论一个企业的财富究竟是什么?人才、资产、文化理念……这些只是构成财富的要素;要成为一个有历史,能够生生不息的企业,它真正的财富是精心培育、维护的企业生态系统。而这样的生态系统至少有3个:第一是商业生态系统,第二是内部的组织生态系统,第三是企业所在的社会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就是对商业模式的根本把握

所谓商业生态是对一个企业商业模式的根本把握。企业不管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都要面对和回答一个问题:你凭什么进入这个市场?凭什么在市场上竞争?

这些年我们自己的实践和根本的感受就是,现在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这个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与另一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过去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我要赚什么钱,所以我要花什么钱。今天要重新定义商业模式的话,我们的理解是这样的:你要培育什么样的客户,所以你要打造、培育什么样的价值链。

从商业模式来讲,最重要的商业模式评估就是要选择处于什么样的行业。单一个例子,为什么中国的农业企业发展比较慢,跟国际差别比较大?

我想首先在于这个行业本身的价值链比较弱。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这个行业面临两个风险,市场的风险和自然的风险,比别的行业多了一个;第二个原因是在这个价值链上有两个非常薄弱环节,在种植和养殖两个环节上基本是小农分散生产,品质上不能保障,服务上不能到位。

这些尚在其次,对价值链最大的伤害是我们中国人的商业规律:“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小农的生产比较分散,永远处于被上游和下游欺负的境地,于是越来越小、越来越弱、越来越困难,最后在价值链条上完全发育不起来,于是就变成“瓶颈”,反过来限制了价值链上游和下游的发展。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的数字,一般重视规模增长和利润增长这两个指标,一旦看到利润增长的幅度比规模增长的幅度大很多的话,我们就会产生担忧。

为什么呢?一般利润的来源是两个:第一是依靠毛利率的扩大;第二是依靠规模扩张以后,把不变成本摊薄而带来的利润增长。如果利润增长远远大于规模增长,很大可能是由于毛利扩张。毛利扩张一个可能是经营有效,成本费用控制有办法。但还有一个更大的可能是侵吞了上游或下游的利润,这种情况早晚是要遭到报复的。我们所处的价值链为什么弱?因为这个行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博弈力量不对称。

但是市场在变,社会经济环境在变,我们觉得机会来了。

为什么讲机会来了呢?最根本的理由是城市人从过去的追求温饱到现在的追求品质,要求肉蛋奶要环保、要健康等,这些为农业产业输送了大量新的附加价值,通俗地说,就是企业赢利的空间增大了。我们只要学会合理分配利润,合理收取利润,要把农民兄弟应该得到的利润保护住,这个价值链就可以得到维护。

广东有一家企业,今年养了4亿只鸡,上游有1000多家养鸡户,下游有1000多家销售鸡的经销商,这家企业对上游提供饲料,提供药品,提供一些养殖的方法和服务等,它保证农户养一只鸡起码有1元钱的利润,市场好了还可以多分,因此增长非常快。这么一个听起来比较低端生意的企业,一年销售有50多亿元,利润至少5个亿。

从这个角度来讲,给我们最重要的感觉是,要经营、维护这个价值链,把这个价值链做好就是把企业做好。不要怕在短时间内竞争不过别人,一个企业最根本的是“生生不息”,真正比的是历史的长短,而不是比当下的高低。

企业的财富是企业拥有良好的商业生态,也就是企业所拥有的良好的对自身价值链的把握能力。我们可能面临“危”,那是因为我们对价值链把握不好,我们如果有“机”,就是我们对价值链把握得好。

企业发展阶段决定不同的组织生态

第二个生态系统就是组织生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治理结构:企业的组织生态没有一成不变的,所以企业的治理结构一定要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定位。

新希望集团在23年里高速发展,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组织生态,而且这些组织生态和它所处的阶段是合拍的。

企业刚起步时,市场也刚刚起来,市场规则和市场信任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刘家4兄弟齐心协力,兄弟之间的感情纽带是企业最好的组织生态。“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挑战又来了。第一,4兄弟占满了所有的重要岗位,外部的优秀人才进不来;第二,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定要有一个根本的理念,要有一个超群的主心骨,这个时候怎样把握企业决策的效果?于是4个兄弟各立一摊,发展更快,大量的机会抓得也更快。这个时候企业有一个“独裁者”,有一个企业创业者作为企业的主心骨,这也是当时一个很好的组织生态和治理结构。

后来企业做得很大了,决策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困难,这个时候完全依赖一个人变成了不确定不稳定也不安全的因素。于是新希望集团主动引进了很多的职业经理人,打造标准化的东西,打造董事会的会议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在营造一个好的组织生态。这个组织生态是循序渐进的,做早了不行,做晚了也不行。

第二个方面,组织生态要强调决策的科学性。过去我们的科学性是采取一些非正式的措施和机制来保障。比如独特的“批判会”制度。一个比较大的投资计划,企业最高领导会非正式地召集一些人来讨论,鼓励和奖励将这个项目批倒的人,为的就是充分分析各个方面的风险。新希望现在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了,开始重视建立职业的和专业的董事会,把握科学的机制,与时俱进,同步调整。

第三个方面是要注意保持平衡,尤其是对于适度多元化的企业。多元化企业经营专业化并不困难,请专业人士来做就可以了;但要保持不同事业部门之间的平衡感,是很不容易,但这又是最重要的。

第四个方面,要建立共同的语言体系。在一个企业组织生态里面,要维系一个共同的语言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而最好、最便利的途径就是进行集团的培训,找专家,找真正聪明的人、厉害的人和懂企业的人来做培训。我们最近和清华大学一起搞MBA班,把干部抽调参与MBA学习,我们搞新希望商学院等,目的就是共同组织一个语言体系,带来内部生态的稳定和企业效率的提升。

第五个方面,在组织生态方面一定要有鲮鱼存在。池塘里面有一种鱼,叫鲮鱼,它一会儿刺刺这条鱼,一会儿刺刺那条鱼,把所有鱼的激情激发起来。在职业经理人的组织体系里也要安排“鲮鱼”,把这个组织体系刺激起来,不要让组织生态趋于保守、沉闷和封闭。企业里面永远有矛盾,我们要把握的是根本的矛盾。“鲮鱼”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矛盾,但带来的矛盾多数是次要矛盾,有助于解决主要矛盾。

营造社会生态最根本是要把企业做好

第三个生态系统的把握就是对社会生态的把握。很多民营企业“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定程度说明社会生态的重要性。

怎么来看社会生态?第一,围绕什么建设品牌?是围绕一个财富故事,还是围绕别的什么?大家看刘永好先生非常谦虚简朴,每天花不了100块钱,他自己在生活方面没什么要求,每天都想着企业怎么做,这是符合中国人向上向善的文化思想的。我们围绕向上向善建设我们这个品牌,因为我们本身也是在提供向上向善的东西。

第二,把握好社会进步的脉搏和动态,跟随社会的进步提出自己的一些理念,推动自己的一些实践。比如刘永好先生等人倡导推动的“光彩事业”,不是简单的对社会捐款,而是把“输血功能”变成“造血功能”。11年时间,“光彩事业”已经积聚了四五百亿元的投资,这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社会意义非常大,我们内心也很踏实。

去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到中国来找一些企业,倡导参与“全球契约(Global ClmPact)”,这个契约要求提供环保的标准,提供劳工的保障等。我们是最早参与其中的中国民营企业。我们要把握的是真正的社会进步在哪里。

第三,要安全第一。有极少数企业发展是有一些特殊的办法,也许增长很快,能把钱赚走,但我们不嫉妒。我们追求一个好的社会生态,政府部门也好,政府圈的朋友也好,传媒也好,传媒圈的朋友也好,对你有基本的信任和赞同。这种对安全的把握不仅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也能给所有的合作伙伴,给社会方方面面带来安全感。

第四,要营造社会生态最根本的事情还是要把企业做好,企业做不好,别的都不行。企业要做好,就要归到对3个生态系统统一的把握和培育,要有统一的营造意识。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篇4

关键词:系统方法,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演变,比较

1创新系统研究的演变

1.1从线性创新到企业创新系统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Schum- peter)在其著作 《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 “创新”的概念,并把它引入经济学,由此创立了创新理论。之后,有大量学者投入到创新研究领域中,在他们的努力下,不同的创新理论相继产生。当初,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是一个线性过程,即是一个从基础科学开始,经过应用科学、设计试制、制造和销售等环节而形成的单向式、逐次渐进的过程。根据他们所构造的线性创新模型,科学被看作是创新的起因和来源, 在创新过程中,从上游这端增加对科学的投入,就能直接增加下游端创新的产出。在过去很长时期里,这种简单的线性模式在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占据了主导地位[1]。但后来人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新的线性模式与实际创新过程不相符合,其原因在于线性创新模型忽视了创新过程的开放性、创新各阶段之间的复杂联系及反馈等因素。从此,创新理论家把创新视为多元活动系列的复杂过程[2]。

1952年,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发表了 “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思想。随着一般系统论的逐渐形成,系统思想逐渐被引入到创新领域中,这为后来创新系统理论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创新系统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被正式提出,但有学者认为,从创新“系统范式”的历史发展观看,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日起,到创新系统概念被正式提出这一段时期,称为企业创新系统阶段[3]。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合适的,因为创新系统理念和方法已在当时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点可从高汀(Godin)的研究结论得到证明。根据高汀的研究结论,经合组织(OECD)从20世纪60年代已开始使用了系统方法, 而且一直在使用这种方法,后来提及到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其理念就是来自当时的经合组织[4]。

1.2从国家创新系统到产业创新系统

1.2.1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伦德威尔(Lundwall)在研究开发系统和生产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提出了“创新系统”(innovation system)的概念[5]。“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对创新系统范式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后不久,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先后产生。但何谓“创新系统”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而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创新系统的概念可以根据不同的层次,以及为了不同的分析目的而进行定义[6]。比如,有人从创新模型构建角度进行定义,把创新系统定义为对那些根据常规技术制度、市场或场前交易选择机制而从事新技术生产和利用的企业、相关机构和组织进行的连贯性配置(coherent configuration)[7];也有人从创新过程角度进行定义,创新系统是一个由开发、扩散和使用创新的参与者和机构组成的网络[8];还有人从创新主体功能角度进行定义,认为创新系统由创新主体或参与者、创新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系统,系统内的创新主体或参与者共同决定系统的创新绩效[9]。我们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定义,创新系统的本质涵义就是创新的系统观,这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1.2.2国家创新系统研究

1987年,英国学者克里斯 · 弗里曼(C.Free- man)在他的著作《技术政策与经济业绩:来自日本的经验》中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 tion System)的概念。其后,伦德威尔(Lundvall)、纳尔逊(Nelson)、佩特尔和帕维特(Patel & Pavitt)、梅特卡夫(Metcalfe)和爱德奎斯(Edquist)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个概念。

在他们的研究中,弗里曼把国家创新系统看作是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运行和互动决定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认为创新不是孤立的,不是企业家的功劳,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此外,他还认为,国家要实现经济跨越,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必须在国家的干预下加强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10];伦德威尔着重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从微观视域分析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强调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相互作用以及“学习”对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就是学习活动[11];纳尔逊偏重于历史和案例研究,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各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创新模式[12]。

佩特尔和帕维特认为,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一国针对国内所需求的技术来进行投资。此外,还认为国家制度的激励结构(incen- tive structures)和能力(competencies)决定着技术学习的效率和方向,或者说制度要素决定着生产活动的变迁[13];爱德奎斯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讨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系统转化等方面问题,把创新活动的系统描述为“要素间相互制约的复杂行为从而构筑整个系统的复杂性”[14];梅特卡夫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实质是以劳动分工和特定信息为基础的制度, 该制度将各私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其它相关组织机构联结在一起,使其产生互动关系[15]。

1.2.3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随着系统范式的拓展,以及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聚集和本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边界逐渐消失,财富的竞争,已从国家层面转向区域层面。 奥马(Ohmae)认为,从经济意义上,“国家状态”日益让位于“区域状态”,区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16]。同时,有学者发现,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无法对区域层面的创新活动给予较好的解释。在此背景下,库克(Cooke)提出了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概念[17]。从此,人们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逐渐兴起。

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包括库克、阿希姆和艾萨克森(B.Asheim & A.Isaksen)、奥泰奥(E.Autio)、考夫曼和托特林(A.Kaufmann & F.T?dtling)等人。其中,库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不仅强调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地理性和网络性,还强调了区域创新系统的交互性,认为区域内创新相关部门的频繁互助是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充要条件,指出“根植性”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特征。此外,还从系统演化、区域创新机构和组织等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以及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两部分组成[18-19]; 阿希姆和艾萨克森强调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作用,将系统内的主体要素进行了归类[20-21];奥泰奥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有两个子系统构成,即“知识应用和利用子系统”和“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22];考夫曼和托特林从制度学和演化论的视角出发,将区域创新系统划分为区域政治系统、区域教育和研究系统、区域产业系统以及区域创新环境等四个组成部分[23];此外,还有其他学者从系统运行的机制与模式、系统创新能力、系统效率、创新环境、创新成熟度、 系统建设的政策含义等多个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研究。

