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发展

2024-09-12

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发展(共8篇)

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发展 篇1

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评委:

你们好!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随着企业逐渐走向成熟,所要追求的不再是短期收益,而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他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使企业的发展靠 适应 外部环境变化 的 持久竞争力 来支撑。

只有技术创新,才有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是企业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动力之源。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有:

1.技术创新使企业突破生命周期束缚,走向全新的发展阶段。生产制造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其产品的生命周期紧密相连。如果企业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那么随着新产品的成长发展,企业也将获得新的生命力。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使企业摆脱产品生命周期的限制,还能使企业突破原有产业领域边界,在新的产业中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技术创新使企业在市场获得有利地位,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拼规模、拼资金等,只能占领一时的市场,而依靠技术创新,才是企业在市场上长久的立足之道。技术创新能从多方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一,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使企业获得成本领先优势;其二,技术创新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的主要途径,为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规模扩张创造条件;其三,技术创新能实现产品批量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但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许多领域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总体水平仍处于低端,绝大多数领域的技术制高点为发达国家所控制。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核心硬件、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许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及主导产品的生产,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而是依靠外国 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如在医药研发领域,90%以上的化学药品为仿制药,医疗 器械设备大量依赖进口,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总之,技术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技术创新能够使企业突破生命周期限制,赢得竞争优势,构筑核心能力,企业的发展也才获得永恒的动力,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主创新是破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他人的必然选择,坚持自主创新,任重而道远,需要众智所为,众力所举,齐心协力。然而做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兼任社会赋予的责任,努力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在科技强国的建设事业中铸造新的丰碑。

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发展 篇2

一、内部控制的历史渊源

(一) 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渊源

人们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审计的基础。“内部控制”这个概念是在审计专业文献中被第一次提出的, 在审计的整个发展历程中, 似乎也总能见到内部控制的印迹。从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的“内部牵制”开始, 在以查错防弊为主要目的审计发展进程中, 前后经历了三种审计模式, 即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但无论是账项基础审计还是制度基础审计, 其主要目的都是查错防弊, 所揭示的问题许多都源于内部控制的缺失。20世纪80年代以前, 尽管审计师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 估算审计风险, 但更多地是将它作为一种审计方法, 而并没有关注风险以及控制风险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 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 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不足甚至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的现象引起世人广泛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发展也出现了各自新的轨道。一方面, 审计职业界不断探索创新审计的思路, 将财务报表错报漏报的风险与企业整体战略风险分析结合起来, 充分披露企业经营风险状况及其审计影响。另一方面, 内部控制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得到扩展与延伸, 在管理领域走出了一条宽阔大道。从传统意义上的内部牵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发展到与治理风险管理过程相结合, 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 内部控制与管理的渊源

控制是管理的具体体现, 有管理就有控制。管理学述及的控制一般包括三个环节:确立标准、比较并揭示偏差、采取措施纠正偏差。这就是传统意义上控制具有的三个主要特点, 即标准相对稳定、以纠正不利偏差为目的、以事后控制为主要形式。重在“维持现状以符合标准”, 即控制的第一层含义。这种控制同时体现了将创造价值的资源与活动局限于已使用和正在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的认识。

在新经济条件下, 为了适应有着极强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 企业不再是管理关系清楚、作业流程稳定的组织, 而是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客户需求, 适应市场竞争变化的有机组织。强调授权、指令和标准的“维持现状”的控制理念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中受到了严峻挑战, 而自主优化和自我调整的“改善现状以促进发展”控制思想显然更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 现代内部控制由“纠偏”向“引导”转变是大势所趋。同时, 现代内部控制制度也将成为组织改进流程、强化适应能力并使之持续提高的一项管理制度。

二、现代内部控制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如前所述, 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内部控制必须由“维持现状”向“改善现状”转变, 由重“纠偏”向重“引导”转变。在转变过程中, 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关注:

(一) 控制对象与内容的可控性

控制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对象与内容可控, 进而才能通过调整行为标准来改善现状。从理论上讲, 控制的对象既包括正在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 也包括已经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 还有未来将要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这些控制对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控制主体有所不同。对于正在使用或已经使用的资源, 它的控制主体主要是员工等具体业务执行者, 而对于未来将使用的资源, 拥有决策权的管理者是其控制主体。二是资源利用效果衡量的模糊性。过去、现在、将来的资源利用效果都会影响一项业务的绩效, 而且这种影响大小很难准确区分。这些特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 也使人们对“改善现状以促进发展”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尚未找到有效途径。

(二) 组织个体目标与总体目标的不一致性

改善现状是现代内部控制的立足点。在实践中, 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局部改善, 因为局部改善比较容易计量而且与具体行为直接相关。但局部改善未必有利于企业整体发展, 有时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对组织个体而言, 总体改善意味着放弃个体利益。组织个体目标与总体目标的不一致性同样影响着控制运行的实际效果。所以必须从总体目标出发去改善个体目标, 进而改善内部控制。

(三) 控制环节的相互影响

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分布在流程中相互连接的不同环节, 各个控制点正在进行的活动不是孤立的, 其控制效果既受以往完成的活动状况的影响, 也对将来状态及效果产生影响。如果控制过程过分追求责任控制, 使每个组织成员只关心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而无视处于流程中的下一控制环节所带来的连带效应, 必然导致组织内部不协调, 增加不必要的管理损耗。因此, 现代内部控制在立足未来、改善现状的同时, 必须考虑整体效果并树立系统观念。

(四) 业绩衡量的模糊性

业绩是控制的结果体现, 对业绩的正确衡量有利于判断控制的效果以及指明未来改善的方向。组织中一般通过设定指标来进行业绩衡量。判断所设定指标对特定主体是否可控, 美国管理会计学界曾提出三条标准, 即指标可衡量性、主体可知性和可影响性。但实践中, 即使设定了符合需要的指标, 也很难对业绩进行准确恰当的衡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在执行组织目标、预算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其次, 对于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组织来说, 很难明确区分单个部门或个人对业绩的贡献程度;再次, 控制环节的相互影响也使某一环节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很难界定。可以说, 组织中难以自上而下形成强有力的自我控制意识与业绩衡量的模糊性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所以, 恰当解决业绩衡量的模糊性问题是促进组织控制文化形成的关键。

