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5-17

关于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共8篇)

关于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1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建成,应用广泛,作用显著;各部门、各地方在推进行业和地方信用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征信市场得到发展,征信市场管理逐步完善;社会信用意识正在提高,企业和个人行为有所改变,社会信用体系作用初步显现。但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我国当前整体发展形势相比仍远未到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缺少统筹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缺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标准规范;各行业内与行业间信用信息尚未共享,资源未能整合。为此,迫切需要提高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成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信用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加快“金诚工程”建设,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和公开,推动行业内与行业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促进征信市场的发展;加快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民建中央等党派和部分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提案。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命脉,信用体系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兴衰成败。为此,全国政协将该提案列为重点办理提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承办,并组成了由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务院法制办参加的联合调研组。6月3日至10日,调研组赴上海、湖南两省市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情况如下:

一、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进展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普遍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制定规划、完善法规、促进信息集中共享、建设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等方面,明确了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分工,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地方、各部门把信用建设作为推动行业和地方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完善法规、制度、标准,加强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加强政务协同,推动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建设联动机制,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和作用初步显现。总的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成效显著

中国人民银行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信用体系建设“可从信贷信用征信起步”的指示,于2006年建成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该系统由政府主导,全国联网,统一管理,全部数据集中存放在中央数据库。数据库信息包括信贷信息、部分企业和个人的欠税、欠薪、欠缴社保和住房公积金费用、欠缴电信费用等非金融领域负债信息,以及行政处罚和法院民事案件判决等信息;与公安部的人口数据库和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数据库联网,实现了个人身份信息和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真实性的在线核查。目前,该系统已分别为1600多万企业和6.5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实现了商业银行之间关于借款人的信用信息的共享;并已逐步依法为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政府采购、公务人员录用、人大代表资格审查等提供查询服务。截至2009年6月,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日均查询量分别为14.5万笔和70万笔。

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运行,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在防范信用风险、提高信贷市场效率、推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和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方面作用显著。

(三)行业信用建设逐步推进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逐步将企业和个人在产品质量、环保、社保、外汇等领域的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商业银行对在上述领域受到违规处罚的企业和个人在信贷发放上从严控制,提高了相关部门行政管理和执法的力度,也增强了企业和个人在上述领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优势,逐步推进了行业信用建设。一是各部门进一步完善各行业的规章制度,加强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执法力度,加大违法违规、不诚信的成本。二是各部门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归集行业信用信息,如国家工商总局、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依托“金信”、“金关”、“金质”等工程的建设,加大建设本部门信

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推动纳税诚信、产品质量诚信和合同履约诚信的建设。三是质检、海关等部门加快实施信用分类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四是探索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加强信息比对和交叉稽核,推动联合监管。

(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

部分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对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一是建立了组织领导机制,保障了当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牵头部门,落实了工作职责。二是探索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一些地方根据需要,制订了本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规范信用信息公开、归集和使用的规章。截至2007年底,全国15个省(区、市)出台了18部与信用信息相关的地方法规和规章。三是促进信息共享。湖南等省(区、市)建立了由当地人民银行、工商、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参与、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归集各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对信息共享机制进行探索。

发展征信市场,推动信息公开和共享,以市场化的手段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从事信用登记、信用调查和信用评级的征信机构近200家,除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政府主导外,其余均为市场化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上覆盖机构和人口数量最多的信用登记类机构。一批评级机构具备了从事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和企业债、金融债、结构融资债等长、短期债券信用评级能力,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公信力。2007年—2008年期间,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公司债券市场上分别为753、377和23家次债券的发行提供了评级,融资额达36405.6亿元。在信贷市场上,对借款企业的主体评级业务稳步发展,2005年—2008年期间,评级机构完成信用评级业务18万笔,促进了企业融资,提高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三定”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市场主管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部门规章制度,在保护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合法权益的同时,规范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推动信用中介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形成社会诚信风气的作用初步显现

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信用建设的重大意义,信用环境、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企业或个人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部分地方政府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升到事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不少企业已将信用内化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例如,湖南三一集团明确提出,服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服务的基础就是信用;越来越多的个人信用意识明显提高,主动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个人主动查询自己信用报告的数量从2006年的97人次迅速上升到2008年近28万人次。同时,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部分企业和个人主动归还欠税、欠薪、欠款等,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行为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信用缺失依然比较普遍。“以诚实守信为荣”的风气还没有蔚然成风;合同违约、偷税漏税、债务拖欠、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失信的社会成本依然很低。由于信用体系建设滞后,这些消极现象,增加了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企业甚至国家的形象,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目前,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严重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一是征信体系建设法律制度不成体系,层次不高,以规章为主,各地区信用规章的内容差异较大,全国缺乏统一性。二是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等一些与信用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缺失。三是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管理征信业”的职能缺乏法律支撑。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尚未出台。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要求尚未明确;各部门、各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缺乏有力的指导;行业信用建设和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关系、政府和市场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分工、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总体投入不足与地方重复建设、信息封锁与信息滥用等问题同时并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标准规范。

