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精选8篇)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篇1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最近有关文章)(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 为什么中小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34000]韩家义: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24期,29~31第一,技术创新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第二,技术创新是只中小企业参与同行业竞争的实质和法宝。第三,技术创新是延长中小企业寿命的灵丹妙药。第四,技术创新是改善中小企业供给的源泉。其他文章中对此也都有提及,技术创新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作用也达成共识。
2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
[430026] 梁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J].企业研究.2011年18期,22~23主要先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1规模小,机动灵活 2创新成功率相对较高 3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机制灵活。她指出,企业的生命周期与企业创新的模式选取有关。先分析了企业不同生命周期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1初创期,人力财力物力都比较匮乏,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缺乏人才。但是灵活性相对较大,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很快。这一时间虽然企业资源不足,但是资源之间高效的耦合性还是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2成长期,人力财力物力逐步积累,企业产品逐步得到认可,企业资源的积累和运作效率的提高是这一阶段技术创新能了有了大幅提高。3成熟期,成熟期环境相对舒适,企业这时候往往会变得保守,企业的创新会减缓或停滞。4衰退期,如果企业未能在成熟期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衰退期技术创新会存在下降趋势。接着她又对中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初创期,采用模仿创新,因为模仿创新成功率高,成果可以迅速投放市场获利,这样有效解决了初创期资金不足的缺点。成长期,技术创新应该采用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等合作创新为主。这类合作创新模式目标明确,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增强。成熟期,技术创新模式应该采用自主创新为主,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核心独特工艺并以此获得大量利润。衰退期要注重内部结都调整,借助往年技术创新人才即使开发进行自主创新。
[430070]潘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当代经济.2011年16期,48~49同样也讨论了此问题。他首先指出,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资源配置落后,组织结构简单,企业融资难,国家扶植力度不够,创新成果保护难等问题。然后对不同创新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创新模式包含了三种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并指出,虽然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有效手段,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承受长期的创新资金投入,此种模式不太适合资金紧张中小企业。模仿创新模式的起点不高,比较适合一些中小企业,但要注意对技术的吸收巩固和消化。这种模式可以规避技术创新方面的劣势,也不需要很多的资金。合作创新模式一般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和新兴技术方面。合作模式属于外部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注意选择创新资源能互补的合作者,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另外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利益的保护,通过法定的合同条款事先约定各方的责任。
还有一些关于创新模式的选择的文章基本观点也都大体相同。主要分为三种模式: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模式。
3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
[030024]郝卫英: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因素分析[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124~125中主要介绍了要加强我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包括:1,政府应高度重视和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2 制定和完善保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3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4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组织管理机构。5 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这五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创新中应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473000]黄志刚:所得税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逆向调节及建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69~72中说明了所得税优惠政策是补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风险,但是目前得出的结果是此政策的效果明显低于预期,说明对大企业有效的政策未必对小企业有效,因此笔者提出了改变所得税亏损弥补模式,研发费用可以递延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调整,是对现行税收政策框架下的局部微调策略。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正向激励。
[473000]韩林静:中小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策略[J].税务与经济.2011年05期,93~97中也同样提出了类似的税率优惠政策。
[234000]韩家义: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24期,29~31
[430026] 梁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J].企业研究.2011年18期,22~23
[430070]潘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当代经济.2011年16期,48~49
[030024]郝卫英: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因素分析[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124~125
[473000]黄志刚:所得税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逆向调节及建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69~72
[473000]韩林静:中小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策略[J].税务与经济.2011年05期,93~97
徐志明:高成本时代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难点与对策.群众2011年08期36~37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篇2
1 融资租赁创新
由于中小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差,难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商业银行遵循自己的贷款原则不愿放贷,因此融资渠道少、融资困难已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障碍。而融资租赁较之于银行信贷等融资方式,更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如有助于加快技术进步;融资速度快;限制条款较少;可降低设备陈旧风险;到期偿债压力轻;租金可在税前扣除等。尽管融资租赁具有上述优势,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租赁理念滞后以及功能定位不当等原因,目前其并没有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重要作用。所以,融资租赁必须从如下方面进行创新。
1.1 功能创新
准确的功能定位是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关键。过去由于资金短缺而将融资租赁单纯作为一种信贷形式的功能定位,是造成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融资租赁的功能创新就是要在功能上充分挖掘、放大除融资以外的其他功能:在宏观上,融资租赁还具有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调节宏观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引导资本合理有序流动三大功能;在微观上,融资租赁还具有扩大投资、促进销售、节税、表外融资、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九项功能。
1.2 模式创新
融资租赁的基本方式是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承租人、企业)间的两份合同(购买合同、租赁合同)所确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从最基本的直接融资租赁,可以衍生出多种变体,如转租赁、售后租回、杠杆租赁、委托租赁等。除了上述融资租赁方法外,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租赁公司又开发出许多创新模式,如分成合作租赁、风险租赁、结构式参与租赁、捆绑式租赁、综合性租赁等。
1.3 租期与租金设置创新
传统融资租赁对租期和租金的设置非常严格,在租期和租金确定以后,不允许承租人有半点疏忽,否则将对承租人采取惩罚措施,并留下不良履约记录。现在应该弹性地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来调整租金支付形式;如果企业确实是因不可抗力而出现偿还困难,出租人应酌情减少本期支付额;在期限上如果企业投资项目确有巨大发展潜力,只是短期内不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则可适当延长支付期限。
