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

2024-06-17

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精选8篇)

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 篇1

为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推进科技工作,明显改善企业服务,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我们选择我市金鑫电器等10家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力图探索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1、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都是耗能高、浪费大的企业。其设备大部分很陈旧,全国中小企业1/4以上的设备超过了折旧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技术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单位产品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产品可靠性和寿命低20%。

2、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主要来源于外部(约占70%),而不是内部(约占30%)的研究与开发,表明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技术储备,在市场竞争中难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引进的过程中,将主要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3、我国科技竞争力下降。自1979年起,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要发布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其中能够表明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是技术指数。

已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1-2002》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7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5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02-2003》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8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03-2004》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10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5位。以上是近三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还比较弱,并且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和印度。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1、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也就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不健全的融资制度使技术创新资金不足。2001年由中国企业家系统进行的中国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对企业创新的调查显示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和银行贷款,其次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针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42.5%的经营者认为“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是妨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比较关键因素,该因素排在第二位。可见我国的融资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贷款歧视”,如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程序繁琐的审批制度也不利于推进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滞后,限制了创新资金来源;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制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诸因素共同作用使创新资金源渠道单一,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技术创新领域。

3、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企业作为向社会提供产品的部门,其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到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化解技术和产品蕴含着的风险因素,增加成功的百分比,就必须灵敏、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但是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据调查,缺乏信息或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即“不创新死,创新找死”。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既不知创新进展,也不知竞争对手的创新谋略,而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4、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搜寻、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缺乏。这些均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

我国中介机构数量少、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机构设置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等使市场中介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桥梁”、“助手”作用。此外,中小企业之间协作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1、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贷款政策、技术开发经费成本化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融资等政策。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

2、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的培育、建设和规范,形成全国统一的科技市场,实现科技创新资源、成果的全国共享与转化,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也有待完善。在美国,政府就建立了小企业管理署专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系列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我们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条件。

3、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行为,形成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需求,或者运用“购买行为”来影响技术创新。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和出口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政府部门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大市场,通过政府购买自然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问世。美国硅谷的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都依赖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和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实践表明,高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在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的。

3、完善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规划和创新决策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三)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有所长,不可替代。科研机构与高校偏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在涉及技术原理方面的创新具有明显优势,拥有更多科技发展动态信息,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擅长工程制造、工艺、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四)加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建设

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增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使得企业知道进行哪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竞争对手的创新策略,不至于处于盲目的创新状态。中小企业要面向市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

(五)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员

我国从事r&&d的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许多,而且我国科技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科学家健康状况不佳等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因此要加快培养我国的技术创新人才。

(六)要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

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研究开发水平,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一是加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二是加大金融部门对技术创新的贷款,建立资金投入风险机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创新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强宏观协调和指导,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携手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 篇2

进入21世纪,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 信息时代到来, 各国经济相互渗透;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落户南宁, 广西已日益成为我国与东盟贸易往来的重要前沿, 吸引着大量国内外资本投入, 蕴含的无限商机将会带动北部湾 (广西) 经济跨越式发展。这些给跨世纪的各种专业人才其中包括财会专业人才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新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企业管理及财会工作日趋科学化和现代化, 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 财务控制失效导致公司面临困境甚至破产的现象时常出现, 财会人才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同时也对传统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意识形态、职业素养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解企业单位对高校财会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最新与最迫切的要求, 从而为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本研究以广西企业单位为例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本研究根据现有财会类文献资料, 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以混合式问卷形式进行, 调查对象为企业高管层或财会部门管理者, 问卷设计有企业基本信息、财会人才能力需求、财会人员素质要求及对财会人员培养的建议四个部分, 前三个部分有11题选择题, 第四部分为开放式答题, 涉及企业单位对财会人才专业能力、职业水平、能力结构和道德素质等要求。问卷调查于2010年~2011年进行, 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273 份, 有效问卷 269份,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269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研分析

1.对财会人才基本需求和人才类型要求的调研分析

(1) 财会人才近两年的需求量。

在调查的企业单位中, 近两年对财会人才需求少则一两人, 多则十几人、几十人, 如会计事务所、银行及一些大中型实业公司。其中, 在调查的241家企业中近年平均每年每家企业新增财会人才需求为2~3人。

(2) 对财会类人才类型要求的调研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聚类分析, 结果如表1示。现有较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往市场调研也显示, 各行业各地区对这两类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 企业偏爱这两类人才。然而, 与此不同的是, 本次调研发现, 企业单位对财会类人才类型的需求多偏向懂财会学科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综合素质高的财会人才。这主要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进一步规范, 金融体制不断改革与深化, 各项新会计制度出台和现代财务制度建立, 使财会业务越来越复杂;同时, 财会软件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 如电子结算、电子对账、电子商务支付等。聚类等级第二层次是财会类复合型人才, 不仅在财会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 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 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 如经营、金融、法律、咨询等。第三层次是财会类应用型人才, 主要是能将基础性、成熟和适用的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财会类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单位末位选择。虽目前多数企业单位对财会类人才类型首选的仍是懂理论 (体系) 兼会操作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然而不久将来,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贸易环境与形势更复杂, 将会对财会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有更多需求。

