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2024-08-28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用8篇)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篇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

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6〕9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民银行 税务总局 银监会

近年来,主要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快速发展,担保资金不断增加,业务水平和运行质量稳步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担保机构总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行业管理不完善等,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的要求,为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

(一)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规定,在国家用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专项资金(基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地区也要结合实际,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出资人增加资本金投入。对于由政府出资设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担保机构,各地区要视财力逐步建立合理的资本金补充和扩充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

(三)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和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担保机构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为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的中小企业开展担保业务,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

(四)为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各地区可根据实际,逐步建立主要针对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增信、风险补偿机制。

二、完善担保机构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

(五)继续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59号)中规定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三年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进一步研究完善促进担保机构发展的其他税收政策。

(六)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按照不超过当年年末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其注册资本金30%以上的,超出部分可转增资本金。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可按照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七)为促进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对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担保

费率实行与其运营风险成本挂钩的办法。基准担保费率可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具体担保费率可依项目风险程度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上下浮动30%-50%,也可经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同意后由担保双方自主商定。

三、推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

(八)按照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加强互利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根据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沟通协作,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业务健康发展。

(九)金融机构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政策性银行可依托中小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开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业务。

(十)金融机构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合理下放对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简化审贷程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对运作规范、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担保机构承保的优质项目,可按人民银行利率管理规定适当下浮贷款利率。

四、切实为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创造有利条件

(十一)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中涉及工商、房产、土地、车辆、船舶、设备和其他动产、股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抵押物登记和出质登记,凡符合要求的,登记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为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担保机构可以查询、抄录或复印与担保合同和客户有关的登记资料,登记部门要提供便利。

(十二)登记部门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积极推进抵押物登记、出质登记的标准化和电子化,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登记成本。同时,担保机构办理代偿、清偿、过户等手续的费用,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减免。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过程中,有关部门不得指定评估机构对抵押物(质物)进行强制性评估,不得干预担保机构正常开展业务。

(十三)各部门和有关方面按照规定可向社会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向担保机构开放,支持担保机构开展与担保业务有关的信息查询。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实现可公开企业信用信息与担保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五、加强对担保机构的指导和服务

(十四)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由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参加,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将其纳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推进。

(十五)加强对担保机构经营的指导。各地区要指导和督促担保机构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努力提高经营水平和防控风险能力。要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督促担保机构到有资质的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并将信用等级向社会公布。根据实际情况对担保机构实行备案管理,全面掌握担保机构经营状况,及时跟踪指导。(十六)积极为担保机构做好服务工作。各地区要组织开展面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息咨询、经验交流、业务培训、行业统计、权益保护、行业自律及对外交流等工作,切实推进担保机构自身建设和文化建设,促进担保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篇2

l.金融危机突显了中小企业的弱势地位。

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突显出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和弱势地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 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越来越明显,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陷入成本升高、产品销售困难、外贸出口受阻的困境。

我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财政投放力度来拉动经济, 但投放的4万亿元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及。《2008年中国银监会年报》披露了截至2008年底, 中小企业贷款的情况。 (表一)

从数字上看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很高, 但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定义非常宽泛, 所以受益的仍然是“金字塔”塔尖上的中小企业, 而真正缺少融资渠道的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缺少银行接受的抵押物、销售收入较低、财务报表不规范等原因, 仍然难以从中受益。

2.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需要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

2008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 但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 2008年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559万, 这个数字在2009年上升为610万。由于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3.中小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已达4200万户, 占企业总数的99.8%, 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 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 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 注册全国65%的发明专利, 开发80%以上的新产品, 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4.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据不完全统计,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高达70%。资金短缺使很多中小企业失去了宝贵的成长和发展机遇, 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2008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对8000多家民营工业企业和近3000家金融机构进行了以“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为主要内容之一的调查。贷款覆盖率是指同金融机构有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数与全部中小企业数之比。截至2008年5月末, 全国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8.7%, 上升1.8个百分点, 增长平稳。从国际比较看, 中国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10.1%) 高8.6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54%的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相比, 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信用担保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 投入大量资金全面推动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可以5~10倍的比率撬动银行信贷, 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引领社会资金的投向, 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结构与效益产生良好作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成为政府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方法, 也是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更是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有效途径。

从数字上看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很高, 但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定义非常宽泛, 所以受益的仍然是“金字塔”塔尖上的中小企业——

1. 借鉴国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经验。

早在半个世纪前, 为了扶持中小企业使其健康发展, 一些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就已经开始建设担保体系, 他们的经验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体制建设、运营方法等,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立了东京信用保证协会。截至2004年财政年度末, 全日本52个协会共拥有资本金近280亿美元, 在保余额480亿美元, 为日本35%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信用保证, 担保额约占中小企业债务余额的15%, 担保资金放大倍数达到60倍。通常办法是为银行贷款额的70%~80%提供担保, 与银行形成风险共担。2008年9月, 日本政府批准总额4, 000亿日元 (约合365亿美元) 的贷款担保计划, 使得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美国小企业管理局 (SBA) 是美国国家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的集中管理者, 在全美有2000多个分支机构。营运资金由联邦财政负担, 每年国会从预算中拨款补贴, 截至2006年, 共向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780亿美元。信用担保机构对15.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90%的担保, 15.5到75万美元的贷款提供85%的担保, 并非承担100%的融资风险。

韩国信用担保基金 (KCGF) 建立于1976年, 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 组织机构包括总会、72个分会、7个信用研究中心和4个海外代表办事处。资金来源为政府和银行机构, 截至2004年底, 总资本为85.63亿美元, 比创立时增长了161.8倍。放大倍数为15倍。