(四)行业内与行业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一些行业缺乏集中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分散,没有形成行业内的信息共享机制,对行业内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也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绝,严重影响了行业信用建设。跨行业的信用共享和信息交换更是缺乏,行业间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信用体系建设机制,在某一行业有违法违规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在另一行业享受优惠待遇甚至被“评优”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有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以本部门、本地区掌握的信息为基础,自建地方的信息系统,形成地区间的信息孤岛,不利于数据集中统一和信息共享,也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政策建议

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务院明确要求:面对新的形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强协调,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因此,必须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具体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是个人立身之本、企业发展之基、国家兴旺之道。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的前提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应进一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一是加快推动《征信管理条例》等征信法规的出台。以立法形式明确各方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强征信监管,明确征信机构及业务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促进征信市场健康发展;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合法权益。二是进一步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尽快启动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成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来切实推动落实。建议成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任组长,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统筹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研究拟订重大政策措施,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等。

(四)加快“金诚工程”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显著成效充分说明,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对提高各行业的信用建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各部门、各行业都应加快建设这样的系统。为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加快“金诚工程”的建议,其主要内容

就是推动各部门建设全国集中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集中存贮本行业所有市场主体违法违规受处罚等行政执法信息,在行业内纵向共享的基础上,依法实现部门间的横向共享,为各部门行政管理和行业信用建设服务。同时,依法加强向社会的信息公开,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金诚工程”意义重大,应当将“金诚工程”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并在制度、机构和资金投入上予以保证。

(五)积极促进征信市场的健康发展

应从制度安排、机制设计和资金安排等方面,保证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安全性和先进性,保证该系统能够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高效的征信服务,充分发挥该系统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快发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信用评级市场,支持本土评级机构做强做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监管,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市场的监管框架,严格市场准入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树立征信机构的公信力,切实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推动征信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加快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中小企业和农民的信用意识,以信用信息服务为切入点,建立电子化的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档案,开展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评价(评级或评分),结合资金支持和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支持,提高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培育新型的中小企业、农村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的关系,促进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七)加强宣传教育

道德教育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各界关于“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同时,面向社会公众、企业和政府机关等进行更为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厘清各种概念,逐步将关于信用的道德和知识教育纳入正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于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2

2015 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关于发挥试点先行、央企引领作用,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 一年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 各地区、 各行业信用体系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建设正加快进行, 诚信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一些成绩, 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要达到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褒扬诚信, 惩戒失信”“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下面以电力行业为例加以剖析。

1 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十三五”期间,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以互联网+、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电力行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

(1) 新一轮 “ 电改” 对信用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 年11 月30 日, 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6个配套文件, 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了中央9 号文有关要求, 通过输配电价改革、电力市场建设、交易机构的组建和规范运行、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放开售电侧竞争、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管等措施, 明确市场竞争的主体、机构, 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规则。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市场主体将大量增加, 在政府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 需要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手段, 对市场主体实施事中、事后的有效监督。 要进一步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就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性、服务性和责任性的作用, 运用信用信息和信用等级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 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活动效率。

(2) 电力行业信用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企业认识参差不齐。 企业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一致, 不少企业对信用建设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对参与信用评级缺乏自觉性与主动性。二是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与主体、任务与目标、征信与采信、 监督与奖惩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协调与联动机制。 三是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比较薄弱, 实用性不强, 对正反两方面典型宣传和曝光力度不足, 没有做到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联动奖惩机制尚未形成并发挥应有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2 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信用平台建设滞后, 信用信息采信不足, 联合奖惩机制缺乏刚性, 没有形成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的氛围, 从而影响企业参与信用建设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二者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正向互动。 也就是说, 坚持依法经营、诚信守诺、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 而失信取巧的企业也不一定被曝光、被惩戒。

比如, 2015 年山西省经信委印发 《关于对2014 年度电力行业AAA级诚信发电企业奖励电量的通知》, 对电力行业AAA级信用企业给予5000 万千瓦时的计划电量奖励。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及时将这一情况上报国家发改委,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向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 发改委、经信委转发推广, 为电力行业扩大采信范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示例。 但由于对信用信息没有统一的、强制性的采信要求, 据统计, 截止到目前, 还没有第二个省 (市、自治区) 采取过类似的激励政策。

又如, 国家对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越来越高, 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成为火电企业的硬约束, 但个别企业仍然存在偷排、超排、环保设施不投运等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也是因为对企业环境信用信息采信应用不到位, 对环境违法“黑名单”企业曝光不够、惩戒不足, 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而造成的。