(3) 对财会人才职业水平要求的调研分析。

企业单位对财会人才职业水平的要求, 本研究通过职业等级证书来体现。首先, 从企业单位近年发展需求来看, 对财会人才的职业水平要求并不是一味追求越高越好 (如图示) 。从聚类结果看 (如表1示) , 第一层次是会计从业资格证, 这是财会工作上岗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企业单位对财会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财会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业务理论知识和实务应用技能。其次, 要求财会人才达到中级职业水平。可见, 企业单位对财会人才职业水平的要求除具备基本上岗水平外, 则多倾向于中级职业水平的财会人才。这些人才一般有多年财会实践工作经验, 并取得中级职称, 可以全面分析行业和公司的财务及经营状况, 具有和内外各方人员沟通协调的能力, 且熟悉国内会计、税务、经济法律法规等。第三层次是助理会计师, 企业单位部分财会工作还需基层职业水平的财会人员来完成。最后是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 这两类人才并不是多数企业单位的普遍需求, 而是部分企业根据自身规模、业务内容和拓展、企业战略发展需要而定, 如一些大中型企业、国际型企业, 及会计事务所、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对高层次的财会人才需求相对较多。

2.对财会人才专业能力需求的调研分析

关于财会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是基于财务控制角度, 企业单位按重要性选择, 分“第一”到“第五”五个等级。对每一重要性等级里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对前一重要等级已选取的项目在后一重要等级中不重取, 本研究根据财会类相关文献选取财会专业能力, 包括会计做账、财务软件应用、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控制、经营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英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能力, 聚类等级第一层次的聚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聚类结果看, 财会专业能力第一重要的是会计做账能力, 但与传统财会工作不同的是, 由于电脑日新月异、财会专业软件日益完善, 现代财会人员不仅要懂传统手工操作方式, 还要熟悉财会软件的操作, 能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和单位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第二重要的是财务软件应用和财务分析能力。由于经济全球化、网络技术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财务会计工作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对财会人员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单位希望财会人才能适应这些新变化并胜任工作。此外, 因几十年来的会计制度留给财会人员选择和判断的空间很小, 而今我国财会人员职能越来越广, 包括企业财务状况评价、营运资本管理、风险控制与核算、经营成果预测、财务报表分析与预测、战略投资策划等, 这些都需要财会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第三重要的是财务控制能力。经济环境日趋复杂, 贸易和结算形式多样化, 金融创新浪潮席卷全球, 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出现, 对企业而言, 需要财会人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控, 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预警性监测, 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本研究对企业最关注财务控制哪一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发现, 与以往关注点有所不同的是, 随着企业各类风险的增加, 企业的风险控制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企业风险控制已上升到第一重要关注点。第四和第五重要的分别是财务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信息化促使财会人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度, 不仅要求及时提供数据, 还要求准确分析数据, 同时还要能广泛搜集、整理并利用企业单位内外相关信息作为决策的辅助支持。

3.对财会人才素质需求的调研分析

(1) 能力结构需求的调研分析。

关于财会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是基于财务控制角度, 企业单位按重要性选择, 分“第一”到“第五”五个等级。本研究根据财会类相关文献选取13种能力, 包括学习、创新、专业技术知识的实践应用、财务会计核算、组织沟通协调、发现财务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战略支持、潜在领导、心理调适、团队合作和职业判断等能力。对每一重要性等级里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聚类等级第一层次的聚类结果如表2所示。首先, 企业单位对财会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选择“第一”重要的是专业技术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尤其是具备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理论、熟悉计算机操作、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财会人才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其次是财务会计核算能力, 这与专业能力要求中的会计做账能力要求相似, 是基本的业务操作技能要求, 同时还要能应对财务会计工作多变性和多样化、产品及资产的无形化和形式多样化对业务操作技能要求的冲击等。再次, 第三重要的是发现财务问题的能力, 由于业务日趋复杂, 企业单位希望财会人才能在工作中善于发现财务问题, 以防患于未然。接下来便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其它几种能力需求重要性则在第五之后。

(2) 道德素质要求的调研分析。

财会人员道德素质要求的聚类结果如表1示。从聚类结果可知, 首先, 企业单位对财会人员道德素质要求首要是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财会工作内容很细微却往往责任重大, 要求财会人员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细心谨慎, 严谨周密。其次是保守商业秘密。财会人员处于企业单位资金运动的中心, 掌握着大量的秘密资料, 一旦泄漏将给企业单位造成损失或引起混乱, 所以企业单位要求财会人员在任职与离职时, 都不应泄露商业秘密, 当然除非有法定的或专业的披露权力及义务。第三, 是忠诚度和守信用。财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不仅需要制度的规范, 更需要财会人员诚信的品质。企业单位希望财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操守, 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财会事业, 诚实守信。最后是财会人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保持职业谨慎和应有的勤勉作风, 维护本职业的良好声誉。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并结合问卷第四部分, 在此提出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以期提高今后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培养符合企业单位要求的财会人才。

1.在高校财会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 首要是抓好财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较宽的专业知识领域, 让学生掌握关于财务会计的一般规律的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 又要创造各种实践技能锻炼的机会, 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 如到企业实习、建立实习基地、参加财会技能比赛等。

2.其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同时并举。对高校财会人才培养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业务素质高外, 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品质等。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钻研、进取精神,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3.在财会人才专业能力培养方面, 要着重财会业务能力的培养, 以及财务软件应用、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和实践操作中注重学生的业务能力、财会分析和控制能力、职业判断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以便他们今后能依据职业规则和经验, 适时、适地、适宜地对某一财会事项做出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此外,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各种财会软件。

