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2024-08-17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共12篇)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篇1

近年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 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1 研究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 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多的集中在知识领域, 为此, 一个国家竞争实力将更大程度的集中在国民文化素质, 特别是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创业能力上, 而这一切将决定了一个国家在整个世界中的发展地位, 从而决定了整个世界的格局。一个国家科技能力的强大生力军,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 创新创业能。

2 丰富创新创业的内容和环节, 紧跟时代的步伐

(1) 组建团队。

(2) 开发出一种盈利模式, 而不仅仅是一项发明。

(3) 从各方面人士那里获取忠告。

(4) 分析顾客:他们在寻找什么?

(5) 分析竞争对手。

(6) 展示你有能力获得一种持续的、有竞争力的优势。

(7) 写作的文字要直接、中肯, 记住评审专家们会认真阅读你提交的文字。

(8) 制定你的创业方案和时间安排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有根有据, 注意避免好高骛远、不着边际。

(9) 不要刻意在技术、技术质量方面和价格方面展开竞争。

(10) 评审专家们就如潜在投资者, 能够吸引他们的是你如何分析研究出一大片市场空间, 他们喜欢的是潜力巨大、增长快速的业务。这是抢抓机遇,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 也是广大人才创新创业的幸事, 对于促进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多元化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出来的, 也不是学出来的, 而是练出来的。因此要培养多动手, 多思考的习惯。其中, 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

3.1 创新的基本方法

(1) 来自实践的创新。

(2) 优点组合创新法。

(3) 模仿创新法。

(4) 移花接木创新法。

3.2 创业类型

(1) 机会型创业。

(2) 就业型创业。

(3) 自主型创业。

(4) 创新型创业。

(5) 从属型创业。

(6) 模仿型创业。

4 实施创新创业个性化, 推动科技向前发展

创新创业热潮滚动神州大地。近几年, 武汉市创新创业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的示范区”, 武汉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武汉的改革事业借助创新创业发展大潮再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时代呼唤新人才和创业英才。我们相信,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深入开展, 在武汉这块人才活土上, 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将更加高涨、创新创业的平台将更加广阔, 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型创新创业明星将大量涌现, 武汉进入全国人才强市行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篇2

丁晓非,尹恒英,马先英,谢忠东

(大连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行历史还很短,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有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但受重面小,还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此活动的目的和作用。另外,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还没有深刻认识,社会支持不够;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在这方面培养的很少,基础准备差;走向社会后没经验且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成功的困难较大。今后还需要积累经验,多向发达国家学习,总结抽象出完善的系统理论和可行性方案,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来,为国家培养出较好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理论体系;基础准备;可行性方案;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丁晓非(1966-),教授,博士,从事一线教学工作20余年,发表科技及教改论文近70篇,撰写论著7部。主持及参与科研、教研项目多项。指导研究生多人。参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多项。作为大连市沙区人大代表及市建言建策专家提出并参加多项议案。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高教1、2号文件,全国各高校全面组织和实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走出传统的教学以课堂灌输为主,尤其是工科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走向社会难于适应以及目前的就业压力等提出的一个较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措施。从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可以知道,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社会的需求,是缓解就业压力、鼓励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我校机制专业如何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目标很明确,就是将机械设备与自动化通过计算机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先进的制造技术,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C(柔性制造系统)等等,最终形成大规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使传统的机械加工得到质的飞跃。我校除了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实践环节,如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多设置实验课中综合训练项目等。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及学校每年都会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对院级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参赛,对校级优秀的作品参加市、省级机构创新大赛、为老服务等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以前普遍认为,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家知识储备大,技术能力强,个性也强,不好协调,合作起来困难。但当集体为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上,所有老师目的是一致的,这反而让教师们更好地将知识专业特长用到一件事上,达到了非常好的优化效果。例如,我院的太阳能制冷背包用到了机械专业的知识,同时也用到了制冷、热动专业的知识。再例如,我们学生设计的海底贝类苗播种机,既用到了水产养殖的知识,又用到了机械自动化专业的机械手以及电信专业的水下信号意别等等。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让我校多个学科专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合作渠道。学校在多次举办类似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后,也不断总结经验,现已形成一套良好的机制。从教务处到学生处针对不同的群体都设立的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中心为全校各专业有想法的学生服务。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正逐渐走向成熟。但仅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的`高校培养计划在这方面考虑得相对较全面,但实施起来还有许多困难。社会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接纳在校大学生实地实习。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已成了社会上的普遍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也为高校培养模式方案的提出指明了方向。各地也纷纷出台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虽然高教部实行这一措施是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但由于时间不是很长,各学校都在摸索探讨最优的方法,这一活动依然还有侍完善的地方。一是受众学生数少。这有许多原因。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到培养计划中来,各高校还是较注重学术型、研究型模式的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没有一个较完整系统的体系,学生还没有主动就业的想法,基本上还是被动者居多,就不了业被动创业为主,所以没有良好的基础准备,成功率不高;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不建全或没有,学生和教师完全凭个人爱好,投入的主观能动性差,政策上的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因为在高校中尤其是在各名校中,带学生做大创活动成了科研能力差、不入流的工作,跟进级、升职不挂勾,自然教师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也就谈不上投入和敬业了。还有学校的实验条件限制包括设备和场地及专职人员,这也使得大创活动受众面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二是学生有功利思想,各高校对待大学生参加的市省部级的各种比赛有特殊的奖励方式,比如对于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如果能够拿到以上的奖励可以取消处分。另一个思想就是有这种比赛的奖励对就业有益当然这是一个积极正能量的想法。总之,如果能够从学生和教师思想深处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从动手完成一个零件一个机构中找到兴趣点,从被动到主动;学校对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效果会更加显著。三是从我们对每年对毕业生就业的调查统计看,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较少,通过走访毕业生,有几点值得学校、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思索。

没有启动资金是一个方面,主要的是找不准行业和市场,没经验也无所借鉴,且职能部门给予的优惠政策较少办事还过于烦琐。纠其根本原因一是中国的教育在这一块还与发达国家差距太大有待学习和提高。二是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认识上到行动上还没有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虽然任何事业都不会轻易成功,大学生创业也是一样,但只要我们踏实地一步步去改进,总结经验,逐渐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会越来越深入到社会每个公民的思想中去,相信我们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比尔,盖次”、“乔布斯”级的人物。

四、未来的发展

我们国家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还属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很少,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近几年来,教育专家们更多地关注到这方面的问题,在慢慢地丰富和完善。但目前研究较多的还是从教育培养模式上如何体现这一活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从校内到校外的各种可行性方案。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比如最著名的德国,以及美国、法国、英国、瑞典,还有韩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成功模式。创业计划,又名“商业计划”,是让参赛大学生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撰写创业可行性报告,并由学术界和企业界名流当评委,选出优胜者。在企业界积极参与下,一些获胜的可行性报告最终能获得风险投资。创业计划在美国高校中由来已久,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商业计划竞赛以来,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20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此竞赛之所以成功,美国教育专家认为,每个高校在利用自己的“名校效应”为年轻学子们创造创业机会。各个高校请企业届、学术届、社会名流作为评委目的就是宣传学校,宣传他们的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被投资的机会。同是亚洲国家的韩国,这方面就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亚洲金融危机前,韩国的大学生的就业想法跟我国基本相同,毕业后想去名企、大企业,将来的目标为高管和CEO。但金融危机后,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韩国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韩国成立了“创业支援中心”,一方面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减少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弊端。又一个值得学习的国家就是瑞典,瑞典的创业教育涵盖一生,从小学到大学直至研究生,他们从小就会开设创业课,请成功的企业家进校讲座,从“小小企业家”、“年轻企业家”一点点培养。综合起来,有几条可以学习的地方,一是政府支持,如美国政府建立的中心企业创业中心,为大学生减免税、免费咨询、简化手续等;再如,英国王子创立的“青年创业计划”,法国的“十大青年项目”,法国大学生创业可领取政府补贴等都反映了政府对此的重视。二是利用社会资金力量,为创业者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学校开设创业必修课和实践课程。四是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总之,无论是政府重视、学校训练及社会支持,目的都是以“创业促就业”,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锋,等。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N].光明日报,-06-17(16)。

[2]许国彬。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以及经难借鉴[J].青年探索,,(2 ):38-41.

