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写作创新能力

2024-10-22

提高写作创新能力(精选8篇)

提高写作创新能力 篇1

三角中学赵怀兵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其主渠道是创新性教学。作文如做人,作文能力是人的多方面的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落实到作文教学中,是我们目前必须探讨的课题。

一、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有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作文题,学生都拿着笔在想、在写了。有个学生把手伸进抽屉,掏出一本什么书,偷偷地翻看。老师走过去悄悄从背后看了一眼,见他看的是语文课本。学生像做了什么错事似地赶紧把课本送进抽屉又拿起笔来装作要开始写的样子。这局面真令人酸楚。没有人反对登山者使用拐棍,为什么学生在作文时要作些借鉴反而偷偷摸摸的?难道提倡作文创新就要反对模仿吗?

有一个基本观点,人们常常忽视。那就是作文是一种技能。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吕叔湘先生对这一点说得更形象:“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这些话,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座右铭。

承认作文是一种技能,那么这种技能的形成就必须遵循它自己的形成规律。从技能形成的过程来看,人类的技能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这是技能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语言的学习,从幼儿张口发音的模仿,到说话的模仿,只能一点一点地长进。写字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惟独拿起笔来“作文”了,这模仿的教学反而成了希罕事。普遍不予以重视。不仅被轻视、忽视,还被歧视。不少人认为“仿”不是“创”,认为仿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低级的练习活动,甚至把它视同 “抄袭”不屑一顾。想叫学生的作文篇篇都具有创作的特征。要求学生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出现点模仿的.痕迹就大加挞伐。孰不知,学生恰恰是很需要踏过这层台阶在语言文字上打打基础的。模仿的实质是叫学生在拿起笔来写的时候,也从各各方面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古人开笔之前,已背书背了好几年,背了许多东西。现在,学生读的就不算多,背的尤其少,再缺少模仿的练习就想叫学生作文过关,有这种可能吗?这种作文教学局面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1][2][3][4]

提高写作创新能力 篇2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的学习符合习而得之的规律,语言能力的形成,来自于大量的语言实践。因而多读、多背、多写、科学训练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不二法门。

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是一学期一本书,十几篇文章,背几篇文言文,几首古诗。一周六节语文课,分析一二篇,写一篇作文。说到课外书,每人桌洞里塞满的是教材全解、习题集、作文金典之类。学生们读的少、写的少,说的更少。课堂大多是听老师讲,自习课不许讲话,课余一个小时多点还得赶作业,学生哪有机会说啊!语文的半亩方塘里,疯长着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的水葫芦,又如何让这群小鸟在写作的疆场上自由奔跑?学生缺乏语言实践,是表达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加强语言实践,应于课堂内外通过听、说、读、背、写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语言训练。

阅读课应压缩课时,减少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分析,代之以对精彩语段的朗读、背诵、品味和仿写。讲的精彩不如读的精彩,读的精彩又不如写的精彩。只有读出感情、说出体悟、写出心得,才能把纸上的语言变为心中的语言,口中的语言和笔下的语言。语言主要是感性的传递与积累,不必甚解不必深究,读好了,也便理解了,会说会用了,也便完成了任务。

语言实践的形式生动多元化了,语言实践的时间长数量多了, 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才能逐步得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强了,词汇丰富了,读书快了,作文语句也流畅了,然而写作教学还只能算完成了一半的任务。

二、大力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好比是娶来了一位巧媳妇。但是光有巧媳妇还未必能吃得上好饭, 还得有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我常劝学生写日记说:“日记是用心灵对话的朋友,是你精神的家园。”文章是思维之花的果实,写作是思维的健美操。一位爱写作的人,一定是一位爱思考、有思想的人。写作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过程,我们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在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思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体。