(五) 信息系统建设

传统的内部控制系统强调权力的制衡, 而忽视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正如《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指出的, 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当于组织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神经中枢系统。管理基于信息, 控制也要基于信息。当基于信息的系统用于保持或改变组织的活动模式时就成为控制系统。信息的集成、传递的滞后会导致事前因实际后果未知而无法控制;事中因无法获得实时信息而无力控制;事后缺少反馈信息而无可控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信息技术与业务活动的有效结合, 使获取实时信息成为可能, 有助于强化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 提高组织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现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包括公司层次的制、交易层次的控制、IT基础的控制三个部分。

(六) 控制语言的可理解性

内部控制系统应当是组织内每个成员都能理解的“标准语言”。组织成员对内部控制的充分理解和准确执行可以确保组织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组织应培养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能力, 以减少控制执行过程中在优化行为方面产生的分歧。

三、强化内部控制的举措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管理的工具, 是企业的自动预警系统和维护系统, 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也是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我国企业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缺失、不健全, 内部管理混乱、松弛等情况。所以, 按照现代企业的标准要求, 我们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制度控制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 只有正确地制定制度, 认真地执行制度, 才能推进现代内控制度的发展。现代内部控制虽然仍以权力制衡为出发点, 但突破了“纠错防弊、保障生存”的局限, 向着“改善现状、关注发展”的方向迈进, 以促进不断革新的企业自我调整、自我优化、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民营企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文化创新发展

一、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道路曲折,成就巨大。“十·五”期间,我国民营经济更是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其本身所具有的缺陷也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大量的民营企业只是昙花一现,能够生存下去并且成为卓越公司的民营企业少之又少,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甚至曾有人预测中国民营企业有60%在五年内破产,有85%将在10年内消失。导致民营企业迅速消亡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民营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与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氛围,缺乏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也正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缓慢和落后造成的。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在经历过一段看似轰轰烈烈的发展之后,又趋于沉寂。从总体来说,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尚处于无意识状态并且缺乏提炼与升华的能力。由于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较低, 企业文化往往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零碎而不稳定。虽然多数企业也提出了经营的理念、使命、价值观等,但都带有具有较强的模仿性,缺乏个性和特色。 二是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战略地位和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意义尚缺乏足够的认识。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强大功能、对企业文化创造巨大的价值、对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没有真正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足够重要的地位上来,没有把其作为企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工作之一来抓紧落实到实处。三是民营企业家族式文化严重。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带有强烈的家族色彩,不能正确分辨与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多是消极、保守、封闭的文化形式。四是民营企业在文化运用上存在许多误区。像企业的文体宣传文化化、企业文化全能化、企业文化外在化等,严重影响了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在新的时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存亡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所要面对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固然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企业文化已然成为企业兴衰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个好的企业文化,会产生巨大的企业文化力,并在未来企业的发展中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显现出它的威力。

2.企业文化教育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并且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目前,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个是企业文化的神秘化和贵族化。一个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文化。他们不知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更不知怎么搞,只是看到别的企业在搞就争先恐后地跟着搞,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所谓的企业文化在他那里只是一张皮。只有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根本内涵,企业文化才能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深化和拓展,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创新活动才能得到更好地开展。

3.企业精神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文化底蕴。我们过去的企业精神千篇一律,缺乏个性。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企业精神将会越来越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4.企业文化建设将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英雄人物”则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人格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命运的“共生英雄”。

三、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建立现代企业文化

1.进一步促进理念更新。要培育先进的民营企业文化,首先要实现企业经营理念的更新。民营企业要做大,就要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与国际惯例接轨,要对传统的家族血缘文化进行理性的变革,在不断弱化家族意识的基础上促成企业理念的变革,更新企业的经营理念,使民营企业完成从习惯的人治向现代的、科学的、法治的转变,实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要彻底改变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特权等级观念以及相互的人身束缚,创造和谐平等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要重视企业内部的非正式组织和各种亚文化群体的特殊性,积极整合各种利益群体的意识形态,使之服从于企业发展的总体思想;要用“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取代“以工具为本”的陈旧理念。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创造性,这是民营企业的首要工作。“以人为本”,并不是简单地以某个或某一群体为本,而是把以员工为本、顾客为本和社会公众为本三者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企业在三者之间的位置;不是单纯地以物质鼓励为本;也不是单纯地以精神激励为本,而是把握不同层次人的需求,从不同层次满足人的不同需求;不是简单地以关怀照顾为本,而是以塑造人为本,既为人提供发展自己的机会,又为企业培育有用之才;不是以短期重视入的口号为本,而是以长期实施尊重人为本。企业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到企业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中去,深入到企业的长期战略中去,深入到企业的灵魂中去.要用注重企业灵魂塑造的理念,取代注重形式主义的有害理念。民营企业体质弱在灵魂不统一,信仰追求不一致,员工与企业的精神凝聚力不强;精神资本弱于金钱资本和物质资本。为此,民营企业在建构企业文化中,一定要抓住经营灵魂塑造这个要害,以企业经营灵魂塑造为中枢,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集体价值观,培育反映企业集体个性的集体行为。以统一的经营理念塑造企业的集体意志,以强有力的经营管理塑造企业的集体形象。企业有了统一的灵魂作指挥中枢,人力资本、金钱资本、物质资本会得到极大强化。

2.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的重构。企业文化是一种隐形的管理制度,它和传统的具有刚性的管理制度有很大区别。它一方面贯穿于刚性管理制度之中,对刚性的管理制度起统率作用、统合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深层次的管理制度,有自己的特殊结构。民营企业在建构自己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时,要努力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一是努力建构民营企业的文化意义符号管理制度。企业统一的经营理念及传达这些经营理念的物质、行为符号,是一种文化语言,文化指令、文化暗示,是一种界限、标准,是员工把自己归属于企业的内心信念。形成企业文化意义符号系统,并对它们进行有效管理,是健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的首要要求。在这个问题上,民营企业要克服文化意义符号散乱、自发、无系统,要素不齐全,层次不高,对市场适应性不强,缺乏提升完善,缺乏文本和传达系统等问题。企业经营者要深刻认识文化意义符号系统的精神规范作用和指令作用,在实践中下大功夫完善它们的同时,形成对它们的阐释、传达、宣传、学习、培训、实践;维持、传递、变更等方面的制度,使民营企业文化制度真正达到管理作用。

