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与技术创新

2024-09-26

中国企业与技术创新(精选12篇)

中国企业与技术创新 篇1

中国市场成了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 因而越来越多的外企选择在中国投资建厂并设立研发基地, 这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中国本土企业只有重视技术创新,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独具个性的技术创新体系, 才能在全球化市场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 才能做强做大。因此, 如何成功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技术创新策略, 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应变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经济的竞争实质就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 企业竞争实力将主要取决于技术实力。企业进行市场创新争得市场份额、拓展生存空间、求得自身发展的最现实选择, 就是不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一)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1、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将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利保证和发展基础, 观念创新将进一步引导企业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将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并使技术创新实现其价值。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属于核心创新网络系统, 在企业创新网络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他各项创新都要围绕核心创新网络系统的运行进行, 为其提供服务并配合其发展。在不同企业的不同时期, 核心创新网络系统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2、产品应变力

企业应变力也就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适应能力。具有市场应变力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生命力。企业应变力的强弱又是企业家才能大小决定的, 它离不开企业家的胆识、智慧和谋略。

(二) 技术创新决定因素及分类

1、技术创新决定因素

技术创新最早由经济学家熊彼特1911年提出的, 他的创新理论被认为是传统经济学的一种突破。到了70年代, 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卡曼和施瓦茨进一步推动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们认为决定技术创新的因素有三:竞争程度, 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竞争会使企业不断创新, 竞争越激烈, 创新的动力就越大;企业规模越大, 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也就越大;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技术创新及新知识的形成和传播, 既有科学活动的一般性质, 又有经济活动的特殊性质。它有创新性, 统一性, 综合性, 系统性, 不确定性和准公共产品性。

2、技术创新分类

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按创新对象不同, 可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的强度不同, 可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按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的相对变化程度可分为劳动节约型创新和资本节约型创新;以创新目的可分为需求拉动型技术创新, 资源开发型技术创新和竞争驱使型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及其选择

在当今的市场条件下, 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只有掌握好不同技术创新战略间的区别与联系, 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 使得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正确的运用。

(一) 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条件

企业要进行创新必须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 这是技术创新成功的有力保障, 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经济活动总的谋划。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是不能随心所欲的, 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包括外在的条件和内在的条件。

(二) 企业家对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那么企业家到底选择何种战略, 要根据以下几个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后作出自己的选择。 (1) 企业的宗旨与发展目标。现代企业都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宗旨, 它规定了组织的目的和活动这样的问题; (2) 技术创新战略应与企业的实力相一致。企业实力是指企业拥有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配置资源能力的大小; (3) 行业特点。不同行业技术创新的速度不同, 技术创新速度和方式对企业经营的支撑作用不同, 从而导致技术水平高低、技术领先程度对其竞争优势的影响也各异; (4) 产业竞争态势。技术创新要由市场需求来拉动或由市场竞争来推动, 这都与产业竞争态势有关; (5) 国家政策。它主要是为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导向作用。国际著名的竞争战略研究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大竞争力模型, 这对企业技术创新至少有两个要求:形成市场垄断和技术垄断, 为此企业应更多地采用自主创新战略。

三、我国技术创新战略的分析与建议

一个优秀的企业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 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因而做好技术创新是企业市场制胜的重要策略, 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不同因素, 针对不同的环境采取相应的战略。

(一) 我国国情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加入WTO以后, 这种挑战, 外国的竞争和对流入中国市场的趋势越来越强烈, 这对我国企业家创新提出要求。其次信息等各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速度越来越快, 这种信息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的政策措施。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R&D投入不足。

按照国际上比较一致的看法, 研究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 占2%仅能维持, 占5%才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按照平均计算, 我国的企业还处于难以生存的水平, 多数大企业只达到仅能维持的水平。

2、技术创新人才缺乏。

我国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开发人才和技术人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大量的学者, 教授投身于科研开发队伍中来, 但不少企业内部仍然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人才不足。

3、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不完善。

尽管我国一直在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但是进展比较慢。

4、融资制度不完善。

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资料, 40.7%的经营者认为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是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融资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市场化水平不高;二是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三是融资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5、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许多企业都缺乏核心创新能力。

(二) 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建议及自主创新的建立

1、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建议

现阶段我国企业实施技术创新, 应当从中国国情出发, 以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模仿创新为主, 辅以适当形式的合作创新, 逐步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

针对以上几个主要问题对策如下:

(1) 提高企业的R&D资金投入。一般来说, 有了科技的投入才有科技的产出, 投入越大产出就越多。为改变我国企业资金缺乏的状况,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强化现有企业自身的融资功能, 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 多渠道, 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另一方面, 优化技术创新的投资结构。

(2) 重视R&D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解决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 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 在企业现有技术能力基础上, 有条件地以各种形式, 吸收R&D机构进入企业, 增强企业R&D力量。第二, 注重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第三, 创造条件, 积极吸引、用好高层次的R&D人才。第四, 要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包括以技术入股、员工持股等长期的激励机制。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好的环境,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也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重要内容。应当大力鼓励研发力量薄弱的企业兼并科研机构, 促使研究和开发力量内部化。

(4) 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既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 又取决于外部的推动。

(5) 建立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结构。一方面, 要通过企业并购、战略联盟等市场化途径, 推动大企业的规模增长, 不断提高大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是新世纪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 通常可以以较少的投入, 较快的速度达到提高双方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企业与企业的合作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技术上能够互补的企业, 按照一定方式组织起来, 共同进行某项技术创新活动, 以增强双方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技术能力处于同等水平的企业, 因受资源限制, 或基于共同利益, 共同开展某项技术创新活动, 以增强彼此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技术上的强者和弱者合作, 将强者的技术转移给弱者, 以提高弱者的技术能力, 通过企业购并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从深层次分析, 其实质是获取外部组织的知识, 实现与内部知识融合的过程。

技术创新战略是一个动态的依据情况变化而变化的战略模式, 企业和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由弱到强,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选择不同的战略模式, 才能不断推动企业发展。面对加入WTO后的冲击和挑战, 国内企业如何才能培育出有品牌并塑造成知名品牌, 一直是中国优秀企业家思考的一个共同问题。品牌战略需要打持久战, 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只有视质量为生活, 以创新求发展, 才能创品牌创名牌。知识经济时代还需要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它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 使企业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 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是为了实现个人职业生涯与企业总体目标的真正融合, 使人们在工作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使员工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使企业整体得到可持续发展。只有致力于人的企业文化, 才能锻造强大的企业。

2、自主创新的建立

全球化浪潮下企业家应该做什么呢?首先是观念的创新, 再是技术创新。相信我国企业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国家方针的指导下,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从事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 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市场的创新收益。

要让自己常保竞争优势, 充实自我能力的最好方式, 唯有创新。也只有企业的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社会经济才能向前发展, 物质文明程度才能提高。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靠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来维系。最近党和国家领导人召开的两会也是一种创新, 有农村合作医疗、住房问题、关注民生等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国家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好的宏观环境, 鼓励并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也必须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将技术创新变成一种自觉的活动, 切实而有效地将技术创新落实到实处。对于多数企业而言, 在先行条件下, 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并非全无机会。只要我们把握技术创新自身的规律, 以一种务实进取的态度看待问题, 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技术创新切入点, 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活动, 避免走入技术创新的误区。

中国企业与技术创新 篇2

------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国家、,企业发展的不懈动力。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新技术的竞争。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创新已成为全世界竞争的焦点和新时代的代名词,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企业,创新都将成为其繁荣昌盛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良好的技术和创新管理是企业提高其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

一、技术创新的几个重要方面

(1)观念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

观念创新是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观念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它时刻影响着人的活动。实施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领导者要切合实际的分配人、财、物资源,需要领导者进行组织。因此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要有创新的观念。

(2)营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营销是企业占据市场和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企业营销要求:一是要掌握市场需求;二是要研究如何满足市场需求;三是要分析市场特点和竞争对手,做到知己知彼。这就要求营销和技术有机结合。(3)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管理创新要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核心,要建立并有效地运行三大机制:(1)创新的投入机制。一方面,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创新,或者创新只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没有产出的投入则是浪费。(2)创新约束机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创新则落后,没有创新的企业终将被淘汰。(3)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一是用好现有的人才,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加强自身人才培养,造就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三是积极引进有用之才;四是制定激励政策,奖励有功之臣。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动力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主体, 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前, 要对创新成功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 对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进行估价, 只有成功概率较大、又有较高收益的创新活动.才能对企业有较大的动力激励作用。

