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2024-09-07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精选12篇)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篇1

1 研究背景及研究基础

关于农业科技企业界定的研究。王文昌、白桂梅、田春(2006)认为农业科技型企业是指那些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并且具有较高技术与管理水平,以盈利为目的,依法成立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1]。褚保金、吴川(2001)认为,农业科技企业是指主要依靠自身力量、以推动或从事农业技术创新为主要业务,并且在研发上投入较多资源以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商业化的企业[2]。高启杰(2004)将目前的农业科技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研发机构拓展为科技产业或者转制而形成的科技型企业,另一类是由现有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通过前向一体化加强技术创新活动而形成的科技型企业。两者都具有研发的资源与能力,集研发、生产和市场营销于一体,而且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3]。综上所述,并参考浙江、江苏等省份发布相关文件规定的农业科技企业的认定标准与条件,界定本文研究的农业科技企业是指以一定的研究开发资源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农林牧副渔业相关产业为主导、以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为手段、以盈利为目的、依法成立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Soo Wook Kim、Kanghwa Choi(2009)通过分析研发和产品商品化之间动态的互惠关系,提出一种综合方法以探求技术创新如何促进公司竞争力重建;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调查研发投资推动技术知识积累的封闭反馈循环结构中动态因素的变化,以明确知识积累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之间的动态关系[4]。Fernanu E García-Muia、Eva Pelechano-Barahona、JoséEmilio Navas-López(2009)分析了技术创新中知识汇总对于西班牙生物科技部门渐进创新的影响,还提出与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系统的合作措施[5]。陈劲(1998)以系统的观点,从战略的高度和组合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系统框架,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6]。何郁冰(2007)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及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要求企业内外创新要素的系统集成和企业不同形式的有机协同[7]。李岳云、卢中华(2008)提出:波特“五力”模型的引入,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共同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网络优化框架[8]。陈波(2014)从系统开发视角审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概念、边界,并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有效性及其输入输出问题[9]。

关于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肖更生、姚琼、李崇光(2010)构建了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因素识别的二维模型:过程维和风险维,通过对广东农业科技企业的调研,运用t统计检验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10]。姚琼、许美思、张泳(2015)利用314家农业科技企业的一手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农业科技企业背景下技术创新模式对资源整合和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与合作创新模式相比,自主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下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11]。

综上,可以看到,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已经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已经展开,但关于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及其运行机制与模式、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尚需深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对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结构及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探求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维度,并提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2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内涵及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相互作用,并与系统外部环境存在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目的的综合体[9]。

2.1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系统的一般属性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由管理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及转化子系统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个子系统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系统平台的建设时,应注重各部分协同建设、共同发展。此外,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系统性,强调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按照创新系统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其中,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开展技术创新的广泛合作。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种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2.2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特征

农业科技企业的产业范围包括农林牧副渔业,所涉及的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领域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设施装备技术,农业循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等。因此,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不仅具有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一般属性,还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

第一,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综合性。农业科技创新过程参与主体多,包括以企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主体。系统构成需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研究。在建设此系统的原则上,要注意综合考虑各个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充分保障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

第二,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农业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农业成果转化的市场性、技术创新收益分配的模糊性以及制度环境的多变性共同决定了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较大风险。

第三,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更重视创新的时效性。农业技术创新不仅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而且还受自然环境变化规律与各类不同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的制约,创新周期长而且过程复杂,创新系统设计要考虑时效性。

第四,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更强调社会资本的投入。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的政策导向、与其它社会组织的协同创新是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一大特色。

3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是指从静态的角度把握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状态。技术创新各要素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包括资源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社会资本子系统和转化子系统。它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技术创新的研发系统、支持系统、知识系统、社会资本系统及绩效系统。

3.1 资源子系统

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资源子系统包括技术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资金和科研基础设施,是技术创新的硬件条件,构成了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相比,它是系统的基础结构。人才是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系统的智能,引导和协调着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向,是资源子系统的智力资本。资金是技术创新研发系统中的血液,贯穿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是资源子系统的价值资本。科研基础设施是研发系统的骨骼,支撑着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是资源子系统的物质资本。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系统是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制开发中心,更是农业科技人才的吸引和培训中心。

3.2 技术子系统

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技术子系统包括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技术创新的软条件,形成了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的技术系统。信息是技术创新的技术资源,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水平。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与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方向相关的农业科技信息或情报的采集、查询、分析、处理、传输和数据的挖掘等服务功能。知识是技术创新的中枢,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决定因素。知识管理主要负责农业科技知识的获取、共享、挖掘和整合,通过知识管理,在农业科技企业内部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和隐性知识的激活,挖掘潜在的创新资源,为创新主体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开发服务。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各个阶段互动并双向循环的组织化学习过程,是信息流动与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融合过程,从本质上说,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在获取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与创造。

3.3 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是指农业科技企业运用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等管理手段调控技术创新过程。管理子系统的功能体现为战略提升、组织架构、机制保障及文化建设。创新战略作为技术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统领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创新组织是管理子系统的基本架构,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各要素的效益和效率;而创新机制作为管理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技术创新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决策、组织、控制创新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企业内部形成的创新文化以一种创新价值观和激励理念融合在企业开展创新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管理子系统的建立,对于技术创新活动中各种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有效监控技术子系统中的技术路径,从而保障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

3.4 环境子系统

相关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及运行模式影响重大。农业科技企业运用长期积累形成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资源共享的社会资本,不仅可以获得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取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关系学习、动态能力及制度环境三方面内容。关系学习是指农业科技企业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等创新合作伙伴间不断交流技术和市场信息,更快地感知市场发展导向,增强其竞争优势,这种交流与合作建立在企业伙伴间相互良好合作的基础之上。动态能力是指农业科技企业通过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和吸收能力相互作用不断促进技术创新。制度环境是指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制度安排。恰当的制度安排是创新发展实现的基础,也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前提条件。

3.5 转化子系统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转化子系统是将研发成果与企业经营活动衔接起来,实现研发成果商业化的过程,这要求农业科技企业建立一个与其技术创新成果相适合的生产结构。因此,一方面,转化系统是对技术创新可行性的检验;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同时考验转化系统,在完成某一项技术创新时,需要对现有产品生产系统进行改造和革新,甚至打破和淘汰原有生产系统,建立新的生产系统。

4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过程分析

4.1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结构系统,还是一个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系统。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指从创新构思产生到创新商业化实现的过程,涉及研究与开发、技术管理与组织、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其主要功能是形成一个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政府计划为导向,政策法规为激励,中介服务为桥梁,金融、科研、人才培育机构为支撑,运行有效的创新机制。从系统观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过程不仅包括创新构思产生、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创新活动,而且还涉及技术、生产、营销及组织管理与运作;技术创新不仅受经济因素影响,还受环境、制度、社会及政治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技术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政府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创新的有机整体(见图1)[12]。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各主体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具有差异性,因此,各主体之间既排斥又融合、既竞争又合作、既互相促进又彼此制约,系统主体间这种互动互应关系形成系统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创新实体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能量与信息的交换,需要不断学习、调整、寻找新的结构和行为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动互应关系中获得系统发展的外在动力。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过程涉及多主体相互作用过程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有序的从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的非序列过程[12]。

4.2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过程模型

在研究一般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动态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建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过程模型,以明确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创新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农业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成果是产生新农产品及农业生产、加工、装备、生物、农用材料等各类新技术,保证新产品、新技术在投入市场之后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农业科技企业不断积累创新资金,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更加完善,从外部获取创新的动力来源更加广泛,然后,再根据国家的农业科技政策和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分析,制定或者调整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和决策,依次不断循环往复。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过程综合模型见图2。

原始创新过程。原始创新是企业内部科研机构通过大量的研究开发活动,进一步挖掘开发技术中的隐性知识,整合、激活内外部知识,形成新的能力平台,实现技术变革的过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大多来自于技术的推动,特别是新发现或新技术易于引起关注,并激发研究人员为之寻找应用领域。原始创新过程起始于创新思想的产生,通过前期的项目评价和决策,在创新激励及创新文化的影响下,鼓励与刺激研发人员利用现有知识、信息,整合各项创新资源,进行知识创新,组织企业内部现有的人财物各种资源进行研发,经过生产和销售将新产品新技术成果引入市场,实现技术创新的商业化价值,市场一般是原始创新的被动接受者。这一过程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也为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推进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活动。

集成创新过程。集成创新(也称合作创新)本质上是创新组织和相关合作者之间实现知识学习、知识转移、知识整合、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过程。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决定农业科技企业要拓宽技术合作领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吸收知识系统中的显性知识,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技术创新系统中的社会资本维度的各种要素,与相关的科研机构进行联合攻关,共同开发。同时,企业还必须对技术创新加强过程管理,整合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各项资源,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引进吸收再创新过程。引进吸收再创新一般是源于市场的需求信息,然后在技术市场上寻找满足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在需求拉动的引进吸收再创新过程模型中,强调市场是R&D构思的来源,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农业科技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成果,在揭示引进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和完善引进产品和技术,研究开发出引进产品的新功能,引进技术扩展到新的领域,以满足自身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要求,以更优质更完善的产品去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研究开发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相互作用,并与系统外部环境存在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目的的综合体。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既具有一般属性:系统性、开放性、动态调整性;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即综合性、较大的风险性、重视创新的时效性、强调社会资本的投入等。在分析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涵及特征基础上,探求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静态结构,包括资源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及转化子系统,并描绘出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过程模型。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结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文昌,白桂梅,田春.基于现代农业目标的农业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优势与有效组织[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5):333-336.