4.在财会人才素质培养方面, 除了注重财会业务素质能力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发现财务问题、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经济业务不断出现的情况下, 能够利用自身较高的财会业务素质, 善于在财会工作中发现问题, 并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从而为企业单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 篇3

关键词:上海市;中小型企业;机电类;技术创新能力;调研

1.引言

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起到了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上海市是我国经济中心,各种机电类企业聚集在此。在上海市经济不断发展的道路中,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始终表现出最活跃的一面[1]。中小型机电类企业不仅奠定了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保证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发展上仍然存在着技术创新的不足,特别是技术创新方式亟待改善[2]。

胡锦涛同志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十二五”规划更是突出了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创新要求。要想推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有效提高创新成果,必须从企业的技术现状入手,通过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现状调查,了解当前的经营情况,深入剖析企业在技术创新意识、投入与开展相关活动等方面上有哪些缺陷与不足,从而分析企业创新成果的制约因素[3]。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得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制约因素。对此进一步研究后,在制约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推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有效提高创新成果。

2.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研

2.1 调研分析

此次调研以调查问卷为主,通过不断地实地走访企业,与企业管理者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企业创新意识调查结果

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最主要的就是分析企业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在调研中主要是分析企业管理者对于技术创新作用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共有有203家,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一定意义共199家,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基本没用共有93家认为,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只拖累企业发展有10家,如图1示。

2、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情况调查结果

针对所有调查对象,根据其在研发投入的费用来展示其重视程度,具体投入额划分为:“10万以下”、“10—20万”、“20-50万”以及“50万以上”四个选项。其中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10万以下有193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10万-20万之间共124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20万-50万之间共134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超过50万共50家企业。相对于之前的调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投入有了略微的提高,具体如图2示。

3、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情况调查结果

创新活动能够表明企业所开展的技术创新情况,是实际行为的表现,有良好的反应。主要分析了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有206家企业选择了“没有”,占全部的41%,有141家企业选择了“很少有”,占全部的29%,有92家选择了“偶尔有”,占全部的19%,有66家选择了“经常有”,占全部的13%。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小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频率很低,一些企业没有要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意识,具体如图3示。

4、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制约因素调查结果

外部制约因素是技术创新支持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反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通过研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接受政府支持时间,来分析外部制约因素。具体调研如下:在创业阶段接受政府支持共189家,在初创后期接受政府支持共142家企业,在成长期接受政府支持共109家企业,在扩张期接受政府支持共65家企业。通过对比调查结果,企业在各阶段对于政府创新资金资助都有需求,但在前期更容易遇到资金难题,具体如图4示。

5、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制约因素调查结果

内部制约因素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有效的技术战略计划”、 “健全的组织机构”、“团队创新意识”、 “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以及“丰富的资金支持”。通过调研可知,有189家企业选择了“团队创新意识”,257家选择了“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134家选择了健全的组织机构”,78家选择了“丰富的资金支持”,68家选择了“有效的技术战略计划”,77家选择了“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技术人才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团队创新意识与健全的组织机构,相比之下其他因素较为次要。

2.2调查分析比较

1、缺乏技术创新来源,不能满足需求

由于经济实力以及企业规模的制约,使得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只能通过自主研发进行技术创新,很少能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更遑论参与国际科研技术交流。但是自主研发无法满足企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企业只能通过经济等手段引进科技技术或科研成果。此外,科技技术信息实时更新,企业对技术创新最新信息却相对滞后,往往不能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处理来获取新技术、新产品[4]。

2、企业经济实力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明白企业现状,迫切想要技术创新,但往往由于经济实力不足,无法在技术创新上有效投入。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较小的规模决定了其在科研经费上投入有限,更无法保有持续稳定的研发队伍,企业始终面临着缺乏稳定的创新型人才的难题。何况技术创新始终是个漫长的过程,研究开发后还需经过中试与生产销售这两个阶段,不仅需要时间的投入,更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撑。所以,中小型企业想要完成技术创新项目,首先必须解决资金不足这一根本的问题。

3、尚不健全的政策扶持。

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与改造等项目上,我国政府始终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针对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税收优惠与资金资助的相关技术创新政策始终不足,在政府采购等方面也是如此,结果造成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融资受限,导致资金短缺。此外,由于缺少在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常常使得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缺乏积极性。而我国倾向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政府采购,更打击了民营企业的制造积极性。所以说,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始终缺乏政策的扶持[5]。

3.对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3.1 宏观研究

1、中小企业缺乏资金

由于规模小,中小企业往往经济实力薄弱且融资方式较少,导致资金缺乏。而经济实力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与关键。中小型企业通常通过内源融资的方式,很难采用社会融资渠道。此外,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生产经营往往产业化不足,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滞后的企业管理方式更扩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加之还贷诚信问题进一步加剧贷款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很多中小型企业将变为短期经营。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缺乏相关政策服务,无法对中小企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2、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缺乏科学规划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民营中小型企业生产产品常常追逐短期利润,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很少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无法做出科学规划。于是,只为抢占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往往陷入模仿怪圈而不自知自救,在强大的竞争者面前不堪一击,无法二次创业的民营企业甚至因此凋亡。

3.2微观研究

1、缺失创新型人才

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使企业保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由于历史社会环境及我国中小企业自身与资金等方面问题使得企业技术人才严重流失。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中小企业,由于家族意识的局限、管理方式的落后,导致家庭成员垄断了最高权力,使得高素质的人才在企业中的发展受到限制,从而缺失人才。