1.2.4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入发展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和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是以地理边界为前提的,而不考虑到产业之间的区别,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其实,在1984年,帕维特(Pavitt)的研究已发现,在不同的产业技术模式下,产业之间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导致各个产业创新成功的因素也存在很大的差异[24]。为此,梅特卡夫(Metcalfe)指出,许多创新系统方法对所有技术或产业不加区分、 视为一致的论点是非常不妥的,认为创新系统的边界不会受到固定地理边界的制约,并因此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sectoral innovations system)的概念[25]。

一般认为,马勒尔巴(Malerba)和布雷斯齐(Bre- schi)是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和重要贡献者。 他们不仅界定了产业创新系统,而且还对产业创新系统的分类和模型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定义上,认为产业创新系统可被定义为开发、制造产业产品和产生、利用产业技术的公司活动的系统(集合)[26]。在分类上,把产业创新系统分为五类:传统部门、机械行业、汽车行业、计算机主机行业和软件行业。在模型构建上,马勒尔巴认为产业创新系统由知识与技术(knowledge and technology)、行为者与网络(actors and networks)以及制度(institutions)三个模块组成[27]。除外,伯尔格(Bergeki)等人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该框架是作为一个手册或者指南提出来的,内容比较具体,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分析工具[28]。

1.3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产生

2004年12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 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实现繁荣》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的概念。报告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创新主体、创新模式以及创新环境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国家之间和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出现了新的竞合态势, 因此,“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29]。

自从创新生态系统概念被提出后,创新生态系统理念迅速在全球得到普及和应用,由此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功能与特征和模型构建等几方面。其中,在概念的界定上, Adner认为,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协同整合机制, 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 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30];Luoma-aho等人把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一个在生态环境中起互动和交流作用的长久性或临时性系统,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创新主体,它们能在这个环境中相互传授思想,推动创新发展[31];而罗素(Russel)等人则认为,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跨组织、政治、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通过各子系统的互动,形成一个有利的创新氛围,以催化和促进业务持续增长。 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由各种关系联结而成的网络,经过信息和人才等要素在网络系统中的流动, 以实现持续性的共创价值[32];此外,Shaker A.Zahra和Satish Nambisan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松散互联的公司网络,每家公司围绕着创新或创新平台而协同发展,并为了整体效益和生存而相互依赖[33]。基于创新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我们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创新个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动态性开放系统。在系统中,各要素为了创新的总体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交流,协同演化和互动适应。

2创新系统研究的比较

2.1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创新系统的比较

爱德奎斯认为,国家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这三个概念是相互补充的,可视为一般创新系统方法的不同变种[34]。因此,它们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我们可以从特性、边界、研究范畴、战略重点、动力源、产业结构完整性、关键知识连接机制、知识转移促进因素、创新要素、创新资源流动性、创新活动定位、创新体系完整性、创新网络完善性和创新体系绩效等多维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

这里,着重从特性、边界和战略重点等三方面进行比较。从特性上看,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特别关注创新的空间组织形态和内涵,而产业创新系统特别关注创新的技术特性;从边界上看,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强调的是一国内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创新系统,而产业创新系统是超越区域边界,乃至超越国家边界的创新系统(见图1);从战略重点上看,国家创新系统反映国家战略的目标和意志,区域创新系统体现区域发

展战略目标,增强地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而产业创新系统强调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增进产业经济发展。

其它维度比较的具体情况可参见表1。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而成。

2.2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系统的比较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与创新系统研究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主要从系统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系统特征两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从系统研究的理论来源上看,演化理论和交互性学习理论均成为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与创新系统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根据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and Winter)的演化理论观,技术变迁是一个进化过程,它没有终点[37]。另外,伦德威尔认为,任何创新过程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强调创新中的学习过程和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互动关系[11]。显然,这些论点对任一创新系统都适合。但除此之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来源还包括生态系统理论。如适应性区域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协同进化论和生态系统自调节机制理论等。

其次,从系统特征上看。相同点表现为两者都具有系统的一般特性。包括多样性、复杂性、开放性、整体性、自组织性和层次性等。但除此之外,创新生态系统还具有生态系统的一些特性。比如,动态性和平稳性。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体现在: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各要素共生共荣,协同演化和互相适应,同时能够与不断变化的新环境相协调。但对创新系统来说, 其研究更多关注于创新主体本身,而将外部环境看作简单的、稳定的和静态的,但现实上的外部环境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的,因此,创新系统不易及时地对新环境作出迅速的反应[38]。此外,创新生态系统还具有稳定性特征。其稳定性的原因在于三个因素的作用: 抵抗力(resistance)、恢复力(resilience)和功能冗余(functional redundancy)。这些因素可使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从而使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正是由于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和稳定性,系统在创新过程中不会受到相机选择政策(discretion- ary policies)的影响,相反,创新系统在创新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公共政策的影响。

3简评与展望

“系统范式”为我们研究创新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思路和理想的分析框架,成为当今创新理论研究的热点课题。人们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企业创新系统理论到新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理论的每一发展阶段,他们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修正改进,寻求突破,并形成了创新系统理论的基本内核。尤其是,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发展是创新系统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对促动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加速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鉴于创新系统的复杂性,人们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了解并掌握它实属不易, 所以,在对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难免的,比如,一些基本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还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创新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相当缺乏。特别是,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探讨和解决。

土鸡低成本生态养殖系统技术培训 篇5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86435 更新时间:2008-1-27

采用空地放养方式生产的优质生态土鸡不仅市场售价比普通肉鸡的一倍,而且利用我公司的生态养殖技术进行养殖,饲料成本比一般的农家养鸡降低约40%,养殖效益非常可观。

接合低成本培育生产无菌蝇蛆技术,采用传统散养方式,通过使用生物发酵饲料饲喂土鸡,加上科学的限饲技术,利用廉价的青草、糟渣、发酵处理的菜籽饼、红苕等廉价原料配合一定的杂粮饲喂土鸡,不仅鸡场没有臭味,鸡群极少发病,养殖的土鸡鸡味纯正,市场售价甚至远高于传统土鸡,且其饲料成本比传统养殖降低约40%以上,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经养殖实践,运用本技术养殖土鸡,一般每只鸡可以比传统养殖多获利5-15元。

本培训不仅将所有低成本养殖模式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你,使养鸡者运用本技术获得更好的养殖效益,还将为你传授节能省力的小鸡高效育雏技术,使你无论是采用立体高密度养育小鸡还是用发酵床养育小鸡,都能轻松获得超高成活率,让养鸡老手也刮目相看。公司同时把专育小鸡供应各地散养户(农户)的高效益经营秘法传授给大家,使你运用公司的新技术养育小鸡(四川称“育条鸡”,各地称呼不同)快速占领当地市场,收获超乎寻常的高效益。

本培训还将教您确定疫苗注射程序和正确的注射方法,以及鸡的解剖判定鸡病等众多专业技术,让您从门外汉直接跨入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行列,为养殖事业的开展奠定好良好的技术基础。

本技术与蝇蛆、蚯蚓养殖技术及微生物的培育使用共同组成生态土鸡低成本养殖技术培训班,参加该班学习收费1800元(不分项单独培训),函授面授均可,函授款到即寄全套技术教材和光盘,面授随到随学,学习时间5天(具体时间不限,直到学会为止),长期负责解答学员疑难问题,并在三年内免费提供技术升级服务。参加本班学习同时免费传授牧草的高效益种植及利用技术。

土鸡低成本生态养殖系统技术培训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6435

更新时间:2008-1-27

采用空地放养方式生产的优质生态土鸡不仅市场售价比普通肉鸡的一倍,而且利用我公司的生态养殖技术进行养殖,饲料成本比一般的农家养鸡降低约40%,养殖效益非常可观。

接合低成本培育生产无菌蝇蛆技术,采用传统散养方式,通过使用生物发酵饲料饲喂土鸡,加上科学的限饲技术,利用廉价的青草、糟渣、发酵处理的菜籽饼、红苕等廉价原料配合一定的杂粮饲喂土鸡,不仅鸡场没有臭味,鸡群极少发病,养殖的土鸡鸡味纯正,市场售价甚至远高于传统土鸡,且其饲料成本比传统养殖降低约40%以上,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经养殖实践,运用本技术养殖土鸡,一般每只鸡可以比传统养殖多获利5-15元。

本培训不仅将所有低成本养殖模式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你,使养鸡者运用本技术获得更好的养殖效益,还将为你传授节能省力的小鸡高效育雏技术,使你无论是采用立体高密度养育

小鸡还是用发酵床养育小鸡,都能轻松获得超高成活率,让养鸡老手也刮目相看。公司同时把专育小鸡供应各地散养户(农户)的高效益经营秘法传授给大家,使你运用公司的新技术养育小鸡(四川称“育条鸡”,各地称呼不同)快速占领当地市场,收获超乎寻常的高效益。

本培训还将教您确定疫苗注射程序和正确的注射方法,以及鸡的解剖判定鸡病等众多专业技术,让您从门外汉直接跨入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行列,为养殖事业的开展奠定好良好的技术基础。

本技术与蝇蛆、蚯蚓养殖技术及微生物的培育使用共同组成生态土鸡低成本养殖技术培训班,参加该班学习收费1800元(不分项单独培训),函授面授均可,函授款到即寄全套技术教材和光盘,面授随到随学,学习时间5天(具体时间不限,直到学会为止),长期负责解答学员疑难问题,并在三年内免费提供技术升级服务。参加本班学习同时免费传授牧草的高效益种植及利用技术。

泥鳅养殖和高效繁育系统技术培训

作者:dz666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69590 更新时间:2008-1-26

近年来,泥鳅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人工养殖泥鳅的超高效益已经引起广大养殖者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高价的刺激下,各地农户过度捕捞野生泥鳅导致自然水域的出产量急剧下降。由于泥鳅的味道鲜美且具有较好的保健价值,国内外市场需求数量巨大,适时开展泥鳅的人工养殖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了给广大的养殖爱好者提供切实可行的高密度、高效益养殖泥鳅技术,大众养殖公司特将各地普遍采用的高效养殖泥鳅模式及配套的操作技术方法对外进行传授,包括池塘围网新技术,该技术经江苏2000多养殖户1万6千亩养殖面积验证,一般1亩池塘投放泥鳅小苗0.5-1吨,经几个月的催肥养殖,可出产商品泥鳅2吨左右,加上季节差价的影响,养殖效益非常可观。

购买野生泥鳅苗用于养殖,由于野生泥鳅苗的规格偏大,苗种投入费用较高(一般1亩面积即花费1-2万元的苗种费用),长途运输和层层转手对鳅苗的损伤非常严重,投放入池后成活率非常低(绝大多数的实际成活率不足50%),有的甚至导致全军覆没。由此导致泥鳅养殖的风险增大,养殖成本高昂,市场稍加波动就会出现亏本。

由于真正掌握泥鳅繁殖特别是泥鳅苗高效培育技术的单位很少,导致市场上卖泥鳅苗的大多以野生苗冒充人工苗出售。个别掌握培育技术的单位也是对培育方法秘而不宣或许以数万元的技术转让费。为了帮助养殖者真正掌握泥鳅苗的繁育技术,实现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益的自繁自养,大众养殖公司特长期对外传授泥鳅的养殖和繁育技术,学习内容包括泥鳅的高效益养殖、泥鳅苗种的自行繁殖和鳅苗的高效培育技术(全国独家传授)。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参加面授或函授均可。

面授采用教材、录像、现场相接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确保清楚直观。

参加该班学习目前仅收费2380元,函授面授收费相同,该班常年举办,学习时间一般为7天(具体时间不限,直到学会为止)。函授款到即特快邮寄全套函授教材和光盘,长期负责解答学员在学习和养殖中的疑难问题,并可凭学员证在三年内随时到公司基地免费参加技术实习和学习更新的养殖技术,直到学员成功养殖为止。

泥鳅养殖和高效繁育系统技术培训

作者:dz666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9590

更新时间:2008-1-26

近年来,泥鳅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人工养殖泥鳅的超高效益已经引起广大养殖者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高价的刺激下,各地农户过度捕捞野生泥鳅导致自然水域的出产量急剧下降。由于泥鳅的味道鲜美且具有较好的保健价值,国内外市场需求数量巨大,适时开展泥鳅的人工养殖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了给广大的养殖爱好者提供切实可行的高密度、高效益养殖泥鳅技术,大众养殖公司特将各地普遍采用的高效养殖泥鳅模式及配套的操作技术方法对外进行传授,包括池塘围网新技术,该技术经江苏2000多养殖户1万6千亩养殖面积验证,一般1亩池塘投放泥鳅小苗0.5-1吨,经几个月的催肥养殖,可出产商品泥鳅2吨左右,加上季节差价的影响,养殖效益非常可观。

购买野生泥鳅苗用于养殖,由于野生泥鳅苗的规格偏大,苗种投入费用较高(一般1亩面积即花费1-2万元的苗种费用),长途运输和层层转手对鳅苗的损伤非常严重,投放入池后成活率非常低(绝大多数的实际成活率不足50%),有的甚至导致全军覆没。由此导致泥鳅养殖的风险增大,养殖成本高昂,市场稍加波动就会出现亏本。