近些年来,素质、创新教育的口号次第登场,其实,思想教育是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离开了正确的思想,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学生的生活实践少,阅历浅见识少,因而学生普遍思想贫乏,认识肤浅幼稚可笑。学生往往面对一个作文话题,脑子里一片空白无话可说,这是思想教育缺失、滞后的结果。因此,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但他们应该有对和自己年龄相符的见闻的认识。学生不应该只有学校生活,没有社会生活,不应该只有课堂生活,没有课余生活。在学习生活里,也不应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教材不见社会和生活的影子。温室里长不成大树,鱼缸里养不成大鱼,鸟笼里没有雄鹰。人类从洪荒走来,向着自由开放、文明、和谐走去。教育应多些开放,学生应多一些自由,社会才会多些创新、和谐与文明。目前, 封闭式管理依然很流行,很“先进”,它安全、高效,被社会看好, 被领导看好。校门关住了什么?关住了学生的眼界,关住了学生的心灵,关住了学生的思想,也关住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学校生活取代了家族生活和社会生活,以教材和老师的思想取代学生的思想,以可怜的几个高分换走了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尽力加强写作的重视程度

写作课时少,每周两节作文课,10来分钟讲评后是布置文题, 学生还要当堂完成,即便精批精改,学生也不认真看,收效不大。写作指导如同隔靴搔痒,教学如同放羊,而草场沙漠化严重,写作成了苦役,人们在写作的沙漠里跋涉,只盼早了。对写作重视,应增加写作课时,增加每周作文篇数,重写作、重讲评,轻批改。领导查作文批改,只看改的细不细,批的越细,写的篇数越少,是老师苦学生松,最后写作教学被边缘化了,成了花架子。学生写不写一个样,老师教不教无所谓,作文教学落了空。反观古人,对于写文章,可谓尽心尽力也矣。读书悬梁刺股,背书引刀绝织,抄书七录名斋,最终都只为半尺文章,难怪书生个个能口吐锦绣,笔走春秋了。

四、全力打造教学的系统规划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但这戏一直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剧本, 都是语文老师临时随意编排,自导自演一通而已。作文教学应该有系统翔实的教材,一级一级编过去,有目标有指导有例文有例评。写作训练也应分阶段安排侧重点,划分出专题(有针对性的划出训练点):记叙文可以从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方面考虑[1];议论文可以从论点的拟定与提出、论据的选用、几种常用论证方法的选用等方面考虑;说明文可以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设立。写作课还应分出不同课型,以保证学生写作能力的达标。比如安排这样的流程:示范课→训练课→讲评课→反刍课(分别完成知识示范、分层训练、自评互评、快速批阅、讲评再红的教学步骤)。

我经过课堂实践,有意识地把我的教学思想对学生进行灌输, 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点滴提高。只要持之以恒,相信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定能解决。

摘要:作文教学中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老师对写作教学缺乏定位思考。写作是什么?写作教学的目的何在?我认为写作是应该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二、大力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三、尽力加强写作的重视程度;四、全力打造教学的系统规划。

如何提高写作创新能力 篇3

1、观察生活,积累材料。

鲁迅说:“作文第一须观察。”没有信息的摄取和储存,就没有信息的输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生活越充实,信息的吸收和储存就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繁实。凡是学生参加过了一次活动,作文就有材料;凡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观察有方,作文时就必有特色。然而,学生定向、有意观察的习惯和能力薄弱,对生活现象往往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以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视而不识真形,听而不辨真声。教师就要指导深长进行细致地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界,观察社会生活,观察学校生活,观察家庭生活以及形形色色的艺术品和其他实物。在观察上花力气,学习从沸腾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从自己的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良好的观察态度和习惯,平时碰到印象较深的事,及时写下来,每次活动,及时记下来,这样就能“身在宝山探见宝”。学生自己也感到有了观察的积淀,注意了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平常对话,习作时就有话可说,不再空咬笔杆,黯然伤神了。

如我们在安排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安排了一次“我为妈妈做点什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真留意自己的行动过程,并仔细观察在活动过程中妈妈的反映及表现,并体会自己的所思然后成文,学生兴趣高涨,回家后都认真的参与了活动,并且写成了文章。一位学生在《我为妈妈洗次脚》中说:从小到大都是妈妈为我洗脚,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的这一小小举动会让妈妈如此感动,当我端来洗脚水的那一刻,我分明看见妈妈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这是幸福的眼泪啊?那么,妈妈为我们付出那么多。我改怎么报答妈妈啊?……还有《我为妈妈泡杯茶》、《我为妈妈捶捶背》……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佳作便摆在了我们面前。如果没有对生活的观察,恐怕学生就只会无病呻吟了。