[3]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教育,2013,(12):158-160.

[4]李燕凌。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10):132-133.

[5]邹建芬。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11):91-95.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篇3

[摘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呈现普遍缺乏的状况,这一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文章分析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更好地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初步探索出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提高 就业 质量

[作者简介]魏素珍(1957- ),女,河北威县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王燕(1976- ),女,河北邯郸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河北邢台054048)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07033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28-02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加快建设一支庞大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大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也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所在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办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探索,初步构建了“一目标,二体系,三结合,四保障”的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就业创业质量。

一、“一目标”即制定通过培养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就业创业质量的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职业能力的核心是以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工作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又是一种就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制订,到组织实施教学,再到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都要始终围绕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这一目标来进行。

二、“二体系”即建立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牢靠基础。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院以高职院校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充分认识到原有的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现象,使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缺乏,许多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的实际需要之间严重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在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坚持应用性,突出针对性,强调创新性”。

对于公共基础课设置,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必需和够用,在大一第二学期加开创新原理和创新技法课程,与专业基础课齐头并进,使学生能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渗透创新原理和创新技法,做好活学活用。

专业课设置,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增加新技术、新工艺,对专业主干课进行重组,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由原来的“机床”“金属切削工艺”“夹具”和“刀具”四门课程以典型零件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对知识点加以重新组合,实践效果很好。

选修课设置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优先培养学生自身兴趣,张扬学生个性。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源泉。我院构建了“三个实训”(课程单项实训、专业综合训练、职业技能训练)、“五个环节”(课程实验、认识实习、课程实训、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构成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占教学总课时的50%左右,教学计划中专业必修的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100%,满足了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把职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新原理与创新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践潜移默化地融为一体,这样既缩短教与学、学与用的距离,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三、“三结合”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创新原理和创新技法的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将专业理论课学习与专业实践课学习相结合,这些都能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和师资建设体现出来。另外,我们还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兴奋点,来制订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将原理讲清,启发到位,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激活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作用。

通过各系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开展好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目前学校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有网络和软件开发小组,电子创新小组,机械创新小组,数控、模具设计小组,广告创意设计小组,营销策划小组,数学建模兴趣小组等。通过各科技创新小组研发创新作品,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和创业激情,培养竞争意识,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就业和创业质量。

(二)“产学研”相结合

我院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实时跟踪高新技术。职业学校的“产学研”结合与高校不同,主要是侧重在教学、生产与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的紧密结合上。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适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院先后与平山敬业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爱协林工业炉有限公司,河北恒盛泵业有限公司、河北宏业有限公司和黄骅模具城、长城汽车模具中心等企业合作,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实行订单式培养方案。学校提供师资,承担理论教学任务,企业提供实训实习场所,承担学生的实训实习,同时学校派出教师配合企业对实训实习进行管理;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企业的实际,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验收、答辩;将教学过程由校内向企业、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让顶岗实训和毕业设计齐头并进,并与其就业挂钩。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了生产一线的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为企业成功地培养出一批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机电维修、热处理和机械制造及模具设计专业人才,做到学生所学即为企业所需,达到“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四保障”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保障、以“双师型”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保障、完善的校内外结合的实验实训基地保障、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保障

(一)具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保障

任课教师改变传统的“三中心一传授”(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观,树立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做到与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相吻合。

1.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实训教学条件,采取“项目引导法”,开展“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课,引进“典型零件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综合训练项目,从分配设计任务到考察、设计、采购、制造、总结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课程结束时,学生制作出相应产品,大大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2.努力实现教师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加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引导,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另外,评价一个学生也能从多元的角度,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的教育强化他的长处,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3.大力推广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法。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一入学即建立一套模拟账簿,供理论教学和实训中使用,使学生在模拟记账环境中感受到职业氛围。很多课程还积极实行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强调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如“单片机应用技术”这门课,学生入门困难,教师就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简单的单片机控制实例(如能识别语音的机器人)引入课程的内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4.积极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将课程教学任务分解,明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使学生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知识和引发学习兴趣,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问题,由师生再布置新的学习任务。采用这种学习方法,伴随学生的是一个接一个任务的完成,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将知识学到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适合使用此教学方法。

(二)具备以“双师型”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保障

我院有一支102人的业务精湛、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的既是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又是职业指导教师,他们了解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育手段,采用本校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案例进行教学,例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设计的时尚网站、广告专业学生设计的有创意的广告和新型抗震房、博源电脑公司创业史等,既生动又亲切,还具有一定的激励性和感染力,深受学生喜爱。

为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我院建立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每年派出20%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5年一轮。通过技术服务、项目合作、“产学研”结合,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并且将项目带到课堂,内容具有应用性,计算机系教师与移动公司邢台分公司合作研究校外教学环节监控体系,公司提供资金,教师参与开发,既锻炼了教师队伍,又促进了教学,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三)具有完善的校内外结合的实验实训基地保障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我院建有创新实验室、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和数控实训基地、模具制造实训基地、广告创意设计室,以及融车铣刨磨电钳焊各工种为一体的实习实训中心等。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保证,学院的创新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实习实训中心在承担实践教学和科技开发任务的同时,也向科技创新小组开放。

坚持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院与中国一拖、保定天威、东风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石家庄天通、河北华龙等二十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根据我院提出的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培养任务,将专业实习、综合实训等课程安排在实训基地进行,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锻炼和提高。

(四)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激励机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我院设有科技创新和创业基金,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还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及教师专业辅导,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创新积极性。我院曾提供5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扶持毕业生成立了博源电脑公司,所开发的医药公司应用软件畅销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省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以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2006年我院举办了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创作了“单片机控制水塔水位并对水质检测、净化系统”“电动车跷跷板”“智能宝宝”“车床防撞机构”等多项作品。2008年我院组织8组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在150组选手的激烈角逐中有5组获奖,其中,1组获全国二等奖、河北省一等奖,4组获河北省二等奖。2008年参加科技部组织的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在六百多件作品进行激烈角逐中,我院王昕凯同学获工业工程组一等奖(共3个一等奖),段君杰同学获三等奖。通过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也为更好地就业打下基础。

此外,我院还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大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我院已组织两届校内比赛,在2008年河北省第二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我院选手——人文与管理工程系的张丽慧同学脱颖而出,获得了河北省第二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二等奖;罗燕、王淼两位同学获得三等奖。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可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就业和创业质量。

