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主导的中国创新(共8篇)
企业家主导的中国创新 篇1
引言
企业创新团队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 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 达到共同的目标。大师主导的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模式是针对隐性的知识提供交流、沟通、专家地图、协作与实践社区的知识运作模式[1]。团队项目运作过程中, 总是要有项目核心技术和知识拥有者。这些大师或者带头人是引领人, 他们掌握的技术和知识有些是隐性化的, 需要通过团队内部沟通、交流和传播, 促进项目的实施。这种模式在整个团队管理中至关重要, 碰撞思想, 激发情感, 提升团队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本文试图对于大师主导的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模式进行探讨。
一、大师主导的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模式内涵分析
大师主导的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模式如图1示。
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通常充当的是组织者、创始人或枢纽人物, 他们往往受到专业、地域、人际关系以及民族的制约限制, 使其领导能力不完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研究的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 诸如科研水平很高、投资巨大、科研队伍庞大、实验装备精细复杂、情报信息量大、科学与社会关系密切等特征。这些特征都需要有领导能力的专门人员来进行统筹管理, 以使科技事业有条不紊。企业创新团队学习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各因素之间的协调配合, 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所以, 现代企业创新科研项目需要有领导才能的学术型大师的管理和领导。必须要明确科研体制中的权、责、利关系。如前文所述, 企业创新研究项目具有复杂性, 是集体参与, 所以要使科研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对参与项目人员就必须有明确的权责利认定。这个任务主要由科技团队领导人来完成。首先, 参与科研人员必须明确并承担自己的责任所在。研究项目往往是一个有机整体, 每个参研人员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其职责分明是保证工作人员或科研人员有效工作的前提条件, 其职责不明所造成的损失不单限于其单个岗位, 而且会影响其他环节乃至全局, 可见每个人都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这首先需要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作出科学和准确地划分。再者, 对于参研人员的权利和利益, 作为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也应该细致划分, 以保障科研人员拥有合理的个人地位、稳定的心态、较高的热情来保障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对于科研团队的生存和事业进展意义重大。首先, 其作为学术领军人物, 有着最高级的学术水平, 同时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科研能力强, 科研成果多且重要, 从而对于其所在的科研机构在项目引进、资金争取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次, 领导型科学家一般还拥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一所学校或者一个科研团队, 如果拥有这样造诣很深的学术型人才, 在其领导下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同时能争取到较好的物质条件, 那么, 这样的科研团队就有着较强的整体科研能力, 就能够创造出供不应求的科研产品和成果, 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端人才。所以, 其竞争力也就很大, 能够获取更多科学研究资源。反之, 如果一个科研团队缺乏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 没有科学的管理, 就很难聚集科技人才, 知名度也就很低, 影响力就很小[2], 因而竞争力也就较弱, 结果就是对于科学研究的资源竞争力也就很差。因此, 科研团队的发展需要有科学精英, 更需要科学帅才。
总之, 有领导能力的大师直接影响到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 当代企业的创新科研团队迫切需要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创新研究和模式建立需要有能力的大师从整体战略上发挥其创造力, 使整个系统产生出1+1>2的整体效能。”增强科学团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资源竞争能力, 这也正是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特征所在。这要求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除具备相关科研专业知识和成果之外, 更需要有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领导意识和相应的领导能力, 成为内行领导管理者。
二、大师主导的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模式产生条件
从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必须具备的条件看, 第一, 本专业和领域要有深厚的基础和突出的贡献;第二, 对科研事业有前瞻性, 对科学前沿问题有深刻洞察力和分析能力;第三, 有开阔的眼界, 掌握相对较多的、大量的科技信息和相关资料, 同时有完备的科学知识结构;第四, 深谙科技发展的规律, 对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方法论等学科深刻理解, 并能上升到较高的层次 (如科技的人文关怀) 来看待所进行的科研事业;第五, 科学态度端正、心胸开阔、有团队精神;第六, 有社会责任感。
(一) 扎实的理论基础
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往往都是站在科研领域的前沿阵地, 面临的都是一些具有高难度、高综合、高度抽象的问题, 而且没有现成的理论或范例可以借鉴, 因为这些问题前人很少遇到或者没有遇到过, 所以几乎一片空白。这些问题或者现象的特征要求从深层次、本质性进行全新的思考解决, 但是, 问题的解决又不是凭空得来, 必须植根于已有的科技理论[3]。所以, 理论修养对于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带领科研团队解决问题变得非常重要, 没有深厚的理论修养, 将寸步难行。理论基础本身具有继承性和开启未知性。同时具有跨时代特性。科技理论基础也具有观念的指导性, 已有的科技理论观念自身有着系统性、规律性和法则性, 可以为新的理论观念指明方向, 等待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及其团队的实现。所以, 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对科技基础理论的掌握, 是必须具备的素质。
同时, 由于科研团队内部活动人员具有群体性和复杂性, 所以要求作为领导者的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知识广博。从地域上看, 科研体内有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从科研成员结合形式上看, 科研体内有正式科学家联合体 (这些科学家有共同信念、相似的观点) 、非正式科学家联合体 (如“无形学院”, 他们自发地以代表科学家为中心, 自由联合, 自由讨论和交流) ;从年龄层次看, 有不同年龄段的科研工作者。这些科研人员和自己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 科研领导人与这些不同知识背景的科研人员交往, 要想与之很好的沟通, 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 才能找到共同语言, 才能听取来自一线的观点, 在获得充分交流的基础之上, 同时能够从对方思路中受到启发, 对于科研事业的前景会有帮助作用。
(二) 科技创新精神
毋庸置疑, 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都曾经在自身的科研领域做出过出色的科技成果。但身为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还需要有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和思维, 这样, 在其影响下才能带出不断进取创新的科研团队, 使科技事业永葆青春。要求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能够不断的获得新的科研成果十分困难, 但是要求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怀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思维, 却是科技行业的要求。尤其对于自身已经有了较大科研成果和较多科研荣誉的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 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更是难能可贵。首先, 在已有较大科研成果的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 仍能继续创新研究, 本身就体现出其本质的、非功利的科研精神和思维;其次, 已有较大科研成果的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将面对很多来自社会和科研领域的应酬, 诸如各种会议和讲座, 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能够在诸多应酬中仍能继续科研活动, 也体现着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宝贵的科研精神。其实, 真正的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也正是在这种不断战胜自我、不断突破科研难题的创新精神下获得自己和科研团队的丰硕成果[4]。这种创新精神和思维贯穿其科研成长之路, 体现出其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雄心, 这正是合格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应该具备的。
(三) 科研团队精神
科研团队精神能增强科研团队凝聚力。培育科研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使科研团队不但从组织上, 更从精神上构建稳定的科研整体, 有利于团队成员个体能力的发挥和成员之间工作的协调配合性, 也有利于科研部门之间非常重要的链条关系。整个科研团队精神的形成与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的合作精神、工作风格有着很大的关联性, 不但关系到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自身周围的科研合作, 而且为整个科研队伍的团队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