3 建议

(1) 建议由国家发改委商财政部设立信用建设专项资金,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 牵头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整合政府部门及有关行业掌握的企业数据信息, 明确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主体作用, 规范行业信用评级, 避免重复评价, 减轻企业负担, 建立行业信用评价结果互认制度, 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及企业信用信息披露机制, 形成涵盖企业工商管理、金融信贷、税收缴纳、社保缴费、合同履约、产品质量、招标投标、服务承诺、安全环保等信用信息的企业信用档案, 使银行、工商、司法、税务、环保、社保、建设、铁路、航空等部门的信用信息实现互联互通。 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保密的前提下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用信息共享查询、分析和统计等服务, 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类别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力度, 完善失信行为记录, 形成震慑力和约束力, 真正、尽快营造“有信者荣、无信者忧、失信者耻”的社会氛围, 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2) 建议国家发改委牵头出台大范围、宽领域的联合奖惩机制, 重点解决信用等级采信问题, 使信用建设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①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商工信部, 指导各地方政府在电力体制改革中推进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将行业信用建设的统一性与各地的区域要求结合好。 推广山西省经信委的作法, 在电量交易、日常监管中对信用等级高的发电、供电、售电企业, 给予明确的倾斜政策和保护措施, 推动电力行业信用建设奖惩措施的落地生效。

②制定切实措施, 促进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在社会信用建设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由国家发改委商国务院国资委, 制定 《中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将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的信用建设状况纳入其经营业绩考核范围; 在对企业的资质审核中明确对企业信用状况的具体要求, 将施工、设计企业信用等级状况纳入工程招投标评分项, 并实施动态管理;推进电力投资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在项目核准、融资等环节推动应用信用信息, 改善电力基建市场环境;在现有的《电力企业信用评价规范》行业标准基础上, 尽快制定售电侧信用评价指标, 由国家能源局出台相关政策, 由行业协会主导对售电企业开展信用评价及信息采集, 并汇集至国家级信息平台, 助力售电侧电力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于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3

一、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的表现及其危害性

一是恶意逃废债务现象屡见不鲜,使债权人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掘统训,2001年全国企业三角债逾1.5万亿元,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在国有有四大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有一半以上有逃废债行为,致使银行产生了大量的呆坏账。二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使消费者权益经常遭受侵害。因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等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6000亿元,使得无效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为10%一20%。三是合同欺诈现象时有发生,合同当事人屡遭暗算,猝不及防,相互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据统计,我国目前经济合同履约率仅有50%左右,每年同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四是偷税漏税、走私骗汇,直接侵蚀国家经济肌体,大宗案件令人惊心动魄。五是企业虚假披露,包装上,训圈钱,严重影响证券市场净化,使公众蒙受损失。六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全国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市场的形成,制约了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此外,还有诸如黑市交易、价格陷阱、有偿新闻、虚假广告、政绩掺水、盗窃知识产权现象等层出不穷。据统计,我国每年发十对失信行为的投诉高达十几万件,我们的信用基础正在遭:受着严重的冲击。由于信用缺失,使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削弱,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制约了对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还增加丁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经营效益;使投资者不敢放手投资,银行过分慎重授信,减少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个人消费等行为也囚没有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而经常受阻。信用缺失还影响着我国对外开放、形象。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朝令夕改、欺瞒偏袒等行为,使外商无所适从,望而却步。山于信用缺失,我国在国防;贸易中不能广泛采用国际通行的以信用为基础的贸易结算方式。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信用交易方式只占全部交易额的20%,现汇结算方式占80%。而西方国家90%以上的贸易采川信用方式进行,只有不到10%的贸易以现汇结算。不利的结算方式使我国失去了许多商机,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的成因

1.信用基础薄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资源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进行:配置,而且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是被严格限制的,信用更多表现为人们传统道德范畴的诚信观念,根本不存在社会信用机制。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虽然市场的发展客观—卜对信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由于受以往儿十年计划经济模式和思维的影响和制约,整个社会并未意识到信用对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同时由于缺乏现成的社会信用机制可供我国借鉴以及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信用机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使得我国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2.信用建设立法滞后。在规定对失信的处罚和监督方面,虽然我国《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法律中作出了有关规定,但是涉及面窄,不能对失信者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因为信用建没立法滞后,缺乏明确各种行为主体信用责任和对各种失信行为具体惩罚措施的有关规定,缺乏有关信用数据建立、开放、管理和使用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以及便于统一进行信用评定的行业标准和指标体系等方面的规定,不利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依法、规范、系统开展,更不利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

3.信用服务社会化水平低。我国目前仍是非征信国家,社会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一方面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较大的能够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中介机构。与国际成熟的信用叶,介机构相比, 目前我国中介服务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4.行为主体失信成本太低。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西方国家,行为主体非常重视自己的信用。如果企业在信用方面出现问题,将会受到市场的严厉惩罚,甚至导致破产。而在我国目前失信被发现并被追究的可能性小,因失信遭受的惩罚也相对少,失信付出的成本小于失信产生的收益。因此,失信成本太低,没有提高到“无利可图”的地步,导致了部分行为主体信用意识淡薄。

5.企业产权界限不清。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起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尚需时日。在企业产权方面仍然存在界限不清的状况,企业负盈不负亏,经营者收益’和经营成果相关性差,权利和义务不对称,缺乏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和持久战略定位,更缺乏对信用的重视,再加上对经营者经济行为约束软化,企业甚至出现严重的短期经营行为,导致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从而使企业信用时时受损。