1.4 标的物形态创新
传统融资租赁中,只要租赁标的物是特定物和非消耗物,一切动产和不动产均可构成标的物,但并没有提到无形资产。而将无形资产纳入租赁标的物范围有其一定的优势,如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一般都较为敏感,而采取租赁方式,商家让渡的仅是无形物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这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无形资产租赁期间,承租人可享受到商家租后服务,而厂商也可搜集到用户反馈信息。
1.5 交易退出机制创新
融资租赁业同银行业一样也是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业务。因此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也是其应遵循的经营原则。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建立租赁业务的二手市场是非常必要的,租赁证券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租赁证券化是集合一系列用途、性能、租期相同或相近,并可产生大规模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换成可在金融市场上流通债权的过程。租赁证券化盘活了租赁公司资产,增加了资金流动性,加速了资金回流,从而为其新项目运作提供了保证。
2 人才租赁创新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的限制,其人力资源管理难以做到系统化,往往是投入大产出小。为了更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必要引入人才租赁这种新型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其具体运作方式是:人才租赁公司通过合同形式吸储人才,然后根据用工企业需要,再将人才出租给用工企业,与用工企业签订租赁合同来确定服务范围,并承担工作失误所导致的一切后果。实践表明,人才租赁能克服中小企业分散管理人力资源的弊端,如可以实现“企业用工、社会管人”,从而有效控制员工人数,明显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专业化系统管理能向租赁员工提供系列化和规范化的工资、福利、保险以及劳动保护等周全的服务,使其也能得到与大型企业水平相当的人事保障。目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社会保险尚不完善等原因,人才租赁业务在我国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人才租赁可从如下方面进行创新。
2.1 模式创新
基于人才能力与工作的双向多样性和特殊性,人才租赁模式不可能采取固定模式。中小企业应在现有人才租赁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创新,而不应简单地接受或抛弃某种模式,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岗位性质、人才环境等诸多因素正确评价,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租赁模式。
2.2 激励机制创新
与传统用人模式相比,人才租赁涉及到人才租赁公司、用工单位与租赁员工三方关系,甚至还可扩展到人才租赁公司、用工单位、租赁员工与高校四方关系,人才租赁管理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人才租赁过程中,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方可能凭借自己比委托方占有更多信息而侵犯委托方利益,而在实务中代理方有可能是上述三方或四方中的任一方,如何在上述多方利益博弈中做好激励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问题。
3 租赁交易方式创新
传统租赁交易方式通常具有交易手段落后、交易成本高、交易效率低下等缺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要素的一部分,许多网站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利用其资源与网络特点,为人们提供不同的服务,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捷。其中商品在线租赁是众多服务中的一种,其业务流程一般为:网站会员在一定周期内交纳固定费用,获得在网站在线租赁商品的权利,并在一定时间内提交商品订单,获得商品使用权,但在使用期限内必须归还商品。由于网络信息传输成本较低、传播范围广泛、直达核心消费群,并且交易过程中互动性强、感官性强,商品在线租赁业务可说是目前最先进的租赁交易形式,同时其对面临短期现金紧张的中小企业也是最具诱惑力的交易方式之一。
在租赁交易服务网站上,利用传递的信息,租赁交易双方在线浏览、离线交易,将网上信息转化为实际交易行为,采用第三方安全交易保证金结算方式进行结算,使租赁交易从业务咨询、双方交流确定合作意向,到进行贸易的全过程都在网上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在线租赁在保留了物理形态交易的主要功能之外,还增添了更加强大的功能。通过集聚和组织出租和寻租两方面信息,在线租赁使供求双方接触机会大大增加,打破了原有企业间疆界,使所有在线发布信息的企业共同组成了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的行业联盟。供需双方通过进行公平透明的交易,使原来固定价格变成浮动价格,能最真实反映市场供求,打破靠独占商业信息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业垄断局面,最终实现企业间双赢。
摘要:基于现代租赁业的功能和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融资租赁创新、人才租赁创新以及租赁交易方式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中小企业租赁创新的思路,旨在促进我国现代租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租赁,创新
参考文献
[1]陈爱吾.促进人才租赁业良性发展[J].商业时代,2006(9): 29-31.
[2]徐明亮.破解微小企业融资难题:基于金融租赁创新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489(36):159-160.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篇3
[关键词] 私营企业 家族治理模式 企业治理理论 存在问题 治理主体创新 治理机制创新
一、私营企业治理的一般理论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治理起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是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产物。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企业经历了从单业主制到合伙制,再到股份制的发展过程。
两权分离是传统意义上企业治理产生的源头。传统意义上的治理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私营企业的治理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私营企业的治理理论。现代企业治理源于企业具备独立的人格。也就是说,企业人格独立是现代企业治理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因为,企业只有具有独立的人格,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才能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也只有具备独立的人格,企业才能以法人的形式存在,相应地才有企业所有权安排问题,而治理结构正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没有独立人格的市场主体是没有所有权而言的。。
二、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私营企业的社会偏见还不能彻底消除,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私营经济的发展。
2.现行政策体制中对私营企业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待遇,影响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目前,私营企业在银行贷款、土地征用、税收和人才使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公平待遇。
3.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国家不设私营企业主管机关,各有关行政管理和执法机关按照国家规定在各自的职责内对私营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限定对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行业指导、帮助和管理。]
4.产权不清,一些私营企业利用挂靠经营,租用转借营业执照或产权转移等手法以集体企业、合作企业、校办工厂,甚至全民企业的名义登记注册。产权不清还给私营企业进一步与其他经济成分的产权融合、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带来障碍。
5.企业自身行为不规范。表现之一:不当的家族式管理。大多数私营企业经营权、管理权、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投资者尤其是企业主手中,不少人存在着家长制作风,加上某些企业主自身文化程度较低,以经验决策为主,使企业的投资经营决策存在较大的风险。
三、我国私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和思路
家族治理模式所具有的缺陷日益成为阻碍私营企业发展的因素。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私营企业进行治理制度创新。私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等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主要包括治理主体的创新与治理机制的创新两个方面。
1.治理主体的创新。基于企业独立人格的治理理论,强调私营企业的法人性和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因此,私营企业的治理主体就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即资本所有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一般雇员。同时,当代私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经营者和员工的人力资本
2.治理机制的创新。如何合理分配企业所有权或治理权,企业所有权或治理权如何行使?这是私营企业治理机制的问题。为建立高效能的治理机制,私营企业要注意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保证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坚持资本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将是私营企业治理的根本宗旨。
(2)治理形式多样化。把私营企业变为完整的社会化企业,在此意义上构建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可能是私营的,也可能是公有的,那要看控股主体是谁,谁是第一大股东。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应角度而言,两权合一可能是更好的一种治理形式.