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成立于1974年。成立之初, 当局出资约占60%, 银行和企业捐助分别占30%和10%, 之后当局出资额逐渐加大, 目前已占资金全部来源的84%。与基金签约的合作金融机构有48家 (含2500家分支机构) , 均可受理信用担保业务, 基本上覆盖了台湾全岛。

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迅速。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只有短短十余年的历史, 但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据工信部统计, 截至2008年底, 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4, 247家, 担保资金2, 334亿元, 中小企业贷款累计担保额已达1.75万亿元, 累计担保企业90.7万户。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 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明显扩大, 资本实力增强,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 全国4, 247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户数比上年增长l3.9%;担保机构户均注册资本4, 914万元, 比上年增长5.6%。2008年当年共为23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额达7, 221亿元, 新增担保总额4, 340.8亿元, 新增受保企业15.l万户, 比上年增长9.52%, 业务增长43%。

(2) 国有出资的担保机构稳步发展, 政策性担保资金发挥了引领社会资金投向和行业发展的作用。2003年底,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足1000家, 其中大多数是国有出资, 而截至2008年底, 国有控股担保机构达1, 245家, 占全国担保机构总户数的29.3%。全国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总计2, 334.3亿元, 其中政策性担保资金615.4亿元, 占担保资金总额的26.3%, 非政府出资1, 718.9亿元, 占73.7%。这些数字表明了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稳步增长和引领社会资金投向担保行业的重要作用。

(3) 坚守政府设立担保体系的主旨。在担保资金规模和业务量快速扩大时, 担保行业坚持着为中小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业务方向。在2008年当年提供的近40万笔业务中, 800万元以下担保额有38.4万笔, 占96%, 其中100万元以下有23万笔, 占57.6%。

(4) 风险控制水平不断增强。加强担保理论研究,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2008年全国担保机构共发生代偿6, 759笔, 比上年减少36.6%;代偿损失为5.8亿元, 仅占当年担保额的0.08%。

(5) 社会效益显著。担保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增加。2008年, 全国担保机构受保企业员工人数达1, 614万人, 销售收入达3.5万亿元, 利税达3, 60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7.2%, 50.4%和66%, 充分体现了担保体系的社会功能。

3. 沈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情况。

沈阳市的中小企业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的大半壁江山。目前, 沈阳市共有中小企业27万户, 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8%;从业人员约280万人, 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75.6%;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5%, 实现税收占全市税收的70%。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沈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

截至2008年末, 沈阳市共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68家, 注册资本金总额18.8亿元。其中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有18家, 市级担保机构5家, 县区级担保机构13家, 注册资本金总额为7.8亿元。全市实际已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仅有13家, 其中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11家。截至2008年末全市担保机构累计为1, 678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 累计完成担保额17.35亿元。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承担着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主要任务, 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累计为1, 662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 累计完成担保额16.43亿元, 占全部完成担保额的94.7%。 (表二) 。

沈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加大政府投资,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从2000年以来, 市政府非常重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先后组建了5个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并不断扩充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规模。为了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市财政一次拿出20亿元对市级信用担保机构进行增资。截止到目前, 市财政共为5个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注资22.5亿元, 有效地推动了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稳定、健康发展。正在积极落实风险补偿资金2, 000万元, 用于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

初步建成了一体两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县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逐步完善区、县政策性担保体系, 市区两级财政共为13个区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注资5.2亿。未来将逐步对目前小、散、弱的市级政策性担保机构重组整合, 做大做强l~2家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市级政策性担保机构, 争取将其发展成为全省信用担保机构的领先水平, 并以此为核心带动县域担保体系的发展。

发挥先进担保机构的示范作用和技术优势, 建立沈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培训孵化基地。沈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是2000年在英国国际发展部援助中国的国有企业发展和重组项目背景下成立的, 开办资金仅为2496万元, 今年9月新增担保资本金1亿元, 变更为1.2496亿元。2001年被列入国家首批104户担保试点。成立至今, 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1, 160笔, 担保额5.19亿元, 帮助企业得到贷款6.4亿元, 未收回代偿仅15万元, 没有净损失。这是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典范。为了充分发挥该机构的技术优势, 2006年沈阳市中小企业局选定该机构作为沈阳市中小企业培训孵化基地, 为全市担保机构提供技术培训。目前培训工作已辐射周边城市, 为推动沈阳乃至辽宁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成立了沈阳市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协会正在起草沈阳市信用担保机构倡议书。该协会的建立将大大加强沈阳市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技术交流和行业自律, 为沈阳市信用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与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相比, 与先进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有准公共品性质, 政府必须介入和扶持。信用担保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还需要不断完善。必须坚持“政策性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原则, 通过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途径, 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

1.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明确的行业定位和统一的管理体系。

从1999年国家经贸委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始, 担保行业主管部门的确定一直在不断变化, 各地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高度分散化。多年来, 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既没有明确专职的监管主体, 也没有行业管理办法, 造成了担保行业监管缺位, 业务开展欠规范, 担保机构之间无序竞争等问题。国家发改委曾明确承担担保行业的监管责任, 但是, 国办发[2009]7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又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的要求, 确定相应的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 负责本地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关闭和日常监管。”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 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性质上看, 担保机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服务机构, 并不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不适合按照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应该明确各省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就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主管部门。

2.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担保体系的建设。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作用。通过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注入资本金的办法, 做大、做强政府注资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使其起到带头作用。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地方政府出一部分资金, 同时吸收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 实行市场化运作, 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三是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 按担保额一定比例实行补偿, 以提高担保机构资信, 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3.推进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双赢合作。