1、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1)利益驱动力。对企业来说,利益总是促使其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许多学者认为,创新利益的大小具有诱导和进一步激励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双重功能。因此,利益驱动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内动力,它在所有内动力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企业经营和技术创新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起作用。

(2)企业家精神影响力要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前提和基础。一方面企业家精神会促使企业家极力寻求创新的技术和方法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必然会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对创新永不满足的企业文化,使它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精神支柱。因此可以说,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是创新的精髓。

(3)企业文化感染力要素。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沟通的渠道,它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对企业技术创新起着无形的感染和推动作用。

2、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

(1)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起点,也是技术创新活力的重要动力源泉和成功保证。

(2)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保证不在竞争中被淘汰,同时取得竞争优势和发展,就必须用各种方法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技术优势。由此可见,竞争是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因素。

(3)技术推动。技术创新是以新技术投入为特点的技术经济活动, 新技术既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又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意见

1、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体系。对企业而言,为了能不断持续发展和强大,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调动技术创新资源,又能协调管理和实施有关技术创新各个环节工作的组织系统。而同时有效的管理制度改革又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为企业培养创新的土壤,为创新提供有用的人才储备,从而使企业能真正地在技术上创新。

2、积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精神动力,它能够使全体员工为企业创新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也必须着力塑造和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四 结束语

企业经济创新管理与企业发展 篇3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一、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如果说资金是企业的发动机,那么经济管理就是掌控企业走向的方向盘。企业的兴盛,离不开活跃的资金流、先进的技术以及科学、创新的管理方法。美国知名管理专家麦克纳马说:“美国之所以先进,是采取了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方法。”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企业总是一重生产、二重技术,经济管理却总是处在边缘地带。这种以包代管、以罚代管的倾向,无视经济管理的独立学科地位,是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创新的原因之一。

以钢铁企业为例,虽然我国钢铁行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产能力不断突破,但仍面临着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效能低下的问题。具体来说,我国钢铁企业的经济管理问题是历史的累积,企业管理者普遍缺乏对于战略管理的本质认识和理解,不能彰显企业特色,同时只重视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目光和前瞻性,导致企业的命运随着管理者的更迭而改变。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薄弱,也是直接制约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实现的重要原因。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探索出一条适合钢铁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道路,成为本行业管理者的当务之急。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与时俱进地更换生产设备、更新生产技术,还要有一套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在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日益强大。所以,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只重生产、忽视管理的工作方式,放眼全球,学习国际社会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自成一套具创新意义的、中国特色的企业经济管理方式。

笔者认为,建构创新经济管理,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就是要改进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实现合理的组织设置与职能部门。部门之间的分工要明确,具体到个人,有权必有责。对于企业的操盘手——董事、监事、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具有重大事项决策权的同时,自身行为也应受到一定约束,承担责任,避免做出一些“拍脑袋”决定。经济管理制度要能够实现标准化,即必须依据一定的程序来实施,其内容与范围应当具体明确,能公开的要公开,使规则扎根于每个员工心中,避免从业者的随意。同时,应当设置专门负责管理经济管理体系的部门,确保经济管理的顺利运行。

2.重视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就是要设置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目标,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对企业经济管理目标进行不断调查评估。还是以钢铁企业为例,当前我国的钢铁行业正处于产业调整与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所谓战略管理,就是要重视企业的战略规划工作,根据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自身的发展情况为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尤其要注意紧密结合钢铁行业特征,增强企业对于环境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其次,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还要考虑到执行能力和可操作性的问题。要根据钢铁行业的生产运作水平、能力相应地采取产品专业化集中发展策略、战略联盟或重组等不同战略。最后,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要民主,广泛充分地听取员工意见,制定完成后要清晰明确地传达给员工,使其自觉内化为自身工作的目标。

3.重视风险管理

对于钢铁行业来说,企业风险程度高、类型复杂、管控难度大、风险损失大,而且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普遍不高。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潜在的风险,但是我们不能因惧怕风险而因噎废食。风险具有客观性,它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只有正确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的预测及把控能力,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抓住机遇。尤其在资金密集的钢铁行业,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方位的风险预警、防范及处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的现实化降到最低水平。同时要打破国有钢铁企业员工安于现状的消极思想,树立普遍风险意识,居安思危,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环境的变化做出最迅速的反应。

4.培养经济管理人才

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之争。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应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主导。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首先,管理者应充分肯定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可再生性的特点,使人力资源规划成为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遠发展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同时根据战略规划对人力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其次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帮助员工的自身职业规划发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及凝聚力。

三、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机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争取最大利益,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加强经济管理工作,创新经济管理方式可以使企业占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先机。

参考文献:

[1]李春宇.钢铁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河北企业,2011,(02)

[2]王萍萍.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与应对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2(3):22-23

[3]刘霞.浅谈如何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J].现代商业,2010(9)

作者简介:

中国企业与技术创新 篇4

熊彼特认为经济社会的根本现象是经济发展, 并且他进一步阐明:导致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创新而不是其他的因素。创新活动通过不断提高经济部门的经济技术水平, 从而推动企业组织及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变, 其结果是经济得以发展。原有经济学理论则忽略了创新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推动作用, 而从其他方面寻求经济得以发展的动因。虽然熊彼特具有远见地提出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影响, 但由于他的理论思想冲破了原有的经济理论框架, 从一个全新角度考察社会的经济活动,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固有的主流经济理论, 因此在当时并不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 也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直到上世纪50年代,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经及各处相关的经济分析手段的不断完善, 人们发现仅通过传统的经济理论, 已经很难解释现有的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这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重新看待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并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技术创新理论就是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 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理解有两种。从狭义上讲, 人们把技术创新理解为与技术有关的企业创新活动, 即前述的五种创新的前两类, (引入新产品, 采用新工艺技术) 。广义上技术创新则包括上述全部五种创新类型。按照本文的观点, 技术创新是将科研成果创造性地引入生产系统形成规模生产并获取利润以及为保证该目的的实现而采取的技术和经济活动。

虽然人们一般承认技术创新活动自始至终存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之中, 但对谁是创新主体, 许多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在此, 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确定, 有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推动与发展。在明确谁是技术创新主体之前,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技术创新与发明。

(2) 技术创新主体具有创新的内在动力。

(3) 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具备技术创新能力。

资料来源:陈久康,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刍议, 中国信息导报1999, 4.

(4) 技术创新主体必须以经济利益为目的。

谁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里, 我们认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首先, 企业具有不断创新的持久动力。现代社会,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否则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特别在今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标志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因素。

其次, 企业大多设有科研开发部门, 这些部门一般都具备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设备技术条件、科研开发人员。这些研究人员与直接生产紧密相联, 具有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的便利条件。同时, 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可以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较为充裕的资金, 这是保证技术创新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

最后, 企业从它一出现就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这样定义企业:企业是人们集中起来进行某种或某类商品的协同生产, 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的经济单位。西方的市场交易费用学说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企业在参与市场交易的时候, 存在市场交易费用, 这种费用来源于人们在市场上寻找交易对象、为谈判成功等所花费的费用。而企业组织通过内部的计划, 企业可以节省这部分费用。从本质上说, 出于节约交易费用而组织的企业, 其出发点仍然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因为费用的节约反映在产品上就是产品成本的降低和利润水平的提高。

1 我国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才从日本引入了“技术革新”一词, 但已失去了日语的原义。日语的“革新”包含了“创新”的含义, 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概念。而我国仅专指“技术上的小的革新”或“技术上的渐变性改进” (辞海) , 是纯技术学的概念。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真正引进“技术创新”的概念, 对技术创新问题开始研究, 上世纪90年代才普遍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 我国的技术创新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1 技术创新主体不明确

我国的企业在某种形式上说只是按固定方式和计划进行产品加工的工厂或车间, 创新对他们来讲好象事不关已。日本的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明确指出:“所谓企业, 是企划事业的意思, 即把有关生产活动的若干新尝试拟成计划并加以实施的主体叫企业”。即企业的本职职能是创新。由于没有企业, 只有工厂, 多年来我国只有厂长, 而无企业家。

按照国际惯例, 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主要是研究与开发机构 (简称R&D) 。包括政府、大学、企业和民营的R&D机构。要进行技术创新, 首先要看R&D的经费和人员的投入。企业是否是创新的主体, 我们可以从企业界的R&D人员和z1费的分布中判断。

