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

2024-08-16

关于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共8篇)

关于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1

关于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

思考

摘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依据投入产出原理,运用科学、规范的效益评价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合理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对策是:确定基本原则;健全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建立考评体系;强化评价结果的约束力。

关键词:财政支出 绩效评价 评价模式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的科学、规范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财政资金分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财政收支矛盾和财政风险逐步加大,财政支出绩效理念开始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受到重视,规范公共财政支出成为迫切之举。臂力论文网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属性

绩效评价作为公共财政的理财思路之一,要求财政资金使用者纠正财政支出管理低效率、分散性、无目的性,以“绩效”为评价手段,保证财政支出行为和支出结构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财政绩效管理包括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三部分内容。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推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中延伸出来的是绩效审计和绩效问责,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绩效评价体系。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性

研究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目的是明确绩效理念、提高资金效益、巩固改革根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是绩效预算改革的充分必要条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适应部门预算推进的现实,提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操作性,从而夯实绩效预算改革的基础。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导向性

绩效预算就是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以预算绩效为目标对预算单位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预算执行结果的综合评价。导向性要求预算绩效评价面向未来绩效预算改革的需求,拟合部门预算管理流程,培植从绩效结果披露的单一职能到绩效结果激励的复合职能过渡的潜在能力,从而适应绩效预算改革的趋势,切合渐进式改革的切实需求。

二、现阶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问题

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规范

指标体系中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划分模式容易导致反复从某一环节收集资料,评价指标侧重于合规性评价,缺少效益评价。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缺乏一基于科学、严密分析而建立的的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

2、绩效考评标准制定困难

项目绩效目标表现多样,衡量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对于同一类项目的评估,由于缺乏区间可比性和历史可比性,往往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同一地区历史上相类似的支出随着支出目标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参考价值不断弱化;加之评价主体专业性局限,因此财政部门很难对绩效评价标准建立有准确的结论。

3、绩效考评数据库建设不健全

目前关于财政绩效评价的数据资料收集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评价标准值测定及数据库建设,且现有的标准不统一,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大,结影响结果的公平性和可比性。

4、缺乏完备的事前、事中考评机制

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主要采取事后考评,为采取行之有效的事前分析、事中跟踪机制。而我国公共投资部门虽然也提出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决策、建设决策、竣工验收直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行全过程管理,但至今尚未出台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章办法,使之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5、现有考评制度存在重结果,轻投入、产出的矛盾

我国现行试点地区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仅还停留在绩效考评的初级静态管理阶段,以对支出结果进行考评为主,看支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缺乏重要的动态管理,包括对投入、过程、结果、效率等全方位的综合考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难以达到相应效果。

三、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绩效指标,但是预算支出的绩效往往又很难衡量,因此应规范指标体系。一方面通过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健全,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库。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分别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库;另一方面应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确立指标。从项目开始阶段就应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要求部门做好统计台账,增强绩效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便于事后评价;三是制定

共性指标,包括财务管理、预算执行、民众评议等指标,增强评价结果在项目和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

2、进一步规范核算制度,全面反映政府绩效

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要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做后盾,绩效评价中对项目资金投入、支出等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会计核算法的真实准确、规范化都有更深刻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和很多国家的预算会计使用的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它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支付现金人为地操纵各的支出,同时也不能使用年限内分摊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为此,我们也应修改现行会计方法,实行部分的权责发生制,建立政府财务状况报告制度,以便于更全面地反映政府的绩效和成本。同时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已对单位的重点、重大项目支出进行项目核算,使收支项目核算更完整、更透明,以确保政府绩效及预算执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应用合适的绩效预算评价分析方法

项目考评阶段,选择合适的项目考评方式有利于提高考评结果的科学性。结合项目类别和具体情况选取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和公共垄断产业定价法。对于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公共支出效益可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那些效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公共支出项目,则可选择最低费用选择法;对那些自然产生垄断、市场调控难以到达的行业(如水、电、气等)可采用定价法,由政府定价。同时适当考虑其它地区、不同国家的同项支出比较法,比出优势、比出差距,定量分析。综合各种分析方法取得绩效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准确性,便于结果的拓展运用。

4、建立配套管理机制,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各环节

一是在现有基础上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尝试编制多年滚动预算。针对国家五年计划目标,各部门建立了发展规划以及工作计划。将的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绩效计划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动中长期滚动式预算的实行。各部门可以从本年开始进行准备,编制出后三年的绩效计划,并将计划与部门预算挂钩,在第三年终做出当年绩效评估情况的报告,并依此对以后的预算进行调整;二是建立风险约束机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大量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为绩效评价工作带来一定风险。建议建立规范的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对于委托考评的中介机构要规定相关的资质和实力,并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取。同时,通过制度化的资信评价,采取工作效益挂钩等办法牵制中介机构行为,使中介机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约束,间接加强对邀请专家进行约束。