2、技术创新缺乏战略管理

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题:“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企业是否制定技术创新战略”,82%的中小企业填选答案“是”。尽管很多中小企业制定了创新战略,却很少有企业具备创新型能力。其实很多中小企业并未明确企业创新管理的定义,因此所制定出的企业创新战略未能成功实施。

3、缺乏创新实践

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始终缺乏资金,一旦发生经营困难乃至亏损将使得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融资不足从而恶性循环。但企业的创新项目需要新设备与科技人才,而这些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

4.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改进分析

4.1解决制约机电类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因素

1、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资金不足”是现代机电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因此,根据企业情况制定相应融资机制,拓展资金来源,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企业支持资金,有目的地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资助。同时,企业应与银行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企业需要投资技术能力发展中给予支持。企业应成立专门的融资小组,探索其他形式的融资渠道,例如风投公司和个人投资等形式,积极的拓宽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

2、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机构

企业应建立围绕技术创新的中心体制,实现配套服务,达到提升技术创新开发能力的效果。企业应根据体系建立子结构部门,按照研发、推广、技术引进和技术营销等部门,实现企业在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在企业发展中,由管理者按照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由各个子结构部门直接执行,延伸技术创新服务影响力,在企业实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的升级。同时,要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完善技术服务网,能够在市场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形象,及时发布技术政策、科技成果、新产品介绍和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并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办好各种形式的技术成果交易、洽谈等活动。

4.2解决制约机电类中小企业发展的微观因素

1、完善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的人才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能够不断地提升企业人才质量,从而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人才培养中,应避免单纯的技术培养,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在技术研发中能够站在较高的层次,从而能够开发出更具创新的产品。此外,人才培养要建立相应的队伍,形成强大的创新团队,有组织和目标的进行工作。在人才培养中还应积极地学习国外经验,派专门的技术人才到国外合作企业进行学习,多参加技术战略活动,达到见多识广的效果。

2、技术创新需要产学研结合

技术创新需要积极的引入先进技术,该方式能够达到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企业应与高校、科研所及技术服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能够实现新技术的流通,保持对同行业内新技术和新趋势的敏感性。同时,中小型企业应该与大型企业合作创新,在技术方面取长补短,不断地丰富企业内部技术经验,学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实施过程,并改善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5.总结

针对中小型机电类企业,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机构,促进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机制上,启动人才储备战略,完善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政府方面,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落实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本文分析了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了影响这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能够为国内类似的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建康. 全球化中的中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路径——基于产业内贸易视角的实证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 2006(05)

[2] 李君甫. 机电产业国际化人才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机电企业为例[J]. 商场现代化. 2006(25)

[3] 庞智强,张廖. 甘肃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 科技与经济. 2009(04)

[4] 韩东旭,李广周. 产学研合作——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 天津科技. 2010(05)

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 篇4

(以下所了解的一切供课题研究使用)

1.企业基本信息(企业名称,成立时间,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所属行业,是否国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等)。

2.企业需提供的数据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调研提纲

1、新产品开发能力、专利创造、专利转化新产品情况。

2、创新意识和动力,创新活力情况。

3、创新投入水平偏情况。

4、能开展研发活动的人才情况。

5、支撑创新活动的平台情况。

6、面向企业的科学研究和源头创新投入情况。

7、研发产出效益情况。

8、创新环境和氛围情况(从政策鼓励、规划引导、资金扶持、社会资源集聚等)。

9、企业创新支撑作用。从企业创新经济效益、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水平、获得国家奖励等情况。

10、企业创新水平方面。从企业积极性、投入、研发机构、人才队伍、核心技术掌握等情况。

11、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方面。从项目立项、评价体系、专利实施等机制分析。

12、怎样才能进一步强化引导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机制

13、怎样才能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加快面向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14、还要怎样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才能加快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15、怎样才能突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17、怎样能更进一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企业。

18、怎样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

19、企业有无必要普遍建立企业研发中心?

20、怎样才能确保国有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大幅度增加?

21、怎样才能促进国家、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含有财政性资金建设的科技平台向企业及其他创新机构开放?

22、企业税收优惠有无到位,存在什么问题?

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 篇5

一、粮食行政机关和国有粮食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廉洁和干部管理方面。

1、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部分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2、粮食行政机关与粮食企业没有处理好政企分开的关系,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监督与服务的职能与权限,缺乏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个别单位“一把手”权力过大、过于集中,没有得到有效的限制和制约。领导干部权力的分离、制约和监督不够,缺乏民主决策机制,为个别人独断专行和不廉洁行为提供了条件。

4、一些单位和部门没有真正形成群众监督机制,领导干部活动圈子不断扩大,出现了对领导干部行为的弱监、空监现象。

5、干部管理方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机关内部管理较松懈,执行制度不严。一些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深入基层处理问题、指导工作上不够。没有很好的实行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轮岗制度,一些领导干部长期得不到交流,工作失去了热情和激情。

6、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发挥不够。纪检监察部门缺乏责、权、利的相互统一,工作繁、办事难,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纪检监察人员工作长期得不到交流,工作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思想被禁固,得不到解放,积极性被挫伤,得不到发挥。

(二)财务资金管理和监督方面

1、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粮食部门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编制、资金收支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资金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资金收支缺乏全面的全程监管。收支行为不够规范,存在“灰色”收支现象,国有资产的清理、登记工作存在漏洞。