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普通大学生的工资起薪下降的情况下,我院毕业生的起薪点从2005年的500~800元,提高到了目前的600~1500元,个别的达到了1800元。第二,毕业生的工作区域由原来主要是在河北及周边县、市,发展到今天以河北为主,驻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珠三角,辐射山西、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第三,多数毕业生工作环境较好,就业单位能够按照国家规定,为员工缴纳“五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或“三险”(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有的企业还给员工缴纳了住房公积金。第四,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为其提供的个人发展空间感到满意。第五,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显著提高。

当今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指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我们将不辱使命,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姚凤云,苑成存.创造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嘉兽.创造的魅力[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越来越注重对于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倡导大学生努力创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也是培育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

(一)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喜之处

我国为了培养众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的创业敞开了绿灯。这为高校的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不足之处

虽然目前许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但是仅仅有热情和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进程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阻碍。

1.缺乏耐心。创业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规划和长期的坚持。目前在许多高校中,大学生虽然能够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有创意的创业想法,但是却很难落实到实践当中去。

2.缺乏资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虽然得到了许多国家政策和学校政策的优惠和扶持,但是对于许多创业项目来说,仅仅靠这些优惠政策的资金还是远远不够的。

3.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在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群体中,也有这样一部分群体,他们不缺资金、不缺耐心,但是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组织管理能力不强,很难保证一个企业或一个项目的正常运转。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国家和各大高校之所以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并不仅仅是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而是因为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这种实践训练,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耐心

如上文所述,创业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在创业前期,需要做出详细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进行充分的预估,还要对市场背景等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必备素养之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中,除了会涉及到整体运作框架的构建,也会涉及到整个运行过程中问题的处理、解决和防范等问题。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

创业不仅仅是一个计划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创业中期的组织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对组织内部的各成员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调配整个团队的协调合作,从而更好的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和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是高校辅导员的一个重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大学生想要实现创新创业,那么首先就要具备创新创业意识。高校的辅导员在平时的班级教育活动中,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

(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帮助

大学生由于还没有完全的接触社会,他们所学的知识大多数都局限于课本范围之内,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和疑惑,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平台和资料,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帮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反思、总结

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时,如果不能够做到及时的对实践现状进行反思总结,那么就很难发现创新创业中所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在大学阶段,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人物之一,也要积极承担起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任,培养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和支持,并且帮助他们及时的对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反思,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剑辉,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95-198.

[2]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I,3I(5):12-14.

[3]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4]吴冬,邓英琪.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的对策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0(4).

[5]张敏.论大学生自主创业[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6]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2009(6).

[7]韩旭.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09(22).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篇5

面对当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似乎越来越注重文凭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所谓的技能或许是一技之长,或许就是人们口中的“铁饭碗”,但是现代的大学生或多或少的都不具备所谓的专业知识。我们不会什么过人的一技之长,更多的倾向应该是对大量证书与学位的追求。

而相对现代经济发展而言,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明显是跟不上社会的节奏的。所谓的理论知识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是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面对当今就业的不同方面的观点,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

那么,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该如何提高我们的自主创业能力呢? 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

高校培养模式,既要有基础研究与基础教育的“务虚”型人才,又要有直接面向市场创造价值的“务实”型人才,二者缺一不可。但总体衡量,当今高校专业设置方面仍在一定程度上残留下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个别专业社会生存空间狭小且需求量小,并没有针对市场经济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对意识形态领域以及与市场经济间接对接的相应专业,应该采取缩小招生规模、隔年招生予以专业整合。这样既能避免“结构性失业”之症结,又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社会成本。

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实行一种“精英式”培养模式,广大的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个隐形的心理契约惯性,也就是自己是“天之骄子”,毕业后将从事较为优越的职业平台。这种心理契约的产生源于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尚不健全,仅能满足少数人,高考作为一种公平有力的选拔机制,起到了很好的筛选作用。通过高考的调节,将优秀人才与普通劳动者区分开来,从而确保了大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较好职业。然而高校扩招政策与市场的“实用性”规则之合力则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高考制度的筛选功能,等到毕业生临近就业,将优秀人才与普通劳动者相区别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人才市场的调节功能上。而我国人才市场在应对这场声势浩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时却明显的感到不协调与不匹配:一方面,市场上屡屡出现岗位空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则呈现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要从市场人才要求流向的趋势中找到灵感与机会。合理定位,找准方向,脚踏实地地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提升自身的就业力,这就是当代中国大学生需要持有的就业观。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

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一直是接受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强势推动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用工压力,因此二者都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吸纳力十分有限。再者,各类高校扩招规模近年来受政府宏观调控的钳制,高校及其它科研机构接纳大学毕业生更是优中选优,数量极少。总体衡量,民营和乡镇企业(主要是生产、流通、服务领域)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路径。这一切均预示着“务实”的主导地位,具体讲,“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显得愈加重要。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⑴“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所谓“通识能力”,就是社会岗位范围内通用的技能,在此并没有文理科或专业的界限,诸如语言表达、文字组合、思维、创新、应变、适应、沟通、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等方面能力。对此,可以通过日常教学的引导,校园文化的深化,社会实践的锤炼逐步得到提升,从而打造“宽口径,厚基础”平台。“专业能力”即从事具体岗位必备的特定技能,可通过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借助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环节加深理解,通过实验室情景模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借助实习基地的操作演练达到专业培养的无缝对接。对上述两者统筹安排、恰当匹配,必能克服偏重理论讲解,“务虚”成分过多的传统教学模式之弊端,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力。

⑵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面向21世纪的高技能人才是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完美结合。既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构想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领悟力,同时又要有较理想的经验积累、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增加研讨、互动、实训、实践课程的比重,明令必修课学分不能免修或替代,着力构建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实训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战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就业教育、择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转变过程,但总体讲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就相关分析数据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实质上,创业教育是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门路的必由之路,是就业模式从被动式向主动式的跳跃。通过自己的能力创业,既为自己创造岗位,同时也为他人提供岗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应该是个人条件、校园氛围、社会环境的共生物。首先,大学生个人要有创业的“本钱”,如启动资金、市场悟性、经营管理能力等,同时具备风险意识、冒险精神和创业的动力。上述“本钱”的获得需经校园氛围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培育才有可能实现。

(1)建立大学生创业载体。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总之,就是让学生闯入市场,深入现场,真枪实弹去办实体、搞经营,感受现代企业的创业氛围,增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2)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家长要改变“求稳怕险”、“小富即安”的就业观,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资助子女去创业,形成创业有为的家庭观念。其次,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师资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立足国情社情,广开就业途径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力措施,是实现双赢的一项战略决策。事实上,相当比例的高校毕业生一味看重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薪酬、福利、文化氛围、发展机会、恋爱婚姻等相对优势,“宁愿端茶递水或暂时失业,也不愿下基层”。但地域好、环境优越、有较好收入的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苛刻且数量有限,结果造成“想去的去不了”、“想要的要不了”这一虚假过剩的“怪圈”。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诸如教育、组织、人事、劳动、公安、财政等可通过制度设计建立一种鼓励、引导、扶持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面向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可以学费减免、户口不转、服务3—5年以上提供进修机会、职称评定优先、岗位福利附加、资金扶持等政策措施为入手点,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带着知识、技术到广阔的农村建功立业,或走“中、短期轮岗制”服务西部、支边支教等多元化的就业途径。