5、加强考评事前、事中程序管理,推进绩效管理模式创新

一是在事前绩效审核环节,将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融入预算管理过程中,作为预算批复的必要条件,绩效目标评审未通过,原则上不能下拨资金。可通过引入第三方评审的方式提高绩效目标编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项目预期绩效与预算安排相结合,促进项目按既定绩效目标实施。二是事中绩效跟踪环节,对绩效目标进一步完善,使财政资金的投人更加合理、规范。同时关注财政资金投入情况,对项目目标完成情况、项目效益与预期目标偏差等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绩效目标实现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保证项目按绩效预定目标完成。三是加强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政府应根据考评结果,对绩效好的部门给予奖励,对于指标完成不好的部门,则予以公告,并且削减直到取消这项预算。根据绩效预算按效果拨款的原则,财政部门要按照各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结果编制下一预算,并提交人大审议。通过执行有约束、支出有考评的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升政府管理的绩效。

四、需要把握好的三个关键问题

1、把握支出管理绩效取向问题

长期以来,财政支出安排过程中,虽然逐步建立了项目前期论证、投资评审、招标采购等审批执行程序,调整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需要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资金使用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远未建立起来,“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相差甚远。同时,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绩效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压力。因此,必须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深入推进公共财政改革,科学合理地安排管理财政资金。

2、把握绩效评价总体进程问题

根据工作主体和评价对象的不同,通常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为项目评价和部门评价,而支出项目作为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管理活动的主要载体,种类多、分布广、差异大、实践难。因此,做好项目评价对于衡量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从个别项目评价逐步发展到多个项目评价,从主要对单一项目的评价逐步发展到主要对大类项目的评

价,从对评价结果的项目对应逐步发展到对评价结果的部门对应,范围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深化,财政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从财政管理的最终需要看,项目评价过渡到部门评价、并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必然趋势。因此,当前应该从项目绩效评价入手,通过对大类项目的评价反映部门支出绩效,通过强化结果应用约束部门管理行为;按照“逐步扩面、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将评价范围拓展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项目安排环节,推动部门支出绩效评价向“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拓展,最终实现对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的系统评价。

3、把握项目管理绩效目标问题

从绩效目标的具体内容看,产业类项目主要涉及新增产值、新增利税、新增收入、新增就业等预期指标;民生类项目主要涉及受益范围、计划能力、运行状况等预期指标;基础设施类项目主要涉及功能实现、运行状况、设备配套等预期指标。这些绩效目标,一方面作为事后项目绩效评价的参照系,通过工作完成结果与绩效目标的分析比较,对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完成和项目效果作出基本判断,评价结果作为下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评价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作为规范管理工作的重要参照,真正体现“去年的事后就是明年的事前”,从而为健全管理制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项目跟踪监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更是实施项目当期管理的参照系,在项目规划中明确项目实施的主体、范围、标准和效果等关键要素,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事前控制,确保财政管理关口前移。因此,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必须科学规划设计项目绩效目标。在项目申报中,项目绩效目标要作为前置条件。这是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更是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到位率、实现支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工.加快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J].中国财政,2008(8)

[2]钱巨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J].中国财政,2009(17)

[3]臧国忠.打造“绩效观”指导下的新型财政管理机制[J].中国财政,2009(21)

[4]财政部预算司.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J].中国财政,2009(21)

[5]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9(8)

源自 臂力论文网:

关于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2

一、明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体和客体

从理论上与长远角度,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应由政府部门、专家组织和社会公众三部分组成。但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初始阶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应该是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 预算部门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客体为部门 (单位) 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具体包括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即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 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关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 原则上应当重点对享受资金较多的地区进行绩效评价;专项转移支付支出, 原则上应当以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支出为重点进行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如是否达到预定产出和效果。

二、选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主要原则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 选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原则

1. 社会效益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政府和财政职能的转变, 财政支出逐步从生产性、盈利性和竞争性的领域退出, 转向非盈利性、非竞争性的公共需要领域。这些领域其效益很难直接用经济效益来衡量, 如公共行政管理、科学教育文化、环境保护、基础公共设施、社会保障、国防外交等等。但这些领域不仅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 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其外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因此,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不是它的经济效益, 而是它在履行政府职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是它对政府履行政府职能所产生的效果, 是它的社会效益。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 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的责任过重, 政府的行政权力过大, 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完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很容易导致政府财政资金向经济效益好的竞争性、盈利性领域倾斜而忽视经济效益低的公共领域, 使得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失衡, 或者导致政府利用行政手段, 提高政府垄断行业的利润, 这些不仅不利于政府履行其正常职能, 也不利于整个社会公平竞争的环境, 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2. 合法性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是评价财政支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合法性是指财政支出必须依法使用;规范性指财政资金必须按照规范的程序使用, 防止财政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这就要求在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时要重点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只有保证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才能有效保证财政资金服务于政府职能, 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避免财政资源的浪费。

3. 相关性与系统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 能够正确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系统性原则是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影响等。

(二)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反映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这一类指标主要反映财政支出的总体规模及财政支出规模是否适度。从评价指标本身来看, 它既包括绝对量指标, 也包括相对量指标。

2. 反映财政支出结构的指标。

这一类指标主要反映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合理。从目前来看, 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公共行政管理、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公益事业、非竞争性和非赢利性的公共投资及部分生产性投资。根据财政支出的结构, 可以分别设置反映不同支出结构内容的指标。如公共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经济建设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等。这一类指标, 应先根据上一年度指标或某一平均指标确定一个基本分数, 然后根据不同内容而采用不同方法予以量化。如行政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投资支出以超过标准减分而低于标准加分;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以超过标准加分而低于标准减分。然后将上述各项得分加权平均相加得出本项目得分。