2、感悟生活,抒写心灵

学生作文应贴近学生实际,我们老师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就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感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创新,“惟陈言之务去”。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要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让学生写出发自他们内心的真情,我认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語言表达创新能力,抒写心灵,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营造起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包括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形成敢说敢问的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其次要抓住“生活”与“作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真正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活的涓涓细流才会在学生笔下汩汩地流淌,生活进入学生作文才有了最基本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还要鼓励学生有一颗感悟生活意义的心灵,用自己的心感悟生活,用自己的笔抒写心灵。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着绚丽的浪花,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生活的点点滴滴,无形中让学生受到熏陶,真正使学生做到真情达意。然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在哪里,错在何处。然后再告诉他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己的见解,那么,以后他遇事就会自己动脑筋去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了。只有这样才能力避模式化的作文,让学生在写作的舞台上展示自我,在这片湖海中泛起可爱浪花,也让教师耳目一新,走入师生共同开创的新天地。

3、解读生活,表达见解。

生活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既有真善美,也有着假恶丑。若只观察生活而不思考,头脑中留下的则是一个缺乏具体内容的生活轮廓,是线条勾勒的简单生活画面,没有色彩,也没有层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生活缺乏思考,所以对生活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见解往往是不深刻的,习作中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真善美的评议显得苍白无力,写不出自己对生活的真知灼见。

学生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其影响,各种正反思想在他们的头脑里碰撞。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作文先做人”。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习惯,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关注显示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在写文时,对真善美加以颂扬,对问题及自己的态度加以阐述,发表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新意,有情趣,有深度,而更多的时候,理是不辩不明,而往往是越辩越明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评议,允许他们七嘴八舌,百家争鸣,从而在争议中明辨是非。

提高写作创新能力 篇4

分数固然非常重要,但同时应当也是能力的提高,靠一次、两次的押题或许一时能取得一个好成绩,但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及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老师辅导一个学生,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或补差,或提优,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为此,老师教你用独特的方法学好初高中语文。

学生作文时最头疼的问题是无话可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专家告诉大家不妨用刘勰的话说“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间”启发他们: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谈如何生活,体察入微。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才有清的水喝”,可见观察是中学生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专家指出老师们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要性,结合课本中的名篇交给他们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学了《我的老师》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尊敬的老师,让他们明白老师的高风亮节,除了表现在批改作业到深夜,或带病上课,累倒在讲台上等外,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以前,同样的材料上代人用来赞颂老师,下一代“涛声依旧”。似乎老师永远是身穿中山装,口袋里插一支钢笔,不苟言笑;老的,少的,农村的,城市的,一个样。通过观察,让其明白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科目的老师穿着打扮、兴趣爱好、精神面貌、教学方式等都有差异。当今教师不但追求内在美,还注重外在美;他们不仅仅追求脚踏实地,还注重巧干。课上,他们“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评估论今,妙语连珠;课外,他们驰骋球场,泼洒丹青,舞文弄墨,雅趣如流。罗丹曾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实践证明,丰富的写作素材,都是靠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来的。

要关注生活,博采众长。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广泛阅读的重要性。老师应当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天写日记,可写身边的人或事,也可摘录一些名言警句、优美的段落,或介绍一部生动的有趣的影视剧作;规定每月读一本优秀期刊;每个假期读两本名著,如学了《美猴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建议学生读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施耐庵的《水浒传》,让他们领略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

我们只有“行万里路”——广泛深入生活,只有“读完卷书”——博采众长,才能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

写作指导:快速作文审题的四种方法

快速作文的特点是一个“快”字,它要求迅速准确地审题立意,快速高速地构思成文。因此,作为作文第一步的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作文审题的准确与否,就直接决定了文章质量的优劣,写作的成败。要想准确无误地审清题目,就要掌握一些审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为顺利成文打好基础。下面就介绍四种审题方法: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一件有教益的事》、《我的中学生活》、《值的赞美的人》。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自白”、“……的话”、“……的制作方法”等。如《介绍一本工具书》、《蜜蜂的自白》、《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由“愚公移山”想到的》。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题目划定的范围不同,选材的侧重点就不同。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成功》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只有一个,即“成功”,意思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成功”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谁成功了”,“什么事成功了”、“怎样成功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失败》、《过错》、《忏悔》、《欢乐》、《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写作指导:如何写“包含”式的材料