科研团队精神有利于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领导能力的发挥。良好的科研团队精神能够在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与参与到科研体系中的其他专家、科研成员之间形成互补关系。所谓互补就是科研团队帅才与其相关的人们中间取长补短, 实现领导能力的跃进和增值。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如果能充分地认识别人的长处, 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 并且取众之长, 补己之短, 那么, 他就会自觉地、积极地改善科研团队精神, 与相关人员交流思想和感情, 从而产生积极的互补行为。因此, 良好的科研团队精神不仅可以增强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个人的才干, 促进领导能力的发挥, 而且还可以促进科研领导班子结构的合理搭配和领导水平整体提高。
科研团队精神有助于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获取各种信息。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 领导者在决策前必须要拥有大量的有效信息。作为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 有良好的科研团队精神, 有助于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客观事物的状态及其变化趋向, 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通过各种渠道和信息网络, 综合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才能提出新的见解和主张, 以便进行成功的科研决策。
积极良好的科研团队精神增强科研团队活力。科研团队帅才的领导能力越强, 对人的吸引力也越大。因为科研人员认为与能力强的人交往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能力, 还会使自己在能力方面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可见, 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从科研团队精神出发处理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其领导活动的成效, 更影响到整个团队的科研进展状况。
(四) 团队知识学习的控制能力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导下进行, 即控制的目的性特征, 这种目的贯穿于控制过程的始末[5]。控制的目的既是控制活动的出发点, 又是控制活动的归宿。所以, 有效控制要建立控制目标, 控制目标是决策目标的具体化, 是一种较为具体的衡量标准。科研项目控制是否有效, 要看它所提供的资料是否清晰详尽, 是否说明在特定的时间应该达到的进度。依据资料, 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可以确定基本的工作单位, 把工作分成若干部分。
结语
主导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大师需要从整体上、大局上把握整个科研工程项目, 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 而不需要事必躬亲、凡事都要问与管。如果不能及时掌握实际工作进展情况及其发生偏差的信息, 也就无法进行有效控制。为此, 科研领导者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 通过对工作的实际情况及其结果的质、量进行评价, 获取一定的信息, 与既定目标作比较, 从中发现问题。当然, 在大科学项目的组织活动中, 测量获取实际工作进展情况的信息, 科研领导人不一定每次都亲自做, 可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来负责。但是, 科研领导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一旦对成员实际工作情况失控, 科研领导人的感受灵敏度失灵, 就会有问题发生。这时候再去惩处那些不尽职责者, 虽有作用, 但损失难以挽回。
摘要:通过剖析大师主导的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模式的内涵, 从扎实的理论基础、科技创新精神、科研团队精神、团队知识学习的控制能力等角度探讨了大师主导的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模式产生条件。
关键词:大师,主导,创新团队,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于立宏, 郁义鸿.知识团队自我激励有效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2) :105-111.
[2]唐翌.团队心理安全、组织公民行为和团队创新——一个中介传导模型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05, 8 (6) :24-29.
[3]陈忠卫, 郝喜玲.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 2008, 21 (1) :39-48.
[4]雷红生, 陈忠卫.高管团队内情感冲突、企业家精神与公司成长性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 2008, (2) :99-105.
[5]孙海法, 伍晓奕.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的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 2003, 6 (4) :82-88.
企业家主导的中国创新 篇2
这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只有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工业制造基础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
这是工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创新来提供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变得越来越紧迫。
这是实现工业后发优势的战略部署。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要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实现工业后发优势,就必须在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抢占先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提高产业科技政策的预见性、普适性和针对性,会同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道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要着力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对具有战略方向性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我部以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的重大工程之一“百项技术创新推进计划”为抓手,凝聚资源,聚焦当前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协力组织攻关,为工业转型升级建立推进平台。
二是要积极引导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引导工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我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重视发挥好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企业在国家科技计划决策和立项论证阶段的参与程度,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科研项目原则上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三是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和促进重大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加快提升制造业领域知识、技术扩散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使企业成为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
企业家主导的中国创新 篇3
运用新型组织模式
传统的组织模式不适合突破性创新, 目前能在突破性创新方面发挥优势的组织结构是新型创业小组。新型创业小组是一些大企业如3M、诺基亚、IBM等探索的一种适合突破性创新的组织形式, 它是相对独立于企业母体的法人组织, 不仅负责科研, 而且兼顾市场, 一切创新成果都要拿到市场上进行检验。新型创业小组虽然独立于企业的原有机构, 但是企业对其运作提供资金支持, 所以一旦有新的突破性技术, 企业根据控股权可享有优先选择的权利。企业可根据其总体发展战略, 作出项目处理的决定———或继续在内部孵化, 以期将来获得更大的收益, 或将项目推向风险投资市场或直接变卖。若决定在企业内部孵化, 企业便会进一步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当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也可采取合作或战略联盟的方式分担风险, 产品生产出来后由小组成员进行市场推广。项目成功商业化后, 企业和小组成员按照契约的规定分成, 并将分成部分作为收入或进行滚动开发, 为创业小组的新项目提供资金。而对剩余资金, 新型创业小组拥有绝对控制权。
新型创业小组的优势主要是:
1.克服了传统组织缺乏激励的弊端。新型创业小组项目研制成功后的收入可以分成, 还拥有剩余索取权, 这样就调动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可使创新更有效率。
2.解决沉没成本带来的战略转型困难。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大企业由于沉没成本大而导致突破性创新动机不强, 而新型创业小组既可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关系, 从母体企业获得资源支持, 又可不受母体企业沉没成本和核心能力的刚性影响, 以局部的自主性避免整体的组织僵化。
3.可吸收外部资金。突破性创新需要大量资金, 由一家企业对突破性创新项目进行投资, 风险较大, 而吸收外部资金可降低风险。新型创业小组相对于独立的法人资格, 不仅保障了它在某种程度上可自主决策, 而且在项目转化阶段可联合外界其他机构共同对项目进行投资。
建立新产品核心开发团队