[2]褚保金,吴川.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状况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5):22-25.

[3]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国际经验与趋势[J].世界农业,2004(1):14-16.

[4]SOO Wook Kim,KANGHWA Choi.A dynamic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sing system dynamics[C].Poms 20th Annual Coference,2009:1-2.

[5]FERNANDO EGarcía-Muia,EVA Pelechano-Barahona,JOSEmilio Navas-López.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cces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panish biotech compani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09,76:141-153.

[6]陈劲.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系统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1999(3):66-73.

[7]何郁冰.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全面观[J].技术经济,2007(4):30-32.

[8]李岳云,卢中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成、演化与优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42-149.

[9]陈波.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概念、边界及有效性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4(3):46-48.

[10]肖更生,姚琼,李崇光.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农业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89-96.

[11]姚琼,许美思,张泳.技术创新模式、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3):8-12.

[12]雷家骕,洪军.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6-27.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篇2

我公司成立于2005年,坐落于新建县长堎工业园区,交通便利。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现有固定员工4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60多人。是一家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开发公司。公司在中国藠头之乡——生米镇拥有3000亩有机藠头种植基地,基地被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定有机基地;同时,公司在新建联圩乡拥有1000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且公司生产的15个藠头产品及19个鲜鱼产品被认定为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公司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HACCP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QS产品生产许可认证。公司生产的 “甜酸荞头”、“水晶荞头”不仅在国内声名鹊起,而且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2008年被认定为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9年,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建设单位,同时荣获省优秀龙头企业、新网工程建设龙头企业等称号;同年,公司“田昌”牌注册商标被授予“江西省著名商标”,公司生产的甜酸荞头分别获得江西第三届名优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畅销产品银奖、南昌名牌、中国首届绿色有机食品博览会荣获金奖等荣誉。公司下属企业南昌市绿色荞头专业合作社也被中共江西省省委、省政府授于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被中国农业部认定“生米藠头”农产品地理保护标识;2009年,公司董事长李朝明被南昌市全民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南昌市能人创企业十大标兵之一。2010年,公司被南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2009守合同重信用AA

级企业”,2010年8月,公司重新被认定为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年7月,应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栏目邀请为134期专访人物,于2010年7月23日晚9:40在中央电视台7套播出;2010年12月,公司董事长李朝明被评为江西农业经济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在我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主线,继续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快又好发展”的精神指引下,紧紧围绕企业增效益、品牌树形象、质量促市场,始终把实现农民增收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动力。同时,继续发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作用。

公司成立以来,始终把握好农民利益高于一切,重点抓品质提升和农户创收工作。在基础工作做扎实的情况下拓宽市场,重点抓住品牌建设和市场网络建设。依靠人才、网络信息平台、积极参加各种展销会,以及各种媒体对“田昌食品”这一品牌及产品进行宣传推介,着力扩大公司的美誉,并打响品牌,争创社会效益。2009年,公司在位于中国藠头之乡新建县生米镇,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技术+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运行,得到良好效益。公司通过制定统一育苗、统一栽培、统一收购等手段,控制源头,严把质量关,使品质得到跨越式的提升,同时由此也带来相应回报。201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421,利润1100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479多人,带动农户3233多户,增加农民收入30851万元。真正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合作之路。实现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发展的双赢,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

高。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篇3

关键词: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全球化经济的形成,企业的发展最为关键的是人才问题,农业企业人才管理不同于其他企业,其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农业企业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

农业企业管理者在理念和思路上比较陈旧,已无法紧跟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管理模式单一,多年无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事为主,忽略人的管理。

(二)管理者重视企业发展的战略,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

农业企业管理者注重生产管理,看轻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规划,企业往往缺乏人员的开发、培养、任用、激励等管理机制。这样企业人才队伍不稳定,无法留住优秀人才,给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三)企业对文化建设认知浮浅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软实力积累,是人力资源管理及培育的主要内容。当前,大多数农业企业对企业文化认知浮浅,一味注重节本增效,从而对这种软环境建设投资很少,也未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中,结果影响了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也对企业形象和声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企业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

(四)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不健全

当前农业企业中,未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大多由办公室兼任,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以考核方式的单一管理模式中,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重要性。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未能很好的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企业在人事方面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往往实施“不用不招、现用现招、招来即用”的用人机制。

二、农业企业如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人才”是企业之本,有了人,善于用人,企业才会发展。农业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管理是企业发展和管理的根本,企业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吸引和留住、培养和造就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是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对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调控和开发的基本职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特点,使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步入正规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二是制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根据现阶段农业企业发展及将来企业规划,制定人才管理规划,用好现有企业人才。同时根据企业规划,有目标的培养适应企业发展对岗位创新性人才的要求,毕竟这些现有人才对企业有一定熟知性。

三是进行工作分析,合理设置岗位。通过工作分析,企业就能清楚的了解每项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人员需求数量和素质等。从而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选拔和录用符合工作需要的合格人员,做到人尽其才,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完善人才选用机制。健全人才选拔制度,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岗位的员工采取差异化的选拔办法,拓宽用人选人渠道,选拔适合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领军人才。使企业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实现科学、适时、有效化,从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企业战略的实现。

五是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为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要不断健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优化民主测评指标体系,考核突出工作完成和贡献情况。对企业员工工作业绩做出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为员工薪酬、奖惩等提供依据。

六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企业在面临全球化、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系统挑战中,员工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农业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通过培训需求的分析,制定培训计划,把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制定一系列制度与措施。按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管理水平,为农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七是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的发展。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其职业发展,跳槽行为日趋严重。因此,农业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应当帮助员工制订其个人发展计划,使员工有归属感,有发展希望,进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留住人,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实施人性化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应该从工作对员工自身的提升方面出发,要尽量不断提高待遇,使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一是工作多样化给员工全面的锻炼。通过岗位的轮换,给员工提供各方面的锻炼机会,使企业管理者发现员工所长,以便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

二是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企业通过授权管理的方式,让员工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管理中获得宝贵的经验,经过锻炼,有效地发掘其潜能,使其很快得到成长,同时增加员工归属感。

三是注意员工公平感的问题。员工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十分敏感,都会把自己所得与付出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注意公平的问题,公平的奖励,引导员工奋发向上,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四是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企业管理者定期、不定期与员工进行交流,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倾听员工的意见,传达企业对员工的希望。通过这种有效地沟通,既增进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互相理解,又为企业创造了和谐的发展环境,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农业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的法宝,农业企业只有不断规范、发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崔凯. 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杂谈[J].人力资源,2009,1.

[2]顾振中.农业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20.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篇4

民以食为天, 农产品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对农产品的消费开始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保障型的方向发展, 百姓对农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无论在需求宽度还是需求深度上都有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国的农业企业必须以分析和预测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 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 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 进行适时的技术创新。有研究表明, 在市场因素中, 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最大的是潜在市场容量大小和农户、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1]

一、农业企业的特点及其技术创新的意义

相较于工商企业, 农业企业有其明显的特点, 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 农业企业的特点

农业企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一般指使用一定劳动资料, 以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 进行专业分工协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经济组织, 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进行有关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活动的经济体。主要包括从事种植、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还包括以农产品为直接原材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外, 还具有本身的特征。一是农业企业经营对象的鲜活性。农业企业区别于工商企业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农业企业经济活动的自然性和有机生命性比较明显, 以生物、动物农产品作为农业企业的经营对象。二是农业企业生产面临多重风险, 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 农业生产是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自然生产过程。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使其必须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 农业企业无法像工业企业一样进行标准化生产, 这给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难度。三是农业企业自身素质不高。农业企业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特点, 很多农业企业处于人口规模不大、人才流动性不强、交通不够方便的二三级城市或农村乡镇, 市场营销观念较为落后, 缺乏竞争、质量和品牌等意识。基于农业企业的上述特征, 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活动, 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言有较强的地域性、极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较长的创新周期。

(二)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企业, 而农业企业作为上联农民、下联市场的农业经济组织, 是现代农业最主要的经营主体, 因此, 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所在。农业的技术创新关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 企业依据市场而进行的创新, 可以更好地满足百姓的需求, 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 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 农业企业本身要要提高竞争力、获得超额利润也只能通过创新活动才能实现。

二、市场需求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研究表明, 技术创新要想在企业内部得到有效开展, 需要企业内外动力的支持, 概括起来主要有市场推动、技术发展的推动、政府政策行为的推动、企业家行为的推动、市场结构的作用推动。而在这些创新动力中, 市场牵引是最为重要而持久的力量, 包括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时代, 企业的行为取决于市场的需求, 它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目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分析表明, 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 (而不是由技术推动激发的) 。[2]