3. 反映财政支出合法合规性的指标。

这一类指标主要反映财政支出是否符合法定的程序, 减少其随意性。这一类指标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反映财政决算与财政预算吻合程度的指标;二是通过反映财政支出结构的指标来反映财政支出的合法合规性。

4. 反映财政支出效益的指标。

财政支出效益是指财政支出在履行政府职能方面取得的效果与财政支出之比。这种效益, 不仅仅指经济效益, 从政府财政职能的角度来看, 它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这一类指标包括有:国内 (地区) 生产总值增长率与财政收支增长率之比, 以及其他反映政府履行公共社会职能效果的指标与相关财政支出指标之比。如反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指标:全国医院病床数的增长率或者全国医务工作者人数增长率与相应的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增长率之比;反映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标:全国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增长率与用于教育事业的财政支出增长率之比, 等等。这一类指标的量化方法也是对某项指标先在某一范围内确定一个基本分, 然后根据该项目实际好于或差于给定标准而加分或减分。

三、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

(一) 成本效益分析法

即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 如公共工程项目等。

(二) 最低成本法, 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

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如公共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支出的项目, 因其支出经济效益不好计量, 只能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评价的支出项目绩效。

(三) 因素分析法

将影响投入 (财政支出) 和产出 (效益) 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 计算出投入产出比, 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在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 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四) 历史动态比较法

将某一类支出或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其历史上的变化及效益波动情况, 既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 也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进而分析其效益差异的成因及改进方向。

(五) 目标评价法

将当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期目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此方法可用于对部门和单位的评价, 也可用于周期性较长项目的评价, 还可用于规模及结构效益方面的评价。

(六) 公众评判法

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 可以选择有关专家进行评估、对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及抽样调查等方式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 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际工作中,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 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四、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 界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原则与基本依据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科学规范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当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公正公开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当客观、公正, 标准统一、资料可靠, 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分级分类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由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各级政府制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及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与专业技术规范。

(二) 制定财政支出绩效目标与绩效评价标准

财政支出绩效目标是被评价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与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及成本目标;达到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资源;支出的预期效果, 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计划标准, 这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行业标准, 这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历史标准, 这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 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

各级财政部门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主体, 负责制定绩效评价规章制度, 指导、检查各部门、各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 并根据需要对各部门、各单位支出绩效实施评价与再评价。财政部门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可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设定绩效目标, 各部门各单位编制支出预算时, 应当设定绩效目标;确定被评价的部门、单位或项目;撰写绩效报告, 预算年度终了时, 部门或单位应当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并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四) 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应当关注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应当采取评分与评级相结合的形式, 具体分值和等级可根据不同评价内容设定。同时财政部门应当及时整理、归纳、分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被评价部门或单位, 作为改进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财政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

(五)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信息系统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作主体, 为了改变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零碎涣散, 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状况, 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真正形成对财政支出计划、决策、管理的监督和制约, 应在财政部门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 对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同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应当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 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数据库, 为评价各类财政支出的投入水平与效益状况,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历史的、横向的分析比较, 确保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有效运行, 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需要关注的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推动。它不仅仅是财政部门的事情, 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及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完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确立, 加快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已成为财政管理改革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 要界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基本依据和标准, 明确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 建立绩效评价信息系统。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健全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欣.财政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指标体系[J].岭南学刊, 2007 (4) .

[2]张晓红.构建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理性思考[J].北方经贸, 2006 (4) .

[3]卢静.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之构建[J].现代财经, 2005 (5) .

[4]马蔡琛.论阳光财政视野中的公共预算绩效管理[J].现代财经, 2006 (3) .

[5]“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研究”课题组.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29) .

[6]财政部.财预[2009]76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2009 (6) .

[7]王曙光.财政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8]王敏.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关于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3

一、财政支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现状

由于配套改革未能及时跟进,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一直没有深入展开。从财政支农实践看,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上并未明确,中央和地方始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一)事权划分方面。事权为一级政府在公共事务和服务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在农业发展中,各级政府均承担了一定的任务,履行了一定的职责。以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贯彻意见为标志,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三农”工作实际,每年都做出了一定的工作安排,明确了年度工作任务。同时,各级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本地产业发展规划,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如我省相继实施的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行动,我市实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均属于地方事权范畴。

(二)支出责任方面。支出责任是政府承担的运用财政资金履行其事权、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的财政支出义务。各级政府为支持“三农”发展,均安排了一定的财力予以支持。不考虑结余结转因素,2011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投入35.2亿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投入25亿元、市县投入10.2亿元,占比71%、29%;2013年投入45.4亿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投入28.6亿元、市县财政投入16.8亿元,占比63.1%、36.9%。在支出责任的划分上,虽有一定的明确,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是设立要求。上一级政府就一项工作做好安排,尤其是设立专项资金时,一般要求下一级政府也相应设立。二是项目配套要求。近年来,中央在安排一些重点项目时,一般要求地方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地方配套资金。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要求县级财政按中央投入的20%配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资中,中央财政投入60%(享受西部政策的80%)、省级财政20%(享受西部政策的10%)、其余由市县财政配套。三是对跨区域重点项目,上级政府也明确为本级事权,但在支出责任上仍要求地方分担。如淮河入江水道工程(高邮湖大堤加固)跨江苏、安徽两省,我省境内工程投资27493万元;因我省工程位于天长市,要求滁州、天长配套5494万元。