鼓励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 建立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担保机构和银行共同开发符合本地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融资担保产品, 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情况, 开发应收账款、股权等新的抵押 (质押) 产品。同时, 银行应该支持担保机构使用银行的信用查询系统, 共享客户的信用信息。

4. 营造更有利于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政务环境。

担保业务中涉及的各抵押 (质押) 登记部门应积极支持配合, 为担保机构查询、抄录或复印相关登记资料提供便利。在办理抵押 (质押) 登记的过程中, 不应强制指定评估机构。

5. 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散和化解机制。

逐步建立担保与再担保分散风险、担保机构与银行分担风险、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风险准备金制度补偿风险的多层次的风险分散和化解机制, 控制担保行业的系统风险。

6. 组建行业协会, 加强行业自律。

应组建国家、省、市三级担保行业协会。我国担保行业有两个非法人机构的组织, 一个是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 另一个是中国担保业联盟。这两个松散型的组织都为推动我国担保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它们都不是法人机构, 不能起到国家级行业协会的作用。

7. 加强诚信宣传,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库,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篇3

关键词:信用信息;信用立法;自律监管

早在2012年,珠三角地区就已经推行了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的试点改革。据统计,截至2014年5月31日,深圳市累计实有商事主体149.38万户。按1500万人口计算,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99.6户,领先全国。珠三角地区的成功试点,说明该项改革值得肯定、值得推崇。新《公司法》关于注册资本认缴制的改革在带动百姓投资兴业的同时也引发了有关交易安全的大讨论。注册资本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公司履约能力的担保,认缴制的推行可能会造成企业信用制度的暂时性缺失,加重交易风险。而笔者认为,在资本担保能力日渐弱化的今天,注册资本认缴制正好可以打破资本信用的神话,使得市场主体更加注重企业的资产实力,谨慎交易,降低交易风险。

本文即从“信用”的角度,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了如何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企业资信实现由资本信用向资产信用的转换。

一、建立信用信息统一平台 实现部门联动监管

据了解,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牵头下,由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编制完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送审稿)》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原则通过。2017年,将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笔者认为,资产信用之下,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与资产信用相配套的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在中央《纲要》基本框架的引领下,探索建立商事领域的“登记审批及许可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一直走在改革前沿的深圳已经做出了成功的探索,目前,其探索的“大数据”信用信息监管模式已具雏形,社会共治的信用建设体系逐渐健全。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完善深圳模式,以地市为单位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逐步建成“由地方政府统管、工商部门主导、全国信息联网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及披露平台”。利用该平台为市场主体提供信用资讯和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分类监管。

建立时实信用信息查询体系。推动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及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加强与银行系统、税务系统、司法系统和行业协会的对接,完善“大数据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使有信用污点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寸步难行。

二、完善信用立法 提高失信代价

我国目前《公司法》中对失信行为的处罚仅限于要求投资者补缴注册资本,以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实际上,这并未让弄虚作假者付出任何失信成本。笔者建议:通过增修相关规定完善信用制度设计,增加造假者的失信代价。第一,完善信用立法,丰富对失信行为的处罚方式。建议在处罚规定中增加剥夺股权、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等责任形式。第二,用好公司章程,强化公司自治。有关市场主体失信行为担责方式的细化规定和补充责任形式,由公司股东自行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使股东预先就明晰注册资本不实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形成对股东出资行为的进一步约束。

三、依托协会组织 实现自律监管

协会组织是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是实现行业自律、开展行业服务、保障行业秩序与公平竞争的社会组织体。与行政监管更加注重结果相比,行业自律监管更加注重过程,更贴近市场、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在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协会网络平台,配合相关部门完善“大数据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建议以地市为单位成立企业信用促进协会。呼吁地域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及股权投资公司等市场主体加入协会。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产品推广、信用融资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并配合相关部门对企业的异常变化实施追踪和监控,根据企业资产信用状况定期对会员企业进行信用排名,使市场主体对企业资信状况实时了解。

另外,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和自律组织建立多种形式的债务担保和信用建设。如建立行业风险准备金,创新企业经营保险业务,将部分市场风险转移给行业和社会整体承担等。完善市场信用,维持交易信心,以促进社会投资,推动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四、引入保证有限公司 加强企业自身信用建设

该方面,英国的商事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在英国,一些封闭性公司的股东往往采用个人担保机制以增加公司信用,所以公司低额度的准入门槛并不能影响到公司商事活动的开展。这种新的公司类型就是保证有限公司,即股东对公司债务所承担的清偿责任按其承诺出资的一定比例( 例如5倍或10倍)来确定。这样,即使投资者没有实际缴纳出资,即使没有严格的验资程序,仍然不会对债权人的利益实现构成威胁。保证有限公司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监控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公司信誉,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同时也可以丰富公司的交易机会,一举数得。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议我国公司制中也引进保证有限公司这一公司类型,增强企业自身信誉,丰富交易机会。

参考文献:

[1]苏海强.《信用有污点企业寸步难行》.载《深圳商报》2014年6月25日第A04 版

[2]陈海疆.《平衡于市场效率与交易安全之间-关于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的几点思考》.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年第7期第11,18頁

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 篇4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政无信必颓”,这里的政就是指政府——政府无信,社会必定衰败。

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政府建设不断进步,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起色。但个别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敷衍塞责、表里不