在农业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中, 市场风险不容忽视。因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成果要在市场阶段实现, 如果市场阶段失败, 整个技术创新活动将是功亏一篑。据美国工业协会统计显示, 在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中, 工业品失败率大约在25%, 消费品失败率则在30%~40%。进一步对失败原因调查研究表明:技术失企业生产而言, 成功的标志是其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认可, 这样才能实现其商业价值。所以在农业企业经营中, 企业家需要考虑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考虑消费者是否可以接受其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要通过创新来争得市场的一席之地, 这样才能使其产品在市场中占有相对优势, 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选择是否符合当今社会需求, 是否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 是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 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要通过分析和预测农产品市场需求作为其出发点。所以农业企业要技术创新, 要以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

其次, 考察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对需求的作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在市场经济中, 人们的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会受到现阶段生产力的影响, 而技术创新往往能决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所以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方式。“民以食为天”, 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直接关系到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 它对需求的影响较之于其他企业更为重要。

最后, 重点考察市场需求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一方面, 市场的消费需求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引导作用。有什么样的市场需求, 就会有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来满足它, 消费需求不仅是消费活动的起点, 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 市场需求拉动企业技术创新。市场上的各种内在需求, 让企业家们看到了企业潜在的盈利机会, 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的结果, 市场需求在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有数据表明, 很多重大的技术创新都是由市场需求激发的。此外, 消费需求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力量。经济发展的根本是要满足人的消费需求, 消费是目的, 生产是手段。消费需求的更新是技术创新的基本动因, 没有不断变化和提升的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将失去方向。

三、以需求推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经之路。诚然, 技术创新的推动是企业内外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其中需求方的推动则是企业技术创新最根本的驱动力。因此农业企业要正视困难, 发挥优势, 以需求方为牵引, 从多角度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一) 发挥资源优势, 推进创新产品的高端化

如今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数量增加转变为质量提升, 一些名牌农产品和高端农产品不断受到追捧, 一些消费者愿意为高品质的农产品支付高昂的价格, 甚至一些农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奢侈品;与此同时, 很多农业企业拥有良好的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优良且丰富的农产品种质资源。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农产品的品质, 及时根据消费新动向进行技术创新, 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产品形象, 并逐步引导消费需求。

(二) 健全人才提升机制, 打造企业创新团队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人员, 没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也就难以提高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因此要建立健全技术人才的激励机制, 留住和吸引技术创新的核心人才, 打造一支适合本企业需要的技术创新团队。农业企业可以通过选派技术人员到科研机构进行培训、深造、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创立企业研究所或实验室, 邀请科研机构驻扎企业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展研究, 既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与企业的匹配度, 又提升了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开发能力。

(三) 借助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一般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它是企业依据对市场的潜在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的识别, 形成新的构思和设想, 并通过技术开发和引进, 将创新引入市场的过程。但由于企业的基础研究能力不强, 技术创新的资金有限, 加上企业大多数的风险厌恶型, 技术创新的风险很大, 大部分企业难以独立承担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 农业企业尤其如此。因此, 农业企业必须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 与之密切协作, 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这种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企业有资金、市场及生产优势而高校及科研机构有知识、人才及信息优势。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等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实现“筑巢引凤”和“借梯上楼”。

(四) 推进工厂化生产, 实现集成创新

由于农产品生产中受到的气候、生长周期、地域等的影响, 产品的供给具有季节性特征, 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从而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一些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可以适时推进企业的工厂化生产, 有效集成企业各种要素进行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的创新, 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在主动寻求最佳匹配要素的优化组合中产生“1+1>2”的集成效应, 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从而减少气候因素和农产品固有生长周期的限制, 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最佳的市场绩效。

(五) 实施“绿色”战略, 开拓国际市场

农业企业实施绿色战略是世界经济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我国经济适应全球化进程的需要。企业必须时刻瞄准国际市场, 按照国际认证标准开发和生产产品, 同时要满足发达国家的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 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只有这样才能冲破加入市场贸易的技术壁垒。所以, 农业企业必须及时全面掌握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及其变化情况, 调整技术创新的方向, 强调发展以绿色生产、绿色文化、绿色管理和绿色认证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产力, 将“绿色”意识植入企业技术创新以及农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

在实施绿色战略的基础上, 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 世界农业生产已进入全球性配置阶段, 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仅靠传统发展道路, 还必须走与国际农业市场衔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实现中外农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外向型农业发展之路。实施农业企业“走出去”市场发展战略, 增强跨国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更生, 姚琼, 李崇光.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识别[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8) :118-120.

[2]刘民义.以需求牵引技术转移的制度安排——欧盟创新驿站的启示[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03 (3) :17-19.

农业企业化经营与农业环境保护 篇5

摘要:促进农业企业化发展与环境维护要保持农业企业的持续、高效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农业企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关键词:农业企业发展;环境保护;影响 一 案例背景

银河杜仲公司地处江西萍乡银河镇,公司主营业务是利用自主研发的杜仲饲料进行生猪养殖和销售。该公司于2005年投资2000万元动工兴建了占地600亩、猪舍46栋的绿色杜仲生猪养殖基地。到2011年,该基地生猪年出栏达到3万头,日存栏达到1万头,年纯利润超过300万元。规模养殖为公司和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生产猪粪尿近50吨、生产污水近100吨的污染源,由此引发的经济、法律、道德和公益责任纠纷令企业为之忙乱。如何消除污染、变废为宝,成为银河杜仲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问题。

与其他规模养殖基地一样,银河杜仲公司在创立初期并未做过预防污染的设计和控制,而是依循当时农户的养殖习惯,把养殖废液直接排放到养殖基地周边的河田沟渠,这导致区域水域变黑发臭;粪污长期露天随意堆放,致使区域内弥漫着难闻的废气并滋生各种有害微生物,这些粪污没有经过隔离措施直接侵袭破坏土壤结构,而且粪污随雨水渗透污染了地下水质,这种污染态势激起了区域内外的强烈反对,导致了各类经济法律纠纷。

经社会强烈要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政策,沼气工程是其中最有效和投资最大的政策举措,它的大力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银河杜仲养殖系统这样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原始污染控制。但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工程管理,当牲畜粪便经由沼气池转换成富含有机质的沼液后,便被直接排入了农村露天沟渠,导致CH4、CO2等温室气体为主要成分的沼气直接释放入大气。这种程,却使整个区域内农田营养过剩、水稻青苗减产、沟渠河塘富营养,大气污染情形的结果是一个养殖企业花费数十万元建设费的沼气工、环境污染的情形未得到根本改观,且存在日益严重的趋势。二次污染控制既成为了当前环保的重点,也是银河杜仲公司这样的农企焦虑的关键问题。

二 结合案例关于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思考

促进农业企业化发展与环境维护要保持农业企业的持续、高效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农业企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健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的法规体系

我国的农业环境法规体系还相对薄弱,部分法规条例已经难以适应新的体制变化和经济发展需要,地区间、部门间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执法工作方面,也存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机构过于分散、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装备落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执法效果,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2强化农业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

农业给我们提供了必备的生活资源,只有保持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保持农业长期、持续发展。要在广大农业企业经营者中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和鼓励他们自觉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通过对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支持,并产生对环保产品的巨大需求,为有机农产品等的销售提供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引导广大农业企业经营者对农业环境的重视和保护,促使他们积极从事环境保护型农业生产,自觉减少对化肥、农药等有碍农业环境的生产资料的使用。

3发展绿色农产品

积极培育、扶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产业,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业。按国际市场的需求,坚持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和突出特色等原则,建立绿色产品出口基地,扩大高质量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发展绿色农业使生态环境保护不再成为社会和企业的负担,而成了农业企业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手段,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互相依存的整体。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问题。

4加强国际环保的合作与交流

农业企业如何放飞资本梦想 篇6

农业的产业链复杂,行业发展滞后,管理水平不高,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农业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改造、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农产品品牌化运作、农业供应链管理、农业互联网化、农业金融等,任何一个环节都蕴藏着几千亿的提升空间。

然而,资本对于农业的价值在哪里呢?什么样的农业企业会是资本所喜欢的呢?我们的农业企业如何才能获得资本青睐呢?