统计资料显示, 在R&D资源配置上, 我国同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比较, 有较大差异如表1。

另据资料表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日本企业从事R&D的工程师占职工总数的3.45%, 而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仅为0.75%;日本每100个大中型企业有R&D机构1 3 4个, 据1995年国家经贸委资料, 我国2302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只有39.8%有技术开发机构。

1.2 技术创新不注重其实用性

自1990年以来, 我国年平均获奖的重大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 但至今转化率不足30%, 推广应用率仅10%, 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并获得规模效益的仅5%, 而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高达80%。所以日本著名的技术评论家星野芳郎指出:“中国的卫星能够绕地球转, 而生产的种种风扇大多不能摇头。”中国虽然在发明能力方面并不逊色任何发达国家, 但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却远低于许多国家, 这使中国许多很有价值的成果停留在样机、样品和展品阶段, 难以批量生产, 最终会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3 没有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

我国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国有企业, 抓大放小。放活小的, 并不是放任自由, 而是要把改组、改制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增强其竞争力。发达国家对本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一向都很重视。日本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 如《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援助法》等法案, 为了指导和扶植中小企业创新, 日本早在1948年就在通产省下设立中小企业厅;在美国, 各州也制定法律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并在1953年设立中小企业管理局, 负责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另外, 发达国家还从财政、税收、信息咨询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和帮助, 这都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我国却还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

2 技术创新活动对策研究

搞好我国的技术创新工作, 总的来讲, 我认为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快以大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开发工作

由于我国原来技术创新主体不明确, 科技资源大多集中在独立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 游离于企业以外, 与企业脱节, 通过建立以企业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 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 使全国500多家国家重点企业全部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 使3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不同类型的技术开发机构。目前, 我国一些大型企业已建立起自身的技术创新机构, 如:伊利、T C L、海尔、荣事达等集团, 在技术创新、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已走到了前列。

2.2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促进技术创新的商业化

在技术创新的指导思想上, 我国注重“高”、“精”、“尖”, 强调其先进性, 1986年我国首次参加日内瓦发明与技术展览会, 送展项目80%获奖, 居各参赛国之首, 1989年我国第一次参加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 获得了唯一的一枚共和国总统大奖, 获奖数也居各参赛国之首。据我国公布的数据称, 仅“七五”时期的科技攻关项目, 就有6068项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4112项填补国内空白, 但这些成果多是由科研院所搞出来的, 推广应用率不足10%。

为了加快技术开发步伐,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要以生产企业为基础, 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共建技术开发实体, 实现产学研的直接结合, 使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促进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

3.3 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支撑体系

我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 中小企业占全国工业企业的97%以上, 由于中小企业在税收、吸纳劳动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在法律、法规、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中小企业以优惠措施。如建立风险基金, 对有前途的高科技小企业以资金扶持等。

值得庆幸的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加强了对技术创新工作的认识。1999年8月,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在京召开。江泽民同志强调, 我们既要充分估量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 更要珍惜它所带来的难得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正确驾驭新科技革命的趋势,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加强科技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石定寰, 柳卸林.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J].求是, 1999, 10.

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持续发展 篇5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背景下,企业发展面临着来自政府、公众、竞争对手以及合作者等多方面的环境压力.绿色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成本的降低、市场份额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技术转让收益使企业走出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由于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特性以及技术创新风险大、费用高等特点,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我国企业积极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作 者:吴兆俊 王龙建 WU Zhao-jun WANG Long-jian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学院,纪委,安徽,蚌埠,233041 刊 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1(5) 分类号:F42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企业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与财税政策支持研究 篇6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及特点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中,(1)和(2)属于技术创新,(3)和(4)属于市场创新,(5)属于制度创新。而对于技术创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技术创新是使一种设想成为工业或商业的活动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变化;美国小企业管理局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从发明开始,继而开始发明成果,然后向市场推出新型的产品、工艺或服务过程;有专家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综合。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是要使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而且在整个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作为自主技术创新的投资决策主体,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依据行业发展前景、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产品未来市场需求变化等,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创新项目和技术,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理性投资,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二是企业而非专门的研究所、大专院校要成为研发的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调整和优化企业科技资源配置;三是企业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着手建立有利于企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四是企业要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税费后,有权对其技术创新收益进行自主合理分配和使用,包括留出部分利润用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奖励有关科技人员等。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节约使用、综合利用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加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领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技术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凸显,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已经成为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源泉。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途径。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各国科技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然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尤其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因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瓶颈。只有在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集中力量突破一些涉及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战略技术,减少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程度,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和国防安全。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情况,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逐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2006-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当前,尤其是要适当增加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研发环境的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国际惯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搭建有关产业或企业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着力提高其研发水平;二是支持建设以自主创新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由于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聚集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以及以这些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中介机构,因而加强财政资金投入会对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环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国外自主知识产权的申请和维护费用比较高,而且难度相当大,而财政资金给予必要的支持则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自身力量薄弱的弱点,增强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中小企业创业资助、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科技成果转化、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资助等。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规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可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基金收益、捐赠以及其他资金。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可以考虑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对现有分散的资金进行整合,并集中统一管理,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资金多头管理、责任纠缠不清等问题,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社会投资也积极投资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壮大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完善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其中,尽快全面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有利于公平企业税负,提高企业资本周转速度,充分调动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此外,对于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尤其是一些研发费用较多、支出比重较大的企业,考虑允许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抵扣;对于企业利用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各种有形、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以及由此造成的资产评估净值增加,可以考虑在一定期限内适当减免企业所得税;适当减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对于企业技术人员的专利收入、版权收入以及技术援助收入也要考虑适当减免。

(四)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功能。政府采购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运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的一种经济活动。政府采购既是政府采购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在支持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建议尽快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建立认证标准和评价体系,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该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制造企业申报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被列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产品,政府采购要按照优先采购、首先采购、预先订购的原则给予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必要的支持,如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评审中给予适当的加分等,并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相关产业化政策中给予重点的支持。

中国民营企业与技术创新现状探究 篇7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该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从而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不仅对于搞好中小型企业具有重大影响, 而且对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然而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与竞争力指数》显示, 在其抽样调查的民营企业中, 有36.38%的企业在过去三年中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较弱, 转型升级亟待加强。

民营企业当中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意识的所占比重较小、技术创新时机或项目选择不当而终结的民营企业也不在少数, 所以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式主要是模仿, 并以照抄照搬别人技术的单纯模仿居多, 在模仿基础上进行研究、改进和创新的企业也较少。正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这些方面的差距, 因此对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1. 资金不足。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最大的问题是创新资金的不足。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创业资本较小, 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不是依靠资金市场或风险投资, 主要靠本人及合伙人的个人积累, 以及各种借款。而有限的创业资本, 给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和进行技术创新带来了许多困难。二是在贷款和市场融资等方面较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处于明显的劣势。目前中国未将民营企业的贷款纳入国家信贷计划, 对民营企业在信贷方面还存在着歧视性政策, 除非这家民营企业规模较大, 效益较好, 处于高速成长期, 否则, 其缺乏足够的资产用于贷款抵押, 因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筹集到用于研究开发的长期资金, 更多地借入高成本的短期资金, 从而必然带来相应的技术创新的风险。

2. 技术创新人才的缺乏与激励不到位。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问题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民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且核心技术人员多属兼职性质, 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 在解决技术创新的某些关键技术问题时, 会出现缺少一些必要的交叉学科技术人才帮助, 而且创新人员自身的开发能力有限, 从而技术创新的智力支持无法保证。这使得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得不借助于外来技术, 来推进本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 有些民营企业由于不注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没有真正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没有制定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使民营企业留不住人才, 人才频繁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

3. 缺乏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

实践证明, 是否运用战略管理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 对于失败率极高的民营企业来说尤为如此。然而, 许多民营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实践中很少有民营企业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 因此, 出现了一些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的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如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 或盲目地以产定销, 忽视技术创新的市场调研, 对市场的今后发展趋势判断失误, 这就导致新产品更新换代难以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造成技术创新和市场脱节。

4. 创新模式的选择或把握不当。

许多民营企业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采用模仿创新模式。但在模仿过程中存在误区。有的是机械模仿, 陷入被诉侵权的泥潭。有些民营企业走过了机械模仿的低级阶段、希望走模仿基础上的二次创新之路, 但对模仿创新的启动时机把握不当。启动过早, 技术和市场需求尚不稳定, 且技术壁垒较强, 模仿的难度较大, 技术配套难以解决。