一、官僚主义、衙门作风在一些地方仍占有一席之地,更有甚者,滥权、越权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是什么导致政府信用缺失?究其原因,体制性缺陷是信用缺失的根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良好的政府信用是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树立良好的政府信用形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明确行政许可的权限和范围,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废除不允许设定的行政许可,减少可设可不设的行政许可,健全和规范关系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行政许可,使各级政府部门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强行政审批大厅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降低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逐步实现由直接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第二,完善问责制度和监督机制。针对一些政府部门重权力、轻问责、责任意识普遍淡薄的事实,当务之急是全面落实行政问责制。各级政府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程序、责任追究措施,对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认真检讨责任、追究责任,并向公众道歉。自觉接受人大、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行政规范化,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三,推行政务公开和听证制度。据统计,我国大约60%的信息掌握在政府各部门手中,一般未向社会公开,信息资源富集政府一身,往往无法充分利用,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因此,政府部门应在保证经济社会安全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加快解决公共信息依法公开和共享的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要通过听证制度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后方能出台。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篇5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民建中央等党派和部分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提案。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命脉,信用体系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兴衰成败。为此,全国政协将该提案列为重点办理提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承办,并组成了由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务院法制办参加的联合调研组。6月3日至10日,调研组赴上海、湖南两省市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情况如下:

一、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进展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普遍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制定规划、完善法规、促进信息集中共享、建设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等方面,明确了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分工,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地方、各部门把信用建设作为推动行业和地方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完善法规、制度、标准,加强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加强政务协同,推动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建设联动机制,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和作用初步显现。总的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成效显著

中国人民银行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信用体系建设“可从信贷信用征信起步”的指示,于2006年建成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该系统由政府主导,全国联网,统一管理,全部数据集中存放在中央数据库。数据库信息包括信贷信息、部分企业和个人的欠税、欠薪、欠缴社保和住房公积金费用、欠缴电信费用等非金融领域负债信息,以及行政处罚和法院民事案件判决等信息;与公安部的人口数据库和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数据库联网,实现了个人身份信息和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真实性的在线核查。目前,该系统已分别为1600多万企业和6.5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实现了商业银行之间关于借款人的信用信息的共享;并已逐步依法为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政府采购、公务人员录用、人大代表资格审查等提供查询服务。截至2009年6月,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日均查询量分别为14.5万笔和70万笔。

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运行,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在防范信用风险、提高信贷市场效率、推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和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方面作用显著。

(三)行业信用建设逐步推进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逐步将企业和个人在产品质量、环保、社保、外汇等领域的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商业银行对在上述领域受到违规处罚的企业和个人在信贷发放上从严控制,提高了相关部门行政管理和执法的力度,也增强了企业和个人在上述领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优势,逐步推进了行业信用建设。一是各部门进一步完善各行业的规章制度,加强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执法力度,加大违法违规、不诚信的成本。二是各部门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归集行业信用信息,如国家工商总局、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依托“金信”、“金关”、“金质”等工程的建设,加大建设本部门信

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推动纳税诚信、产品质量诚信和合同履约诚信的建设。三是质检、海关等部门加快实施信用分类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四是探索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加强信息比对和交叉稽核,推动联合监管。

(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

部分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对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一是建立了组织领导机制,保障了当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牵头部门,落实了工作职责。二是探索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一些地方根据需要,制订了本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规范信用信息公开、归集和使用的规章。截至2007年底,全国15个省(区、市)出台了18部与信用信息相关的地方法规和规章。三是促进信息共享。湖南等省(区、市)建立了由当地人民银行、工商、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参与、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归集各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对信息共享机制进行探索。

发展征信市场,推动信息公开和共享,以市场化的手段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从事信用登记、信用调查和信用评级的征信机构近200家,除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政府主导外,其余均为市场化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上覆盖机构和人口数量最多的信用登记类机构。一批评级机构具备了从事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和企业债、金融债、结构融资债等长、短期债券信用评级能力,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公信力。2007年—2008年期间,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公司债券市场上分别为753、377和23家次债券的发行提供了评级,融资额达36405.6亿元。在信贷市场上,对借款企业的主体评级业务稳步发展,2005年—2008年期间,评级机构完成信用评级业务18万笔,促进了企业融资,提高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三定”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市场主管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部门规章制度,在保护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合法权益的同时,规范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推动信用中介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形成社会诚信风气的作用初步显现

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信用建设的重大意义,信用环境、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企业或个人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部分地方政府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升到事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不少企业已将信用内化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例如,湖南三一集团明确提出,服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服务的基础就是信用;越来越多的个人信用意识明显提高,主动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个人主动查询自己信用报告的数量从2006年的97人次迅速上升到2008年近28万人次。同时,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部分企业和个人主动归还欠税、欠薪、欠款等,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行为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信用缺失依然比较普遍。“以诚实守信为荣”的风气还没有蔚然成风;合同违约、偷税漏税、债务拖欠、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失信的社会成本依然很低。由于信用体系建设滞后,这些消极现象,增加了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企业甚至国家的形象,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目前,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严重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一是征信体系建设法律制度不成体系,层次不高,以规章为主,各地区信用规章的内容差异较大,全国缺乏统一性。二是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等一些与信用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缺失。三是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管理征信业”的职能缺乏法律支撑。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尚未出台。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要求尚未明确;各部门、各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缺乏有力的指导;行业信用建设和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关系、政府和市场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分工、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总体投入不足与地方重复建设、信息封锁与信息滥用等问题同时并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标准规范。