由于真正掌握泥鳅繁殖特别是泥鳅苗高效培育技术的单位很少,导致市场上卖泥鳅苗的大多以野生苗冒充人工苗出售。个别掌握培育技术的单位也是对培育方法秘而不宣或许以数万元的技术转让费。为了帮助养殖者真正掌握泥鳅苗的繁育技术,实现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益的自繁自养,大众养殖公司特长期对外传授泥鳅的养殖和繁育技术,学习内容包括泥鳅的高效益养殖、泥鳅苗种的自行繁殖和鳅苗的高效培育技术(全国独家传授)。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参加面授或函授均可。面授采用教材、录像、现场相接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确保清楚直观。

参加该班学习目前仅收费2380元,函授面授收费相同,该班常年举办,学习时间一般为7天(具体时间不限,直到学会为止)。函授款到即特快邮寄全套函授教材和光盘,长期

负责解答学员在学习和养殖中的疑难问题,并可凭学员证在三年内随时到公司基地免费参加技术实习和学习更新的养殖技术,直到学员成功养殖为止。

苍蝇蝇蛆大笼房养和蚯蚓高密度养殖系列技术培训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45224 更新时间:2005-11-3

发展高效益的养殖项目,通常需要大量的活动饵料。比如养黄鳝、蛙、蝎子等等,而且,在甲鱼、江团、猪、鸡、鸭、大口鲶、螃蟹、虾等饲料中加入部分动物鲜活饵料,不仅可以刺激食欲促进生长,而且可以明显改善产品的品质。如果你附近有大型的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充分利用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来进行规模化养殖蝇蛆和蚯蚓,供应养殖其它经济动物所需,你不但可以明显提高养殖效果,还可以显著降低养殖成本。如果自身拥有大型的畜禽养殖场,可以通过发展蝇蛆和蚯蚓养殖变废为宝并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由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师王太新发明的生态种养系列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号:02113830.3,名称:一种生态种养农副产品的方法),将让您采用人工养殖大量的蝇蛆、蚯蚓来代替昂贵的商品饲料成为现实。此项技术不但能显著降低您的养殖成本、提高经济动物的抗病能力,且生产出来的动物产品都是绿色无公害安全食品。

1、蝇蛆低成本大笼房养新技术:

采用我们最新开发的大笼房养新技术,仅一间面积为30平方米的蝇蛆养殖房每天产新鲜蝇蛆在30公斤以上,相当于花180元购买的动物蛋白饲料的价值。采用的原材料为鸡、猪的动物粪便及农作物秸秆,每天100公斤新鲜动物粪便可生产出蝇蛆在10—30公斤(根据粪便的质量等而定),每生产1公斤新鲜蝇蛆的成本仅0.5元左右。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每天有几十到几百公斤廉价的高蛋白蝇蛆来饲喂你的经济动物,能长得不快、成本不降低吗?广大读者请注意,蝇蛆的利用我们只提倡作为动物蛋白饲料来利用,众多实践证明,蝇蛆养殖在生态农业中有着极大的开发前景。我公司公开对外传授的大笼房养高产新技术,运用了“开心农场”有效微生物,产量是传统养殖的4倍,且不用人工,蛆粪自然分离得干干净净,同时传授能将苍蝇产卵量提高4—6倍的高产秘法。新改进的养殖方法克服了普通房养苍蝇容易逃跑、生产环境恶劣的缺点,在干净卫生的条件下,低成本实现超高产量,生产出真正的“无菌”蝇蛆产品。小规模投产一星期后,日产几十至几百公斤蝇蛆(配赠技术操作VCD)。

2、蚯蚓养殖和利用新技术:

蚯蚓是世界上最好的动物蛋白,利用蚯蚓饲喂经济动物具有生长快、肉质好、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但传统的养殖方法由于不会对蚯蚓进行提纯复壮,蚯蚓在养殖过程中不断退化,使养殖蚯蚓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对你传授的是一种高密度蚯蚓精养技术,能使蚯蚓的繁殖速度、产量比传统养殖养殖方法提高三倍以上。特别是能完全把大小蚯蚓分开养殖,独特的饲料配制使你把蚯蚓养在室外也不逃走。不仅教会你蚯蚓高产养殖技术,还教你怎么对蚯蚓进行提纯复壮,防止蚯蚓品种退化的专有技术。每生产1公斤鲜蚯蚓的成本约1元钱左右。并传授在蚯蚓饲料中添加自行配制的促食营养剂,使蚯蚓繁殖更快、产量更高(配赠技术操作VCD)。3.微生物的培育和使用技术:

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神奇功能,您的养殖场使用后,首先您的养殖场臭味大幅度减少或消失,饲料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家禽产蛋量增加,动物的抗病力增强、繁殖率提高,且生产出的动物产品为无污染安全食品。在水产上使用微生物,可以有效的净化水质,预防发生肠炎等疾病。微生物菌剂在我国已生产推广应用多年,但因售价太高(每公斤水剂高达20多元),老百姓使用不起。其实,自行培育l公斤微生物保健液的成本仅几角钱,一样具有非常神奇的使用效果。微生物菌群有许多让您想象不到的新奇功能,教材中教您把微生物运用在种养、生活等各方面(配赠技术培育操作VCD)。

苍蝇蝇蛆大笼房养和蚯蚓高密度养殖系列技术培训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5224

更新时间:2005-11-3

发展高效益的养殖项目,通常需要大量的活动饵料。比如养黄鳝、蛙、蝎子等等,而且,在甲鱼、江团、猪、鸡、鸭、大口鲶、螃蟹、虾等饲料中加入部分动物鲜活饵料,不仅可以刺激食欲促进生长,而且可以明显改善产品的品质。如果你附近有大型的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充分利用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来进行规模化养殖蝇蛆和蚯蚓,供应养殖其它经济动物所需,你不但可以明显提高养殖效果,还可以显著降低养殖成本。如果自身拥有大型的畜禽养殖场,可以通过发展蝇蛆和蚯蚓养殖变废为宝并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由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师王太新发明的生态种养系列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号:02113830.3,名称:一种生态种养农副产品的方法),将让您采用人工养殖大量的蝇蛆、蚯蚓来代替昂贵的商品饲料成为现实。此项技术不但能显著降低您的养殖成本、提高经济动物的抗病能力,且生产出来的动物产品都是绿色无公害安全食品。

1、蝇蛆低成本大笼房养新技术:

采用我们最新开发的大笼房养新技术,仅一间面积为30平方米的蝇蛆养殖房每天产新鲜蝇蛆在30公斤以上,相当于花180元购买的动物蛋白饲料的价值。采用的原材料为鸡、猪的动物粪便及农作物秸秆,每天100公斤新鲜动物粪便可生产出蝇蛆在10—30公斤(根据粪便的质量等而定),每生产1公斤新鲜蝇蛆的成本仅0.5元左右。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每天有几十到几百公斤廉价的高蛋白蝇蛆来饲喂你的经济动物,能长得不快、成本不降低吗?广大读者请注意,蝇蛆的利用我们只提倡作为动物蛋白饲料来利用,众多实践证明,蝇蛆养殖在生态农业中有着极大的开发前景。我公司公开对外传授的大笼房养高产新技术,运用了“开心农场”有效微生物,产量是传统养殖的4倍,且不用人工,蛆粪自然分离得干干净净,同时传授能将苍蝇产卵量提高4—6倍的高产秘法。新改进的养殖方法克服了普通房养苍蝇容易逃跑、生产环境恶劣的缺点,在干净卫生的条件下,低成本实现超高产量,生产出真正的“无菌”蝇蛆产品。小规模投产一星期后,日产几十至几百公斤蝇蛆(配赠技术操作VCD)。

2、蚯蚓养殖和利用新技术:

蚯蚓是世界上最好的动物蛋白,利用蚯蚓饲喂经济动物具有生长快、肉质好、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但传统的养殖方法由于不会对蚯蚓进行提纯复壮,蚯蚓在养殖过程中不断退化,使养殖蚯蚓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对你传授的是一种高密度蚯蚓精养技术,能使蚯蚓的繁殖速度、产量比传统养殖养殖方法提高三倍以上。特别是能完全把大小蚯蚓分开养殖,独特的饲料配制使你把蚯蚓养在室外也不逃走。不仅教会你蚯蚓高产养殖技术,还教你怎么对蚯蚓进行提纯复壮,防止蚯蚓品种退化的专有技术。每生产1公斤鲜蚯蚓的成本约1元钱左右。并传授在蚯蚓饲料中添加自行配制的促食营养剂,使蚯蚓繁殖更快、产量更高(配赠技术操作VCD)。

3.微生物的培育和使用技术:

清华控股 创新产业生态系统 篇6

背靠清华大学的科研和人才资源、以及20余年对创业服务体系的探索,清华控股旗下公司清控科创作为中关村大街的运营者再合适不过。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更是忙碌于创业创新的各条战线上,与第三方机构成立创业服务平台,为青年创业者培训搭建课程体系,组建一支支新的创业投资基金……

而在搭建创业孵化平台之外,清华控股在自己优势领域的布局更是大动作不断:先是旗下紫光集团收购展讯和锐迪科,随后马不停蹄牵手英特尔,近期清华控股又在环保领域落下重要一子,将桑德环境(000826.SZ)招至麾下。

紫光、同方、启迪、诚志,这些清华系企业依托清华大学的顶尖科研实力,早已成为高校企业发展最成功的范例典型。而今,清华控股集团则依托这些旗下品牌企业,着手嫁接资本和创业创新资源,布局更大的“生态系统”。

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徐井宏认为清华产业独特的“生态系统”,正是他对清华控股战略转型的核心环节,也是集团实现再次跨越的重要基础。

联想的投资控股架构,复兴的国际化,小米、腾讯的互联网生态架构,GE的产融结合,都被视为清华控股的学习对象。而从索尼、柯达、诺基亚的落寞中,徐井宏深刻认识到打造自己独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永动式”不断进化,集团内部各个群组板块实现有机协同。一方面依托国家重大成果转化进行内部产业培育,一方面在创新引领行业开展外部并购,以“孵化+投资+运营”创新型企业的模式,最终实现自我繁衍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徐井宏对清华控股的战略设计和布局方式。

截至2014年,清华控股总资产规模已跃升至1425亿,营收达到605亿。但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清华控股将进入加速布局期,一旦徐井宏口中的“生态系统”构筑完成,那才是清华控股真正施展拳脚的时候。

孵化运营千亿平台

“现在我们自己才是个千亿级公司,未来3-5年内,旗下这几个领域一定都会成为千亿级公司,当前的发展势头和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徐井宏说。

承接清华大学丰富的应用学科,清华控股当前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综合性科技实业孵化器、科技产业集群、创新服务集群、科技金融集群、创意产业集群、在线教育六个群组。

“每一个公司都将是平台型公司”,按照这样的逻辑,清华控股旗下各重大投资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态系统。集团层面作为战略制定者和格局引导者,主导旗下公司完善战略布局。

集成电路领域,清华控股旗下紫光集团先后斥资17.8亿美元、9亿美元收购了通信芯片设计领域全球第三和第四名的展讯通信和锐迪科,紫光集团凭借收购成为了内地芯片设计行业的绝对龙头。

收购后,紫光制定了“1+3”战略。即1个核心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3个相关产业平台——IC产业园、培训学院以及IC投资基金。自此,紫光集团形成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产业布局。2014年9月,英特尔向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投资90亿元,并获得 20%的股权;而牵手英特尔,令紫光集团在芯片领域形成合纵连横之势。

2015年2月,紫光斩获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国家开发银行300亿元投资承诺,粮草充足、弹药殷实,徐井宏希望利用“3+1”的模式,使紫光成为中国集成电路,尤其是智能通讯芯片方面真正的引领者。

“要成为中国最大、世界前列的通信芯片集团,需要发挥大学的技术资源优势,在几年内快速整合提升,再去和全球最好的(高通当前占据着70%的市场份额)竞争。”徐井宏说道。

在环境领域,清华控股也开始“亮肌肉”。今年4月,在集团支持下,以启迪科技服务集团为主的四家公司作为战略投资人,斥资70亿元受让桑德环境(000826.SZ)29.8%的股份,成为桑德环境第一大股东,成为中国环境市场最大的一桩交易案。

“我希望把桑德环境从原来的项目型公司,转成一个平台型公司。真正在环保的全链条上,通过清华的技术介入,产业基础的进入,在环保领域搭建出一个大的平台。平台型公司可以嫁接其他资源,当然在新能源,我们在光能、核能各个领域,都已经储备了大量的技术,我们在适当的时机会推出。”

“既要看到产业变革趋势,又要量力而行。”目前,清华控股基本形成了集成电路、环保、新能源、生命健康、创新服务和科技金融生态互动的产业格局。

2013年底,清华控股将目光投向了在线教育领域。慕华教育宣布成立,作为集团在线教育的资源平台,“学堂在线”当前注册人数达到了170万人,并以每天近万人的速度在快速递增着,估值超过15亿。在线教育也已经成为集团一大战略布局。