二是建构文化沟通网络管理制度。文化沟通系统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企业中起着传达、控制的作用。文化沟通系统分为四个组成部分:首先是文化沟通的意义符号,它是把企业文化灵魂系统的意义符号,通过具体的编码和阐释,使之成为便于沟通、讲解、领会的具体意义符号。再就是文化沟通的动力系统,就是由企业领导核心机构,适时地将文化沟通的意义符号,传递到企业最基层,或者由工作现场的员工,把文化意义符号传达到领导中心的传导动力机制。朝会、例会、培训、表彰大会、老板给员工写信、交流、建议、报告、反映意见等多种形式,都可以成为这一机制的力臂。在民营企业中,这一沟通动力机制最大的阻力来源于人。上级无沟通意愿,下级无沟通动力,企业无沟通氛围,企业内部不沟通,文化管理的积极作用便丧失,无序的现象会不断增长,企业失去文化控制,组织必然涣散,员工动力衰退,可怕的后果便会在企业产生。

三是建构职场氛围管理制度。職场氛围系统是企业灵魂系统的对象化,是职场的气氛、职场的风格、职场感染人的情景。它由员工的集体行为所创造,反过来又对每一个人起强烈的暗示和支配作用、规范和塑造作用。民营企业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许多民营企业不注重职场氛围的管理,甚至没有意识到职场氛围管理的重要,职场氛围文化指向表现出模糊性、自相矛盾性。民营企业要注重职场氛围的营造,要形成优良职场氛围的一贯性,强化,职场氛围力度,发挥强力塑造作用,就一定要建立职场氛围管理制度。

浅谈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篇4

当今世界正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时代,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没有创新就没有高技术产业,也就不能使传统产业得到可持续地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企业都把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不断增加企业创新的资本投入及知本投入,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结合设计院近几年的实践谈谈创新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

一.创新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快,出现知识爆炸现象。知识的转化越来越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知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知识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此同时,知识失效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如果企业不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不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不根据市场变化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内部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整创新,最终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更难获得快速发展。所以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强烈要求企业不断创新。

从当今世界500强企业的变化趋势看,现代管理是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手段,科技水平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必须从企业战略高度来认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问题。当今科技发展呈现出以往所未有过的新特点,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科技已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与经济、与自然、与社会的结合更紧密,影响更深远。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巨大驱动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带动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优化升级。哪个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强,其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强、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足。无数事实说明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别,导致了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在市场中地位的变化。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仅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是由以前的全民事业单位、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转制而来,在从以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今天,由于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危机意识,很多企业已退出市场竞争的舞台。也正是因为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目前市场经济环境尚不十分完善,企业在观念和认识上滞后,企-1-

业领导缺乏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格外艰难。许多企业从名称上改为公司,但并未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上仍然延用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方式,经营管理默守陈规不求创新,从而使曾经在经济转型期辉煌一时的企业逐步走向衰退。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门将进一步洞开,对外开放的领域及范围将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国内化。国外具有先进现代管理经验、掌握当代高新科技、经受全球化国际市场锻炼和洗礼的跨国公司必将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可以说,新的形势咄咄逼人,新的机遇稍纵即逝,新的竞争不进则退。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更新思维、创新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科技创新真正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乘势而上。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正在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观念创新(经营理念创新),二是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三是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着眼点从技术出发,是一个围绕技术开展的创新过程。企业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着眼点是将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机制、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外部资源、创新的方法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技术创新通常很容易被模仿复制,但通过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企业所形成的多种能力却很难复制和模仿。这也是日本人可以模仿美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将本国生产的汽车远销美国,但却无法仿造出微软这样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因。

二.观念创新是企业前进的方向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或由于政府经济政策及制度的变化都会调整企业的经营理念。所谓观念创新就是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就是突破旧的,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和规则。创新不是创造,不仅要“破旧立新”,还要“学新除旧”。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可以清楚的看到。每当我们的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观念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时,国家经济建设就会有较快的超常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经营理念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所以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先决条件。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决策领导班子必须正确把握时代特征,自觉站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列,认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时掌握新科技革命以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态势,认真学习领会党和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有关发展调控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制度、法规的精髓,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必须坚持“一把手”为企业创新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切实可行的创新机制,把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纳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不创新就是停滞,就是后退,就在丧失选择的机会。同时创新不是固守本企业的特色,而是在保持特色的同时积极学习。我国沿海地区很多国企、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改革的实践表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许多管理方法和手段,尤其是管理技术是可以借鉴的。企业不论国有制还是民营化,能使职工安居乐业为国家创造税收,就是企业对“三个代表”的最好实践。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最好体现。因此企业领导应该善于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更新思维、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科学决策,牢固树立“观念新则企业兴、观念旧则企业亡”的创新观。

三.管理创新是企业高效的轮子

1.人才管理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大战,企业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增强人才忧患意识,实现由人事档案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化。人力资源部门要正视和承认人力资源的资本性、价值性,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聘制度、公平竞争权责利对等的用人机制、绩效挂钩公开公正的人才考评制度、制定能够激发人才创造性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采取优化人才结构与提高素质相结合,自主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企业人才队伍。通过完善创新的人才管理制度达到事业留人、企业文化留人的目的。

2.财务管理创新: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中,财务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由原来单一的帐务管理转向预算管理、成本控制核算管理、现金流量管理、筹资投资管理、财务状况分析管理。各类财务报表的分析要求更及时、更准确、更详细,能够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随着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的多元化,企业间并购重组破产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因此企业对财务管理要求也一定会越来越高。国家财税政策的调整也会引起企业财务管理的变化,所以财务管理的创新将是经常性的,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

3.质量管理创新:众所周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近半个世纪以来,质量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质量管理从事后对产品进行检查正在向产品的生产过程控制转化。产品质量不是靠检查出来的,而是通过产品生产流程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程序实现的,这一观点已被众多企业所接受。质量管理的重点已经不是检查考核,而是规范生产流程中各项工序的标准,不断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制定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和科学合理的工作