(四)行业内与行业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一些行业缺乏集中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分散,没有形成行业内的信息共享机制,对行业内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也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绝,严重影响了行业信用建设。跨行业的信用共享和信息交换更是缺乏,行业间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信用体系建设机制,在某一行业有违法违规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在另一行业享受优惠待遇甚至被“评优”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有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以本部门、本地区掌握的信息为基础,自建地方的信息系统,形成地区间的信息孤岛,不利于数据集中统一和信息共享,也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政策建议

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务院明确要求:面对新的形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强协调,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因此,必须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具体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是个人立身之本、企业发展之基、国家兴旺之道。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的前提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应进一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一是加快推动《征信管理条例》等征信法规的出台。以立法形式明确各方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强征信监管,明确征信机构及业务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促进征信市场健康发展;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合法权益。二是进一步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尽快启动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成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来切实推动落实。建议成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任组长,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统筹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研究拟订重大政策措施,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等。

(四)加快“金诚工程”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显著成效充分说明,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对提高各行业的信用建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各部门、各行业都应加快建设这样的系统。为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加快“金诚工程”的建议,其主要内容

就是推动各部门建设全国集中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集中存贮本行业所有市场主体违法违规受处罚等行政执法信息,在行业内纵向共享的基础上,依法实现部门间的横向共享,为各部门行政管理和行业信用建设服务。同时,依法加强向社会的信息公开,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金诚工程”意义重大,应当将“金诚工程”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并在制度、机构和资金投入上予以保证。

(五)积极促进征信市场的健康发展

应从制度安排、机制设计和资金安排等方面,保证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安全性和先进性,保证该系统能够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高效的征信服务,充分发挥该系统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快发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信用评级市场,支持本土评级机构做强做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监管,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市场的监管框架,严格市场准入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树立征信机构的公信力,切实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推动征信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加快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中小企业和农民的信用意识,以信用信息服务为切入点,建立电子化的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档案,开展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评价(评级或评分),结合资金支持和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支持,提高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培育新型的中小企业、农村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的关系,促进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七)加强宣传教育

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篇6

印发■■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钟埭街道办事处),市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

现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月××日

■■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企业信用体系是指以企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统称企业)等市场主体为对象,由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的优化社会商务信用的系列制度规范。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贯彻“政府推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市场化运作”的方针,按照“统一设计、联合建设、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运用行政职能和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网络,通过加强信用监管、整治突出问题、发展信用中介、促进信用立法等措施,建立健全服务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最终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二、工作目标

力争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初步建立起我市企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全市企业初步树立诚信理念,恶意拖(逃)税、费(贷)等违法失信的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商业欺诈得到有效遏制,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得到有力杜绝,商务信用明显提升,市场交易秩序明显好转,投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二)基本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统分结合、互联共享的企业信用信息库,初步实现对企业信用信息的整合利用,形成纵横结合的企业信用信息监督管理网络。

(三)企业信用中介机构有一定发展,以企业信用调查、征信、评价和咨询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市场逐渐形成。

(四)企业信用自律管理工作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企业信用自律组织、团体的自我管理和维权的能力与作用比较明显。

(五)政府系统信息化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信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信用监管的模式和机制得到初步建立,规范企业信用监管的法规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三、基本任务

(一)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监督管理系统

以企业进入市场的注册登记事项为基础,政府职能部门日常监管和司法(仲裁)机关执法而发生(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为重点,企业自愿申报的信用信息为补充,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构成覆盖全部企业的信用管理网络体系,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调控和监督经济运行提供依据,为社会各界查询利用企业信用信息提供服务。企业信用信息监督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子系统:

1、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记录系统。按照“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建立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信用信息库为主体,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的企业信用信息库为分支的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记录系统。按照统一规范、分工负责、各司 其职的原则,各部门分别录入或传输有关企业信用信息;主体库与分支库既相对独立又链接互通,主体库作为系统中枢负责整合分支库按规定传输的企业信用信息,将整合的有关信息反馈给分支库所在单位利用,并为信用监管、查询、评价等利用需要提供服务。征集记录企业信用信息,应以企业注册准入、存续经营、退出消亡的客观过程为主线,以经营信用为重点,全面记录企业从市场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信息。其内容包括:

一是企业基础信息,是指行政许可的主体资格确认、经营资质认证及退出市场方面的信息。

二是企业优良信誉信息,是指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在经营过程中获得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有关机构褒扬、评比、认证等方面的良好信息。

三是企业不良行为信息,是指企业因违法而受到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因违约、侵权诉讼被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判(裁)决败诉,以及严重或恶意拖(逃)欠费、税、贷及员工工资等不良行为信息。

四是企业警示信息,是指企业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受到行政处罚、刑事处罚,需要锁定监管或向公众提供警示的信息(包括企业身份信息中的各种警示信息,如许可证到期信息等;不良行为信息中的严重失信行为信息以及各种涉案未果信息等)。

对于以上企业信用信息,参加企业信用信息整合的所有部门和单位,要根据企业信用信息整合计划的安排,首先对本部门、行业管理涉及的企业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分库(企业信 用档案),按统一的信息目录、技术标准将数据汇总到企业信用信息中心数据库。

2、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子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建立面向社会统分结合、各取所需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子系统。实现各成员单位企业信用信息在线实时共享,为成员单位及政府其他职能部门提供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在线实时多指标查询服务。

3、信息分析评价子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实时统计信用信息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各成员单位报送信息情况、各种信息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企业信用状况按信用标准作出评价。

4、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统分结合、各司其职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依法及时、客观地向社会公众披露企业的有关资信状况和商务信用事项,褒扬守信者、惩戒失信者,从而为强化社会监督,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和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提供服务。