(3)科学划分三会权责,实施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董事会与经营者行为,企业财务与投资等有关决策行为进行监督。
(4)废除“任人唯亲”的用人模式,建立科学合理地人员安排机制。
(5)统一信息披露制度。
四、结论
不断优化制度创新的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强对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指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降低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成本;完善良好的市场环境,优化企业家的成长环境,是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状大,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拓宽国际化的视野、运用国际化的思维、自立自强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欲晓: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30~31
[2]吴楚汉:我国私营企业可持续成长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徐充:论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学习与探索,2004,(6).21~22
[4]《2001年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的有关资料
[5]《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美』伯利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81年
[7]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陈郁编译:《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关于我国企业工资改革的两点思考 篇4
刘昌黎
经过10多年来的工资改革,我国企业工资管理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引进竞争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若干值得思考的新问题。本文拟略陈管见,以供讨论和参考。一、一、二、三线标准的局限性一、二、三线是我国理论部门和实际部门,领导机关和基层单位,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都普遍接受的观点。从实际情况看,尽管还没有人把一、二、三线观点上升到理论高度,但这种从战争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形象化观点,确已成为评价职工对企业贡献大小的基本依据。根据这一观点,在企业中,所有弯大腰、流大汗的脏、差、累的车间和工种,都是生产第一线,为其服务的附属车间和工种是第二线,至于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后勤部门等则是第三线。由于生产第一线职工的积极性不仅对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至关重要,而且还关系到职工队伍的稳定乃至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提出了工资和奖金向生产第一线倾斜的口号。应该肯定,就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而言,以一、二、三线为标准来评价职工对企业贡献的大小,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具体表现在:第一,由于我国生产技术落后,技术革新缓慢,致使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迟迟得不到改善。第二,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低,再加上非生产人员多,人浮于事,纪律松弛,致使一、二、三线的工作时间很不平衡。其中一线的工作时间相对较长,二、三线的工作时间相对较少,从而形成了忙闲不均、有干有看的局面。第三,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劳动力流动和职业竞争的机制,企业和职工都没有双向选择的自由,致使企业不能按照需要雇用和辞退职工,职工也不能按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来选择适当的企业或工作。第四,由于人际关系和不正之风的存在,企业在人事安排方面不尽合理,从而影响了部分职工的情绪,不安心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面对上述现实,由于企业一时拿不出妥善的对策,改革也非易事,就只有采取工资和奖金向生产第一线倾斜的政策性措施。
尽管以一、二、三线为标准来评价职工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并确定其间的工资差别有一定的合理性,政策实施也达到了调动生产第一线职工积极性的预期目的,但其局限性仍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第一,用一、二、三线来评价职工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并确定其间的工资差别,这既不符合马克思关于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的基本观点,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发达国际普遍以能力主义来评价对企业贡献大小并确定其间工资差别的新潮流。第二,不是按照市场的标准而是按企业内部的标准来划分一、二、三线,意味着企业仍处于脱离市场的封闭状态,即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其战场是市场而不是车间班组。在这种情况下,以“车间班组为战场”的作战,就只能是内部作战而不是市场作战。第三,在科学技术进步迅速,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形势下,工资和奖金不是向技术和人才倾斜,而是向生产第一线倾斜,以越来越难于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了。第四,在我国简单劳动力的供给极为丰富,复杂劳动里的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工资和奖金重点向生产第一线倾斜不仅造成了工资的过快增长和工资总额的膨胀,不利于较长时间地保持我国低工资的优势,而且使脑体劳动力工资倒置的矛盾持续发展,给进一步的工资改革增加了新的难度。综上所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适应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发展的情况,逐渐取消一、二、三线标准,乃是我国企业工资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二、工资刺激与计件工资的时代落后性
从市场经济各国工资形式的演变过程看,计件工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曾非常盛行。尤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伊始之际,计件工资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度风靡世界的罗恩制、哈尔希制、泰罗制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然而,自1930年前后职务工资在美国出现以来,计时工资就逐渐取代计件工资,成了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工资形式。值得注意的事,素有“企业管理优等生”之誉的日本企业,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没有普及过计件工资制,而是实行了以年功工资为主的计时工资制。尤其是战后,计件工资在日本更是极少采用,据1974年的统计,日本实行计件工资的职工已不足职工总人数的2%,其中完全实行计件工资的只占0.4%。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计件工资被计时工资取代的主要原因是:(1)随着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发展,机械化作业和流水化广为普及,从而减少了计件工资适用的对象。换言之,计时工资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工资制度。(2)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生产管理和计划管理的实施,企业一方面通过泰罗制的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普及了标准化作业,另一方面通过严密的生产计划,定额定量、准确及时地组织生产,不存在计件工资的问题。
由此可见,计时工资取代计件工资,不仅是体现了企业工资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企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变化。换言之,企业工资管理水平的进步,与企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计件工资是比计时工资富有刺激性的工资形式,所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前者被后者所取代的事实,证明了在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工资刺激作用有减弱的趋势,而管理作用则有增强的趋势。对企业来说,由于对职工的管理比对职工的刺激更为重要,所以通过加强管理形成健康的良好的企业素质,能使适度的工资刺激受到加倍的效果。否则,如因管理不力而使企业处于瘫痪麻痹状态,在强的工资刺激也是无济于事的。总之,管理第一,刺激第二,先管理后刺激,这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工资管理的重要经验。正因为如此,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工资管理的现代化是从工资管理开始的,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则工资管理在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已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其中,美国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生产管理,而日本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则是质量管理。
从我国的情况看,这些年来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企业普遍实行了富有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包括计件工资变形的承包工资和效益工资),并把它作为刺激职工刺激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资形式。在政治思想工作失去威力,企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又落后的情况下,我国企业普遍实行计件工资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与过去那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计时工资相比,也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令人担忧的是,迄今为止,由于我们没有摆正管理和刺激的关系,因而对工资刺激和计件工资的时代落后性尚缺乏清楚地认识。结果,一些企业在优先重视工资刺激作用的同时,对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却忽视了。与此同时,尽管我们特别强调劳动工资制度的配套改革,但对工资管理与企业管理的配套改革却重视不够。在学习外国经验方面,尽管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外国企业管理的经验就已全面介绍到我国,但迄今为止,我们学习较有成效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已过时了的计件工资,较无成效的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在运用的生产管理和计划管理。其中,部分企业刚一试行泰罗制的某些做法,就以工人反对,不合国情为理由而弃之远远的了。其结果,由于钱对职工积极性的刺激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都不得不优先重视工资管理,工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我国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与以往政治思想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相比,这虽有了务实性的进步,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水平而言,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