“三链融合”

技术孱弱普遍被认为是钳制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对清华控股来说,这却成为其拉开与行业竞争者的优势。

以技术为基础,搭台建班,率先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生态圈,而且这条护城河的广度深度也在不断拓展。眼下,清华控股的产业布局看似庞杂,但徐井宏的思路是让每个群组都能有机地相互促进。

“每一个群组是独立的,但各个群组之间是有关联的。创新服务体系会为产业体系带来新的动力,产业体系会推动园区更好发展,技术产业会为文化产业带进新技术的变革。尽管每个群组有他的特点,但是各个群组之间,会形成一个相生相息的关系,这就是清华产业的生态系统。”

而这一生态圈并非封闭的内部循环,每一个接口都乐意与外部产生互动合作。徐井宏称之为“竞合发展”,互联网打破了原本的竞争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垄断已经不复存在。互联网时代,世界更加透明开放,今天任何一个公司一产生就是全球性的,合作共赢成为主题。

nlc202309041354

“我们现在在做大量的连接,任何一个领域都希望和该领域的各类企业合作。”紫光与英特尔的强强联手就是题中之义。

“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企业,英特尔现在的营收大概是我们的10倍左右。在智能芯片领域,他的技术绝对一流,但是在商业模式上,已经远远落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PC时代的霸主英特尔受到高通、联发科等企业的强势挑战,在中国市场寻求合作不失为一种共赢的选择。这一合作极大推进了清华控股的国际化,同时也是对集团生态系统构建的完善。

徐井宏认为,正是这套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保证了清华控股的可持续发展,“集团总资产三年间从580亿提升至1425亿,销售额第一次突破了600(605)亿元。”

搭建三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这是清华控股战略发展中尤为核心的一条。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完善资本链,围绕资本链助力创新链。

在清华控股的集团层面,金控平台已现雏形。清控资产管理集团(简称清控金融)目前已经初步完成建立全线基金业务,囊括了母基金(FOF),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证券基金等;金融牌照基本完善,涵盖了保险、证券、信托、银行、金融租赁、集团财务公司等。

集团旗下拥有紫荆资本、金信资本、华控汇金、三联创投、诺德基金、中融人寿、国金证券和重庆国信,资产管理规模逾200亿元人民币,其母基金紫荆资本已投资超过50只基金。

当前,清华控股财务公司已经筹备完成,将于近日上线运行。“财务公司的成立属于集团内部资本的优化整合,有利于各部门资本效益的提升”。在徐井宏看来,金融布局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实现协同效应,“实业为本,金融为用,产融结合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路径,金融是为了产业服务。”

创新创业快半步

持续升温的创业浪潮让处于暴风眼的“中关村”门庭若市,由清控科创管理运营的中关村创业大街积聚了3W咖啡、Binggo咖啡、36氪、亚杰商会、联想之星等创业服务机构,联接着上万支创业团队、数百家风险投资机构和遍布全球的创业服务组织。

而创建于20年前的清华科技园,也已成为孵化摇篮。资料显示,目前坐落于清华大学主门外的清华科技园入驻企业超过400家,年研发投入超过5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大学科技园。同时,20年来,由启迪控股、清控科创、紫光集团等运营的科技园和孵化器已遍布全国数十个城市,累计孵化创业企业超过2000家,成功孵化培育上市企业数十家。

“战略上倾力前瞻,战术上量力而行,战斗中全力以赴。远看三步,深想一步,快行半步。我们做创新创业,和别人的差异是什么?就是比别人快了半步。当别人知道了我今天的东西,我又走了半步,永远在所处的领域比别人快。”诚然,20年前就开始搭台、铺路、架桥,搭建创新与创业的舞台,又有清华大学作为科研后盾,清华控股自然有这样的底气。

创新创业面临极大的失败风险,而在一个项目前期,清华控股的生态系统就能提供多方位的支持,技术保障,资本融合,人才服务。这套完整的生态体系吸引了众多创业粉丝涌入。

在创新方面,为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清华大学成立了技术转移研究院、清华控股成立华控技术转移公司,设立荷塘成果转化基金,并借此为产业内生增长提供动力。

在产业孵化方面,清华控股开始瞄向全球布局。目前,清华控股及旗下企业已经在美国硅谷投资创建了两个中美跨境孵化基地(TnnoSpring和TIPark),并与俄罗斯、西班牙、韩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开展相关合作。

为了推动青年学生创业,清华搭建了三个平台:x-lab,创客空间和创加。清华产业与此对应发起设立了创业DNA基金、种子基金,支持年轻的创业团队。

对于当前火热的“互联网+”热潮,徐井宏保持了一份冷静,他告诉《英才》记者:“互联网+时代为创业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创业要真正创造出价值,而不是创造出一时的轰动。这种价值要真正的持续存在,真正被用户长久支持。”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篇7

随着高科技产品技术复杂性提高、技术创新模块化与科技交叉融合性不断增强,高科技企业之间已由单纯的竞争关系演变为竞合关系。企业技术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其他企业,纷纷构建或融入其所在行业的创新生态系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标准为纽带,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创新体系。众多研究表明,凭借聚集效应优势,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可以分享技术资源,分担科研成本,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推进技术标准形成,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因此,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在理论界与实践界得到广泛关注。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为企业合作共赢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而实践中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合作研发失败率非常高。统计发现技术联盟形式的合作研发失败率高达40%~70%[1],不适当的伙伴选择是其失败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当前对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风险控制以及组织治理等方面,而对其合作伙伴选择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将从企业微观这一视角,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构建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伙伴选择流程,为我国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产业实践提供参考。

1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成为研究热点,其伙伴选择方面的研究文献极其稀少,而与创新生态系统特征有着或多或少相似的技术标准联盟、战略联盟、研发网络和虚拟企业等技术合作组织的合作伙伴选择机制研究甚多。Geringer(1988)强调评估联盟合作伙伴应从“任务导向”与“关系导向”2个方面,提出9项伙伴选择准则,认为技术与资源的互补是联盟伙伴最主要的选择准则[2]。Lewis(1990)更关注于“关系导向”因素,强调合作双方的结合优势、兼容性、承诺[3]。英国战略管理专家David Fauckner(1997)强调合作双方的战略协同和文化融性[4]。Henderson、Clark(1990)强调技术互补性[5]。Hutt、Stafford、Walker、Reingen(2000)对Alpha Communication、Omega Financial Service之间的联盟实例展开研究,发现联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系承诺以及兼容性影响着战略联盟存续和联盟发展[6]。Tyler、Steensma(1995)从企业战略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资源理论以及风险与期权理论等研究角度出发,得出伙伴选择时影响决策者评价的因素有4大类:企业特征、合伙人特征、技术特征、关系特征[7]。国内学者黄瑞华、祁红梅、彭晓春(2004)强调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水平[8]。卢燕、汤建影、黄瑞华(2006)分析研发伙伴的技术实力、资源水平、相容性水平、知识产权情况等4个合作研发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9]。骆品亮(2005)强调双方前期合作效果[10]。林向义、张庆普、罗洪云(2008)强调双方的知识共享和学习能力[11]。阮国祥、毛荐其(2007)强调根据合作创新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合作伙伴[12]。曾德明、华金科、孙耀吾(2005)强调应关注伙伴技术标准研制与推广能力[13]。在伙伴选择方法上,学者们大多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层次分析等方法。

涉及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极其繁多,有来自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企业间更深层次方面的因素。因此,在对创新生态系统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必须坚持科学性与全面性原则。本文在前人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创新模块化、界面技术标准化、系统成员共生共存、多样化等典型特征[14],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合作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包括6个方面: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标准能力、用户规模与市场地位、技术资源互补性、合作企业间兼容性及声誉与信任等。

1.1技术研发能力

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即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运用已有技术知识、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组织资源,开发创造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产品的能力。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系统成员在技术资源高度互补配套的基础上,通过技术信息的高度共享与协同研发,共同为客户开发与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或产品。因此,对合作伙伴技术研发能力的评价非常重要。在高科技领域中,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升级换代加快、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和系统只有拥有强大技术研发能力,才能快速为用户开发出更具价值的产品,从而赢得消费者,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根据“新木桶原理”,这需要各系统成员为系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来实现系统产品的快速升级换代。随着协作研发深入和专用性资产不断投入,系统成员间依存性不断增强。系统某一成员技术研发能力若不足,将会导致该成员的产品模块无法及时升级换代,从而对系统其他成员的技术开发无法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势必影响整个系统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1.2技术标准能力

在高科技行业中,技术创新模块化趋势不断增强,分工进一步细化,技术标准在系统创新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一方面创新系统中各子模块兼容互通、共享和升级等效用的实现依赖于各企业在技术模块研发过程中遵循共同界面标准,技术标准将各企业模块化技术创新同步化,协调一致形成系统性创新[15]。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加速,市场竞争不再囿于产品和技术竞争,技术标准领先已成为崭新的竞争制高点,掌握技术标准就意味着在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甚至是控制权。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强力效应,掌握技术标准的企业和系统获取了行业中绝大部分利润,从而达到“赢家通吃”,击败竞争对手。这要求高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在塑造核心竞争力时,必须从传统视角下的生产与市场向R&D与技术标准领域转移,表现出从R&D到技术标准的全方位合作。构建和推广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已成为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主要动机。技术标准的实质是一种专利组合,其形成与完善依赖系统各成员不断为其提供和研发所需的大量必要技术专利。同时,技术标准体系处在动态变化中,原有技术标准随着市场变化、竞争对手势力增强可能不再先进或不能为系统创造更大价值,这也需要成员不断为技术标准体系提供新的技术专利,推动技术标准版本升级。技术标准建立的目的在于规范系统产品技术要求,开发新的更大的产业市场。技术标准发展与产业化是一个统一过程(孙耀吾、赵雅、曾科,2009)[16],技术标准产业化过程其实质就是技术标准推广与扩散过程。在技术标准产业化过程中,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借助各成员的力量共同推进技术标准扩散与应用到整个产业,使得技术标准由“俱乐部”性质成为行业事实标准,进而上升为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为企业和系统获取行业最大化利润奠定基础。

1.3用户规模与市场地位

用户基础规模与产品市场地位是创新生态系统合作伙伴选择又一个重要标准,合作伙伴用户基础规模和产品地位极大地影响创新系统的绩效。我们知道创新系统所有成员共同致力于为同一类用户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或产品,而单个成员企业只研制系统某一个或几个产品模块,其产品模块可提供给系统进行集成创新,也可直接销售给终端消费者。由于直接网络外部效应强力作用,创新系统中合作伙伴用户基础规模越大,其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消费价值就越大,带动产品销售量也就越大。由于强大的间接网络外部效应,合作伙伴的销售量又能够带动系统其他配套厂商产品的更多销售。同时,如果合作伙伴的产品市场地位高,那么它越容易培养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和消费习惯,将用户锁定在创新系统中,并扩大消费,从而带动整个系统的产品销售,实现系统成员利益最大化。

1.4技术资源互补性

获取和分享合作伙伴互补配套性技术资源(知识、专利)是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动机之一,是系统成员展开合作研发的前提与基础。针对技术资源互补性的评价,徐小三、赵顺龙(2010)认为技术联盟企业间合作动机源自彼此技术资源的互补性,而技术资源的互补性体现为技术资源差异性基础上的高关联性[17]。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系统成员间技术资源差异性表现为各成员拥有的核心技术资源是独特的、稀缺的、难以复制的,这些特性由技术本身属性决定,也可是法律赋予的,如技术专利。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必须通过对方授权许可或市场交易或与对方合作共享,才能获取这些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资源。而技术资源关联性是指系统各成员在技术关系上表现出高度的相互依赖性和配套性。创新生态系统中各成员根据自身拥有的独特技术资源和生态位,嵌入创新系统中扮演着各个节点,形成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链,这种各成员在技术资源上高度共享与互补配套的技术创新链类似于自然生态学的食物链,若某一节点(特别是关键性技术知识)缺失可能影响其他节点的技术研发进展。张运生(2009)指出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成员某一技术模块的研发成功与否往往是建立与之互补配套的“先行”技术基础之上,“先行”配套技术缺失或研发周期延迟,将会导致该技术模块面临较高的研发失败风险或无法实现商业应用,即创新生态系统依赖风险[18]。因此,创新生态系统在评价潜在合作者时应认真考虑其技术资源的特性,根据系统技术资源缺口选择合适的伙伴。