作文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旅游者,在广场边遇到一个街头卖艺者。卖艺者的琴声悠扬,令人感动,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卖艺者的钱罐里丢钱,有的面额还不小。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者脸上并没有一丝欣喜的表情。

“已赚到不少钱了,他为何还不快乐呢?”旅游者望着卖艺者那依旧忧郁的面孔,疑惑地问。

“也许他需要的是掌声。”旁边的一个小孩子淡淡地说了一句。

旅游者的心被触动了,她缓缓地抬起手来为卖艺者鼓掌。果然,卖艺者那张黯淡、瘦削的脸慢慢绽开了笑容,眼睛里还溢出了感激的泪水

不错,卖艺者心底最终期待的是掌声。

要求:

1.以上面材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题目自拟,但题中必须包含“掌声”二字。

写此题,第一步得先根据材料内容在题目中突出“掌声”的情境和作用;第二步得根据“掌声”体现的情境和作用确定文体进行写作。具体操作如下:

一、命题,首先拟出若干题目:

1.琴声悠扬诉衷肠,盼望掌声泪汪汪

2.同情施予诚可贵,掌声鼓励价更高

3.谋生卖艺示己才,才高艺精掌声来

4.路人难解艺人情,童心靠近起掌声

5.一片掌声一片心,心心相印情更亲

6.谁说金钱顶万千,掌声响起明亮天

二、指导写作:

第1题可以写成记叙文,重点刻画卖艺者凄凉的形象和孤独的身影。通过记叙、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2题可以写成议论文,着重议论“同情”的含义,展示对不同层次“同情”的理解。同情固然是一种美德,是人心善良的一种体现,但它毕竟是低层次的善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善之为善”的问题;只有鼓励、奖赏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奋起、自立、自强,增强自身的信心和力量。

第3题是站在客观角度去评价卖艺者的人生观和技艺水平。不管干哪行,只要在那里精益求精,永无休止地攀登,定会技高一筹、博得世人的青睐。所谓行行出状元,并不在于刻意求之,而在于乐意为之。乐而知其真,乐而识其理,乐而悟其性,悟其性者为上乘。

第4题,路人千千万,各人有各人的境界和思想理念,难免对卖艺者产生偏见:有司空见惯,不屑一顾者;有嗤之以鼻,瞧不起卖艺人者;有顿生恻隐之心而慷慨解囊者;也有不置可否者。惟独小孩子的心里,充满了童真的世界,他们只记得玩时的“掌声”更能使人高兴,所以那个小孩子想到了“也许他需要的是掌声”。金钱对他们是淡薄的:“同情”对他们是肤浅的;纯朴其实才是小孩子的真实心理。而这纯朴真实的心理,恰恰又是卖艺者行“艺”的初衷,也是人性的初衷。由此看来,金钱并不是万能的,人心也并不都是“惟危”的。我们应该站在人类历史的台阶上去认识金钱的作用,站在社会发展的跑道上去关注“同情”的价值。人应该将心比心,切实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见贤思齐”;这样方能真正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第5题,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最好能夹叙夹议:将卖艺者同观众产生共鸣的热闹场面描写出来,在此基础上展开适当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题,强调“心心相印”乃生命之树常青的营养和根本。古人云“朋友易得、知己难求”,正是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千秋万代心心相印,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篇5

下学时期,我非常热爱语文课程,喜欢鲁迅、茅盾、冰心、沈从文等作家作品,并且被作家的故事所吸引。他们的伟大成就激励着我。于是我有了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作家。