优先重视工资刺激而放松企业管理的现象,在承包工资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一些企业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承包本身就是管理不力的结果,所以在层层承包,由职工自己管理自己以后,各级领导都有如释重负之感。在物质利益的制约下,职工自己管理自己虽也能收到某些预期的效果。但这种省力化的管理毕竟代替不了科学的管理。所以,在实行承包工资以后。经营者如不探索加强企业管理的新途径,只满足于检查几项承包指标,就难免不使我国的企业管理继续处于落后的状态。
根据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的经验,工资刺激好搞,而企业管理难搞,这就像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也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而一个大学毕业的企业家也未必明白科学管理一样。所以,如果我们不是缺乏知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今后就不宜再在好搞的方面大张旗鼓,在难搞的方面退避三舍了。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篇5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地位
所谓中小企业,是指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年营业额、上缴利税和企业员工规模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当前一般是指那些固定资产低于1万元、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企业员工不足500人的企业。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我国工商系统注册企业数量的99%以上;每年中小企业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大约占全国总产值的60%,实现的利税占全部利税收40%左右。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的GDP的55%、出口总额的 60%,以及45%的税收和75%的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二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地方经济实力,缓解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然而,资金问题已深刻地成为束缚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从银行贷款来看,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有的贷款资源不超过20%,其它融资方式基本与中小企业无缘,这种量上的极不对称,造成了融资结构与潜在经济增长结构的不对称性,最终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且每一次的宏观调控到来之时,最先受伤的往往都是中小企业。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一)融资粱道狭窄,资金来源有限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经济部门可划分为政府、金融、企业、居民和国外五大部门。中小企业的融资有五个渠道可供选择,一是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二是获得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三是私募方式,四是商业信用,五是向银行贷款。以上五种融资方式,前四种为直接融资,其中资本市场融资门槛较高,风险投资基金融资运作难度较大,私募方式融资风险大,成本大,商业信用易于获得,但期限较短。中小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经常借助于商业信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其他三种融资渠道基本不能畅通使用。第五种向银行贷款为间接融资,理论上讲应成为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但现实生活中难度相当大。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内源融资比重。
(二)商业银行惜货,难以满足融资需求
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渠道,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其经济活动受趋利性的影响,只能向符合其准人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多数金融机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寻求与大型企业搞银企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政府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又有很多限制。因而,众多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苦苦寻求不到银行“雪中送炭”的支持。
(三)民间信货活跃,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中小企业通过正规渠道融资异常困难,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地区地下金融的繁荣。有关调查表明,全国地下信贷的规模在7400亿一8300亿元之间,接近国家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的30%。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地下借贷的依赖性越强。从地区分布看,西部6省指数最高,为43.18%,中部为39.8%,东部为33.99%。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间信用体系建设的差异,地下金融并不能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民间融资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民间融资也有一定的风险性。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
大部分中小企业分布广泛,规模小且成立时间短,抗风险能力差,不能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条件;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可信度;自有资金不足,贷款的风险化解和补偿能力较弱,增加了银行贷前审查、贷后检查监督的难度,与银行执行的贷款条件差距较大。
我国银行机构贷款对象性质上的区别对待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发放贷款必须要受到法律、法规和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等一系列政策、规章制度的约束。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 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级 60%以上都是 3B 或 3B 以下, 抗风险能力较弱,而银行新增贷款 80%集中在 3A 和 2A 类企业,多数中小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基本条件。
2.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制约
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而中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使得银行加强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存在天然的困难。国内外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具有较高 的失败率,因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必然是高风险的,这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在强化信贷资金管理后,对贷款更加谨慎,贷款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贷款的责任更加明确,贷款的环节越来越复杂,也使得中小企业贷款成本越来越高,加重了融资难度。商业银行也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贷款方面力求效益最大化。中小企业贷款绝大部分都是流动资金贷款,项目本身不稳定因素多、风险大,贷款管理成本高;再加上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型金融机构对地方企业了解程度相对较差,银行受评估正确性、银行无法分担和 自身对商业化改革适应性的限制,不会愿意过分冒险。我国众多的银行机构中至今尚未有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
3.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
中小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吸收资金以充实自己的力量。在国外,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的股权交易成为其必然的选择,在市场化融资上提供风险投资渠道,方便中小企业面向市场融资,但这需要健全的资本市场。从我国资本市场来看,它的发展是被动的、滞后的和非市场化的。在金融抑制政策和银行主导型融资机制的作用下,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显得十分缓慢和滞后,它的发展结构失衡,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融资结构的不合理,融资结构单
一、机制不健全和功能缺陷。
4.银行信贷的不恰当收缩和不到位服务加大了矛盾
去年以来的宏观金融调控主要是为了控制银行信贷流向过热行业,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仍然是银行机构的重点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受新增贷款计划、既定的经营战略以及项目贷款发放连续性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商业银行压缩中小企业贷款存量、提高新增贷款条件、取消基层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500 万元以下的贷款审批需报省级分行审批)的做法较为普遍,人为制约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增加。这就使本来存在的中小企业贷款难上加难。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但受资金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约束,进一步支持的能力受到抑制。尽管中央银行近几年发出过多个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窗口指导文件,并制定了风险溢价的利率政策,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5.缺乏必要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
