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卡个人查询网

2024-10-22

社会保障卡个人查询网(共8篇)

社会保障卡个人查询网 篇1

社会保障卡余额查询

一、社保卡查询余额

社保中心查询

1、携带身份证到各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办理大厅查询。不仅可以到柜台进行人工查询,有条件的还能使用大厅内的触摸屏查询机器,刷卡或输入个人相关信息查询。

2、网上查询

目前最简便和自助的查询方式,只需登陆所在城市的劳动保障网或社会保险业务网站,点击“个人社保信息查询”窗口,输入本人身份证和电脑号,即可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社保余额查询个人账户的三种方式

1传统窗口查询方式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专门的社会保障管理局,大家可以准备好自己的社保卡以及身份证件前往社保管理局进行查询。在社保管理局查询自己的社保情况的时候,大家可以选择在柜台上进行查询,也可以选择在自主查询机器上进行查询。由于有两种不同的查询方式,因此大家在社保管理局查询的时候也不需要耗费许多的时间排队,总体而言还是比较方便的。

2网络查询方式

由于现在的网络技术非常的发达,并且其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因此许多地区的社会保障局便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大家可以进入该网站,然后进行个人账户查询页面,通过输入社保卡账号以及密码进行查询,方便快捷,但是由于网络的特点,也存在着泄露信息的风险。

3电话查询方式

这种方式是最适合老人家进行查询的一种方式。如果老人们采取第一种方式,那么便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与体力,而老人家原本体力不行,并且许多老人家还行动不便。另外,几乎所有的老人家对于网络完全不了解,因此无法使用第二种方

二、社保卡有什么用

社保卡的概念:

社保卡,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发行,用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领域的集成电路卡(IC卡)。面向城镇从业人员、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发放的称为社会保障(个人)卡,面向用人单位发放的称为社会保障(用人单位)卡。

社保卡的用处:

1.个人社会保障相关信息记录、电子凭证和信息查询等。

2.记录参保人员姓名、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户籍所在地等基本信息。

3.查询本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缴纳情况。

4.可持卡到医院就医,到药店买药。

5.办理医疗、失业、养老、工伤和生育等社保事务。

6.查询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累计总额等信息。

7.办理领取养老金等社保事务,进行求职、失业登记,甚至参加职业培训等。

8.将具有一卡多用功能,例如缴纳水电费、公交车乘车刷卡和电子钱包功能。

简单来说,社保卡的作用概括为:个人信息记录、医保缴纳情况记录、就医买药、办理社保事务、查询保费额度,未来还可能增加更多的功能。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社保卡查询余额

2.深圳社会保障卡余额查询

3.福州社会保障卡网上查询余额

4.重庆社保卡余额查询方式

5.西安社保卡怎么查询?西安社保卡查询有几种方式?

6.东莞市社会保险网上查询方式

7.上海社保查询个人账户办法

8.合肥社保查询

9.2016个人社保

10.重庆市社保查询

社会保障卡个人查询网 篇2

关键词:个人信息,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统计

一、社会保障信息化

社会保障信息化 (以下简称社保) 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保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 但发展步伐并不慢。从2003年8月金保一期工程正式立项建设到“十一五”末 (2010年底) , 我国社保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建设已经完成。部省市三级信息网络架构基本完成, 其中部省级数据中心已全部实现联网, 省市级数据中心联网超过90%。截至2013年底, 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98亿。社保信息系统中包含参保人员大量的个人信息, 包括就业、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待遇支付等动态数据。目前对于这些信息的利用还仅仅处于简单的数据统计阶段, 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如果将这些信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并实现共享和利用, 可以实现对社会的精细化管理、风险预测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同时也为解决社会管理中的一些难题提供重要手段[1]。

二、社保中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一切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特定个人的所有信息, 包括个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指纹、婚姻、家庭状况、教育、职业、社会活动及其他可以识别该个人的信息的统称。判断是否是个人信息的重要原则是这些个人信息相互组合能够塑造和识别出具有唯一性的个人[2]。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依据各自的工作职能建立了庞大和复杂的信息管理系统, 并大量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这些部门的信息系统自成体系, 形成了众多“信息孤岛”[3]。以我国的社保信息系统为例, 其总体架构包括: (1) 社会保险管理子系统:五险管理子系统。 (2) 劳动就业管理子系统: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等。 (3) 劳动综合管理子系统:劳动监察和仲裁管理、行政复议管理等。 (4) 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子系统:单位情况、缴费情况、待遇查询等。 (5) 社区平台管理子系统:退休和失业人员管理、就业服务系统等。 (6) 宏观决策支持管理子系统:常规统计、检测预警、预测和风险分析等。

目前, 我国的个人信息资源主要集中在公安、社保、卫生、教育、银行、税务、工商、民政、电信、住建等部门中。社保部门依据工作需要收集的个人信息分成三类: (1) 个人识别资料: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和住址等, 这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资料, 对于每个人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有了这些基本资料就可以锁定到具体的每一个人。 (2) 个人背景资料:职业、教育程度、收入状况、婚姻、家庭情况等, 这些资料可以大致勾勒参保者的生活背景, 可以从中了解个人的一些生活经历, 并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进行判断。 (3) 其他个人资料:个人健康医疗信息、农民被征地信息等。