新产品开发能否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高效、团结的团队。在传统的新产品开发管理中, 研发过程一般是由每个职能部门按照顺序参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部门提出对产品的要求, 并将要求反馈到技术部;技术部门准备说明书、开始设计产品, 再将新的设计传到生产制造部门;产品生产出来后, 由销售部门进行销售。这种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 (1) 营销部门提出的建议都是来自已有市场的调研活动或主流用户的要求, 不适应突破性创新; (2) 技术人员局限在实验室中, 远离市场, 不能更多地听取领先用户的声音; (3) 每个部门为了获得好的绩效表现, 都会努力使本部门的工作做到最好, 但组织目标与部门目标往往有时不一致。
相对于小企业, 主导企业虽拥有资源和规模经济的优势, 但同时也更容易形成组织僵化, 层级较多, 不利于部门之间的沟通, 因此主导企业应建立核心开发团队。核心开发团队一般包括五六个到八九个不同专长的人员和一个领导者。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 各自负责一个方面, 所有团队成员都是平等的, 没有哪个职能比其他职能更特别。在核心开发团队中, 不仅有各个职能部门的专家, 而且还有领先用户和供应商;每个人都有一个目标———把产品尽快送到用户手中。团队的各个职能部门的专家很少关注他们所代表的部门利益, 而更多的从事有助于项目最终成功的活动。他们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工作, 而是更强调作为一个团队来工作。核心开发团队与传统的项目开发组织不同, 他们直接对项目的成功负责, 这使得他们的决策更贴近于行动, 在确定了某项技术可能成为突破性技术后, 团队成员与领先用户、供应商共同设计, 进行不断的试错和完善, 最终推向市场。
核心开发团队的主要特征是:
1.有效的交流。突破性技术作为新技术, 不为现有主流用户所认可, 要想成功实现产品开发, 就要求开发人员不仅在内部进行有效沟通, 而且还要与市场、领先用户、供应商交流。只有不断的沟通、试错才能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2.项目主管能够协调大量活动。核心团队中的项目主管应由企业中职位较高的行政人员担任, 这样他们在新产品开发中, 更有能力和威望去推动项目的实现, 同时获得项目组成员的尊重。并且, 他们更容易获得资源和人力, 能够保障开发周期不会因资源的限制而延长, 能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障碍。
3.领先用户和供应商的参与。领先用户是指那些在同一市场上虽然对某一产品与普通用户有相同需求, 但是这种需求比普通用户早几个月或几年, 并且期望从中得到较多好处的用户。领先用户通常能识别新产品的最佳性能和最基本的服务需求。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 用户参与并对设计提出建议, 可帮助企业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 与研究人员一起进行产品开发, 还可挖掘用户自己也未意识到的潜在需求。供应商与领先用户参与的逻辑是一样的, 研究证明, 供应商可能会提供一种更节约成本的方法, 或缩短开发周期。许多企业通过引入供应商参与产品研发工作, 用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研制出了更高质量的产品。例如, 波音公司“777”开发团队邀请用户和供应商参与开发工作, 从而确保设计出的飞机具有更好的性能和舒适性。
4.由多职能部门专家组成。传统的产品开发管理往往使得市场营销、研发和生产等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而由多职能部门专家组成的团队能够为产品开发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平台, 有利于各种想法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同职能部门的专家通常阅读大量的杂志、参加专门的会议, 在本领域有较高的造诣。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出现冲突时, 不同思想的碰撞往往产生创新的火花。
实现企业内外部知识的融合
企业是知识的集成体, 其核心内容是生产知识和知识的载体 (产品等) , 是不断创造、维护和利用知识的动态过程。企业的创新活动表现为知识的积累、整合、创造和应用。突破性创新之所以复杂,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需要企业掌握大量的知识, 不仅是企业内部的, 还有企业外部的。企业应建立一种吸收、消化、处理各方面知识的有效机制, 即实现知识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与外部、也包括企业之间的知识融合。
知识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和存储的知识, 也称之为可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则因为其包含经验、技巧、诀窍等, 很难用编码的形式表达、交流和存储, 只能靠实践和体验来获得。
对于渐进性创新来说, 主流用户通过接触产品的显性知识, 再结合实际使用, 会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企业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了解用户的需求, 并结合自身的技术发展来进行创新活动。对了解到的知识进行隐性和显性的转换, 逐步形成具体的研发内容和结果, 形成新的产品或服务知识, 再投入市场。
相对于渐进性创新, 突破性创新具有关于市场的隐性知识所占比重更大的特点。突破性创新不仅要考虑主流用户的需求, 还要深度挖掘潜在用户的隐性知识, 因为许多用户还未意识到有这方面的需求, 这时企业就要与用户尤其是领先用户密切沟通。当然, 并非所有的沟通都会使突破性创新产品研发成功和形成新市场, 但深入的沟通可为知识积累由量变到质变提供基础。在与领先用户合作的过程中, 领先用户有时不能明确说出自己的隐性知识, 这时需要研发人员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企业可制作一些模型, 让领先用户试用, 然后再进行修正、调整、开发, 以挖掘他们的隐性知识。企业不仅要与领先用户进行知识交换, 而且要积极吸收外部的新知识, 例如其他行业的技术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成果、供应商和技术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的创新成果, 并将这些知识进行筛选, 纳入企业知识库, 同时对现有知识库进行更新、整理和重构, 摒弃旧知识、补充新知识。
进行更有效的组织学习
突破性创新虽然引进了大量的新知识和资源, 但是由于这些知识和资源可能具有破坏性, 因此现有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学习模式往往不适应突破性创新的要求。例如, 便携式注射对于原来的针剂式注射是一项破坏性的技术, 它增加了电子仪器感应设备, 可使患者通过简单调节电子设备控制来适量、适时注射。而针剂注射技术知识简单的机械原理, 不需要复杂的部门进行研发, 这样原来的研发组织结构不可能支持便携式注射技术的研发, 而后者则需建立更复杂的电子仪器测试部门。由于突破性创新与现有组织框架存在冲突, 因此有效的组织学习就不能仅仅为了适应内部环境, 而应以打破常规的洞察力, 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 进行各种探索性的实验。
转向开放式创新模式
传统的产品研发管理往往采取封闭性创新模式, 在企业内部进行产品研发, 新产品来自企业的“内部孵化”。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的快速流动、知识的大面积扩散、风险投资市场的兴起, 使得许多成功的创新不是来自企业内部, 而是其拥有更广阔的来源。例如, 可能来自小企业的竞争者、原受聘于企业的技术人员、领先用户或其他领域的技术转移。很多大企业获得成功的创新往往来自其他人的研究发现, 因此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认为:我们正在见证一种“产品创新范式的转型”, 即企业从“封闭性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变。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中, 企业可利用组织内外所有有价值的创意, 同时利用内部、外部两条市场通道。企业内部的创意可通过外部渠道实现市场化, 外部的创意也可通过购买、持股、参与、沟通、模仿等方式使之内部化。例如, Merck公司的研发能力居世界领先地位, 该公司也一直为其拥有大量的内部研发投资而自豪。但该公司在2000年的年度报告中指出, 在世界生物医学研究成果中, 该公司仅占1%, 为了获得剩下的99%, 公司要求内部研究人员在其研究领域建立虚拟实验室。这意味着科研人员不再是仅仅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搞创造, 而是要与其他成果斐然的实验室建立联系, 而不管这些实验室的地理位置和组织归属。
开放式创新模式相对于突破性创新模式的优势是:
1.降低开发的风险。突破性技术由于是开辟原来不存在的市场, 所以风险较大。而开放式创新可采取与外部实验室合作开发的方式、采取风险投资的方式投资于技术创新活跃的小企业, 或采取技术转让、合资合作等方式, 降低市场开发的风险。
2.更有利于取得创新成果。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中, 组织的边界是虚拟的。在风险投资、技术转让和收购等市场行为下, 组织内外部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组织内外部的机构可共同分享创新成果, 使创新成果更有可能为市场所接受, 创新行为也可大大得到鼓励和支持, 由此形成了正反馈的效应, 有助于更多创新成果出现。
企业家主导的中国创新 篇4
一、我国现阶段企业原始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界普遍认为,企业原始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取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推出新产品和新工艺并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过程。确切地说,企业原始创新是企业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等内部条件和健全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相关创新主体的支持与配合等外部条件构成了企业原始创新的必备条件。目前,由于以上诸多条件的缺乏与限制,我国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原始技术创新成果较少。
1.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意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企业普遍看重短期利益,不愿意从事周期长、风险大的原始创新活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占万分之三。虽然近年来企业家创新意识逐渐觉醒,但从整体来讲创新意识仍然没有成为我国企业普遍具备的观念。
2.研发经费投入不足。2013年我国R&D投入强度突破2%,达到11846.6亿元,企业R&D经费占全国经费总量的比重达到76.6%,企业进一步成为R&D投入主体。但是,行业与地区之间R&D经费投入不平衡,部分地区和企业的R&D投入仍然不高。从总体上来看,我国R&D投入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3.政策环境不健全。目前,企业在实施技术创新过程中普遍感到政策环境不够宽松,具体表现为扶持优惠政策不够、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过高、行政性审批程序繁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