7、高职院校要做好创业教育

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思考:怎样看待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会到哪里去?大学生在学校都在忙什么?现行的高等教育价值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实现从传统学校学习向创业学习的转变,学校也应从营造氛围、制度保障等方面予以推动。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部分高校也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复旦大学组建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办公场所、日常办公设备等服务,以及创业辅导顾问团、创业辅导课程等特色服务。同时在市政府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基础上,复旦大学配套投入大额资金等等。尽管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仍令人堪忧。热情虽高涨,但付诸于实践者实为少数。大学生创业热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无数大学生投身其中。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仍然不减,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逐年减少。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大学生在校参加的自主创业计划大赛中,大多数项目都是关于高新技术的。一旦学生毕业脱离学校后,要凭个人之力创办高科技企业,却往往显得势单力薄。

通过这一系列的认识,我们可以明确,当代大学生想要自主的创业,就应该像老师所讲的管道工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对事物全面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是大学生应该走的创业路。虽然艰难,但是仍旧充满冒险,时刻反映当代大学生的观念,充斥着其新颖、独特的特点。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跨界能力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和支撑社会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在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大背景下,高校理应积极响应国家的使命召唤,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动能转换的战略需求。

一、改革专业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创新人才,应破除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切实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培养学生的奇思妙想厚植基础。南京大学近年来对传统专业教育进行了改革,共建设各类新型课程500余门,初步构筑了由新生导学课、新生研讨课、高水平通识课、学科前沿课、本硕贯通课等组成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体系”。

新生导学课面向本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由各院系学科带头人组建教学团队,重点讲述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为学生构建学科专业的“知识地图”,让学生了解“我要学什么”“我应如何学”“学往何处去”等学业生涯中的核心问题,以帮助新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学术旨趣,明晰学习方向。

新生研讨课实施的是“小班化、跨学科、研究性”教学方式,面向全校新生公选。课程围绕某一个学术专题,由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资深教授主讲。课程采取集中讲习、小组研讨、线上线下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初步培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由各院系专业造诣深厚的优秀教师开设,包括“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文学艺术与美感”“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七大类别,培养学生清晰明确的表达能力、综合完整的判断能力,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此外,南京大学已建成学科前沿课、本硕贯通课共计115门。学科前沿课是面向本科高年级开设的小班研讨课程,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对学科前沿领域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究,领会高深的学问和研究方法,从而进一步激发探索与研究兴趣;本硕贯通课程则实现了本科高年级专业课程与硕士专业课程的互选和学分互认,以满足学习能力强、学习进度快的本科生学习需求。通过修读学科前沿课和本硕贯通课,学生可以获得学术顶峰体验,快速进入专业前沿领域。

二、推进交叉复合,培养跨界能力

科学上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以及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曾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同时,跨界整合也成为产业发展的潮流,为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因此,高校需顺应学科交叉和产业跨界的趋势,为培养学生的“跨界能力”搭建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近年来,南京大学着力构筑了“三层次”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层次为系列“本科生跨学科学术研修计划”。学校通过搭建一系列跨学科的高端学习平台,让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以“青年研修者”的角色,在高水平导师指导下进行跨学科领域的自由探究。以“本科生高研院驻院研修项目”为例,该项目以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为依托,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每位导师指导不超过5名本科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思维能力,拓展跨学科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该项目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点。首先,导师指导的都是非本专业的学生,这为本科生深入接触其他学科领域的资深教授、学者提供机会。其次,每个学习小组成员也是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同学,甚至是不同国度的国际学习伙伴,这种多元化的学习群体构成有利于推进“朋辈学习”,产生有趣的“化学反应”和思维碰撞,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同时,该项目向驻院本科生优先开放各类国际学术交流资源,建立本科生与境内外高端学者的常态化交流机制,拓宽驻院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

第二层次是推动不同学院间联合研发交叉领域新课程。由于传统专业培养方式的长期影响,我国高校的院系之间形成了教学资源交叉共享的无形壁垒。自2006年“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南京大学以重点教改立项的方式,推动相关院系进行教学“联姻”。院系间或互相开设对方需要的课程,或共同组织教学团队联合开发一门全新的课程。通过推动院系共同研发交叉领域新课程为抓手,逐步打破了院系藩篱,从而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清障搭台。学校近年来逐步重点打造化学与生命、新闻与法律、数学与经济等交叉方向的全新课程,供选择交叉复合路径的学生选修。在制订全校新版教学计划时,除全面修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外,还建立了大量相近或相关学科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程目录。

第三层次是建立全新的交叉学科专业方向。学校近年来设置了“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计算机与金融工程”“艺术与文化创意”等多个新的交叉专业方向,构建全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联合与地学相关的四个学院共同开设“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理科实验班,针对当下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如资源紧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灾害频发等重大问题,从系统科学角度设置核心课程和教学计划,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交叉复合型地学拔尖人才。学生前两年在“实验班”完成大地学课程群的平台课和核心课学习,后两年依据个人兴趣,选择大地学相关专业分流学习。“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实验班则是主动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专门制订了体现互联网金融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开设“金融大数据及并行处理”“数据结构与金融算法”“金融软件工程”“金融中的数值方法”等全新的交叉课程。“艺术与文化创意”实验班采取“课堂授课+专业实践+国际交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文化产业相关课程,加强创意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实战应对能力。

三、建设创业型大学,完善双创教育体系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需要有微观层面的课程支撑,更需要宏观层面的模式创新。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提出,应推进学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实现发展思路的“两个转变”:一是由强调新知识的发现,转变为强调以问题驱动的原创研究,以原始创新来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问题;二是由强调人才的输送转变为研究成果的转化,促进科学和产业的对接与整合,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2016年,南京大学成为首批获批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四所高校之一,“基地”依托南京大学的优势与特色,面向国家重大产业需求,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开展了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示范性建设工作。学校进一步明确今后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思路,即构建“五位一体”“四创融合”“三个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构建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针对少部分学生,而是需要全员参与、全员受益,通过课程和讲堂对所有本科生实施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未来企业家精神。在此基础上,针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群体加强创新创业训练,组织学科竞赛或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对于立志创业或已有初步创新成果的学生,学校积极提供创客空间等在内的人、财、物支持,帮助他们对接市场实现成果孵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较好地满足各类学生多元发展需要。学校现己累計开设相关课程144门次,选修学生超过7000人次,每年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讲座、沙龙、工作坊等活动200余场,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超过1200人次,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学科竞赛的学生超过1500人次。近年来共支持学生创业项目288个,其中51个项目获得天使投资,带动1200多名学生创业。

二是打造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实践平台。学校规划建设了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四创空间”,为学生跨学科交流心得与经验、实践创新创业的奇思妙想提供条件。基于“互联网+”,建设腾讯创新研究中心、“互联网+”大数据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等创新训练中心。面向文化产业,设立奥美创意工厂、视觉创意工作坊、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等创意工作室群。顺应工业4.0发展要求,建设3D打印实验室、智能硬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E创空间、NXP Club等创造工坊。对接市场,设立各类创业基金、奖励基金和专项教育基金,集聚教师、学生、资金、场地、设备、技术等创业要素,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三是深化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三个协同”的育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校校协同,2008年起先后与美国、英国有关高校联合成立国际创新创业学院,汇聚国际知名专家、成功企业家、著名投资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培训。加强校企协同,成立由28位知名企业家与投资人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600余位各行业专家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库,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咨询和论证,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专业辅导。加强校地协同,充分利用在江苏各地共建的24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104个研发机构及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学生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篇7