1.5合作企业间兼容性

企业间目标、组织文化、组织管理的兼容程度是创新系统合作伙伴选择的重要因素[3]。创新生态系统中各成员间合作目标的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是保证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前提。为了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先进的系统解决方案或产品,系统各成员基于自身擅长的产品模块展开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然后运用技术模块集成优势快速推动系统解决方案或产品创新升级,这要求各成员在目标和行动上必须保持协同一致。目标的协同一致能够有效避免系统成员在战略上的潜在冲突。由于合作利益目标协调一致,并了解彼此技术专利情况和技术发展方向,系统成员间协同研发的不确定性就降低了,各成员就乐于对自己的技术模块进行大规模投资。随着协作研发不断深入和专用性资产不断投入,系统成员的路径依赖性就不断增强,从而有效地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产生,推动合作关系不断紧密和稳定,反过来又推动协作研发的投入,使得系统协作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系统成员之间的组织文化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追求协作效应最大化,系统需要成员及时披露各自的信息,对信息进行顺畅地沟通与交流,有时某些项目还需要系统成员互派人员展开联合攻关或者技术交流。但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系统成员往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并且在各自长期的发展中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这使得系统中各成员的企业文化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加之彼此又无类似企业内部等级隶属关系即指挥服从关系,从而可能对系统成员间的信息沟通和人员交流带来巨大的阻碍,导致沟通成本增加与信息传递失真,使得协作研发无法顺利进行。尽管企业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不可避免,但为了保证成员间信息沟通和交流的顺畅无阻,系统在评价潜在合作伙伴时,应认真分析潜在合作伙伴的企业文化属性,尽量选择与系统现有成员文化兼容或相似的潜在者。

企业在展开合作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许多不确定性,如市场风险、产品质量风险、人员流失风险、财务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合作伙伴机会主义风险等。具有强大风险驾驭能力的企业往往具有高水平管理能力。在创新系统中,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创新系统因技术创新管理不力带来的风险,保证合作创新顺利进行。同时,在创新系统中,各企业管理理念也影响着合作创新,这方面主要与企业高层管理者经营理念和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态度有关。

1.6声誉与信任

为了给同一类用户持续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和产品,系统成员倾向于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利益目标诉求不完全一致性以及加之无法像科层组织依靠权威来协调各方的行为,系统成员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可能隐秘行施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的泛滥将严重危及系统的稳定。为此,传统的治理方法是通过设置一套正式契约来规范系统成员行为,然而由于正式契约存在天然的不完备性,使得通过非正式契约约束成员行为显得特别重要。张运生、邹思明(2010)认为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网络声誉机制能够有效地抑制系统成员机会主义行为[14],增进彼此的信任。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为了获取长期的"声誉租金",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会自觉维护自身声誉,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同时良好的声誉给系统传递出明确的诚信信息,使得系统成员更青睐与其展开合作创新。伴随合作创新的深入,良好的声誉能够增进企业间信任,降低信息传递失真和交易成本,从而保证创新生态系统合作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信誉是企业之间合作的基础, 合作创新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以及合作关系维持问题都建立在合作双方良好信誉的基础上。

2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合作伙伴选择的指标体系是创新生态系统伙伴选择和评价的基础,其合理性和完整性关系到伙伴选择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对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遵循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完整性原则、可扩展性原则、简洁性原则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13],从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标准能力、用户规模与市场地位、技术资源互补性、合作企业间兼容性、声誉与信任等方面设置6项二级评价指标、19项三级指标,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1技术研发能力评价指标

技术研发能力评价主要从研发费用绝对投入、科研人员比例、知识结构、研发基础条件、技术专利产出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设置二级评价指标。其一,研发费用绝对投入,是指企业每年投入到技术

研发的费用情况,可从研发费用数量和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例两方面衡量。企业投入科研费用越多,为技术研发提供的保障越大,对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的提升起到作用也就越大。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比较。纵向比较是与企业过去的投入比例进行比较,比例高说明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研发,其研发能力相对过去可能就越来越强。横向比较是指企业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比例高说明企业在行业中对技术研发重视程度高,企业研发能力在行业的地位可能就比较高。其二,科研人员比例,是指企业研发人员占企业总员工人数比例情况,比例高说明参与企业科研人数多,对企业的技术研发起到的支撑作用大。其三,知识结构,是指科研人员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技术知识结构的情况。知识结构越合理,说明企业综合研发能力强,持续技术创新的智力支撑能力大。其四,研发基础条件,是指企业为技术创新提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后勤保障等方面情况。企业若能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越的研发基础条件,那么就越有利于保障企业技术研发进行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五,技术专利产出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产生的情况,也是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每年产出的技术专利越多,专利质量越高,说明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越强。此指标可以从企业每年申请专利数量、获得授权专利数量与级别、发表专业论文数量与级别等方面来衡量。

2.2技术标准能力评价指标

技术标准能力评价主要从技术标准研制能力、技术标准推广能力等方面设置二级评价指标。其一,技术标准研制能力。此指标主要从企业参与技术标准研发的数量、层次以及是否有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经历来衡量[19]。企业若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的数量多、层次高,那么其对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支持作用就大。企业目前若没有参与其他技术标准制定,但有过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的经历,其过去丰富的经验能为系统技术标准修订和推广提供难得的借鉴。其二,技术标准推广能力。此标准衡量企业把技术标准运用到产品,并扩散到市场上的能力,是其技术标准市场化能力的体现。企业技术标准推广能力越强,说明企业的技术标准产业化能力强,对系统技术标准成为事实标准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

2.3用户规模与市场地位评价指标

合作企业用户规模与市场地位评价主要从市场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等方面设置二级评价指标。其一,市场规模,是指企业现有消费者基数。若企业产品的消费者规模基数大,说明企业产品受市场欢迎程度高,产品网络外部性大,对系统其他成员产品销售的带动效应就大,越有利于系统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其二,产品市场占有率,即企业某一产品销售量占整个市场同类产品销售总量比例。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说明企业在行业内具备较高的市场地位,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对系统的支撑作用大。其三,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是衡量企业市场地位的重要指标。消费者若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高,表明企业产品对消费者的锁定性效应大,企业生产销售稳定,能为系统其他成员提供稳定持续的带动效应,对系统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2.4技术资源互补性评价指标

企业技术资源互补性评价主要从技术资源差异性、技术资源配套性、技术资源重要性等方面设置二级评价指标。其一,技术资源差异性,是指企业拥有的技术资源是独特的、稀缺性的。获取差异性技术资源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主要动因之一,企业拥有大量系统所需要的独特技术资源,其越有可能被系统选中。其二,技术资源关联性,强调企业对系统成员的技术配套性和支撑性。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基于纵向和横向技术配套的创新网络,潜在合作者提供的技术与系统现有技术若存有很大关联性,并能为系统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作用,那么其越有可能被纳入系统。其三,技术的重要性,强调潜在合作者提供的技术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如果企业拥有的技术是系统所需关键性瓶颈技术,那么系统与其展开合作的动机就越大。

2.5合作企业间兼容性评价指标

合作企业间兼容性评价主要从目标一致性、组织文化兼容性、企业管理与管理理念等方面设置二级评价指标。其一,目标一致性。合作目标的一致性是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系统各成员目标的高度一致,能够有效地减少系统成员在协作研发过程中存在的潜在矛盾冲突,降低因利益目标不协调而导致的协作研发失败风险。其二,组织文化兼容性。系统无缝协作研发,需要信息和人员在成员间及时频繁地传递与交流。各成员高度兼容相似的组织文化是创新生态系统协作研发的润滑剂,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沟通成本、避免信息传递失真,促进人员来往与交流。其三,企业管理与管理理念。企业只有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才能够有效地驾驭合作创新过程中面临的许多不确定性。同时系统各成员的管理理念和对技术创新风险认识的是否一致,也影响着技术合作创新的顺利开展。

2.6声誉与信任评价指标

合作伙伴声誉与信任评价主要从企业信誉等级、过去的合作情况、企业对知识产权问题处理的标准等方面设置二级评价指标。其一,企业信誉等级。企业若获得有关权威机构较高的信誉等级评价,即企业信誉等级高,说明其诚实可信度高,产生欺诈行为可能性低,那么越有利于系统信息分享与合作的开展。其二,过去的合作情况。企业的声誉具有较强的“历史痕迹”延续性。企业若在过去经济活动中有经常违约、欺诈合作者或消费者行为,其参与系统协作研发过程中隐秘行施机会主义行为可能性较大。其三,企业对知识产权问题处理的标准。系统协作研发过程往往涉及技术专利的交叉许可、核心技术的披露以及商业秘密信息交流,企业在这些知识产权问题处理上的态度和标准至关重要,如果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性肆意窃取其他成员专利技术或商业秘密,而又不愿意“贡献”自身核心技术,那么将严重威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可能导致创新生态系统降为“柠檬市场”或直接解体。

3结 论

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正确选择合作伙伴是保证高科技企业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影响高科技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标准能力、用户基础与市场地位、技术资源互补性、合作伙伴间兼容性以及声誉与信任等6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初步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合作伙伴选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合作伙伴选择研究还亟需进一步深化,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等方法构建合作伙伴选择的动态评价模型,设计一套完整的伙伴选择流程及其相关实证研究将是本文作者今后研究的方向。

新疆企业生态系统特征研究 篇8

关键词:新疆,企业生态系统,特征

一、企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一) 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詹姆士·穆尔 (James F.Moore) 于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竞争的新生态》一文中提出的。其后在1996年所著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进一步阐述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内涵。詹姆士·穆尔指出:“企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这个系统包括消费者、供应商、主要生产者、其他的风险承担者、金融机构、贸易团体、工会、政府职能的单位以及其他利益共同体单位。现阶段, 对于企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加以规定。综合众多笔者的表述, 我们认为, 企业生态系统是以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为主体, 以自然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 共同发展为依托的有机生态系统。

(二) 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 企业生态系统也是由企业生物成分和企业非生物成分两大部分构成。生物成分是由消费者、供应商、生产商以及同质企业群所构成, 即企业生态系统的主体成分。非生物成分就是企业生态环境, 主要是经济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 如图1所示。

二、新疆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从企业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结构可以看到, 新疆企业与其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企业生态系统, 其具有企业生态系统的一般特性的同时由于地域因素产生的差异性, 又拥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表现。

(一) 竞争与共生并存

在生态系统中, 资源是稀缺的, 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 彼此之间展开竞争是必要的, 所谓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自然界亘古不变的法则同样适用于企业生态系统。共生不仅表现企业与企业之间更多的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 也表现为企业与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向着“共同进化”这一更高要求的方向演进。

(二) 动态适应性

企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生命特征, 因而呈现动态性的发展。系统中的企业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能源的循环和信息的传递, 时刻保持自己与环境相适应。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使置身其中的新疆企业生态系统的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 企业要充分认识和考虑到系统的动态性, 及时调整战略和策略, 根据环境的变化重新在企业内分配和使用内外部资源和能力, 能动地适应变化。

(三) 开放性

企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是指企业内部的各因素之间的互连开放性以及企业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各种形式的交换。新疆地处中国的西部边陲, 周边和八个中亚国家接壤或毗邻, 地理位置优越, 自古就和中亚国家有着密切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自1999年9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以来, 新疆已经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中国———亚欧”经贸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新疆企业与国内外客商的交流与合作, 对外开放程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四) 多样性

多样性概念来源于生态学, 自然界的物种之间形成多条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并在生态圈进行物质流动与能量传输的良性循环。引申到企业生态系统中即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企业成员类型的多样性和同类型成员层次的多样性。截止到2013年9月30日, 新疆拥有企业151112家, 经营范围涵盖生产制造业 (44492) 、贸易经营类 (97044) 、对外贸易类 (4247) 、信息技术业 (3511) 、旅游业 (1818) 。大型企业在疆内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引领作用, 促进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 两者共同实现新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五) 不平衡性

企业生态系统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 发展程度上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新疆南北疆的差异性表现就比较明显。以2011年数据为例, 北疆地区以全疆52.5%的人口承载着全疆GDP的79.11%, 外贸进出口总额的94.78%, 其中以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为主体的“乌昌一体化”地区则以17.60%的人口承载了全疆GDP的36.02%和全疆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8.83%。相比较, 以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主成的南疆三地州, 占全疆人口比重的30.48%, 但GDP比重和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分别只有9%和5%。

三、新疆企业生态系统的优化

(一) 自治区政府要牢牢抓住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带来的发展契机, 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有效作用

新疆要结合两大历史任务, 发挥地缘、人文等独特优势, 并充分调动新疆与周边国家现有的合作资源, 有所作为, 早有所为, 开拓创新, 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当好开拓者;要充分发挥新疆的区位优势, 加快落实“内引外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战略, 当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和国际段的连接桥, 实现高效互动、顺利运转, 当好推动者;要推动国家充分认识新疆的独特优势, 着眼于更好地发挥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主导权, 给予新疆政策倾斜, 并集中优势资源支持新疆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努力将新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驱动区。

(二) 实施区域品牌战略与集群战略

企业生态系统的理论认为,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 形成地区产业优势与特色。新疆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优势突出, 疆内企业一方面要突破地域限制积极参与全国性、国际性的大企业生态系统, 努力成为其核心成员或组成部分, 以名牌为龙头形成区域经济优势;另一方面, 以特色商业项目为对象形成区域专业化集群经济, 并进行开拓、扩张、领导及自我更新的生态演化, 逐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三) 充分发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 实现消费者, 生产商, 供应商的无缝对接

政府首先要利用政府优势, 运用多种手段推进电子商务的宣传和培训, 让更多的企业深入了解并掌握电子商务, 推动企业更好地应用电子商务;其次, 在政策支持上, 加大调研力度, 充分借鉴电子商务发达省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同时, 结合新疆实际尽快出台支持新疆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作为企业生态系统的主体成分, 新疆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平台的无边界优势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综合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让新疆的网货资源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使电子商务能够在新疆经济的发展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弗·穆尔.《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梁峻, 等, 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2]王兴元.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 (2) .