6.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山于我国当前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有些地方政府依然习惯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必然有意无意之间丧失公平性和公正性,助长和保护了失信行为。例如在制订规章制度时,有意保护特殊部门的利益,在执法中实行区别对待的原则。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局部利益,甚至保护本地企业的造假、违约等失信行为,使许多判决得不到公正执行。由于竞争不充分,使行为主体失去了依托信用开展竞争的平等条件,—部分人不是依靠信用,而是想方设法争取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撑,通过垄断方式牟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

1.强化信用观念教育和培养,树立全民维护信用意识。要把诚信观念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减信作为伦理道德观念,是人们必须追求的美好精神境界。诚信作为内在于市场经济活动,卜的客观因素,是行为主体必须遵循的客观经济规律,是推动建设我国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对于失信行为特别是恶意失信行为,要敢于揭发、制止和通过合法途径予以打击,积极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形成失信可耻、维信光荣的良好行为理念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2.建:止严密的信用法律体系,严格信用管理执法。要立足于我国同情,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尽快研究制订完善、系统的信用法律体系,从信用体系的建立、运行、管理等各方面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用于指导、规范社会信用行为,使各种信用活动有法可依。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各种行为主体的信用评级结果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其他信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使全社会重视利用信用评级结果,推动信用管理活动的稳步开展。要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执法机构,努力落实齐项信用法规,加强信用法规执法检查,使所有行为主体接受法律评判和检验。

3.加强统一规划和指导,建止全同性的信用服务体系。在信用服务体系的建立中,国家一定要统一规划、统一指导。一是要明确信用机构和信息披露对象。信用机构应由国家组建,形成几家全国性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信用机构,具体负责信用记录、管理、评价和披露。信用披露的对象既应包括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级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个人甚至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还应包括地区和行业。二是要分别不同的信用信息披露对象,明确有关全国统一的信用记录、管理、汗价、披露等方面的内容、方式、途径和指标体系,以便使各种信用信息具有可比性和可用性。三是要采用远程通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在各信用机构内部实行统—的信息网络管理,使信息记录、管理、评价和披露具备可操作性和及时性,并能够降低信息成本,为下一步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四是要引入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信息披露有偿服务,使信用机构经受市场考验,不断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4.加强信用评级管理和监督,保证信用信息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信用评级机构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评级活动。要采取国际先进讦级技术和评级方法,提升评级管理水平,保证信用评级质量。在建立信用服务机构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对信用评级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以确保信用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

5.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政府要从建设市场经济的全局出发,切实转换职能,发挥政策导向、宏观调控、监督引导、维扩秩序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实行政务公开,依法行政。还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国家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要加强执法的统—管理和协调,减少行政审批,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捉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依法坚决打击各种失信行为,努力树立信用政府形象。

6.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守信的内在动力。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产权制度,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从根本上矫治企业信用缺失现象的发生。作为企业经营者要树立诚信观念,掌握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知识和防范手段,珍视自己的每一个商业行为,打造牢固的企业信用结构,全面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7.发挥公证部门在维信中的特殊作用,推动社会信用结构的不断完善。公证要通过其服务、预防、监督、保障等功能,引导当事人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进行民事、经济活动,督促当事人遵守诚信原则,履行承诺,并可利用公证特有的强制执行效力,强制那些不守信用的行为主体依法履行义务,维护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经济秩序,防范和制止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公证活动中积累的公证业务档案资料,可以为信用机构提供真实、准确、可靠、有效的信息米源,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篇4

建设诚信政府,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注重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发展,增强行政行为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政府部门要带头树立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保障鼓励投资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尊重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重视并及时解决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支持金融机构改革,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规范中小企业加强会计财务制度建设,提高企业会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以良好的信用记录赢得银行的信赖和支持;支持人民银行锦州市中心支行加快非银行信息采集,拓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功能,进一步提高数据库的应用水平。支持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和发展信用调查、信用评估等信用管理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资信评级机构来我市开展资信评级业务。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多元化、商业化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信用担保机构合规、有序开展业务。加强金融机构与各类商业性、市场化担保公司、资信评级机构的合作,有效分散银行信贷风险。

关于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5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现代社会信用体系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长期管理机制,它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为主体,以合法有效的信用信息为基础,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推动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们在深入学习社会信用体系基础知识,到省内部分城市调研,到省社会信用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最新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形成了《关于全面推动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

一、加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国际经验表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及发展是生产力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据资料统计,人均GDP在300—500美元之间,信用被视作可有可无;在500—1000美元之间,信用被大肆破坏;人均GDP 2000-3000美元,社会信用体系进入激活阶段;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之间,信用进入重组阶段;而超过5000美元,信用建设就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我市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经济规律要求我市尽快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要求。诚信已不单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也不单是社会发展领域的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诚信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人民群众最希望社会讲诚信,越讲诚信,老百姓越有安全感;越讲诚信,老百姓的基本利益越能得到维护。只有政府、企业、个人都讲诚信,社会才能够真正和谐。

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工作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省委办、省政府办下发的《辽宁省全面推动“信用辽宁”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各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加快市、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我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