三、社保部门对个人信息的利用

第一、利用社保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地进行年度业务统计, 并据此来调整相关的政策。 (1) 缴费人数的统计。每年社保部门会对缴费人数做一个分类统计, 根据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分别统计各类保险的参保人数, 由此计算出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城镇居民社会保险、新农保的覆盖率。各类保险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可以督促社保更好地开展社保工作, 提高服务质量,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将改革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老百姓。 (2) 缴费基数的调整确定。每年社保部门会根据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调整社保缴费基数, 这些工资数据一部分来自于统计局, 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社保信息系统中个人信息的工资性收入。人们的工资收入一般每年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再加上物价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社保缴费基数每年也会随之调整, 不然无法真正起到对人民基本生活的保障作用。 (3) 就业率、失业率的统计。随着《社会保险法》的出台, 社保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该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在岗职工缴纳“五金”。这样既为员工提供了生活的基本保障, 也方便了社保部门对于就业率和失业率的统计。对就业率和失业率的定期统计分析, 可以帮助社保部门实时监控整个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运行状况。 (4) 养老金发放标准的确定。养老保险是一项民心工程, 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的确定有多种因素:物价水平、居民收入、享受待遇的人数等。除了统计部门的一些数据, 社保部门还可以参照社保信息系统中的个人信息, 综合考虑居民收入、缴费人数等因素来确定养老金的发放政策。

第二、利用社保信息系统深度剖析人口与社会发展现状。 (1) 收入浮动情况。社保个人信息中最明显的、最基本的就是缴费基数的变化, 虽然缴费基数会在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300%的范围之内, 但是也可以大致反映出中国人民工资性收入的浮动变化情况。从纵向上分析, 它的增长变化可以体现整体国民经济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发展情况;从横向上分析, 它在不同行业间的总体差别也可以反映不同行业的从业者的工资性收入的差异。 (2) 人口流动情况。改革开放以来, 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 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去谋求一个更美好的生活, 而社保个人信息中的缴费地点的变化将这些情况一一记录下来。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判断出中国人口流动的频率和基本走向。如果再细分, 利用这些数据就可以分析职业、学历、户籍等因素对于人口流动性产生的影响。 (3) 人口寿命变化情况。根据每年的养老金发放情况, 我们可以计算老年人口在总体缴费人口中的比例, 推断整个社会的老龄化程度。还可以分析人口寿命的变化情况。社保部门还可以根据医疗保险报销的情况统计各类疾病的报销, 分析各类疾病对于人口寿命的影响情况。 (4) 劳动力的分布和构成。社保中的个人信息还反映了劳动力的地域、行业分布情况和年龄、学历的构成情况。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劳动力分布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同的行业中, 劳动力的年龄和学历呈现怎样的特点;高素质人才倾向于在何种性质的企业里工作,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社保中的个人信息分析得出。有了这些资料, 政府部门可以分析我国总体的就业情况, 劳动力的分布和构成, 可以更好地制定行业发展计划, 优化产业结构, 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个人信息与其他部门的共享

第一、将个人信息提供给其他部门。 (1) 提供给公安部门。公安部门在追查一些违法犯罪案件的时候, 经常需要其他政府部门的配合, 提供犯罪分子的相关资料。社保部门可以提供某个人的工作单位、收入、健康情况等详细的信息, 供公安部门参考。 (2) 提供给民政部门。民政部门的工作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注一些最棘手的社会问题, 如给老年人、孤儿、低保户、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权益保护。社保和民政部门就是两个互相辅助的部门。社保中的个人信息可以帮助民政部门进行城市低保户的验证和统计, 防止一些没有资格的人冒充低保户, 使国家的财政补助帮助到真正有需要的人们。民政部门还可以根据社保部门提供的信息合理规划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3) 提供给统计局。大规模的人口普查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 所以不能经常开展。养老金的缴纳和发放工作每个月都在开展, 数据也在不断变化。统计局可以利用社保部门提供的信息, 随时掌握人口寿命的动态变化情况, 以及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劳动力的构成情况、分布情况。 (4) 提供给银行。社保信息系统中记录着个人工资收入, 以及缴费社保的情况。银行在给个人提供贷款时, 可以参考社保部门提供的这些信息作为其还款能力高低的参考依据, 以便更准确地提供服务。工资性收入高、缴费状况良好者, 还款能力也相应较高, 银行可以提高他的贷款额度。 (5) 提供给税务局。税务局都会根据单位和个人一年收入情况确定应征收的税款。应税收入除了单位和个人主动申报的以外, 税务局还可以根据社保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核实他们的应税收入是否正确, 有无瞒报、漏报现象。 (6) 提供给其他社会组织。可以做一个大胆的设想, 在征得参保人同意后, 可以将社保信息提供给一些有需要的组织机构, 进行一些个人商业活动。比如保险公司就非常需要参保者的个人信息来制定更加贴合个人需求的保险业务。这种模式可以是有偿的, 但主要利益必须是留给参保人员个人, 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个人信息利用价值。