5、企业信用信息提示系统。利用系统实时提示功能和计算机网络,对企业在商务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对社会及人民群众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的经济或商品质量问题及时告之成员单位及社会公众,为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服务。

6、企业信用修复系统。企业信用修复是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主动纠正自身失信行为的违法失信者,给予其重塑商务信用的机会。利用企业信用修复系统,按照“企业申请、统一标准、公开考核”的原则,企业信用管理机关对申请信用修复的失信企业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后,解除其失信行为公示及市场准入限制。

(二)发展信用中介服务业

把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和规范摆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位置,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培育。按照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建立企业信用调查、征信、评估实体为重点,培育以企业信用中介服务为主业的地方性企业信用中介服务组织,并引入经营规范、公允度高的市外信用中介机构,引导其高起点、市场化、规范性地自主经营运作。支持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内外的企业信用征集、评级的通行做法,研究开发比较客观、公正、科学、适用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采取适当措施刺激市场信用信息需求,引导企业信用产品商品化。完善信用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运行、退出的监管机制,促进信用中介机构建章立制和规范运作,以可靠的信息和良好的服务取信于广大市场主体,努力提高自身的诚信度和公信力,提高信用服务业市场效率。政府职能部门依法监督管理信用中介机构及其经营行为,保护其合法权益,营造和维护良好的信用中介服务市场环境。

(三)抓好企业信用自律管理

1、组织教育培训,普及信用知识。重点抓好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信用管理骨干人员的培训,着力增强全员信用意识,大力培育具有信用特质的企业文化。

2、以企业融资信贷信用、商品(服务)质量信用、交易合同信用、税(费)解缴信用为重点,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客户资信管理,提高信用分析能力和应收账款管理水平,建立防范欺诈和承担风险的内部制约机制。

3、支持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企业信用自律团体或行业组织。增强行业协会的独立性,加强行业协会与政府的联系,维护行业利益,使之成为政府与企业沟通和协调的桥梁;行业协会要及时出台行约行规、会员守则等制度,促进行业内部自律自强,提升行业形象。

(四)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1、加强诚实信用的宣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信用文化,促进企业更新观念,树立诚信理念,明确企业信用的重要性,增强“从我做起”的责任感,提高“从现在做起”的自觉性。

2、表彰企业信用典范,树立诚信之风。在全市企业中多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地宣传信用知识和信用法规,继续培育壮大诚信纳税、知名品牌、驰(著)名商标、“重合同守信用”等商务信誉优良的企业队伍,宣扬其诚信经营事迹,发挥其诚信示范作用。

3、曝光失信案例,警示公众防范。适时选择反映社会“热点”的典型违法失信案件,利用媒体公示,使失信者从财产到声誉上付出代价。

4、抓好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引导。注重舆论宣传与监督,利用宣传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让守信企业感到荣耀,使失信企业无地容身。

(五)培养造就一支企业信用专门人才

通过内掘、外引、送培、实践等途径和方式,以企业信用监管人才和征信评价人才为重点,广泛开展企业信用知识教育和征信评价专业技术培训,加快建设一支与我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相适应的企业信用专门人才队伍。

(六)积极推行四项信用制度

1、企业信用档案制度。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经济户口”为户头,以各自在履行法定职责中发生的企业信用信息为内容,分别建立分门别类的企业信用档案,记载企业诞生、存活、消亡全过程中涉及信用的资讯、事件、荣誉、处罚等信息,为其监督管理活动服务。

2、企业信用身份证制度。以金融机构现行的企业信贷信用评级和企业贷款证为基础,政府部门监管企业信用记录为内容,信用中介机构评价结果为依据,对企业信用实行评级颁证制度。企业信用身份证可分为单项信用等级证和综合信用等级证两种;先试行单项信用等级证,条件成熟时实行综合信用等级证。

3、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在试行建立担保机构为商务信用有限的中小企业增强融资信用度的基础上,支持和发展担保公司,充分运用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增强融资、交易信用服务。

4、企业信用激励惩戒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以诚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诚信得实惠、失信受惩罚、无信被约束。(1)企业信用激励办法:一是褒扬勉励;二是增加融资授信额度;三是资质、证、照年检和经营检查的适当豁免。(2)企业信用惩戒措施:一是执法机关加大查处违法失信行为的力度,严厉打击商务欺诈行为;二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关于限制违法失信者“入市”、经营的规定;三是建立政府各部门的企业信用投诉举报网络;四是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予以公示曝光。

(七)大力推进行业信用建设

针对当前市场经济秩序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和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实行内部信用分类管理,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各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密切沟通,综合利用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系统,以欠费、逃税、骗贷、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为重点,加大对企业的信用监管力度,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四、实施步骤

推行■■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统一规范、各司其职,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以点带面、逐步拓展,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思路,分3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制定方案,筹备启动。时限:2009年。主要工作:

1、制定方案;

2、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

3、动员部署,落实任务;

4、添置设备,升级软件,实现成员单位之间互联互通;

5、完成市场主体基础数据的录入建库工作;

6、制定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征集整合与共享制度,全面启用企业联合征信系统,通过征信系统录入或电子文档报送等方式,在成员单位间开展企业信用信息联网征集;

7、基本完成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系统网络建设,初步形成全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并开始联网运行,逐步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第二阶段:全面展开,深入推进。时限:2010年。主要工作:

1、开展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扩大企业信用信息的交换范围,提高企业信用信息的深加工水平,增强决策辅助功能;

2、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通过诚信、失信企业红黑榜的引导、警示效应,提高企业信用意识,加强自身信用管理能力;