根据高教2007年1、2号文件, 全国各高校全面组织和实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走出传统的教学以课堂灌输为主, 尤其是工科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走向社会难于适应以及目前的就业压力等提出的一个较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措施。从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可以知道,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社会的需求, 是缓解就业压力、鼓励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我校机制专业如何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目标很明确, 就是将机械设备与自动化通过计算机的方式结合起来, 形成一系列先进的制造技术, 包括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 、FMC (柔性制造系统) 等等, 最终形成大规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 使传统的机械加工得到质的飞跃。我校除了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实践环节, 如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 多设置实验课中综合训练项目等。在此基础上,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院及学校每年都会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对院级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参赛, 对校级优秀的作品参加市、省级机构创新大赛、为老服务等活动, 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 也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以前普遍认为, 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大家知识储备大, 技术能力强, 个性也强, 不好协调, 合作起来困难。但当集体为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上, 所有老师目的是一致的, 这反而让教师们更好地将知识专业特长用到一件事上, 达到了非常好的优化效果。例如, 我院的太阳能制冷背包用到了机械专业的知识, 同时也用到了制冷、热动专业的知识。再例如, 我们学生设计的海底贝类苗播种机, 既用到了水产养殖的知识, 又用到了机械自动化专业的机械手以及电信专业的水下信号意别等等。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让我校多个学科专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合作渠道。学校在多次举办类似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后, 也不断总结经验, 现已形成一套良好的机制。从教务处到学生处针对不同的群体都设立的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中心为全校各专业有想法的学生服务。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正逐渐走向成熟。但仅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们的高校培养计划在这方面考虑得相对较全面, 但实施起来还有许多困难。社会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接纳在校大学生实地实习。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已成了社会上的普遍看法。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创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 这也为高校培养模式方案的提出指明了方向。各地也纷纷出台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虽然高教部实行这一措施是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但由于时间不是很长, 各学校都在摸索探讨最优的方法, 这一活动依然还有侍完善的地方。一是受众学生数少。这有许多原因。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到培养计划中来, 各高校还是较注重学术型、研究型模式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没有一个较完整系统的体系, 学生还没有主动就业的想法, 基本上还是被动者居多, 就不了业被动创业为主, 所以没有良好的基础准备, 成功率不高;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不建全或没有, 学生和教师完全凭个人爱好, 投入的主观能动性差, 政策上的想法是好的, 但实施起来, 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因为在高校中尤其是在各名校中, 带学生做大创活动成了科研能力差、不入流的工作, 跟进级、升职不挂勾, 自然教师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 也就谈不上投入和敬业了。还有学校的实验条件限制包括设备和场地及专职人员, 这也使得大创活动受众面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二是学生有功利思想, 各高校对待大学生参加的市省部级的各种比赛有特殊的奖励方式, 比如对于有违纪行为的学生, 如果能够拿到以上的奖励可以取消处分。另一个思想就是有这种比赛的奖励对就业有益当然这是一个积极正能量的想法。总之, 如果能够从学生和教师思想深处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让学生从动手完成一个零件一个机构中找到兴趣点, 从被动到主动;学校对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 效果会更加显著。三是从我们对每年对毕业生就业的调查统计看, 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较少, 通过走访毕业生, 有几点值得学校、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思索。没有启动资金是一个方面, 主要的是找不准行业和市场, 没经验也无所借鉴, 且职能部门给予的优惠政策较少办事还过于烦琐。纠其根本原因一是中国的教育在这一块还与发达国家差距太大有待学习和提高。二是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认识上到行动上还没有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虽然任何事业都不会轻易成功, 大学生创业也是一样, 但只要我们踏实地一步步去改进, 总结经验, 逐渐完善,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会越来越深入到社会每个公民的思想中去, 相信我们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比尔, 盖次”、“乔布斯”级的人物。

四、未来的发展

我们国家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还属于初级阶段, 理论研究很少,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近几年来, 教育专家们更多地关注到这方面的问题, 在慢慢地丰富和完善。但目前研究较多的还是从教育培养模式上如何体现这一活动, 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从校内到校外的各种可行性方案。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比如最著名的德国, 以及美国、法国、英国、瑞典, 还有韩国, 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成功模式。创业计划, 又名“商业计划”, 是让参赛大学生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撰写创业可行性报告, 并由学术界和企业界名流当评委, 选出优胜者。在企业界积极参与下, 一些获胜的可行性报告最终能获得风险投资。创业计划在美国高校中由来已久, 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商业计划竞赛以来, 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20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此竞赛之所以成功, 美国教育专家认为, 每个高校在利用自己的“名校效应”为年轻学子们创造创业机会。各个高校请企业届、学术届、社会名流作为评委目的就是宣传学校, 宣传他们的学生,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被投资的机会。同是亚洲国家的韩国, 这方面就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 韩国的大学生的就业想法跟我国基本相同, 毕业后想去名企、大企业, 将来的目标为高管和CEO。但金融危机后, 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韩国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 韩国成立了“创业支援中心”, 一方面缓解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也减少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弊端。又一个值得学习的国家就是瑞典, 瑞典的创业教育涵盖一生, 从小学到大学直至研究生, 他们从小就会开设创业课, 请成功的企业家进校讲座, 从“小小企业家”、“年轻企业家”一点点培养。综合起来, 有几条可以学习的地方, 一是政府支持, 如美国政府建立的中心企业创业中心, 为大学生减免税、免费咨询、简化手续等;再如, 英国王子创立的“青年创业计划”, 法国的“十大青年项目”, 法国大学生创业可领取政府补贴等都反映了政府对此的重视。二是利用社会资金力量, 为创业者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学校开设创业必修课和实践课程。四是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总之, 无论是政府重视、学校训练及社会支持, 目的都是以“创业促就业”, 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实现自身的价值。

摘要: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行历史还很短,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虽然有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 但受重面小, 还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此活动的目的和作用。另外, 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还没有深刻认识, 社会支持不够;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在这方面培养的很少, 基础准备差;走向社会后没经验且可借鉴的经验较少, 成功的困难较大。今后还需要积累经验, 多向发达国家学习, 总结抽象出完善的系统理论和可行性方案, 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来, 为国家培养出较好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理论体系,基础准备,可行性方案,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锋, 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N].光明日报, 2012-06-17 (16) .

[2]许国彬.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以及经难借鉴[J].青年探索, 2013, (2) :38-41.

[3]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教育, 2013, (12) :158-160.

[4]李燕凌.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8, (10) :132-133.