4、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信用辽宁”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信用信息基础平台----省信用数据交换中心纵向与14个市数据交换平台相通,横向与省直各职能部门数据库相链接,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服务和应用。目前,我省14个城市全部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环境大气候要求我市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全省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加快“信用辽宁”的建设;逐步好转的“信用辽宁”大环境将提高我市的知名度、信誉度。

5、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招商引资。2008年全省直接利用外资首次跻身全国三甲,2009年又增长25%。我市正在实施的“三大战略”,特别是河东新城的建设,急需大笔资金,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我市的投资环境。二是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2009年,全省新增贷款比上年增加一倍多。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打造绿色金融生态城市,将会增加银行贷款投放,有利于缓解我市中小企业“贷款难”。三是有利于企业信用交易的发展。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章国荣介绍:我国因信用缺失每年导致GDP减少约两个百分点。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一方面,企业可以先不拿钱赊销原材料,减少企业资金占用及降低财务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将产品赊销给有信用的其它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并增加企业销售额。四是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2006年,通过省征信平台的信用数据比对发现:我省有几千家企业,只在工商机关办理登记,未在税务机关办理登记。仅此一项为我省增加税收几亿元,增加财政收入几千万;从长期看,投资项目增加、监管科学规范及企业纳税意识增强,将会极大地增加我市财政收入。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主要步骤

1、建立组织机构。建立适应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同时制定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2、建立征信平台。平台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具备信用征集、信用查询、信用披露等多项服务功能。

3、形成信用信息。征信平台通过征集、整合政府部门及社会的信用数据,形成比较全面、比较准确的信用信息。

4、实现信用信息共享。首先是政府及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成员单位免费查询应用信用数据;之后是中介机构、企业及个人有条件查询。

5、发展中介机构。培育发展信用中介机构并按市场化运营,为客户出具信用报告,发展信用交易。

6、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浓厚氛围。

三、全省及各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一)全省进展情况

2005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辽政发[2005]21号),同时成立社会信用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2006年由省信息中心承建的辽宁省信用数据交换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工程投入3056万元(国家发改委支持500万元,省财力2500万元)初步建立了14个市、26个省直(中直)部门在内的信用信息征集系统。

2008年陈政高省长签署颁布了《辽宁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发布使用办法》,同时下发了《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规划》(2008-2010年)。2009年1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全面推动“信用辽宁”建设工作方案》(辽委办发[2009]54号)。2010年3月分别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领域推行企业信用报告制度的通知》(辽政办明电[2010]30号)、《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辽宁省典型失信案件曝光工作规则>的通知》(辽信发[2010]1号)、《关于印发<2010年度省直部门“信用辽宁”建设工作评议考核方案>的通知》(辽信办发[2010]3号)。

全省14个城市先后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期城市:鞍山;二期城市:沈阳、锦州、盘锦;三期城市:抚顺市、丹东市、阜新市、辽阳市、铁岭市、葫芦岛市;四期城市是大连、本溪、营口、朝阳。特别是大连进展迅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二)去沈阳、鞍山、丹东三市调研情况

2009年7月份,我委会同市信息中心专程去沈阳、鞍山、丹东三个市考察学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功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并初步形成社会氛围。沈阳、鞍山、丹东三市都是由市级领导牵头部署工作,定期召开协调会,沟通情况、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相关部门充分重视并积极配合,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日常工作联络机制。

二是确保资金投入。沈阳市一期工程总投资1030万,资金全部落实;鞍山市已投入300万用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有后续资金投入;丹东市已落实资金400万元,到位280万元(含机房改造费100万元)。初步了解,其它市也落实了建设资金。

三是进展较快。沈阳市已完成征信平台建设,全市工商注册企业信用信息已经归集,录入30万户企业30多万条基础数据,起草了《信用信息归结管理办法》;鞍山市自主开发信用信息整合的系列软件,已经征集到全市14个部门5万户企业的数据,出台了三部地方信用规范性文件,已成立一家信用中介机构,正与人民大学合作开发评分数学模型,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丹东市基本完成征信平台建设,已整合第一批20多个部门的信用数据。

(三)我市进展情况

自2005年8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辽政发[2005]21号)下发以来,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如下进展:

1、明确主体。市政府明确市发改委和市信息中心为我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信用信息征集机构。

2、明确组织机构。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辽市政发[2008]33号),成立了张洪武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辽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

3、完成项目审批手续。市发改委已批复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省发改委已批复资金申请报告。

4、搭建征信平台。市信息中心多次去省内外考察平台建设情况,完善建设方案。确定购置省信息中心软件。截止到2009年底已完成投资100万元。2010年市财力投资计划7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省信用办的资金补助。

5、下发会议纪要。省委、省政府召开全面推动“信用辽宁”建设工作会议后,市发改委提出我市的贯彻落实意见。10月9日、10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讨论并通过了《辽阳市贯彻落实全面推动“信用辽宁”建设工作会议的意见》,并分别下发了会议纪要。

6、制定工作方案。2010年1月8日,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辽阳市全面推动“信用辽阳”建设工作方案》(辽市委办发[2010]2号),标志着我市“信用辽阳”建设全面开展。