第二、其他部门的个人信息反馈给社保部门。社保部门也需要及时地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交换, 更新社保系统中的个人信息, 防止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有些参保人员已不在人世, 但是他们的社保账户却没有注销, 有些人就冒领他人的养老金。这种骗取养老金的行为扰乱了社保事业的稳定开展, 情节严重就构成了犯罪。公安部门的人口信息如果能及时反馈到社保部门, 这样的情况就能防范于未然。

五、社保个人信息利用的困境

第一、缺乏法律支持和明确界定。个人信息利用是非常复杂的, 涉及公民最基本权利———隐私权。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个人信息利用的法律法规, 仅2013年出台了《征信业管理条例》, 所以必须慎重对待。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求平衡, 是目前社保个人信息利用的当务之急。第二、个人信息资料不完善。社保部门对于个人信息进行利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个人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但目前我国社保个人信息数据库的数据质量还有待提高:个人信息数据质量不高。社保信息一般实行用人单位网上自主申报。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有时贪图省力, 除了一些必备的信息外, 其他的信息如学历、家庭、地址、岗位、职业等随意填写。个人信息资料的时效性。社保系统中的个人信息是一次性收集完成, 后期往往没有进行更新管理。第三、各部门缺乏信息沟通的平台。个人信息的共享需要不同部门的配合协调。个人信息只在本部门内使用是发挥不了它的巨大作用。社保部门必须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换, 从其他部门获得数据充实完善社保信息系统。第四、停留在数据统计的阶段, 没有深入挖掘分析。相比于国外对于个人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利用, 我国社保部门对于个人信息的利用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数据统计阶段, 并没有发挥好这些个人信息的潜藏的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凤亮.社会保障信息化若干问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10) .

[2]马彦.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与传播[J].征信, 2014 (5) .

社会保障卡个人查询网 篇3

关键词:个人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完善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我国也建立起了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1978-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8472.2元,增长了23.7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2622.6元,增长了18.6倍。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储蓄存款也大幅增加。1978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7.7;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7.1,农村降到45.6;城乡居民储蓄额1978年为210.6亿元,2003年达到103617.7亿元,增长了491.0倍。然而,在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尼系数不断上升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有多个指标,而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公认的判断收入平均程度的最基本指标。根据基尼的测算,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状态越趋于平均。一般经验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明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平均状态;基尼系数在0.2-0.3时,为相比平均;基尼系数在0.3-0.4时,为比较合理;基尼系数超过0.4时,收入差距偏大;基尼系数超过0.5时,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它会引起众多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经至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到达危险的边缘。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的推算,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65,并将在2005年逼近O.47。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我国现阶段人均GDP只达到10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还处于倒U形曲线的上升阶段,客观上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二)城乡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1978—1985年,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86倍。1983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2:1,但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到2004年则达到了3.53:1。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在2004年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第一。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以及农民尚需从纯收入中扣除柴草等不可能成为消费基金、三提五统和用于再生产的部分,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5:1-6:1。

(三)行业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各行业间工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开始显现,一些垄断性行业、新兴行业与夕阳产业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0年,行业最高与最低人均收入比为1.29:1;1995年达到2.23:1;1999年达到2.49:1;2000年为2.63:1,2002年为2.99:1,2003年为3.98:1。这些高收入行业几乎都是垄断行业,老百姓将之归纳为金(金融)、银(银行)、财(财政)、保(保险),两电(电信和电力)、一草(烟草)。收入最低的仍然是农业。

(四)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进入90年代后,东西部差距迅速拉大,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差距扩大更明显,从1980年的1.46:1,扩大到2000年的2.26:1。而从2000年到2003年,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GDP的差距由7548元扩大到9250元,GDP增长率的差距也由2.54个百分点扩大到8.39个百分点。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40%。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的一项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000元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16683元)、北京(15638元)、浙江(14546元)和广东(13628元)。居后的省份均为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7218元)、青海(7320元)、贵州(7322元)和甘肃(7377元)。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实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最大限度地向人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总体上还处在构建过程中,其改革在方案设计上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尽完善之处,实践中自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改革中的某些措施偏离制度实施的社会目标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兼具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应当同时体现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双重要求。就社会制度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目标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实现社会意义上的收入分配公平,使社会关系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而我国改革

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社会目标的要求体现得不够充分,甚至由于某些改革措施的不完善,还出现了与上述目标要求相悖的制度实施效应。