流程。通过对大量质量问题的统计分析,找到造成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最终通过完善关键点的管理来预防同类问题的重复发生。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及外部质量信息反馈制度,通过高效信息网络将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及时传给用户。质量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是监督保持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不断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使其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决不仅仅是例行质量检查。

4.信息管理创新: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型企业,知识和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流的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利用计算机技术保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的及时、准确、安全、畅通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管理部门决不仅仅是收集信息、管理计算机设备的部门,而应该是:企业各类信息分类、过滤、合理组织;配合指导企业其他部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向企业决策者和其他管理部门提供信息使用保证的部门。当前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最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科学合理的引进、开发、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管理效率。网络化营销模式、网络化企业宣传、网络化售前售后服务均取决于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及技术,因此企业领导对信息管理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提高或改进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由此可见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技术创新的效益高低不能仅用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来衡量,它还与市场效果有关,因此不能忽视小的技术变动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技术创新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行为。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不同,发明创造是科技行为,而技术创新则主要是经济行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或者新装臵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如果一味强调技术创新是发明创造,就会扼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面对技术创新望而却步。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流企业制定标准、二流企业输出技术、三流企业制造产品,这已充分说明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知识产权对企业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超速发展,知识、发明创造、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为了开拓市场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生产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提供满足用户特殊需要的服务。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正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由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超额利

润是判断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标志,所以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五.创新中的误区是企业发展的大敌

创新既可表现在技术方面,也可表现在管理制度方面。从完成创新链的角度来看,创新不仅需要明星,更加需要有共同目标的创新人才组成的团队。技术创新需要有优秀的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这一点大家容易理解,但是目前从总体上看大家对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员,特别是职业管理专家在完成创新链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的认识还是很不够的。解决技术创新的管理问题和推动其产业化,都需要培养更多的经过专业培训的职业管理人才。同时也需要纠正片面的所谓激励仅仅向第一线科研人员倾斜的过时政策。对实现利润做出创新性贡献的管理人员也应当得到相应的激励。吸引能完成目标所需求的优秀人才,并在一定的时期中稳定住他们,进一步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地保持这种创新能力,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目标。

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绝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也不是标新立异(这是科技界中许多人容易犯的毛病),而是为企业最终获取最大利润(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最大的社会效益)服务,为支持其它各环节更强大而服务(目的还是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因此技术创新活动一开始就有这样一个总目标所导引,也有在其他方面如开发、生产销售和市场需求等诸多环节为实现总目标而提出的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所构成的制约。

创新是有风险的企业经营活动,创新需要企业一定的资金投入,是有成本的。那种创新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经验总结的观点是偏面的,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创新管理机制,使创新成为一项有目的有目标的活动。国外的领先企业每年都从销售收入中提取3~5%的比例作为企业研发费用,部分企业化费高价聘请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诊断,并制定出相应的企业经营战略。所以开展创新活动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制定可行的目标、有实施计划、有具体预算、有风险评估、有效益评价。

创新活动是企业持续发展不断做大做强而采用的手段,不是企业领导的政绩工程。只有得到企业员工支持的创新才是可持续的创新,才是有实际效果的创新。创新活动如果脱离了为企业最终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创新活动就不可能持久的开展下去,创新就变成了走形式走过程,对企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政企不分的情况还时有发生。相对于企业来说,政府的创新总显得有些缓慢,在某些

企业文化发展与创新 篇5

摘要:中国自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益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近几年,产品本身的质量竞争逐渐过渡到品牌竞争,而企业竞争中文化竞争更是凸现出其重要性。要想取得企业长期而健康的发展,“文化致胜”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与发展进行介绍,并提出了一些企业文化的创新方法,希望可以为企业文化发展与建设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发展,建设,创新

一、前言

当今无论中外,成功的企业,都有优秀的文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发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并开始对企业文化进行积极建设,逐渐形成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浪潮。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它需要五个要素:(1)种子要素(中心要素):价值观念等;(2)催化要素:教育培训等;(3)品质化要素:文明素养等;(4)物质化要素:物质产品等;(5)习俗化要素:企业风俗等。这些因素与企业文化的形成是息息相关的,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主次结构进行排列,就形成了企业文化的结构,不同企业文化的时间顺序与结合方式是不同的,因为各国各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地方政策等是不同的,由此造成了企业文化的不同。

二、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一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美国引进我国的,经历了多年的吸收与发展,现在基本形成两种观点。广义地说,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包括企业管理中的硬件与软件、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或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两部分。这种定义比较宽泛,涵盖的方面比较广,既存在物质文明,也存在非物质文化,它是将物质生产过程与物质结果联系到一起,所迸发出的一种涵盖范围较广的定义。还有一种是狭义的定义,这种观点只把企业的思想、意识、习惯、感情等领域包含在内,它认为企业文化只是价值观念之类的精神现象,而完全撇开“为社会服务”之类的精神本质,企业文化是精神现象和精神本质的统一。这种观点的定义较为不全面,但是却很有针对性,因此也为一些人所使用。

总的来说,企业文化是一场战争,而它的敌人就是社会环境,在应战的期间,它的过程与结果是十分重要的两个因素,而从中体现的群体文明竞争意识就是企业文化的关键。

三、企业文化发展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而有序的发展历程。想要正确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先认清企业本身,充分而正确的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在同行中的分量与地位、市场份额等。认清了这些,就能对企业文化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概况,量力而行是最明智的选择。然后再进行企业特色的分析,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区域,都会带来企业特色的差异,了解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认清了管理水平、管理思路、管理缺点,才能制定正确而富有特色的发展理念。其次就是对员工进行了解,可以充分调研,了解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期许、重视程度等,再结合企业本身已经存在的企业文化特征,制定未来的建设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一点,就是对企业理念、风俗、员工行为规范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确定文化发展建设的目标,着重关注是否能解决企业现有的问题,制定的方案是否合理等。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也需要一定的顺序。在初始阶段,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建立有力的领导机制、高效的执行机制和全面的传播机制。变革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需要开展全面的企业文化理念层、物质层、制度层,建立一定的机制,逐渐形成企业风俗。制度化阶段就是对以上阶段的巩固,总结之前建设的优点与缺点,并制定一定的修改方案,将企业文化建设导向正确方向。最后一个阶段是评估总结阶段,在完成企业文化的建设之后,需要对之前的所有工作进行总结与评估,记录在案,为以后的企业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四、企业文化创新