7、开展征信工作。我市目前已进行三次征信,共征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劳动社会保障等18个部门134222条数据。

8、其它工作也在开展。市信息中心搭建的“信用辽阳”网站处于试运行调试中,随时可以投入使用。《辽阳市信用协会章程(征求意见稿)》已经形成。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氛围不浓。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认识不深、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没有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氛围不浓厚。

2、征信平台建设进展相对缓慢。我市征信平台处于起步阶段,在全省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3、缺少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截止到2009年末,在省发改委审核备案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23家,我市没有信用服务中介机构。

五、下步工作建议

我市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实改善我市的信用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1、召开全面推动“信用辽阳”大会,为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造势。2009年7月1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2009年9月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面推动“信用辽宁”建设工作会议;2010年3月9日,省政府召开全省“信用辽宁”建设工作部署会议。建议我市尽快召开全市性大会,由市领导做重要讲话,印发相关材料,为“信用辽阳”建设指明方向。

2、结合政府机构改革,重新调整我市的组织机构。按照《辽阳市全面推动“信用辽阳”建设工作方案》(辽市办发[2010]2号)文件要求,结合部门新的三定方案,重新调整和加强我市社会信用体系领导小组成员。明确了组长和副组长,明确相关单位成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全面推动“信用辽阳”建设合力。

3、要将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十二五”专项规划。“信用辽阳”建设是一件系统而又长期的工作,今年又是“十二五”专项规划的编制之年,建议将《辽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十二五”规划》列入我市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

4、加快征信平台建设。市政府已明确:我市的征信平台(信用信息数据交换中心)由市信息中心负责建设。市信息中心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已落实资金,尽快搭建征信平台。争取2010年6月前、最迟今年年底前完成征信平台搭建。依法推动部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以确保信用数据全面、及时、准确、公正。

5、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按《辽阳市全面推动“信用辽阳”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基础平台和数据库等公共基础项目,属公共财政支出范围,要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市财政确保信用基础平台建设资金及运行费用及时到位,确保“信用辽阳”建设资金需求。

6、增加编制配备人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市编办已批复同意在市发改委机关内增设信用管理科,建议在征信平台辽阳市信息中心成立市信用数据管理中心,负责信用数据平台建设及管理、信用信息归集和处理、公共信用信息发布,性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7、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考核指标。省信用办下发了《2010年度省直部门“信用辽宁”建设工作评议考核方案》(辽信办发[2010]3号),建议市政府将社会信用体系工作任务纳入到我市的目标考核体系中。包括数据采集、报送、更新、不良信息发布与曝光、数据库的运行与安全管理、信用立法、信用宣传、信用教育、资金保障等分解到市直各部门,提高各县区、各部门对信用工作的重视,保障全市信用建设的顺利开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力量。

8、清理政府和国有企业债务为突破口,提高政府和国有企业信用。一是努力抓好政府信用工作。进一步清理政府关联类债务,重点是到期应偿还的银行贷款和工程欠款。全面清理政府对已在我市落户的国内外投资商做出的承诺;二是努力抓好国有企业信用工作。国有企业债务没有处理完的要认真清理;到期的债务要认真做好还款安排。突出重点,提高政府和国有企业的信用度。

9、培育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强化中介诚信。积极培育我市信用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健全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日常监管、违规处罚和退出机制,确保中介机构公正、客观、守法。严格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制定和完善中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探索建立统一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界定经营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基本信用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有效提高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自身的信用程度。加强对中介机构信用监管,严历打击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行为,强化奖惩联动和中介机构退出机制。

10、加快招标投标信用建设,推行企业信用报告制度。结合《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领域推行企业信用报告制度的通知》(辽政办明电[2010]30号)和《关于印发辽宁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领域企业信用评价标准及信用报告格式文本的通知》(辽信办发[2010]1号)要求,研究在我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领域推行企业信用报告制度意见。

11、加大“信用辽阳”宣传力度,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信用办要制定宣传方案,加大“信用辽阳”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深入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信用制度的普及教育,使信用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屯、进家庭,使广大民众认识到信用的价值,珍惜和重视信用,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风尚。

论如何建设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篇6

关键词:信用缺失现状及危害,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我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危害

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严重, 一些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 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 消费领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危害。

第一, 信用缺失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 降低了效率, 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 甚至一些企业为防范风险, 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 也不愿采用信用结算方式。

第二, 信用缺失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信用缺失导致的信用风险在金融体系中不断积累, 特别是向国有银行集中, 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

第三, 信用缺失阻碍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近20年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稳健地推行, 但一些企业借改制、破产之名大肆逃废银行债务, 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 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造假更是触目惊心, 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影响了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第四, 信用缺失导致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下降。由于信用缺失现象的普遍存在, 我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本将加大, 参与国际市场的难度将增加, 将不得不在价格等多方面做出较大牺牲。信用缺失还会引起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担心, 加大我们吸引外资的成本。