(二)保障模式存在偏差,导致保障功能扭曲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安全制度,其首要功能是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为低收入和无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是通过向高收入者征收社会保障税,并将其以社会保障支付的方式转移给低收入和无收入者来实现的。在这里,保障基金的筹集应与缴纳者的收入正相关,即收入越多,缴费越多;保障基金的支付应与受益者的收入反相关,即收入越少,享受的保障支付越多。唯有如此,社会保障缩小收入差距,增进全民福利的目标才可能实现。而我国目前的很多保障项目,如房改中的各种福利、价格改革中的各种补贴等,其支付标准却往往与受保对象的行政级别、社会资历、工资水平等呈正向关联,即级别越高、资历越深、收入越多的社会成员,其享受的保障优惠越多,保障水平越高;反之,则情形相反。这就不仅不能产生缩小收入差距的功效,反而成为扩大收入差距的直接推动力量,使保障实施结果与实施保障的初衷南辕北辙。

(三)保障重点错位,重点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难以落实

由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社会成员收入不均的现象日益突出,加之体制转轨使劳动者下岗成为社会性现象,因此,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应重点解决社会的低收入、无收入者及失业劳动者的生活保障问题。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社会保险制度为重点;在保险制度改革中,又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改革为龙头,以改革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为突破口。这种改革在总体方向上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在强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使其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主导的同时,相对淡化了社会救济等其他层次保障项目的改革和完善;在强调建立个人账户,鼓励个人自我保障的同时,相对淡化了社会互济的功能和作用,使那些本应属于保障重点的低收入者、无收入者的生活保障问题,因其无力参加让会保险而难以解决。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具体措施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设计必须充分兼顾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双重目标要求,并力求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最佳统一

如前所述,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兼具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属性分别对其提出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双重目标要求。在这里,社会稳定和安全是其首要目标,为实现社会稳定和安全,我国应建立起与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反向关联的弹性保障机制。个人收入水平越低,其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应相应越高;而对有自我保障能力的人,则应取消其保障资格(面向全民实施的福利性保障除外),进而一方面切实发挥社会保障均衡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社会性目标,另一方面则发挥社会保障的内在稳定器功能,形成随经济波动自动调节社会需求的保障支付机制,实现均衡社会总供求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经济目标。

(二)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改革的需要正确选择保障重点,以强化保障功能

社会保障是一个多重目标并存的综合体系。在不同时期,各种保障形式和保障项目并不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意义。这就有一个保障重点的选择问题,而且这种选择必须以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为依据。根据我国实际,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应选择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并重,以失业保险为龙头的改革思路。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并重,是指对有自我保障能力和缴费条件的社会成员实行个人缴费为主的社会保险;而对低收入、无收入者则实行社会互济为主的社会救济。以失业保障为重点,是指要建立健全主要由政府承担保障责任的失业保障机制,通过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解决失业劳动者的生活保障问题,为深化企业的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轻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可能造成的社会震荡。

(三)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并使其成为政府履行社会保障功能的主要资金来源,成为社会互济的主要筹资模式

一是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具有客观必要性。第一,开征社会保障税,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化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开征以在职职工劳动报酬为征税对象的社会保障税,从根本上割断企业劳保费用负担轻重与退休职工多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解决目前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养老、医疗等费用上负担不公的矛盾,使国有企业从小社会环境中解脱出来,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第三,开征社会保障税,以法律形式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收缴,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保障观念,而且有助于克服社会保障基金征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和分散性,既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及时、稳定、足额的筹集,也大大地减轻了国家和企业负担。第四,开征社会保障税筹集资金,筹资成本相对较低,也便于国家自上而下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

二是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具有现实可行性。第一,建国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保障体制也在职工养老保险、公费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使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初具规模,客观上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相应基础。第二,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迅速增长,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税源保证。第三,我国已有比较健全的税收征管体系,不仅能完全胜任社会保障税的征管工作,而且在向纳税人征收其它税款的同时,一并征收社会保障税,既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筹资成本,也便于自上而下进行全系统的监督和管理。第四,国外积累了许多供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四)加强社会保障资金运用管理,提高保障资金的运作效率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在范围上将其从部分地区、企业扩展到全国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以减轻保障负担,使政府能集中财力满足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保障项目的资金需要,保证重点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

另一方面尽快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加强社会保障的计划管理,使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相互对应,提高保障基金运用的规范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个人社会养老金查询方法 篇4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缴费年限不满的按15%)+个人账户本息和÷120+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底前缴费年限×1.4%。

1、企业在职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按15%)+个人账户本息和÷120+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底前缴费年限×1.4%。

社会保障卡个人查询网 篇5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社会成员的助人意向,面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错:社会成员的助人意向 改为法律规定

1.“父育假”只属于父亲,假期是在母亲产假期间。(√)

2.《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在法律上明确表明了我国工伤保险劳动者个人不缴费的原则。(√)

3.1998年,国务院将农村社会保险管理职能划入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行社会保险的统一管理。(√)

2001年国家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将扶贫工作的重点从以县级瞄准转向村级瞄准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扶贫目标的精准性和扶贫的效果。(√)

4.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到了鼎盛时期。(×)80年代改为六七十年代

5.按照社会福利的受益对象来划分,可以将社会福利分为全民性社会福利与选择性社会福利。(√)