二、财政支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影响

(一)支农资金设置重复,监管难度加大。一是在同一级政府间的事权不清问题。如中央政府,涉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就有多个部门设置,如发改委组织的新增千亿粮工程、水利部牵头的小农水重点县、国土部的土地整理、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等,这些项目基本上是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中心。二是多级政府间的事权不清。如我省的美好乡村建设、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省、市、县三级政府都在推动,三级财政均设立专项资金。由于多头管理、项目分散,使资金监管难度加大。以县级为例,直接管理支农资金的有发改委、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国土、交通、民政、教育、扶贫等多家单位。管理部门多造成申报各自为政、实施标准不一、资金管理方式多样;同时,由于缺乏沟通,导致支农投资盲目投放、重复支持等现象屡屡发生。

(二)整合难度加大,使用效益降低。针对管理部门多、实施主体多、项目类型多、项目数量多带来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问题,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建立健全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体系,深入推动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统筹安排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由于支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影响,中央财政投入所占权重较大,并且主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加之省、市专项转移支付因素,使县级整合工作难以按预期开展,通过整合有效解决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固有问题有待时日。

(三)补偿机制未健全,影响进一步投入。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林业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主体,承担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职责。粮食生产和植树造林的外部效应,说明了农业产业“公共物品”的特性,其效益是外在化的。在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由于补偿机制未健全,已影响到县级财政支农投入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以全椒县为例,在农业生产投入方面,该县粮食年常产为42.5万吨左右,粮食商品率达70%。为保障粮食生产,县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2011--2013年,该县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总投入为7.8亿元,其中县级财政2亿元以上,占总投入的25.64%。在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方面,该县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共有森林面积43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16.68万亩,森林覆盖率33.6%。但目前只有公益林、退耕还林和“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由中央和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助。此外,县财政对各类绿化造林、森林防火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投入较大。2013--2014年,该县共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造林8.62万亩,2013年投入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资金1200万元、2014年安排资金3500万元。

(四)配套要求过多,影响地方预算执行。中央和省下达的部分支农投资项目,要求市、县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这种做法对多方筹资增加农业投入有促进作用,但对市县财政来说,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也影响了地方预算的执行。一是与预算管理要求不相适应。《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硬化预算约束,年度预算执行中除救灾等应急支出通过动支预备费解决外,一般不出台增加当年支出的政策,一些必须出台的政策,通过以后年度预算安排资金。”二是与地方财力不匹配。根据收入规模和预算管理体制,我市县级地方财力一般在8-25亿元,基本运转、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已使支出安排十分紧张,加之地方债务压力,县级支出预算安排捉襟见肘,再谈重点支农项目配套无疑是难上加难。如淮干(蚌浮段)工程,即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跨滁州、蚌埠两市,项目法人为安徽省治淮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由水利部淮委建设管理局代建。该工程凤阳县境内总投资20.85亿元,要求市县配套资金4.17亿元;因征用征迁费用标准问题,实际配套达到6.87亿元。因此,一些重点支农项目开工后,上级的专项资金拿来用,本级的配套拿不出,使支农项目存在“先天” 资金缺口。

nlc202309050006

三、关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事权及支出责任。

1.中央财政支农事权及支出责任的界定。一是以粮食安全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跨区域性的农村公共服务,包括跨流域的江河湖泊治理、生态环境建设;三是农业科技基础性研究;四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五是扶贫开发等。

2.地方财政支农事权及支出责任的界定。一是承担区域性的农村公共服务,包括农村生活环境治理、小型水库及塘坝建设与维护、农村公益设施建设与维护等;二是“菜篮子”工程;三是地方性灾害事故救助;四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等。

3.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事权及支出责任的界定。一是大中型水库建设与维护;二是农业生产救助、特大防汛抗旱及动物疫病防治等。

(二)健全地方支农支出财力保障机制。以界定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为基础,逐步理顺中央与地方间财权划分,进而实现支农支出的财力保障。远期目标,以建立各级政府主体税种为核心的税收体系,确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解决支农支出财力保障问题。远期目标需要纳入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总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统筹考虑。近期目标,以目前支农支出事权划分为基础,以改进支农支出管理方式为突破,实现地方支农支出财力平衡。近期目标为过渡性措施,为实现远期目标奠定基础,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改进支农支出管理方式。对新出台支农政策,包括重点支出项目编制,按“谁制定、谁负责”原则确定支出责任,仅对本级支出做出安排,不再对地方(主要是县级)提出支出要求。

2.稳妥推进转移方式改革。目前,上级支农支出主要以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实现,随着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建立,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势在必行。考虑现阶段县级财政收支压力、县级政府履行责任较多等实际,在支农支出绩效考核体系未健全的情况下,一般性转移支付过快增长,使支农支出增长难以有效落实。因此,从保证支农支出实际效果出发,支农项目在一段时间内应予保留。