4.创新人才缺乏。2014年8-9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都认为创新人才缺乏是妨碍创新工作的最重要因素。由于薪水待遇、人事制度、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企业原始创新人才吸纳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从而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5.缺乏创新方法引导。面对机遇和挑战,很多企业愿意创新,但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创新,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创新方法的学习和摸索,国内很多企业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原因。国外的很多大企业,如美国的通用公司、韩国的三星公司等很早就引入了TRIZ方法(前苏联创造学家阿奇舒勒总结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培训和学习,以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并为企业原始创新提供突破口。
二、我国企业原始创新的模式选择
企业原始创新具有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也是企业为具备开展原始创新的各个条件而进行的不同尝试。学者李柏洲、苏屹从原始创新源获得和原始创新主体的视角出发,将企业原始创新模式划分为:搜寻型原始创新、合作型原始创新和独立型原始创新。搜寻型原始创新,即企业主要完成“原始技术创新”部分,而“原始技术创新源”——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是通过相关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或其他机构中搜寻而得到的;合作型原始创新,即企业跟高校、科研机构或者其他企业共同完成原始创新;独立型原始创新,即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从基础性原始创新到原始技术创新都是由企业自己独立完成的。
1.现有企业原始创新模式的缺陷。以上三种企业原始创新模式各有各的特点,又不可避免地具备各自的缺陷,对企业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搜寻型原始创新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搜寻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要求企业必须对创新源进行甄别,如其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是否贴合企业实际等,而且企业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独立型原始创新则要求企业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研发部门,有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有强大的市场部门,有良好的风险承担能力,还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一般企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合作型原始创新虽然能部分地弥补以上两种模式的缺陷,但这种原始创新模式仍然需要企业有强大的市场部门、有必要的风险承担能力。而且,这种合作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撑,主导企业与高校及其他企业之间的协同度得不到保证,特别是高校和其他企业作为配合方,在不能共享原始技术创新成果的情况下,其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现阶段必须寻找、构建一种更为科学的企业原始创新模式。
2.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原始创新模式是企业原始创新的科学选择。学者Etzkowitz和Leydesdorff提出“三螺旋”模型,描述了企业、政府、大学在创新过程中的多重互动关系,并指出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加强多重互动,是提高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绩效的重要条件,这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范式。笔者认为,在合作型原始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以企业为主导、大学和科研院所及政府等参与的产学研协同原始创新模式,以协同的方式开展原始创新。在这一模式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是创新资金的使用主体、创新风险的承担主体、创新成果的转化主体、创新利润的分配主体;高校或科研院所是智力支撑,是协同创新的技术、思想和人才的重要来源;政府主要发挥引导与保障作用,政府的各类政策工具,如公共计划、财政与税收、法律政策等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需求和模式有显著影响。金融、科技等中介机构则主要在资产评估、技术交易担保、风险投资以及科技法律、专利等方面为协同创新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中介服务。
3.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原始创新模式,是在我国新形势新常态下推进企业原始创新的科学选择。从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常态看,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国家希望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不能再重复过去规模经济的老路,原始创新成为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而新形势新常态下,稳定的政策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为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具备了协同合作的意愿与条件。同时,在“大科学”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遍的趋势是科技创新速度加快、难度加大,因此需要各主体之间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
4.从企业原始创新本身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资源都相对有限。相较改革开放初期,创新的风险增大了、盈利能力下降了,而未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取决于企业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因此,企业迫切需要联合其他创新主体开展原始创新,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5.从协同创新的优势来看,“协同”是指各个部分在行动上统一、协调、协作、互补,有序地相互促进、不断地向高级水平演化,它有利于产生整体上的最佳、最大效果,即“协同效应”大于各个部分独立行动的效果之和。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科研能力,在政府、科研服务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合作下,共同进行技术创新,这种“协同”的创新活动要远远优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独立的技术创新。
由于企业原始创新目标高、难度大且所需资源多,独立进行原始创新已经不是明智的选择。而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则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取得协同效应,复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正在逐渐成为当今技术创新的新范式。国内已有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案例。如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讯飞”)。讯飞成立之初,面对国外巨头在国内语音市场的激烈竞争,主动加强产学研的多方合作来打破技术壁垒。1999年,讯飞将获得的第一笔融资作为基础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整合研发资源;2000年起,相继与中国科大、中国社科院语音所、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等相继联合成立语音技术实验室,联合华为、IBM、微软等近百家单位建立“讯飞联盟中心”、语音产业联盟等机构,从而建立了以讯飞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同时,得益于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语音产业发展创造的宏观政策环境,得益于作为我国唯一以语音技术为产业化方向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与支持,科大讯飞迅速崛起,占据中文语音技术市场70%以上份额;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入选“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三、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创造了许多典型模式。虽然这些产学研合作的范例并不都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模式,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协同创新”,但其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原始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政府和大学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美国的先进技术计划ATP制定的目的就是向企业或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体提供启动资金,进行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美国很多著名大学从建校初始就把服务经济发展作为办学宗旨,如康奈尔大学“使科学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其他生产行业”;麻省理工学院“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融入企业的学校”等理念;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分别在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2.法律法规保障有力。一些发达国家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美国颁布的《拜杜法》《国家合作研究法》、日本颁布的《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研究交流促进法》、法国的《技术创新和科研法》等。这些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科研人员奖励、促进技术转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推动产学研提供了强大的规范和支撑。