6.被誉为“福利国家橱窗”的瑞士等北欧福利国家,均为高福利.全民福利国家。(×)瑞士改为瑞典

7.德国和美国是实行政府和公法机构共同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改为法国

8.对职业病进行工伤认定时,只要确定该疾病是因职工的职业活动引起的就可以了。(X)只要确定该疾病是因职工的职业活动引起的就可以了改为首先要确定职工所患疾病是否在《职业病目录》中所列的,否则就不是职业病

9.儿童福利的目标取向应从过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化向人性化和多样化过渡。(×)多样化改为社会化

10.根据“大数法则”的原理,社会保险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更有利于发挥风险分担的功能。(×)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改为中央集中管理

11.工伤和公伤是两个相同的概念。(X)相同改为 相近但又不同的两个

12.广义贫困主要集中于物质的貧乏,通常是指没有足够的收入维持生活水平的一种状态。(×)广义改为狭义

13.国家明确规定:“保障抚恤优待对象的生活略高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略高于改为不低于

14.汉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救助发展的“黄金时期”,救助机构大量出现。(×)汉代 改为唐代

15.技术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

16.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完善市场经济的重要课题,社会保障进入市场化阶段。(×)市场化制度化

17.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X)美国改为德国

18.美国现行的医疗保险模式是社会医疗保险模式。(X)美国改为我国

19.企业年金是企业依法为增加养老福利、提高自身竞争力而举办的社会保险。(X)p95

20.瑞典最早实行全民医疗保险。(X)瑞典改为英国

21.商业保险受社会保险法的法律约束。(X)商业改为社会

22.社会安置,从狭义上讲,仅指对享受安排工作待遇的一部分退役官兵的安置。(×)官兵改为士兵

23.社会保险的承办主体是企业。(X 社会改为国家

24.社会保障处理的是公共关系,即政府与国民的关系。(√)

25.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主体是民间组织,国家或政府只是补充。(X)民间组织,国家或政府改为国家或政府,民间组织

26.社会保障管理的客体是社会保障目标和任务。(×)目标和任务改为事业

27.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回答的是“谁来管”和“怎么管”的问题。(×)“怎么管”改为“管什么”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通过法定程序以各种方式强制建立起来的用于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融使用的货币资金(X)可以通融使用改为 专款专用

28.社会保障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形式。(√)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产生与20世纪20-30年代的英国成熟于40-70年代,是介于自由资本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一种思想流派或价值体系。(X)英国改为德国

29.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其主要理念是将平等与效率相结合,把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

30.社会优抚保障对象最狭义的理解是将军人.民警及其家属视为社会优抚的保障对象(×)军人.民警改为军人

31.社会优抚是一个与军人社会保障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32.生育责任的承担者只包含女性。(X)只包含女性改为包括女性,也包括男性

33.失业保险津贴一般应低于最低社会保障金,这样才能刺激失业者尽快找到工作。(X)低于改为高于

34.失业就是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状态。(X)劳动者改为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

35.世界银行在1990年采用了370美元作为衡量各国贫困状况的国际通用标准。(√)

36.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表明法律覆盖范围内的用人单位是我国工伤保险的实际缴费主体。(√)

37.我国城镇企业失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38.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采取的是以单位管理为主的方式。(√)

39.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总体上完成了从“企业保险”到“社会保险”的新旧模式交替。(X)完成了改为实现了

40.我国退伍义务兵安置工作必须贯彻“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针。(√)

41.我国现行生育保险制度规定职工个人需要缴纳生育保险费。(X)需要改为不

42.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主要有二个来源,即财政拨款和市场运作。(×)市场运作改为社会捐赠

43.新中国的生育保险基本上是一种职工生育保险,其覆盖对象主要是城镇就业职工,未就业者不在覆盖之列。(√)

44.养老保险是政府主办,通过国家立法保障退休老人最低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X)最低改为基本

45.一般情况下,多数国家规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算失业。(X)也算失业

改为不能成为“合格失业者”

46.医疗保险费是按照个人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收入高者多缴,收入低者少缴,所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机会和水平与缴费多少有关。(X)所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机会和水平与缴费多少有关改为但是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机会和水平与缴费多少无关

47.英国是最早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X)英国改为法国

48.在城乡二元分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表现出单位保障与国家救助相结合的特征。(×)单位保障改为集体保障

49.在国民健康保险模式中,公民看病时不需要支付医疗费用。(√)

50.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把“社会福利”当做“社会保障”的同义词。(√)

51.在市场化改革大潮下,我国城镇福利性单位分配式住房制度走到了尽头。(×)单位改为实物

52.在所有的贫困计算方法中,市场菜篮子法发展最早,方法最为成熟,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目标具有一致性。(√)239

53.在我国,用人单位如果是风险较小的行业,工伤保险费率是不实行费率浮动制的。(√)

54.中国计划生育保障与诚镇职工生育保险属于一个系统。(X)属于一个 改为 分属于不同

55.中国农村现行的医疗保险模式是以自愿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为主。(X)p105自愿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改为合作医疗保险模式

社会保障个人工作总结 篇6

20xx年我局把就业再就业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安排,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宣传,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预期,更新就业观念,提振就业信心。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整合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资源,重点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基