在美国可以看到“小企业管理局”这样的机构,它主要的工作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是美国中小企业特殊信贷融资机构。而我国融资市场可谓是过剩与短缺并存,一方面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有大量资金没有投向;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却又无法获得这部分资金。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自由资本进行抵押贷款,只能依赖担保性贷款,这就更需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中介机构来“平衡”双方的供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这种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不多,即便有的地区建立了这种机构,也因担保机构资金来源不足、担保基金不能规避自身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有效运作。
6.缺乏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应有的政策扶持
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中小企业特殊融资机制,如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泰国小企业金融局、韩国中小企业银行等。这些金融机构均由政府设立,并且程度不同地依靠政府资金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就较倾向于大企业,许多人认为落后国家想要发展经济,追赶甚
至超过发达国家,就必须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优先发展重工业,结果使得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优先发展等同于大企业的优先发展,为大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在搞活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便利上却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提供许多优惠政策。
四、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行为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建设
1.尽快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发展规划。加快制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建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协调、发展规划、市场建设和监督管理等工作;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相关政策或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2.要在金融政策定位上明确和硬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安排。应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计划和中小企业的不同类型、发展前景、经济规模和效益等情况,专门确定金融扶持的重点、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明确规定中小金融机构要以中小企业为信贷服务对象,各国有银行设立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应真正积极、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3.要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主要包括:贷款、贴现政策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支持,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发展,帮助银行培育、发展优质的中小客户群体;建立有效机制化解金融机构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在坏账冲销、补贴资本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以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4.积极支持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除考虑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和利率浮动区间,还可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较高的商业银行实行诸如冲销坏账、补贴资本金、补贴利息损失等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5.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扶持,以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风险经营中小企业、出口型中小企业等,并从战略的角度,从整体上增强中小企业素质出发,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中小企业资金扶持计划。
(二)解决中小企业信用不足
1.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应当放松对中小企业经济内生性金融制度创新行为的限制,保护中小企业经济的内源融资基础,培育适合中小企业经济特性的金融中介机构,想方设法让民营经济首先从内部获取必要的金融支持。同时建立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
2.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法律法规建设.政府首先应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专门立法,规范其职责范围、资金来源、动作方式等,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经营运作具有法律规范和法律保证。另外,在立法上还要明确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关系,提倡以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大力推动商业性担保机构发展壮大。此外,由于我国企业立法和有关政策主要是按照所有制性质制定的,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不够明确,给担保机构的实际操作增加了许多困难。因此,应立法改变中小企业以往概念模糊的提法,明确中小企业的范围,打破所有制界限,制定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设立、运作和融资管理等相关条例。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良好关系.政府应协调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进行业务创新。此外,应当明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是分散银行风险,而不是完全接受银行风险以使银行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获取稳定的收益,所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与协作银行明确保证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范围、责任分担比例、资信评估、违约责任、代偿条件等内容。
4.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世界各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经验表明,政府在体系建
设中的推动作用是关键性并无法取代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主要工作理应由政府承担。首先,政府财政应加大力度拨出专款,建立信用担保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各级政府要成立中小企业辅导中心,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融资理财等方面进行辅导。最后,政府还要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律支持环境,并借助政府的宣传优势,引导社会各界正确认识信用担保体系,激发广泛的参与热情,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篇6
数字城市是继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基础之上提出的,是数字地球的具体演绎和体现。数字城市建设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国内“数字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大连、青岛、邯郸、常州、扬州、中山等市均已出台“数字城市”建设规划,并在加紧实施。目前,全国已有50个城市开始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试点建设,许多城市已建成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的虚拟城市网站在线运行平台。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当前,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说还是一个概念,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数字中国的组成部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强西部中小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手段;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中小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地位提升的战略举措;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此,本文就以四川达州的数字化建设为例,在厘清数字城市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剖析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提供智力支持。
二、数字城市的涵义
(一)数字城市的内涵
数字城市是传统城市在当今高新技术背景下的功能深化与质的升华,是其发展的新阶段。广义的数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数字城市的理论,基于3s(gps、gis、rs)、网络、数据仓库、知识挖掘、科学计算、可视化与虚拟仿真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数字城市的内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首先,数字城市是一种高新技术背景下建设与管理城市的新战略,城市的概念必然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数字城市是一种科学理念和制胜策略,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其次,数字城市是一套城市基础设施,这包括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应用与服务基础设施。