3.强化地方支农支出绩效考核。一是建立健全地方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根据地方支农事权划分,核定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基数,并结合财政收入因素,确定地方支农投入增减,进而保证地方支农支出责任的实现。二是严格地方支农投入绩效考核。将地方支农投入、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农业部分)、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农业部分)等列为地方支农支出考核内容;同时,对支农投入绩效目标进行考评,建立科学的地方支农支出绩效考评体系。地方支农支出绩效考评结果,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以增强地方政府加强支农支出管理的责任。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关于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4

摘要:新公共管理是倡导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管理主体多元化,把第二部门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事业层面,在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的新观点,以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文章通过阐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结合我国公共管理实际和第三部门在政府转型期的重要作用,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 第三部门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由来

自公共行政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里,其理念有过多次的改革和进化。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场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又一次更新了公共管理的模式。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第二部门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是政治与行政二分和官僚组织理论,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和企业的管理理论。

从实践上讲,“新公共管理”是一组政府针对现实问题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旨在克服政府面临的危机、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合法性。从理论上讲,则是基于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考虑,对行政与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以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政府自身管理手段、过程、模式的重塑为主线,以解决新时代政府管理社会和管理自身事务问题为宗旨,以经济、效率和效能为基本价值的管理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根据西方行政学者们的论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下主要观点:

(一)区分“掌舵”与“划桨”职能,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化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是起到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可以形成小规模、成本低的有限政府。在公共管理事务中,除政府外,还有应有非政府组织、非盈利驻足、社区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第三部门和私营机构。政府应该是多元管理主体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多元管理主体的核心。

(二)政府应以顾客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提出顾客导向,要求政府在管理中把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为中心,通过各种具体措施给公民提供“用脚投票”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机会,并定期广泛征求公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政府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

(三)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

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通过采用私营部门的成功管理方法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公民、组织及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没有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缺乏竞争机制。因此它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进而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竞争,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政府的工作效率。

(五)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政府职能不断扩张导致了政府面临机构臃肿、职能膨胀等困境。新公共管理对此作了反思,认为政府必须明确自身职能并调整和优化自身职能。即首先解决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的问题。

三、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启示

在我国当前这样一个政府转型的社会时期,我们亟需一种全新的理论来拓宽视角,作为公共管理改革的理论指南。新公共管理理论既是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新公共管理不失为一个全新的改革理论视角,对我国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使公共服务市场化,如实行“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打破政府的垄断,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提高法治程度,注重法规与制度的健全

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这应被视为是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更为成熟的一种标志。当然,在我国现阶段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套行政法规和人事法规,并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法制化。

(三)规范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服务政府”

我国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政府是“全能政府”。在这种行政模式下,政府职能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政府对社会和公民进行着无所不及的控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无所不及的管理遇到许多新问题,政府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状况。

规范政府职能,关键就是要界定政府的角色和职能,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胡锦涛主席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可见,政府并非无所不能的“全能政府”,而应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一方面,政府应避免“越位”、“错位”。对于不该由政府管的事务完全放手,交由市场组织和第三部门。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做好“补位”。对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中没有人管的事务做好补位。努力使政府从“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四)大力培育第三部门,打破公共物品供给垄断局面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无法包揽所有公共事务,某些公共事务需要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组织承担。在市场体制中,除了“政府失灵”即通常所指的政府杂提供私人物品上的功能失灵,人们又提出了“第二种市场失灵”和“第二种政府失灵”。所谓第二种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不仅在提供公共物品上存在着失灵,在提供私人物品时,市场也有一些功能缺陷。例如,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有效地识别商品品质,于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就成了仅靠市场交换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消费者协会”这类组织存在。另一方面,政府不仅在从事竞争性私人物品的生产中存在着失灵,在公共事务方面,政府也有失灵之处。例如,民主政府的社会政策往往是一种“多数取向”,他们往往体现大多数选民的利益,而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中那些诺是群体以及其它特殊群体的需要。

(五)注重公共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联

新公共管理重视政治对行政、对公务员的影响。这一点给我们的启发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需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绩效与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政治体制不能有效地保证健全的政治责任制度,不能使政府保持一定的政治权威,那么公共行政就有政治失控的危险。在一个缺乏政治权威和政治责任的体制里,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质量是不能得到制度保证的。

总之,我国的公共管理模式应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学习借鉴。即使是同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欧美各国,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其实行新公共管理的进程、速度、重点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均各有特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借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时,更应立足国情,走“内生化发展的道路”,简单地照抄照搬,无益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

1.张成福.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澳]欧文•E•休斯.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谢庆奎,魏娜.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高教出版社,2001

5.谢明编.公共政策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金太军.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与社区治理丛书(第二辑)[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关于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5

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布部门: 山东省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威政办发„2009‟93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财政支出管理,规范财政支出行为,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根据财政部、省财政厅关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市财政部门和其他市直部门、单位(以下简称市直部门),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设置、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原则,对财政支出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的管理行为。

第三条 绩效评价的范围为纳入市政府财政管理的所有资金,包括财政一般预算资金、基金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其他财政性资金。

第四条 绩效评价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由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负责管理的原则;

(二)由点及面、逐步推进的原则;

(三)以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为重点,采取项目单位自行评价、市直部门评价以及市财政部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市财政局是我市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市直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条 绩效评价既可对市直部门的全部财政支出实施,也可单独对项目支出实施。市直部门在申请项目支出预算时,应当明确项目支出达到的预期绩效目标。