1.企业领导带头创新。要想进行企业的文化创新,就要带动企业的每一名员工,而员工的思想水平与精神状态又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一名有很强带头作用的领导,来主动领导企业文化的创新。创新的方法有很多,领导综合考虑以后,需要制定一套完备的企业文化改革方案,并以身作则,将这种文化宣传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才能更好的、更彻底的完成企业文化的转变。

2.文化创新要有特点。尽管中国企业的文化大多效仿外国,但是外国企业的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特点,盲目照抄是不科学、不严谨的,甚至是错误的、不合适的,因此企业发展自身文化时要有特点。文化的创新是一个科学的研究过程,文化创新即结合企业本身的特色,发展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某些方面,那么认清企业本身特色,就成为了文化创新的先决条件。

3.制定良好目标,树立正确观念。企业文化创新需要一个目标,不能盲目创新,而树立正确的观念则可以避免创新走向歧途。目标的规划会使创新方向鲜明,企业家必须了解进行企业创新的目的是什么,自己创新的观念是否偏激?是否急于求成?企业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对员工的教育也要合理,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员工与企业配合进行创新。

五、结语

未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完善,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企业竞争的发展过程会偏向文化的竞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发展 篇6

【摘要】?S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企业的创建变得愈加容易。但是,在新时代的竞争大潮中,企业应该如何生存发展下去变得至关重要。所以在企业的管理与建设中,在顾及硬实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软实力的发展建设。而人作为软实力的本源,应得到我们企业管理者更多的关注。所以,改变固定僵化的传统企业干部管理制度迫在眉睫,我们不能继续坐以待毙,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抓紧时代潮流,对企业干部管理与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及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 企业干部管理 创新发展

引言: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随着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管理创新对一个公司的发展而言,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浪潮中,企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也随之而来。在新形势下,面对这些来自多方的压力,企业应该从本源抓起,对现有的不足不断完善,并创新独属于自己的管理机制,建立起一个以人为本、权责赏罚分明并且公开公正的透明性管理体制,助力企业实现飞跃性发展。

一、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选拔人才的制度不够完善,未达到多元化。当今企业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时,多采用上级直接提拔的方式,即使有民主选举等也只是拘泥于表面,这没有做到公开透明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造成工作懈怠。另外,在选拔人才时,过多看重学历,研究生在提拔升官时优于本科生等,这会埋没了一些能力超群但因学历不够而无法实现自身能力的优秀工作者。除此之外,很多企业还强调经验化,论资历排位置,这样的现象会剥夺年轻有为者的机会。

(二)没有强烈的与时俱进的意识。有些企业干部会存在思想落后、忽略更新、墨守陈规的现象,这样会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这样一来,对于企业干部更新思想、与时俱进的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三)管理模式过于僵化。思想的落后必然导致管理模式过于僵化陈旧,使得企业管理模式得不到发展和改进,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员工没有实质性的发言权,导致所有权力均集中在企业干部的手中,不利于新时代企业的发展与创新。

(四)监督力度缺乏。纵观我国现今企业干部管理,我们很容易发现的一个大漏洞就存在于监督力度上。然而,监督机制对于企业干部的约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往往监督机制的建立只是滞留于表面效果,毫无深层次意义,这样一来便缺乏严格的监督体系,导致企业监督不力的现象发生。

(五)干部素质低下,起不到企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在现今企业干部群体中,存在部分领导干部素质低下,无法带动整个企业实现突破与发展,对员工起不到导向作用,没有说服力,这样不利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反而会导致他们消极懈怠,工作效率低下。

(六)对企业管理的认识过于片面。由于缺乏对企业有效性管理的全局意识,导致了企业干部在进行管理时,只考虑到当前怎么做,没有长期打算以及详细的规划。

二、新形势下解决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实施有效的透明的选拔提升制度。在选拔人才时,企业干部要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选拔原则。要让大家了解并信任企业干部选拔出的人才,这样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实行,减少工作的阻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同时,减少武断决策,多实行民主决策,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有利于干部和员工之间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

(二)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采用这种科学且有效的措施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于自身工作的投入度;而且还可以树立榜样作用;最重要的是能够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家一起朝着公司的目标不懈努力。

(三)加强与员工的密切联系,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去。企业干部经常与员工沟通,关注员工的生活状态,顾及他们的想法与情绪,有利于增进企业干部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员工们的工作效率,增加凝聚力,推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为企业干部提供学习机会。作为企业干部,更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自己职位上站得住脚,有说服力和信服力,所以企业干部应抓住每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不断完善自身,为企业有效的管理与创新做出战略性决策。

(五)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一个公司的管理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素质,增加他们之间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对企业干部进行定期考核制度。企业可以采取民主测评等方式对企业干部的行为工作进行考核评级,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套全面可行的考核机制,搜寻企业干部身上的漏洞,使他们感受到压力感,从而不断完善自身。

(七)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系统。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应对预算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这是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竞争力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要寻找问题的根源,分析问题,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形成强有力的反馈机制和分级预控系统,在以后的工作开展中不断发展并尽可能地消灭不足,根据需求适时地作出调整。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与曲折,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我们对企业干部的管理不仅受内部环境影响,同时也被外部大环境所牵连。所以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使得我们现有的管理机制不断地暴露出自身的弊端与不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新形势,根据新时代的变化与发展,适时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固化管理模式,不断分析并总结探索出科学的企业干部管理机制。而这些调整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的高层,因为这些决策关乎着我们企业的命运,所以这便需要我们在共同努力之下,实现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发展 篇7