二、我国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 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助推器, 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高效运转的基础和必要的安全装置。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则会阻碍和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 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总量的扩大, 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各行各业将广泛运用信用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才能更好地拉动内需,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三) 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新经济顺利发展的要求。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必须以社会成员之间高度的信用依赖和信用确信为基础, 网上各项业务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支持和保障。在社会大规模的信用规范未建立的背景下, 无法谈什么电子商务, 网络再安全也难以得到真正发展。

三、建设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一) 建立系统、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刑法》、《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行政管理规定对部分信用问题作了规范, 但这些法规的目的、管理内容以及约束的问题并非专门针对信用, 对社会上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与约束体系。因此, 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 加快信用立法步伐, 制定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

(二) 明确政府监管部门, 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政府各部门如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大多从本部门的工作职能需要出发, 制定相关管理规定, 管理相应的信用活动, 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管理全国信用活动的综合管理部门。因此, 当务之急是明确政府各部门在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其信用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并明确一个部门作为主管部门, 承担综合管理和监管职责。

(三) 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近十余年来, 我国的信用管理行业逐步发展。我国现有征信机构大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民营征信机构;二是外资、合资征信机构;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建立的有关中介机构。客观上, 我国的征信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作用与功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 奉行“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 高起点、高标准地扶持培育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

规范的信用管理服务是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或缺。在西方国家, 系统的、深层次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信用管理服务, 是信用经营机构的后勤保障。目前我国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很不平衡, 信用保险等行业刚刚起步, 国家应该鼓励发展这些机构与有关业务, 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四) 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现有的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金融机构, 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 信用活动也主要是信贷。而在美国的企业, 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 内部往往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 控制企业的信用风险情况。所以我国企业可以考虑从两方面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 加强企业的自我信用控制能力, 建立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应付账款管理制度, 防止自身发生失信行为;二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 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 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五) 加强信用宣传, 开展信用管理教育和科研活动。

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固然需要法律体系的支持, 但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的信任和诚信的道德理念来维系。我们要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 让“诚实守信”深入人心, 增强全民信用观念。

当前, 应该加强信用管理教育, 在中小学直至大学开设信用管理课程, 培养人们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培养专业化的信用管理人才。同时还要加强信用管理科研活动,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菁菁.中国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 (.11)

[2]、邓郁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 2002-07-04.

[3]、陈文玲.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N]中国经济时报, 2002-09-09.

大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篇7

关键词:信用体系;建设

一、加强市场主体——企业的信用建设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我国现有企业绝大多数是遵纪守法的,但也确有一批企业因不守信用而被处罚。所以,加强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诚信和信用建设,对建设我国信用体系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是建设全国信用体系的关键。

1大力培养企业经营者的信用素质。为此,除对企业经营者加强培训和建立企业征信体系外,税务部门要加强企业守法纳税的监督检查,人民银行要引导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新型的银企信用关系,工商部门要积极开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认证工作,质检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检查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检查及信息发布工作,工商联和各行业协会要建立和完善行业信用规范,等等。

2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是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资信数据库是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信用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按照用途和信息内容的不同,企业资信数据库可分为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征信数据库、企业付款信用数据库、坏账(黑名单)信息库、依法缴税信息库、产品质量信息库、合同履约信息库、环境保护数据库,等等;按照数据库建立的层次,又可分为政府主办的企业(包括国外企业)资信数据库、行业内的资信数据库和征信公司资信数据库等。建立这些数据库一方面可以对守信用企业起到激励作用,即增大这些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商业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对不守法企业起到惩罚作用。

二、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是建设我国信用体系的基础,也是建设信用体系的难点。

1要对全民进行诚实守信教育。要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形成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文化氛围,使讲信用和遵纪守法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2要依据国家法律逐步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由于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牵扯到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特别需要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信息体系。因此,国家要制定个人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范,各级政府要依法大力支持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汇总,特别是那些在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

3找准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提高人民利益的结合点,使广大人民群众尝到提高个人信用等级对发展经济的甜头。例如我国一些地区实行的农村信用社对评为“信用村”(即还贷款无逾期、无呆滞、无呆账、无拖欠利息纪录的行政村)的“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小额农贷无需担保的措施,大大促进了这些地区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三、健全各类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

各级中介服务机构,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建筑师事务所,包括即将建立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征信机构等,都担负着为全社会提供真实信息的社会责任。他们提供给社会的信息是真实的,就能保证市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保证各个市场经济主体在公平竞争中获得利益。如果这些中介机构中的一部分丧失职业道德而向社会提供假信息,就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1完善法规规章。在大力清理整顿中介机构的过程中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机构和违法违规的中介活动,建立完善的法规规章,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对所有从事中介服务的经纪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格认定,做到持证上岗。各中介机构都应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提供假信息。

2加强内部监督。充分发挥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建立各类中介机构的自我约束机构。

四、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

从建设全国信用体系的全局来看,政府信用是影响全局、推动全社会的信用。因此,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及时纠正那种地方政府朝令夕改的失信行为,对进一步完善各地的投资环境,加快对外招商引资有着重大作用。