3、企业财务行为不够规范。资金管理的“收支两条线”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不同程度存在着资产负债不实、虚列支出、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4、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群众监督机制。“财务公开”落实不够,机关、企业职工对本单位资金收支状况不了解。企业职工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了解。“暗箱操作”为别有用心的人隐匿、转移国有资产开了方便之门。

5、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落实制度不够。由于一些单位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得不到交流,对经济活动的行为长期得不到全面的审计和监督,导致个别领导小问题得不到纠正,发展成大错误。

(三)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方面

1、一些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改制和产权转让不够规范。存在着管理层自卖、自买的行为,信息公开程度不够、监督不到位,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的维护等问题。

2、政(企)务公开制度落实不够。公开披露本单位国有产权状况、国有资产转让信息等方面透明程度和公开程度不够。

3、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管不够。对重大投资项目缺乏全过程监管,导致了建设资金被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二、加强对粮食行政机关和国有粮食企业的监管

(一)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

1、督促机关、企业 “一把手”履职到位。“一把手”要对本单位领导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企业的廉洁经营以及下级的廉洁自律情况负主要领导责任;要组织领导班子讨论、研究有关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并作出安排部署;要了解班子成员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督促、检查、指导领导班子成员分管的工作落到实处;要督促检查下级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情况;要负责处理职工群众重要的来信来访,认真解决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支持执纪执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教育管理好家庭成员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防止发生违纪违法和不廉洁问题。国有粮食企业领导人员作为代表国家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执行《廉政准则》及中纪委提出的有关规定。

2、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一是在全面履行教育、监督、惩处、保护

四项工作职能中突出抓好监督工作。二是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重点抓好企业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廉政考察和考核,并作为对干部的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发挥监督的组织协调作用。全力支持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主动查找和解决问题。四是研究制定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相关的配套制度。五是抓好责任制贯彻

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考核、责任追究工作。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市粮食局国有独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之中。

3、规范领导权力运作,建立权力的制衡机制。绝对的权力必将出现绝对的腐败,只有对单位“一把手”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限制和制约才能防止和减少腐败。实行领导干部权力的分离、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单位主要领导的独断专行,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上下勾结、内部勾结、内外勾结犯罪行为发生。坚持领导干部 “一岗双责”制度,实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五必查”制度,即对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落实责任制情况每季度必检查,公开“述廉”时必检查,考察干部时必检查,召开民主生活会时必检查,年终考核时必检查。抓好 “三结合”即定期组织班子自查和个人自查结合;开展党风廉政调研和组织群众评议相结合;日常重点抽查和年底专项考核相结合。

4、明确监督职责,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政企分开是指政府机关与粮食企业的职能要分开,并不是分而不管,而是要转变观念和方式,由计划经济的管理向市场经济的监督转变。行政机关要正确行使监督与服务的职能与权限,真正做到监管有力、服务到位,在监督工作中搞好服务,在服务工作中加强监督,努力创新,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抓好“五个一”责任制新模式,即每项工作只确定一名局领导挂帅,一个责任部门牵头,一个责任处(室)承办,局纪检组一个“漏斗”下达责任目标,年底考核“一把尺子”量全体,从机制上有效解决责任不清、工作不勤、督察不力的状况。

5、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管制度。要严格把好选拔任用关,坚持德才并重的选人用人标准,形成优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用人机制就必须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要不断完善和规范领导干部任用工作中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考察、考察预告、投票表决、任前公示等程序和环节,力求做到规范、科学。从而防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暗箱操作、“一把手”说了算,个人专断等现象,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实行主要领导的任期时限制和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员定期轮岗交流或调整职权职责制度。

6、加强干部纪律监督制度。一是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干部举报信访监督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三是认真落实党委讨论任用干部之前征求同级纪委的意见制度;四是严肃惩处选人用人上的违规违纪行为;五是要建立领导干部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制度。六是建立干部推荐、考察、决策工作责任制,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二)加强对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

1、深化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粮食部门预算管理体系,加强科学的预算编制,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益。

2、加强对资金收支的全程监管。规范收支行为,清理整顿单位银行账户,清理“灰色”收支,做好国有资产的清理、登记工作,制定出监督管理、规范运作的具体制度和办法。

3、严格财经纪律,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国有粮食企业严格按照《**市国有粮食企业资金管理办法》(成粮发[2003]1号)进行规范操作,严格资金管理的“收支两条线”制度,按照资金的使用渠道,做到专款专用。防止发生资产负债严重不实、虚列支出、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尤其要对改制企业的所有资产进行全面彻底的审计评估。特别是对粮食收购资金坚持封闭运行,对粮食风险基金筹措和使用直接介入,防止风险基金到位后又被抽回或挤占挪用,4、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大力推进财务公开,单位的成本费用和收益分配等财务指标和经营状况要定期如实的向职代会报告和向企业职工张榜公开,允许职工提出质询,并认真回答职工提出的疑点,切实防止隐匿、转移和暗箱操作。

5、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行为的审计和监督,坚决查处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作假账的单位领导人,卡住领导干部乱开支的路子。

(三)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

1、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监管。规范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改制和产权转让。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体系,依法规范企业改制,坚决做到严格报批、严格清产核资、严格财务审计、严格产权交易和转让程序、严格交易管理、严格依法保护债权人利益、严格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严格管理层收购,尤其对自卖、自买的行为要严格审查监督,规范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工作,使国有产权交易行为运作程序合法规范、信息公开、监督到位。对不正当行为要及时告诫或查处。