相反, 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技术领先, 不重视技术追随。有目的的技术追随同样可以带来巨大成功, 甚至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求技术领先意味着可能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但同时意味着更多的支出与更多的风险, 技术追随则相反, 追随者可以将先行者的失误引以为戒, 在技术追随的同时, 通过细节方面的改进, 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来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日韩很多知名企业当年就是采用技术追随战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通过借鉴模仿领先者的创新成果, 或寻求工艺方面的变化, 或对产品进行系列化的改进, 逐渐地成长为行业翘楚。

5. 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认识不足。

有些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认识不足, 看到成功的例子较多, 忽视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控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创新风险主要包括: (1) 技术风险的防范不足。例如, 新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估计不足:技术跟踪机制不完善, 导致自己的开发完成时, 已有更优的技术或产品出现, 使自己的开发成本难以收回。 (2) 市场风险考虑不全面。市场风险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来自消费者的偏好。新产品投放市场后, 由于市场引导或宣传不足, 顾客可能会持怀疑态度甚至否定新产品。例如, 烤炭产品刚刚面世时, 很多人对烤炭产品的保健作用不接受甚至怀疑。同时, 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也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早期的民营企业注重模仿畅销产品, 尽管有被诉侵权的可能, 但市场需求风险不大。然而, 在企业自主创新时, 由于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不够, 就有可能创新产品出来以后, 虽然外观、性能等有所改进, 但价格较贵可能市场接受度不高;还有可能由于消费者的消费惯性, 人们对新产品持观望态度, 这也会阻碍创新产品占领市场。 (3) 政策风险被忽略。国家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有可能限制新产品进入市场。例如一种家庭监控设备已设计开发完成, 但由于违背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 很难获得许可进行批量生产并进入市场。

6. 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

忽视信息的搜集、掌握和研究。技术信息的搜集、掌握和集成是缩短研发流程, 低投入高产出的重要途径, 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不搜集、不了解就谈不上继承和提升。很多民营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 对该领域的世界技术前沿、国内外专利、国内外竞争对手水平等不能做到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才会少走弯路, 如果巨资投入, 别人早已申请了专利保护, 等于做了无用功。

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对策

1. 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和模式。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 必须意识到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手段, 制订技术创新战略必须在企业的整体战略框架内进行。重点分析增长目标、竞争地位, 近期目标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一般应分析为企业产值和利润做主要贡献的产品的生命力, 分析企业对将来的成长预期与产品生命力发展趋势的关系;分析竞争地位对技术创新的要求, 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企业一般会力图保持其技术的先进性。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一般会选择以模仿创新来扭转局面。技术创新一定要符合竞争地位的要求, 在明确企业经营战略的基础上, 自主创新要量力而行, 模仿创新选好时机。 (1) 自主创新有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 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新产品和工艺的核心技术和标准, 获得垄断利润, 确立领先创新者的独特的市场形象和竞争优势。但是在采用这种创新战略的时候, 必须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作支撑, 并要对开发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控制风险的方法。 (2) 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 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离技术领先者还相去甚远, 因而, 模仿创新是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时的合理选择, 其中启动时机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

采用模仿创新必须分析产品生命周期。总的来说, 成长期应当是模仿创新启动的最佳时机。在成长期,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被迅速激发, 市场容量急剧扩大, 产品技术也开始稳定。同时, 产品的功能创新, 技术的改进仍有较大空间, 这为模仿创新者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期, 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度, 市场容量小, 技术壁垒强。在产品生命成熟期, 市场容量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 产品接近更新淘汰, 产品功能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空间都小, 因此不是模仿创新的最好时机。

2. 建立符合民营企业实际的技术创新激励制度。

首先, 应建立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内部分配机制, 根据技术高低、贡献大小, 充分体现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其次, 对技术创新的激励除了很多民营企业已采用的物质激励之外, 还应重视精神激励, 包括评奖提拔等等, 可以较好地调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对创新的支持和风险承担也应当制度化, 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再次, 对核心技术创新人员还可以探索收益分成激励方法, 以更好地激励创新, 避免创新人才和成果的流失。

3. 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强企业部门之问的协调。首先, 民营企业家应增强技术创新意识, 并领导研发、市场等部门协调配合。其次, 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可以由市场研究部门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网上有奖征集等多种形式了解市场需求, 并将这些及时反馈给技术研发部门, 这样才能保证研发方向不偏离市场需求。再次, 由于创新是企业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企业中包括市场研发、生产、财务、客户服务等各个部门, 在具体进行创新时, 可以在原有职能部门的基础上来协调完成, 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对创新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组织并解决相应的协调问题。

4. 强化风险意识, 加强对技术创新过程的风险控制。

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重点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 加强信息沟通, 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 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 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 建立信息反馈渠道, 这也是防范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重要方面。

5.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重视技术贸易的作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规章制度尤其要做好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在根据市场需求选题时就进行专利检索。企业在确定研发方向之前充分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 了解相关领域最新的进展情况,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侵权纠纷, 而且可使研发活动起点较高, 少走弯路。

6. 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

中国企业与技术创新 篇8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企业运用新技术、新知识,采用新生产方法、管理模式,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工艺。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市场竞争份额,获取有效客户资源,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提升生产绩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效益的重要决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现代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之一的企业,其发展和创新将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技术,作为企业核心的要素资源,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极为关键的。2014 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小组成立以后就积极倡导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的自主创新,花大力气推动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特别是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也必须只有实现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才能有效抢占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在不断自主研发创新的背景下,我国创新型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纵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行情,创新性企业已经成为繁荣市场活力的重要组成主体,他们主要集中于创业板这一新兴市场板块,其特征表现为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风险程度较高、成立时间短、企业规模小等。自2009 年创业板成立以来,自主创新为市场竞争力形成源的创新型企业得到了我国政府以及相关学者的重视。对当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发现超过90% 以上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均为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上市公司强调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创新,他们将企业技术创新看作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素。根据有关核算,2015年,我国约超过200 多家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其研发强度超过了5% ,与上一年相比提升了0. 35 个百分点,位于三板之首。如此之高的研发强度同时也必然存在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即较高的资金投入。众所周知,作为规模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不足是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之一,如此高的研发强度意味着企业将会产生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甚至投入的周期超过10 年以后企业经济效益才有所好转。对于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种技术创新是否适用呢,为此,我国政府、企业、理论研究者等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的关系是极为关注的。在本文研究中,作者将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案例,进行两者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前探索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两者作用的机制是什么,从而为我国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指导,并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关系的研究设计

1. 1 研究假设

熊彼特创新理论是创新理论的先河,对后期创新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其后技术创新理论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我国理论研究者将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归纳为: 创意产生———要素投入———进行实验———实现突破———新技术或新工艺的产生———申请专利———研发新产品、新服务———走向市场,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但是其中两个环节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1) 企业只有进行要素的投入,技术创新活动才能开始; (2) 专利产出是企业技术过程中控制效率最直接的体现。在整个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这两个是关键环节。根据对国外的理论研究梳理发现,国内学者也强调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这两个要素,Griliches (2012) 根据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认为,企业加强对要素投入的控制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并且企业专利对企业效益的提升形成正面影响效益,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中,必须合理考察企业要素控制变量和专利变量,才能形成全面的结论,否则得出的结果均是片面的。

在本文实证研究中,作者将从全面的角度出发,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专利两个变量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进行考察,从而验证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变量具体设计为研发支出、研发技术人员、资本支出等; 而专利则是指企业获得相关专利机构授权、对其竞争者形成有效技术壁垒的创新成果。在此设计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1: 企业研发密度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2: 企业技术人员比率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3: 资本支出率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4: 专利授权数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1. 2 模型设计

为了有效验证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共设计了4 个模型进行两者之间关系的验证,具体如下所示:

模型1:

模型1 主要是验证企业研发密度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模型,同时也验证了企业研发密度对企业经济绩效的滞后影响效应。

模型2:

模型2主要是验证企业技术人员比率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模型。

模型3:

模型3主要是验证资本支出率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模型。

模型4:

模型4 主要是验证企业专利变量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模型,同时也验证了企业专利变量对企业经济绩效的滞后影响效应。

在上述4 个模型中,模型中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如表1 所示:

2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

2. 1 描述性统计

2. 1. 1 公司经济绩效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根据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经济绩效的两个衡量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 总资产收益率(ROA) 的极小值为- 13. 442; 极大值为27. 983,均值为5. 253,标准差为3. 791; 净资产收益率(ROE) 的极小值为- 26. 872; 极大值为37. 982,均值为6. 782,标准差为1. 934。可见被选的样本中,各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企业经济绩效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是企业绩效均位于合理的范围之内。

2. 1. 2 公司技术创新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 研发密度( RDS) 3 年整体的极小值为0. 000; 极大值为43. 533,均值为6. 634, 标准差为7. 341; 技术人员比率(Tech) 的极小值为0. 000; 极大值为94. 563,均值为26. 742,标准差为7. 325; 资本支出率(Caper) 3 年整体的极小值为- 24. 653; 极大值为40. 232,均值为8. 935, 标准差为6. 232; 专利(Patent) 3 年整体的的极小值为0. 000; 极大值为4. 564,均值为1. 353,标准差为1. 032。

根据对公司技术创新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样本公司企业技术创新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研发密度( RDS )、技术人员比率(Tech)、资本支出率(Caper) 等3 个变量的标准差均呈现较大的数值; 根据对企业技术创新各变量的极小值来看,研发密度(RDS) 3 年整体、技术人员比率(Tech) 2014 年、专利(Patent) 3 年整体均为0,这表明样本企业技术创新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容乐观,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本支出率(Caper) 2014 年为负值( -24. 653),充分说明了这一不乐观的局面; 另外,标准差的数据统计显示,样本企业的技术创新各指标也在可接收的范围之内,样本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2. 1. 3 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 资产负债率(Debt) 的极小值为1. 325; 极大值为64. 872,均值为21. 492,标准差为14. 653; 企业规模( Size) 的极小值为19. 763; 极大值为22. 442,均值为20. 321,标准差为0. 2431。

根据以上统计可见,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Debt) 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企业规模(Size)却基本相差不大。

2. 2 相关性分析

对总资产收益率( ROA)、净资产收益率(ROE)、 研发密度( RDS )、 技术人员比率(Tech)、资本支出率( Caper)、专利( Patent)、资产负债率(Debt)、企业规模(Size) 等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 所示。

根据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 总资产收益率( ROA)和净资产收益率( ROE) 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 976,作为同样反映样本企业经济绩效的两个变量,其性质是一样的,两者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符合预期。

研发密度(RDS) 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 Pearson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 324、0. 314,符合研发密度( RDS) 与企业经济绩效正相关关系的研究假设1。技术人员比率(Tech) 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研发密度(RDS) 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 156、0. 124、0. 432,符合技术人员比率(Tech) 与企业经济绩效正相关关系的研究假设2;同时技术人员比率(Tech) 与研发密度(RDS) 之间也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资本支出率(Caper)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研发密度(RDS)、技术人员比率(Tech) 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分别为- 2. 314、 - 2. 434、- 0. 231、 - 0. 123,符合资本支出率( Caper) 与企业经济绩效的负相关关系的研究假设3; 同时资本支出率(Caper) 与研发密度(RDS)、技术人员比率(Tech) 之间也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专利(Patent) 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研发密度( RDS )、 技术人员比率(Tech)、资本支出率(Caper) 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 212、0. 135、0. 256、0. 332、0. 213符合专利(Patent) 与企业经济绩效正相关关系的研究假设4; 同时专利( Patent) 与研发密度(RDS)、技术人员比率( Tech)、资本支出率(Caper) 之间也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另外,作为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Debt) 和企业规模(Size) 与反映企业经济绩效的各指标以及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指标也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见,一个企业实力越强、资本越雄厚、企业规模越多,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将越强,企业经济绩效将表现出更高的特点。总之,通过各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可以初步断定研究假设是成立的,但是Pearson相关性检验仅仅是一个初步检验,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回归研究。

2. 3 回归分析

2. 3. 1 研发密度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回归估计

利用模型1 进行企业研发密度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回归估计,结果如表6 所示。

以总资产收益率(ROA) 作为因变量,以研发密度(2012)、研发密度(2013)、研发密度(2014)、资产负债率(Debt) 和企业规模(Size)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估计, 其中研发密度(2012) 的估计系数为0. 254,在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研发密度(2012) 与总资产收益率(ROA) 之间呈现正相关,研发密度(2012) 每增加1% ,总资产收益率( ROA)则提高0. 254% ; 研发密度(2013) 的估计系数为0. 247,在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研发密度( 2013 ) 与总资产收益率(ROA) 之间呈现正相关,研发密度(2013) 每增加1% , 总资产收益率( ROA ) 则提高0. 247% ; 研发密度( 2014 ) 的估计系数为0. 243,在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研发密度(2014) 与总资产收益率(ROA)之间呈现正相关,研发密度(2014) 每增加1% ,总资产收益率( ROA) 则提高0. 243% 。该回归估计验证了假设1,即研发密度与企业经济绩效(总资产收益率(ROA)) 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同样,以净资产收益率( ROE) 作为因变量,以研发密度(2012)、研发密度(2013)、研发密度(2014)、资产负债率(Debt) 和企业规模(Size) 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估计,其中研发密度(2012) 的估计系数为0. 305,在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 这说明研发密度(2012) 与净资产收益率( ROE) 之间呈现正相关,研发密度(2012) 每增加1% ,净资产收益率(ROE) 则提高0. 305% ; 研发密度(2013)的估计系数为0. 324,在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研发密度(2013) 与净资产收益率( ROE ) 之间呈现正相关, 研发密度(2013) 每增加1% ,净资产收益率(ROE) 则提高0. 324% ; 研发密度(2014 ) 的估计系数为0. 235,在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研发密度(2014) 与净资产收益率( ROE)之间呈现正相关,研发密度(2014) 每增加1% ,净资产收益率( ROE) 则提高0. 235% 。该回归估计验证了假设1,即研发密度与企业经济绩效(净资产收益率(ROE)) 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两个模型均验证了假设1,即研发密度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2. 3. 2 技术人员比率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回归估计

技术人员比率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回归估计结果如表7 所示。

以总资产收益率(ROA) 作为因变量,以技术人员比率(Tech)、资产负债率(Debt)、企业规模(Size) 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该回归模型下,修正后的R2为90. 2% ,F值为14. 656,由此可见模型拟合较好。其中技术人员比率(Tech) 的估计系数为0. 112,在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技术人员比率(Tech) 与总资产收益率(ROA) 之间呈现正相关,技术人员比率(Tech) 每增加1% ,总资产收益率(ROA) 则提高0. 112% 。该回归估计验证了假设2,即技术人员比率(Tech) 与企业经济绩效(总资产收益率(ROA)) 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同样,以总资产收益率( ROA) 作为因变量,以技术人员比率( Tech )、 资产负债率(Debt)、企业规模(Size) 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该回归模型下,修正后的R2为92. 3% ,F值为16. 092,由此可见模型拟合较好。其中技术人员比率(Tech) 的估计系数为0. 132,在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技术人员比率(Tech) 与净资产收益率( ROE) 之间呈现正相关,技术人员比率(Tech) 每增加1% ,净资产收益率(ROE) 则提高0. 132% 。该回归估计验证了假设2,即技术人员比率(Tech) 与企业经济绩效(净资产收益率(ROE)) 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两个模型均验证了假设2,即技术人员比率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2. 3. 3 资本支出率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回归估计

资本支出率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回归估计结果如表8 所示。

以总资产收益率(ROA) 作为因变量,以资本支出率( Caper)、资产负债率( Debt)、企业规模(Size) 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该回归模型下,修正后的R2为89. 3% ,F值为15. 95,由此可见模型拟合较好。其中资本支出率(Caper) 的估计系数为0. 233,在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资本支出率(Caper) 与总资产收益率( ROA) 之间呈现负相关,资本支出率(Caper) 每增加1% ,总资产收益率(ROA) 则降低0. 233% 。该回归估计验证了假设3,即资本支出率(Caper) 与企业经济绩效( 总资产收益率(ROA)) 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同样,以总资产收益率( ROA) 作为因变量, 以资本支出率( Caper )、 资产负债率(Debt)、企业规模(Size) 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该回归模型下,修正后的R2为92. 3% ,F值为19. 87,由此可见模型拟合较好。其中资本支出率(Caper) 的估计系数为- 0. 241,在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资本支出率( Caper) 与净资产收益率( ROE) 之间呈现负相关,资本支出率(Caper) 每增加1% ,净资产收益率(ROE) 则降低0. 241% 。该回归估计验证了假设3,即资本支出率( Caper) 与企业经济绩效( 净资产收益率(ROE)) 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两个模型均验证了假设3,即资本支出率(Caper) 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2. 3. 4 专利授权数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回归估计