资本对农业的价值

1. 产业经营是1,资本运作是后面的0

传统农业企业的创始人和经营者通常对资本考虑得很少,结果就是一点点地积累,是1-2-3的过程。

资本运作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从数量上来说,变成了在1后面加零,是1-10-100的过程。两种模式的发展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2. 战略价值

资本通过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加快企业发展进程,整合、抢占各种资源,迅速提升企业规模优势,改变受益企业与竞争者的实力对比,进而导致行业变革与重新洗牌。

农业投入周期长,目前整个行业小、散、乱,无品牌、无产业领导者的现状在绝大多数细分行业都存在,绝好的阵地没人占领、没人关注,这是重大机遇。

3. 资本是冲刺老大地位的核动力

第一代表最好,无需证明;做不了老大,就不一定是老几了。

资本能够给企业提供超强能源,超强动力,使企业以数倍于传统方式的速度发展,迅速抢占老大位置。在农业面临变革的形势下,借力资本成为老大尤为重要。

4. 资本已经不仅仅是农业企业发展的助力,而且是农业企业生存的要素

农业企业目前面临行业升级,各路人马杀进某个细分领域的事件会越来越多,其进程会是空前的。当以资本武装到牙齿的对手出现在您面前的时候,如何避免毁灭性的命运?只有自己先强大起来,而资本恰恰是企业迅速强大的关键要素。

五大类农业企业最受资本青睐

2006年以前,VC、PE机构(风投,即金融投资机构),主要涉足育种、奶业、肉类加工、化肥等领域;2006年以后,其投资领域已经拓宽至花卉、林业、有机农产品种植、环保农药、农业机械、农牧渔产品深加工等各个领域。

通过分析投资案例可以得出,种植业投资名列第一,尤其是绿色、有机农业较受追捧;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农药及肥料领域名列第二;农产品初加工、农业物流等也吸引了一些投资者的关注。总结一下,五大类农业企业最受资本青睐:

一是带有高新技术、增产、安全概念的农业技术企业,比如拥有节水灌溉技术、生物类技术及食品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企业等;

二是特殊资源类概念的特色农业企业,其产品只有在特定的气候、特定的资源下才有,因此拥有这些资源的企业具有垄断性;

三是带有安全、高品质概念的企业,比如有机农业企业;

四是带有工业化、消费升级概念的企业,主要指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企业;

五是有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的企业,即在渠道、冷链物流、技术设备、农业基建等领域有所创新的企业。

农业企业四点突破与资本对话

农业企业家们似乎不太擅长与资本市场对接,投行与传统农业企业的关注点和发展经营理念截然不同,沟通不在一个频率上,各讲一边。投资机构常常表示“看不懂”“听不明白”。如此情况,农企又怎能与资本对话,获得融资呢?

1.商业模式

传统的农业商业模式很难提起投资人的兴趣,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的商业模式创新得到越来越多投资人的追捧。抓住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痛点,从消费终端换位思考,借助互联网思维、产业链整合思维以及平台思维构建商业价值。

2.企业家

农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全局观,既要懂政策,又要懂管理;既要懂战略,又要懂运营;既要心怀天下,又要心系百姓。农业不缺乏敢冒险、敬业的企业家,缺的是有战略眼光、有大格局的农业企业家。如何实现农业家的自我修炼、自我提升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将企业家自己打造成“核心竞争力”,才是发展之道。

3.团队

单打独斗难成大事,尤其是农业。农业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战略投资的行业。一个既优秀又稳定的团队将决定企业是否可以稳定发展,也直接关乎投资人的利益。

4.对资源的掌控力

农业具有一定的资源性,对资源掌控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如果农业企业能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保持能力,将是投资人重点关注的所在。

除此之外,农业企业家们要用简单、清晰、标准、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投资人你有什么,你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需要什么,如何保障投资人的收益等。

资本关注农业,这是农业企业的大好机遇,至于能不能抓住,在于企业家本身!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篇7

1 财税政策扶持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迫切性

一是能够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标准化生产。当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市场化与专业化。事实已经证明了最合理的途径是将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相互结合起来,以实现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将原本分散化的农业生产组合成具有更大集中规模的产业发展带,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群体的组织化水平,而且还能提升规模效益。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化社会里,科技竞争与人才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为了追求本公司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持续吸收所需要的一流人才,引入最新的农业高新技术及其设施,就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村整体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极大地拉近了与西方国家在农业领域中的差距。如今,已经有愈来愈多的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深刻意识到提升自身农产品的重要意义,这样一来,其产品才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并且还能够激发出农民群体学习科学、使用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能够降低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发展中的沉淀成本。在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之中,沉淀成本是大量存在的,这肯定能够抑制各类资源所具有的流动性,以致影响微观经济体所做出的投资行为,让生产要素无法实现最优化配置,进而影响到农民群体收入的提升。所以,政府要全面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立足于政策创新以控制沉淀成本。政府可运用政策措施来控制沉淀成本。在此情况下,政府可运用财税政策扶持措施来尽可能地降低因为沉淀成本而出现的风险。

三是政府部门公共财政职能的具体表现。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建设的各类基础设施,其投资规模往往相当大,使用期限也比较长,牵涉面非常广,其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间的关系却不够显著。公共财政理论及其实践已经证明了财税扶持政策对本国农业发展来说极为重要,是国家开展农业生产并且影响农民群体收入的重要工具,能够更好地解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公共产品。

2 财政政策扶持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主要方式

2.1 建立财政专项资金

每年中央以及地方均会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用以支持包括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在内的企业的发展。由于当前我国的财政体制还不够健全,所以财政专项资金尚不够健全,政府主持下的财税扶持措施易出现不到位的情况。所以,应当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形成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风险基金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每年均应从税后利润之中提取出合理的比例。当然,政府也应当从财政支农资金当中相应地划出一块作为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风险基金补贴,如此即可实现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部分市场风险的压缩,能够避免加盟其中的农户受到市场波动所带来的直接冲击,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2.2 给予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影响到相对价格结构的资金支持方式,能够有效改变目前农业领域的资源配置方式、供给方式以及需求结构。财政补贴对于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不但能够改变需求供给的结构,而且还能够实现一些外部效应的内部化,是对农业经济运行过程的重要调节方式之一。为落实国家的财政方针,可以用小规模的财政资金来促进社会资金的投入,从而加大财政资金所具有的经济效应,切实提升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促进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了财政贴息贷款、税前还贷、出口创汇贴息等形式。

2.3 给予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作为税收制度及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体现出政府实施调控的主要目标。严格来说,税收优惠实际上是财政补贴的一个类别,在对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税收扶持过程中,税收优惠是相当重要的方式之一,且对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会产生较大影响。应用税收优惠来支持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惯例,也是我国对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加以扶持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面向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可分成三种:一是所得税优惠,这是政府给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提供的十分重要的扶持方式。减免下来的所得税直接成为农业企业同一年提升的利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利润。二是增值税优惠,这是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所享有的优惠待遇,并不是专门针对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三是出口退税优惠,这是我国政府部门支持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开展出口贸易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升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提升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是我国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不仅要积极推动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以促进产品创新,还应当继续健全完善出口退税扶持政策。

2.4 提供信贷支持

政府部门为切实有效地解决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应当在信贷支持上采用多种可行的手段,比如改变贷款的条件,降低贷款的门槛等。我国企业所得到的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而大量的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因为尚处于初创阶段,难以拿出所需要的抵押物,且抵押贷款的条件相当苛刻,手续复杂。对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就是要为其发展创设出一流的金融支持。所以,要充分利用财税扶持政策,鼓励商业银行为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贷款提供方便。

2.5 出台土地优惠政策

和别的类型企业比较起来,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在其建设过程当中通常都需要非常多的土地。但是,诸多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因为成立不久,而且在资金上压力比较大,所以要想获得足够多的土地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此,要很好地运用财税扶持手段,指导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与农户签订双赢的土地流转协议,既要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又要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失。对于非耕地尤其是开发成本相对较高的荒滩等类型的土地,还可运用直接划拨等形式让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加以使用,而且还应当在土地划转、出让以及租赁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优惠。

3 利用财税扶持政策推动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应用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科技研发工作

农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妨碍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财力上的限制以外,还因为农业技术创新具有非常大的风险,研发的周期非常长,取得效益的时间比较慢,而且知识产权的保护比较难,从而导致吸收社会投资的难度普遍较大。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应用税收优惠来鼓励社会资金增加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有效控制其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健全农业科研风险投入体系。建议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实施科技研发准备金机制,许可有关企业依据相应比例提取准备金。对因研发而产生的费用,除许可其当年税前列支之后,还可对比上一年的新增费用进行相应税额的扣除。二是应用税收优惠支持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自主引入创新型人才。建议在个人所得税当中明确纳税人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学费、培训等费用可免于扣费。三是应用税收优惠支持农业科研成果实现新的转化。对于农业技术转让及其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等收入都可免于缴纳营业税以及企业所得税,对于个人因转让高新农业技术而得到的收入实施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3.2 健全完善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政策

对于那些扎扎实实地落实农业科技领域的税收新政策的农业企业,应当持续增加激励的力度。相反,对于那些只是把税收扶持政策看作是避税手段而不是真正致力于提升高新农业科技创新的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应当取消其享受创新税收政策之资格。对农业科研经费的各项拨款,应当取消目前的基数加增长型分配形式,落实绩效预算机制。也就是要依据农业科研绩效来合理安排预算资金,从而实现财税激励政策资源的合理化配备,更好地体现出财税政策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3.3 落实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财税配套服务措施

一是要强化信息化机制建设。鉴于全球范围内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政府部门在提供相关市场信息以及政策时一定要细心考虑,从而保障这一行业能够平稳运转。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及时而快速地发布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供、产、销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最新的财税扶持信息,让相关方能够更快地得到有关信息。二是健全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质量标准化体系。当前,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充分利用好财税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及时调整与变革安全监督以及控制措施,促进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期,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财税政策的扶持效用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为更好地体现出政策所具有的指导作用,相关主管部门要深入到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之中,全面修改完善有关政策及保障措施,进一步推出符合企业实际的财税扶持政策并加以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其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熠,胡剑锋.财税补贴优惠政策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实施方式分析与政策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2009(3).