3.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作为主体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发展的内生性原因是可以更好地规划研究开发,并获取更高的市场回报。如果离开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就失去了产学研合作的根基和立足点。美国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是由高技术企业牵头组建,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诸如数字计算机设备公司(DEC)、王安公司等企业成功发挥了重要的带头作用,并由此产生出产业密集效应,在美国高技术综合体中名列第三。
4.大力建设产学研合作园区。英国在国内设立了100多个各具特色的科技园,如著名的牛津科技园;日本在中等城市附近开辟高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密集的新城区,建设“科学城”,如最负盛名的“筑波科学城”。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产学研合作园区成为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平台。
5.服务机构健全成熟。美国波士顿地区约有40个从事高技术风险投资的公司,还有由百余名成功企业家联合组织的专为发展高技术提供种子基金的风险投资公司;英国政府不仅积极利用、借助科技中介机构推进产学研联盟创新,还制订了必须有中介组织参加的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这些中介服务机构对消除产学研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快科研成果向企业界转移等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四、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原始创新的对策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原始创新模式,其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如何围绕创新不同阶段的任务由企业组织产学研等主体进行通力合作。二是如何围绕创新不同阶段的任务推动人才、知识、技术等资源进行流转和分享。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先进经验,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努力。
1.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保障作用。一是政府要引导并支持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增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二是要发挥好宏观调控职能,支持企业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并运用好土地、资金、政策和信息优势,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营造合作的舞台。三是要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借鉴“2011计划”出台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计划,健全与之相关的法律、税制、政策,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要加强网络等用于交流和沟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安全保障工作,保证各个主体之间能够保持顺畅的沟通。
2.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协同机制,即关于协同创新整体如何构成,各个相关主体、相关部分之间如何关联互动的规则和方式。一是要建立由外力驱动、内部利益驱动共同组成的动力机制,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建立组织健全、管理顺畅、沟通高效的组织机制,使各参与主体组成严密的而不是松散的协同联盟。建立科研资源合理流动、重大设备开放共享的资源共享与机制,鼓励科研人才与物质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三是建立涵盖政策支持、法律保障、风险控制在内的保障机制,维护好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收益和正当权益,提高协同创新联盟的抗风险能力。
3.着力建立网络化、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一是要坚持发展与规范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二是要制定适合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法律与扶持政策,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发挥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的作用,组织来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业技术力量,培育一批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中介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交流以及中介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大力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4.树立协同创新意识,培育协同文化。协同文化,即体现“协同”本质、使具有不同利益追求、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创新要素形成强大合力的文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要转变思想,自觉增强协同创新观念,积极主动地谋求建立稳定的长期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作为文化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的推动者,政府要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通过宏观协调和有效引导,建设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使“1+1+1>3”的协同理念、求大同存小异的合作精神、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合作准则成为各创新主体共同的文化理念。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企业原始创新面临着诸多难题。现有企业原始创新模式均存在一定缺陷,需要选择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企业原始创新模式。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原始创新模式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的作用、提高创新效率,是一种科学的企业原始创新模式。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经验,大力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不断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企业家主导的中国创新 篇5
国外的现代学徒制较为典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美国的“合作性学徒制”等。找到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需要鼓励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多样化尝试, 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依托, 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建立中兴电信学院, 学习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企业课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学交替”等成功经验,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探索适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乃至所有工科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调企业主导
给予企业应有的利益, 会激发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为我校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施夯实基础。
(一) 政府主导失败案例较多
江西省新余市与浙江省慈溪市都由政府推行现代学徒制, 效果不理想。可见由政府主导的现代学徒制, 出发点虽好, 但事与愿违。其根本原因是未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学校与企业未深入合作。
(二)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首先, 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 因为企业需求就是企业自愿主导的动力源。随着国内4G业务的爆发式增长, 中兴4G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需求, 将培训搬入课堂, 有的放矢教学, 这是中兴愿意主导的动力源。
其次, 企业不是慈善家, 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实质, 如何给予企业适当的经济补偿是实现企业自愿主导的又一关键因素。中兴将与我院共建5个实训室, 实训室设备价格高昂, 学校每年从学生学费中的一部分作为给予中兴的补偿, 同时以此建立中兴的培训基地和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基地, 让企业主动“造血”, 实现校企共赢。