(二)数字城市的外延
从数字城市的内涵上我们不难推出数字城市的外延。数字城市不仅包括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活和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还包括数字地籍、数字规划、数字水利、数字交通、数字电力、数字通讯、数字旅游、数字生态、数字抗灾、数字商务和数字金融等的数字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在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基础上,实现设施的数字化,这些设施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筑设施、管线设施、环境设施;交通设施——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空中交通;金融业——银行、保险、交易所;文教卫生——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博物馆、科技馆、运动场、体育馆,名胜古迹;安全保卫——消防、公安、环保;政府管理——各级政府、税务、户籍管理与房地产;城市规划与管理——背景数据(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及自然灾害等)、城市监测、城市规划。
2、城市网络化。三网连接: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将分散的分布式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互操作平台;建立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数据处理平台、多种数据的融合与立体表达、虚拟技术的数据共享平台。
3、城市智能化。电子商务:网上贸易、虚拟商场、网上市场管理;电子金融:网上银行、网上股市、网上期货、网上保险;网上教育:虚拟教室、虚拟试验、虚拟图书馆;网上医院:网上健康咨询、网上会诊、网上护理;网上政务:网上会议等。
三、达州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西部中小城市信息化有所进步,但总体水平与“数字城市”建设的要求、与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的要求还有差距,就达州而言,影响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政府层面看,数字资源缺乏统一规划,现有数字资源有待整合城市数字化是个超级系统,信息量巨大且来自众多部门,整合的任务极为繁重,而且软件、设备、人才、服务一样不能少。但在实践中,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关部门都在各自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市政、交通、公安部门,建设了大量面向行业主管部门的纵向信息系统,这些信息化项目都是由部门自主决策,各部门之间缺乏综合协调,造成各个信息系统之间
相对独立,缺乏基本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相关城市仍然没有一个全面的、先进的、可行的、涵盖整个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二)从部门层面看,城市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资金得不到保障、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
现实
中,城市管理部门机关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基层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各个部门间还存在不平衡。大部分部门没有或只有十分有限的信息化专项经费,而信息化建设除了项目实施时的一次性投入外,还有系统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二次开发、人员培训、设备更新和添加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因此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决定性因素。再者,信息化系统需要人去操作,需要一个很好的人机之间的对话机制,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而此方面相关部门的人才明显不足,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影响了部门信息化的水平。
(三)从效果层面看,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规模,轻绩效”的现象
“数字城市”绝不仅是通讯网络等硬件建设,而是要利用信息数字和信息系统为社会服务。实践中有的单位用巨额投入建立品种繁多的各类信息化系统,但是众多功能被闲置,实际使用功能很单一,信息化的效应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四)从技术层面看,数据技术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
数据问题是当前数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数据陈旧匿乏、缺乏标准规范、管理封闭混乱。数据存储、传输、处理技术发展滞后,数据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步履艰难。
四、达州数字化建设策略
(一)建设原则
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要突出系统建设的要求,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注重实效。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的关系、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信息共享和系统安全的关系、技术先进性和技术成熟性的关系,具体实施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建立“数字达州”时,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标准性原则。系统设计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包括统一标准的空间基础平台和数据交换格式,并尽量与国际标准兼容。
3、先进性原则。系统所有组成要素均应充分地考虑其技术的先进性,只有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的系统性能和效益。
4、安全性原则。在确保系统网络环境中单个设备稳定、可靠运行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软硬件系统整体的容错能力、安全性及稳定性,使系统出现问题和故障时能迅速地修复。
5、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原则。本着实用的原则,尽量选择扩展性良好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应用系统设计也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为今后系统应用的扩展和系统升级提供必要的接口。
(二)建设策略
1、协调管理。“数字达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管理是实现“数字达州”的关键环节,组织协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在1993年和1994年需要克林顿总统签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法令,其基本目的是有效地协调解决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问题。
“数字达州”建设不能仅依靠某一个行政部门来组织协调,为了有效地协调建设“数字达州”,应在市政府领导下,设立信息化办公室,并由市长或主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设立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班子,制定”数字达州”的发展纲要以及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标准,解决各自为政,互相封锁等问题。使“数字达州”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康发展。
2、基础先行。建立“数字达州”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建设和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这两项可以齐头并进,因为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既费钱又费时的过程。要先下大力气尽快完成城市各种比例尺的空间数据的生产,并建立数据更新的机制,保持数据的现时性和权威性。
3、企业行为。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it产业又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只靠政府行为很难保证“数字达州”快速健康地发展。在筹划“数字达州”时应考虑引入企业行为。市政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市政府的经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信息平台和公用信息数据,如城市的基础数字地图数据的生产费用,这种数据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属于社会公益数据,需要政府投入。二是控股公司,政府作为投资方参股,由公司来运作“数字达州”涉及到的一些大型工程,这种工程投资大,经济效益也高,如建立城市实时交通信息系统,它既是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投资也大。若城市的每台车都配备有这样的系统,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
4、自我发展。虽然“数字达州”由政府牵头,但是持续发展要靠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支持,就是说要创造一个有效的机制和环境,能让承担建设“数字达州”的企事业单位从中受益,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使自身不断发展。要充分吸收我国网站公司发展的经验教训,既要有效控制不要一哄而上,又要引导企业不要一味烧钱,要想法让企业赚到钱。政府在“数字达州”的建设中也要从中受益,这种受益除了加快城市发展的社会效益以外,政府也可能得到直接经济效益,将收益增加的部分用于“数字城市”的再发展,即可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篇7
1、完善企业管理促进创新经济统计
企业体制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在企业管理当中,企业经济统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重要的一项工具的企业经济统计,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支撑的同时,为企业决策者的管理起着重要指导作用,能够确保企业稳定的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需要建设信息化企业为根基,统计企业信息需要通过经济统计来实现,而传统的企业经济统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信息统计的要求了,在新形势背景下,企业经济统计必须要革新,相关经济统计的工作人员,需要建设一个与企业发展相对应的信息统计平台,建设与企业经济统计相关的指标体系,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2、当下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亟需革新