专利授权数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回归估计结果如表9 所示。

以总资产收益率(ROA) 作为因变量,以专利授权数(2012)、专利授权数(2013)、专利授权数(2014)、资产负债率(Debt) 和企业规模(Size) 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估计,其中专利授权数(2012) 的估计系数为0. 198,在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 这说明专利授权数(2012) 与总资产收益率(ROA) 之间呈现正相关,专利授权数(2012) 每增加1% ,总资产收益率( ROA ) 则提高0. 198% ; 专利授权数(2013) 的估计系数为0. 178,在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专利授权数(2013)与总资产收益率(ROA) 之间呈现正相关,专利授权数( 2013 ) 每增加1% , 总资产收益率(ROA) 则提高0. 178% ; 专利授权数(2014) 的估计系数为0. 187,在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专利授权数(2014) 与总资产收益率( ROA) 之间呈现正相关,专利授权数(2014) 每增加1% ,总资产收益率(ROA) 则提高0. 187% 。该回归估计验证了假设4,即专利授权数与企业经济绩效( 总资产收益率( ROA))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同样,以净资产收益率( ROE) 作为因变量,以专利授权数( 2012 )、 专利授权数(2013 )、 专利授权数( 2014 )、 资产负债率(Debt) 和企业规模(Size) 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估计,其中专利授权数(2012) 的估计系数为0. 121,在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专利授权数( 2012 ) 与净资产收益率(ROE) 之间呈现正相关,专利授权数(2012)每增加1% ,净资产收益率( ROE ) 则提高0. 121% ; 专利授权数( 2013 ) 的估计系数为0. 194,在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专利授权数( 2013 ) 与净资产收益率(ROE) 之间呈现正相关,专利授权数(2013)每增加1% ,净资产收益率( ROE ) 则提高0. 194% ; 专利授权数( 2014 ) 的估计系数为0. 193,在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是显著的,这说明专利授权数( 2014 ) 与净资产收益率(ROE) 之间呈现正相关,专利授权数(2014)每增加1% ,净资产收益率( ROE ) 则提高0. 193% 。该回归估计验证了假设4,即专利授权数与企业经济绩效(净资产收益率(ROE)) 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两个模型均验证了假设4,即专利授权数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3 研究结论

从企业基础创新活动的过程来看,一个企业要想形成技术壁垒,占有绝对优势,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要么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要么进行新工艺的改造。但是不论两者如何创新,技术创新必须在原有的产品和服务基础上进行,从而实现新突破,形成企业核心而独特的竞争优势。这种创新一旦经过专利机构的权威认定,那么企业在该技术领域就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垄断技术,其竞争对手因为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被远远甩在竞争行列的队伍后,企业的竞争优势凸显。而企业技术创新的另一好处在于有助于企业在该领域形成绝对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取高额的垄断利益。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创新,一味模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就难以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难以形成有效且稳固的技术壁垒,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存在不足,企业的绩效就无从谈起。本文验证了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有利于增强我国创新性企业的管理指导。

摘要:本文以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反映企业经济绩效的因变量,以研发密度、技术人员比率、资本支出率和专利作为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自变量,同时选用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Debt)和企业规模(Size)进行回归估计,得出如下结论:企业研发密度、企业技术人员比率、专利授权数均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资本支出率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经济绩效,正相关,研发密度,技术人员比率,专利授权数

参考文献

[1]任海云.公司治理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调节效应研究[J].管理科学,2011,(5):12~14

[2]萧延高,翁治林.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发展的源与流[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6):3~5

[3]徐欣,唐清泉.R&D活动、创新专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4):23~25

[4]徐伟民.科技政策与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决策——来自上海的微观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5):5~6

[5]杨勇,达庆利.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与其规模、R&D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关系——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1):2~3

[6]官建成,钟蜀明.技术创新绩效的产业分布与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2015,(9):24~25

[7]梁莱歆,严绍东.中国上市公司R&D支出及其经济效果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7):67~68

[8]贺伟,刘明霞.企业R&D商业化能力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4):67~68

[9]季庆庆,李向东.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5):96~106

[10]胡恩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2011,(4):6~7

设计创新与企业创新 篇9

一、目前国内企业界对设计创新重要性认识不足的表现

第一, 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热衷仿造, 创新贫乏。许多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不甚了解, 更谈不上重视, 产品更新换代慢, 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还有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工业设计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但由于缺乏设计力量, 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为追求效益, 不惜抄袭模仿外国的先进产品。

第二, 只重视技术开发, 重视加工技术, 热衷于引进加工设备和技术。工业设计通过采用现有成熟技术实现集成创新, 它具有投资少、周期短、风险小的优点, 却不被企业认同。企业往往将自主创新定位在技术水平的提升上, 但技术开发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 盲目引进的项目和设备往往水土不服。只关注技术进步, 不重视设计创新, 事实上已经阻碍着我国产品走向世界, 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第三,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执行力度不够, 开发创新产品的创造性人才与技术力量大量流失。每年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约有7 0%至8 5%流向包装、装潢、广告、网页设计等领域, 就业困难反映了企业界对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较低。

这三类主要问题, 容易导致我们的产品老化陈旧, 难于满足当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饱受侵犯知识产权的指责和法律纠纷, 不能创造出引领国际市场的品牌, 无法形成长久的企业文化, 也使我们国家在产业链中只能主要依靠人力和自然资源占据制造环节, 不能获得高级别的利润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 产品的质量不再是主要矛盾。要抢占市场, 获胜的关键在于设计创新, 谁的工业设计有创新能取胜, 谁就能赢得市场。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师法韩国。韩国政府于2000年提出“设计韩国”的战略口号, 每年国拨资金相当于3亿人民币用于工业设计的交流、评选等活动, 每年评选总统大奖。目前, 韩国工业专业在校生的数量为每年3万人, 与我国近20年来培养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总数相当, 而韩国总人口数不到5000万。“促销”国家手段之一就是产品的设计。由“跟随者”成为“原创者”;将产品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设计创新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通过设计创新实现企业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 模仿应有度。中国工业设计正处于成长初期, 借鉴和参考在所难免, 但借鉴不是全盘照搬地抄袭。例如, 日本、韩国汽车业在发展初期也被欧美汽车厂家指责为模仿抄袭, 但他们在模仿时很少全盘照抄, 始终掌握着一个比较适当的“度”, 生产出来的车型与被模仿的对象不过分相似;通过模仿占据市场上一席之地后, 就迅速从模仿阶段脱离出来, 发展自己的独创技术, 并在设计上形成自己的家族特征。国内的一些自主品牌也通过模仿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但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沉溺于模仿不愿自拔, 从而经常身陷抄袭侵权的指责与官司中。现在我们凭借着模仿, 依靠廉价的人力成本和自然资源, 跻身“世界工厂”之列, 但中国产品只是处于利润链的最低端, 难以形成和长远维持世界级的知名品牌。知识经济的促进, 让创造力不再是华而不实, 它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入场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种创造力为基础, 就无法从经济上自我维持, 最终只能沦为一部复制机器。

其次, 在重视技术进步的同时, 加强工业设计, 通过设计创新实现企业创新。中国企业一直单纯看重引进新设备和技术制造新产品, 重视生产加工能力的投入, 不重视设计创新的投入和品牌建设, 但这些无法为中国企业赢得未来。企业界常说的一句话“一流企业卖文化、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现代工业设计已经演变成涵盖外观、界面、使用行为、消费心理、趋势分析、产品策划、材料与工艺等多专业、多层次、全过程、全方位的“大设计”, 被提升到借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战略高度。在现代市场上, 削减利润, 薄利多销己是落后的战略, 日本企业家更悟出“设计力就是竞争力”的道理, 他们将满足“市场需要”改为“创造市场”, 使工业设计参与并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 改善并堤高人的生活和方使环境质量, 让人们生活得更方便、舒适、健康、安全, 并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降低专利申请的门槛。自主知识产权是衡量企业实力的首要指标, 只有超越模仿, 掌握自己的知识产权, 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尊严。在我国加入WTO后, 更迫切地要求企业在投入开发创新产品方面加强力度。工业品外观设计在性质上介于作品与发明之间, 世界各国采用了自专利法至著作权法等在内的各种法律模式对它进行保护。普及专利申请知识, 降低专利申请门槛, 使更多的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产权, 形成一个鼓励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 可以有效地保护企业及设计人员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品牌和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