2、严格实行政(企)务公开制度。粮食收购资格行政许可、中储粮代储资格受理上报、省市级储备粮承储资格认定、仓储设施审批,以及单位的物资采购、企业的资产经营、粮油购销等都要按规定实行公开制度。要公开披露国有产权转让信息,使国有产权在公开的产权交易市场以竞价方式进行交易,保证交易公平、公开和透明。尤其要严格推行资产评估结果分类分项明细公示制度,将评估结果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公布于众,接受社会和群众尤其是本单位知情群众的监督,增强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及结果的透明程度和公开程度。

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 篇6

发布时间:2009-6-4信息来源:

珠三角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在过去的近30年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被誉为中国打造“世界工厂”的主力军之一。而中小企业,作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活跃分子,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上规模的中小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99%强,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但随着珠三角产业转型期的到来以及在资源、环境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下,珠三角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走出“三来一补”的简单加工业模式,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摆在珠三角中小企业面前的紧迫问题。本文分析了制约珠三角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制约珠三角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

1.技术依赖性强、创新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凭借“三来一补”发家的珠三角中小企业养成了不用动脑也能挣钱的习惯,使企业不思进取,一味依赖“外援”,甚至热衷于“拿来”或“偷来”,根本就没有自主创新的意识。而对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的中小企业科技人员,往往只看到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结果,而没有注意其先决条件,即:决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和技术本身,而是与人力资本发展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带来的必然结果是,虽然投资于技术改造,但投资效果不佳,进而使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感到迷惑。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中小企业领导在技术创新面前往往心存顾虑,不把技术创新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宁愿选择保守稳妥的技术追随战略,而不选择自主创新。

2.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企业家精神

目前,珠三角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普遍缺乏科学严谨的市场调研,低水平、小规模的重复开发较多。这样一方面中小企业因资金不足致使创新投入有限,另一方面,对有限的创新投入又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内在源泉。另外,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概念,企业家的形成、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常常是和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珠三角中小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还明显滞后。以创造欲、冒险、成就感和事业心为基础特质的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不仅使中小企业失去了最宝贵的人力资本,而且使技术创新先天缺乏动力源。

3.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效率低下

在珠三角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企业自身人员素质较低,中小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技术中心,其技术不得不借助外来成分。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技术人员少,每个技术人员不得不从事多方面的工作,使得这些技术人员在技术钻研的深度方面难以与大公司技术人员展开竞争。一些中小企业为了保住高级技术人员,使之不被大企业挖走,往往要付出比大企业更高的成本,因此,创新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在珠三角中小企业中,两头在外的现象很普遍,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少,科技成果中发明创造和发明专利少等,中小企业创新效率很低。

4.创新投入不足、融资渠道狭窄

企业的科技人才和财力保证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科技人员和经费投入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尽管珠三角的中小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对创新的投入有所提高,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依然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另外,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较弱,资信等级较低,一般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而风险投资公司往往对中小企业持谨慎态度,对中小企业的投资门槛也很高。因此,资金匮乏已成为困扰珠三角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珠三角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1.加快中小企业自身改造,聚积企业自主创新内部资源

作为中小企业来说,科技创新不能只靠外部力量,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建设和改造,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首先企业领导要破除陈旧的“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要观念创新、思想创新,真正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到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通过以下途径来聚积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资源:一是制定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的创新制度,如奖励技术创新人员等;二是从企业利润中提取“技术创新基金”;三是企业内部进行职工持股;四是企业内部制度完善和创新。

2.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政策

提高珠三角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良好氛围和有利人才创新的优越环境,努力营造勇于承担风险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中小企业推行“智力资本化,资本人格化”,采用奖励、收入分成、股份期权、配股权等多种激励方式,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和技术精英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允许中小企业在公司体制改造时将部分无形资产作为创新奖励股。鼓励高校等教育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3.继续完善创新政策,优化中小企业的创新环境

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 篇7

2011年,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 西北外事中专学校心理咨询室对西北外事中专学校、石嘴山市第一职业学校和石嘴山市艺术学校的333名在校学生进行了创新能力的问卷调查。回收率为100%, 有效率为99.3%。专业人员依据数据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论证, 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具有初步创新心理品质特征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较低, 非智力因素欠缺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 次调查显示, 认为用“自信”最能说明自己性格的被调查者仅为32.4%;认为用“好奇”最能说明自己性格的被调查者占36.3%;自认“精神饱满的”的被调查者占32.3%;自认“坚强的”的被调查者占37.4%;仅有38%的被调查者自认“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进取精神” (即使遇到不幸、挫折和反对, 我仍然能对学习保持原来的精神状态和热情) ;自认“有较强的意志力” (我能坚持很长一段时间解决难题) 的被调查者占20.5%;认为用“无畏”最能说明自己性格的被调查者仅占8.3%;认为用“不屈不挠”最能说明自己性格的被调查者占19.4%。

创造性思维能力较低 做事过于严谨或谨慎, 思维常常受固定观念的影响, 从众心理严重, 观点容易被同化, 缺乏冒险精神。在调查中, 有63%的被调查者认为“我不做盲目的事, 也就是我总是有的放矢, 用正确的步骤来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有67%的被调查者认为“合乎逻辑的循序渐进的方法, 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70.4%的人认为“常为自己在无意之中说话伤人而闷闷不乐”;对“在解决问题时, 我常常单凭直觉来判断‘正确’或‘错误’”不认同的被调查者占54.4%;认同“我喜欢客观而又理性的人”的被调查者占69%。对于一般人来说, 按正常的步骤解决问题非常必要, 但在深入探知未知领域事物的时候, 过于严谨的程序和惯常的思维往往会把探索思路引向死胡同。这就必须使用非常规的思路和步骤去解决问题。