绩效评价项目包括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重大项目是指资金数额大、社会影响广,具有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项目。

第七条 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一)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

(二)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财政支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

(三)为完成绩效目标安排的财政性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等;

(四)为完成绩效目标而采取的管理办法、措施等;

(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评价内容。

第八条 绩效评价可以采取市财政部门评价、市直部门评价、聘请专家评价、委托中介机构评价等多种形式。其中,涉及国家机密的项目,应当由市财政部门实施评价。

第九条 绩效评价主要采取下列方法:

(一)目标比较法。是指对财政支出产生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方法。

(二)成本效益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对比,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方法。

(三)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影响目标、结果及成本的内外因素,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方法。

(四)历史比较法。是指将相同或类似的财政支出在不同时期产生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绩效的评价方法。

(五)横向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相同或类似的财政支出在不同地区或者不同部门、单位间产生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绩效的评价方法。

(六)问卷调查法。是指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调查问卷,在一定范围内发放并收集、分析,综合判断绩效的方法。

(七)市财政部门、市直部门确定的其他评价方法。

第十条 绩效评价应当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绩效评价时,既可采用一种评价方法,也可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第十一条 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年度为周期实施年度评价。对于跨年度的项目,市财政部门可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三章 绩效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第十二条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载体。根据评价内容和设置要求,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市直部门或者项目的指标,主要包括: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产生的综合效益情况等。共性指标由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个性指标是根据不同绩效评价对象的特点设定的指标,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直部门确定。

第十三条 绩效评价的标准主要有: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以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和制定出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以本地区、本部门或者单位、类似部门或者单位绩效评价指标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出的各类指标平均历史水平。

(四)经验标准。是指由专家学者根据财政运行规律和实践经验,经过分析研究后得出的评价标准。

第十四条 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确定后,市财政部门、市直部门应当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选择的评价标准应当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第四章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第十五条 绩效评价工作一般分为准备、实施、撰写和提交报告三个阶段。

第十六条 绩效评价准备阶段:

(一)确定评价对象。由市财政部门、市直部门根据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及预算管理要求确定绩效评价对象。

(二)成立评价工作组。按照“谁评价,谁确定”的原则成立评价工作组,负责制定评价实施方案、选择评价机构和审核评价报告等。

(三)下达评价通知。主要内容包括评价的目的、内容、任务、依据、评价机构、评价时间和需提供的资料等。

第十七条 绩效评价实施阶段:

(一)资料审核。由市直部门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

(二)现场和非现场评价。现场评价是指通过到现场采取勘察、复核等方式,对有关情况进行核实,采集相关基础数据资料,并对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提出评价意见;非现场评价是指在对提交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意见。

(三)综合评价。评价机构在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评价方法对绩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结论。

第十八条 撰写和提交报告阶段:

(一)撰写绩效评价报告。按照规范的文本格式和要求撰写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报告应当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

(二)提交绩效评价报告。将绩效评价报告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评价工作组,经评价工作组审定后,将评价结果通知被评价者。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评价工作组提出,由评价工作组作出解释或者进行相应处理。

(三)归档存查。评价工作结束后,组织实施评价的市财政部门、市直部门应当及时将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通知书和实施方案等相关资料归档存查。

第五章 绩效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第十九条 市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绩效评价办法和操作规范,统筹组织安排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十条 市直部门负责会同市财政部门确定本部门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十一条 市财政部门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者组织专家组实施,必要时可邀请市人大、政协、纪委等参加。

对一般项目的绩效评价,可由相关部门、单位自行组织实施,也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者组织专家组实施。

第二十二条 市直部门应当将本部门的绩效评价结果于绩效评价结束后一个月内报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可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检查。第二十三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建立绩效评价资料数据库,归集和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绩效评价报告和评价数据等有关资料。

第二十四条 评价机构和参与评价的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以下行为规范:

(一)对项目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业务文件等要严格保密;

(二)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客观、公正;

(三)不得在规定的程序之外,对评价工作施加导向性影响;

(四)不得干预和影响项目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

(五)不得谋取不正当利益。第六章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二十五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对项目支出的绩效目标进行评价。对绩效目标优良的项目,予以优先考虑;对绩效目标一般的项目, 予以适度考虑;对绩效目标较差的项目,不予考虑。对于跨年度的重大项目,市财政部门应当依据阶段性评价结果,提出后续资金安排或者拨付的意见,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后执行。

市财政部门应当将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绩效评价优良的项目,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在以后年度预算安排中予以优先考虑;对绩效评价较差的项目,进行通报批评,并在以后年度减少预算安排或者不再安排同类项目。

第二十六条 市直部门应当对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完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并及时将改进意见及整改结果反馈给市财政部门。

第二十七条 市财政部门、市直部门应当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采取适当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可参照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威海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篇6

工作方案

项 目: 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

评价: 2008年

*** 财 政 局 ***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 5月10 日

根据***财政局《关于开展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的通知》(***[2009]9号)的相关要求,对“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开展绩效评价,为完成好该项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发[2008]50号)及其他相关要求,结合评价项目的情况和特点,制定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科学、客观、公正的对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进行整体综合性评价,反映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绩效评价,为加强基本建设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在贴息资金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理念和方式,更好地发挥其政策扶持、引导作用,促进理财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探索经验。