1在强化政府信用导向作用的基础上提高行政和司法公信力。要紧密结合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逐步推行政府“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权,促进公务员、司法人员的行政和司法行为的规范化。

2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社会咨询机制。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顾问团、法律顾问团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继续完善政府的信息发布、公开承诺、市长电话、价格听证和政府采购的政务公开制度,拓宽政府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渠道。

3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部门、全社会、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行政问责、行政投诉等制度,加强公务员和司法人员的诚信教育,建立行政过错和司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并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司法人员的信用档案,作为提拔、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关于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8

【摘要】信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灵魂,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没有稳定的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正常运转。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现状尚不乐观,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用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建设

【正文】不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也是我国历届政府为之努力的重点工作。完善中国的信用体系是我们每个公民殷切盼望的事,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发达的信用就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是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究,无疑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研究如何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更好的了解一下什么是信用体系,这对信用体系构建和完善信用体系意义重大。信用体系也被称为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或国家信用体系,是由信用价值心理、信用要素、信用制度、信用运行和组织管理等部分组成的有机

系统。对信用体系概念的理解也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两个方面进行:侠义的信用体系是指信用运行机制或运行层次,即以中介机构为主体,依法收集和分析经济主体信用资料,向社会提供真实信用信息的信用系统,包括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发布与使用、信用保证等一系列运行环节。广义的信用体系则是由信用形式、信用机构、信用管理体制、社会征信系统等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各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社会化信用系统。其中,信用机构包括信用中介机构、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管理机构;征信系统是指依法采集、保存、整理、提供有关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系统,具体包括信用信息系统、信息调查系统、信用评估系统、信用调查系统以及失信公示系统等五个子系统。全面了解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更好的建设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目前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缺乏全国统筹协调和统一指导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覆盖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法律、制度、道德、管理、服务、信息等许多方面,因此,需要有全国统一协调指导机构和统一的建设规划。我国于2007年4月才成立了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指导推进有关工作。但目前,尚未制订一套全国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缺乏信用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而且相关法制仍然不够健全,缺少有效法律支持和保障。中国目前尚无一部调整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破产法》,新破产法由于在国企要不要破产这个问

题上存在争议,迟迟未能出台。现行的《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与信用相关的法律对失信惩罚的力度太轻,也没有一部法律界定哪些信用数据可以公开,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公开以及可以公开到什么程度;也尚无一部法律对信用市场中的企业、消费者、政府、金融机构等信用主体的权利义务做出规范,对征信行业的管理也缺乏系统的规定。此外,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在立法方面,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仍然滞后。同时,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在一些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某些基层执法部门受当地企业与政府的影响,在执法过程中有意偏袒本地企业而损害债权人利益。社会上更是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信息未能充分共享信用信息比较分散。有些行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征信体系,如人民银行建立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质检部门建立了企业质量信用网络、税务部门制定了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建设部门建立了建设行业企业和人员档案等。信息资源分布于各行业、各部门,且未能实现共享,这种现状增加了信用体系建设成本,也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另外,信用及信托关系不发达,缺乏信用中介体系、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管

理教育和科研严重滞后等也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解决。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整顿信用秩序,建立严格的信用制度,依法惩处经济欺诈、逃废债务、不履行合约、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杜会信用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只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科学的、系统的社会信用体系,并与政治的、法律的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意义重大,必须加快脚步,建立健全信用体系。首先,加强监督管理,保持政府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控制力。为保证社会信用体系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有效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征信服务市场,促使征信机构合法经营,营造有序竞争和公平服务的征信环境。运用市场力量逐步推动信用体系发展壮大,根据具体业务范围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分别指定有关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监管,落实监管责任。其次,加快制定专门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很大原因是法制方面滞后造成的。因此,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其关键点是要从法律上、制度建设上下功夫,通过立法倡导诚信,通过制度防范和减少诚信缺失事件的发生,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声势浩大的诚信宣传和诚信教育,对不讲诚信的人和事要严肃

教育,情节严重的要向社会曝光,要追究法律责任,形成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的氛围。还应该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做法和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性信用法规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保障。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征集和披露、信用咨询和评价、信用惩罚和激励、征信机构管理等法规和制度。再次,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正常发挥作用的保障。可以由政府专业监管部门做出的监管性惩戒,此类惩戒都是由政府综合管理或专业监管部门采取记录、警告、处罚、取消市场准入、依法追究责任等行政管理手段,惩罚或制止违法违规或失信行为,不断健全失信惩戒机制, 加大失信者的成本。另外,大力弘扬信用文化,积极培育信用道德。在全社会形成守信为荣,违约失信为耻的道德风尚。表彰诚信典型,曝光失信案例。以信用建设为主题,普及信用知识、营造社会氛围,积极争取社会更大的支持。政府可以加大政策、资金、技术保障。为了保证各个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和方案,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广使用信用产品,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加快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完善电子政务技术平台,为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创造条件。

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为此不断的努力。只有不断完善和建立信用体系,才能推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殷成东。建立我国信用制度的对策建议[J].西南金融,2004(6)。

上一篇:《椅子的设计》说课稿下一篇:小学作文:贝壳和海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