总之, 企业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设计创新对于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 建立自己的设计部门和设计管理部门, 向设计要效益, 从而创造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国际市场的产品。

摘要:工业设计创新是中国企业实现腾飞的有效手段。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在设计创新方面认识的不足, 指出设计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实现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创新,企业创新,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刘和山李普红周意华:设计管理[M].2005年7月

《中国企业医院创新与发展》出版 篇10

欲购买该书的单位或个人, 请与中国医院协会企业医院协会办公室联系。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甲1号北京电力医院内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450570, 63266296

中国企业与技术创新 篇11

1、当代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1.1、以柔性创新为主要方式

技术创新是一个商品化过程,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探索性活动。尽管人们试图控制技术创新过程,然而除少数技术创新可以预测外,几乎都是一个无规则的过程,它们包含: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价格波动、企业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竞争对手、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技术成熟度、同类新技术或替代技术、投资决策、市场机会、生产成本、创新成本、消费者结构、消费者观念、社会政治、国际贸易、自然灾害等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计、不可控制因素的作用,正是由于此类不确定性的存在,使技术创新成为一种充满风险的活动。企业技术创新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其所处环境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客观上要求其实施柔性创新,包括技术创新过程的灵活管理与技术创新产品的环境适应性等内容。

1.2、以市场创新为主要方向

市场是企业的根本,是一个产品或服务实现商品化的特定场所,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实现各种新市场要素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市场是企业对外竞争的阵地,也是企业的生存基础与发展空间。因此,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地域(农才/城市、国内/国外、发达地区喷穷地区等)、销售渠道或手段(自销/代理/代办等)、用户定位(高端/中端/低端、固定人口/流动人口、住宅佰知办公、学生年人等)等方面作为市场创新的主要切入点。

1.3、以合作创新为主要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旦企业无法拥有或控制它的重要资源、核心能力和关键技术,这家企业的处境就非常危险。如果这些知识和技术的获取仅靠企业自身实力进行开发和研制,成本往往很高,而且未必能开发成功;但如果到商场去购买,所买到的知识和信息往往已经落后或者已被淘汰,而企业真正需要的最先进知识和信息很可能被同行和对手垄断,因此许多公司创建了知识联盟,使自己能够获得其他组织的技能和能力,并可以与其他组织合作创造新的能力。随着市场竞争强度越来越大,单个企业在市场中如果想靠自己的单打独斗、孤军奋战来获得胜利似乎已经不可能。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外合作,通过构筑产业价值链来进行合作创新,实现合作企业的双赢。通过合作创新,实现信息与技术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实现外部技术资源的内部化,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这将成为新形势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将来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1.4、以服务创新为主要内容

随着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日益严峻,竞争企业之间产品的核心要素和实体要素上的市场差异越来越小,而服务本身的独特性决定了服务差异将成为一个主要的市场差异,服务创新也就成为市场创新的主要内容。优良的服务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有形价值,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产品的使用成本,而且可以增加产品的无形价值,提高企业的信誉,改变产品的形象,扩大产品的市场,比如,海尔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一条龙星级服务”理念与实践的成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生活必需之后,使得人们从过去主要对有形产品的需求,逐渐扩展到对无形服务的需求。在世界第七次质量大会上,有关专家在调查美国和日本几家同类厂家的基础上,披露这样的结论:这些厂家的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结果却截然不同;其原因在于,日本厂家注重人的作用,通过质量管理小组的互动,能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提高质量;而美国的企业只注重技术环节。这说明日本在战后的迅速崛起主要应归功于服务创新的成功实践。

1.5、以管理创新为主要手段

管理创新是与生产创新即柔性生产匹配的需要。管理是基础,是对企业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组织、决策、计划、领导、激励、控制。随着生产柔性化,管理组织以及管理手段与办法也应做相应的创新,其创新的主要方向是管理柔性化。管理创新包括组织结构的创新,对技术创新人员的柔性管理、企业文化的创新、组织目标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等内容,通过管理创新来加强企业对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控制。

2、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应对策略

知识经济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如果企业技术创新脱离知识经济这一大环境,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2.1、把企业建设成一个学习组织

对于一个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它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日益加快,如果不具备学习能力或具备学习能力但不学习,组织就不能有效应对知识的更新与替代问题,不仅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甚至会影响组织观念的与时俱进。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关于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巨著《第五项修练》一书开始传入我国,该书推介一种最成功的企业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新未来的组织。据有关部门的初步统计,美国排名前25家的企业中,已有20家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自己,著名的微软公司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这个公司致力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环境变迁的速度加快,知识已变为竞争的主要武器,组织之间是学习力、创新力以及反应速度的较量。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比较谁的学习速度快,谁的适应内外部快速变化的能力强。

2.2、加强对技术创新主体的人性化管理

由于技术创新工作是一个知识与灵感结合的过程,不是流水线式生产,这要求企业对技术创新主体的日常管理必须体现更多的人本特征,进行适度的授权,有所管与有所不管,引导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提供一种自主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变以工作为中心为以任务为中心,在工作时间与地点上给予一定的自由度。对于一些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员工来说,其工作要求有较高的自主性,传统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可能会压制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实行弹性工作制,由于在保证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员工可以灵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和方式,实现了对工作的个性化管理。这一方面有助于免除员工因考勤所造成的紧张感,另一方面可以使员工感到个人需要和生活习惯得到了尊重,能够更好地协调家庭、工作和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提高工作的满意度。这种工作上的个性化管理对技术创新主体也是一个必要而有效的激励。

2.3、适当地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比重

现在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在组织结构上设置了一些专职岗位,并且已经从人力资源上安排了相关人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多数企业特别是原国有大型企业一方面是由于对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人员的能力缺乏信心,另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习惯,基本上甚至是全部把企业所需要的创新项目委托上游企业来完成,那些技术创新岗位的人员就变成企业对外发出创新需求与签订协议的接口,并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样使得企业内部那些所谓的“技术创新人员”的惰性增强、能力退化,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得企业过多地依赖企业外单位,使得所产生的技术创新成果外溢的可能性加大,于是企业很难形成核心能力,其地位随时有可能被动摇,这是很危险的。因此,企业应适当加大自主创新的比重。

2.4、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者在企业的地位

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创新者都必须拥有足够的权利而且清楚市场目标,在研制和试生产过程中才能确保各种筛选和检测顺利进行,以免有缺陷的产品或工艺进入市场。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是一个多环节上不同主体协同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大量部门与人员,需要大量而又比较复杂的协调工作。因此,只有技术创新者在企业中拥有较高的职位,才能具有灵活调动企业人力、资金、设备等资源的各种权利,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2.5、进行适当的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研究 篇12

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技术,方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石油企业要在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 求得生存与发展, 最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层面进行管理创新。21世纪我国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 并且我国经济的市场属性已从短缺转到“相对过剩”, 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近年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为适应企业“三改一加强”即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 贯彻落实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并举的方针, 管理创新成果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在企业制度、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提出的, 对企业管理具有创造性地改进、改革, 符合企业实际, 能够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证明确实有明显作用和效果的措施和办法。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指出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 这对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目前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是在具有相对经济实力的单位中开展。专职的管理人员是参与管理创新的主要人员, 一些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少参与其中, 这体现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不足, 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全面开展。管理方式及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是当前石油企业鼓励创新主要集中的地方, 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 这就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在创新的方法上, 主要是借鉴其他相邻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很少有本领域独创的。日前, 许多石油企业管理成员创新素质普遍不高, 相应的经验和技术理论知识较弱, 在发生各种变化时, 很难快速的适应, 离创新要求的差距较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创新这一概念认识的偏差, 许多单位的领导者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还停留在“讲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关键时刻不要”的水平上, 忽视了其经济本质的内涵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的管理人员, 缺乏群众性和创新手段单一, 整体创新能力比较底下,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2.1 管理创新是深化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转换石油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必然要求进行管理创新, 因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那套管理已经远远不适应了, 有的甚至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扭曲。所以, 必须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进行管理创新, 逐步建立起与新的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 以保证其正常操作与健康运行, 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 必然是管理创新的过程。