当下,我国企业经济统计方式,大部分还是模仿国外企业经济统计的经验来实现的。计划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部门而言,经济统计是企业本身的基础统计工作,通过表格填写的方式,变成自下而上的一种内容布置,报送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这种形式,为企业决策人员提供了计划经济的决策信息。废除计划经济之后,虽然大部分企业自身管理都在不断革新,但是没有得到很大的实质性变化,仍然模仿以往传统的统计形式和体制,还有的部分企业还在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统计方式。这对于企业而言,除了信息统计方式问题之外,更多的是无法与时代发展相并进。总而言之,当下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统计方法和体制无法与时代发展相并进;第二,从事相关统计工作人员无法充分发挥统计作用,意识不够;第三,所设置的统计信息不合理,无法展现企业经济能力现状;第四,从事统计工作人员的革新能力以及精神不足,在此状况下,革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势在必行。
二、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可行性
本文从环境、理论、政策、技术四个方面来分析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可行性。
1、科学发展观是创新经济统计工作的概念根据
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一项伟大理论就是科学发展观,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标书和实践诠释。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及科学世界观对我国目前发展的状况进行审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解答的关键内容。革新思想以及可持续化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在企业发展的经过当中,应当切记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重视经济指标之外还应当格外注重可持续化发展的思想,让我国企业可持续化发展。在进行经济统计工作时,与科学发展观概念相结合,不断革新经济统计工作的同时还要对可持续化发展的信息数据进行统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准的统计资源。
2、科学技术是革新统计工作的支撑
二十一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深入,以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为主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企业模式。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在信息技术方面还提出了工业4.0模式,正因为如此,才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革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信息平台,在技术管理方面,管理支持体系以及ERP集成系统,奠定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革新基础,在统计信息数据等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完善,为创新经济统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工具支持。
3、环境是创新统计工作的温床
作为一项重要工具的企业经济统计,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创新,而革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又在不断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完善。随着企业体制发展逐步深入,将新方法、新技术引入企业管理当中,改革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发展现代化企业新管理模式,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带来良好的环境温床。
4、政策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援助
计划经济的废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政府部门也开始高度关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所以,地方政府、国家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来援助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确保经济统计工作顺利开展,做到有章可循,为革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革新的具体内容
1、相关统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创新
当下,大部分企业还在模仿以往传统经济统计工作方式,其统计思想还停留在以往传统的层面上,将上级布置的表格任务作为工作重心,导致最后无法确保经济统计信息的精准以及客观性,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相关统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创新,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开展创新统计思想。
第一点,建立科学发展观观念,以“以人为本”理念,由企业决策者带领员工开展统计工作。作为创新最重要的一项因素,首先要改变管理人员的方式和方法,进而开展创新经济统计工作。针对相关统计人员创建一份有计划的培训内容,制定规范进而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另外,在实际创新统计工作当中,要综合考虑人给工作产生的影响,工作计划的制定要合理科学,将工作经过尽量简单化。总而言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析:与发展观思想全面结合,指引所有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让所有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进来,收取每位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与协调的发展观思想相结合,在创新经济统计工作时,要有序协调,平衡每项统计工作,而不是高度关注其中的某一项任务;与可持续化发展观相结合,在革新经济统计工作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革新。
第二点,要建立市场思想。目前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需要与时俱进,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企业经济统计观念,树立起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的管理观念,要消除“表格统计上报上司即任务完成”的想法。而是要建立市场思想,要高度关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创新,在统计过程中,要重视内部信息的统计工作,还要关注竞争对手信息的统计工作,通过比对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完善。另外,在统计相关信息时候不能敝帚千金,要和同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分享信息资源,加强双方合作,使得经济统计工作更加完善,为企业领导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
第三点,建立风险看法。统计的信息数据,其真实可靠方面还需要亟待考察。因此,在确定统计容量的状况下,统计的可靠性与精确度是相互冲突的。另外,决策环节与预测阶段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进行经济统计过程当中,应当建立风险看法,重视统计工作的风险性,进而提出解决对策来化解风险。
2、创新经济统计工作内容
企业的收益情况、发展状况以及生产投入等都是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不断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统计指标已经无法展现出企业的经济状况。比如,往期的原始凭证、过时没有价值的指标等,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内容,要将这些没有价值、很少使用的内容摈弃,拓展有信息价值的指标。比如,加入一些设备科技水平统计、产品更新周期统计,能够反映出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入电子商务方面的统计,能够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
3、以效用的立场来创新经济统计
分析、描述以及评价是经济统计工作的主要功能。其中描述指的是对经营生产经过进行描述,与各项指标的信息统计相结合,建立完好的统计指标体系,革新传统指标。评价,指的是定量评价生产经营活动,进而分析,在经营活动当中始终贯穿评价环节,设置广泛性的量化指标,便于信息的统计,与同行企业进行比对解析。分析,指的是采用经济统计分析软件,与信息数据相联系,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解析,便于企业决策者全面认识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
4、创新经济统计方式方法
高科技技术是支撑经济统计工作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比如ERP软件,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改进工作过程,促进企业竞争能力提升。ERP软件有较强的检索功能,联合其他统计方法对统计内容、信息趋势进行解析,以结果做出发展预测。ERP的监控是动态的,为企业统计工作提供了监督支持,可以随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数据,通过动态监控,纠正其中的偏差,及时控制风险,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保证企业可持续化发展。
四、总结
在企业管理中,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经济统计工作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指导决策者做出正确的抉择,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因此,做好创新经济统计工作,这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传统企业的经济统计形式与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改革创新企业经济统计,迫在眉睫。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在创新企业统计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然后对企业创新经济统计的可行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详细解读了经济统计创新过程,期望为相关行业人员以及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经济统计,创新,企业管理,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罗兰强.关于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问题的探讨[J].中国商论,2015,10:172-173.
[2]伍艳芳.关于我国企业经济技术创新问题的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02:49.
[3]王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部条件研究[D].武汉大学,2012.