企业选择何种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特别是在进行原始性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错误地将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到非主流的技术创新轨道上去,将会给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的困难和波折。例如,美国的杜邦公司,曾经在轮胎材料的技术选择中,走过一段很曲折的道路。当时的杜邦公司选择了行业比较流行的尼龙纤维技术作为轮胎未来技术创新方向,而对新型的聚脂技术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其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跟上轮胎技术的主流创新方向。实际上,如果通过使用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分析方法,通过对当时的聚脂技术专利群族和尼龙技术专利群族的一些统计和比较,上述的错误是有可能避免的。本文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试图探索专利分布规律与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内在关联。

1专利索引方法及其作用

1.1专利及引文数据库分析方法

专利及引文数据库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权威的专利数据库,例如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WPI(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和德温特世界专利引文索引数据库DWCI(Derwent World Citation Index) [1],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追寻专利之间的相关联系及其成长规律的方法。之所以选择德温特专利库,是因为DWPI数据库引入了专利族概念,其按照约定的通用标准,将相近的技术归为一个专利族;而DWCI的最大优点是将专利引用的相关专利和非专利参考文献都列入其中,在借助计算机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后,其技术关联度将会得到很准确的体现。

利用专利库分析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技术的进化是作为一个具有内在自适应相互作用的系统进化。在专利索引所分析的技术进化过程内,技术的进化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系统内部具有的进化动力。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专利库分析方法主要涉及以下2个方面内容。

第一,是将涉及企业待发展的技术和目前企业已涉及的关键性技术,在专利索引数据库中找到其相应的专利族。在此基础上,将技术专利族内的所有技术在时间序列上进行量化统计,描绘出专利权在时间序列上产生的分布曲线。并将此曲线与专利分布的标准型相比较,从而确定企业所关注的技术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

第二,利用专利引文数据库,对企业感兴趣的某一项关键技术,进行引文追索,寻找该专利与其他专利之间的关联度。特别要关注的是该技术是否被其他技术高频引用,或者该技术所参考的技术是否被其他技术高频引用,并在此基础上描绘出族内以及族外专利相互引证的网络图,并由此得出企业所关注的技术在其相关的技术族中的地位。一般说来,专利引用次数与专利的重要程度是正相关的。

1.2族内专利三阶段分布规律及其对把握技术创新时机的作用

专利数据库分析方法的作用主要是为企业选择何时进行原始性技术创新提供参考。应该看到,任何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些具有技术创新带头性质的骨干企业,进行原始性技术创新是一个贯穿企业发展始终的问题。但企业的人、财、物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投入,其权重在各个发展阶段并不相同,所以企业选择在何时以何种规模切入某一新技术范式的创新,是摆在企业发展战略上的首要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分析方法上首先涉及到的是专利分布的标准型问题。一般来说,一个新技术范式从产生到衰亡,并为其他新技术范式所替代的过程,其专利论文数量分布应服从图1的标准型。

即新技术范式在专利数量分布上表现为3个比较明显的阶段。

第1阶段是新技术范式的初创新阶段。其专利论文在这个时间段内非常稀少(图中的t1前阶段),并且申请的论文也主要集中在几个企业或研究单位之中。

第2阶段是新技术范式的发展期。当技术发展一旦进入到某一时间拐点(图中的O点),申请的专利论文数量开始快速增长,不仅在原有的较窄范围内的论文数量急剧变多,同时申请与这一专利族有关联的专利也开始激增,族内专利的内容覆盖面也比较广,这说明技术已经进入技术创新的发展期,这时论文相互的引证次数开始频繁,特别是第1阶段的论文被引证的次数开始增多。

第3阶段是新技术范式的衰退期(图中的t2后阶段)。一般来说,这时在这一技术专利族中,已经开始逐步出现新的技术范式,技术专利数量开始减少,被引证的次数也逐步减少,同时新的专利申请内容主要是一些技术设计等改进性方面的,而涉及关键技术的比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数量减少是缓慢性衰减的。即不像第1阶段在拐点附近是爆发式变化的。

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时机选择问题,其解决的方法是,企业只要利用专利的三阶段分布规律,将其要进行创新的几个关键技术的相关专利族,进行时间序列的专利分布统计,并描绘出分布图,对照图1的标准型,则能够很准确地知道该技术目前的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如果是在第1阶段,这时的企业又是骨干型带头企业,为了进行原创性技术创新,可以选择在这时大规模地介入。而如果是处于第2阶段,则是技术开发的黄金时期,也是技术经济效益的高利润时期,由于有关技术信息平台已经构建好,因而这时选择介入风险性较小,成功率较高,这一时期特别适合中小企业的介入。而如果企业选择的技术已处于第3阶段,即是已经开始走向技术创新衰落期,并开始为新技术范式所替代的时候,这时企业就不应将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到这一技术专利族的研发上。

1.3专利引文索引中种子专利对原始技术创新选择的作用

近些年来,世界许多著名的数据库,都相继开发了专利引文数据库。通过对专利引文数据库的分析,利用类似科学引文索引的引证追踪方法[2],寻找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进化轨道。

这里以纳米压印技术专利引文索引分析为例,来说明企业是如何认别原创性技术范式的[3],即利用技术专利引文索引方法,为企业确定何种技术是原创性技术,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方法。

首先,可以找到原创性的硬核技术。通过对纳米压印技术的引文索引,发现许多技术专利对专利号US5772905的技术索引频率最高,并且其他被索引频率较高的技术也与其有关系,实际上专利号US5772905技术就是新技术创新的母版技术,也是这一新技术范式的创生源技术。

其次,可以找到关键性的技术。这几种技术一般被索引的频率很高,例如专利号WO20000868(纳米压印中所使用脱模材料涂层)、US200215002(模板成形方法)、WO20054107(紫外纳米压印)都被十多次引用,并且引用的专利又被其他专利二次引用,这说明这些技术构成了纳米压印技术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叫做种子技术,这是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主要内容,因而企业选择的技术创新就应以这些专利技术为创新点,才能称之为原始性技术创新。

最后,在上述2个分析基础上,通过引文索引统计,找到源头企业或研究单位。如果某企业已申请的多项技术被引频率较高,则说明该企业是原创性带头企业。例如通过对有机发光显示器专利族(OLED)的索引,可以发现EASTMAN、KODAK、SAMSUNG等公司在掌握专利数和被索引方面明显领先,则说明这些公司目前正要研发的技术是属于原创性技术。