[3]魏火艳.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及系统优化策略探析[J].企业活力, 2006, 12 (74-75) .

如何打造企业文化的生态系统 篇9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它不仅具有管理中软约束的功效, 更具提高企业软实力的作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尤其在一些大型集团性企业中, 面广人多事杂, 管理链长, 更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加强管理的有效性。然而, 在集团性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上,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即:母公司想推行大一统的企业文化, 但由于该集团拥有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不同发展状态的分公司或子公司, 在推行过程中容易陷入“水土不服”的僵局。这就需要企业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去完成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及自我循环, 形成一套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层次性的完整的生态系统。

一、企业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

如果把社会比作自然丛林, 企业均是树木, 那么企业从出生伊始就接受着阳光雨露 (政府与社会) 的滋润, 风吹雨打 (市场变化) 的洗礼, 其他生物 (竞争对手) 的生长竞争, 经过自身机体的运作 (股东与员工) , 结出的果实 (产品) 反馈于社会以及客户。即企业在依据天时地利努力生长同时, 要对社会负责、客户负责、股东负责、员工负责, 达到人和, 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企业做强做大, 升级为集团公司后, 在集团公司的运作模式下, 多元化的管理复杂因素又会进一步增加。集团下属的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生存环境, 都有一系列自己的利益相关者, 都有一套自己独特鲜明的管理模式、管理风格和企业个性。

企业文化生态系统, 就是指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 在集团企业文化中倡导主次有序, 各种要素相融相生的关系。让每一家企业、每一位员工都能感知自己是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 都与集团同呼吸共命运, 使集团能够发挥群体优势, 从而形成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

二、建设企业文化生态系统的意义

以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做强做大的目标为例, 目前奋斗的方向包括:一是经营达到双千亿的目标;二是绿色能源的社会担当;三是百年老店的传承。粤电集团下属企业业务涵盖火水风光生气核、煤航物财制信金, 具有股权多元化、产业多元化、经营国际化、运营集团化的特点。扩展到不同子公司里, 由于行业差别、地域差别或公司发展进度的不同, 在“专业协同高效诚信”的核心价值观之下, 各个公司的使命和愿景都是有其特点的, 其基本价值观与具体经营方式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构建企业文化的生态系统来进行“微调”, 使子公司们在一套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指引之下, 尊重其自身的企业文化, 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融合共生, 经得住社会、市场、员工的检验, 使企业机体本身充满生机和活力, 实现“强而大, 强而灵活, 灵活而更大更强”的良性循环。

三、企业文化生态系统的建设

企业文化的生态系统, 如同自然界中健康的生态系统一样, 每一个环节都是循序渐进的进化机制。在这种动态进化的系统中, 企业之间能分享共同资源, 相互协作, 发挥协调效应, 使企业能不断地得到提升, 保持高效的生产率、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1. 战略统领

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控制以及战略目标实现的巨大内动力, 具有支撑和导向作用。在子公司塑造其个性企业文化时, 应将企业文化导向与集团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集团战略, 使企业文化成为调动全体员工实施集团战略的有力支撑。

例如, 珠海电厂于2006年9月率先在粤电集团系统内开始企业文化建设工程, 并先后举办了全厂15批次的全员企业文化培训活动, 培养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培训师、建造了企业文化长廊、拍摄了企业文化宣传片等。2009年2月粤电集团企业文化大纲出台后, 同年3月, 珠海电厂党委就提出:要利用企业文化先行的经验, 争当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宣贯工作的先行者。于2010年启动主亚企业文化融合工作, 经过一年的“把脉会诊”, 围绕粤电集团的愿景“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集团”, 提出自己的愿景“成为人才卓越、管理高效、成本领先的生态电厂”, 发布《2011~2015年企业发展规划》, 并根据企业中心工作, 每年坚持根据集团公司的一个企业文化主题开展相关活动:

(1) 2011年以核心价值观“专业高效协同诚信”为主题, 开展“颂歌献给党”歌唱比赛、青年魅力秀活动、“关爱无限安全同行”员工家属进厂参观活动等, 不但让全体员工充分感受到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魅力, 更让促进了员工家属们对员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让家属们为自己亲人能成为粤电工而感到骄傲。

(2) 2012年以品牌宣传口号“用心创造绿色能源”为主题, 举办“清洁电厂参观日”活动、世界环境日健步行活动、“秀出绿色空间争做绿领达人”照片征集活动等, 不仅宣扬了集团公司的环保理念, 增进社会公众对绿色能源的了解的认识, 还展现了粤电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精神风貌。

(3) 2013年以工作作风“严、细、实”为主题, 开展了征文活动、“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展示活动、亲子才艺秀晚会等, 加深员工对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 同时营造学习贯彻文化的热烈氛围。

(4) 2014年以开展党员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托, 宣贯“用心工作健康生活激情奉献追求卓越”的粤电人精神, 开展了“启明杯”青年辩论赛、“我的厨房我做煮”女员工烹饪比赛、“珠电杯”篮球赛、“学管理促发展”本地名企对标活动等, 通过内聚人心, 外塑形象, 让广大员工在认同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达成了共同的战略愿景, 明确了文化创新的方向。

2. 管理融合

在实施战略目标过程中, 为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 要把企业文化与目标计划、工作执行、监督考核和反馈控制等管理环节紧密结合, 使之环环相扣、循环提升、高效运行, 并达到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管理制度的有机结合, 实现文化理念与管理行为的无缝连接, 做到柔性导向与刚性约束优势互补, 从而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珠海电厂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融入到生产经营日常工作中, 在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

(1) 升级党务考核系统。珠海电厂在以往开发的党务考核系统、党务信息化系统网络版的基础上, 再次对党务考核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新系统覆盖党务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教育、宣传、群团工作、创先争优、新闻采编系统等, 使党建、企业文化工作管理更加高效、便捷、有效、清晰。

(2) 利用手机信息平台、上下班通勤车时间开启“微党课”、“微文化课”等教育新模式, 改变以前单一的集中学习传统教育方式。在2013至2014年两台机组大修期间, 及时推出“大修中的感动.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大修的一天”等专版, 提升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 为大修加油鼓劲, 取得良好的效果。

(3) 全面修编党群管理标准。从2013年10月起, 党群部门人员经过半年的时间, 全面修编了党群工作管理标 (下转第12页) 准、工作标准、工作流程59份。其中《企业文化管理标准》对文化建设计划、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管理和监控做了详细的规定。

(4) 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保持企业活力, 激发员工的热情, 厂党委想方设法开展了多项集体大型活动, 如员工“迎新年”趣味运动会、拖拉机摘星大赛、六一亲子游园等, 珠电文化大讲堂举办“点燃激情、快乐工作”系列讲座。这些活动陶冶了员工情操, 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指数, 增进了员工的企业归属感。

四、生态链的和谐再造

在新时期、新目标、新任务背景下, 国企改革将带来体制、机制的新变化, 电力企业将面对新的环境和形势作出新的调整。企业文化应发挥其倡导、示范及推动作用, 为企业平稳过渡提供保障。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篇1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为了适应多变的环境,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与资源相关企业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商业生态系统。Moore将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生产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联合体,具体由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供应商、投资商、竞争者、互补者、企业所有者或股东,以及有关的政府机构等构成,涵盖了企业开展商业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1]。骨干企业( Keystone)、主宰企业( Dominator) 和缝隙企业( Niche player) 是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 “物种”[2]。面对动荡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保持商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成为企业及系统的长期发展的前提条件。商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是指,当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外部条件发生较大变动时,系统能维持经营不受重大影响的能力,以及外部影响因素消除之后,系统恢复原经营状态的能力。生态位理论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生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等问题的重要理论[3,4,5],为研究商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应用生态位理论分析我国 ×× ( 整车生产企业) 商业生态系统中发动机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度,从企业生态位的视角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1 企业生态位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物种都占有自己的生态位,它是生物不断进化形成的,在一定范围的时间和空间中稳定拥有的生存资源(包括食物、栖息地等),使其获得最大生存和竞争优势的特定的生态定位[6]。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受多维因子的制约,其中时间、空间以及资源是3 个主要维度[7]。企业生态位是生物生态位隐喻而来,指在特定时期和生态环境里,企业能动地与其他企业以及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地位和功能作用。它既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时期和环境的生存位置,也反映了企业在该环境的社会、经济、自然等资源生态位因子上的梯度位置,还反映了企业在生存空间的资金、物质、信息、技术和人力流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8]。与生物生态位不同的是,企业生态位是由企业管理者选择决定的,并且可以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变动或跃迁[9]。

生物学家通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等一系列的指标对生态位进行刻画,形成了生态学中重要的生态位重叠理论和生态位分离理论。生态位宽度是指在生态位空间内,沿着某一特定路线所通过的 “距离”[10]。如果不同物种需求同一资源( 捕食的时间、生存的空间、食物类型等),将导致物种间对同一资源的争夺,即发生生态位重叠。各物种为了生存,会主动采取生态位分离策略以降低彼此之间的竞争程度,并逐渐找到适宜繁衍和生存的实际生态位。类比于生物生态位宽度,企业生态位宽度是指企业所利用的各种市场资源的总和,即对市场环境资源适应的多样化程度[11]。从单维的角度考虑,即表示企业在该资源中所占据的长度。一般来说,生态位越宽,企业更能够表现出多元化,适应能力越强;反之,企业发展越单一,应变市场的能力越弱[11]。若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成立的时间,以及企业控制的各种资源等因素存在相似,则企业生态位一定会发生重叠[12]。

若仅从资源维度考虑,根据重叠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企业生态位重叠分为4 类: 即生态位完全重叠、生态位基本重叠、生态位部分重叠、生态位完全分离(如图1 所示)[13]。生态位重叠的部分越多,则表明企业相似性越高,竞争越激烈[14]。在这4 种状态中: a. 企业竞争相当激烈,企业应当采取生态位分离战略; b. 表明两个企业生态位都较宽,存在严重的重叠,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应当适当的将生态位分离; c. 这种状态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企业之间只有小部分重叠,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 d. 企业的生态位比较狭窄,虽然企业彼此能够和平共存,不给对方造成伤害,但是难以应对市场的突发变故从而保持企业稳定发展,应当适当扩宽生态位,谋求多元化发展。

2 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生态位

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生态位最重要的3 个维度是时间、空间以及资源。时间维度是指企业进入市场时间的先后、决策的及时性以及捕捉机会的能力等; 空间维度一方面是指其在商业生态系统的整个价值网络当中的所属位置; 另一方面是指在市场中企业地理分布的广度; 资源维度是指企业拥有并且能够控制的资源状况,主要包括资本、人力、市场、技术等方面[14]。在商业生态系统中,除骨干企业外,其它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通常不能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而是将中间产品逐级供应给上一级企业,最终由骨干企业生产为成品投入市场。由此可见,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根据它们提供产品的类型( 即零部件、子系统、成品) 被分成了不同的层级。不同层级里的各个企业在系统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资源。所以,每层级之间企业的生态位是完全分离的;同一层级里的企业提供不同的中间产品,即系统中企业在 “产品” 资源维度上的生态位存在差异。因此,每个企业在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如图2 所示)。在这个 “金字塔”层级里,位于低层级的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改变核心资源使生态位跃迁到上级,它们只有通过战略调整扩大或缩减生态位宽度,甚至移动生态位以应对外界的变化。因此,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生态位布局相对稳定,能够保持系统结构的相对稳定,从而保持商业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营。

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生态位大多为完全分离、少数为部分重叠、极少企业生态位完全重叠。企业生态位分离,可能是生态位彼此相邻,也可能是生态位完全分开,这两种情况下企业之间都没有竞争,系统中各个企业各司其职、和谐共处,自觉维持系统秩序保持系统稳定。企业生态位相邻可能是企业彼此主动回避竞争的结果;企业生态位的完全分离,虽然两个企业没有竞争,但企业生态位彼此之间的空白地带表示资源是不完全被利用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生态位重叠会产生竞争。这是因为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发展终究要受到各种资源的限制,企业的数量总会达到商业生态系统的 “饱和水平”。当资源都被占用时,生态位重叠将产生竞争。如图3 所示,纵轴表示资源的数量,横轴表示商业生态系统处于不同时间点的企业数量,当资源总量一定时(即k所在的位置),只要系统中企业的数量不超过A,都可以被系统容纳。若企业无限制地加入系统,必将导致企业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甚至使部分企业退出系统。当某种资源稀缺时,系统中企业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争夺该资源上。例如同样为争夺骨干企业 “产品”资源的一级供应商,一旦一家 × 企业成功获取某一类全部 “产品”资源,且 × 企业的规模正好满足骨干企业的需求,那么该骨干企业就无法容纳第二家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除非骨干企业为了防患于未然希望有两家企业提供),任何想与 × 企业竞争的企业都会发现,当系统无法接纳也没有计划接纳生产同样产品的两家企业时,执意参与其中只会两败俱伤。因此,企业之间适度竞争,能给予企业适度的压力,促进企业积极效力于商业生态系统,有助于系统稳定。企业之间过度的竞争可能导致系统原本稳定的结构遭到破坏,倘若该企业为构成系统结构中关键的一环,那么很可能导致系统结构瓦解,难以保持稳定。