二、校企协同创新
企业主导下的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施, 离不开学校的积极配合, 需要学校协同企业, 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创新, 来适应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 采用“大专业、小方向”模式
移动通信专业面向多个岗位, 如通信设备维护、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等, 每个岗位的侧重点不同, 需要的专业课程模块也有所区别。故提出采取“大专业、小方向”的模式, 整合基础平台课程, 将专业课程分成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一般课程, 核心课程为必修, 专业课程为选修, 形成主修加辅修的格局, 主修方向即为学徒承担的工作岗位。
(二) 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专业课都以理实一体化课程呈现, 专业教师将课堂所授知识打包成项目, 布置给学生, 辅以参考资料,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并以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这种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可以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 师资队伍改革创新
中兴拥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员工与学校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一支混编教师队伍, 成员在企业与学校之间流动, 同时拥有企业经验和教学经验。
本文从“企业追求利益”为出发点, 分析了中兴愿意承担现代学徒制中企业角色的内在动力, 充分考虑了企业主导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 提出学校协同改革创新, 为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施夯实基础。相信基于“企业主导、协同创新”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为社会提供积极有效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黄忠强.发达国家学徒制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24) :94-98.
企业家主导的中国创新 篇6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企业的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把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党在企业中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1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全力以赴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应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一是党组织要把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分析企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配合行政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舆论宣传方面的优势,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目的、意义、目标及任务的宣传,动员和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三是大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建设创新型企业为目标,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创新文化。通过创新文化建设,倡导创新、尊重创新、鼓励创新,进一步挖掘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
2 创造良好环境,努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党组织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途径。企业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各级党组织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在企业生产经营和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要关心各类人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工作去。
3 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
工会、共青团组织是企业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工会和共青团的作用,通过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投身到企业自主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来。对企业工会而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工会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着力点。企业工会组织应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积极组织职工深入实施以推动技术创新为主题,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重点,以争当“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为载体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引导和鼓励职工积极参加自主创新活动,在技术创新的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青年人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与活力,蕴藏着巨大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能,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企业共青团组织应根据青年人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鼓励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共青团组织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力。近几年我们企业工会开展的“五小”创新活动,共青团组织开展的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在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践证明企业的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在自主创新方面大有可为。
4 发挥共产党员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设创新型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每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特别是国企中的广大党员,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自觉地高举创新旗帜,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在企业的创新发展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企业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党员积极参加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新献计献策,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活动中,在企业自主创新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建设创新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然要求我们的党首先是学习型的党,我们的党员必须是学习型的党员。企业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企业党组织中形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氛围和制度。要教育和引导党员做学习型党员,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树立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先进理念,掌握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业务技能,提高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成为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模范。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广大党员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骨干,企业党组织应加强对这些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担当起企业自主创新的重任。要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从事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勇挑重担,冲锋陷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应高度重视在技术人员之中发展党员,不断壮大技术党员队伍,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