[2]田维波,邓宗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生态经济,2010(6).

[3]李松森,袁伟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1).

[4]刘克春,张明林,包丽.多元化非农经营战略对农业龙头企业产出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的经验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1(12).

[5]李道和,池泽新.政策支持与农业龙头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篇8

基于农业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偏小、贷款额度小和周期短、财务管理透明度普遍偏差、抵押担保物普遍缺失等客观原因, 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为了规避信贷风险、降低信贷成本、减少坏账滥账等不良贷款, 而减少了农业企业的放贷规模。为了解决农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农业企业抵押担保物不足, 企业信用层级不高等问题, 融资担保机构应运而生, 成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桥梁, 降低了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和成本, 提高了被担保企业的融资信用, 为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题做出了积极贡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农业企业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设计了“政策性+商业性”互补型的融资担保制度, 以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效率和效果, 推动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的相关概念

(一)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的内涵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是指担保机构通过其第三方信用为农业企业从各种融资渠道获取发展资金的中介性和金融性的担保行为。从目前来看, 农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农业企业间接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 且由于中小型农业企业的发展规模有限、资本总量较小、信用等级偏低等因素制约, 农业企业的银行贷款申请通过率较低, 担保机构对其贷款行为的第三方担保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型农业企业的银行贷款效率和效果。因此, 担保机构对农业企业的融资担保主要是对农业企业等担保人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融入和资金融出的经济活动的担保。

在融资担保业务办理过程中, 担保机构要对农业企业等资金需求主体的信用进行科学的评定, 确定资金需求主体的信用等级;担保机构对银行等资金供给方提高其资信证明, 确定其信用担保资格和履约能力, 使银行认可其中介性和金融性担保资格。

(二)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内涵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是指规范、调整和优化农业企业融资担保过程中的诸多社会关系、履约规则、运行机理等的统称。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包括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诸多内源性组织关系、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间的竞争关系、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与农业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意见之间的协调关系, 国家对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指导和监管关系等。

完善的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是保障农业企业融资担保行为健康、有序、稳固发展的前提, 是规范和完善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重要规范, 是统筹协调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间良性关系的重要保证, 是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完善融资担保机构竞争环境的重要基础, 是提高农业企业融资效率和融资效果的重要保障等。

三、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运行成果显著, 在缓解农业企业融资困难问题, 拓展农业企业融资渠道、提高农业企业融资能力, 促进农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且政府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 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发挥明显, 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不断活跃, 融资担保机构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升等, 使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制度得以不断地完善和优化。但与国外或其他省域较为先进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相比,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难以切实适应黑龙江省的市场经济环境、农业产业政策环境, 难以切实满足具有地域属性的农业企业融资担保需求, 难以有效缓解农业企业融资担保难题等,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设计还存在诸多缺陷。

(一)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缺陷

融资担保机构是解决农业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中介性金融服务机构, 其员工素质、资金补充渠道、风险管理能力、监管机制等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了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虽然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规范性和完善性不断提高, 但仍存在诸多缺陷, 主要表现为融资担保机构的员工素质偏低、融资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充渠道不顺畅、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差、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机制滞后等。

(二)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环境的缺陷

融资担保环境是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设计的根本依据, 是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运行的基础条件。从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环境来看, 融资担保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较差, 信用评级标准规范性较差, 反担保措施变现难度较大等, 难以保证农业企业的融资担保行为的效率、有序运行。

(三) 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监管机制的缺陷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职能由发改委、工信委、工商联、金融局等政府部门共同监管, 形成了“多头监管、权责不清、监管不力”的状况, 使融资担保机构监管效率低下, 影响了融资担保机构的持续发展。对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内容较为狭窄, 尚未形成从市场准入到退出的全程监管活动。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监管机制中, 监管主体职能发挥缺位、监管内容狭窄滞后, 制约了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标准的确立, 不利于融资担保行业的规范性、有序性、高效性发展。

四、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创新方案

本研究根据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现状和缺陷, 设计了符合黑龙江省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符合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现状、符合农业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安全需要的“政策性+商业性”互补型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以切实优化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切实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效率和效果, 切实完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环境等。

在“政策性+商业性”互补型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创新中, 要尝试整合黑龙江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和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 平衡政府、融资担保机构、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及其他中小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利益。一是要充分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行政性、导向性、扶持性优势, 以确保其融资担保服务对农业企业存续发展、农业技术研发创新、企业规模扩大再生产等;二要充分发挥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灵活性、资金多元化、运作市场化、风险和成本管理科学化的优势, 以开发更符合农业企业融资担保需要的金融产品, 以活跃融资担保金融服务环境等。

“政策性+商业性”互补型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的建立需要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 以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农业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要兼顾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和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合法商业利益, 以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担保企业主体, 促进企业融资担保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政策性+商业性互补型农业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建立, 要充分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传递准确的融资担保信用、开展合理的融资担保服务、确定科学的融资担保措施,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社会资源等进行融资担保行业, 成立规范的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且不断规范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服务, 形成政策性与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信息共享、信用标准、业务沟通、优势互补的系统体系。

五、黑龙江省新型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支撑策略

(一) 加强农业企业的信用建设

根据国内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 结合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基于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创新方案, 本研究认为黑龙江省农业企业信用建设要建立具有较高权威的企业信用征信机构, 引导建立企业信用评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档案和信息公示制度, 优化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征信业务管理方法和发展模式;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和管理优势, 建立农业企业的信用数据库和公布平台, 建立系统的农业企业信用征信体系, 形成“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数据库、农业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农业企业年检系统”的整合系统, 监测“税务、公检法、融资担保机构、海关、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等部门的企业信用资料, 建立覆盖范围广泛的农业企业信用信息搜集、记录、评估、监管、披露标准;要综合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化媒介工具, 鼓励第三方行政性、中介性或商业性资信调查机构将搜集、整理、汇编的农业企业信用信息予以交流和共享, 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农业企业信用监督和公布体系, 实现农业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交流、咨询的社会化。

(二) 充分发挥政府的特殊作用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自身实力、发展规模、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等相对较差, 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 农业企业的资金缺口大, 资金供给成为农业企业最关切、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而银行贷款成为其最重要的融资途径。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行政性、导向性、政策性作用, 积极协调农业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民间资本间的资金融入和融出行为, 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题, 加大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政府要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不断规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金融产品或服务, 不断完善融资担保和农业企业促进等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完善企业融资担保监管机构和风险管理部门, 不断建立政策性的融资再担保机构, 不断扩大融资担保财政补贴资金的持续性和充足性, 不断优化信贷结构、信贷规模和信贷投入等, 以切实发挥融资担保机构的中介服务职能, 以切实控制和管理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的担保服务风险, 以切实提高农业企业的融资能力、信用等级和偿贷能力等, 促进融资担保环境和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促进农业企业的存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 维持融资担保环境的稳定性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城乡一体化统筹思路, 必须符合黑龙江省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议等, 必须符合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融资担保现状。其中, 融资担保环境是融资担保业务运行的基本依托和调整原则, 只有持续的、稳固的融资担保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融资担保机构的中介性金融服务功能, 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企业的发展资金需要, 最大限度地维护银行、担保机构和农业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只有稳定的融资担保法律法规、农业产业发展政策、中小企业促进法规、担保费率设定标准、风险共担比例、监督管理制度等, 才能有效地规范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服务行为, 提高融资担保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效果;才能有效地促进私营资本或外资投入融资担保行业, 形成多元化的担保机构补充和注入渠道;才能有效地消除融资担保机构的服务风险和顾虑, 扩大其融资担保业务规模;才能设计完善的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优化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环境, 实现省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安全性和高效率。

摘要:融资担保机构作为特殊的金融中介服务组织, 具有金融性和中介服务性双重属性, 是联接农业企业和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桥梁。根据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在融资担保制度中融资担保机构、融资担保环境和融资担保监管机制方面存在的缺陷, 建立“政策性+商业性”互补型的新型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可以加强农业企业的信用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特殊作用, 维持融资担保环境的稳定性, 从而保证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创新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靖.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J].决策探索, 2OO5 (6)

[2]徐强, 刘清梅, 李月梅.关于加快担保信用体系建设的分析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 2010 (10)

[3]余驰, 曹亚.农业企业外部融资困境与路径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 2010 (7)

[4]陈虹, 金鑫.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经营模式浅析[J].当代经济, 2009 (1)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篇9

一﹑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价值特征

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成本是由研制该资产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费用所构成的。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依据, 无形资产同普通商品一样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盈利是无形资产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复杂劳动是无形资产价值的主要源泉。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1.价值创造的高风险特征