于是,我发奋练习作文。那时候,国内有一份学生杂志很有名气,叫《作文通讯》。它是由全国十三所重点中学轮流编辑的,登载了许许多多中学生的优秀作文。因此也就成了我最喜爱的精神粮食之一。我开始模仿作家的某些短作品,练习写文章。渐渐地,我迷上了作文。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宣读,强烈的表现欲促使我热爱作文,这充分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于是我便更加喜欢作文课。把每次作文,都看作是自我表现的最好时机。尤其是上了高中后,我的作文成绩更加突出了。学校成立了一个《窗外》文学社,这个名字还是我起的,是从全校数百个应征的名字中挑选出来的。学校还让我担任文学社的副社长,负责组稿、写稿、印刷、装订等工作,带动了一大批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中学时代还写了一篇小说,叫做《新狂人日记》,完全是模仿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写的,写了当时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篇小说后来被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春笋报》发表了,还获得了一个小奖。这在我就读学校的校园里引起了轰动。对文学的爱好大大促进了我学习的积极性,有两次考试,我的语文成绩分别为105分、106分,居全年级第一名,这令老师们刮目相看。后来我又成了班里的语文课代表。从那时开始,我当作家的理想更加坚定了。

八十年代末期,我当了兵,远离故土湖南,来到了离家千里的广东,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当兵期间,我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坚持不懈地写作,起初是给县人民广播电台写一些小通讯,都被采用了。有一篇稿子还是被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采用的,这令我欣喜若狂。后来我被调到支队政治处,在宣传部门当电影放映员,也写稿。我接触的人群中有军旅作家、记者,他们的为人与写作深深地影响我,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写作,也就有了更多的习作发表。我的作品先后在《法制日报》、《广东公安报》、《西江文学》、《人民武警报》等报刊发表。

后来我考上警校(武警广州指挥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基层警官。再后来,也就是2003年,我转业到地方工作,成为基层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我的写作水平仍然能得到适度的发挥,领导的决策、策划,离不开我用文字作的辛勤劳动。近年来,我写作的一些应用文,先后被省、市、区有关部门和单位采纳。我觉得自己的写作价值得到了体现。

多年的工作和写作生活,使我对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了较深刻的体会。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实践,把自己的这些体会写下来,这也许对爱好写作的青少年会有些启示的。

(一)培养兴趣是起点。

按理说,写作实在是一种呕心沥血的脑力劳动,为什么我还能够坚持从事这项劳动呢?我感受最深的理由就是:因为爱好,因为兴趣,因为能够在不断的写作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对事情不感兴趣的人,在实践中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对事情感兴趣的人,他的能力却可以发挥到80%---90%。《礼记·乐学》上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因此,要快乐地学,学有所成。“兴趣是前提,好者方能精”2。培养兴趣是写作的前提。学习写作和学习所有技艺一样,必须培养起浓厚的兴趣。如前所述,我对写作产生强烈的兴趣,一是源于我读中学时大量阅读了鲁迅、茅盾、冰心、沈从文等一系列作家的作品;二是老师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从而调动和培养起我的写作兴趣。

参加工作之后,我主要干的是文字工作。为此经常需要加班加点。领导不满意还挨批评。每当这个时候,我转念想想,一个单位的活动主要通过文字材料来加以体现,加以宣传。如果自己撰写的材料能够推动工作,得到上级肯定或媒体转载,就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成就感。

怎样提高写作能力 篇6

课程标准中提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从培养写作兴趣、降低写的难度入手,让学生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专题学习,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在教学上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可以设置情境,启发想象;可以激发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写的冲动,如:给出一组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几个,进行想象,写出文章,巧用词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引导观察,发现生活情趣,引起学生写的热情和愿望。

写的时候,不要有写法上条条框框,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写,不受形式的束缚,重在把心中所想、所感及时

地写下来,让学生感到写就是倾吐,是件快意的事情。

2.感情真实、内容具体,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写真实、写具体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时,要鼓励学生如实表达,比如,写敬佩的一个人,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寻找。习作时,要让学生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和套话。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写具体,写具体的训练要有一个过程,要求不要太高,要在不断的练习和讲评中逐步达到写具体。此外,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提倡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通过

评价引导正确的文风。

3.让学生经常练笔,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制情境,寻找写的契入点,让学生有兴趣写、乐于写,比如,《中彩那天》车开走后的情景想象,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可能出发,想象人物各自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内容。“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不要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当作日常要求,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

见,记在日记本中。

4.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篇7

惧怕写作文, 是中职学生的通病。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我, 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巧设导语, 开启学生的写作兴趣