2技术专利分布规律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技术专利的三阶段分布规律就是代表着技术创新的3个阶段?为什么专利被索引的频率越高则代表它是关键技术,即是作为企业创新和扩散的种子技术呢?这一现象能够在技术创新理论上得到一致性的解释吗?这里本文引用技术范式创新理论,试图解释应用上述2个规律的判断方法的合理性。

2.1技术范式创新理论

受益于库恩科学范式思想的启迪,G·多西在研究技术创新理论时,引入了技术范式理论。G·多西认为,发生在新旧技术之间替代,类似于科学理论的更替,是新旧技术范式的替代过程[4]。一项新的技术范式的进化,它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进化创新,即技术范式中的硬核部分创新和技术保护带的创新进化[5]。

所谓技术范式中的硬核部分,它指的是构成一个技术范式体系中的关键性的技术要素,以及构成关键性要素的结合方式。硬核对生产成本的显著下降和构成一项新技术体系的骨架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一个相当明显的特征是,技术硬核在技术范式的整个进化过程中,是一直贯穿于始终的关键性内容。它不断为后生技术所引用、复制、变异,具有较强的刚性。技术范式硬核部分的进化变异和成长过程,是一项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过程,也是技术进化的最为重要的内容。

而所谓技术范式的保护带部分,则是指围绕着硬核周围的相关辅助技术。它是一种非独立性的技术,它主要是为了提供技术硬核在创新进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嵌入到实际操作中而必须的辅助技术。对技术范式中的保护带创生,是新技术进化为成熟技术的一种标志。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技术汇聚在技术硬核周围,并逐渐形成新技术范式体系。

2.2对专利数量三阶段分布的理论分析

在技术专利成长的第1阶段,技术专利之所以很少,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专利基本上是硬核技术,即相当于牛顿力学中的三定律,因而其数量很少,而且在这一时期由于它还没有与其他技术发生关联,即硬核周围还没有建立保护带,因而也不存在向其他技术的扩散,一般来说,这时硬核的技术知识还掌握在实验室技术共同体周围,并没有落户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因而来自于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因素的发明并不多见。

而在技术专利成长的第2阶段,大量的技术专利突然涌现,这是由于技术硬核中的关键性技术要素,即种子技术,开始与周围技术形成关联,种子技术更像一个技术蓄水池,将大量的与这一变化创新有关的行业技术或者其他行业技术吸引到自己周围,并对这些辅助技术进行匹配,以利于硬核技术向产业化方向过渡。因此,这时的技术专利主要是为硬核技术周围打上一层厚厚的保护带,其涉及到的专利是直接的匹配技术,这些技术是已知的成熟性技术,它与种子技术相关性较高,因而引用种子技术的内容相关性很强。

技术专利成长的第3阶段则是技术硬核在生产线的整合阶段,这一时期的技术专利绝大多数属于技术整合内涵,而涉及技术硬核的引文专利比较少,也就是这时技术范式的创新是一般的量化的常规创新,但是随着新技术范式的出现,原技术范式的竞争力和受到创新的注意力开始下降,特别是创新的成本与回报利润之比越来越高,技术共同体开始向新的技术范式分化和融合。

2.3基于关键性技术与专利索引频率关联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在专利技术群中被引证的频率越高的专利,便是种子技术并把它界定为关键性技术呢?这是由于在技术创新进化过程中,技术范式中的硬核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导致的:硬核技术具有技术蓄水池功能,它必然会被其他技术索引。技术硬核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它是各种技术的聚焦器,它不断地在创新过程中把多种技术吸附并组装在自己的骨架上。各种技术向硬核汇聚过程是技术匹配过程,它需要硬核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关联,这一关联即为匹配性技术专利,并且这种专利技术必然要索引关键性硬核技术。

同时,技术硬核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隐喻式的汇聚特征。在硬核技术中,已经隐含着需要汇聚的相关技术,因而它的吸收,即后期的专利发明是受到硬核技术的内在引导的,所以索引核心技术就成为必然。技术的这种硬核作用类似于海特格尔在分析技术本质时,技术展开和解蔽过程,即技术硬核相当于座架强求性地把各种相关技术要素汇聚起来[6]。

技术硬核的具体汇聚机制,即种子专利与其他技术的匹配过程,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保护带技术是索引硬核技术与技术域元素组合的过程,因而技术的进化必然伴随着对硬核技术索引频率的提高。

3几点补充性说明

对于专利索引方法在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及其理论分析,有几点是必须补充说明的。

第一,专利索引方法仅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决策的一个分析维度,它还必须结合其他方法,如市场分析方法、企业经济运行规律等进行综合分

析,这样才能准确地发挥这一新视角的作用。

第二,利用专利库的索引,特别是对专利引文数据库的索引,存在着技术专利族的分类与企业确立创新的技术在内涵和范围上是否完全一致的问题,如果两者不完全吻合,则会导致一些结论上的错误。

第三,根据休斯的技术系统进化理论,技术范式中的各个局部技术要素体系发展并不均衡,有的技术族会成为技术系统突出部,而这部分技术当遇到比较大的阻力时,会出现所谓的“退却突出部”现象[7]。在专利统计中,表现为这部分技术专利在某个时期会急剧减少。但这一现象并不代表新技术范式是处于退化时期,而仅仅是技术系统在进化过程中,技术轨迹发生了波动。因此,对于“退却突出部”和系统退化2种现象,在进行专利统计分析时,还应仔细鉴别。

参考文献

[1]林铁莉,胡娟.利用DII数据库检索专利文献[J].现代情报,2005(5):142-146.

[2]刘珺珺.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7-90.

[3]郑雨.技术范式与技术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4):16-19.

[4]Giovanni Dosi.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J].Reserch Policy,198,211(3):152.

[5]郑雨.技术创新研究的哲学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159-161.

[6]冈特.绍伊博尔特.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科技[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3:73-77.