5 结语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要充分认识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充分认识党组织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来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企业党组织如何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导作用进行了论述,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家主导的中国创新 篇7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 技术产品的研制逐渐表现为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对技术、人才及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 技术的突破与创新越来越依靠学科间和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联盟模式, 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未得到迅速的发展, 联盟未达到预期目标而解体的比率高达30%~50%, 我国联盟的失败率还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 对影响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对该联盟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目前, 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但关于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Hennart率先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指出内生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技术创新联盟与直接投资或并购相比更有可能失利, 投入的资产会对联盟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Inkpen对技术资源的投入和共享与联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指出在竞合之间做出选择对于联盟稳定性的有重要作用。Das和Teng提出合作与竞争、长期定位与短期定位、刚性与灵活性三组重要的对抗力量彼此互相作用, 将会对联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陈菲琼、范良聪从合作与竞争的视角分析战略联盟稳定性。蒋樟生、胡珑瑛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知识获取能力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二、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及其稳定性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是指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较强的知识创造和溢出能力的核心企业, 联合若干个和其相关的组织, 以研发新技术、克服技术创新资源的约束为目标, 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活动的一种新型组织。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是指参与该联盟的成员为实现技术创新这一既定目标, 在一定时期内, 维持该联盟功能的属性, 保持该联盟这一复杂系统的动态平衡, 是在盟员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协调解决过程中的动态优化和完善。
三、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 核心企业因素
1.核心企业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企业所具备的核心技术能力在其行业内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其在联盟中的地位。联盟中的核心企业必须拥有其他联盟成员所不具有的或者难以模仿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的大小与整个联盟以及联盟成员息息相关。这里提到的核心企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是核心企业所掌握的在复杂、大型产品的生产或者工艺方面的技能。核心企业对于复杂、大型产品研发的技能越强, 越能够快速地将新产品、新技术推向市场, 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进而为整个联盟带来可观的收益, 为联盟的资金有效运转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进而保障了联盟的稳定运行。
2.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该联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 在如今市场这个竞争的大环境下, 盟员之间进行合作, 传递技术, 加快核心企业的大型产品、复杂技术的创新进程, 增强该联盟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联盟的稳定性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是一个互动连续的过程, 联盟的稳定性是增强盟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保证追求创新能力增强盟员促使联盟稳定的充分条件。
3.核心企业对非核盟员收益的影响。
核心企业对非核盟员的收益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如果核心企业对非核盟员的收益朝着有利于非核盟员利益的方向发展, 那么对于稳定非核联盟成员的信心是有一定作用的, 能够让非核盟员继续待在联盟中, 对联盟的稳健发展做出贡献;如果核心企业对非核盟员的收益朝着不利于非核盟员利益的方向发展, 我们说这样容易引起非核盟员产生退出联盟的思想, 最终影响该联盟的稳定性。由于利益和对于新技术的渴望, 很多非核盟员加入该联盟都是为了使自身得到有益的发展, 若非核盟员的满意度无法得到满足, 那么对于联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4.核心企业对非核盟员技术创新的影响。
核心企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中具有主导作用, 非核盟员的技术在新产品的研发中对核心企业的核心技术进行配合。在联盟过程中, 非核盟员都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 因此, 核心企业应该在这方面对非核盟员加以提点, 以提高非核盟员的技术创新能力, 配合核心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以及新技术的开发, 以便新技术、新产品更快的流向市场, 占领市场, 如此所得收益也会有相应的回报。从而, 盟员也获得更大收益, 为联盟的稳定性产生积极影响。相反, 如果核心企业对非核盟员的技术创新没有起到积极的影响, 那么非核盟员极易萌生退盟的想法, 那么, 在今后的技术创新中便不会投入太多的技术资源配合核心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进而影响该联盟的稳定程度。
5.核心企业组织协调能力。
核心企业和其他联盟成员的伙伴关系是通过核心企业进行组织协调加以实施的。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是由企业、科研院所等组织机构组成的, 每个盟员都有其自身处事的特点, 在联盟运行过程中, 盟员彼此之间的关系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因此核心企业作为该联盟的领导者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
(二) 非核盟员的技术因素
1.非核盟员的技术匹配性。
尽管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非核盟员的企业规模不尽相同, 不同规模的企业所具有的技术资源、技术创新能力也有所不同, 但是非核盟员本身掌握的技术能力必须要配合核心企业进行新产品的创新, 为联盟的新产品、新技术顺利推向市场提供技术保障。同时, 新技术在市场得到认可, 提升了整个联盟的市场竞争能力, 对联盟今后的长远发展和整体的稳定是有利的。
2.非核盟员的技术支持能力。
技术支持能力对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有很强的促进或约束作用, 它是决定其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联盟伙伴在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过程中, 有可能需要其他伙伴提供技术上的支持。非核盟员的技术支持能力直接影响着该联盟的稳定程度。
在进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过程中, 由于产品复杂的特点, 核心企业无法独自对其进行研发, 此时必须要依赖非核盟员的相关技术对新技术的研发加以支持, 保障新技术开发的顺利性, 提高新技术研发的速率, 以便更快地推向市场, 占领先机。当联盟开发的新技术得到市场上的认可, 取得了成功, 那随之而来的经济利益也是盟员期许的一种结果, 同时每个盟员所投入的成本得以快速回收, 进而为该联盟下一个合作技术的开发提供了资金的保证, 联盟得以持续、长久的运行。反之, 如若组成联盟之后, 非核盟员所得利益没有得到改善, 有些非核盟员便会减少投入, 逐渐退出联盟, 因此该联盟稳定性不再牢固。
3.非核盟员的技术转化能力。
首先非核盟员的技术转化能力能够为具有劣势技术的盟员指引方向, 使其在联盟过程中能够掌握一些其以往不曾拥有的技术能力;其次, 良好的技术转化能力能够减少在联盟过程中一些技术开发上联盟带来规模化的影响力, 提高联盟在社会上的影响度;最后, 技术转化能力也为该联盟的稳定性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试想, 如果每个盟员都有较好的技术转化能力, 那么对于这个联盟来说, 盟员之间会减少很多技术上的摩擦, 因此联盟的稳定性也就更好。
(三) 沟通信任因素
1.有联盟经历。
在组建联盟之后, 那些有联盟经历的成员对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汇总之时, 他们很容易清楚、快捷地认识到哪些资源是对联盟有价值的, 这样便于联盟进行稳定的运作发展。当然, 有联盟经历的成员在意识到资源对联盟有价值属性的同时也会认识到哪些资源对其自身来讲是有利的。若该成员在不顾联盟整体利益的前提下, 只看到自身的利益, 那么其他成员会根据相关联盟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约束, 这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 进而对联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2.盟员之间的了解程度。
盟员之间的了解程度是建立联盟的基础, 也是盟员之间进行长期合作的基础。盟员之间的了解程度越是深入, 其社会关系越是紧密, 他们之间的行动就越是默契, 获取信息的速度也就越快捷, 这对联盟的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进而影响着联盟的稳定性。
3.信息共享程度。