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 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当注重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 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渲染课堂气氛,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开启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 它能使人心情愉快, 能陶冶人的性情。上写作课时, 作文是《给父母的一封信》。我先播放一首李春波的《一封家书》, 歌声里表达对父母的思念, 长大了才感悟到父母的爱。学生随着歌声渐渐进入状态。听完后, 我开始提问:“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一封写给父母的信。”我再进一步开启:“写给父母的信, 不但可以用笔来写, 而且还可以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音乐和写作是互通的, 其实写作文也如此, 并没有你们想的这么难!如果要你们也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能写得比他好吗?”学生受到音乐的启发, 有了写作的兴趣, 信心十足地回答到“能”。学生在作文里流露自己对家的思念, 明白父母的唠叨是对自己的爱, 感情真挚, 文笔流畅, 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了。

二、以情启美,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 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把情感带入教学活动中, 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才能触及其灵魂, 震撼其心魄, 达到以情激情, 以情育情, 不但可以唤醒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 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写《祖国, 我为您骄傲》时, 我先让学生唱国歌, 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的升旗仪式的录像, 观看“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新闻录像, 观看改革发展后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录像。学生看后备受鼓舞, 为祖国的崛起与腾飞而自豪, 为祖国骄傲的感情油然而生。学生在作文的结尾满怀深情地写道:“当我看到国家改革发展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感人的场面,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举国欢腾的场面时, 心里久久地激荡着……祖国, 我为您自豪!我为您骄傲!作为龙的传人, 我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在我有限的生命里, 为祖国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了真情, 作文也就有了生命与活力, 作文质量也明显提高了。

三、设疑激趣, 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它能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上写作课时, 我布置了两道写作题。 (1) 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了。这时, 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2)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 老李出门倒水, 随手一带, 门“嘭”的一声锁住了……“是谁在敲门?”“老李的门给锁上了, 怎么办?”我让学生任选一题, 展开想象, 续写故事的结尾。学生对这样的作文题非常好奇, 充满了兴趣。学生的习作, 思维活跃, 想象力丰富。通过设疑激趣, 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 也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体验生活, 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 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尽管现代生活日新月异, 多姿多采, 但有的学生作文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他们的作文, 选材陈旧, 内容单一, 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 或者干脆照抄作文选上的, 失去了学习写作的兴趣。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学生缺少观察生活的眼睛。他们对周围的人、周围的事熟视无睹, 如浮光掠影一般, 没有主动去感受它、思考它、认识它。为此, 我要求学生走出教室, 到社会体验生活, 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如让学生到菜市场体验生活, 先观察别人是如何做买卖的, 然后跟着学做买卖, 再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篇作文。这样一来,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生有了兴趣, 也就有了写作的热情, 写起来也就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有章可循了,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作品展示, 巩固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必须要持久稳定, 才能深入钻研, 获得系统的知识并取得好成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在写作上获得成就感, 学习写作的兴趣也就因此持久而稳定。有了成就感, 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写作。通过小组交流, 让学生互相交换写作心得;鼓励学生参加市、县、学校举办的各种征文比赛, 在校园网、校刊上刊登学生的佳作, 有的推荐给校广播站进行播出, 有的还推荐给惠州日报和东江时报。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写作兴趣更加浓厚。还有的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新闻社和文学社, 由被动去写到主动去写, 写作能力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努力去探索,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充分调动起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由被动变主动, 由怕写到喜欢上写, 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

摘要: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巧设导语, 开启学生的写作兴趣;以情启美,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设疑激趣, 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体验生活, 引发学生写作兴趣;作品展示, 巩固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篇8

【关键词】写作;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工具性学科,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从江苏省最新的改革方案来看,语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提高。但是,实际教学中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老师对写作教学缺乏定位思考。写作是什么?写作教学的目的何在?我认为写作是应该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的学习符合习而得之的规律,语言能力的形成,来自于大量的语言实践。因而多读、多背、多写、科学训练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不二法门。

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是一学期一本书,十几篇文章,背几篇文言文,几首古诗。一周六节语文课,分析一二篇,写一篇作文。说到课外书,每人桌洞里塞满的是教材全解、习题集、作文金典之类。学生们读的少、写的少,说的更少。课堂大多是听老师讲,自习课不许讲话,课余一个小时多点还得赶作业,学生哪有机会说啊!语文的半亩方塘里,疯长着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的水葫芦,又如何让这群小鸟在写作的疆场上自由奔跑?学生缺乏语言实践,是表达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加强语言实践,应于课堂内外通过听、说、读、背、写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语言训练。