浅析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篇8

关键词:企业成本 成本管理 创新与发展

▲▲一、企业成功管理的存在环境与变革

美国在2007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也受到了影响。我国的经济策略上较为宽松,同时又因为额外的因素,在2010年之后,随着我国物价的升高,CPI指数在不断增长,已无法有效的控制,在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情况继续恶化。国家为了中断这种情况,采用减少银根的方式来解决,但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央行在存款准备金利率上提高,这代表企业贷款难度增加,同时资金总额降低。由于银行在放贷总额上受到控制,那么在放贷时就会集中在一些经营信誉好,经济效益高的公司。像一些信誉差的企业或者刚发展的企业则会出现资金不足的尴尬局面。

▲▲二、企业成本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1.思想观念滞后

当前我国的经济在发展,在我国也有不少企业的领导者在企业成功管理上有不同的意见,他们会把这项管理活动作为领导或者个别管理者的职责。从传统的思维观念当中,差不多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认同将成功管理交给领导者或者财务管理者把握,因为这个工作环节非常重要,而对于一些生产或其他部门的人员来说,没有资格参与这个重大决策。因此,很多企业职工的工作范围只是简单的工作,对成本控制并没有认识清楚。就拿一线生产工人来说,无论工作是好是坏,只关系到自己的工资待遇,而与企业的生产盈利无关,也不用关心企业是否有发展压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增大还是缩小等等。所以这些一线生产工人不重视生产成本,工作上不积极,如果企业漠视对一线生产成本的管理,那么企业对于成本的管理无法从基层开始。

2.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差

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差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产品的生产量、生产原材料的使用量,工人的工作时间,机器设备运行记录不完善。第二,生产的原材料,机器消耗燃料及其他的原辅料的使用限度管理不清楚。第三,产品在验收环节没有起到检验作用,这包括对生产水、电、气等必要原料的浪费大,造成的影响很严重。第四,用来产品生产的原始物资发放、回收利用和企业资产定阶段验收的规则制度无法得到严格的执行,规则制度有不少条例管制,但起不到作用,就无法发挥管制的效果。第五,在企业内部的产品核算价格不统一,对生产所需原料,半成品或提供的劳务核算都没有给予符合制度的清算。

3.对成本预测没有系统规划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收益,那么就要从减少成本开始,对现代的企业成本管理来说,已经不再按照原有的传统观念进行管制,而覆盖了更深的细节。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涉及的方面很多,这其中有成本预测、决议、规划、控制、核算、探究和审核等内容。在成本管理当中的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预测。能够对成本预测做到更精确,更合理这才是成本管理发展规范化的首要前提。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过程中,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才可以提高预测的精准性。不过从现实来讲,大部分企业只关注生产当中的成本管理,而轻视成本管理预测,甚至一些企业在成本预测环节敷衍了事,只是单纯的应付有关单位的审核,像这种对成本预测轻视的态度是不能更好的对企业进行管理防范的。另外还有个别企业,他们的领导层虽然明白成本预测的关键性,不过在成本管理环节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得不到更规范更专业的制度,那么这都会给企业生产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隐患。

4.管理策略与时代发展相违背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提高,那么企业成本管理涉及到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充,变得相对复杂起来,那么企业的成本管理能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需要,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当前,有不少企业依赖高科技,对生产设备进行革新,还引进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过管理策略上严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这也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像大部分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还处于人工管理阶段,虽然有些企业采用计算机操作,不过在经营管理上并没有统一网络化,所以这无法与企业生产发展速度保持一致,那么就满足不了成本管理的需求。

▲▲三、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改革的途径

1. 樹立群体管理新理念

现代企业在成本管理上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而且这已经不是企业领导层直接管辖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当中的每一个员工的利益,因此,对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要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对成本管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才可以让员工们重视成本管理工作,真正的将技术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企业要向企业员工宣传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取缔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才可以提高员工的重视性。

2. 树立生产全程成本管理理念

企业想要在发展中不断的提高市场的占有份额,就需要不断的增强生产效益,增大对成本管理的内容,而且对于成本管理的内容来说也不可以完全限制在生产过程,也应该将其管理内容扩大到整个生产环节当中,同时也应该包括产品的市场研究、有关技术发展的趋势探究及产品设计等内容,再扩大的话还需要覆盖售后服务这一块的内容。

3. 树立成本效益理念

从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来看,企业在经验当中追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来说,也应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那动态的成本效益理念来研究成本管理及监管的问题,从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研究来分析投入的重要性、规范性,即采用合理的方法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投入,尽可能的去提高创造的使用价值,这样的话企业才可以有更多更高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需要站在经济效益的观点上来分析经营成本的高低,拿经济效益来动态的管理成本效益才能得到最合理的管理。

4.务必提高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力度

像成本管理在基础性的工作内容上是比较复杂的,所以,第一要真正的完善成本管理的原始数据记录。这个原始数据记录能够直观的看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最初也是最原始的数据资料,也可以说是一些生产产品的成本计划控制,对成本核算的最初数据。所以企业的原始数据记录一定要详细、完善、精确地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整个基本状况。第二要完善财产物资管理调理。对企业的所有财产物资的发放,务必做好计量、验收等环节,出具相关的手续及文件。对每一项财产物资都要采取突发或定期的核查,根据相关的秩序进行解决。

5.强化成本管理的预测管理和成本监控

企业在管理当中开展有效的成本预测,是能够更好的对成本进行监控,利用成本预测,那么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随时的了解成本的动态变化,可以有效的降低经营风险,帮助企业的领导提供完善的资料。对成本预测的中心来说,其实就是要编制某一阶段的成本计划,对完成生产目标所需要的各项成本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提高生产过程当中的成本监控,每个生产环节或者有关的部门都需要在生产原料、工人工时及其他花费支出上进行监控。比如,要对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生产薪水、废物损耗及生产费用等进行重点监控。

总之,我国的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化企业在设备上要跟上,而且企业的管理观念也要与时代俱进。采用科学完善的企业成本管理,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有一定的帮助,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宏观方面来说,也能够节约生产原料,做到绿色制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持久坚持,在企业运行当中,创新改革也是有必要的,同时也要参考国外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成功例子,使成本管理内容更合理,更完善。

参考文献:

[1] 秦胜兵. 试论完善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措施[J].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6(02)

[2] 刘兴仁. 关于加强中小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思考[J].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4)

[3] 刘明栋.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竞争问题研究[J]. 企业家天地. 2006(12)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下一篇:我的新手表小学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