被调查者对“创造发明”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调查中, 认为用“有独创性”最能说明自己性格的被调查者占14.8%;认为用“创新”最能说明自己性格的被调查者仅占12%。学生在心理上更倾向于“稳定性”, 有57.5%的被调查者认同“实事求是”。

被调查者更愿意依赖于群体, 观念容易被同化, 造成自主意识淡薄, 缺乏求异精神 在被调查者中, 有72.2%的人认同“我能与自己的同学很好地相处”;有65%的人认为“宁愿与大家一起努力学习, 而不愿意单独学习”;认同“争论时, 使我感到最高兴的是, 原来与我观点不一的人变成了我的朋友”的占71.3%。

被调查者自我约束力差, 缺乏献身精神 在调查中, 认为用“严于律己”最能说明自己性格的被调查者占15.7%;认为用“献身精神”最能说明自己性格的被调查者仅占11%。

被调查者缺乏持续关注 (注意) 事物的耐性, 同时缺乏热情和朝气蓬勃的精神, 容易自我满足 在调查中, 认为缺乏注意力 (不乐意独自一人整天“深思熟虑”) 的被调查者占64.4%;认为用“有朝气”最能说明自己性格的被调查者占12.1%;55.9%的被调查者认为“对我来说, ‘各得其所’、‘各在其位’是很重要的”;认为用“不满足”最能说明自己性格的被调查者仅占16.7%。

中职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知未知事物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探知未知事物的过程与创新事物的过程是并存的。但是, 我们不难发现, 我们很多人都在墨守成规地跟在少数人的身后, 走前人走过的路。为什么会是这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学生创新意识水平低和创新思维薄弱, 与我们的教育有关, 学校教育成为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因为生源等客观原因, 职业学校成为创造力水平低下学生的聚集地, 而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教育同样存在不少的缺陷。

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理念与学生创新愿望的内在需求相矛盾 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 存在压抑学生创造个性特征发展的因素, 如单纯的服从式教育、规范式教育和程式化教育, 这些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想, 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水平整体提高。这种“服从”的管理模式的确有效遏制了校园事件的发生, 但却是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

剥夺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剥夺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没有时间去做“不该做的事情”, 没有时间去想“不该想的问题”。同时, 又忽视或无暇顾及学生更为广阔更加丰富的心理空间, 学生往往是被动地“跟着走”。在这种情形下, 我们不断地“规范”学生的言行, 明确要求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忽视了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探索需求。

教师的“强迫教育症”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师习惯于把教育思想主动地施加于教育对象身上, 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意图施加于他人, 这是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学生的个性“想法”总是被遏制。在教师传统教育思维主导下, 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 不需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教师一贯主动地向他人施加教育意图的习惯性教育思维,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非智力因素欠缺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职业学校学生缺乏探究精神, 独立性差, 对既定的事物缺乏质疑精神。即使学生智力水平很高, 但因为非智力因素呈现出较低的水平, 学生创新品质不能满足创新愿望的要求, 创新能力依然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这与职业教育工作重点放在了技术操作技能的单一训练上有关, 致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相对薄弱。

创新教育评价形式 化在评价过程中, 片面追求“人次”, 评价趋向简单化, 失去其应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最终导致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的假象, 这是少数“优质”学生多次参与的结果, 贯用的“多少人次参与”的统计方法已经成为文字游戏。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学生创新性活动的实际参与率。这种文字游戏式的形式化评价, 忽视了大部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权利, 导致他们没有机会体验创新活动中的快乐, 自然也就无法在成功的喜悦中激起创新的愿望。

学生的“成就”动机淡化了创新愿望的形成 在多年应试教育的熏陶下, 学生的成就动机在于取悦他人 (父母、教师) 以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或成就感, 在于满足“优越”于同学的心理。在教师不容动摇的权威下, 不容学生别出心裁, 幽默、诙谐、嬉戏常常被教师认为是油腔滑调, 高谈阔论被认为是不谦虚、不稳重, 听话、服从的学生被视为好学生。在如此情形下, 学生无法满足真正的自我需求, 而这种需求也被认为是无理取闹, 学生的真正愿望很难实现, 只能把它压抑在内心最深处。当成就动机与真正的自我需求之间发生严重冲突时, 往往会造成学生过激行为的出现。