农业企业为了开发知识产权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且投资常与高风险相伴, 一项知识产权要在许多次失败中才能开发成功或者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据国外专家分析, 以农业技术型开发为例, 发达国家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比例一般都在5%以上, 高技术产业则高达10%以上;高技术研究项目一般只有57%左右在技术上获得成功, 在技术上成功的项目仅有55%左右能实现商品化, 实现商品化的产品只有38%具有经济效益, 而中国则较低。

2.价值的不可比性

一般说来, 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即便不是大量大批生产的产品, 也不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产品, 它们的价值通过市场上的价格机制可以进行比较, 至少可以大概地确定其重置成本或公允价值。可是, 无形资产主要是从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技术知识产权, 其生产是创新的、单一的, 在市场上一般找不到相同的参照物, 因此也几乎没有相近的价格可供比较, 又由于有些无形资产仅对特定的企业才有意义, 就更加强了它们在价值上横向比较的困难。

3.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

对无形资产价值量的确定方法, 中外学者众说纷纭。比较主要的有四种:其一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二是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其三是由垄断价值来决定;其四是由无形资产使用所节约的社会劳动来衡量。第一种观点虽然符合劳动价值论的一般原理, 但将科研劳动与简单劳动相提并论, 没有看到无形资产开发所从事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 具有单一性和不重复性, 用传统的劳动价值学说解释新生的无形资产价值问题是行不通的。其他几种观点都有一个共性, 认为无形资产价值不能以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单一的衡量尺度, 这样就使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在实践操作中比较困难, 容易产生不确定性。

二﹑知识产权价值计量与其重要性的矛盾

虽然无形资产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接受, 但在长达半世纪的时间里, 无形资产的管理、计量、价值确认远远落后于人们对知识产权重要作用的认识。各国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特别是计量和价值确认工作的认识水平较低, 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从传统的经济中发展而来的会计体系从稳健的角度出发, 不倾向于将计量难度较大的无形资产反映在农业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各国会计准则普遍只将外购获得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 并按其经济寿命或一定期限进行摊销, 而对于农业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则将其开发费用在各期作为费用处理, 即使该企业所创造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的后果, 是企业大量宝贵的无形资产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即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净资产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受到严重质疑。

传统会计制度对于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受到各国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强烈批判。由于美国企业间购并现象最为普通, 所以美国通过会计准则受到的抨击最大。有关美国经济界人士指出, 在许多企业购并行为中购并方看重的是被购并企业所拥有的、但并没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 而并不是看重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有形资产。

国外经济界和学者对会计制度中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置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为什么投资传统的固定资产可以资本化处理, 而投资日益重要的无形资产却需进行费用化处理。

2.并不随着使用而损耗的无形资产为什么要像固定资产提折旧一样进行摊销?特别是在有些无形资产如商标等可能由于使用范围的扩大而更加增值的情况下。

3.外购无形资产可以确认, 为什么自创无形资产却不能确认。

当然, 另一方面各界也认识到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 特别是在确认和计量上的难度性, 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应当持有必要的谨慎和稳健的态度, 其核心问题在于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 即如何才能合理确认无形资产这一特殊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当说无形资产评估与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是两个紧密相联的问题, 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评估是进行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必然要求, 是无形资产会计处理进行改革的必要保证。在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和实务未取得重要发展的情况下, 对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所进行的改革也是无法实现重大突破的。因此, 各国会计界、评估界以及经济研究人员都关注着无形资产评估的发展。

三、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价值确认及评价方法

1. 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知识产权在技术经济寿命期内的预算收益, 并通过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 得到知识产权评估价格的一种方法。收益法的理论基础是效用价值论, 是知识产权转让和投资等知识产权交易中的评估方法, 能反映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潜在价值和超额收益, 体现出技术因素在产出中日益显著的作用。

适用条件:应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 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 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可以预测, 并且能用货币计量。知识产权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收益, 它是一种无形资产, 只有被企业应用于产品开发或技术服务中, 结合企业的管理、资金、劳动力等各种因素一起形成企业的获利能力, 技术只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预测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时, 必须首先预测知识产权应用企业的销售收入、税后利润或净现金流量。再确定相应的知识产权贡献率, 从而计算知识产权的评估价值。第二, 知识产权在未来商业应用中的风险可以预测并且量化, 风险因素是决定技术评估值大小的一个决定因素。

2. 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以知识产权研制开发、专利申请保护以及知识产权交易等过程中所消耗的各项费用 (含资金成本) 减去知识产权的无形损耗, 得到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 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费用价值论。一般适用于:

1企业以资产重置和摊销为目的的知识产权评估;2各类知识产权转让底价的评估;3不宜采用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的知识产权评估;4作为收益现值法评估知识产权的辅助方法。

基本公式:PV=Rc-D

其中:PV—知识产权评估现值;

Rc—知识产权重置全价;

D—知识产权无形损耗。

在上式中, D是指知识产权的无形损耗, 它是由知识产权的水平扩散, 知识产权的进步等因素带来的技术价值损耗。仅就知识产权的评估而言, 不存在有形损耗, 因为有形损耗是一种实体的损耗, 一般是相对有形资产而言的, 知识产权只能存在无形损耗。

3. 市场比较法

市场比较法的应用。市场比较法是以与被评估资产相类似的已知知识产权的现行交易价格为基础, 进行一系列评估因素修正后, 得到被评估知识产权的价格。其理论依据是交易主体的最大利益原则和资产交易的替代原则。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 生产要素市场十分发达, 技术交易极其活跃, 而且具有高效速捷的交易信息网络, 市场法被评估人员广泛采用。

在使用市场法评估知识产权时, 一般有以下前提条件:a.必须具有一个充分活跃的知识产权市场, 能够为评估知识产权提供参照。b.知识产权的交易行为必须是自愿的, 交易价格是公平的。c.具有发达的知识产权交易信息网, 能够为广大评估人员提供参照的有关参数和交易情报。

从以上前提条件可以看出, 目前市场法的应用很有限。其关键之处在于参照知识产权的选取, 在评估实践中有可能根本无法找到。尤其在处于市场转轨过程中的我国知识产权市场, 知识产权的交易量相对不大, 有关的法规也不健全, 知识产权市场不活跃, 市场法难以被广泛使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 市场法的适用性逐步增强。

要使用市场法, 评估人员应该在平时就积累有关的参照技术实例, 包括查阅各类媒体信息和有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交易资料, 参加各类知识产权洽谈会和展销会, 以及从评估管理机构和其他评估事务所获取相关知识产权估价案例等。

4. 清算价格法

清算价格法是在不同的清算要求条件下, 将清算资产的变现价格确定为评估价值的资产评估方法。由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通常是企业或研究机构, 当企业由于破产或其他原因, 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知识产权变现时, 知识产权的估价方法就应该采用清算价格法。清算价格法不同于市场法, 此时知识产权不是在公平、自愿的原则下进行交易的, 其所有者承担了破产清理和尽快偿还债务的压力。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了企业破产清算的最后期限, 破产企业的知识产权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强行变现, 作为企业的破产债权, 参与全体债权人的公平分配。因此知识产权的清算价格通常大大低于公平市场条件下的价格, 是一种非正常价格。

决定知识产权清算价格的因素主要有知识产权的市场价格、知识产权的通用性和知识产权的规定变现时间等因素。

知识产权的市场价格仍然是其清算价格的基础, 市场价格高的资产, 其清算价格也相对高。因此在确定知识产权的清算价格之前, 必须在假设条件下评估其市场价格:1假设知识产权在公平、公正和自愿的正常市场条件下交易并进行评估;2假设知识产权交易的时间为正常所需的时间。确定了知识产权的市场价格, 再考虑由于清理变现所带来的价值损失因素。

知识产权的通用性对其清算价格也很重要, 它决定了技术资产的需求量。通用性越好的技术, 其购买方越多, 知识产权快速变现的风险也越小, 购买方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提高知识产权市场价格。

知识产权的规定变现时间也是影响知识产权清算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规定变现时间的延长, 清算价格必然趋近于市场价格。知识产权清算价格偏低, 主要是因为规定了较短的变现时间, 因此在评估中也必须考虑规定的变现时间。

四、总结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篇10

近年来, 农业企业经过不断发育, 逐渐成为连接农村和城镇的有效载体, 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农业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延长了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 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等各环节的增值, 增加农业整体经济效益。[3]任何企业发展均是以营利为主, 本研究旨在分析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提出较少投入成本, 增加农业产出, 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一、投入产出模型与理论分析

(一) 投入产出基本原理

在农业生产部门从事生产活动时, 需要在既定的生产过程中投入从各部门购进的原材料和服务等中间产品以及劳动力、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同时将生产的货物、服务或作为中间产品供其他生产活动使用, 或用于消费、资本形成、出口等最终使用。投入产出表就是对一定时期内生产、收入、分配和使用全过程进行记录的一览表, 它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纵横交叉组成一张棋盘式平衡表 (见表1) , 用以解释各部门间经济技术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