[5]邹建芬.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 2011, (11) :91-95.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篇8

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建设好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不仅攸关实习教学质量,也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每所高校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校内实习基地数量有限,规模小,功能单一,综合性弱,设备更新慢,存在与技术发展不同步、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仅能承担认识性实习教学任务;校外实习基地在专业性、综合性、技术先进性等方面领先于校内实习基地,但稳定性较弱,企业基于技术保密、经济效益、实习安全性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接收高等教育实习教学。

学生就业基地建设方面,学院各自为战,虽然在四川,在泛珠江、泛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等地区,与两百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就业关系,但多数企业也无法做到每年都提供就业岗位,基地稳定性差,学生就业依然以自谋出路为主。

在管理上,实习教学基地与就业基地分属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两个系列。由于各自归属系列不同,在基地建设工作中,相互信息不通,资源也无法实现共建共享。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学院层面上,均未建成集实习与就业于一体、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基地。

二、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实践

(一)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模式变革

针对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向各教学单位提出了建设集实习、就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的要求,并以“生产规模大、行业领先、技术先进、示范效应强”为原则,着手对现有基地进行集中建设与管理,充分运用与发挥学校在学科、专业技术领域、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整体优势,采用多渠道、多模式,开展本科生实习就业基地校企共建工作,以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经济建设及技能岗位的需求。为规范基地建设,学校制定了《西华大学教学实习基地管理试行办法》。

(二)综合性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试点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企业合作共建工作,带领相关管理部门与学科、专业学术带头人,主动走访企业,密切校企联系,全方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经学校不懈努力,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西华大学`3+1'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建立了集实习、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在协议框架下,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学校相关学院及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场所,在学生实习期间,让学生参与相关研发项目,并承担相应的基础性任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公司举办“研发项目研究”、“产品开发成本控制”和“汽车造型审美能力培养”等专题技术讲座;公司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完成对学生的初步考察,确定意向性人选,并与学生签订就业意向性协议书;学校在签约学生最后一学年里,根据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厂实习及研发岗位实习;学生在工厂实习及研发岗位实习期间,以公司技改项目为题,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毕业后在企业就业。

三、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成效及有待改进之处

(一)取得的成效

1. 转变了基地建设观念,开创了基地建设与管理新模式。

在基地建设实践中,转变了基地建设各自为阵、各自为战的形势,实行了以学校为主体,集中优势资源,通力合作建设集实习与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推动了基地建设新局面。目前,学校各教学单位正积极借助学科、专业及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提供技术咨询、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实习就业基地,如艺术学院在广东沿海建设的实习就业基地,每年接受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习,30%左右已毕业学生在基地就业。

2. 促进了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托大型企业建设实习就业基地,不仅为教学实习提供了先进的、高水平的实习场所,通过实习,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变过去的参观实习为跟班实习,使学生接触到生产实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有效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在学生方面,使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通过实习,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差距,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目标性更强。

3. 推动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毕业设计环节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关键环节。通过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让学生到企业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战性毕业设计,推动了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工作,提高了相关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比例,既检验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检验了教学单位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4.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目的之一,就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想与能力。通过在基地开展的生产实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推动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学校参加国家、省(部)组织的科技创新比赛的学生数逐年递增,并取得了优秀的比赛成绩。如2010年10月,学校组织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高年级学生组队参加了“2010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在参赛准备工作中,队员们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借鉴企业汽车产品研发理念及制造技术,结合大赛要求,经过反复设计、制造、试验,成功制作了参赛车辆“西华号”,并在大赛中,一举夺得了“杰出工程”、“最佳制造品质”及“东风风神杰出品质”等十项大奖。

5. 锻炼了学生就业、创业竞争能力,为就业创造了机会。

让学生到基地参加实习,既方便了企业人才挑选,也为学生创造了就业机会。企业在学生来实习时,可以就近考察学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交流,可以提前挑选到中意的人才,并与学生提前签订就业意向协议。而对于学生,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提前感受、熟悉企业文化与生产,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选拔制度,对就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促使学生提高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如果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就可以提前签订就业意向性协议;对于通过基地考察并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学生,通过提前岗位对接,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缩短了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目前已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生产实习,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励部分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学校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王瑞、黄德福等,在校期间,与自己的同窗好友数人一起自主创业,依托大型快递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快递分公司,以快捷方便的服务,使公司的业务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为在校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6. 提高了学校服务功效。

通过基地建设,加强了校企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校能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在技术、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需求,运用学校整体优势,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如企业人员培训、产品开发等,强化了校企合作基础,促进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二)有待改进之处

1.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对公司的依赖性较强,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在科研、学科及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优势。在未来的合作中,学校应定期走访基地,密切校企联系,同时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在科研、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邀请基地领导、专家来校宣传企业与企业文化。通过校企间多层次、多模式的合作,稳固实习就业基地。

2.基地建设应呈多层次格局。与大型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就业基地,有助于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但也需要在中小型企业进行布局,特别是从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角度出发,更为必要。在中小型企业布局是对基地建设的一个补充,此举不仅增加了实习教学场所,更有利于发挥学校整体优势,使学校在合作中,主动性更强,同时,也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就业机遇。

摘要: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与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就业与创业能力。西华大学进行了综合性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实践。通过在基地开展实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创新、就业与创业能力,为兄弟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108-109.

[2]杨海明,王志跃.新时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3):87-89.

[3]李建楠,刘玉峰,李春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困境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9):152-154.

[4]胡红军,杨明波,夏华,等.工科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08,(33):144.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篇9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 现代职场对职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当今社会的要求尚有些距离。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调研报告显示, 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职业核心能力OTPAE五步训练法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需要有科学的方法, 要通过有效的程序达到真实有效的效果。OTPAE五步训练法, 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中心专家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 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经验, 设计的运用于《职业核心能力》中能力训练的科学方法, 并运用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训练中。

1. 目标 (Object) :

依据核心能力标准对活动内容和技能要求做具体解释和说明。呈现特定的学习目标, 使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 确定创新思维学习和创业行动的目标。

2. 任务 (Task) :

对能力点在实际任务中的典型状态的描述和意义的呈现。通过案例分析, 表现基本形态, 并通过能力点运用的意义阐述, 形成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学习和创办企业、创业项目开发的动力。

3. 准备 (Prepare) :

对理解与掌握能力点“应知”内容的列举和说明。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 掌握必需的基本知识及能力形成的基本方法、程序, 是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效益的重要前提。

4. 行动 (Action) :

以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训练的主体部分和重要环节。立足工作活动过程, 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场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训练能力点。它是示范性和真实的, 是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落脚点。

5. 评估 (Evaluate) :

对过程中教师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者如何评估自己学习收获的一个指引。通过教师、创业团队的自我监控, 及时分析, 获得反馈。

在OTPAE五步训练法活动中, 通过对能力点的集成训练, 通过对创新创业行为的引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完整的训练活动, 使学习者系统地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OTPAE五步训练法在创业教育中的实践

自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后,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经逐渐形成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地方服务性的显著功能和特点,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选择实用型项目开发、职业型创业人才培养、创业项目企业化目标等特点也逐步凸显出来。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素质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抓手, 以专业教育为基础, 在培养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中增加创业基本素质培养的内容, 构建包括创业意识的激发、创业品质塑造、创业能力培育和创业知识普及四大部分内容的创业教育体系。2012年4月, 周大农院长在第二届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研讨会上发言并强调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必须遵循“贵在应用、重在普及、难在养成”的培养策略, 受到教育部及各兄弟院校多方肯定。通过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创业教育培养, 凸显受教育者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面向企业岗位技术革新的全员性;促进行业繁荣项目企业化的创业实践性。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 运用“OTPAE五步训练法”对创业教育的各个能力点进行培养和研究。学院在多年的创业教育实践中, 培养了一批以全国劳动模范邓建军为代表的具有技术革新的高技能人才, 一批以2012“感动江苏”十大人物王辉为代表的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在社会上取得了广泛好评。

1. 创业目标:

立足高职院校自身学生特点,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强调融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于一体, 促进三者协调发展。通过创业教育,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品质、创新开拓的精神和意识,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我认知水平, 通过学习和实践, 让那些有创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具有以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业目标的实现。