二、评价对象和内容

本次绩效评价的对象:***市级2008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

内容:***市级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

三、评价活动的依据

(一)法规、政策依据 1.《***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发[2008]50号);

2.《***财政局关于开展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的通知》(***[2009]9号);

3.《***财政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项目)》;

4.《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财预[2009]76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6.《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7.《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

8.《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07]416号);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

10.《***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 11.《***市级政府投资管理办法》(2005年***人民政府公告第1号);

12.《***人民政府国家开发银行信用贷款建设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13.《***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贷偿债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14.《关于***人民政府国家开发银行信用贷款资金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通[2005]03号);

15.***发展计划委员会对31个城市建设贷款项目下达的投资计划通知、对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等文件;

16.***审计局对相关项目决算的《审计报告》; 17.***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对相关项目决算的《***财政投资建设工程决算审核结论书》;

18.***财政局《关于下达2008年一季度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预算的通知》(***[2008]26号);

19.***财政局《关于拨付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的通知》(***[2008]89号);

20.***财政局《关于下达和拨付2008年三季度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的通知》(***[2008]168号);

21.***财政局《关于拨付2008年四季度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的通知》(***[2008]269号);

22.***建设局《***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项目绩效评价自查自评报告》;

23.《***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二)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本次绩效评价的通知要求提供的基础资料;

(三)实施单位和部门对项目建设、资金支出、绩效实现情况进行的自查、自评资料;

(四)评价工作人员通过现场调查、核实等获得的资料;

(五)《***财政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委托合同》;

四、评价工作程序

(一)前期准备

1.组成绩效评价工作组,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2.走访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项目实施单位,了解现行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的具体做法,听取他们对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设立的意见和建议;收集相关项目省内外绩效评价经验与方法以及项目相关资料;

3.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开展专家咨询,制定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拟定自评报告提纲,规范自评报告格式;

(二)组织绩效评价

1.组织项目绩效评价方案的实施;

2.成立绩效评价考评工作组,进行人员分工; 3.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邀请专家参加相关绩效评价会议;

4.召开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组会议,传达有关的文件精神和具体工作要求,介绍评价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工作组在评议项目自评报告的基础上,根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进行评分;统计项目得分,对项目进行讨论,起草工作组意见,并提交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部门讨论确定。

(三)分析总结

1.进行数据分析,提出绩效评价报告的初稿。根据绩效评价工作组的意见及考察、考评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绩效评价报告初稿;

2.与市财政局绩效评价科、经济建设科等科(室)就绩效评价报告交换意见,将绩效评价报告提交市建设局、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项目实施单位等相关部门征求意见;

3.形成正式的《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五、评价原则

(一)客观、科学、公正的原则;

(二)综合绩效评价的原则;

(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原则;

(四)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

(五)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财政支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贯彻事前、事中、事后的原则。

六、评价方法

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采用比较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因素分析法、专家评价与公众评议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判断法等方法,依据 《***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七、工作进度及时间安排

2009年6月10日前,完成《***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根据与部门协商工作方案所确定的时间开展自查、自评、抽查、考评、撰写评价报告等工作,于2009年9月30日前提交绩效评价报告。

八、组织管理及人员分工

为使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由市财政局绩效评价科、经济建设科等相关业务科、市建设局财务科等相关科室、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相关部门联合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负责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工作。工作组的构成如下:

市财政局:*** 市建设局:*** ***咨询有限公司:****

九、评价结果

1.提交《***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7

1、项目概况

(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屏南县畜牧站是农业局下属股级单位,主要贯彻执行贯彻执行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制定本县畜牧业发展规划,掌握畜牧业发展情况;承担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和种畜禽生产经营监督管理;承担畜牧及牧草新技术推广、示范和培训工作;指导畜牧业生产、搞好服务,协调工作;畜牧业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实施工作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开展畜牧业科普工作等工作;

(2)项目基本情况

做好能繁母猪、育肥猪和奶牛保险工作。促进我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6参保数量达29700头。

2、项目实施基本情况(1)项目的组织管理情况

畜牧站会同屏南县财政局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屏南县分公司部署2016年关于做好能繁母猪、育肥猪和奶牛保险工作的通知,1-10月完成实施,10月底完成项目总结,11月份报县财政局。本专项严格按照《屏南县县级财政项目支出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进行管理,1

制定划、经费使用计划,接受县农业局、财政局的监督检查。

(2)项目财务管理状况

根据屏财预【2016】1号文件精神,2016年县财政预算批复2016年屏南县育肥猪保险经费10万元。该项目子拨付规范,到位足额及时。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执行《福建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销审批手续的若干规定》等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做到真实、完整、及时,支出审批程序严谨。2016年育肥猪保险经费用了7.425万元,并根据规定已支出,符合相关经费管理规定和项目管理规定。

3、项目绩效分析

(1)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县财政局《关于做好2016年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要求,根据所支持项目产出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制定评价指标,并实行全部书面自评与个别实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畜牧保险绩效评价工作。(2)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1、投入目标完成情况

资金到位率目标值为100%,实际资金到位率为100%,目标完成比例100%;项目完成时效目标是2016年,实际项目于2016年完成,目标完成比例100%;投入资金目标值10万元,实际投入10万元,目标完成比例100%。