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我按照各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和本职工作,团结同事、虚心学习,创新工作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素质,现将20xx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法规都需要烂熟于心,针对这一问题,我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努力自学有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做到准确掌握法律、法规的使用尺度,确保调节改工作的合理性。

二、做好本职工作,完善各项技能,集中精力投入到了人力资源就业工作中来。20xx年,全国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报考机关事业单位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加大了我们的工作,也要求我们更加认真细心工作,做到高效、准确、及时。本着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及时公布各类招聘信息,认真审核各项资料,确保工作零失误,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三、做好各项档案资料的建立、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认真按照要求和政策贯彻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同时,我积极配合办公室的其他同志,加班加点建立健全各项档案,并顺利通过xx管委会考核组的考核。

社会保障卡个人查询网 篇7

为确保本人信用信息不被他人非法查询, 避免因身份被盗用引发的信息泄露风险, 借鉴国际经验做法, 网上查询设置了严格的身份验证程序, 即需要通过私密性问题验证或数字证书验证的方式确认个人身份的真实性。只有通过身份验证的个人才能注册成为查询用户。严格的身份验证程序可能会给个人带来不便, 但确是有效保护个人信息的必要手段。查询网站设置了不同级别的查询操作安全防控措施。每次查询信用报告时, 均需要再次进行身份验证;每次查询“信用信息概要”, 需要在线输入本人注册绑定手机获取的“动态确认码”。个人应重视保护自身信用信息安全, 注意保管好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 不要将密码透露给他人, 并定期更换密码;妥善保存信用报告, 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及开放网络查询及保存个人信用报告,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二、如何防范互联网潜在信息安全风险, 如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感染、网络通信故障等?

征信中心从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策略、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和基础设备、建立较强的应急响应机制等方面, 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努力防范病毒和黑客的攻击所引起的网络拥塞、系统崩溃和数据丢失, 最大限度地保障信息安全。基于互联网运行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网站与基于人民银行内联网 (专网) 运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实行物理隔离。互联网查询网站已经通过国家权威机构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从访问、传输、存储等各环节均按照安全等级标准采取了相应的技术防范措施。互联网查询网站不存储个人注册的身份标识信息 (姓名、证件类型和证件号码) 。在网上查得的个人信用报告中, 客户的证件号码只展示后4位数字, 其余数字用星号进行屏蔽。从获得可以查询的反馈通知之日起, 查询结果仅在互联网网站保存7天, 到期后系统自动删除。

三、他人或其他机构也可以上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吗?

征信中心提供的互联网查询信用报告服务方式, 仅是对个人信息主体本人提供的查询服务, 目前他人或机构无法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信息。

四、为什么私密性问题验证问题难回答?

私密性问题是基于个人在银行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形成的身份信息和信贷交易信息设计的。私密性问题需要本人在一定时间内在线正确回答一定数量的问题才能通过。如果个人从未在银行办理过贷款, 也没有使用过信用卡, 就没有足够的信息对个人进行身份真实验证, 个人将无法使用“私密性问题验证”的方式确认身份。如果个人对自身信用交易状况不熟悉, 未能正确回答所提问题, 或本人的真实信息与征信系统收集的信息不一致, 就无法通过私密性问题验证。个人身份验证没有通过属于正常情况, 个人可以转用数字证书方式进行身份验证, 也可以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现场查询。

五、为什么数字证书验证覆盖商业银行范围不全?

目前商业银行使用的数字证书 (俗称U盾) 有两类, 一类是自行开发的数字证书, 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另一类是使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放的数字证书, 大多数商业银行使用该机构的数字证书。征信中心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网站 (网址为https://ipcrs.pbccrc.org.cn) 使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数字证书进行认证。凡是使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放的数字证书, 均可以在网站上进行身份验证。对于自行开发数字证书的商业银行, 征信中心正在研发通过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 争取尽快实现通过网银查询本人信用报告的服务。

六、为什么查询结果不能当时反馈?

互联网查询网站与基于人民银行内联网 (专网) 运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实行物理隔离。查询网站用于验证个人身份的信息和信用报告信息存储在个人征信系统中, 系统每日会对查询网站的注册和查询申请集中处理, 并需要在两网间进行数据交换。因此, 查询网站无法实现实时交付征信产品, 一般会在个人提交查询申请的第二日反馈查询结果。对于那些急需查询信用信息的个人, 可通过现场查询的方式获取个人信用报告。

七、信用报告中基本信息没有更新怎么办?

请您到业务发生银行进行变更。如果个人基本信息发生变化或有错时, 当事人应及时、主动通知业务发生银行变更个人信息, 银行才会及时将信息报送给征信系统, 个人信息才会在信用报告中得到更新。

八、网上查的信息有错误怎么办?