2. 创业任务:

发挥大学生个人在提升创业能力中的主体作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创业观、成才观,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 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开发的意识, 并进行长期积累, 不断适应社会需求。

3. 创业准备:

通过自我认知, 完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SYB/GYB创业培训的系统学习, 全面掌握专业和创业技能, 增加创业经验积累, 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 实现自我的成功创业。首先大学生要增强自主意识, 个人要不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等。其次, 提高创业能力自觉性, 以行动为导向, 在思想上接受创业, 认识到创业不仅是一条出路, 更是一种实现自我之路, 这样才能重视创业选择和投入创业。再次, 注重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即要创造条件充分体验创业成功的喜悦, 同时学习借鉴成功创业者的榜样示范作用。最后, 注重创业团队的组建和精神的维护, 如果没有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 则再完美的创业计划也可能胎死腹中。创业团队不但具有目标的导向功能、资源凝聚功能, 还具有自我控制功能, 增强创业成功的自信心。

4. 创业行动:

立足高校创业园, 根据创业目标不同进行合理利用高校资源开展创业行动。一是通过专业技能提升, 进行技术革新等科技转化。二是通过创业项目申报, 跻身社会各行业先进制造、教育、服务等领域。三是通过创办创业公司实体, 在高校创业园内直接面向大学生市场。学院创业服务中心在学院的支持下, 承担多家知名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 大学生创业项目在省、市比赛中屡创佳绩, 当前创业服务中心运行近50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实体, 还有李家贵、王辉等多家优秀毕业生的创业公司走向了社会, 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5. 创业评估:

根据高校创业园的创业市场反馈、创业项目行业反馈、创业实体融入社会反馈等各项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评估。一是创业团队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总结评估;二是高校创业园的教师技术团队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把创新、创业等技术革新、创业项目、创业实体纳入创业教育档案进行整理总结评估。

四、以学院创业教育实践为例研究总结

我院遵循“贵在应用、重在普及、难在养成”的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通过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创业教育培养, 运用OTPAE五步训练法对创业教育的各个能力点进行实践, 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 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手段, 强化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实现以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向知识、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转变;实现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的创业教育转变, 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2. 积极拓展多样化的创业服务中心, 完善高校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将创新创业理论与创业实际相结合, 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

3. 加强校企、行业、社会信息沟通, 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新途径, 不断提高创业效率和质量。开辟高校和社会在创业指导信息、企业反馈信息等沟通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童山东.全国高等院校就业能力训练[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罗志勇.论“项目式五步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运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2) :P40-42.

[3]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 2012, 08:P72-74.

[4]韩孟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9 (5) :105-108.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定义

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 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创新的主体可以使企业或个人。创新的内容可以是理论与观念的创新, 也可以是技术与艺术创新。创业指的是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 运用一切外界资源和力量, 开创性地寻求机遇, 创立实业或企业并谋求发展的一种经济活动。创新创业具有新颖性、主动性、艰难性和影响性, 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本质与源泉;创业是创新的重要价值体现。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在于大学生年轻、思维活跃、善于创新、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力量, 而其劣势则表现为缺少社会经验、启动资金、恒心与耐心。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能够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能够加速技术创新步伐, 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1997年, 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帷幕。1999年, 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02年, 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后,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全面铺开。2006年, 中共中央特别强调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2010年4月教育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并专门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对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近年来, 各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试点和试验过程中, 各高校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三、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与学习借鉴

198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创业教育”称为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护照”。目前,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很重视创业教育。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将创业教育作为本国的人才培养战略。美国在探索和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 注重学生就业观点的转变和对教师的培训,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将被动就业的观念转变为主动创业的观念。

从整体上看, 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然而, 单一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借鉴和吸取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我国应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高度出发, 鼓励和倡导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 把社会创业资源引入高校, 增强企业、社会和学校的联系, 使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点

首先,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就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 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因此, 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其次,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在大幅增长。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 2001-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只有70%, 2008与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过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势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 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训练可以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另外,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提高大学生素质。自我创业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队伍中来也体现了大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愿望, 这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路径

首先, 学校可以积极宣传国家促进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 建立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等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学分认定和奖励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训练探索多种形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

其次, 调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编写高质量的相关教材。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 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增加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充分利用原有课程资源, 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科优势, 努力形成创新创业课程的特色和优势。

最后,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过程中, 应重视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的培养, 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可以跨专业、跨年级进行, 在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意识。在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中, 教师要积极地启发、指导学生, 重视学生的参与精神与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综合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晓晋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 2011 (11) :76-77

[2]曾禛, 刘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 2013 (1) :110.

[3]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关系理论争论状况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 (10) :7-8.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篇11

【摘 要】本文提出建立创新工作室,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训练、技能竞赛、科研创作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及社会竞争能力,为学生就业及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学生 创新工作室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82-03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培养大批具有职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任务。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过程中,为进一步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校园创新氛围,创建了创新工作室。本文将结合本校创新工作室的建设,阐述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的建设内容及基于创新工作室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一、创新工作室的建设

(一)创新工作室的定位

1.实践爱好者的学习乐园与交流平台

高等职业院校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实践。创新工作室为实践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在实践中交流、分享,在实践中创新;通过创新,在实践中应用,实践与创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2.创新教育的辅助支撑与实践基地

创新工作室是一个开放型、实践型的教学平台,它将教学与作品创作、课题研究、技能竞赛、企业实践等紧密结合。创新工作室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会需求等选择不同的小组,与其他成员共同分析研究、制定方案、实践创作,并学着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基地

创新工作室承担了许多由系部、学院、省市、国家举办的各类科技、技能竞赛的组织、培训、作品孵化、竞赛答辩等工作,鼓励成员积极参与竞赛的各个阶段,通过对竞赛的准备、组织、制作、培育、总结等完成实践创新活动。创新工作室鼓励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教改科研活动,由指导教师发布科研任务,学生则通过接收任务、完成任务、提交任务成果获得科研积分。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实践;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室,实现产学结合。

(二)创新工作室的组织结构

创新工作室下设办公室一间,由常务主任负责整个工作室的统筹管理、项目准入、经费审核等。常务主任从专任教师、辅导员中考核选拔。办公室聘用若干名企业专家担任工作室的名誉主任,负责提供生产一线的技术咨询及技术指导。

创新工作室设理事会、财务中心、技术中心。理事会由优秀学生担任理事长,理事会下设秘书处、活动处、外联部、宣传部,与学院各学生团队、班级直接对接,负责创新工作室的日常管理、运行及各种实践活动的组织。财务中心负责对各项经费收支、器材使用、财物存储实行科学的审批与管理。工作室以项目化运作,设立技术中心,与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对接,负责组织定期培训、技术交流、技能竞赛、创新实践等。根据学院现有资源及专业特色,技术中心下设若干研究团队,开展各项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创新工作室组织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工作室组织结构图

(三)创新工作室的运行机制

1.政策支持

为保证创新工作室的顺利运行,教学系部、科研处等行政部门给予了相关政策及一定的经费支持。如教学系部支持专业教师担任创新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定期开展培训、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作,并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奖励;由系部介绍相关企业专家担任创新工作室的名誉主任,指导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参加创新活动获得的科研分,可以和相应的课程对接,通过教师评估后可以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科研处则对学生开展各项创新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2.创建团队