3、主导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及运作,逐步放开企业信用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条件,培育和引进专业服务水平较高的信用中介机构,实现信用服务专业化。

(三)第三阶段:调整充实,发展完善。时限:2011-2013年。主要工作:

把企业信用数据征集、企业信用评级和公布企业信用状况工作推广到全市法人企业、其他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基本建立全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鉴于上述3个阶段的工作相互联系,各有侧重,时间交叉,彼此依存,宜统筹安排,周密规划,协同配合,落实责任,工作到位,按计划推进,实现预期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领导机构。成立以市工商局为牵头单位,人民银行、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等20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全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协调小组组长,市政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市工商分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实行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商议、决定、协调处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全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工商局分管负责人兼任。协调小组办公室实行联络员工作制度,由成员单位指定其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部门负责人为联络员,具体承办有关工作。

(二)实行工作责任制。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同步实施,落实到位。为此,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应指定1位领导 11 干部负责日常领导工作,组建一个工作班子抓日常事务,确定1名联络员负责与协调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联系。

(三)多渠道筹措经费。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基础上,本着精打细算、逐步投入的原则,以企业信用信息化建设为需求重点,合理编制资金计划,通过市财政投入、成员单位自筹、争取市级部门支持等三个方面、多渠道筹措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经费。

(四)加强团结协作。强调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协同配合,见诸行动。坚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与职能职责相适应,与业务工作相结合,避免“两张皮”现象,反对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消极掣肘。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篇7

伴随着全省农村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 各基层农村信用社对内部风险控制、现代金融企业管理运营、业务拓展、客户服务、决策层数据分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 而较为落后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仍然是农村信用社稳定与发展的最大威胁, 能否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防范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1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理论

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对应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风险, 产生了不同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 如以强调保持资产流动性为主的资产管理理论, 通过运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为主的负债管理理论, 突出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协调管理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管理体制几经更迭, 且积聚了大量金融难题, 相当多的基层法人社严重资不抵债, 少数法人社已到了崩溃的前缘。2003年, 国务院在充分调查论证、反复权衡利弊的基础上, 决定把农信社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管理, 由省级政府组建省级联社或其他管理机构履行对辖内农信社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伴随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的不断深入, 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但由于本身固有的缺陷和执行力的不足, 导致风险管理水平低下、抵御风险能力差, 存在不适应农村信用社日益发展的要求, 因此, 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运行机制是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实现其安全、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2 农村信用社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对内控管理与业务发展认识模糊当前有相当的农村信用社

仍然对内控管理与业务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模糊, 存在重业务发展, 轻内控管理的现象。由于内控管理是一个监督的过程, 所以当业务平稳发展的时期, 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 淡漠了对的重要性的认识, 对内控管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普遍。

2.2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滞后内控制度的建设与业务发展不相

适应, 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 内控制度明显地存在滞后现象。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不创新业务就没有出路, 就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2.3 规章制度与业务操作不相匹配。

农村信用社都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 但为什么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中差错事故时有发生呢?这里面就存在着一个态度问题。有的业务人员表面上对规章制度遵照执行,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将制度抛之脑后, 阳奉阴违, 我行我素。

2.4 内控管理检查部门较多且缺乏协调性内控管理检查部门较多, 缺乏协调性。

目前, 对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监控管理既有业务职能管理部门, 又有监察的内控部门, 还有上级联社的稽核中心, 此外还有银监局等监督管理部门。各个检查部门依据不同的业务规章, 带着不同的检查目的进行检查, 检查重点不尽相同。在检查中, 又常常相互采信、互为依据, 使得有的业务检查多遍, 有的业务没有检查一遍, 导致监控效率降低。另外, 有些检查结论相互矛盾, 也使得基层社无所适从。

3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对策

完善和强化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农村信用社安全的重要基础, 建立良好、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农村信用社管理层的基本职责, 是促进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经营法制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 也是对信用社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和。

3.1 强化领导重视层面。

在日常工作中, 凡是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搞的比较好的单位, 都是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结果。相反地, 凡是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搞的不好的单位, 都是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太重视造成的。搞的好的单位, 领导在积极抓业务的同时, 狠抓内控建设不放松, 将业务开展和内控建设提到同等重要位置来抓。因此, 要想搞好内控建设, 就要强化领导, 真抓实干。只有这样, 内控建设才能开拓新局面。

3.2 进一步整章建制。

一是要合理确定岗位, 农村信用社要根据自身业务开展情况, 严格岗位分工, 因事设岗, 因岗定人, 对于一些不相容的岗位, 必须实行岗位分离, 以达到相互制约, 预防风险的目的。

3.3 要实行内部制约制度。

在工作中, 要实行内部制约制度, 建立分工合作、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杜绝任何个人包办业务处理的全部环节, 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3.4 强化内部控制的督查机制。

农村信用社业务管理部门与内控检查部门应转变监督观念, 变被动为主动, 强化过程的监督, 不仅需要检查各项业务的操作是否合规, 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 将稽核的关口前移,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3.5 提高内控的科技含量。

要真正解决不能违问题则需要程序控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 为我们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新的武器, 通过软件开发, 将内部控制的一些规定编入程序, 由软件程序进行控制, 这种高科技手段大大减少了员工犯错误的机会, 在农村信用社运用以来, 受到了普遍欢迎。

3.6 建立违规必纠的处罚机制。

农村信用社要想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必须将内部管理工作提到意识日程上来, 扎实开展内控管理工作, 认真抓好内控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要求广大员工做遵章守纪的模范。