从投入产出表横向和纵向出发, 可以分别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产业关联的各种分析。模型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其数学表达式为, 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使用情况, 研究产出分配问题;列模型为:中间投入+最初投入 (增加值) =总投入, 其数学表达式为, 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种投入, 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形成问题。投入产出表三大部分相互连接, 从总量和结构上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分配、最终使用全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二) 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系数

1. 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 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个产品部门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另一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 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直接的经济联系, 用公式表示为:aij=xij/Xj。直接消耗系数越大, 说明两个部门之间的直接相互依赖性越强, 直接技术经济联系越密切。将各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矩阵的形式表示, 就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通常用字母A表示。

2. 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对另一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完全消耗系数在直接消耗系数的基础上计算, 用公式表示为:B= (I-A) -1-I, 其中I为单位矩阵, (I-A) -1为完全需求系数矩阵, 又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 记为。

3. 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需求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第j列之和,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当影响力系数Fj>1时, 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水平, 影响力系数越大, 说明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4. 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 某一个产品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它部门生产所提供的产出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第i行之和,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行和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越大, 说明其它部门对该部门产品的需求程度越大, 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 同时也意味着该产业对其它产业生产活动的制约程度越大。

5. 中间需求率

中间需求率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某一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 (中间使用) 与该产品的总需求量 (中间需求量与最终需求量之和) 之比, 反映了该产业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中间需求率越高, 表明该产业越带有提供中间产品 (生产资料) 的性质。其计算公式为:

6. 中间投入率

中间投入率是指国民经济中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反映该产业总投入中外购的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 (即中间产品之和) 所占的比重。也就是该产业对其上游产业总体的、直接的带动能力的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二、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直接消耗系数A是在已知投入产出表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引入的, 要使直接消耗系数A能随着农业企业的环境与生产活动的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只要使投入产出表中的基本数据能随着农业企业的环境与生产活动的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就能达此目的。“投入产出表实时制表法”就是基于这种认识而研制出来的一种崭新的编表方法。该方法利用管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与力量,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工具, 在实现农业企业投入产出模型与生产流程设计、产品制作和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把构造或借鉴构造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ERP面向供需链流程的信息集成等微观经济信息流的基础数据, 作为产生投入产出模型的宏观经济信息流的数据基础来解决编表问题, 即可实现该企业投入产出表的实时分析。[4]

(一) 定额管理

定额管理是使用定额来合理安排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的一种管理方法。在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型中, 初级产品可达几十个、几百个, 投入的资金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比较细的分类。通过计算, 得到每种中级产品和高级产品的详细定额数据。而且, 只要总量发生变动, 都可计算出一整套新的定额系数, 这对于统一和协调定额种类, 加强企业的各项定额的考核以及实行经济核算都具有直接作用。

(二) 成本价格核算

成本价格核算模型, 上半部是以实物为计量单位, 反映了企业自产品的消耗和产出及其流向。下半部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反映了企业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以及所创造的利税等。企业的成本与价格的计算可以利用模型进行。

依据农业企业成本价格核算模型, 计算单位产品直接消耗系数, 该表上半部为实物消耗定额, 下半部为费用消耗和盈利体现定额, 它们是计算企业产品成本和价格的基础。产品的成本与价格计算的过程, 可用自产品对外购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其它管理等各项费用求其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投入产出模型来进行, 在计算完全费用消耗系数矩阵时, 分别把每列有关费用加总, 得到各产品的制造成本和产品价格。

(三) 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

首先预测计划期最终产品计划Yt (包括自产品库存与销售计划) , 据投入产出模型Xt= (I-A) -1Yt求出各车间、各产品的总产出计划。然后, 根据模型Ut=Dt t+Wt求出各车间、各产品的总外购计划。再根据模型[Xtij]=At t和[Utij]=Dt t分别求出自产品的中间使用计划和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消耗等计划 (t为总产出的对角线矩) 。

(四) 科学的投产决策

利用模型计算出的农业企业产品价格与市场接受价格 (交易价格) 进行对比分析, 同用来解决企业产品是否继续生产的决策问题, 实现企业增加产品效益和减少产品亏损的目的。

三、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投入产出法能推广应用到世界各国和各个领域, 缘于它是进行经济分析、经济规划和预测的有力工具。投入产出表表现了农业产成品的实物运动和价值构成, 反应了农业市场再生产中各部门的经济技术联系, 利用投入产出表及其数学模型, 能够确定一些十分重要的经济参数, 并能深入分析国民经济的各种重大比例和经济结构等。

(一) 经济结构分析

通过计算农业企业中各部门的总产出占全部总产出的比重来分析三次产业的结构状态。同时, 通过计算各次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来分析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 反映出三次产业之间的直接经济技术联系, 也反映农业生产水平状况及综合经济效益情况。

两大部类比例分析实质上是把投入产出表的许多部门归结到两个部门进行分析。投入产出表的横向反映了产品的使用去向, 这就为第Ⅰ和第Ⅱ部类产品总量的确定提供了方便。第一象限是中间产品象限, 必定是生产资料;各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中, 用于生产部门固定资产更新的产品是生产资料;用于满足各种消费的产品是消费资料。投入产出表中纵列反映各个部门产品的价值构成, 只要确定了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劳动报酬系数和社会纯收入系数, 就可以把各个部门第Ⅰ和第Ⅱ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分解出来。[5]

(二) 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就是产业间的联系, 是从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方面来分析的, 而且这里的产业分类一般比较细, 多半采用标准分类法来对产业部门进行划分。

直接消耗系数aij反映了任意两部门之间的直接依存关系, 是反映两部门之间依存关系的最基础的参数。从i部门 (横行) 的角度看, i部门产品是否能销售给j部门, 关系到i产品的出路和i部门的生存, 所以aij可以表示直接的销售依赖程度;从j部门 (纵列) 的角度看, j部门能否得到足够的i产品, 关系到j部门的生产能否正常进行, 所以aij可以表示直接的生产依赖程度。

影响力系数Sj表示j部门生产一个最终产品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1, 则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 (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 。影响力系数越大, 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越强;反之亦然。影响力系数也是确定主导产业的重要数量依据。

(三) 经济预测分析

1. 最终产品的预测。

已知农业部门生产计划时, 可利用总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数量关系模型对最终产品进行预测, 即Y= (I-A) X。

2. 各部门生产规模的预测。

若已知最终产品规模, 由总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关系模型, 可计算总产品的规模, 即X= (I-A) -1Y。

3. 根据投入产出表, 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为净产值, 即国民收入。

在已知各部门总产值的情况下, 可利用净产值与总产值间的数量关系模型预测收入, 即Z= (I-D) X。

4. 在各部门总产值已经确定或已知的情况下, 可通过投入产出表预测各部门的劳动报酬。

进而在已知各部门的平均劳动报酬时可预测劳动力需求。即定义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报酬为该部门的劳动报酬系数:avj=Vj/Xj, 则有Vj=avjXj。

四、投入产出技术对农业企业管理的启示

投入产出表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数据, 可以进行物化劳动消化经济效益、活劳动消耗经济效益、全部劳动消耗经济效益等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还可以推出完全分配系数矩阵, 进行间接经济效益分析。[6]

一张完整的投入产出表, 是表现各种经济变量相互联系的“数据库”。利用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分析农业部门各单位间的直接关联度和制约度;利用分配系数可以分析部门间的生产支撑度和生产拉动程度;增加值系数可以分析研究生产部门的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农民工就业、对国家的贡献等问题。由列昂惕夫逆阵 (I-A) -1, 可以分析农业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力与感应度, 对确定农业核心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分析投入产出基本模型及相关系数, 并从定额管理、成本价格核算、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及科学的投产决策四个方面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分析、产业关联分析三个方面分别分析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管理中及农业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产出技术对农业企业管理者的启示是:对确立农业核心产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企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

参考文献

[1]马少华, 欧晓明.农业企业的内涵研究: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J].农村经济, 2013 (6) :50-53.

[2]王志丹.农业企业竞争力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3]贾伟, 秦富.农业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 :92-97.

[4]刘小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02.

[5]王岳平, 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 2007 (2) :61-68.