阅读课应压缩课时,减少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分析,代之以对精彩语段的朗读、背诵、品味和仿写。讲的精彩不如读的精彩,读的精彩又不如写的精彩。只有读出感情、说出体悟、写出心得,才能把纸上的语言变为心中的语言,口中的语言和笔下的语言。语言主要是感性的传递与积累,不必甚解不必深究,读好了,也便理解了,会说会用了,也便完成了任务。

语言实践的形式生动多元化了,语言实践的时间长数量多了,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才能逐步得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强了,词汇丰富了,读书快了,作文语句也流畅了,然而写作教学还只能算完成了一半的任务。

二、大力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好比是娶来了一位巧媳妇。但是光有巧媳妇还未必能吃得上好饭,还得有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我常劝学生写日记说:“日记是用心灵对话的朋友,是你精神的家园。”文章是思维之花的果实,写作是思维的健美操。一位爱写作的人,一定是一位爱思考、有思想的人。写作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过程,我们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在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思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体。

近些年来,素质、创新教育的口号次第登场,其实,思想教育是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离开了正确的思想,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学生的生活实践少,阅历浅见识少,因而学生普遍思想贫乏,认识肤浅幼稚可笑。学生往往面对一个作文话题,脑子里一片空白无话可说,这是思想教育缺失、滞后的结果。因此,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但他们应该有对和自己年龄相符的见闻的认识。学生不应该只有学校生活,没有社会生活,不应该只有课堂生活,没有课余生活。在学习生活里,也不应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教材不见社会和生活的影子。温室里长不成大树,鱼缸里养不成大鱼,鸟笼里没有雄鹰。人类从洪荒走来,向着自由开放、文明、和谐走去。教育应多些开放,学生应多一些自由,社会才会多些创新、和谐与文明。目前,封闭式管理依然很流行,很“先进”,它安全、高效,被社会看好,被领导看好。校门关住了什么?关住了学生的眼界,关住了学生的心灵,关住了学生的思想,也关住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学校生活取代了家族生活和社会生活,以教材和老师的思想取代学生的思想,以可怜的几个高分换走了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尽力加强写作的重视程度

写作课时少,每周两节作文课,10来分钟讲评后是布置文题,学生还要当堂完成,即便精批精改,学生也不认真看,收效不大。写作指导如同隔靴搔痒,教学如同放羊,而草场沙漠化严重,写作成了苦役,人们在写作的沙漠里跋涉,只盼早了。对写作重视,应增加写作课时,增加每周作文篇数,重写作、重讲评,轻批改。领导查作文批改,只看改的细不细,批的越细,写的篇数越少,是老师苦学生松,最后写作教学被边缘化了,成了花架子。学生写不写一个样,老师教不教无所谓,作文教学落了空。反观古人,对于写文章,可谓尽心尽力也矣。读书悬梁刺股,背书引刀绝织,抄书七录名斋,最终都只为半尺文章,难怪书生个个能口吐锦绣,笔走春秋了。

四、全力打造教学的系统规划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但这戏一直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剧本,都是语文老师临时随意编排,自导自演一通而已。作文教学应该有系统翔实的教材,一级一级编过去,有目标有指导有例文有例评。写作训练也应分阶段安排侧重点,划分出专题(有针对性的划出训练点):记叙文可以从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方面考虑[1];议论文可以从论点的拟定与提出、论据的选用、几种常用论证方法的选用等方面考虑;说明文可以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设立。写作课还应分出不同课型,以保证学生写作能力的达标。比如安排这样的流程:示范课→训练课→讲评课→反刍课(分别完成知识示范、分层训练、自评互评、快速批阅、讲评再红的教学步骤)。

我经过课堂实践,有意识地把我的教学思想对学生进行灌输,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点滴提高。只要持之以恒,相信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定能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安洪.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J].2011,(4):P17.

上一篇:社会保障卡个人查询网下一篇:电商仓储物流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