2.2 管理创新是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 经历了“六五”期间的试点, “七五”、“八五”两个管理现代化《纲要》的全面实施, 到《“九五”企业管理纲要》的贯彻落实,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变化是十分深刻的, 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的单项应用, 发展到多项配套应用, 进而发展到综合应用现代化管理思想、组织、方法、手段, 使企业管理走向整体优化;二是由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逐步走向“学创结合, 学中有创”, 以至在部分先进企业里出现了“管理创新”的新局面。总之,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管理创新为特点的新阶段, 这是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本身的一种必然发展规律, 一种新的趋势。

2.3 管理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技术与管理是石油企业在现代化建设轨道上奔驰的两个轮子, 缺一不可, 一快一慢也不行, 必须二者同步发展, 相互适应, 才能保证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它们不仅有发展上的同步性, 而且有水平上的相互适应性。先进的技术, 没有先进的管理相结合, 就不可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大量地进行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技术引进, 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套先进装备, 一套新的生产线, 一个新型工厂, 只有有了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管理才能保证迅速达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其作用, 达到高效益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使技术进步与管理同步决策、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并保证管理水平与技术先进性相适应。必须牢牢树立科学的管理出效益, 科学的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观念。

3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

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企业,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 很多企业经营观念比较落后, 企业的管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 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1) 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

(2) 已经进行公司化改造的企业, 法人的治理结构的规范性很差;

(3) 在用工方面,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没有建立健全;

(4) 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司股份制度;

(5) 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完善。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管理创新来逐步解决。

企业管理创新虽受外部环境影响, 但企业内部环境是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

(1) 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 石油企业属于矿藏采挖业, 具有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油气资源深埋于地下, 勘探开采难度大、周期长、采收率低;二是自然规律严重制约原油的生产, 石油企业炼化的成本费用高, 三是油气企业工作环境基本在野外, 企业对社会的负担沉重。因此, 石油企业的的创新约束条件要比普通的企业复杂, 而且这些特点加大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本, 使得石油企业很难在管理创新方面有所改变。

(2) 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导向, 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导向很容易影响企业的管理创新, 由于国内原油的开采难度较大而用量大, 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为了提高原油的产量, 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其投入的成本也很大, 而企业对管理创新的重视度不够, 这就形成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够、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3) 良好的创新认识, 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密切相联系。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下, 人的思想就比较活跃, 新想法产生的多而快;处于一个不好的环境, 则有可能导致人反应慢、思路不清, 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 对市场反映比较慢, 缺乏市场的竞争力, 这使企业创新的氛围很难形成。

4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外部条件限制和影响着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但制约企业管理创新的根本因素是企业的内部环境。长久以来, 由于我国的原油开采量不高, 为了提高原油的产量, 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根本的认识, 投入的成本也比较大, 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 对市场反映比较慢, 缺乏市场的竞争力, 这使企业创新的氛围很难形成, 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3个方面:

4.1 管理体制问题

在企业公司化的改革当中, 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 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管理机构叠加, 管理幅度比较大, 制定的规章制度较多, 责任、权利、利益没有达到统一, 人力资源的利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石油企业的向前发展。

4.2 管理机制问题

企业的机制死板, 缺乏必要的激励政策, 主要表现为:正负激励不均;被动的比较多, 主动的比较少;制定和落实不统一;制约和支持不匹配。在单位和单位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单位和部门之间缺少一个有效的桥梁。

4.3 观念问题

在石油企业当中, 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市场意识、改革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都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职工对收入值普遍期望较高;保持着计划经济的思路, 感觉企业应该包办一切;对改革的心理准备不充分, 承受能力不高;等政策, 靠领导, 安于现状。

5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的方法

5.1 结合实际, 努力创新

进一步强化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思想意识, 做到适应形势, 要以管理创新为目标, 在实践中探索与新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办法。首先, 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上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 要有所创新, 要牢固树立市场竞争、质量优先、效益至上、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管理理念, 不能再走计划经济下的老路子。其次, 管理内容要创新, 从单纯注重物化管理向价值形态管理转变, 突出强调质量和效益, 使管理的最终效果充分体现在成本降低和利润的提高上。第三, 管理标准要创新, 不能继续沿用多年来一成不变、已失去先进性的管理标准, 应对照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检查、评价我们的管理工作。第四, 管理手段和方法要创新, 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实施管理, 逐步实现管理手段智能化、信息化, 同时积极探索既能体现集中统一管理、又能充分调动各单位和职工个人积极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5.2 要在强化企业管理, 正确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引进国内外其它企业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 对于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 缩小管理上的差距,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在引进和推广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管理局从85年开始在全局范围内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面对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 更加迫切要求加快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步伐。但是, 现代企业管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我们应该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 在学习、引进、借鉴别人的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同时, 对过去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经验, 一要坚持, 二要创新, 并且根据新形势的要求, 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 对传统管理经验的内涵进行不断地丰富和充实, 使一些老经验、老方法焕发新的活力。

5.3 要积极适应油田上市后的新环境, 正确处理好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

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 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 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内容,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必须从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局, 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这个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今后, 我们将会面临许多管理上的新热点、新难点问题, 新的管理体制给我们企业管理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 同时也为我们进行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在工作中, 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在油田勘探开发、工程建设、生产管理以及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方面, 大胆进行管理创新, 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管理体系和方法, 为全面提高采油厂的经济运行质量做出贡献。

5.4 对技术管理的创新

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 既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取得成果的过程, 又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 还应该包括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 即新技术成果从开发研究和内外部市场推广的全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其实涉及到大量的管理问题。如安塞油田在开发特低渗透的过程中, 历经30余年攻关与探索, 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在国内领先的开发特低渗透油田的技术系列。这些成绩的取得, 除了科技人员的技术攻关之外, 技术管理的贡献率也不可低估。石油企业的技术进步, 离不开技术管理创新。

5.5 高绩效组织

经过管理学者的归纳, 相对于传统组织而言, 高绩效组织通常更具有下列的倾向:技术创新与冒险, 重视学习, 设计工作要求许多技能, 组织跨部门团队, 以援助者与训练者的角色来代替管理者的角色, 能够为员工的表现提供回馈。只有极少的管理阶层能做到:让每一位成员都接近客户, 能够提高应变力与平衡力, 能够支付与表现相称的酬劳, 将企业有关的信息与全体员工共享, 规划信息系统以支持团队工作, 做到社会面与技术面的平衡。高绩效团队通常是由工作团队、改善团队和整合团队组合建立起来的。高绩效组织中的成员会接管传统管理者与监督者的工作与职责, 因此, 通常也要接受技术技能、行政技能、人际技能、决策和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此外, 高绩效组织还须重新设计工作薪酬系统、信息系统, 并使每个人的绩效目标与组织的使命策略结合在一起。

5.6 经营结果取向管理

相对于强调功能的管理、过程取向的管理和重视投入的管理而言, 经营结果取向管理更专注于从制度的角度管理经营的结果与产出的质量, 并且极为显著地将经营管理的分析焦点和运筹焦点, 放在经营的结果和管理的绩效上。在管理技术方面, 经营结果取向管理非常强调绩效的衡量, 以“按绩效付给薪酬”、“按绩效实施管理”、“按绩效分配预算”为原则, 运用信息管理和计划学习, 灵活地设计各种营业收入、毛利率、销售成本、资产、负债等财务结果指标来衡量与控制, 以提供监督、评估, 报告经营结果。经营结果取向管理的问题在于, 组织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各种指标, 但是传统的绩效衡量指标却可能无法测算出管理绩效的所有层面。但是, 并非所有的绩效都可以量化, 指标之间可能是互相冲突的。要实施经营结果取向管理, 就须先具备绩效管理的各种成功要件。

6 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 石油企业正逐步推向市场, 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发展趋势。只有重视并加强管理上的创新, 才能促进石油企业有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从而推动自身稳定健康地发展, 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 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它的管理创新也必将带动其它产业, 在管理上不断进行创新, 为我国的长足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也将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 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受到重视, 并要将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 使其巨大作用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徐向艺.管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徐向艺.企业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M].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

[3]周三多主编.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张红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研究[J].决策探索, 2007, (3) :24-25

[5]冯悦敏.采购供应链的解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6) :11-13

[6]康宇红.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 2007, (7) :32-33

上一篇:具体培养下一篇: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