从指导教师的团队组成来看,每个团队主要由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企业专家三方面的人员组成。指导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从学生的团队组成来看,每个团队包括大一、大二以及大三各年级的专业学生,由老带新,学生应热爱学习、肯吃苦、爱钻研、富有责任心。通过创建团队,把指导教师和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开展科研创作、孵化技能竞赛项目、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等,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提升其专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3.健全制度

创新工作室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创新工作室自建立起,就出台了《创新工作室日常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物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管理制度,由理事会切实执行,从而保证创新工作室的正常运转。

4.运行实施

创新工作室常务主任对项目(如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进行审核,经审核批准后,纳入创新工作室研究、学习、实践范围。然后,由理事会、技术中心根据创新工作室的发展现状及需求,制定合理的学习培训、内部交流、项目实践、技能竞赛、宣传展示等活动计划,并且根据活动计划,落实执行,形成一个有效的运行实施机制。

5.考核评价

根据创新工作室的《考核奖惩制度》,由指导教师队伍构成考核评估小组,依据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团队及成员进行定期考核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优秀学生进行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奖励,表现不好的学生则加以调整。

二、基于创新工作室的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与实践

(一)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学生是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90后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应该对他们进行正向引导和给予必要的支持,唤起学生在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中的主体意识,激发其主观上要求提升的积极性。对刚进入创新工作室的成员,正确的宣传和引导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做好宣传工作,向新成员展示近几年的创新成果;带领新成员参观创新工作室,并向其展示实物成果,使学生对创新研究的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在创新工作室开展座谈会,邀请已毕业的老成员、著名校友谈谈他们的创新实践活动经验与教训,通过这种面对面交流、讨论,缓解新成员的压力,激发他们参与创新实践的兴趣;为新成员分配专业指导教师,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意识到参与创新实践的益处,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意识。

(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课程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将直接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一方面,通过对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炼职业岗位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具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必须的知识储备及实践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将学生技能竞赛的成果提炼出来,将知识融入到现有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活动成果是其主动探索、调研、讨论、学习后的结果,因此,可以将这种有效的过程学习方法融入课程,并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成果进行提炼,转化为相关课程的提升项目,作为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必须完成的项目任务,使低年级学生藉此做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不断延续创新活动。

(三)构建技能竞赛平台,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创新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活动。要使每一届学生都持续进行创新活动,就要按专业、按年级、按梯队进行人才的培养,保证“一届带一届”,在创新实践中传授经验、积累成果。技能竞赛是一个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学生通过参加院级、自治区级、国家级的各种技能竞赛,在竞赛的准备、组织、制作、培育、总结等活动中锻炼其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构建合理的技能竞赛体系,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打造技能竞赛综合训练平台,使不同阶段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综合素质。

近几年,创新工作室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等赛事,学生通过参与赛事将培训、方案设计、项目实践等过程有机融为一体,综合地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在近几年的赛事中,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创新工作室取得了一些竞赛成果。据统计,近三年来,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在学生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各类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3项。通过在创新工作室的培训和实践,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增强了创新能力,提升了就业能力。

(四)推行三元导师制,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创新型、实践型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的创新团队中,指导教师由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企业专家共同承担。专业教师负责对创新团队进行专业知识的定期培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专业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科研教改课题,定期发布科研任务,指导学生完成科研实践。辅导员负责指导创新团队的氛围建设,培养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的凝聚力,营造友好、和谐的创新创业环境。企业专家可以是已毕业的著名校友,聘请他们开展演讲、座谈会,为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树立明确的榜样;也可以是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聘请他们进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技术的应用以及实践的重要。推行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企业专家的三元导师制,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提供必要的帮扶和指导,支持学生自我创业

创新工作室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培训和锻炼,学生不仅能够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自学能力、合作式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以通过在研项目和取得的成果为日后的创业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创新工作室支持学生自我创业,只要创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创新工作室都会给予创业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并随时能够帮忙解决技术难题。我院2011级、2012级的三名学生在创新工作室的支持下,成立了南宁金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主要发展方向为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发、自动化设备的创新改造、农用小型机器人的创新设计,致力于发展现代化、小型化、智能化机器人的应用。

实践证明,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意识在逐步增强,参与实践性活动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也在进一步加强。但是,许多内容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我们将进一步对创新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和实践,从而向全校推广创新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彦泽,朱江.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培训和鼓励机制研究[J].才智,2015(3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A380)

【作者简介】周丽琴(1984— ),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高职教育改革;张海燕(1964—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教授,研究领域:生产过程自动控制。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篇12

我国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教育部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逐渐积累经验的同时也逐步走向正规化与系统化, 由相关部门牵头, 统合相关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帮助。国家政策也逐年向创新创业倾斜, 提供更加便利的政策资源。高校、企业、政府三者密切的协作与良好互动促进创新。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探寻

高等院校必须进一步审时度势, 转变教育观念, 建设高效、有力、紧扣时代脉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帮助学生在社会发展中适应巨大的社会变化。

(一) 观念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大学生转变观念。创新创业是非常艰苦的路程, 需要对于相关的困难有良好的准备。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观念, 勇于对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 发现身边的新事物, 提高自己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

(二) 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创业品格上存在比较大的不足。对创业面临的困难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 在团队合作当中会有不适应的情绪, 对于许多事情与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手足无措。而创业创新过程中要求的便是吃苦耐劳、毅力意志、宽宏大气、团队协作、责任义务等品格。

(三)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当中要求的核心能力, 创新不仅仅是科技成果、新锐产品的创新, 还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方式、新思维上的创新。实现这种创新所需要的不仅是过硬的专业素养, 还有灵活运用这些素养根据社会趋势实现创新成果的素养。

(四)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将我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 也是在实际的创业创新活动中对困难的解决能力, 它是创业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这是实现创业创新成功的基本保障。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 课程建设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我们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体系、过程,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高校教学过程当中, 使得高校的教学水平始终可以紧跟社会潮流;在课程培养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开展多种创新创业课程, 实现学术性的专业知识课程教育、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教育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相结合。

(二) 激励机制

创新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面临来自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的各种压力。我们应当在保证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进一步完善高校学习评价体系, 实行弹性学分制;举办创新创业能力的竞赛, 对于优胜者提供合理的奖励;设置相关的基金, 形成合理竞争、相互促进的有效的激励体制。

(三) 实践机会

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来锻炼大学生的能力。鼓励勤工俭学, 允许大学生在校内在不影响学习生活的前提下组建创业社团, 身体力行, 锻炼能力, 建立完善的产学研体系, 将大学生的自身需要与企业需要相对接, 吸纳优秀的大学生科研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大学生的创业品格、能力, 以及对接企业与学生需求, 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

(四) 外部支持

通过社会支持, 在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促进大学生广泛参与。同时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 以讲座或者论坛的形式邀请成功创业的创业者以及知名企业家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完善国家现有的各种政策, 不断建设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保障与教育体系。需要建立“政府、社会、学校”相协作、互相配合的、各个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能力综合且复杂, 优秀的创业者的培养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市场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高校应当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多种不足来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体系, 最终形成多主体协同的、高效有力的、目标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出发, 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创业创新环境, 尝试为解决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问题提供可行性途径。论证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途径应该依靠教育体系的构建来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体系,培育途径

参考文献

[1]唐根丽, 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

[2]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3]肖秋生, 费美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 2014 (2) .

上一篇:科技俄语翻译技巧下一篇:外墙干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