社会保障卡个人查询网 篇8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费改税 社会保障税 开征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大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市场竞争中弱者的“第一道社会安全网”及社会稳定的“减震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目前社会保障基金以费的形式征收、软收硬支导致社会保障基金缺乏稳定性,不能适应改革时期隐性失业显形化趋势和我国进入老龄化时期剧增的庞大社会保障费用开支的需要,更难以为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此,我们以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费改税”为研究重点和突破口,对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一、以“费”的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有明显缺陷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是通过收费的形式筹集的。我国《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对社会保障费征缴权限做出了相关规定: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由劳动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另外,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权限也做出了相关规定:如,社会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财政部门依法进行监督;审计部门依法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单独的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同时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审核、基金结余管理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相关规定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收费形式获取社会保险收入降低了社会保险缴款的强制性。这是收费形式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采取收费的形式获取社会保险收入,对征收依据和执法依据都缺乏应有的刚性,如遇到拒缴、少缴或拖欠社会保险费时,征收部门难以采取扣款、罚款和保全等强制措施,执法很难到位。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参加社会保险,但是缴费人数与实际人数有很大的差别。收费形式灵活性较强,易导致某些社会保险只覆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部分事业单位,而机关单位适用另一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大都局限在市、地一级甚至县一级,省级单位靠行政手段强制调剂,且调剂数量有限,使得社会保障的共济性受到限制,分散风险的能力也远远不足。

第二,社会保险费及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存在巨大漏洞。采取收费形式来获得社会保险收入放缓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预算管理的进程。尽管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和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有一定的监督职能,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上述部门的监督职能逐步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集社会保险的费用征收、支出管理、基金管理及监督职能于一身,产生了极大的管理漏洞。如,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授权违规拆借32亿元社保基金与民营企业家张荣坤旗下的福禧投资公司用于收购沪杭高速公路的权益,上海市社会保障基金还大量流向房地产企业,这给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运营带来极大的威胁。再如,2006年8月起,审计署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不含上海和西藏)进行了审计,结果发现:在1999年(含1999年)前发生23.47亿元,2000年以来发生47.88亿元的违规使用情况,主要是将社会保险基金委托金融机构贷款、对外投资、购建办公房及弥补行政经费,甚至挪用社保资金为个人使用等。另外,出现部分社保经办机构会计资料管理混乱,账目不全,凭证缺失,社会保险费代征机构未按规定时间将保险基金收入纳入财政专户,个别社保经办机构在决算中少计保险基金收入的现象。

另外,采取收费形式征收成本较高,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需额外增加相关人员及办公费用,即便是由税务机关来进行代征,由于信息沟通不畅,产生很多隐形成本。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以社会保险费的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具有明显缺陷,现在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时候了。

二、世界各国社保基金筹资模式比较分析

(一)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

目前,全世界已有172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征收社会保障税,即政府通过税收形式筹集社会保障金,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并通过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进行管理。第二,征缴社会保险费,即通过雇主和雇员缴费形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不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政府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运营。第三,强制储蓄制,即将雇主为雇员缴纳的保障基金及雇员按规定缴纳的保障基金,都统一存入个人专门的社会保障账户,其本金及相应利息收入均归个人所有,政府通常只保留少部分的税收调节权。

(二)各种筹资模式比较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三种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曾起到良好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征收社会保障税这一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保障税的实施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管理有了严密的法律依据,并且,以纳税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无疑更有利于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力度和统筹层级,有利于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对于社会保障统筹缴款方式而言,它所依据的是部门性、地方性的法规,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管理分散,不便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管理;而采取储蓄制形式,虽然考虑了收入与支出的对应关系,但是这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对于账户管理要求较高,只适用于人口少,且地区发展水平差距不大的国家,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不景气或企业经营亏损时难以保证社保基金的筹措时期。

通过以上三种筹资模式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的现状,建议我国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充分利用税收三性的特征,依法征收社保基金,利用人们不断增强的纳税意识,提高我国社保基金征缴的到位率。

三、我国社保基金筹资模式的必然选择——费改税

(一)社会保障税的优越性

1.广开税源,保障基金充沛。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广开税源,彻底改变现存由于自愿参保或者动员参保带来的导致社保基金征收不足的弊端。依据税法强制全部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团体、个人等依法上缴社保税,保证社保基金筹集渠道的畅通,保障社保基金的充足率、到位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2.加强社保基金征收管理,保障基金安全。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有利于增加社保资金征缴及基金管理的科学性。税务部门负责牵头制定社会保障税收政策,同时,负责征收社会保障税,并将税款及时足额缴入国库形成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牵头制定社会保障支出政策,并负责管理社会保障支出;财政部门负责社会保障预决算的制定和监督工作,同时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管理活动;审计部门负责对上述活动的监督管理。这样形成了征收、管理、支出和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综上所述,社会保障费改税后,形成了“税务机关征收,财政部门管理,社保部门发放,审计部门监督”的管理新模式。将社保基金的征收、管理、发放分别由相应部门负责,协调了部门的职能分工,社保基金实现“收支两条线”的运作,有效遏制了现存社保基金筹资和发放过程中腐败行为的发生,保障了社保基金的安全。