信息共享不仅使得联盟成员可以更好地安排自身的工作计划, 降低其生产成本, 更能促进联盟伙伴之间的沟通, 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 因此, 信息共享的程度着实影响着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性。为了避免增加信息共享的难度, 无论是核心企业还是非核联盟成员都要清醒的认识到联盟是一个“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网络组织, 这种有保留的合作心态会使盟友间的信任程度与亲密程度降低, 资源进行有效共享的通道被封闭, 联盟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 联盟还可能因此瓦解。
4.良好的社会信用。
在联盟过程中, 良好的社会信用有利于对联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一就是社会信用的缺失容易导致信息、交易的不对称性, 进而对联盟的稳定性产生消极的影响;第二是社会信用的缺失对联盟的整体风气造成不小的影响。联盟中, 每个联盟成员的信用建设是构建联盟和谐、稳健发展的基础。核心企业的信用在联盟组织中处于一个主要的地位, 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决定性。如果核心企业没有良好的信用, 那么也就无法保证该联盟长期稳定的发展。同时, 非核联盟成员也要有良好的社会信用, 以减少或避免失信、欺诈行为的产生, 保护联盟的和谐稳定。
(四) 相容性因素
1.共同的目标。
拥有目标是该联盟管理的基础, 盟员企业个体的目标和整个联盟的目标要统一, 如果盟员企业个体对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存在价值的追求使得其行为不能够与联盟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那么这一矛盾的存在将会制约整个联盟的发展。因而首要影响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因素即是该联盟的目标是否能够达到一致。如果联盟成员目标存在差异性, 那么该联盟最终必然会以失败收场。
2.相容的文化。
每个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的企业文化, 组成联盟必然带来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如果文化融合的不够和谐恰当, 会对联盟的稳定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联盟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伴随着相容的文化, 这是组建联盟的一个前提条件。相容的文化是几类不同文化之间互相的作用与结合, 其产出应大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在某种程度上, 相容的文化也是一个文化综合的过程, 如果盟员各方的文化距离较近, 文化刚性较弱, 相容的文化比较容易实现, 那么该联盟也更容易稳定。
3.组织学习相协调。
当联盟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时, 一定程度的共同知识是先决条件。如果联盟伙伴之间在学习方面未达到均衡, 抑或在知识获取数量上的不平衡, 那么联盟的稳定性容易遭受到影响。所以, 我们一定在该联盟发展的过程中, 将各个盟员所拥有的与联盟要研发的新技术有关联性的资源整合起来, 让联盟成员之间进行相互学习。但若仅仅是为了追求联盟的稳定性而把那些具有不可学习性资源的企业结成联盟, 是毫无意义的。
(五) 经济因素
1.收益分配公平性。
收益分配是否公平, 是影响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 同时也是分歧最多的地方。联盟和联盟成员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联盟中的企业加入联盟的最大动机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动态性的组织, 因此其利益也具有动态性, 该联盟在每个时期的收益都不尽相同, 那么在分配中, 联盟成员一定要配合好核心企业进行利益的分配, 以求人人公平。
2.收益和风险相对称。
联盟成员企业从联盟中获取的利益的同时还会伴有一定的风险, 并不是只要是组成联盟就一定会收益, 风险的产生可能是由外部经济社会环境, 或者内部人为决策等因素而造成的。因而, 联盟成员在制定分配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联盟企业自身能承受的风险的大小, 抗风险能力越大的盟员获得的利益可能也越多, 以增强合作的积极性。
3.联盟整体利益最优化。
联盟整体利益是所有盟员利益的最集中体现, 也就是说整体利益是盟员个体利益所必需的。组成联盟后, 必须要保证该联盟的整体利益达到最优化, 只有整体利益的最优化才能为联盟成员个体的利益带来保证, 从而满足该联盟中各个成员的利益期望值, 进而保证了该联盟的稳定性。每个联盟成员都有着对利益有趋向性, 但这种趋向性也是建立在联盟整体利益是否能达到最优化的基础之上。联盟整体利益最优化的责任在于为联盟的个体提供利益上的保障, 以免出现联盟稳定性收到不良波动的情形。该联盟的整体收益水平不佳, 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联盟个体的收益, 每个加入联盟的个体都期望加入联盟后的收益多于其单独运营时所获的收益, 如果联盟达不到这个效果, 那么该联盟的存在价值便降低了, 容易出现联盟成员背离联盟的行为, 破坏联盟的稳定性, 进一步对该联盟的稳定性产生消极的影响。
摘要: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联盟模式, 虽然发展迅速, 但我国联盟的失败率还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 对影响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对该联盟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认为影响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不稳定因素主要包括核心企业因素、非核盟员的技术因素、沟通信任因素、相容性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等五大因素。
关键词: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核心企业
参考文献
[1]Kale P.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Building R elational Capit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
[2]Hennart, J F.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of joint ventures:an empirical study of Japanese subsidiaries in the UnitedStates.Management Science, 1991 (4)
[3]Hennart, J F.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of joint ventures:an empirical study of Japanese subsidi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Management Science, 1991 (4)
[4]Inkpen, A C.Learn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s, 1998 (12)
[5]Das, T K.Instability ability of Strategic Alliance:An Internal Tensions Perspective.Organization Science, 2000 (9)
[6]陈菲琼, 范良聪.基于合作与竞争的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管理世界, 2007 (7)
[7]蒋樟生, 胡珑瑛.不确定条件下知识获取能力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管理工程学报, 2010 (4)
[8]党兴华, 郑登攀.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影响力评价因素研究, 2007
企业家主导的中国创新 篇8
“要打入国际市场, 攻克技术贸易壁垒需要与标准相结合。”国家标准委国际合作部负责人表示, 小微企业重视参与标准制定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有助于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
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主导制定并发布国际标准占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和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 发布标准的共有182项。然而这一数字的背后仍有差距:德、英、法等发达国家一直占据国际标准化的掌控和主导地位, 中国主导制定并发布的标准占比尚不足0.7%。
专家指出, 国际标准化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不足, 及全社会意识尚未统一, 是我国标准化工作不够发达的原因。长期以来, 能够率先参与到标准化工作的往往是央企、国企, 而此次立项的高分子吸收材料由山东昊月树脂有限公司主导, 属于技术创新型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参与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 将拉动中国高分子吸收性树脂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行业高速发展, 也将吸引更多中小企业投入到标准化的制定中。
近两年, 不断有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家用机器人、气囊气垫等领域崭露头角。国家标准委国际合作部负责人指出, “兼具行业‘破冰’和惠民意义的专利标准, 才能从国家标准委的多项提案中脱颖而出。”
有创新、专利的“标准”, 将为企业和行业发展带来“红利”, 这也是含金量高的行业标准价值所在。高分子行业一直以来被德国、日本等行业巨头垄断, 但昊月公司2007年起草的《卫生巾高吸收性树脂》与《纸尿裤高吸收性树脂》两项国家标准, 打破了国外仅以吸水作为测试标准的垄断, 之后获得国家发改委转型扶持资金, 又不断推动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这为中国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之路提供了模板。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输血”固然重要, 但“造血”更重要。据了解, 德国专门设定了标准贡献奖, 以推动更多小微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 把成功案例推广到更多的企业中。
【企业家主导的中国创新】推荐阅读:
中国企业的创新之道09-02
核心企业主导07-23
中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07-18
中国企业离创新有多远08-11
中国企业与技术创新09-26
中国企业管理与创新高峰论坛10-18
提升中国民营企业自身自主创新能力07-11
化工企业的企业管理创新01-09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源泉5则范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