综上所述,企业想要长期与骨干企业保持合作,保持系统的稳定,与其与同一层级的企业之间相互争夺有限资源,不如通过改变自身的方式来开拓广泛的未被利用的资源空间,即避免生态位重叠,充分开发未被利用的生态位,尽可能使每个层级的企业生态位相邻。

3 企业生态位测量模型

3. 1 研究对象和生态位因子的选择

我国XX整车生产企业,有着较长的历史并且经历了复杂的变迁。通过对整车生产技术不断升级,扩充产能,引进更多新车型,建立发动机工厂, × × 整车生产企业不再仅仅是一个汽车组装厂,而是一个有研发能力的现代化汽车商业生态系统。选取 × × 商业生态系统生产企业网络中企业的生态位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为我国汽车制造商提供借鉴。

通过对我国 × × (整车生产) 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发现,整个系统的成员企业都长期稳定的将 “产品” (零部件) 提供给骨干企业,由骨干企业生产出最终产品投入市场。因此,可以认为该商业生态系统中每一层级供应商企业的生态位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基本相同,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扮演基本相同的角色,但在资源维度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随着 × × 整车生产企业对零部件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相同 “产品”的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对 “产品” 资源的竞争越发激烈。因此,有必要从资源维度对 × × 商业生态系统的一级供应商企业的生态位进行分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多种资源的支持,而企业生态位在资源维度上则表现为对资源的占用情况。对于 × × 商业生态系统的一级供应商企业而言, × × 整车生产公司是供应商赖以生存和成长所必需的 “食物”资源。当 × × 公司购买供应商企业的零部件产品时,该企业就获得了骨干企业 × × 公司的资源,也就是对其资源形成了占用。对于不同供应商企业,由于提供的 “产品”有所不同,因此占有骨干企业资源类型不同。

3. 2 构建企业生态位测量模型

在生态学中,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别是描述物种的生态位和物种间生态位关系的重要指标,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测量方法主要有Levins公式、 Hurlbert公式、 Pianka公式、Petraitis公式等[14]。由于每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点及缺陷,在实际的应用中可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在上述公式中,Levins的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可以借助资源矩阵(利用物种所占据的资源状态,即资源类型和资源数量构建的矩阵) 估算出,并能客观的反映出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以及与另一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度。如果物种占有的资源越相似,那么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度越接近于1,反之越接近于0。由于选择的是一级供应商提供给 × × 公司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符合Levins的生态位宽度测量方法和Pianka的生态位重叠度测量方法在生态学的应用要求,并且测量结果能够真实和客观的反映供应商之间对资源的占有程度和对资源的争夺程度。因此,选择Levins的生态位宽度测量方法和Pianka的生态位重叠度测量方法用于XX商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位的研究。

供应商企业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测量计算步骤如下。

3. 2. 1 构建 “产品” 资源矩阵———零部件矩阵

以 × × 商业生态系统中成员S个一级供应商为行,R种零部件类型作为列,形成表示一级供应商对骨干企业 “产品”资源利用状况的零部件矩阵[15,16]。

其中,Nij为一级供应商i供给零部件j的数量; Yi是一级供应商i占有产品资源的总数; Xj为零部件j的总数; Z是 × × 商业生态系统中所有产品的总数。

3. 2. 2 计算企业生态位宽度

利用公式(1) 计算企业生态位的宽度[17]。

式中,Bi为一级供应商i的企业生态位宽度。Pij= Nij/ Yi是一级供应商i供给零部件j的数量占该企业占有零部件资源总数的比例。Bi越小,企业生态位越窄; 反之,越大。

3. 2. 3 计算企业生态位重叠度

利用公式(2) 计算企业生态位重叠度[18]。

式中,αmn= αnm,αmn表示一级供应商m与一级供应商n的企业生态位重叠度; pma和pna分别代表一级供应商m和一级供应商n提供零部件类型a (a = 1,2,…,R) 的数量占它们提供给整车生产企业所有类型零部件的总数量的比例。企业生态位重叠度数值的范围在0 ~ 1 之间,生态位重叠度为0 表示企业生态位完全分离,生态位重叠度为1 则表示企业生态位完全重合,即 αmn数值越大,生态位重叠度也就越大。

4 实证分析

4. 1 企业的选择及数据采集

在生态学中,衡量物种生态位都采取的是时间点数据,那是因为通过对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的测量反映当下物种之间的生存状态和竞争状态。同理,对于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生态位的度量只需选取时间点数据,不需要考虑企业之间合作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因此,选择2014 年 × × 整车生产企业MEQS型发动机的21 家一级供应商为研究对象,原始数据如表2 所示。为了保护 × × 商业生态系统的权益,供应商企业名称用字母表示,即表2 的第一列所示,第一行为构成MEQS型发动机零部件种类的名称。表2 中的数据为每家一级供应商提供给 × × 整车生产企业MEQS型发动机相应零部件的数量(个/台)。

个/台

4. 2 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度的计算

2014 年 × × 整车生产企业的21 家一级供应商分别提供给 × × 公司的零部件总量= 每台MEQS型发动机需要该零部件的数量 × 搭载MEQS型发动机汽车的生产量。由于每年 × × 公司生产的汽车总量是一定的,也就是生产的汽车总量是一个常数,所以对于每个零部件总量的考察可以化简为对每台MEQS型发动机需要该零部件的数量的考察。由于MEQS型发动机是定型产品,构成部件相同,对各种零部件的种类、型号和数量需求是一定的(表2)。

由表2 可知,21 家供应商中7 家的企业生态位相互重叠,以相应的9 个 “产品”资源———零部件类型作为列,形成如表3 所示的零部件矩阵。利用公式(1) 计算7 家供应商的生态位宽度。如表4 所示,供应商J的生态位最宽,为3. 0000;供应商S和供应商U的生态位最窄,宽度均为1. 0000,余者在1. 0000 ~ 3. 0000 之间。

利用公式(2) 计算7 家供应商的生态位重叠度。如表5 所示,供应商R与供应商Q的生态位完全重叠,重叠度为1. 0000; 供应商A与供应商J的重叠度最小为0. 2243, 余者在0. 2243 ~1. 0000 之间。

个/台

注: 表中空白处表示企业之间生态位分离,没有重合部分。

4. 3 计算结果分析

7 家供应商的生态位宽度在1. 0000 ~ 3. 0000之间,生态位重叠度在0. 2243 ~ 1. 0000 之间。生态位的宽度反映了供应商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生态位的重叠度反映了供应商对骨干企业零部件产品资源的占有程度。供应商之间重叠度越大,则其生态位相似性越大,之间的竞争也越大。图4 是7 家供应商的生态位分布图,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客观地反映了这些供应商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之间的竞争程度。

由上述分析可知,MEQS型发动机的21 家零部件供应商中,14 家供应商的生态位分离,5 家有一定程度的重叠,2 家完全重叠,客观、准确地度量了相关供应商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刻画了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程度。 × × 整车生产公司为了应对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将会调整和开发新的车型,并会要求商业生态系统中零部件供应商进行相应的配合,对于某些应变能力、研发能力较弱的供应商或者规模达不到要求的供应商,系统会引入提供相同零部件的供应商,这是导致 × × 商业生态系统中某些企业生态位产生重叠的原因。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1) 由实证结果可以看出, × × 商业生态系统中供应商之间生态位分离、部分重叠、完全重叠的状况并存,说明供应商之间存在着对相同资源的争夺,有的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还非常激烈。作为实证对象的21 家供应商均从2005 以来与 ×× 整车生产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能够反应 × × 整车生产公司的一级供应商之间生态位的实际状态。二级及以下供应商以小企业为主,无法采集到实证研究所需的数据,缺少这一层面的实证结果是本文的不足。

(2) 企业生态位的重叠表明企业之间具有竞争关系。竞争有利于促进供应商改进产品质量和提升生产效率。商业生态系统是互利共生的经济体,系统中的所有企业都有其生态位,各司其职,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协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整车生产企业作为骨干企业是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者和领导者,应采取有效的策略使每一层次的供应商之间具有合理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来促进供应商之间进行有效的竞争,在不断提高系统整体竞争力的同时,保持商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篇11

提到硅谷,很显然有一个地方是不能被忽略的,就是硅谷的大学,斯坦福大学,也被誉为全球最美丽的学校,从这个学校里走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推动了硅谷和世界科技的发展,甚至推动未来的很多我们梦想的实现。当然,这个学校里有一个非常朴素的文化,每年在这个学校毕业的时候,各大公司都会设立他们的摊点来招收优秀的学生,他们的观点是“如果你毕业了就应该去创业”。

他们有一个名词叫创业“黑手党”,曾经一伙人在一起创业打江山,最后继续创业,这批人叫创业“黑手党”。在中国的土地上今天也出现了很多“黑手党”,阿里巴巴等的“黑手党”,为我们未来创业创造了很多新的活力。

讲到硅谷,旧金山硅谷的大门,紧接着在旧金山被誉为全美最浪漫,也是新的创业之都。斯坦福大学,苹果,扎克·伯格。讲到创业必讲投资,华山资本的办公室也在这里,经过大家的艰苦创业奋斗,如果你非常成功了,像在座的各位一样,你就可以在旧金山买房子,这里有著名的豪宅,人们生活舒适,当然我发现一个新的浪潮正兴起,中国很多企业家开始跑那边买房子。

一代代的硅谷创业者的标准,他们生活的地方都非常俭朴,这是硅谷的精神,强调简朴低调朴实的创业精神。硅谷创业人群中,很多新一代华人为创业者代表的公司也在这儿崭露头角。硅谷是什么?为什么硅谷会成功?有很多理论,也有很多研究。最终来讲,我们认为硅谷的成功一个是靠它所谓的生态系统,还有一个是企业家的思想状态。硅谷每年培养出几万家公司,上万家公司每年就死掉了。尽管如此,硅谷还是以每五年到十年的速度在培养出世界的伟大公司。

在过去硅谷的每十年里会带来一个新的浪潮,从最早最传统的像吸尘器、测试设备,一直到最新的社交媒体,涌现出了很多公司,我本人是在二十几年前到的美国硅谷,后来回国创业,我亲眼目睹了很多伟大公司的出现。同时,大概十年左右就有强大的舆论,“硅谷这回真的完蛋了,这回彻底完蛋了”,但是每次大家说硅谷完蛋的时候就会有一批新的浪潮起来,产生一个新的伟大的公司。这个核心是什么呢?核心就是创新,就是硅谷的创新能力。

硅谷的创新能力来自什么地方?来自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每年两万家公司在硅谷起来,但是到旁边90%的公司到那边就死掉了,最后成功的时候,他们依然很重要,把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帮助又给回到这里,使它能不断循环,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创新不但创造了伟大的公司,也给这些投资人带来了巨额的回报。大家可以惊讶的发现居然连Google、亚马逊都不在里面,因为他们已经被认为是老一代的公司了。

新的领袖给新的资本带来巨大的诱惑力,而这个诱惑力最新的一个数字表可以看出来,从投资到回报的比例明显的在扩大,也就是说投资回报的诱惑力越来越大,拿谷歌举例,谷歌这么了不起的公司才投了2500万美金,居然就产生了一个四千亿的估值。Appetas公司最近被Google收购了,一共才拿了五千多万美金,最后150亿被收购。

据统计,美国前5家最著名的风险投资所支持的公司中,硅谷在全美有非常大的优势。

这样一个创新之地,给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资本带来一个非常大的机会,这个机会正在到来,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提升和创新,可以以投资带动创新,要站在一些世界顶尖人的肩膀上来帮助我国的技术产业升级。

在这里还有很多巨大的人才机会,投资并购的机会,以及其他的机会。事实上我们也看到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这些公司是冰山一角,这些企业也是跟我们华山资本在过去一些年有过接触合作。我们会看到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也会看到在这方面很多新的投资机会的出现。们所非常熟知的阿里巴巴、腾讯他们已经在动手了,他们已经在海外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并购和参与投资。所以,我也认为我们近代的国内投资机会非常好,现在是不是一个机会,我们利用国内充分的资金走向海外,海外并购、海外投资的基金跟国内的产业科技结合,使我国的产业升级,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华山资本在过去的四年,作为有点儿像国家队的形式走到硅谷,以自己默默的行为,慢慢地在那边做出了一些事情,我们比较关注在这些前沿方面、科技方面的风险。过去这几年里,我们已经投了一些在国外非常优秀的公司,基本都在行业里领先级的公司,这方面我们也可以说在行业里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迈了小小的步子。这里有几家公司已经超过十亿美金,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回报,个别公司给我们的ROI到1000%。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篇12

