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干部如何提高化解矛盾与维稳能力的调研报告(共1篇)
关于基层干部如何提高化解矛盾与维稳能力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基层干部如何提高化解矛盾与维稳能
力的调研报告
岗王镇人大主席 XXX
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历来是影响社会稳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农村,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平安建设的奋斗目标,岗王镇就“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新农村”这一课题,在全镇27个村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深入村组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共走访了30多个村组,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召开各类座谈会20多次。调研表明: 岗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增强了化解农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为矛盾化解、社会稳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关于祥云社区征地拆迁,镇党委政府所有干部不畏艰辛,逐户上门走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将大部分矛盾纠纷化解在村里和萌芽阶段,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根据调研结果,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农村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
由于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农村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利益之争上。调查显示,我镇农村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纠纷发生在土地纠纷、征地拆迁、村务管理、邻里家庭等方面。
1、征地拆迁纠纷。我镇农民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我镇门楼王征地拆迁过程中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补偿资金发放不及时等原因也引发很多矛盾纠纷。一是征拆补偿资金不尽合理,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补偿标准不一致,很多百姓不理解,意见很大。二是征拆补偿经费分配及失地农民就业难。在征拆补偿经费分配上,势力强的压势力弱的,大姓家族压小姓家族,还有部分群体强烈要求改变历史传统补偿资金分配办法的,导致补偿资金无法分配,引发不少矛盾纠纷。三是安置失地农民不到位。从调查中得知,一些失地农民的安置措施不及时,关心不够,安置点建设滞后,导致失地农民对安身问题意见很大。
2、村务管理纠纷。引发村务管理纠纷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村级财务不公开。由于农村财务长期缺乏监督机制,村财务收支很不规范,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据我镇张楼村村民反映,该村已有3年未清理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村民意见很大,村干部之间也产生了矛盾。个别干部利用在位的机会,抱着能捞就捞、不捞白不捞的思想,利用职务之便侵吞集体资产。还有部分村干部因垫资抵上交任务,款未收回,从而 引发矛盾。少数村民以村级财务不公开、帐目不清为由,多次上访。二是村干部作风不正。一些村干部上任后,工作作风简单,管理不民主,脱离群众,产生矛盾。三是困难救助发放不合理。一些村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在上报特困户名单、发放救灾物质、助学金、抚慰金时不透明、不公平,一些应该照顾的没有得到照顾,与村干部关系好不符合条件的反而得到照顾,这些现象引发了一些群众的不满,助长了农村宗族姓氏斗争和派性斗争。
3、家庭邻里纠纷。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家庭纠纷在民事纠纷中所占比重较大。2011年全镇共调处民事案件80多起,其中家庭纠纷案件30起。家庭纠纷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离婚纠纷。农村婚姻家庭成员责任感不强、婚姻家庭观念差,导致离婚纠纷年年高比例增长。调查显示,受理的农村家庭纠纷案件多半是离婚案,农村家庭离婚率过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单亲家庭的子女抚养和教育不当,又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造成恶性循环。二是赡养义务纠纷。农村多子女家庭互相攀比,不履行赡养义务较突出,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家庭在赡养养老问题上,有矛盾或尽赡养义务有困难的占30%,不尽赡养义务的占10%。三是家庭财产纠纷。农村家庭财产分割、老人的田地分配、儿女的财产继承权等都是影响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不少家庭因为财产分配造成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家庭分裂。四是家庭暴力 纠纷。据调查,20%的农村家庭有暴力存在,10%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5%左右的人在对配偶施暴的同时对子女施暴。此外,农村邻里矛盾纠纷也是农村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由于部分农民思想意识狭隘,教育滞后和素质较低,常因相邻间的宅基地、通行、排水、采光或田间地埂等事引起矛盾纠纷,两家争斗几代成仇。
二、农村矛盾纠纷的成因
1、部分基层干部作风不实,群众意见大。当前农村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但是,少数干部生活腐化、滥用职权的现象确实存在;有的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大吃大喝;有的文化水平低,对法律和政策知之甚少,权力欲望大,独断专行,以权压人;有的不善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方法简单,作风粗暴,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削弱了基层组织的威信。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的惠农政策调整很大,很多惠农政策由于在执行时走了样,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农村抗旱抗洪救灾补助、特困补助、退耕还林款的发放不及时,粮食生产“两补”款跟人不跟田走、随意挪用抵扣和截留各项补助款等各种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常常引起农民的意见。部分基层干部在群众中产生信任危机,一旦群众对立情绪升格,极易引起共鸣,产生各类矛盾纠纷。一些基层干部好心办事,不但得不到村民的认可,反而令村民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2、农村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差。农村的普法 工作尚未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还很不到位,基本流于形式,广大农民并没有很多机会接触法律和学习法律,在发生矛盾纠纷时,只是凭自己主观思想来评价是非,难免不发生违法抗法的事。一些村民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思想,常常选择一些重大活动、重大节日、重要会议期间,采取静坐、堵路堵桥、围攻镇政府机关等过激行为,有意制造不良影响,向政府施压,引起领导重视。
3、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引发各类矛盾纠纷。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农村精神文明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农民固守“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思创造,不能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二是部分农民理想信念淡漠、道德意识滑坡,精神生活空虚,封建迷信、“黄赌毒”泛滥,打牌赌博几乎成了农民休闲时间主要的娱乐方式。三是宗族势力抬头,有的地方宗族势力把持一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严重干扰和威胁基层政权,有的为社会不法分子所利用演变为社会恶势力。四是家庭伦理道德丧失,家庭暴力犯罪、离婚遗弃和虐待老人等问题已成为农村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对策