另外, 除了学校教育因素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外, 家庭与社会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 家长和社会过度关注学生利益的主张, 当教师对学生稍有惩戒的行为被家长或媒体捕捉到, 就被大肆渲染, 甚至向学校伸张不合理的诉求, 致使学校将学生严格看管起来, 唯恐学生在学校有半点闪失。对学生坚强意志力、挫折承受力以及适应性心理品质的训练都被迫搁置起来。这就是家长和社会过度关注学生利益导致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观愿望受到打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 根据学生不同智力因素以及个性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张祖民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过程公平状况调查”中认为, 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地与学生的智能类型相关。其调查结果表明:成绩居于班级前10名的学生 (以下称为学业优秀生) 与成绩处于班级后10名学业面临困难的学生 (以下称为学业困难生) 在智能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被调查的50名学业优秀生中, 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皆突出的有27名, 占54%;其中, 一项突出的有20名, 占40%。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在37名学业困难学生中, 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皆突出的学生没有一个, 其中, 一项突出的只有7人, 占19%。但在这些学业困难生中, 都有各自的智能强项, 如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这样认为:职业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是在中考和高考时被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刷”下来的, 但他们都有各自的智能优势。学校可以对入校新生进行智力类型的测试, 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类型来推荐学生选择相应类型的专业。如学生的优势智能属于音乐智能, 可以推荐他学习音乐专业。学生的优势智能可以在他的学习和生活中显示出来, 这种优势会使他时常处于成功体验之中, 其幸福感会增强成功的动机, 对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与他的优势智能基本相对应, 他们在气质、性格、爱好、兴趣、意志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学生的个性将被抹杀, 学生各自不同的创新源泉将被封堵。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沈烈敏曾对“学业不良与创造性有无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职业学校更应精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必要性。她对80名高中一年级学业优秀学生与学业不良学生进行创造性特征的比较, 结果表明:学生学业优秀者与学业不良者创造性思维差异显著, 说明学业优劣与创造性思维有关;学业优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亦相对优秀, 学业不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对较差。职业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中考和高考落榜的学生, 在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属于学业不良学生, 其创造性思维显得相对较弱。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优势智能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被压制。在职业教育各种不同的专业体现出不同的智能类型, 学生的优势智能若得到引导和展示, 其创新性思维必将在成功体验中得到飞跃式的发展。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只有创新性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积极思考, 让学生相互探讨、交流学习, 活跃其思维, 体验探究问题、寻求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 启发、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运用各种思维方式, 以学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思维空间 目前,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依然是程式化的培养, 是一种输入式的培养。学生各自拥有的优势智能被无情地忽视, 学生被统一培养成一个唯命是从的人, 一个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关怀, 学生的思维在程式化教育中僵化。僵化了的思维, 何来创新?没有创新的思维, 何来对未知世界的新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偶然性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敢于拥有自己的思想, 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所以, 给予学生必要的思维空间, 并予以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者, 对学生的个性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要宽容对待。

重视学生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培养 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 培养创新性个性品质应首先关注自信心的提升。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品尝到了太多的失败, 心理特别敏感、脆弱, 失落感极强, 存在严重的心理冲突, 经常有意无意地掩饰自己的不足, 回避矛盾。所以,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是当务之急。自信来自于对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会增强职校生进一步探究新知识的勇气, 对于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意志力、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具有很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这种自信心就会影响学生奉献的意愿———投入时间、金钱和其他资源, 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很明显的毫无畏惧的心理, 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 它总能让人感到“我能行”。我们知道, 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 给学生创造展示实力的机会, 学生就会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起破浪前行的信心。要指导学生设定恰当的目标, 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因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容易获得成功。做事之前一定要指导, 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职校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参与活动的愿望相对较弱, 如果学生在活动中有挫败感, 容易降低再次参与的积极性, 甚至产生畏惧情绪而退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利于顺利完成任务目标, 增强自信心。教师所做的这一切, 都源自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与呵护, 对学生个性行为的理解。允许学生个性的释放, 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品质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总之,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或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技术人才不仅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 而且还要有研究和创新的能力。职业学校是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的摇篮, 就必须满足社会需求, 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 使学生在个性发展和释放过程中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阿根.穿越教育时空——我的教育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3]沈烈敏.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 篇8

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我国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十七大在十六 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0 年实现全面 建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意味着未来10 年,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 快和可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要超过 7%,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投资率,那么科技贡 献率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不断向创新型国家迈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综合国力的竞争从 根本上讲是科技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谁在知识和科技方

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 发展上掌握主动。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设备投资 有60%以上要靠进口。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数控机 床售价的20%-40%、计算机售价的30%拿出来向国外支付专利费。更何况,涉及国家安全和战 略需求的真正核心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来的。利用技术优势掌握和控制事关全局利益的战略资源,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重要策略。比 如,在空间领域,美国正在全面实施太空控制战略,俄罗斯、欧盟、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也都进行 了重点部署。在海洋领域,一场前所未有的蓝色圈地运动正在占海洋2/3 深海领域悄悄地展开, 科技上的领先将会直接导致发达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在生物领域,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 对生物资源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命专利圈地。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建设以企业为主 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引导和支持 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拓展和深化国际科技 合作,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必须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发达国家,自主创 新

唱主角的都是企业。100 多年来的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 来自企业。如汽车领域的福特,航空领域的波音,计算机中的微软,等等。近年来,我国企业在 自主创新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蓬勃创造力的 优秀企业,如:通信领域的华为、中兴;汽车领域的吉利、奇瑞;家电领域的海信、海尔等公司。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唱主角、是主体、同时也是自主创新的最大受益者。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 提出的胜者全得理论。即一个企业哪怕是在核心技术方面领先一小步,就可能占领绝大部市场 份额,致使其他企业难以生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人才为本。自主创新、人才为本。这些年来, 我国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无不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无私奉献。要坚持把教 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 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尖子人才、国际级科 技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 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父,他归国的 五十多年,是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蓬勃发展的五十多年。五十多年来,中国 的航天事业创造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掌握了一大批具

上一篇:毛笔书法我的最爱的作文下一篇:石家庄美容美发-发型设计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