关于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探讨 篇8
[关键词] 绿色营销 现状 障碍 对策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
一、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现状
我国的绿色工程始于绿色食品开发。除绿色食品外,我国绿色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也已扩展到其他领域。1996年8月,海尔集团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成为我国第一家全部产品整体通过绿色产品论证的企业;现在可回收再生的卫生纸、对人体无害的真丝产品等也已获得国家环境认证。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我国企业也全面展开了绿色营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城市,数十家绿色商店相继建立,并程度不同地承担着绿色产品的批发、零售、储存、运输等项功能,有的还负责绿色产品生产的物资供应、技术培训等服务项目。
营销学界认为,绿色营销在我国的实施是合乎潮流的顺理成章之举,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必将成为本世纪营销的主流。但必须看到,绿色浪潮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时候,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障碍
我国现有的市场由于竞争不充分,市场主体过分注重近期和微观利益,加之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使我国企业事实绿色营销客观上面临着不少障碍:
1.没有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需求
由于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还不太高,加之媒体宣传、引导滞后,了解并接受了绿色营销的至今仅是少数消费者,绝大多数消费者还不懂得绿色营销的意义,没有形成内在的绿色消费需求。
2.绝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绿色营销理念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和微观效益的理念下进行的,对眼前利益考虑得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得很少;不少企业对消费者绿色需求导致的消费需求的变化、绿色问题引起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环境问题所开拓的新的市场机会等缺乏应有认识。
3.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滞后
绿色营销的前提是要生产出绿色产品,解决消费环节污染的根本方法需要通过改善生产环节来实现。我国企业由于生产方式滞后,投入高、产出低,不仅浪费能源,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旧的生产管理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所生产的非绿色产品也将逐渐失去市场。
4.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不相适应
首先,绿色产品必将取代非绿色产品逐步成为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而我们的企业却普遍缺乏开发过硬的绿色产品的紧迫感;其次,产品的包装至今仍是一味追求坚固、精美、豪华,很少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再次,企业缺少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费用没有科学地计入成本而制定出绿色产品价格;最后,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还没有从产品的绿色特征出发来考虑怎样简化分销环节,如何防止绿色产品在分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5.政府没有制定足够多的措施来支持绿色营销的发展
绿色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思想,对协调企业、消费者、社会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但它需要政府的支持。我国政府尽管也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环保的法律法规以及促进绿色运动开展的措施,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三、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1.必须加大教育宣传引导的力度,尽快培育全社会的绿色意识
首先,必须注重视绿色教育。从我国目前人们的绿色意识淡薄,相当多的人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实际出发,政府必须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其次,要大力进行绿色宣传。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的前提,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方式,积极传播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将眼界由自身扩展到自然生态环境及整个社会范围,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2.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对企业来说,事先防治污染与事后处理污染的代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有些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当前及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要充分认识增加环保投入,不是企业多余的负担,而是企业节能降耗、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瞻性投资。必须确立全新的绿色营销观念,寓环保意识于生产经营决策之中,努力谋求企业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还要注重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进行绿色教育与培训,努力使全体员工认识到环保事业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以环保为己任,把环保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在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基础上谋求企业的盈利。
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强化绿色质量管理
绿色产品是清洁生产的产物。所谓清洁生产,是指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产品生产。要生产绿色产品就必须采用清洁生产方式。这不仅需要观念的突破,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改造,并且切实付诸实施。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运用清洁生产方式,大力开发节约能源、节约资源、无公害、可再生的绿色产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必须实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具体可以概括为“五R”原则:一是研究(Research),即重视对本企业的环境对策的研究。二是减消(Reduce),即搞好“三废”治理,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三是循环(Recycle),即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四是再开发(Rediscover),即变普通商品为绿色商品。五是保护(Reserve),即加强对员工和公众的环保宣教,积极参加社区的环境整治,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
4.树立绿色营销组合观念,实施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创新
企业必须在确立绿色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在产品、包装、价格、分销等各个环节上始终贯彻绿色原则,并科学地予以组合运用。
(1)抓好绿色产品的开发。绿色产品的开发是绿色营销的支撑点,面对大量的商机,企业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及时开发绿色产品。生产绿色产品要使用无公害、易分解的新能源、新资源;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节能降耗;要力求资源的回收再生,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要考虑产品的使用安全与使用后的废弃物无环境污染。
(2)采用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绿色营销的引擎,要把以促销为主的包装观念转变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的包装观念。包装应该采用组合型、复用型等节料包装物,应选用纸质等易分解、无毒无味材料,应增加对消费者使用和处理包装物的宣传及处理方法说明。
(3)合理制定绿色价格。绿色价格是指附加了开发绿色产品的知识、劳动和物质投入而高于传统产品价格的价格。绿色价格的制定要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要合理考虑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因素。
(4)选好绿色分销渠道。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选择绿色渠道,要注意选择在消费者心中具有良好绿色信誉的中间商,以便维护绿色产品的形象;要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来设立绿色产品专营机构或专柜,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购买;要合理设置供应配送中心和简化供应配送系统及环节。
(5)完善绿色销售服务。绿色销售服务是贯穿于绿色营销全过程的服务,是绿色商品市场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营销中,要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充分考虑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的方便;要努力减少污染和二次污染。
5.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确保绿色营销的健康发展
为了促进企业营销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进企业有效地实施绿色营销,政府必须强化宏观调控职能。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绿色法规。对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和环保行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参照国际惯例,适时进行修订、填补和完善。二是要真正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资源核算制度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是要建立绿色产业及绿色产品的行政管理机构,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以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来考核各级领导的业绩。四是要完善绿色奖励政策,切实落实“三废”综合利用企业和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绿色企业可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加速折旧、发行绿色债券等权利,对因治理污染而影响经济效益的企业政府应适当给予绿色补贴。最后,还要加强对发放“绿色标志”和实施绿色营销的管理,严厉打击绿色产品的假冒行为,保证绿色產品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推荐阅读:
关于我国的传统的作文09-24
关于我国能源的战略思考08-02
关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08-10
关于我国典型围墙民居建筑的探究05-28
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考07-29
关于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若干方法08-11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思考12-04
关于我国汽车营销模式发展的探讨12-16
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