3.7 实施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经营管理理念。

要在工作中加大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力度, 号召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 农村信用社要以人为本, 号召员工树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经营管理理念。对那些遵章守纪、自觉为内控建设献计献策的员工要及时提出表扬, 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4 结论

农村信用社要想稳定和健康发展, 就必须高度重视内控管理, 牢固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培育合规文化, 与此同时, 还要建立和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形成高层权力的监督和制衡;要明确基层岗位的职责和操作规程, 以便于一线员工的贯彻执行。在日常工作中要对现有的各项业务制度进行全面梳理, 找准风险点进行整改, 对工作中发现的内控盲点要及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与时俱进, 根据风险点的变化不断修订完善内控制度, 尤其是在推出新业务前, 要制定出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避免出现内控领域新的空白点。同时制定客户经理岗位轮换制度, 从而有效控制内部道德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经济金融》.中共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2010年第8期.第57页.

[2]《金融博览》.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第2期上半月期刊第22-23页.

[3]肖四如.《关于农信社管理体制问题的探讨》.中国农村金融2010年第10期第14页.

[4]《金融界》.金融界杂志社2010年第11期第48页.

[5]赵志宏主编.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

[6]《河北金融》.2008年第5期第12页.

[7]刘光明编着.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篇8

信用危机导致发展危机

我国大型企业的数量是相对有限的,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更需要的是发展一大批有特色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方面起着大企业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中小企业的活跃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活力的大小。另外,加入WTO要求我们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但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5.7年,80%的中小企业寿命不会超过5年。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停滞,使得这么大比例的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就过早夭折了呢?

通过各方面学者的分析和研究,缺乏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资源是导致中小企业夭折的主要原因,而信用危机是中小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需资源的障碍,困扰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融资难,因此,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才是解决一系列难题的重要举措。

企业的发展如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和衰亡4个阶段,对于企业来讲就是创业、成长、成熟、衰败4个时期。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多数以内部融资为主,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我积累和朋友间的借贷,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这种资金积累方式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在成长初期对资金的需求,企业技术更新和经营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急需吸纳资金的中小企业,由于信用问题无法正常进行融资活动而逐渐走向衰败甚至死亡。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瓶颈何在

在我国经济大发展的同时,诚信缺失越来越严重,像瘟疫一样不断蔓延,甚至有人把坑、蒙、拐、骗当作了市场经济的代名词。这是因为诚信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新时期诚信道德建设非常滞后于经济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这样的社会信用环境之下,中小企业由于本身资金比较少、经营规模小、担保能力弱等特点决定了它们融资能力差,可利用资源少,也就注定了他们难以从创业期顺利过渡到成长期的命运。

中小企业信用不足

根据国家开发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贷款本息收回率只有43%,80%的中小企业没有财务报表或者财务报表不真实。因此,可以说中小企业信用不足、信用支持体系发育不成熟是我国目前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基本特点。

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内部化的,外界金融机构通过一般的方式是得不到企业的具体信息的,同时中小企业一般没有良好的财务公开制度,也没有财务报表,信息相对来讲是不透明的,这就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因此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其信用度的怀疑。

中小企业的资信调查体系发展不成熟

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里,根据有关信用管理的法律,信用调查系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合法的手段和途径收集和了解公司的信用信息,制作成信用调查报告以后,通过一定方式传输给要贷款的银行,以减少银行贷款调查、评审的费用,使得具有良好信用的企业或者个人能够很快得到贷款。

我国目前也在对中小企业实施这种征信系统,但目前这种体系发展成熟度比较低,还没有整体纳入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不够规范,缺乏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导致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资信调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

信用评估体系不健全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下,投资者已经将信用等级作为信任的基礎。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对信用体系的建设都非常重视,并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而我国现行的信用评估体系完全无法达到金融市场的要求,我们只有一些小型的评估单位受理类似的信用评估业务,但是其自主性非常强,没有政府很好的管理,因此曾经出现过评估机构为了自身利益的获取而不进行真实情况的反映、不守信的现象,这对我国该系统的顺利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同时,我国没有符合国际惯例的评估手段,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吸引国内外资金进行发展的道路。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亟待健全

政府首先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研究和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优化法制环境;健全社会支持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环境。此外,还要加强教育宣传,让全社会包括中小企业充分认识到信用体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作用,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诚实守信光荣、违约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

第二,建立中小企业商业信誉评估系统,推进信息的收集和分享。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运行暗箱操作,这是制约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立的重要方面。当前急需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实施中小企业信用工程的支撑点;相关职能部门要通力配合,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要建立各种相关的社会信用中介,健全社会公证机制,实现一个完善的信息生产和传递系统的建立,通过信息分享来改变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第三,调动信用担保机构的积极性。《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明确表示支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各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量实践表明,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是不能盈利的,这是它对于银行与政府的附属性所决定的。但是,工程保证、资产证券化等商业性的信用担保是可以盈利的。因此,要让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真正地进行商业化运作,使其真正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只有实现了担保机构的盈利与良性循环,才能有更多的参与者进入此行业。

第四,中小企业要增强信用意识。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弱,在信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各类中小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信用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要切实认清信用缺失对社会与企业的危害。从宏观来看,信用缺失大大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也使得快捷、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和方式得不到提高,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微观来看,信用缺失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影响了民间资本的启动,束缚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教育广大中小企业树立信用意识,制定信用发展战略,加强信用管理,形成全员重视、全方位普及、全过程实施的信用管理,重塑中小企业信用形象,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上一篇:仿写句子练习六年级下一篇: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