1、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农村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全镇矛盾纠纷是当前影响稳定的重大隐患,是建设和谐 新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势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委政府要把解决农村矛盾纠纷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出具体的考核目标责任制。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是政绩,处理社会矛盾纠纷和维护社会稳定同样是政绩”的观念,树立调解矛盾纠纷就是为民造福、就是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的思想,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要确立化解农村矛盾的新思路,建立健全调解组织机构,形成宏观上有人管、微观上有人抓、一级扣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面对农村矛盾的多发、高发态势,要始终坚持经济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同步推进,把握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可顺不可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的原则,树立决心、坚定信心、增强耐心,敢于接触群众,敢于面对复杂问题,妥善处理各类复杂矛盾。
2、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保证农民安居乐业。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惠民政策,给予农民多项补贴。但由于一些基层干部理解上存在偏差,执行时既走样又打折扣,引起农民不满。因此,各级领导要对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特别是对发放给农民的各种钱物和补贴更要加强监管,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在征拆工作中,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深入征拆对象了解情况,倾听失地农民的呼声和意见,严格 实行先安置后拆迁,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财产权和监督权。依法依规制定补偿标准,及时给予农民补偿。主动关心失地农民的生活,真心实意为失地农民排忧解难,自觉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镇村干部征拆政策的宣传培训,使他们熟悉征拆政策,了解征拆工作,清楚补偿标准,带领群众积极支持各项工程建设。目前,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征地拆迁纠纷中所涉及的安置不及时的问题,让被征拆农民有自己的安居之地。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农村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居乐业。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范围大、困难多,应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民政部门要加强农村低保检查力度,确保这项政策的公开、公平、公正。目前,应首先落实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政策,这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最有效的办法,也是缓解失地农民矛盾纠纷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3、改进全镇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认真化解矛盾纠纷。通过制度建设切实改进干部作风,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通过实践提升基层干部驾驭处理复杂矛盾纠纷的能力。一是落实镇干部驻村入户制度。驻村干部要真正做到工作吃住在农村,落实每月至少住村20天的有关规定,通过深入农村,与农民打成一片,融入群众,真正了解农民之所急,及时掌握农村矛盾纠纷情况,快速排查 化解矛盾纠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想做的事情做起。二是建立镇干部调处矛盾纠纷的责任追究制度。农业税和“两统筹一提留”取消后,镇干部除计生工作外,社会稳定,调处矛盾纠纷,就是镇干部工作的第一要务。要加强镇干部矛盾纠纷化解的责任感和工作力度,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予以公布。对多年的矛盾纠纷实行镇干部包案制,限期化解调处。建立处理矛盾纠纷的台帐制度,全面记录矛盾纠纷的类型、发生事由、发生地点、处理结果等信息,调处一个销号一个,使领导心中有数,应对自如。对出现大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有效化解的,实行责任追究制,该免职就免职,该撤职就撤职。三是完善和落实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制度。要坚决落实镇政务、村务公开制度,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把村务公开栏变成群众的“明白栏”。对于一些存在政务不公开、村务不公开、内容不彻底、程序不到位等问题,要进行跟踪督查,限期整改。
5、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全镇普法工作要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工作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一批农村普法志愿者队伍,充实镇司法所和法律服务咨询机构。努力提高普法内容的针对性,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将法律教育群众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将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及“三农”问题 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结合农村中心工作和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主题普法活动,着重搞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普法教育,为他们印制发放一些常用法律法规小册子,供农民工维权使用,力求使农村普法教育取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效果。
6、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长效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调解队伍。我镇要广泛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长效机制,以利社会的和谐稳定。
首先,要建立健全工作组织网络,稳固调处工作基础。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建立镇和村组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组织网络,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镇和村组。做到小问题不出村组、一般问题不出镇、大问题不出县,力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
再次,建立群体性事件预警制度。要建立渠道通畅、网络严密的群体性事件监测机制。按照及时、准确、全面的要求,建立灵敏、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加强公安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的交流、协调与合作,实现部门间情报信息交流和共享。充分利用公众传媒收集相关信息。要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应用、反馈等工作制度,建立情报信息收集的奖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各部门收集情报信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组建专门的情报信息管理、协调和处理机构,构建群体性事件的预测和预报机制。加强情报信息的分析评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信息分析评估结果,发出准确无误的群体性事件警报,使之在事件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控措施,防止和减少事件发生所造成的危害。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信息畅通机制、快速反应机制、调处网络机制、调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我镇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能够正常运转。
【关于基层干部如何提高化解矛盾与维稳能力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基层干部作风方面问题的调研07-29
信访基层矛盾化解07-16
如何提高基层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07-26
浅谈基层干部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写作水平07-15
关于提高基层案件质量的几点思考07-03
“人民调解进万家,化解矛盾在基层”专项活动实施方案07-01
关于提高基层党支部07-31
浅论如何提高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力范文09-07
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的通知11-21
干部下基层如何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的调研报告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