四种农业企业最有机会 篇11

从目前的统计情况来看,无论是投资数量还是投资金额,2012年农业投资都比2011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012年已披露投资案例超过42起,投资金额约16亿人民币(部分投资案例未披露金额)。而2011年创下农业投资历年新高,披露投资案例89起,投资金额11.04亿美元。

我们认为,部分原因是受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PE和VC行业全年募资及投资额下降;另外,2012年是农业经济运行的“小年”,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农业企业利润水平下滑,这也是农业投资放缓的主要因素。

2013年的农业投资,面临非常好的机遇:

其一,整个宏观经济形势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经济回升必然带动农业经济的走强。经历了2012年的周期低谷,2013年部分农产品走势将会出现反弹,如猪肉价格,相关农业企业将会受益。

其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农村人口和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减少,为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的研究,中国的城市化率已于2010年超过50%,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村人口,但距离发达国家70%-80%的城市化率还有较大差距,按照每年2%左右的发展速度,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10~15年。

其三,消费升级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为农业企业发展提供机遇。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大量的、松散的农户所供应的农产品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从长期来看,还要依靠标准化、工厂化的农业企业来解决。

未来有四种类型的农业企业可能会脱颖而出:

1.规模型农业。农业本身是传统产业,在过往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大批靠规模取胜的企业,比如涉及大宗农产品的种植与养殖类的公司等。这类企业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对资金需求有较高的门槛,后来者进入该领域短期内不会马上建立竞争优势。这类企业虽然短期利润率水平不高,但是盈利能力比较稳定,对于投资人来说是“现金牛”企业,商业模式成熟,可以快速的扩张和复制,而且在稳定的现金流保证下,企业可以向上游和下游同时拓展,延长产业链。

2.技术型农业。农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是不断有新技术加以应用,农业科技化水平也越来越高。比如种子、农药、兽用生物制品等,就属于这一类。这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所从事的细分领域技术壁垒较高,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人才和物力的积淀,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门槛较高。这类企业通常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获得较高的估值,因此也是投资者竞相追逐的对象。而且这类企业的产品需要经过国家的登记和认证才能在市场上销售,未来更容易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在行业整合中受益。

3.品牌型农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很多消费者宁肯多花一些钱也愿意购买品牌有保证、令人放心的食品,这种趋势为我们的品牌型农业企业提供了商机。除了传统的“绿色”“有机”等食品安全认证以外,大品牌的深加工产品也广泛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可以说,品牌型农业本质上就是消费品,依靠品牌和渠道建立起竞争优势,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而这种优势一旦建立起来,客户忠诚度极高。虽然目前品牌农业还是小众需求,但相信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这一消费群体当中。

4.创新型农业。农业是一个传统产业,很多已经使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产方式目前还在继续沿用,我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些能够颠覆传统生产方式的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比如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等。我们一直相信,在农业领域,微小的技术进步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篇12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一) 文献回顾

林建华 (2004) 肯定农业龙头企业在企业成长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从技术创新角度进行分析, 重点探讨了龙头企业R&D与企业成长之间的互动机理。苏琦、李新春 (2005) 从激励和保健机制两个角度分析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的关系, 其中在文献回顾中, 提到了Rajan&Zingales (2003) 认为:“我们必须将公司治理的焦点从减少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代理成本转到研究给予企业向人力资本提供激励的机制”。缪小明、李淼 (2006) 认为企业家任期的年龄、管理经营和社会网络关系与企业成长是显著的正相关, 分析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徐向艺, 徐英吉 (2008) 强调企业持续成长要注意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企业持续成长的协同度, 得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序度高并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 只有保持二者较高的协同度。王永东 (2008) 指出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家生命周期是影响我国家族企业控制权的关键, 从而影响其成长。张洛民、王增涛 (2009) 提出了董事和高管酬薪对我国企业国际成长影响的假设, 经相关数据检验后发现, 董事酬薪与我国企业国际成长负相关, 高管酬薪与我国企业国际成长正相关。

(二) 问题提出

从相关文献检索中可以看到, 关于企业成长尤其是农业企业成长中的企业家问题文献相对较少, 在研究农业发展的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发展里有关于龙头企业、农民带头人的理论研究, 但在农业上市公司里关于企业家对其成长的影响较少。农业这个特殊的产业、行业, 近些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如背农化投资、转型多元经营等问题, 影响了农业行业或者说是这个产业的发展, 对于其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热点和焦点。其中关于创新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日益受到关注, 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方面, 技术创新的研究本文做基本假定, 即技术创新可以在企业家的领导组织下发挥有利企业成长的正面积极作用, 重点放在对制度创新中应该如何对待企业家的问题上, 来研究农业企业上市公司的成长。

二、理论构建

(一) 制度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管理大师德鲁克关于成功创新指出要有三个条件:创新需要知识;创新要取得成功, 必须立足于自己的长处;创新是经济与社会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对于企业创新的认识有过程论、方法论和内容论等说法, 但笔者更多赞同应该是个体系, 就即方方面面的组织, 人力资源、技术、制度设计等是有机的, 甚至是有生命的。企业创新归纳起来可以说就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方面。技术创新更多的是专业技术层面的, 可以用定量的比如R&D投入金额占销售收入比例或投入产出比率来进行量化, 为简化本文分析企业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笔者做一假定就是技术创新归因于制度创新, 并由企业家实现。制度创新近些年从经济学和管理学都有内容研究, 主要有公司治理、组织形式、企业文化、战略规划等衡量指标, 在这些指标里可以有定量、也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二) 企业家成长

企业激励约束着企业家, 企业家又推动带领着企业的发展, 二者相互促进, 可以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源理论在管理学里的迅速兴起, 足以见证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对“人”的关注, 尤其是农业企业“企业家”的成长;在农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甚至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探索期, 很多学者都提出龙头企业、模范致富带头人的发展路径, 这就是对企业家的一种肯定, 而实际上也确实证明了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贡献, 如笔者在检索大邱庄、华西村等国内一些发展速度较快或有成效的农村或农业企业, 都会有“英雄式的企业家”。对企业家成长的衡量指标应该说是定量和定性的结合。

(三) 农业上市公司成长

企业的成长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企业资源的规模扩张, 以及保持企业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指规模数量和发展能力的量与质的衡量。企业成长的决定因素来自企业资源的配置以及对未利用资源的使用, 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则又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农业上市公司的外部因素包括如政府直接政策支持、宏观环境支撑、农民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内部因素包括企业家成长、创新能力、产业链发展等。创新不仅是技术的, 还有制度创新, 企业的成长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 这离不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管理水平、战略眼光,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最重要特征, 不同的企业之所有能够在市场中有不同的表现, 企业管理者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与竞争状况, 甚至直接决定着了企业的生存与灭亡。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成长性指标主要选取定量指标。

三、问题的检验

(一) 指标选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指的农业上市公司是指农林牧渔业类的, 不包括食品加工等涉农企业, 选择数据时剔除了ST类或财务数据异常的公司, 涉及时间跨度为2000年~2008期间的, 不包括存续期间不在此期间的上市公司, 最终选定15家农业上市公司数据, 使用的数据来源是国泰君安数据库, 并参照了个股公司网站相关说明。分析工具采取spss13.0软件分析。

关于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评价指标主要选取资本保值增值率与总资产利润率, 制度创新视角的考虑在本文里通过托宾Q值来体现, 托宾Q值 (TBQ) 包括市价及重置成本的定位, 假定制度创新与非制度创新企业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通过评估的市价和重置成本能反映。企业家成长的评价主要侧重两方面:一是战略管理 (STR, 是否有长远战略发展规划, 是则变量值为1, 否则为0) ;二是提倡的企业文化 (CUL, 在企业中是否已经形成企业提倡的文化奋斗精神, 是则变量值为1, 否则为0) 。

(二) 相关性检验

从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 样本均值及标准差的值, 资产保值增值率的变化较大, 总资产净利润率的变化不大, 托宾Q值也较大。对样本数据进行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偏相关检验, 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由检验结果可知, 企业家的战略管理水平通过偏相关的检验, 足见对企业增长是有显性的相关性的, 而且笔者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战略管理拟定及在相关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调查问卷的相关资料发现, 在样本数据共九年的时间里, 早些年 (基本上是在前五年左右) 也就是2000年~2004年左右, 这段时期农业上市公司较少关注企业的战略管理, 处于探索期, 农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水平相对较低, 而有企业家战略管理参与后, 农业上市公司开始有相对高成长性。对于企业家倡导和培育的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的和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比较, 也有同样的结果, 即当农业上市公司培育出自己成型的企业文化后, 有利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成长。

a Cells contain zero-order (Pearson) correlations.

a Cells contain zero-order (Pearson) correlations.

四、结论

企业做大做强, 企业家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中, 作为排头兵的农业上市公司, 具有旗帜和标志性意义的, 在促进农业上市公司的成长中, 对于其企业家成长的关注应是核心。农业产业的定位是竞争程度相对弱、发展速度慢、资本规模、公司治理等问题, 对于其企业家的关注甚少, 在2005、2006、2007年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中都曾指出, 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提高滞后于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农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甚至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探索期, 很多学者都提出龙头企业、模范致富带头人的发展路径, 这就是对企业家的一种肯定, 企业激励约束着企业家, 企业家又推动带领着企业的发展, 二者相互促进, 可以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在农业上市公司的成长历程中, 应更多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造就, 形成企业家与企业的鞭策双赢。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商务印书馆1990年年版。

[2]林建华:《农业龙头企业R&D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3]苏琦、李新春:《公司治理、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缪小明、李淼:《科技型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成长性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2期。

[5]徐向艺、徐英吉:《基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企业持续成长性的协同度研究》, 《东岳论丛》2008年第3期。

[6]王永东:《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家生命周期的“双重变奏”——中国家族企业控制权代际转移的困境与出路》, 《特区经济》2008年第5期。

上一篇:音乐欣赏知识下一篇:环保与企业发展