一、企业本质理论的演替分析

(一)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及其缺陷

1. 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

传统企业理论的基础是传统经济学。古典企业理论是从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看企业的。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其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认为,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前提,并提出“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的定理。在斯密看来,企业的边界受制于市场范围。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了经济分析,它的假设是完全理性和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假设下,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单一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决策。新古典企业理论存在一些缺陷[1,2],如:(1)它完全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例如委托权的安排、激励和监督机制等。(2)新古典理论也没有成功解释为什么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会上升。(3)新古典企业理论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在零交易费用的世界里,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免费获取,而现实却与此假设相去甚远。

以熊彼特为代表的企业家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奈特(Knight)、熊彼特(Jeseph A.Shumpeter)、柯兹纳(Israel Mirzner)和卡森(Mark Casson)等人的观点。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将企业看作是企业家的企业。熊彼特将企业看作是企业家创新(innovation)的机制。企业家的天职是创新,即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包括使用一种新的技术、发现一个新的市场、创造一种新的组织方式等。通过创办新企业这种非连续的创新活动,企业家在非均衡环境中获得了报酬———利润。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enterpreneur)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家才能”(enterpreneurship),不是一种职业、阶层或身份。熊彼特从创新的角度理解“企业家”这种特殊的人力资本,这对后人的启发是巨大的。

现代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是对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开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R·H·Coase)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一文标志着现代企业理论的诞生。在该文中,科斯利用交易成本理论的概念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出现”这一被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忽视的简单问题。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办法,二者具有互替性,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它能节约市场的交易成本,所以交易成本的差别是企业出现的真正原因。但是,企业不能完全代替市场,也不能完全无限扩大,具体而言要由企业的内部行政管理费用与市场费用相比较来决定。

2. 基于生态学看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认识的缺陷。

传统企业理论受到传统经济学的影响,企业仅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不与外部环境、上下游企业相联系,忽视合作共存,在合作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代,传统企业理论孤立地看待企业,在理论上表现出明显的缺陷,在企业实践中也不利于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深究传统企业理论不足的原因,基于生态学理论视角分析,主要是传统企业理论遵循以下三个假设:

第一,目标假设:以利润为中心或利润最大化假设。基于“利润最大化”假设指导下企业强调的是“利润”与“竞争”。受此观念束缚,企业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将其竞争环境看成是市场或行业。企业缺乏生态系统意识,表现为狭隘竞争意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无视明天的变化和未来发展,无视经济共同体的利益[3,4]。

第二,企业组织边界假设:现代企业组织边界是以法定产权来界定,企业管理只能是在企业组织边界范围内进行,即管理专注于企业组织内部[5]。传统企业边界正在消失,组织范围不断拓宽、企业内各部门、群体或团队间联结而成的组织,与由各独自运营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和环境之间所构成的企业生态系统之间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研究内涵[6]。

第三,“人性”假设: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经济人,企业则是基于“经济人”假设对企业进行管理,完全忽视自然的需要。圣洁认为,工业时代是反人性、反自然的,当今盛行的管理体系毁灭人类[7]。因此,该假设必须得到提升。

(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兴起

仿生学(Bionics)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年来,仿生化研究已经突破了生态学、解剖学、遗传学和工程技术学的局限,逐渐进入了社会科学领域,为解释社会科学和运行规律提供了系统的方法,企业仿生学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8]。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理论、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等,这些理论被视为“管理学世界的发展方向”。企业生命理论认为企业存在与有机生命体相同的一系列特征和现象,如企业成长、企业有诞生与死亡、企业有自觉能力并能对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企业与有机生命体一样,具有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周期特征和过程。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的企业本质理论,还是企业生命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等,都是将企业视为单独的一个个体来进行研究,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则是真正将企业放置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内进行分析企业的本质特征的。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A.G.Tansley)首先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把有机体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或潜在的相互作用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即把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诸因素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从而揭开了系统生态学的序幕。后来,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给生态系统下了一个更完整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的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就是生态系统。

当对企业进行生态学考察时,我们将发现企业像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生存在一个非常完整的生态系统之中,我们把这个系统称为“企业生态系统”。1993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James F.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先提出“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以此来描述企业和个体所处的环境,并于1996年在其专著《竞争的衰亡》中给予了定义:企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体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在国内,陆玲较早地提出企业生态学理论,将企业生态学完整而准确地定义为“研究企业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提出“企业生态链”、“企业生态网”、“企业生态系统”以及“企业生态对策”等概念,并以生态观点进一步论述了企业管理学与企业生态学之间的关系[9]。因此,所谓“企业生态系统”就是指由企业依赖生存、发展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与外部环境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10]。

(三)传统企业理论与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本质认识的比较

1. 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既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共性,又具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企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企业生态系统是人工行为建立的一个经济—社会—自然相耦合的复合系统,具有目的性。人工系统的行为不是完全自然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通过人对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认识,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优化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系统的行为不是完全自然化的。正是这种目的性决定了企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种群、企业个体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方法。

第二,企业生态系统的边界相对模糊。企业生态系统没有明显的组织边界,并且系统构成也不受地域与行业的限制,其组织边界相对模糊。这是因为企业生态系统包含各行业子系统、消费者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等;企业之间可以建立联盟,企业上下游可以构成企业生态链,相同性质的企业可以构成行业群落,同一地域的所有企业构成企业群落,企业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又可以构成区域企业生态系统,各个区域企业生态系统在其环境中相互作用又构成完整的企业生态系统;环境子系统又包含社会政治法律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等。

第三,企业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是一个自适应复杂系统。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内部结构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协调性与和谐度。当企业生态系统遇到外部因素适度范围的干扰时,系统内部能够相互调节以保持系统原有的相对稳定状态。这些调节作用包括企业种群、企业群落的数量与密度以及企业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对自身作出相应的调整等。并且企业与生物一样都能对环境产生反作用,并能够改造环境,但企业对其生态环境的反作用要强烈得多。企业生态系统具有创新改造环境的能力,企业是具有有限理性的,决策也会出现失误;企业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表现出一种机会主义行为,资源的有限性和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决定了企业的竞争性。

第四,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企业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都得进行新陈代谢,表现为开放性;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优胜劣汰,竞争激烈,但是企业之间更有相互协同、合作以求共同发展,体现为合作,竞争与合作并存。正是由于这种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才不断地推进企业生态系统的进化。因此,企业生态系统不是静态不变的,随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改变,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企业生态系统自然会不断地演化、动态发展。

2.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与传统企业理论相比较,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在传统企业理论基础上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提高。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系统观。传统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孤立的个体,不考虑企业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因素;而企业生态系统从系统观、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企业,既将消费者、供应商、投资者、市场中介看成是企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又考虑系统外部环境因素,如自然生态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状况和文化背景等,体现了系统观的思想。

第二,企业目标的实现方式。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靠“竞争”,以“竞争”作为制定企业战略的依据;企业生态系统理论,既强调企业之间的竞争,又突出以合作方式来实现其竞争优势,优势的实现是以对方的存在并与之合作为基础而体现出来的,这本身就是生态学共生共存的思想[11,12]。

第三,企业目标的多元化。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目标的认识就是以追求单一的利润为目标,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则认为系统内的企业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同时又要顾及系统整体的优化,因为一个健康运行的企业生态系统能给企业带来自身无法单独实现的竞争优势。

第四,企业的组织边界不局限于企业法定产权。传统企业理论的企业边界清晰,以其法定产权来界定;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企业没有明显的边界,边界相对模糊,因为企业生态系统是人们根据研究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系统,如县域企业经济体、工业园区等,但是人们可以视所要研究问题的需要人为主观地划定企业的边界。

第五,企业“人性”假设也不全是“经济人”一面。传统企业理论以“理性经济人”为假定前提;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人性的认识不再仅局限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具有“生态经济人”属性,即企业人性既不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应是完全的“生态人”,在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支配下,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又有生态友好的表现[13,16]。传统企业理论与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本质认识的比较如表1所示。

二、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健康状态评价

企业生态系统只是将企业与环境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企业,但企业生态系统并非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而进行生产经营[17,18]。正如上文所述,我们把由企业依赖生存、发展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与外部环境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称为一般企业生态系统;而把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生态系统称为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

(一)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与一般企业生态系统相比较,除了具有一般的企业生态系统的共性外,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具体如下:

1. 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人工系统。

一般认为,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系统,并非建立在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而构建的一个复合系统,一般企业生态系统是在传统经济学与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19];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体现企业与整个系统的竞争力的提升。

2. 具有顾客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统一的特性。

顾客价值(Customer's value)是由于供应商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顾客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而能够为其顾客带来的利益,即指顾客通过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收益和顾客花费的代价(购买成本和购后成本)的差额,企业对顾客价值的考察可以从潜在顾客价值、知觉价值、实际实现的顾客价值等层面进行。而生态价值(ecological value)是指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生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三个方面。通过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既要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又要遵循循环经济的“3R”准则,达到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目的,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功能,促使其在顾客价值功能与生态价值功能的和谐统一。

3. 蕴含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性。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追求股东利润外,还应充分考虑企业行为影响社会、员工等相关者的利益,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20,21]。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蕴含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的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来组织管理企业以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企业追求的不仅仅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谋求企业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优化。

4.“经济生态人”的人性假定。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建立起来的,所以其人性的假设既要符合经济学理论要求的“理性经济人”,又要满足生态学理论的要求,体现其“理性生态人”的一面。在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消费活动中,既要追求自身利益、寻求福利的改善,又要体现节约资源、对环境友好的特征。故而,笔者认为,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建立的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也不可能是纯粹意义上的“理性生态人”,笔者可以将其概括为“经济生态人”。

(二)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1.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内涵。

生态系统健康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定义在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学会将“生态系统健康”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预防性的、诊断的和预兆的特征,以及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一门系统的科学”。Costanza等[22]从生态系统自身出发,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自组织和平衡能力;第二,没有疾病;第三,具有多样性或复杂性;第四,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恢复能力;第五,有活力或增长的空间;第六,系统要素间保持平衡。

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有机体,既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又具有自我维持和调控功能。我们可以通过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生态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协调能力、信息共享和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衡量其健康状况[23,24]。健康的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生态系统应该是系统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协调能力、信息共享和创新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产品与服务,并能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能有效地实现服务功能的系统。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基本属性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根据某些原则而建立起来,并且能反映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集合,以使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建立在科学、可操作性的基础上,而不应该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具体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以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系统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使其指标能够反映生态规律和管理规律,并将其作为评价的基础。

第二,系统性原则。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集经济、社会、生态于一体的复合系统,因此,在指标设计中,应该具有系统性,应在各子系统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尽量量化,特别是对于定性指标,应采用一定的量化手段与方法,使其可测、可对比,达到可以操作的目的。

第四,简明完备性原则。所选指标应尽量简单明了,在相对完备的前提下,指标尽量压缩,以便于操作。

3.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核心体现在系统内企业的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协调能力、信息共享能力及创新能力。根据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内涵和指标体系原则,可选取相互独立且反映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属性。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25,27]见表2。

三、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对策思考

(一)培育企业生态文化

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观,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价值性,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二是独特性,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积累、演进的,具有企业自身独特的个性化体现,也是不可轻易被别人复制的独特资源;三是延伸性,企业文化是无形资源,它能介入企业管理各项活动中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认为,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与约束作用。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并将企业文化分解为生产性企业文化与生态性企业文化,前者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以追求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价值理念;后者是为保持生态环境服务的,追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价值理念[28]。

企业应当大力加强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树立企业生态价值观,将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使全体员工逐渐树立起生态环境价值观理念。只有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才可能将企业战略转移到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来发展经济,才可能将这一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中去。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生态文化培育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

(二)选择与优化企业生态系统

企业竞争优势属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企业战略是能对企业带来深远、方向性、全局性影响的决策集合体。企业如何选择自己要进入的企业生态系统,是进入一般企业生态系统还是进入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这是一个企业战略问题。一般认为,在市场开放条件下,各个企业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依赖于所在的企业生态系统[29,30]。在以上分析中,笔者从对竞争与合作模型的分析也说明了企业依存于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竞争优势依赖于所在企业生态系统的合作上,通过合作实现各自的竞争优势。企业决定进入了一个企业生态系统后,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激烈竞争的市场以及消费者爱好的动态性,都决定了需要对企业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管理,达到优化各要素的目的,使企业生态系统始终保持健康运行状况。因此,进入生态系统的选择及其优化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对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承担主要责任的应该是生态系统内的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这些核心企业一定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创新,以适应环境不确定性的客观现实。分析的重点是对企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协调能力、信息共享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即对系统依赖性、整合性进行评估,其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

(三)提升企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制度保证。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可能再沿用已经习惯的传统模式来管理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内部循环层次、区域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层次、整个社会层次的循环等。就企业层次而言,应当在营造企业生态文化的前提下,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中去。循环经济生产模式需要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来支撑,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及战略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与创新[31]。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获取竞争优势的技术保证。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依托[32]。不论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是环境资源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等,都需要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来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既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行,也可以与社会独立的R&D机构合作。对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人才、技术、资金都很有限,自己难以独立进行技术创新,应该大胆与社会独立的R&D机构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

摘要: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分析传统企业理论、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以及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发现:应从企业生态文化与优化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上一篇:速度检测仪下一篇:市场经济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