2、产出目标完成情况

参保育肥猪目标值4万头,实际完成2.97万头,目标完成比例74.25%,参保养殖场目标值5家,实际完成5家,指标实现预定目标,目标完成比例100%。

3、效益目标完成情况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养殖户满意度达90%以上,实现预定目标,目标完成比例100%。

(三)项目绩效分析

1、投入指标体系得分27分,其中:

(1)项目立项方便满分18分,得17分。参保育肥猪参保目标未完成,绩效指标完成率扣1分。

(2)资金落实方面满分12分,得10分。资金到位率100%,资金使用率达74.25%,低于预期目标值扣2分。

2、过程指标体系得30分,其中:

(1)业务管理投入类指标满分10分,自评10分。管理制度健全,具体相应的业务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合法、合规、完整;制度执行有效,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管理制度,实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或手段保证质量。

(2)财务管理方面满分15分,得分10分,管理制度健全,资金使用较为合规,资金使用比较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资金的拨付有完整的审批程序和手续。固定资产没有专人管理不得分。

(3)会计信息管理方面满分5分,得5分。会计核算符合规范要求,相关材料完整。

3、产出与效益体系得分37分,其中:

(1)产出数量方面满分20分,得17分。2016年参保育肥猪目标值4万头,实际完成2.97万头,目标完成比例74.25%,扣3分,参保养殖场目标值5家,实际完成5家,以上目标指标实际完成率均达100%以上。

(2)项目效益方面满分20分,得分20分。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3)项目绩效分析

投入一级指标中,项目立项二级指标得17分(其中绩效指标完成率扣1分);资金落实二级指标得10分(其中资金使用率扣2分)。项目管理一级指标中,业务管理二级指标得10分,财务二级管理指标得10分,会计信息管理二级指标得10分。产出与效益一级指标中,产出数量二级指标得13分(其中目标完成数未全部完成扣3分)。项目效益二级指标中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得20分。自评得分共计94分,自评为优秀等级。

(4)项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由于养殖户保险意识薄落和有些养殖场没有规范化生产未佩戴耳标,以致仍有部分养殖户为参保。

4、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 篇8

按照《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xx年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川财预〔20xx〕44号)要求,开江县财政局高度重视,成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组,及时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圆满完成了省厅布置的绩效评价工作任务。现将我县20xx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总结如下:

一、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20xx年全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有36个:其中省级财政安排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行政运行四大板块中选择2个项目,具体为创新驱动及新兴产业发展资金80万元、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共计380万元,由财政厅负责组织评价;县级财政评价项目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城乡一体化调查、永兴镇革命老区道路建设项目等34个项目共涉及产业类、基础设施类、民生类、行政运行类等领域,资金总额达到46710.62万元。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取得的成效

(一)绩效评价范围更广,资金量更大。

20xx年全县绩效评价项目涉及产业类、基础设施类、民生类、行政运行类等领域,相对去年增加18个,绩效评价范围更广,绩效评价金额为47090.62万元,比去年增加了34476.45万元,同比增长270.25%。

(二)人大财经委开展部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效果明显。20xx年我县人大财经委相继对县交警队、县房管所、县扶贫移民局等开展了部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体制和预算决策机制,合理配置政府的财政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责任意识逐渐增强。通过设定明确可衡量的绩效目标,部门和单位更清楚地了解财政支出所要取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其职能和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通过绩效评价,考核部门和单位绩效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并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用财要问效,无效要问责,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部门和单位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管理水平有效提高。通过开展绩效评价,对财政支出的科学性、效益性、管理水平的评判,建立和完善项目投资、资金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有力地推动了各部门、各单位对项目的科学论证与规划,健全了项目资金的核算与管理制度,改进了资金使用管理方式,促进了部门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理财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尚不到位。部分部门对绩效评价不了解,对绩效管理的意义认识不清,尤其是对“效”的理解不够,还停留在是否按计划完成任务上,而没有将工作重点放在效益和效果方面。

(二)缺乏绩效评价专业人才。目前我们干部队伍的知识体系还难以适应绩效评价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要求,同时,我县还缺少具有较强公信力的中介机构和专家,要实现绩效评价主体多元化困难还比较大。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加快绩效管理理念转变。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财源有限,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如何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绩效评价作为财政工作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与“参与式预算”一样是我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和趋势。能打破原有“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管理模式,财政部门在财政管理中,要把绩效评价贯穿整个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始终。

(二)进一步加快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确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绩效评价为核心、制度建设为保证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一是发挥部门在绩效评价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部门是项目执行主体,理应承担绩效管理的责任。二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能,树立绩效理念,将绩效评价与部门预算资金的安排、部门责任人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及领导离任审计挂钩。三是改进决策机制,发挥政府及其部门履行职能的绩效目标在决策中的导向功能,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稳定性。

(三)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支点环节。一是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项目和项目资金数额大或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关注度高、具有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项目,深入开展绩效评价。二是不断完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建立县级横向联动、部门自评和财政部门再评价相结合的市级重大项目评价长效机制。三是探索与预算编制相结合的财政绩效管理。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逐步从事后评价延伸到事前、事中评价。并将各环节评价结果与当期财政拨款跟踪管理及下年预算编制直接挂钩,形成互相制约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新机制。

上一篇:发给女生的国庆节祝福语下一篇: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