3.有利于社会统筹安排与调度。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以工资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特定的税种。在全社会范围为以“税”的形式征收社保基金,克服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避免因缴费率不同造成的企业负担不均,有利于社保基金在整个社会范围统筹安排。社保税的开征在宏观和微观上保证了基金的征缴,推进了社会的公平进程;社会保障税的开征解决了原来劳动力因流动造成社保基金不能进行相应转移的问题,社保基金不会因为人员工作地变更而中断。

4.有利于发挥税务机关优势,降低征收成本。税务机关的组织机构严密,征管系统完善,征管队伍强大,执法经验丰富,由税务机关采取社会保障税的形式来进行征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除此之外,税务机关掌握着所有应税单位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基本信息,熟悉应税单位的财务、工资、人数等基本情况,使应税单位不易弄虚作假,偷逃税款。税务机关现有的信息化条件,也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

经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逐步建立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实施社会保障税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切实可行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开证社会保障税有立法依据和制度基础。1999年国务院公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其目的、内容、方法、措施、征收对象、征收环节、征纳双方的规定都具有税收法规的特点,这为社会保障税法律条文的制定提供了立法依据。社会保障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条例和决定,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规范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加强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征缴力度,基本上实现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障制度的这些改革和实践,为社会保障税的实施提供了制度基础。

2.开证社会保障税有国际经验借鉴。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来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世界范围内70%的国家都开征了社会保障税,其中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荷兰等社会保障税还是头号税种。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税税法,各国的社会保障税制呈现出以下共同的几个特点:社会保障的法制健全,立法规范,实施规范化、制度化,依法筹资,依法保障;社会保障税的可征范围比较广,纳税人包括本国有工薪收入的人员,也包括不存在雇佣关系的自营人员和农民;社会保障的项目由少到多,逐步增加;税率是从低到高,其税负随生产发展而调整,并与政府、雇主、职工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与管理分开,税务机关征收,纳入财政部门预算范畴,集中到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使用,保障资金收、管、用相分离,形成相应的制约机制。目前凡是实施了社会保障税的国家,政府基本解决了国民安全、保险资金的困扰,人民对缴纳税收也有了更高的透明度和防病养老等方面的更大的安全感,如今社会保障税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已逐步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由于国情的差异和所实施的社会保障模式、保障范围的不同,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深入地总结西方国家征收社会保障税的理论和实践,汲取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做法,设计出优良的税制,使我们在费改税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税收体制.

3.开证社会保障税有社会基础保证。当前对于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征收模式已基本达成了社会共识,近些年社会各界对于要求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呼声不断高涨,学术界对于开征社会保障税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甚至提出了具体方案,这些研究和探索为开征社会保障税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一方面,社会保障税具有很强的有偿性,能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而能被纳税人普遍接受,而且,城乡居民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已经基本形成,收入普遍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社会成员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保障意识逐步增强,因此开征社会保障税具备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筹资渠道进一步明确。当前是我国人口负担系数较低的时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做好物质和制度准备提供了机遇。此外,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进一步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保证。

4.开证社会保障税有充裕的税源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已经具备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经济基础,我国的企业单位与职工个人也具有相应的承受能力。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分配杠杆逐渐向企业和个人倾斜,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私人收入积累也有了一定规模,物价相对稳定,工薪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工薪阶层已具备了一定的纳税能力。另外,国有企业通过改制、改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基本上具备了纳税能力。而且开征社会保障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成为纳税人,使得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相对以前有所减轻,有利于改善其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竞争地位。再者,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全体公民都希望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排除将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因为只有现在缴纳了社会保障税,将来才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福利,所以在目前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前景广阔的情况下,他们也有能力负担社会保障税。

5.开证社会保障税有较成熟的征管条件。税务机关经过多年的税收征管实践,拥有一只强大且素质较高的征管队伍,积累了大量和丰富的税收征管经验;具备功能齐全的征收设施和健全的报税网络,可以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有较严密的税源监控制度,熟悉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工资水平、人员变化、财务收支等情况。国务院1999年颁发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社会保障基金可以由地税机关征收。自2000年采取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以来,全国已有19个省市的社保费由地税部门征收。地税部门通过长期基础性管理工作,探索出一套“征、管、查”一体化、运作有序的社保费征管模式,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并积累了征收经验。

6.开证社会保障税有配套的工作准备。(1)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管理费用包括为劳动者缴纳的各项劳保费用和税金等,已实行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制规定,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允许税前扣除。上述规定为社会保障税税金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作税前扣除提供了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保障税的开征。(2)我国从2002年开始,实行社会保障号码制度,即每个公民以其身份证号码作为社保号码,以新发的IC卡身份证作为社保号码的载体来记载公民的社保信息,并在条件成熟时采用社保号码作为公民银行个人账户的账号,使个人收入真实化和显性化,这一措施将有效地从源泉上控制和减少社会保障税的流失,并且使人们无论流动到何处都可以凭卡享受社会保障,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而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则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力保证,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一税种的开征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陈庆修.和谐社会如何保障.税务研究,2006,(10).

2.张磊.设立社会保障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税务研究,2006,(12).

上一篇:483浅谈新课改中的课堂讲解技能下一篇:提高写作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